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精选(九篇)

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

第1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风格;居住区;景观设计;应用

社会在不断的发展,社会中的元素也越来越多,景观设计行业为了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制定了多元化的发展模式以及方向。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越来越多,很多设计师比较接受西方的审美观念,在景观设计中加入了很多西方的元素,这也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景观风格。在我国居住区,欧式景观比较常见,这也使得我国景观设计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不利于景观设计的个性化发展。应用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可以使东西方文化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而且其主张体现古典特色,对美化小区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1 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意义

1.1 社会发展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居住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居住区增加景观设计,不但可以美化周围环境,还可以净化周围的空气,对人们身体健康有着积极影响。居住区景观设计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们居住的环境。

1.2 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融合的结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在对居住区景观进行设计时,不能盲目的跟风,一味的照搬,为了增加景观设计的特色,设计师必须加入传统的文化,也可以加入当地的风情特色,这也可以改善我国景观设计抄袭严重的现状。西方文化传入我国后,社会中的元素越来越多,这对人们的观念以及审美有着重要影响,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景观设计中,可以丰富现代人的精神文化,所以,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景观设计中,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必然结果。

2 新古典主义在居住区景观中设计的要点

2.1 把握全局

新古典主义最早起源于欧洲国家,其设计的意义是为了重振古典艺术。新古典主义传入我国后,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新古典主义中包含着多种元素,这也使得居住区景观更具历史感以及文化气息。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将中西方文化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但是在设计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引进西方元素,要结合居住区建筑的风格,还要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做到把握全局。新古典主义风格中,包含了多种经典元素,为了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设计人员需要掌握元素之间的关系,并从全局考虑,对设计主题以及文化定位进行准确的判断,只有做好准确工作,才能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

2.2 强调轴线

在景观设计中应用新古典主义风格,需要强调轴线的对称,还讲求主从关系,要对景观设计进行有序的规划。居住区景观设计中,主要的轴线有两条,一条是入口景观轴线,另一条是中心绿地景观轴线。入口是人们来到居住区,首先看到的部分,也是居住区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主入口同时承载车行与人行。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居住区入口通常有几种处理方式是一轴一心,这种布局也适用于有车辆通行的入口。一轴,为入口方向道路;一心,为道路末端节点。这一轴一心分别包括的景观与前文“一轴二心”中的道路景观轴和道路末端节点类似。除去了道路起始处节点,通常是因为这个点与城市道路交汇,没有充裕的场地;或者投资成本制约。

中心绿地是居住区核心的公共空间,也是全区的景观中心,场地面积较大,一般不允许车辆进入,在道路系统上主要考虑人行交通。这些特点使中心绿地在景观设计上具有更大的自由。新古典主义风格的中心绿地有鲜明的景观主轴。在轴线上精心分布各个焦点元素,构筑主从关系,形成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等景观序列。沿轴线,两侧景观对称布局,形成一种庄重典雅的视觉效果。

2.3 画龙点睛

新古典主义推崇的是古希腊、古罗马艺术,在漫长的历史河流中,有些元素被反复应用,仍具有恒久的魅力,成为经典符号。这些符号包括:

(1)柱式。新古典主义常采用的柱式有: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塔斯干式和混合式。多立克、爱奥尼和科林斯源于古希腊。在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居住区景观中,这些柱式可以运用于带状空间,如道路两侧,强化景观轴线;也可以运用于焦点空间的,如环绕在小广场、中心水景的四周,增加焦点空间的凝聚力。居住区景观不宜做得过于封闭,柱子不同于景墙,它围合出一个虚的空间,围而不死,保留了空间的通透。

(2)穹顶。户外环境不宜做过多的围合,否则会破坏公共空间的开敞性。而古罗马建筑的一个辉煌成就是发展了券拱和穹窿结构。基于这两点原因,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居住区景观虽然没有大体量的穹顶建筑,但常常出现欧式穹顶凉亭。凉亭没有墙,通过柱子支撑,视线通透,柱体也便于结合前文提到的几种经典柱式造型,穹顶保留了古罗马建筑穹窿顶的意向,形成文脉延续。另外,受券拱和穹窿技术影响的景观还有拱门和拱廊。

(3)雕塑。雕塑被广泛地运用在新古典主义居住区景观中,古希腊的雕塑题材大部分取自于神话和体育竞技,古罗马在肖像雕塑方面有独特的贡献。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景观,一般采用写实雕塑。雕塑形态应根据设计概念选定。雕塑有具体的造型,因此是诠释文化内涵的一种有力手段,但要注重整体环境,避免盲目抄袭单个形体,形成不伦不类的效果。雕塑的位置也很灵活:体量大的可以作为中心景观;体量小的可以设置在道路两侧,强化景观轴线。

结束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审美以及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为了提高居住与生活的舒适性,人们居住区的景观环境越来越重视,为了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规划部门,努力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增加了绿地面积,而且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强调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将新古典主义风格应用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也实现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其设计的风格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与眼光。应用新古典主义风格,可以对植物配置更好的优化,可以提高植物的成活率以及绿化效果。

参考文献

[1]贾荣,林仁瑞.极简主义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

第2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Abstract: As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urban landscape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as carrier of urban culture in the competition of a c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es the urban economy development. During the long process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Lianyungang has got abundant peculiar urban culture and masterpiece of classic literature. Referring to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principles of the Lianyungang landscape by analyzing 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 and the scenic.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关键词:建设;古典名著文化;风景区

Key words: construction;the classical masterpieces culture;scenic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080-02

1城市文化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每个城市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都有着自己的城市文化。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能代表城市的精神。城市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产物,作为城市文化的载体,是物化了的城市精神。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景观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决定着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要避免众多城市景观彼此雷同,丢失了各自的特色,就要根据不同城市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有针对性对城市文化进行提炼,然后在城市景观建设中注入城市文化,突出特色文化,从而使城市景观成为独一无二的,能代表这个城市文化内涵的载体。

2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与城市现有风景区情况分析

连云港市历史悠久,拥有大量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提到连云港必然会想起《西游记》,花果山是《西游记》的创造背景,《西游记》中的有大部分情节与连云港有着不解之缘。同样《镜花缘》是作者李汝珍在连云港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心血”而写成。连云港的东磊风景区和渔湾风景区是李汝珍《镜花缘》中描绘自然风情的参照。除此之外多部古典名著与连云港也有这千丝万缕的联系。《三国演义》中的蜀国国舅糜竺是海州人,病故后,迁葬于海州石棚山。《水浒传》中宋江等人历史上在连云港被招安。《儒林外传》的作者吴敬梓在连云港赣榆县生活了10年[3]。由此可见连云港地区有着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

2.1 《西游记》与花果山花果山风景区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脉之中,是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面积12.8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10平方公里。花果山门上的一副对联“一部西游未出此山半步,三藏东传并非小说所言”显示出花果山是一座拥抱着《西游记》的文化之山。在《西游记》书中对花果山环境背景描写的相当明确:“东胜神洲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 [4.5]。在中国一万八千多公里的海岸线上,连云港市花果山的地理位置正符合书中“云台插天海边立”、“山如驾海海围山”的描写。

花果山中景色优美、物种丰富,其中以怪石、古建筑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为代表。山中主要景点136处,其中与《西游记》密切相关的景点有猴石、八戒石、沙僧石、唐僧崖,以及七十二洞、定海神针、晒经石等。其中尤以水帘洞著名。

吴承恩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部不朽的名著《西游记》,也给我们留下了一座世界级的名山。吴承恩用一部名著和一座诞育名著的名山,深深地锲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成为中国人民文化精神的代表。

2.2 《镜花缘》与东磊东磊位于连云港市云台山南麓,距花果山6公里,与花果山都属于云台山脉。两部古代神话小说与一座山有这样的紧密联系,在全国实属罕见。人们把这样文学现象称为“各领半边山”。

