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新能源产业发展精选(九篇)

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1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本文通过调研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现有资源的状况,分析了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提出了适合江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建议,同时对现阶段的发展瓶颈提出解决途径。

关键词:

新能源汽车;资源;发展;江西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和新车消费市场。据相关部门估计,我国石油进口量以每年两位数的百分比增长,进口依存度不断增加,按当前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机动车的燃油量为2.56亿吨,占当年全国石油总用量的57%,另一方面,约50%的城市空气污染物来自汽车,且有增长趋势。面对当前能源、环境问题的困境,世界主要汽车生产国家都把目光转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新趋势。因此,促进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和快速赶超,是提升我国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产业竞争能力,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1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介绍

1.1新能源汽车概念与类型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者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先进原理、先进技术所形成的汽车。其类型有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

1.2新能源汽车发展概述

我国从“八五”期间就启动了电动汽车的研发工作,经过“九五”和“十五”期间的技术攻关,将电动汽车与清洁燃料汽车合并列入“863计划”后,形成了以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三种车型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驱动电机及其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管理系统三种共性技术为“三横”的研局。再经“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研发和示范布局。

1.3新能源汽车生产销售情况

根据中汽协统计,2014年新能源汽车生产78499辆,销售74763辆,比上年分别增长3.5倍和3.2倍。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48605辆,销售45048辆,比上年分别增长2.4倍和2.1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29894辆,销量为29715辆,比上年分别增长8.1倍和8.8倍。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为33.11万辆,相比去年同比增长了34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24.75万辆,同比增长450%;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为8.36万辆,同比增长180%。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乘用车销量为14.67万辆,同比增长300%;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销量为6.07万辆,同比增长250%。

2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资源介绍

早在2009年,南昌就成为全国13个示范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之一。从生产研发方面来看,虽然主要汽车制造企业均研发了新能源汽车样车,锂离子动力电池研发和生产方面也有一定发展,但江西省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仍处于研发试产的起步阶段,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与国内其他汽车制造大省还有一定差距。

2.1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方面

省内主要企业有江铃股份公司、江铃控股有限公司、昌河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安源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江西鸿翔电动车辆制造有限公司、南昌福瑞德科技有限公司等。此外,江西博能上饶客车有限公司、江西昌河铃木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江西江铃汽车集团改装车有限公司、江西特种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等,均有不同型号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江西省新能源汽车研发主要成果集中在锂电池、电动汽车电源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超级电容系统等技术领域。

2.2动力电池方面

江西省动力电池产品以锂离子电池及正极材料为主,生产企业主要有:江西江特锂电材料有限公司、江西中投新能源有限公司、孚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江西科慧电池新能源有限公司、江西美亚能源股份公司、江西福斯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吉安市优特利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联威新能源有限公司、赣锋锂业公司、江锂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江西金锂科技有限公司。江西理工大学利用在材料、矿业、冶金、机电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动力电池及其材料的科研平台,自主研发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具有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开发基础。2010年3月30日,全国首家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正式落户江西宜春,且将规划建成我国最大的动力锂电池生产基地和35万辆以上大、中、小锂电汽车生产基地。

2.3整车开发方面

江铃集团与万向集团电动汽车有限公司、南昌福瑞德科技有限公司和江铃控股公司、上海瑞华集团和南昌大学等电动汽车研发和制造企业进行了合作,并成功研发出了多个产品。江西凯马百路佳客车有限公司分别与澳大利亚BCI客车公司、浙江万向集团以及匈牙利伊卡鲁斯客车公司等共同研发混合动力客车、纯电动客车,并已生产销售。

2.4矿产资源方面

江西是我国主要的有色、稀有、稀土矿产基地之一,且矿产资源配套程度较高。铜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五分之一,黑钨储量在全国占第一位,矿床分布以赣南为最多,该类型矿床易采易选,并伴生有锡、钼、铋、铜、铍、铌、钽和稀土等多种矿产,钕铁硼稀土永磁材料年生产量达到2万吨。而镍氢电池负极材料就需稀土和钴金属,通过在钕铁硼永磁材料中添加重稀土元素镝和铽,可大幅提高永磁电机的性能。宜春钽铌矿是世界最大的锂矿山,可开采氧化锂的储量为110万吨,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1-2]。

3江西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资源整合及发展对策

虽然江西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取得了一定规模,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1)缺乏核心技术,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2)人才资源不足,尤其在基础研究和关键零部件和先进材料的研发方面,专业人才缺口较大;(3)产业体系建设滞后,产业链未成形;(4)市场开发不足,新能源汽车目前主要市场集中在公交、环卫等领域。据报道,南昌新能源私家车拥有量总共只有300多辆,增长缓慢;(5)政策支撑体系不完善。因此,应结合江西省新能源汽车现状,完善发展思路。

3.1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总体框架

汽车产业被喻为“工业中的工业”,与其他产业关联性很高,因此,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体框架的搭建尤为重要。可将新能源汽车产业以模块的形式进行划分规划,如整车设计组装模块、核心零部件模块、充电设备模块、原料资源模块等,这样各模块可独立进行研发,适合汽车这种复杂性高的产品要求,同时也有利于相同模块的竞争,可将影响降到最低。在该框架中,整车企业扮演的角色很关键,新能源汽车产业整体规则设计方面包含两部分内容:整车系统集成标准与新能源专业功能标准。新能源专业功能标准主要由电机及控制系统标准、充电系统标准、蓄电池技术标准和电气接口标准等组成。过去多数企业都是自行规划、设计、研制,往往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浪费物力与人力。而整车企业通过与产业链上其他零部件供应商形成标准联动,在不影响整车企业技术标准的情况下,零部件供应商可在生产研发中竞争或合作,并在这个创新活动中对产业技术标准进行优化与反馈,使整车企业可根据最新的动态对原有技术标准进行修正或改进,进而尽快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标准化和国际化[3]。

3.2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产业联盟

产业联盟通过技术共同研发、共享信息与资源、共建市场,不但可以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还可以提升企业的产业集中度、激发创新、集体攻克共性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而加快科技成果的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提升江西省新能源汽车整个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通过资源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地方上低端项目重复建设与竞争,人、财、物等资源浪费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产业联盟,既能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又能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使整个产业链上下游连接更紧密,最终达到低投入高产出的目的。地方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有大局意识,在推动产业联盟建设的同时,要让大企业集团发挥好带头作用,带动整个行业发展[4-6]。目前,全国多个地区均成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主要有整车企业、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以及终端用户等组成的新能源汽车联盟,如北京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重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等。这样既可以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实现,又能有效抵御和减小企业自身风险,形成抱团取暖的局面。

3.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新能源汽车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加气站、电池租赁站等,这些设施的不足将会极大的影响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和使用,继而成为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瓶颈。虽然国家从2009年开始就在各大中城市推广各类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应用,并在充电网络和设施方面大量投入,但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基础设施建设在数量方面、质量方面、规划方面以及服务方面都应该改进提升[7],应根据城市的规划、人口与产业分布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应该考虑到今后新能源私家车增长的服务需求。

3.4加强示范效应,加大对新能源汽车销售的扶持力度

2013年,由南昌、宜春、上饶、抚州、赣州、九江、萍乡七个设区市捆绑,以“江西省城市群”的名义申报了国家2013—2015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项目,合计推广应用车辆目标总数为5300辆。两年来,已完成新能源汽车推广5836辆,占计划推广总数的110.1%,超额完成了目标数;初步估算可获得国家补贴资金5.5亿元。通过这些年的推广,新能源汽车及其绿色环保性能在省内已经被群众广泛认可,但为何还出现“叫好的人多,出手的人少”现象?除上述基础设施因素外,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也受扶持力度的影响。因此,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应该是在上述城市中选择一个做示范,加大对该地新能源汽车购买补助,特别是私家车购买补助,让普通家庭买得起,从而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社会效应,然后向全省推广。

3.5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大技术研发投入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归根到底在于人才,只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才能进行持续、高质量的创新活动。另外,新能源汽车制造成本的降低,同样需要依靠技术的进步,这就需要企业和政府加大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的共性技术方面,更需要政府和产业联盟加大研发投入。人才培养方面,首先应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在注重人才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此外,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同时也要健全人才引进配套服务,鼓励向引进人才提供启动资助、住房、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专业技术职务评定等方面的优惠待遇[8]。

4结束语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实现节能减排、缓解资源紧缺、减少环境污染的战略举措,是抢占国际高端市场的战略途径。通过资源及政策的整合,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生产研发体系,这对于提升江西省汽车产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江西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发展规划[J].中国科技纵横,2011,(05):50-52.

