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激励教育的作用精选(九篇)

激励教育的作用

第1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激励教学法

一、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运用的背景

在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对激励教学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不仅是对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参与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改革对初中阶段体育课程教学的客观要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激励教学法究竟发挥了什么样的教育作用和教育功能呢?

二、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1.丰富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手段的重要措施

就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来说,不仅是对学生综合体能素质进行有效培养的重要课程,同时更是现阶段初中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激励教学法是体育课程教学方式中的一种,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的程度,都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始终扮演着课程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只是一味地进行模仿,一旦一些运动技巧没有达到规范,教师则进行严厉的批评,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积极性便会受到挫伤,相应的课程教育质量便会出现下降的情况。因此,激励教学法不仅是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措施的重要改变之一,同时也是对整个教学氛围进行有效改良的重要措施之一。

2.体现学生教学主体地位的必要途径

就初中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们处于比较叛逆的年龄阶段,如果教师一味采取打压或者是教师自己居于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式来开展相关教学的话,不仅无法激发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应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要求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初中阶段课程教学开展的具体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激励教学法进行充分的应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对激励教学法进行有效应用的话,不仅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爱好程度以及参与程度,同时还能有效丰富初中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的具体教学手法,为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注入新鲜的血液和动力,为初中阶段体育课改全面高效地进行提供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梁彦刚.激励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13):56-57.

第2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中专体育教学 激励语言 作用

对职校学生而言,许多学生之所以选择职校,一是因为他们初中学习基础差,进职校是无奈的选择;二是因为他们片面地认为职校轻松,没压力。一方面初中失败的学习经历对他们自我认知、自我评价无疑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另一方面职校学习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轻松,除了严格的校纪校规和较多的学习内容外,还要面对专业兴趣、就业等矛盾与压力。

体育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发展生理、心理机能,提高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

有激励性的语言,经巧妙应用,对营造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项目活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一句激励性语言能使学生茅塞顿开,拨动学生的心弦,对学生产生心理的催动和激励作用,鞭策学生终生并使其铭记不忘。一句伤害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消极沮丧,停滞不前。事实上,正确的激励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对学生的关怀。所以体育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通过对学生进行语言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体育学习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知道我能行,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一、让赞赏性的语言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旋律

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的优点,不表扬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评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指责、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和肯定学生,当学生好不容易为自己制造出被表扬的机会时,他们得到的还是否定。渐渐地发现,那些学生积极性小了,差的学生好像整天和你对着干,非常头疼。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其实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被关怀、获得成功,职校生也不例外。所以在体育课上,不管是哪名学生,我都积极地寻找他(她)某方面存在的优势。

有位老师在博客中写道:一些让教师感到头疼的学生,是真的没办法教育了吗?如果教师从关爱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抓住他身上的闪光点,用激励性的评价不断给予充分的肯定,一定能够重新唤起他的自尊心。要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天赋、才能、兴趣和力量,相信他们都能成为有用的人,并把这种信念化为对学生热情、诚恳的激励,让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护、关心和尊重,课堂上教师一个充满信任和期望的目光,一句和蔼可亲的话语都会在学生中掀起感情的波涛。

二、体育教师要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向“我能行”挑战

以前听过一位体育老师上的示范课,题目是《抗洪抢险》,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把这些学生看做是“抗洪抢险的小英雄”,在同学间、小组间合作过程中不断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在教师充分的肯定认可后,练习热情高涨,一个个困难迎刃而解,从而使评价结果的效果更显著,这节体育课的教育性更加突出。

中专学生还处于比较活泼、好玩的阶段,所以在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一特点,多选择一些娱乐性的游戏,且带有互相帮助,小组协作的,在课堂中要努力做到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对学生的参与活动给予及时积极的评价,给每一位学生表现的机会,使他们感到:老师在期待我,我一定能行。

三、体育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可能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项目动作难度和对完成的要求是很大、很高的,例技巧、单杠、双杆、支撑跳跃的成套动作,一开始,有很多学生是不能独立完成或是不敢完成教师所教动作的,所以一方面通过设置不同的难度,由单环节到多环节,通过教师或同学的保护与帮助一步步进行,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语言的提示和鼓励的方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积极练习,直至成功。最后,有的学生兴奋不已地说:“我也完成了,原来成功就这么简单。”

四、体育教师应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时间,设计不同的激励性语言

上乒乓球课时,对学生讲乒乓球是球类项目中最小的球,可总理曾经评价它“小球振动地球”,这样的外交佳话,不仅展示了体育无穷的外交魅力,而且奠定了乒乓球作为我国国球的基础,乒乓球是我国国际赛场上一颗最灿烂的明珠。这些成就,说明了我们中国人最善于打乒乓球。从今天起我们开始上乒乓球课。这样的课前语言一定有激励性。

上中长跑课时,对他们讲2500年前,在古希腊的埃拉斯山岩上刻了这样的一段话:“你想强壮吗?请跑步!你想健美吗?请跑步!你想聪明吗?请跑步!”强壮、健美、聪明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请从现在做起,从这节课做起,这样讲一定很有号召力。

体育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作为指导,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技巧在课堂中应很好的体现,为了保持学生参与的热情,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激励方式的情感调控,着力发现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你真行,你这方面不错”“你可以做得很好”等语言刺激他们的表现欲和竞争欲,从而增强团队和集体观念的意识。

实践证明,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手势,一个关爱的眼神,都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就一定能把体育教学工作搞得活泼生动、轻松愉快,就能吸引和感染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各种体育知识和技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使学生真正享受到体育给我们带来的乐趣,领悟体育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曹钢.浅谈有关体育教学中的几种激励方法.教学.

