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精选(九篇)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第1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TNT致力于成为首家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快递与邮政服务公司。这一宏伟目标要求TNT不仅仅符合政府的规章制度、满足客户当前需求。它已经成为TNT公司使命的一部分,承担起全球责任。TNT力求成为公路与航空运输业内首家二氧化碳零排放企业。

像关心财务问题一样重视碳排放量

TNT致力于战胜全球变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既然快递企业在全球变暖这一问题上难辞其咎,TNT就应义不容辞地为之提供解决方案,TNT的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如此。客户正不断测评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环境的能力。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正颁布法令以降低车辆尾气排放量。公众亦希望污染环境者将其清理干净。

“心系我星”是一项遍及TNT公司上下的一个“环环相扣”的系列活动。从业务运营的各方面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不仅仅是从运输车辆层面。该活动的重心在于从运营活动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而不仅仅是通过花钱购买二氧化碳配额这种形式来“承担责任”。 TNT鼓励员工个人亦采取措施。TNT的本次环境保护举措要求员工在个人生活中同样做到。这一部分的举措被称为“橙色选择”。

TNT已经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记录。遵照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及AA1000标准的要求,TNT了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并由普华永道进行了审核。自2008年第一季度始,TNT将迈出更近的一步:参照财务报表的标准,对所有的碳排放数据予以记录并制成报表。

“心系我星”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策略分以下三部分: “二氧化碳排放计量”,以提升公司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透明度; “橙色准则”,包括TNT日常运营中的承诺与应对措施;“橙色选择”是一项激励员工及其亲属参与的活动。

从哪“减肥”

如要对二氧化碳排量“减肥”,则须先了解其当前的“体重”。2006年,TN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25,600吨。

作为交通运输业的一员,公司的性质决定了TNT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TNT每周都要将四百万件快递包裹、文件资料及货物送达200多个国家,而且通常要在第二日送达。仅荷兰当地的TNT邮政主导部门及荷兰最大邮政运营商,其每日递送的信件与包裹就达一千六百万份,年驱车距离达到6千万公里,也就是地球周长(4万公里)的1500倍。

TNT现有44架货运机,16700辆汽车与卡车,以及占地3百万平方米的设施。TNT雇佣了159000名员工,他们在上班途中或飞赴远程会议时也会排放出二氧化碳。在2006年,TNT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了825600吨。航空货运部首当其冲,位居其次的是公路运输车辆及公司的建筑。

TNT不仅是一家大公司,它的业绩增长速度亦是非常惊人的。邮件部门正拓展其位于欧洲(尤其是在英国与德国)的邮件网络。快递部门在印度、巴西及中国发展势头强劲,并为其航空机组新添了两架B747-400飞机。因而,2006年TNT集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了15%,在2007和2008年仍然有所上扬。

橙色准则是指TNT在运营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心系我星”活动的第一部分,席卷公司上下的活动,并在TNT各业务领域制订目标并采取行动:加大航空业的研发力度。

在支持并加大航空业的研发力度的同时,TNT正努力降低业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6年,TNT 44条航线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公司排量的51%。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随着业务量的增长,TNT空运中二氧化碳排放还将上扬。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航空零排放难以启及。对于动力飞机而言,尚无石油燃料的替代材料。试验证明,通过动力升级设备,如翼状设备等,可减排,但效率略低且价格高昂。

TNT的承诺是优化集团公司运营,以便提升航空与地面运输的燃料效能;与航空航天业通力合作,以加速发展高效燃料技术或可替代能源。TNT的短期运营策略是:

改进线路规划

寻找降低飞行器重量的方法

投资电子路面支持设备

在仿真机而不是飞行器上对飞行员进行培训

与比利时列日(Liege)机场合作,优化使用持续降落模式(CDA)以及着陆程序。通过飞行器的持续降落,发动机总功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从而减少燃料的燃烧,并降低噪声。

然而,这一影响还不够大。因此,TNT将加强其运营力度,实施其他措施,例如:

与Liege机场合作,优化飞机起飞时间;

使用飞行器与水洗型发动机这种清洁发动机的方法来提升其燃油性能;

增加对飞行器地面动力装置的使用;

增强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并研发出创新型集装设备(ULDS)以减少载货量。

此外,TNT还将与波音公司启动一项合作计划,以对航空标准操作规程(SOPS)进行审核,维护,空运管理及燃油保护机遇等。

水力发电的环保型办公室

TNT在荷兰使用二氧化碳零排放式水力发电,截止2010年,TNT将修建成环保型样板式新总部办公室。

TNT用于其建筑的能源占了公司二氧化碳排量的21%,其中大多数是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及天然气。

TNT占地逾300万平方米,横跨63个国家。位置不同,其建筑有着不同的解决方案。在办公楼建筑上,总部与分公司间无需相同。例如,意大利的规章制度与气候就不同于瑞典。TNT必须适应于这一多样化原则。此外,TNT必须为其近年来新并购的公司保持风格上的一致,包括中国的华宇物流,印度Speedage及巴西Mercurio。

在将来TNT所有办公设施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或减排二氧化碳;在各公司级修建最优的“绿色”办公室(集团公司、快递公司与邮件公司),在阿姆斯特丹附近建一座新型总公司办公室;为邮件部与快递部打造最佳分公司,在荷兰、意大利与瑞典率先打造样板建筑。

同时,TNT将降低现有建筑物的能耗。通过能效措施,TNT将得以降低其排放,并节省电能。TNT将尽可能以环保能源替代传统能源。

从2008年1月起,拥有61000名员工的TNT总部办公室与运营部门使用无排放的水力发电(约1.25亿千瓦时)。TNT正在与Electrabel签约收购Witte Electriciteit。这一并购将对TNT的二氧化碳排放产生重大影响。TNT在荷兰拥有130万平方米的地产。2006年,TNT荷兰运营所耗电量占全球的39%,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公司的6%。而今,TNT荷兰公司所耗电量中有7.5%为水力发电。TNT荷兰运营模块包括邮政与快递服务,分级邮递中心,分公司,总公司,集团公路中心, Cendris,Netwerk VSP,包裹,TNT Innight,TNT Fashion。

在意大利,TNT购买了可再生水力发电能源,为其134家分公司与16家总站发电。意大利分部因此降低了对环境的影响,并超出了ISO14001的要求。

TNT正与某财团协商,建造一系列环保型办公楼,包括设立于阿姆斯特丹Schiphol机场附近的未来总部。这一未来总部将不同寻常,它将由各工作场所与会场组成,带有管理委员会设施。所有的环保型办公楼都将建于靠近交通枢纽处,对TNT所有部门的员工开放。这些新建的办公楼还应靠近大多数员工的家,以降低交通通勤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NT的全新办公楼将于2010年初投入使用。

TNT分公司包括大型总站与分拣中心(平均占地面积大于25000m2)以及小型邮件分拣中心与快递分公司(占地约1500m2)。TNT不断对小型分公司进行翻新,并在荷兰以每年建造五座新公司的速度发展。

“环保型分公司”项目旨在为邮件与快递运营活动建造新型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建筑物。TNT将为其邮件与快递运营部门打造一家新的二氧化碳零排放分公司。该集团正与建筑公司协商,在2008年年底前在荷兰Veenendaal修建一座新的 “环保型”邮递分公司。

商务旅行也要减排

TNT的目标是在2008年将商务旅行减少20%,尽可能地以视频会议取而代之。这样一来,TNT公司每年能将二氧化碳排放减少2-3千吨(相对估算的10-14千吨排量),同时将商旅成本减少320万欧元。

截止2007年底,TNT将在全球公司配备60台视频会议设备。已经有17座城市配有该设备。视频会议设备的采购与安装共需投资约280万欧元。

在过去五年里,视频会议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主要包括:连接范围更广、平面视频与摄像头质量得到改进、自动远程软件更新与远程维护。当初存在的一些缺陷,比如连接线较慢、通信延后等问题都已得到了解决。现今的视频会议设备可允许六个不同场所的人同时参加会议。参会者在讲话时还可放幻灯片及Excel表格。为了节省时间,TNT用户还能使用独有的地址薄。该设备的所有测试者,包括集团CEO彼得・巴克在内均对此表示满意。

激励员工用排量低的车辆

TNT开始实施环保型公司车队,TNT激励员工选用二氧化碳排放低于120g/km的车辆,TNT致力于在2011年前将其6100辆公司车辆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6%。通过鼓励员工参与,TNT还将推荐使用燃料高效的车辆,并鼓励汽车厂商生产清洁能源车。

TNT于2007年6月实施新的公司车辆政策,包括:仅允许租用能将二氧化碳排放降低6%的车辆,可在“心系我星”网站上找到该车辆列表;对于选用二氧化碳低排量车(排量低于120g/km,例如丰田Prius)的员工,TNT对之实施3000欧元的奖励;对于拥有私家车的员工,公司安排其参加为期六个月的“环保”驾驶课程。该课程为员工培训安全与省油驾驶行为;要求公司车辆驾驶员记录并汇报耗油量与行驶距离等数据。

这一公司政策适用于所有TNT全球公司中使用公司车辆的员工。TNT集团全球CEO彼得・巴克于2007年初为大家设立了榜样。他选用雷克萨斯混合动力车作为公司车辆,并使用丰田Prius作为其私家车。

在公司以外的员工生活中,这一车辆清单为员工及其亲属提供了更换私家车时的参考。它可以增加对于省油车辆的市场需求,并激励汽车制造业的创新。

零排放的运输车辆

电动卡车的使用在TNT伦敦非常成功:TNT订购了五十多辆电动卡车用于英国运输团队,TNT还在鹿特丹引进了两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卡车,优化道路交通网络,避免卡车空车驾驶,并减少行驶里程数。

TNT拥有约16700辆货运汽车、厢式货车及卡车,这些车辆的尾气排放占全公司的28%。2005年TNT发起了一项名为“清洁驾驶”的活动,为运营车辆减排。“心系我星”将把这一努力更向前推进一步。

TNT致力于成为二氧化碳零排放的运输公司。这一目标适用于全球公司的长途运输及门到门取送件车辆。TNT还意识到应遵循当地的约束性规定,这些规定可对高效燃油技术的可用性、选择及经济性起到影响作用。

TNT的运输车辆策略包含五大项:

网络:优化公司道路网络,即减少行驶里程数并避免驾驶空的卡车或厢式货车。在2008年及2009年,TNT快递部将在欧洲实施一项新的道路网络规划,以促进TNT各分公司在可用运输能力及避免空运等方面交换信息。这一规划可使得TNT运用现有工具优化递送线路。

行为:在公司内部提倡良好驾车行为与提倡驾驶省油车同等重要。因此TNT为驾驶员及经理们进行安全与省油驾驶培训;评选最佳驾驶员,给予奖励;运用联合国环境署的工具来对运输团队驾驶的经济性进行管理。

TNT鼓励车辆的技术创新,探索出了一系列选项:

TNT在英国、鹿特丹及比荷卢三国联盟(Modec)运行了电动车辆。例如,TNT快递部门在伦敦为7.5吨级的零排放电动车进行为期12月的测试。这一测试非常成功。史密斯电动力公司生产的牛顿卡车可避免堵塞式尾气排放。此外,由电池驱动的电动车不必付道路税。GBP25仅需一周时间即可充电,而不像GBP110这款柴油车。TNT希望以电池车来超越柴油车,并达到七年的运营寿命。

到2006年底,TNT邮件部门对136辆带煤烟过滤的小型卡车进行了翻修。通过改装,TNT发现减少了尾气排放中50%的有害粉尘。该项目得到了荷兰经济事务部的关注,因而成功地克服了煤烟过滤的缺陷。TNT希望能在2008年第一季度将厢式货车的过滤器进行翻修。

燃料:TNT正努力探索生物燃料、电动燃料、沼气及氢燃料相关技术,以取代石化燃料。

在阿姆斯特丹,邮件部门的56辆车100%使用一种生物燃料,从而将尾气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了50%。这一成效非常显著。驾驶员们乐于驾驶这种厢式货车;煤烟尾气减少了55%;而其中可导致酸雨的二氧化硫也消失了。TNT正与当地政府、一家租赁公司及大众进口商合作。这一试验于2007和2008年推广到荷兰的其他地方。

2007年11月,TNT将引入两台燃烧100%CNG(压缩天然气)的依维柯车辆。同时还于2007年9月在荷兰Almelo引进五台燃烧压缩天然气的厢式货车。

2007年4月,TNT快递部门在印度发起了一项递送车辆使用生物燃料的活动。在这一活动的初期,由训练有素的驾驶员在Pune, Nasik与Bangalore之间驾驶三台使用生物燃料的卡车,每月行驶里程数为45000公里。对路线和驾驶时间进行了优化,降低了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活动卓有成效,因而TNT决定再投入使用二十辆燃烧生物燃料的卡车。

2008年,TNT在德国建立了一项生物燃气计划。目前该集团拥有42辆生物燃气的车辆,并期待着能在其他欧盟国家继续使用生物燃料。

分包商: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TNT与分包商观点共享。条件允许时,TNT会与分包商协定联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或项目,例如:对特定设备进行投资等。TNT同时还可与分包商共建平台,促进测试新技术的发展。

与客户合作

TNT运输与邮寄货物时,向客户公布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信息。邀请客户与TNT一起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补偿。

对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的行为和业绩的信息,越来越多的公司表示了关注。TNT希望帮助其客户基于可靠信息做出正确的采购决定,并达到他们自己的环境目标。因此,TNT集团在恪守其它的基本原则之外(递送及时、保证物品完好无损、并提供富有竞争力的价格),更希望能成为客户首选的“绿色”供应商。

TNT致力于推行两项全新的服务,以满足这些新的客户需求。邮件与快递服务部门都将提供这两项服务。

CO-2OOL: TNT二氧化碳排放跟踪系统。从2008年第二季度开始,TNT快递服务部门开始向客户提供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精确信息。

CO-2-GETHER,与TNT一起补偿二氧化碳排放的激励措施。TNT亦将为其客户提供机会,以补偿运输或邮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如果客户愿意对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付款,TNT将投资相同数目的钱,以创建“二氧化碳正向”托运服务。筹集基金可用于拯救气候变化相关活动的投资。

“绿色”邮寄:在这两项新服务之外,TNT邮政还计划向愿意进行“绿色”邮寄的商业客户提供一项特殊的服务。例如,当他们的邮件内信件数量超出规定时,他们可以享有折扣价。这项服务对于推销节能产品(如:节能灯泡)的客户很有吸引力。

采购

TNT采购程序包括环境准则,通过正确选择供应商与转包商,TNT将进一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TNT正在努力确保在其全部商业活动中,使“可持续采购”成为决策程序的关键部分。因此,TNT集团在进行采购决策、选择供应商与转包商时,将采用“可持续采购”策略。所有这些措施将使环保活动扩展到公司以外的领域,从整体层面减少TNT集团的二氧化碳排放量。TNT的活动包括以下4个领域:产品、服务、供应链管理与行为。

产品:TNT致力于减少废物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确保其产品毒性副作用小,并包含可循环利用的成分。TNT集团已经开始执行新的公司车辆使用政策,通过精选租借车辆公司,使用更节省燃油能源的车辆。同时,TNT还开始使用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现在,全部新建筑开发项目及大装修建设项目都将采用可持续能源与节能的设计方案。

服务:TNT致力于确保公司集团提供的服务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TNT在其全部业务单位及工作地点内贯彻执行ISO 14001 与 ISO 9001标准。同时,TNT还与供应商就环保能源进行合作。例如:TNT正在与Electrabel签约收购‘Witte Electriciteit’,已从2008年1月起开展其在荷兰的业务。在意大利,TNT采购部应用了可再生水力发电能源,以为其134个货运站及16个中心站供电,这已经超出了ISO 14001标准的要求。

供应链管理:在标准采购协议与其一般性条款与条件内,还包括可持续采购的策略原则。在选择供应商时,环境要求也是选择的标准之一。TNT正在建立环境KPI指数以进行环境行为监控。例如:TNT快递服务部门正在与供应商签订供应商明晰责任合同,以告知TNT集团的环保理念,并检查其是否符合集团的“可持续采购准则”。

行为:TNT将加强股东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了解公司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并鼓励他们采取类似的行动。订购商品与服务时,本地采购管理程序将使用环境准则对供应商进行评估。

绿色投资

TNT在其投资与预算程序中包括环境标准,TNT与CSR团队合作,对超过5百万欧元的所有投资申请进行检查。

开展像“心系我星”这样一个大型活动,需要修订TNT财务过程,特别是预算周期与投资过程。一旦完成,到2008年2月底,TNT就可以从修订后的财务程序得出有关“心系我星”收益与支出的概况。

在TNT保持竞争力与业绩方面,资本投资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对于公司的环境行为,资本投资的作用亦毫不逊色。

TNT正在修订其投资程序,以确保经费支出符合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与目标。该程序从2007年9月末开始全面启动。

橙色选择:成为您个人的选择

TNT鼓励员工们在其日常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因为每人都从我做起, 将起到聚沙成塔的效果。TNT统计得出:159000位员工及其家庭在其日常生活中共产生约1300000吨二氧化碳。如果他们都以身作则,按照公司减少排放的提示做一些小事情,总量可减少50%。

TNT鼓励员工及其亲属在其日常生活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特别是在家里和工作路途中。在 “橙色准则”的几乎每个领域,TNT为清洁环境所采取的商业行为,在每个人的个人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点。例如:以省油方式驾驶汽车、电视不看时将其电源拔掉、购买低耗能的灯泡等。通常,这些日常生活中良好的简单行为习惯还能省钱。自2002年始,通过对“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支持,TNT动员其员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已得到证实。

“橙色选择”包括以下领域的行为:家庭培训、开展加强环境意识的活动、降价出售节能型产品、支持环境保护专业网站、在公司内部开展环境保护竞赛等。

TNT正在葡萄牙开展一个为期三年的环保活动,旨在帮助300名员工的家庭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在葡萄牙最大非政府组织Quercus的支持下,TNT的24名志愿者将给这些家庭提供指导帮助,鼓励他们使用低耗能电器,并对结果进行跟踪调查。每年将有100多个家庭参与活动,最终结果将在2010年5月公布。该项目旨在以每年7%的速率减少每个家庭的日常能源消耗。这意味着每个家庭每年可减少170千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二个目的是以每年10%的速率减少燃油消耗,从而使每个家庭每年再减少154千立方米的二氧化碳排放。

第2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林业;低碳经济;森林碳汇

中图分类号:F31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19(2012)03-0053-03

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是全世界控制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而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作用。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要重视节能减排,还要重视碳汇的作用。因此,要发展低碳经济,就要求在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的同时,必须重视发挥林业的碳汇作用[1]。

1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 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

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

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

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 IPCC 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 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

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

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

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

根据IPCC 的预计,2000—2050 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

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 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

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

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

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

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

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

研究表明, 2004 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

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 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过林业减排与增加碳汇是切实可行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空间是发展低碳经济关键所在。然而,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也受到相关规定的限制。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中,都有关于“清洁发展机制(CDM)”和碳贸易市场的叙述,其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项目及进行碳贸易须要符合以下规则:

①在《京都议定书》中明确规定,开发森林碳汇的土地,必须是从项目基准年开始,过去五十年内没有森林,《京都议定书》也规定,如果是再造林项目,所用的土地必须是从1989年12月31日至项目开发那一年不是森林,但是在此之前可以有森林[12]。

②进行交易的碳信用额必须是新产生的,不可以是现存的碳汇量。

③自身可以完成减排指标的,不可以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可以使用清洁发展机制的国家,与其合作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需要将符合规定的碳减排量申报,并获得联合国相关部门认可后,才能出售给发达国家的企业。

④减少毁林和优化森林管理产生的森林碳汇并没有纳入清洁发展机制;另外,只有造林再造林项目产生的森林碳汇被纳入到清洁发展机制,森林碳汇项目的种类很单一,而且有关的申报、认证等程序非常复杂。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林业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也受到很多方面的制约,但其未来的快速发展趋势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加强森林经营、提高森林质量,促进碳吸收和固碳;保护森林控制森林火灾和病虫害,减少林地的征占用,减少碳排放;大力发展经济林特别是木本粮油包括生物质能源林;使用木质林产品,延长其使用寿命,最大限度的固定二氧化碳;保护湿地和林地土壤,减少碳排放。

参考文献:

[1] 张秋根.林业低碳经济探讨[J].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林业经济,2010(3):36-38.

[2] 王春峰.低碳经济下的林业选择[J].世界环境,2008(2):37-39.

