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精选(九篇)

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

第1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一)社区人力资源专业化程度不足社区教育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由于受行政编制的限制,在社区负责社区教育组织与管理的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很难专业化地从事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对资源整合理解存在偏差等情况,这势必会影响社区教育管理水平和社区教育资源开发、整合的进程。

(二)社区教育培训尚未形成辐射和互动以社区教育学院为龙头,各社区学校为分支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已基本建立,但未形成辐射和互动。社区教育学院基本上限于自身活动,很少有将教育资源和培训活动辐射到周边各社区学校或村民学校的情况,各社区学校和村民学校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合作与共建等,各社区教育培训机构总体上说多处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上述问题,已成为当前社区教育解决的热点和难点,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促进社区教育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前社区教育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长效机制的对策

(一)整合为主,建设为辅,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平台1、以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以社区教育学院为中心,周边乡镇成人学校和村民学校为分支平台,形成中心向分支辐射,分支向中心集聚,各分支互通的共享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把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通过深入社区、广泛宣传发动和个别沟通相结合,建立社区教育志愿者资源库。二是建立激励机制,由各社区推荐社区教育积极分子,经过考核确定优秀人选,通过媒体宣传报道并表彰。三是通过与相关企业和职校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利用外部的专业设施和师资,创造一个专业支撑体系。2、完善优化中心平台,向社区全面开放。增添和提升教育设施,以满足社区教育需要,学校所以教育资源向社区市民开放,由后勤处负责硬件管理,社区教育培训处负责资源的开放利用。以各设施的利用频率和使用效果来考量社区教育培训的工作绩效。3、加强网站建设,构筑社区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各教育机构的基本信息,社区教育培训和活动信息,教学课件等,形成网络资源共享服务体系。4、教育资源形成辐射,推动边远地区教育培训:社区教育学院和乡镇成教干部合作,共同开展教育培训,各乡镇成教干部在各自的区域组织发动培训对象,社区教育学院组织师资实施教学,加大合作力度,扩大合作范围。

(二)建设优化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长效机制要使社会教育资源成为社区教育资源,要使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要激发社区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使教育资源开发互通辐射,需要一套有效的机制保证,才能常态化良性运作。主要体现在:领导决策机制: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二级管理网络,统筹共享资源,搭建共享平台。社区教育委员会负责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领导、实施和协调工作,具体由社区学院社区教育联络指导部负责组织、管理、利用和评估。整合协调机制:建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整合协调区域教育资源,解决分歧和矛盾。评价激励机制:要积极引导,发挥典型的导向作用,对社区教育工作者考核评估,对社区教育志愿者的评优和定期召开表彰大会。制度约束制度:制定《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确定共享资源的项目种类,主要用途,管理人员职责和权限等。责任联动机制:以各级党组织为核心,召集本级社区教育资源共享协调委员会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制订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职责,确定考核评估指标,实行分级管理,责任联动,纳入目标管理考核之中。经济补偿机制:根据目前人们认识水平和社区发展水平的现状,制订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的经济补偿制度,通过政府购买、单位补贴、计点计时付费等方式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市场运作机制:在社区教育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引入部分市场运作机制,以区别于行政倾向较强的社区共建模式,使社区资源共享能更好地落到实处。

(三)营造氛围,激发需求,提高共享资源利用率只有社区民众的主动参与,共享资源才能发挥作用,共享机制才能有效运转并发挥社会效益。以学习型组织创建为抓手,推动各社区各类教育培训活动的开展,对各类学习型社团组织进行归类合并,给予重点培育。以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开展学习型组织创建活动,每年评选学习型家庭100家、学习型单位10家、学习型社区或行政村1家。通过学习经验交流会这个平台,推动整个社会学习主体意识的提高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三、结论与建议

经过几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一套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共享平台的资源辐射和集聚,满足全区域社区教育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和居民的学习休闲养生活动。建立由社区教育工作委员会到社区、行政村建立社区教育领导小组的二级管理网络,确立社区教育联席会议,完善社区教育工作者考核评估制度,制定了社区教育资源共享管理制度,基本完成社区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但社区教育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自觉的境地,没有政府的支持,工作很难推进,很多工作不是社区教育工作者所能完成的。针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良性的共享机制1、理顺关系、明确责任。出台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进一步理顺相关责任单位的行政关系。2、加大各单位资源开放力度。打破壁垒,加大开放力度,实现全社区资源共享,让市民成为教育资源最大的受益者。3、充分发挥联动作用。整合现有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机构等各类教育资源,实行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二)加强社区的教育培训设施建设加强社区文化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与社区学习点的建设。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创办学习点,加强与辖区内学校、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开展多样化教育学习活动。

(三)整合区域内各种人力资源1、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管理者队伍。2、以社区教育讲师团、宣讲团、志愿队、专家顾问团、社区服务团等组织形式,制定相应的措施,整合人力资源为社区服务。3、重视民间组织的作用,吸纳优秀民间组织负责人,进入社区教育委员会,使社区民间组织有机会参与社区教育管理。

(四)加强课程资源整合力度1、开展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社区教育活动,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多样性继续教育和培训。2、广泛建立数字化学习社区,支持社区广大居民持续参与、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的要求。

第2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 资源共享 区域间 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099-02