[2]江西省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

[3]刘光东,武博,孙天元.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协同创新现状及发展对策———基于模块化分工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2,(07):54-58.

[4]郑涛,黄少鹏.基于合芜蚌产业圈的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0,(02):104-109.

[5]徐亚军.产业发展战略中的新能源汽车[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2):74-77.

[6]郭兴磊,史乐锋.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3,(04):37-39.

[7]秦志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问题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220-221.

第2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纵观世界经济发展,从英国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到石油对煤炭大规模替代,其后都跟随着经济大发展的高潮。新能源产业与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并将极大地改变人们传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一旦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新能源产业有可能创造新一轮的经济繁荣。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为了尽快地走出经济衰退,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等新兴产业。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愈加紧密,发达国家能源发展方向及其相关政策的调整,必然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我国需要在这场能源变局中趋利避害,抓住机会,加快发展。 一、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争先发展新能源产业 1.金融危机推动美国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 上个世纪后半期,新能源技术与电子、信息等新兴技术同时开始萌芽,并得到较快的发展。但是,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应用成本较高,因此,新能源技术在上个世纪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是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等一系列新兴技术。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必须寻找一个新的产业作为拉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然而,美国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经济中已无竞争优势,大部分实体经济已通过外包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它不可能把已经转移出去的实体经济重新收回。重振实体经济,必然扶持那些生产技术制高点由美国掌握的产业,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首选。发展新能源产业可以实现美国经济振兴、能源独立、增加就业,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地位。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将引起电力、IT、建筑业、汽车业、新材料行业、通讯行业等多个产业的重大变革和深度裂变,并催生一系列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直接拉动表现为多个方面,一是拉动新能源上游产业如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多晶硅深加工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发展;二是促进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等一系列输送与用能产品的开发和发展;三是促进节能建筑和带有光伏发电建筑的发展。这不仅填补美国实体经济的空缺,使美国由消费社会转变为生产、消费并重的社会,而且可增加国内就业,降低污染物排放。 尽管一些新能源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从目前来看,新能源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成本仍然过高,发展新能源产业需要政府大力扶持。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总额为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为重点发展产业,主要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捕获和碳储存、可再生能源等。 2.欧盟加大发展“绿色能源”的力度 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欧盟就开始积极倡导发展节能环保产业。2007年,欧盟委员会提出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根据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至少减少20%,将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以及在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0%至80%。为了支持上述一系列目标的实现,欧盟进一步提出新能源的综合研究计划,该计划包括欧洲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智能电力系统、核裂变、二氧化碳捕集、运送和贮存等一系列研究计划。其重点包括:大型风力涡轮和大型系统的认证(陆上与海上),太阳能光伏和太阳能集热发电的大规模验证,新一代生物柴油,第IV代核电技术,零排放化石燃料发电,智能电力系统与电力贮存等。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欧盟委员会公告称,欧盟委员会已制定了一项发展“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其主要内容是,欧盟将筹措总金额为1050亿欧元的款项,在2009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中,全力打造具有国际水平和全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并以此作为欧盟产业调整及刺激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撑点,以便实现促进就业和经济增长的两大目标,为欧盟在环保经济领域长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奠定基础。 欧盟打算用5年的

第3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__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__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__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__亿元。__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__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一期2万吨生产线项目、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汇能红沙岗二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电力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目规模达2050mw。规划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力。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目、湘电风能(甘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中广核一期49.5mw风力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二期49.5mw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目、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目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生物质能运用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质能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气。农村沼气的应用,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今后开发生物质能燃料、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广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特变电工9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甘肃59mw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50mw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

(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力输入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目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鼓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 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用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的并网条件,在312国道、高速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干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武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二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以常规装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业。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示范园区,力争形成民勤城东工业园区高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山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工作,以风电项目为依托,配套完善电网设施,力争在“十二五”末将松山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 实施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一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精心谋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壮大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光电、风电产业项目。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破解项目发展瓶颈。项目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在土地方面,要积极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用地途径,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用地供给。在融资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政银企三方要合力共为。三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目。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工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了责任捆绑,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签约项目,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好投产运行工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四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目,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大力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链,着力解决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问题。

第4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 发展环境 引导 建议

近年来,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兴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新能源装备制造、车用新能源基础设施、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等能源新技术的产业化应用等。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分布范围广、带动效应强,不仅涉及钢铁、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而且与新材料、生物科技、新一代信息等高新技术密切相关。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安徽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將成为安徽省未来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1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因地制宜,加快新能源多元化发展,新能源产业快速成长,目前已形成合肥、芜湖、蚌埠、滁州、安庆和池州等主要产业集聚区,江南、江北产业集中区也將新能源产业园作为发展重点。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迅猛,不仅涌现出合肥、芜湖、蚌埠等数个光伏产业基地,还培育出超林太阳能、阳光电源等一大批知名本土企业,“光伏皖军”在全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版图中的领军地位日益显现。生物质能利用方面,到2011年,已建成投产8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总装机21万kW,全年累计发电量约12.2亿kWh,增长97%。风电开发获得零的突破,目前已建成国电龙源来安、明光风电场项目,总装机25万kW,全年风力发电2.5亿kWh,在建风电项目20万kW;国电龙源定远大金山、大唐新能源来安龙山、国电太湖徐桥等13个项目列入全国“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核准计划。核能利用也开始起步,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前,中广核芜湖4台百万千瓦级压水堆已被国家纳入“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池州核电、安庆高温气冷堆项目前期工作也在积极推进;日本核泄漏事故后,安徽省核电产业发展虽然受到一定影响,发展速度可能趋缓,但从长远来看发展规划应该不会改变。

据统计,2012年1~5月份,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同比增长103.7%,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在80%以上,居全省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之首。赛维LDK、海润光伏、吉阳新能源等一批新能源装备项目建成投产。安徽省中粮生物化学股份有限公司入选2011年中国新能源百强企业榜,且投资安徽的赛维LDK、晶澳太阳能、海润光伏等9家企业也名列其中。新能源产业技术装备和创新能力也明显提高,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集成、光伏电池及组件、高效秸秆气化装置、新型动力电池等研制居全国前列。

综上所述,安徽省新能源产业总体来看正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其中,光伏产业发展最快,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较为平稳,风电产业有所突破、蓄势待发,核电利用也正在积极推进。

2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2.1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或现拐点

