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精选(九篇)

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

第1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新能源发展;能源强度;经济增长;影响分析探究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124-01

引言:非再生能源虽然可以加快人类文明发展和前进的步伐,但是它迟早会有用完的一天,各国为了降低非再生能源的利用,减少不必要的自然灾害发生,保证产业经济结构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普遍都在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作为新能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它们的广泛使用,可以提升能源综合使用的效益,为能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因此,我国应该正确认识新能源的特点,以及它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产生的影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新能源分析

(一)新能源的基本内容

新能源主要就是指在以新技术为基础来开发和利用一系列可以再生的能源,例如,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洋流能、水能、波浪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新能源,除此之外,氢能、甲醇、酒精、沼气等也属于新能源的范畴之内[1]。因为对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长期使用,使得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的不利影响,因此,新能源的使用已经受到了省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并且在社会各个发展领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二)新能源的基本特点

首先,新能源资源相对较为丰富,具有较强的可再生性,可以供人们长时期开发和使用,例如,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等。根据相关的调查发现,能够被开发和使用的风力资源约为250GW,但是到了2015年只开发和使用了0.67GW的风能,预计到2020年可以实现4GW风能的开发和使用。由此可见,风能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是无限性的,可以供人们进行长期无限的开发和使用。其次,新能源本身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它的开发和使用需要很大的空间;而且新能源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其含碳量也比较低,有利于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进行[2]。最后,新能源资源的分布也较广,有助于实现对新能源资源的分散使用。此外,新能源还具有着很多的特点,人们可以在新能源的持续开发和使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并且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强有力的能源保障。

二、能源强度分析

能源强度通常也被称作是“单位产值能耗”,其主要就是指某个国家和区域、企业的单位产值在具体时间之内的消耗的能源总量。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能源强度主要就是指国内最终使用能源量或者一次性使用的能源总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比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新能源的依赖程度[3]。此外,能源强度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经济体制、经济结构以及技术水平等,这不仅会使能源强度发生变化,而且还会影响着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三、新能源发展对我国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产生的影响

能源强度反映着单位产值能耗,所以开发和使用新能源可以代替常规能源的使用,弥补常规能源的空缺和不足,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能够有效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的使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对能源资源的损耗,增加我国的社会经济收入,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新能源发展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

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具有无限性的特点,与常规能源相比,新能源的使用成本相对较低,其使用具有较强的重复性,从企业的发展方面来看,使用新能源可以提升企业发展的经济效率,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4]。而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方面来看,使用新能源可以降低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成本,促进我国新能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并且企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环境发展方面来看,加大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自然灾害。此外,环境的转换也可以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可以改变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真正做到节能减排。同时,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国发展中的一种新兴产业,不仅可以推动我国产业经济结构的升级,同时还有利于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5]。

四、 新能源的发展策略

(一)合理控制新能源的投入

一味的加大对新能源的经济投入,只能够对能源强度进行一定的控制,一旦经济投入力度较大,很容易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甚至是对经济体系产生一种致命的威胁。通过对开发新能源等节能减排产业的投入,对能源强度有着一定的降低作用,但是增加综合投入很容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滞后现象,然而随着节能减排系统的不断发展,新能源会逐渐的发展成熟,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化调整产业结构

新能源和常规能源相比具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新能源资源储量丰富,能源密度较低,具有一定的开发难度,但是它具有着清洁和可再生的优势,可以进行无限的开发和使用[6]。因为新能源的密度较低,分布较广,开发新能源需要很大的空间,所以应该对为新能源开发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升用途的多元化,最终实现对新能源资源的分散使用。此外,全面发挥新能源的长期性优势,通过对其的重复使用,实现新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

结论:总而言之,新能源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它具有着能源资源丰富、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开发和使用需要的空间大、分布范围广等特点,不仅可以弥补常规能源的缺陷和不足,降低对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同时还可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该不断加大对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正确认识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合理控制新能源的经济投入,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对新能源的分散使用,促进新能源的科学合理开发和使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能源保证。

参考文献:

[1] 张向南. 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 民营科技,2015,12:225+111.

[2] 李强,高楠,魏巍. 新能源产业聚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J].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4:62-67.

[3] 张意翔,和燕. 探讨新能源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 财经界(学术版),2015,13:102.

第2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字:社会资本 创新

社会资本,最初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的,是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理论概念。自从1977年经济学家洛瑞(Loury,1977,1992)首次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以来,其先后被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1988,1990)、政治学家普特南(Putnam,1993,1995)等人引入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由于社会资本扩充了资本的范畴,使以往用其他资本难以解释的现象得到了分析,给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因此受到了学术界的青睐并得到丰富的发展。

社会学运用“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分析个人、组织与社会,并尝试用它来弥合社会学传统理论中的宏微观之间的分裂状况,在社会行动、社会流动、社会组织、社会制度、社会发展等具体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社会资本理论使经济学对经济发展动因的解释跳出了传统的土地、劳动和资本的巢窠,开始关注到一个社会的文化和规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而在政治学那里,社会资本理论则为研究政府的功能、公民的参与、政治制度的创新、社会信任、社会凝集力等提供了有力的解释范式。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有其原因的,并在其真正出现之前肯定已经酝酿许久且已经做了很多铺垫,诚然社会资本当然也不例外。传统主流经济学中由于资本内涵拓展的需要和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单纯使用经济资本概念不能完全解释许多经济增长现象,再加上原本属于社会学领域中强关系和弱关系的研究超出了社会学范畴,这些都催生着一种跨越不同学科新的工具的产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资本应运而生。

一、社会资本的界定

社会资本虽然被公认为一种新的资本形式,但就像所有的新概念在出现之初都会出现争议一样,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定义也多种多样,不同学者从不同的研究领域和角度给予了不同的界定。

1、国外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相关界定

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Bourdieu,1985)首次将社会资本引入到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与由相互默认或承认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 (Bourdieu,1985)。而科尔曼则被认为是从理论上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全面而具体的界定和分析的第一位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1990)从功能的角度来界定社会资本,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以它的功能来界定的”,指出“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中”(Coleman,1990)。受到科尔曼对社会资本理论和观点的启发,在1993年,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1993)在《让民主政治运作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的一书中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是一种组织特点,如信任、规范和网络等,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而提高社会效率。社会资本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社会资源理论的首倡者林南(Nan Lin,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且可以通过有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概念有三个关键性的组成部分: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摄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个人通过有目的的行动运用或动员这些资源。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2001)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个群体之成员共有的一套非正式的、允许他们之间进行合作的价值观或准则。如果说群体的成员开始期望其他成员的举止行为将会是正当可靠的,那么他们就会互相信任。信任恰如剂,它能使任何一个群体或组织的运转变得更加有效。”

2、国内学者对社会资本的相关界定

国内对社会资本的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张其仔博士(1999)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围绕社会资本中社会网络范畴进行的,他将社会资本简单地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朱国宏(1999)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自己所拥有的网络关系及更广阔的社会结构来获取稀有资源的能力”。学者杨冬雪(1999)则认为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通过与内部、外部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下来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信仰和行为范式。边燕杰和丘海雄(2000)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资源的能力。“社会资本指的是给定经济体中决定个体互动关系的社会网络、规范和制度,它们包括存在于给定经济中的正式、非正式制度,通过作用于个体互动,社会资本影响了个体的行为选择,并最终影响了经济体系的演进(李志青,2005)。”

归纳总结而得,国内学者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认为社会资本从表现形式上看就是社会关系网络;二是认为社会资本是行动主体与社会的联系以及通过这种联系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三是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成长时期的一些社会、社区和家庭等环境因素。

总的来看,尽管不同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即大都或明或暗地认为社会资本离不开关系网络这种主要形式,也包括规范、信任等形式。这种关系网络能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获取各种有效的资源。

二、社会资本与创新的相关研究

科利尔认为,社会资本是一个社会内在的社会及文化的凝聚,是影响民众相互关系的准则和价值观,是嵌入社会中的惯例;“社会资本”通过社会相关的作用而产生外部性,并且其效应具有持久性。认为社会资本有两类:公民社会资本和政府社会资本。公民社会资本主要是指诚信、互惠、个人间的关系网、个体合作和协调;政府社会资本则是法律、秩序、产权、教育等的综合(Collier,1998)。弗兰西斯・福山(Francis Fukuyama,1995)认为,经济学家除了应该考虑传统的资本和资源之外,也需要考虑相对的社会资本实力:社会团体中人们之间的彼此信任,蕴涵着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更大而且更明显的价值:高信任度的社会,创新的可能性更大。[]

黄栋和邹珊刚(2002)认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社会资本是指一个特定区域内,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企业外相关实体、群体之间的社会联系等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包括企业获取并利用这些关系来摄取外部信息和其他资源的能力总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社会资本有助于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区域创新主体之间的传播与扩散,从而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丁焕峰和陈庆秋(2006)在《区域社会资本: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动力》一文中认为区域社会资本(Regional Social Capital, RSC)是整个共同体的社会资本的一种,反映的一个区域共同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是一个区域为了获得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的繁荣发展、提升区域内各个体和组织的竞争优势、更有利于从更高层次区域网络结构中获得稀缺资源,整个区域共同体所建立起来的社会网络、社会信任及规范。区域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利于形成本区域良好的创新氛围,是区域创新的一种重要推动力。

Landry等(2002)假设创新是非离散且复杂的过程,将创新的决策视为两阶段决策过程:第一阶段,企业决定是否进行创新;第二阶段,企业选择创新在多大程度上进行。他们通过对加拿大蒙特利尔西南部某区域不同产业的440家制造企业进行调查,强有力地证实了社会资本的不同形式(商业网络资产,信息网络资产,研究网络资产,参与资产和关系资产)对创新决策的影响。社会资本的边际增长,尤其是参与资产和关系资产大大提高了企业创新的可能性;社会资本同样显著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程度,其中研究网络资产的作用非常突出。

谢洪明、王成和吴业春(2007)对华南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并在《内部社会资本对知识能量与组织创新的影响》中提出内部社会资本是通过知识能量这个中介变量来促进技术创新,得出组织必须重视培养良好的内部网络关系,构建以信任和共同愿景为基础的企业文化, 并注重通过知识解读、知识获取、知识储存、知识流通等步骤来促使知识能量的蓄积, 从而从根本上提升组织的创新水平。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谢洪明博士(2006)的《社会资本对组织创新的影响:中国珠三角地区企业的实证研究及其启示》中以我国华南地区企业为调查对象,对社会资本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组织创新影响组织的绩效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组织的内部社会资本对管理创新有显著的直接影响,外部社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的直接影响;管理创新对组织绩效有显著的直接影响;技术创新对管理创新也有直接的正向影响,管理创新在社会资本-组织创新-组织绩效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结束语

从以上的综述可以看出,社会行动主体可以在所处社会网络中通过互惠规范运用网络中的资源,也可以通过扩大所在的社会网络寻求外部的资源来促进创新,网络越是密集资源越是丰富;行动主体的社会化相互作用能增加彼此之间的信任,信任能减少交易成本和搜索成本,加快知识的转移和新技术的传播及扩散,这些都能积极促进创新。总之,社会资本能有效的优化网络中的资源,提高社会的效率,促进区域创新,能使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Bourdieu ,P .The forms of capital. Richardson .J. 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New York:Greenwood,1985.

[2] Collier. Social capital and povertry. Social Coptial Initiative Working Paper, World Bank,1994,4.

[3] James S Coleman. The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Cambridg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0.

[4] Landry,R . Amaram, N.,et al. Dose social capital determine innovation? To what extent? Technological & Social Change,2002,69,681-701.

[5] Lin Nan. Building a Network Theory of Social Capital. Connections, 1999,22(1):28-51.

[6] Putnam,R .D .Making Democracy Work:Civic Traditions in Modern Ital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7]弗朗西斯・福山.大分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刘榜离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

[8] 丁焕峰,陈庆秋.区域社会资本:一种重要的区域创新动力.经济问题探索,2006,(9):24-29.

[9] 黄栋,邹珊刚,社会资本与区域创新系统.经济体制改革,2002年第5期,105-107.