近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在一定区域内建立合理的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式,扩大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的辐射范围,发挥高校集聚形成的资源优势互补,改善目前高校优质资源重复配置的管理现状,对提升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利用率和整体的竞争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通过对4所高校的调研和问卷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详细掌握了4所高校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现状。

(一)优质共享资源库匮乏、共享范围单一,无法满足共享需求

目前,随着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建立,很多高校都建成了自己的优质共享资源库,虽然可以满足本校资源共享系统的需求,但很多高校优质资源库种类匮乏,开发共享的范围只是图书馆资源共享、校内大型仪器设备共享、高校信息共享等几个方面的共享,而覆盖所有优质资源共享的平台还很少。高校的社会共享意识薄弱,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所做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区域间高校的共享还很少,许多高校都不想将自己学校的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其他高校分享,高校的优质资源大多数只局限在本校内共享,无法满足本区域的高校共享需求。

(二)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长期深入共享很少

部分高校为了使本校的各项教学指标达到国家要求,确保本校的整体实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此时将有利于本校的一些优质资源进行共享,其根本的目的在于满足本校短期的利益,为了本校的高速发展和各项指标达标的需要。所以,高校间优质资源共享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短期性,在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内容包括教学资源共享、图书资源共享、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教师资源共享、管理人员经验共享、科研项目开发共享、大学城合作等,其目的只是为了本校发展需要,而不是为了将优质资源进行高校间共享,提高区域间高校的整体实力,特别在教学研究与教师资源共享方面都还没有深层次的合作,根本达不到共享的真正目的。

二、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共享意识淡薄,整体规划难以实施

目前,高校在信息化环境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意识较为淡薄,有部分高校没有认识到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导致学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本校共享的水平和条件较低,并与其他高校间形成巨大差距,形成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不均衡现象,导致整体共享规划难以实施;还有部分高校对信息化环境下优质资源共享带来的机遇认识不充分,各高校考虑到优质资源共享需要将本校的许多特色优质资源拿出来与外校进行共享,可能会削弱本校在某些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还有些高校担心通过优质资源共享会增加本校的经费投入、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所以不愿将自己的优质资源用于共享,从而阻碍了高校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

(二)共享体制不健全,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各项共享制度和评价机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发展。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制定出一套涵盖收费标准、共享收益、职责等权益的共享制度和共享标准,导致各高校担心在共享过程中权益、共享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利益纠纷等问题的出现会影响到学校间的良好的校际关系;当前对优质资源共享的评价机制也不健全,对高校参与资源共享的积极性有所影响。因此,建立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机制迫在眉睫,改变传统狭隘性观念的束缚,把握信息化发展趋势,建立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充分、合理地利用高校优质资源,对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具有现实的保障作用。

(三)高校间没有建立公共的共享平台,导致共享信息传递不畅

区域间高校虽然意识到了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资源共享意愿,但由于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区域间高校共享的平台系统,使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只能停留在愿望上而无法具体实施;虽然区域内高校存在优质资源匮乏的现象,但由于没有公共的共享平台,所以只能从本校内部挖掘潜力,无法与外校进行资源共享;部分高校间尽管可以开展部分资源共享,但是由于缺乏共享平台来教学资源、图书资源和大型仪器设备等相关共享资源的信息,导致资源共享信息不能即时,信息传递不畅,给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导致优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很低,造成大量优质资源的重复建设。

(四)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缺乏,培训体系不完善

高校资源共享专业人才包括共享资源的研发人才和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作支撑,目前高校这两类人才特别紧缺,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离不开专业的优质资源研发人员进行优秀课件、网络课程等优质资源的设计创作,也离不开具备很强的综合管理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长远的战略眼光,擅长与人沟通交流,很好的组织能力的共享平台的管理人才,而全国还未出现专门培养这两种专业人才的培训机构,这与两类人才的奇缺现象有必然的联系。或者部分高校即使有一些进行培训的机构,也因为缺少相应的考核及激励机制,致使培训效果不理想。因此,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对提高高校优质资源共享专业人才的专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策略

(一)突破传统观念

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者应突破传统观念的制约和束缚,解放思想,摒弃旧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化环境下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给本校带来的优势和机遇,加大对优质资源共享的投入。从优质资源共享可以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的长远目标出发,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理念,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和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保障。

(二)建立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机制

当前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还没有建立系统的、标准的收费和管理机制,制约了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顺利进行,为了激发各高校对优质资源共享的积极态度并保障各高校在共享中获得利益,需要建立一套标准的共享收费和管理机制。高校优质资源标准化是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基础和有效途径,要提高高校优质资源的共享程度就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对资源进行规范化处理,降低维护和使用成本。高校应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下的通用标准形式,建立优秀资源共享收费与管理标准;此外,还需要建立共享监督和评价机制,对于提供优质资源数据多而且利用率高、效果好的高校,应该给予相应奖励,以促进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的高效、良性的发展。

(三)构建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

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是高校师生和管理人员与外校进行优质资源共享的保障系统,在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上,根据高校师生的资源需求,可以对高校的教育信息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图书馆资源、基础设施资源、科研资源等进行校际共享,在共享平台上各高校不仅可以需要共享资源的相关共享信息以及相关的共享流程,而且可以将本校的优质资源和相关共享管理规章制度上传到共享平台系统。各校的师生都有各自的登录权限,并根据具体的权限对相关资源进行共享,平台系统的界面要求功能简单、操作灵活,查询和共享优质资源简单便捷。通过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运行使用,为各高校师生的学习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对提升区域内高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完善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库

