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精选(九篇)

西方教育的利与弊

第1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记者注意到,在考场舞弊案中,大多数是教师和学生。这些教书育人者和成长时期的青年学子走上犯罪道路,是个人的悲剧,也是教育的悲哀。

今年25岁的大学教师孔某,自2001年从四川外语学院毕业后,任重庆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风华正茂的年龄又有一份不错的工作的她却在工作后的两年里,伙同在校大学生、研究生,3次作案,贩卖四级考试答案,非法牟利数十万元。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孔某偷窃贩卖试题非法得利,却也因此而锒铛入狱。去年12月27日,杭州市公安局查获浙江工业大学学生郭某从重庆一自称“杨老师”的女子处购得全国大学四级英语考试试题答案,经教育部认定,该答案的准确率为85%左右。此后,从郭某处联系购买答案的有110人左右,郭某共收到20余万元赃款。重庆市公安部门迅速侦查,破获了这起倒卖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试题和答案的案件。警方查明,舞弊人员有重庆、浙江、河北、广西等地高校学生200多人。孔某和其他学生十多人被抓获归案。

濮阳县三中7名教师在高考前就共同谋划利用高考"发财",三中的政教处副主任田春山和肖付印先找到了李连培等几名教师商量,找监考老师"协调",让其在考场内照顾交了钱的关系户。交600元钱的可在考场内得到"一个宽松的环境",在考场抄袭作弊监考老师可以对之"睁只眼闭只眼";交1200元的可以得到两道题的答案。濮阳三中高考共有66个考场,很多考场的老师都收了这种钱,为考生作弊提供了条件。田春山等人在这次舞弊中共收了20万元,每人分得了8000多元。

对这些考场舞弊案,不能只是认为作案人因“利益驱动”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教师并不是不知道这种舞弊行为一旦败露,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他们却敢这样胆大妄为,而许多监考老师和众多学子也被轻易拉下了水。这说明,考场腐败已成为许多人见怪不怪、默许认可的行为。

事实上,参与考场舞弊的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社会群体。近期,《南方周末》报道了西安高考的造假丑闻。按照国家关于录取照顾政策的有关规定:应届高中毕业生在高中阶段如果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以上称号,可获加20分的奖励。为了这至关重要的20分,一批“国家二级运动员”便被“批量制造”出来。当记者张立、李梁向知情的家长们追问谁是幕后的造假者时,却无一例外地被拒绝了。在记者调查过程中,从学生到家长到学校再到有关部门,只有一个抱怨是共同的,大家都认为社会风气如此,所以造假在所难免。可是没有人反思,自己就是这个造假链条的一节,就是考场舞弊的认同者和参与者。当认同者和参与者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社会群体时,任何规则对他们都不起约束作用,而作弊则成为一种“正常”行为,不作弊或制止作弊则被视作“不正常”。这样的社会心理是一座可以让任何巨轮触之沉没的"冰山",尽管那座"冰山"现在露出水面的还只是不为人注目的一角。

对于这种病态的社会心理的形成,作家沈敏特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作假早已水银泻地,无孔不入地渗透各个领域,考试作弊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考试作弊案规模如此之大,性质如此之恶劣,毛病不打一处来。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各种政治运动,已为我们培植了一个十分广大的假话市场。在这个市场上,真话滞销,假话畅销。

“由于选拔干部的机制的非民主弊端,出现了跑官、买官、卖官的大军。由此产生的‘公仆’当然是假公仆。

“在实施教育产业化的过程中,也随之而来了假的博士、硕士、大学毕业生。那种名目繁多的高价培训班,是制造此类假货的温床。与此相伴的还有大大小小制作假文凭的窝点,一个小小的窝点几年能赚几百万,可见是顾客众多,生意兴隆。

第2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类型,考试作弊,原因

考试无疑是我们所能找到的选拔考量、认定资格的最好,它保证了“最小受惠者的最大利益”,最大限度的实现了正义。罗尔斯认为,正义是至高无上的,它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他把正义分为社会正义和个人正义。社会正义有两项原则: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与公正平等机会原则;个人正义的首要原则是公正原则,即个人在以下两个条件下应尽制度所规定的责任。第一,这一制度本身是正义的,它符合以上所讲的对制度来说的两个正义原则。第二,一个人已自愿地接受了这种制度所安排的利益或利用了它所提供的机会来促进自己的利益。考试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社会正义的要求,而考试作弊则是对社会正义的破坏,也违背了个人正义的原则。

2000高考湖南郴州嘉禾一中 ,广东电白考试舞弊案震惊全国。2000年11月5日在开封市举行的全国技术类资格考试的两场考试中的2179名考生中搜出作弊工具手机38部、传呼机百余部。正如任何违规现象一样,被发现的只是实际存在的一小部分。笔者在1999年12月1采用主观抽样方法抽取浙江省某中专二年级两个班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均为初中专(初中升中专)学生,样本总量106人。调查表明:自参加考试以来,71.3%的学生有过4次以上作弊经历,只有3.8%的被调查者表示从未作弊;而因此受到处罚的仅为7.2%.考试作弊浮出水面进入我们的视界,考试作弊已不再是个人或问题,而是社会问题。

一、考试的类型

迪尔凯姆认为的分类“不仅使我们把已有的全部知识初步条理化,而且还有助于我们形成新的知识。” 这是社会科学一项准则,也一再被科学研究所实证。

笔者认为依据不同考试的内在规定、主要功能可将考试划分为三个类型,即测验考试,如学校自己组织的一般的中期、期终考试;选拔考试,如高考、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除了测验考试和选拔考试外还有另一类不同的考试,即资格考试,如法国的大学预科班入学考试,只要考分达到10分以上均可入学,再如高中的会考、律师资格考试。资格考试与选拔考试相比根本的区别在于不受定额的限制,与测验考试相比它不仅有测量之义,还要对达标的考生赋予某种资格或身份,这种资格或身份是一种荣誉,有时也会成为考生的进身之阶。三类考试的规定、原则、功能、意义参见下表