不可否认,中国光伏产业市场严重依赖于国外,特别是欧洲市场。然而,2011年上半年,欧洲市场大幅度削减太阳能补贴;下半年,欧债危机再次爆发,致使全球光伏产业惨遭重创,该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产品价格一路走低。欧洲光伏产业市场需求的急剧萎缩,导致我国该产业链上的企业利润普遍被挤压,对大多数电池、组件等生产商来说,息税前利润已接近于零甚至为负数。据经济参考报消息,到2011年11月底,国内80%的多晶硅企业已经停产;截至2012年1月31日,包括江苏阳光、向日葵、拓日新能等光伏概念股相继2011年业绩“变脸”预告,其中,拓日新能宣布亏损幅度或达250.62%。造成市场急剧萎缩的原因在于产能过剩。2011年,全球光伏需求量20GW,但中国光伏行业的产能已接近40GW。风电行业同样如此,风机制造行业排名前四的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联合动力合计产能达1000万kW,行业总体产能更是超过2500万kW,远远超出了2011年中国风电装机需求。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对新能源行业的热情也有所“降温”,如今,国家政策更多侧重于对这一行业的监管、规范,直接补贴相应减少。以风电行业为例,国家发改委的2011年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新能源鼓励类别中已见不到风电的影子。

此外,近期发生在新能源领域的一些大小事件,预示着中国新能源产业可能成为国外的打压目标。光伏行业中,美国商务部自2011年11月开始针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2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作出终裁,认定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晶体硅光伏电池及组件存在倾销和补贴行为,决定对大多数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板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征收大约34%到接近47%的关税。这一裁决无疑將对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风电行业中,美国超导对中国风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华锐风电提出专利方面的诉讼。

过去几年,全球新能源产业依靠政府大力补贴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当欧洲市场削减光伏补贴、欧债危机爆发;国内方面受国家宏观调控影响,地方政府收紧地方投资并紧缩银行信贷时,高速发展的新能源产业很可能遭遇“寒流”。

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环境,安徽省发展新能源产业更需要高度警惕。以光伏产业为例,由于欧洲国家將光能转化成电能的应用比较成熟,安徽省光伏产品96%都出口到了欧洲。虽然安徽光伏企业对美出口量不大,但是欧洲的“双反”也在跟进,德国太阳能经济联合会,正在联系欧盟相关行业,准备在欧盟27个成员国向中国光伏产品提出反倾销申请。如果遭遇欧美双重反补贴反倾销税,安徽省光伏产品出口將可能遭受严重打击。

2.2安徽省自身环境可能限制新能源产业发展

首先,地理位置及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限制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全面发展。安徽属于内陆省份,无法利用海洋能,核能利用也没有相对优势;与内蒙古、新疆等风电大省相比,安徽省风电产业刚刚起步,而且由于我国风能资源多分布于偏远地区和海上,安徽省也不具备大规模开发风能的条件;地热能开发利用也刚刚开始,且安徽省地热资源并不丰富。

其次,即使是安徽省发展势头较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和生物质能产业,也存在一些隐患。安徽省太阳能资源属于全国四类区域,日照时间不长,平均年发电利用小时数约为1300小时;按照目前的电池组件、逆变器及系统集成等价格测算,不计征地费用,在安徽省太阳能资源相对丰富的皖北地区建设1MW光伏电站需投资约1100万元,收益率仅为5%;光伏发电成本高、收益低,很难吸引投资商;此外,受外部环境影响,2011年4月份以来,晶硅电池、光伏组件、多晶硅片等价格普遍下跌,安徽省光伏电池及组件企业不得不缩小产能,光电企业投资的积极性更受打击。2010年上半年,国家发改委联合调研组考察的8个生物质发电项目全部亏损。安徽省也不能独善其身,2011年上半年,皖能电力公告,其投资的含山皖能生物质能发电项目核准文件已超过1年有效期,由于项目主体工程一直未开工,根据《安徽省企业投资项目核准暂行办法》相关规定,该项目核准文件已自行失效。2011年下半年,据安徽日报报道,身处秸秆资源丰富的农业主产区的华电宿州生物质能发电有限公司。反而遭遇秸秆回收尴尬,导致企业连年亏损。

第三,技术、人才等真实现状也限制安徽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规模。业内人士指出,安徽省新能源企业数量虽多但规模较小,技术研发人才稀少,科研及检测设施短缺,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是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真实现状。

第四,引导政策尚未完善。为了更好地发展新能源产业,安徽省政府早在2009年就出台了《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下半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安徽省“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中,也强调推进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种种迹象都表明发展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安徽省的战略选择,但是迄今为止,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尚未制定,该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也尚未完善。缺乏政策引导和扶持,可能会导致安徽省新能源产业项目盲目建设、重复建设,最终影响全省新能源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亟需正确引导

在大力提倡节能减排的今天,发展新能源产业的价值和意义毋庸置疑。但是,新能源产业科技含量高,资金投入大,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切忌盲目扩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跟风必然导致资源浪费,最终將会损害公共利益。虽然近年来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从省内外大环境来看,发展新能源产业仍然任重道远,风险重重,亟需政府部门的正确引导。

3.1培养创新思维,攻克技术瓶颈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基础和技术支撑。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培养一批高端人才,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在培养人才方面,提倡培养创新思维,通过发挥人才的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攻克一些技术瓶颈。

创新思维就是思维本身和思维结果均具有创造特点的思维,其具体表现形式包括:“零起点”思维,系统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歌顿思维(遇到熟悉问题不能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遇到不熟悉的问题要用熟悉的方法去解决),灵感思维,直觉思维,梦境思维,形象思维。针对安徽省新能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就要提倡系统思维。要根据实际情况,全面分析问题,找准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共性问题,再进行系统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在攻克具体技术难题时,可以灵活运用各种思维。例如,针对新能源并网发电难题、各产业发展过程中配套组建生产制造环节的污染问题等共性问题,可以采取发散思维,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发掘大众的智慧,为各位专家提供灵感,激发专家们的灵感思维。针对生物质能利用过程中的秸秆、废油、废渣等回收难题,或许可以尝试逆向思维。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禁烧、禁排,不如疏通一条回收渠道,从全省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布局,优化回收方案,尽量降低回收成本。

3.2落实科学决策,优化环境建设

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地分析主客观条件并做出正确决策的过程。科学决策的根本是实事求是,决策的依据要实在,决策的方案要实际,决策的结果要实惠。新能源产业对技术和资金的大量需求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因此更需要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进行引导。

一是尽快制定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面对国内外环境的瞬息万变,安徽省必须抢抓机遇,尽快制定符合本省条件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应明确我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和总体目标;立足当前和未来做好纵向产业路线谋划,立足全省范围做好横向产业布局谋划;指明我省优先发展的新能源产业领域,并对优先发展的领域进行详细规划;筛选出亟待解决的新能源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并制定技术攻关方案。

二是逐步完善新能源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由于新能源产业成本过高,其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安徽省应该努力完善政策体系,不断优化政策环境和市场条件,当务之急是配套并落实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政策扶持是必须的,但是不能滥用优惠政策。在支持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时,必须经过严格论证,对于技术不成熟或者发展前景不明确的项目,切忌盲目支持。要避免单纯依靠政府补贴推动行业发展,可以考虑將强制性、惩罚性措施纳入政策范畴,制定行业监管政策,明确企业和政府的责任。要及时跟进国家层面的产业政策,适时出台与之相适应的省内优惠政策。例如,2011年上半年国家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出台,安徽省可抢抓这次机遇,在全国光伏标杆电价的基础上,出台我省光伏发电扶持政策,助推我省光伏产业发展。

