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精选(九篇)

居住空间设计概念

第1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 设计新概念;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亲情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住宅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买房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居住”需要。住宅逐渐从生存型向享受型转变,所以住宅的设计理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绿色生态住宅”和“亲情住宅”这些新概念住宅不断被提出,满足人们对住宅的需求,适应了当代人们对住宅发展的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1.以人为本

住宅新概念的提出首先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不能脱离人来探讨未来住宅的发展。在研究人居生活需求的同时,需要营造高标准、个性化、多层次、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现代新住宅,满足人们需不断提高住宅质量的要求。所以,在新概念住宅中,静谧、清新、体现十足的个性特征的多层甚至小高层住宅花园化渐渐成为一种新的设计主流,大面积退台设计、入口大堂花园式设计比比皆是,诸多独栋、联排或叠拼住宅的设计手法被更多地运用到多层住宅的设计中来,同时“情景花园住宅”也进入人们的眼界,渐渐成为当代住宅的新宠。

景观环境的设计理念也日渐深化,使居住体验更能体现人文本质。依山就势、与当地地脉等人脉相融通和谐的设计,极大的尊重了景观的均好性。同时出色的规划和景观设计使住宅透出弥足珍贵的文化底蕴,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绿化,进入式草皮和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的各类植物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受。通过园路铺设、布置桌椅、点缀小品等措施适当吸纳人流入绿地, 在保护绿色的同时将人的行为融入绿色,让住宅用户乐于长时间在户外活动, 享受温馨阳光的呵护, 感受鲜花绿叶的芬芳与清香的快乐。

2.绿色生态住宅

真正的绿色生态住宅的内涵是全面的,它即适应当地的生态而不破坏当地的生态,具有绿色、生态、节能、低碳、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等优点,它综合运用了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以及科学技术的成果,把住宅建设成为一个小小的舒适完美的生态系统,为居住者提供了生机盎然,自然气息浓厚,舒适健康经济的居住环境。随着我国住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住宅要求的提高,绿色生态住宅作为新的设计概念被广泛提起并且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成为当代住宅设计代表性新概念。

绿色生态住宅是以与自然相和谐为宗旨,在进行住宅的设计时候要大量采用更适合人类生存。同时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低碳的关注程度正日益增加,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筑使用能源所产生的CO2是造成气候变暖的主要来源,所以住宅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考虑节约能源并讲究回归自然。所以绿色生态住宅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自然风,以充分利用环境提供的天然可再生能源。在建筑建材上要使用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绿色环保型建材,主要使用新型防水密封材料、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和新型装饰材料等高科技材料。使使用的材料降低天然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废弃物治理与处置应遵循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垃圾处理举措措施.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并由小区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居民生活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绿色生态住宅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和谐一致、动静互补,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舒适和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应用高科技进行细节处理,提高人们住宅生活的舒适度。运用各种科技手段建造高技术集成型住宅来塑造高品质的生活。使居住者感觉良好,身心健康。

3.亲情住宅

住宅在满足以人为本和绿色生态需求后,更应体现亲情这一元素。亲情住宅这种新概念住宅的提出直面现在社会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空巢家庭”不断增多,同时邻里关系不断疏远。通过这种新概念住宅的功能设计,同时营造一种亲情社区氛围,加强了住宅社区的亲情沟通和相互的邻里交流,这无疑是一种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型概念住宅形态。

亲情住宅的“亲情”主要体现在住宅的规划设计上:在住宅家庭内部,住宅户型设计上,让一家三代人可以同居一处。使家庭内部三代人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还同时使子女可以更好的照顾老人。比如每个别墅底楼配有主卧并带书房、卫生间。这样,有老人的家庭,老人就可以在这一层独立居住、也十分方便老人的出行。这种情况下既可让老人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减少了两代人之间观念上差异的冲突,又方便子女照顾老人和老人和子女之间的交流,增进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发展。

邻里之间,在“现代邻里,都市街坊”的规划设计理念的基础上,将中国的传统居住文化和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相结合,并且给“街坊”这一古老词语赋予了新的含义,让传统的四合院落感重新回到现代居住小区。在邻里的相处中,也可以通过一些细节培养邻里的亲情,比如将整个园区都种上果树,一户一棵,四季瓜果飘香。

4.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住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住宅设计概念的创新中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要认真体会品味生活,把生活所需的元素融入到现代住宅的设计中,切实提高住宅的设计质量,创造优美舒适和谐的生活环境满足人们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周薇. 浅谈“环境设计中的城市生态住宅设计”[J]. 文学与艺术,2011(1):220-220.

第2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居住区;景观设计

居住区景观设计曾经常常被理解为绿化设计,景观布置也以园艺绿化为主,在居住区设计中往往是作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人意。如今,居住区的景观环境愈来愈受房产发展商和居民的重视,环境景观在居住区中逐渐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城市人大约有2/3的时间花费在居住区中,居住区环境景观质量已直接影响到人们各方面的生活。在人们活动的步行道、广场、休息观景的空间中,创造性的设计能赋予空间一定的特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景观的使用几乎渗透到了居住区环境的每个角落,在景观设计中如何对这些设计元素进行综合取舍合理配置乃是景观设计的要点。

