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1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斯颜色模型 光学不变性 二值化特征描述子

中图分类号:TP3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4)02-0131-02

图像匹配是许多计算机视觉应用的基础,包括图像检索,目标识别和视觉地图等。目前基于特征点的图像匹配算法有很多,最有代表性的是Lowe提出的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1]。然而其高昂的计算代价不能满足当前视觉应用的实时处理和低存储的要求,一类用二进制位串描述特征点的匹配算法相继被提出,包括BRIEF,ORB,BRISK[2],这类算法拥有与SIFT相当的性能,且计算量小,对移动计算和内存有限的平台,是非常有效的解决方案。但这些算法都是关于灰度图像的,没有考虑到的颜色信息,容易产生误匹配。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不变量的BRISK算法,实验表明改进后的BRISK算子既保持了旋转和尺度等几何不变性,又提高了对光学变化的鲁棒性。

1 改进的BRISK算法

1.1 特征点提取

在特征点提取阶段,本文利用Geusebroek[3]等人提出的颜色不变模型结合原算法的多尺度FAST角点检测算法,提取感兴趣点。颜色不变量由高斯对立色模型导出,可通过每个像素点的RGB值进行线性变换得到:

[3]表明,和是与视角,表面方向,光照方向和光照强度无关的物体反射属性。

用颜色不变量代替原算法中的输入图像,在不变量平面构建尺度空间金字塔,以BRISK特征检测算子AGAST在颜色不变量平面上检测极值点便得到尺度与颜色不变的特征点。

1.2 特征点描述

为获取颜色信息的位串表达,本文引入Van De Sande[4]等人提出的关于光照变化的对角-偏移模型:

此模型给出了光照变化的五种类型,即灰度尺度变化,灰度产生增量(混入白光),尺度和增量变化同时发生,各颜色分量发生不同尺度变化,各分量均发生不同变化(线性)。从模型可以看出,每个像素RGB值的大小关系对于灰度尺度和增量变化,对于部分光色的变化是具有不变性的。将这种大小关系引入到描述子中,用其表示原始BRISK采样模式中每个关键点的局部颜色信息。

本文用六个位串表示每个采样点对的RGB值大小关系,将六个位串分为两组,每组三位分别对应三个通道,第一组表示包含最大值的通道,第二组表示包含最小值的通道,当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通道确定时,相应位置1,其余两位置0。在将原BRISK描述子与颜色位串级联后,即得到了812位的二值化描述子。

1.3 特征点匹配

本文利用汉明距离进行特征点的匹配:通过按位异或运算比较两个二值化特征位串对应位置不同字符的个数,得到两个位串的汉明距,计算特征点周围邻域汉明距的最近距离和次近距离,当两个距离小于一定阈值时即认为两个匹配成功。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文实验环境:CPU为Intel Celeron E3400 2.60GHz,内存为2G,操作系统为Windows 7算法是利用VC++和OpenCV2.4.2在VS2010平台上实现。

本文使用Mikolajczyk[5]提供的评价准则precision-recall曲线来评估算法的性能,并与原BRISK算法对比,结果如图1。可以看出,在发生模糊,缩放,旋转等几何变换时,本算法性能与原算法持平或略好,而在发生光学变化的leuven图库中本算法明显优于原算法。

由(图2)可以看出,在光照变化剧烈时,原算法得到的匹配点对过少,而本文算法可以提出并匹配更多具有光学不变性的特征点,具有更好的辨识力。

3 结语

本文在原BRISK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不变量的C-BRISK算法,解决了原算法只基于灰度图像没有考虑颜色信息,容易产生误匹配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本算法在光照条件变化剧烈时,具有比原算法更好的鲁棒性。

参考文献

[1]Lowe DG.“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2004.60(2):91-110.

[2]S.Leutenegger,M.Chli and R.Siegwart,“Brisk:Binary robust invariant scalable keypoints”,IEEE Internatio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2011.

[3]J.Geusebroek,R.van den Boomgaard,A.Smeulders and H.Geerts,“Color invariance”,IEEE Trans.Pattern Anal.Mach.Intell.,vol.23,no.12,2001.

第2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童心说 超越性 超越特征 经验性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诞生于明代中后期的特殊时代文化背景下,具有独特的美学内涵和美学价值。童心说美学思想以“童心”概念为核心,其内涵包括:人心的本然状态、思想情感表现的真诚无伪和个体自我意识的萌芽。以此为基础,童心说美学思想强调私心、真情和自由、激烈的情感力度,重视主体意识和情感内容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并把它们作为衡量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的标准,肯定了小说这种新文体在美学上的地位,在美学理论内涵和文艺实践现实两方面体现出了童心说的超越性特征。而这种超越性特征的本质以及这种本质的文化根源都是什么,它们拥有什么样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本质特征显示出来的美学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又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全面研究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助于我们实现对童心说美学思想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的真正了解。

一 童心说:一种经验性的超越

李贽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显示出来的超越性特征,体现了它独特的美学价值。童心说从“童心”概念出发,重视个体私心、私欲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强调真情的真实展现,并以私心、主体和真情为前提,提倡在文艺作品中淋漓尽致地表现真实、激烈的情感。这在“童心”内涵的内在逻辑上构成了一条以“童心”概念为起点的不断演进的脉络,从而形成了童心说美学理论,构成了李贽美学思想的核心,以及晚明美学思潮的重要内容。而这种超越性,作为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一种整体性质,它的特征与文化根源将是我们在本节要进行探讨的内容。

1. 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特征:回归原初状态

从超越方式上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进行考察,就会发现它在个人与社会、情感与伦理的关系中,选择了以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高度甚至畸形发展的群体和伦理因素的颠覆和超越。具体表现就是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首先,李贽提倡的“童心”,在他看来是一种最初之心,也就是儿童之心:“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焚书》卷三《童心说》)儿童之心同成人之心对比,最大的特征就是“真”,包括思想不受沾染的纯净之“真”和自身欲望情感的天然之“真”。儿童之心之所以可贵,是因为它是最初的本原的心理和思想状态。同被“闻见”、“道理”所异化的成人之心完全不同,它代表的是更接近于人和人心的本来面目的状态。如前所述,李贽深受道家“初心”思想的影响,《老子》中有“圣人皆孩之”的说法(《老子·四十九章》),李贽吸收并发展了这种思想,把最初之心的价值同圣人所能达到的境界统一起来,在他看来,在认识方面处于原初的真实状态的儿童之心比社会伦理教育熏染下形成的成人之心更重要、更有价值。而认知上的纯净的真实只是儿童之心“真”的含义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它的“私心”意味。受到庄子反对“异化”的思想影响,李贽重视儿童那种自然天性和欲望情感的价值。儿童拥有最原初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其生理欲望是天然存在、可以不受道德伦理约束的,具有一种天然的合理性。一个儿童最大的自然就是“穿衣吃饭”,这就是他们的“人伦物理”(《焚书》卷一《答邓石阳》),除此之外,再没有成人心中所谓的“人伦物理”。儿童之心的“真”的这一层含义使童心说尊重人的天性自然和欲望情感的合理性,而反对伦理矫饰。针对当时集体审美意识中极端强化个人与社会关系中社会、群体一极,以“闻见道理”沾染最初之心,以社会的伦理教化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望的状况,李贽找到了“童心”概念,把它作为整个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起点,以儿童之心那种最初的、本原性的“真”,去对抗强大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突出了个人作为审美主体的主体性价值。其次,李贽的提倡的“童心”,强调“真情”的含义,重视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处理情感与伦理的关系时,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伦理礼法对审美情感的压制。“真情”是童心说核心概念“童心”的另一个重要内涵,也是在“真心”基础上分化和发展而来的。李贽重视情感真实的审美价值,认为:“盖声之来,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认为文艺创作的动力来源是表现天性自然的情感,而不是可以凭借伦理礼法“牵合矫强而致”的,所以应该“以自然之为美”(《焚书》卷三《读律肤说》)。传统美学注重伦理礼法影响在人心中形成了后天的理智状态,而李贽重视的却是原初状态的先天感性情感的价值。针对当时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以伦理原则压制人的感性情感的极端状态,他试图以强调恢复人“真情”这种原初的感性情感来突破当时以理学为思想基础的伦理礼法对文艺创作的控制。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感性情感反抗童心说对于前代和当时的美学思想的超越,二者都是以回归原初状态来实现超越的,这就是童心说美学思想选择的超越方式。李贽重视的儿童之心和感情情感,不只是完全意义上的复归,他也赋予了它们以新的时代特征,即近代性质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就具体表现在童心说超越性的近代色彩中。然而,就其超越方式的整体性质来和思维方式来说,仍然属于一种回归原初状态的超越方式。

