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精选(九篇)

新能源与低碳技术

第1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 技术创新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216-03

“低碳经济”的概念首次出现于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在该书中提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的一种经济形态,是实现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同时低碳经济的出现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的技术创造了机会,低碳经济的发展将创造更多的商机和就业岗位。对于低碳经济的内涵,我国理论界一般认为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形态,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作为当前解决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经济形态,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认可,低碳经济所涉及的相关领域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国内讨论的关于低碳经济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关于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低碳经济的发展机制和低碳经济政策,建立低碳城市的思路等。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是如何突破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协调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仍是低碳研究的薄弱点。本文结合河北省能源消费结构和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指标的特点,构建了河北省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一、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也在有序进行。2007年9月8日,国家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2009年11月26日,我国宣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明确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将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财政部国际司司长郑晓松2010年11月26日表示,“十二五”规划将考虑在两方面对发展低碳经济提出具体目标,一是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二是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在重视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在不断的完善,这不仅体现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性,更凸显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都行动起来,形成社会共同参与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局面。

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地处华北平原的北部,环绕首都北京和天津市,北与辽宁、内蒙古为邻,西靠山西,南与河南、山东接壤,东临渤海,自古就是京畿要地。从经济实力方面来看,2009年全省生产总值实现172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在全国排名第六。从能源消费来看,2008年全国能源总消费总量为285000万吨标准煤,而河北省能源消费量为24225.68万吨标准煤,占全国总量的8.5%。河北省作为一个经济大省和能源消费大省,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有利于本省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京津自然环境质量的提高,更会为全国低碳目标的实现作出重大贡献,因此河北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二、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分析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对于京津以及全国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微观来看,河北省发展低碳经济又有本省的现实基础。

河北省能源结构以及能源耗费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以煤多、油少、气不足和新能源比例极低为主要特征。近30年来河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均以煤炭为主,所占比例基本在90%左右,2008年化石能源(包括煤炭和石油)占河北整体能源结构的98.98%,其中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92.35%,石油占6.63%,天然气占0.94%,水电仅占0.08%。这样的能源结构决定了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煤炭仍将是河北省主要的一次能源。与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相比,产生单位热量,燃煤引起的碳排放量比燃用石油、天然气分别高出约36%和61%,高比重的煤炭消费,直接带来的是二氧化碳的高排放,因此河北省排碳总量的“高碳”特征更加明显,要实现河北的低碳经济,必须建立在提高煤炭能源的利用效率的基础上。

2.河北省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81―2008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和消费总量可看到,1987年以前,河北省的能源消费基本可实现省内自给,从1988年开始,省内资源生产和资源消费开始出现缺口,且呈现逐年拉大趋势,到2008年,全省的自给资源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9.1%,省内能源供给和消费需求严重失衡。由于省内能源供给不足,河北省对外界的能源依赖性逐步加强,加大了外界能源供给影响省内经济发展的风险性。要解决这一矛盾,需从发展低碳经济入手,增加省内新能源供给,通过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能源的相对需求量,使供求趋于平衡。

3.河北省资源能耗指标较高。2009年河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价值) 为1.64 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规模以上,当量值) 2.999吨标准煤/万元,在全国排第七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电耗1449.94千瓦小时/万元,在全国排第八位。通过河北省与国内其他省份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河北省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导致相同产出需要较高的能源投入量,同时,在能源少且以煤炭为主的基础上呈现出的高能耗和高排放的特征,说明河北只有发展低碳经济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低碳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低碳技术的发展水平,同时低碳技术的创新又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以下将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低碳经济本身的特点为基础,在理顺三个行为主体关系的层面上,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1.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低碳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低能耗,是指逐步降低单位生产总值的能源耗费量,提高投入―产出比率,使能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发挥单位能源最大的效能,这一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节能技术的发展水平,如化石能源的高效燃烧技术、能源的多梯度利用技术等。低排放和低污染,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运用清洁工艺处理废弃物,使之得到更好的回收处理,最大可能的减少工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这又依赖于减排技术以及清洁回收技术的不断创新。以上分析建立在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的基础上,从长期来看,发展低碳经济必然要求能源结构的转变,减少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比率,提高新能源的比重,从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新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从根本上解决高排碳和高污染问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先进的新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由此可见,实现包括节能技术、减排技术和清洁回收技术以及新能源技术的在内的技术创新,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没有技术创新,就无法谈及低碳经济。

2.阻碍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低碳经济中存在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的特征,使得市场无法解决环境污染与企业发展的矛盾,出现市场失灵现象。一方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存在生产的外部性问题,低碳经济中存在的是主要是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生产排出废气、废水污染了环境,但并不承担治理污染的成本费用而由社会承担,此时,企业个人成本就小于包括企业成本和治理环境污染成本在内的社会成本,使得企业产量大于最有效率的产量,同时自然环境的污染程度更为严重。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公共物品的特性,使得市场无法通过价格约束企业个体。自然环境具备公共物品的特征,即非排他性和非竞用性,社会个体都可以不负任何费用的同时享用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如果环境污染了,也同样会影响到所有人的生存环境,但行为个体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不顾及整体的发展,任意挥霍资源,毫无顾忌的污染环境,甚至会出现类似于“公地悲剧”的“环境悲剧”。因此,由低碳经济本身存在的特点决定,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企业不会主动采用高成本的低碳技术,也不会自觉地走低碳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直接影响到低碳技术的研发动力不足,同时也阻碍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3.构建低碳经济与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由于低碳经济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及公共物品的特征,仅靠市场无法实现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发展,必须明确政府的主导地位,依靠政府对企业进行引导和约束,本文将在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的基础上,构建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协同发展的基本框架。

对框架中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个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说明:

政府和企业。企业是低碳技术的使用者和最终降低排碳量的实施者,更是利润最大化的追求者,由于低碳经济本身独特的特点,当使用低碳技术导致高成本、低利润的状况和企业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因此企业不会自愿使用低碳技术。政府可根据企业的排碳量征收碳排放税,并对低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进行补贴或免征税费,对高于排碳量指标的企业课以重税,甚至勒令停产整顿,从而起到对企业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使企业在双重作用下主动选择使用低碳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

政府和研发机构。政府制定向低碳技术倾斜的政策以及资金补贴,为低碳技术创新和转让创造更好的条件,通过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不断提高我国自身技术研发水平,吸引社会资金流入,鼓励科研机构投入更多的财力和人力,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力度,从而加速提高我国的低碳技术水平,为低碳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

企业和研发机构。在政府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下,企业向研发机构购买低碳技术的使用权并投入使用,在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排碳量,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产生对低碳技术的新需求,企业对于先进的低碳技术的需求恰恰成为研发机构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研发机构通过向企业转让低碳技术获取更多的资金,在企业和社会的引导下不断提高自身研发水平,为企业提供高层次的低碳技术,这不仅有利于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以上框架主要突出了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的协调,企业主动选择低碳生产,并逐步提升对低碳技术的需求层次,激励低碳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高水平的低碳技术又进一步推动低碳经济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四、实现河北省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低碳经济的发展势必对河北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优化能源结构,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根据河北省的具体特点,本文提出了适合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以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健全的配套措施促进河北省的技术创新