完善高校优质资源库是实施高校优质资源共享的重要保障,包括教学素材类资源、网络课件、电子图书资源、大型仪器设备资源、科研资源、共享事务处理系统等。各高校要定期向高校资源共享平台系统的优质资源库及时上传本校的优秀课件、电子期刊、新购置需要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优质科研项目和高校间共享资源的相关管理规定的更新信息。上传的优质资源要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并结合学习者的兴趣和实际需求来进行有目的的选择与设计,保障上传的优质资源的质量和可用性,从而保障优质资源共享平台系统地顺利高效运行。

四、结束语

区域间高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不仅有利于增强各高校自身的学术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有利于整合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缓解区域间高校优质资源紧缺的压力,实现优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对提升区域间高校的整体教育水平和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尹仁航,刘雨润.高校资源共享的可行性探究[J].管理观察,2014(11):150-153.

[2]吴青林,王焱.信息技术环境下地方区域型高校资源共享策略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2):129-131.

[3]张鹏,刘宇.对高校教育资源区域性共享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6(11):58-59.

[4]陈阳.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管理的应为与可为思考[J].教育教学,2013(05):50-51.

[5]蒋艳红.江苏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2.

[6]翟玉强.再谈高校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J].鸡西大学学报,2011(10):16-18.

[7]魏红.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05):14-15.

[8]黄有福.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意义和策略探索[J].教育经济,2011(04):57-58.

第3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 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符码理论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9-0008-05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以下简称“高职园区”)近些年风起云涌,被认为是调整职业教育布局、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利用效率的极佳选择。资源的集约化、集群化和共享化是建设高职园区的预设目标,而课程资源共享则是其中的核心。然而,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共享仍处于探索之中,各地高职园区虽然积极尝试,但大多是经验层面的操作,缺乏理论引领与提升。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伯恩斯坦(Basil Bernstein)提出的符码理论揭示了课程运行的深层机制,对于分析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是一种恰切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以符码理论为分析工具,以常州市殷村高职园为案例,深入剖析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中的问题,揭示其内在原因,探究解决策略。

一、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遭遇的挑战

高职园区是专门从事高等职业教育或上岗教育、在岗培训的教育机构集中区域的总称。高职园区不仅仅是数所高职院校在空间上聚集在同一区域,其核心追求之一是整合、共享资源。在当前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中,虽然课程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不少成效,但在课程资源共享中还存在如下明显的问题。

园区建设重资源、轻课程。我国许多高职园区对资源建设相当重视,十分强调资源共享,不仅注重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还提倡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资源流动,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放大高职园区的建设效应。但是,课程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很不充分,更未形成有效的模式。实际上,当前高职园区基本上是套用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经验,如上海市西南片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形式包括:互聘教师、互认学分、互用实验室、互借图书、互享高水平讲座、互相开放教学实践基地、互开第二专业(辅修)、共建信息平台[1]。这种简单模仿难以顾及职业教育的独特规律与要求,再者,如果不以课程为线索和载体对多元、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整合、锻造,则资源就处于无序的原始状态,难以有效利用,也将成为高职园区建设未来的隐患。

资源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在高职园区建设中,硬件资源被置于首位,资源共享也被局限于此;对于如何高效共用硬件资源,即“软件”建设,却鲜有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在课程资源的充分整合与利用方面,突破性进展尤其少。例如,常州高职园区整合各校的实训资源,集中建设13个实训中心,包括“数控技术”“家用电器测试与维修技术”“动漫技术”“艺术与服装技术”等。各校实训资源作股进入实训中心,不再重复建设。但是,由于课程未达到真正共享,各校学生能够共享的课程很少,致使各校负责的实训基地仍归其本校使用,实训教学资源共享的目标基本上没有实现。

素质拓展课程共享较多、专业课程共享很少。从已经或正在实施课程共享的状况看,共享课程多以素质拓展课程为主,真正的专业课程占比较低。常州市殷村职教园是整合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等四所职业院校的高职园区。为了促进资源共建共享,除各校原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管委会的主持下,园区开设有第二专业课程、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课程、技能等级证书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等四类共享课程,其中,第二专业课程和证书类课程属于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是充分利用园区资源开发的各类旨在提高学生基本素养的课程。笔者就课程资源共享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从4所职业院校中分别随机抽样选择60名,共240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在共享课程中素质拓展类课程比例最高,达到60%。在共享的专业课程中技能等级证书课程为25%,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为15%,第二专业课程为7%。可见,专业课程的共享程度比较低。专业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心,其共享程度低,表明课程资源的共享仍处于,远未触及核心层次。