内在规定 首要原则 主要功能 第一意义

测验考试 标准 客观原则 考量水平、促进教与学。类似与古之“考校” 手段

选拔考试 名额限定 公平原则 择优,“选贤与能”,“选士”。类似与古之“考选” 目的

资格考试 分数线限定 公平客观混合原则 考量水平、评定等级、赋予资格 混合

要实现考试的功能意义,则必须要求要求考生“独立答题”。“独立答题”的情形之一是闭卷考试中不借助于他人、书籍资料等获得答案;情形之二是在开卷考试中不借助于他人获得答案。也就是说答题所凭借的资源(如知识、技术)必须是自己独立占有的。笔者认为开卷考试只有形式合理性,而不具有实质合理性,因为每个人占有的资源,如资料不可能是等质量的,它违反了公平原则。于是选拔考试极少利用这种考试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是独立答题的考试要求产生了公平原则,还不如说是公平原则产生了独立答题的考试要求。由此也体现出其正义的价值取向。而考试作弊直接违背客观原则和公平原则,否定正义。

二、考试作弊的危害后果

不同类型的考试中考试作弊会有不同的表现和不同的危害后果。

测验考试、选拔考试、资格考试三者的作弊的普遍性依次递增。有这样一个社会事实:一些人不在测验考试中作弊而在选拔考试中作弊,一些一向拒绝作弊的人在资格考试中舞弊。其原因在于:测验考试的功能是考量水平、促进教与学。对主考而言可以了解被考状况、诊断谬误、改进教学;对考生而言是自我检查、自我诊断,真实的结果更有利于自己提高;选拔考试的结果往往与重大的利害得失相关联,有人去冒险,但因其录取名额限定,作弊就意味着不公平竞争、意味着损人利己,对有些人来说是其道德感所不允许的;资格考试既有利害结果又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也就是说,既有利又可免受道德谴责。如果考题粗制滥造,作弊者会更加心安理得。笔者曾目睹了“x x素质考试”、“x x资格考试”中的舞弊场景,考生中不乏正人君子,但鲜有感到不安的。至于因违背诚实的信仰而感到的良心不安在三类考试中程度上并无太大差异。

三类考试作弊危害后果的排序依次为选拔考试、资格考试、测验考试。在选拔考试中作弊,直接威胁到其他考生的利益。如1995年高考中某省某市一考生强制抄袭前排同学的答案,两人填报的志愿又完全一样,结果作弊者被西安某大学录取,前排同学却因与抄袭者1分之差未能被该大学录取。重大的选拔考试中的舞弊会败坏考风、败坏学风、降低人才规格。明永乐六年六月,翰林院庶吉士沈升在其给皇上的奏折中说:“(作弊猖獗)以致天下士子,竟怀侥幸,不务实学”。以舞弊而考取的考生会形成扭曲的成功观,而因他人作弊而落选的考生会产生深刻的敌意 .这有时会危及社会正义,危害社会团结。资格考试中的作弊危害的是该“资格”的社会声誉和该“资格”对应的(身份)职业群体的声望。试想如果一个初中生也能考取律师资格,那律师将会怎样的泛滥和草芥。测验作弊直接损害考生自身的利益,可能败坏校风,但最终受损的还是考生自己。

三、考试作弊的渊源流变及其控制

“方生方死” .万事万物自身即孕育了反对自身的因素。考试与考试作弊相伴相生,如影随形。

实质意义上的考试起源于西周的“选士”制度,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

而正规的科举制度则发端于隋而废止于清,历时1317年(公元583年—公元1904年) .

唐代科举初创,防弊不严,请托盛行。唐宪宗元和年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欲入举场,先问苏张,苏张尤可,三杨杀我”。 为遏制考试作弊,《唐律疏仪》特做了如下规定:

诸贡举非其人,应贡举而不贡者,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

若考校,课试而不以选官乖于举状,以故不称职者,减一等。

失者,各减一等。(余条失者准此)承言不觉,又减一等;知而不行,与同罪。

到了宋代冒籍、匿丧、枪替、倩代、夹带、传递、抄袭、暗通关节等违规舞弊事件屡有发生。为防止考官考生串通作弊,景德四年(1007年)北宋朝廷制订了“糊名” “易书” 两项考规。

明代考试作弊仍未绝迹。嘉靖四十三年甲子春,礼部覆南道御史史官所陈两京乡试革弊事宜:

一、今后两京主考,不用本省人,如资序挨及,南人北用,北人南用,以别嫌疑

二、誉录用书手,对读用生员,以防洗改。 ……

清代为防止考生利用“关节字”(标知码)与考官暗通关节,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制订的考规中规定,三场考试中“七艺”的破题、承题、开讲所用的虚字誉录时一律不抄写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则对诗文开头所用虚字做了统一规定。尽管如此,咸丰八年(1858年)还是发生了历史上最大的科场案——顺天乡试科场舞弊案。该案共处罚91人,其中处斩5人。被斩者中的主考官柏葰乃位及一品的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

随着清朝的灭亡,科举被废止了,考试作弊也随之消失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一中国创立的选官制度 经由英国传播正在为世界多国所效仿。而后来民国的精英们却到西方去学习考试制度。

到了民国学习西方律法,奉行刑罚人道主义,法律关于考试作弊的规定不似古代严酷。如民国二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政府令公布的《考试法》 第十七条规定:“对于考试及格人员,事后发现有第八条 所列各款情事之一或冒名顶替或潜通关节情事者,由考试院撤销其资格”。

我国目前尚缺乏有关考试作弊的法律法规。

四、现阶段我国试作弊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颠倒

在自由竞争,人们更看重结果,而忽视甚至轻视手段选择的合法性。某种情形下,判断善恶的标准,不再是动机或动机与效果的结合,而只有效果。许多人更热衷于金钱、权力、而不再崇尚知识、道德。知识的价值衰落了,知识更多地成了谋生的工具,而不再是信仰和“理性的追求”。学生对无助于升学、就业的课程大不以为然,应付了事。调查显示,有96.3%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数学考试中,据估算所有做出的题目总计分数不超过58分,而其余题均不会做”的情形下,会 “采取一切办法拿到2分”。78.3%的调查对象表示“如果坐在他旁边的好友在考试中向他求救”,他会“帮助他”。这就是说及格、交情等现实利益的价值已大于“诚实”、“公平”等抽象原则的价值。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衍生出来的对人(职业)的评价标准必然是功利的、单向度的⑦ ,如以升学率为标准评价教师,以考分评价学生。对不道德、非法行为的道德谴责也越来起弱化。调查表明,只有29.9%的被调查者认为“作弊是可耻的”。随着测验考试成绩跟奖学金、毕业排名、就业的相关程度提高,它也具有了选拔考试的目的意义,“促进学习”的功能逐渐异化为“择优选拔”,使一些人在日常测验考试中也采取作弊手段。

