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媒体融合的现状精选(九篇)

媒体融合的现状

第1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行业报社;职业精神

当前,传统媒体特别是行业媒体积极响应号召,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应对媒体变局和融合的挑战。人力资源是传统媒体最有价值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对媒体实现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一、人力资源深度介入媒体融合进程

人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是应对媒体融合挑战的重要因素。当前,媒体传播技术和传播渠道不断发生深刻变革,但高质量的内容始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内容的产生离不开优秀媒体人才队伍。人力资源是行业报社转变发展观念不可缺少的。媒体融合环境下,寻求人力资源管理应对之道,可以充分发挥出传统媒体的优势,推动传播理念与时俱进,提升管理效能,并以此不断提升媒体竞争力。人力资源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有力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政治过硬、理念先进、经验丰富的采编队伍、经营管理队伍、技术保障队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坚实保障[1]。

二、媒体融合环境下行业媒体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制约当前行业报社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政策环境。行业报社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媒体,直接受宣传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报刊是具有意识形态属性的特殊商品,报业长期以来采取半事业、半企业的双轨制,在本质上依然是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身份可以暂时缓和报业经济下滑带来的负面影响,但随着事业单位身份的红利逐渐消失,最终每一个人都要直面市场与技术的严峻考验。双轨制下的报业人事管理受事业单位行政化管理方式的影响较大,与先进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比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仍停留在行政化、机关化的人事管理上,受到机构、编制、干部、劳资等政策限制,事务性、操作性的工作较多;在人才储备开发、岗位设置聘用、绩效管理、奖励激励等环节制约较多,前瞻性不够;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不深入,“人力成本”概念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观念;等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媒体在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的发展[2]。

三、媒体融合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策略

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与意见更加纷繁复杂,话语的多元化使信息分拣、观点引导更具有市场,专业新闻机构和专业记者的存在更有价值。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很多行业报社的业务范围已经超出了传统的新闻釆编,在网站运营、视觉设计、视频制作等领域均有涉及,在此背景下,发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就显得更有意义。

(一)创新引进机制,补齐人才短板大多数行业报社仍按照事业单位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应当仔细研究各种政策,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在规范的前提下不断拓展人才引进渠道,补齐人才短板。一是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应结合优秀人才的市场价值,构建适度灵活的分配体系,给予优秀人才合适的待遇。二是改进人才引进模式,利用内部推荐、猎头公司、互联网招聘等形式,综合运用租赁、借用、项目承包等方式,不拘一格引进优秀人才,同时有效节省用人成本。

(二)优化管理方式,加强奖励激励一是建立技术与管理双通道晋升体系。报社作为业务单位,一方面要畅通管理岗晋升渠道,在严格职数管理的前提下,按比例设置不承担领导职责的管理岗,建设合理的干部梯队;另一方面应畅通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渠道,积极营造崇尚业务的良好氛围,合理设置同级专业技术岗位晋升级别,拉开同个岗位内部级差档次。二是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在统筹媒介融合需要和绩效工资改革的基础上,主动创新绩效考核机制,调整考核指标和标准,将新媒体阅读量、微信粉丝数量、新媒体活跃用户数等纳入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考核的正向激励作用[3]。三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现有绩效工资政策的限制下,研究分配最大化的空间。

(三)重视员工培训,夯实人才基础一是主动加强与相关院校的合作,积极运用行业教育培训网、网络干部学院、支部工作、学习强国等在线学习平台,结合业务培训、集体授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分层次、有针对性地组织报社员工参加系统的政治理论、全媒体理论和采编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二是开展岗位轮换,主动打通采编、管理、经营岗位培养壁垒,大力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制定干部交流轮岗方案,有计划地开展干部轮岗。三是强化对青年职工的培养。坚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导,发挥群团组织作用,以青年员工个人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为导向,开展精准培训。在业务工作实践中,传承和发扬“以老带新”“传帮带”和导师制的方式,发挥存量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培养青年员工。

四、发挥人力资源管理在塑造职业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塑造职业精神。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社会责任、职业伦理是新闻工作者坚守的原则。

(一)进一步强调精神状态,不断推进观念变革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各行业媒体中没有成例可循。行业媒体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必须致力于凝聚广泛共识,克服懈怠情绪,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迎接媒体融合发展带来的各项挑战。互联网领域中未知远远大于已知。面对分众化、差异化的传播趋势,如果还是用老习惯、老办法,必然与时代脱节、与读者和受众渐行渐远。要以积极的心态拥抱新技术、迎接新变化、应对新挑战、引领新潮流,主动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新模式。只有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善用新思维、新载体、新手段,做好舆论宣传工作,通过思想观念变革,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探索者、引领者。

(二)通过人力资源、机构的优化配置,整合传播资源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从相加走向相融,真正做到“融为一体、合二为一”。资源的优化整合是改造存量的途径,也是媒体融合的必然要求。完成资源的互联互通,重点是对传统行业媒体的机构重组和机制再造,改变采编部门、新媒体部门、技术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着力解决重复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从内容、理念、体制、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推动媒体融合走向深入。

(三)引进技术人才,做好媒体融合下的技术支撑行业媒体要始终保持对新媒体发展和新技术变革的敏锐性和前瞻性,紧盯技术前沿,瞄准发展的趋势,坚持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以新技术、新应用促进内容生产,以技术创新提高新闻表现力,在融合发展中创造新优势、打开新领域、赢得新未来。

(四)再造并重塑组织文化推动融合发展,打造新型行业主流媒体,需要改革媒体的结构设置,推动组织结构一体化、传播体系一体化。在互联网时代,更多强调快速决策、创新性思维、工作激情、灵感激化,强调一线员工权力责任的下沉。行业媒体在现有事业单位管理的体制机制下,应从机构设置、干部配备等方面多下功夫,寻求突破,为融合发展与制度创新争取更大的空间。这种重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期间可能会经历过渡性部门的渐变、技能人员结构调整、原有人员技能再培训、管理运行制度变革创新,从而最终实现整体工作平台的重构。

第2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实习;模式;模拟性;实战性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2-0144-03

一、新闻实习对于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向十分清晰,以培养具有新闻学理论基础、掌握新闻业务技能技巧、能够向其它相关领域扩展和渗透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为适应媒体工作,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新闻知识,又要具备相关的新闻业务操作能力。因为新闻学专业培养的绝大部分学生将要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工作,所以新闻学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它的实践性特征很明显。“谁都知道,新闻专业的实践性很强,让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掌握充分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业务技能,是新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1]”

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这个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新闻学专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实践环节的教学抓得好,落到实处,学生的操作能力就强,专业基础就打得牢,毕业后工作上手也快,成长空间就大,用人单位自然满意。因此,新闻学专业一方面要传授学生新闻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训学生的业务操作技能。“最好要统一合并采访写作课程,让学生亲自投入新闻火线上;完全以新闻式的标准严格要求之,练习与批判并重。切忌叠床架屋式的纸上谈兵,像个反复背诵食谱而却不愿意下厨的主妇。[2]”

新闻学专业培训学生的业务技能技巧主要是通过新闻实习进行的。也就是说,新闻实习是新闻学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最主要方式。新闻实习使新闻学教育更加职业化和专业化。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当下传播媒介的发展状况、特点和规律;了解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通过新闻实习,学生可以培养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制作、管理和发行等方面的技能技巧。新闻实习有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及时找到自己比较满意的工作,并且能够很快地适应工作和社会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新闻实习是新闻专业学生实现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学校进入社会,从学业转向就业的必要阶段和保障。

二、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整合的过程。[3]”媒介融合已经有了20多年的实践。美国《圣何塞信使新闻报》1992年创办电子网络版,实现了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西方媒体开始了媒介融合时代。《中国贸易报》1995年推出网络版,中国媒介也进入了媒介融合时代。在当下,媒介融合已经是新闻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现实。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体相互融合,推动着整个新闻业的发展进步。两种媒体的互动、融合是最常见的方式。譬如报网互动、台网互动等等。当然,媒介融合也包括多种媒介的互动、融合。譬如上海第一财经融报纸、周刊、广播、电视、网站于一体,实现多个媒体的内容共享和互动,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功能。