东磊风景区为《镜花缘》山海风光的写作背景和小蓬莱的蓝本地。就其写作背景而言,《镜花缘》第一回就说“ 海中有三座名山―蓬莱、方丈、诚洲”。在东磊的延福观庙后的竹林中, 至今还留有古代“小蓬莱”摩崖石刻。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把“小蓬莱” 描绘成从人间飞升天庭的必由门户。《镜花缘》得名于东磊的“镜石”和与“镜石”咫尺之距的云台廿四景中的“平台水月”[6]。据说李汝珍撰写此书时,便是受这块镜石的影响,以镜花水月贯串全书。

2.3 《镜花缘》与渔湾渔湾风景区与东磊风景区相隔1公里,位于云台山南麓,是连云港近年来以自然风光为主的风景区。渔湾自然风景区景色秀美,物产丰富,《镜花缘》中对山林风光的描述,多取材于这一带。风景区内有明清顾乾描写的云台36景中的“三潭汲浪”。

随着连云港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镜花缘》一定会紧随《西游记》之后,成为连云港市又一张光彩诱人的名片。

3连云港古典名著城市文化与主体风景区的建设的总体评价

根据古典名著与风景区关联性分析得出,花果山风景区作为《西游记》的写作背景从文学与景观关联性角度看《西游记》与花果山的文化价值很强。但是花果山风景区景点设计多有人工雕琢痕迹。根据对风景区到达的方便程度分析得出,东磊风景区建设不够完善,周围交通没有花果山方便,景区到达率不高,进而导致景区缺少吸引力,没有起到名著带动景区发展的作用。从城市整体景观建设来看,相对名著《西游记》来说,连云港花果山风景区最能集中反映西游记文化。而相对于《镜花缘》来说,其写作背景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没有花果山风景区高。而相对于连云港市丰富的古典名著资源来说,其它的古典名著在风景区景建设中更是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4连云港城市主体风景区提升建议

4.1 建设景观道,串联花果山周围景区,增强景区丰富度和趣味度让现有风景区成为古典名著文化的基石,重点建好2名著、3景区,围绕名景、名山、名著做文章。高水平建好3景―花果山、东磊、渔湾。花果山、东磊、渔湾本都属于云台山范围,为了解决东磊风景区到达率不高的问题,现把通往东磊和花果山的路串联起来,建设古典名著文化景观道,在街边设立与古典名著文化有关的雕塑小品、立体绿化或小浮雕,这样可以避免来回一条路的乏味感,又拉长了花果山风景区的景观链,通过花果山风景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提高东磊风景区的知名度。形成名著与名山的景观的格局,拉动古典名著文化与风景区的关联性,增加城市文化的内涵。

4.2 突出特色古典名著《西游记》,加强花果山风景区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增加名著与景观的关联性《西游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连云港城市古典名著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是连云港城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所在。花果山风景区的建设,首先要把握好花果山为古典名著《西游记》的创作背景的定位,要突出《西游记》中的神话故事,强化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内在联系;其次搞好花果山风景区的自然景点建设,以现有的自然景观为主,在花果山风景区的主要上山路两侧增加果树的栽植,建立观光果园带,让花果山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重点打造花果山风景区七十二洞,以此来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在洞旁制作标志,简要说明各洞的来历和与《西游记》的关系。要充分开发水帘洞,打造水帘艺术效果。水帘洞内要与《西游记》中的水帘洞的布置要求相适应,里面要有群猴的场景。还可在花果山风景区进山道路上根据《西游记》的情节开辟岩画长廊。在山脊上按照《西游记》中的主要情节设计人文景点。通过这些景点的设计增加花果山风景区与《西游记》的关联性。

4.3 发掘其它古典名著文化,实现文化景观多元化发展利用连云港丰富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以特色古典名著为基础,其它古典名著为创新元素,将丰富多样的古典名著文化资源充分融汇到连云港城市风景区建设中。“孝妇祠”建于唐代,位置紧邻花果山风景区,是元代杂剧家关汉卿著名剧作《窦娥冤》成书的背景素材。把“孝妇祠”作为连云港市景观建设的新元素,在保护的基础上加以开发。根据其地理位置,可以在“孝妇祠”处修建一条山路直达花果山水帘洞景点,在周围根据《西游记》书中描写修建如“玉皇宫”、“瑶池”,等景点,有选择地将《西游记》故事中有名的国、山、洞、河、予以布点。使连云港市云台山风景区与古典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窦娥冤》的联系更为紧密,使连云港市古典名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城市景观更加多元化。

目前在江苏乃至更大范围内,像连云港风景区这样与古典名著相结合的景观不多。连云港的风景区多是名著的创作背景,古典名著以别样的文化传承方式为连云港的风景区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因子,所以连云港在城市风景区建设中要以古典名著文化为依托,充分释放、吸纳、培养古典名著文化元素,在保护和加强现有城市风景区与名著关联性的基础上,建立以西游记文化为主导的城市景观,利用西游记文化的知名度来带动其它的古典名著的发展,实现古典名著文化多元发展,并科学系统的建立以城市特色文化为基础的城市景观体系,展示自己城市的个性魅力和独特风采。

参考文献:

[1]温朝霞.特色:现在城市文化崛起之魂[J].沈阳干部学刊,2005,(7):51-54.

[2]杨章贤, 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J].人文地理,2002,17(4):25-28.

[3]许思文,王维刚,刘成文.连云港文化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249.

[4]张传藻.《西游记》与花果山、云台山[J].江苏地方志,2004(4):54-55.

第3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特色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城市的崛起和都市文化的发展,使得中国古典园林显然已被迫走向边缘。近些年来,一股欧美风格的造园活动风行神州大地,不少园林设计者试图将中西园林艺术相结合,以找到适合中国当代国情的造园风格。但实践证明,机械的照搬西方或简单的中西符号元素的拼合都难以真正创造出适合中国当代社会文化和审美趣味的园林景观艺术。

如何建造能与现代化城市景观、都市文化相吻合但又不失中国传统的现代园林艺术呢?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园林景观行业的经验,从以下几方面谈谈浅薄之见。

一、中西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中国古典园林效法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木,仿造自然山水风景,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风光。

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它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于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假自然之景,创山水之趣,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主体,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浓缩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之美、自然之理和自然之趣。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园林中花木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感。 除了自然趣味,中国古典园林还有密集的建筑。园林中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两者的有机融合。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与中国的迥然不同,西方园林艺术追求严谨的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它把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基本信条,提出“完整、和谐、鲜明”三要素。 西方园林的建筑物体积巨大,矗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雕塑等分别布置于辅轴上,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体现严格的理性秩序之美。

二、中西古典园林的局限性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封闭性和私密性,有高高的围墙封闭,是供少数人游玩居住的。而现代社会的园林主要服务于人民大众,这便要求现代的园林具有开敞性和大众性。古典园林与现实的大众需求产生了矛盾,这一需求恰能被开放几何形划分的西方园林所满足,从而造成近现代营造西方园林的狂潮。中国古典园林的服务人群和内向性决定了它的历史 局限性。

与追求自然美的中国园林不同,西方古典园林以整齐一律,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案的组织,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得方方正正,一切以人工创造为特点。现代的西方园林大的几何图形的广场形式确实可以满足普通人民的健身娱乐要求,但在中国很多地方机械效仿,生搬硬套,这种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而且西方园林设计过于平面化,平面图案美妙绝伦,但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却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夏日的骄阳下,人们穿越广场匆匆行走,根本无暇顾及满目平整的花花草草;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

三、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与思路

建造园林不能简单地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而是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兼具典型传统风貌、传统精神进行创作。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设计师应对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长补短,将之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规划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现代园林城市,首先应该保持生态平衡。这个生态平衡是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组合而成的。目前看来,人工生态系统应尽量“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模拟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及演替规律,科学营造人工植物群落,构造乔、灌、草多层次多复合的生命环境,增加城市森林绿量和景观层次,创造“人在绿中,楼在树中,城在林中”的生态城市。