(二)控制的失调

1、资源的缺乏

我国尚无针对作弊的专门法律,这就使得对舞弊的处罚缺乏法律的依据,也使得人们对考试舞弊的损害后果缺乏预见性——即未能发挥法律的威慑作用。在无法可依的状况下,行政处分很容易被地方保护主义、人情、关系所消解,于是这种损害后果是不确定的。如监考熟人,监考者很难按章办事,尤其在选拔考试中。对此,法律并未做出类似“回避制度”的规定。现有处罚的严重程度与作弊的实际危害是不相适应的(如取消考试资格,有时通过改换名字即可以在第二年得以恢复)。法律因其强制性而可能对个人的自由造成伤害,因此,对法律的诉求应十分慎重,但当一种现象相当普遍又具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时,就不得不动用法律这 “最后的控制手段”来维护最基本的社会正义。必须注意的是,只有考试合理化、考题化的前提确立后,“考试法”才可能是“良法”。培养专门的考试的研究生加盟考务部门,是良法运行的基本要素之一。

2、道德力量的消弱

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4的调查对象第一次作弊是在小学。这提示研究者对被调查者进行反向提问:“小学时你为什么不作弊?”80%以上的被调查者回答:怕受父母责骂、怕挨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对小学生而言,父母、老师是他们心中的权威,他们的评价是小学进行自我认同的主要依据。在日常中,“诚实”是作为一项很高的道德准则加以灌输的,这一准则被小学生普遍的接受,成为控制作弊的内心信念和舆论力量。而当升学至中学,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父母老师的权威开始衰落,“诚实”的准则受到怀疑。对于作弊,不再持有强烈的批评态度。当问及“因作弊而获得全班最高分”被调查者的反应时,有14.4%的调查对象表示“暗自高兴”,20.2%的人表示“安之若素”,另有20.2%采取回避态度——“不原多想”,三项合计55.8%.由此可知,道德舆论的控制力已严重消弱。

(三)利益主体的多元化

以往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都被统摄为国家利益(benefit of state)。随着市场的推进,利益主体呈多元化,出现了如地方利益、集团利益等多个利益主体。这些主体很大程度上是以自身利益为本位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对选拔考试有着明显的,如有的地区高考中出现的集体舞弊案;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监考人员对本单位的考生网开一面。48.7%的调查对象表示在重大考试(如中考)前,教师给过某种暗示。

(四)考试制度的缺陷

1、选拔考试,“一考定终身”,利益过于集中,促使学生铤而走险

且不管偶然因素对个别考生考试成绩的影响,就整体而言,一次考试(如高考)可以决定一个人几乎一生的命运,而由此确定出的却是两种异质性极强的道路。对有的考生来说,竟会是飞行员与人力车夫的差别。而这种判别所带来的利益差额远大于考试作弊的代价,况且这种代价是不确定的。正如有的考生所说“为了考上好大学,冒点险值得”,而对于考试无望的学生来说,作弊成了“额外的机会”。

2、测验考试考题编制缺乏科学性,难以测量学生真实水平,使考生对考试的价值产生怀疑

教育以“素质—能力”为拆求,越来越多的关注原理的教授,而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知识灌输。布鲁姆(R.S.Bloom)于1956年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水平分类系统,它为标准化测验提供了科学的框架(见下表) .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主要分类

类 别 学 习 水 平 类 别 的 说 明

1.知识 对知识的简单回忆

2.了解 理解的最低阶段

3. 在特殊情况下使用要领和原则

4. 区别和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

5.综合 把思想重新综合为一种新的完整的思想,产生新的结构

6.评价 根据的证据和外部的标准作出判断

一套试题的科学性应由四个指标来测量: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根据笔者对几十套测验考卷的分析发现其效度均很低,完全不能有效反映现代教育目的测量要求,仍囿于僵化的“记忆—复述”模式。考题类型(尤其是大学文科)集中在填空、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其答案也是“标准化”的。社会、人文知识有一个特点:不确定性。许多所谓的知识并不是知识,而只是意见。如“何为教育的目的”,不同的人可能作出完全相左的结论,这可能是因为研究者的立场的差异、观察角度的分殊或抽象层次不同所导致的,很难说熟对熟错。长期以来,受二元论、线性思维方式的影响,人们热衷于掌握“确定的知识”。这种考试严重限制了学生个性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教育而非“个性化”的教育,完全违背了现代教育的诉求。这就使得许多考试不是在测量学生的综合学习水平,而只是在测量“记忆力”和“学习态度”。如这样的考题“公文有 类种”:“蟑螂多生活在什么地方?”后者标准答案是“花盆下面”。有86.9%的调查对象认为,“目前的考试成绩,根本不能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不排除这是部分作弊者为自己开脱的借口,但也是考试价值受到考生质疑的一个证据。“恶法非法”,对恶法形式正义的维护,即是对实质正义的破坏,这也动摇了部分监考者的信念。

法律的介入是控制考试作弊的当然选择,但其前提是专业考试机构的建立,考试制度的合理化与考题的科学化。

[法] 爱弥尔。涂尔干 《社会方法的准则》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

戴忠恒《心理与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法]爱弥尔。涂尔干 马塞尔。莫斯 《原始分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巴巴拉。伯恩《九国高等教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3年版

徐有守 《中外考试制度之比较》台北:中央文物供应出版社 1984年版

李铁 《科场风云》北京:青年出版社 1991年版

李国荣 《科场与舞弊——中国最大科场案透视》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 1997年版

第3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1、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阴平阳秘),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2、为了补偏救弊,为佛教争得更大发展空间,北宋僧人契嵩在融合儒释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他选择以“孝”为突破口,对佛教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力图找到佛教与儒家思想的契合点。

4、所有这些替代的组合,构成一个补偏救弊的系统。

5、最后,针对这种大学入学考试方案的不足,本文设想了通过完善本科生转专业制度作为大学统一入学考试的补偏救弊之策。

7、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地补偏救弊,这也是实事求是嘛。

8、苟不自其本页图之,则亦仅能补偏救弊,偷为一时之治而已矣。

11、在教育上,应发挥补偏救弊的功能,对弱势者施予更多的援手。

12、因此,调和阴阳,补偏救弊,恢复二者的相对平衡,促进阴阳的平和状态,即为中医诊疗必须遵循的总纲。

14、认真总结,可达到补偏救弊的目地,更有利于我们的工作。

15、我们要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补偏救弊,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成长。