第3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影响力;文化动力;企业软实力

企业文化动力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是社会经济、企业竞争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企业对于自身价值观范畴的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企业性质、价值不断发现的过程;既是企业价值观内部凝聚的过程,也是企业精神不断向外扩散的过程。企业文化动力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企业影响力等过程与表现形态,最后形成企业的软实力。

一、企业文化

企业对于自身价值的第一阶段认识,首先来自于企业文化。早在100年以前,管理学的创史人泰勒曾经提出“改变心智,劳资双方合作”,强调资本家与工人一起想办法提高效率,通过未来效率提高的分享,来规范员工的行为一致性,这是早期的共同文化的塑造典范。后来在20世纪30年代,梅奥提出的非正式组织,认为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存在共同的价值观与行为,对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对员工行为存在导向作用。到了1960年以后,日本企业普遍遵循的全面质量管理,尤其是员工自发形成的QC活动小组,应用PDCA循环不断改进质量,成为许多企业的文化精髓之一,也成为日本企业以质量为突破口形成国际享誉的竞争力有重要基础。与此相对应的,欧洲的德国企业以“工匠精神”为民族企业的文化内核,“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与一丝不苟、耐心与专注、专业与敬业。因此,德国企业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了精良的印象。1990年后出现的“学习型组织”,将企业文化的功能进一步扩大,该理论提供的建立愿景、团队学习、自我超越、改变心智、系统思考,将企业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将学习力、创新力、文化力视同为企业发展。可以这样说,21世纪的企业竞争,没有文化的企业是走不远、活不久、长不大的。即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一切软实力都是在企业的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企业社会责任

研究发现,企业具有双重属性:经济性、社会性。基于社会性的考量,企业必需履行社会责任:第一,企业为了自己的长期利益应向社会负责,因为社会出现的许多问题与企业自身的事务有一定的联系,企业应该为解决这些问题发挥自己就有的作用。第二,现代社会对于企业职能的理解,已经由单纯的经济使命向兼顾社会使命转变,企业应该调整自己的角色,承担社会责任,否则可能会危及自己的合法性。第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获得广大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从社会获取更多的资源,从而提供更多的产品与服务、开发更大的市场与需求,获取更多的、长远的经济利益,这是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第四,企业拥有解决许多社会问题的专长、管理才能、资本,而且有些问题也只有企业才能解决。第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可以避免可能出现的政府干预与管制,减少成本压力。第六,企业有道德义务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公众普遍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因此,履行社会责任成为企业文化的精华部份,也成为企业文化发展的约束力量。一个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价值观的企业,对内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员工会增强荣誉感与奋斗的动力;对外可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利益相关者与公众对企业价值产生认同感,形成企业发展的外部张力。进一步,负责任的企业将会把创新纳入公司的持续发展轨道,只有不断地创新,才在成本、质量、效率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与产品,并且自觉地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确保环境的生态平衡,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与公众的期望。因此,将企业社会责任纳入企业价值观的研究与实践,实际上是企业文化的升华,也是企业发展提升的必要路径。企业社会责任已经将企业文化的对内提高凝聚力为主,扩散到了对外的吸引力上来。这种吸引不是实力的压迫与强范,而是自觉地靠拢与合作。最初的企业社会责任可能来自于市场、社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的压力,但是,经过对常青树公司的研究发现,自始至终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深刻领悟并付诸实践的企业,才能经受起市场竞争的洗礼,在一波波市场风险的惊涛拍岸的潮流中不断前进。故此,企业社会责任不是一种道德绑架,而是一种企业自觉、自发形成的一种软实力。

三、企业家精神

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表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企业家精神包括以下一些基本要素。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不是没有市场,而是创新精神的消失。冒险:没有甘冒风险与承担失败责任的能力与魄力,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合作:企业家不是超人,而应该是蜘蛛人,需要有很强的结网意识与能力,将合作对内扩展到每位员工,对外扩展到所有现实、潜在的利益相关者。敬业:对事业忠诚。学习:持续学习、全员学习、团队学习、终身学习。执著:资本家、劳动者均可以退出企业,企业家是唯一不可、也不能退出企业的人,正所谓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诚信:是企业家的立身之本,也是企业家的商誉。企业是由各种资源集合而成的组织,其在运行过程中要体现各种资源的意志,而企业家又是企业意志的实践者,因此企业家精神包含强烈的信托原则在内,他事实上是各种利益相关者的信托人,必需严肃对待各种利益相关者,人们有理由对他提出诸如权利、诚信、创新、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期望。企业家精神已经成为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的集合版、浓缩版,是企业对内凝聚力、对外吸引力的集合体,是一个企业的社会宣言、标志性形象与感知,是企业发展的内核。

四、企业影响力

德鲁克说过,企业不仅仅被视为一种经济结构,企业是社会的一部份,并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及影响方式与程度,真正决定了企业的性格。狭义的社会影响力泛指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广义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出了产品、品牌的范畴,企业的标志、产品与服务、场所与设施、人员、技术、信息、工作方式、文化传统等全部成为企业影响力的载体,通过上述载体影响企业利益相关者、社会公众行为、言行、商业选择、道德评判的能力。一个真正拥有影响力的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充分地体现出自己的社会价值,也同时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地生存和壮大。近年来如何成为有影响力的企业,成为企业家冥思苦想的终生难题。企业应持续在创新研发、品牌价值、全球布局、社会责任四方面进行投入,实现企业系统转型,推进新一轮发展,打造企业长期影响力。创新研发是企业打造长期竞争力并实现差异化的核心驱动因素。在劳动力成本上升,利润不断被挤,发展陷入瓶颈的转型阶段。企业必须主动大力投入创新研发,积累未来影响力的基础。强势品牌是企业展示自身价值与获取客户忠诚的纽带。企业通过打造强势品牌,传递自身价值,通过品牌与客户进行情感与价值沟通,维护客户关系,实现客户忠诚。全球布局是企业实现持续扩张并打造全球影响力的手段。企业的全球布局直接影响到收益,是企业分散风险的手段,也是在为更大的受众提供服务,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社会责任是企业融入社会并实现长久发展的保障。如今,企业被赋予了更多的定义,包括区域发展的支柱、区域文化的推动者、区域环境的维护者等。同时,它们也致力于促进区域发展,倡导优秀理念,实现自身价值。因此,企业影响力是对外吸引力的进一步延伸,是产生价值认同的渗透力,是企业各种要素结合在一起的无形资本,是企业发展的精华与实质。企业影响力是企业依托各种载体影响社会公众的信心与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实质。经过市场循环洗礼,企业不断成长的过程,就是企业核心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反之,企业被市场淘汰的结果,可以反推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家精神、企业影响力不断丧失或者消亡的过程。

五、企业软实力

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人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消费,开始出现“追求自我”的消费,对于产品与服务本身包含的文化品味、价值观念、身份与地位、功能与自由、随性与个性等产品内存的追求与日俱增。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在交易中的权利就更大,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就需要与消费者达成价值的共识,即通过提高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价值的认同感,来达到更深远、更长效的价值影响力,也就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因此,企业在兼具经济性与社会性特点的情况下,成为社会生产与生活水平、方式、文化、创新、技术、需求等竞争的主要战场:企业在资本逐利性的本质下追求市场扩张、规模扩大、产品创新、技术改进,其生产能力、技术与质量水平、生产先进性程度成为企业产品竞争的物质基础,在社会性的要求下满足、迎合、引导消费需求,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甚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其服务水平与能力成为人们评价的话题,前者属于企业硬实力的范畴,而后者则归口于企业软实力的领域。企业软实力的开发与培育离不开软、硬两种资源的结合,硬资源是载体、是基础,软资源是协调、是整合、是延伸。企业实力的形成与提升来自于两种资源的应用能力,也取决于两种资源的整合能力,硬、软资源的整合,首先是促进软实力的形成与提升,然后才是两种实力的整合,形成企业综合实力。综上所述,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在一定的市场环境、社会环境中,有意与无意、被动与主动相结合的,在与利益相关者的持续互动关系中,通过引导与创造,进而不断取得文化吸引、价值认同,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硬资源与软资源)两种资源整合与传播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企业达成长期发展目标。总的说来,企业软实力是企业以提高社会服务能力与效果、获得各利益相关者的认可为原始动力,以企业内部的学习、创新、核心团队与精神培养为载体,通过软、硬资源的综合运用过程,对内形成凝聚力,对外形成吸引力,这种影响力会对企业所掌握与施加影响的资源、所获取的能力形成叠加、倍增的效应,企业的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使得凝聚力、吸引力形成螺旋式增长,最终形成一种企业长期发展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王红英,娄海波.我国文化动力发展的缺失与三要素分析[J].商业文化,2009(06).

[2]张大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动力[J].冶金企业文化,2006(02).

[3]顾成林.试论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3(05).

第4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 社会网络; 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 物流服务集成商(LSI); 网络资源; 绩效

中图分类号: F253;F274

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 In order to know how Logistics Service Integrators (LSIs) acquire resources from the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 the LSSC network is divided into 5 subnetwork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resource types obtained by LSIs, which are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he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network, the log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 the reputation network and the marketing network. By the empirical method, the subnetworks’ relationship and effect on LSI performance are verified.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log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 and the marketing network have positive effect on LSI performance, the reputation network has negative effect on LSI performance, and the effect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nd the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network on LSI performance can be transmitted by their effect on the other subnetworks. The subnetworks are overlapping and interactional: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could influence the marketing network and the log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 the logistics collaboration network could influence the marketing network, the reputation network and the log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 the logistics innovation network could influence the reputation network; the reputation network could influence the marketing network.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 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 Logistics Service Integrator (LSI); network resource; performance

0 引 言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企业间逐渐形成联系更密切的网络,并且随着物流外包的普遍化,作为能够集成多种物流服务,需要多h节相互衔接的综合型物流企业(即物流服务集成商(Logistics Service Integrator, LSI))更强调企业间关系的重要性,对如何更有效地从企业外部获取和利用物流资源促进企业发展也更加重视.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任何社会组织都存在于网络之中,其在网络中的位置和网络嵌入性会对网络成员的行为产生影响.[1]利用该理论既可以分析个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又可以分析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既可以分析企业内部的关系又可以分析企业间的关系.[12]通过分析企业所处的社会网络结构,了解企业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和绩效[3],成为了解物流企业如何通过物流服务供应链(Logistics Service Supply Chain, LSSC)网络获取网络资源、促进企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何婵等[4]认为可以从结构属性和关系属性方面对LSSC网络进行剖析.高志军等[5]认为通过LSSC中节点企业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和操作性资源的共享,LSSC中节点企业之间的互动和整合机制是价值共创的根本驱动力.刘伟等[6] 认为LSI在LSSC中发挥领导作用,具有较强的网络组织控制力,能协调网络成员的能力要素配置,整合网络资源及促进自身竞争力提升.

但是,LSSC网络类型(即LSI从LSSC网络中获取资源的类型),各子网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LSI绩效的影响机制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答,因此本文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根据资源类型对LSSC网络进行分类,对LSSC子网络之间的关系及其如何影响LSI绩效等问题进行分析.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LSSC子网络划分

LSI是LSSC的核心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起主导作用.[7] LSI可以为用户提供面向整个流程的物流服务,比其他网络成员企业有更多的外界资源优化和协作经验,具备并非所有成员企业都具备的核心竞争力.因而,LSI能够协调网络成员企业能力要素配置,鼓励成员企业共享关键资源,推动服务能力提升.[4]

在LSSC网络中,除了核心企业外,还包括功能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物流服务需求方等节点企业,各节点企业之间的有效链接是通过其所订立的契约实现的.[8]从社会网络看,LSSC网络是在LSI的领导下各成员企业为完成物流服务而形成的,LSI整合网络中的物流资源,使物流服务能力获得平衡,进一步优化整体物流服务.[9]

正如LECHNER等[3]所说,不同类型企业间子网络会发生重叠,并且某些网络需要其他网络促进发展,有必要对企业间网络进行划分.他们将企业间网络分为个人关系网络、市场网络、声誉网络、竞合网络和创新网络.这种划分主要是针对创业型企业或小型企业的.对企业间协作更多、资源整合程度更高的LSI,其所处的LSSC网络类型与前者有何不同?这些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否相同?为此,宋娟娟等[10]根据LSI从LSSC网络中获取资源类型的不同,结合LSSC网络的特点,借鉴LECHNER等[3]的企业间网络分类,将LSSC子网络分为社会关系网络、物流协作网络、物流创新网络、声誉网络和市场网络.本文在此基础上,对各子网络间的关系及其对LSI绩效的影响进行分析.

1.2 LSSC子网络间关系及其对LSI绩效的影响

1.2.1 社会关系网络

社会关系网络是物流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与其他企业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种长期良好的个人关系,如亲戚、朋友或原来的同事等.社会关系网络对企业利用各种直接或间接资源提升企业关键能力和促进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10]对LSI而言,物流企业组织中社会关系网络的连接对组织信任的构建有重要影响,信任会加速物流企业获取资源的速度和质量,资源获取是物流企业网际互动的目的和信任的结果.[1112]李坚飞等[13] 认为中小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通过企业关系网络、合作认知、技术结构会直接影响共同物流的协作质量和服务稳定性.由此可见,对需要共同完成物流服务和整合第三方物流资源的LSI而言,通过社会关系网络获取资源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社会关系网络对其他子网络的影响:在物流行业,物流企业间关系形成的社会资本既可通过增加企业间多样化知识和信息整合直接作用于物流服务企业动态能力,还可通过组织学习促进知识共享、获取和利用,间接作用于物流服务企业动态能力[14];网络嵌入通过动态能力促进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15];SHANE等[16]认为声誉在社会关系与投资之间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GNYAWALI等[17]认为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会促进竞争合作和技术创新.由此可见,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会影响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影响企业获得更高的声誉并促进企业间合作完成技术创新.