1.根据河北省的能源结构特点,大力发展和推广清洁煤技术。河北省能源消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同时还具有较高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因此发展清洁煤技术对于河北省来说尤为重要。清洁煤技术主要包括直接烧煤洁净技术和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直接烧煤洁净技术是在直接烧煤的情况下,需要采用的相应技术措施,包括燃烧前的净化加工技术,燃烧中的净化燃烧技术和燃烧后的净化处理技术。煤转化为洁净燃料技术主要是煤的气化以及液化技术、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和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通过使用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可有效提高煤炭的使用效率,不仅有利于减少河北省能源的相对需求,更能最大限度降低燃煤对河北环境的污染,实现河北的低碳发展。

2.在河北省现有的新能源技术基础上,加大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新能源技术使用的范围。在当今世界四种类型的低碳生态城市中,我省就有两种类型,即逐步演进型和技术创新型的保定低碳城市以及技术创新型的曹妃甸生态城市。目前,有“中国电谷”之称的保定已拥有太阳能、风能及输变电、蓄能设备制造骨干企业170多家, 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曹妃甸新区也以“曹妃甸新城”开发建设为突破口,率先在全国打造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宜居示范城市”。结合保定和曹妃甸的成功经验,根据河北省各个城市的特点,在推广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例,促使能源结构逐步向以新能源为主转化,从更根本上解决能源供给和碳减排等问题。

3.推进河北省与国内外低碳研发机构的技术合作,引进国内外先进的低碳技术,不断提高我省的低碳技术水平。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地区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在此共同的目标下,在技术方面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性,还具有必要性。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开发方面,已与世界上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技术示范等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河北省更应抓住机会,通过技术合作提高我省低碳技术研发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低碳技术研究以及低碳技术成果的商业化进程。

4.成立河北省专门的机构,以公共资金为基础,设立与低碳技术相关的基金,吸引私人资金投资于低碳技术研发项目。一方面,低碳技术基金的设立可激励研发机构进一步提升研发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作为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流入、解决研发机构资金短缺问题的同时,社会资金也可以分享低碳技术转让后的收益,形成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以制度创新促成河北省企业实现低碳生产的目标

1.依据河北省情,制定合理的碳排放税收制度。2008年河北省可供消费的能源总量为24225.64万吨标准煤,工业消费能源量为18242.87万吨标准煤,所占比例为75.3%,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16683.83万吨标准煤,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的能耗量高达14918.50万吨标准煤。由以上数字可以看出,河北省的能源消费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而工业生产中又有81.8%用于六大高耗能行业。因此应根据全省的排碳总量以及单个企业的排碳量确定合理的碳排放税率,促使高能耗行业的企业放弃落后的生产技术,采用先进的低碳技术进行生产,实现全省排碳量的逐步减少。

2.创建全省的碳交易市场,并使之不断完善。碳交易市场是基于减排成本差异而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权的市场交易体系,通过市场化的途径可对企业的碳排放量进行有效的控制。我省目前还没有真正的碳交易市场,比较常见的碳交易只是CDM项目交易,就是发达国家用资金和技术换取各种温室气体的排放权。河北省应立足于现实情况,切实解决好碳交易的标准和产品的设计,促进碳交易过程的不断成熟,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企业排碳量的减少。

3.健全各项法规制度。建立和健全河北省与发展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法律,如《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建议在健全已有法律的基础上,针对碳使用、碳排放和碳税收等方面建立新的立法,从而以强制性途径增加对企业的约束力度,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三)建立和完善河北企业与研发机构之间的低碳技术转让平台

建议设立河北省低碳技术转让机构,专门负责低碳技术转让的审查和评估以及具体环节的操作,为技术转让提供制度保证。通过健全的平台,保障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低碳技术从研发机构投入企业生产,同时帮助研发机构及时了解企业对低碳技术的最新需求。这样一方面企业及时采用了先进技术,降低了排碳量,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研发机构转让技术后获得资金,可进行更高层次的研究,以此平台协调低碳技术的供求,促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和研发。

五、结束语

低碳经济作为备受瞩目的经济形态,不仅是解决能源紧缺,气候变暖的有效途径,更为河北省提供了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机遇。河北应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为主线,结合现阶段的省内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项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配套措施,积极有序地推进低碳发展,在河北省营造一个政府推动、企业和研发机构实施、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实现河北低碳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0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青年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1004033)。]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2.河北经济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

3.何建坤等.全球低碳经济潮流与中国的响应对策[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0(4)

4.母爱英,张良.低碳经济中的河北――机遇、挑战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10(9)

5.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太平洋学报,2005(11)

6.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7.孙耀武.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前沿,2010(9)

8.秦晓.“后危机”时期的中国经济――政策选择与复苏管理[J].四川改革,2010(2)

9.纪玉山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与对策研究――基于制度设计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

10.孙晓伟.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安排[J].现代经济探讨,2010(3)

11.陈红英,唐芳.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J].改革与开发,2009(9)

12.胡雷等.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研究与分析[J].消费导刊,2010(2)

13.李向阳,李瑞晴.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五大挑战[J].经济论坛,2010(3)

第2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一:固碳林业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

摘要: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

关键词:固碳林业;低碳经济

全球气候变暖对于人类生存的威胁,促使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碳排放这一重要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害,需要在新时期采取更加经济环保的措施。这对于林业发展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概念解释

1.固碳林业

固碳林业(CarbonForestry),通俗来讲,就是利用森林和森林产品来固碳,增加植被、森林以及耐久木材产品中贮存的碳量,能起到这样作用的林业,就是固碳林业。固碳林业主要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增加森林碳储量,如造林、再造林,扩大植被覆盖面积等增加固碳。二是保护现有碳储量,维护现有的森林植被覆盖面积,防止多余的碳向大气排放。三是林业可持续经营,通过林业产业自身的经营来获取经济效益。四是林业替代。通过不同的林业品种来进行替代,如用耐用木质林木材产品来代替普通木材产品等。

2.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项目

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是当前主要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通用的,连接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项目。1997年,《京都议定书》提出了在发展中国家实行清洁发展机制(CDM),通过这一项目可获得碳信用,这一信用可用于抵消《京都议定书》中各国所承诺的碳排放指标。CDM的显著作用在于,它将发展林业与发展经济联系起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这一项目实现碳交易,既可以让发达国家完成碳排放指标,又可以让发展中国家获得经济收益。目前,我国在CDM上发展取得一定成果。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与主要趋势

1.减排任务艰巨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召开,一方面提出并明确了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主要目标的低碳经济的来临,另一方面制定了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我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从数字上来看,会议提出,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必须控制在500亿吨,我国所能获得的最大减排额度有104亿吨。但是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指出,2013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100亿吨。2014年,彭博社新能源金融的估算显示,我国碳排放量同比下降2%。即便如此,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距离104吨的额度也只一步之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届时将会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2.能源结构和经济模式限制

多年来,我国的能源特征一向是富煤、少气、缺油。传统能源尤其是煤炭的高排放,加上粗放的增长方式,一直使得我国碳排放高居不下。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依然接近七成,而且这一占比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变的难度很大。煤炭的过度使用,是造成二氧化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这样来看,到2020年完成任务就非常艰巨。