16、我们的研究成果存在很多错误和漏洞,必须及时补偏救弊,否则将前功尽弃。

17、说明协调阴阳,补偏救弊,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是临床治疗的根本原则。

18、我们一定要看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确有补偏救弊之益,但如果认为西方文明已完全丧失了自我更新的机制和能力,身处绝境而有待儒学的拯救,则不免将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20、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割裂学术之间的传承关系,认识到自己的成绩乃是以前人的成绩为起点,对前人学术补偏救弊的结果,充分肯定了前人的成绩,表现出深刻的朴素历史主义思想。

21、而且,以儒学为传统资源而形成起来的现代人权意识,更会以其独具价值对欧美式的现代人权意识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从而对当今以至未来人类的人权思想与人权事业作出贡献。

22、一代大师,在学术思想上有创辟,彼必具有一番济世救世淑世教世心,而又高赡远瞩,深思密虑,能补偏救弊,推陈出新,发掘出人人心中所蕴藏所要求之一个新局面与新花样。

24、应该说,我国文艺学研究中由价值论倾向向科学论倾向的转换带有某种必然性,就实际情形而论,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是一种补偏救弊之举。

26、其实,问题不在批评本身,而恰恰在于批评观念的不由自主地改弦易辙,虽然有时是为了补偏救弊,但矫枉过正仍然是当前批评的症结所在。

27、这才是真正的人文主义的立场,任何文化都不应该偏离这样的一种立场,一旦如此,则必然要进行文化上的补偏救弊的工作。

29、中医药膳以此为据,巧妙合理的利用五味之偏性以调整脏腑之偏颇,补偏救弊从而使五脏之间恢复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30、同样,他们力图为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已经成就的现代性补偏救弊所立足的智慧资源也明显是源自于中国传统的。

第4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有一种说法,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在有缺陷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要消除考试作弊,主要应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加强羞耻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羞耻感,使他们明辨是非,从心底里明白作弊既是违纪违规,又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新年伊始,全国考研当天曝出吉林省四平市考试作弊的新闻:记者在街头买到作弊用的微型耳机,并从考场外清晰地收到试题答案。几天后,教育部和吉林省有关部门对查处作弊事件作出回应,并有两名兜售作弊工具的人员被抓。

考试作弊案不是新鲜事,每年似乎都有类似事件发生,不同的是作弊手段和工具越来越高超。

考试弊案在中国可谓“古已有之,于今更烈”。因为,考试在中国源远流长,而有考试,一般来说,就会有作弊,而且还可能形成政府官员参与的舞弊大案。

考试作弊和舞弊或许是人性中一个难以克服的弱点。

(一)中国古代科考作弊花样翻新

古代中国的统治者在15前就发明了用考试来检验一个人的学识,并将此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方法。这应该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之举。

中国在30前就建立了形态完备的国家,就有了大批的专职官吏。为了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家管理岗位,统治者想出了许多办法。比如“海选海推”的举孝廉法,魏晋时代,设立了专职举荐机构和官员,称为中正府和中正官。但这些选拔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弊端,那就是会参杂着举荐者的个人成见和利益,难以公平公正。于是一个更为客观公正的方法发明了,这就是考试。

古代考试选拔官员的形式称为“科举”。因选拔又称选举,又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所以叫做“科举”。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由此,中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时为公元6。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举行了最后一科进士考试,科举历时13。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的士子文人面前只有科举一条路,“十年寒窗苦,一卷定终身”,他们只能从这座独木桥上挤进官场,从这里取得前程。因此,在这座独木桥上,每个人都得拼命,用真本事,也用歪门邪道,用各种方法作弊。作弊掇其要者,不外有三:

一、贿买考官

贿买考官是唐代科举中最大的弊端。当时,考生的贵族官僚家庭无不行贿托请,因此,唐代科考几乎是有名无实,贵族官僚子弟基本垄断了科举。晚唐著名诗人杜荀鹤诗名很高,却屡试不第,他慨叹道:“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

二、夹带经文

如果没钱和不想贿买考官,许多人要想考场作弊,其中最为便捷的就是身藏夹带答案或文章。在唐代,对此称为“书策”。有的考生伪造堂印,传递标准答案,也有的利用文房四宝夹藏抄录有关的文章,五花八门,不一而足。后世最常见的方法有将经文藏在衣服鞋袜里,或索性密写在衣物、身体上,其他各式随身物品,包括文具、食品、蜡烛等都曾被用作夹带。

在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界之最的微型书。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在浙江嘉善也发现类似的微型书。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

三、请人代考

请人代考也叫请“”。这种现象从唐代就有,历朝历代,愈演愈烈。如清朝末年的重要政治人物胡汉民,便是历史上著名的代考“”,曾在清末两次代人参加乡试,皆得中举人。

防止作弊措施层层加码

为了防止考生作弊,历朝历代都采取了不少措施,比如回避制、复试制、弥封制、处分科场作弊者等。

为了减少贿买考官,唐代武则天时代曾设立“糊名法”,将考生的名字用纸黏贴遮掩,以避免批卷者认出写卷人,这种做法在宋代以后成为定例。后来又发明了誊录方式,由专人抄录考生的试卷送往评级,以防批卷者辨认出考生的字迹。

自宋太宗起订立了“锁院”制度。每次考试的考官分正副多人,俱为临时委派,以便互相监察。考官接到任命后,同日进入贡院,在考试结束发榜前不得离开,不得接见宾客。如果考官要从外地到境监考,在进入本省境后亦不得接见客人。贿买若然被揭发,行贿受贿者都可能被处死,同场的考官亦可能被牵连受罚。

清代对贿买考官查处更严。清朝入关初年,便曾发生了震惊天下的“丁酉弊案”。顺治十四年,顺天、江南、河南、山东、山西发生“五闱弊案”,最后江南闱16名主考全部被斩决,数十人被判流放到辽宁尚阳堡、黑龙江的宁古塔。其间,数百举人在官兵看护下赴北京重考。

为防止应试者夹带 作弊,唐代的科举考试已设有兵卫,宋朝起,考试一律在贡院内进行。考生之间用墙壁隔开,称为“号舍”。考生不可喧哗、离场,以防止传卷或传话。

明清时,考场保安十分严格,要求达到“片纸只字皆不得带入考场”。清乾隆年间,朝廷下诏详细限定考生带入考场各式物品的规格,例如砚台、木炭、糕点的大小厚度,水壶、烛台的用料,以致毛笔、篮子的款式都有明确限制。

考生在进场前由兵卫仔细搜查,对此规定也十分精细:“考生入场前,要排成一行,鱼贯而入以利搜身。考生帽子不准用双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衫袍都用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一门、二门各搜一次,若二门搜出“怀挟”者,一门之搜检人员要予以处治。考生进入号房后,立即上锁,再不得出入号房和传递茶汤等。