考试大-全国最大教育类网站(www.Examda。com总之,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和建造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的东西,又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创造出新的更具特色的景观艺术。

【参考文献】

1,雷清蓉:《如何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体现传统的中国文化》,2008.1.19。

第4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家具设计;中西文化;设计风格;文化融合

一、中西方文化在家具中的差异对比

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固有差异,中方的文化更加倾向于陆地文化,而“西”文化侧重海洋文化。由于中西方地理环境的不同造就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差异,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中方文化具有很强的闭塞性与保守性,不过较容易实现文化的传承。西方的文化则更加开放,具有善于变革、善于交换与积极的特性。不同的文化形式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与艺术理念,而且这些在家具理念以及艺术设计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宗教背景形成的艺术差异: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中国受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及道教文化的影响,总体上体现出人与自然统一,物质与人心统一,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式家具在不同的时期造就了不同的造型特点,其审美基本原则更加强调对称,协调和统一的审美观,如道家的太极图、如意、祥云、龙、鱼等。另外,导致中西家具异同的原因还有佛教文化的影响,如盛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尤为显胜,这一时期出现具有明显佛教文化元素的家具。同时,著名的唐代壁画中,莲花、七珍八宝等佛教元素也常常出现,使得壁画华美富丽。无论是家具设计艺术还是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都深受宗教文化影响。西方国家在上多半信仰神兽来作为其种族及国家的象征。如古埃及家具很多腿部都采用神兽的形态,如狮足形态,显示了其力量的象征,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勇气和信心,体现使用者的权力与地位。其装饰上也受宗教文化的影响,纹饰都来源于圣经、及其国家文化的象征。如眼睛、太阳、莨苕等纹饰。

(二)中西文化形成的艺术差异:中国古典明代家具造型上多采用直线条,其风格简约、浑厚、大气、庄重。不同于西方家具制作精美、雕饰奢华的设计理念,明代家具没有过多雕饰,以简胜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家具装饰上多采用云纹、海水、动物,植物等中国特色传统图案。植物、动物等纹样,被表述为一种形态性符号,这些符号便成为家具装饰的一部分。另外,中式家具在结构造型上的曲线美也有相应的体现,如收背太师椅,其背部采用“拐子龙纹”纹饰(如图1)。西方家具在美学设计上也同样重视线条的应用,不过其线条主要是为了构建家具艺术形态中的“面”,这样的艺术理念使得西方的家具造型以“面”为基准,在结构上重点展现的是局部的面与整体之间的关系。西方国家更倾向于曲线“S”形,工艺结构、雕刻风格都追求动感姿态美,装饰更加奢华夸张,采用镀金,雕刻、镶嵌等手法。装饰纹样上多采用花卉、藤蔓、海草、动物、贝壳、翅膀、天使等纹样(如图2)。

(三)地域背景形成的艺术差异:中原文化最早的发源地——黄河流域,所有的设计融合了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因素、劳作方式和乡土风习等因素。《周易》要求“适形”。既要顺应自然规律,又要符合人性,家具要适中有度,不能逾越儒家长幼尊卑的礼仪等级秩序。[1]根据人们的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家具的形式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低到高,从简单到复杂,从古朴到精雕几个阶段;[2]从时代上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商周、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席地而坐的无形式感家具;三国、两晋、隋唐的椅腿发展的雏形家具;宋元时期的垂足而坐形家具;明清时期的工艺鼎盛时期家具。[3]西方文化艺术中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河流域。其中亚述区域及古西亚时期的家具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木制家具没能完整地保存下来,留存于世的家具甚少,我们只能从其建筑艺术和其他艺术上窥视到其家具文化艺术的特点。如壁画、浮雕、青铜像、圆形印章等工艺。亚述人更加注重权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坐具高度较高,下部加设脚踏,以此来象征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彰显君臣之别;二是华丽的镶嵌艺术,以体现统治者的奢华。相比之下,新巴比伦时期的家具拥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但其也深受亚述家具文化的影响。如柱式浮雕、雕刻镂空的装饰图案以及简约厚重的旋木腿等。

(四)民族特点形成的艺术差异:汉族家具特点:从家具的整体造型上来看,主要以直线型为主,整体风格简约概括,给人一种大气、庄重浑厚之感;家具装饰的纹样上,通常采用中国传统元素,“云纹、海水、龙凤纹、狮子等吉祥图案。(如图3)如祥云图案,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从家具的整体外观颜色来看,中式古典家具多使用同一种颜色,采用比较庄重的色调,强调的是古典、朴素、雅观以及精致,颜色选择上主要有红、黑、黄、灰四中,能够借此更好地展现出木材本身的纹路以及肌理,展现给人们的是“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纵观历史,近代欧洲民族在家具历史上也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新古典家具为例(18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前期),法国新古典家具其艺术风格古典又时尚,多采用直线结构,腿部呈方柱或圆柱形,由上而下逐渐收缩变细并开槽装饰,装饰以薄木雕刻、镀金、金属镶嵌等为主。装饰题材多为古典纹样,如:古希腊的鸟羽、浮雕、绳结纹、蔓草纹样、古罗马建筑中的柱式、盾牌、橡树叶等,整体显得灵秀、优美、纤巧。家具水平线和垂直线的处理是法国家具结构上的重点,多以直线为主,很少采用曲线,强调机能和结构的力量。到拿破仑时期,帝政式家具盛行,家具腿部采用兽腿形,如:狮子腿,显示了其力量与权威(如图4)。同一时期西方不同国家也各具不同特色,18世纪60年代英国新古典家具腿部成细条、尖型,截面成方形或圆形,由上至下逐渐变小,方腿配以梯形或马蹄形脚,圆腿则配以车木脚(如图5)。中西方家具设计风格迥异,从宗教背景、艺术文化、地域背景、民族特点等方面分析了其设计风格的差异,对中西方家具的造型、装饰及色彩运用上作了探究。这种差异性的分析对未来的家具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立足于中西方家具文化的差异来看,未来我们进行家具设计的时候应该综合中西方家具的艺术形式差异,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吸收并且尝试利用优秀的设计资源,让中西方古典文化在家具设计中大放异彩。

二、家具设计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探索

中西方古典家具的艺术区别体现的是中西方对于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审美观的差异,具体在家具的整体造型、装饰设计、色彩应用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的分析对于未来的家具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由此,我们可以得出:

(一)家具设计在造型方面的分析与融合:在家具造型设计方面:1.中式家具比较注重家具体现的别致意境,因此多选用线条进行家具造型的勾勒。西式家具则多选用面来进行造型构建,对于家具的写实性与真实性较为关注,突出其立体感。2.结合中西式家具对脚的处理来看,中式家具多采用高而且整齐划一的脚部设计。西式家具则选择比较矮但是造型丰富的脚部设计,很多都选用拟态动物的脚部进行点缀。3.中式家具比较重视对称,而西式家具除了对称,还有非对称平衡的造型。中国家具在自己发展的同时,也同样不断地吸收着西方元素,如西式图案运用,借鉴西方家具的样式和吸取西式家具的设计理念,使中国家具不断创新。如清代,家具借鉴西方的一些元素来弥补其内涵的不足,从而使家具整体都体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在造型上,不少家具部件的造型源于西洋古典建筑,比如一些家具在顶部装饰有带雕饰、看上去类似帽子的部件。(如图6)是一件将中西方家具优秀元素继承与融合的完美典例。