1 规划设计过程

为了创造出具有高品质和富有美学内涵的居住区景观,在进行设计时,硬软景观要注意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的统一。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基本上是建筑设计领域的事,再由园林绿化的设计师来完成绿化植物的配景,这种模式虽然能发挥专业化的优势,但若得不到沟通就会割裂建筑、景观、园艺的密切关系,带来建筑与景观设计上的不协调。美国的景观之父阿姆斯德于1957年首倡“景观建筑”概念后,景观建筑成为专业的研究对象。其最大特点就是在居住区规划之初即对居住区整体风格进行策划构思,对居住区的环境景观作专题研究,提出景观的规划概念,从一开始就把握住硬质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使景观设计的风格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因此景观设计应是开发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多方互动的过程。

2 规划设计原则

居住区景观的设计包括对基地自然状况的研究和利用,对空间关系的处理和发挥,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融合和协调。包括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小品的设计、公共设施等的处理,这些方面既有功能意义,又涉及视觉和心理感受。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的结合。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2.1 空间组织立意

景观设计必须呼应居住区设计整体风格主题,硬质景观要同软质景观相协调。不同居住区设计风格将产生不同的景观配置效果,现代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现代景观造园手法,地方风格的住宅适宜采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语言的造园思路和手法。当然,城市设计和园林设计的一般规律诸如对景、轴线、节点、视觉走廊、空间开合等,都是通用的。同时,景观设计要参照空间的开放度和私密性组织空间。

2.2 体现地方特征

景观设计要充分体现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国幅员辽阔,自然区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远,居住区景观设计要把握这些特点,营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环境。同时居住区景观应充分利用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2.3 使用现代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①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② 复合材料的使用;③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PVC材料;④ 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⑤ 重视色彩表现。当然,特定地段和业主的需求也是应该考虑的因素。环境景观的设计还必须注意运行维护的方便,才能保证高品质的环境日久弥新。

2.4 点线面相结合

环境景观中的点,是整个环境设计中的精华所在。这些点元素经过相互交织的道路、河道等线性元素贯穿起来,点线景观元素使得居住区的空间变得有序。在居住区的入口或中心等地区,线与线的交织与碰撞又形成面的概念,面是全居住区中景观汇集的高潮。点线面结合的景观系列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在现代居住区规划中,传统空间布局手法已很难形成有创意的景观空间,必须将人与景观有机融合,从而构筑全新的空间网络:① 亲地空间,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② 亲水空间,居住区硬质景观要充分挖掘水的内涵,体现东方理水文化,营造出人们亲水戏水的场所。③ 亲绿空间,硬软景观应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等元素营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绿色环境。④ 亲子空间,居住区中充分考虑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

第3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市场经济中,人们注重“性价比”的关系,即购房者希望以经济的价格购得最理想的住房。“理想住房”包括住房的交通位置、使用面积、采光、通风、房屋结构、空间可塑性等。

然而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一方面,居住用地日趋紧张,环境压力日益增大。为了保证人们的居住空间,大量标准化住宅小区应运而生。使忙碌的人们在城市中拥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但这些空间都有着类似的、固定的建筑结构,丧失了独立的性格和气质,让人们感到了单调和无奈。另一方面,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享受,使得个性化、多样化的审美观得到兴起。正如约翰•考斯比特所言:“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里,单一的大众社会已经分成许许多多形形的人群,他们具有多种多样的情趣和价值观念”从非此即彼的选择到多种多样审美情趣的满足,便是当今社会的审美需求。

当今社会注重人性化设计,而我们所面对的,一方面是面临用地与环境紧张所导致的居住建筑的单一性,另一方面是人们个性化、多样化审美观的兴起。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人们不得不靠装修的软功夫实现居住空间的人性化、个性化。然而对于居住人性化、个性化的实现,建筑本身才是最基础的依托,当这种依托变得僵硬、呆板时,再多的装饰也起不到本质的改变。真可谓:“安得广厦千万间?不难,安得创意盎然?难。”

一、我国住宅使用现状的分析

人们普遍具有的按照个人意愿改变现有居住空间的愿望,一方面,人们需要居住空间体现个性;另一方面,居民建筑一般法律使用权限为70年,在这其中居住者的家庭结构、年龄、社会角色、兴趣爱好都会发生变化,规模化生产的居住建筑不得不经历着一系列室内装修活动,如:①增加起居室、学习和工作的专用房或面积;②增或减卧室数量;③改变门窗洞位置、调整各空间的联接以获得自然采光和通风效果;④合并或分隔,改变空间的大小;⑤改变空间的功能;⑥更改家具布置;⑦增换厨、卫面积;⑧更换墙、地面的装修及个性化装修等。由此造成对楼体结构的破坏,建筑装饰材料的浪费。

二、国外对灵活性居住建筑的探索

德国建筑师奥托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采用系统设计概念和工业化的建造方法,使居住空间具有最大的可变性和持续发展性。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住宅的设计理念,创造出崭新的居住方式和住宅建筑语言,这是德国现代集合住宅的先例。奥托在设计中以工业建筑中常用的预制柱子和梁作为主要结构体系,以模数为单元的前提下采用大进深,并结合地形进行错层布置。形成室内不同层次空间的联接。

三、我国对灵活性商品居住建筑的研究与实践

(一)“新居室”应有活动墙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周燕珉认为:“在设计房间时,应有灵活分隔墙的设置,房间的变化可以直接调整。”理想的户型应该可以根据每个家庭发展的需要,有一定灵活变通的空间。例如,可变式卫生间。即将两个卫生间集中布置,根据住户的需要可灵活隔断或合并。在布局上还可做到干湿分离、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适应要求等。