3.发展固碳林业成为主要趋势

可喜的是,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峻性,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进行节能减排,这里面就包含了大力发展林业及固碳林业。一方面能带来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能保护环境,吸收二氧化碳,达到最终温室气体减排的目的。同时,《京都议定书》也规定了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固碳的作用。这其实就是大力发展固碳林业。投资少、效果好、副作用低等特点,也使得我国在固碳林业发展上前景光明。

三、固碳林业如何迎接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

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发展固碳林业则是最优途径。因此,固碳林业应该抓住这一机遇。本文以陕西省关中地区(西安、宝鸡、咸阳、铜川、渭南一带)林业建设为研究对象,对如何迎接这一机遇作简要分析。2014年11月,陕西省林业厅联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了一份关中地区林业治污减霾功能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关中地区森林面积为207.12万公顷,年固碳量达到397万吨,相当于1212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2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1%。2013年,《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实施,预计到2015年,年固碳量达到418万吨,相当于1369万城镇居民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能够抵消全省2015年能源消耗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的5.76%。可以看出,这样的一个大型项目,对于减排温室气体排放有着极大帮助。在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机遇下,这样的项目还可以有进一步的发展。

1.建立固碳林业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林业,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即可,要有选择、有目的性的选择林业品种。《关中城市群治污减霾林业三年行动方案》中提出了森林覆盖率,人工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防风固沙带,护林绿化带等一系列措施,但对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提及较少。将固碳林业和低碳经济发展起来,在第一产业要扩大种植丰产林、用材林、粮油能源林等,增加森林碳汇储量。在第二产业应发展林业高精加工产业等环境友好型工业,实行从林业中提炼固体燃料、清洁乙醇等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以及利用固碳林业资源进行气热电联产等。

2.开展森林碳汇交易

森林碳汇交易,主要依靠前文中提到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一是政府引导,积极与低碳交易平台开展合作,如与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等开展合作。二是社会参与,社会上要逐渐成立参与碳交易的企业,运用自身已有优势与国外市场进行碳交易,获取经济利益。三是权利义务引导。可以参考《京都议定书》中所采用的碳交易规定,借鉴多排碳源、多买碳汇、受益者付费、损害者赔偿的原则,对陕西省内相关企业进行约束,要求其加入固碳林业建设,客观上促进森林碳汇交易的同时,达到整体减排的目的。低碳经济的到来和趋势,使固碳林业的发展迎来了崭新的机遇,但在当前整体环境下还面临很大的挑战。这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参与,共同发展,才能真正保护我们所拥有的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牛文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5-15

2、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庄贵阳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07-10

低碳经济发展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问题与对策

摘要: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恶化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是工业文明向低碳生态文明转型的根本途径。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目前面临着能源结构单一、技术落后、研发能力较低、国家政策缺陷等诸多问题,加快发展中国低碳经济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加大科研力度,实现自主研发与对外合作的有机融合,全面掌握低碳核心技术,同时建立健全的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保障制度,由此才能进一步推进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研发。文章主要对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发展创新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对低碳经济技术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问题;对策

世界经济发展建立在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基础能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事实上这是一种高碳经济,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高碳经济快速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增加,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由此催生了低碳经济的产生。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必然走向,通过新一轮的技术研发、制度创新、产业转型及新能源的应用,提高了地球能源的生产与利用效率,建立了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人类走出高碳经济和生态危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经之路。

一、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概述

低碳经济产生于高碳经济下全球变暖的时代背景中,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共鸣,主要来源于英国政府在2003年颁布《Thefutureofourenergytocreatea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迄今为止,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对此仍然没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定义。通常来说,目前学术界又三种观点:方法论、行为论与革命论。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英国环境专家鲁宾斯特认为: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为核心,通过制度创新来推动技术的创新,最终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能效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从行为论的角度来说,我国专家冯之骏、潘家华和陈柳新曾经指出:目前,各种经济类型中,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最低的经济类型,集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经济发展形态的总和,是一种修复地球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型经济形态。从革命论角度说,我国学者鲍健强、庄贵阳等人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低碳经济是对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反思,是一场依赖于技术和制度创新的新型经济格局,是一场涉及人类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价值观和国家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低碳经济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J.A.Schumpeter早在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J.A.的创新研究概念非常广泛,涉及到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角度来说,J.A.将其定义为新技术应用导致产生的函数的移动或者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他认为技术创新就是一种技术价值的实现。S.C.Solo、G.Lynn、C.Freeman等人在技术创新方面也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技术创新的界定受国外学者影响较大。傅家骥等人认为:技术创新是某一地区或者国家抓住市场发展潜在的机会,以获得经济效益和商业利润为主要目标,重新组织当地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消耗更小的生产经营模式,进而推出一系列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和创新生产方法,开辟国内外更广泛的市场,获得更多的原材料和半成品供给地区和国家的生产。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没有高效的技术创新系统,粗放型经济向效率型经济转变就缺少了技术支撑。

二、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现状

从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发展现状来看,在低碳技术创新、专利技术转让及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研究发展缓慢。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研发环节的强弱。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能力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第一,低碳创新技术研发人才极度匮乏,核心技术研发人员、优秀的技术创新人员和综合素质较高、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更是凤毛菱角,严重制约了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第二,我国低碳技术整体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相对于国际水平来说比较落后。很多关键技术,例如高性价比太阳能光伏电池技术、生物能技术、氢能技术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缺少科学有效的资金支持和建立机制。第三,低碳创新技术研发资金欠缺,同时低碳技术专利质量偏低。我国低碳技术专利总量较多,但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仅达到一半,而且我国低碳技术创新专利申请基本上都集中于科研所,企业专利申请数量过少。其次,我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仍然缺乏生态平衡的紧迫感和低碳技术研发创新的热情,在低碳技术创新模式与方向的选择上存在比较严重的短期行为,企业战略发展方向时常背离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低碳技术国家转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影响我国低碳技术创新研发的脚步。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基于国情的发展需求和结构优势来说,通过自主研发与技术引进等方式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由此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但是按照共同而有区别的原则来说,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共同协作过程中,发达国家有义务帮助发展中国家获得低碳技术。但是很多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核心技术,维护低碳技术优势以及处于国家利益考虑,总是以保护知识产权为借口,设置重重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低碳技术的进步。总体来说,我国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之路困难重重,要想获得更好、更快的发展,国家、企业及相关部门必须从人才、资金、政策制度等方面共同努力,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大力扶持低碳技术创新及专利技术的研发保护,让中国尽早步入低碳经济发展轨道。