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H1社会关系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LSI绩效;H2社会关系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市场网络的发展;H3社会关系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声誉网络的发展;H4社会关系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物流创新网络的发展.

1.2.2 物流协作网络

物流协作网络是以LSI为核心的LSSC成员企业根据物流职能的不同相互协作,共同完成物流活动而形成的协作网络.物流协作网络中的合作关系会显著地影响物流绩效.[18]合作活动,例如信息共享、对共同关系的努力和关系专用投资,会使双方产生信任和承诺,信任和承诺又会提高合作关系的满意度和物流绩效.[19]LSI可以通过联合契约协调等方式实现LSSC最大收益和各成员共赢.[20]综上所述,物流协作网络能够促进双方合作,帮助企业高效利用双方资源,完善企业物流服务能力,提高企业绩效.

物流协作网络对其他子网络的影响:协作网络能够对信息传播产生作用,并促进企业创新[21],这反映了物流协作网络对市场网络和物流创新网络的促进作用;企业与大型创新企业合作能提高声誉,获得成长,与小型技术企业合作可能会适得其反[22];物流协作网络也可以促进创新的发展,GNYAWALI等[17]认为企业可以采取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的形式进行创新,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提高创新效率;对物流企业来说,物流协作的重要性更加不言而喻,KIM等[23]认为,供应链伙伴关系会促进协作,提高供应链敏捷性,提供信息,帮助伙伴制定决策,促使企业创新.

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H5物流协作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LSI绩效;H6物流协作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市场网络的发展;H7物流协作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声誉网络的发展;H8物流协作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物流创新网络的发展.

1.2.3 物流创新网络

物流创新网络指能够让物流企业接触交流并创造新知识和新技术而形成的网络,比如参加物流展会或行业协会.物流创新网络对LSI绩效的影响表现在:物流企业的服务创新资源投入水平对服务水平具有正向影响,服务水平的提高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ξ锪髌笠导ㄐР生正向影响.[24]物流创新网络需要核心企业对网络进行彻底的管理[25],因此LSSC中的LSI需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管理能力提升企业绩效.企业可以通过动态能力调节网络嵌入对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15]

HORMIGA等[26]认为,企业累积的知识和创新能力对创业企业的声誉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生产的专业化分工及知识在不同组织内的分散分布,企业逐渐认识到需要与其他企业开展合作进行创新[27]或向其他企业学习已经实践成功的创新工作方式[28].物流创新网络对企业改进物流服务,实现技术创新和提高服务能力有重要影响[2].

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H9物流创新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LSI绩效;H10物流创新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声誉网络的发展.

1.2.4 声誉网络

声誉网络指与知名企业或与对企业发展非常重要的企业建立关系网络,从而提高物流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较高的声誉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较高的利润[29],并对客户满意度、忠诚度和信任产生积极作用[30].声誉对物流企业非常重要,因为物流企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众多参与调研的企业都认为,相对于其他因素,客户选择物流企业时更看重企业的声誉.因此,LSI需要通过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建立较高的声誉,获得客户的信任.

对于声誉网络对其他子网络的影响:LI[31]认为在知识共享和传导的过程中,声誉网络能够提供一种保障,克服知识传导过程中的不利因素,促进知识传播;魏江等[32] 认为较高的声誉能使企业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得到信任,帮助其获得资金技术和原材料等各类信息,更好地开辟新市场;SHANE等[16] 认为声誉可以提供创业者过去成绩的信息,为投资者提供其是否有能力完成风险投资的信息.由此可见,企业能够通过声誉网络了解对方成功的信息,建立双方互信关系.

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H11声誉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LSI绩效;H12 声誉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市场网络的发展.

1.2.5 市场网络

市场网络指物流企业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联系获得有关产品、市场和客户的信息,培养潜在客户,并通过这些关系获得需求反馈以改进企业的产品或物流服务的关系网络.关系信息处理过程可以提高企业客户关系绩效.[33]市场网络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未来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外部市场导向和优质客户价值的传递[34].市场导向指关于顾客现在及未来需求市场情况、在企业内对信息进行扩散并对市场情况作出反馈.邵兵家等[35] 就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市场导向度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有积极影响,市场信息对需要集成物流服务、协调多网络成员的LSI更加重要.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社会关系网络、物流协作网络和声誉网络都会对市场网络的发展产生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市场会在企业整合、冲突解决、技术预测及网络经济和社会行为协调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6]LSI在LSSC网络中能获得市场客户信息,向潜在市场用户推荐本企业的物流服务,来自市场网络的信息反馈能够帮助企业改进物流服务,使之更符合用户的物流需求.

基于以上观点,提出假设:H13市场网络会显著地正向影响LSI绩效.

1.3 LSSC子网络对LSI绩效的作用机制理论模型

基于前文提出的LSSC子网络间相互影响及对LSI绩效的影响假设,将社会关系网络和物流协作网络作为自变量,将企业绩效作为结构方程模型的因变量,通过文献梳理,认为声誉网络、物流创新网络和市场网络能在其他子网络资源向LSI传导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将这3个子网络作为中介变量,构建如图1所示的理论模型.

2 测度量表设计

对LSI效的测量,根据成熟量表选择“销售收入增长”“净利润增长”和“雇员人数增长”等3个指标进行评价.对LSSC每个子网络,利用社会网络理论有关网络属性的分析方法,从关系属性和结构属性两个维度进行测量[4],共32项测量题目.对社会关

系网络从关系紧密性和稳定性两方面进行考察,例如“本企业领导与某些组织领导非正式交流非常频繁”和“遇到困难时,企业家能与相关组织负责人相互帮助”;对物流协作网络从网络异质性和韧性两方面进行考察,例如“企业力图做强、做精自己的专长”和“企业会根据竞争对手的情况灵活应变”;对市场网络从网络规模和网络稳定性两方面进行考察,例如“本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有更多有业务联系的客户和分包商”和“企业与客户和分包商能及时对企业物流服务或相关产品质量做出评价”;对物流创新网络从网络规模和稳定性两方面进行测量,例如“其他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很快被本企业获知”和“完善物流服务的许多意见来自客户”;对声誉网络也从网络规模和网络稳定性两方面进行考察,例如“与其他企业相比,企业声誉得到了更多同行和客户的认可”和“企业坚持双方长期合作比眼前利益更重要”.

针对不同对象分两次发放和收回问卷,其中共发放小样本预试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有效收回率为75.4%.对小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正式研究中大规模问卷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

使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样本的KMO值等于0.952,Bartlet球体检验卡方值等于7 010.640,自由度等于595,P值等于0.000,说明样本中存在共同因素,可以继续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提取,通过剔除4个题项(社会关系网络稳定性测量第一条,物流协作网络协作异质性测量第二条及协作韧性测量第一条,市场网络市场规模测量第四条)后,累积方差解释率为

68.471%,共抽取了5个因子,并通过了信度检验.Cronbach’s α值都在0.700以上,CITC值都在0.5以上.

最终得到包含28个题项的LSSC子网络正式量表,其中:社会关系网络的社会关系紧密性3题,社会关系稳定性2题;物流协作网络的协作异质性2题,协作韧性3题;物流创新网络的物流创新范围2题,物流创新稳定性3题;声誉网络的声誉范围3题,声誉稳定性4题;市场网络的市场规模3题,市场稳定性3题.

综上,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均达到实证分析的要求,故开始正式问卷调查.

3 数据收集与实证检验

在大样本数据收集完成后,采用AMOS 22.0,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进行验证.

3.1 研究样本

本次问卷采用纸版问卷和微信电子版问卷的方式,受访者可以利用手机填写问卷,由专业问卷平台统一收回答卷.由于填写方式简便,得到了较好的效果.

问卷发放群体主要包括:上海某两所物流、交通类相关高校的EMBA和MBA班;物流行业展会;本课题组成员的同学同事.共发出问卷700份,收回532份,其中502份有效,有效问卷率为71.7%.样本基本统计资料见表1.

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首先对各变量进行信度检验,社会关系网络、物流协作网络、物流创新网络、声誉网络、市场网络和LSI绩效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902,0.831,0.857,0.928,0.858和0.837,均超过0.700,表明各变量在内部一致性上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分析主要从内容效度和收敛效度两方面进行检验,结果为观测变量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5,说明各变量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3.3 假设检验

模型经过运行得到:χ2=100.930,df=50,χ2/df=2.019,RMSEA=0.045,GFI=0.970,AGFI=0.945,NFI=0.976,TLI=0.980,CFI=0.987,RMR=0.014.模型指数均达到要求,假设可以被接受.结果见表2.

综上,H1,H3,H4,H5,H6,H7,H8,H11和H13通过检验,H2,H9,H10和H12未通过检验.

4 实证结果讨论

4.1 LSSC子网络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关系网络对市场网络、物流创新网络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社会关系网络不仅对创立初期的企业有重要作用,对已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LSI从LSSC网络中获取物流市场信息、物流创新技术及服务也有重要作用.

物流协作网络对市场网络、声誉网络和物流创新网络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充分体现了物流协作在LSSC网络中的重要性.物流协作关系会对LSI从LSSC网络中获取市场信息、更高的声誉以及物流创新技术或服务产生影响.

物流创新网络对声誉网络的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这体现了现代物流对创新的关注和重视,一旦企业具备某项物流创新技术或服务,就会在整个行业中获得重大影响力,从而提升声誉.

声誉网络对市场网络的发展产生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声誉会促进信息传播,LSI在物流行业内的较高的声誉会为企业带来更多的新客户和市场信息途径.

市场网络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物流协作网络和声誉网络的影响.这说明LSI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是多样的,企业可以通过建立社会关系和协作关系以及提升声誉来促进市场网络的发展.

综上,LSSC 子网络之间相互影响,各子网络的发展相辅相成,LSI在通过LSSC网络获取成长所需资源时,应注意各子网络间的相互影响,理清各子网络间的关系,着重发展和巩固对企业现阶段成长有重要作用的子网络并注意对其有重要影响的其他子网络,建立企业成长的关键关系网络.

4.2 LSSC各子网络对LSI绩效的影响

社会关系网络对LSI绩效虽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会通过市场网络、物流创新网络对LSI绩效产生间接影响.这说明社会关系网络会为LSI带来物流新市场、新机会和新客户信息,利用它获取物流创新相关知识技术,降低其在新市场开发和物流创新方面的成本,提升LSI了解市场需求和物流创新的能力,继而促进LSI的成长.

物流协作网络对LSI绩效的影响会通过市场网络、声誉网络和物流创新网络进行鞯.这说明在LSSC网络中LSI与其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协作非常重要.通过与物流合作伙伴的协作关系,LSI可以了解最新相关行业动态,了解客户实时需求,改进自身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同时,良好的协作关系能够为LSI带来较好的声誉,从而吸引更多合作伙伴.创新活动会为企业带来较高的成本和风险,与物流合作伙伴共同研发,解决物流难题,不仅能降低LSI成本,而且能使创新成果更符合双方需求,提升

整个LSSC的物流效率.

物流创新网络正向影响LSI绩效.由此可见,无论是物流技术创新还是物流服务创新,在合作伙伴和物流需求客户选择LSI时,更倾向于选择拥有先进技术或服务的LSI.这会为LSI带来良好的声誉,也会使合作伙伴和物流需求客户对其更加信赖.同时,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力,它会提升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降低物流成本,是LSI不断成长壮大的源动力.

声誉网络对LSI 绩效会产生负向影响.声誉网络的发展会为LSI吸引更多新客户和新机会,但过多的对声誉网络的经营和投入,也会对LSI产生负面影响,其原因可能是:如果LSI投入过多去发展和维护声誉网络会给其运营带来负担[37];当企业出现问题时,一旦没能处理好与伙伴的关系,会为企业带来非常重大的损失.因此,需谨慎对待企业声誉网络,充分利用它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同时要妥善处理出现的问题,避免为企业声誉带来不良影响.

市场网络对LSI绩效产生正向影响.这说明市场网络能够为LSI带来市场客户信息,并能将LSI的物流服务推荐给新客户,从而有可能形成合作机会.市场网络不断发展也能够促使企业对产品或服务不断改进以满足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成长.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从社会网络角度,运用实证方法探讨了物流服务供应链(LSSC)子网络间的关系及其对物流服务集成商(LSI)绩效的作用机制.通过分析得出:社会关系网络对LSI发展市场网络和物流创新网络有影响;物流协作网络会对LSI发展市场、声誉及物流创新网络有影响;物流创新网络对企业声誉网络和LSI绩效有影响;声誉网络对企业的作用需谨慎对待,应充分利用其为企业带来的优势,同时妥善处理危急问题,避免为企业声誉带来不良影响;市场网络会对LSI绩效产生直接的正向影响,这充分说明了市场网络的重要性.通过对LSSC各子网络间关系的研究,完善了对LSSC网络内部结构和子网络类型的认识.通过研究LSSC子网络对LSI绩效的影响,明确了LSSC网络影响LSI绩效的作用机制,即LSI从网络中获取资源、促进企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有利于企业了解如何利用企业外部资源促进自身发展.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采用的变量均为抽象概念.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根据物流企业和LSSC的特点以及前人的研究经验,选取了几个主要维度对其进行衡量,研究不够深入全面.未来进一步的研究会考虑在LSI成长的不同阶段各种LSSC子网络对其绩效的不同影响.