[3] 林德荣,李智勇.减少毁林和森林退化引起的排放:一个综述视角的分析[J].世界林业研究,2010(2):1-4.

[4]文冰.基于低碳经济的林分质量改造分析[A].低碳经济与林业发展论—中国林业学术论坛·第6辑 , 2009:179-186.

[5]贾治邦.全面发展林业,助推低碳经济发展[J].高端论坛2010(3):18-19.

[6] 魏远竹.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1):72-75.

[7]相震.碳减排问题刍议[J].环境科技,2009(2):1-10.

[8]谢高地.碳汇价值的形成与和平价[J].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1-10.

[9]谢本山.森林碳汇在低碳经济中的作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205-206.

[10]陶波,葛全胜.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J].地理研究,2011(5):142-157.

第3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温室效应;低碳经济;减排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3-0123-04

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严重后果,发达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而发展中国家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相对匮乏,更容易受到气候变暖的影响。因此,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抑制气候变暖有着更加紧迫的内部需求和外部国际压力。对如此内需外患形势,本文从对内对外两角度,分析中国如何缓解外部国际压力,为经济发展赢得更大发展空间;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具体措施谈论如何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希望能为中国保护生态环境有所帮助。

一、温室效应及其后果

人口的快速增加,城镇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资源的造伐比例失调,草原退化成沙漠,严重破坏了地球生态平衡,使得地球气候正经历一次剧烈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而且变暖速度空前。上世纪全球气候变暖非常明显,平均气温由1899―1901年的13.88℃上升到1999―2001年的14.44℃,净增加了0.56℃,其中80%的净增加量发生在1980―2000年[1]。自1750年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已经增加了31%[2]。由于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大气中含量继续增加,未来50~100年全球气候将继续向变暖的方向发展[3]。我国的气候变化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4]。近百年来,中国气温上升了0.4~0.5℃;1985年以来,我国已连续出现了16个全国大范围的暖冬,1998年冬季最暖,2001年次之[5]。

气候变化将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1)温室效应的直接灾难性后果是全球气温升高,地球日益变暖,海水受热膨胀,两极冰雪部分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一些岛国、群岛和沿海地区。潮汐测量资料显示,20世纪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了0.1~0.2米,上升速率为1.0~2.0毫米/年[2]。照这样趋势发展下去,未来100~200年内,美国沿海的部分地区、欧洲的荷兰、非洲的埃及、亚洲的孟加拉、越南、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等大量沿海国家和地区及岛屿将被海水淹没。我国上海地区也将被淹没,太湖水可能出现倒流。届时,将有数百万人流落街头,无家可归。(2)由于极地冰层融化,被冰封几十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地球上的病虫害增加,而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所以人类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3)温室效应导致全球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而且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局部地区干旱严重。

二、国际应对温室效应的新举措――低碳经济①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近50年的气候变暖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8]。面对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如何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被正式列入国际谈判的议事日程,成为环境学、生态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签订,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到2005年该议定书正式生效,再到今年12月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全球气候谈判,各国将就《京都议定书》到期(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协议,削减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保护人类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共识,低碳经济正在逐渐步入历史舞台。很多国家着力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制定新的能源政策,倡导低碳经济,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奥巴马政府把全球变暖当作世界面临的最紧迫的挑战,并把能源改革放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上。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奥巴马政府主张,不断压缩传统不利于环境的经济活动空间,建立一个新的“碳排放限制和交易制度”,来限制企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使用可再生新型能源取代传统化石能源。

就具体行动来讲,欧盟已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三个20%的目标: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0%,一次能源消耗量减少20%,可再生能源比重提高20%。英国政府2009年7月15日正式了名为《英国低碳转换计划》的国家战略蓝图,其最核心内容是,设定英国未来电力构成来自低碳领域――风能、波浪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能,严格控制碳排放量,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为此政府出台具体刺激措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建立“碳预算”,提高新生产汽车的二氧化减排标准。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公布碳预算的国家,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急先锋。

2009年6月,法国环境部长Jean-Louis Borloo公布了一份新气候-能源的白皮书,开始制定针对耗能产品征收碳税的方案,对那些在生产、运输中产生二氧化碳的产品征收“能源-气候”税,旨在引导法国消费者和制造商使用和提供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服务。法国政府对此立场很明确,萨科齐6月22日在议会演讲时曾表示,希望法国在碳税问题上走在最前面。加拿大也在酝酿相关政策。北欧的芬兰、瑞典、挪威和丹麦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引进了碳税机制。日本则承诺,到2050年减排60%~80%,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

三、我国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作为人均收入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摆脱贫困和发展经济仍是首要任务。在目前相对落后的技术水平下,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经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仍高度依赖于能源和资源的投入。因此,未来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呈增长趋势。表1显示,1995―2004年的10年间,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约2.67倍,但也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能源消耗总量增加了约1.55倍,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约1.56倍,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

我国近50年来的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少,大约平均10年减少2.9毫米,部分地区出现了暖干化趋势[2],[5]。尽管温室效应显示的影响和破坏力越来越大,但二氧化碳的减排还存在很多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方面虽然做出了一定努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形成国内有效适应或全面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战略框架。因此,迄今为止我国只是执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领域“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随着奥巴马政府新能源法案的实施,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碳排放总量可能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排放国。同时,温室气体排放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备受国际社会关注。国际上要求中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将越来越大,中国难以回避温室气体排放增长限制的承诺。

四、我国应对温室效应的对策分析

1.对外策略。(1)中国应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积极参与各项国际环境问题的讨论和谈判,加强同国际社会就环境问题的沟通,积极开展“环境外交”;将我国国情纳入讨论和谈判范围,强调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灭贫困;同时考虑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承担可能的相对减排义务。对于具体问题,要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建议,主动成为规则的参与者、制定者,制定多赢的新规则,使我国从一开始就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为企业生存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2)中国应主动出击,抓住双赢点多作文章。中国当前持续、快速发展的经济状况,能为发达国家投资者带来巨大的商机和可观的回报,缓解其金融危机压力;发达国家掌握先进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而中国拥有巨大的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需求,二者正好互补互惠;在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定期交流和磋商,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将摩擦与争议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减弱我国限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压力。

2.对内策略。(1)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节能减排作为基本国策,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首先,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积极实施“腾笼换鸟”战略,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促进设备不断更新,求得更快更好的减排效果,提高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其次,推进企业清洁生产,从源头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构建跨产业生态链,推进行业间废物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能源消费的减量化利用,提高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强化技术创新,要组织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提高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构建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着力抓好技术标准示范企业建设;围绕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积极开展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2)利用税收、拍卖和配额等经济手段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征收二氧化碳税(简称“碳税”)的方式使排污者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以使企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因为温室效应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数量直接相关,而与其伴随产品的价值量无关,所以最佳碳税应依据从量税征收,而不是从价税。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调节力度,使得碳税政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环境专门性税收。对大量的高资源消耗行为课征碳税,使税制反映出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根据资源的稀缺性、人类的依存度、不可再生资源替代品开发的成本等因素,确定和调整碳税的税率,同时考虑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同影响,实行差别税率,使碳税政策能反映出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清洁能源进行生产的企业的鼓励和优惠。当纳税人或污染源很分散时,税收征管成本相对就高。此时,政府可以颁布一个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综合排放限制,明确排放目标。然后,将允许的排放量基于拍卖分配给各个污染源,对于超过允许排放标准的污染源,可采取严厉的制裁,包括罚款等方法来限制;同时允许污染源将自己的排放量互相买卖。这样可以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企业可以重新设计工艺,降低排放量,将多余的法定排放量出售给其他企业,以节省生产成本。(3)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全民节能减排意识,推动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机动车辆限号”政策,补贴公用交通工具;政府带头,发挥节能减排表率作用。2007年,科技部组织专家研究人们日常行为的节能减排潜力,选取百姓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6个方面的36项日常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36项日常生活行为的年节能总量约为7700万吨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约2亿吨。由此可见,“全民从点滴着手、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廉价、最清洁和最快捷的一种减排手段。(4)建立一个非赢利性贷款机构,对清洁能源产业,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提供资金支持,向可再生能源项目投放低利率贷款或进行贷款担保,以激励投资者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对一些基础设施,如城镇园区绿化、乡村沼气池等,提供一定的信贷支持,并进行补贴。(5)鼓励退耕还林,造伐并举,还原生态环境,走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道路;把“控制人口,计划生育”作为长期国策不变,防止地球生态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缓解生态环境的压力。(6)敦促环保机构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和方针;环保协会定期开展学术研讨,加强学者之间的交流,切实做到理论贴近现实、对现实作出指导;加强环保网站、报纸和杂志的宣传力度,增强全面节能减排意识;鼓励环保专家和学者百家争鸣、献计献策,为国家和人民排忧解难。(7)健全法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节能减排管理;不断完善政策,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对高耗能企业建立有效的二氧化碳排放检测系统,防止企业偷排和虚报。

五、总结

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作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元凶,减少其排放量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应的减排措施,如碳税、开发新能源和低碳技术。中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结构不够合理,生产方式较粗放,对全球气候变暖有不可否认的责任,气候变暖的可怕后果使得中国面临国际减排压力越来越大。

本文从对内对外两个角度,分析了中国如何缓解国际减排压力,为经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加快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开发新能源,采用税收和拍卖的经济手段限制高耗能企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设立非赢利性信贷机构为低碳技术开发提供资金支持,鼓励退耕还林和造伐并举,动员全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环保部门、环保协会、环保研究机构和学者聪明才智,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监督和管理制度,为中国人民和政府献计献策、排忧解难。

注释:

①低碳经济的基本思想是减少人为碳排放,以保持地球生态的碳均衡[6]。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7]。

参考文献:

[1]Brown L.R. Global temperature rising. http:///index.php?/indicators/C51/temperature_2002,2002.

[2]许小峰,任国玉,王守荣,张政.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的应对战略[J].中国软科学,2004,(1):23-27.

[3]秦大河,丁一汇.中国西部环境变化的预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4]秦大河,王绍武,董光荣.中国西部环境特征及其演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丁一汇.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认识[OL].http:///cn/NewsInfo.asp?NewsId=3746,2002-9-18.

[6]DTI (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London:TSO,2003.

[7]冯之浚,牛文元.低碳经济与科学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9,(8):13-19.