第3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激励机制 体育教学 激励效应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1-0023-02

所谓激励就是指影响人的内在需求或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并激发动机、指导行为有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也就是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根据人的需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人的工作动机,使其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状态和活动过程,它以达到实现既定目标的目的。激励机制是指领导者为了管理工作更好的开展,通过外在的刺激来达到调动被管理者的内在积极性的一种措施,同样,合理地将激励机制应用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是高校实现体育教学人本化人性化管理的重要保证,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呼唤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管理中将得以更好的发展空间。

1 激励机制在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作为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效应,就应学习和贯彻激励理论,将激励机制运用于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重视、运用一系列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手段,使其更愿意参加体育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建立终身体育思想。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建立激励机制:

1.1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通过满足个人物质利益和物质需要,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般高校体育课很不受重视,学生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去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往往调动不起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当今社会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下,运用物质刺激也是无可厚非的。老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生小礼物的刺激,在校内的各个大小体育活动或比赛中,给予获奖的学生一定的物质奖励都会起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1.2非物质激励

人在基本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便产生了归属与爱的需要,人们都渴望与周围人建立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渴望在集体中有一定的位置,需要上升到非物质层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激励,让学生能体会到亲密感、尊重感、荣誉感。

1.2.1尊重激励

尊重激励是管理者本着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让其发挥出个人最大的潜能,给予被管理者充分的信任和支持。学生和老师之间没有等级差异,在教学工作中给予帮助指导,提高他们的运动成绩,让学生有被重视的感觉;当工作没有按照预期进行时,老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和学生一起及时进行分析,不能立刻撇清干系,是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者管理艺术的表现。相反,则不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更不能让学生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将是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的失败之处。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的意见更科学,更有建设性,身为老师就应该听取并且将其运用到教学中,这是对学生莫大的支持和鼓励。

1.2.2情感激励

情感激励就是管理者通过适当的沟通和被管理者建立友好互信的状态。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情感密不可分。高校学生也需要适当的情感宣泄和沟通,所以作为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发自内心的给予关心和帮助,使她们感到真正的关爱和体贴,而不是走过场的例行公事。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发现哪位同学没有能集中注意力或者精神涣散,就应该主动关心,可能是学生遇到了什么烦心事,老师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事情,让她们能放宽心来投入学习和生活。

1.2.3榜样激励

榜样激励是管理者通过树立榜样来引导被管理者向榜样学习。在教学中,如果发现有学生擅长于一个动作或一项运动,可以让其当小老师,这无形中给了榜样以鼓励,也让其他的同学看到,只要认真学都有可能成为榜样,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体育热情。

2 在学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制定激励机制应注意的问题

2.1实施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重视精神激励激励机制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一直以来学校更多运用的是物质激励,对精神激励的使用重视不够,但真正长久、有效激发学生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的还是精神激励。这种观点强调,只有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地加以同步实施,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但它并不是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简单相加和拼凑,而是一种有机地融合。

2.2要认清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实施激励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学生因家庭条件和个人特质的不同,其需求也是不同的。根据不同的个体的特殊个性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才能事半功倍。因材施教的思想要植入每个高校体育工作者的心中。

2.3要把握好激励时机,创造最好的激励效应

激励时机是激励机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也很难掌握的因素,在不同的时间因同一事件给予同一对象的激励可能得到不同的效果,而且这个差别可能是很大的,超前的激励让学生容易从心理上轻视这个激励,但如果激励姗姗来迟,也错失激励良机,达不到激励目的,激励也就失去了意义。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校投入大量的物质激励,耗费不少,却达不到预期目的的情况,学生对给予的激励反映冷淡,无法产生出很高的积极性。这对体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把握激励时机很有借鉴意义。在体育教学管理中,我们要准确把握激励时机,既不超前也不滞后,努力做到恰到好处。

2.4要注意激励机制的公平、公正、公开

在体育教学中学校要坚持体育精神,最大限度的做到公平、公开、公正,使学生感到来自学校的激励是公平合理的,学生只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成绩,就能得到应有的激励,在时机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就会积极配合体育教师开展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竞技水平和体育素质,形成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因此,确保机制的公开公平公正,能够以最少的激励投入实现最大的激励目标,就会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有利于提升整个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

第4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激励机制 新时期零零后 学生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使得学生的思想意识逐渐呈现出多元化,尤其是出生在21世纪的学生,其思想、认知等多个方面都和其他年代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他们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这一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机制是现阶段教育管理中较为常用的教育管理手段,其是通过相应的制度来对激励客体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进行反应的管理方式,将其应用到零零后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激励机制在零零后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

激励机制即为通过在组织内实施相应的政策、制度、措施来有效地激发相关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将其应用到零零后学生的教育管理中,即为教师以一定的言行来对学生进行激发,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其应用到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激励机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能有效地起到凝聚、团结、教育学生的作用,并且教师通过对学生的激励还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相长与教学互动的效果,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将激励机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能为学生的特长与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提供相应的保障。零零后学生相比其他年代的学生而言,其拥有着更加良好的教育条件,这也就为其掌握相应的技能和特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而将激励机制应用到零零后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教师对学生优势和特长的肯定、鼓励和指导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激发起学习兴趣,不仅能有效地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能有效地提升学校的整体素质与水平,从而让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将激励机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能促进优秀学生更加优秀,并且还能促进中间学生或者较为落后的学生取得显著的进步,在提高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也为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高校性提供了相应的保障。

二、激励机制在零零后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1.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即为设定相应的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零零后的学生年龄还小,还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沟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要耐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实际情况,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并且要认真地对学生制定的目标进行把关。同时,对于目标过高或者过低的现象要及时给予指导,从而确保学生目标的合理性,避免出现由于目标过高难以实现而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自信心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同样也要防止由于目标过低而使学生出现盲目自信、自满的现象。同时,在日常的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及时地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目标是否得到初步实现,对于实现学习目标的学生要及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尚未实现目标的学生也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和支持,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勇气,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