参考文献:

[1]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of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1): 3567.

[2]DUBINI P, ALDRICH H E. Personal and extended networks are central to 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991, 6(5): 305313.

[3]LECHNER C, DOWLING M. Firm networks: external relationships as sources for the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of entrepreneurial firms[J]. Entrepreneurship & Regional Development, 2003, 15(1): 126.

[4]何婵, 刘伟. 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属性分析[J]. 企业经济, 2013(7): 5659.

[5]高志军, 刘伟, 高洁. 服务主导逻辑下物流服务供应链的价值共创机理[J]. 中国流通经济, 2014(11): 7177.

[6]刘伟, 高志军. 物流服务供应链: 理论架构与研究范式[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2(4): 1925

[7]吴结兵. 基于企业网络结构与动态能力的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 杭州:浙江大学, 2006.

[8]刘伟华, 季建华. 服务供应链: 供应链研究新趋势[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6: 19.

[9]高志军, 刘伟, 王岳峰. 基于物流能力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研究[J]. 中国市场, 2009(23): 1720.

[10]宋娟娟, 刘伟, 高志军. 物流服务供应链网络对物流服务集成商成长的作用机制――以网络能力为中介[J]. 中国流通经济, 2016, 30(9): 4959

[11]LAURELL H, ACHTENHAGEN L, ANDERSSON S. The changing role of network ties and critical capabilities in an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early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 Management Journal, 2017, 13(1): 113140. DOI: 10.1007/s1136501603983.

[12]文辉. 物流企业的社会网络特征与企业间信任的构建[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4): 107112.

[13]李坚飞, 黄福华. 中小企业共同物流服务稳定性的影响机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的结构解析与实证检验[J]. 系统工程, 2013(7): 5258.

[14]谢慧娟. 社会资本、组织学习对物流服务企业动态能力的影响研究[D]. 长沙: 中南大学, 2013.

[15]田雪, 司维鹏, 杨江龙. 网络嵌入与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动态能力的分析[J]. 技术经济, 2015, 34(1): 6268.

[16]SHANE S, CABLE D. Network ties, reputation, 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2, 48(3): 364381.

[17]GNYAWALI D R, PARK B J. Coopeti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 multilevel conceptual model[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09, 47(3): 308330.

[18]MORRIS M, CARTER C R.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supplier logistics performance: an extension of the key mediating variables model[J]. 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2005, 41(4): 3243.

[19]NYAGA G N, WHIPPLE J M, LYNCH D F. Examining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s: do buyer and supplier perspectives on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differ?[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2): 101114.

[20]何婵, 刘伟, 崔爱平. 考虑物流服务水平影响的三级物流服务供应链协调[J]. 上海海事大学学报, 2014, 35(1): 4148. DOI: 10.13340/j.jsmu.2014.01.009.

[21]SCHILLING M A, PHELPS C C.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7): 11131126.

[22]STUART T E. Interorganizational alliance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firms: a study of growth and innovation rates in a hightechnology industry[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8): 791811.

[23]KIM J W, KIM E J.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s of partnership between SCM implementing enterprises on business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s, 2009, 9(2): 120.

[24]⒌. 服务创新对物流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技术经济, 2013, 32(5): 2835.

[25]LANDSPERGER J, SPIETH P, HEIDENGEICH S. How network managers contribute to innovation network performance[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2, 16(6): 121.

[26]HORMIGA E, GARCíAALMEIDA D J. Accumulated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s antecedents of reputation in new ventur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16, 23(2): 428452.

[27]USMAN M, VANHAVERBEKE W. How startups successfully organize and manage open innovation with large companies[J]. 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7, 20(1): 171186

[28]ERICKSON C L, JACOBY S M. The effect of employer networks on workplace innovation and training[J]. ILR Review, 2003, 56(2): 203223.

[29]ROBERTS P W, DOWLING G R.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sustained superior finan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Proceedings & Membership Directory, 2000, 23(12): 10771093.

[30]WALSH G, BEATTY S E. Customerbased corporate reputation of a service firm: scal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2007, 35(1): 127143.

[31]LI G. Analysis of driving force on reputation network of innova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knowledge transmitting[J].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3, 823: 589593. DOI: 10.4028//AMR.823.589

[32]魏江, 勾丽. 基于动态网络关系组合的集群企业成长研究――以正泰集团为例[J]. 经济地理, 2009, 29(5): 787793.

[33]JAYACHANDRAN S, SHARMA S, KAUFMAN P, et al. The role of relational information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 use in 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J]. Journal of Marketing, 2010, 69(4): 7382.

[34]WOODRUFF R B. Customer value: the next source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 1997, 25(2): 139153.

[35]邵兵家, 刘小红. 第三方物流企业市场导向度对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05, 8(6): 9195.

第5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行为;影响因素;个人特质;资源需求;外部环境

一、引言

在创业资源的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已经得到一致的结论:要保证创业成功,创业者就必须广泛地获取各类资源。然而,在创业初期,其自身并不拥有充足的创业资源,这个阶段新创企业如何以较少的成本从外部获取所需的各项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方面,研究者已达成共识:社会网络是创业者获取创业资源的关键渠道,并且网络关系中的友谊和信任可以大幅度降低资源的价格(ZhaoandAram,1995;张君立、蔡莉等,2008)。建立和发展中小企业需要大量不同类型的资源,而网络活动为企业获取资源提供了有效的渠道(Jarillo,1989)。所以,创业者的社会网络关系是其与外界沟通并有效获取创建企业所需资源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同时得到了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认可。然而,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其社会网络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网络关系的规模、强度和结构等特性也会发生变化,创业者应根据不同的情境相应地构建和管理其网络关系,通过发起新的关系调整不合理的或对已有的关系进行管理以获取不同资源。然而,不同的创业者在社会网络构建过程及结果上展现了不同的行为,主要表现在“是否会构建网络和管理网络”以及“如何构建网络”和“如何管理网络”,有些创业者在处理外部网络关系上十分外行,他们没有构建新的关系的意识或是不会主动去构建新的社会网络,而有些则是社会网络的天才,他们通过不同途径寻求新的网络关系并很好的管理这些关系,这两种不同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大量查阅文献,笔者发现影响创业者这些网络行为的因素有很多也很复杂,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二、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界定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的一个重要主题,学术界关于创业领域的社会网络研究主要存在两种视角:一种是从个人层面的“个人网络视角”,关注创业者个人特质对创业动机和活动的影响;另一种是以企业整体为研究对象的“组织网络视角”。本文主要是从创业者个人层面研究其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社会网络对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社会网络理论对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具有独特的分析视角和解释,同时,越来越多的创业行为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张荣祥,2010)。然而,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都局限于研究社会网络的静态特征(网络强度、网络规模和网络异构性等),而对于社会网络的形成和演化却研究甚少。本文中的社会网络行为不仅关注创业者是如何构建、动态调整和有效管理其网络关系,更关注创业者为何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网络行为。基于对以往文献的梳理,笔者认为社会网络行为是指创业者利用关系技巧和合作技巧所进行一系列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活动,以实现资源获取目标的行为。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创业者的社会网络行为能有效克服资源约束,实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将社会网络行为划分为两个维度:一是网络构建(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张君立,2008;李玲,2009;任胜钢,2010;朱秀梅,2010);二是网络管理(MollerandHalinen,1999;邢小强、全允桓,2006,2007;朱秀梅,2010)。各个维度的构成和测量主要基于现有理论成果,考虑中国情境进行重新整合和扩展.1、网络构建我国学者徐金发等(2001)指出,虽然有些企业的关系网络比较稳定,即一般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一般性关系网络都会随着关系主体状态的变化而动态发展的。朱秀梅等(2010)通过归纳已有的研究得出:网络构建是指新企业利用关系技巧选择潜在合作者、发起并动态调整网络关系。我国学者张慧玉,谭劲松(2012)表明:网络构建活动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新企业获取外部资源以突破资源局限,满足生存和成长所需的资源。网络构建的效果是新创企业社会网络规模、强关联数量及优质关联数量等多项指标的综合。通过综合上述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网络构建是指创业者通过对网络个体价值的评估和判断,主动结识潜在合作伙伴并利用策略与潜在合作伙伴建立关系。网络构建的任务包含寻找最优对象(如搜索与评价)、建立有效连接、扩大网络规模、调整网络位置,网络构建能力的大小可反映在网络规模、网络位置、网络多样性上(张君立,2008)。2、网络管理Moller和Halinen(1999)从企业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指焦点企业在其网络中调动(mobillze)和组织其他行动者的资源和活动的一种行为。为了创造价值,构建和管理网络(包括供应商网络、客户网络和研发网络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能力。从企业管理职能活动来看,网络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三方面的活动我国学者蔡莉、张君立(2008)则从创业者个体层面定义了网络管理。他们提出网络管理是创业者社会网络动态特征的有效体现,它不仅仅是指创业者依据企业的发展战略而进行的一系列关系管理,也包括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行为。网络管理包括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以及优化关系组合四个模块,具体包括网络需求分析(内部分析、网络分析、环境分析和特定网络关系的任务分析)、寻找最优对象(搜寻与评价)、与之建立有效关系(交流与信任)、发展最优关系组合(连接数量,连接内容,连接强度)。朱秀梅(2010)认为网络管理是指创业者对外部的个体或是组织提供的机会而做出的反应,即利用合作技巧进行网络组织、协作、交换和控制。网络中有各种各样的成员存在,而任何一个网络成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个网络。然而创业者管理网络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些创业者可以游刃有余地管理网络,而有些在这方面则表现得很吃力。综合以上,本文认同蔡莉的观点:网络管理是指指企业根据其战略及策略的需要进行关系管理及管理供应商、合作伙伴、竞争者、科研机构和顾客等关系组合的一系列行为,可以通过网络计划、组织、建立新关系和优化关系组合四方面来反映。