(二)家具设计在装饰方面的分析与融合:从家具装饰来看,中西式古典家具在装饰上同样会选择雕刻作为装饰手段,不过具体的雕刻风格以及材料选择方面则存在很大的差异。1.中式家具雕刻多注重吉祥如意的意境,因此选择比较抽象性的雕刻艺术展现手段。西式古典家具则多选择与大自然接近的动植物作为雕刻表现的手段,以尽力展现宗教意义为目的,而且其中多掺杂着生命、艺术以及永恒等这些韵味。2.结合中西方古典家具的装饰物选用方面来说,西式家具多选择铜质的装饰物。而西式家具选择的装饰物件则比较多样化,除了与西式家具类似的铜质物件还选择宝石等作为装饰手段,涉及到的许多装饰手段都十分复杂。中西文化相融合设计的家具,吸取历史上各个阶段家具设计中的精髓,吸收不同时期造型与装饰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了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对装饰物以及纹样进行处理,在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的基础上不失古典的美感。如清代紫檀嵌黄杨木宝座(如图7),形象地诠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宗旨,图中可以看到牙板浮雕由西洋卷草和中国传统的夔纹组合而成,遒劲的中方夔龙与柔美的西番莲穿插交织出又密又透的繁丽效果。

(三)家具设计在色彩使用方面的分析与融合:在色彩使用方面,中西方家具也有较明显差别。中式家具惯用黑、棕、黄、红等色,强调沉稳的色彩,色调的选用上比较单一,体现在中式家具色调上比较典雅而且朴素。西式家具除了传统颜色的使用之外,白色、大红色、金色以及蓝色的使用都较为频繁,在颜色的选用上十分开放,用色鲜艳而且多样,充斥着比较强烈的颜色对比,而且选择比较鲜亮的家具装饰物件,跟家具的整体色调形成极端强烈的视觉反差,带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4]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家具的材料多种多样。在现代家居中,人们逐渐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家居产品,家具色彩的使用上也趋于多样化。在现代家具设计中,不仅仅采用朴素简单的色调,而且开始借鉴西方丰富、鲜明的用色理念,如以典型的蓝白色为基调的地中海风情家具,少了传统家具的中庸,多了一丝简洁轻松、浪漫、明亮、大胆的自然的色彩运用。

结语

中西方家具的设计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将来家具的设计中尽可能地吸收并且继承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将民族文化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另外,我们更应该与时俱进,发展创新思维,将中国家具文化与西方优秀设计理念相结合。坚持以东方文化为主导、吸收西方文化之精华的思路,将会给中国家具业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李晓锋.关中传统民居的伦理文化意蕴[D].西北大学.2011

[2]白雪云.标准化制造下的新中式家具创新设计研究[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1[3]钟光明.中国传统家具造型的传承与创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4(4):131-133

[4]王文英.织物在室内陈设设计中的选择和应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07-108

[5]袁鸿牧.明式家具与文艺复兴式家具审美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6]马瑞萍.中国明代和泰国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第5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一、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和谐美理想

    和谐美是中西方绘画创作中共同追求的艺术境界,但是中西方对和谐的理解和追求存在种种差异。在中国,艺术家强调内涵神韵的和谐;在西方,艺术家则更偏重形式的和谐。

    1、“心理和谐”与 “形式和谐”的两种追求

    “和谐”,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命题,无论中西,先哲们都把“和谐”作为对理想之美的描述,这是东西方绘画审美的共性。中西古人由于各自民族历史和文明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又是各不相同的。

    在艺术的审美创作和欣赏中,中国人主要通过艺术来彰显主体的“心理和谐”,以实现社会理想人格的塑造和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沟通;西方人主要用艺术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式和谐”的把握,在视觉的理想美形式中寄托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把握。具体来说,在东方,绘画的创作和欣赏受儒学的影响,孔子对绘画审美活动的理解强调了它在塑造理想人格方面的社会性作用。在西方,哲学是很重要的学科,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比较中西,如果说中国古代哲人对和谐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于审美的“心理”理解,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形式”分析。

    2、“境生象外”与“类型典型”的两种区别

    通过学习和比较中西绘画作品的不同美学特点,可以发现中国绘画创作多强调主观、表现、抒情等偏于创作主体方面的因素;西方美术创作则相对强调了客观、再现、求真等偏于对象客体方面的因素。

    西方古代哲学思想告诉我们,现实世界是客观的,观念则是主观的。古典主义绘画家再现前者的同时又不愿放弃后者,因而只能将理想化的生活内容纳入艺术作品中。所以,古典主义的绘画艺术就以一种理想化的古典美展现到我们面前。与西方相比,中国古代哲学文化则是通过艺术对客体世界的“类型”式把握,是一种“境生象外”的美学思想,即注重内在地表现,是对中国绘画创作特点的描述。总之,这就是中国古典绘画“由内而外”的“境生象外”特征和西方古典绘画“由外而内”的“类型典型”特征。

    二、中西近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比较

    由于中西社会从古代向近代的历史变化,使中西绘画出现了新的创作景观,又由于中西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现实境况,使中西绘画的这种从古代向近代的变化展示了不同的美学走向。

    1、从“怪”到“俗”的审美新意比较

    通过研究中国文化史,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文人画艺术往往反映出“无求于世,不以赞毁挠怀”的清高之气。可以说,中国古典绘画包罗万象,是一个收容、平衡知识分子心态的独特避风港。

    历史告诉我们,扬州和上海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较先发达起来的商业城镇,城镇中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商业活动培养出了与封建官宦文人不同的商人市民阶层。他们对绘画有着不同的趣味,他们的审美好恶以经济实力为后盾影响着周围的绘画创作,他们与艺术家以金钱为媒介的交流方式,刺激了文人画家与职业画家在市场这一领域中的合流趋势。“怪”、“俗”的审美新意趣,逐步在这种由新的接受群体和新的绘画流通方式构成的环境滋养中漫声开来。

    扬州地区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发展商业的一个特殊区域,使扬州一带的艺术商品化达到了中国美术历史上的最高点。历史上被称为“扬州八怪”的那些画家,就是由这些丢官失意的文人和部分职业画家所组成,他们的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意趣并显露出一丝“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怪趣”。

    上海是继扬州之后在19世纪发展起来的一个更系统的商业城市。上海地区的画家主要靠艺术市场生存,他们的这种“海派”画与京城的正统派有区别,他们不仅发展、拓宽了正统趣味,还在当时的上海形成了一定的风尚,所以西洋画作为一种新鲜的外来视觉因素也逐渐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海上画家的创作中。如果说扬州文人画中的“怪趣”与“俗用”有直接关系,那么在具有浓厚中西文化混杂气氛的上海,画家笔下兼收中西以适应商业环境的创作态势,则使中国封建社会发生了“美术革命”——新的生活、新的事物、新的观念。

    2、从“风格”到“本能”的艺术手法变化

    西方绘画艺术以油画为代表,有两大文化基因在其创作观念中起了重要作用,一是延续了古希腊艺术的理想美艺术观,一是秉承了近代人文主义的创作精神。油画的产生与宗教活动紧密联系,它的写实性特点正好符合宗教向人们显示天国境界的“存在”,给人们以亲睹上帝之显灵幻真感,并且形成了不同的风格。西方古典艺术中的“风格”,主要是艺术家们不同的创作笔法,他们的出发点是“通过对自然的模仿”而创造美的形象。随着西方人文主义思潮的发展到17世纪,关于油画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的讨论却日益热烈起来。一种是以巨大的画幅,华丽、感动的风格来表现宗教故事或贵族人物肖像,还有一种趣味倾向主要以一些荷兰画家的作品为代表,世俗性绘画得到了空前的兴盛。可见,“正统艺术”进入社会世俗阶层是中西古典艺术发生变异的一个共同特征。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的分向发展作为与古典主义的不同,标示人类艺术从古代走向近代、审美趣味从和谐转向崇高的审美创造,彰显了近代艺术家创作主体性的觉醒。在继印象主义之后又出现了,野兽派、未来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原始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绘画在艺术手法上,是从求尚“风格”到崇尚“本能”的变化。

第6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照搬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又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深入研究,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色

1.园林的空间布局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的主旨是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环境的深邃。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表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让山水风光、自然气息渗透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尽情领略大自然的天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糅合在一起,分别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看到了空间局部的交错,以有限的面积,创造无限空间,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自然之景,创造真山水之趣。