2.行为激励。行为激励即为通过教师、学生干部等良好思想及工作行为来感染、教育学生,从而有效地激发零零后学生的积极性。良好的品行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零零后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重要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行为、思想教育的重视,通过优良的行为来起到表率、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此外,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其优势和特点,没有优劣之分,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要认识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从思想、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给予学生关心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

3.榜样激励。榜样就像是一面鲜明、生动的旗帜,能有效地引起零零后学生的感情共鸣。特别是要树立学生周围的榜样,零零后学生的各个方面还不成熟,榜样的力量则能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方向和目标。比如可以将学校中成绩特别优异的学生当做榜样来鼓励大家向其学习,或者将学校中思想行为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来鼓励大家学习等。

总而言之,零零后学生还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其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还不成熟,需要教师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和引导。因此,将激励机制应用到零零后学生的教育管理中,通过目标激励、行为激励、榜样激励等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5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2-0101-02

大学生,是一个有着超强活力与创新力的年轻群体,在新形势下,国家要推行“互联网+”战略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力量。大学生是我国创新事业的主要载体,鼓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就要首先给予大学生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同时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加入激励机制,将会极大提升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与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成功可能。因此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积极引入激励机制,同时积极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简介

创新,是时下中国最热门的词汇。创新包含很多的意义,也有着很多含义。创新可以理解为革新,可以理解为创造从没有存在过的东西,也可以理解为对现有机制以及现有物品的改进。创新,就是突破,就是变化,就是要除旧立新,打破现有的思维定式与行为定式,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资源、技术,通过一定的改变,而产生新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或者产生新的产品、服务,新的理念等全新创新成果的过程。在现代商业社会,创新的核心就是将产品性能、结构、外部特征等方面进行变革,或者对服务方式、服务内容、服务途径等进行变革,在这些方面,我国已经取得了重大的创新突破,而这些创新突破,是由各大创业企业领衔产生的。各大创业公司,可以说是我国目前最为活跃的企业,他们大多数是由一大群有能力、有技术、有思想的年轻人组成。而在目前,可以看到的一个趋势是,现在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天使投资人,他们青睐的投资对象一般都是年龄在35岁以内的年轻人,甚至是很多刚刚从大学毕业或者将要从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大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指的是那些具有先进创新意识与创新理念,具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具有领导优秀团队的领导力以及进行各项创新能力的年轻人进行的各项创新创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可以在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开拓进取,实现自己的抱负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有着年龄、技术、思想观念、能力、前瞻性等等一系列的优势,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业激情与热情都为整个社会所承认。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企业界、金融界、学术界、政界都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抱有极大的期望,同时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但是我们应当客观地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挑战。

首先,目前创新创业还没有被明确地界定学科,更加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完备的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尤其是部属高校都开设了相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课程,而绝大部分高校没有开展相关课程,或者开展课程覆盖面不如这些部属高校那么广。在已经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中,也存在着教学方法不适宜、教学内容不恰当、评估标准不恰当等等问题。同时创新创业学科有着零散化、碎片化的特征,缺乏作为一门高等学校独立学科应当具有的严谨性,课程安排系统性、规律性不足,有的甚至临时安排上课地点与上课时间,临时决定课程考核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采用的方法就是开展课外活动,邀请企业界成功人士进行创新创业经验讲座等,这些方式方法都是相对粗浅的。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是因为我国没有创新创业方面师资力量与设备资金的足够储备,只能边进行教育边储备资源。

其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获得的鼓励不足,社会氛围不够浓郁,社会上还没有形成鼓励创新、肯定创新的文化氛围与合理看待创业失败的理性心态。同时,国家虽然已经很重视大学生自主创新与自主创业,但是相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以及外政府的优秀实践,我国的重视程度仍旧不够。政府的鼓励政策还没有到位,或者已经出台的鼓励政策到了地方上就有走样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当缺乏资金与支持,这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最大的原因所在。学校以及社会没有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少敢想敢干的精神,也很少具有主动创新的意识,很容易产生就业创业的定势思维,没有形成自我学习、自我革新的本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资金不足。不仅是政府的鼓励投入不足,同时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投入也不足。相比于国外大学,中国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设立的奖学金数量、种类都不足,同时奖学金数额差距较大,现在的奖学金评定标准还都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科研能力作为评定依据,而极少有奖学金专门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进行奖励。奖励方式单一、奖励数额不足、奖励评定标准僵化,这些都是制约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资金问题。

三、高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励机制作用效果的建议

上文可以看到,国内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与挑战,这些不利因素制约了国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同时也说明,国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仍然有着很大的改进空间与上升潜力。对于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我们应当用发展的心态看待,不灰心不气馁。出现问题不可怕,只要出现问题之后将其解决,一样可以达成目的。

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应当进一步认识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意识到,不仅需要教育,还需要激励大学生。在全国全社会领域内,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加公众对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刻认识,引导舆论宣传,让公众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成功与创新创业失败都是正常现象,不以成败论英雄。

鼓励与激励有着重要的正能量放大器的功能,很多高校开始意识到激励机制的有力有效,并且在不断探索如何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国内对创新创业教育事业开始晚、经验不足、积累不够,因此可以充分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优秀成熟经验,并且各大高校以及各个社会、经济组织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学生需求不断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尤其是完善激励机制。

为了更加有效地激励大学生投身到创新创业中来,各级高校应当形成精神激励以及物质激励两方面的激励机制,将二者有机结合,不能够偏重一方忽视另一方的存在,这样才能给大学生以全面而正向的有效激励。高校应当建立起合理的具有高度可操作性的奖励机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

(一)系统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

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不应当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应当根据各个学院各个专业的不同情况开设必要的科目,开设形式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有机结合起来,适当提高相关课程的学分,让创新创业潜力很高或者能力很强的学生得到学分以及成的奖励,增加这部分学生在评奖评优时的优势,同时也可以引起全校范围内的对于创新创业的重视。