第4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1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部分研究认为,林业减排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首先,通过抑制毁林、森林退化可以减少碳排放;其次,通过林产品替代其他原材料以及化石能源,可以减少生产其他原材料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燃烧化石能源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2]。

1.1毁林、森林退化与碳排放近年来,大部分的毁林活动都是由人类直接引发的,大片的林地转变成非林地,主要活动包括大面积商业采伐以及扩建居住区、农用地开垦、发展牧业、砍伐森林开采矿藏、修建水坝、道路、水库等[3]。在毁林过程中,部分木材被加工成了木制品,由于部分木制品是长期使用的,因此,可以长期保持碳贮存,但是,原本的森林中贮存了大量的森林生物量,由于毁林,这些森林生物量中的碳迅速的排放到大气中,另外,森林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土壤有机碳,毁林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引起了这部分碳的大量释放。因此,毁林是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源头。毁林已经成为能源部门之后的第二大来源,根据IPCC的估计,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全世界由于毁林引起的碳排放一直在增加,19世纪中期,碳排放是年均3亿t,在20世纪50年代初是年均10亿t,本世纪初,则是年均23亿t,大概占全球温室气体源排放总量的17%。因此,IPCC认为,减少毁林是短期内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

1.2林木产品、林木生物质能源与碳减排①大部分研究认为,应将林产品碳储量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报告,主要理由是林产品是一个碳库,伐后林产品是其中一个重要构成部分[4]。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缓林产品中贮存的碳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使用林产品,提高木材利用率,扩大林产品碳储量,延长木质林产品使用寿命等。另外,也可以采用其他有效的手段来减缓碳的排放,降低林产品的碳排放速率,如合理填埋处置废弃木产品等方式,这样,甚至可以让部分废弃木产品实现长期固碳。在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之间的碳平衡方面,林产品的异地储碳发挥了很大的作用。②贾治邦认为,大量使用工业产品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如果用林业产品代替工业产品,如减少能源密集型材料的使用,大量使用的耐用木质林产品就可以减少碳排放。秦建华等也从碳循环的角度分析了林产品固碳的重要性,林产品减少了因生产钢材等原材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又延长了本身所固定的二氧化碳[5]。③以林产品替代化石能源,也可以减少因化石能源的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木材可以作为燃料,木材加工和森林采伐过程中也会有很多的木质剩余物,这些都可以收集起来用以替代化石燃料,从而减少碳的排放;另外,林木生物质能源也可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碳的排放。根据IPCC的预计,2000—2050年,全球用生物质能源代替的化石能源可达20~73GtC[6]。相震认为,虽然通过分解作用,部分林产品中所含的碳最终重新排放到大气中,但因为林业资源可以再生,在再生过程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而生产工业产品时,由于需要燃烧化石燃料,由此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使用林产品最终降低了工业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石化燃料燃烧产生的净碳排放[7]。林产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降低碳排放量:一是异地碳储燃料,二是碳替代。这两方面可以保持、增加林产品碳贮存并可以长期固定二氧化碳,因此,起到了间接减排二氧化碳的作用。从以上分析可知,林业是碳源,因此在直接减排上将起到重大作用;林业可以起到碳贮存与碳替代的作用,可以间接减排二氧化碳。因此,林业是减排二氧化碳的重要手段。有些研究认为林业在直接减排二氧化碳方面的作用不大。这是基于较长的时间跨度来考察的,认为林业并不是二氧化碳减排的最重要手段,工业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长久之计;但是从短时间尺度来考察,又由于CDM项目的实施,林业是目前中国碳减排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手段。

2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发挥的作用巨大

绝大部分的研究认为,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谢高地认为,中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人类生活水平都是以大量化石能源消耗和大量二氧化碳排放为基础。虽然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单位GDP碳排放量有所差别,但都必须依赖碳排放以求发展。这种依赖是长期发展形成的,是不可避免的,我国现有的技术体系还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在这之前要突破这种高度依赖性非常困难,实行减排政策势必会影响现有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会产生相应的经济发展成本[8]。谢本山也认为,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和工业发展的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才能使这种以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的局面有所改变,而且需要很长的周期,目前的条件下,想要实现总体低碳仍然存在较大的困难。与工业减排相比,通过林业固碳,成本低、投资少、综合收益大,在经济上更具有可行性,在现实上也更具备选择性[9]。从碳循环的角度上讲,陶波,葛全胜,李克让,邵雪梅等认为,地球上主要有大气碳库、海洋碳库、陆地生态系统碳库和岩石圈碳库四大碳库,其中,在研究碳循环时,可以将岩石圈碳库当做静止不动的,主要原因是,尽管岩石圈碳库是最大的碳库,但碳在其中周转一次需要百万年以上,周转时间极长。海洋碳库的周转周期也比较长,平均为千年尺度,是除岩石碳库以外最大的碳库,因此二者对于大气碳库的影响都比较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主要由植被和土壤两个分碳库组成,内部组成很复杂,是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碳库[10]。从全球不同植被类型的碳蓄积情况来看,森林地区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碳蓄积的主要发生地。森林生态系统在碳循环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森林生态系统蓄积了陆地大概80%的碳,森林土地也贮藏了大概40%的碳,由此可见,林业是增加碳汇的主要手段。聂道平等在《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中指明,在自然状态下,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固定于林木生物量中,同时以根生物量和枯落物碎屑形式补充土壤的碳量[11]。在同化二氧化碳的同时,通过林木呼吸和枯落物分解,又将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同时,由于木质部分也会在一定的时间后腐烂或被烧掉,因此,其中固定的碳最终也会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大气中。所以,从很长的时间尺度(约100年)来看,森林对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作用,其影响是很小的。但是由于单位森林面积中的碳储量很大,林下土壤中的碳储量更大,所以从短时间尺度来看,主要是由人类干扰产生的森林变化就有可能引起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大的波动。根据国家发改委2007年的估算,从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30.6亿t,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二氧化碳16.2亿t。李育材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森林净吸收二氧化碳约5亿t,相当于当年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的8%。还有方精云等专家认为,在1981—2000年间,中国的陆地植被主要以森林为主体,森林碳汇大约抵消了中国同期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4.6%~16.1%。由此可见,林业在吸收二氧化碳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发展森林碳汇的难点

第5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际碳博奕;CO2减排;低碳经济;中国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01-34(8)

碳博弈自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开始就一直在环境谈判中发挥其影响。如今,各国在全球需要减排温室气体放的大方向上已基本达成了共识,但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之下,对于如何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如何履行减排义务等问题上仍存在着分歧。每一个气候协议的达成都暗含着国家之间的无数次博弈,去年12月份落幕的哥本哈根会议虽然没有如我们盼望的那样达成一个“明确、有效、实质性”的方案,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毫无疑问,碳博弈将在未来的气候谈判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如何在碳博弈中利用游戏规则,在满足人类共同利益的条件下使国家利益最大化,这将是各搏弈方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因此,研究碳博弈的发展,探索碳博弈分歧点所在,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将对我国未来气候策略的走向起到指导性作用。

1、碳博弈的形成与发展

碳博弈从字面上来看是一个合成词。“博弈”一词有下棋的意思,最早来源于《论语・阳货》的朱熹集注:“博,局戏:弈,围棋也。”延伸到理论范畴指的是二人或多人在平等的对局中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以达到取胜目标:“碳”则是为博弈提供了讨论博弈的语境,碳博弈就是指博弈方在二氧化碳减排的问题上为达到取胜目标而进行的斗智斗勇。

谢识予在《经济博弈论》中给博弈下了一个“直白的、非技术性”的定义:“博弈即一些个人、对组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者先后,一次或者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备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可见,规定或定义一个博弈需要设定3个方面:首先,博弈当中需要有立场对立的博弈方,碳博弈当中存在着的两对分歧分别树立了利益相悖的博弈方;其次,博弈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即博弈空间,博弈的形成必须存在冲突,碳博弈的存在环境条件则来自于日渐稀缺的环境容量引起的争夺及传统的国家利益领域内的争夺:最后,博弈需要一定的规则,即规定每个博弈方在进行决策时可以选择的方法、做法或经济活动的水平、量值等。碳博弈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规定了博弈方需遵守的游戏规则。

1.1 碳博弈弈方的形成

碳博弈中的分歧是对立的博弈方形成的主要原因。碳博弈中有两大分歧,第一个分歧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主要分歧点在于气候变化的责任、财政援助和技术转让等问题;第二个分歧存在于发达国家集团内部,美国与以欧盟为首的其他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博弈,主要分歧点在于对环境领域主导地位的争夺问题。

1.1.1 南北碳博弈是碳博弈当中的根本

发展中国家认为,在全球变暖的问题上,虽然所有国家都要承担保护气候的共同责任,但“共同”并不是“平等”和“均摊”。从引起气候变化的原因看,发达国家应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负主要责任,在近200年的工业化进程中,发达国家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于相当部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寿命很长,至今仍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据统计1900~2004年全球累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约80%是发达国家排放的。要求发展中国家付出同等代价、采取同样措施为主要由发达国家造成的危机承担责任是不公平的。此外,发达国家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与先进的环保技术,有能力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大的义务。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另外,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进行减排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一直要求发达国家能够在技术输出与资金输出上提供更多帮助而不是仅限于语言上的支持,通过低碳技术、资金的交流完成“共同责任”的要求,但是包括欧盟这样的减排积极分子在这个问题上还是保持着较为消极的态度。

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承认了自己国家身上背负着的碳历史责任,愿意为本国的历史责任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买单,对于二氧化碳的减排任务作出了具体数值上的承诺。但至今为止,美国作为附件一国家中唯一一个没有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却不愿意承担相应的气候责任,认为发展中国家中的二氧化碳排放大国(中国、印度等)也应该与发达国家一样立即承担刚性减排目标,完全忽视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是“生存性排放”而不是发达国家“奢侈性排放”的主流观念。其他发达国家虽然没有与美国一样采取如此激进的态度,但他们也一直在呼吁把中国、印度等未来国际潜在对手拉进《京都议定书》需要立即进行二氧化碳减排的国家名单,减缓发展中国家大国的经济增长。对于低碳技术和资金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问题却常常避而不谈,极力保持本博弈方在技术、经济上的优势,以期盼在未来的博弈中获得更多的主导权。