2. 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特征的本质:经验性超越

童心说以儿童之心对抗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以情感反抗伦理的压迫,这种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是李贽立足于现实生活经验,注重个人的心理过程和情感体验的结果。李贽的“童心”概念的内涵受到了儒家(心学)、道家和禅宗思想以及前代文学美学思想的影响和启发,然而,这一概念毕竟是李贽以自身的思想架构为基础,并由他第一次提出的,明代中叶以后独特的社会现实背景赋予了李贽关注现实和世俗生活的特点。李贽的思想具有异端色彩,一方面与他狂傲孤高的个性和圣人情结有关,另一方面则是关注市民阶层发展带来的世俗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感性价值的结果。如前所述,李贽一生思想丰富博杂,晚年甚至剃发,生活在佛寺之中,然而其本人却一直以儒者自居,秉承着儒家关注现实的人生态度。在关注现实的同时,他也敢于跳出传统礼法的限制,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当时的社会状况,这也使得他有可能从现实的感性生活之中吸收新的营养,建成自己的思想体系。《童心说》中对于文体演变的看法就体现了他关注现实发展,注重新的文艺现象的思想态度。“童心”概念的现实基础是晚明社会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尤其是作为新的时代力量出现的市民阶层的感性生活。对于现实生活和现实生活中人的天性情感欲望的合理性的认同,是李贽推崇“童心”,把“童心”作为其美学理论起点的前提。重视和关注现实生活感性特征,决定了“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感性直观的观照方式之上的,无论是儿童之心还是感性情感,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性层面,对于它们独特价值的发现,是通过直观感悟的方式实现的。直观感悟不同于理性判断,它不经过逻辑的分析、推理,而是凭借对现实经验的直观把握和概括总结来获得对客观事物特征和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无法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判别、证伪,而要在实践应用中体现它的合理价值。直观感悟的关照方式的结果就是在最终得到经验论性质的结论。童心说美学思想采用的回归原点的感悟直观式超越方式,决定了“童心”概念及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性特征的经验性性质。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来反抗当时的美学现实对于人的审美主体价值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扭曲和伤害,实现了对于前代和当时其他美学思想的超越。

3.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文化根源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性特征,根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土壤之中,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结构、文化精神及其影响下的思维方式的产物。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特征的文化根源,是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建立在这种传统基础上的经验论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的顺从、协调关系”成为了“天人合一”观念的现实历史基础。[1]然而这种观念在天人关系上却因“天”的概念的多意性而显示出了模糊的面貌。这种整体的模糊性特点,在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成熟之后被保留了下来,在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的有机整体宇宙图式之后,更是显示出了它的巨大影响。汉初董仲舒为了适应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统治的要求,以儒家理论为基础,吸收了阴阳家的五行理论,建立起了他的天人宇宙图式,“从而使儒家的伦常政治纲领有了一个系统的宇宙图式作为基石”。[2]这种具有系统性的五行图式,随着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地位的确立,不断塑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并对他们的心理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它与人们的抽象思维方式的关系。天人合一思想体系中的宇宙图式具有一种早熟的系统论性质,一方面使得它显示出了功能与结构的复杂关系,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们长期“满足于这种封闭性的使用理性的系统,既不走向真正的科学的经验考察、实验验证,又不走向超越经验的理论思辨和抽象思维。”其结果是“中国的思维传统和各种科学(甚至包括数学)长久满足和停步于经验论的理论水平。”[3]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影响下,中国人习惯于一种感性直观的认识方式来对事物进行把握,这决定了它的认识结果的经验性思辨特征。就大的文化背景来看,李贽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成熟总结阶段,以儒家为主、兼具道家和禅宗的中国传统思想,仍然是李贽思想体系的重要渊源,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李贽美学思想的经验性思辨特征。童心说试图以“童心”概念来反抗伦理教化对审美主体的异化和对文学艺术审美本质的扭曲,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以强调个人价值的儿童之心去对抗代表社会权威的成人之心的异化状态;在情感和伦理的关系中,以真实纯粹的感性情感去反抗封建理法的压迫。通过回归到原初状态的方式来实现超越,这种超越方式所凭借的直观感悟观照方式,让童心说显示出了经验性特征。这种特征的中国文化气质,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相似理论的比较中,可以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马斯洛作为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因其需要层次说和“自我实现”理论而被人们了解,他在讨论“自我实现” 问题时提出的“第二次天真”理论,是一种具有美学性质的思想。这种理论认为在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心理过程是二级过程和原初过程的综合,前者处理的是意识到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后者则只出现在精神病患者和儿童身上,负责处理无意识、前意识的问题,文艺创作既有成人的理性因素又有儿童非理性因素的参与。体现了“健康的儿童性”的“第二次天真”状态使文艺创作的主体心境“既是非常成熟的,同时又是非常孩子气的”。[4] “第二次天真”理论与李贽的童心说都重视儿童的心理状态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都试图通过它来解决审美主体的异化和文艺作品审美本质的扭曲问题,以实现超越。然而,“第二次天真”理论与童心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它提倡儿童心理状态的审美价值是为了将理性和非理性因素结合起来,从而使人们对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心理过程的认识更加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而更好地指导文艺创作的实践。“第二次天真”理论在处理文艺创作中非理性的儿童心理状态和理性的成人心理状态的关系时,并不没有偏废现象,它在反对原有的只重视理性现实意识的做法的同时,也要求人们要看到儿童代表的非理性心理状态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是一种批判之后的补充和否定基础上的继续发展和完善,体现出了理性上升的超越特征。相比之下,童心说理论对当时审美现状的批判则是建立在感性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的,没能经过理论分析找出它的弊端所在,进而寻找一种更加符合审美活动本质规律的新的概念和理论去实现对文艺现实和前代美学思想的超越。这与当时的时代仍处于中国封建时代的晚期,新的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仍然不够成熟、无法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新的审美因素有关系,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结构和思想传统及其思维方式对中国人的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结果。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使人们满足于原始系统论的天人和谐,“模糊”成为了“中国文化理论特色”[5],培养出了中国文化的经验性思辨特征。李贽在《童心说》中对于童心说美学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童心”概念的涵义和“童心”对文艺创作的价值方面,对于“童心”概念现实和逻辑基础并没有涉及,这显示了童心说理论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同时,童心说把向感性现实层面回归,将感性的儿童之心和情感作为对抗极端强调成人之心和伦理因素的文艺创作现实与美学思想的武器,也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经验性思辨特征。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影响,使得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

转贴于 二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局限性

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论思辨特征使童心说及其超越性在文化精神上体现出了典型的中国特征,独特的文化根源既赋予了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很大合理性,也使它显示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1.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合理性

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以“童心”概念为理论起点,重视私心和情感在文艺创作主体心理结构和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超越宗法伦理对人心和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的异化,它的理论建构是基于直观感悟的观照方式之上的,其超越性具有经验性特征,而这种经验性超越方式与中国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造成的普遍的经验论思辨水平有关。童心说所代表的,正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下带有中国文化精神和思维特征的美学理论,它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因素,也就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合理性的体现。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方面。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血缘宗法制度造就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一方面,“中国文化‘天人合一’及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使得中国传统美学能够在二元对立世界之先,在更为始源的状态下思考美的本质问题。”[6]李贽以直观感悟方式把握的“童心”概念,就是符合中国传统美学的“更为始源的状态”的。对于儿童之心的原初的情感和心理状态的重视,造成了童心说以人的生命本体为美学本体的独特面貌,使它思考了审美活动之于人的意义和价值问题,在内容上更加切近了审美活动那种融合了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和思维等审美感受心理形式的复杂面貌和本质规律,显示出了“简单”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作为这种思想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五行宇宙图式,影响和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使中国文化中的具体思想理论呈现出模糊的面貌特征。“模糊性就是不能用公式定义表达出来,不能给予形式化,不能让人明确地检验其对错。”[7]这种理论和思维上的模糊面貌,主要体现为轻工具、重心灵的文化特征。天人合一宇宙图式的系统性和超前性使中国人较早地认识到了工具的局限所在,而没有走向重工具的技术之路,因而也就避免了西方文化中工具理性的局限。同时,与轻工具相适应的就是重心灵,即“强调经验、体验和直觉,对外物仰观俯察,用整个心身体验,指导悟出最精微处”。[8]不依赖具体工具的中国人选择了用整体的心灵去把握天人合一的世界的奥秘,试图使人的心理在最深的层次上与宇宙万物相通。这与那种审美主体与客体相融合而产生审美愉悦的状态是相通的。童心说就是以直观感悟式的整体心灵和情感,去挽救审美主体心理的异化状态和解决文艺创作的非审美化问题的,它的经验性超越性质的直观感悟和整体心灵的把握方式,是一种中国式的审美观照,强调以整体心灵去把握复杂的宇宙万物,以有限的审美体验去获得超越时空的永恒、无限的心灵自由。在这种注重心灵的中国文化特征的影响下,童心说美学思想重视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的复杂性特征,而没有把文艺创作的价值简单地降低为传统的伦理教化功能。“童心”概念,体现出了李贽对于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把握能力,使童心说比起强调文艺创作的伦理价值的前代美学思想,乃至强调明晰的同时代西方美学思想,都更符合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虽然选择了回归原点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童心说却因为它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根源,而在美学思想领域显示出了一种“简单”的深刻性和原初意义上的合理性。