这类课程的开设,不应该仅仅是讲解一些成功的创新创业案例以及一些基础性的经济管理知识,同时更应该对于创新创业全过程的一些细节进行讲解。企业如何建立,如何挺过艰难的初创期,如何发展壮大,如何保护自己的专利,如何尽最大可能调动一切资源,等等,都是应该教授的内容。

(二)重视创新创业实践作用,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

高校不应当仅仅重视理论的教授,同时也应当为大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与实践场所,让大学生可以置身其中,充分体会到创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与社会生活的真实感。鼓励大学生可以开放思维,发展个性,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进行各种各样活动,可以进行企业沙盘模拟,体验真实的商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调动所有学到的知识。同时,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友会这种组织,多与社会上的优秀校友联络,充分利用他们的资源,让他们对母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也贡献一份力量。可以让这些人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创业帮扶,提供创新成果的孵化基地,有针对性地提升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人是环境的产物,氛围同样可以对学生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样,一所高校以及社会如果充满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就能够产生强大的学生创新创业催化剂的功效。为了营造良好的氛围,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激励学生关注国内外动向,掌握最新动态,并且高校为学生主动提供最前沿的信息。通过学校媒体、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等媒介向学生宣传各种国际动态、国家政策、地方帮扶办法等等有益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息,同时宣传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各种榜样模范,尤其要以本校学生作为宣传的重点,这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同时,多多举办学术报告会以及专家学者交流会,让学生们可以多多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同时也可以激起学生们对于不同领域的关注与兴趣,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创新创业路上走得更远更好。

(四)设立各种创新创业方面的奖学金

不断完善各类奖学金的评定标准以及分配逻辑,同时拓展不同的奖学金类别与种类,加大创新创业奖学金的金额。对于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产生的创新创业成果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结合各大高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奖学金或者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成果热情。虽然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了激励机制的重要,但是对于具体的执行结果以及执行标准,各大高校之间差异巨大,也影响了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结语

高校应当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激励机制的重要作用,采取各种手段激励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从而获取一个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郭景茹,赵铁丰,计红,张旭,倪宏波,李颖.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效能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2):22-23.

[2]陆芳.协同创新下的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机制探究――以江苏高校为例[J].中国商论,2017(6):181-185.

[3]史慕华,曲畅竹.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其激励机制探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23):35-36.

第6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 代班管理制度 艺术类新生 入学教育

一、引言

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亦如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所言:“进入大学,不能仅仅是为了学习知识,大学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当下的高校大学生,尤其是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的信息和事物。加之,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在未来毕业后有可能从事影视、绘画、播音等和思想宣传有关的工作,因此,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在艺术类大学生踏入大学校园的初期,就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成为摆在艺术类院校各位老师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代班制度及其作用

,又称为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助理班主任、助理班导师、班导生等,是指高等学校中除专职辅导员队伍之外的学生班主任助理,主要由高年级(专科为二、三年级,本科为三、四年级)的优秀学生组成,主要职责是协助辅导员做好对低年级同学的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有学者认为孔子是这一教育管理形式的最早倡导者与使用者(李启谦,1987)。也有学者将这种制度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由安德鲁・贝尔和尤瑟夫・兰卡斯特创立的导生制(Monitorial System),又被称为贝尔―兰卡斯特制。导生制度的基本特点就是学生教学生,主要是由教师挑选学生中年龄大、高年级、学习成绩好、成熟度高的学生充当导生。

代班管理制度以其思政教育上领路人的角色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备受当下中国高校的欢迎,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在学生管理方面采用代班管理制度,尤其是由单独招考制度进入高校的艺术类学生更迫切需要代班进行思想政治上的引领。根据李青嵩等(李青嵩,2013)和傅能荣(傅能荣,2012)的研究,代班管理制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助于促进提升学生的人际交流能力。新生刚进入大学,脱离高中式狭窄的学习生活方式,需要开始和更多的人接触,此时提升他们的人际交流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由于代班是学长或学姐,与低年级同学有相似的成长社会背景和思维方式,这样的同辈之间的交流沟通自然鸿沟小、抵触性低、互动性大、共鸣性强,有助于帮助新生学会怎么样和老师、同学交流,增强教育和引导的可接受性。

2.有助于学生成为合格的大学毕业生。无论从学习还是生活上低年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其角色转变赶不上身份转变。在学习上可能会表现为学习方法不适应,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在生活上可能表现为对环境不适应等。代班有着过来人的经验和感悟,能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引导和帮助所管理的班级学生,贴近实际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帮助学生尽快从高中向大学学习和生活转变。同时作为纽带和桥梁能够及时将学校教育工作的信息传播给学生,且能第一时间收集学生思想动态给辅导员老师,促进学生工作队伍解决问题、完善工作。代班管理制度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而成为大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教育的有效补充(王英国,黄磊,2010)。

3.有助于培养良好校风、院风、学风。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服务和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无形地促使代班学生不断学习,提升素质,探索工作和学习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以亲身经历引导学弟学妹们加强思想理论和专业知识课程学习,培养良好的校风、院风和班风。

三、艺术类新生的特征

艺术类大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如思想活跃,进取心较强,易于接受新事物等,又带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认识艺术类大学生的特殊性,把握他们的心态和行为规律,对他们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管理,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沈履平,2007)。艺术类大学生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自我成才和自我认可意识。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群体,他们思维活跃、反应敏捷,具有较强的抽象和逻辑思维能力。艺术类大学生浓厚的独立意识和自我表现意识,善于独立思考且敢于标新立异。

2.内心世界丰富,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艺术类新生具有丰富而强烈的情感,对生活充满热情,饱满的情感使得他们带有唯美倾向,往往通过率真的行为体现出来,使他们的情绪表现较为强烈。目前艺术类新生以“95后”居多,其社交面窄,加上对社会现实缺乏了解,一味沉迷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遇事易敏感偏激。