(二)YOZO优族项目

在复旦大学对面的YOZO优族项目,原为电力修造厂旧址,遗留着许多历史的痕迹,如旧仓库、机器设备等等。设计要求完成“住在仓库”这一大挑战,形成室内灵活分割的居住空间,将旧与新融合为一体。“YOZO优族”社区以打造休闲、娱乐、购物、办公、居住的“一站式”全新概念空间为目标。前卫创意的LOFT空间、简约时尚的SOHO居所、酷感个性的商铺画廊等通通都围绕着LOFT社区应有的主题设计完成。

(三)北京大开间灵活住宅

第4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2010年4月22日,博洛尼家居体验馆内,“7个姿势和16种生活方式,我在哪里?”终极大秀华丽上演。历经一个月的时尚轰炸,―直在家居时尚领域独树一帜的科宝博洛尼,以前所未有的强劲态势推出7个姿势,16种生活方式这一对互相映射的崭新概念。它们如同一对时尚轴线,勾划出当代家居崭新坐标系,为消费者精确定位情感。家居需求。

X轴,感性之旅――16种生活方式消灭居住恐慌

当代人的居住恐慌,绝大部分来自于没有实物参考的“臆想”。与不可修改的“现实”意间的巨大落差。面对图纸效果图的凭空想像,并不能直触心底真正所需;各种机械的单品配件,也不能给明晰自己内心定位提供任何帮助。不知我在哪里,何谈我该居于何处?

而将灵魂物化的最佳方式,无疑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不单由收入。地位,穿着,健康考量,更由个性,文化、信仰,价值观标的。作为人格直接外延的居住空间,如能完美物化主人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将使2,3的生命时间都在水乳交融的流畅舒适中度过。

此次系列活动承载体――博洛尼强力推出的“16间宅”,正是16种生活方式的镜像概念。16套性格分明的宅间,为消费者提供绝佳的灵魂体验场所。

16间宅被分别命各为:罗马假日^新怀旧,炫奢华,九朝会、新经典、部落文化与都市游牧情节,男性主张,女性主张占上风,永恒,雪茄记忆,珐琅黑,国际禅,生活在书房、威尼斯、新装饰主义,蔷薇红。宅如其名,每一宅间对应一类人群,映射一类鲜活的生活方式。

罗马假日以同名电影中奥黛丽前本的圣洁优雅形象为魂,映射积淀历史厚重感,肩负荣耀身份,注重家族文化传承的成熟人士,具有古典气息的室内建筑感,居室中原汁原味的历史载体俯拾即是:新装饰主义则对照苏菲・玛索在电影中花朵般娇美青春的Fanfan,阳光浪漫,初涉世事,“一切都美好着”的都市丽人,黄橡与白烤漆活力四射,纷繁炫丽的配饰无处不在。而九朝会之于拥有中国文化自信的国际化人士,炫奢华之于特立独行,璀璨夺目的演艺明星等十余种对照,也充分展现了一种生活方式下的人群,究竟能被怎样的色块搭配。空间构型家具风格所感动,继而享受家的舒适。

16间宅对当代人灵魂的精准扫描,源于中西合壁的强强携手。博洛尼并未以收入行业等市场常见的简单属性为标准,而是选择人群的社会属性作为为出发点――寻找在文化,个性,阅历上具共同特性的一类人,以心灵皈依为诉求,为他们设计延展个人性格的居住空间。同时,博洛尼力邀影响了一个时代审美观的意大利人里帕里尼参与设计16间宅。里帕里尼以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极简主义领袖身份,继承并颠覆着后极简时代审美风向。他对于如何以美学理论,材质对比,色系处理等当代设计语言,表达一种心情,y 种欲望。一种信仰,可谓驾轻就熟。在16间宅的设计中,他对大胆颜色,有机纹理的使用,以刺醒想象力的视觉概念呼唤人们内心的灵魂所需。

Y轴,理性阶梯――7个姿势消解中国人家居困惑

在设计空间,功能时,消费者最大的困惑在于:“空间够不够了?功能全不全了?有没有什么没想到?”

这种困惑,根源缺乏逻辑准则你甚至不知如何衡量空间功能是否完善,怎能凭“感觉”下一个最终判断?

博洛尼此次刮新推出“7个姿势”的概念,正是为理性判断家居合理度,提供了简便精确的计算法则。

7个姿势概括了每个主人在宅间中的所有身体形式。自坐,及靠,至卧,再经每项细分,描述了所有居家时间中,工作,娱乐,休闲的各种身体状态。一个完整和谐的居室,应涵盖承截7种姿势的功能家具,和与之相匹配的空间划分,才能在健康,功能上达到均衡实用。只有休闲位的沙发靠卧,而无工作位的高凳坐姿:过大区域的烟斗椅休息模式,挤压了卧床睡眠模式空间,等等。显然都不是完整的家居状态。

而针对每一姿势,博洛尼又自当代设计源头包豪斯汲取灵感,为国人的各种脊柱形态配以最恰当的家具设计。其中每一弯曲角度、每一软硬材质,每一流线构型,均出自历史经典造型,又结合国人身体特质进行再设计。

当使用7个姿势的概念分析家居设计时,混乱的逻辑思路顿时清晰。我的居室是否涵盖7个姿势?每个姿势的载体一家具位置是否合理有效7每件家具设计是否科学、符合中国人脊柱形态?依次比对,结论立判。

家居新坐标――博洛尼引领家居消费新潮流

16种生活方式定位情感皈依,7个姿势定位功能系统,两相对照,最适合你的家居生活呼之欲出。

第5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 居住区 景观设计 生态 介入

1 居住区户外环境景观现状

中国的城镇化已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最大的问题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我国人口城市化进程不断上升,中国的城镇化率已从1990年的18.9%上升到2007年的43.9%,随着居住区大量涌现,人们不得不面对与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种困扰。1995年以前,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深受苏联小区模式的影响,采取居住区一居住小区―组团的分级结构模式,居住区空间也随之划分为三个层次。