2. 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局限性

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造就了童心说美学思想直观感悟式的认识方式和经验论的思辨水平,使它选择以归原初归状态的方式,来实现对当时审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拨和超越。这也造成了这种美学思想在经验性超越方式上的局限性,使它在超越了前代及当时其他美学思想,启发了当时和后世的审美实践的同时,也缺少了一种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不断进行自我提升的超越态度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体现为它由文化根源及其思维特点决定的历史性晚出和理论性“浅薄”上。首先是它的历史性晚出。在中国历史上,早在宋代就出现了新的经济发展特征,坊市制度解体,商人地位开始上升,市民阶层出现,他们倾向于提出自己的精神文化要求。然而,至明代中叶李贽提出“童心”概念,开始将人们的注意力从群体转向个人、从伦理转向情感,中国文化发展中的这种新动向才得到了确认和肯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童心说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胜利,然而却是一种迟到的胜利。用于指导和引领文艺创作的美学理论的晚出,限制了新的文化因素在中国美学中的发展,也就限制了中国美学本身的发展。李贽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历史性晚出,正是其文化根源造就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结果。农业生产、宗法血缘和天人合一的文化模式,塑造了中国人的着眼于整体功能的思维方式和具体思想理论的模糊面貌。模糊的理论思想不重视认识明晰的意义和工具的作用,一方面使人们不会把事物从整体系统中孤立出来加以考察,避免了形而上思维方式无法把握整体的缺陷;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们对于天人合一的宇宙模式及其思维模式的长久遵从,无从反抗,只能在这一思想传统之下对事物的认识只能做“表层的超越”[9],由此引起的对文化发展中的新因素的不敏感,或不能对这种新因素的意义进行及时、合理的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种思想理论在诞生时间上的滞后性。美学思想领域的变革缓慢,代表的市民阶层的文化要求的童心的“人欲”涵义的历史性晚出,就是受到了这种模糊理论面貌限制的结果。其次,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造成了它在理论性方面的“浅薄”。李贽所处的时代,市民文艺繁荣发展,然而这种现实并没有受到士人阶层的重视,他们仍坚持以封建正统的诗学理论规范当时的文艺创作,甚至在面对文艺创作萎靡衰颓的状况时,主张以复古的方式实现超越。李贽的童心说同他们相比显然具有进步意义,却也没能最终摆脱强大的传统文化根基的影响。“童心”概念是建立在李贽对于现实生活进行的直观感悟基础上的,直观感悟的把握方式一方面使童心说更加适应审美活动的复杂性和整体性特征,帮助它以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实现了对当时文艺创作中存在的问题的超越;另一方面,童心说美学思想也因为这种符合天人合一思想传统及其经验性思维特征原则的回归原点的超越方式,不可避免地显示出了经验论思辨水平的限制。这种局限,在童心说美学思想同西方美学史中的现象学美学理论的对比中,表现得更为清晰、具体。“现象学是代表二十世纪西方哲学潮流的三大主要哲学流派之一”[10],它的巨大影响波及到了美学领域,对当代西方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还原”的方式来弥合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对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割裂,现象学美学思想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现象学美学和童心说美学思想都重视事物的感性现实,试图通过对事物原初状态的把握来获得的最终的真实,实现对事物审美本质的把握。然而现象学美学又与童心说美学思想不同,它是建立在西方哲学和美学中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辨高度发达的前提和基础上的,是对形而上的思维方法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割裂整体、遮蔽真相的局限的反思和反抗,目的在于克服它们的缺陷,达到真正的“真实”。现象学重视的感性现象,强调的原初状态是经历了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更高的感性的否定式上升的结果。而童心说则是回归到感性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和人的原初心理状态,以童心对抗成人之心,以感性对抗理性,以对混沌一体的整体的直观把握来现实对审美本质被遮蔽的问题的“超越”。缺少理性反思往往会削弱反抗的力量,缺少明确的新美学要素的理论建构也常常显示出不够明晰和深刻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思维方式影响下的童心说美学思想,因模糊的思维惯性而形成了历史性的“晚出”,因缺少理性反思和新要素建构而显示出了理论性的“浅薄”,这些共同造成了童心说美学思想在超越性方面的局限。

三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的意义

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的内涵和超越性特征进行特殊性考察,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认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对于美学史研究和观照当前文艺创作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特征具有美学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1. 美学史意义: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特征,有助于通过它来认识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这也是研究童心说超越性特征的美学史意义所在。在独特时代背景、社会现实与文化根源,以及这三者影响下的李贽本人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的共同作用下诞生的童心说美学思想,拥有独特而复杂的超越性特征,在晚明美学乃至整个中国美学史上都拥有独特的地位。童心说美学思想的中国文化熏染痕迹和典型的中国思维方式的特点,使人们对于童心说美学思想的经验性超越方式的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理解,具备了重要的美学史价值和意义:帮助我们理解中国美学史的本质特征,进而更好地处理民族美学和世界美学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对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经验性特征及其文化根源的具体考察,可以看出中国古典美学是根植于中国文化的大环境之中的,农业生产方式、血缘宗法制度以及二者共同造成的天人合一宇宙图式和思想传统也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思想,使它更加倾向于关注人的生命本体、心灵和内在超越,不同于西方美学“出于理论体系的需要而非生命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却是直接从中国人的现世人生实践的需要来研究美学”[11],这种美学特征使中国美学呈现出了注重人的整体心灵内在超越的面貌。中国美学思想没有像西方美学思想那样拥有严格的概念、范畴和完整的理论体系,而是选择了一条真正能够使我们直接感受到人类生命的方式的关注天人关系中人的心灵的内在超越之路,试图以审美活动的方式实现对于有限时空的超越,获得无限永恒的愉悦的心灵体验。因为重视心灵的美学倾向,以及天人合一思想传统的整体模糊的理论思维特色,中国美学思想对于人作为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意识的复杂性的把握,比起西方美学更加全面深刻,它在动态的系统中,以整体的直观感悟和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的方式获得的认识,更加符合人类心灵的复杂和深邃的特点,切近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中国美学的独特价值,启发我们在认识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乃至世界美学的关系问题时,不能一味地以西方的美学理论体系中的概念、范畴和逻辑范式来强制规范中国美学思想,将它们作为判断中国美学思想价值的标准,而是应该充分了解和尊重中国美学的独特性,既认识到它基于自身文化特性而体现出的系统性、超前性和合理性,也看到它的模糊性、经验性和局限性,对中国美学思想的独特面貌和本质特征真正做到全面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2. 现实意义:观照和指导我们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

理解童心说美学思想的超越特征及其文化根源,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当前文艺创作中的具体问题,观照和指导当代的审美实践,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童心说美学思想对于文学艺术本质和创作主体心理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学艺术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当代美学和艺术实践时,采取一种重视审美意识的原初状态、更符合文学艺术本质和独立自足性的审美态度。当前的中国,大众文化崛起,具有大众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蓬勃发展,这些文艺创作在内容方面体现出了现实化和娱乐化的特征。这与“童心”概念诞生的晚明时代市民阶层地位上升,表现市民阶层情感欲望和文化要求的市民文艺蓬勃发展,更加贴近现实的小说和戏曲创作繁荣的状况具有相似性。在这一前提下,关于当前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遭遇的娱乐化的市场原则与文学艺术的审美本质之间的矛盾问题的认识和解决,或许可以从童心说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童心说美学思想以回到儿童之心和感性情感的方式来实现对文艺创作审美本质的回归,与对传统美学思想的超越。它带来的个体意识觉醒和对个人情感欲望的尊重,以及对文体创新的肯定,都符合市民文艺发展的要求,自李贽开始并影响到金圣叹的小说点评就是证明。童心说对审美主体的心理结构和审美活动本质特征的复杂性的合理把握,提示我们在处理大众文化背景下文艺创作的市场原则与审美本质的矛盾问题时,将注意力返回到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理特征和文学艺术的本体上来,重视文学艺术的现实性,以坚持文学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审美本质为前提,兼顾娱乐性和市场原则,而不能为迎合或者采用急功近利的态度对待文艺创作。其次,对童心说美学思想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的认识,也提醒我们重视创作主体的自我完善和理性反思的作用,从创作源头上赋予文学艺术更大的发展和提升的动力,提高它们的审美价值。童心说经验性超越方式的局限性,主要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传统所造成的理论模糊性和经验论思辨水平。这种文化特征通过长久的历史积淀融入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既使在今天的文艺实践中,也常常能见到它的影响痕迹,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当前的文学艺术作品缺少理性反思和自我超越意识的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审美创作主体重视自身思想的丰富、自我修养的提升以及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精神的培养,不断提升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能力和把握能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创作出具有高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艺作品。由此可见,全面、理性地认识童心说美学思想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源,挖掘它们的合理内核,反思它们的局限,用以观照和启发当前的文学艺术创作实践,正是研究童心说美学思想超越性的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2][3]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302、137、161页

[4] 马斯洛著.李文湉译.存在心理学探索[M].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87页

[5] 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7页

[6][11] 刘方.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及其现代意义[M].巴蜀书社.2003年.第27、30页

第3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区域地理 教学要求 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区域地理的学习目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初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主要是认识相关区域,了解区域最基本的状况,如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植被、资源、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指出:“认出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学习不光是认识,还要理解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性,在认识的基础上,还要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

2 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

2.1 构建“心理地图”,建立空间概念

我们学习一个区域,不论是大洲、分区,还是一个国家或国家内的一个地区,我们首先要知道这个区域在什么位置,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及交通战略位置等方面去把握,打造心中的“心图”。在《埃及》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己观察地图,归纳出相应位置,如经纬线中对于埃及30癗、30癊的重要性,非洲的东北方位,埃及东临红海、北临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在世界海运中的交通位置的重要性。在地理考试中首先要能够进行准确的空间定位,所以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有意识地注意空间定位的训练,看图时关注重要经纬线及经纬线的交点,加强对形状轮廓和重要地理事物的记忆。

2.2 运用系统原理,理解区域特征

每个区域都表现出整体性,组成每个区域的地理要素都通过地理运动规律和物质循环,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联系的整体。因此我们在高中阶段学习区域时,不能像初中阶段对区域地理特征进行简单的罗列,而要运用高中地理系统原理,理解每个区域的特征为什么是这样,弄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空变化分布规律及原因。

