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精选(九篇)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第1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新闻档案资源 开发与利用 途径与对策

新闻档案资源是一种独特的档案资源,由于其形成条件和折射内容的特定性而使其具备了独特属性与价值。新闻档案资源不仅体现了时代变迁和历史演变,而且反映了国家精神和党政方针。但就国内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来讲,普遍存在重藏轻用、管理薄弱等问题,对我国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管理形成了制约,因此,加强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途径与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

一方面,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全媒体时代,新闻媒体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由于新闻具有真实性、时效性的属性,新闻报道的内容都是具有重要价值的纪实资料,这就为新闻档案资源历史见证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对这些新闻资料的挖掘,能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与生命活力;借助这些资料展开历史回顾式宣传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新闻宣传的权威性和吸引力,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服务作用。此外,构建新闻档案管理、服务、反馈机制,将新闻档案资源作为行政决策、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能够充分发挥其育人资政的作用,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另一方面,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是深化新闻事业改革的内在要求。以往的档案管理限于技术水平,很难实现高效查询和阅读,所以许多新闻档案一旦归档就被“封存”了,利用率非常低下。但随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开展,电子档案查询系统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提高了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也为其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社会价值提供了较大可能性和可行性。此外,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够为未来新闻报道提供背景资料,丰富新闻内容,这无疑为深化新闻事业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数字化

档案数字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而且有利于档案资源的二次开发与利用。电子新闻档案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更为广泛、直接的传播,以充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受众规模和传播范围的扩大,无疑为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数字化建设是新闻档案资源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细分化

细分化虽然对新闻档案管理提出了全新要求,但细分化的档案不管是在管理方面,还是在精准查阅方面都将有显著改观。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对于受众来讲,时间就是效益,快捷、精准、高效的阅读才能给受众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只有充分满足受众个性化信息需求和情感诉求,才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才能拓展新闻媒体的发展空间。

(三)开放化

具体来讲,开放化是针对受众来讲的,是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前所开展的宣传与引导工作。换句话说,新闻档案资源要想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获得大众的广泛关注与认知,而这就需要开放化的宣传与引导。虽然新闻媒体可以利用自身平台优势展开有效宣传,但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拓展新闻档案用途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受众档案资源利用加以科学指引。为此,新闻媒体可以组织开展以新闻档案开发利用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提高新闻档案的关注度和认知度,促使受众在思考中发现新闻档案的益处,为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奠定坚实基础。

三、新闻档案资源开发与利用对策

(一)树立正确思想理念

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尤其是在新闻档案收集整理、开放利用环节,一定要避免出现“重藏轻用”之类的片面认识和理念。

首先,要摒弃新闻档案无用的错误理念。以往人们对新闻档案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新闻档案只是一堆过时、无用的材料,档案管理工作可有可无,未能充分意识到新闻档案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建设、新闻事业改革的重要作用。其次,要摒弃新闻档案资源开发有危险的错误理念。很长时间以来,新闻档案都被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其机要性和保密性被不适当地放大了,至今仍有部分人对新闻档案的利用顾虑重重,坚决反对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行为。他们担心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会带来档案内容失密、管理失控的问题,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事端,而这些思想理念也无疑成为了当前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路上的一只“拦路虎”。

所以,必须摒弃上述这些落后的思想理念,强化对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提高新闻档案资源开发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是实现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的前提。

(二)加强信息化管理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加强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精准快速提供新闻档案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新闻档案管理部门要不断推动信息化建设,加大网络设备投入力度,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全面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只有做到人人懂管理,人人会计算机,才能推动新闻档案资源在传播范围、利用途径、检索渠道上发生根本变化,进而真正打破传统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时空限制。可以说,加强信息化管理为新闻档案资源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实现其高效开发与利用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此外,要想实现新闻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还要将其纳入信息资源一体化管理系统,打造综合开放、内容丰富的新闻档案资源内部共享平台。有必要以一个市或省的新闻系统为中心构建数据库,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实现系统内部所有新闻单位的信息资源共享。由于互联网具有即时性、亲和性特征与优势,很容易被新闻工作者所开发利用。再加上互联网具有互动性、超时空性特征,信息来源渠道异常丰富,能够让数据库始终处于更新、拓展状态,进而为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提供内容支撑。

(三)规范收集整理工作

可以说,规范收集整理工作,是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的重点所在,而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属于自己的新闻信息数据库。全媒体时代,受众对新闻信息资源的要求远高于过去,这就要求新闻媒体树立受众为本理念,不断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做好新闻信息的索引编辑和电子储存。

第二,用活电讯稿,丰富档案资源。当前国内时政新闻基本都是新华社播发的电讯稿,规模较为庞大。不管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时事版都是其版面组成不可少的,但又不可能将所有的时事新闻都呈现在同一版面上,这样一来,大量新闻资源就得不到利用而被束之高阁。但若是可以将这部分新闻资源电子化并收入数据库,就可以对其进行二次开发与利用。

第三,有效收集整理网络新闻档案资源。互联网时代,面对浩瀚如海的网络信息,新闻媒体要学会精心筛选、合理收集网络新闻档案资源进入自己的新闻数据库,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自身新闻报道的深广度,而且能够为受众提供更加自由、便捷的信息选择,进而充分发挥网络新闻档案资源的作用和优势。

(四)开展信息编研服务

在新闻档案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中,如果说树立正确思想理念是前提,加强信息化管理是基础,规范收集整理工作是重点,那么开展信息编研服务就是根本,因为这是实现新闻档案社会服务功能的核心途径。可以说,开展信息编研服务能够为科学决策、投资可行性研究、科学管理等提供可靠依据,能够为实现精准、高效、专业的社会服务创造有利条件。目前,编研服务的开展面临着现实社会要求多领域、完整的、精准的、大量的档案资源的挑战,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做好编研工作。所以,开展编研服务,必须以现实社会发展要求为根本立足点,正确处理基本业务与编研服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在做好基本业务服务的基础上,投入适当人力、物力和财力在编研工作上,才能取得预期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要想实现新闻档案资源的高效开发与利用,就必须明确新闻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在做好数字化、细分化和开放化建设的基础上,树立正确思想理念,加强信息化管理,规范收集整理工作,开展信息编研服务。只有如此,才能为新闻档案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力的思想、技术、内容和服务保障,进而实现高效开发与利用的目的,推动新闻档案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肖娅姝.报社新闻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档案时空,2012(10).

[2] 马凤波.数据管理网站对新闻档案的分类管理――以中国知网为例[J].新闻战线,2015(16).

[3] 范慧婷.试论网络新闻档案的管理与开发[J].黑龙江史志,2014(13).

[4] 王瑛斌.浅谈新闻档案在网络环境下的创新与管理[J].学理论,2013(1).

[5] 汪玉玲,崔文辉.试析档案资源在新闻传播中的重要作用[J].新闻战线,2014(8).