三、网络行为的影响因素

Hoang&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Koka等(2006)也认为,由于环境中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网络的演化,因此,探讨创业者特质和创业环境对创业者的网络构建和管理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必要的。1、创业者特质与其社会网络行为在创业研究领域中,创业者的个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学者们的关注,早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者都认为创业者所拥有的一些心理特征是致使他们着手创业或创业成功的重要原因,Hoang和Antoncic(2003)认为研究创业者个体的社会网络形成过程离不开对创业者个体特征因素的探讨。创业者个体的个性因素研究的重点是社会技能和个人主动性等。(1)社会技能。依据外国学者Gesten等的定义,社会技能是指“特定的可观测的行为模式,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方式影响别人,并且满足个体自身需要”(Gesten等,1987)。通过国内外学者们多年来的研究,得到了被普遍认同的结论:在人与人的相处交往中,社会技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很多情境下,社会技能与成果变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iggio&Throckmorton,1988;Witt&Ferris,2003)。Riggio(1986)把社会技能定义为一种个人在人际交往中学到的能力以及策略。社会技能并非一个独立的概念,而是综合包含许多个具体的、互不关联的内容,如情绪敏感性、情绪表达力以及情绪的控制力(Riggio,1986),自我监控力(Gangestad&Snyder,2000),自我表达、沟通、劝说他人以及应用权力的能力(Guirdham,1990)。Baron和Markman认为,与社会技能低的人相比而言,社会技能高的人更容易给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通过社会技能的应用,他们自身社会网络的密度会得到有效的加强,社会网络的规模会得到有效提高,即创业者的社会网络是其是否高效利用社会技能的集中体现。(2)个人主动性。个人主动性(PersonalInitiative)是一种综合性的行为,表现为个人自发并主动地完成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不畏艰难并且持之以恒(Frese,Fay,Hilburger,Leng,&Tag,1997;Frese,Kring,Soose,&Zempel,1996)。在创业研究领域,Frese和Fay(1997)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个人主动性的程度与其再次找到工作的速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拥有高主动性的个体会快速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并为之而努力奋斗。Koop(2002)通过对乌干达的中小企业的所有者进行的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主动性高的个体,其成功建立企业的概率也相对较高。Van等(2000)则通过对欧洲的创业者进行实证研究也得出一致的结论,即创业者的个人主动性特征与其创业的成功也存在高度相关性。李亦晨等(2013)认为个人主动性高的创业者更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维持、经营和管理他们的社会网络。因此,创业者社会网络的构建和管理与其主动性密切相关。主动性程度高的创业者更倾向于与外界组织和个人构建和维持密切的关系,其社会网络的规模和范围将得到有效扩大,社会网络的关系强度也会得到提高。2、创业环境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然会受到其外部环境的约束,并且外部环境不是静止不动的,企业要维持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而相应的调整应对。通过综合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创业环境的内涵定义和其所包含的指标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学者池仁勇(2002)将创业环境定义为创业者在进行创业活动和实现其创业目标的过程中所必须面对和能够利用的各种因素的总和。MarcJ.Dollinger(2006)从创业者的视角出发,认为企业运营中的宏观环境应包括五个维度:政治和政府,宏观经济,技术,社会人口统计和生态。Austin等认为创业环境是独立于创业者,不受创业者控制,但是会影响企业成功或者失败的重要因子,这些因素包括社会政治环境、宏观经济环境、税收和规则结构。张玉利、陈立新(2003)认为,创业环境是指在创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要素组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影响人们开展创业活动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二是获取创业帮助和支持的可能性。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认为,企业的环境主要包括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两部分,制度和市场的变化都会对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产生影响。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可以为新创企业的良好成长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对新创企业的态度,扶持政策的实施与否,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程度,都会影响到企业获得资金等各项要素资源的难易程度。如果制度环境不完善,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王飞绒、李亦晨等(2014)通过调查浙江台州的小微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制度环境的完善程度与网络规模呈负相关关系。(2)市场环境。市场环境会影响小微企业通过交易获取其所需资源的难易程度。王瀚轮、蔡莉、尹苗苗等研究得出,伴随着市场动态性的增强,那些成功创办新企业的创业者更倾向于写商业计划、组织创业团队、计划财务报表、创办合法实体、从他人那里获得资金等等。如果市场的调节作用有限,那么就有可能阻碍创业者和新创企业通过市场手段来获取资源,但却会驱使他们动用网络关系等非市场手段。3、创业的资源需求与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社会网络是新创企业获取所需资源的重要渠道,创业者可以利用其网络关系从外界得到其创业所需的重要资源。依据我国著名学者林南的资源学说,不同层级的网络主体之间建立联系能很好地传递资源与信息,所以,为了满足企业对多种类型资源的需求,创业者必须发展不同类型的社会网络,即企业对资源需求的程度会影响到网络的规模和强度。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然而,以往创业网络的研究多关注特定网络的静态特征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比如社会网络的强度、密度和异质性。本文在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理论分析了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本质以及影响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相关因素。尽管国内外学者已经在该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且产生了很多有意义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着重考虑。第一,相关变量测量工具的完善。随着社会网络理论的倍受关注,网络构建和网络管理的测量工具也随之出现,然而这些测量工具尚存在一些问题,如量表过于简单,不能系统全面的测量相关变量。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需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特征建立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测量量表。第二,本文只是在理论上分析各因素对创业者社会网络行为的影响,有待于实证检验:在后续研究中,笔者将根据完善后的测量量表设计问卷调查,通过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最终为创业者提高其社会网络行为提供有益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慧玉:新企业社会网络构建的效应机制分析———基于效率和效果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2.

[2]张君立、蔡莉:网络能力对新创企业资源构建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8.

[3]徐金发、陈学光:网络能力、创新网络及创新绩效关系研究———以浙江高新技术企业为例[D].浙江大学,2007.

第6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驱动市场型企业;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05-0064-05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自身的盈利目标之外对社会公共利益的维护与增进之责。一般企业是以顾客的需求为准绳,为目标市场开发生产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这类企业也称之为“市场驱动型企业”。而我们所说的“驱动市场型企业”则不一定要一直“倾听顾客的声音”,还可以改变顾客的价值观或改进企业系统,采取主动性和前摄性的行动影响顾客和参与者,改变行业、市场和产品的某些要素,从而使驱动市场型企业由于掌握标准的“话语权”和“先行优势”获得超常的市场回报。Kumar认为驱动市场是指顾客价值系统的非连续创新和支持这一创新的独特的商业系统(或价值网络的重构)。杜鹏和万后芬认为,驱动市场型企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要手段,通过在产品、市场、行业层面对顾客价值的非连续跳跃式创新和支持这一创新的独特的价值网络的重构,来改变市场结构及市场成员的行为,带来行业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认为,驱动市场既然属于市场导向的研究范畴,就可以借助市场导向研究的文化观和行为观,为驱动市场企业的内涵进行界定。因此,驱动市场型企业是以企业的核心能力和价值整合为基础,以非连续创新和支持这一创新的独特的价值网络的重构为手段,主动重塑和引导市场参与者的偏好及行为,从而引导市场结构进行根本性的重建。驱动市场型企业与一般企业运作模式上的差别,必然导致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在具有一般企业社会责任共性的同时,表现出某些新特点。

一、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特点

驱动市场型企业是现实社会中企业运作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和一般企业的社会责任具有一些共同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环境――迫切性和广泛性的统一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后现代命题,它产生于企业发展对人和自然的忽视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与环境问题。在后现代社会,各国资本所有者在WTO的旗帜下,开始了一种世界性的联合行动,WTO实际上成了“世界的资本政府”或“资本的世界政府”。这种趋势使企业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更加深刻,资本在全球的传递链条把对社会和环境的支配和影响世界化。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更多的开始关注生活质量和社会公正,要求全民能够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并且把资源在人类“代际”之间实现平衡,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和谐性、持续性发展。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条件下,企业对社会造成的重大影响会在全球迅速传播,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资本在利用全球化进程赢得力量的同时,也寻找到了制约自己的力量。在这种背景下,工业时代就存在的社会责任议题,对企业变得更急迫、更广泛。无论是驱动市场型企业还是其他企业,都被要求承担超越经济目标的更广泛的义务。“企业要想在明天获得生存,今天就必须关心非企业问题。”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动机――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

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企业作为生存在社会中的一个主体,由于行为本身的内生性,主体必须为其行为后果承担责任。这种责任是企业在社会领域内的自身行为引起的必然结果,而非任何外在压力推促下的企业义务。阿基・B・卡罗认为,“权力――责任关系是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当然,企业不是生活在“乌托邦”中。我们强调企业不能因为追逐利润而放弃企业天然的社会责任属性,同时也不能走向两个极端,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根源就是纯粹的道德和伦理结果,任何谈论工具理性的想法既可鄙又错误。从长期来看,企业社会责任不仅应该让社会中的相关利益群体生活更美好,也应该是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如果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是企业不能得到精神和经济上的回报。使企业生存的基础得以丧失,那么企业社会责任就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应该是帕累托的优化过程,从长期看,在至少不损害企业生存的基础上,使整个社会的福利得以增加。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

企业承担法律规定的责任和义务是社会的正式制度安排。企业必须在社会所制定的社会框架中进行运作,任何超脱法律边界的企业行为都会受到惩罚。遵守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是企业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法律责任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低限度,道德责任也是企业社会责任非常重要的方面。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关心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社会寄于企业的厚望。企业社会责任既有法律规定必须履行的方面,也有依靠企业自愿履行的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固然应当倡导企业社会责任的自愿履行,但不能放弃必要的、强有力的保障机制,对于懈怠承担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的企业,法律不应该无动于衷。

(四)企业社会责任的对象――内部性和外部性的统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象可以分为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两类。内部对象就是企业的员工,外部对象主要涉及顾客、伙伴企业、社会公众和社会环境。对于员工来说,企业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尊重员工的劳动权益和谈判权利,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等;对顾客来说,企业要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安全权、选择权。诚实不欺、信守承诺等;对伙伴企业来说,企业要公平地相待、信守承诺、公平交易等;对社会公众来说,企业要切实维护公众的基本权益,参与社区活动,承担社区公民义务等;环境保护方面,主要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减少能源消耗,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总之,上述的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与企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利害关系,都为企业奉献或牺牲过自己的利益,企业对他们的利益负有维护和保障之责。

二、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独特属性

驱动市场型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问题上,除具有以上基本特点之外,还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属性:行动的自主性和责任的自觉性、结构的重构性和责任的系统性。

(一)行动的自主性和责任的自觉性

如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统一。然而,对于驱动市场型企业来说,由于其在

运作上强调创新和变革,引导顾客需求,领引行业变革。因此不论是法律所确定的基本社会规范还是道德所确定的隐形契约,都不能有效全面的对企业的行为过程和行为结果进行约束。首先,从法律规范来看,法律是对过去社会秩序失调问题的一种制度完善,应付不了社会可能面对的所有话题;法律只能惩恶而不能扬善,对不违法的企业,法律是无所作为的,这是法律的一个根本性的缺失;法律在捍卫既定秩序的同时,也捍卫了陈旧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甚至成为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尤其在技术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融合加速的背景下,各种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并且由于问题之间的交织,使其对社会的影响更复杂。如果只是按照法律规范去约束企业的行为,必然存在责任上的漏洞。其次,尽管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对法律有一种补充作用,通过营造企业社会责任的舆论环境和外界压力对企业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但是在很多社会创新问题上,由于专业分工和缺乏专业背景,公众在开始的时候对企业创新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影响不一定能够产生清醒的认识。因此,依靠社会舆论来影响企业行为,进而让其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就存在外部主体能力缺位的问题。

基于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更强调内源性,强调行为的自主性和责任的自觉性。驱动市场型企业应该意识到,正是由于自己行为自主性加强,企业更应该加强社会责任的自觉性。不顾社会利益,滥用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特长,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从博弈论的角度看。在无限重复博弈中,确保博弈双方决策收益最大化的博弈策略就是合作策略。在信息不断丰富的博弈过程中,不顾他人利益,简单追求自身利益的结果必然导致契约危机或契约解体。驱动市场型企业自觉性的承担社会责任,既是对自己所在社会网络的一种资本投资,又可以依靠日渐增加的社会资本构建差异化优势,增加进入壁垒,维持企业的竞争地位。总之,驱动市场型企业要主动自觉的建立明确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并将道德标准实施融入企业的控制系统中。

(二)结构的重构性和责任的系统性

驱动市场型企业凭借创新能力,向顾客传递独特的价值主张和重构配置支持这一价值主张的价值网络,在行业、市场、产品层面进行创新。驱动市场型组织作为变革的主体,变革的对象不仅针对顾客和竞争者,还包括市场当中的其他参与者,如同盟者、机构、渠道成员等。在多数情况下,技术创新是驱动市场型企业驱动变革的根本手段。驱动市场型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上述影响作用的基本机制是:首先,驱动市场型企业能够将顾客的响应引导到一个新的技术方向,驱使顾客思考和采纳新的市场定义和边界;其次,驱动市场型企业能够主动培育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盟网络,提高风险分享、资源获取以及创造和利用规模经济的能力,不仅仅增加了知识的互补性,还能增加网络为了支持某一技术格式所开发的产品相互匹配的可能性;再次,这种相互匹配的技术迭进而导致行业标准的聚敛的结果,使那些不能建立或者支持这一标准的企业往往被排挤到不太满意的利基位置或者完全从市场上消失。在这个过程中,顾客、供应商、分销渠道、竞争对手、社会公众等的商业行为和消费行为在“解构”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重构”。驱动市场型企业推动变革所孕育的伦理问题和技术运用过程中的巨大风险要求企业的行为选择必须承载相应的道德责任。例如以生殖技术、克隆技术等高新技术驱动市场的企业本身就蕴涵着一系列伦理问题。驱动市场型企业的变革使其他参与者的观念、竞争行为及行业竞争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甚至颠覆整个商业生态链条,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活观念。这种重构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决定了驱动市场型企业必须考虑社会责任的系统性。

这种系统性和前面所讲的企业社会责任对象的全面性既存在联系又有着显著的区别。两者的联系是,系统性的社会责任必然是对象全面的社会责任,没有对象的全面性就谈不上系统性;两者的区别是,系统性的社会责任除了要考虑全面的对象影响之外,还要“前瞻性”的考虑企业的行为结果的长远影响。也就是说,正是因为驱动市场型企业行为影响的深刻性和全面性,决定了其社会责任不只是一种“现在时”,还必须是一种“将来时”。这种“将来时”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驱动市场型企业要自觉考虑变革对社会、行业、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另一方面,对于可能产生的问题,驱动市场型企业要在预见的基础上,超前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驱动市场型企业以系统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为意旨,不仅有利于赢得员工和社会的尊重,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就是企业创新的过程,这又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成为责任导向性的创新企业。

三、承担社会责任对驱动市场型企业的创新驱动

驱动市场型企业的生命活力在于其不断地创新能力。对于驱动市场型企业来说,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强化驱动市场型企业的创新能力,对其自身的发展具有正向驱动作用。驱动市场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创新活力是通过内部创新能力强化和外部创新能力强化实现的。

(一)内部创新能力的强化

驱动市场型企业内部创新能力的增强是两个链条正向传递形成的结果:

1、承担社会责任强化了企业的社会声誉和社会形象,有利于吸引和稳定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而高质量的人才是实现创新的根本。很多调查都说明,员工喜欢选择到受人尊重的企业中工作。对企业竞相争抢的高素质人才来说,物质报酬的累积效应已经居于次要地位,他们更看重企业的社会口碑和工作的社会地位。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不具有社会责任意识、损害相关者利益(当然可能包括员工的利益在内)的企业能够受到求职者的青睐。即使有些求职者看重企业所提供的高报酬,但企业对其他社会主体不守法律、不讲道德的行为也会对人才的选择产生不利影响和心理阴影,会让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当企业不道德的行为殃及员工本人或影响企业生存的时候,最有能力的人往往是最先离开的人。没有一支稳定忠诚的人才队伍,企业就很难实施创新战略。

2、企业充分承担对员工的各种责任,尤其是承担对员工培养和发展的责任,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创造和共享。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源和知识源。持续不断的创新和知识优势构成了企业的一种核心能力。然而,创新和知识优势不是“无源之水”,它们来源于组织学习能力。组织学习是通过组织内部的员工个体学习以及由员工组成的团体中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和共享实现的。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本单元,团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主要途径。驱动市场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员工进行智力资本投资,提高了组织内部员工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但是,如果学习和知识创造只是局限于个人层面,学习的效果和知识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学习能够发生在团体层面,一方面可以通过成员之间的智慧

碰撞产生更多的新知识,另一方面有利于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和显性知识的传播共享。这些都是建立在员工和企业以及员工和员工之间长期信任关系基础上的。只有创建和保持了信任互动,员工才会与企业休戚与共,形成合作的意愿和知识分享的动机。“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伯特认为,网络封闭的社会资本是由群体内部强联系因素的网络产生的。这种强联系有两种作用:首先,它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其次,它促进人们从网络内的认可扩展到信任他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本条件。

(二)外部创新能力的强化

企业外部创新能力的获取也是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有着密切的联系。

1、承担社会责任为驱动市场型企业创新提供了新视角和切入点。企业不应该把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一种负担。社会之所以向企业提出这种要求,意味着社会相关利益者的一种需求。如果企业能够认真分析相关利益者的需求,并且在企业资源和技术允许的情况下加以市场化,这往往成为企业驱动市场的一种机会。驱动市场型企业自觉性的承担社会责任,既是对自己所在社会网络的一种资本投资,又可以利用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产生差别优势,增加进入壁垒,维持企业的竞争地位。例如,面临能源短缺,无论是从法律政策层面,还是从公众舆论方面,都要求企业必须面对社会的节能要求。企业越是敏锐的捕捉责任机会,积极地采取责任行为,企业就越可能在获取社会认可和赞许的同时,收获创新收益。

2、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驱动市场型企业聚集创新所需的外部稀缺资源。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产生社会资本。结构洞是指在整个大的社会网络中各群体之间的弱联系,正是这些弱联系使得那些拥有这些弱联系的个人或者群体通过对信息传播的参与和控制而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竞争优势,这样也就产生了社会资本。通过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在驱动市场型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创建良好的社会网络。例如,“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能够获准注册、生产许可;与银行保持良好关系能够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与企业供应商保持良好关系能够促进原料和信息交换的效率;与消费者保持良好关系,能促进重复购买,发生危机事件时能够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具备先进技术的企业与主要客户保持良好关系,能够促进企业知识的获得等。”

3、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驱动市场型企业利用网络成员的创新能力。技术能力除了来源于组织内部的长期积累外,还是某种创新思想在网络群体扩散的结果。这种网络的实质就是一种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资本存量,建立在网络成员之间信任和合作基础上。由于企业自身资源的有限性,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投资规模的增加和风险的提高,单纯依靠企业个体进行全面系统的创新的商业范式已经难以为继。现在越来越多的创新开始借助企业联盟的形式出现,通过动态的生产关系或合作创造价值的网络,以较低代价获得合作创新的机会,实现创新价值。例如可以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优势互补、缩短创新周期、分担创新风险的目的。驱动市场型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和各利益相关者形成非正式网络,赢得利益相关者信任合作,进而积累技术共同体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利益相关者那里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和获得某些难以表述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等隐性知识,为企业的创新提供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支持,拓宽解决问题的视角,提高创新的能力。很多研究也证明,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通常都具有组织间网络密布、合作关系普遍、信息传递和获得意识强烈等特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所形成的社会网络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互利互惠等特性为这种合作创新提供了条件。

四、将道德嵌入驱动市场型企业的创新决策

每个存在于社会中的主体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着社会,在自己权限范畴内运用资源,履行社会义务,承担社会责任,进而维护和增进社会福利。作为企业来说,由于其支配着庞大的社会资源,社会的期望是一方面企业能够通过创新,更加有效的配置运用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发挥资源造福社会的最大功效;另一方面,期望企业在资源运用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运用的社会影响,把对社会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

驱动市场型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履行就表现在通过创新有效利用资源、增进社会福利的同时,把社会责任的决策标准应用到企业决策过程中来,减少创新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创新精神疏离道德,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不和谐问题,给企业自身乃至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潜在的隐患。利益相关者构成了企业生存的社会网络,企业的创新过程实质上是驱动市场型企业与内部和外部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群体的知识共享和智慧碰撞过程。只有企业在进行创新决策时,使自己的道德价值观服从于整个网络的道德价值观,才可能使关系体得以保持和继续,进而获取创新的各种外部支持和内部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讲,驱动市场型企业创新决策的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企业个体创新决策意愿和能力。不如说是创新决策建立在对社会网络成员所推崇的道德的遵守和自律,使创新型企业能够获取社会网络中知识和资源支持的结果。违背道德准则的创新决策,最终会影响到社会网络中其它成员的利益,使驱动市场型企业创新所赖以生存的创新链条断裂,丧失持续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的创新过程应当进行价值考量,把道德嵌入企业的创新过程,以促进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作为创新精神的根本宗旨。

第7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社会网络;环境友好型技术;苹果种植户;技术采用行为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31(2016)03007210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述评

苹果产业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依然存在一些与可持续发展不相符的问题[1],特别是传统的依靠农药、化肥等高投入的生产方式在给农民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环境质量衰退,成为中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的主要诱因之一[2]。为了保证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对农业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而治理的关键在于鼓励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作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简称配方施肥技术)是联合国推行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可以有效缓解农业非点源污染[3],①

。然而,现实中农户测土配方技术采用率低,全国技术采用率不足1/3。因此,如何使农户积极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就成为理论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农业技术扩散理论[5-6],由于新技术采用存在一定风险,在新技术使用早期,少部分愿意承担风险农民先采用,之后通过这些农民口头传播、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民学习和接受新技术,这些信息的传播主要依赖于农民的社会网络[7]。社会网络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组织之间或其他实体之间交往(包括情感交流、信息交流等)的渠道[8]。因此,关注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时社会网络的影响机理能够提高农户技术采用率,加快苹果产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网络理论在农业技术扩散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多[9-10]。如鞠洪云等[11]认为技术扩散是社会性过程,将社会网络引入技术扩散过程,能够深化对技术扩散的理解和认识,促进技术创新的扩散;旷浩源[12]通过个案分析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关系,结果表明,技术和信息等隐形知识在社会网络中流动,能够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技术创新扩散速度,增加潜在采用者的范围和总量[13],但是异质性的社会网络会导致信息损失[14]。在这些研究基础上,少量国内外学者就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进行探索性研究。旷浩源[15]认为由于新技术采用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农户在技术选择时更倾向于选择可靠熟人已采纳或介绍的技术。进一步讲,社会网络在农户技术信息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作用。刘亚[7]通过问卷调查法与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农民社会网络及其对信息交流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网络是农户交流和获取生产经营信息的主要渠道。与此研究结论相类似,Ramirez[16]在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灌溉技术行为的影响时,发现农户通过各种社会网络获取技术信息,以提高技术采用率,并且已采用农户主要通过亲戚朋友的关系网络传播技术信息。还有学者认为,农户社会网络强度越高,越愿意和网络中其他农户共享技术信息,有效促进新技术扩散,同时农户的个体网络中若存在已采用技术的人能够提高其技术的采用率[17];与此类似,Foster[18]在研究农户采用新型高产量种子时发现,邻居有过购买经历的农户购买这种新种子的概率增加。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逐步成为研究农户技术采用的前沿领域。但是,已有研究尚存在有待深入讨论的科学问题,具体表现为:(1)从研究对象看,学界主要以种植粮食作物或养殖为主的农户技术采用为例,就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开展研究,尚未考虑以种植高价值农产品的农户为例,深入研究社会网络对其技术采用的影响。(2)从研究方法看,多数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尚未从实证分析角度研究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及机理。本文以农户技术采用模型为支撑,利用苹果主产省的苹果种植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种植户在苹果生产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重点探讨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程度及机理,以期有助于提高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效果及应用水平。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设置

(一)数据来源

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成员于2014年5-8月在全国4个苹果主产省(陕西省、山东省、甘肃省与河南省)开展的大规模实地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最终确定了12个样本县,36个乡镇,1 080个样本农户。通过实地调查,共完成1 086户农户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 079份。有效问卷分布如表1。剔除重要指标缺失,最终得到有效样本888个由于本次调研问卷设计时,只包括了种植户2013年的情况,因此下文所涉及的数据均为截面数据。。

此次调查采用调查员与苹果种植户一对一、面对面的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方式。调查主要包括村庄与农户两个层次,其中村庄层次的问卷主要包括村庄的基本特征;农户层次的问卷主要包括农户与家庭基本情况、苹果种植投入与产出情况、合作组织参与情况、苹果销售情况以及农业保险等方面。

(二)变量设置

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结合苹果产业实际情况,将影响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因素归纳为社会网络、农户个体禀赋两大类。

1.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可以区分为家庭层面和社区层面两个维度,且它们的作用机制也有所区别,大多数研究忽略了对社区层面社会网络的分析与探讨[16]。基于此,本文将社会网络分为家庭社会网络与村庄社会网络。

(1)家庭层次。

在已有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研究中,大多学者将社会网络分为网络规模、网络资源、互动频率等三部分,以亲友数量、礼金支出、亲戚关系、党员干部政治关系等若干指标作为变量。在章元等[21]、张顺和郭小弦[22]、杨汝岱等[23]、胡枫和陈玉宇[24]研究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目的与研究对象特征,本文选取以下具体指标作为家庭社会网络的变量:①网络规模。选取送礼金额作为变量,这是因为中国作为典型的“关系型”社会,家庭送礼是维护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途径,因此,送礼金额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家庭的社会网络。②网络资源。以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包括村干部、农资商、农业技术推广员等)作为变量。这是因为农户通过血缘或地缘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种植户获得资源可能性。③互动程度。以种植户和村里人经常交流种植技术的互动程度作为变量,赋值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法。互动频率越高,种植户对技术的认知水平越高,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越高。详见表2。

(2)村庄层次。

以村庄拥有技术员人数作为村庄层面社会网络的变量,这是因为技术员是新技术的传播者与供给者,有技术员的村庄,种植户获取新技术信息渠道更丰富,能够充分了解新技术的特点,进而提高农户采用新技术。见表2。

2.农户个体禀赋

结合已有研究结论[25-27]及苹果种植特点,选取农户基本特征、农户认知、家庭特征为反映农户个体禀赋特征的变量。具体变量选择如下。

(1)农户基本特征。①户主年龄。随着户主年龄增大,其思想意识更趋于保守,风险厌恶程度更高,采用苹果种植新技术的可能性越低。②户主文化程度。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获取和理解苹果新技术知识的能力越强,越能认识到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采用可能性。③苹果种植年限。户主苹果种植年限越长,种植经验越丰富,对苹果生产过程把握更准确,采用苹果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④户主风险偏好。一般而言,风险喜好的农户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高于风险规避的农户。⑤村干部经历。担任过村干部的农户信息获取能力较高,能够较快了解和采用苹果新技术。

(2)农户认知。本文以农户是否认为化肥施用过量影响苹果品质、农户认为自家化肥施用配比是否合理作为农户认知水平的变量。农户认知水平影响农户的决策行为,农户对化肥的危害与化肥配比合理性的认知水平越高,其采用新技术的可能性也越高,因此,农户认知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农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

(3)家庭特征。①家庭人口数。苹果生产管理、技术采用需要较多劳动投入,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对果园进行精细化管理程度越高,采用先进技术的可能性越大。②苹果种植面积。相对于小规模种植户,大规模苹果种植户进行专业化和现代化生产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较高,采用先进技术的概率更大。③苹果种植收入、非苹果收入所占家庭总收入比重。采用新技术需要额外资金投入,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采取新技术的积极性越高,因此,苹果种植收入越高或家庭非苹果收入占比越高,农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④家庭是否收到测土配方反馈结果。收到测土配方技术反馈卡的家庭有利于农户采取这项新技术改善苹果生产。⑤家庭合作社参与情况。合作社作为苹果生产技术的传播者,可以帮助农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