二、高职园区课程资源疏离的原因

高职园区的课程资源为何难以整合、共享?本文以伯恩斯坦的符码理论为理论框架来探究其原因。伯恩斯坦聚焦于符码,以“分类”(classification)和“构架”(framing)为经纬,建构了宏大而又抽象的符码理论体系。符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言,其本质则是深藏在语言背后的社会规则,主要是社会权力的分配与再制机制,还包括与之相对应的深层次意识形态。简言之,语言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工具和路径,是权力、利益、阶层、意识形态的表征形式、安置手段与传递通道。语言符码包括限制型符码(restricted code)和精致型符码(elaborated code)芍掷嘈停不同类型的符码具有不一样的特征,表征着不同阶级的权利、利益与意识形态。言说者选择简单且受限制的语法与语句,听者只有依靠特定的社会脉络才能理解,并且体现了团体主义的社会关系,这种符码就称为限制型符码。精致型符码包含复杂的语法和语句,独立于社会脉络之外,本身就具有完整含义,重视个人观点和意图的表达,语言形式使用明确且独特,体现了个人主义的社会关系[2]。中上层阶层的人习惯于使用精致型符码,而下层阶层、劳工阶层的人更多地使用限制型符码。换言之,不同类型的语言符码对应着不同的阶级。

学校课程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载体的,依据语言符码理论,课程中的知识或者说教育知识可被分为集合符码(integrate codes)和整合符码(collection codes)两种类型。教育知识的两种不同符码类型是如何产生的?伯恩斯坦提出“分类”概念和“构架”概念对之进行解释。分类指教育知识的组织方式与不同知识之间的基本结构,表明了教育内容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内容之间界限的清晰程度。“分类,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具体内容分类,而是指内容之间的关系。实际是一种原则,所调控的是内容或范畴之间的关系,有强弱之分。如果内容之间界限分明,则说明它们之间为强分类; 如果它们之间的界限比较模糊,则说明它们之间是弱分类。”[3]“构架”,指知识传递的方式与不同知识传递方式之间区别的清晰程度。“所谓构架,原来指知识的传递者或习得者在所要传递或习得的知识的选择、顺序和标准方面的控制权。实际也是一种规则,所调控的是一个特殊范畴或内容之内的关系。在教育中,可以特指教学实践沟通的规则。”[4]根据分类与构架的概念,强分类、强构架的知识属于集合符码,弱分类、弱构架的知识构成了整合符码。集合符码与整合符码的特征不同,如表1所示。

集合符码与整合符码实际上表征了不同的课程类型。由表1可知,按照集合符码和整合符码形成的课程内容专业性、开放性是不同的。集合符码课程内容专业性强、知识封闭、可选择性差;整合符码课程内容专业性弱、知识开放、可选择性强。

不同的符码类型不仅是不同课程类型的表征,而且规约了课程背后的权力关系。伯恩斯坦认为,“不同的社会阶级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模式,不同的语法、修辞,反映出不同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影响着语言的使用,而语言的使用又强化了社会关系。”[6]换言之,分类与架构这两个概念反映了社会权力分配和社会控制的原则,彰@了课程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在学校教育中,绝大部分课程属于集合符码课程,在课程由权威控制、内容明确预定、灌输盛行、教师占据优势主导地位,学生是被动的、被塑造的对象,课程不可避免地会复制现存的社会关系,反映占据优势地位的阶层的权力与利益,传递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课程维护的是中上阶层的权力和利益,不仅没有促进下层的、劳工阶层的提升与解放,相反却进一步固化了他们的弱势地位。

从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的目标看,当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形态不利于共享。职业教育紧盯企业、行业与就业,强调实际工作技能的养成,因此专业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心,而专业课程属于集合符码课程。以五年一贯制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为例,其人才培养方案由国家统一研制,入学要求、学制统一规定,职业能力和培养目标有统一规格,教学评价以考试为主。专业课程内容的教学安排严格遵循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要求,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该专业从第二学期计算机组装维修课开始,到第八学期的网络综合布线课结束,教学安排的先后顺序严格遵循该专业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要求,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排列,体现出集合编码的科层性和刚性特点。

基于集合编码方式的专业课程内容独立性、封闭性强,开放性、选择性差,学生进入与保持难度大,不利于课程的充分共享。首先,专业课程内容的长学程不利于共享。完整地学习某一个专业的全部课程内容需要三年或五年的学习时间。其次,专业课程内容的高门槛不利于共享。专业课程专业性、系统性很强,对学习者的基础、能力、态度、意志品质的要求都比较高,其高门槛影响了学习者的可进入性,持续学习也会遭遇极大困难。再次,专业群的差异性影响专业课程内容的共享。内容相近或逻辑关系紧密的专业形成专业群,同一专业群之间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共享性,而不同专业群课程内容之间差异性大,共享性差。以常州市殷村高职园区为例,不同院校之间开设的专业群差异较大,相近或部分重叠、易于共享的专业课程较少,共享性专业课程占全部专业课程的比例一般不足20%。这种差异会给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带来不利影响,也是造成跨校选修的第二专业课程、技能等级证书课程、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等比例较低的内在原因。

三、微观权力对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的影响

如前所述,伯恩斯坦认为,不同的符码类型反映了知识的权力结构,权力结构控制了教育知识的传播以及所传递知识的方式[7]。社会控制在集合符码中得到强调,在整合符码中弱化。权力结构不同,对高职园区共享课程管理的影响不同。学校内部的组织结构与编码方式相关联。强分类、强构架的集合符码有利于形成权威控制的垂直型组织结构,学校内部阶层明显、等级性强,不同阶层之间相对封闭。弱分类、弱构架的整合符码形成民主平等的水平型组织结构,学校内部阶层不明显、等级性不强,不同阶层之间相对开放[8]。