明确居住区、小区和住宅组团的性质和规模是为了在规划设计中有共同的语言,便于配备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和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在这种小区模式下使得人们认为居住环境的概念就概括为“绿地+场地+小品”的小区绿化模式。这种模式下的环境设计集中表现为绿地的分级与组织及环境要素的配置,强调绿化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的高低成为衡量居住区环境质量高低的主要指标。人们对于居住区的景观设计总是认为其是建筑规划的延伸,更多的是一种绿化,及美化环境的概念。同时空间层次的划分,限定了小区的景观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往往成为建筑设计的附属,未经深入设计的环境效果难免不尽如意。

2 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介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不断提升,优秀的城市住宅环境不仅可以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而且也是住宅内部空间的延伸。通过居住区外景观环境的塑造,让居户有了与大自然沟通的空间,人与人交往的场所,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恬静平和的居住氛围。当前房地产开发策划理念也从卖地段走到了卖环境的市场营销阶段,但是与建筑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在我国快速发展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对于景观设计的介入,开发商往往在认识上有一定的误区,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有其专门的设计理念、思路以及对于环境空间的看法,但是现在的居住区开发设计中景观设计的介入往往是落后于整体开发。有时建筑都快结顶,木已成舟,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就成了简单的绿化设计。

在这里提出的是一种“大景观”的概念,现代景观设计不是一个简单的绿化设计、美化设计,而是对整个项目设计过程的全面介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大方面:

2.1 立意主题的建立

人们在居住区营造中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种场所精神,即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这个地方由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所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栖居于同一个地方场所的人们通过认同于他们的场所,旨在认识、理解和营造一个具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场所,一个人的居住的真实空间。那么如何才有场所性,场所是由两部份构成,即场所的性格,场所的空间。空间是构成场所现象之基准组织,而场所性格则是所有现象所构成的氛围或真实空间,而居住区景观就是将场所的性格及空间互相结合,通过各种总设计手段表现出来。,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景观规划使人们认定自己属于某一地方,是这个地方自然和文化的一切现象构成,是一个环境的总体。那么对于居住区来讲,他们的场所精神就是开发商想要营造的一个最终目的,虽然这包含了各种条件与因素,但是对项目风格的确定是首要的一环。

2.2 全程的设计介入

新的景观设计模式,改变了以前那种等待建筑设计完成以后再作环境点缀和修饰的做法,使环境设计参与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全程。景观与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且与开发商的项目定位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居住区景观设计,在介入时间上应该大大前移,应在项目准备开发时就应介入,与开发商建筑设计单位及策划单位共同参与,并从景观设计的角度及时对项目规划及定位提出修改意见,真正做到景观与项目的完全融合,做到景观设计与建筑风格及规划空间的完全统一,避免简单地成为对建筑规划的补充及修正。同时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注重小区业主的参加空间及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对于以后居住者意见的尊重。

居住区的发展犹如一座复杂而且精密的钟表,一发而动全身,项目操作应考虑各方面综合要素,一般在景观前期介入。对于建筑规划设计从景观设计角度有以下建议:

首先,规划时对建筑体量的设计和处理上做合理的考虑。比如将过大而单一的体量通过变异、高低、长短、错位、退台的变化和组合等,以作为改变其方盒子形象丰富住区景观的一个重要手法;住宅单体设计时将常有的阳台、露台、空调机位,构件等立面上的各种元素及色彩、质感、装饰件等,结合体量组合及造型,进行优化整合设计,从而使建筑与室外的空间环境相互穿插融合,使住区的视觉空间环境成为一个自然统一的有机整体。良好的住宅单体外部的造型设计,则又将为住宅套型内部提供良好的室外景观资源。应使造型及色彩对住区景观环境产生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而非是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第二,套型设计应强化户内外视觉景观的交融。对住区环境质量的精心营造,几乎可使每一栋住宅楼都会具有不同特色的环境处所,如何将楼层所处的外部环境资源景观纳入户内,又是继外部景观环境设计后的又一个值得研究的环节。方法当然是很多的,关键在于设计意识上的重视并巧妙运用。

第三,提高室内视觉景观质量并注意室内空间的互借。从户内视觉景观分析,如果将住区室外环境作为远景、露台和阳台的景观设计为户内提供中景、套型设计时再有意进行室内近景的组织,将室外景观通过序列组织而连续延伸到室内,能使住户感受到远、中、近等三种不同层次的景观,达到扩大室内空间感觉。改善封闭郁闷的效果,为营造室内空间感和流通感,从而营造开敞、舒适、宜人的居家环境。

2.3 介入范围的扩大

现代居住区景观涉及面与传统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另一个巨大区别就是对设计范围的不同理解。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包括各类园境小品,休闲设施,植物配置以及居住区内部道路、停车场地、公共服务设施、建筑形态及其界面,乃致人的视线组织等都在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范围之内,从而大大扩展了“绿化+场地+小品”小区绿化模式的设计对象范围,而这不仅仅是一个设计范围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对于居住区景观设计理念的不同理解。在关注环境氛围的创造上。同时,景观设计将居住区环境视作城市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在更大范围内协调居住区环境与区域环境的关系。

2.4 介入手法的丰富性

现代居住区景观设计,不再拘泥于某种设计风格和手法,而是根据具体的项目环境及介入时所处的项目开发阶段而定。现代艺术(如解构主义,后现代,波普艺术)及新的哲学的发展都为景观设计拓展更多的设计理念提供了灵活多变的构图手法,将现代的几何构成手法和流畅的性线形态