第2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一、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印尼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通过制定新能源发展战略,加快新能源开发利用步伐。近年来,印尼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把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沼气等新能源发展放在本国能源发展的重要位置,并且提出了明确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制定了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新能源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产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印尼在新能源发展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诸如新能源技术水平低、新能源开发成本较高、新能源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等,迫切需要加以解决,以促进能源与经济协调发展。

1、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基本成效

首先,逐步减少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虽然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比重已得到显著提升。如2007年印尼的初级能源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石油下降至49.7%,煤炭提高至27%,天然气提高至19.2%,水电总量上升但份额下降至3%,地热能源提高至1.2%。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印尼对石油的依赖程度在逐年下降,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逐年提高,对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也在逐年提高。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印尼新能源开发利用力度的加大,初级能源结构将进一步转向新能源。

其次,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2月推出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后,印尼的新能源应用得到了明显提高。以生物质能为例,目前生物柴油年产量为19.235万t,生物乙醇年产量达到253万t,生物燃料占工业化燃料应用的比重5%。乡村能源自立发展方面,已经实现123个乡村能源自立项目。2010年,生物乙醇年产能已经达到40亿!,生物燃料总产量已经达到50亿!。所以说,新能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并且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大大降低了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再次,确保了本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步骤。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能够使支撑经济增长的能源需求越来越具有刚性。正是因为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印尼的经济发展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势。一方面,印尼的能源自立政策吸引了国内外的战略投资者,印尼地方政府先后与日本、巴西、中国等多国企业合作,引进外资建成了太阳能、水电、生物燃油等新能源项目。另一方面,能源自立计划带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批劳动者就业。如生物燃油项目的发展扩大了该类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进而提高了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印度投资商在本国楠榜省投资建设的乙醇厂,推动了木薯种植面积增加,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

2、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存在的问题

根据印尼农业部的资料,印尼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可用以提炼燃油替代品的植物就多达40余种,如棕榈、椰子、甘蔗、蓖麻、木棉子、豆蔻、红厚壳、红豆子、辣木子等,其中棕榈、甘蔗和椰子等燃油替代品植物,具有非常可观的发展前景。如何利用这些新能源,不仅需要有过硬的技术,而且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同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相关方面的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水平仍然偏低,社会对新能源技术的吸收仍然很少。在有关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政府机构仍缺乏紧迫感和协作意识;新能源商业化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新能源开发投资费用较高,高投资成本与高生产成本使得新能源与传统商业性能源在价格竞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生物燃料的大规模发展挤占原有农作物种植,并对原始森林资源造成破坏;新能源发展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如太阳能、地热能的资金需求在增加,巨大的资金缺口有待政府资金援助。

二、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政策框架

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持续攀升,印尼重新审视了本国的再生能源发展战略,制定了新能源发展规划,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新能源的政策措施,包括能源的开发保护、乡村能源发展、财政补贴等。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

1、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点和要求

印尼新能源发展计划可以分为非商业性开发与商业性开发两类。非商业性开发类主要是政府推动实施的乡村能源自立计划和乡村电力化计划;商业性开发类则以私人实体的投资开发为主,但政府会支持重大的新能源发展项目,如乡村光伏发电项目。截至目前止,印尼已经推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项目有很多,主要包括:以可再生能源工厂替代柴油机,以满足农村地区的电力需求;政府协助中小可再生能源发电厂与国家电力公司的电网联网;乡村地区太阳能光伏电发展项目;综合微水电发展项目;生物汽油合作项目;启动乡村能源自立计划。

2、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主要措施

印尼在新能源开发利用方面的主要措施:第一,重视新能源知识学习。加强公共意识宣传,定期举办能源效率与保护的论坛;积极开展工业部门和建筑的节能知识竞赛。第二,提升能源保护能力。由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等国外机构提供能源保护的培训;由培训教育中心主持关于能源保护的培训安排。第三,强化项目服务。针对工业和建筑业的能源保护合作项目,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保障,为工业和建筑业提供能源审计服务等。第四,发挥机构作用。成立能源保护清算所,提供能源保护活动的相关信息。第五,提供资金支持。针对家庭的煤油向汽油转换项目,由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向乡村地区部分家庭派发高压气筒。第六,注重政策引导。由政府和国家电力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家庭使用荧光灯,将街道照明由水银灯改装为钠灯。第七,提倡绿色消费。针对家庭的能效标志项目,将能效标志作为引导消费者能源消费的指引。第八,制度相关措施。针对工业和建筑部门的能源管理者胜任项目,由政府出资设立能源管理人员认证制度以及胜任能力标准。

3、印尼乡村能源发展的标准和规划

乡村能源自立是指一个乡村拥有满足部分或全部消费和生产性能源需求的能源供给能力。其标准分为三点:一是当地可提供的能源能力,印尼能源与矿产资源部的标准是能源自立乡村的电力或燃料供应的60%以上的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能源供应项目及其配套措施,推动乡村生产性活动,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三是通过

创造就业岗位解决乡村就业问题。印尼推广乡村能源自立计划,选择200个乡村作为试点,其中100个是以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100个是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该计划目标是在2009年建立1000个以生物燃料为基础和1000个以非生物燃料为基础的能源自立乡村。

三、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成功经验

能源是经济运行的基本动力,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特别是在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日益攀升的今天,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就更加显得重要。多年以来,印尼为了减少本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印尼政府千方百计开发能源资源,不断拓宽能源发展新路,经过多年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以立法形式实现能源开发利用规范化和标准化

由于可再生能源具有资源丰富和可再生性的特点,在资源的利用上既不会出现枯竭,又不会对环境构成严重的威胁,是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鼓励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印尼先后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其中包括税收鼓励政策、延缓缴纳增值税、对可再生能源和能源保护设备实行进口零关税、免税期和软贷款等,并多次了关于能源保护及能源推广的中央政府文件。核心的政策法规包括:2003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保护政策”,2004年颁布的《国家能源政策2003-2020》。为了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程度,印尼规定自2005年每年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为20%,并且出台了生物柴油及生物乙醇的标准条例。2007年印尼颁布了《国家能源法》,其目的是降低国民经济对进口成品油的依赖,同时推广生物燃油、天然气、地热、太阳能和风能等替代能源。

2、以经济改革推动新能源开发利用商业化

加速新能源商业化,是促进新能源技术的应用,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需要。印尼在这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在国家投资方面,印尼政府使用自有资金进行新能源开发,满足能源的需求与供应。同时,财政部、国企部和能源矿产资源部等相关部门积极鼓励私人部门和外资企业在符合印尼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更多地参与印尼能源项目的投资与开发。尤其是在兴建独立电站方面,印尼积极制订透明的投资政策,使国有企业、私营部门、合作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能源投资。为了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营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印尼政府在金融、货币、财政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如对参与新能源开发与能源保护的公司实行增值税延期与减免,以及免除进口税等。取消对新能源与能源保护设备的奢侈品税,对新能源和能源保护开发投资中的工程部分实行无息贷款。

3、以拓宽渠道促进新能源开发利用资金多元化

开发利用新能源的初始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化运作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印尼新能源开发利用的融资配套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争取印尼政府的发展预算支持,此项预算资金由政府分配给能源矿产资源部、合作部、卫生部、技术评估与应用机构等政府部门,为其新能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其次,一些政府机构的新能源项目可积极寻求双边或多边捐赠、技术援助和软贷款。第三,能源开发区的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财政收入支持,以及向海外申请海外援助贷款。第四,积极关注环境问题,新能源发展和反贫困的国际机构或民间组织的支持,包括来源于世界银行的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和海外发展机构等提供的贷款资金服务。最后,鼓励对地方投资企业以及农村金融机构的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4、以原材料供应扶持新能源产品的生产和推广

首先,积极发展能源农园业。如印尼RNI公司拥有10多家制糖厂,公司的农园每年为公司白糖加工提供大量的甘蔗,产出的甘蔗渣通过再加工制成生物乙醇。其次,为农民提供优惠政策,提高生物能源的生产和使用水平。为了吸引农民种植生物能源所需的棕榈、蓖麻、甘蔗和木薯等优质原料,由当地银行向农户提供低息或免息贷款,由厂商向农户提供免费种子和化肥。此外,作物的收购价格提前通过合同订购的方式确定下来,以确保农民的受益。再次,政府介入推销生物汽油。印尼政府开始在雅加达推销一种由95%高级汽油和5%乙醇混合而成的高级生物汽油。

四、印尼开发利用新能源对我国的启示

新能源开发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近年来我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法律法规,在新能源的具体发展政策方面,印尼的经验对我国新能源开发利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

第3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技术创新体系

一、企业技术创新与节约能源的关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粗放式增长方式下,能源消费也以翻番的速度增长,能源短缺、环境压力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挑战。为此,中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思路。企业作为社会的微观经济主体,必须负担起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从企业自身看,通过企业技术创新,节约能源应是企业的内在发展要求。