1.1.2 发达国家内部的博弈更多的是为两大利益集团提供一个彼此竞争与牵制的新舞台

欧盟因其清洁能源在本国能源构成中比例较大,并拥有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较充足的资金,极力要求立即采取较激进的减、限排温室气体措施。目前,多数欧盟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经济发展步入成熟阶段,能源利用率高,温室气体排放己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在减排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欧盟看来,为了减排达标的确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另一方面,新兴的环保产业能够产生新的创造财富的机会,而且全球环境的改善,有利于长远的、根本性的经济利益。美国是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为了满足经济扩张和全球战略的需要,近年的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仍呈现上升趋势。对美国而言,温室气体效应导致的气候变化固然会给美国经济带来损失,但履行《京都议定书》也会付出巨额资金,引起国内能源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导致通货膨胀、资本外流,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加之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很多,收益可能并不明显。因此,美国在碳博弈中站在了积极作为的欧盟的对立面,并在全球提倡低碳经济的压力下,以科学的不确定性和发展中国家未履行义务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美国与欧盟的碳博弈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背景,欧美之间的分歧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争取环境领域主导地位的政治考虑。

1.2 碳博弈空间由人类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的矛盾所决定

实际上,进行得如火如荼的碳博弈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博弈行为,而是在近10~20年来应对全球气候 变化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生活所依靠的太阳能为自然生态系统循环的提供了巨大的能量来源,并排出很少的二氧化碳,对于大气的环境容量无法造成巨大影响。所以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阶段,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一直稳定在250~280ppm左右,这个浓度对于地球大气温度的变化起到了平衡作用。大气的环境容量在当时人类的印象中是无限的,能够满足所有国家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农业社会各国不需要关于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博弈。

随着化石能源的发现,人类进入了工业社会,工业化的进程伴随着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史,能够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的化石能源在工业社会的能源结构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化石能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充分燃烧能产生巨大能量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在工业社会,已经有了关于碳的博弈,因为与化石能源使用量的紧密相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成为了工业文明中国家竞争力的评判标准,碳博弈在当时就是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竞争。长期以来,人们对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并不在意,事实上,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工业社会已悄然地把人类大气的环境空间消耗殆尽,从1850~1860年英国以蒸汽机为标志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150年中,温室气体浓度一直处在快速上升的趋势,到2009年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390ppm左右,预计到2050年,温室气体浓度将达到550PPM,它将严重扰乱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如海水温度、洋流以及太阳辐射)间的微妙平衡。

在人类开始意识到大气环境容量日渐稀缺,并且需要自己为这种稀缺买单时,现代意义上的碳博弈才真正的而生。2006年英国政府发表了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斯特恩报告》,该报告是一份影响力巨大的有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报告。报告认为,“不断加剧的温室效应将会严重影响全球经济发展,其严重程度不亚于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从国内生产总值中拨出1%,约合1840亿英镑对抗全球变暖,否则全球经济将付出比治理这一问题高5到20倍的代价。世界每排放1吨二氧化碳,会造成至少85美元的破坏”。可见,大气环境碳排放空间的缩小带来了可预期的经济损失,也造成了碳博弈方在国家发展上的;中突。如果各国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继续采用工业社会高碳的经济发展方式,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而无视大气容纳温室气体的极限,人类将在不久的将来面对高额的治理代价,甚至是灭亡的威胁。因此碳博弈方决定共同商讨,为国际碳博弈设定规则和目标。

1.3 制定游戏规则让碳博奔走向有序

如果我们把工业社会中各国在二氧化碳排放量上的竞争看成是一种无序下的碳博弈,博奕的胜方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排出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那么在意识到大气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后,人类就提出了让这种博弈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个游戏规则去引导这种博弈,而引导这个游戏规则制定的正是碳博弈本身。

从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把环境问题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开始,碳博弈的规则也就开始慢慢形成并日趋完善了。在此次大会上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明确提出了控制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为碳博弈的进行定制了最基本的准则:碳博弈只能在不增加或者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前提下进行,可以说碳博弈完成了一个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变。

真正让碳博弈有了具体规则的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经历了长达5年的国际碳规则制定的博弈后,《京都议定书》在2003年正式生效,为碳博弈制定了三大规则:一是明确了全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当量排放总量在2008~2012年(第一个承诺期),在1 990年的基准上至少减少5.2%。二是规定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即综合历史和发展水平等因素,发达国家应首先承担二氧化碳减排的责任,而发展中国家暂时不承担减排责任。三是架构了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合作机制,即温室气体减排“三机制”:联合履行(Joint lmplemented,JI)、清洁发展机制(CIeanDeveIopment Mechanism,CDM)和“碳减排”贸易(Emission Trade,ET)。三种域外减排和减排额交易,使发达国家可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取得“碳减排”的抵消额,以低成本获得“碳减排”配额,缓解发达国家的减排压力,以履行《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义务。

我们可以从三大规则中作出这样的分析:第一规则是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的基本准则给定了具体的数字,为碳博弈方在博弈的同时必须进行合作定下了基调:第二规则则明确了发达国家在与其他博弈方进行博弈时需要受到刚性的约束;第三规则表明了发达国家可以选择更灵活的方式进行减排。三大规则的规定一致指向了碳博弈的最优结果:在保证人类共同利益的同时,不影响或者增加本博弈方的利益。

2、碳博弈方的策略选择

碳博弈可能产生的两种结果:第一种为“争夺”,也就是博弈论中的零和博奔或者负和博奔,在不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下,国家间对于环境容量的“激烈竞争“将进入白热化,最终结果造成社会总收益减少或者不增加;第二种则被称作“蓝图”,也就是博弈论中的正和博弈,建立一个更有秩序的国际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系,让社会总收益增加,大气对二氧化碳的环境容量恢复到较好的水平之上。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式为碳博弈方提供了新的选择方案,从英国《能源白皮书》的预期来看,走低碳经济道路将会让碳博弈的结果更接近于“蓝图”。

碳博弈方对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做出正确决策是碳博弈结果走向“蓝图”的基础,而竞争与合作是两个基本的决策选择。

2.1 碳博弈弈方之间的竞争策略

在碳博弈当中,各博弈方都了解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也是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优选择。因此越早进入低碳发展轨道的博弈方将在碳博弈中最先占据有利位置。不断的进行博弈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更充足的时间来完成发展方式上的转型,而碳博弈背后的二氧化碳减排竞争在各国已经悄悄的进行。

2.1.1 政治领域中碳博弈是碳博弈方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

在政治领域的碳博弈从表面上看体现在一轮又一轮的国际谈判当中,各博弈方都据理力争,力图实现在博弈规则下的利益最大。实际上各国竞相颁布政策法律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才是碳博奕方在政治领域的最主要竞争形势,因为只有本国的碳排放降下来才能更好的利用碳博弈的国际规则,在碳博弈中占据主动。

英国作为碳减排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政策制定上一贯以来表现得非常积极。从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开始,英国就一直致力于在全世界范围内低碳能源的推广与普及的工作,在2007年又了以应对能源挑战为主题的能源白皮书,再一次重申了发展安全高效的低碳能源的重要性,以低碳能源 作为英国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核心。因为英国作为一个能源稀缺的国家,早就开始了在替代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推广低碳能源不仅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英国清洁能源方面的优势,还能在国际碳博弈中获得足够的话语权。

我国在碳政策的竞争中则引入了“能源强度”的概念,能源强度是能源消费量和GDP得比值,主要作用是衡量经济体的能源利用效率,我国为减缓全球变暖所做的努力都是围绕降低能源强度而展开的。我国的“十一五”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能源强度要比2005年水平降低20%的要求,降低能源强度是一个相对减排的概念,作出降低20%的承诺表明了我国承担“共同责任”的强烈意愿,并通过这个概念延缓承担具体减排任务的期限,为刚性减排任务的到来争取更久的发展时间与更大的发展空间。

美国一直在二氧化碳政治领域的竞争中扮演反面角色,受到了各方面的不满与谴责,在2007年年底召开的巴厘岛会议前,美国最后的“盟友”澳大利亚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因此美国成为了碳博弈中唯一的“反派”。在众多的国际压力下,奥巴马上任后的政府终于在碳博弈的政治领域迈出了第一步:在6月26日通过意图管制吸热气体(heat-trapping gases)排放量的法案,宣示其对抗全球暖化,改造美国生产与运用能源方式的决心。

2.1.2 “美元体制”与“碳本位制”是碳博弈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形式

碳博弈在经济领域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美元体制”与“碳本位制”的竞争。早在上个世纪早期,美元就已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国际货币体系实行的是金本位制,战后由于美国保持了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美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稳定最强势的货币,于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的金汇兑体系。

与美元相比,碳本位制是在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通过后才出现的。京都议定书的三机制催生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形成了融资潜力巨大的“碳市场”,在碳市场上二氧化碳排放权可以像普通货币那样自由买卖,并能与国家货币进行一定比率上的转换。欧盟与日本等国家敏感的发觉到了“碳排放权”上金融资产的潜质,于是另辟蹊径的提出了“碳本位制”的概念。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美元的稳定性受到了巨大的质疑,为了在经济领域保持稳定性,欧盟与日本拿出了与本国货币之间挂钩的“碳本位制”与“美元体制”进行分庭抗礼。因为美元“独大”的金融市场给各国国家都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冲击,所以“碳本位制”受到了很多国家的追捧,“美元体制”与“碳本位制”的竞争关系在碳博弈的背景下正式形成。

2.1.3 技术是碳博弈方在竞争中注重的关键领域

大量研究证实,技术进步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有着重要的作用,IPCC在《排放情景特别报告》和《第三次评估报告》中强调:解决未来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技术进步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作用超过其他所有驱动因素之和。lEA在2006年的能源技术展望中通过情景分析指出“到2050年在关键能源技术的作用下,届时全球碳排放量可以回到目前水平,石油需求的增长将会简便。通过可再生能源技术、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封存技术、核能技术,来建设电池的碳排放,将是基本的要求。”

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提高能源利用率和转换率,节约用能的技术,二是燃料替代,发展低碳能源的技术,三是从化石能源利用中分离和回收二氧化碳并进行封存的技术。目前已启动的减排技术项目全部集中在发达国家,所以发展中国家寄希望于国际碳合作机制以获得减排技术上的飞跃,但包括欧盟在内的发达国家更愿意在合作机制中向发展中国家输入资金以保护技术的垄断,因此,技术竞争也成了南北国家博弈的一个重点领域。

2.2 碳博弈弈方之间的合作策略

合作也是碳博弈当中的一个策略,以“共同的信念”来维持国家之间关于碳减排的合作关系显然约束力不够,要求发达国家无条件的提供技术与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或者要求发展中国家无条件提供环境容量帮助发达减排都是不现实的,碳博弈条件下把利益的因素考虑进去,当选择合作策略的获益大于竞争策略时,博弈方就会自然的选择合作策略。