揉合到环境中,丰富发展了传统的园林设计手法,为人们创造可观、可游、可参与其中的居住环境,为人们营造诗意的空间。

多样性的物业类型和多样性的建筑规划所形成的空间是景观设计得以存在的母体,也是它的基本载体。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对建筑规划空间进行梳理,由于不同的建筑空间规划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景观设计必须通过对原有的设计理念及不同空间的大小、类型进行整理,采用点一线一面模式,将各种元素构成的点贯穿起来。节点、地标、路径、边缘、区域,由主导元素构成的点形成网络序列。一个多层次的等级系统。点线面的结合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由于居住区的物业类型多样,每一种类型所形成最后空间的类型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景观设计就应对其物业的不同类型提出不同的设计模式组合。

3 设计遵从自然

中国的建筑与环境关系深受儒家道家的影响,中国人对于居住空间环境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界的有机统一,这是一种哲学境界与审美境界,更是一种人生理想,庄子在几千年前就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出人们从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必须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观点。

对于自然内在价值的认识与尊重,强调土地的固有属性对人类使用的限制性和造宜性,应认识和理解地质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和野生动生物学,它们可以为设计提供可靠数据,这也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给予人们的经验。所以对于景观设计中的自然性与生态性,一直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4 交往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居住区环境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营造动人的视觉景观效果,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居住者使用,所以强调活动空间的重要性,来增加人们的参与性。

当前我国居住小区常常是功能分区明确,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达理性的结果。公共交通与居住分离,空间组织的秩序和空间结构的明晰条理。但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是一种含混的、复杂的内在机理。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缺乏生活的情趣,容易造成精神上对环境的空虚感和孤独感。这也是现代居住区中出现的“城市病”――邻里老死不相往来。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正是要打破这种简单划一的物质空间,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含混性的居住空间,来反映生活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公共活动空间对于人的感受主要通过空间的不确定性、多义性及含蓄性来表现。

第6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人居环境学;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多起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人类的环境保护意识。在今天,世界各国开始大力提倡保护生态,节能环保,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渐觉醒,环境科学开始兴起,并在之后的发展中陆续引进了“人类聚居学”、“可持续发展”等概念,奠定了人居环境学的基础。当前,国际上关于人居环境学的研究和发展仍然在继续。作为联系人类和自然环境的中介,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不仅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在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景观设计中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1.人居环境和人居环境学

人居环境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不仅指供人类生活和居住的,客观存在的空间,还包括存在于这个空间内部的人员、资源、政策等等。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同,人居环境内所包含的无形的事物更多。人居环境是连接人和自然的桥梁,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创建出来的人居环境包括在自然环境之中。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自身进步和改造自然来创造人居环境,但是其所创造出来的人居环境仍然属于自然环境。

所谓的人居环境学,主要是指通过研究人类聚居生活来探析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人居环境学中,其所研究的主体是人及其生活和活动,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乡村、城镇等等,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人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居环境学将人类聚居生活作为一个整体,通过相关手段来探究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以便在探析出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后,能够把握住人类聚居的发展规律,设计和创造出适合人类居住,满足人类需求,且又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人类聚居空间。人居环境学所坚持的这一发展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与景观设计理念相切合,并且为景观设计提供了相关的指导方法,为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以及“天人合一”环境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2.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2.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2.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3.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3.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等等。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设计中加以改进。

3.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将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结合到景观设计中,提倡自然环境也是人类生活和发展需要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人居环境学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相关的关系,认为自然环境中的每一处风景既是存在于自然界的生态资源,又是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文化资源,值得人类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也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也属于一种自然资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地球上所存在的所有生命聚集在一起,便构成了一个实体的自然环境,人类生活、发展所需要的一切资源都需要在这个实体环境中取得,所以在建设人居环境时,不能局限于眼前,或者着眼于环境的部分建设,而是应该总揽全局,注重环境的整体建设,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中,建筑物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与环境的和谐为前提,充分考虑进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持续性的设计原则。

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在景观实践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人居环境学和城市景观设计二者在环境保护理念上不谋而合,将人居环境学中的系统思维与景观设计理念进行有机的结合,可更好的帮助城市建设者,或者环境保护者开展工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上述内容的分析,推论并总结出: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融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并以环境学的系统思维来指导设计工作,从打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入手,在建筑空间上采取积极、开放的手法,加强居住者和绿地、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充分调动起居住者参与景观设计的积极性,使建筑物在满足和发挥了景观功能的同时,还能最大化的提高生态建设质量,这一做法是可采取,并行之有效的,可促进我国城市景观设计水平的提高。 [科]

【参考文献】

[1]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第7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 空间组合; 经济;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 TU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3-0181-02

在西周春秋时期的最早史诗与《诗经》中,就有了“秩秩斯干,幽幽南山”,描述靠近洞水,面对青山的建筑颂诗。杜甫诗“卷帘唯白水,隐几适青山”则更加抒怀了中国住宅建筑网罗天地、饮吸山川的空间意识和胸怀。住宅的主题创作和其他任何形式的主题创作一样,题材和形式不过是表达思想的支点和载体,住宅创作是一种设计师结合工程技术和时下的审美观所表达思想意图的方式。住宅设计的概念很早就有:“凿户墉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早在几千年前的《道德经》上就提出了空间设计概念。在济宁市创新90中小套型住宅方案设计竞赛中,作者运用所学的知识和多年从事设计的经验,提出空间的可变性和组合性,以变化的空间为主体,在创新上做文章,最终竞赛方案《变化的空间-发展型可变住宅》荣获优秀作品一等奖。在这里,结合方案的创作过程,谈下对住宅设计中对空间运用的看法与建议。