三、中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

(一)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首先,企业需要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如今,低碳经济已经席卷全球,低碳技术已经引发了社会的迅速变化,绿色世界就是人类向往的未来。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加大自主创新能力,这就需要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尽快适应世界低碳经济的热潮,明确技术研发的目标,从根本上实现低碳经济的转型。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仍然依赖于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品的市场指向性不明确。所以,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应该实现紧密合作,将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的资金实现完美融合,最大限度调动各自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尽快实现我国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优化。其次,我国企业需要在低碳技术创新领域增加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企业作为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需要充分考虑市场、消费者需求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低碳经济的国际化的背景下,如果企业只考虑短期利益,放弃长远利益,必定会被时代淘汰。企业必须调整经营模式,让自身的发展经营模式与低碳技术之间达到平衡。企业作为低碳经济的执行者,同样应该对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在进行产品营销过程中需要大力宣传低碳经营理念,提高广大消费者的低碳环保意识,并逐渐改变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创造、发现市场契机。因此,我国企业需要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模式,以企业的自主创新为发展动力,通过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高度融合,加大对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实现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培育、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续航能力,为我国尽早步入社会主义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制定相关保护措施,推动低碳经济技术创新

一项低碳技术专利的成果从研发到投入市场,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未知风险,风险之高严重制约我国低碳经济技术的研发。因此,政府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建立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在政策上给予低碳技术研究一定的优惠。当然,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会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新技术研发成功,顺利投入市场,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则应该获得相应的风险投资收益。就全球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来看,我国政府必须积极掌握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与话语权,由此才能更好地在我国开展低碳经济,才能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

(三)加强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之间的交流合作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它融合了多种技术、多门学科为一体才能进行生存与发展。低碳技术与传统技术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汇聚了多门学科与技术,单独依赖于某一个企业、某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某一个国家都无法完全实现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需要完整性,只有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面对世界生态环境问题,共同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技术联盟,才能更好地运行低碳经济。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很大,要想短时间内提高低碳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要借鉴国外的自主创新成果,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实现低碳技术全球共享,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加强自主研发能力。以美国为例,低碳技术创新非常重视市场调节,技术创新机制由高校、企业、非营利性组织共同构成。各个产业之间实现了技术融合与扩散,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美国低碳技术研发创新资金有八成都是企业提供,而八成的低碳技术研究都由高校担任,非盈利机构则在企业与高校之间起到协调、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不会直接投入市场应用。再例如,欧盟低碳技术研究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欧洲联合研究重心共同承担。欧盟为了将新的科研技术普及到各个生产领域,大力进行新技术的宣传推广、试验和示范,中介机构也会为了新技术的宣传制定一系列的宣传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低碳技术从研发、投入生产到进入市场一路顺畅,让低碳技术充满活力。从美国和欧盟的例子来看,我国需要向其努力学习,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积极引进、吸收、消化低碳技术,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寻我国低碳技术发展之路。此外,我国还应该建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联盟,探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新的合作模式,包括政府、企业、高校、学术、培训机构、非营利组织等,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共同作出努力。总的来说,低碳经济技术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政府、企业及消费者等诸多方面,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必须协调发展、相互支持,才能使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顺利实现。当然,现阶段我国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但是相信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一定可以逐步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企业走出低碳经济技术创新的瓶颈,迎来社会经济全新的发展局面。

参考文献:

[1]OpschoorH.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adwindlingcarbonspace.EnvironResourceEconomics,2010.

[2]GrubbM,,LaingT,WillanC.Globalcarbonmechanisms:lessonsandimplications.ClimaticChange,2009.

[3]黄栋.低碳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4]冯之浚,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5]庄贵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困难与障碍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7).

[6]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科技,2010,(16).

[7]赵卓,肖利平.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创新瓶颈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10,(6).

第3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关键词: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低碳经济的发展策略研究

收录日期:2012年4月27日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人均资源相对匮乏。淡水和耕地资源紧缺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尽头,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生态环境也难以承受。因此,必须推进以高效能、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发展低碳经济,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实质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最早正式出现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各国政府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即世界经济低碳化,提倡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是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未来世界,低碳和无碳化将是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由于低碳经济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因此关于低碳经济目前尚没有统一的定义和理论概括,存在许多观点和认识。总体而言,低碳经济应该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和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和实现无碳化排放,以应对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低碳经济可以概括为:低碳经济是一种通过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控制经济体的碳排放量,促进经济增长与由碳基能源消费引发的碳排放脱钩,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降低碳排放,并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经济模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能效,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排放量(即碳强度),通过碳捕捉、碳封存、碳蓄积降低能源消费的碳强度,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同时改变人们的高碳消费倾向和偏好,降低人为碳排放量,实现低碳生存。低碳经济的内涵揭示了低碳经济是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旨在修复地球生态圈碳失衡的人类自救行为。同时,低碳经济也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很强的可持续性经济。

(二)低碳经济的实质。从低碳经济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到,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寻求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低碳技术的开发和运用。低碳技术的涵盖面极广,概括起来二氧化碳减排技术主要包括:一是以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等技术来替代化石能源技术;二是提高能效,进而通过减少能耗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削减;三是碳埋存(把煤炭发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封存在地下)及生物碳汇技术。

二、低碳经济发展策略

(一)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具体实施中,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措施上,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同时,应该大力加强能源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促进能源发展战略的实施,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如,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主要领域的能源单行法律仍然缺乏,同时也缺少能源公用事业法,这将导致能源与环境相协调的作用领域不够全面,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能源立法体系。

(二)产业低碳化。绿色和低碳是全球经济实现产业结构高度优化和带领全球区域经济崛起的必然选择。一要低碳意识发展制造业。加强风电装备、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设备等引领低碳经济发展的优势制造行业的发展,加快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强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纸加工等优势产业的低碳化改造,在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点工序上逐步实现低碳化,使之逐渐转变为低碳型产业;二要发展低碳建筑业。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创新和新技术开发利用,在建筑施工发展过程中大力促进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建筑的一体化结合及规模应用。有效整合资源,培育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突破产业链技术瓶颈,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低碳化建筑业规模;三要发展生态农业与碳汇林业。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减少农业碳排放。扩大造林面积,增加森林的碳汇,大力发展绿色龙头企业,提高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和林业产业化程度;四要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实以低碳服务意识全面贯彻于教育、旅游、文化、商贸等领域。

(三)城市低碳化。低碳城市建设是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载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一要开发绿色交通,推行城际轨道交通,大力发展现代公共交通,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加速推进城市综合交通节能体系建设;二要发展绿色建筑,在建筑设计、结构、标准等方面严把绿色低碳关,加大城市绿化力度,完善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三要发展绿色生产,以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资源整合为契机,在资源开采、生产、加工领域开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循环经济体系;四要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广大企业通过技术、设备的更新来实现生产领域的低碳化、生态化。积极鼓励居民家庭低碳消费,形成低碳意识和习惯。

(四)化石能源低碳化,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我国化石能源的“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征决定了煤炭是能源消费的主体。当前,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接近70%,比国际平均水平高41个百分点。虽然石油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只能以满足国内基本需求为目标,不可能用来替代煤炭。因此,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难以在近些年得到根本改变。这就需要碳中和技术,在消费前对煤炭进行低碳化和无碳化处理,减少燃烧过程中碳的排放。在此格局下,加速发展天然气,适当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五)加大研发力度,推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支撑是低碳技术,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基础。我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1、要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

2、加快对碳减排技术、碳固定技术与碳替代技术的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碳减排技术,包括先进的烟道脱硫脱硝技术、燃煤高效发电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等;碳固定技术,包括碳汇、光生物合成技术等;碳替代技术,包括新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替代技术等。

三、结论

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必将引发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任务十分繁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将十分突出,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同时也是加速深化改革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创新机制,加大研发力度,充分利用好国际和国内两种技术资源,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赢得低碳经济变革的先机。

主要参考文献

[1]孙桂娟,殷晓彦,孙相云等.低碳经济概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O1O.