伯恩斯坦的理论是宏观的,对于高职园区课程资源的共享而言,则需要分析微观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方式。高职园区的管理组织是典型的垂直型组织结构,上下级层级分明,不同层级之间交流甚少。在集合符码的课程中,教师掌握了教学过程的主导权力。最低一级的学生处于服从和被控制的地位,权力最小。这种权力结构的深层次成因是集合编码方式,在具体的管理运作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学年制课程管理制度限制了学生的选课自由权,对课程资源共享带来消极影响。学校的课程结构以必修课程为主,辅之部分限选课程和少量的任选课程。学年制以学年为期限,以明确而固定的学制为周期,安排固定的课程量、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标准,适合大批量、高效率地培养统一规格的学生。这种制度体现国家意志和学校权威的控制,赋予学生的选择性很小。除了少部分选修课程,绝大部分课程封闭性强,开放性和选择性差,给课程共享设置了严重障碍。

其次,优秀师资短缺是制约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因素。职业院校中优秀师资普遍不足,优秀的专业课程师资是高职院校最稀缺的资源。再者,在学校的管理中,教师处于被支配和控制的地位,优秀教师也不例外。越是优秀的教师,负担越重。优秀教师常年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既要承担满工作量或超工作量的教学,通常还要指导学生的技能大赛,作为教练在业余时间带集训队参加技能大赛。另外,他们常常还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骨干。这种状况导致优秀的专业课程教师没有动力、也没有条件承担更多的教学工作,学校也往往不乐意把优秀专业教师的课程与其他学校共享。

最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是制约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高职园区中,管委会负责总体规划和园区的日常管理,以及校际协调,大量的教育组织与管理工作仍由各个院校负责,学校仍是独立的一级管理单位,是强大的权力中心和牢固的利益主体。学校在课程资源共享时必然会关注投入和产出的成本核算。目前,高职园区在课程资源共享的利益平衡机制方面还不完善,这是课程资源共享的严重制约因素。

四、提升高职园区课程资源共享度的策略

教育知识的符码类型及其背后所隐藏的权力结构对课程资源共享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要提升高职园区课程资源的共享度,就必须舍弃依靠行政方式生拉硬凑的变革方式,而转向改变符码类型及其权力结构的路径。具体的着力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转换专业课程的知识符码类型,增强专业课程的开放性与共享性。专业课程以集合符码的方式呈现,共享难度很大。但专业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共享不能回避专业课程。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并非异常深奥,大部分具备共享的可能性。依据符码理论,可以恰当改变现有专业课程内容的集合符码方式,根据学生学习和学校的实际需求,使用整合符码对之进行二次开发,形成新的整合课程,便于共享。例如,在常州市殷村高职园区,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环境艺术专业的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建筑物的结构,而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开设有“建筑艺术”专业,该校整合了有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精炼内容,降低难度,减少专业术语,以较为通俗易懂的整合符码的方式开发了一门“木屋结构”课程,深受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欢迎。这类整合课程满足了客户学校和学生的需求,整合符码的形式易于学习的进入和保持,大大方便了专业课程资源的共享。

二是开发、开放证书类专业课程。职业资格证书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为了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各个职业院校均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拥有丰富的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等证书类课程资源。这类课程不像专业课程那么严密,大多以整合符码形式进行开发。园区管委会应对这类课程进行梳理完善,特别是要促使各校之间相互开放,转变为重要的共享课程资源。例如,常州市殷村高职园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的“汽车驾驶”课程能帮助学生考取驾照,不仅受到各校学生青睐,甚至也受到许多教师的欢迎。

三是努力采用整合符码形式开发素质拓展类课程。高职园区拥有比单个学校丰富得多的资源,把这些资源以整合符码形式开发成园区共同的素质拓展课程,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价值。由于采用了整合符码,素质拓展类课程管理柔性、层级结构扁平,开放性较强,更适合共享。这类课程的目标主要立足于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程比较短,教学方式灵活,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教学评价多元,一般不注重考试;课程内容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与社会实践。常州市殷村高职园立足园区的职业教育资源、产业资源和新农村资源,采用整合符码的形式,开发出50多门素质拓展课程,部分课程如表3所示。

四是建立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促进课程共享。高职院校现有的学年制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学分制改造,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虽然仍然不能实现弹性学制、完全自主选课,但是已为学分互认和转换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比如第二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及相同专业课程无需重复学习,直接互认学分、实行转换;需要修完不同的专业课程,即可完成第二专业课程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未来园区管委会可以适度扩大学分互认与转换的范围,进一步推动课程资源共享。

五是扩大、充实选修课,改革选修课的评价方式。扩大学生选课的自、自由权是课程资源共享必然的题中之义,为此就必须扩充选修课的范围。由专业课程经过二次开发而形成的课程,可以设置为限选课;而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类课程、素质拓展类课程等,则可设为任意选修课。这类课程所有学生都可以自主选修,在毕业之前完成一定学分即可。评价则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注重实际学习效果。