在碳博弈条件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最主要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能从合作中获益。

2.2.1 关于CDM项目而形成的合作关系

清洁发展机制是《京都议定书》第12条所确立的合作机制。其主要内容是指发达国家通过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项目,从而获得由项目产生的“经核证的减排量”(Certified EmisslonReductions,简称CERs),使其自身达到《京都议定书》所要求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没有减排的指标要求,减排指标CERs可以通过项目所实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由发达国家缔约方用于完成其在下的承诺。通过“销售”获得可观收入,同时引进发达国家的投资和技术,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合作关系下,发达国家用技术、资金等要素从发展中国家换取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以低于国内减排成本的价格进行了域外减排,并避免因无法完成《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刚性减排目标而受到的惩罚,因此在合作的博弈策略受益;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用本国的碳排放空间换取了发展的技术和资金,对于本国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也同样在合作的博弈策略下受益。

2.2.2 关于先进设备转让而形成的合作关系

一方面,欧盟国家在先进设备投入产业化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国内市场过小的困境,而节能设备在产业化中需要更大的市场进行大规模生产才可能把成本降下来;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金砖四国”都拥有广阔的市场,并一直积极的推进国内降低能源强度的步伐,政府部门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产品领域有很大的采购计划,并以此作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因此,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产品和设备领域内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将会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在先进设备转让方面的合作使发达国家获得了比国内大得多的产品市场,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而发展中国家通过对于先进设备的引进能够支持国内政策的规定,为碳博弈中发挥“后发优势”打下硬件基础。

2.2.3 关于技术转让而形成的合作关系

由于发达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很先进,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当前可再生能源的也相对丰富并被政府所推崇,巴西的生物质能利用、我国的太阳能热水器运用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是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技术层次较低,应用科技能力的企业量少力弱,科技创能力低,这样也导致了发展中国家在清洁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科技服务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利润末端阶段。因此在技术 交流转让、科技服务方面等新的经济合作领域,发展中国家可与发达国家展开充分合作。

在技术合作关系下,发达国家用技术换取发展中国家的资金,获得了收益,而发展中国家则能在更高技术水平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获得的收益将大大到超过从发达国家购买技术的支出。

竞争与合作是碳博弈中的主要策略,发达国家往往通过竞争的方式来巩固国家地位,用合作的方式来降低温室气体减排成本,而发展中国家更多的是通过竞争获得更充裕的时间去调整国家战略以适应“低碳”的发展趋势,通过合作从发达国家获得资金、技术实现“后发优势”加快经济的发展。

面对气候谈判中各方争论的焦点问题,每个国家都会有不同的立场,体现了碳博弈背后永远存在的竞争关系;在国家利益面前,每个国家都需要依靠与他国合作降低减排成本者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体现了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在分歧中合作,在竞争中互助是将是碳博弈的发展方向。

3、国际碳博弈背景下我国的对策

我国在国际碳博弈中有着特殊的战略地位,作为一个重要的碳博弈方,我国一直是国际气候谈判中的讨论焦点,这与我国的具体情况是分不开的

首先,我国排放总量增长迅速,历史累积量不高,人均排放量较低。我国的经济和能源消费增长较快,特别是2002年以后表现得尤为迅速,据英国《卫报》2007年6月20日报道,在荷兰环境评价部4月份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排放量达到了62亿吨。现在的高排放并不代表我们需要承担高减排任务,因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主要来自于发达国家的历史排放的累积,在1900~2004年我国二氧化碳累计排量约占世界总量的8%,远远低于美国的28%与中欧的17%和西欧的14%。而从人均排放量的角度来看,我国人均排放量只有不到两吨,而美国人均排放量约为12吨,而人均排放量最高的澳洲,达到了20吨。

其次,我国有较大的减排潜力。从能源结构上来看,我国是世界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消费国,煤炭在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的90%以上,而煤炭单位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又是所有能源之首,给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带来了巨大压力。我国在能源利用的技术上还相对落后,能源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普通钢、水泥、合成氨等能耗产品单位能耗要比最先进国家高出50%、60%、33%,也就是说要比发达国家消耗更多的能源才能产出相同数量的产品,也就意味着排放出更多的温室气体。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减排的潜力,如果达到发达国家相同的技术水平级,就能自然的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的排放。

最后,我国是帮助发达国家域外减排的主要国家之一。到目前为止,CDM项目主要集中在几个经济地位与政治地位较高的几个发展中大国,中、印、巴这三大发展中国家占了CDM项目总注册数量的64%,我国占了其中的一半以上。G8集团承诺在2050年前消减8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而其中一半左右的减排量将由域外减排的形式来达到目标,而拥有良好政治、经济环境的中国将毫无疑问成为当中的主力。

因此,我国在国际碳博弈中作出的决策一方面要符合国际规则,在另一方面又需要符合我国的国情。在发达国家要求立即承诺减排的压力之下,必须负重前行,不断参与国际碳博弈,与发达国家直接对话,保持自己的原则与立场,进行最有利于我国的战略选择。面对愈演愈烈的国际碳博弈,我国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对:

3.1 在碳博弈的直接对话中,我国应坚持气候外交方针

在公约及其议定书的框架下,与国际社会一道,为应付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坚持我国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之前不承担强制性的、绝对的减限排义务的基本立场;强调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的优先任务是发展经济和消灭贫困:同时考虑在一定前提条件下承担可能的相对减排义务。对于具体问题,要采取针对性策略参与谈判,以便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

坚持发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指导作用,遵循公约确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等原则,发达国家应该继续率先采取减排行动,并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积极参与全球减排规则的制定,使其更符合以我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中国在国际制度中的作用既不是单一的挑战或伙伴、旁观或领导,而是几种角色都要选择,在不同问题、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起不同作用。”“中国应参加到所有重要的国际组织中去,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参加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进程,才能在体系内部维护中国的利益,同时提高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在国际环境制度中,虽然发达国家已经占有了一定的主导权,但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中国应该努力争取在某些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中国一欧盟一美国在气候公约的谈判中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制衡的博弈关系。我国必须利用多边协调的国际制度来维护自身利益。

3.2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我国应该走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道路

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既要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调整入手,转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也要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全过程中寻求节能途径,推广节能技术;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等,把低碳经济的理念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形成良好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第一,将二氧化碳减排的概念和措施落实到国家长期发展战略中,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满足发展的要求,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战略。

第二,加强减排促进政策研究,对我国制定科学的减排策略提供定量的支持,为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政策的公平性与减排义务分配的合理性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市场化,碳博弈为能源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低碳畿源技术将是我国走低碳经济道路必须掌握的核心技术之一,提高传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中的含碳量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要双管齐下,在新能源市场化上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坚持低碳能源技术的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低碳能源利用道路。

第四,调整产业结构,控制第二产业的比重,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支持第三产业比重增大,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3.3 在对外合作上,我国应抓住CDM项目带来的机遇

第6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低碳技术是指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类型

低碳技术可分为三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过去10年里,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均增长38%,超过IT产业。全球风电装机容量2D08年在金融危机中逆势增长28.8%。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与能源利用的关系

低碳技术能引领能源利用方式的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彻底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全球能源利用的结构,而低碳技术则是实现低碳化发展的关键手段。当今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将颠覆以化石能源为基石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带来能源利用方式的全新革命,这便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应用并最终取代化石能源的新时代。

各国加大低碳投入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都在致力于新能源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的开发利用,以期抢占低碳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到2013年为止,欧盟计划投资1050亿欧元用于绿色经济;美国能源部最近投资31亿美元用于碳捕获及封存技术研发;英国2009年7月公布了《低碳产业战略》。我国科枝部、教畜部、基金委、中科院和许多省市已经部署了发展低碳技术的计划,中科院2009年启动了《太阳能行动计划》。

有报告称,205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的消费量将接近甚至超过50%,届时一个真正的低碳社会就会到来。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能源利用效率还有较大差距,应重点实现低碳能源技术突破,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消费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科学决策是前提,技术创新是关键,资金投入是保障,全员参与是核心。为此,我国应整合社会各种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发展低碳技术的脚步。

2.低碳的历程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急需世界各国协同减低或控制二氧化碳排放,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召开。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2D01年,美国总统布什刚开始第一任期就宣布美国退出《京都议定书》,理由是议定书对美国经济发展带来过重负担。2007年3月,欧盟各成员国一致同意,单方面承诺到202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2012年之后如何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即所谓“后京都”问题是在内罗毕举行的《京都议定书》第2次缔约方会议上的主要议题。2007年12月15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产生了“巴厘岛路线图”,启动了加强《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全面实施的谈判进程,致力于在2D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2012年到期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安排的谈判并签署有关协议。

2009年12月19日,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结束。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分歧巨大,旨在全面实施约束性减速排的《哥本哈根协议》草案未获通过。但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京都议定书》生效生2005年2月16日。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为了促进各国完成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二、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3.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的差距

我国的低碳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分领域看,电力行业中煤电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高参数超临界机组技术、热电多联产技术等,我国已经初步掌握,但仍不太成熟。新能源技术方面,我国的大型风力发电设备、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生物质能技术及氢能技术等,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交通领域,例如汽车的燃油经济性问题、混合动力汽车的相关技术等,我国仍落后于发达国家。对于冶金、化工等领域的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我国在系统控制方面,还无法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建筑领域,我国在建筑设计节能技术方面就相对落后,与发达国家利用计算机和利用自然环境进行建筑节能方案优化设计还有相当的差距。

4.如何减少碳足迹

减少碳排放,我们可以做到的几种常见方法:

换节能灯泡:11瓦节能灯就相当约80瓦白炽灯的照明度,使用寿命更比白炽灯长6到8倍,不仅大大减少用电量,还节约了更多资源,省钱又环保。

二十六度空调:空调的温度设在夏天二十六度左右,冬天十八到二十度左右对人体健康比较有利,同时还可大大节约能源。

购买那些只含有少量或者不含氟里昂的绿色环保冰箱。丢弃旧冰箱时打电话请厂商协助清理氟里昂。选择“能效标志”的冰箱、空调和洗衣机,能效高,省电加省钱。

购买小排量或混合动力机动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参加“少开一天车”活动。

选择公交,减少使用小轿车和摩托车。

第7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签署生效,国际社会对弹性的基于市场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机制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和政治支持。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和重视,对温室气体减排的呼声将越来越高,对交易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正是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应运而生。