[2]刘志雄,梁冬梅.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费分析及比较[J].生态经济,2Ol1.1.

第4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第5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引言

英国于2003年颁布了《能源白皮书:英国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社会》,率先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探索适合本国的低碳经济道路,经过不断发展,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趋势。从其经验来看,科技政策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发达国家对其科技政策都做了较大调整,并取得一定成效,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发达国家的低碳科技政策

总的来说,发达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政策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激励低碳科技创新,对关于绿色生态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利用的活动在政策及物质方面予以支撑;二是促进低碳产业发展,重视低碳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并在财政政策上向低碳产业倾斜,加大投入力度;三是将低碳社会建设纳入国家建设层面,将低碳科技生活化,提高低碳文明理念的公众认知度。

(一)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与开发新能源并重

低碳技术创新是提高能源效率,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关键。从21世纪初开始,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提高能效、发展新能源就是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首选科技政策。

20世纪70年代,经历过石油危机后的日本,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动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这使得从1980―2008年的28年中,日本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了38%,居世界第一。英国政府2005年出台了旨在鼓励和引导碳捕集利用技术等科技研发与应用的《减碳技术战略》,2009年7月又颁布了详尽的《英国低碳转型》国家战略方案。而美国则不仅在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有巨额投入,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推动美国低碳发展。2009年,美国政府用于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的投资总额多达7 870亿美元,主要用于发展可再生能源、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技术,并且了以发展新能源为重点的“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

(二)重视低碳产业发展,低碳财政政策助力产业结构升级

发达国家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改造和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通过财政刺激手段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低碳产业发展。

在鼓励低碳产业发展的财政措施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北欧国家就开始实施能源调节税或类似税种,以期对高耗能产业进行改造。随后,能源税被逐步推广到欧洲其他国家。荷兰政府制定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能效投资补贴政策,例如,热回收、吸收式冷却等低碳技术上的研发成本,可申请高达投资额25%的财政补贴。日本在2008年颁布《建成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政府利用财政政策促进低碳技术产业发展,继而出台了低碳产业补助金制度等多项优惠措施,鼓励企业使用节能设备,应用低碳技术。

(三)注重低碳城市建设,推广低碳生活理念

低碳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很多国家都在国家层面推出了低碳城市建设计划书,对城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做了详尽的规划。不仅如此,西方国家还非常注意推广低碳生活理念,使民众参与到低碳社会建设中来。

丹麦也是以低碳社区建设的显著效果成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1980年,丹麦贝泽的太阳风社区建成。在该社区日常使用的能量中,30%来自太阳能,10%来自风能;供热的能量来自于公用屋地下室设置的固体废弃物焚化炉。丹麦在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倡导低碳出行方面成效尤为突出。据统计,在哥本哈根有36%的人以自行车作为日常上下班的交通工具,在这个总人口540万的北欧小国,自行车总数量超过了420万辆,低碳生活方式已深入每一个丹麦人日常生活中。

二、对中国的启示

(一)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1.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打造低碳品牌,提高低碳竞争力。政府要加强对低碳技术开发与应用的长期投入,构建低碳技术长期战略规划,加强国际间交流合作,加快成熟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引进国际低碳技术与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举。整合现有低碳技术,鼓励企业应用低碳技术,开发新型低碳产品,在产品创新与产品优化升级方面寻求突破,打造一批在低碳时代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品牌、企业品牌。

2.构建低碳经济技术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将全社会各个促进低碳发展的环节紧密连接,建立相关机构与合作交流平台,形成从低碳技术最新研发动态、信息咨询,到科技成果转化整体联动,建立低碳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可采取建立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的机制,将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纳入低碳技术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低碳科技共同体,合作开发低碳节能项目,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建设低碳经济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与动力在于低碳技术,而低碳技术的研究必须依靠创新型低碳科技人才,这要求我国必须格外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低碳经济创新型人才队伍。建立低碳经济创新科技人才培育体系,通过政府、学校、企业提供适宜低碳领域科技人才发展的宽松平台,完善创新人才选拔机制,运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能力。

(二)构建低碳产业发展体系,优化产业结构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低碳产业体系既包括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也包括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与升级。这要求我国在发展低碳产业体系中,既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同时也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减少传统产业碳排放。在产业与能源结构调整中,要鼓励和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加速形成产业规模。

2.创新政策体制,促进低碳产业集群发展。与传统产业集群“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发展模式不同,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循环利用”,强调新能源的利用与绿色循环。在政府层面,可针对低碳企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如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财政鼓励措施,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最终使企业向低碳生产模式转变,从而在外在激励上促进低碳产业集群发展。同时,政府还可以建立量化指标和评估体系,颁布专项低碳产业集群经济法,以促进传统产业集群向低碳产业集群转变。

3.加快完善我国碳排放交易机制。针对我国处于碳排放交易市场发展原始阶段的现状,政府和监管部门需制定相关政策标准,建立节能配额交易制度;同时,建立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专业化的咨询机构,发展环境金融事业,充分建立市场激励机制,鼓励金融与实体机构参与碳排放市场交易活动,并加强与欧美碳排放交易所交流,积极参与国际交易规则制定。

(三)宣传低碳理念,全民参与低碳城市建设

1.提高全民低碳环保意识,转变消费方式,倡导绿色节能消费模式。加大低碳环保宣传行动力度,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经济社会及自身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公众自愿自觉选择绿色低碳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消费体系,强化节约意识,鼓励选择家庭环保节能材料、提倡开环保车等,实现消费方式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将绿色低碳观念转变成公众的具体行为。

2.细化低碳城市规划,保障低碳社区建设。我国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低碳城市规划仍停留在宏观策略层面。在保障低碳社区建设措施方面,可以通过立法、引入专门标准、设立专项基金等具体方法,如整合城市交通建设、土地混合利用规划、创新社区内能源生产及使用模式、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引入能效标签制度提高家电节能效率等,从微观层面保障试点低碳社区建设,不断完善试点城市规划,进而加以推广。

第6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关键词: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体系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N146)

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9日

一、低碳技术创新含义

简单地讲,低碳技术是指更低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包括社会发展利用什么能源以及怎样利用能源,即如何开发利用新能源以及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常规能源;怎样改进技术装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即如何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怎样处理已经排放的温室气体,即如何降低温室气体的危害。低碳技术可分为3种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及对温室气体进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

根据低碳技术含义,本文将低碳技术创新的概念界定为: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就是一个从低碳思想的产生,到低碳产品设计、试制和生产的过程;从广义的角度来看,除了低碳产品设计和生产外,还包括对低碳产品的市场营销与推广等一系列市场活动,亦既低碳知识的产生、转化和现实应用的完整过程,其本质含义是低碳技术的诞生和应用;从更广泛的含义看,低碳技术创新还包括低碳技术政策、低碳技术体制、低碳技术意识等一切有助于低碳技术产生和应用的要素。