例如在《埃及》教学中尼罗河会定期泛滥,那为什么会“定期泛滥”?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先自己逆向分析:定期泛滥径流量变化尼罗河补给尼罗河流域气候尼罗河流域位置。然后再正向分析:尼罗河流域的位置尼罗河上游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下游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尼罗河补给主要靠热带草原气候降水补给热带草原气候分旱雨两季雨季定期泛滥。

高中阶段的区域地理教学应该是以区域地理为平台,更深刻理解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用系统地理原理来梳理这些知识,达到高中地理原理的能力灵活运用。如通过位置,我们可以知道气候;地形与气候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水文反过来对气候特征的影响;地形与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等。

2.3 运用联系方法,建构特征主线

如果全方面去认识每个区域,区域的特征有许多:如位置特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交通战略位置等;地形特征,包括地势高低特征、地形类型、主要地形区及分布、典型地貌和地质等;气候特征,包括气温和降水特征、季节变化,典型天气和气象灾害等;植被特征、土壤特征等;资源特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等时空分布;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农业特征、工业特征、经济特征、人口特征、城市特征、交通特征、文化特征等。如果对区域的每个特征都去分析,知识点会显得很零散,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主次之分,而且每个区域相对于其他区域又是不同的,差异性是绝对的,这样体现不出区域本身的典型特征。

我们在高中地理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认识区域特征时抓住主导因素或者主要知识线,从整体方面来认识一个区域。如《埃及》教学中,对埃及地理特征的归纳和总结中,抓住“尼罗河”这条知识主线,由此结合(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22页)高中地理系统原理,再来进行相关地理特征的联系和综合。埃及位置(尼罗河位置)气候分布及特征(尼罗河流域的气候类型)水文(尼罗河径流量变化)地形(尼罗河谷地和河口三角洲)、肥沃土壤(尼罗河泥沙堆积)农业发达文明古国(尼罗河沿岸大河文明)旅游业发达(名胜古迹多、尼罗河风光等)相关经济支柱(由位置所在的运河、石油、侨汇等)。这样学生学习埃及区域地理就不用死记硬背,而且对高中系统原理又是一次熟练的运用,抓住了埃及的主要特征或知识主线,建构了一个区域的知识结构网络。

2.4 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评价区域人类活动

我们分析一个区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这个区域良性发展,让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能全面协调,使人类活动能让这个区域达到可持续发展。但由于人类对环境认识的局限性,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性,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性,某个时期的人类并不能认识到当时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所以人类活动给环境甚至人类社会既带来了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我们在高中阶段区域地理教学中就要教会学生科学评价人类活动,运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看待某个人类活动。

如尼罗河的定期泛滥给埃及人们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但定期泛滥也带来了洪水灾害,埃及人们为了驯服尼罗河,修建了阿斯旺大坝和纳赛尔水库,的确解决了尼罗河的洪水灾害,让尼罗河在下游的流量变化受到人文控制,并且还发展了发电、养殖、灌溉、旅游等产业;但大坝截留水量,使流到下游的水量和泥沙都减少了,造成了河口三角洲退缩,土壤肥力降低,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我们在理解某个区域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措施来发展该区域,都要立足于发挥该区域的优势特征,如埃及人们开通苏伊士运河、旅游业的发展等,并弥补其不足,针对限制性因素和特征,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最好能保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良好影响,最终使该区域能可持续发展。

3 教学反思

第4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三维模型;结构;骨骼;图编辑距离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307-02

A Structure-based 3D Models Retrieval Method

XIE Ying-tao

(Dept. of Experimental center,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2, China)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feature, internal structure of 3D model represents the shape feature of 3D model from the logical. The main proccess is to calculate the surface point from different 3D models, and then to extract the skeletons of 3D models as eigenvalues, and fianlly to compare with the structure eigenvalues which need to retrieval. Unlike commonly surface based 3D model retrieval methods, this paper uses a structure based 3D model retrieval method which applys voxel-based 3D model, and gets the structure eigenvalues by extract the skeleton, and finally matchs results through graph edit distance.

Key words: 3D model; structure; skeleton; graph edit distance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三维模型在计算机中越来越多的出现,如何让用户像查找文字一样方便的查找到所需的三维模型信息,迫切的需要找到一种快速高效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三维模型检索方法的关键在于模型的特征提取与匹配。其中,三维模型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分为基于三维模型表面和基于三维模型结构两类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模型结构的方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方法,由于受模型表面细微特征影响小,而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

2 基于结构的表示方法

在三维模型特征提取中,另一种不同的思路是不考虑模型外部表示,而只考虑模型的结构,生成新的构造结构图来表示一个模型。由于和模型表面具体的顶点无关而不需要考虑模型表面细节,采用节点和边来重新表示模型:用节点表示模型划分的某个部件,用边表示这些部件间的关系。基于结构的特征提取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方法。

1)基于骨骼(Skeletons)的方法

基于骨骼的方法主要分为了中轴法(Medial Axis)和震波图(Shock Graph)两大类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基于结构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的主要方法。其中,中轴法[1]首先求出点的最大包围球的中心轨迹,然后计算到表面等距离点轨迹,最后求出距离变形中的局部极大值;震波图[2]方法把骨骼区域按照如震波一样从一阶到四阶来表征(根部,可弯曲区域,颈部,突出伸展区域);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基于局部对称的特性分解图形到拓扑图;分支可以被区分优先次序、裁剪或者给定属性;变形不变性。其局限性有:计算开销很大;对噪声很敏感;可能导致结构复杂化。

2)基于本原图(Primitive Graphs)的方法

本原图[3]方法是通过简单图元覆盖的方法把原生模型分割成零件。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基于原始零件上把形状分解图元;图元可以被区分优先次序、裁剪或者指定属性;变形的不可变形。其局限性是:计算代价昂贵;对噪声敏感;对原始次序和停止规则敏感。

3)提取特征图(Feature Graphs)的方法

特征图[4]方法是表示三维形状特征值之间的几何关系。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基于模型中的特征值把形状分解为图;特征值可以按优先排序,裁剪和制定属性;对模型变形具有不变性。其局限性有:计算代价昂贵;对噪声敏感;健壮性依赖于特征值的检测。

4)基于表面分割图(Surface Segmentation Graphs)的方法

表面分割图[5]方法是用表面分解来表示形状:用节点表示一系列的表面来构建图;通过构建图生成匹配图。这种方法的特点有:基于面块组把表面分解为图;分层有属性的;对模型变形具有不变性。其局限性为:计算代价昂贵;对噪声敏感;对结束规则敏感。

基于结构的表示方法对表面坐标变化产生的影响小,既保留表面特征又使用结构的方法来体现各特征间的关系,是一种比较好的三维模型特征提取方法。基于结构的表示方法总结如表1。

3 基于结构特征的特征提取

在几种基于结构的三维模型特征提取方法中,本文采取的是基于提取三维模型骨骼的方法,找到三维模型的结构特征作为匹配的特征值。主要过程为:

第一步,首先读入三维模型库中的模型,得到网格化三维模型的表示,如图1A;

第二步,然后通过原始的点坐标信息产生包围盒结构,通过最接近的盒结构体素化整个三维模型,如图1B;

第三步,继续细化体素后的三维模型,这一步主要的作用是使模型成为封闭的模型,防止原模型中因为体素化而造成的空洞或断层,如图1C;

第四步,通过三角化方法提取骨骼的图像,如图1D;在体素化的包围盒的基础上,如图2。

第五步,简化骨骼图像,去掉不必要的细节信息,保留主要的骨骼图像,如图1E;如图3,判断规则为,递归每个节点,判断节点以下每个分支是否还有延续,如果都没有,这所有分支都为主干,如果其中之一有延续,则其他没有延续的分支为可以简化的分支,应当剔除;

第六步,通过规定各节点权重,给骨骼各节点分配属性,方便下一步匹配,如图1F。

通过六步操作得到三维模型的逻辑骨骼图,根据最后一步得到的权重属性进行下一步的匹配操作。

4 基于结构特征的匹配

基于结构的表示方法由于是借于原图的拓扑结构,因此不存在对齐的问题,只需要进行表示之后的匹配,本文采用图编辑距离的方法进行骨骼特征之间的匹配。该方法在两个图像的最佳总权重间,找到一个相应的节点的匹配。在不同两个模型A和B的拓扑结构间改变的最少的消费序列来表示A到B之间变形距离,变形距离越小说明AB越相似,如图4。

5 总结

基于结构的三维模型检索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检索方法,不同于基于表面特征的三维模型检索方法,基于结构的检索方法关注得更多的是内部特征,基于局部对称的特性分解图形到拓扑图,分支可以被区分优先次序、裁剪或者分配属性,具有变形不变性等优点。

但是,基于结构这种搜索方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第一,让结构匹配更具有实用性;第二,在匹配时应用计算量更小的拓扑匹配方法;第三,减少生成骨骼时的噪声;第四,减少因为细化时造成的表面退化问题;第五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提高处理得到骨骼的计算速度。这些都是未来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Blum H.A transformation for extracting new descriptors of shape[J].Models for the perception of speech and visual form,1967,19(5):362-380.

[2] Kimia B A.Tannenbaum and S Zucker, Shapes, shocks, and deformations I: the components of two-dimensional shape and the reaction-diffusion spa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1995,15(3):189-224.

[3] Cornea N, D Silver,Min P.Curve-skeleton properties,applications,and algorithms[J].IEEE Transactions on Visualization and Computer Graphics,2007,13(3):530-548.