为防止雇人替考,历朝的科举机构都需要考生提供详细的体貌特征的履历、准考证。进考场前,考官根据履历、证件验明考生的身份。考生持证进入考场号舍,对号入座。

对作弊者的惩处历代都很严厉,清代尤为严酷。惩处的办法,一是枷号。凡临场、冒籍、顶替、夹带、抄袭、传递、不坐本号者立即由监考官吏带上枷锁在考棚外示众。

二是斥革。生员即秀才,是须经童子试考取的功名,一旦违犯考场纪律,生员称号立即被革除。

三是刑责。舞弊情节严重者,要动用刑罚。对冒名顶替、重金雇请、舞弊情节恶劣者,往往被发配充军。乾隆五十七年,对3名雇请的童生、及其他涉案者,先行枷号3个月,然后“发烟瘴之地面充军。至配所杖一百,折责四十板”,脸上还要刺上“烟瘴改发”字样。这样的惩罚已与要犯相差无几。

(二)古代欧洲的学校似无作弊

公元前3世纪以前,罗马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当时的家庭既是经济单位,也是教育单位,有关生活、生产的知识,技能、道德教育均在家庭中进行。

公元前3世纪以后,罗马开始大肆向外扩张,罗马文化、科学、教育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征服了希腊,希腊大批教师来到罗马办学。罗马逐步形成了以培养演说家、政治家为目标的私立学校教育系统。

公元前1世纪末叶,罗马进入帝国时期。为了统治广大的领土和被征服的民族及部落,帝国需要大批效忠的官吏和忠诚的臣民,因此帝国直接控制学校,教育是以培养忠诚的官吏和忠实的顺民为目标。

到了帝国后期,罗马奴隶制经济凋敝,帝国教育也随之衰落。接着基督教教会学校兴起,世俗学校消亡。

中世纪的欧洲,史称“黑暗时代”,但这一时期却有着“光明之火”,即学校。

征服罗马的日耳曼人的文明远远逊于罗马文明,甚至没有文字。当时掌握知识的只有教会的教士和修士,于是基督教会成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库。

教会办学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起初这些学校以教授《圣经》为主,后来学习的科目开始增加,逐步形成了以语法、修辞、辩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为基础的教学科目。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会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并有了初等和高等之分,同时古希腊的很多经典古籍和著作被引进到教学之中。

到了公元11世纪,手工业开始脱离农业的附属地位,在民间涌现出了很多行会。行会不断自我调整,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组织和规章制度。这些都成为日后大学的组织基础。

此外,欧洲出现了以生产和贸易为主的城市,商业活动的范围也在逐渐扩大,国际间的贸易和交往变得极其频繁。而后,教会又多次组织“”,把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阿拉伯文明,如自然、社会科学等带到了欧洲。

大约11世纪至12世纪,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修道院学校首先转变为大学,比如巴黎大学。巴黎大学一直以科学研究为主,尤其注重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气象学、应用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中世纪的大学成了之后西方学校的蓝本。到14世纪,欧洲的大学已经发展到了80多所。

教会办学校只培养教士,传授知识,和政治没有关系,因而没有多少竞争,似乎也没有多少考试,因而也没有考试作弊。至少,作弊没有成为当时的教学问题,更没有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西方学生考试作弊也盛行

现代西方的学生作弊越来越多。据美国中文网报道,美国一项大型调查发现,64%高中生在考试中曾经作弊。

美联社的报道称,这项调查显示美国人也许对伦理标准太冷漠。教育界质疑现在的年轻人是否比前几代人不诚实,但有些人认为压力加剧可能促使许多学生走捷径。

全美中学校长协会的负责人说,竞争更强烈,孩子们压力急剧增加。同时,他们有了前辈们所不具有的考试作弊手段,诱惑也更大。

洛杉矶地区的伦理机构约瑟芬学院在全国随机抽样调查,选中100所高中,包括公校和私校,对29760人进行匿名询问,64%的学生承认一年曾经有一次考试作弊,38%的学生作弊两三次。

在一份针对1.4万美国大学本科生开展的调查表明,大约61%的受访者承认曾在完成作业和考试中抄袭。当然,这与公然作弊还有所区别。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是全美注册人数第三的高校。在春季学期举行的全部6.4万场次考试中,只发生了14起作弊现象。

英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英国的考试监管机构表示,,英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的考试中有超过4400名学生作弊。

英格兰考试监管机构的统计数字显示,学生作弊案例比前一年增加6%。

考试作弊的方式推陈出新,以手机和其他高科技方式为主。

违禁物品考试监管机构说,违反考场规定最多的案例是携带违规物品进入考场,例如手机、个人音乐播放器,甚至还有参考书和字典等。排在第二位的作弊方式则是抄袭其他考生的答案内容。

现在的手机功能日新月异,成为监考人员在考场上最头疼的问题。

此外,还有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销售“考试作弊设备”,包括隐藏式耳机,让学生在考试时收听与考试有关的内容。

而学校则不惜重金采购高科技侦测设备,防范学生考试作弊。

现在,所有考试中心都必须张贴警告标语,禁止学生携带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进入考场。

法国的情况也如此。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七成法国学生曾有考试作弊的经历。

这项调查由法国两名大学学者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完成,对象为1815名法国学生。当被问及“是否曾经考试作弊”时,70.5%的学生给出了肯定回答。

调查发现,作弊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48.3%的初中生有作弊行为,而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分别为35.6%和11.4%。

调查显示,不同学科的学生作弊人数比例不同,学科学的学生比学法律或经济学的更爱作弊。

调查者将法国的情况与英语国家的情况做比较后发现,无论在哪个国家,学生作弊的情况大同小异。

(四)考试作弊丧失社会诚信

然而,凡事皆有例外,在日本,学生在考试时基本上无人作弊。

在日本的大学里,一般公开考试多,有些考试方式用不着作弊,而有些考试,学生不敢作弊,因为作弊的代价非常惨重。

考场公开作弊,不是被开除、取消考试资格,就是送到警署,记入不良档案,履历会被写上“人生不实作过假”的记录。

据媒体报道,一名中国留学生到了日本,第一次考试就令他十分惊讶。老师发了试卷以后就离开考场休息去了,根本不进行监考。一个小时以后老师回来了,也不收试卷,而是把标准答案写到黑板上,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自己给自己打分。同学们自报分数的时候,表情都很自然,有的报“80分”、“60分”、“50分”,最少的才10多分。据这名留学生观察,没有人趁机自己给自己多报分数。