六是建立教师互聘、外聘和激励机制,缓解优秀师资紧缺问题。园区可通过园、企合作的途径,从园区产业区或更大范围内聘请企业中的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优秀管理者或经营者作为园区的兼职教师。通过合同或协议的方式聘请园区以外的优秀教师,包括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国外的优秀教师以及优秀的青年教师。每年推荐优秀的青年教师给各个学校,成为学校正式聘任的教师,以此作为激励机制之一。对于不同来源、不同水平、不同M意度的教师,给予不同的待遇,实行适度的、同工不同酬的薪酬与考核机制,拓展师资来源,吸引园区以外、更高水平的教师加入共享课程的教学队伍。

七是建立“小机构、大协作”的水平型管理组织,吸纳多方人员参与,以利于平衡学校利益关系。作为园区的管理机构,管委会人员要精干,应充分利用园区各校人员和机构,成立兼职的协助组,组织园区课程共享。在园区成立课程资源共享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按照类别设立协助组,分门别类地负责各项课程资源共享工作。与较封闭的学校内部垂直型组织不同,这种“小机构、大协作”的水平型组织是一种民主、平等的跨校组织,有利于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利益平衡机制,有利于信息充分流通,这为解决校际利益博弈问题提供了管理上的便利。

参 考 文 献

[1]孟永红.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机制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36-37.

[2]谢小平.符码、分类与架构:符码理论的主要思想及学术争辩[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149-154.

[3][4]刘丽玲.论巴兹尔・伯恩斯坦的教学话语理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39-144.

[5]姬广凯.伯恩斯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4.

第4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0-0049-03

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典型模式, 其核心价值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高等职业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指的是在一定区域不同协作体内,物力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在不同分配方式上实行资源优势互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模式。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可优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条件,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环境,最终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一、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现状分析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位于常州市武进区邹区镇殷村,总面积5200余亩,核心区1600亩,整合了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常州交通技师学院、常州市人民警察培训学校和江苏省常州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等四校一基地,投资近20亿,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全日制学生2万人,社会培训每年4万人,青少年职业体验和感知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终身学习每年100万人次。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以殷村为核心,以建设中国最具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示范区为目标,以职教园、旅游区、新农村融合来统筹规划,以城市化的理念促进殷村的协调发展,将殷村建设发展成为“宜学、宜游、宜居”的东方“剑桥”式新农村。以青少年成长教育文化为核心,以休闲、生态、科技等绿色产业为依托,以“绿色生态休闲之旅、历史人文感悟之旅、科教创智体验之旅”为项目,打造以职教文化为特色、江苏省知名的4A级生态文化旅游区。

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建设发展思路:一是统一规划,实现资源集约化;二是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享化;三是优化专业,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园企一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五是立体构建,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通过对其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科建设、专业发展进行整体架构,形成高职教育园区新特色,为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提供好的案例。

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前身为部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江苏省城镇建设学校,创建于1988年,隶属于江苏省住建厅,是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的一所公办专科学校。学校现设有五系一部,分别为建筑规划系、土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电子工程系和基础部。新校园位于殷村南部,占地800亩(核心区700亩),在校学生数10000人,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二、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

资源共享模式的设计

(一)常州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目标

1.建立高职教育师资力量资源共享机制。资源共享是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师资力量的资源共享是解决高职院校资源不足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有利于各个高职院校提高整体师资的水平。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8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讲师、副教授等中、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占75%,“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69.2%;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现有教职工15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硕士研究生占30%以上;常州交通技师学院现有教职工240余人,其中专兼职教师135人,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技师及高级技师占到实习指导教师的66%。因此,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可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制定园区内教师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来保障教师资源的自由流动,消除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的壁垒。同时可开发建设园区教师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将园区内所有教师按照不同的专业、学科来分门别类。通过现有的网络资源,完善教师资源信息共享机制,强化教师奖惩机制,保障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师在兼职学校享有与本校教师同等的评优、评先和进修培训的机会。

2.建设高职教育园区教学设施共享机制。教学设施共享机制对学校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园区可通过管委会出台校际硬件教学设施共享政策,让各校的实训场地、图书馆、体育馆、机房等教学设施资源实施开放式管理模式,联合建立教学设施数据库和网络查询平台。目前,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规划设有中心服务区,位于园区相对中心位置,可供各校园使用,集中规划一处园区标志性建筑,面积不少于3万平方米,包括游泳馆(泅渡训练馆)、篮球馆、乒乓馆、健身馆、网球馆、羽毛球馆等体育场馆以及适合大型综艺活动(1200人)、学术报告活动的综艺中心和学术会堂。中心服务区具备科研中心、商务中心、行政管理中心、医疗和交通等社会服务中心的功能。

3.建立高职教育园区学分互认机制。高职教育园区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可开发和整合各种资源,实行开放教育。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各校可成立学分互认协调机构,选派专人负责管理、协调,学校之间定期召开会议,商讨制定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不同学校之间要签订学分互认协议,实行弹性学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互选是推行校际之间学分互认的前提条件,学校共同开发课程互选管理系统,将课程简介、授课教师情况、教学大纲与方案等一系列教学信息输入系统,教师通过系统统计学生成绩。