3.自我管理能力弱,可塑性强。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大多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另外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控能力相较其他大学生更弱一些,缺乏自律能力。追求心里真实想法的表达与对待事物的平衡性促使其常常容易感情用事。

4.单纯直率但自我矛盾感突出。对专业的强烈自信心,和文化课相对较弱,导致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充满自卑,角色反差大。这种角色反差性导致学生愿望幻想与当前现实之间、情绪与理智之间的矛盾存在。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使他们急于证明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的价值观念常常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李玲,2012)。

5.有目标、崇尚远大理想,但缺乏正确的思考方法引导。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关心政治的心理,特别是“两课”理论学习,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他们热衷于“自我设计”、“自我欣赏”或“为艺术而艺术”,但是理想信念淡薄,容易受社会不良现象和不良价值观的冲击,缺乏强烈的民族和社会责任感。

四、代班管理制度对艺术类新生的激励作用

目前高校一名辅导员至少要指导200多名学生,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辅导员以开班会为主要教育方式,显然没有针对性。辅导员通过挑选一批综合素质好的高年级学生,以“点”为主对每个学生及时做出指导,从而帮助新生在进入大学后有良好的开端尽快调整做好新生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

为调查研究代班管理工作在新生教育中的激励效果,本研究特对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类2015级247名新生发放问卷调查表,涉及的专业分别为表演、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戏剧影视文学和播音主持等专业。本调研收回有效问卷231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3.5%。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发现,有超过95%的学生认为代班会对艺术类新生入学教育有帮助(如图1),表明当代大学生对代班制还是非常认可与接受的。

通过分析发现,代班管理制度对于艺术类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入学教育的激励作用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代班管理制度有利于艺术类新生良好学风的养成。艺术类的新生刚入学极易出现奋斗目标不明确,专业学习迷茫,大学学习方法的困扰等情况,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养成。有49.3%和60.6%的学生都认为代班会给他们顺利完成新生学习上的良好习惯,克服大一新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更清晰地认识本学科专业知识内容,端正学习态度,集体养成良好的学风起到重要的作用(如图2)。

2.代班管理制度有助于艺术类新生尽快更好地适应由高中生到大学生的不同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的转变。有60.6%的学生认为代班会帮助他们适应从高中生到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等一系列的转变,对顺利完成新生入学教育起到很大的帮助。作为过来人的学长与新生有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语言,比较容易形成相似的思维,有利于掌握新生思想动态,可见代班管理制度不仅得到新生的欢迎和肯定,还促使我们对入学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进行更深入思考。

3.代班管理制度有利于艺术类新生专业知识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代班中优秀学生由原来的教育客体变为教育主体,在参与组织新生入学教育管理中积极向新生传输本专业的优良传统。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尤其是表演专业的学生(如图3),由于表演的“传、帮、带”的专业特性,有高达77.8%的学生认为代班能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本专业的内容,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有约43.2%的表演专业新生在碰到专业学习苦难和障碍时除了找专业教师还愿意选择找代班交流沟通寻求帮助。

4.代班管理制度有助于艺术类新生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充分发挥代班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以团队形式共同促进新生年级的磨合,形成良好的班级和年级效应,使新生对学院和班级充满强烈的归属感,增强对学院和学校的认同感,为新生未来四年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5.代班管理制度对艺术类新生的大学生涯规划起着重要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65.3%的学生认为代班制对自己实现大学生涯规划有一定帮助,充分说明代班制对艺术类新生做好大学期间的生涯规划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但是,代班在协助艺术类大学生制订明确的大学规划,并帮助实施的却比较少,仅仅占12.9%。一方面,由于代班自身是学生,有比较繁重的学业任务和负担,因此在大学生涯规划方面难以顾及所有新生。另一方面,说明代班在帮助大学新生制订明确的大学规划方面亦有待加强。

五、结语

通过本次调查研究发现:(1)需要继续坚持代班管理制度,运用代班管理制度不断加强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使它发展成为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新途径。(1)需要加强对代班的选拔与管理,不仅需要辅导员把好关,还需要各学院总支书记指导工作。例如加强学习如何处理一些突发事件、如何处理学业和协助管理方面的矛盾等。(3)需要加强代班之间的交流,将优秀代班的工作经验分享并推广开来。建立代班学生的选拔、培训和奖励机制,让代班制切实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新生快速融入大学生活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1987:86.

[2]李玲.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创新探索[J].大众文艺,2012(14).

[3]沈履平.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育管理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7(11).

[4]李青嵩,梁静,舒宏,马名利.新建本科院校班主任制度建设的对策研究[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1(24).

第7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对激励客体进行需求分析,真正了解和把握教师的个体差异,把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目标映射成为教师需求的一部分,并通过相关激励因素对教师的作用方式研究,确立教师激励机制构建的内核;高等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组织、制度创新的重点应包括:观念创新,改革完善高等成人教育投资体制和积极推进高等成人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加多年来,我国高等成人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导致师生比例严重失调,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任务繁重,许多教师不愿再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任务,从而影响了普通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对现有制度安排进行调整,通过组织、制度创新,构建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以吸引优秀教师从事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势在必行。

一、制度创新与激励机制的一般理论

(一)组织、制度创新理论

制度是社会开展活动的规则,或者正式地说是人类所设计的用以建构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限制,它是由正式的规则‘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章),非正式的限制(习俗、行为规范和自我施加的品行约束),以及正式规则和非正式的限制的实施所共同组成的;组织是由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去争取实现一些目标的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一些个人组成的团体(north. douglass c,1995)、制度创新就是指能够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而对现存制度的变革(诺斯,1994);组织创新是指形成的共同目的认同体和原组织认同体对其成员责、权、利关系的重构,其目的则在于取得新目标的进一步共识。组织创新理论主要以组织变革和组织形成为研究对象(傅家骥、姜彦福等,1992)。窦立夫(1992)则将组织创新看作是组织受到外在环境的冲击,并配合内在环境的需求,而调整内部的若干状况,以维持本身的均衡从而达到组织生存与发展目的调整过程。制度是通过规则、规范和价值去影响人们的生活的;组织是各个个人的集合,他们在一起发挥作用以实现共同的目标(fowler. alan,1992)。