纵观住宅设计与建设现状,存在着以下问题:①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同步。多年来片面追求住宅数量,一味强调经济性,结果使住宅建设落后于现实发展,缺乏长远考虑,反而造成了居住质量的恶化和社会财富的浪费。②与居住行为脱节。片面理解住宅的面积指标,忽视了居住行为的基本空间尺度和面积的实际使用效率,造成居住空间的不合理配置,使居住行为不能有效地展开。③缺乏弹性和选择性。不同时期住户对空间的使用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僵硬呆板的空间划分阻碍了生活质量的提高,造成空间的不合理使用。④缺乏住户的自我参与。住户作为居住行为的执行者,是一个群体概念,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把住户生硬地塞进雷同的居住容器内,是一种缺乏对人本身尊重的表现,住户的自我参与体现了个人价值的高层次实现。这些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建筑设计者面临的一个挑战。

建筑师不光要考虑到如何解决建设实际现状问题,也要注意到住宅的精神文明方面的问题。那么何为住宅的精神文明,它的标准是什么呢?住宅的精神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住宅分室,一个是房间舒适度。住宅分室标准要求是食寝分离,起居与主卧室分离,工作与学习空间独立。居住文明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或减一,居住舒适标准是每户房间数等于每户人口数加一,达到文明及舒适标准的最基本套型是三室一厅。居住者层次不同,审美意向和价值取向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对住宅要求就不同;同一居住者在不同时期对空间的使用也有不同的要求与选择。因此在住宅设计时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套型平面外,同时也要求住宅的平面布局能适应这种变异性和差异性。灵活的单元开间布置虽有固定的厨房、卫生间、入口和单元的形状,但可划分成不同的平面布局,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本次方案竞赛过程中考虑每套住宅内部的灵活与多样性的同时,也考虑“套”与“套”之间的灵活性,以解决住宅套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落后的现象。这样就可以避免住宅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的现象。

住宅开发过程实际上是居住消费产品的生产过程,适合一般产品的营销规律。许多开发商由于不熟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项目运作方法,缺乏对项目的整体把握,市场定位不准,项目实施带有明显的随意性,往往遭至市场的摒弃。在本次方案的设计过程中作者替开发商考虑了这些问题,方案设计成一梯三户的小户型住宅,每户都是两室一厅,满足一个三口之家居住的文明标准,这种小户型适应于喜欢简约生活的人们居住。但是市场是不确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进步,对空间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这样原有的两室一厅小户型住宅就难以满足人们的居住舒适标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于是笔者就在空间的变化上做文章,利用墙体的变化造成居住空间的变化,以极小的墙体变动得到空间功能大的改变,将原有的一梯三户改为一梯两户,每户都是三室两厅,满足人们的居住舒适要求。这种空间的改变不止可以在市场运营初期就可以进行,也可以在人们居住了一定时间后,由住户们自己协商,让住户参与到自己的居住设计里面,提高用户的自和参与热情。事先设计的改变可以能更灵活的运用于房地产的建设开发,能不断随着市场改变着房屋的户型。“新建筑提供了一个改造的机会”,这一新认识使人们对建筑空间互动性的理解得到进一步深化,建筑与空间的关系前进了一大步。建筑已经开始从原先被看做是空间的添加物,被动地单方面追求与环境和谐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适应环境向主动改善建筑空间发展,具体设计方案见附图所示。

中国民居它是浪漫的,不是人居住的机器。它崇尚自然,同时也十分科学,作者借这样一个特定设计主题,表达了对于艺术与技术、经济与功能以及大众文化与严肃创作等问题的思考,也考虑了民居建筑的意境问题。中国的建筑哲学,尤其是住宅哲学强调变化,强调居住空间随着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改变,本方案以简洁的空间构架,给建筑留下了中国建筑空间哲学的印记。近几年,国内的建筑设计过于追求形式,缺乏创意和内涵,没有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没有“因地因时”来进行创作,没有挖掘出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精神内涵。当然,本方案是一个非常规的设计方案,还需要从房产、管理、经济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次仅以住宅空间设计的角度来看待住宅设计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现今的社会,建筑被赋予了愈来愈多的含义,建筑师既肩负了人类传统文化的复兴和继承,又要通过建筑的营造创造人类新生活,建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一个群体活动,需要有更多的人来投入和参与,但是大多数建筑师都轻视理论研究,这种风气不但限制了我国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也给我国的建设事业带来损失。只有理论联系实践,正视建筑理论建设的重要性,不断创新,才能对我国的建设事业做出更有益的贡献。本文结合实践情况,做出大胆创新,主要想说明如何能够更好的使建筑这个使用寿命较长的大型物质产品更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能够充分挖掘出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精神内涵,希望通过本文能够给广大同行带来启发。

参考文献:

[1]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中国建筑出版社,1998.

[2] 柯蕾.艰难的推进[M].建筑创作,2006.