1.节约能源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

目前,我国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行业,单位产品能耗远高于世界先进平均水平,煤、电、水等大量能源浪费严重。合理使用与节约能源,应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目的之一。世界知名汽车制造商克莱斯勒集团,通过启动新能源与新动力技术创新战略,开发出高效率的汽油发动机、高级柴油发动机和利用生物燃料、混合燃料、氢燃料等新能源的汽车动力系统等,掀起燃油动力革命。我国著名的企业五粮液集团采用蒸馏一次水补充及二次恒温控制技术改造、激光全息防伪生产线进水全封闭循环新技术等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实现年废水循环利用量700多万吨,各类资源的“三废”综合回收利用产品销售收入高达1.6亿元。该集团董事长王国春认为:“三废是放错位置的资源”。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基于建立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五粮液集团主动进行技术创新,把节约能源作为技术创新的目的。

2.节约能源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

企业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作为个体的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也主要是从利润角度考虑。企业要实现最大利润,首要的办法是降低成本,而通过技术创新,企业一方面可以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单位产品能耗,从而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合理使用,把废能转换成企业可用的能源,可以产生可观的利润。一位企业家就曾说过,企业的生命力在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资源节约、环保与高效。

3.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

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核心的,而企业是社会的微观主体,具有社会性,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注定要为节约能源,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责任,企业技术创新已经和必定是节约能源的决定性因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企业以科技创新导入能源利用与再生,高新科技产业增长占全美经济增长的85%以上,开辟了新的增长方式,节约了能源。而传统产业中的机械制造、化学与造纸以及日用消费品工业等,通过技术创新,对节约能源所发挥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我们也应确立技术创新导入能源节约、开发与利用战略,使有限的能源发挥出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企业技术创新是节约能源的途径和保障

节约能源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将企业技术创新导入节能领域,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是节约能源的保障。英国BRONZEOAK公司与印尼RNI公司合作,利用印尼甘蔗、棕榈等自然资源,共同开发生物乙醇等新型能源,建立生物资源发电厂,打造了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制造体系。江苏金东纸业公司将企业80%以上的技术改造资金投入到节能减排技术开发新领域,建成白水全封闭循环利用系统,使企业白水循环使用率高达96%;实现了冷凝水全部回收利用,使吨纸耗水从原来的120吨迅速下降到8吨。

二、节约能源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的障碍

1.企业围绕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水平低

近来,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虽有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节约能源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节约能源角度看,目前工艺创新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围绕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工艺创新过少,导致企业能源消耗居高不下,经济效益低。产品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开发各种能节约原材料和能源的产品的创新能力低,而且,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还是以模仿、改进和换代为主,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

2.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够明确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企业应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日本的科研开发体系就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辅助形成的。再如美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在科研开发方面愿意投入巨资。通用汽车公司每年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3%,它还建立了巨大的技术中心,设研究实验室及工程部、设计部、制造部、环境保护部等部门。由于计划经济残余思想的影响,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还不够明确,直接导致了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认为技术创新应该是研究院所的事情,与企业无关;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在研究开发、技术创新上不愿进行投资,由此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更无从谈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

3.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虽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但是以这样的方式增加利润毕竟要经过比较长的一个周期才能实现,而且,企业为此进行技术创新所需投资成本较高,需承担的风险也较大。与此同时,一方面是大量新能源的发展和使用,购买新能源的成本甚至比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再利用和再生利用能源的成本更低,另一方面是企业在粗放式经营中并没有因企业的过度消费能源而直接付出相应成本。因此现实中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

4.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还缺乏能源危机感,缺少节约能源的社会责任感,不能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企业的技术创新,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意识不强,对符合节约能源要求的技术创新关注也较少。一些企业即使考虑进行技术创新,也只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而没有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角度考虑,甚至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对立起来。因此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往往采取一些急功近利的办法,走粗放式的老路子,以能源消耗过度为代价,从长远看,这不仅对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而且制约了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企业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组织保障不强

既然企业自身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政府就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必要的条件和环境,并通过政策、法规、制度等引导企业、规范企业、约束企业。在西方国家,政府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促进企业开发新技术,采用新材料,改进新设计,加速企业发展向节能环保方向转变。美国的新能源政策要求大力开发节能技术,积极寻求可替代资源,大力倡导全社会节能。比如将汽车节能技术设置硬性指标,规定2007年生产的汽车的燃放必须从每加仑行车20.7英里提高到22.2英里。英国政府大幅度降低对资源消耗高的纺织、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的补贴,扶持发展能源消耗少、资源产出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欧盟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绿色能源产业,新生能源可获得相应排放额度的补偿。而目前我国虽然也有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总体看来,针对性较差,可操作性不强,效果不明显。

三、从节约能源视角构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

1.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

在增长优先的发展观指导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技术创新过程中忽视了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技术创新缺少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要使企业和社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使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命力,必须在企业树立节约能源的技术创新观,把节约能源的观念和思想深入到企业内部,成为企业文化和发展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种技术创新观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充分考虑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它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是可持续的,是符合人类社会长远利益的。

2.明确界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缺位,直接、严重制约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进程,影响企业的节能减排。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其次,可以考虑在政策方面硬性规定不同规模的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所占的比重;再次,国家应该采取激励措施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从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3.加大围绕节约能源的企业技术创新政策保障和支持

借鉴西方经验,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把节能环保型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向节约能源方向转变。(1)从产业政策上对那些高能耗的落后产能企业予以淘汰,扶持能耗少的高新技术企业。(2)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信贷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提供贷款,对高能耗企业则限制信贷支持。(3)制定有利于节能技术创新项目的税收政策,对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免税、奖励、补贴等优惠,扩大对高能耗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4)建立技术扶持体系,优先考虑将节能技术创新项目列入重点工程,直接投入资金,组织有关企业、科研院所等联合攻关。(5)增加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政府引导类科技计划的投入,给企业节能技术创新项目更多支持。

4.围绕节约能源组建企业技术创新联盟

节约能源可以通过对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来实现,而能源的反复循环利用不是单个企业和产业能够完成的,它要求企业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共同围绕节约能源进行技术创新活动。例如,一个企业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创新成果可以让别的企业享用,企业的废弃物甚至也可以成为别的企业的能源。如此循环利用,互帮互助,共同促进整个社会节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促进能源节约以及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围绕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一方面要加强能源循环使用技术的开发研究。尽可能选用能够回收利用的能源,提高能源回收率,进行能源综合利用和二次再生利用,创造能源循环利用的节能新技术。另一方面,大力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如低物耗、能耗煤基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发展尚未使用的能源来取代已经和将要耗竭的能源,尽可能从污染环境的能源转移到可再生利用的绿色能源。以节约能源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切入点,将技术创新导入节约能源、能源利用与再生等领域。

结束语

随着世界资源的不断开发,资源也开始不断匮乏,随之而来各国政府以及民众开始重视能源的节约,社会中的企业为了生存,也在不断节能创新节耗,促进企业的业绩,推动社会的节能创新潮流,一起寻找节能创新新的科学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邹凤岭:整体推进节能环保经济发展[J].粤港澳市场与价格,2007(7)

第4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农村;可再生能源;新农村

十以来,国家对民生问题越来越关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农村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在北方供暖季节,为了改善雾霾、煤改气、限能耗等重点,促进了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和利用,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1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开发农村可再生能源,实现新农村建设能够对我国农村资源充分利用,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性,实现较高的经济发展。并且,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开发还能为农民增加更多收入,特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下,在农村使用可再生能源,能够促进养殖、生产、加工等工作的积极经营,为农民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且,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还能满足现代化农村的发展需要,降低能源紧张问题,因为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下,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为了缓解能源紧张问题,可以将各种农作物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的激励开发还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源利用过程中,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少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实现农村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发展农村的可再生资源,还能推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使用,改变农村的发展容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也能促进农业科技技术的有力研发,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积极宣传,保证为我国农村形成文明社会建设局势,在该趋势下,不仅能促进新农村的积极建设,为我国经济发展也提供有利依据。