一位山崎教授告诉好奇的中国家长说,在日本不许作弊作假,一旦被发现,一个人的人生就会被毁掉。因为一次作假,他以前的任何行为都要被打个问号。因为法律和制度的规范,日本人一般即使考零分也不去抄袭和作弊。算起来毁掉一生不值得。

有一种说法,在好的制度下,坏人也会有所收敛;在有缺陷的制度下,好人也可能会干坏事。

专家认为,要消除考试作弊,主要应加强各方面的教育,加强羞耻感教育,激发学生的羞耻感,使他们明辨是非,从心底里明白作弊既是违纪违规,又是极不道德的行为。

第5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考试时间

2019年12月15日

注意事项

1.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时间参加考试。考生须凭考生证及本人身份证原件提前30分钟到达候考区,在考场门外集合排队抽取当场考试的考号并在原地等候。考生将按抽取的考号顺序点名入场,凡点名三次未到者,一律按放弃该科考试处理。考生抽取的考号一经确定,任何人不得更改,并须保存至考试结束以备查验。

2.2019年12月12日开始,考生可登录招考资讯网(zhaokao.net)查询具体考试时间安排。冬季路况易受天气影响,请合理安排时间,提早出行,以防迟到。

3.考生不得携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进入考场,进入考场时不得佩戴任何饰物,不得携带任何通讯工具、录音录像设备入场,否则按违纪处理。

4.考生入场后只需报抽取的考号号码,禁止透露姓名、考生号、就读学校等与自己身份有关的信息,禁止做任何打招呼和有暗示的言语行为,否则按违纪处理。

5.考试结束后,经主考教师示意后方可离开考场。

6、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特殊类型招生考试有关问题的意见》(教学厅函〔2016〕8号)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教学〔2019〕1号),艺术类省级统考属国家教育考试的组成部分,在考试中出现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

对在考试中被认定为考试违纪的,将取消该科目考试成绩;被认定为考试作弊的,其所报名参加考试的各阶段、各科成绩无效(含高考文化成绩),并视情节轻重给予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1—3年的处理。对于在考试中“组织作弊”“为他人实施作弊行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提供考试试题、答案”,以及“替考或被替考参加考试”等涉事人员,将根据《刑法修正案(九)》,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考点信息

天津师范大学雅艺楼C区(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

停车地点

驶入学校的小型轿车须按学校要求停靠;7座以上客车不得驶入校内,考生可在学校西门下车,步行至考场。

乘车线路

公交:考生乘849路、963路、968路、951路、687路可达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西门。

第6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 西班牙语专业四级 考务管理 问题建议

由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西班牙语组主办的西班牙语专四水平考试(以下简称西语专四考试),是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校西语专业水平测试。此考试目前只面向高等院校西语专业的学生,随着社会认可度的不断提升,该考试已成为衡量西语专业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单位招聘往往以此作为参考。目前国内西语人才缺口极大,每年从高校毕业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就业前景非常广阔。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是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1995年出版的《高等学校西班牙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西语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西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严格的西语语言技能和熟巧的训练,使学生对西语国家的文化和国情有初步的了解,培养学生用西语进行交际的初步能力。”西语专四测试也是检查教学大纲情况、评估教学质量、改进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西语专四考试现状分析

西语专四一般在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五进行,考试分为上、下午两场,上午为两个半小时的笔试部分,下午为一个小时的听力与口语测试部分。西班牙语专四考试不仅仅服务于大学生学习西语检测自身西语掌握程度的作用,还服务于用人单位,帮助用人单位挑选人才,因为西语专四测试是全国所有考点在同一时间完成同样内容的考试,所以它可以成为一个判断的标准。考试成绩是学生将来求职时,用人单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参考因素,这就要求考试务必公正、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1]。

笔者多年从事外国语学院小语种专业四、八级考试的考务管理工作,在西语专四的考试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干扰考务工作的因素,现结合外国语学院的实际情况,就如何合理、规范地组织好此类考试,谈谈看法和改进建议。

二、西语专四考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存在作弊现象。

对于西班牙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西语专四证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部分高等院校,西语专四证书甚至与学位证书挂钩,这样使得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为了能够通过考试,在考试过程中采取各种作弊手段。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作弊手段不断完善,尤其是各种高科技作弊方法层出不穷,防不胜防。由于西语专四证书在国内认可度高,还有极少数学生为了得到高分,使等级达到“良好”甚至“优秀”,不惜铤而走险,伺机作弊。

2.考场环境不佳,考生易误操作。

不同于全国大学外语等级考试的时间,西语专四考试时间通常被安排在正常教学工作日。一到课间,考场周边的教室里学生进进出出、喧哗吵闹,极易干扰考场内的考生,使其无法发挥出正常水平。

其次,西语专四下午场的口语测试部分需要考生根据一个话题说话并现场录音。经常有考生因为不熟悉录音设备或焦虑紧张等因素,导致录音时操作不当,比如耳麦上的话筒没有调整至适当的位置,使录入的声音太小,甚至完全没有成功录入。这些都将影响到听力测试的评分,从而影响个人总成绩。

3.监考人员责任心不强。

西语专四考试题量大,考试时间长,监考人员在考试过程中往往会逐渐松懈,个别监考人员会出现玩手机、看报、聊天等与监考无关的事项。更有甚者,个别监考人员擅自离开考场接听电话,只留一位监考老师在考场,这些必然给一些存在侥幸心理、想“走捷径”的考生创造了机会。

三、组织好西语专四考试的改进建议

1.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氛围。

考试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为保证考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首先应坚持设立30人的标准考场。这样的合理方案既有助于监考人员的工作,又防止少数伺机作弊的考生。其次,学生的诚信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我们必须把考风建设与校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学生诚信意识,通过诚信教育强化其诚信考试的观念。从学生刚入学时的新生导学教育课开始,到平时班会课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以认真学习为荣,以考试作弊为耻。另外,通过定期清理校园内的各种关于助考作弊的小广告,张贴宣传海报、悬挂诚信考试条幅进行警示,在校园里营造诚信考试的氛围。同时,对违纪者的惩处可作为反面事例引以为戒,从舆论心理上形成压力,降低作弊率[2]。

2.优化考场,安排考前模拟。

安排考前模拟测试,尤其是口试部分,可以多次模拟,以便让考生提前熟悉录音设备,减少正式考试中的错误操作。当学生熟悉了设备,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焦躁情绪,有利于正常水平的发挥。