第8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1.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理念概述

在城市发展中建立生态健康的城市环境已成为现代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下面将对生态化理念和内涵以及在城市发展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演化与发展以及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的意义进行论述。

(1)生态化内涵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和理论笔者在此文中就不再阐释了,国内学者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概念,本文着重研究艺术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如何将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和设计创造进行有效的协调,设计出一个具有美感和生态合理的居住生活空间。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健康的生活而提出的,对现在设计与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2)生态化理念演化与特征

生态化设计理念其实在我国和西方很早就提出了,中国最早的道家思想中“天人合一”、“人法自然”等观点是生态化理念的最初源泉,西方到近代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最初的驾驭自然到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些都是生态化理念的演化与发展。

(3)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要素分析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化设计而言,其包含着很多的设计要素,生态化研究目的是让人类与自然与资源达成一个和谐共存的局面,以利于人们建立更美好的居住空间。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要素主要有技术、材料和能耗等方面的因素。无论是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还是绿色环境艺术设计还是可持续环境艺术设计他们在发展上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都是对人与自然的思考与反思,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以及如何更好的设计与创造人类生存空间的有效的尝试,生态化环境艺术设计对于发掘适合现代城市发展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2.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应用与实践研究

生态化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以及以后发展的和谐共存与有机统一的有效探索。下面将从生态化的技术、材料和绿色环保设计等方面进行论述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应用与实践。

(1)技术生态化

环境艺术设计生态化研究中技术是营造良好的设计成果的基础,离开了技术也就无法谈及生态化设计,新技术的应用促进环境艺术设计中各种理念成为现实,不再是构想,环境艺术设计借助现代先进的技术,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物质生活环境和适宜人居的良好居住空间。

(2)材料生态化

环境艺术设计离不开材料,空间环境的构建需要各种材质的应用,对于环境艺术设计师而言明确材质的特性并能够合理的应用这些材质则显得尤为必要,除了了解材料的特性更重要的要懂得材质的加工方法与工艺,知道这些天然和环保以及绿色的材质如何在空间环境中应用才能够真正的将生态化设计以及生态环保观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之中,为城市生活及生存环境的建设以改造贡献自己的力量。

(3)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是设计实践,对于城市环境和居住空间环境的生态化建设的是对城市中的高速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平衡,用设计的手法和语言改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状,通过环保绿色的设计要求,应用到现实中的环境艺术设计之中,寻求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降低工业能耗的方式,提倡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把绿色环保生态化设计作为衡量环境艺术设计的标准进行执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生态化设计是现代设计师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思考与反思,从设计阶段做好生态化的设计,不是先建设后治理,而是先治理后建设,改变传统的设计生产模式,建设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

3.结束语

第9篇:居住空间设计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层建筑;人性化设计;优化设计;

0 前言

在今天的都市化进程中,高层建筑的鳞次栉比似乎成了都市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从高层办公楼、酒店一直延伸至老百姓的住屋,无不闪烁高层塔楼的光环,成了现代人不得不接纳的一个现实。人们也许还来不及思考,就别无选择地在使用它,还未做好应有的精神与物质准备,就要强迫自己适应之,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的,这是都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

1 高层建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高层建筑的涌现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标志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解决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匮乏的矛盾。但是,单看看伴随高层建筑,尤其是高层住宅产生的异化现象:诸如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和城市原有的自然风光;使城市风貌趋于单一,而失去个性和区域文化特质;交通拥挤阻塞,空气混浊;人远离地面和自然,人与人、人与自然缺乏交流,邻里关系淡漠,出现悲观、失望、自私、冷酷等“摩天楼综合症”和“空调病”,犯罪率与日俱增;高能耗,遇灾害不易疏散,死亡率高(“9.11”灾难便是最好佐证)等等。不难看出,先进科学技术为人类带来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和传统文化的逐渐消失,高层建筑在装扮着现代都市面孔的同时,也推动着人性的逐渐冷漠。人们更多地依赖电话线、网络进行对话,信息传播快捷,生活节奏加快,然而生活的品质却在下降,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在淡漠,人与自然的亲和力在消失。这真的是现代人梦寐以求的所谓现代生活吗?人类在初步品尝了现代文明的果实后,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怀疑目标的投掷方向是否偏移,并开始着手修正和弥补。

2 人对居住的基本需求与人性化设计思想

丹麦心理学家英格丽特•格尔在《生存环境》一书中,将人的生存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心理需求等三个部分,其中与居住建筑有关的是睡、休息、卫生、光、空气、太阳、一般居住安全、安全防卫、噪声控制、交往、私密、活动、玩、建造、正名和美感。我们所要讨论的正是如何以人性化设计思想来满足人对居住的基本需求,满足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与亲和,提高高层住宅的空间品质与环境品质等设计理念问题。建筑一直充当着人与自然对话的中介。为此,以笔者主持设计的某高层住宅为例证,反思创作构思历程,阐述对前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思路,以求专家同仁的斧正。

该住宅组团位于整个住宅区的尽端。根据业主的户型要求(130m2,150m2)和户数的规定,结合场地特点,我们设计了一梯两户、一梯四户两种单元形式。户型平面是住宅设计的核心,体现了建筑师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的关怀,是建筑师感悟生活、文化艺术修养、设计理念及敬业精神的集中展示。历史上不乏因为建筑师的超前设计,而成为一种新生活的倡导或推动。我们也不例外地将设计构思的着眼点放在户型设计上,希望展现新的设计理念,以合理而巧妙的户型组合,为使用者创造一个温馨、放松、自然的居家环境。

场地地形虽然复杂、垂直落差较大,但用地呈东西走向的带状地形,与住宅南北布置的要求正好吻合。总图布局因地制宜,在满足规划、消防间距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拓展中心绿地面积,以体现家园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居住理念。由于前述高层建筑带来的种种异化现象,加之目前城市住宅普遍存在密度大、绿地少、人与自然远离、配套设施又不尽人意等弊端,人们渴望阳光、新鲜空气、绿叶和自然风光,渴望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渴望不仅居有所屋,更要居有所质,对生活品质和居住环境品质的要求是人们目前选择住屋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一切品质要素在传统居住模式中具有充分的体现。难道建筑师擅长破坏原有自然和谐,而在达到新的自然和谐时,就苍白无力了吗?