(二)常州市殷村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模式的原则

1.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内的学校,由于行政隶属的不同,容易出现分工不明、功能趋同等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部门与各学校主管部门合作,共同编制高职教育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确立园区内的总体发展目标、布局特色以及发展路径。政府要牵头成立园区内各校合作的职教集团,统筹高职教育园区的资源管理和配置,搭建园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园区内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法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定资源共享中各主体的地位、权利与义务,协调不同主体间的利益分配。

2.集团化办学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职教园区要坚持集团化办学方向,整合园区内职教资源,加强校企合作。集团内部要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职教集团协调师资、实训基地等,使之合理配置。园区内各校要根据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根据人才需求现状,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计划,根据所在城市和本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办学方向,为地方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

三、常州市殷村高职教育园区教育

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策略

(一)成立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

除了殷村高职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还要成立由政府牵头,联合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及学校等共同组建园区资源共享委员会,下设教学工作委员会和学术工作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教学日常管理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教务处处长组成;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科研、专业建设、学术交流等工作,成员由教育行政部门、园区内各学校科研处负责人组成。殷村资源共享委员会建立例会制度,设立秘书处,负责协调推动殷村高职教育园区资源共享工作。

(二)实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

殷村职教园区要按照资源集约利用、专业集群发展的建设思路,实行师资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制度,加大资源共享与整合机制建设。按照“园区统筹、分类管理、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学分互认”的原则实施课程整合,实现课程共建互选、教学设施开放共用、师资共同发展和人才共同培养。通过选课的方式可实现园区校际间资源共享,建立学分制管理的不同学校间互认学分的制度。园区内各校根据课程安排开设课程提供给其他学校学生选修,其他学校的学生通过选修外校开设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可以转换成本校学分。建立互选课程准入制度,将本校的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列入开课范围,提供给外校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学分,并转换为本校的学分。

(三)建立职教园区师资、教学设施资源共享机制

第5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1.1现状

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共同实施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用数字技术组织的,以网络形式的,具有双向使用功能的文化创新工程。也是一项惠民工程和德政工程。它将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网络传送到城市农村的基层文化单位,最大限度的为社会公众所享用,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享。工程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以国家中心、省级中心为龙头,市级分中心为枢纽,县、市公共图书馆为基础,农村乡村和城市社区文化站、图书室为重点的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农村乡村的公共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汇聚其它文化机构的各类优秀文化资源,以及民间传统文化资源,让公众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民,通过“天网”或“地网”可以方便快捷的享受文化信息资源。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在新形势下实施的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一项功在当代、惠及长远的富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创新工程。

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是由国家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实施的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教育均等,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惠民工程。

这三项工程的实施,给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但是,我们也看到,在繁荣的背后,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1.2存在问题

1.2.1财力资源的重复投入和发展不平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都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虽然由不同的主管部门实施的,但国家财政部均参与其中,其设备的投人均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的投人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实施过程中,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补隶属。虽然牵头实施的部门不同、工作重点不同,但三者的服务对象是基本上是农村最基本的群众,在服务平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终端设置等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

经过几年建设,贵州省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现已具备资源接受、制作、、人员培训的能力,数字资源总量近6.8TB。贵州省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从2006年10月全面启动以来,目前已建立了省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收集整理了可供基层收看学习的各类教学节目2800多个小时,建成乡镇、村和城市的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终端站点18000个,计划到2007年底完成终端站点16000个,约占全部建设任务的90%,2008年将完成全部终端站点建设任务,基本形成全省城乡一体的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贵州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也基本上普及到村级小学,基层网点也达到20000多个。目前,我省已建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这三项工程中,无论是建立的乡镇和村级网点,还是数字资源,都处于较低水平。一个村既有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点又有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现象普遍存在,且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相比较,设备投人和发展状况也不平衡。

1.2.2受人才资源的限制,工程的效益发挥不够理想

三项工程基本上都是依托计算机网络或者卫星传输、有线电视网络传输为手段的高新技术来实现资源共享的。但是,在农村,特别是在贵州这样的西部贫困地区,县、乡镇的计算机人才十分缺乏,甚至有的乡村干部对计算机的认识还停留在表象阶段,威宁县支中心仅有3名工作人员,下属650个村级网点,几乎没有人懂得计算机的一般操作程序,各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点的工作人员也是有教师兼任的。各乡镇、村技术人员因工作关系,经常变动,往往接受共享工程培训的人很快离开现在工作岗位。由于人才匾乏,一些偏远山区的乡镇因操作不当,造成设备损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需要花很长时间到县城维修,甚至有的因经费困难干脆不去维修,形成设备闲置。据2007年9月的调查,威宁县650个村级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点,正常开展活动的不足70%,甚至个别村几乎全年役有开展活动。这种状况不仅不能发挥作用,而且造成国有资源极大的浪费。

1.2.3数字资源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存在着重复建设的现象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都把数字资源建设作为工程实施的重点,各自都在建立自己的数字资源。虽然各自的资源建设重点不同,但由于役有统筹规划,有许多数字资源仍然是重复的,打开各级各自的网站和镜像站,相同或者似曾相识的数字资源随处可见。特别是电子图书、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重复量较大。随着技术的进步,数字资源传输也随之多样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远通联发[2006]1号)和贵州省委组织部、省远程办、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全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整合工作的通知》(黔组通〔2007]10号)要求,加强对“两项工程”的资源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推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优势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步骤。通过对“两项工程”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组织管理等资源进行整合,将有效地扩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覆盖面,丰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目前,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汇集各类资源达35TB;“十一五”期间将达100T$以上,每个基层用户将拥有5万种以上电子图书、9000部以上数字视频节目和40个以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化资源),提升“两项工程”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2加强三大资源整合是县级公共图书馆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当务之急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相比较,虽然目前的发展规模、普及程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就数字资源建设看,无论是数字资源数量,还是涉及社会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县级公共图书馆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就成了当务之急。