芝加哥交易所现有会员近200个,分别来自航空、汽车、电力、环境、交通等数十个不同行业。会员分两类:一类是来自企业、城市和其它排放温室气体的各个实体单位,它们必须遵守其承诺的减排目标;另一类是该交易所的参与者。该交易所开展的减排交易项目涉及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和六氟化硫等6种温室气体。

通过这个交易平台,会员可以对可持续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更系统的计划,及早采取具有信用度的减排和认购补偿行动;也可定期测量排放量,有选择地采用各种减排技术和缓解措施;通过这个交易平台,会员可以了解碳交易市场的走向以便为各自的企业做好全球交易准备;这个交易平台还可以向股东、评议机构、市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关于气候变化的战略远景;通过这个交易平台,某些已达标的会员可以卖出超标减排量并获得额外利润而未完成减排目标的会员可以通过农业碳汇等手段去弥补,但是其所购买的碳汇量的比例不能超过其目标减排量的一半,所谓碳汇是指将空气中的碳固定到土壤里,这主要是通过采用免耕、植树、植草等方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来实现。美国农业局管理公司和有意愿实施连续五年免耕的农民签了合同,并帮他们在芝加哥气候交易所进行碳交易,美国的农民们就可以从这种时兴的保护性耕作中获益,从而也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作出贡献。科研结果显示,采用免耕后每年每英亩可以减少0.17~0.35吨碳排放,相当于每英亩0.5到1吨二氧化碳,而参与碳汇交易的农民获得了每年每吨碳约3.5美元的收益,当然根据不同地块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每英亩农田每年的获益也有所不同。依阿华州的农业主管部门从2003年开始实施碳汇一举成功,促使他们将碳汇市场扩大到全美。

第8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暖而引起的“温室效应”,是导致诸多物种消亡、自然灾害频发、海平面上升等异常自然现象的罪魁祸首。

减缓全球变暖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避免过多地燃烧矿物质能源,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暖框架公约》。1997年,为落实公约而制定的《京都议定书》形成,并于2005年生效。《京都议定书》规定,所有发达国家在2008年到2012年间,必须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1990年削减5.2%,同时规定了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相应义务。《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实行减排的两种办法,一个是直接减排,即对现有的工业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限制、改造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另一个是间接减排,这就是在发达国家或者发展中国家实行造林、再造林(2005年以后所造林),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的吸碳固碳能力。

实现节能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

煤、石油等矿物质能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中国矿物资源相对贫乏,同时又是能源消耗大国。矿物质能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虽然从人均二氧化碳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看,中国目前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排放总量已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而且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将面临来自国际社会的更大压力,同时需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与此相矛盾的是,如果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单纯依靠减少矿物质能源消耗的手段节能减排,将导致经济增长滞缓的风险。有人测算:如果我国的煤炭使用量降低一个百分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减少0.74%,而GDP将下降0.64%,社会福利将降低0.60%,同时还将减少470多万个就业岗位。

我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重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占很大比重。同时湖北又是煤炭、石油资源严重不足,能源长期依靠外调的省份。在超排放、高耗能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之前,重工业一方面支撑着我省经济的高速运行,另一方面又给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节能减排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森林对于节能减排作用显著,潜力巨大

面对重重困难,正确的抉择就是在抓好工业降耗减排的同时,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功能,以有效化解工业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固碳库。全球森林面积尽管只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1/3,但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却占生物固碳总量的4/5;1公顷的阔叶林在生长季节中,每天可以吸收1吨的二氧化碳;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木材,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同时释放1.62吨氧气。

森林还是发展替代能源的重要资源库。节能降耗的重要途径,就是发展替代能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完全可以满足这一要求,它是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森林生物质转化为液态(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固然(成型燃料),气态(沼气等可燃气体)以及直接燃烧的热能和电能。与矿物质能源相比,林业生物质能源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低成本等显著优点。

通过发展林业、增加森林来间接实现节能减排,不仅成本低、可持续、基本无污染,而且还能为社会提供丰富的林产品和多样化的生态、文化产品,可谓一举多得。

多种树、管好林是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我省林业建设不仅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产了大量的木材及林副产品,而且有效地保障了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极大地改善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环境,为间接实现降节能排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使我省林业在节能减排中做出更大贡献,当前要切实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推进碳汇造林项目。所谓碳汇,主要是森林汇集二氧化碳的能力。《京都议定书》确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鼓励各国通过造林绿化来抵消一部分工业源二氧化碳的排放,允许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实施林业碳汇项目,通过造林、再造林获得碳汇来抵减其承诺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中国是世界上宜于实施碳汇造林项目的最大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立即行动,积极向世界银行和联合国有关机构争取项目,推进湖北的碳汇林建设。

──营造生物质能源林,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湖北气候温暖湿润,黄连木、油桐、乌桕、油茶等高能量的木本油料植物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有利条件。我省尚有宜林荒山、荒滩800万亩,可供造林的低山丘陵300万亩,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800多万亩,生物质能源林建设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管护。要通过实施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长江防护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以大工程推动营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同时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要切实加强森林和湿地的保护管理,巩固和增强我省森林与湿地系统的固碳能力。

──加快低产林改造步伐,提高森林质量。湖北的林地产出率在全国排第26位,低产林面积高达2000万亩。我省森林每亩平均蓄积量仅为2.27立方米,如果达到5.65立方米的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将增加3亿立方米的森林蓄积量,相应增加5.5亿吨的固碳量,这对节能减排无疑是巨大的贡献。由于资金严重不足,因此迫切需要将低产林改造纳入财政基建投资计划加以扶持。同时必须以集体林权改革为契机,转换林业的经营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投入低产林改造。―

第9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

根据欧盟相关指令,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几乎所有起飞或降落在欧盟境内的国际空运活动都需要纳入欧洲Emissions-TradingScheme(碳排放交易体系),即所有飞机在欧盟境内机场起降的航空公司都必须为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购买排放许可,征收国际航空碳排放费(即所谓航空“碳税”)。为应对欧盟的这一举措,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纷纷采取应对措施,同时,此次事件也为中国碳税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定的契机。

一、开征碳税对中国的影响

(一)开征碳税对经济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目前,中国的能源燃料储备不足,开征碳税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缓解经济增长对化石能源的重大影响。开征碳税以后,能源将成为一种昂贵的生产要素,继而生产成本随之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也会减弱,企业必将会减少相关产品的生产,总的能源消费也将大额减少。征收碳税会使纳税人产生额外的经济压力,必然第一时间遭到企业和经济部门的反对,如没有优惠措施或激励机制,碳税征收将给那些能源密集型产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导致他们破产,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开征碳税只有通过税收优惠这一途径降低企业的负担,并且达到能源结构调节的目的。从中国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考虑,应当对部分行业给予优惠政策或者补贴。为了保护中国相关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优势地位,可依据具体情况分析,在征税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首先,对碳税压力较大的能源密集型产业建立税收减免措施或税收返还机制;其次,对于积极利用节能减排等绿色技术并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减免税收;再次,通过制定优惠措施,保护企业竞争力,促进新能源和新技术的大力使用,对可再生能源开发及技术研究给予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作为鼓励。

长期来看,开征碳税会促进相关生产替代产品行业的发展,减少产品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降低治理成本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税收必然会使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投资随之扩大,资本的积累增加,逐步提高生产率,也会拉动经济增长。碳税如果能顺利开展,不仅可以深化能源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而且能促进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发展。

(二)开征碳税对环境的影响

从碳税本身设计的角度来说,开征碳税,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减少,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会得到控制。总体而言,碳税主要从两方面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第一,通过征税提高了化石燃料相关产品的内部成本,使企业不得不利用先进技术,加大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消费模式的转变。第二,通过碳税征收的“因人而异”政策调整不同收入者的再分配,促使社会贫富差距的减小。第三,征收碳税,一方面,企业会自觉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来节约成本,寻找替代能源;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会将由碳税增加的财政收入投资到高科技低能耗服务型的产业中,所以碳税会降低化石燃料的消耗。

从北欧国家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碳税在缓解环境恶化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表现出了明显效果。碳税作为一种调节税,可对社会经济的运行进行引导和调整,通过对不同纳税人征税的多少不同,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相继完成工业化及廉价燃料的减少,含碳燃料的价格只增不减,而碳税作为一种调节税,对排放二氧化碳的不同的企业或个人可以实行差别税率,促使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代替落后的高耗能产业和技术,避免日益脆弱的环境因能源枯竭走向崩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的逐年增加,需要有政府的介入并制定相关制度。开征碳税不但可以促进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的尽快实现,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地球环境,而且有助于树立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并提高国际地位。

(三)开征碳税对社会的影响

目前社会各阶层多数人对开征碳税持肯定意见,但也有人持否定意见。

中国近年来贫富差距问题非常突出,因而,征收碳税更要慎重考虑其是否会加剧收入分配的差距。征收碳税得到的财政收入,如果将大部分收入用于因收缴碳税影响较大的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则可以让消费者不会有太大压力而排斥税收制度。国家在制定碳税政策时,应当在全力维护原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对现有利益分配进行重新调整,并建立相关的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将碳税收入的用途进行规划,要重视地方上的基础环境保护的设施建设;减少对企业除碳税外其他项目税费的征收,减少企业的压力,从而控制企业的综合成本,避免企业逃税避税。所以政府在征收碳税的同时,必须完善其他相关的税收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社会利益再分配的作用,缩小收入差距。

(四)开征碳税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

从国际经济贸易角度来看,碳税的征收对某些领域的国际竞争将会产生巨大影响。例如,欧盟开征航空碳税将对航空业的国际竞争产生深远影响。中国共有33家航空公司在征收名单之内,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初步测算,开征第一年,进出欧盟的中国航空公司将因此增加总成本8亿人民币,并且这一数字会逐年递增至2020年的30亿,此间9年累计支出约176亿元。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中国航空产业发展。同时,对欧盟而言,这也将引发在欧盟与包括中美在内的经贸大国的国际经济争端。在欧盟宣布征收航空碳税之后,中美俄等26国已经作出反应,要对欧盟采取反制措施,新一轮的航空产业贸易博弈正逐步展开。故而在开征碳税问题上要有世界性的眼光,谨慎考虑本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影响。