2 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对策

2.1 实现科学规划与管理

农村可再生能源与新农村建设是相互存在的,所以,在对农村的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利用期间,需要将其应用到农村建设规划中去,保证能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实施条件,突进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不仅如此,在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政府还要根据我国的相关规范,明确其发展目标和实施任务,将可再生能源了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保证目标建立的科学性。并且,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工作还需要多个方式有效执行,执行期间,不仅处理与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还为其建立技术质量标准体系,保证农村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期间,能够规范、有序实施。

2.2 坚持原则,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应当坚持因地制宜、农民自愿,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实现能源环保、节约、安全、清洁、方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可再生能源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有所规范,并根据相关实施准则,建立一套完善的执行法规,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2.3 提供财政与税收支持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工作为初步发展阶段,技术发展水平与市场化发展程度都比较低,投入的资金也比较少。并且,“三农”问题的逐渐产生,使农村面临严峻的资金短缺现象。所以,政府需要加大资金和税收制度,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开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条件。在具体实施期间,政府可以直接扩大资金,支持农村开发的大型项目。中央还可以给予专项资金,促进农村小水电的发展,实现能源的积极转化。政府也需要给予税收与政策上的优惠,对一些开发新能源的地区,可以减免,保证技术开发力度与生产能力的不断扩大。

2.4 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撑

加大技术研发工作,促进可再生能源生产成本与市场的有力推广。期间,政府可以加大资金与设备的投入,促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积极研究。如:根据我国“十一五”计划的相关要求,重点发展太阳能发电与生物质能,解决大型风力发电设备的关键问题,这样不仅能提升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的实施水平,还能降低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成本。并且,在政策支持下,还需要扩大试点,保证在实践中,能够促进技术执行的可靠性与经济性,在该执行条件下,不仅能为农村大规模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能为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化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2.5 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

可再生能源在积极开发过程中,利用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比较多,使用的经济成本也较高。如: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在对其积极开发过程中,国家不仅要给予相关政策,还需要为其创建合理的执行机制。为了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发展,可以将政府与市场相互结合,并在政府的积极引导下,将市场主体充分发挥,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发展和形成。同时,还要利用相关的实施对策,为可再生能源发展提供较大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不仅能促进可再生能源的积极选择,将政府作为支撑,还能为可再生能源开发工作提供有利的实施方向。

2.6 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

在对农村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过程中,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信息,所以,建立农村能源信息系统,将其与我国的能源系统有效衔接,以保证为我国提供有利决策。在具体工作中,主要为国家提供可行性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保证农村能源开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国家还需要在能源可再生开发工作中做好调查、开发工作,并将信息及时利用,促进农村能源开发工作的合理执行。

总结

基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的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要将政府与媒体作为导向,重视环境问题,保证将农村的可再生能源提高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高度上,实现农村可再生能源的积极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凤祥.和顺县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绿色农房建设建成美丽新农村[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4(10):28-30.

第5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新时期;电力;新能源;利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317-01

据相关资料调查,地球上的一些资源只能维持短短几十年,随着人类不断的开采和利用,能源危机已经日益严重,因此,探索和开发新的代替能源,成为现在及未来的重要工作。新能源主要包括几类,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生物质能等,这些新能源的种类蕴藏量是相对比较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

1 风力发电

1.1 风力发电原理

风是一种空气运动的产物,也是空气在水平方向的直接体现,风中存在着相当巨大的能力,是再生能源重要的种类之一。据相关数据表明,风能的利用可以达到30TW以上,但是对于地球的人类来讲,利用风能的效率却是相当的低。风力发电主要是借助风力的作用,对能量进行转化,驱动发电机对能量进行利用,从而实现风力资源利用的效率。通过支撑铁路、电气系统以及发电机进行系统运转,最终实现风力发电。

1.2 我国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在风能源的利用上还是相对比较丰富的,世界风能资源的排名也是名列前茅,我国的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以及我国的一些沿海地带。据相关统计,我国的风能资源大约有236 GW左右,占我国水资源的65%左右。据相关记载,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利用风力资源的例子,比如,风帆运输以及风力提水等。进入21世纪,风力发电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我国很早就已经在相关地区建立起风力发电试验场,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对于风力发电的开发与利用。

2 太阳能发电

2.1 太阳能发电原理

太阳能资源主要是来源于太阳,太阳属于一个相当巨大的恒星,有资料显示,仅仅是太阳的表面温度就可以达到大约6千度左右,其内部的温度目前还没有精确的数据。太阳可以说是一个母体,地球上所有的能源都来源于太阳,假如说没有了太阳,那么地球上的生灵万物将不复存在。太阳能发电主要是利用太阳的辐射能量,将太阳的辐射能力转化为电能的过程。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太阳能的存在,这也是世界上很多国家把太阳能作为电力新能源开发重点的原因。太阳能的利用主要由两个方面,一种是太阳能热发电,另一种是太阳能光发电。

2.2 国内外太阳能发展比较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美国的时间是最早的也是最久的,利用的范围也是相对最为广泛的。早在80年代,美国就已经把太阳能资源利用于航天以及军事部门,到了90年代初,太阳能已经在美国民间被普遍的利用。为了能够加快太阳能的利用,美国甚至提出了太阳能发电研究5年计划。澳大利亚已经研制出太阳能发电入网装置,太阳能发电入网装置不仅仅只是包括凝胶蓄电池,其中还会括包太阳能的存续库,这也是世界上第一台将太阳能与电网相结合的装置。针对我国目前的太阳能利用来看,虽然是在快速的发展,但是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较之下,太阳能利用还是较为低端,主要是利用于热水浴以及采暖方面居多,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太阳能的利用以及开发。

3 地热发电

3.1 地热发电原理

除了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发电之外,地热发电也是其中重要新能源之一,地球内部结构相对较为复杂,但是其中储存着大量的能源,越是对地球内部进行深入,其地热资源就越丰富,据相关数据表明,地球内部核心地区的温度可以达到5千度左右。地热发电的原理主要是充分的利用地热能,将地球内部的热能进行释放以及利用,人类可以利用的地热资源主要是热岩层、地热蒸气以及地下热水。

3.2 我国地热能发展现状

地热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且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地热资源主要集中在我国的地区。我国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站,羊八井地热站出电量极其稳定,从羊八井地热站发出的电量占整个拉萨地区总电量的20%以上。另外,我国的广西地区也是地热资源集中地,虽然没有地区多,但是当地部门结合当地的一些实际情况,建立起广西第一个地热站,装机容量大概在3 MW左右。

4 潮汐发电

4.1 潮汐发电原理

在海湾或者河口,可见到海水或江水每天都会有两次的涨潮和洛汐现象。在有条件的海湾或者河口建筑堤坝、闸门和厂房,将海湾与外海隔开,围成水库,对水闸适当的进行启闭调节,使水库内水位的变化滞后于海面的变化,水库水位与外海潮位就会形成一定的潮差,从而可以驱动永轮发电机组发电。

4.2 我国潮汐能发展现状

我国早在1985年的时候,就已经有部门对潮汐做过相关的调查和统计,我国的潮汐能源较为丰富,主要集中在浙江以及福建一带。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发展潮汐能源,我国早已经建立了潮汐电十多所,发展到今天,大概已经有20多所潮汐电站了,在总装机容量上可以到近2万3千千瓦。除了一些目前的潮汐大型试验站之外,我国还准备在长江口建立北支流潮汐电站,针对我国的潮汐资源利用来讲,相关部门仍然还要进一步的进行开发与利用。

5 总结

综上所述,今后的能源发展趋势必然是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不仅可以满足能源的需求,更多的是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和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加强电力新能源的开发及其利用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说我过在电力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就一些实际的情况来讲,其中仍然存在一些很重要的问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电力新能源开发及其利用率。相关部门要加大电力新能源开发以及利用上的力度,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月阳,朱冰,王聪.浅析新时期电力新能源与生态环境的关系[J].科技资讯,2014,01:66.

[2]郭淑贞.新时期我国电力新能源产业发展对策分析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08:234.