2.园林的景观配置

中国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园中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拟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体现着自然天成之美、自然天成之理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取胜,配以适当的植物,其山石采自太湖流域的太湖石。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皱”等特点。园林中花木的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地方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色,如拙政园的紫藤,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为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映衬,体现出近景远景的层次。

3.园林的建筑群体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趣味,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行、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必须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或破坏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的自然,力求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融合。在使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协调融合时,应顺其自然、追求大趣,使人与自然十分和谐地溶入建筑环境之中,让人们虽然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情趣。

4.淳厚丰富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楹联、匾额、雕刻、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淳厚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二、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其造园的思想精髓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中国园林设计师应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索研究,吸取她的造园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将其造园手法、造园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三、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3.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3.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3.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3.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3.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第7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本文所谈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指当今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和方法创作的艺术歌曲。它吸收了西方现代的创作手法和风格特征,同时又结合了我国传统音乐特点与语言特征,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与我国民族风格、民族气质以及民族感情的表达方式相结合,是在中西音乐文化的多次碰撞、交融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音乐载体和演唱风格。它在演唱上多用钢琴伴奏,其作品创作大多为美声唱法不同声部类型而服务,多采用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来诠释作品。我们知道,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成熟于欧洲,以其唱法的系统性、发声的科学性、演唱的规范性,有理论支撑、历史悠久而享誉世界。自20 世纪20 年代以来,美声唱法逐渐在我国声乐教学中广泛应用,并由于其科学的训练方法和良好的歌唱状态,逐渐确立了歌唱中训练声音手段的基本属性欧洲古典音乐为主体与中国本土音乐相结合而成的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这种演唱风格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属于专业演唱者运用的唱法。从社会影响和价值地位来看,属于当代音乐文化主流(国家歌剧院、乐团等专业团体基本以美声演唱为主);在今天音乐厅的音乐会演出中,这种演唱风格占绝大比例;在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90%的艺术院校开设了美声演唱专业),从而受到业界的高度关注。这种美声化的综合演唱风格在中国当代声乐整体艺术中已经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中国现代声乐艺术新的趋势。鉴于此,用美声演唱风格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它为中国声乐演唱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题材和风格资源,也为美声风格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提供了新的亮点,是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一种再创造。艺术的保护和创新永远是一对辩证关系,譬如音乐、舞蹈、曲艺、戏剧等文化遗产,如果只是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不加以现代诠释,艺术就不可能发展。为什么真正欣赏昆曲的人很少呢?除了与大众的欣赏水平有限、传播不广泛外,熟知它、懂它的人不多,音乐与演唱距离时代太远也是原因之一,与不注重在保护中创新也有关。今天,我们用美声的演唱风格来诠释古典诗词,也可能会遭到不少喜爱戏曲、民歌演唱风格的人质疑,觉得没有诗词韵味、演唱不唯美等等。但是,这并不影响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相反,美声唱法丰富的表现力给古典诗词的艺术情境带来了深刻而又华丽的诠释,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开辟了广阔的空间。这也证明,任何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只有在创新中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因此,我们要让中国人欣赏古诗词,也要让外国人欣赏古诗词,要做到这点,我们不仅要增强文化上的自觉意识,认真自觉地思考我们自身文化的优劣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要对它有一种自觉的认识、保护、传播和创新,①使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当代人来说,努力发掘新唱法,努力创作新旋律,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如果古诗词的演唱依然停留在民间戏曲的板腔体,或者是局限于民歌唱法,必然不能满足当代人对音乐的审美需求。

正因如此,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植根于古典诗词的自身文化特性,保障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风格和内涵的独特性、可辨性与多元性,只有保存好这个艺术资源,才有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发展的重要基础。这既是我们应该如何诠释古典诗词的出发点,也是我们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的立足点。因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单是一种声乐艺术的演唱传播,更重要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动态传承。那么,如何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进行文化保护和演唱创新呢?

一、学院的教学传播是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保护和发展的路径之一

正如上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以独特的古典文化风韵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艺术趣味,体现着人们的修养与至高的艺术境界,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声乐体裁,由于其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已成为我国声乐教学曲库中的宝贵财富。而这份宝贵财富,在20世纪20-40 年代就被有意识地应用于教学中了,如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1933年出版)就收集了相当数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其中有黄自的《花非花》《南乡子》《点绛唇》、应尚能的《渔夫》、陈田鹤的《春归何处》等。这些通俗易懂、难易适中、广为流传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仅在中学教学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陶冶了学生的艺术情操,还对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谭小麟的《自君之出矣》、刘雪庵的《红豆词》等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在大专院校的教学中广泛运用,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大学的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声乐艺术演唱与教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进行保护与整理的重要性,相继出版了近现代作曲家作品集,如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赵元任歌曲选集》《江定仙歌曲选集》《陈田鹤歌曲选集》、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刘雪庵作品集》、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黄自独唱歌曲选》《贺绿汀歌曲集》等等。正是因为有这么多仁人志士的努力,以古典诗词为题材的艺术歌曲创作才真正地走向成熟,取得令人兴奋的丰硕成果。到20 世纪80 年代后,又陆续出版了各类声乐教材,其中一些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纷纷被收入,最为常用的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的《高等师范院校声乐教材》。这些歌集与教材里收集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为当时的声乐演唱与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进入21 世纪后,随着美声唱法的迅速发展,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声乐教学中,尤其在高等院校声乐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这一声乐形态从源头上得到重视和发展。2003 年9 月,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库》以1920~1948 年为时间脉络收录了中国艺术歌曲系列歌曲,并对部分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背景、歌曲创作进行了音乐分析与演唱注释,体现了声乐作品中的文献性,为声乐文献的整理、保护、教学与应用起到了示范作用。此外,在各大音乐学院的声乐教学大纲中,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也作为必唱曲目列入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有些学校在研究生学位音乐会中还提出了必须演唱一定数量的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要求,其目的就是鼓励学生去研究、演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推动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和发展。长期的声乐教学成果也证明,通过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学生不仅在技术上获得控纵自如的气息能力,打下扎实的声音基本功,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培养了学生较高的艺术鉴赏力、艺术气质以及对声音的艺术鉴赏能力,还在文化内涵上培养了学生的中国意识、中国审美、中国情怀和特定的中国演唱风格。

由于学院教学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家声乐赛事对古诗词规定曲目的要求,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动,相继诞生了一批优秀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如黎英海的《唐诗三首春晓、枫桥夜泊、登鹳雀楼》,就是20 世纪80 年代首届全国高等艺术院校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与创作比赛中的获奖作品,已经被收录在各类声乐教材中,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声乐教学、声乐比赛、音乐会广泛演唱的曲目。此外,马思聪的《长相思》、张肖虎的《相见欢》、顾淡如的《春归何处》、戴于吾的《清明》、金湘的《子夜四时歌》等这些作品也被收录于高校声乐教材之中,在现代声乐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至今都没有被明确列为一类独立的艺术歌曲体裁的事实,更没有一本专门的古典诗词艺术作品教材(这类作品大都分散收集在不同的声乐教材中),尤其缺乏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类体裁作品的系统研究和对该类体裁作品在声乐教学运用中的广泛探讨,致使大量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品没有得到充分运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我们提出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不仅要弥补这个遗憾,更要让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教材系统化、多样化。一方面要把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加以整理和重新演绎,另一方面要注重当代新作品的补充,使中国古典诗词歌唱艺术走向世界,让人们像欣赏西方的交响乐一样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总之,学院教学一直都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播者和保护者,学院的教学传播行为凸显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断延续的广阔艺术空间,这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和研究,无论是教学、演唱还是对整个中国声乐艺术,都将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是我们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纽带。这也应了一句话:任何艺术只有在得到广泛传播的条件下,才有可能生存下去和繁荣起来,这是一个被历史事实无数次证明过的规律。

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是声乐演唱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我们知道,保留传统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这是艺术的根基。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很好地对传统保存和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创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重新演绎,除了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还要在演唱上进行创新性的改革,要把诗词中过分依赖戏曲和民歌风格的唱法融入美声的演唱技法,增加现代国际声乐艺术元素,使当代的听众不仅能感受到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精髓,更能从中感受到声乐多种形式演唱的艺术魅力。然而,要想增强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感染力,除了必须在民族戏曲唱法的细腻委婉上,小心翼翼地融入美声唱法的发声、共鸣、呼吸等技术,达到两者融合到没有痕迹的艺术境界外,还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声部运用以及多元化的演唱风格变化来诠释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这是现代声乐教学中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也是演唱理念上应该有所创新的新趋势。那么,美声风格演唱古诗词的创新趋势主要包括哪些呢?