二、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低碳技术市场环境发展还不够成熟,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意识比较薄弱,进行低碳技术创新会面临很多问题。

第一,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伴随着高昂的成本支出和较强的溢出效应。低碳技术创新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制造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时间等,但他们创造的收益无法完全内部化,特别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所做贡献很可能由社会大众分享成果,但却由企业承担成本。而且在知识产权不清晰的情况下,率先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的制造企业面临着被其他企业“搭便车”的风险,从而导致创新成果的外溢。这种溢出会使制造企业的创新收益无法保证。如果有一个协同创新网络把企业内部同外部紧密结合起来,内外部之间的资源和技术等相互分享和转移,那么无疑可以有效地降低制造企业成本支出及减弱溢出效应。

第二,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会面临技术锁定问题,并产生锁定效应。所谓“锁定”,是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路径依赖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技术-制度综合体” (TIC),是技术系统与社会制度系统形成的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因为技术一旦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企业进行扩大投资时,为了降低风险,必然会选择现有的主流技术。而行业也会通过制定标准,设立特定的供应关系,进行教育和培训等各种措施,不断强化固有的技术系统。同时围绕技术系统,各种社会制度也会与其共生演进,并且彼此相互影响。比如,技术系统会促进学校、工会、消费爱好者协会、工程师协会等私人组织的建立,因为在技术系统中,这些人发现彼此的共同需求,或者提供共同的专业技能,进而结成各种联盟,所以导致各种非市场力量也被锁定。为了维护既定技术系统的利益,他们会组成庞大的利益集团,进行政治游说,最终可能影响政府的行为,产生所谓的“管制的俘获”。

上述问题依靠单个制造企业是无法有效解决的,需要众多的利益相关者,需要一个协同网络来推进解决,这个协同网络可以在技术上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大幅降低成本。此协同网络突出制造企业的主体地位,从焦点企业视角出发,有选择地与其他企业、政府、中介机构、高校、研究组织等,组成持久的稳定关系,通过这些主体的知识和技术反馈支持来实现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创新。

三、制造企业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随着技术的迅猛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引致创新周期缩短,全球化市场竞争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创新压力与日俱增,拥有有限创新资源的企业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必须在与用户、金融机构、高校、科技服务机构、政府和其他企业的相互作用中进行创新。

(一)用户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以往的创新研究文献指出,最初提出新产品创意的人通常是用户,而不是制造商。有鉴于此,系统化收获这种创意的企业,有望赢得竞争优势。因此,在制造业低碳技术创新流程中,必须引入顾客参与,让顾客自己成为研发过程的一个贡献者,因为只有顾客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并且随着Internet技术的发展,用户已经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产品的信息,这可以减少用户和制造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加研发流程的效率。

(二)金融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在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不能置身事外。一方面就金融机构本身而言,扩展全球化视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建设“软实力”、把社会责任纳入其发展战略等,也是提高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课题。目前金融业已经成为污染控制的一个重要工具,中国金融业也将承担越来越多的环保责任;另一方面低碳技术创新也需要绿色金融支持。技术进步已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而由劳动节约转向资源节约的技术进步必然会增加关联行业的技术开发成本,同时伴随着技术的不经济性,技术开发与实施过程存在各种风险,客观上需要绿色金融的支持。

(三)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高等院校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基础知识和技术支撑。高等学校的基础学科门类齐全、体系完整,基础研究队伍庞大且具有充足的后备人力资源,在基础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二,为低碳技术创新提供人力资本。高等学校具有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特殊优势,它不仅进行日常的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也担负了部分社会人员的培训任务,为社会人员提供了进修、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机会;第三,直接参与低碳技术创新。高校直接参与低碳技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建立起伙伴关系,在三者中建立良性合作的研究与资本化机制,增强了技术扩散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科技服务机构在协同创新中的作用。科技服务机构是低碳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发挥技术转移“桥梁”作用,提升其客户企业的创新能力。科技服务机构的桥梁作用主要表现为:第一,从技术研发机构购买新技术(购买者);第二,将新技术转让给客户(供应者);第三,与其他机构联合开发新技术(合作者)。创新技术在科技服务机构与其客户之间的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交互式的。它一方面从客户获得信息以便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另一方面也借此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储备。科技服务机构是介于技术开发者与技术需求者之间的桥梁和平台,对提高其客户,特别是中小制造企业的低碳技术创新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技术中介及合作创新的作用。

(五)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在低碳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失灵现象隐含在每一个技术因素中,所以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来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具体包括:第一,提供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公共产品。技术创新的公共产品性质主要集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一部分,这部分产品只能以零价格生产或者提供,因此只由公共部门及政府来提供;第二,克服低碳技术创新的外部性。政府必须通过相关政策的安排,吸引投资者注入资金,逐步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多渠道、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体系;第三,消除低碳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低碳技术创新面临着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技术创新收益和制度等方面的风险,要克服上述各种风险,必须通过政府引导,鼓励风险资本的发展。

(六)企业联盟在低碳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联盟模式下低碳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创新过程的虚拟化,通过企业之间的合作及内外部资源的整合来完成产品或技术的开发及商业化的一种创新模式。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优势:第一,优化资源配置。成员企业可以利用伙伴企业的优势能力来整合内、外部资源,通过优势互补来促进资源在联盟内的合理流动,最大效率地利用企业的有限资源;第二,分散和降低风险。基于联盟的低碳技术创新,有效及时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使各创新主体能更好的预测市场需求,降低了技术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第三,增强竞争优势。联盟模式下的低碳技术创新,成员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附加值高的功能上,创造出比竞争对手更高的价值,进一步培养了核心竞争能力,增强了对外竞争力。

主要参考文献:

[1]丁志刚,徐琪.供应链实施低碳技术的博弈与激励机制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第7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关键词:低碳经济;石油企业;可持续发展;碳排放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8-0118-02

发展低碳经济是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必然选择,也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被视为是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保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形成一个新的经济、技术和社会体系,在生产和消费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石油企业只有提前做好应对策略,才能在未来保持可持续发展。

一、低碳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这一概念是英国政府在2003年发表的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能源白皮书中首次提出的。它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追求能源的高效使用以及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已有的发展历程已经表明,低碳经济将成为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新一轮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也将成为未来生产和生活的主流模式。

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通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转变,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化学的能源被大量地消耗掉,而且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这些温室的气体又被排放出来。因此就引发了全球性的气候灾害,其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广泛注意,传统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因此低碳经济由此而生。它不仅有效地提高了能源的利用还创建了清洁能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具体而言,低碳经济的含义至少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断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比重,即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二是降低单位产出所需要的能源消耗,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三是要求改善人类的产业结构,降低高耗能的重化工业比重,提高高技术产业和低能耗产业的权重;四是通过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

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虽然全球气候变化谈判的过程充满曲折,但发展低碳经济是趋势所向。在全球低碳经济趋势的推动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我国政府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预示着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内容。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作为一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既蕴涵着机遇,更是充满着挑战,尤其是对石油企业这样的传统资源性企业更是如此。