媒介融合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有机融合起来,资源共享,生产可以相互转换的媒介产品。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方式。当然,生产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必将改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工作者除拥有单一传统媒体强调的专项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项技能。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要既能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也能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新闻稿件,也就是说,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工作者需要成为技术全面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新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的新闻工作者,媒介融合的现实对当代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新闻学教育也遭遇媒介融合这一现实存在。“全球新闻学教育面临四大主要转变或挑战:社会文化差异的认识与意识不断增强,娱乐业、传媒行业、类型、模式的不断合并,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融合(多媒体),传媒、新闻事业及新闻流动的国际化。这些趋势中的每一项都与记者工作及培训相关。”[4]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媒介融合的相关知识,学习多媒体的知识,培养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制作等多方面技能。学生的技能主要是通过新闻学专业实习得到培养和提高,因此,当下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模式的分类

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学生实习的模式主要有两种模式。

(一)模拟性的校内实习

这一类实习模式主要在校园内进行,可分为课堂中的实习和校园媒体中的实习。

1.课堂中的实习。课堂中的实习主要是指结合相关新闻学课程在课堂内进行的实习活动。譬如结合《新闻采访学》课程设立模拟采访、模拟新闻会等环节,让学生进行模拟性采访、提问;结合《新闻摄影》《新闻摄像》课程安排学生进行新闻摄影、新闻摄像等实践环节,让学生拍摄新闻图片、制作新闻短片;结合《新闻编辑学》课程,让学生进行新闻稿件选择、标题制作、版面设计等新闻实习,以小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编辑的报纸和网页;结合《新闻策划学》课程组织学生召开模拟编前会和模拟策划会,让学生撰写策划方案、进行新闻策划活动;结合《新闻写作学》《新闻作品评析》课程来评点学生自己提交的新闻作品,并对优秀新闻作品给予奖励。

可见,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就是从事新闻学专业课程教学的相关教师按照媒体的采访、编辑、写作、评论、制作等流程,把课堂模拟成媒体,并依托相关新闻学实验室,搭建课堂教学实践平台,利用当下社会各种媒体的流程对学生进行的模拟性训练。因为这种模拟性的实习十分接近于当下媒体的实际操作流程,所以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相关的新闻学课程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媒介融合的现状对当代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新闻学教育必须直面这种挑战。因此,新闻学专业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也需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现在的新闻业务教学还要考虑到传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能停留在报纸的采写编评上,所教的‘新闻业务’,要能够适应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传播渠道(博客、微博等等)的写作、制作和报道的要求。[5]”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在课堂中进行的模拟性实习可以进行跨媒体策划、采访、写作、编辑的训练。教师可以模拟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的采访、编辑、制作等流程对学生进行训练,也可以模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流程要求学生采集声音、音像新闻,还可以进行为网站提供稿件的模拟性实习。

2.校内媒体中的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学校内部的报刊、广播、电视频道、校园网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高校一般都有自己一家或多家公开或内部发行的纸质媒体,新闻学专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校园纸质媒体来让学生实习。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可全面参与校园纸质媒体的选题、采访、写作、编辑、摄影、广告、排版、校对、发行等工作。大学广播电台是立足于校园以服务于师生为目的的媒体,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充分利用大学广播电台进行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应该积极介入到广播电台的整个运行过程之中,通过采访、写作、制作师生感兴趣的校园新闻来让自己得到实践性训练。作为开设有新闻学专业的学校一般应该有供学生实习的电视频道或校园电视播放屏。作为校内模拟性实习的一种模式,学生可以采访、编辑、制作视频新闻节目,并通过校园电视频道或电视播放屏进行播放。这种方式既对学校进行了宣传报道,又培养、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校园网进行实习,参与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采访、编辑网络新闻。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应该对现有的各种校园媒体进行资源整合,打造包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在内的实平台,让每一个新闻学专业的学生都有在不同媒体实习的机会。可以利用这一整合性的实习平台让学生学习不同性质媒体的运行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备跨媒体操作技能的新闻专业人才。

当然,校内实习有其优势,校园环境相对比较简单,没有社会环境那样多元和复杂,学生对校园的人、事、物都很熟悉,他们在校园内进行采访等新闻活动相对来说要容易一些。然而,校园毕竟不是社会,校园内的生活与校园外的生活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校园媒体不是社会化媒体,它们的生产内容和运营方式和社会化媒体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校园媒体的实习只是一种模拟性实习,只不过“仿真度”比课堂中的模拟性实习更高而已。课堂内的实习和校内媒体实习,都是培养新闻人才的重要方式。校园内进行的模拟性实习的时间可长可短,可以根据课程时间和学生业余时间灵活安排。因为校园内进行的实习相对比较简单、容易,特别适合于实践性操作能力还不是很强的大一、大二学生。

(二)实战性的社会实习

校园内的实习是模拟性的,要真正训练和提高业务水平,新闻学专业学生必须到社会化媒体中去进行实战性实习。在社会化媒体中进行的实战性实概可以分专业考察实习和专业实习两种模式。

1.专业考察实习。所谓专业考察实习,主要是指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到媒体进行现场考察学习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考察实习是一种认识性实习,学生通过现场考察媒体,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对媒体内容的制作、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策划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这种实习模式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媒体的特点、规律、现状及发展趋势,亲身感受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专业精神,洞察媒体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而更好地理解新闻学知识,树立新闻学专业归属感,明确以后学习努力方向。专业考察实习的时间以1至2周为宜,可以安排在大学4年期间的任何一个学期进行,当然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设置专业考察实习的次数。

新闻学专业的专业考察实习也要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考察要考察当下中国新闻业媒介融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选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媒介融合明显的媒体进行重点考察。在媒介融合时代,学生对各种性质的媒体都要进行考察,不仅要考察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制作、发行及经营管理,也要考察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的采访、编辑、后期制作播出及经营管理,还要考察新闻网站的采访、编辑以及经营管理。

2.专业实习。专业实习是指新闻学专业学生在社会化新闻媒体参与实际新闻工作的一种实习模式。专业实习是常见的一种实习方式。作为一种操作性实习,专业实习既能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艰辛和责任,并使学生得到一种学有所用的成就感。专业实习一般配备校内指导教师和媒体指导教师。校内指导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实习,主动地与实习单位建立良好协作关系。在实习前,校内指导教师要制定和执行实习计划;在实习过程中,校内指导教师要督促学生实习;实习结束后,校内指导教师认真做好实结工作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当然,具体新闻业务的指导主要依靠媒体指导教师。媒体指导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训练、培养新闻实习生。

为适应媒介融合的现状,新闻学专业学生最好能在不同时间相继在不同性质的媒体进行专业实习。在相关记者、编辑的具体指导下,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学习、掌握各类媒体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摄像等新闻业务技能,既训练为报纸、杂志撰写文字稿件的能力,也培养为广播、电视采集声音、音像新闻的技能,并学习如何为网站提供稿件。通过专业实习,新闻学专业学生要全面掌握各类不同性质媒体的采访、写作、评论、编辑、摄影、摄像和制作等业务技能,能够独立地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新闻工作。

参考文献:

[1]董天策.问题与学理:新闻传播论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2](美)李金铨.国际传播的挑战与展望[M].台北:时代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3.

[3]蔡雯,王学文.角度・视野・轨迹――试析有关“媒介融合”的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9(11).