(一)重新演绎古典诗词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变化

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不同于其他声乐作品,作为一种特有的文人音乐体裁,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崇高的品格以及文学和音乐精彩的赏析品味,给人带来丰富的艺术享受、审美情趣和精神启迪,因此,如何把它演唱得有文化内涵、好听、爱听,对演唱者是有很高要求的。这需要演唱者融入个人的知识储备以及全面的文化修养和音乐素质才能完成,不仅要求演唱者声音做到技艺娴熟,还要具备用审美的眼光来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以声音的不同变化为手段来传达美和感情,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通过优美的歌声传达给听众,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让作品的内涵得到完美升华和淋漓尽致的表现。近年来,美声教学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1.如何用美声唱法演唱中国古典诗词。就我个人教学体验来说,要想唱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必须在艺术特征和演唱特点上下功夫。首先,要了解古典诗词的艺术特征,包括诗词体裁的艺术特征、诗词音乐的韵律特征和诗乐相融的人文情怀特征;其次,要分析相关背景,剖析歌词内容,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演唱布局;最后,要把握歌曲情趣、曲风和韵味,用声要适度,音色要多元等等。这些特点都是由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的特质和气质决定的。具体讲,就是如何处理演唱中词与乐的关系、情与唱的布局、声与色的调整以及气息的运用、韵律与曲情、咬字与行腔、韵味与意境、技巧和修养等等这些构成整体古诗词歌唱要素的特点,它们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精华。今天,我们通过美声风格进行全新、全面的演唱和诠释,借此体现出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运用于现代声乐演唱的精髓与价值。2.教学中如何避免出现争议中的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很多人对美声演唱古典诗词存在疑惑,认为它难以体现古诗词中的韵味性和唯美性。那么,美声演唱如何唱出古诗词韵味呢?

首先,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技术的运用和风格的把握上。依据作品风格来选择演唱技术,是美声风格演唱古典诗词的正确思路。在技术上采用西方传统歌唱的整体共鸣、贯通、音量控制的技术,使其演唱范围和演唱形式不单一,且声音的表现力更丰富,声音能高能低,结实有力。在演唱风格上,除了保持中西传统歌唱艺术审美的共性外,还要注重语言、润腔的多样化处理方法,使其获得中国民族演唱风格的内涵。譬如通过学唱传统古曲、传统戏曲、民族民间歌曲等,吸取不同唱法中的特色技巧,使其在用声、用气、咬字、吐词、行腔、共鸣等运用上都要服从于中国传统的音调和民族的韵味,并充分掌握传统歌唱中的精髓。

其次,对于争议,我个人认为除了对音乐的审美习惯不同外,美声唱法一直以来注重技术发声、忽视风格表达也是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唱法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而是包含了音乐风格、文化内涵和演唱技术等多种内涵在内的一个综合性概念。运用什么样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是特定文化群体或个人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把握好古典诗词演唱风格中的价值取向,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不失去韵味的演唱特点和唯美的艺术风格个性。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本身就蕴含着中国文化内涵的含蓄美和语言的韵律美,相对一般艺术歌曲而言,古典诗词的演唱在虚实、快慢、起落、强弱、平曲等对比手法处理上,更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的特点和音乐含蓄的表达。那种只按谱唱,仅以曲调的音符来演唱作品,只把语言的字头、字腹、字尾交代清楚,不考虑按四声规律进行调整,咬字不清,不按情给予字以不同的风貌,就很难完美体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那种音韵古雅的艺术风格。因此,演唱古典诗词时要多琢磨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律,了解古代音乐的风格,注意语言声调的表现以及韵味的讲究,使其做到既要保持声音线条的艺术性,又不失古典诗词特有的韵味、咬字、行腔的演唱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失去韵味、演唱不唯美的现象出现。

在我的一次声乐课堂上,学生在演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要求学生在声音的运用上,在吸取戏曲吟唱特点的同时,又不能完全按照戏曲的演唱方法来呈现,其结果,没有戏曲功底的学生很难准确演绎这首歌。可是没有了吟唱的演唱特点,这首歌的唯美风格就失去了光彩。当然,虽然学生的演唱还很稚嫩,还不能很好地做到准确把握古典诗词作品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色,不能很好地处理技术与风格的问题,但是,只要他们有一颗对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热爱之心以及对艺术再创作的不灭冲动,都不失为美声演唱具有的创新意义做出了贡献。

(二)通过不同的声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美声唱法相对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有声部划分,而声部的划分主要根据音域、音区、音色、音质来完成,大致分为女高、女中和男高、男中以及女低、男低等多种色彩区。这是美声唱法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在歌剧演唱中尤为突出,各声部除了所具有的各自不同的声音性质与性能外,其明显体现的就是音色所能够表现出的功能与演唱特征。艺术歌曲不同于歌剧唱段(没有角色的局限),由于其所具有的艺术歌曲特性,男女各声部在演唱上存有共性,为演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譬如改换声部演唱,一方面可以使为数不多的中__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在各声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起来(使常用的经典曲目使用率较高),以达到长期运用于教学的良好效果;另一方面,一首歌曲的不同声部演绎,也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不同风格的演唱理念。

以《我住长江头》为例,在所收集的音像资料中有不同声部的演唱版本,有G 大调的男女高声部演唱版本,有E 调的男女中声部演唱版本。根据不同的声部、音域、音区、音色来演绎同一首作品,彰显的是各自不同的演唱特性:如女高音声音清柔,音色委婉细腻,演唱流畅如歌,以细腻的情感处理把歌曲中思念和缠绵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男高音突出了音色的明亮、气息的流畅和富于激情的演唱,唱出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女中音音色柔和,声音饱满圆润;男中音声音宽厚而富有磁性。这种声部上的重新尝试,使这首歌曲的演绎更加内在而富有感染力。由此可见,一首歌曲由于其不同的声部、不同的声音性质和不同的音色特征,完全可以演绎出多种不同的演唱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演唱效果,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可唱性空间。

(三)通过多元化的演唱风格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

目前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常见的有内涵典雅的吟诵演唱风格,有民族民间、戏曲唱法特点的民族化演唱风格,有以美声唱法为基础、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的美声化的演唱风格,以及追求时尚、注重现代审美感受的流行化演唱风格等等。下面我们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几个不同演唱版本为例,对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多元化的演唱风格举例分析,这些版本体现着演唱者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演唱特性。

民族风格演唱版本:由张鹰作曲,姜嘉锵演唱,收录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姜嘉锵独唱集》。此版歌曲吟诵味道非常浓厚,以情韵见长。姜嘉锵的演唱突出中国古典声乐艺术的演唱特点,他善于通过快慢、强弱、显隐、虚实、抑扬、顿挫等对比手法来描情写意。如他演唱的明月二字吟诵味道十足,咬字清晰,歌声含蓄,唱得真,唱得细;而天字则像一支满弦的箭,直入云霄,唱得深,唱得美;最后一句千里共婵娟一气送出,处理得简洁大气。姜嘉锵的演唱从气势与韵味来说都很见功底。