三是建立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新能源产业以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发展需要人才与资本的强强联合。面对资本挑战,政府部门应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发投入机制。面对技术挑战,政府部门应支持建立公共技术研发平台,鼓励企业建立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同时立足于技术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面对人才挑战,可建立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培养和引进新能源产业领域的优秀人才。

3.3完善宏观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当今世界,管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管理水平往往决定了兴衰成败,繁荣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同样,任何产业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安徽省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源有限,如果不能在宏观层面科学调控,优化资源配置,产业发展最终將会陷入困境。政府部门要逐步完善自身的调控、监管职能,根据各地区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禀赋,引导各类新能源产业在全省范围内合理布局,均衡发展;要对新能源产业项目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管,防止地方政府为了政绩工程盲目上项目,尤其是对仍然存在安全隐患的核电项目,更是要谨慎推进;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新能源企业提高研发水平,走产业升级的道路,同时整合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和人力资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摸清本省的产业基础,分析各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优劣势,充分利用全省的人才优势,充分发挥各地的产业优势,通过科学的宏观管理推进安徽省新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4借鉴成功经验,做大做强产业

第5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治霾;必由之路;优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新能源产业

所谓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它是一种新型能源,因为它基于新材料与新技术,一方面主要包括本身是新能源的各种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海洋能等,另一方面它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能源进行变革从而使传统能源形成新的能源。新能源产业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将新能源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从而将新能源进行产业化的一种活动。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首先,新能源是环境友好型能源,几乎没有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其次,新能源能够可再生、可循环重复利用;最后,新能源储量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太阳能为例,仅计算我们居住的屋顶、墙面和荒漠等可接收的太阳能,就是一笔巨大的能源财富。

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治霾的必由之路。

1.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战略地位。

新能源产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生态友好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正因如此,各国政府纷纷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大量地扶持和实施了优惠的政策,这使得太阳能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技术、核电和风力发电产业得到了更快地发展。尤其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这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为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新能源产业能够实现低碳并节能减排。

新能源产业所具有的清洁、低碳的特征,是指新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清洁低碳,还有与新能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是清洁低碳的。发展新能源产业能从根本上带动能源的低碳化、环境的友好化,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和产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

3.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治霾的需要。

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很大,高达7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雾霾天气,所以治煤是治霾的有效手段。现在,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过大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较为粗放的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例如开采能源过程中造成的地面塌陷等,还有煤炭燃烧过程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等,这都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治霾方面的优势。

1.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新能源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具有高碳特征的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据了解,造成雾霾的主要成因在于以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近年来PM2.5污染加剧,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在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家将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无疑发展新能源是最好的选择。例如新能源中的太阳能被认为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最佳选择,因为它的资源丰富、利用率比较高、清洁可持续。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有效地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有效地治理雾霾。

2.新能源汽车发挥巨大作用

造成雾霾的原因最主要的一方面还有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增加,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说,2013年是中国平均雾霾日数自1961年以来达到最多的一年,这为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在雾霾天气的研究中,汽车尾气被认为是雾霾天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而,人们越来越关注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一位权威学者做出了如下的计算:以公交车为例,如果按1000辆燃油巴士测算,这1000辆燃油巴士一年内的碳排放达到13.797万吨二氧化碳,按此数据可以算出,一座城市如果投入1000辆零排放的纯电动巴士,则可以减少碳排放量13.797万吨。

3.新能源发电优于传统发电

在我国,火力发电占到整个发电的比重较大,高达70%,在我国每年火力发电中,燃料煤炭消耗量超过8亿吨,烟尘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火力发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据统计,电力工业已经成为造成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新能源发电有: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主要特征在于可再生、分布广、品种多,最重要的是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新能源发电几乎不含碳,普及将有效降低燃煤带来的污染,这对治霾是大有裨益的。

4.新能源产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能源产业具有的资源丰富、清洁低碳、可再生、市场广、规模大和效益好等优势,能够带来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新能源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型行业,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拥有量大,新能源产业必将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中国政府已经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资金、技术力量的投入,我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等新能源发电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新能源利用上位居世界前列。

四、总结

总而言之,治霾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的低碳清洁能够有力改变目前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巨大污染,因此,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治霾的必然选择,是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选择,具有长远效应而非短期地改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治霾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大力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有.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第6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一)新能源技术创新加快,能源转换效率显著提高,价格大幅下降

风电最大单机容量由上世纪80年代30千瓦提高到目前的5000千瓦,上网价格由15.8欧分/千瓦时下降到4欧分/千瓦时。硅基太阳能光伏发电效率由上世纪90年代不到10%提高到目前的1 7%~18%,并出现了82%的技术学习曲线,即规模增加1倍,价格下降18%。从进一步发展的角度看,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空间,风电价格有望下降到3欧分/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在2020年前后可与火电相当。

(二)新能源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新增能源供应中占有重要位置,逐步由补充能源提升为主力替代能源

过去10年,光伏太阳能年均增长38%,风电年均增速也达到28%。2008年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已达1.2亿千瓦,其中欧盟为6600万千瓦,风电装机占欧盟电力总装机的比重已超过7%,丹麦、德国的风电装机比重超过20%。在新增装机中,2008年欧盟风电占全部新增电力装机的43%,装机容量达到848万千瓦,是第一新增电源。核电复苏步伐加快,2008年全球有10台核反应堆在建(不包括中国),是自1985年以来开建核电站数量最多的一年。

(三)发展新能源被认为是同时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的战略性支点,主要国家经济刺激方案中加大了相关领域的投资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分析,如果将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在2005年的水平上,能源领域为减少排放而增加的额外投资为每年4000亿美元,占世界GDP总值的0.4%;如果将2050年的排放削减一半,即八国峰会上设定的减排目标,每年的额外投资为1.1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1%。先行国家已经从发展新能源中获益,2005年丹麦可再生能源和能效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达到400亿丹麦克朗,与1992年《京都议定书》签署时50亿克朗的出口相比,增加了8倍,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把新能源作为新兴产业,加速向低碳经济转型,在经济刺激方案和经常性研究预算中加大了新能源领域的投入。美国的经济刺激方案中的10%,即800亿美元投入新能源领域,这是美国历史上政府在能源领域的最大投资。欧盟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上的支持力度也很大,仅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一个示范项目的预算支持就高达12.5亿欧元。私营部门的资金也很活跃,美国硅谷大量科技公司转向了新能源的研究。大量资金和人力的进入,势必加速新能源的技术创新和商业化进程。

二、我国的新能源资源状况、产业基础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为5.4亿千瓦,年发电量2.47万亿千瓦时,世界排名第一。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的国土面积年日照小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每平方米5000兆焦(相当于每平方米170公斤标准煤)。全国陆地可利用风能资源3亿千瓦,加上近岸海域可利用风能资源,共计约10亿千瓦。生物质资源可转换为能源的潜力约5亿吨标准煤,今后随着造林面积的扩大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潜力可达10亿吨标准煤。

(二)新能源开发利用取得一定进展

2008年我国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量为2.34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总消费量的8.9%。其中水电装机1.7亿千瓦,风电装机1215万千万,核电装机908万千瓦,太阳能源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到1.25亿平方米。尤其是近年来,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2008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为625万千瓦,占全球风电新增装机的23%。风电上网电价下降到0.5~0.6元/千瓦时,太阳能发电价格下降速度更是超出意料,2008年国家核定的太阳能上网电价为4元/千瓦时,2009年3月甘肃敦煌太阳能发电项目招标中值价格降至1.5元/千瓦时,中标价格为1.09元/千瓦时。