第3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可视化 CSSCI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自此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一项紧迫任务。就国内当前媒体融合研究而言,陈昌凤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融合的必要性、迫切性;什么是媒体融合、如何融合;在大型活动的报道业务中如何运用融合手段;国内各类媒体的实践和探索;国际媒体的经验介绍与分析;融合中的版权与伦理问题;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与人才培养;融合带来的表达方式、传播话语的变化 。综上,学界目前对进入新千年以来的媒体融合研究综述分析较少,基于此,本文拟通过CiteSpace Ⅲ软件工具,以CSSCI辐射整个学术场域,对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现状进行可视化分析,勾勒媒介融合知识图谱,为学界、业界今后相关学习、研究和实践提供基础借鉴。

一、研究工具及过程

CiteSpace Ⅲ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于2004年开发的一种用于分析和可视共引网络的信息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可以通过共被引和关键词共现来探测某一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揭示科学动态发展的规律,展现该领域的知识地图和发展全貌。根据研究目标,笔者于2015年10月19日利用CSSCI数据库的高级检索中的“来源文献检索”功能,以“媒体融合”、“媒介融合”作为关键词,确定检索策略“媒体融合or媒介融合”,检索2000-2015年间的文献,共检索到相关记录635条。将符合条件的文献全著录格式下载,文件另存为UTF-8格式,并以download.txt为其命名。利用CSSCI格式转换工具,将检索所得的记录进行格式转换,进而将条文献记录导入至CiteSpace Ⅲ,新建项目,设定各项参数。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媒体融合研究进入爆发阶段

衡量某领域发展的重要指标就是学术论文数量的变化,对其文献分布作历史的、全面的统计,绘制相应的分布曲线,为评价该领域所处的阶段,预测发展趋势和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可将2000年以来国内媒体融合研究分为四个阶段:萌芽阶段:2000年至2005年,5年时间仅有两篇相关论文,2001年至2004年发文量0篇,体现出该研究领域在该时段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媒体融合远未引起学界的重视。起步阶段:2006年至2012年,文献数量突破个位数,首次显现平缓增长态势。爆发阶段:2013年至今,相关研究进入大幅增长时期,包括新闻传媒学界在内的许多人文社会学科广泛探讨媒体融合的发展方向,掀起媒体融合研究热潮。本轮“媒体融合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社会背景。成熟阶段:2016年乃至未来几年,随着国家政策导向及业界转型需求,有关媒体融合研究的论文数量将会持续大幅增长,迎来媒体融合研究的井喷,此阶段将呈现螺旋迭代深度发展特征。

(二)基于CiteSpace Ⅲ的研究结论分析

在CiteSpace Ⅲ中,将时间跨度设为“2000-2015”,time slice设为1,选择网络节点类型“Cited Author”,设置三个参数的阈值分别为(2,2,20)、(4,3,20)和(3,3,20),确定前、中、后3个时间分区中的被引次数C(Citation)、共被引次数CC(Co-Citation)、共被引系数CCV(C-Citation Variance),其余时间分区的阈值由软件利用线性插值算法自动生成。分别绘制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1、高影响力作者。

在知识图谱绘制中,节点年轮代表作者在不同时间的被引用情况,年轮越厚意味着相应时间被引用次数越多,因此节点直径与作者被引次数成正比。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有蔡雯(频次49,中心度0.24),作为第一位把“媒体融合”概念介绍到国内的教授,可谓媒体融合研究领域的先行者和拓荒者,在媒体融合研究的早期便及时将媒介经济学、流程管理、新闻实践等众多研究媒体融合的信息融会贯通,整理成文。后续研究更多关注了媒体融合时代下的融合新闻,提出了“内容重整与组织重构”、“整体策划与内容共创”等事务建议。在该领域影响力较高的作者依次如彭兰,在早期研究指出融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合”是为了更好的“分”,通过融合达到更高层次 ;喻国明,在《媒介经济学》中从传媒经济学的角度思考了媒体融合现象及其影响,指出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王菲、高钢、宋昭勋、孟建、匡文波、许颖、陈力丹、熊澄宇等。

2、高被引频次期刊杂志。

《国际新闻界》以55被引频次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相关期刊中排名第一,首次被引时间是2005年。《中国记者》、《新闻与写作》、《新闻战线》、《当代传播》、《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传媒》、《新闻记者》、《青年记者》、《传媒观察》的被引频次分别为43、23、20、19、19、18、16、15、10。不难看出,新闻学和传播学领域下的期刊在媒体融合研究领域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过对比国外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对媒体融合的研究除新闻传播学科外,还包括广义的信息管理学科、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教育学等。由此可以得到启发,当前国内关于媒体融合的研究在研究广度和深度上仍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充分l挥本学科优势,更要突破学科专业藩篱,吸引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吸纳更多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拓宽研究范围,细化研究粒度。

3、高被引文献。

在被引文献图谱中,被引频次越高,则对应节点直径越大。此外,中心度指标反映的是文献对应节点在整个网络中的中介和桥梁作用。它与被引频次不同,是与时间无关的一个指标。中心度大则意味着该文献在相应知识领域中有更重要的贡献,甚至反应、代表着该知识领域的研究转折点。通过研究发现,高被引文献有以下两类:媒体融合核心概念、关键假设、本质定位、特征趋势的学理性溯源,如通过追溯Convergence在新闻传播学中的历史演进,阐释了不同传播语境下该词所表达的6种不同涵义 ,再如将媒体融合分成媒介互动、媒介整合和媒介大融合三层次,强调内容和服务应该是关注重点;国内外融合成功案例、经验进行详细介绍,从理论上探讨媒体融合主题研究发展方向,如“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在国外先进经验个案详述基础上,从新闻传播业务角度指出国内融合新闻的研究角度有“传播业务整合和流程管理”、“新闻人才需求的变化”等。综上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后继学界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4、热点研究主体与客体。

鲁道夫・斯得博指出媒介进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技术、文化、经济和法律与政治。每一个方面都可被视为一个分散的、独立的平台,都依据自己的规律运作,但同时四个方面又相互影响。以此区分为基础,结合研究论文的相关内容信息(题名、摘要)及研究关键词词频数据得知,2000年以来,媒体融合领域的研究主体分别涉及新媒体、全媒体、传统媒体(含广播电视、电视节目)、新闻教育(含新闻学)、社交媒体、微博、自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出版及传统出版等。热点研究客体如技术面向的三网融合、数字化、数字技术;文化面向的媒介素养、互联网思维、传播力;经济面向的文化产业、媒介生态、产业融合、内容生产、传媒产业;以及法律与政治面向的全面深化改革、创新、舆论引导、媒介环境。

5、研究前沿趋势分析。

Burst值,即在一个时段内发表文献中突增的节点,中文翻译为引文突增点,可用于表征某研究前沿的发展趋势。本次运行探测出该领域下共计13个膨胀词。首先由于2000年至2005年媒体融合领域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因此未见膨胀词出现。2006年的膨胀词分别是“新媒体”和“数字媒体”。新媒体是2006年最流行的词语之一,也是歧义最多的词语之一,2005年数个新闻传播学领域杂志期刊开设新媒体专栏后,该关键词在2006突变属意料之中。三网融合几经波折后,于2010年12个试点城市名单及方案得以公布,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因此该词在这一年成为膨胀词,该结果与中央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实践探索高度相关。2011年的膨胀词分别是“全媒体”、“媒介融合时代”和“新闻学”,体现出学界除了关注时代变化、产业动向外,对新闻学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创新发展、如何教书育人做出了深入、积极思考。据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国内微博用户规模达3.09亿,在网民中的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如是成为2012年膨胀词。2013年理论界回归冷静思考,“传媒”的发展、走向,传统“报业”、“出版业”何去何从等问题集中爆发,该趋势一直延续到2014年,如“电视”关键词的膨胀。

纵览近年媒介融合研究,始终紧密围绕在国家政策,业界实践左右。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媒体融合领域的前沿趋势将集中于以下几点:传统媒体在融合发展下的崩解与坚守,如在两微一端运营中存在新闻同质化、经费来源受限、疏于管理规范、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媒介形态重组;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如何做好数据新闻、抢占移动入口、与自媒体融合共生、强化用户思维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媒体平台与自媒体创作者融合、多媒体内容与场景融合、媒体内容与社交和服务融合。新型媒体、青年及现象媒体、智能媒体、未来媒体、互联网+等。