(二)激励机制理论

总结现有的关于激励机制的定义,我们认为激励机制是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以制度化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熊川武,1996;刘正周,1998)。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应是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前提,根据其成员的个人豁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达到组织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统一(激励相容)。目前,高等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成人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其教师激励机制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发展目标,尽可能融人这个学校教师激励机制中;(2)必须对激励客体进行需求分析,真正了解和把握教师的个体差异,这是构建激励机制的基础;(3)明确激励机制设计所须遵循的原则;(4)必须把组织的目标映射成为客体需求的一部分,并通过相关激励因素对激励客体的作用方式研究,确立激励机制构建的内核。

二、当前普通商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

目前,普通高校大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专门负责成人教育的行政和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主体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他们是激励信息的发出者,在教师工作激励中起主导作用,具有主导性。现阶段,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主要包括考核制度以及依考核结果配套运行的奖励制度、聘用晋升制度、工资及津贴制度等。现行的激励机制主要存在以下缺陷:

(一)心理需求分析不足,激励机制的缺乏针对性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在马斯洛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

因此,高校只有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提供他们所需的奖励,让其根据实际有充分选择性,激励机制才能成为绩效改善的重要因素。只有当利益超过代价,个人才会为满足他们基本性质的需求而工作,促进组织的创建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可是,目前众多高校成人教育管理者受到分配奖励的限制,如非金钱性激励方式的设计受制于管理者评估报酬的技巧和能力,取决于这种激励形式是否为组织成员所渴望并在管理者的控制权限之内,使得奖励个人化困难,而且一些管理者主观认为所有教师都想得到同样的东西,忽视了在年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等不同的差别化奖励的激励效果,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二)分配的平均主义

尽管高校已加快分配制度的改革力度,但是成人教育的教师分配制度平均主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工资的刚性在成人教育中非常突出,大多数教师都是按课时获取报酬,从而导致教师提高其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受挫。此外,从事成人教育教学与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报酬差异不大,而其社会认可度又较低,使得一部分优秀教师不再愿意继续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三)激励教师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手段单一

激励手段单一是目前影响高校成人教育教师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本校从事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教师兼任;另一部分是从其它地方聘任的兼职教师。对于第一部分教师,学校很少有专门的激励措施鼓励其承担成人教育的教学工作,往往是通过行政手段进行任务分配。而外聘教师的激励措施仅仅局限于工资奖金和教学效果评估方面。由于激励手段的缺乏,很难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从而使得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很难得到显著地提高。

除上述一些间题外,奖励时间缺乏弹性,重报酬轻工作满意度也是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的重要缺陷,在此就不一一加以分析。

三、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

为了实现这样目标,我们首先应对产生上述缺陷的根源加以分析。

(一)激励机制缺陷存在的根源分析

1.观念原因

成人教育作为非正规教育的主体,与国民教育体系的沟通衔接不畅通,甚至游离于国民教育体系之外,成人教育的许多成果还没有得到国民教育的认可,市场对通过成人教育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接受度不高,从而导致许多人对成人教育持有偏见和歧视。受传统教育观念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人们对成人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远没有普通教育那么深刻,因此成人教育教师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同。许多人认为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难度小、容易完成,成人教育教师的工作对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如普通教育工作。一些教师也未从思想上重视成人教育,甚至看不起接受成人教育的学生,因此也不愿意承担成人教育教学工作。

2.体制根源

我国普通高校成人教育主要依赖国家财政拨款,其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类似。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高校一般运用精神奖励的方式激励教师,但由于该时期该种激励方式用的过多过滥,使得教师习以为常,从而失去激励效应。此外,由于吃惯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者很难从根本上接受市场经济“竞争饭”的现实,从而导致许多激励措施一时还难以实施。

3.教师工作动机和工作道德观的变化

普通高校教师作为高收人群体,工作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下降,而对闲暇时间的需求不断增长,他们比以往更渴望得到同事、上级和社会的认可,以体现自身价值。此外,由于目前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更为看中,因此更多的教师不愿承担更多教学任务,使得对高等成人教育教师的教学激励变得尤为困难。

4.管理体制原因

成人教育作为普通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方面接受学校的统一管理,特别是人事方面。由于很多高校既没有很好地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战略定位,也没有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整合,不利于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几乎没有高校专门针对成人教育这一领域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成人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也就无从谈起。

由于高等成人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及其重要性,那么建立和完善针对性的教师激励机制有着特殊的意义。笔者认为,要构建合理的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必须从各个方面进行制度和组织形式创新。

(二)组织、制度创新与普通高校成人教育教师激励机制的构建

1.观念创新

人们受认识的局限,往往习惯于用传统的思维方式理解一些新生事物,特别是当这些传统的观念逐渐演化为某种习俗和行为规范时,将会以不可思议的力量阻碍新事物的发展,上文已经指出,这种习俗和行为规范就是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按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非正式制度安排常常比正式的制度安排有着更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人们对成人教育带有偏见,更有甚者歧视成人教育,看不到成人教育对提高国民全面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起的作用,将其看作可有可无的一种教育形式,或将其当作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从而也影响了成人教育教师的社会评价。一旦一些教师感觉从成人教育教学工作中得不到自我实现,就会离开这一行业,或投入很少精力。因此,观念创新是构建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要让人们认识到高等成人教育的重要性,提高高等成人教育教师的社会认可度,让其通过教学工作获得荣誉感。