(三)已形成规模较大、体系相对完善的新能源产业

核电设备的国产化、规模化发展取得进展,已经具备每年生产6~8台套核电设备的能力。风电制造能力大幅提升,2008年内资与合资企业产品占新增装机的75.6%,累计装机容量超过外资企业。光伏电池产量达到200万千瓦,全球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的1.07%上升到2008年的30%,居世界第一位。太阳能硅材料的产量由2005年的30吨增加到2008年的5000吨,国内自给率达到了25%,预计到2009年底,国内太阳能硅材料的产能将达到3万吨。太阳能热水器年产量达到350。万平方米,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但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技术基础仍比较薄弱。一是核心技术并未完全掌握,关键部件仍依赖进口。我国核电制造、建设和运行能力有明显提升,但核电设计能力总体上停留在引进机型的翻版设计上,设计原理和诀窍并没有真正掌握,大锻件、主泵和特殊材料的国产化和自主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风电新机型开发能力不足,控制系统、关键轴承仍依靠进口。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较大,但是多晶硅的制备提纯技术,特别是四氯化硅等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仍未掌握也难以引进。二是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薄弱。新能源科研力量分散,缺少共性研究开发平台。科研力量多分散在大学等研究机构中,缺乏领军性的创新平台开展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另外,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缺少像通用电气、西屋、三菱、西门子等大型综合性设备供应商;即使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企业,其研究开发能力还不如发达国家中小型专业技术公司。

2.产业发展亟待加以规范。目前,风电、光伏发电设备的技术标准匮乏,强制性检测和认证制度尚未建立。企业进入也没有相应的技术门槛。这种状况带来两个问题:一是企业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由于有政策鼓励,又没有进入门槛,大量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目前,风电主机厂超过70家,前四家产能超过1200万千瓦多晶硅生产厂家超过30家,到2009年底产能可以达到3万吨,而2008年全球多晶硅需求只有4.52万吨。在缺乏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情况下,企业大量进入导致低价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通过牺牲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来压低价格。二是产品质量存在隐患。新能源产业呈“爆发式”增长,很多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周期太短,产品研制中的问题在批量生产之前没有充分暴露和有效解决,加上未经任何检测就被大量投放市场,有可能出现大面积设备故障,造成重大损失。

3.相关体制机制仍未理顺,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现象仍比较严重。以风电为例,2008年底我国有1215万千瓦的风电机组完成吊装,其中1000万千瓦通过调试可以发电,但2008年底实际并入电网的风电装机容量仅为894万千瓦,占吊装完成的风电装机总量近73鬈。新能源发电设备撂荒的背后是相关体制机制问题没有理顺,包括新能源电源发展和电网建设的不协调、以及新能源发展带来的成本增加没有及时传导、对电网企业缺乏强制性要求和监管等。

三、新能源及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思路

(一)发展目标

就当前的形势而言,发展新能源有三个重要意义:

1.带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与传统能源生产主要靠资源消耗不同,新能源主要靠设备投资和人员维护,因此新能源投资需求大,带动作用强,就业容量大,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扩大内需、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根据测算,1元核电投资可以带动GDP增长1.03元,总产出增长3.04元。按照目前批复的核电建设进度,2010年核电投资可以带动总产出增长3084亿元,GDP增长1009亿元,相当于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对建筑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9个行业的产出拉动作用超过百亿元。

2.培育新的优势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新能源产业链长、人力资源投入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有明显的产业配套优势,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如果把握得好,新能源产业将会成为我国新的优势产业。

3.减轻温室气体减排问题上的国际压力,增加气候谈判的主动性。美国众议院在6月26日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定了2020年前减排17%、2050年减排83%的目标,美国态度的转变会给我国在温室气体减排国际谈判中带来更大的压力。“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已经为我国带来了良好的国际声誉。目前正在制定中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如果在哥本哈根的气候谈判前予以公布,将会为我国赢得良好的国际声誉,增加谈判的主动性和筹码。

新能源及其产业的发展可考虑如下目标:

1.新能源发展目标:争取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1亿千瓦,核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装机达到2000万千瓦,新能源利用量相当于9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耗的2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24亿吨,成为节能之外另一个主要的二氧化碳减排途径。

2.新能源产业发展目标:一是产业规模目标,目前我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年产值在2000亿元左右,其中光伏电池700亿元,太阳能热利用产业400亿元,风电制造和核电制造均在400亿元左右。争取在未来三年使新能源产业年产值翻番,产值达到4000亿元。考虑到对设计、安装、运营、维护和配套设施的带动作用,新能源每年带动上万亿元的GDP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二是产业创新和竞争力提升目标。未来三年,解决装备自主化和国产化、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问题;能够在三代核电技术、大功率风电、太阳能多晶硅制备等关键技术的消化、吸收上取得突破。到2D20年,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幅提升,在先进核电技术、海上风电和第三代太阳能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竞争优势由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转向基于较高科技含量和规模经济的新型竞争优势,新能源产业成为中国新的优势产业。

(二)发展思路

1.项目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要花大力气突破技术瓶颈、提升新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新能源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统筹起来,政府~方面要利用财税、价格等政策培育发展新能源市场,更要将功夫下在新能源产业上来,通过需求拉动显著提升新能源产业的研发、设计制造和运营能力,突破技术瓶颈,培育出一个以技术创新为核心能力的新兴产业,为经济增长增加新的引擎。因此,需要克服政府部门之间职能划分的局限,统筹好新能源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关系,政府既要制定新能源项目建设规划,也要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规划,从规范产业发展、提高自主化国产化水平、促进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加以支持和引导,切实提高我国新能源的产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2.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大规模集中利用,也要重视分散利用,因地制宜多途径地发展新能源。从国际上看,欧洲主要走分布式利用的道路,德国2300万千瓦的风电装机中绝大部分是中小风场,最大风场的装机规也只有6万千瓦,并且大部分风电直接入配电网,就地消化。美国既发展大型风电,也鼓励小型风电和家庭太阳能等分布式能源的发展。我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我国需要走大规模和分散式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不能只把注意力放在大风电、大核电、大光电和大电网上。具体而言,在发电侧,不仅要在资源富集的地区建设风电和光电基地,大规模集中利用新能源:也要鼓励中小规模风场建设和资源条件一般地区的小型风电利用,加快量大面广的太阳能分散利用。在用电侧。采取“远距离输电和就地利用并举”的方针,既要加快输电通道建设,将新能源基地电力输送到负荷中心:也鼓励在可再生电源附近发展对电力稳定性要求相对较低、水资源消耗少的载能工业,将能量以载能产品的形式输送出来:同时,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逐步实现与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统的电力双向供电,互济余缺,提高就地消纳能力。

3.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利用价格、财税等政策对新能源的加快利用和降低成本实行双向激励。目前政府亟待建立合理的准入政策、技术标准和市场机制,特别是在当前电力供需出现阶段性过剩的条件下,进一步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加大对电网公平接入的监管,保证各类投资者无歧视地使用电网设施,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市场机制。新能源的价格补贴政策必须同时发挥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通过价格补贴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性,以加快和扩大利用来实现产业的规模经济;另一方面要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促进其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自2003年起实行的风电特许权招标,尽管出现了恶性竞争等问题,但竞争机制的引入显著降低了风电上网电价。根据资源状况设定分区域的风电标杆电价,虽然可避免出现恶性竞争,但却放弃了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在当前技术进步加快的情况下政府难以科学、合理制定价格,无法对投资者形成效率激励,无法促进其技术创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新能源的发展万不可在政府的长期补贴下得以维持,当前的适度补贴是为了将来新能源具有经济上的竞争力,价格补贴