3 人性化设计思想与提高居住空间品质

3.1传统庭院空间的场所精神

我们先简单分析一下传统住屋模式的成功要素。传统的“家”建立在围合的场所概念上,四面是房屋或墙的围合,通过向内开敞的庭院采集阳光、新鲜、空气、雨露等自然要素,庭院是“家”的开敞式客厅,为邻里交往提供场所空间,同时,也是人们养殖、栽培、建构的场所,这种半私密化的空间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内部与外界的交汇点,也是由公共通向私密的过渡。然而在前些年城市住宅建设中,因用地紧张、人口密度加大,城市改造急功近利等原因,使传统庭院功能退化,庭院空间浓缩成阳台,甚至在面积紧张或为了街道视线的美观而将阳台也封闭作房间。人们渴望阳光、绿叶、交流的天性被忽略,当种种弊端开始显露时,人们意识到他们得到与丢弃的同样多。在追赶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流失了许多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3.2空中花园―――传统场所精神在现代居住空间中的再现

居住者的活动和领域有密切关系,有关对某居住区的调查发现,选择“大公园”活动的居民占总调查人数的13.6%,选择“小游园”的占31.5%),而选择“空间庭院”的占53.5%)。显然“空间庭院”有更强的领域感。

交往是邻里友爱形成的必要条件。马丁•布伯特认为:“人类一个非公开的秘密是他既想使自己的存在被别人证实,也想自己证实别人的存在。也许在隔壁一家的门口或窗前,一个问候、善意的一瞥,紧张、不信任将被同情心克服;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懂得他的存在是人生存需求的最低限度之一。”正是在这种反思下,笔者多年来一直企盼着不仅是能为高层住户们提供放置花盆的阳台,更应为居者提供富有生活情趣的集绿化、交往、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场所,为人们提供一个与绿色、阳光、空气、自然对话的窗口,一个具有安全感、邻里友爱和自我表现的场所领域。与此同时,开发商们也开始从只重容积率,忽略居住环境品质的歧路上猛然醒悟,于是本工程中的空中花园便应运而生。在引用这一传统设计手法的过程中,我们除了引入“庭院”这一概念设计,更强调空中花园在户型平面中的流线和对居者产生的心理影响,故此,将空中花园置于户型平面入口处,穿过空中庭院然后进入起居厅,这与传统住宅由院入室的行为流线是一致的,以此唤起使用者对原有熟悉的生活环境及习俗的记忆,在心理上产生“新”与“老”的共鸣,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到美好生活品质的重现,实现居住环境新的自然。

在设计理念上不仅提炼出传统庭院空间的概念和形式,更使之在现代住宅设计中得以发扬。这一概念的引入导致户内生活质量出现突破性飞跃,不仅增加了空中绿化面积,在流线组织上更是符合人的传统心理,这和前些年许多住宅将主卧和客厅的阳台加大而形成的大露台在空间品质上有了本质的区别。其一,露台是秘密性空间而空中花园是半公共空间,住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习惯将客厅入口作为入户门。其二,前些年有不少建筑师(包括笔者)将楼梯平台扩大,以形成一个邻里间交往的空间,这种良好的愿望却被住户们当成了堆放杂物的空地,而终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邻里关系淡漠的现象。而入户处设置的这种空中花园将开敞空间纳入私家空间范畴,避免了使用权不确定的矛盾,对那些酷爱整洁却又不便让客人换鞋的住户提供了随意自然的过渡区域,又为喜好交际的住户提供了把酒论英雄的一方天地,同时,会客和起居的分离使户内空间的功能更加细化。

3.3户型组合的合理性与优化设计

人的自我表现过程体现在住户对自己住屋的理解、使用和改变的过程。在我国传统民居和农民自建住宅中这种自我表现随处可见,即使在城市住宅中,也体现出在选择居住地、居住建筑、空间使用方式与改造、装饰等方面的特色性和一定的可识别性。

笔者在户型组合中,注重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和流线的自然性,从外到内依次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秘密等空间层次,住户的领域感与安全感逐渐建立并肯定。公共活动与交往的“院”、厅置于户型前区,纯粹秘密的休息区、卫生活动区相对独立,与交往娱乐、劳作区形成动静、干湿、洁污的分离,既满足了居家生活的各种功能要求,又使空间紧凑、主次分明、互不干扰。在为住户提供合理户型的同时,亦考虑了住户自我表现的需要,并为此提供了可供表现的机会和发挥空间。如起居厅与用餐区、娱乐区的不限定性,空中花园的尺度和简单围合的边界,都为住户提供了进一步建构的可能和自我表现的场所。其次,在现代公寓式住宅设计中,大多将卫生间存水弯暴露于下层住宅顶棚下,住户常因渗漏等问题产生矛盾,使邻里关系紧张。本设计采取降低卫生间、厨房地面的作法,将存水弯搁置在本层自家厨卫房间的楼板上,使自家矛盾自己消化解决,不致影响邻里住户的正常使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避免了邻里关系不必要的矛盾。另外,在利用阳光窗,转角窗巧妙设置空调机位置的同时,又使立面线条简约而不乏层次,且有效解决了空调机穿墙打洞、随意搁置这一老大难问题,可说是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