美声风格演唱版本:由周家声作曲,杨曙光演唱,收录于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此版以艺术歌曲的抒情性见长。作品舒缓流畅,音乐在三连音流水般伴奏的烘托下,给人以倾诉衷情、情随音出之妙感。演唱者通过语句的起伏、转折以及渐强的用声和伴奏织体的变化,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诠释得透彻淋漓。尤其最后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徐缓、轻清从容的歌声里,唱出了千百年来人们向往幸福的共同心声。唱者行腔柔和优美,柔中有刚,语气坚定,声音饱满;歌声充溢着深厚的情感,保持了美声唱法声音通透圆润、音乐线条连贯的演唱特点。

流行风格演唱版本:由梁弘志谱曲,肖唯忱编曲,邓丽君演唱,收录于邓丽君1983 年发行的诗词歌曲专辑《淡淡幽情》。此版歌曲流行气质浓郁,以柔见长,既兼顾了艺术歌曲的技巧,又不失流行歌曲的气氛。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幽幽情怀唱出来,典雅、庄重又温柔、多情,颇具唐宋风范。她的歌声轻清优美,淡淡柔美的唱法,犹如水晶般纯净,音色温暖秀丽,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呈现的是一副清新平和的画面,把歌曲的气氛营造得相当闲淡。歌中千古悠远与乐观豁达的感觉,被邓丽君带有几许婉约与柔弱的方式演绎得淋漓尽致。

以上举例只是相对而言,并不排除还有其他例外。随着声乐艺术的发展,一些演唱者增强了跨界融合的演唱意识,打破唱法壁垒,在演唱中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交融性演唱风格,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古典诗词的演唱具有较为广阔的多种风格演唱空间,为重新演绎古典诗词提供了前提。由此可见,民族化演唱风格突出的是甜美音色、吐字归韵等方面的特色优势;美声化演唱风格则散发着学院派气息,注重声音的连贯、音色的圆润和较高的艺术特性;流行化演唱风格追求的是现代的古典美和注重声音的流行化造型。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毕竟不是古人词古人曲的原味作品,过于追求流行风格的时尚化,也可能背离古典诗词本身的特质而变得面目迥异;而美声注重音乐的中西贯通与艺术交融,虽然有其重要意义,但一样也避免不了曲高和寡的寂寞。尤其在当今电视荧屏里到处充盈着流行音乐选秀节目,致使很多年轻人对于戏曲、民歌、美声并不熟悉和热衷,那么,让他们认同和接受古典诗词这类艺术歌曲就不容乐观了。正因如此,我们在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时,一定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演唱中既要有意识地吸收戏曲元素、吟诵特征、民歌风格等,同时又要引入现代声乐元素。特别是在音乐学院教学中,由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作为艺术歌曲的共性特征,运用美声唱法演唱古典诗词的占多数,如果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显然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演唱风格,我们必须借鉴和吸收中西方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融合、实践、创新、扬弃,探索出一条与中国传统唱法相结合、又别于西方唱法的新的演唱路径,从而形成独具一格的演唱与教学风格。这也是我们传承和重新演绎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多元化的音乐处理对古典诗词多种风格的演唱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譬如同一首作品,即使是同样的发声方法,由于演唱者不同、声部不同,所呈现出的音乐处理也是截然不同的。仍以我们熟知的《我住长江头》为例,歌词抒发了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爱情的坚贞信念,音乐采用了似江水般流动的钢琴伴奏音型作为背景,衬托着深情而宽广的歌唱。男中音贺磊明的演唱注重声音情绪的表达和音色虚实的对比,通过较为控制的声音运用,使得整首歌曲演绎得较有层次,突出了悠悠相思、离情别恨的爱情感叹。而同为男中音,廖昌永的演唱更注重歌曲的内在表现,他吐字清晰有力,注重语气的变化与力度的对比、乐句之间的连贯与诗意,把连绵不断的相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两位男中音都能从自身的优势出发,表现出各自的独特个性。而作为高声部演唱这首曲目,由于声部和性别不同,其演绎的效果也不会相同,女高音更注重歌曲的抒情性和声音色彩,男高音可能更讲究声音的张力和戏剧性。

同样,在教学中强调这种音乐处理多样化的思维,可以丰富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以及对教学与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譬如不同的演唱者面对同一首作品时做出的不同处理,以及同一位演唱者在演唱同一首作品的过程中尝试不同风格的音乐处理等等。前者体现了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特征,寻求最好的音乐处理风格;后者则使学生通过多种音乐表现手法的学习,增强对音乐的诠释能力和作品的驾驭能力。这种多种风格、灵活多用的音乐处理方法,不仅可以提升经典曲目的教学效果,防止音乐风格同质化的现象发生,同时对古典诗词的演唱与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是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永恒的主题

在今天,我们的演唱为什么会越来越同质化呢?因为我们在音乐风格、演唱形态、发声技法和文化内涵方面丢失了自己的艺术特征。譬如,在学院声乐教学和全国声乐比赛中,由于过分强调发声方法的科学性、过分要求声音的规范性,使得很多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几乎就是用一种演唱风格在演唱,如果不考虑声部、性别所导致的音色差异,根本体现不出声乐艺术各美其美的艺术特征。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真的不用强调声音的科学性了吗?不是。问题的关键是这个科学性的内涵是什么?正如一位民__族音乐学者说的:在不同的文化体系中,歌曲的演唱技术及与之相关的音乐风格,由于相关价值标准的特殊性而历来以多元并存为基本存在态势音乐的形态(风格)与技术标准,都是特定文化体系的多数成员按照其独特的文化需求和音乐趣好而共同选择的结果。选择不同,显示的是与特定文化所持有的价值标准相关,与普适性的自然律无关,也与科学性无关。不同的演唱只存在风格差异,没有科学或价值区别。因此,不是不需要声音的科学性,而是不要偷换了以科学性为代称的、技术至上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概念。

我们要善于把中国各民族自己的演唱风格与西方声乐艺术的技术优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不仅要研究中国传统的和当代的声乐艺术,研究欧美国家从古代到现代的声乐艺术,还要研究亚洲、非洲、南美洲、大洋洲的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声乐文化和艺术的特色来为我们自己服务。把西方声乐文化与中国的语言文化、民族审美习惯相结合,包括对各民族各国文化属性和民俗习惯与其声乐艺术的关系等许多方面的认识、理解和把握。只有从传统音乐寻根,从民间音乐寻找声乐演唱的生命力,借鉴各民族各国演唱技术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段,恐怕才是摆脱单一化困境的途径之一,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重新演绎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缘由。而建立在国际化通用的发声技术、声音共鸣、气息运用等美声化的古典诗词的演唱,只有把古典诗词中充分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和写意的特点,通过古典诗词特有的语言声调、韵味特征和咬字行腔的演唱规律准确地演绎出来,才能把古典诗词中声乐艺术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美声风格的演唱也才真正具有了自己诠释古典诗词作品的独特个性。

第8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家具 传统家具风格 中西结合的风格 现代中式家具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06-0060-01

中国古典家具在中华民族漫长家具发展岁月中,是人类以其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中国当代家具的设计应从造型手法和艺术神韵中提取明清家具的精髓,在研究学习传统设计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从而推进我国当代家具设计的发展,创出具有中国传统风格的家具。

一、 中国传统家具的特色

(一)民族性

当代家具设计要延续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底蕴,加深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理解,挖掘中国传统家具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并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家具设计中。

(二) 艺术性

中国传统家具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特色,尤其以明式家具为代表,明式家具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它以合理化的结构与艺术化的造型,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它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三)多样性

中国传统家具历史久远,其价值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集着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各个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综合反映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发展、生活习俗、观念意识、审美情趣以及科学技术和物质的发展水平。

(四)工艺性

中国传统家具的工艺性堪称世界一绝,其造型结构采用木构架,不用钉、不用胶,节点设计多用榫,不同的部位运用不同的形式制作。这种以木构架与榫接合的结构特点,不仅使结构牢固,而且也增添了造型的美感。