政策需要着眼这一长远目标。

四、政策建议

(一)将新能源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新能源,对于制定和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意义十分重大。根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进一步节能的潜力相对“十一五”有所减小,单位GDF能耗下降较现实目标在15%左右,如果将前文中提出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分解到“十二五”时期,测算下来,在此期间新能源发展可以使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5%以上,也就是说“十二五”期间还可以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左右,保持了“十一五”规划设定的目标强度。为此,“十二五”规划中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提出的发展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特别是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结合起来。

建议制订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阶段性目标、主要思路、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应充分发挥我国相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创新优势,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低成本制造优势,体现需求拉动技术创新的思路,在风电的叶片材料、控制系统、关键轴承、提高单机规模,太阳能的多晶硅制备提纯技术、有毒副产品的回收技术和环保技术、薄膜太阳能、光热发电,核电的大锻件、主泵、控制系统、特殊材料,可再生能力并网技术、储能技术等方面加快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化,将新能源产业发展成为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二)加强新能源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

公共研发机构、试验平台在新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开展基础性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推进产业化以及执行政府重大研究计划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美国能源部下设专门的可再生能源国家实验室,在新能源研究开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连通用电气这样的巨型跨国公司也要利用国家实验室的设施进行风电的研究开发。人口只有400万的挪威设有拥有2000名研究人员的能源技术工业研究院,每年的科研经费高达2.4亿欧元,在海上风电、多晶硅材料、潮汐能利用、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开发上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鉴于我国的新能源研究力量分散、缺乏专业化,也缺少跨学科整合,建议设立开放式的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从操作的层面上看,可以考虑在中科院增设新能源研究院/所,除了内部整合电工所、力学所、大连物化所、工程热物理所等单位的研究力量外,也要吸收大学和其他机构的研究力量。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不仅要具备一般科研条件和设施,而且具备中试能力,从而使其具备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试验示范、以及到检测认证全过程的试验能力。国家新能源研究机构要对企业、大学、其他研究机构开放,其功能是从事基础性、共性技术研发,实验、测试、认证等,以解决新能源产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

进一步完善鼓励自主创新的相关政策。首先是要坚持和落实已有行之有效的科技政策。实施自主化依托工程,通过依托项目推进新能源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其次,尽快落实《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保险公司开展国产首台重大技术装备保险业务。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另外,创新科研组织形式,引导创立产业创新联盟,产业化方面的政府资金重点支持产业联盟对共性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进行攻关。

(三)加快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建设,引导和规范产业发展

丹麦、德国、美国、印度等风电强国普遍实施了风电设备认证制度。为此建议一是建立符合我国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以及工业基础的风电、太阳能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和认证标准:二是加快检测和认证能力的建设;三是实施统一的风电、太阳能认证制度,逐步实施强制性产品认证。

另外,尽早制定风电、光电并网技术标准。并网技术标准的制定应由政府部门牵头,电网公司、发电设备制造商等多方共同参与。标准的制定既要参照国际标准,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引导性,以引导设备制造企业开发电网友好型技术,保障电网安全;也要考虑到我国产业现状,给国内制造企业和相关能力建设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四)加快电网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新能源电源规划与电网规划的统一与协调

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输电网、智能化配网和储能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输电通道和新能源项目入网线路的建设,特别是要加快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设备撂荒的问题。二是在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推进智能化、互动化配电网的建设。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核心,北京、上海等中心城市发展新能源的积极性很高,在太阳能屋顶发电、中小风电等分布式能源以及电动汽车的发展上居全国前列,对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提出相应的需求。另一方面,这些中心城市电网骨架坚强,用电负荷大,地方电力公司资金雄厚,具备推进智能配网建设的实力,地方电力公司也正需要新的增长点,推动地方配电网智能化、互动化的积极性很高,因此这些中心城市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上可先行一步,积累技术和运营经验,以便向全国推广。三是加快储能设施的建设,密切关注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鼓励在新能源基地和负荷中心建设储能设施,平抑电网波动,支撑新能源的发展。

加强电源规划和电网规划的统一和协调。厂网分开以来,厂网不协调的问题就开始凸现,这一现象在新能源领域十分突出。要解决此问题,首先是明确规划主体,国家能源主管部门是新能源发展规划和电网发展规划的主体,电网企业和地方政府的相关规划必须与国家的总体规划一致。其次是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保障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多方参与,电源企业、电网企业、政府规划部门共同参与电力规划。

另外,随着核电发展规模的明显加快,资源供应和核废料的处置问题凸现出来,建议加快我国大型核燃料后处理厂和快堆的立项工作,实施核燃料的闭式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五)完善定价机制,理顺管理体制,建立起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制度环境

完善电价机制。为了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需要,应进一步完善电价机制,当前可采取特许权招标与标杆电价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对于规模大、资源条件好的新能源项目,继续实行特许权招标,通过引入竞争降低成本,也为政府制定和调整标杆电价提供参考:另一方面,对分散利用、资源条件不太好的项目,实行分区域新能源标杆上网电价,以鼓励企业投资和规范政府定价行为。此外,根据新能源发展规模,及时调整可再生能源附加水平,足额分摊新能源发展导致的成本上升。

理顺管理体制。新能源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涉及到国家能源局、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环保部、住建部、标准委等多个部门,为加强部门协调,避免多头管理或相互扯皮,应加强政府各部门的组织协调,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权责。

第7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王蒂(1993-),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本科。

郑维薇(1991-),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400067),本科。

摘要:本文将从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与实践评析出发,综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现状,结合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创新之处,从财税政策、技术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构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体系,为我国新能源汽车战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构建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而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生产方面起步较晚,技术相对薄弱,具有下面几个劣势:

(一)核心技术缺乏:零部件技术难题未解决。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件,存在着造价较高、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的情况,且制造其所需材料仍需进口,缺乏专业检测设备等问题。

(二)缺乏资金:技术解决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都需大量资金。突发技术瓶颈,比如对车型的创新以及电池运行不稳定等情况,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技术不过硬。要想实现其产业化的发展,必须要在研发力度与基础设施方面投入大量资金。

(三)其他方面。1、资源整合问题。我国新能源汽车由于起步相对较晚,且各大生产企业没有进行很好的协调,无法发挥资源整合优势。2、售后服务体系问题。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相较于传统汽车来讲还不成熟,在后期高昂的维修成本以及少量的维修站点也将成为其发展的绊脚石。3、消费者观念问题。在我国的消费群体中,大部分是购买家庭第一辆车,其目标定位比较高,也存在跟风现象,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消费市场拓展相对缓慢。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效果综合评价

(一)财税政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目前我国对购买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及纯电动汽车将免征车辆购置税,购买中重度混合动力汽车将减半征收车购税、车船税和消费税。

关于新能源汽车新的补贴政策也于9月份出台,以纯电续航里程为补贴标准,新增对燃料电池车的补贴。该政策将持续到2015年,并且补助标准逐年减少,这种政策的摇摆性迫使车企必将重心放在产品研发创新上,以抓住消费者。

(二)技术创新政策。为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进步,财政部将从节能减排的专项资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支持对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和动力电池项目两大类。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重点仍然是全面的技术创新。

(三)金融政策。目前,我国汽车金融对购车的渗透率即汽车贷款在总体购车消费中所占的比率仅有10%,与国外汽车金融市场相比有很大差距,政策收效也不明显。

另一方面,中国汽车产业金融协同创新平台的建立,以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为主要投资领域,通过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构建汽车产业金融支持模式,加速汽车产业的整合、创新、升级。