第5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人脸识别; 离散余弦变换; 稀疏表示; 词袋; 局部特征

中图分类号: TN919?34; TP391.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06?0115?04

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DCT and sparse representation

WANG Guang?liang, GUO He?fei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jing 210094, China)

Abstract: Traditional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based 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are based on holistic feature of face image. The methods requires enough face images for each test person and the high dimensional feature, and has computational complexity. Aiming at these shortcomings, a face recognition method based on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DCT) and sparse representation is proposed, which divides an image into regions, samples in each region, decomposes the samples by DCT and sparse representation, gets feature vector of the whole image with a method like bag?of?word, and then classifies and identifies them by similarity comparing method.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ethod outperform the traditional face recognition methods based on sparse representation when there are few training samples.

Keywords: face recognition; discrete cosine transform; sparse representation; bag?of?word; local feature

0 引 言

人脸识别一直是计算机视觉领域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有效的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公共安全、考勤门禁、人机交互等。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很多人脸识别的方法,但是要建立起一个能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自动人脸识别的系统还是面临着诸多颇具挑战性的问题[1],比如光照变化、表情变化、镜头角度变化、物体遮挡[2]等。近年来,人脸识别的方法层出不穷,其中一类是将信号处理领域常用的稀疏表示的方法应用到人脸识别:Wright等人在文献[3]中提出了一种基于稀疏表示的分类方法(Sparse Representation based Classification, SRC),并将此方法应用于人脸识别。SRC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将测试图片用字典原子的稀疏线性组合进行表示,然后对于各个类别,分别只用该类的字典原子对原图像进行重构,将重构残差最小的那一类作为测试图片的类别。后来有一些学者对这种分类方法进行了改进,Yang和Zhang提出了基于Gabor特征的SRC(GSRC)[4],GSRC比原始的SRC对光照变化和较小的角度变化更加鲁棒;Yang等人还提出了一种鲁棒稀疏编码(Robust Sparse Coding, RSC)[5]的方法,这种方法识别效果更好,但是计算开销更大;后来Yang等人研究了在构造字典时将各个类别的字典原子分开进行学习[6],使得字典原子的类间差别更大,类内差别更小,进而获得了更好的识别结果。这类方法都体现出了稀疏表示具有良好的判别性,但是由于它们是基于图像的整体特征的,所以要求在训练集中每个人的人脸图像要有足够多幅,而这个要求在许多现实环境中是很难满足的,而且这种整体特征一般维度会很高,计算较复杂,经常要结合PCA来进行降维。

另一方面,人脸还可以用局部特征来表示,相关的方法有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LBP)方法[7]、基于Gabor特征的方法[8]等等,另一种基于局部特征的方法是近期由Sanderson等人在文献[9]中提出的一种用于人脸识别的扩展的词袋(Bag?of?Words, BoW)方法,叫做多区域直方图方法(Multi?Region Histogram, MRH),该方法将一幅图像中各个区域中采样得到的局部特征使用一种类似于词袋的方法组合起来作为图像的特征向量来进行分类识别,获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文献[10]中指出,局部特征相对与整体特征对于表情变化和角度变化等更加鲁棒。基于以上原因,结合稀疏表示和区域直方图方法的优点,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对图像进行分区域采样,然后对采样样本使用离散余弦变换和稀疏表示获得特征向量,最终使用基于相似度比较的方法进行分类识别。

1 算法描述

本节首先对稀疏表示方法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描述提出的特征提取方法的具体流程以及最终的分类识别方法。

1.1 稀疏表示介绍

给定一个包含[K]个字典原子的过完备字典[D=d1,d2,…,dk∈Rn×K,K>n],一个待表示的数据向量[y∈Rn]可以表示为这些字典原子的稀疏线性组合

[y=Dα] (1)

式中[α]是对应于[y]的稀疏系数,稀疏的含义是[α]中非零元素的个数少于一个较小的阈值。同样对于一个待表示的数据矩阵[Y=y1,y2,…,yn]可以得到其对应的稀疏系数矩阵[A=α1,α2,…,αn],对原始数据进行稀疏表示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先获得一个合适的过完备字典[D]然后计算得出原始数据所对应的稀疏系数[α],其中获得字典的过程叫做字典学习,计算[α]的过程叫做稀疏分解。

1.1.1 字典学习方法

字典学习的目的是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出一个大小合适且可以很好地重构原始数据的过完备字典,目前广泛使用的字典学习方法是由Aharon等人提出的K?SVD算法[11],K?SVD是一种迭代算法,对于给定的训练数据矩阵[Y],K?SVD算法的目标优化函数是:

[minD,AY-DA2Fs.t. ?i, αi0≤T0] (2)

式中[・F]表示求弗罗贝尼乌斯范数(Frobenius norm),其定义如下:

[XF=ijxi,j2] (3)

K?SVD算法每次迭代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固定字典[D],使用下文描述的任意一种稀疏分解方法解得稀疏系数矩阵;第二阶段对字典原子和与其对应的稀疏系数矩阵中的行依次更新,对于要更新的字典原子[dk],式(2)中的开销函数(cost function)可以改写为:

[Y-DA2F=Y-i≠kdiαiR-dkαkR2F=Ek-dkαkR2F] (4)

对[Ek]进行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得到[Ek=UΔVT],将[dk]更新为[U]的第一列,相对应的稀疏矩阵中的行[xkR]更新为[V]乘以[Δ1,1],这样迭代至算法收敛,即满足式(2)。除了K?SVD算法之外,字典学习算法还有Mairal等人提出的一种在线的字典学习算法[12]。

1.1.2 稀疏分解方法

稀疏分解是指在已知过完备字典[D]和原始数据[y]的情况下,求解对应的稀疏系数[α],求解过程就是解决如下的[?0]最小化问题:

[minα0 s.t. Dα-y22≤ε] (5)

这是一个NP?Hard问题,文献[13]证明在一定条件下将式(5)改为[?1]最小化问题:

[minα1 s.t. Dα-y22≤ε] (6)

这两个优化问题是等效的,而式(6)是凸优化问题,可以使用线性规划方法来解决。目前较常用的解决式(6)的方法有[?1]?magic算法和[?1]LS算法。

1.2 特征提取方法

对于一幅人脸图像,首先将其分为[R]个相同大小的区域。对于区域[r],使用有重叠的采样方法从中取出小图像块的集合[Pr=pr,1,pr,2,…,pr,n],根据文献[9]的实验经验表明,每个小图像块的大小为[8×8],重叠为75%,即相邻的两个小图像块会重叠[6×8]或者[8×6]的像素,这样得到的样本效果最好。

对这些小图像块进行正规化得到[Pr′=pr,1′,pr,2′,…,pr,n′],然后对与每个正规化后的图像块[pr,i′]使用离散余弦变换。离散余弦变换具有能量集性,可以将图像的能量都集中在变换矩阵的低频部分,即变换矩阵的左上角部分,利用这一特性,取变换矩阵最左上角[4×4]的数据,并把第一个数据舍去,因为在正规化后,这一维度的数据将不包含任何信息。这样可以从每个小图像块得到一个[15×1]的低维度的特征向量[xr,i]。然后对这些特征向量进行稀疏分解得到稀疏系数[αr,i],这里使用的过完备字典[D]的获得方法如下:

(1) 对所有训练样本进行如上文所述的处理,即分区域、有重叠采样、离散余弦变换;

(2) 对获得的所有这些低维特征向量使用K?SVD算法进行字典学习,获得过完备字典[D];

对每个区域,使用下面的式子来获得该区域的特征向量:

[hr=1nri=1nrαr,i] (7)

式中[nr]为第[r]个区域的取样小图像块总数。

由于在稀疏表示时[αr,i]中可能含有负数,而如果直接用这种带负数的稀疏系数代入到式(7)中会损失很多信息,对此问题找到了3种解决方法:

(1) 使用非负的稀疏分解[14];

(2) 将负数系数与正数系数分为两个向量,这样我们要处理的数据维度将增加一倍,但实际数据量的增加不大;

(3) 简单的对每个低维特征向量求绝对值。

最终通过实验发现简单易行的第3种方法就可以得到良好的结果。经过以上步骤各个区域的特征向量就组成了整幅图像的特征,图1为本文特征提取流程的图1所示。

<E:\王芳\现代电子技术201506\现代电子技术15年38卷第6期\Image\25T1.tif>

图1 本文特征提取方法流程

1.3 识别方法

本文的识别方法为相似度比较方法,两张人脸图像间的距离可以用下式进行计算:

[drawA,B=1nr=1nhAr-hBr1] (8)

式(8)中的距离计算方法受图像间的光照变化,角度变化等影响太大,所以我们使用文献[9]中提出的同群归一化(Cohort Normalization)方法来计算图像A和B之间的归一化距离:[dnormA,B=drawA,B121mi=1mdrawA,Ci+1mi=1mdrawB,Ci] (9)

式中:[Ci]是第[i]个同群人脸图像;[m]为总的同群图像数。在式(9)中,所有同群人脸图像是不同于A和B的随机选取的人脸图像,这样式(9)中的分母部分可以度量A和B与不同于他们的图像间的平均距离,[dnormA,B]越接近1则表示A和B属于不同的人,[dnormA,B]越小(在小于1的情况下)越表示A和B属于同一个人,即[dnormA,B]越小,A和B的相似度越高。而且由于引入了同群人脸图像,式(9)对测试人脸图像中的光照变化、角度变化等都是不敏感的。