过去我校的语音室由于年代已久,在放音时,耳机里不时会出现断断续续、轻微的“嘶嘶”声,影响了听力效果。后来学校投入了一定经费,重新改造了语音室并添置更换了一批新耳机,听力效果明显改观。在考试前积极与教务处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尽量使考场周边的教学活动调整至与考场相距较远的其他空教室里,这样,即使在课间也不会影响到考场内的考生。总之,我们尽一切努力优化改善考试环境,为考生提供安静良好的考试环境。

3.加大监考培训力度,强化监督机制。

考务管理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监考人员的尽职尽责。对监考人员的素质培养,进行考前专项培训,建立一支责任心强、具有服务意识、熟练掌握工作程序的监考人员队伍是确保考试平稳进行的关键因素。考前,应认真选聘监考人员,并切实抓好业务培训,对于以往个别监考员不负责任的做法应通过培训会议加以教育整改。在考试过程中,要严禁监考人员随意走动、聊天、玩手机等与监考无关的事项,要求他们应根据监考规则,一前一后站立,并始终集中注意力,观察考生举动、严管考场纪律、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等。对于出现迟到、缺岗或看书、改作业的现象,巡考应加强对监考教师的监控,并对其行为进行记录。同时,学校层面应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建立监考人员档案。

总之,考务管理历来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西班牙语专业四级考试的考务管理更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作,目前仍有许多方面处于思考探索或是改进的阶段。规范考务管理体系,需要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参考文献:

第7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中国大学 行政化 历史原因 改革

一 目前中国大学的处境十分奇特,有许多现阶段无法解决的矛盾。

(一)中国的教育领域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而这恰恰又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大学根本理念产生了冲突。中国大学在被行政化之后,权力的入侵,使得大学教授的教学尊严与学术尊严被严重剥夺。有限的学术资源被行政力量所挤占,在中国作为学术活动主体的教师很难参与到大学的决策程序中, 严重危害了大学的学术自由,限制了大学中高深研究的开展。行政化后,各种伪研究,伪成果充斥着大学,大学教师没有职业荣誉感和成就感导致人格逐步矮化,教师的工作则已经被评估制度简化为车间流水线作业,自然他们也不会有教学的积极性。中国大学越进一步发展,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则愈发明显。

(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术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愈发强盛,大学本应该是学术至上,教师与学生在一起平等探讨学术的地方。但如今的中国大学里,实力较强的教授的主要工作不是教课,而是在做科研搞研究,即使教课也多是草草了事。真正用心教书的往往是想争取晋升的讲师,整个大学都弥漫着浓厚的功利之气。大学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学生不能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这也是中国缺少创新性人才的原因之一。

(三)大学教育与社会脱节,无论是大学的教科书,还是教师掌握的知识都与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水平相差甚远,教科书总是落后时代很多年,教师也数十年如一日的讲同一门课,教学备案可以数十年连用不变,社会在不断进步,大学中教授的知识自然也要及时更新。

(四)大学里缺乏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在大学里都会有一些教师,教学水平差、态度不认真,但年年都还是会站在讲台上,职位依旧还是按照教龄在提升。还有一些教师则不以教书为己任,兼职各种副业,不注重教学质量。可想而知,缺乏优良的导师,学生连最基本的学习知识也成问题,又谈何创造知识。

二 历史原因探析

在清朝末年,强国侵略,战火纷飞,当传统的文化教育制度不再能保护自己的时候,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近代高等教育体制,打开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篇章,1895年北洋大学堂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大学的诞生。

“半路出家”的中国大学不可置否的存在许多问题,由于中国直接引用西方已经发展完备的近代大学教育体制,没有过度的直接以大学为发展基点,根基不稳固,在加上中国近代大学是强行冲破传统封建教育体制后的产物,存在浓厚的封建文化环境,最终导致中国徒有近代大学的外在形式,其内里仍旧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系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以俄为师”的活动,使得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向“苏联大学体制”上发展,机械的照搬以及与西方教育体制的冲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不利因素,1957年的反右斗争和十年更是给中国的高等教育近乎毁灭的一击。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教育的地位也日益升高。1985年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使高等教育学府具有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能力才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趋于协调。

三 目前中国大学存在的主要弊端

中国身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曾一度是世界上教育程度最发达的国家,但中国的近代教育水平却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水平。现阶段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常常被人所诟病。中国人才缺乏创新性,但如今已是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知识的获取变得十分廉价,而知识的创新变成当今世界的发展主流,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从不去记那些随便翻书就可以找到答案的东西,我只把时间用在做一些有创造性的东西上”。大学是作为一个将个人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完善的地方存在的,但我国大学教育只重视知识教育,在创新能力教育上几乎空白。当然近年来,各大学纷纷开展各种类型的能力教育,但与国际大学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中国大学的长时间的学术自由精神的缺失也导致了大学精神的萎靡,阻碍了中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 中国大学的改革方案思考

(一)中国大学需要一个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中国目前还无法像西方国家一样完全脱离行政力量,形成“教授治校”的模式。但是简单粗暴的一下子脱离政府,中国教育体制也会陷入崩溃,我们可以首先平衡政治力量与学术权力,再慢慢抽离削弱政治力量,当然最终目的就是树立大学自治的办学理念,让教育者来管理学校,让学术自由的思想自上而下的贯彻整个大学。让大学的根本理念“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得以在中国实行开来,学术自由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土壤,为何中国人在中国就得不到诺贝尔奖,出国成了华侨受到西方教育便能得奖呢?当然这里拿诺贝尔奖来衡量创新性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这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术自由的重要性。

(二)现阶段的大学教育制度受到前苏联教育体制的影响,专业方向课程比较单一而且专业主修课程多,课时量大,使得中国大学生在自主进行双修和转换专业方面没有像国外学生那么自然。而且前苏联教育体制与西方教育体制相比适应市场能力更强,苏联模式专业口径过窄,应对社会变化能力差,从就读到毕业这几年中,社会需求量在变化,而苏联式模式教育却不能适应的去变化。这时西方教育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主修多,课时少,学生可以随时按照市场需求来调整自己的专业走向。所以中国大学的课程改革就是对西方教育的学习,摒弃前苏联的教育模式。

第8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历史教学;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8-0037-03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多媒体技术迅速得到普及,被大量应用到各个领域当中,在教育行业中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冲击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运用,一改往日“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教学模式 ,使课堂不再枯燥乏味,而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历史,增强了历史知识的直观性,让学生能够走近历史,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老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主动发现、积极探索知识,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及各类知识之间的网状联系。当然,多媒体技术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实际的历史教学总也存在着一些弊端。本人从平时的历史教学出发,来探讨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与弊。