[3]邓丽丹.基于SpringMVC的电力新能源基础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D].江西农业大学,2014.

第6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论文摘要:探讨了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关问题,阐述了化学课程资源的内涵。在分析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实施建议。

21世纪我国在化学教育方面与时俱进,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自1999年提倡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一直强调全面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这无疑给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课程资源可谓是非常丰富的。那么,如何才能更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呢?当前化学教育工作者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新课程理念要求设置多元化的教学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1]。

一、化学课程资源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实施建议部分,首次明确提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问题。其中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要素和内容的基本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

研究者以化学课程实现化学课程目标或计划的需要为出发点,认为化学课程资源是化学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化学课程编制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化学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化学资源。化学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化学课程实施的媒介。

二、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1.国内研究的发展

我国化学课程的开发经历了洋务运动时期,维新运动时期,近代学制建立时期,民国时期,现代时期五个阶段[2]。化学课程开发从萌芽走向成熟,化学教育有了崭新的面貌。

我国的化学课程资源的研究是伴随着新课程提出与实施而逐步得到发展。新课程提出后课程资源问题成为教师以及课程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前期涉及的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处于理解层面。从2005年以后,化学课程资源研究从各个方面细化分析资源,出现了案例资源的分析、信息化资源、实验资源。接着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分类,提到了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新闻资源、教学过程资源等;开始探讨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化的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研究涉及了实验资源微型化、绿色化,渗透STS 的思想。2009年至今大多数研究展现了人们对于化学课程资源动态生成、乡土资源的更深入的研究。总之,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深入,学科课程资源不断发展,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深化。

2.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存在的不足

目前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正处于发展初期,当前许多化学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农村。在大多数地方,学校只是为了升学,很少考虑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造成化学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我国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不足从多方面反应:

(1)教育机构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宣传和强调力度不够,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很少。同时教学相关人员如校长也缺乏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识。

(2)中学化学教师的新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对新课程了解不深,大部分有印象但缺乏对新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教师不适应新课程,缺乏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意识,认为教学中缺乏化学课程资源。课程开发的主体是少数专家,教师没有看到自己在化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所具有的潜力。

(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结构不协调。学生喜欢讨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但由于教师的满堂灌忽略了学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所针对的主体。学生渴望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但学校、教师很少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4)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资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的经费不足,导致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机会少,开发条件受到限制。

(5)校外资源的利用不足。如农业生产中的化学课程资源(化肥和农药的合理使用,土壤酸碱性的判断)、酿酒、采矿、文物保护中的化学课程资源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新课程理念下,教育者也逐步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重要性,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有好的发展。

三、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施建议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遵循开放性原则、经济性原则、针对性原则、个性原则。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实施,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强调:“(1)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2)加强校外课程(the out-of-curriculum)的开发与实现;(3) 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 [4]

1.注重因地制宜,保持动态平衡

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保证资源被充分利用,而不被浪费。动态平衡即符合当地学生身心发展要求和当今社会的要求。农村与城市,不同民族间化学课程资源存在差异,要保证各取其需,各具特色。各种化学课程资源之间以及它们内部应做到动态平衡,地区化学课程资源的差异性也应该达到一种动态平衡。另外,一些地方科研机构也应该公开化,将高科技与教育结合,让学生真正认识科技,支持科研活动。美国费米高能物理实验室将高科技平民化,让不同社会群体真正走近科技。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①免费开放实验室,鼓励公众了解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 ;②成立专门教育机构,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紧密结合,开发大量教育项目。

2.强化教师的化学课程资源观

新课程中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它们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开发和利用。只有教师意识到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义,才能推动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二是教师要不断反思、学习;三是加强对教师的理论指导,鼓励他们多实践。

3.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化学课程资源的直接使用者。因此,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城市和农村的学生,不同区域的学生都存在差异,在开发资源时考虑学生的实际,考虑资源是否会有助于学生学习化学,认识化学。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来开发和利用中学化学课程资源。

4.加强相关教学理论研究

建构主义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建构主义“本质上是反经验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同时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强调认识的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具体差异性。” [5]知识观上,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问题的答案,需要在具体情境中再创造,强调了知识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的时候注意情境的创设问题,同时体现了化学课程资源需要考虑其动态性。教学观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是帮助和促进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在开发化学课程资源的时候注意资源的可建构性,考虑是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意义建构。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实践,发现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最终获得答案并交流。合作学习将让学生共同探讨交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使得学生主体地位更加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我们开发和利用的化学课程资源要有利于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利于开展探究式和合作式学习。只有将相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开发出恰当的化学课程资源,才能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5.利用信息化手段——化学课程资源包

(1)化学课程资源包

化学课程资源包指将相关课题涉及的所有有用的化学课程资源整理、归类后,组合成一个文件夹存储。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本地特色、自我风格、学生实际开发出自己的化学课程资源包,为以后教学积累资源。同时,化学课程资源包也可以作为另一个资源开发的基础。

化学课程资源包涵盖了图片、视频、文字形式等有形资源,在有形中包括了无形的资源,比如美食文化与营养活动中民俗文化也是课程资源。资源包中可以包括情境创设背景资料、实施建议及导课举例;教学过程设计指导与活动方案建议;相关的拓展知识以及案例展示。资源包层层递进,便于资源搜索与管理。

(2)化学课程资源包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取资源包中的相关信息进行教学设计。构思教学活动时,在资源包中寻找情境创设相关资料,再结合学生这个主体的实际,思考优化后,设计出情境资料。教学活动中各个知识点的设计也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可以开发整理针对教师和学生不同的资源以供参考。课内和课外活动的设计也是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师设计的自己的教学方案,又形成了新的课程资源,成为资源包的一部分。化学课程资源包内容的丰富与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有“生命力”的。教师应该不断充实原有资源,这样资源包将会不断得到优化。

新课程对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让中学化学课程更具有生命力,更具有吸引力,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徐秋云,李远蓉.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4):60

[2]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9

[3]王英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农村中学化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3

[5]王磊.化学比较教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301

[6]董海芳. 关于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几点思考[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4,(12):20-22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30

[8]陈治国.中学化学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12):117-122

第7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新药研发 资源整合 战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许多企业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开发利用,原来的科技成果,或者已经推向市场,或者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竞争对手的捷足先登而优势殆尽。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强化了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保护,照抄、照搬或跟踪别人的科技成果的道路越来越窄。毫无疑问,自主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对科技型企业来说,技术研发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因此研究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战略就非常有必要,而制药企业的新药研发是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中很突出的一种。

本文选取日本武田制药企业为个案,阐述制药企业在当前全球新药研发形势下,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调整新药研发战略,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增强新药研发能力。通过个案分析,提出制药企业的技术研发战略构想。

一、日本武田制药新药研发战略分析

日本制药工业一直以仿制药为主,但从上世纪80年代起逐渐走上新药研发之路,因此其资源积累逊于欧美制药巨头,年研发投入只占销售额8.11%,远小于欧美国家15%以上的数值,但在产业规模、新药产出数上并不逊色。武田制药为日本最大的制药企业,也是日本新药研发最强的制药企业,至今已有22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公司“努力通过研发突破性新药,促进全世界人的健康”的目标指引下,迅速成长为世界性研发型制药企业,并陆续推出四个“重磅炸弹级”新药:candesartan、pioglitazone、lansoprazole、leuprorelin。公司计划在2011-2015之间还将推出5个“重磅炸弹级”新药。

新药研发是个系统工程,从疾病研究、形成新的治疗理论到新药上市需要长达10年以上时间,依次经过新药发现、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注册生产及上市五个阶段,期间需要大量资源,企业怎样获得与高效利用资源是企业新药研发的关键。我们在对武田制药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后发现,其克服困境、持续推出新药正是通过对下列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而实现。