(4)地区虚拟变量。由于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各异,导致农户对新技术采用积极性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分析不同地区之间苹果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行为是否存在差异,本文引入了地区虚拟变量由于本次调研省份包括两大苹果优势区(黄土高原、环渤海湾),陕西、甘肃、河南属于黄土高原优势区,山东属于环渤海湾优势区,为了分析两大优势区种植户技术采用的差异,同时控制省域层面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因素,故在实证分析时引入陕西、甘肃及河南三个虚拟变量,将山东省作为对照组。。

模型控制变量的定义具体见表3。

四、农户技术采用情况分析

从调查情况看(表4),在888个有效样本户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农户比例达到30.8%,区域间差异明显,其中,山东省样本苹果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为34.7%;陕西省次之,达到32.8%;甘肃省比例为23.7%;河南省样本种植户采用比例仅为8.8%。由此可见,虽然配方施肥技术作为一项环境友好型技术,但实际中种植户采用比例不高,主要是因为这项技术属于新技术,种植户认知水平偏低,造成技术采用积极性较低。样本种植户技术采用的描述性统计见表5。

表5显示,种植户中亲友从事其他职业的人数越多,采用这项技术的比例越高于未采用的农户比例,说明种植户由血缘或地缘形成的社会网络能够提高其信息交流能力,进而提高新技术采用水平;主动和别人交流种植技术的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92.70%),说明种植户和别人技术交流越频繁,采用技术的可能越高;种植户所在村庄的技术人员越多,采用技术的比例高于未采用比例(22.63%>14.34%),说明技术员越多的村庄能够有效传播新技术的知识,增强种植户对新技术认知,提高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可能性。

苹果生产的中坚力量是户主年龄46~55岁的种植户,相对于其他年龄组,该组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比例最高。户主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这类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比例最高,种植苹果年限在20年以上的种植户采用该技术的比例最高,风险喜好的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比例高于风险规避种植户的采用比例。对化肥危害和化肥施用合理性有认知的种植户采用这项新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种植户。苹果生产的家庭规模主要以低于5人为主,与其他规模的家庭相比,这类家庭采用技术的比例最高。苹果种植面积小于等于10亩的种植户采用比例最高,且非苹果收入占比低于50%的种植户采用比例达到最高。收到反馈卡的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比例明显高于未收到的比例。合作社组织能够提高种植户新技术的采用比例。

五、实证分析结果及解释

(一)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

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估计二元logit模型,结果见表6。

1.社会网络

(1)家庭层面。

网络规模。家庭年送礼金额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在10%水平上显著,且影响为正。送礼金额越多,表明家庭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当农户与社会网络中亲戚朋友进行交流时,接触新技术、新信息的机会越大,能够有效提高农户对新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的认知水平,进而促进其采用新技术,因此,广泛的社会网络可以有效促进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这一结论与Bandiera[17]相类似。

网络资源。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系数为正,且根据边际效应,种植户采用技术的概率增加2.2%,这与Ramirez[16]结论相类似。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具有不同经历,能够带给种植户不同方面的信息(如新技术),因此,亲戚朋友从事其他与苹果种植相关职业(村干部、农资商、农业技术推广员等)的人数越多,种植户获取与苹果新技术的渠道越丰富,能够使其充分暴露在新技术信息环境中,帮助种植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

互动程度。种植户和村里人经常交流种植技术对其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种植户交流越频繁其采用技术概率会增加1.1%。这说明种植户和地缘上距离较近的农户交流种植技术的频率越高,越有可能获取新技术信息,加深农户对技术的了解和认知,提高其采用这项技术的可能性。

(2)村庄层面。

村庄拥有的技术员人数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为负。这说明,虽然村庄中的技术员作为苹果生产技术的供给者和传播者,但在种植户进行生产过程时没有能够有效地指导和管理农户使用新技术,降低了农户采用这项技术的积极性,这也说明当前村庄的技术员队伍在农户生产过程中没有发挥有效的作用。

2.农户个体禀赋

(1)农户基本特征。

农户风险偏好对技术采用的影响通过5%显著性水平检验,系数为负,这与王静和霍学喜结论一致[28]。可能的原因是,爱好风险的农户能够使用其他先进生产技术改善苹果生产,而风险厌恶的农户在技术认知达到一定水平上更愿意采用这项技术。

农户基本特征中其他变量的影响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如户主文化程度。这与林毅夫[29]认为教育程度是决定农户采用新杂交水稻及采用水平的主要因素的结论存在不一致,可能的原因是,当前49%苹果种植户的文化程度是初中水平,差异不明显,同时对种植户采用新技术的影响没有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故而户主的文化程度虽然影响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2)农户认知。

农户对化肥危害认知与化肥施用量合理性认知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化肥施用量合理性认知影响为负,与预期不符。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种植户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化肥施用危害认知不足,导致其对科学施肥技术的需要不高,影响其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种植户对化肥施用量合理性的认知水平越高,自我控制与管理化肥施用数量或结构的水平也越高,导致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积极性相对较低。

(3)家庭特征。

苹果种植面积对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有显著负向影响,这与理论预期不符;家庭是否收到配方施肥反馈卡对种植户采用这项施肥技术的影响极为显著,且系数为正,这与葛继红等[3]结论一致;农户合作社参与情况显著正向影响农户采用这项技术。可能的原因是,规模大的农户相对于小规模农户的自身化肥施用与管理的水平较高,同时由于大规模农户采用新技术的成本高于小规模农户,从而导致大规模农户更多地选择自己管理化肥施用,节省果园投入;收到反馈信息的农户能够清楚了解到自己苹果园土地中N、P、K情况,农户能够依据这些测土结果科学地、有针对性地施肥(包括施肥种类、时间、数量),以改善苹果种植的施肥方式。合作社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是苹果专业化合作社在苹果生产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先进的种植技术、信息能够通过合作社进行传播,能够有效地帮助加入合作社的农户理解和接受新技术,同时发挥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农户能够充分认识和了解新技术,提高科学施肥的采用比例。

(4)地区虚拟变量。

地区虚拟变量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不显著,且系数为负,这说明地区间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差异不明显,但总体上环渤海湾优势区(主要是山东省)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积极性高于黄土高原优势区(包括陕西、甘肃省),这与前文描述性分析结果一致。

(二)社会网络影响效应分析

运用Stata12.0统计软件,分析社会网络对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的影响效应并进行效应分解采用Stata12中函数khb进行影响效应分解分析。,结果见表7。从表7中可以看出,社会网络的4个变量对农户技术采用影响的总效应均通过1%显著性水平检验,这说明社会网络是影响农户技术采用的关键因素,这与Ramirez[16]的结论一致。

具体讲,亲戚朋友从事其他职业人数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最大(1.085),且其间接效应(0.637)大于直接效应(0.447),这说明农户的社会网络中网络资源对其技术采用的影响最大,同时这种影响主要通过中介作用产生。其次,送礼金额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也较大(0.615),其中直接效应为0.295,间接效应为0.320,这说明网络规模主要是间接影响农户技术采用。再次,交流种植技术的程度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为0.381,主要是间接影响(0.365>0.017)。最后,村庄拥有技术员人数对农户采用技术的影响最小(0.099),且影响主要是间接的(0.118>-0.018)。

上述分析表明,社会网络中网络资源相对于网络规模、互动程度及村庄社会网络对种植户技术采用的影响程度最大,这说明现阶段,苹果种植户获取生产新技术的途径主要依靠关系网络中的亲戚朋友,这是因为种植户比较相信来自这些群体提供的技术信息。社会网络对种植户行为的影响过程主要通过中介作用产生,这是因为新技术的采用存在风险,而种植户在进行生产决策时,主要受到自身社会网络中的亲戚朋友、村庄内其他农户、政府等影响。种植户从这些群体中获取的新技术信息越丰富,对新技术的理解和辨识能力越高,降低使用新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进而在生产决策时倾向于选择这种新技术以改变苹果生产。这与旷浩源[15]的研究结论类似。

六、结论与启示

在苹果主产省种植户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网络对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影响及效应,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样本种植户中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比例仅为30.8%,整体水平偏低,且不同地区种植户对配方施肥技术的采用存在明显差异。第二,社会网络是影响苹果种植户采用配方施肥技术的关键因素,社会网络的四个维度中网络资源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最大(1.085),其次为网络规模的影响(0.615),而互动程度、村庄层次社会网络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分别为0.381、0.099;社会网络对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主要通过中介作用间接产生,即种植户在生产决策时,主要依赖从自身关系网络中获取的新技术信息,当获取的信息越多,越倾向于选择这项新技术。第三,农户特征中的农户风险偏好、家庭特征中收到测土配方反馈卡、合作社参与情况等因素对种植户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有显著影响。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政府在制定与农民、农村相关政策时,应当考虑有助于农民社会网络的建立与扩展。同时在新技术推广时,充分发挥农民社会网络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使更多农民能够主动通过社会网络交流和获取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新技术信息,进而促进新技术在农村地区的传播和扩散。第二,政府应当加强宣传新技术,同时注重对农民人力资本投资(如免费技术培训),从不同方面提高农民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才能够提高农民对环境友好型技术的认知水平,增强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从而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完善村干部队伍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同时充分发挥这两者在农村技术推广方面的带动辐射作用,通过他们对农民进行合理、科学的生产指导,使农民充分认识到环境友好型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肥力和农产品品质方面的重要作用,降低这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推动环境友好型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和应用。第四,重点加强对专业种植大户生产经营的管理和指导,提高其获得、辨识和理解环境友好型技术信息的能力,提升其应用该技术的水平,以此实现规模化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学森,苏桂林,姜远茂,等.可持续发展果园的经营与管理――再谈果园生草培肥地力及其配套技术[J].落叶果树,2013,45 (1):1-3.

[2]何浩然,张林秀,李强.农民施肥行为及农业面源污染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06(6):2-10.

[3]葛继红,周曙东,朱红根,等.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研究――以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9):57-63.

[4]孙钊.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发展与现状[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290-291.

[5]李南田,王磊,阮刘青,等.农业技术传播模式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4(1):10-13.

[6]贾敬敦,蒋丹平,卫龙宝.农业科技转化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7]刘亚.农民社会网络及其对信息交流的影响[J].情报研究,2012,56(8):47-55.

[8]HAYTHORNTHWAITE C.Social network analysis:An approach and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J].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1996,18(4):323-342.

[9]ISHAM J.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fertilizer adoption:Evidence from rural Tanzania[J].Journal of African Economies,2002,11(1):39-60.

[10]CHEN J H,MACARTAN H,VIJAY M.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social networks:Evidence from a field experiment in Uganda[R].Working paper,2010,Columbia University.

[11]鞠洪云,李红艳,储雪林.发掘社会资本促进技术创新扩散[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18-22.

[12]旷浩源.农村社会网络与农业技术扩散的关系研究――以G乡养猪技术扩散为例[J].科学学研究,2014,32(10):1518-1524.

[13]李红艳,储雪林,常宝.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的扩散[J].科学学研究,2004,22(3):333-336.

[14]KAIVAN M.Social learning in a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Technology diffusion in the Indian Green Revolution[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1):185-213.

[15]旷浩源.农业技术扩散中信息资源获取模式研究――基于社会网络视角[J].情报杂志,2014,33(7):194-198,193.

[16]RAMIREZ A.The influence of social networks 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doption[J].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3,79(6):101-116.

[17]BANDIERA O,RASUL I.Social networks and technology adoption in Northern Mozambique[J].Economic Journal,2006,116:869-902.

[18]FOSTER A D,ROSENZWEIG M R.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Human capital and technical change in agricultur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6):1176-1209.

[19]FEDER G,SLADE R.The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and the adoption of new technology[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3):312-320.

[20]ISHAM J.The effect of social capital on technology adoption:Evidence from rural Tanzania [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1,11(1):39-60.

[21]章元,李锐,王后,等.社会网络与工资水平――基于农民工样本的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文汇,2008(6):73-84.

[22]张顺,郭小弦.社会网络资源及其收入效应研究――基于分位回归模型分析[J].社会,2011,31(1):94-111.

[23]杨汝岱,陈斌开,朱诗娥.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农户民间借贷需求行为研究[J].经济研究,2011,46(11):116-129.

[24]胡枫,陈玉宇.社会网络与农户借贷行为――来自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2(12):178-192.

[25]张成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中农户行为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0,29(8):76-81.

[26]高辉灵,梁昭坚,陈秀兰,等.配方施肥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福建省农户的问卷调查[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4(1):52-56.

[27]褚彩虹,冯淑怡,张蔚文.农户采用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行为的实证分析――以有机肥与配方施肥技术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2(3):68-77.

[28]王静,霍学喜.交易成本对农户要素稀缺诱致性技术选择行为影响分析――基于全国七个苹果主产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4(2):20-32+55.