这样对于一个测试样本,将它的特征向量分别与各个类别的基准人脸图像计算归一化距离,测试样本的类别就是与其归一化距离最小的基准人脸图像的类别,如下式:

[identityFtest=minidnormFtest,Fi,i=1,2,…,c] (10)

式中:[Ftest]为测试人脸图像;[Fi]为各类别的基准人脸图像;[c]为人脸类别数。

2 实验与结果分析

2.1 实验数据库

在extended Yale B[15?16]以及FERET[17]人脸数据库中做了实验,其中extended Yale B使用的是已裁剪出人脸部分的数据,FERET中使用的是pose子集。extended Yale B中的数据人脸变化较小,图像间的差别主要是光照变化,如图2所示。

<E:\王芳\现代电子技术201506\现代电子技术15年38卷第6期\Image\25T2.tif>

图2 extended Yale B中一人的人脸图像

FERET数据库中则包含了更多的镜头角度变化,如图3所示。

<E:\王芳\现代电子技术201506\现代电子技术15年38卷第6期\Image\25T3.tif>

图3 FERET中一人的人脸图像

2.2 实验方法

每次实验中把数据库分为3部分:基准人脸数据,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基准人脸数据为每次实验时从每个人的人脸图像中随机取出1张组成;训练数据用于字典学习,并且每次实验中我们要从训练数据中随机取出32幅作为式9中的同群人脸图像。

实验中每幅人脸图像分成[3×3]的区域来进行特征提取,各区域中采样的每个小图像块大小为[8×8],采样时重叠率为75%,过完备字典[D]中的字典原子个数设置为1 024。用这样的参数设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最终实验结果为这些实验的总计结果。

2.3 实验结果

表1为本文方法和相关方法在extended Yale B上的实验结果对比,其中训练样本每个类别的人脸图像数目分别为16,24,32三种,表1中的数据表明,基于整体特征的传统的SRC方法在训练数据较少时,识别结果明显低于本文方法。而且在训练数据足够多时,虽然本文方法结果低于GSRC和RSC,但是也达到了很好的识别结果。

表1 本文方法和相关方法在extended Yale B上的实验结果 %

表2为本文方法和相关方法在FERET上的实验结果对比,由于FERET上各个类别的人脸数目都较少,可以看出本文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方法。

表2 本文方法和相关方法在FERET上的实验结果 %

3 结 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离散余弦变换和稀疏表示的人脸识别方法,这种方法结合了稀疏表示和多区域直方图方法的优点,在训练样本较少时,本文方法的实验结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基于人脸整体特征的方法,在训练样本足够多时,本文方法也达到了良好的识别效果。本文下一步的工作是进一步优化算法性能,使其满足实时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JAFRI R, ARABNIA H R. A Survey of face recognition technique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2009, 5(2): 41?68.

[2] 李武军,王崇骏,张炜,等.人脸识别研究综述[J].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2006,19(1):58?66.

[3] WRIGHT J, YANG A Y, GANESH A, et al. Robust face recognition via sparse represent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9, 31(2): 210?227.

[4] YANG M, ZHANG L. Gabor feature based sparse representation for face recognition with gabor occlusion dictionary [C]// 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Berlin Heidelberg: [s.n.], 2010: 448?461.

[5] YANG M, ZHANG L, YANG J, et al. Robust sparse coding for face recognition [C]// IEEE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S.l.]: IEEE, 2011: 625?632.

[6] YANG M, ZHANG L, FENG X, et al. Fisher discrimination dictionary learning for sparse representation [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S.l.]: IEEE, 2011: 543?550.

[7] AHONEN T, HADID A, PIETIKAINEN M. Face description with local binary patterns: Application to face recogni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6, 28(12): 2037?2041.

[8] LIU C, WECHSLER H. Gabor feature based classification using the enhanced fisher linear discriminant model for face recogni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2002, 11(4): 467?476.

[9] SANDERSON C, LOVELL B C. Multi?region probabilistic histograms for robust and scalable identity inference [C]// Advances in Biometrics.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09: 199?208.

[10] CUI Z, SHAN S, CHEN X, et al. Sparsely encoded local descriptor for face recognition [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utomatic Face & Gesture Recognition and Workshops. [S.l.]: IEEE, 2011: 149?154.

[11] AHARON M, ELAD M, BRUCKSTEIN A. K?SVD: An algorithm for designing overcomplete dictionaries for sparse represent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 2006, 54(11): 4311?4322.

[12] MAIRAL J, BACH F, PONCE J, et al. Online learning for matrix factorization and sparse coding [J]. The 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 2010, 11: 19?60.

[13] TROPP J A, WRIGHT S J.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sparse solution of linear inverse problems [J]. Proceedings of IEEE, 2010, 98(6): 948?958.

[14] BRUCKSTEIN A M, ELAD M, ZIBULEVSKY M. On the uniqueness of nonnegative sparse solutions to underdetermined systems of equat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 2008, 54(11): 4813?4820.

[15] GEORGHIADES A S, BELHUMEUR P N, KRIEGMAN D J. From few to many: Illumination cone models for face recognition under variable lighting and pose [J]. 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2001, 23(6): 643?660.

第6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目标 信息质量特征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是与管理会计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是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规定出评估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作为管理会计选择的依据,因而它是管理会计目标同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之间的中介。

深入系统地探讨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问题,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特征体系,颇具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是基于“为内部管理人员服务的信息”而展开的。

1987年,美国新出版的由海尔康编写的《管理会计》一书,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有价值的管理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注重成本效益原则等特征。

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中又提出了对提高决策者信息质量有益的六个管理会计概念和标准:经管责任;可控性;可靠性;增量性;相互依赖性;相关性。

国内研究成果

李天民教授根据管理会计的实质是以决策为中心的共识,把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原则(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对决策有用的原则:分为首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原则:重要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成本效益相配比原则。

对信息用户的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公允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国内外有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之间既有优点共享,也有特色新解。但它们亦有些共同不足,比如没有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特色表达出来,对质量特征的描述尤显原则化、零散化等等,这既不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把握,又难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之效能。鉴于此,本文拟对该论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尝试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期对理论创新及实践拓展有所裨益。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化,那么管理会计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对此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笔者将管理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目标层――培植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目标层――全面提高企业的多元化职能管理效能。

围绕这一目标体系,管理会计信息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质量特征,即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和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战略性、竞争性、动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激励性;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可理解性和公允性,其中相关性又包括及时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可靠性又包括准确性、可核性及中立性。另外,无论是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还是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都要受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导引、成本效益性的原则约束以及重要性的壁垒检测。为便于理解,我们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用图示予以进一步描述(见上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较现有研究成果,该设想独具一定的特色,除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外,还从战略的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亦即提出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应具备战略层面的要求,这也正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别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所在。鉴于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众多文献已有阐释,下面仅就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略加说明:

战略性就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导引。一方面借助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来评价企业现行战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参与决策职能的发挥来拟定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新战略。

竞争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有所裨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充分挖潜与创新精神的高度渗透方能实现。可以说,管理会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中是非常重要的,将大有所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决定于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参与决策方面所独具的比较优势,即能够提供颇具竞争性的信息。

动态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备动态化属性并要求管理会计本身能够动态地提供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变化为永恒主题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而企业要适应这样的动态环境就必须也“动”起来,企业各个方面各项职能都必须有动态理念,当然管理会计及其信息也不例外。缘于“动态化”所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动态化”的方式来解决,“动”的越快越妙就越有成效。

系统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开放性。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系统性要求主要是基于信息论的思维而形成的,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相当庞大,既包括自我经营发展的信息,又包括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以及行业的乃至整个社会的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也并非单由管理会计提供),客观要求系统性约束。

可持续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反映并预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这一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这一视角予以理解。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这些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无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大的方面说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的方面讲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特别突出信息的可持续性特征。

激励性乃是说管理会计信息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已逐步深入到宏微观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会计也应将这一新理念引入其中。比如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分权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融汇管理会计的创新性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对“人”这一因素的高度重视,当然激励正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标追求。可见,激励性也应成为新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

参考资料:

1.孙茂竹著,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7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性道德;多层次特征;大学生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10-0080-03

性道德特征同性道德本质一样,都属于一个比较复杂的基础理论问题。理论清楚性道德特征,不仅是对性道德的更深入研究,也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性道德本质。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一、性道德特征研究成果回顾

学界在研究性道德本质的同时,也在探讨性道德特征,并形成了一系列认识。第一,“性道德作为人类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既具有人类道德的一般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性道德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性道德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性道德是全民性和隐密性的统一,性道德是变更性与继承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1]第二,“性道德具有自然性……性道德具有社会性……性道德具有隐密性。”[2]第三,“性道德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这决定了它的许多与其他公民道德的不同特性。首先,是它的全民性……其次,是它的生理本能性……再次,是它特殊的社会性……最后,是它的隐密性。”[3]第四,还有学者认为,人类性道德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者的关系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共性主要表现为,无论是道德还是性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其本质都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不可避免地受到上层建筑其他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任何社会的性道德规范都是来源于人和社会的需要,反过来又为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需要所服务;性道德也有客观性、全民性、他律性和传承性等特点。然而,性道德在共性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性本身的隐私性决定了性道德的个体性和隐密性。这种特性具体表现为一是人们的性观念和性意识都是隐性存在,不公开交流,二是性道德规范难以具体细化、明文规定和公开宣传,三是的隐密性决定了人们将个体的视为极度隐私,而法律保护个人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从上可知,学术界在性道德特征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也相信遇到了不少困难,甚至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而且就上所述关于性道德特征的认识中,也尚存一些需要继续厘清的地方,主要是分析、把握性道德特征的角度、根据还需要进一步清晰和细化,以达到对性道德特征的精细化认识。