1、研究资源整合

武田认为内部研究是提高新药能力(capability of creating new drugs)的根本途径。为此,首先,公司实施Tikarakobu研究战略,将研究资源集中于4大核心领域(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感染与癌症)。2006-2010年公司将建立一个研发结构以保证从2011年开始公司能通过内部研发持续推出新药。其次,注重企业内部知识性资源整合。作为日本第一家制药公司,从1998年起实施基于研究绩效的报酬体系,提高研究人员积极性和研究效率,在这个系统下某研究人员对某新药研究做出贡献,将会给予该新药全球销售总额的比例,2004年公司付出奖励资金3000万日元;同时公司也会对协作首席科学家做出新药研究贡献的人员实施奖励。再次,积极整合外部优势研究资源。2005年公司合并美国Syrrx,Inc.,并改名为Takeda San Diego, Inc.(TSD),它使武田公司具备了高通量蛋白质结晶筛选技术、理性药物设计能力,至此武田拥有了三大研究中心(其他2个在日本国内),通过三大研究中心间的项目合作和人员交流,信息与成果达到共享,提高武田创新能力。同时,武田设立美国研究投资公司,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和学术研究中心展开合作,以期通过早期资本注入,获取潜力新药。

2、开发资源整合

首先,武田将引进许可和联盟活动作为公司内部研发的补充,促进协同效应,在提高新药价值的同时,加强自身核心领域的地位。如在生命系统相关疾病治疗领域,武田推出了一系列新药,为全世界50多个国家销售,像治疗糖尿病药Actos、治疗高血压的Blopress,在此基础上武田通过引进许可及联盟活动,不断为病人提供改进型新药,这使武田在该领域的地位更加牢固。其次,在临床试验资源上,武田通过整合,成立日本、美国和英国三大临床开发中心,通过彼此合作,构建全球临床实验网络,提高临床数据利用率,加速新药在三边市场的上市速度。

3、专利资源整合

首先武田提出“专利是制药企业的核心”,1995年公司成立知识产权部门,旨在开发一框架,使专利活动与公司研究、开发、生产、市场、联盟活动相协调,提高公司专利活动效率和准确性。其次,公司认为保护和管理专利信息是专利战略的两大关键要素,为此公司在除日本外,在芝加哥及圣地亚哥、伦敦分别设立专利中心,整合专利信息,从全球角度以防止、攻击、保护等手段对付侵犯者;在专利信息管理上,三中心时刻关注公司战略性专利申请、其他机构专利申请信息及研究、专利需求等,为公司寻找更多有利的涉入机会。2005年公司获得专利许可费508亿日元。

4、生产资源整合

武田建立全球生产体系,优化生产系统。2006年武田关闭日本Shonan生产基地,建立爱尔兰武田制药有限公司,使其成为武田第一大海外原料药生产基地,以满足巨大的欧洲市场需求。而原武田爱尔兰有限公司从1999年以来生产能力也迅速提升。这样武田在同个国家中实现从原料药到成品药的过程,整合了生产,提高了效率。同时,武田整合生产过程,提高各企业质量控制系统和生产工艺技术。另外,在利用外部资源上,实施战略性外包,开展长期合作,协作外包生产企业改进质量保障系统与生产技术,为武田构建柔性生产系统。

5、市场资源整合

首先,充分开发品牌资源,武田坚信“通过品牌开发,促进用户健康”的经营理念。企业以可靠的质量及完善的服务赢得用户;细分市场,为更多用户提供适合他们的选择;成立客户服务与健康公司,调查用户药物使用情况,2005年共调查15000名客户,其信息用于改进产品。其次,构建全球销售系统,目前武田药品销售公司分布为亚洲6家、欧洲6家、美国两家,每个市场运作都直接由日本总部协调,到2010年武田计划在每个市场上其产品占有率居日本国内制药企业之首。再次,利用市场资源杠杆,结合自身药品优势,引进互补药品,组成系列治疗药物,使公司在该治疗领域建立市场优势,如武田新药Basen(用于治疗糖尿病),然而糖尿病常与肾病、神经病等相关,因此武田通过协作市场销售(co-promotion)等方式,引进相关药品销售许可,组成该治疗领域系列药品。

通过上述各类资源动态组合,武田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但是新药研发是个系统工程,企业还必须注重五类资源间的协调。为此,武田实施Marketing-Production-Development-Research-Alliance-Patent 战略。通过这个战略,武田达到促进五类资源互动,减少研发界面效应,提高新药研发效率,为公司进入竞争激烈的欧美市场赢得竞争力。2006-2010年公司管理计划指出,改革研究过程和研究管理,进一步提高MPDRAP战略效率和质量,公司成立由研究、开发、市场人员组成的产品战略小组PST,从新药研究阶段开始对新药设计等情况进行协商,减少后期新药开发、生产过程中的界面问题,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同时以知识产权利用为核心,开展药物生命周期管理,在研究、开发、生产及市场部门配合互动下,正确估计已有药品所处阶段(引入、发展、成熟、衰退期),充分利用各方信息及资源,对已有药品实施二次开发,延长专利期,充实公司新药线。

二、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资源整合与利用

内外资源整合,即企业以内部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杠杆,在获取外部资源的基础上实施各类资源整合。为此,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新药研发能力是制药企业研发资源整合的战略目标。新药研发能力是制药企业整合资源过程中积累的知识效果,它应是企业研发资源整合的战略目标。在实施整合战略过程中,制药企业必须牢固确立以提高企业新药研发能力为整合战略目标。如果不将新药研发能力作为发展目标,随着外部合作的进行,企业将越来越依赖外面公司来获取关键技术,这样企业会越来越处于被动地位,被企业界边缘化。

第二,资源整合应分为三步骤:第一是资源识别,它是资源整合的前提,制药企业必须针对企业研发不同的阶段,在识别关键资源、内部强势资源及弱势资源基础上,摈弃弱势资源,巡视外部资源,寻找替代或互补资源。第二是资源获取,它指企业从研发战略角度,充分利用有形资源杠杆和无形资源杠杆以多种方式获得外部优势资源的过程。第三是资源整合,它是关键步骤,制药企业通过资源合并与转化,形成自身新的企业研发资源体系。只有实现这三个步骤,企业才真正实现资源整合。

第三,各类资源整合应树立各自整合的目标。只有各自树立了整合的目标,才能让资源整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制药企业新药研发的资源协同整合

各类资源间协同整合,即企业研发各类资源间必须保持动态协调。各类研发资源协同整合目的是减少各类资源间界面效应,促进各类资源动态平衡。它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研究资源与开发资源整合。企业研发是一项基础性很强的工作,在研发过程中如何使研究人员与开发人员有效沟通,促使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对开发环节作适当考虑,而不是在研究成果出来后再考虑开发难题,这可有效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减少开发与生产成本。可采取的措施有开发人员参与后期研究工作、培养研究人员开发经验等。

第二,R&D资源与知识产权资源整合。企业自主研发的长周期性及其专利期的相对缩短,使研发部门与专利部门须加强沟通,整合R&D资源和专利资源,做好新产品衔接工作,做到在研、在开、在产一体化,当专利即将到期而研究毫无起色时,企业可引进有潜力的市场产品,利用研发资源,实施反求工程,得到改进型成果或对自身产品实施生命周期管理,保证企业产品线的新颖。

第三,生产资源与市场资源整合。市场部门处在销售第一线,接收最新市场信息,它必须及时将信息回馈给生产部门,使生产部门通过改进工艺、加强生产过程控制,提高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向外授权,短期获得庞大的生产系统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第四,R&D资源与市场资源整合。Moenaert等(1995)提出在产品创新的规划阶段,R&D部门和市场部门间的整合具有重要意义。打破两部门间界面,使市场资源有效应用到企业自主研发环节中,一个重要措施是培养市场人员技术经验,减少在市场信息接收和内部沟通中失真。

第五,R&D资源与生产资源整合。企业自主研发成果最终能在企业现实生产能力下实现生产,且成本可行,取决于R&D资源与生产资源间的整合。为此在企业研发中,需构建有效的沟通渠道,促进双方定期与不定期交流,培养研发人员的生产制造导向;发挥制造桥梁人物作用,保持界面信息过程的通畅。

【参考文献】

第8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法制建设

Abstract:China’senergyandenergylegalconstructionareadvancingalongtheroadofsustainabledevelopment.TherealityofChina’senergydevelopmentrequirestheoptimizationofenergystructur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ofenergy,especiallythenewandrenewableenergy.However,both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existintheexploitationandutilization.Toreasonablyexploitandutilizetheenergy,Chinamustpersistinsustainabledevelopmentprincipleandestablishrelevantlymaturelegalsystemthatfocusesonreasonableenergystructure,protectionandinnovationofenergytechnology,riskresolutionofenergysafety,andproperadjustmentandinterventionofenergymarket.