[29]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第8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关键词: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内涵及策略

发展低碳经济是世界各国的共同目标,如今欧盟已经明确将低碳经济作为其新世纪展现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美国也已将生物燃料、页岩气等新能源作为实现其经济发展和出口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也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在共同保护地球环境的同时也力图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便是规则的制定,“无规矩不成方圆”说明了规则的重要性,为实现低碳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必要的国际贸易规则。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的提出最早是英国政府2003年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其的提出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以及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的消耗,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兼顾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形态。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

1.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一是扩展国际贸易规则及内容。发达国家凭借自身在新能源应用体系方面和产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贸易的各经济活动中将国际贸易与低碳经济联系起来,是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最首当其冲的影响。如当前衍生的新型低碳概念“碳国际标准”、“碳关税”等,这些新名词实质上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排除在外,尤其是在低碳发展这一方面做得相对不足的国家,从而达到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和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和维护国际贸易的目的。

2.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二是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是随着新兴科技成果和技术的发现而进行的,现今的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海洋、信息、生物和电子等新技术。低碳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发展,尤其是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主要包括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聚变能和海洋能等,其在应用的过程中极少产生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能够兼顾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

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之三是使国际贸易格局出现新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大量运用环保、清洁的新能源能够改善以往运用传统化石能源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人类经济发展能源体系的根本改变。此外,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实力较强,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更为成熟和设施技术更为完善,因此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走在世界各国的前端,这成为发达国家在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的优势,使得低碳经济国际贸易规则能够符合本国发展利益,能够维护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且长期领先于众多发展中国家。

三、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

1.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化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我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应对低碳经济最基础的方针。我国过去注重第一、二产业的发展,但如今第一产业经济效益不高,第二产业环境污染严重,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影响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政府应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限制碳排放量高的产业的市场准入,减少和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低碳化,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应鼓励发展低碳产业,利用财政政策鼓励、引导和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如文化产业、旅游业、生态农业等。

2.加大研发力度,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加大对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能够降低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成本,以及保证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标准符合国际标准。低碳经济作为新事物,符合经济发展和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因此拥有先发优势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加大对低碳方面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能够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带去新的增长点,此外,还有利于我国环境的保护和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法规体系

发展低碳经济,需在其发展战略的领导下,建立健全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相关的鼓励发展低碳创新、进行节能减排和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相关的政策,以及明确禁止一些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行为。石油、天然气是我国如今主要使用的能源,但我国在石油、天然气等方面的能源单行法律和能源公共事业法方面的法律都较缺乏,导致我国能源与环境的协调不够畅通、不够全面,因此政府应加强能源立法工作,提高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4.进行宣传引导,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应提升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发挥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口基本占全球人口的四分之一,人民群众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政府应在全社会范围内对低碳经济进行大力宣传,使人民群众能够明确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进行科学的、合理的和有意识的引导,使人民群众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经营的理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引导,提倡其实行低碳生活方式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其必将使得贸易条件、贸易市场和技术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其必将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今后的经济发展方向。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产生一定影响,我国作为国际贸易的一部分自然也受到影响;反之,我国作为世界各国这一整体中的部分,我国应对低碳经济的策略同样能够被世界其它各国借鉴。总而言之,低碳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与保护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进行兼顾。

作者:刘佳佳 单位: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丽.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财贸经济,2014,09:114-123.

[2]郑峥.国际贸易规则视角下低碳经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商业经济研究,2016,06:145-146.

第9篇:新能源对社会的影响范文

论文摘要:社会学与经济学学科的交互发展促进了个体社会网络与区域经济网络的关联。从经理层社会网络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内涵特性出发,通过两者问的关联要素和影响路径分析两者问存在的既定相关关系,提出现阶段着手发展个体网络对完善RIN的促进作用,以期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及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

社会嘲络理论及观点自2O世纪5O至6O年代出现以来被长期用于社会学问题的研究,这极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网络理论的进一步拓展。随着近年来提出“企业及企业内外部的人、环境也都具备一定的社会网络特性,社会网络对他们而言惮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度”的观点之后,学术界开始尝试通过社会网络透视经济网络以获得它们之间的关联。

一、经理层社会网络及区域创新网络概述

1.经理层社会网络的涵义分析

经理层社会网络(Managers’Networks)是“交易过程中与企业家活动直接相关的任何组织构成的共州体。”占包含个人I网络与社会网络,个人网络“由与企业家日常活动直接关系的人所组成,社会网络足在某一市场或产业中,为了某种目的而形成的较为松散的关系同盟。”这同时也引出了经理层社会网络在组成上所具有的的结构网络特性与关系网络特性以及智力资本要素。

2.区域创新网络的涵义分析:

区域创新网络(RegionalInnovationNetworsk,RIN)通常指一定地域范围内,各个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地方政府等组织及其个人)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彼此建立起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f4h主要包括区域内各行为主体选择性地结成长期稳定的公共关系网络和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基础上建立人际关系网络。

二、经理层社会网络与区域创新网络的关联要素分析

1.结构网络要素分析

结构网络主要包括网络中心度与网络范围要素。Burt认为网络中心度主要用于“衡量网络中连接关系分布状况,评价个体节点的重要与否、检测网络结点取得资源、控制资源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经理层网络中心度,重在了解网络中与经理人直接发生业务往来的主要合作行为主体(包括企业、研发机构、政府人员、金融中介机构)个数,通过其对发生业务往来主体的影响透视其与RIN整体的联系。

经理层网络范围指的是与经理层网络直接相关的关系种类数目。关系的类型或种类越多则网络的范围越大。由于不同类型的关系所带来的资源不同,因而网络范围可以度量企业能够获得的异质性信息和资源的程度。同时,网络规模体现的网络异质性可以用伙伴的多样性程度来测度。研究网络范围,重点在于了解与经理层网络联系的主体类型及方式,以此分析其在RIN中的网络规模及此与RIN的关联。

2.关系网络要素分析

关系网络主要包括网络强度与网络稳定性两方面。网络强度主要是指网络的嵌入性程度,可以用网络中强关系在所有关系中所占的比例来测量。Granovetter认为,它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一指关系所交换的资源数量,一指组织问接触的频率。”经理层网络强度通过其与行为主体社会联系的频率、周期和共享互补资源程度等-影响RIN及其所包含的行为主体。经理层网络稳定性指经理人与其合作企业发生业务往来的时间长短。它重点通过考查个体网络.中备行为主体的合作年限及联系主体的固定程度检验主体问的信任程度,从而影响RIN各要素特征同事影响RIN行为主体。

3.智力资本要素分析

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与关系资本两方面。人力资本要素一般指体现在经理人员在组织中的知识、经验、技能和能力。研究经理人人力资本,主要是考察其学历、社会经验与经历、专业技能及异质技能或能力、领导控制力等要素通过积累构成差异影响RIN特征与环境。关系资本体现在个体与组织及外部主体,包括顾客关系、供应商关系、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及其在这种关系中所获得的资源、资本积累。研究关系资本,侧重于了解经理人与其他行为主体的关系程度(信任度,双方往来规范、协调能力等),还包含在与外界联系中所积累的实际或潜在资源。通过经理人的协调能力来提i商社会的效率影响其与RIN其余行为主体的关系变化。

三、关联要素与RIN的嵌入关系分析

近年米,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发掘个体社会资本及社会关系对网络缋效影响,从而RIN与个体网络的关系研究也逐步受到视。我们依据网络质变与量变方面的相关研究,借助RIN在网络治理结构(技术结构、制度结构等)和网络规模(区域销售利润、新增行为主体等)的变化分析其与个体社会网络中关联要素的相关程度。

1.结构网络要索与RIN的嵌入关联分析

Burt在结构洞理论中解释,“结构洞多的竞争者,其关系优势大,获得较大利益吲撇的机会就高。个人或纽织与其他行为主体建立广泛的联系,以获取信息的控制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结构作出了相关定位,学者们由此开始关注个体网络中心度的问题,如直接挂钩网络中心位置与网络影响力、网络权力社会声望、资源控制力等问题,多数人的研究结果都表网络中心度与这些考察结构网络的指标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关注结构网络另一特性网络范闱方面,多数研究根据个体获取资源的种类、融资渠道或合作方式的种类考察网络范围大小对企业绩效或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在个体网络特性与RIN关联的过程路径分析中,学者们发现,个体结构网络特性多是通过结构的嵌入方式.产生关联的,这种嵌入方式实际上就足一种关系之间的分布情况,即通过确定的经理层嘲络关系结构在整个RIN中的位疆、规模、密度测度{其与RIN量变、质变的关联。

综上,我们得假设:经理层结构网络通过结构嵌入与RIN产生正相关关系,经理人越接近网络中心,其网络的范越火,则在网络中获取资源资本等的能力及控制力就越强,网络关系的类型也就越多,那么他与RIN的规模及结构变化的关系就越密切。

2.关系网络要素、关系资本与RIN的嵌入关联分析Granovetter强弱关系理论中指,网络关系有强弱之分,强关系往往是在特性相同的主体问进行,这导致或取的信息重复性较高,要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就要在注重主体将强联系的基础上侧重与不同特性主体之间发展弱联系。从这一理论发点考虑,符种研究侧重于探讨强关系通过建立信任、承诺和忠诚特征的长期关系对实现企业可持续的绩效以及弱关系在创造了持久绩效和网络成长方面的影响; Granovetter在嵌入性理论中进一步指明基于信任交流的网络机制在网络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嵌入性理论,各种研究侧重于通过个体与网络中其它行为主体信任关系建立关联的关系持久性及合作周期性等方面}}{发发掘这种稳定性对RIN机制及网络创新能力的影响。

除了相关的网络特性理论外,个体刚络与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理论密不可分。Lin等在这两种理论中分别阐明会资源的获取或是社会资本的积累与个体地位强度、弱关系强度及社会资源,资本效应都具有联系。通过理论的指导,关系资本的研究最终定位在通过组织学习机会、获取技术和资源途径占据资源或资本存量,进而以获取资源及资本关系网络中的体现来反映其与RIN的关联。在经理层关系网络、关系资本与RIN关联的过程路径分析中,学者们发现,关系网络特性与关系资本是通过关系嵌入的方式.LjRIN产生关联的,这种嵌入方式指的是网络各结点和关系纽带的联结。它通过经理人与相关行为主体问关系、类型、强度、持续、方向度测其对RIN从外部规模关系到内部结构机制的影响。

由此我们得m另一个假设:经理层关系网络网络、关系资本通过关系嵌入方式与RIN产生正相关关联。经理入网络强度与稳定性越高,强弱关系越多,关系资本越丰富,则其占据的网络资源信息就越多,其与RIN规模发展和结构变化的相关性越高。

3.人力资本要素与RIN的嵌入关联分析

20世纪9O年代后,学术界逐步将研究社会网络的研究重心转移到通过技术创新以提升网络竞争力方面,人力资本要素得到重视。各类研究着眼于通过个体人员特别是关键性人员的教育水平、经验经历及技能的逐步累积创造必要价值,并最终通过价值的创造提升个体在网络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影响RIN的量变与质变。

在经理人个体人力资本与RIN关联的过程路径分析中,学者们发现,人力资本要素通过价值量的异化嵌入RIN中与其产生相应的关联。即通过人力资本的异化创造出产品或网络关系附加值使之实现价值增值,在增值过程中进一步影响RIN内部绩效及盈利状况等规模层面问题。

由此,我们得}}j经理人人力资本要素与RIN的关系假设:经理人人力资本通过价值量异化方式嵌入RIN并与之产生正相关关联。人力资本积累时间越长,价值越高,则它与R/N的规模及结构变化的相关程度就越高。

通过对经理层网络的结构网络特性、关系网络特性及智力资本要素和RIN嵌入关联的分析,我们最终得这两者问的关系例图:

四、结论与启示

从关联要素与区域创新网络的假设性分析中我们发现,经理层社会网络通过结构网络特性改变其在RIN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占据必要的结构优势强化关系网络;通过关系网络与关系资本特性获取必要的资源、资本、信息、技术,从而进一步确立其在RIN结构网络中的地位;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异化提升价值链构成。形成创新的个体网络系统进而促进企业乃至区域网络的创新力。这些要素的变化促成了其与RIN规模及结构的正相关关系,现阶段改善经理层社会网络中与RIN有关联关系的要素,对于正在形成或完善的我国区域网络,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根据经理层社会网络的结构特性,适当加强与区域内相关行为主体间的直接联系,这是确保经理人在个体社会网络中通过减少间接联系节约必要的交易成本,并提升自身获取、控制信息、资源、技术的能力;同时注重扩展联系中的联系方式,特别是侧重于增加融资渠道、研发合作渠道。这将有利于经理层社会网络提升自身的融资能力、产品技术创新能力和协同创造能力,从而为在完善提升自身网络的同时通过相关关系对RIN的资金平台和技术平台产生正面影响。

其次,依照经理层社会网络的关系特性,加强经理人与其他行为主体间的联系频率,特别是加强不同特性主体间的弱联系,这样一方面避免了信息技术获取的重复性,一方面缩短了合作周期,增强了资金周转率及资源的使用率;另一种举措则是确定长期联系主体并维持与之的关系,这主要是为了建行为主体间的长期信任关系以确保网络在长期过程中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