参考文献:

[1]陈昌凤:《“媒体融合”的学术研究态势与业界变迁方向――21 世纪以来媒体融合研究的文献分析》,《新闻与写作》2015年第3期,第43页

[2]Chen, Chaomei. CiteSpace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T 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57(3):359-377

[3]Chen C.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 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 Proc. Natl. Acad. Sei. USA, 101(suppl), 5303-5310[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5303-5310

[4]邱均平、杨思洛、宋艳辉:《知识交流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2年第2期,第78-89页

[5]王俊超:《解读2014“媒介融合热”》,《新闻战线》2015年第1期,第7页

[6]蔡雯:《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第42-45页

[7]彭兰:《媒介融合时代的“合”与“分”》,《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9期,第22页

[8]宋昭勋:新闻传播学中Convergence一词溯源及内涵,《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第51-53页

[9]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年第7期,第32-36页

[10]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中国记者》2005年第9期,第70-72页

[11]RudolfSt&ober撰,《媒介进化是什么――新媒介历史的理论化阐释》,《国际新闻界》2007年第10期,第55-56页

第4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体融合 播音和主持 定位探究

播音与主持艺术在当今一直是年轻人的热门选择,但是这种过于热门化选择往往也对真各个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择业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尤其是在新媒体融合环境日渐的今天,学生自身的素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但是总的说来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本文以这个为研究背景,通过播音主持现状、播音主持艺术与新媒体融合环境之间联系、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对自身的择业定位观念的分析进行探究。

一、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专业,播音和主持已有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随着社会的发展,播音与主持教育自2000年以来,从鼎盛过渡到平稳,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变迁,播音与主持专业也在不断的革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播音与主持专业。这些年来,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校已达到300家,又随着社会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人们对这个专业越来越关注,报考此这个专业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前景更是广阔。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的主要是具备语言与表演这两方面的人才,目前国内播音主持专业的院校以及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就总体状况而言,学生的素质都呈现出逐年在提升的情况,而他们毕业之后投身于影视、网络传媒、新闻播音、电视节目主持、广播等领域,为繁荣当今社会文化奉献了一定的力量,但是也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即在当今新媒体融合环境下,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并不能适应当今的社会大环境对人才的要求,而这也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要改进的定位问题。

二、基于新媒体融合环境影响下的播音与主持专业

所谓的新媒体融合环境指的是不同媒体的资源交换、共同享有的合作状态,其中也包含了媒体与个体之间的合作。新媒体融合环境与传统意义上的媒体环境完全不同。虽然当今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培养人才的速度已经落后于新媒体发展速度,然而置身在当下环境中发展的播音主持专业明显已经受到了感染,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息传送方式的丰富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影响。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信息传送很大程度上都依托于网络,它将图形、声音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无限地刺激人们的感官,极大程度上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除了之前所用的方式之外,信息的传播通道还来源于自媒体,为了有效地实现信息的传送,各个媒体之间就必须实现高效地融合,做到彼此之间资源的共同享有以及利益获得的公平化。正因为这样,现代社会中的播音主持专业人员要熟悉现代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操作,这样才能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从业要求,即现今社会下的播音主持在掌握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技能基础上更加与时俱进。

第二,新媒体融合环境要求增强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个人参与积极性。新媒体融合环境下的自媒体环境的出现,使得大众个体更具有自我的发言权,而传统媒体中的主流声音逐渐被大众的不同声音所覆盖,综合、简单地说就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就是媒体自身。现今多使用的播客的前身就是自媒体,播客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信息在社会的快速传播。因而从事播音主持工作的人员对于大众个体不同的发言权,要有能力去判别好恶,以规范自媒体信息的传播。

第三,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人员的瞬间报道社会新闻、信息的能力也是新媒体融合环境对该专业的影响。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下,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大、速度变快,因而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可能是信息扩散的主体,因而播音主持专业人员应该具有这种敏锐感,抓住值得报道可以报道的信息的机会,以免社会大众个体的扩散造成了不必要的恶劣影响。

三、播音主持专业学生正确的择业定位

通过上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现状及新媒体融合环境对播音主持专业人员从业的影响分析,可以总结出,播音主持专业学生需要有正确的自我定位观念。

(一)了解自身的需求,准确定位。播音与主持专业毕业生应该从自身的能力出发,考虑到自身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从而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现实相符。别因为选择行业的错误,耽误自己的前程。所以毕业生在即将步入社会时,首先要认清自己,明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适合自己能力的职业。同时,也应该把重点放在自身素质的提升上,要以新媒体融合环境为基点提升自身能力。

(二)调整好自身心态。首先,毕业生可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为自信心已满,就能走向社会,或者是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进入企业就想担纲主持或负责人,这样只要一受到打击他们就会就会崩溃,因为结果往往令他们后悔莫及。但如果心态过于消极,因为丧失信心,也容易在选择行业上出现误差。其次,就业精神现如今已成为很多用人单位看重的品质。有些毕业生在毕业之后,因为受社会条件限制,不能找到令自己心满意足的工作,但不想无所事事,就想利用别的工作当作跳板,想等到时机成熟时,跳槽到更好的工作岗位,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正因为这种工作心态,经常导致一些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而出现择业误差。

(三)明确目标。播音与主持毕业生一旦毕业,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就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但他们总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不学习名人的经历和经验,不愿意从基层做起,见好就收,他们的频繁跳槽,只会导致择业的误差。而有些人不考虑自身因素,就一昧地观望大城市,认为在那里,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才能成为名人,一味的追求好的工作环境,这是典型的错误观念。

四、小结

本文通过媒体融合环境与播音主持专业以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正确自我定位分析,拟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提适应媒体融合环境,提升自我提供可供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第5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

1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分析

在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各类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优化自身培养理念,并以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来引导培养改革。高校要以实践应用理念、时展理念以及真实性理念为基础,不断整合和运用新媒体和新媒介,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正确的新闻传播理念,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行研究和分析。

1.1真实性培养理念

新闻传播必须以真实性为基础,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坚持真实的培养理念,让新闻媒体人才能够说实话、办实事,更好地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赋能。与此同时,高校要重视培养学生们社会责任感以及分析新闻、判断新闻的能力,最大限度减少虚假新闻传播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

1.2应用实践培养理念

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院校教师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多参与新闻传播实践活动,不断积累新闻传播经验,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就业和从业,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传播工作的作用和价值。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基础,还要积累实践经验,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使学生们更好地完善和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与业务素质,使学生自身能够更好地适应变化发展的媒介融合时代。

1.3时展理念

近年来,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闻媒介应运而生。在这个多种新闻媒介相互融合的时代,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必须坚持贯彻时展理念,不断引导和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学会捕捉时代热点和新事物。与此同时,高校课程设置也要不断改革和创新,将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播形式和理念融合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与素养,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时代新闻媒体人才。

2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媒介融合时代的背景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很多培养理念和体系与实际培养方案和教学存在很大差异,缺乏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和重视,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存在很大局限。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现状进行有效分析。

2.1缺乏健全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制

很多院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方面,缺乏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一些院校过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而轻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使得很多学生即使具有一定的专业新闻传播能力,却缺乏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知识涵养和分析能力,这使得很多新闻传播内容显得非常空洞,不易感染人,达不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2.2学校新闻传播教学缺乏时代性

在媒介融合时代,很多高校并没有重视社会上并存的多种媒介,只是单纯将社会上的媒介分别对待,没有将各种新闻媒介进行有效融合,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媒介融合思维和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很多教学工作和内容都与时代相脱节,教学平台和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学校对于新媒体的教学意识和观念比较保守,缺乏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因而不利于新闻传播人才综合培养。

3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学校为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必须充分结合这个媒介融合的时代,充分运用时展资源,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结合时展现状以及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理念,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路径,不断丰富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更好地整合媒介资源,充分发挥媒介资源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下面对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展开探讨和研究。