(一)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机遇

1.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拓展能源领域提供了机遇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意味着对能源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刚性,对能源的需求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增长。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主要是从能源禀赋的角度使用资源,我国的能源禀赋结构是典型的“多煤、少油、少气”,而燃烧每吨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石油多30%、比天然气多70%,因此造成了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GDP二氧化碳密度居高不下。低碳经济意味着在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的进程中,增加石油、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将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为石油企业继续加大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积极参与海外油气资源投资,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增强油气产品的保供能力,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和机遇。尤其是为石油企业拓展新的能源领域。

2.低碳经济为石油企业调整结构、创新技术,改变发展方式提供了机遇

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努力和中国政府作出的减排承诺都预示着低碳经济不可避免,而低碳经济必将带动大范围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传统能源的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兴技术的开发都将驶入快车道。而石油企业是能源高消耗企业,其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其他企业,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因此急需通过创新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洮汰不适用现时发展的企业,增强企业实力,转变企业发展方式。

(二)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面临的挑战

机遇与挑战是辩证统一的,同时存在。因此当我们看到机遇的时候更要重视挑战,战胜挑战才能迎得更多机遇。在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上,我们要看到石油企业的低碳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这是很大的挑战。

1.传统高碳发展方式所形成的路径依赖和传统观念的挑战

中国的石油企业一直是节能减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传统的发展方式形成的路径依赖使我国的石油企业在低碳经济之路上行动缓慢。目前,中国的石油企业主要是通过关闭“三高”生产装置或减少水、土地的使用等方式实现减排,为减排而减排,还没有意识到低碳经济给石油企业所带来的是新的机遇。

2.缺乏先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挑战

低碳经济本质上还是一个技术问题,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这方面,我国还处于落后阶段,与发展国家的水平还有一段距离,在一些技术领域上投入不足,效果体现不出来。纵观整个国际情况,我国的技术水平还落后于国外同行的水平。特别是在核心技术、创新这方面,尤为缺乏。例如,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远高于OECD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二氧化碳排放远大于OECD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我国的能源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是2.45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OECD国家为2.28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而世界的平均水平为2.31吨二氧化碳/吨标准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石油工业的技术处于落后水平。除此之外,我们在发展碳捕获、碳封存、CDM项目、创造森林碳汇、创建清洁能源结构等方面也才刚刚起步,仍然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必然意味着传统化石能源的市场的萎缩

发展低碳经济就需要使用的能源更加的清洁,而可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在能源市场占据了主要地位,在市场需求方面传统化石能源的比重将相对减少,多元化的能源格局模式将逐步形成。虽然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要求使这种趋势似乎在短期内还不会到来,但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三、低碳经济视角下石油企业的转型策略

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石油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业务结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建立低碳经济观念,树立低碳思维

石油企业应该把发展战略和低碳经济相结合,树立低碳的经济观念,从总体上看,企业应该确立长期的规划和宏观的低碳发展战略;从职能部门看,通过建立减排节能制度来保证环保低碳政策的实施,从而提高各级员工的低碳观念;也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和低碳评价体系,从而真正实现日常工作和生产的低碳化,实现低碳管理和经济效益密切统一。

(二)发展低碳技术,减少碳排放量

石油企业应该通过低碳技术发展来减少碳排放量,这要求石油企业通过加大科研投入,采取内部研发以及与科研院所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技术上的突破。具体而言,一是可以选择研发低碳能源技术必须要有可行性,例如:生物燃料新一代的开发技术、水合天然气等的开发技术;二是研发碳的捕获技术、封存技术以及利用方面的技术等等;三是加强利用并开发油气资源的低碳和高附加值转化技术;四是大力发展多联产设施,使能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

(三)积极参与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促进石油企业转型

发新能源、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是石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应该从非常规的油气资源入手,例如:加大致密气、页岩气、煤层气的开发,加快产业基地的建设速度,尽可能在原计划基础上提前完成规模开发;对于可燃冰开发项目而言,应加强和增加基金、技术投入,早日实现可燃冰的有效利用,解决能源利用问题;加快油砂、油页岩的资源勘探、评估以及开发,争取实现工业化生产。此外,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风能、生物柴油、燃料乙醇、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

(四)利用“清洁发展机制”,加速实现石油企业的升级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的三种灵活机制之一,其目的在于实现现有技术和成本约束下的双赢。通过参与CDM项目,发达国家可以获得项目所产生的全部或部分经核准的温室气体减排量,以此来履行其在《京都议定书》下量化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而发展中国家通过项目得到发达国家的资金或者先进的环境友好型技术,以此促进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石油企业现阶段也应大力争取CDM项目,以获得额外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石油企业实现技术改进和结构升级。

参考文献

[1]郑寿春, 王一辉. 基于低碳经济的石油工业发展对策[J].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7):12-17.

[2]金乐琴. 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 经济问题探索, 2009,(1).

第8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关键词: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挑战、策略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economic growth,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s severe, the relative lack of resourc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 carbon economy is th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world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ow pollution, low emission based on low carbon economy, realize the energy efficient utilization, clean energy development, the green industry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new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related working experience, summarizes the connotation of low carbon economy and China's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challenges, probes into the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low carbon economy.

Keywords: coal enterprise development, low carbon economy, challenge,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F40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煤炭企业生产过程受自然地质条件、装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等多种因素制约,对煤炭这种高碳能源进行粗放式开采和非清洁利用,企业长期处于粗放式增长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煤炭企业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增长方式的一条重要途径。煤炭企业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走低碳生产经营模式,绿色开采、绿色转化、清洁利用。

二、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以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为目标的高效低能的经济模式,其实质也就是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经济。核心是提高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的创新,产业结构和人类生存观念和谐发展和根本性转变。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改变人们的化石能源消耗量减缓排碳量,实现低碳生存,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为全球生态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我国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1、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将会持续长期的发展

中国能源结构主要以煤为主,我国这样的能源结构是与我国的能源储备分不开的,在我国“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能源使用条件,由于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有限,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将会是曲折和艰难的,目前,我国煤炭的消耗量占据了各种能源的百分之七十,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能源,煤炭的气体排放强度和控制难度都要比气体大。

2、能源分布不均衡

我国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煤炭资源储备主要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利资源则分布在遥远的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则赋存在东、中、西部和大部分的海域,资源的贮存与能源消费地域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冲突,导致长距离的西气东输,北油南运,西电东送,成为我国能源使用的显著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能源,提高了能源的使用成本。

3、科技水平落后,科研能力有限

我国发展低碳能源的技术有限,虽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条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以环境保护为核心的技术转让,但是国家的技术保护严密,关键的技术还是要靠自己研发,这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技术在我国低碳行业的建设中还未形成,因此,实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等新的技术理论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4、低碳生活方式需要长期规划

生活个体已经逐步适应以前的生活方式,不愿意改变浪费能源的习惯,这是当今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习惯的舒适、富足生活,都是以过度消费能源为前提。比如下班时不关饮水机,打开着插座,停车等人时不熄灭车,这样都浪费了大量的能源。也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因此我们应该从心理上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生态文明的技术选择必须走向低碳经济。