二、分析、把握性道德特征的思路

分析、把握性道德特征至少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性道德与道德、社会意识的联系与区别。性道德与道德、社会意识存在着一定联系,性道德属于道德和社会意识范畴,因而性道德就有着与道德、社会意识相同的一些特征;性道德又与道德、社会意识不同,因而也存在着区别于道德、社会意识的独有特征。

二是性道德的特征与性道德本质密切联系。分析、把握性道德的本质特征必须以性道德本质为基础。不能脱离性道德本质来谈论性道德特征。性道德本质有多方面内涵,研究其本质特征时需要考虑其本质几方面的内涵。从性道德内容来讲,如果性道德本质界定为“原则规范的总和”,那其特征仅是指向原则规范;如果性道德本质界定为“原则规范和与其相一致的品性的统一”,那其特征就是原则规范和品性统一体的特征。从性道德所涉对象来说,如果性道德所及仅是人们的时,就有着相对简单的特征;如果所及对象除之外还包括人们之间的其他性关系、性活动,那其特征就较为复杂。性道德的特征因性道德本质不同而不同。

综合上述两条思路,本文将性道德特征梳理为这样三个层次:性道德与社会意识共有的特征即一般特征或普遍特征,性道德与道德共有的特征即基本特征,性道德与社会意识、道德、法律规范相区别或独有的特征即本质特征;并根据“性道德是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性关系、、性活动的原则规范的总和,是人们所具有的与这些原则规范总和要求相一致的品性,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并随社会经济关系变化而变化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这样一种本质规定来说明其本质特征。

三、性道德的多层次特征

1.性道德的一般特征

性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更广泛地说属于社会精神文化和社会意识范畴,因而性道德和它们有着共同的特征即一般特征,表现为:性道德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是变更性与继承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辩证统一。

首先,性道德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其主观性表现为:其一,性道德从其存在形式而言,不论是原则规范还是人们的一定品性,都属于主观形式;其二,就其存在根源而言,是对人们现实性关系、、性活动及其发展客观必然性的主观反映。其客观性表现为:其一,人们客观存在的性关系、、性活动是性道德产生的现实基础;其二,性道德的内容、性质决定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基础。性道德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体。

其次,性道德是变更性与继承性、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继承性表现为:其一,只要人类作为有性物种存在并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就会有性道德存在,并形成人类社会共有的性道德原则规范与品性(美德),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和意义;其二,和人类性关系、、性活动具有发展规律一样,性道德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性,特别是作为社会意识范畴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性道德的相对性、变更性也就是性道德的社会历史性,表现为:其一,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社会生产力和现实经济关系不同,人们之间的性关系、及性活动会有不同,从而人们性道德的具体社会内容和性质会有不同;其二,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及其现实经济关系的变化,作为性道德存在客观基础的人们的性关系、、性活动在变化发展,人们性道德的内容和性质也因此而变化发展。不同社会、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永恒不变的道德是不存在的。

2.性道德的基本特征

性道德是社会道德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性道德当然和社会其他公民道德有着共同的特征即基本特征,主要有:性道德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是规范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是社会外在规范性和个体内在品性的统一。

首先,性道德是自律性和他律性的统一。性道德的他律性指的是作为社会道德规范之一的性道德要求对于性关系、、性活动主体而言是一种限制和规定,是一种外在的具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准则(但这种社会约束力不同于社会强制性)。性关系、、性活动主体一般而言是无法抗拒、无法完全摆脱这种社会约束力的,只能学习、认识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性道德规范,认同、接受并遵守一定社会的性道德规范。自律性指的是外在的性道德规范无论它具有如何强大的约束力,要真正发挥其对人们性关系、、性活动的调节功能,必须经过其主体的认同、接受,经过道德规范的内化,在性关系、、性活动主体自身建构起一种与其认同规范相一致的自主自觉品性,从而使性道德规范成为性道德主体的一种自立、自主、自觉遵守的性道德律令。也就是说,性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一定的品性从而会对自己的行为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甚至主动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以顾全他人、集体或社会的利益。性道德是他律性与自律性的统一充分体现了道德和性道德是“一定社会原则规范总和和人们与其相一致的品性”这样的本质。

其次,性道德是规范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性道德从其是“调整人们之间的性关系、及性活动的原则规范的总和”角度看,性道德的重要职能就是规范人们之间的性关系、及性活动,具有规范性特征。性道德和其他社会公民道德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再次,性道德是社会外在规范性和个体内在品性的统一。性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性关系、和性活动的原则规范的总和,它和其他道德、社会法律规范一样,是社会对人们维持一定社会关系秩序的要求,对社会成员个人而言,具有外在规范性。但性道德和社会法律规范不同,社会法律规范是靠它的外在强制性来保证人们对法律规范的遵守;而性道德作为道德,它没有外在强制性,性道德原则规范虽然对个体具有社会约束力,但不同于社会法律规范的外在强制性,性道德原则规范和其他道德原则规范一样,是通过社会舆论尤其是人们的内心信念来保证遵守。性道德原则规范和其他道德原则规范只有内化于人们自身而形成相应的品性,才能圆满地实现它的调节、规范职能。而且,性道德本质规定本身就蕴含了社会外在规范性和个体内在品性的统一特征。

3.性道德的本质特征

性道德虽然属于社会意识、社会道德等范畴,有着和社会意识共有的一般特征,有着和社会道德共有的基本特征,但毕竟性道德仅仅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是社会道德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社会意识和道德子系统不同,与法律规范不同,有着自己独有的特征即性道德的本质特征,主要有:性道德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全民性与隐密性的统一,是人类性与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阶级性的统一。

首先,性道德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这是由于人类之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所决定的。唯物主义承认人类之性具有自然属性,认为人的要求及其满足,是一种正常的生理需求。它不仅是人类求生存和种族繁衍的必要原动力,是人类“生命意志”的最高体现,而且是人类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必备要素,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唯物主义还认为,性禁锢、性压抑是违反人性的,坚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人性的压制和剥夺。性道德就是因为人类之性的这种自然生理特征而具有了生理属性即自然性。反过来说,即便是宗教禁欲主义性道德也是建立在承认人类具有自然之性这个客观基础之上的。一切性道德的存在,皆因人类的性生理而起。人类之性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由于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人们的性关系、、性活动都是在社会环境中,在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进行和实现;异性之间(包括同性之间)的往、性结合,不是以纯粹自然方式进行的,而是以丰富多彩的社会方式进行的;人类的性关系已不是单纯自然关系,而是属于并高度社会化了的一种社会关系。性的社会属性使得人类之性具有了规范性,也便是性道德的社会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才构成人类性道德的本质特征,即性道德(包括社会性道德原则规范和与之相一致的品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第8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 类型 特征 套用 民间音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生态”及其相关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呈现出逐渐增加之势,进入21世纪呈现出骤增的特点,“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则在本世纪初开始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根据掌握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原生态音乐”类型的研究涉及“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戏曲”、“原生态歌舞”、“原生态说唱”以及综合分类,其中,对“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的关注程度最高。 

一、“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及其特征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原生态民歌”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侧重于“形态”(或“歌唱方法”)的,兼容“形态”与“生态”的,强调“基因”性质的,强调“整体”性质的,强调辩证性的五类。 

从以上几种界定中可以发现“原生态民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典型特征: 

(一)根本属性方面 

1.原生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原生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原汁原味”、“最初产生的原始环境”、“原生环境”、“原地、原人、原曲、原声”、“‘原’素”、“古老文化原型”、“固有形态、技术与风貌”、“典型的原创性”、“地地道道”、“基因”、“DNA”、“种子”、“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生活场景”等。 

2.民族、民间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各族人民”、“民族文化”、“特定民族”、“民族个性”、“民族方言”、“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民族性格”、“民族属性”、“民间歌手”、“民间艺术”、“民间流传”、“民间智慧”、“民间歌唱”、“纯民间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唱法”等。 

3.地域、乡土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地域、乡土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当地”、“地域社区”、“地区方言”、“特定的区域”、“与其自然环境相依”、“土生土长”、“乡土味”、“乡村田头”、“乡野”、“农村乡镇”等。 

4.生活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生活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与生活联系密切”、“丰富的生活内容”、“生产生活实践”、“尊重生活的本真”、“传统习俗生活中”、“特定生活和文化背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生活和艺术的双重复合体”、“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求相应”、“生活状态的”、“以生活为本原的”、“依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而存在的”、“特定的民俗习惯中”、“在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劳作方式中”、“与生活浑然一体”、“生活化”、“生活本体的一部分”、“附着在某种特定的生活状态里面的”、“依托相关民俗前行”、“不能脱离原来生活的土壤”等。 

5.独特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独特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特殊的发声技巧”、“特殊的歌唱方法”、“典型的原创性”、“带有强烈个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自身鲜明特征”等。 

(二)创作与形成方面 

1.自然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自然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自发性”、“自然形成”、“自然生存”、“自然地产生和传承下来的”、“自然表达”、“自然面貌”、“随意性和灵活性”等。 

2.集体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集体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集体创作”、“民众集体创就”等。 

3.农业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自然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农业化时期”等。 