二、传统家具风格

(一)新怀旧主义风格

现在流行的怀旧主义,摒弃单纯的复古,讲究类古而新,在仿古的家具中加入明媚的现代气息。怀旧家具上面往往有刻意留下的生活痕迹,那些黑色、褐色的斑斑点点以及划痕,附着的朴素质感的亚光漆,都有一股说不出的岁月积淀的味道。因而仿古和做旧家具成为市场的销售主流。

(二)纯古典式

中国传统家具形体匀整、装饰适度、线条流畅都令人感到无可挑剔。以中国明式家具为例,在装饰手法上和比例结构上,表现出简练、质朴、典雅、大方之美。而西洋古典风格的家具却以典雅尊贵的气质而著称,复杂而优美家具为古典恋腿式、家具门窗漆成白色,家具框的绒条部位饰以金线、金边,墙壁纸、地毯、窗帘、床罩、帷幔的图案以及装饰画或物件为古典式。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华丽、典雅和高雅。

(三)新古典式

相对于纯古典式家具,新古典式家具线条简单,去掉了中国传统古典式家具和西洋古典风格家具中的装饰,成为一种简约的风格,但在细节上追求精益求精,在细部处理上融入人性化的关怀,表现了于不经意间求变化的设计思想,充分考虑了使用者的舒适度,是在现代与古典之间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风格。

三、 中西结合的风格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家具是没有任何国界可分的。中国的现代家具受到西方家具风格的影响,其结构、造型和装饰上多为中西合壁之作。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碰撞、相融合,是传统家具发展的必由之路。把西式的元素融合于传统的设计中来,使现代家具成为一种中西合壁的产品,既不是纯粹的中国传统家具,又具有西方现代元素。

四、简约风格的家具

受西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越来越欣赏造型简单的家具,简约风格的家具成为时尚人们的新宠。简约风格的家具以简单明了的直线条设计和特殊的空间感为特色,表达出自然与简洁的风格,同时又运用几何要素(点、线、面、体等)来对家具进行组合,以现代、动感的形态迎合人们的个性化需要。

五、现代中式家具设计

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既有别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家具设计理念。在这种家具设计理念的指导下,现代中式家具的特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造型

现代中式家具采用大面积简洁和理性的设计语言,如方直的线条、规则的几何形等,勾勒出简约的现代家具的轮廓。同时在家具形体上的重点表达部位,可运用中国古典的设计元素如回纹、冰裂纹、寿字圈、牙子等做小面积的点缀,舍弃其它繁缛的装饰。

(二)材料和工艺

现代家具在材料的选用上应以实木为主,适当的配上一些新材料,如玻璃、不锈钢、金属、皮革、织物等现代材料。不仅使家具因材料的变化而显示出现代感,还因色彩的调和搭配出亮丽的生活,产生新时尚、新效果。

在工艺上,中国传统家具巧妙的使用榫卯结构是完全值得继承的衣钵。现代高科技为我们带来新工艺与新材料,我们在设计现代家具时,可以使用现代五金件如自动滑道替代传统的木抽屉滑道,使其既具有敦厚的外观却又不影响灵便的使用,使家具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三)人性化

第9篇:西方古典文化的特点范文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聚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并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手法。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汲取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发现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西方古典园林;中国现代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的自然审美意旨,它有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成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质。

西方园林艺术突显“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以“自然”为艺术特征截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鲜明”为特征,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所以说,中国现代景观园林要取得进步和发展,既不能片面抄袭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容和手法,也不能忽视中国本土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的特征,必须通过对传统园林的研究,吸收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抛弃传统园林的历史局限性,把握传统观念的实际意义,使其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和设计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源远流长。园林效仿自然,凿池开山,栽种花草树木,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经常以假山、漏窗为屏障分割视线,具有移步换景的妙处,成为“虽由人作,宛如天成”的自然山水风光。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是以表现自然美,追求意的优雅和境的深邃为主旨。她将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再现于小庭院中,在二维的基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通过借景、对景、隔景等各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虚实相间的艺术景观效果,展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点的空间组织手法和以及空间的曲折变化,让自然山水风光的气息渗入园林建筑,使人们在建筑环境中能够领略大自然的乐趣。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上要求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将形成空间的各要素融合在一起,表现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使人们既看到了空间的局部交错,又以有限的面积创造出无限的空间,形成丰富的景观,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一个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借自然之景,创造出山水之趣。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自然山水式园林,多以自然山水为主体。这些自然山水虽然是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等人工模仿而成,却浓缩了自然界美好的山水风光,在园林中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体现着自然之美和自然天成之趣。 中国古典园林多以山水为主,配以适当的植物。山体自然,神似真山,一些山石还具有“透、漏、瘦”等特点。园林中的花木品种繁多,具有季节性、艺术性和民族性的特点,如留园的银杏,网师园的桧柏等有着数百年树龄的古木,尤其珍贵。园林通过亭、台、楼、榭、轩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和花草树木的衬托,表现近景远景的层次。 中国古代园林除了有自然的特色,还有密集的建筑。为了使园林成为可望、可游、可居之地,园林中要建造各种相应的建筑,如厅、堂、轩、馆、楼、阁、榭等。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不能压倒主体,而且应该突出自然的山水,尽力达到自然与建筑的有机结合。在山、石、水、植物和建筑之间融合时,应顺其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地融合于建筑环境之中,使人们虽身处有限的人造环境中,却能够感受到一种天然环境的无限乐趣。

人们常用山水诗、山水画来寄情于山水,表达追求脱俗与自然协调的思想和意境。中国古典园林中大量的碑石、文学、书画、音乐等不仅表达着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和审美情趣,还承载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是综合性地历史文化艺术宝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 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效法自然截然不同,它排斥自然,追求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西方造园艺术以强迫自然接受匀称的法则作为信条,并且提出“完整、和谐、鲜明”的三要素。 西方园林建筑物体积庞大,立于园林的中轴线起点之上。整座园林以建筑物为基准,使其成为整座园林的主轴。将宽阔的林荫道、花坛、河渠、水池、喷泉等分别置于园林的主轴线旁的副轴上,并在园林中开辟笔直的道路,将水池、喷泉、雕塑及小建筑物等点状分布在道路的纵横交叉点上。布局严谨,构图强调秩序美,并且通过对称、均衡和秩序性来表现简单的几何关系,体现严格的几何构图。

西方园林讲求人工化,整座园林都统一在单幅构图里,树木、水池、台阶、植物等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关系都雕琢的很精致,连道路节点上的喷泉、水池和被它们切断的道路段落的长短宽窄都讲究比例。植物绝对不允许自然生长其各自的形状,完全被剪裁成锥体、球体、圆柱体等几何形状。水池、草坪和花圃追求对称性和整体性,也被规划成矩形、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几何形状以达到自然的和谐。西方园林的造园之美就在于所有要素之间的比例协调,总体构图清晰和对称。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时代的变化推动着中国现代园林建筑的不断向前发展,这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时代的要求。在中国建造园林不能简单的模仿、抄袭,或是将各景点的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这种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新条件下的创作应该既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又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 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中国现代园林设计灵感源泉,其造园的思想是以现代园林设计的理论基础为精髓。中国园林设计师应该对中国传统园林积极地进行探讨研究,吸取其造园的精髓,保留其“人与自然的和谐”、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时挖掘古典园林的实际意义,将其造园手法、要素、空间布局形式以及文化特征等运用到更广阔的领域,不断继承和发扬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设计出的现代园林作品应富有地域性景观文化的特征,使中国园林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模式,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出作品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吸取西方园林的长处,补中国园林的短处,从而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西方现代观念融合,把握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手法,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之“魂”的景观。

参考文献:

[1] 周维权. 《中国古典园林史》,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

[2] 陈志华. 《外国造园艺术》.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