(四)贸易政策。美、日、欧等国近年来了一系列关于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准人标准、指令及法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由于起步较晚,应对国际产品市场准入标准的能力不足。

三.日本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分析

1、资金支持方面。从1971年开始,日本政府多次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新能源汽车研发,仅开发燃料电池的投入就达到了200多亿日元。除了研发,日本政府还大力推广着新能源汽车商业化项目。日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早期研发提供100%的资金支持,对商业化的项目提供1/2-2/3的资金支持。

2、财税政策方面。为推进新能源汽车,日本从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绿色税制”,它的适用对象为清洁柴油车、混合动力车、纯电动汽车以及各种获得认定的低排放、低油耗车辆。购买“新一代”汽车*可享受免除多种税赋优惠。

3、技术研究方面。1974年日本提出“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此后又分别于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93年,日本政府将“以上三个计划合并成更为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提出是为了采取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联合的方式,共同研发新能源。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体系构建

(一)资金支持政策。核心技术的攻关、后续基础施舍建设都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目前新能源汽车想要实现产业化,还需迈进艰难的导入市场阶段。而这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到技术研究、基础建设等方面。因此,国家应投入研发经费,致力于燃料电池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以及多能源动力系统、动力蓄电池及其驱动电机三项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研发攻关,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和产业化。

(二)税收支持。1.生产环节方面,国家应该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的补贴,尽可能的予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税收优惠,并对从事该产业研发的技术人员个人所得税给予适当减免。同时放宽新能源汽车上市条件,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买壳上市,提高其进入资本市场的政策支持。2.消费环节方面,目前,除了国家现行的降低了新能源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及车船税等税收外,还应实行“以旧换新”政策,如消费者使用新能源汽车10年,减排节能达到国家相关规定,在换购其它新能源汽车时,国家予以额外的税收资金补助,以此刺激消费。

(三)技术创新。首先,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体系相对于传统汽车产业技术体系更多的是其本身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其中最主要的是新能源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控制能力,动力电池的制造及其寿命的延长,驱动电机的质量、安全保证,以及整车成本的掌控。

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新兴产业需要大量投入,政府作为研发投人的主体,应注重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向国际标准靠拢,帮助我国品牌拓展海外市场。

(四)金融服务。提高商业银行的投资积极性,加大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产品服务。国家政策性银行通过制定和实施政策性优惠贷款,对商业银行进行政策性担保等措施,将资金引向技术可行和有市场前景的新能源产业项目。同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加大力度支持对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如保险公司可以开发新能源汽车筹措资金的风险保障项目,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能力,加大金融服务和支持,进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投资积极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重庆工商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1007)

参考文献:

[1]2003国研网行业研究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发展现状及其思考[J].国研网《汽车行业月度分析报告》,2010(10)

第8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对策

中图分类号:U46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一、汽车市场发展减慢原因

近年来的盲目扩张是导致汽车产业发展放缓的主要原因。根据“十二五”汽车产业发展规划,至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到2亿辆。2007年,上汽提出同年产量突破百万辆,现在规划产能已达600万辆;一汽希望2008年产量提高到207万辆,现在规划产能已达500万辆;仅四大汽车集团总规划产能就达到了2100万辆,远远超过了2011年中国汽车1840万辆的总销量。

人口多,需求大,始终被看作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美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800辆,而中国只是它的1/20,这一直被看作中国汽车产能扩张的重要依据,然而这或许并不科学。中国每年新增汽车消耗的成品油相当于新建一个2000万吨级炼油厂,建设这样的炼油厂需要5年左右。因此,仅仅是解决新增汽车的供油问题,都相当不易。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城市开始限制汽车消费,上海拍卖车牌,北京摇号购车,广州配额管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调控措施可能还会在其他城市继续蔓延。停车难、费用高,油价高等情况的陆续出现,会使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也必将影响到汽车的需求量。

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引起的能源、环境、交通和城市建设等问题需要采取及时合理的措施去解决。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缓解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举措,是全球汽车产业应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共同选择,以下具体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

(一)发展的必要性

1.能源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车用燃油消耗量占总燃油消耗量的比例逐年增加,导致中国对进口原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2009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然而中国汽车油耗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乘用车车型中能够达到中国第三阶段油耗限制标准的车型较少。2009年排量1.6升以下的乘用车销量中达到第三阶段油耗限制标准的仅有50万辆,约占7%。

2.环境问题不容乐观

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至2009年,全国汽车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近两年的环境监测中,全国100多个环保重点城市中有1/3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特点。虽然在中国汽车行业已全面实施了国三排放标准,但是大量在用的汽车仍只能满足国2排放的标准。

3.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基础尚需加强

新能源汽车面临一系列的问题,产品价格过高,电池、动力、控制系统关键零部件研发仍需加强。动力电池的稳定性、安全性、能量密集性在量产产品上尚不能取得较好的平衡,新能源汽车要想获得大规模的批量生产仍有一定难度。

(二)发展对策

1.政府前期引导

发展新能源汽车主要是解决能源、环境等影响社会公众利益的问题,政府应该发挥应有的作用。由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政府和产业界的共同投入,政府引导将决定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快慢以及方向。从近期来看,政府可以鼓励研发、购买。从长期来看,则要求政府和业界合作,包括石油行业、电网行业、汽车行业都要合作建立基础设施。

2.由企业和市场确定技术路线

政府不应过多干预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否则会抑制更有优势的新技术发展的机会。创新本质上是一个试错过程,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是其基本特征,应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由具备高度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担当主角。但是在研发期间,政府应给予较高强度的资助,支持研究单位和企业尽快开发出经济实用型新能源汽车,为开发新能源汽车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3.用政策和法规来推进发展

首先,对开发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和消费者给予税收优惠,让消费者得到使用上的实惠,这种优惠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有力推动,它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了开发和购买的动力。其次,要对普通燃油汽车的生产、销售、使用和排放上实行限制性法规,特别是严格限制燃油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这是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直接促进。最后,要制定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强制性规划,推动产业的发展。

4.建立区域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

由区域大型车企牵头和发起,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中小型车企及相关零部件制造企业,包括整车生产和研发单位以及相关电池生产企业形成整车和关键部件一体化开发格局,完善产业链,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同步开发。同时加强与政府的沟通,以便更好地反映产业要求,推动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新能源产业政策。区域内的科技、产学研办和发改委等职能部门,也应在产业政策、企业间协调、政府项目申报等方面对联盟运作给予支持。

5.坚持传统汽车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相结合

第9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范文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的现状与优势

现阶段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海洋能及非天然生物能源等。宁波市地处东南沿海,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领域优势比较明显优势,并在新能源产业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利用领域也不断扩大。2008年宁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完成总产值177.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值5.4%,实现销售收入181.6亿元,占5.7%;实现利税20.1亿元,占7.0%;实现创汇额14.6亿元,占10.0%。