Keywords:sustainabledevelopment;energydevelopment;legalsystemconstruction

一、可持续发展:中国能源发展及能源法制之路

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183个国家的政府首脑签署了五个实现和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但是,《21世纪议程》并未直接对能源的使用提出明确的义务要求,而只是在交通通信部分的文本中提及需要更有效更环保地使用能源(注:《21世纪议程》第7.5段建议“在人类居住的地方促进可持续性能源和交通系统”。)。为了弥补这种缺憾,在事隔十年后的2002年9月4日,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通过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实施计划》(又称《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该实施计划规定了《21世纪议程》遗漏的能源建议,将能源政策作为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核心部分,各国同意采取联合行动“以充分增进人们获得可靠廉价能源服务的机会以及实现在2015年前使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目标”。为此,各国一致赞同以下六项优先性建议:①“加强使用可靠、廉价、经济上可行、社会上可接受且无害环境的能源服务和资源”。这就要求加速研究氢燃料电池技术,广泛使用风能和太阳能,或在山区建设适宜的小水电设施。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各国必须“加强地区和国家合作,包括通过能力建设、财政和技术援助支持各国的努力”。②“进一步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此项目承认将现存的农业或林业废料用做能源财富的机会,使生物质利用商业化,并在农村地区加以使用。③“支持转向使用较洁净的液态和气态燃料,这种使用被视为更加无害环境,

社会上可接受且成本效率较高”。④“为了实现第一个建议目标,制定国家能源政策和管理框架,以帮助创造能源部门所需的经济、社会和体制条件”。⑤“加强国际和区域合作”以便实现上述目标并再次“特别注意农村和偏远地区”。⑥“加紧协助和促使贫穷人口获得上文所述的能源系统”(注:《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第8(a)(b)(c)(d)(e)(f)段,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原著序言Ι”第10-11页。)。《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宣言》及《约翰内斯堡实施计划》为世界各国的能源发展及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避免功利性的短期经济目标;应该实行能源与环境、生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政策;应该利用经济和技术资源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氢能等)。

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对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确定了总的指导思想、发展模式和具体行动纲领。但是,《中国21世纪议程》只是规定对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在税收、信贷和价格方面给予优惠(注:《中国21世纪议程》在2.16段(d)项规定:对环境污染治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项目,在税收、信贷和价格等方面给以必要的优惠。),这种规定未能全面和明确地确立能源发展的战略地位。然而,这种不明晰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矫正,中国的能源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主要基于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背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义:一是中国经济自2003年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周期以来,再次遭遇了能源瓶颈的限制。2005年,在政府宏观调控作用下,能源紧张的局面稍微得以缓解,但能源缺口依然存在。二是按照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达到3.5亿吨,其中50%左右需要进口。到202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预计将为5亿吨,其中60%需要进口。未来中国石油对海外资源的过度依赖和国际市场极大的不可预测性,将给中国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三是可持续发展对能源的要求。无论是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以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前提和条件。如果其发展是以消耗浪费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实际上是以牺牲他人利益和后代人的利益而求得部分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是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既不是经济发展或社会发展,也不是单指生态继续,而是指以经济—社会—自然为中心的复合系统,是使人类在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促进经济发展,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提高生活质量”[1]。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如果能源的利用方式不合理,就会破坏环境和生态甚至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因而,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可持续的能源支持系统和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利用方式。国家“十一五”规划明确了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着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强化能源储备,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达到为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服务的目的。“能源战略的根本目标,就是要

支持和保证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一是支持年均7.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能源消费需求;二是能源的生产、消费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三是提高能源供给的安全性。”[2]基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07年4月《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规定:十一五期间应“贯彻落实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的能源战略,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的能源体系,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见,“十一五”期间能源将依循可持续发展理念而发展,并且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相一致。在能源建设方面,其总体安排是: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此种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必须要有法制的支撑和法律的规制。因此,与之相适应的能源法制亦应“与时俱进”。

但是,与能源相关的法律如《节能法》、《煤炭法》、《电力法》等皆是在“九五”期间制定并实施的,由于当时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制和机制条件尚不完备,因而,在法的规范和制度上未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丰富内涵。现阶段,能源法制建设应符合能源、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尽管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制定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但是由于过于原则而不具有操作性和具体适用性。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加快《能源法》的研究和起草,同时在抓紧《石油天然气法》、《国家石油储备管理条例》研究起草的前期准备,正在修订《煤炭法》、《电力法》、《节能法》和《节能用电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这一系列的立法工作将有助于全面推进我国能源领域的法制建设。

二、利弊共存:能源开发利用的客观现实

能源可按相对比较的方法来分类:①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②可再生能源与非可再生能源;③常规能源与新能源;④燃料能源与非燃料能源;⑤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3]2-3。人们常常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称,这是因为它是能源领域的新技术,“新的和可再生的”是一个完整的含义,在英文中缩写为NRSE(即newandrenewablesourcesofenergy)[3]25。一般而言,常规能源是指技术上比较成熟且已被大规模利用的能源,而新能源通常指尚未大规模利用、正在积极研究开发的能源。因而,煤、石油、天然气以及大中型水电被看作常规能源,而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以及核能、氢能等则为新能源,其中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为可再生能源,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其他则为一次能源[4]。

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文明的进步实则都和能源的利用息息相关。现代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得不重视能源的开发利用和新能源的探寻。在今天,失去了能源的支持,社会将是无法想像的。然而,能源的开发利用尽管可以为人们带来诸多好处,但是也会造成诸多弊端尤其是对环境的损害。事实上,任何一种能源包括新能源与可

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诸如酸雨污染、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恶化等。

对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燃烧、耗用等,都会给环境带来损害。煤的开采会污染水质,其燃烧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在石油的开发利用方面,采油尤其是注水采油会导致地面沉降;采炼中“放天灯”燃烧的废气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在储运中的燃爆与泄漏可引起严重的环境污染;燃烧中的二氧化碳比煤略少,氮氧化物与煤相似,主要排放物是二氧化硫。天然气是一种清洁能源,但也排放一定的氮氧化物(NOx)(注:大气中的NOx几乎有一半以上是由人为污染源所产生的。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使用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电力、化学、国防等工业以及锅炉和内燃机等设备所排放气体中的有毒物质之一。),还有使用与传输中甲烷的损失与泄漏,其中还有一些氡随之进入室内。水力发电尽管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但也可能引发自然(包括地表、水文、气候等)、生物(野生动植物)、水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化。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方面,生物质燃料在较差的炉灶中燃烧容易生成一氧化碳、烟及有机化合物;风力发电是发展最快的能源来源之一,但风力发电中使用旋转的涡轮会杀死候鸟和本地鸟类;太阳能是一种很有效的能源手段,但太阳能电池在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在地热利用中,温泉水中会溶有石头中的有害物质,地热发电目前效率不高而且仅限于一些特殊地点,其使用也会带出地下有害物质;而核能虽然具有比较清洁、产生温室气体数量少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比较小等优点,但却存在核辐射的潜在风险以及对核废料处理的担忧。高技术能源的研究及生产会有助于气候环境的改良,但由于技术上的局限,尚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对20亿左右至今仍无法获得可以负担得起现代能源的人们帮助甚微,相反,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式会要求一种经济上可行、满足需要、自力更生和无害环境的能源(注:有关能源的利弊两面,可以参见王革华等编著的《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34-137页;[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美]理查德·L·奥汀格主编的《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44-51页。)。可见,能源的开发利用,总会存在正面和负面两个向度的影响。如何才能使能源的开发利用趋利避害,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一方面需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技术升级,使其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能源,并同时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的发生;另一方面需要在管理层面上强化管理质量,提高开发利用质量,并防止因能源管理不当而可能产生的危害。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借助法律的手段使能源开发利用最大限度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环境、服务于可持续发展,同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才能有效地防止因能源开发利用而可能产生的不利和损害。因此,兴利除弊、趋利避害,必须要有因势利导、健全完善的能源法制。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与兴利除弊:能源法制及其完善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解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就必须要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切合我国现实的能源法制系统。换言之,我们只有建立了先进、完备的能源法制系统,才可能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能源发展的现实问题,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和能源现实及其未来发展走向的考量,我们应将能源法制作为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而不能仅从立法层面来寻求问题的解决。因此,我国当前的能源法制建设,除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创制与修订外,还应综合考虑整个能源法律系统的完善以及与相关法律或政策的配套和衔接,并应考虑能源法的贯彻实施、人们的能源法制观念以及能源法制价值导向等等。限于篇幅,本文专就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的能源法制原则确立、促进能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法制保障两个方面提出建议。