3.1培养新闻传播人的新闻意识和理想

在进行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前,必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意识,只有具备新闻传播的意识,才能做好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工作和事情。与此同时,高校在进行新闻传播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新闻传播理想,让学生能够正确认知新闻传播的作用和价值,建立积极、正向的新闻传播思想。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向学生全部展现新闻传播的各类媒介,新闻传播的标准、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有效运用媒介来传播正能量,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家法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2创新多样化、丰富化的新闻传播培养体系

在媒介融合时代,高校要想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就要不断创新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各项新闻传播技能和方法,推动学生更好地提升自身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而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国家和社会上的新闻媒介也在从传统的报纸、杂志等形式逐渐发展和演变成电子形式的新闻传播媒体,且影响力和传播力不断提升。高校在培养新闻传播人才时,要完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媒体与网络的有效融合,增设信息媒体化课程,改善新闻传播课程结构,丰富新闻传播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新闻传播技巧,运用更多新闻媒介进行创新,培养学生的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从而有效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

3.3壮大新闻传播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传播人才

从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方向来看,高校不仅要有效结合媒介融合的时代特征,还要提升新闻传播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和素养。而现有的一些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和方法还比较落后,没有与媒介融合时代有效连接,对于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缺乏创新意识和精神,缺乏出色的能力和技巧来实现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因此,高校必须强化教师培训工作,增强教师的媒介融合能力,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推动教师不断进行新闻传播课程改革和创新。与此同时,高校还要不断引进具有先进教学理念和新闻实践经验的教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将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与技巧传播给学生,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新闻传播专业能力和综合水平。

第6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新闻传播特性;融媒;手机媒体;媒介生态位

融媒是充分利用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实现“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1]。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俗称“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融合了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所有媒体的内容和形式[2],手机已从最初单纯的通信工具,转变为一个综合性信息采集、传播、娱乐平台[3]。近年来,随着3g平台的升级、4g理念的提出、三网融合的运行和手机终端的进化,手机正以更强劲的态势代替个人电脑成为互联网发展的主角[4]。同时,由于任何人都可以经济而便捷地通过手机以众多形式向他人传播信息,促使传播状态由一对多变为多对多。因而,凭借手机独有的新闻传播特性,手机媒体使大众传播的状态和大众传媒的业态发生了并且还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作为融媒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特性有哪些?这些特性又会怎样影响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我们又可以提出怎样的发展对策促使手机媒体更充分地发挥其新闻传播特性呢?本文尝试以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特性为考察视角,探究其“媒介生态位”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些发展建议。

一、融媒环境下手机的新闻传播特性

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对比了手机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移动性、互动性、传播效果、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多媒体融合六大方面的表现[5],手机媒体的表现为:

上图显示,手机在移动性、互动性方面明显更胜一筹,在传播效果、传播速度,多媒体融合方面优势不明显,在传播范围方面则存在一定的劣势。但如今手机媒体的发展已不可同日而语:2009年1月7日我国正式进入了3g时代[6],2010年底中国移动在中国六大城市启动td-lte 4g网络的首次规模技术试验[7],今后3年内中国智能手机渗透率将达到50%[8]……同时,2011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从传播范围来看——截至201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66.2%[9]。从传播效果来看——手机网络新闻在网民手机上网应用使用率中仅次于手机即时通信,排名第二,达到59.9%[10]。从传播速度来看——还没有展现出3g高流量、高带宽服务的快速发展,低流量的业务仍然是我国手机上网应用的主流[11]。但从国际上的经验来看,3g的应用和服务大概在起步2年后才会逐步显示出力量[12]。据此在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所表现出的新闻传播特性可以归纳为:优势——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程度高,准优势——传播范围较广、传播效果较强、传播速度较快。

二、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特征

生物学家joseph grinnell 于1917年首次提出生态位概念,即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区别。[13]生态位观点被借鉴到媒介研究中就形成了媒介生态位的观点。根据学者邵培仁论述,任何一种媒体都必然有其特殊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生态位,亦即有其特殊的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条件,以及它在这一状态下的特有行为和作用,很少有两种媒介能长期占有同一生态位。[14]通过上文对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方面进行的对比,分析得出了融媒环境下手机所展现的新闻传播特性,特别是占明显优势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和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新闻传播特点,有利于我们探究及把握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

(一)时间生态位

由于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具备移动性强的特点,因此手机媒体突破了原来对一个个固定站点中信息和需求的锁定,实现了“移动而互联”,使得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开展的各种业务具有个性化、实用化并兼备时间和位置的高度灵活性的巨大优势[15]。

根据2010年5月美国一项调研报告[16],如图表2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时间段主要是上午6点至傍晚6点,这个时间段恰恰包含了主要的路程时间、工作时间和午休时间。而在上午11点至下午3点,手机媒体的使用频率明显远超于其他任何媒体,这一时段往往是人们工作半天需要轻松和调节的时段,也是时间安排最为弹性化的时段。所以,正是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让人们能够碎片化时间获得新闻。

以此参照,结合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时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工作时间内(含上下班路途时间)零散化地见缝插针式地随时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二)空间生态位

手机媒体移动性强这一新闻传播特性同样作用于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如图表3[17]所示,人们通过手机(包括多媒体手机和手机)获取新闻的空间主要是在迁移途中,且使用比例明显远高于其他任何媒体。

以此参照,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的空间生态位应该是在各类迁移过程中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消遣性地按需获取新闻资讯。

(三)功能生态位

媒介的功能生态位是指媒介的功能属性,通常决定于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属性[18]。手机媒体“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使“把关人”的作用极度弱化,受者和传者身份出现重合[19]。融媒环境下手机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对于其新闻传播的内容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首先,移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媒体用户有机会成为“背包记者”,互动性强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新浪于2010年9月的《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20]显示,36.6%的用户通过手机wap登录微博。在最近的新闻事件中,手机版微博也极大地推动了用户传者-受者身份的迅速转换。如,2010年“9•10”江西抚州宜黄强拆自焚事件,《凤凰周刊》记者邓飞[21]和主角之一钟如九[22]都以微博形式现场直播了全过程,通过每日更新多条文字信息,时而伴以图片,使此事迅速升温,而从他们微博显示的发送终端可以发现,多数微博是“来自短信”。又如,2011年1月25日,新浪微博掀起“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23]网络打拐行动,呼吁博友在看到街头乞讨儿童时随手拍照或录像后上传微博并关注“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微博开通才5天就已有1万余人关注,300多条乞讨儿童信息其上。整个“随手拍照”活动所依托的是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技术大背景,能够将海量的用户资源动员起来去生产内容,从而改变信息、传播、成为热点的过程,实现从技术进步到社会进步的轨迹[24]。可以预计,随着“随手拍照”类活动的兴起,相关产业也将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具有高像素拍摄能力的智能手机、提供3g服务的移动运营商等都会寻找到新的机遇。

其次,越来越多的现代都市人希望提升自己的关注度。多媒体融合度高可以让手机用户提供并获得更直观、更全面的新闻资讯,互动性强也会从另一个角度对这些新闻资讯进行补充和完善,而移动性强的特点更是给手机用户带来了更多有趣的体验。2010年是中国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25]市场发展的关键一年,以位置交友为代表的中国位置服务市场取得了初步发展,lbs在传统社交服务所拥有的时间、人物、事件之外,引入了地点这一维度,让用户的网络生活和真实生活更紧密的结合。例如,手机用户可以每到一处就使用街旁网[26]来“签到”,并选择是否在微博消息、社交网站、博客评论、照片和视频里添加地理位置信息,并参与获取“徽章”[27]、抢注“地主”[28]这些其他媒体无法提供的有趣活动。来自艾媒市场咨询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中国lbs个人应用市场总体规模有望突破70亿元[29]。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语音微博[30]功能的出现。2011年1月12日新浪推出语音微博,要求必须通过个人手机与微博进行绑定,用手机拨打指定号码[31]后开始录音(时间最长为1分钟)再将声音到个人微博上,总耗时约3分钟,而且用户只需缴纳通话费用即可。这项功能的开发也是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积极互动的典型案例,可以很好地利用手机移动性强的特点,虽然操作简单门槛低,但传播范围及传播效果都非常好。有人甚至总结了“语音微博十大功效”[32],包括举办个人微博电台、方便挑选播音员主持人、容易诞生草根歌手等,有些也确实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向。