风能与风能产业。风力发电具有无污染、可再生、占地少、建设周期短等特点,被誉为“21世纪的洁净能源”。大力发展风电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电力工业结构调整、节约资源和能源具有重要意义。据研究,一台单机容量为1000千瓦的风机与同等容量的火电装机相比,每年可减排2000吨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宁波市属于风能丰富的Ⅰ类地区,平均风能密度为180瓦/平方米,有效风速时间为6500小时以上,风电装机规模保守估算约为1800万千瓦,按年平均满负荷运行2100小时计算,年可发电378亿度,以2008年全社会用电量计算,可解决全社会10%以上的用电需求。目前慈溪市已建成风电装机容量4.95兆瓦,2008年并网发电,平均月发电量800万千瓦时;象山县檀头山和鹤浦风电场,已通过风力资源评估,正在编制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高塘、花岙风电场正在进行风力资源评估。在风光互补方面,宁波生产的风光互补照明系统已应用在鄞州投资创业园区、慈东工业区、奥运青岛风帆基地、东盟博览会、广交会和长沙湘江风光带等50多个地区。在风电产业方面,以在国内领先的风光互补系统生产、具有系列研发和批量制造能力的宁波风神风电科技有限公司为代表,其离网型中小型风力发电机200瓦~20千瓦产品达到100%国产化,已打开市场;并网型66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引入技术,市场有待开辟。另外,宁波市还有宁波东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大型风电齿轮箱等风力发电机组零部件配套企业。如宁波永冠能源科技集团风力发电机零部件产值3.3亿多元,为国外一些风力发电设备制造商生产零部件,具备年加工400多套风力发电机组重要零部件的能力,产品主要销往欧美和国内市场。

太阳能与太阳能产业。气象资料显示,宁波市近十年年均日照时数约1900小时,平均气温16.20C,在水平面上,年均太阳辐射约4700兆焦/平方米。太阳能利用的主要形式是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伏、太阳能路灯和可再生能源建筑。目前宁波市利用最多的是太阳能热水器。据统计,2008年全市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已超过60万平方米。经预测,到2020年宁波市城乡居民总户数将达到250万户,如40%住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1%住户采用光伏屋顶发电,则太阳能面积将分别达到150万平方米和75万平方米,按热水器每平方米年节能150千克标煤和光伏组件发电150千瓦时计算,宁波市太阳能可利用贮量合计为26万吨标煤,按照2008年居民能源消耗计算,可解决13%以上能源需求。目前宁波已形成以宁波太阳能电源、宁波晶元太阳能、宁波洲兴太阳能光伏制造和杉杉尤利卡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太阳能利用产品开发生产的企业群和行业雏形。如宁波燎原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道路照明灯具生产企业。据统计,2008年宁波市光伏产业重点企业产量达288兆瓦,产能达358兆瓦,产值达73亿元。

生物质能和生物质能产业。生物质能主要包括沼气工程、沼气发电、工业沼气和垃圾发电工程。截止2009年上半年,宁波市在建沼气发电工程装机容量已达500千瓦以上。垃圾发电方面,宁波是继深圳、珠海之后,全国第三个实现“垃圾发电”的城市,已建成北仑宁波枫林绿色能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镇海宁波中科绿色电力有限公司垃圾焚烧发电厂、慈溪中科众茂环保热电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工程。垃圾发电不仅可基本缓解宁波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处理的巨大压力,还能提供绿色能源。宁波明耀环保热电有限公司今年8月底正式投运的污泥干化项目,预计日处理湿污泥500多吨,干化后的污泥用作电厂辅助燃料,每年可节约标煤12500多吨。计划项目建成后,干化北仑全区的的湿污泥力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污泥综合处理项目。在沼气利用设备方面,宁波市具有完整的配套产业,但沼气发电设备尚处于试验阶段,总体规模较小,分布零星。

地热能和地热能产业。地热资源主要用于供暖、发电、温泉洗浴、水产养殖、温室种植等方面。宁波市低位地热能资源丰富,地表10~15米以下温度常年保持在15~20℃左右,适合发展地源热泵。至2008年底,宁波市已建成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项目建筑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其中鄞州区农林水利局、区科技中心、区国税局、鄞州银行等面积都超过1万平方米。目前宁波市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生产流水线―中美合资埃美圣龙(宁波)机械有限公司。公司生产的产品夏天可将建筑物中的大量余热取出来,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冬天又可把土壤中或地下水中所蕴涵的大量热能取出来,供给建筑物,从而实现制冷、制热和提供热水。预计到2020年,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的建筑物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节电1.6亿千瓦时,可折合5.6万吨标煤。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宁波市新能源开发利用离规模化、产业化还有较大差距,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可再生能源占常规能源的比重过低,基本处于试运行阶段,并不能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新能源产业投入较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新能源产品价格市场竞争力不强,需要政府部门支持。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研究投入不足,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不强,能源利用技术大多从省外甚至国外引进,在投融资方面,没有形成有效机制,产业体系不够完整。

对新能源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新能源的发展尚未纳入政府的议事日程,舆论宣传引导不够,全民对新能源的认知度不高。新能源建设项目没有常规能源建设项目那样的固定资金渠道,虽然编制了长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但缺少必要专项资金支持。

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有待加强。新能源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技术进步却不明显,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创新的核心技术不多,自身研发能力较弱。关键生产技术、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出口产品总体质量不如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新能源产业技术人才匮乏。

新能源产业的推广应用亟需加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在推广应用上力度不大,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培育来推动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

鼓励促进新能源产业的政策体制亟待形成。新能源推广应用的社会效益显著,但经济效益不高,更需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激励和支持。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关于进一步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新能源项目的贷款贴息、电力并网、投资收益等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而目前宁波市对新能源产业的专项规划尚未出台,整个产业发展缺少统一的规划引导,有关新能源的具体政策只见于零散的政府文件中,还没有专门针对新能源产业形成独立的政策配套体系。

宁波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完善新能源发展领导机制。抓紧建立新能源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成立市、县(市)区“新能源推广应用协调小组”,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推动。制定好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国家《可再生能源中长期规划》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精神,抓紧完成《宁波市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明确可再生能源在宁波能源消费中的比重2010年达到3%和2020年达到8%的最低目标,分步骤、分阶段推动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

完善新能源产业扶持政策。要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因地制宜、分门别类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财政、投资、信贷、税收、价格补贴和成本与风险分摊机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要重点发挥电价的杠杆作用,用足用好可再生能源附加费,提高可再生能源上网电价补偿。要积极扶持光伏等新能源产业的行业龙头与优势企业项目,支持重点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公共平台建设。要健全新能源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可再生能源领域,并在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和经费安排上向新能源领域倾斜,积极推荐申报部级科研项目,支持帮助有一定规划的新能源优势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鼓励发展风电产业,在税收方面,对风力生产的电力增值税减半征收;所得税可参照小水电按6%收取;对风力发电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三减半”等优惠政策,为风电企业的发展减少建设成本,积累资金。

促进新能源技术装备和人才引进开发。要继续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围绕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要全面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产业政策为导向,鼓励本地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利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加速新能源开发科研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提高新能源技术装备制造能力。要实行多种形式的引才引智模式,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战略投资、先进技术、大院大所和领军人才,充分发挥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院校已有的基础和优势,加强高校光伏等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培养模式,尽快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新能源产业人才队伍。

克服电网建设滞后问题。要加大对宁波风力资源的调研和风力发电的规划,加大对电网企业风电场配套电网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按照国家的规划进行规模化开发,确保重点项目的实施。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电网接受风电能力和电网输电规划的研究,加强电网设计与建设,增强电网对风电的支撑能力,加快建设百万千瓦级基地的接入系统工程。要切实解决以往风机占地视为永久性占用耕地面积处理,存在着土地补偿标准高、审批难的政策制约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对慈溪风电二期选址、象山等风电项目的用地加快审批进度,确保风电示范基地的顺利进展和圆满完成。要挖掘现有电网能力,使风力资源不仅能发得出电,而且能送得出电,用户最终能用上绿色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