1.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确立

能源的发展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人们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可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上的原则。在笔者看来,可持续发展不应仅仅作为能源发展的一项伦理原则,也不应只作为能源国际合作的一项原则,而应该作为一国国内能源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而得到确立。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解释法律、运用法律和发展法律的基调,是所有国家的关键性标准[5]。这一基准对于能源法制亦同样适用,因而,有关能源的法制亦应贯彻这一基本理念,在能源法中确立其为一项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如果只是作为一项伦理原则或国际法原则而不能作为国内能源法的一项法律原则得到确立的话,那么,可持续发展就只能是一种“软约束”,缺乏法律的强制力。失去了法律原则和法律观念的支撑,可持续发展就会呈现出一种“脆弱的可持续性”,最终就会演变为不可持续发展。为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让政府和相关企业一起遵循,就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从伦理原则转化为法律原则。

可持续能源的伦理原则有三个:一是生态可持续性原则(或称种际正义原则)。人类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地球生态系统完整性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二是社会及经济平等原则(或称代内正义原则)。个人可以在平等基础上按适当的标准获取能源,并应允许其满足能源需要。三是对后代负责的原则(或称代际正义原则)。人们必须以一种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能源需求能力的方式开发利用能源[5]。为避免这三项原则仅局限于一种道义或停留在纸面,就需要通过立法加以明确,通过法律的规定予以具体化,从而使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通过这些具体化的规定,诸如:能源的开发利用应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能源的使用应友好于环境;应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使用能源,减少浪费;应积极提倡、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建立若干激励机制;应提高公众对能源问题的认识和参与程度;应设置能源安全和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开发利用的法律责任机制,等等,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由伦理原则向法制原则的嬗变。

2.能源法制保障架构

为保障能源的稳定安全、有序健康、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系统而健全的能源法制必不

少。为实现“十一五”时期我国能源建设的总体安排(有序发展煤炭;加快开发石油天然气;在保护环境和做好移民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开发水电,优化发展火电,推进核电建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能源法制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建立有效的趋利避害机制:

①在能源结构方面,应实行能源多元化机制。基于中国能源储备状况和资源禀赋、现有产业与技术基础,中国能源应建立能源结构调整法制,在法制的层面上落实结构调整的方向、步骤和时段,明确各种能源开采使用的数量与程度,特别是应明确水电、核电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助推措施,等等,从而促成能源多元格局的形成。

②在能源技术方面,应建立技术创新和保护机制。能源的发展和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是关键。因而,在技术法制方面,应充分支持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在这方面,我国技术法制的完善还具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诸如技术研发优先领域的确定、技术强制标准的制定、技术研发的资助与奖励、技术成果的转化与采购、技术成果的保护、技术开发的合作与商业化等等。

③在能源安全方面,应建立能源安全与风险防范机制。能源安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能源供给安全;二是能源使用安全。在能源供给安全方面,尽管是在国家战略高度加以考虑,但尚停留在政策层面,而法制方面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只有建立一种稳定的法律机制,方能克服能源供给面临的不稳定性和消除不可预期的风险。为保障能源的安全供给,法制应倡行:第一,节能,大力发展节能产品,降低能耗;第二,储能,实行能源储备制度;第三,开能,即开发替代能源,加强新能源技术开发,以替代传统化石燃料能源等。在能源使用方面,则应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确立各类主体的安全义务,通过事前预防、事中控制、事后救济等多种途径,防范风险的发生或使风险损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④在政府干预方面,应建立政府适当作为机制。由于能源不仅仅是一个使个人获益的私物,它还同时涉及公众事务,而且还与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问题密切相关,因而,如果采取完全放任的自由主义(或称非干预主义),就可能产生“公共地悲剧”,能源开发利用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将外部化。但是,如果政府进行过多干预,则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就会扭曲能源市场,同样也是行不通的。因而,必须建立一种适当干预的机制,政府应在适当的领域以适当的方式干预能源产业和市场,诸如采取行政计划、行政许可、行政指导、政府补贴、税收激励、优先采购等措施。

⑤在市场调节方面,应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能源开发利用不可能完全和永久地依靠政府和行政干预,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并最终应依靠市场。在有序竞争的作用下,市场比政府能更好地配置资源。在市场机制方面,国家应通过法制,明晰能源产品的产权、确立公平的交易机制等等。但是,由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在开发推广的前期,其成本高昂,往往无法与常规能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因而为了鼓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就可以在立法上采取一些促其走向市场的举措,如实行可再生能源

配额制、限制交易许可制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49.

[2]阙光辉.全景中国——中国能源:可持续战略[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3]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9篇: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范文

课程资源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根据新课程理念,教科书不应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外,还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的支持态度和能力等无形的资源。

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从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将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开发的设计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有效达成的重要因素。

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所以在执行新课程新教材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强化和扩展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为创造性地实施高中新课程提供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生物课的课程资源按课程标准中的开发建议,划分为学校课程资源、社区课程资源、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媒体资源、无形的课程资源及信息技术资源六类。

二、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

课程资源的开发或利用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走向自然、走进社会开展实践探究、学以致用的过程。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利用乡土资源作为教学素材或学生们探究的材料,因地制宜、因陋就简,不但可以降低课程成本,还可以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益。

案例:如全国各地小型造纸厂的不断涌现,导致周围水域鱼虾绝迹,水草死光,曾经清澈的河水又黑又臭。在教学高中生物选修模块2――“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时,为了让学生能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可以带领部分学生一起做了关于家乡水污染的探究调查活动,并整理成文,作为教材的辅助读物。此外,对于农村高中来说,田野、树林、草地、池塘、河流等更为学习生物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有的学生家庭种檀植物、饲养动物,学生耳濡目染,也能积累不少感性知识,这就给学生利用生物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与自然、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为学生构建一个更为真实、开放的学习环境,给基于实验和探究的高中生物课程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城市高中的学生,对生物科学而言,可以把自己所在城市的博物馆、动物园、植物园、防疫站、环境问题突出或环保先进的企事业单位、公园、菜市场等都是可以开发的社区课程资源。

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注意事项和流程

课程资源的类型多样,不同学校在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时要注意以下细节:

(一)考虑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突出重点,多渠道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重视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协调和共享机制。

(二)要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优势建立稳定的综合实践基地.加强与学生家庭、社会相关部门的沟通与联系,积极探索校际之间以及学校与附近农村、工矿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

(三)努力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环境。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与指导,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为教师提供多样化的渠道和平台。

(四)引导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并通过亲身实践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与方法,建立正确的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突发事件与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和体现成果等,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