二、欧洲国家经验

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欧洲在环境保护领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也是现阶段碳税发展最好的一块区域。从北欧国家20世纪90年代率先开征碳税开始,至今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经验,对欧洲国家碳税经验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碳税,并为我们的碳税制度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一)欧洲各国碳税征收效果

从欧洲各国碳税实践看,碳税收入占GDP的比重都较低,由此可见,碳税的主要功能不是筹集财政收入,而是调节居民和企业的经济行为,引导低碳技术的发展。2009年芬兰、瑞典、丹麦三个国家碳税收入占GDP的比重约为0.4%-0.7%:三国碳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都在l%左右;碳税占能源税的比重,瑞典较高,大约占整个能源相关税收的25%,而芬兰和丹麦较低,大约在15.1%。根据第一个在适当的宏观经济框架下通过考察部门税负差异研究整体经济效应的项目——欧洲“环境税制改革的竞争力效应(COMETR)”研究计划的调查显示,芬兰、瑞典、荷兰、斯洛文尼亚、德国和英国的燃料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有下降趋势,下降幅度最大地区的税率是最高的。例如,芬兰和瑞典的二氧化碳减排效果是最明显的,超过了燃料需求的下降幅度。到2008年,匕述六国二氧化碳减排率平均达到4.3%,其中减排率最高的芬兰达到了6.2%。

(二)欧洲各国碳税收入用途

欧洲各国在确定税收入用途的过程中,通常遵循税收中性的原则,将碳税返还给纳税人或用于改进能源技术的投资,而不纳入一般性的公共开支预算。一些国家或地区在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所得税或社会保险税,使居民承担的总体税负基本上保持不变,例如,瑞典在开征碳税的同时削减高额的所得税,利用碳税带来的财政收入部分弥补所得税削减产生的财政缺口。另一些国家通过专项支出,将碳税收入一次性投资于节能减排项目。丹麦是碳减排效果比较显著的国家之一。1990年至2005年期间,碳减排率达到18%,该国碳税收入的一部分用于环境税制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分为三个相互独立的一揽子计划。1993年的一揽子计划在1994至1998年之间贯彻执行,这一计划耗资60亿欧元,相当于当时GDP的l。2%。1995年的一揽子计划在1996年至2000年之间贯彻执行,规模要小于1993年的一揽子计划。2000年,碳税和硫税收入相当于当年GDP的0·2%。1998年的一揽子计划通过提高能源税和碳税税率来筹集财政资金,随后,税收收入再次投入到经济领域当中。这三个一揽子计划对劳动力征收的税费下降了且部分税收收入用于投资支持能源节约型措施。此外,丹麦还将征收的碳税用于补贴,对公共天然气和电力供热系统进行转移支付。还有一些国家实行补偿政策,将碳税收入补偿给受碳税政策影响最大的企业和居民,以降低他们的负担。这种做法在欧洲各国比较盛行,如法国认为,征收碳税不是要惩罚碳排放者,而是提供一种信号,引导社会向低碳、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法国政府还提出了“绿色支票”的概念,将其作为绿色税收返还的通道,政府通过这个账户将碳税收入返还给企业和家庭。

三、中国开征碳税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开征碳税之必要性

1 内部需求。开征碳税是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受能源分布的约束,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以煤炭为主的消费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之一。开征碳税,控制化石燃料的使用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变企业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需要。中国每年的GDP增长速度较快,但中国GDP的增长大都是依靠能源的高耗能、环境的高污染实现的,我们需要打造一批新型、环保、清洁的企业,需要通过宏观手段创造外部环境促使企业走向成熟。碳税的征收会直接影响高耗能产业,从而必然引起化石燃料消耗的萎缩,有利于鼓励和刺激企业探索和利用可再生能源,研究和使用碳回收等节能减排技术。结果必然是促进企业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降低能源消耗和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外部需求。随着各国经济的激烈竞争,碳关税作为对本国企业的一种保护措施被很多国家所认可,并在国际经贸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1997年至2004年,中国出口产品因遭受绿色壁垒而受阻的商品价值达600多亿美元。有关资料显示,绿色壁垒给中国对外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各种贸易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经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中国的对外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绿色壁垒的挑战。目前,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与中国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80%以上,但由于WTO将环保作为优先考虑的任务,允许各成员方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环境保护,因此,以“碳关税”为借口的绿色壁垒就成为了变相的贸易壁垒。联合国全球气候峰会之前,美国在最新《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中提出,在2012年后,如果进口产品产地的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美国同行业的排放量,则总统有权对这些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同时,欧盟征收航空碳税亦是对中国航空产业的一大挑战。201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应当采取的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作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开征碳税可以实现清洁生产和资源合理利用,使中国的产品和服务绿色化,从而解决绿色壁垒问题。同时,通过WTO禁止双重征税原则阻断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利用气候变化设立贸易壁垒意图,保障中国的国际利益。

(二)中国开征碳税之可行性

从政策上来讲,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出台新的政策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为开征碳税提供了政策导向。2010年4月22日总理主持召开的国家能源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强调,要把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40%-45%的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着力构建以低排放为主的工业、交通、建筑体系。2010年5月5日,总理在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采取铁的手腕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哥本哈根会议以后,中国把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开征碳税不仅符合中国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目标,也符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制定有效政策机制的要求,是当前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更可以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使中国在未来的国际谈判中拥有主动权。

从技术上来讲,中国的环境管理方式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发展,拥有了基本完整的环境监测系统和比较有效的环境监测技术及相对成熟的环境收费体系。碳税的税基是碳的排放量,各种能源的含碳量是固定的,因此其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也是确定的。这些都为碳税的开征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碳税具有计量简单、便于检测的特点,对税务人员来说操作也相对容易。

从经验借鉴上来讲,我们可以参考国外碳税实践经验。碳税制度作为控制气候变化的主要措施在国外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国外通过开征碳税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实践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为中国碳税制度的实施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包括合理设计碳税的税负水平,充分发挥碳税的调节功能,减少其对低收入群体和高耗能产业的冲击。特别是在碳税制度环节的设计、相关配套措施的协调等方面为中国碳税制度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可行性参考。

四、对中国开征碳税的法律建议

(一)确定合适开征时间

从世界各国碳税的开征情况来看,开征时间的确定非常重要。以欧盟“航空碳税”为例,虽然在经济危机尚未完全度过之时征收碳税有贸易保护之嫌,但从其制定时间到开征时间有三年之久,且在此之前,欧盟国家有相对完善的资源税体系,可见碳税的开征要有一定的前提。

从中国的角度来讲,资源税改革为开征碳税做了铺垫,首先,在一定程度上,资源税改革厘清了中国资源和能源的价格机制;其次,在相关化石燃料的税率提高的基础上,应考虑到要为碳税改革留下一定的空间,这就为资源税改革之后开征碳税提供了一定的条件,所以只有在资源税改革后开征碳税才是最佳时机。但考虑到两个税种出现得过于密集,所以需要有时间来接受化石燃料价格的上涨。在碳税开征时间的问题上,多位著名学者高调表态:“我们希望是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征收碳税”。

所以,在资源税改革后必须设置一个过渡期。同时根据全球气候问题谈判的形势,《京都议定书》附件1中规定国家的履约时间是2012年,再根据“巴厘岛路线图”达成的协议,2012年后在要求发达国家承担减排义务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必须采取行动进行减排。

中国在开征碳税后还要完善环境税收体系。在开征碳税的同时,中国还面临着要开征二氧化硫、废水等环境税的迫切任务,根据相关规划,中国计划在2014年或之后的时间内开征其他环境税,并根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完善环境税制。

(二)税率标准的确定

欧洲目前现行的碳税是200至300元每吨,折合下来每吨煤的成本提高400至600元。如果中国初期采用这个价格,经济发展和国家的产业结构将会明显受挫,承担不起。考虑到经济发展将会受到影响,企业作为纳税人也是接受不了的,所以税额起初可能会定为每吨二氧化碳征收10至20元,而后企业一定会逐渐适应过来,税率再逐步提高。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燃烧1吨煤将产生1.9吨的二氧化碳,以目前的煤价计算,征收碳税将使煤价上涨3至5个百分点。煤炭涨价则必然导致电价上涨,各类型火电厂使用的燃料几乎都是煤,而煤价是发电的主要成本。从中国现实情况来看,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为了激励纳税人积极实施二氧化碳减排措施,但又不能降低中国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征收碳税应从低税率开始,且短期内保持稳定,不给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带来困难,这样对经济负面影响较小,然后再逐步提高。还要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建立逐步上升的碳税机制,以便完全体现碳税的在节能减排上的重要功能。

(三)征税对象的确定

征税的对象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碳税制度能否顺利实施。部分观点认为碳税的纳税对象应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根据碳税的征税对象,中国碳税的纳税人可以相应确定为:向自然环境中直接排放二氧化碳的单位和个人。这个征税对象的范围既涉及了能源上游产业,也包含了终端用户。就目前来看,对个人生活用煤和天然气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应暂缓征税。

不过,这一征税对象的范围仍然显得过大。从实际来看,规模较大的企业和能源产业中的上流产业在承受征税负担的同时,具备将其负担分解并传递给终端用户和下游产业的能力,但是后者则没有能力这样转移负担。而另一方面,针对全社会行为收税不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同时涉及个人碳税也容易引起大众的反感,效果并不会明显好于只针对能源上游大企业征税的情况。故而在考虑征税对象的时候,尽量将征税的目标放在能源产业上游的大企业上,并且合理地将税率控制在较低的程度上。

(四)税收优惠政策

从欧洲国家的经验来看,碳税优惠措施方面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能源密集型产业在碳税征收过程中负担会很重,应当给予优惠。征收碳税会影响企业的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能源密集型产业实行税收返还或者税收减免政策以资鼓励,国际上为减少碳税征收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一般都采取这种方法。二是对二氧化碳减排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给予奖励,因为开征碳税的目的就是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有必要鼓励一下该企业继续努力减排。三是对居民个人的优惠,对于因征收碳税而受影响较大的一些居民,如低收入者等,为了其基本的生活保障,应当给予适当的优惠。

那么,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中国碳税的优惠政策同样应考虑如下几点:

第一,为保护能源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市场的优势地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在不同阶段对受碳税影响较大的能源密集型产业设定不同的税率,建立健全合理的税收减免与返还机制。但能源密集型产业在享受这些优惠的同时,要与国家签订一定标准的二氧化碳减排协议或使用新技术等相关协议,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