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原创内容)在互联网上的成功,将被复制到手机上并可能成为手机媒体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预计到2012年,移动ugc领域的收入将超过57亿美元。[33]因此,在功能生态位上,融媒环境下的手机媒体更应该利用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些新闻传播特点,第一时间每个人身边的新闻,让人人皆“记者”、人人皆“明星”的时代来得更快。

三、手机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发展对策

手机媒体在传播范围、传播效果、传播速度方面体现出的准优势,其实也正是融媒环境下手机媒体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准优势的良性发展也会对手机媒体现有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多媒体融合度高这三大优势新闻传播特点起到1+1>2的良好效果,对手机媒体的媒介生态位定位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改进终端功能,扩大传播范围

手机媒体的发展首先依赖的便是手机终端这一平台。和国外一些国家相比,我国手机功能还十分落后,手机虽然几乎己经普及到每一个人,但是手机终端大多都很低[34]。终端功能较差势必会影响到用户的数量。以手机电视为例,由于多数手机成像较差,导致高精度、高像素的照片和视频无法在手机上展现其原貌,同时由于人眼观看视频的体验,太过复杂的画面置于较小的屏幕中并不能取得良好的观看效果,致使手机电视使用率较低。但如若将手机屏幕做大,将影响手机的整体大小,可能会不方便携带,将手机本身的优势变为劣势。

手机终端是制约我国手机媒体进一步发展的首要因素[35]。如果手机终端功能变强了,用手机作为新闻获取工具的用户将会进一步增多,那么手机媒体的其他优势也将更有用武之地。

(二)推进技术革新,加快传播速度

3g与2g的主要区别是在传输声音和数据的速度上的提升[36],2009年在运营商对于3g元年的大力推广下,“手机上网”概念深入人心,令手机互联网用户人数激增,2009年全年手机网民净增超过1亿户[37]。可见,手机的上网速度深深影响了手机媒体的传播范围。

而正在试点中的4g系统能够以100mbps的速度下载,比拨号上网快2000倍,上传的速度也能达到20mbps,并能够满足几乎所有用户对无线服务的要求。如果能自如运用3g、4g技术,那么那些随手拍、随手写才会更快、获得更多关注,手机媒体的移动性强、互动性强的新闻传播特点也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提升内容品质,改进传播效果

手机媒体的最大优势来自于其互动性强和内容的个性化,决定手机媒体发展的最大因素,就是如何更好地把握用户的需求[38]。在手机媒体各项业务中,手机报是出现最早也是发展相对最成熟的业务[39]。以中国移动平台推出的手机报为例,其类别已达12大类[40],但从受众细分的角度看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要重视对mojo中文直译为“移动记者”的培养,即能够在截稿时间限制的条件下,独立制作并可满足受众“听、读、看和参与”等综合需求的多媒体形态新闻信息产品的新闻从业人员[41]。近两年,南方报业集团、《财经》杂志社等媒体集团都为记者配备了iphone手机,帮助他们在现场同时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

注释:

百度百科,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常燕,互联网下一“战”将是视频争霸[n],长江商报,2009,12(01)

wikipedia.ecological niche,/wiki/ecological_niche[ol]

邵培仁,传播生态位规律与媒介生存策略[j],新闻界,2001(5)

黄妍,手机媒体传播模式及市场营销分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john dimmick, john christian feaster and gregory j. hoplamazian,news in the interstices: the niches of mobile media in space and time,/content/early/2010/05/11/1461444810363452

同上。

李洁玉、蔡丽梦,cntv 发展策略:媒介生态位的视角[j],今传媒,2010(10)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2006(7)

新浪:中国微博元年市场白皮书,/lxm19871231/ss-5245420

邓飞新浪微博地址:.cn/1642326133

钟如九新浪微博地址:.cn/1819775930

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新浪微博地址:.cn/1932619445

南方报业网:让“随手拍照”在更多监督领域显威[n],2011,2(11)

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无线电通讯网络(如gsm网、cdma网)或外部定位方式(如gps)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地理坐标,或大地坐标),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

街旁网/,是一个基于地理位置的移动社交服务。

当用户签到了一些有趣的地点之后,街旁会送给用户一枚虚拟徽章作为纪念。

签到某地点次数最多的人成为该地点地主。

艾媒网,2011年3g门户手机体验及移动互联网十大趋势分析,/927

新浪语音微博,.cn/mobile/phone.php

移动运营商号码1259085500,联通运营商号码9501399,不久以后电信也将与新浪合作

刘炳海2011年2月15日上午10:47微博,.cn/1403262007

鲁帆,手机媒体在3g时代的四大机遇[j],2010(01),68-69

聂飞艳,论3g手机媒体的传播策略——以微博为例分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13(01),91-93

同上。

3g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比特/每秒)、384kbps(千比特/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此数值根据网络环境会发生变化)。

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

中国手机媒体研究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9

2004年7月1日,《中国妇女报》联合中国移动推出了中国第一份手机报纸——《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第7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摘要】在媒介融合发展的形势下,信息传播的主体和客体都不断被分化,广告产业因此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产业的现状,利用融合化的营销手段发展地方媒体,并且树立大广告意识、利用大数据营销革新广告公司以获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 媒介融合 广告产业 发展策略

21 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通讯网、广电网等日益融合,形成人与人之间、人与信息之间全新的信息传播体系,同时技术推动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以前的广播、电视、手机发展到现在的智能电视、手机、平板等各类移动终端,每个人进行公共传播的能力被发掘出来,个人的传播能力经由互联网的传播被急剧放大。传统媒体因为新媒体的介入,媒介形态已经在向融合化的产业形态转变。融合所带来的媒介产业形态的变化,促使依托于媒介生存的广告产业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促使广告产业的主体、客体以及载体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广告时期。

一、媒介融合对广告产业的影响

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始于20 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其最简单的定义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①它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网络融合、内容融合以及渠道融合,而以网络、内容、渠道为生的广告产业的生存环境也发生了改变。

1、网络融合使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

随着媒介融合的逐步深入,与互联网的融合成了传统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广告经营也由传统意义上的四大媒体开始向互联网延伸,从而使得广告产业的经营更为宽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 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6.18 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 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我国在手机上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用户数为2.47 亿,与2012 年底相比增长了1.12 亿人,增长率高达83.8%,手机视频跃升至移动互联网第五大应用。②网络融合的不断发展,使各类媒介相互渗透,这就要求广告人能够恰当分析和巧妙选取适宜的传播渠道,使广告能够更大范围的传播和推广。

2、内容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内容更加多元

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广告中的文字、影像、语音等不仅仅能转换为多种表现形式,并且技术的革新使得各类媒介形态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传统媒介需要更多的依赖新媒介的助力,信息的生产和交换最终将在一个平台上进行。由此,同一个品牌需要在各类媒介上有着主题相同而表现形式各异的广告。例如服饰品牌除了商场拥有实体店外,也在购物网站上设有品牌旗舰店,综合购物网站的活动内容推广不同的主题和优惠活动。内容融合的目标,不仅是要实现媒介的分众定位,也要使多个媒介的广告自成系列,实现广告内容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3、渠道融合使广告传播的受众更加分化

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是在扩大我们接触信息的空间,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我们生活空间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广告开发的机会。微信、微博的发展使得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媒体进行开发和推广,各类移动终端设备能够使我们随时随地掌握所需的信息,媒介的分化和受众的分化相互影响,以传统媒介为主的传统营销传播行为受到很大影响。对于新媒介而言,也不得不面对单一应用无法占据绝对地位的现实,例如微信虽然在近两年内快速累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已成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用户入口,但也无法完全替代新浪微博等产品。在媒介步入深度碎片化的时代,受众注意力被分化,这对广告的有效传播而言是极大的挑战。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产业发展策略