四、煤炭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分析

1、加强低碳经济发展宣传教育

一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大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广大员工对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发展低碳经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要切实转变发展观念,让低碳经济发展的理念深人人心,提高宣传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自觉性。三要广泛宣传,大造舆论,营造发展低碳经济的良好环境。

2、、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规划是发展的先导,制定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一方面要了解和贯彻国家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目标要求,另一方面要紧密结合本企业的经济发展需求、基础条件和科技水平,分步骤地实施。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把低碳发展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的重点内容,不断降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努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率,逐步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

3、加强低碳人才开发与培育

实施人才战略,完善人才评价、流动和聘任机制,以优厚政策吸引和留住人才。把握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国际创新人才等科技要素流动加快、引进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低碳经济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撑。结合低碳经济发展重点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的实施,加大对技术专家、学科带头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低碳经济科技创新队伍。

4、建立低碳技术开发体系

一是推广应用煤炭开采新技术。优化开拓布局,加强开采技术研究,深人研究特殊条件下煤炭资源开采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延长矿井开采寿命。二是煤化工产业进一步向深加工、精细加工阶段过渡。三是大力发展热一电一冷联产,对矿区的供暖、供冷系统进行改造,实现矿区集中供热、供冷。四是推进节能新技术开发与利用。研发、引进和应用一批新技术、新工艺,为做好节能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五是开发利用新能源,通过市场调查、项目论证,择机选定开发新能源。六是围绕企业产业发展结构和管理层级职能定位,建立低碳经济技术研发与技术应用机构。实现企业内部低碳技术领域,以共性技术、知识产权、品牌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创造、共享为目标,组建技术创新联盟,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

5、加大低碳经济发展资金投人

一是加大企业自有资金投人,如企业留利、折旧基金、企业闲置资产的变现等。二是构建融资平台,尤其是银行借款是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筹集形式,低碳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银行业的支持,企业应抓住机遇,构建完善的融资平台,确保低碳经济发展的资金投人。三是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如国家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包括鼓励市场主体进行能效投资、节能技术研发、新能源投资的财政补贴、预算拨款、税收减免以及贷款贴息等;再如抑制高碳生产、消费行为的财税政策,包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税、碳税等,企业应充分利用国家优惠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低碳经济的兴起为煤炭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绝佳的契机,煤炭企业一定要住住机遇。

参考文献:

李:《我国低碳社会建设面临的挑战与优势分析学术交流》, 2010年05期

[2] 周伟伟:《基于环境保护的低碳经济研究》,《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08期

第9篇:新能源与低碳技术范文

欧盟在2007年11月发表“欧洲能源技术战略计划”,旨在为实现欧盟的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政治目标而全力推进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开发;美国政府通过“煤研究计划”支持国家能源技术实验室进行清洁煤技术研发;英国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低碳发电站技术;日本则大力支持可以大规模削减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中国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也提出要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并把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我国在不同场合、会议、政策文件中都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研发及技术储备,正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因此,从世界各国的低碳措施与实践来看,基本上都是走的技术路线,都是把技术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对于我国来说,也必须高度重视各方面研发力量的整合,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技术中心的作用,尤其是加强校企合作与互动,利用企业的资源资本等优势,与高校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局面,加快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加快低碳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性特征要求加强校企合作与互动自英国提出低碳经济之后,英、美、德、欧盟等国家与组织纷纷提出低碳发展的目标与政策。首先是英国,把创建低碳经济作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首要目标,并为此推出一系列开创性的政策法规和配套措施;美国也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推行绿色新政,提出自己低碳发展的中长期目标;德国也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强调提高可再生新能源比例,要求到2020年将热电联产技术供电比例较目前翻一番;欧盟的目标是追求国际领先地位,开发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技术,并制定了削减温室气体的中长期目标。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等问题,并把这一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制定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t标准煤,实现节约能源6.7亿t标准煤;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t、2086.4万t,可见,低碳经济具有目标性特征。对我国来说,“十二五”时期,随着我国能源需求呈刚性增长,能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我们的节能减排形势更加严峻。这样“,十二五”时期节能减排的目标能否完成需要全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其中企业与高校作为节能减排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理应响应国务院关于“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法案的通知要求,加快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积极组建一批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和创新团队,加快组织高效节能、废物资源化以及低碳能源开发等共性、关键和前沿技术攻关。而这些必须加强产学研结合,加强校企良性互动与发展,力争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的目标。

企业的低碳发展要求影响和促动高校的发展

随着低碳发展渐成各国共识,社会各方面都在积极行动起来。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最重要力量,更是对如何实现低碳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措施和行动计划及刚性要求。企业的这种现实的低碳发展要求又进而影响和促动着高校的发展。企业的低碳发展要求影响和改变着高校的社会功能和发展理念低碳发展贵在低碳实践。企业的低碳发展要求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向企业集聚,促进低碳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低碳发展的现实活动。这样,社会、企业低碳发展的客观需要与实践必然要求人们的认识活动、科学研究、发展理念随之发生改变。同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的社会功能、发展理念也被赋予了更多新内容。在过去,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大学的职责,其主要任务就是搞好教学,培养人才。现在,大学已经被推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在传统的创造知识、培养人才、传播文明的功能之上又强化了对经济建设、社会服务的功能,高校越来越多地担负起物化知识的重任;通过科研人员与企业的深入合作,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不断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企业的低碳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与支撑,而这正是当代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就明确规定,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低碳发展需要为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与目标教书育人与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首要职责和中心任务,但教什么书、育什么人,科学研究要关注研究什么问题等都是取决于社会与企业的实际需要。当前,随着全球低碳发展趋势的不断推进,我国也高度重视节能减排、低碳发展问题,并把它看作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关键问题而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充分体现出我国政府实现科学发展、低碳发展的强烈意愿。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把大幅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措施确保实施。这样,在发展经济、能源消耗和环境约束的多重压力之下,企业作为低碳发展的重要主体和实施者急需了解低碳知识、掌握低碳技术、瞄准低碳发展方向的专门人才以及相关的科研成果,而这就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提供了方向与目标。尤其是目前新兴产业发展所带来的人才素质及其培养方式的改变需要高校积极创新办学模式,调整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学以致用的低碳人才。企业的低碳发展需要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基地与平台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做过精辟而形象的概括,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2]。但是,科技成果如果仅仅只是停留在科研人员手里或实验室里,那就只能是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若不应用于现实的生产过程其作用与价值根本发挥不出来。由理论形态的潜在生产力到现实形态的直接生产力,需要经过一个实体性中介要素的转化过程,即科学技术需要通过企业劳动者与劳动工具的结合,并物化到劳动对象之中,才能成为一种现实的直接生产力,产生实际效益,并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所以,科学技术只有通过企业现实的生产过程,渗透在生产力诸要素之中才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我们平时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到企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去,使其产品化和规模化。科技成果的价值正是依赖于其不断地转化而实现的。目前,许多企业对低碳技术的需要尤为迫切,这又会促使和引导包括高校在内的研发部门去集中攻关低碳技术,最终这种低碳技术又必须回归应用于需要它的企业,正是企业的低碳发展需要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基地与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