2.改革完善高等成人教育投资体制

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配置资源的方式应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积极运用各种政策手段拓宽融资渠道,继续鼓励社会、个人和企业投资办学和捐资助学,探索利用资本市场促进高等成人教育产业发展。促进高等成人教育逐步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从而带动高等成人教育教师的激励机制与市场经济制度相关激励机制接轨。

3.积极推进高等成人教育机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组织形式创新

普通高校人事部门应专门设立一个机构负责制定和实施成人教育的人事分配制度,进一步深化内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以吸引更多优秀教师从事高等成人教育教学工作。加强高等成人教育教师心理需求分析,注重个体差异分析,从而建立一套灵活的“激励—约束”机制,确保个体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实现激励相容。这是构建激励机制的核心和难点。

第8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摘要: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进行系统、全面的培养。激励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指导和理论依据。本文通过介绍激励理论的内涵,阐述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分析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中激励理论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科学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校思政教育;激励理论;应用

激励理论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激励理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经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得以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高校思政教学的效果。针对这些问题,笔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激励理论的内涵

激励理论起源于西方国家,是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总结了对于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以及对于人们积极性充分调动的原则和方法,其目的在于调动人们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们的正确行为动机,充分发挥出个人的能力,使得效应最大化。从形成时间和研究重点的差异化来看,激励理论可分为三种类型。

1.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

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是指在管理过程中,通过激励的手段引导人类行为。在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下,通常管理者会采取诱惑力很强的激励手段,以起到激发所预定的相应反应以及定型的活动。这就要求必须考虑人的主观因素的存在性,从根本上深入分析人的本质需求,将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结合在一起,并将个体的这些需求的满足于组织目标相统一,实现一体化。此外,行为主义型激励理论的内容表明人类的行为取决于对激励的感知和行为的结果,其行为本身的有利程度决定激励的强度,其作用会随行为的重复出现而加强,也会由于行为的减少而削弱。这就说明,表扬、奖励以及批评、惩罚等激励性强化手段实施,都将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2.内容型激励理论

对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研究来说,重要研究内容是激励的原因以及激励作用产生的影响因素。就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人类的一切行为动机的产生都来源于需求。按照需求从高到低的差异化,人类的行为也存在差异。一旦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类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引发更多的行为活动。在人类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成为人类需求的主要内容,因此,激励理论的实施就是给人类提供需求,从而引发人们不断进行预定行为,追求目标的实现。

3.过程型激励理论

人类行为动机到行动最终采取的过程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人类行为的进行发展是个人与环境相互作用造成的结果。对于人类行为的发生来说,需求是行为产生的动力,而内部系统需求的强度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决定人类行为的方向,内部需求的强度决定着外部环境的影响作用。同时,人类的行为程度也取决于个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值与事实行为结果所获得的激励价值之间的比值。因此,激励理论的应用在于将激励所提供的结果现实化,从而将消极行为尽可能地转化为积极行为,以达到预定的行为目标。

二、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重要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激励理论在现代科学管理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其中,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思政教育教学的开展以及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现代教育体制下,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于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现代化人才。这是对现代教育教学模式的成果的根本要求,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使得现代大学生成长为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并有着较高思想政治水平的应用型人才。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激励措施的实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潜力和学习积极性,从整体上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我国人才培养战略的贯彻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全面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各方面还不成熟,尚未完全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且,一些大学遇到挫折很容易一蹶不振,产生消极甚至极端的行为,对于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充分运用激励理论进行激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减少个人情绪的激化,帮助学生树立起自信心、摆正心态,勇敢面对日后可能会遇到的一切困难。

3.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

校园文化是高校得以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培养目标实现的根本保障,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在培养学生政治理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想观念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校园活动的有序进行。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发到校园活动中,在丰富教育理念、文化理念、历史传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

三、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激励理论的不断应用,一些激励方法和措施已被广泛运用到诸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在满足学生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目前各高等院校教育对象和体制的不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区别性差异,使得激励措施不能适应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未能达到预定的目标和效果,甚至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效率,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

1.激励措施的物质性成分太浓,增强了学生功利心

就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现状来看,受社会环境和市场经济状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追求开放、独立的生活,其价值观和人生观带有强烈的功利色彩。目前,各高校普遍实施学生奖励和贫困补助的制度,采用物质激励的方式在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改善学习条件的同时,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这种单一的物质激励所带来的后果也是十分严峻的。长此以往,学生已不能明确奖励的目的,而是滋生了功利心理,采取了恶性竞争的方式获得奖学金。这就与激励理论的目标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造成精神障碍。

2.激励措施过于单一,使激励理论失效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学生的激励方式大都追求优中求优的模式,主要包括对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党员等各级荣誉称号的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这就使得受激励的对象有很大的局限性,往往只存在于固定的人群中并鲜有几个名额。这就造成了激励的局限化,大多数学生失去了竞争的热情,不利于思政教育的有效实施。

3.激励措施缺乏针对性,学生特点不够突出

每个学生个体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各自的特长和优缺点均有所不同。因此,在高效的思政教育中激励理论的应用也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特殊特点进行分类设计,从而起到全面激励的效果。然而,我国目前大多数高校激励理论的应用仍只停留在集体激励的状态,许多学生由于受个别同学的影响而得不到认可,没能得到有效的激励。

四、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科学应用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对于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我国现代教育体制对于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及社会对于现代化人才的巨大需求,必须正确运用激励理论,将激励措施科学合理地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以实现教学效应的最大化。

1.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人类行为是由需求决定的,需求满足能够有效促进人类行为的产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人类的需求按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顺序依次递增,反映着人类的需求心理。因此,精神需求的产生源于物质需求的满足,精神需求制约物质需求的极大膨胀。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遵循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相结合的原则,在给予学生一定程度的物质奖励、满足学生基本需要的同时,必须进行精神激励,为学生提供长久的精神支持,从而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使集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统一

激励理论的应用是对学生热情的激发,需要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尤其是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激励理论的应用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面对我国高校激励理论应用的单一性现状,要求必须将集体激励措施与个体激励措施进行密切结合和统一,在坚持集体激励为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个体的特点,将目标激励针对化,使得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3.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遵循公平性和及时性

公平性是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激励理论应用的基本原则,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也更加强烈。而一旦得到客观的评价,其积极性很容易受到激发,从而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思政教育成果。因此,激励理论的应用必须具有公平性,保证激励的实效性。此外,要注重激励的及时,只有对学生行为作出迅速的反馈才能进一步强化激励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中的效果,从而优化教学水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对学生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整体培养,有利于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人格、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理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运用科学的激励方法,能够促进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顺利进行,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费萍.激励机制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1).