有人说互联网带来的变革永远超乎想象,但是在这样一场媒介融合的变革之中,对于中小城市的发展而言,应该认清媒介融合带来的大环境的骤变,选择顺应融合的势头顺势而为,主动选择来一场自我革命,培育面向媒介融合这个潮流的核心竞争力。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以媒介为主,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强媒体、弱公司”的现状,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中小城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使强媒体更强以造势,弱公司变强以助力,取长补短以赢得自身的长足发展。

1、精准营销与效果导向并重

媒介融合带来的信息接受渠道的多样性,电视、互联网、移动端的竞相发展,每个终端的媒介受众都要遭受着被其他移动端分离的威胁,在这样一种“碎片化”的媒介融合时代,抓住碎片化的受众才是重中之重。

(1)内容营销:以受众为中心进行广告传播。内容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基础,适应多终端的优质内容是媒介融合发展的重中之重。要认清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在发挥传统媒体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和用好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优化媒体的内容制作,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为内容生产提供强大支撑,有针对性地播出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内容产品,实现内容跨媒介平台的自由顺畅流动。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就在于内容选择的革新,考虑到受众的真情实感,然后精心制作、贴近生活,真正让观众在心底产生“惦记”,从而形成口碑效应并促进了广告的传播。

(2)新媒体营销:广告注重与受众互动。所谓新媒体营销,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③一则好的广告不仅需要在内容上引人入胜,也需要便捷的渠道能够让受众随时接触。新媒体营销平台,提供了更广范围的渠道,并且需要多种渠道整合营销,包括与传统媒介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纵观各大卫视的热门节目,都借助微博、微信、网络客户端,将其影响力和商业价值不断外推,形成广泛的传播效应。热播节目《爸爸去哪儿》线上开播推送内容,线下也加大活动力度,黄磊、吴镇宇等明星在微博上的讨论,同样带动了收视率的提升。

(3)文化营销:关注受众的情感,反击空洞的消费主义。文化营销简单来说,就是借助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动营销,在商品之中赋予所倡导的价值理念与产品诉求,在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同时也满足了其某种程度的文化需求。媒体真正需要做的就是去关注受众内心的真实所需,关注受众的情感,去反击那种惯用的消费主义。例如湖南卫视认识到受众追求快乐的情愫,从而提出“快乐中国”的理念,此后所有的栏目制作都围绕着给受众一种快乐的体验。用不同类型的栏目制作来吸引不同年龄段受众层的注意和观看。如热播的《一年级》关注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将亲子、家庭和师生关系搬上荧幕而且收视蝉联全国网同时段第一,启蒙教育的话题也被全民热议。

2、政府扶持与自我发展齐行

于地方广告产业而言,改变自身落后的现状,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融入到媒介融合的信息圈中,就要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大数据营销模式,同时转变旧的广告运作观念,在政府的政策扶持下,通过自身的革命实现地方广告产业的长远发展。

(1)政府的资金和人才投入。政府应该给予地方广告公司一定的资金支持力度,大力引导加强广告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设立专项补助资金,用于推动广告企业集聚发展、融合发展,积极鼓励大中型广告企业与传媒机构等投资组建综合服务型龙头广告企业,进行广告产业园区建设,发挥集聚与引导作用。对优秀广告界人才进行鼓励,聘任业界导师,让人才与行业接轨,单位提供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广告企业或公司可以到高校举办讲座或者展览,促进现代科技在广告专业教育中的普及和运用。(2)创新营销服务模式:大数据营销。在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终端增多,消费者对媒体的应用要求变得多样、复杂,互动是一个突出的特征。建立庞大的消费者数据库充分掌握消费者的信息,才能实现广告的精准营销,这是广告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产业增长点。大数据采用的是针对不同的客户个体、喜好而进行的“点对点”的宣传。通过为每一个客户建档、存档并实时更新数据内容,然后直观分析出客户真正的、最新的要求和需求。通过分析数据库中的用户媒介接触习惯,制定出符合受众习惯的媒体组合推荐;通过分析广告活动中的效果数据,得出媒介广告效果分析模型,指导日后的广告投放,帮助品牌主轻松实现针对性投放、一对一营销,提升广告ROI。④

(3)转变广告运作观念:大广告理念。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转变过去的广告运作观念,要有一种大广告意识,综合运用各类媒介进行广告传播。例如一个普通的上班族,一天可能接触到的有户外广告媒体、互联网、手机、报纸杂志等媒介,我们需要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实现广告载体与信息的最大程度的匹配。

对于中小城市的广告产业而言,要明确融合化的社会形态下,受众需要的是随时随地能接触到自己想要的信息,从而确立一种以受众为主的营销思维,既要抓住新技术新规律,积极壮大综合实力,提升自身影响力和竞争力;又要主动思考、有效整合传统媒体资源,带动地方广告企业转型,共同开创媒介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基金项目:湘潭大学2014 年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湘潭市广告产业核心竞争力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①宋月静,《美国广电媒介融合分析及启示》[J]《. 新闻实践》,2013(4):10

②中文互联网数据资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199it.com/archives/187745.html.

③李娜、康佳,《越网络越营销》[J]《. 民营视界》,2010(2):18

④潘婉,《营销革命3.0——虚拟世界的营销成就现实世界的价值》[J]《. 中国新闻周刊》,2012(3):18

第8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势在必行

1 新媒体日新月异并以极快的速度占领市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媒体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从网络到手机、从电子书、博客、微博到国内3G牌照的发放,新兴媒体正以各种方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来。不用看报纸、电视,不用听广播,通过一个小小的鼠标甚至是一部手机就能知晓天下事,并且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你编我读,你播我看,你播我听”的模式,新兴媒体给受众以更多的选择权与互动参与机会。

有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4亿,而中国手机使用人群数量已经突破了7亿大关,手机上网人数也达1.55亿。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和3G不断普及和推进,手机上网的人数还在急剧上升。这意味着,手机媒体作为继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之后的第五大媒体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地奠定。

2 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重大挑战

在国际金融危机、迅速变化的受众需求和不断涌现的高新科技背景下,广播等传统媒体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2008年7月31日,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属下的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正式停播,标志着这个运营长达14年的对外宣传广播电台成为历史。2010年3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的总裁马克・汤普森宣布,BBC6音乐台和南亚社区电台将面临关闭。在国内,许多广播媒体由于经营不善,被其他媒体或是产业收购或者控股,丧失独立经营权。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直接挑战在于,分走受众,分走市场。曾有调查显示,奥运会期间有24.9%的观众是通过公交移动电视看到赛事转播的。又有报道指出新媒体在2010年的广州亚运中,还将继续延续大规模的投放。另外,新媒体的崛起,使主要依靠广告经营收入的广播盈利模式受到挑战。由于新媒体广告投放具有沟通效率高、覆盖范围广、互动性强、成本低等优势,使得一部分广告商更愿意选择新媒体。此外,由于广告投放深受经济形势的影响,因此,对“广告收入”的过分依赖,也给广播媒体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

3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

从新媒体的出现开始,传统媒体就看到了其巨大的生命力,并迅速走上了融合之路。在国外,许多传统媒体都在尽全力进军新媒体,试图扩充自己的实力。诸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迪斯尼、维亚康姆和时代华纳等传媒公司都在增加网络资产、开展收购活动。在国内,2005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办网络电台,向全国网民推出“可看的广播、可听的网络”。2006年,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音乐频道和音乐广播电台合并,并推出网络、电视、广播三类媒体互动的“音乐博客”。近几年,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把手伸向了新兴媒体,走融合之路。