(三)流传与传承方面 

1.未加工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未加工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没有任何修饰加工”、“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改编”、“较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提炼”、“没有专业的干涉和介入”、“没有现代商业包装”、“没有外力干涉”、“远离外来文化倡导的审美理念之洗礼”、“影响较少”、“未受任何外来因素影响的”等。 

2.活态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活态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依然存活于当代生活”,“存活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等。 

3.口头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口头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口头方式传播”、“口头的自然传承”、“口耳相传”、“口传文化”、“面对面地信息传播”等。 

4.历时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历史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世系传宗而代代相袭”、“有相当长的一个传承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历经长期流传”等。 

(四)表达与表现方面 

1.真情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真情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情感表达真挚”、“真实地表达思想、情感、意愿”等。 

2.技巧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技巧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特殊的发声技巧”、“特殊的歌唱方法”、“高超的演唱技术”、“控制声音的能力”、“酿曲手法行腔技术”、“较高的技术含量”等。 

(五)功能方面: 

1.实用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实用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促生产”、“促婚配”、“促交往”、“促娱乐”、“促教育”等。 

2.教育性摘要:自本世纪初开始,“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在学术研究中频繁使用并产生了大量成果,其中不乏对“原生态音乐”的类型划分及其特征的研究。根据本文对“原生态音乐”类型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无论是从类型划分、类型界定、还是从类型特征来看,均是在套用“民间音乐”分类及其界定的基础上加入了“原生态”的限定。 

关键词:“原生态音乐” 类型 特征 套用 民间音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原生态”及其相关概念在学术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和范围呈现出逐渐增加之势,进入21世纪呈现出骤增的特点,“原生态音乐”及其相关概念则在本世纪初开始在学术研究中使用。根据掌握资料,目前学术界对于“原生态音乐”类型的研究涉及“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原生态戏曲”、“原生态歌舞”、“原生态说唱”以及综合分类,其中,对“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的关注程度最高。 

一、“原生态民歌(包括原生态唱法)”及其特征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原生态民歌”的界定大体上可以分为侧重于“形态”(或“歌唱方法”)的,兼容“形态”与“生态”的,强调“基因”性质的,强调“整体”性质的,强调辩证性的五类。 

从以上几种界定中可以发现“原生态民歌”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典型特征: 

(一)根本属性方面 

1.原生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原生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原汁原味”、“最初产生的原始环境”、“原生环境”、“原地、原人、原曲、原声”、“‘原’素”、“古老文化原型”、“固有形态、技术与风貌”、“典型的原创性”、“地地道道”、“基因”、“DNA”、“种子”、“特定的时间、空间和生活场景”等。 

2.民族、民间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民族、民间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各族人民”、“民族文化”、“特定民族”、“民族个性”、“民族方言”、“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意识”、“民族性格”、“民族属性”、“民间歌手”、“民间艺术”、“民间流传”、“民间智慧”、“民间歌唱”、“纯民间的艺术形式”、“民族民间歌曲”、“民族民间唱法”等。 

3.地域、乡土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地域、乡土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当地”、“地域社区”、“地区方言”、“特定的区域”、“与其自然环境相依”、“土生土长”、“乡土味”、“乡村田头”、“乡野”、“农村乡镇”等。 

4.生活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生活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与生活联系密切”、“丰富的生活内容”、“生产生活实践”、“尊重生活的本真”、“传统习俗生活中”、“特定生活和文化背景”、“日常生活和劳动中”、“生活和艺术的双重复合体”、“与其民俗事象相融”、“与其各种生活需求相应”、“生活状态的”、“以生活为本原的”、“依附于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风俗活动而存在的”、“特定的民俗习惯中”、“在特定的生活方式或劳作方式中”、“与生活浑然一体”、“生活化”、“生活本体的一部分”、“附着在某种特定的生活状态里面的”、“依托相关民俗前行”、“不能脱离原来生活的土壤”等。 

5.独特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独特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个性鲜明”、“有自己独特文化”、“保存自己独特风俗的”、“特殊的发声技巧”、“特殊的歌唱方法”、“典型的原创性”、“带有强烈个性”、“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自身鲜明特征”等。 

(二)创作与形成方面 

1.自然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自然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自发性”、“自然形成”、“自然生存”、“自然地产生和传承下来的”、“自然表达”、“自然面貌”、“随意性和灵活性”等。 

2.集体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集体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集体创作”、“民众集体创就”等。 

3.农业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自然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农业社会”、“农业文明”、“农业化时期”等。 

(三)流传与传承方面 

1.未加工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未加工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没有任何修饰加工”、“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改编”、“较少受外来音乐文化影响”、“没有经过任何加工和提炼”、“没有专业的干涉和介入”、“没有现代商业包装”、“没有外力干涉”、“远离外来文化倡导的审美理念之洗礼”、“影响较少”、“未受任何外来因素影响的”等。 

2.活态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活态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依然存活于当代生活”,“存活在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等。 

3.口头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口头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口头方式传播”、“口头的自然传承”、“口耳相传”、“口传文化”、“面对面地信息传播”等。 

4.历时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历史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世系传宗而代代相袭”、“有相当长的一个传承时间”、“在历史长河中积淀”、“历经长期流传”等。 

(四)表达与表现方面 

1.真情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真情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情感表达真挚”、“真实地表达思想、情感、意愿”等。 

2.技巧性 

强调“原生态民歌”技巧性特征的关键词主要包括“特殊的发声技巧”、“特殊的歌唱方法”、“高超的演唱技术”、“控制声音的能力”、“酿曲手法行腔技术”、“较高的技术含量”等。 

(五)功能方面: 

1.实用性 

第9篇:中原文化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脉搏波;二阶导数;极值点

中图分类号:TN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6-3850-03

1 概述

脉搏波[1]是由心脏有规律的收缩所形成的,心脏每收缩一次,动脉内的压力就发生一次周期性波动,而这种周期性的压力变化引启动脉血管发生波动,称此为动脉脉搏。动脉脉搏波沿着动脉管壁向外周血管传播,这种在空间上传播的波动称为动脉脉搏波。动脉脉搏波有两个组成部分,左心室收缩时所产生的前进波及从血管末端折射回来的反射波,分别形成了脉搏波的主波,重博波。

脉搏波包含着人体健康状况的丰富信息,无论是中医脉诊还是西医心血管疾病检查,都要从脉搏波的压力与波形变化中提取各种生理、病理信息。通过脉搏波可以了解病的属性是寒还是热,机体正气是盛还是衰,以及测知病因、病位和判断预后。脉搏波的时域特征[2]直接关系到心脏各项指标,标准脉冲波(如图1所示)具有明显的主波,潮波以及重博波,但每个人的心脏功能有别,脉搏波的形状也不尽相同。例如,主动脉硬化[3]患者脉搏波的特征是主波幅度降低,重博波存在不明显,这种情况下,在原始波形的基础上进行特征点的识别准确度降低且难度加大。因此,准确识别脉冲波的特征点至关重要。

文中阐述的基于二阶导数的极值点识别法主要依据脉搏波这类正弦波原始波形与二阶导数的相关性,其中二阶导数能反映原始波形的凹凸性的重要特征能助原始波形快速准确的识别极值点。

2 基于二阶导数脉搏波极值点识别法

关于研究脉搏波极值点的识别,人们提出了很多方法,其中最常用且简洁的方法是极值法。

2.1 常规极值法[4]

极值法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原始波形的一阶导数为0的 方法,把脉搏波信号的所有极大值点一次性提取出来,再在极大值点中分离出脉搏波的时域特征点。依据脉搏波所提取的数据主要是极大值点,极值法较传统的特征点提取方法更加准确简明,但是极值法的前提是所采集的脉搏波需要满足两个条件(1)脉搏波必须有三个极大特征点;(2)三个特征点必须明显且准确。对于脉搏波不完整且有抖动和噪声,心脏功能不强的脉搏波用极值法不能准确的区分特征点,所以存在一定的缺陷。

3)由抖动引起的信号采集可能引入信号噪声[7],使局部信号发生变形失真,从而引起错误的特征提取。为了避免此类情况,要对所采信号进行噪声去除,去噪的目的是为去除一个周期内多个相同特征的提取情况(如一个周期内出现3个主波峰) ,或者一些根本不是特征点的点被提取了出来,去噪原理为相邻脉搏主波峰的间距要大于最小间距差D或者相邻波峰高度之差要小于最小高距差H。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 结束语

脉搏波波形的极值点识别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是波形的抖动以及噪声所产生的本来不属于极值的点被提取出来,常用极值法便是如此,故极值法需要对每一个识别出来的极值点进行计算判断。而基于二阶导数极值点识别方法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将出现误判的比率大大缩小,基本上与原始波形的极值点对应,故而减少了提取的极值点繁琐的判断过程,且准确度更高,更加稳定。

本文从研究极值点识别过程的常见问题出发,提出了基于二阶导数极值点识别的一种新的算法,介绍此种方法的原理以及分析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本文所提出的新算法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赵恩俭.中医脉诊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8226.

[2] 罗志昌,程桂馨,吴峥嵘,等.人体脉搏波波形参数与生理参数间关系的理论和实验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8,14(2):22229.

[3] 杨福生,高上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102350.

[4] 唐铭一,李凯,马小铁.脉搏波信号时域特征提取与算法的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报,2010(4).

[5] 王金金.高等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 合肥华科电子研究所.HK2000系列集成化传感器[EB/OL].http:///xiazai.asp, 2009.04.23.

[7] 王艳芬.数字信号处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