一、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利

一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

歌德曾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 在历史课堂中,多媒体还原历史生动的画面,感人的音乐,让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如在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一课中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我在网上搜集了有关郑和下西洋的4张纪念邮票,然后让学生从邮票中找出有效信息,学生从一幅幅生动有趣的邮票中发现了第1枚是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有郑和的宝船。第2枚是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第3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伯。第4枚是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迎郑和。于是我接着对学生说:“为什么现在还有那么多的人纪念郑和下西洋的壮举,甚至于要制作这样一套精美的纪念邮票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一同走进《郑和下西洋和闭关锁国》。”通过这样的导入设计,用有趣的图片将学生的“胃口”吊了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二多媒体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

中学时期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长智慧的时期,也是学生道德品质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历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还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系统地运用教材中的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加强学生德育的教育。如,八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中国近现代史为主要内容,中国近现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南京政权覆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在多媒体课件中,通过教师事先收集相关电影、电视、文字资料,如,早期被西方列国侵略的遗址,两次鸦片战争的视频,新中国成立等素材,让学生亲临历史,感受近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让他们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身的发展,形成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因此,多媒体技术能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熏陶,更好地发挥历史教育的德育功能。

三多媒体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巩固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历史学科具有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认知结构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求异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学生识记知识普遍感觉困难,那是因为知识点多而且杂。但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就有助于提高教学容量,将零乱的历史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学生抄写大量笔记的一些弊端。如在初三《美国史》复习中,将整个复习分为4个板块,分别是知识梳理、热点透析、沙场点兵、牛刀小试。知识梳理就是通过一个表格,出示各个时期美国著名事件的影响,让学生填出相应的历史事件;热点透析就是将近现代中外美国历史情况进行梳理;沙场点兵就是在学生掌握美国史基本知识的情况下练习中考典型例题;牛刀小试是将精选练习题分为3类,学生可以选择各种难易程度的练习来检测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4个板块,学生对于美国历史有了立体的掌握,既增加了课堂容量,又节省了时间,学生学起来既感兴趣又加强了记忆效果。

教育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具有以下优点:知识点的直观性、增加知识结构间的有机联系、增大信息量、提高课堂效率等。

二、多媒体在历史教学中的弊

在实践中,多媒体也有着一些问题:多媒体教学成为我们的公开课教学包装的手段,华而不实,部分老师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研究教材和课标,反而违背了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标;在进行复习课的同时,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是变成资料补充器材,教师照本宣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易于被精彩的画面,有趣的视频所吸引,忘记将教师课上所讲的重点内容记下来,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三、多媒体在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在实践中,多媒体应用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处理好教师与电教媒体的主次关系

在使用多媒体设备教学时,为了要及时按到鼠标,教师整节课基本上就站在讲台周围,一堂课从头到尾手按鼠标。这种使“执教者手忙脚乱,学习者眼花缭乱,听课者心烦意乱”的做法,既违背了教学规律,又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事实上,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只能起到辅助手段的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

二授课的演示与学生的学习要交互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从教师到学生是单向传递的。而使用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知识是双向传递的。使用现代媒体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的主要功能是演示和交互。这就要求教师用电教手段进行分步提示演讲,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为个性化的教学和因材施教提供条件。

三多媒体运用要与历史教材有机结合

在多媒体教学中,很多老师只注意到花大部分的精力去制作漂亮的幻灯片,但忽视钻研教材,运用教材,让学生在获得很好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忽视了记笔记,对书本非常生疏,做起题目时,不知从何下手。所以多媒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书本,熟悉课本。

新时代的到来为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每一位教育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是一个由时间、空间和人物构成的演进着的三维立体画卷。多媒体教学为历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由于其生动活泼、图文并茂、明朗直观、人机交互等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使学生主动地感知历史、认识历史、掌握历史、运用历史,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得历史这个古老而富有活力的学科萌发生机勃勃的春天。

参考文献:

第9篇:西方教育的利与弊范文

【关键词】高职 物理 多媒体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75-02

引言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在高职物理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较好的交互性,同时能够提供大量的教育资源,因此得到了师生的青睐。可以说,多媒体技术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也凸显了一些弊端。

1.高职物理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利

1.1提高了课堂感染力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非常单一,教师负责文字的讲解,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营造出来的课堂氛围非常枯燥,因此取得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一方面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种模型和挂图,还能够将视频、动画、图片等都带进课堂,很多抽象的东西都可以形象化和具体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直观和生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课堂的感染力,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1]。

1.2模拟物理现象

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受到教学时间的限制,很多教师都不会开展物理实验,或者物理实验的开展以观赏和验证性为主,更多的物理实验由于实验器材、时间等因素,都不能演示。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就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模拟真实的物理实验情境,让学生对物理实验进行细致的观察。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各种物理实验都包含其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需要经过简单的查找就能够获取各种需要的知识、视频、材料等,并应用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因此可以再现物理实验情境。例如,通过计算机模拟,就能够将汽油机的循环工作过程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察,以更好的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方便教学。在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中,两个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通过实际的实验过程非常短,学生不能仔细观察,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媒体动态图像演示实验过程。

1.3提升教学效果

高职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因此很多学生学习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将抽象的现象和知识通过形象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很多物理现象都是通过单纯文字的形式被学生所了解,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有限,因此,很多知识都不能熟悉掌握。而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文字,还有声音、图像、视频和图画等,很多物理知识都可以通过直观和生动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全方位的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思维被充分调动起来,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高职物理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弊

2.1多媒体模拟实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

高职物理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虽然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可以节约实验时间,同时让学生对现实生活中不容易观察到的物理实验现象进行详细的观察,但是和实验的实验相比,多媒体模拟实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多媒体的模拟实验都是事先设定好的,过程虽然非常逼真,但是模拟的实验,因此真实性会受到质疑,违背了物理实验的初衷[2]。另外,通过多媒体演示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机会就少了,不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2.2多媒体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

物理学科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很多知识和原理都比较抽象,因此学生学习具有困难,虽然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使教学过程形象化和生动化,让学生对知识更好理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助长学生的思维惰性,让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扩展,对多媒体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学生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或者展开想象,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结语

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高课堂的感染力,再现物理实验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其也助长了学生的思维惰性,多媒体模拟实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违背了物理实验的初衷。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教学的利和弊,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杰.高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J].时代教育,2014,18(9):144-144.

[2]陈丽娟.高职物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利弊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40):265-26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