[4]吴国辉.西方动机理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6.

第9篇:激励教育的作用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激励;原则;艺术

一、激励理论概述

激励理论是建立在心理学与管理学学科的基础之上,激励简单来讲就是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来激发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实现某种目的。激励理论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很多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这些理论大大丰富了激励理论的内容,总结这些激励理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内容型激励理论以及过程型激励理论。内容型的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将人的各种需求区分为五种,并将这五种需求进行了排序,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阐述,激励应针对每一个人的具体需求开展,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代表理论是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该理论认为激励力等于效价乘以概率,该理论认为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效价与概率两个因素,效价是指激励对于人的满足程度,概率是指激励实现的可能性。这些激励理论为激励手段的开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使用激励手段应遵循这些理论所阐述的基本意见。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运用存在的不足

调查发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手段运用中存在明显的不足,这大大制约了激励的作用发挥,这些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方法单一

在激励方法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方法比较单一,这没有照顾到激励对象的不同情况,毕竟每一个被激励者因为性格特质的不同,其所偏好的激励方法是不一样。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常见的激励方法就是情感层面的激励,例如对于那些在思想向政治教育中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语言上的赞美与表扬,这种激励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不一定适用所有的人,很多人更加偏好目标激励、榜样激励等激励方法。

2.激励程度不当

激励应掌握一定的度,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没有把握好度的话将会大大营销到激励作用的发挥,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在度的把握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是很多教育者林夕激励,对于学生良好的表现没有表现出符合学生预期的赞许,这影响到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另一方面就是过度赞扬,过度赞扬给人一种假的感觉,滥用过度赞扬将会导致赞扬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日渐萎缩。

3.激励层次性差

按照马斯洛激励理论的阐述,人的需要是有层次之分的,对于人的激励应注重满足人尚未被满足的需要,这样才能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然而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层次性很差,即激励没有照顾到学生哪些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例如很多学生需要的是关怀激励,但是仅凭教育者自身的揣测很难摸清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展激励,这就导致激励不能够撩动学生的心弦,自然难以产生预期的激励效果。

4.激励时效性差

激励的时效与绩效效果之间成正比,即激励越是及时,那么激励所取得的效果也就越好,反之激励如果没有考虑到时效的因素,那么激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时效性没有得到很好的把握,很多时候思想政治的激励兑现一般都是到学期末,这对于学生而言,“黄花菜都凉了”,这时的激励效果与即时激励的效果相比有着天壤之别,自然不可避免的导致激励效果的弱化。

5.正负激励失衡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的运用存在两个方面的极端,一部分教育者偏爱正激励,另一部分教育者则偏爱负激励,实践证明,正负激励忽略任何一个都会大大的削弱激励的效果。在持续的负激励的情况下,很多学生就会产生深深地挫折感,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乃至逆反的心理。在持续的正强化下,学生又会产生适应性,正强化的激励作用也会受到损害,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中政府激励的失衡不利于激励效果的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应遵循的原则与艺术

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已是蔚然成风,而要想最大限度的提升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激励的效果。

1.完善激励方法

在激励方法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方法应克服模式单一的弊端,通过丰富激励方法来加强激励效果。激励方法有很多,除了情感激励以外,还有榜样激励、标杆激励等等,每一种激励手段所适用的条件与对象是有区别的。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根据具体的激励情景以及激励对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激励方法,这样才能够确保激励方法与激励对象、环境之间额匹配性,从而实现激励效果的提升。

2.激励注意适度

在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激励手段的运用中,一定要注意激励程度的把握。度的把握应注意激励不足与过度两个误区,激励度的把握应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就是激励环境因素,另外一方面就是激励对象因素,不同的激励对象对于激励程度的接受是不一样的,同时不同的激励环境下,学生对于激励的度的接受也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上述两个方面因素进行充分析的基础之上确定激励的程度,将会大大有助于效果的提升。

3.增加激励层次

在激励层次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措施的确定一定应注意对激励对象需求层次进行有效的调查分析,应注重满足学生内心深处最为渴望的需求,这样才能实现激励效果的最大化。应避免局限于低层次或者层次单一的激励模式,通过增加激励层次来实现激励效果的提升。

4.把握激励时效

激励贵在速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良好行为应及时的进行激励,不能够久拖,如果激励不及时的话,绩效的效用就会随着时间递减。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励方面应做到随时激励,不必拘泥于时间层面的具体规定,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举例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讲本应学期末的奖励分散到各个星期,这样就可以实现奖励时效层面的及时性。

5.正负激励匹配

正负激励虽然手段不同,但是其效果的方向却是一致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通过综合运用正负两方面的激励所产生的效果要远远大于仅仅采用其中一种激励措施所产生的激励效果。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一方面是对那些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另一方面是对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进行惩罚,通过一正一负双重激励,将会确保学生朝着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方向前进。

总之,教育实践证明,激励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领域,激励手段的使用方兴未艾,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应掌握激励原则与艺术,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激励手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郝文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

[2]何瑞.运用激励教育做好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商情,2009(25).

[3]江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中激励人的最佳时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