加快广播与新媒体融合,推动湖南广播改革

虽然新媒体的发展给广播带来了前有未有的冲击,但新媒体全新的传播理念和互动方式,也给广播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启发。广播要发展,就必须看到新媒体的优势,创新广播节目的生产方式,通过高新技术手段,主动与新媒体融合。

1 湖南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现状

早在1999年,湖南电台就开办了自己的网站湖南广播在线。为了寻找湖南电台再次腾飞的推动器,为打造湖南乃至全国的新传媒航母,2007年5月,湖南新广播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注册成立。

新广传媒是融合了数字多媒体广播、移动数字电视和网络广播的新生态现代传媒,目前已拥有网络广播、湖南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和平安小精灵四家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广播电视节目、音像制品制作,国内外广告的设计、制作、和等众多领域。

从这些新生态传媒来看,湖南电台并不缺新媒体。然而,并不是拥有新媒体就拥有了受众,就意味着湖南电台的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做到了很好的融合。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湖南广播与新媒体融合后的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还需要进一步整合。

2 湖南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之路

湖南广播要改革,要发展,要实现质的飞跃,就必须全面转型,借助国家推动广播电台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突破自身平台的发展障碍,在广播内容、传输渠道、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以更新的形式与新媒体进行融合。

首先,大力推动湖南广播的全面数字化和网络化。广播的发展,关键在于技术的革新,在现阶段,只有实现广播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运行,才能实现广播内容、传输渠道、接收终端等方面的融合。因此,湖南广播必须充分依靠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加快技术平台升级改造,建立数字化、网络化的多媒体资源平台,为湖南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全力打通湖南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传播渠道。在经济领域,我们常常说“内容为王,渠道制胜”,其实这同样适用于广播等媒体。湖南广播传播渠道的打通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在立足本位即原有的调频立体声、中波的基础上,着力加强卫星通讯技术的实验和应用,扩展广播生存空间,建立有线覆盖网、无线覆盖网、卫星覆盖网相结合的立体广播传输网络,实现湖南广播信号的全面覆盖,无障碍收听。二是改变目前湖南网络广播只能实时收听,没有节目预告、节目内容,不能点播、下载等形式单一的现状,使湖南广播通过网络进行传输时,听众不仅可以在线收听,还可以进行点播、下载、搜索、分类,还可以享受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多媒体、自主性和个性化服务,真正实现“我的广播”,此外,还可以将湖南网络广播与各大门户网站、中央台、兄弟媒体的网站进行链接,实现网络广播的全方位覆盖。三是加强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移动通讯公司的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技术尤其是3G网络技术和上网手机,通过通信网络为手机用户提供更多湖南广播节目的增值服务。

再次,全面实现湖南广播内容的数字化。广播要与新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传输形式上的融合,更需要内容的融合,只有内容符合新媒体的特征,受到新媒体受众人群的青睐,广播才能焕发持久的生命力。湖南广播不仅是“可听”的广播,更要是“可视”、“可互动”、个性化的广播。而要实现这些,就必须实现广播的数字化,即通过数字形式来表现音频、文字、图片和视频等内容。同时,在广播内容上,要进行重新包装,加上网络链接、视觉图片、录音、录像等多媒体功能,通过网络平台来弥补广播“不可视”的缺陷。

第9篇:媒体融合的现状范文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媒体融合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战略转型为研究文本,通过在全媒体时代这个趋势下分析新南方都市报的全媒体转型,阐述其转型的运作方式,及其媒体战略,探析传统媒体全媒体之路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试图通过个案的研究,以全媒体的视角重新分析传统报业媒体,以期为其他将要进行转型的报业媒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的现状

随着三网融合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发展迅速,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技术已经取得革命性的突破,传统媒体面临着被网络媒体所取代的挑战,但是互联网、数字化技术等的发展,也为传统体育报业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体育报业作为中国早期的媒体传播形式所存在,报业拥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一定数量的读者群。所以大多数报业集团开始积极地拓展新媒体,并开始向全媒体趋势转型,因此传统媒体向全媒体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媒介研究的重要趋势。作为南方地区最有影响力、实力最强的平面媒体,《南方都市报》在经过向全媒体的转型,由单一的纸质媒体,探索出实施数字媒体的内容、广告、发行一体化的全媒体,尝试开创国内报纸利用互联网的最新形态。从而将以纸质媒体著称的《南方都市报》全面引入数字时代,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新媒体典范,对南方都市报的快速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拓宽传统媒体市场发展的途径。

二、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面临的挑战

在传统报业向全媒体转型的这几年来,我国国内报业集团大多数都制定了符合自身特色发展的转型战略,但是国内报业集团在全媒体转型的路上仍然是刚刚起步,因此在向全媒体转型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在所难免。

(一)传统媒体经营遇到冲击

在中央多次明确要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一体化进程的改革大潮以后,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冲击,同时传媒行业也面临着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但是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经营过程中的自负盈亏。传统媒体一直都是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在改企之前经营利益一直都是比较稳定,但本身所占有的资源较少。在改革以后,由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兴技术讯在在短期时间内占领大部分的市场额度,造成传统媒体经营困难,经济出现危机,甚至一些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导致破产。

(二)新兴技术发展迅速,传统媒体面临挑战

在与新型媒体的竞争中,传统媒体在技术运用上的小足仍然是其发展短板。新型媒体就是凭借技术优势,坚持以市场和用户为导向、以平台为基础的发展模式才迅速获取广大用户的青睐的。在这方面,传统媒体能力尚很薄弱,如此看来,如果传统媒体依然固守原路,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会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问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最终的竞争结果小言而喻。

(三)人才外流现象严重,中坚力量不足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是靠业务,目前大部分供职于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只熟悉传统的新闻采写编业务,而小懂技术运用,小懂经营管理,这对媒体的长久健康发展而言是极其危险的。媒体的经济状况小佳,就会导致从业者的离职,去选择处于发展上升期、运营体制更加灵活、工作待遇更好的新媒体,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小断上演,就会令传统媒体缺少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失去竞争的资本。

三、全媒体时代的传统媒体应进行的对策研究

(一)发展平台进行融合。

很据实践表明,传统的报业网站作为新媒体发展的基础性发展平台,它的发展规模大多数都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报业网站新媒体产品链和价值链都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发展报业要借助互联网这个媒体平台,是报业发展的新媒体的重中之重。

(二)发展渠道进行融合。

此次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受众为中心,逐渐对新媒体的整体格局进行优化。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与时俱进,因此要提升媒介产品的多元性、综合体验性及即时互动性等,满足大众阅读消费需求。扩展传统报业的传播渠道,实现资源共享化,并进行多方面多渠道的传播。

(三)传播内容进行融合

在如今“内容为王”时代,内容建设始终是媒体融合的核心任务。在内容资源上而,传统媒体的实际内容生产数量远远要小于网络媒体,网络媒体生产的交互式、开放式等使得W络资源远比报纸内容要丰富很多。当下重点是传统媒体应当与互联网相结合,树立互联网思维优势,提高产品质量。

(四)进行人才培育和发展的融合

传统报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这对新闻人才培养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更注重的是单一新闻业务的培养,现在己经小能适应传媒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了。如果传统媒体在多媒体和新媒体运用方面难以取得进展,那原有的人才基础也会变得小牢固,因此,传统媒体必须通过创新运营方式来招贤纳士。

在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上,最突出的特点是数字化报业所传播的数字化新闻信息。内容的采集、筛选、核实、分类以及分析等等都是传统报业的优势所在。这也是报纸未来的生存基础,也是报纸向数字化进军的优势。

四、总结

总之,在全媒体的时代下,传统媒体产业与互联网产业应进一步的快速融合。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相结合,这样媒体的发展范围将得到不断扩大化。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趋势,传统媒体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引领媒体融合发展。“互联网+媒体”将成为未来媒体融合发展的一大趋势。

参考文献:

[1]罗里顺.新媒体时代我国报业集团发展的战略选择.[J].东南传播,2007.

[2]刘政序.传媒融合时代传统媒体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新媒体研究,2015(7):44-45.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