令人高兴的是,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领导层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多次出台资源整合的相关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必须坚持“整合资源,共建共享”的指导原则,充分整合各系统各部门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管理队伍、站点场所、技术和资金等资源,多方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因此,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资源整合,是完全必要和可行的。

扎实做好资源整合,既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落实正确政绩观,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资源,避免重复投资、资源浪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资源作用,构建“远教搭台、部门唱戏、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工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多赢,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健康协调发展。最近,贵州省委组织部、贵州省文化厅已经就资源整合问题发出通知,拉开了资源整合的大幕。共享工程贵州省分中心还与省农业厅、省计生委、省环保局、省科协、省烟科所、省疾控中心等相关单位建立联席会议,商讨我省资源库建立的问题并达成一致意见,全力配合共享工程贵州省文化资源建设。利用共享工程平台为广大农民群众服务。我认为:资源整合,要立足于实现“多赢”,坚持统筹规划、密切合作的原则,明确资源整合工作任务,重点加大整合和协作力度,真正使“几张皮”变成“一张皮”。

2.1整合墓础设施和网络资源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要在省、市、县三级“先锋在线”前端播出平台上进行对接,实现远程教育资源与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电视上网”工程终端站点同时作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网点,为基层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播放文化信息资源。实行“一站(点)两牌”,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实现统筹规划、共同建设、共同使用。中小学远程教育播出平台要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播出平台对接,让文化信息资源和党员干部教育资源进校园。

我省于2006年底建立遍及遵义全市的“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初步搭建起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网络构架,成为全国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运行五年来,第一家达到了“全区域覆盖”的地级市。2007年,国家中心再次向遵义市8个县配送了8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2008年,8个县下辖114个乡镇全部配备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进一步完善了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

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网络服务体系建立以来,各支中心、基层分中心以及基层服务网点因地制宜,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为改变遵义市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基层广大群众的欢迎,被有关媒体誉为“流动的数字图书馆”。

为确保遵义市文化共享工程的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得到实惠,遵义市开拓思路,强化全局意识,打破条块和部门的局限,实施了文化共享工程与遵义市广电网络、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及国际互联网的整合,实现了“多网合一、一网多用”的目标,创建了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探索出一条西部地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新途径,在2006年6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经验交流会”上,被国务委员陈至立誉为“遵义模式”。

2.2整合数字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省级“先锋在线”播出平台主页面,设置“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专题栏目,播出由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提供的资源。在各地州、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平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可以利用自己已有的大量数字文化信息资源为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服务,并不断开发整合资源。在数字资源建设上,根据各自的工作重点,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2.3整合基层站点管理资源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网点的组织管理上,各县级支中心要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一规划,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共同服务。要科学制订基层站点的活动安排,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妥善处理相互的关系,合理安排收看时间,统一组织服务活动,确保服务管理和组织活动健康有效开展。要积极探索和总结工作规律,努力形成基层站点正常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

第6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一)公安院校教育特性要求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公安院校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不同普通的国民教育。一方面公安院校教育的对象是警察。纵观世界各国警察教育模式,其教育管理体制都是相对独立的,实行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公安机关拥有对公安院校的独立领导权;教师具有双重的身份(既是警察又是教师);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院校与公安实战部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实行全员的和终身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公安院校教育的内容,特别是专业内容与普通国民教育区别较大,保密性强,许多信息不能与互联网共享。因此,建设具有公安教育特色公安教育网(互联网与专网),实现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就成为了公安院校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公安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需要分享最优秀的公安教育资源将全国公安院校的优秀专业和学科进行了有机集成。把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集中在一起,实现优秀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充分共享,使民警培训教育最优化,从而促进民警队伍素质在全国范围内的整体提高。避免了公安院校教育各自为战,重复、低层次、粗放的教育。为国家节约教育成本。

(三)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公安教师和教官水平提高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对促进公安院校教师和从事公安教育的教官队伍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它通过公安教育网络化实现了公安院校教育与公安实战的有机结合,一方面使公安教育更具有现实性、针对性,促使公安院校教师提高实战能力。另一方面,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对教师和教官都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客观地促进了他们对公安教育的研究,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二、双网成果: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经验借鉴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全球信息化的发展,使网络伸延到各个角落,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院校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内外环境方面,院校教育变成了全球网络中的一个结点;在教育教学功能方面,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并形成了一个由普通高校与其他教育机构、政府部门、各行各业、家庭、企业以及整个社会紧密联系起来的全国性的远程开放性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学管理的新体系。这就为建立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实现公安教育信息共享提供了可能性。另外,从公安机关来说,公安部建立了中国警察网,各地公安机关也都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自己的共享平台,这也为建立中国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借鉴。

(二)“金盾工程”为公安教育信息资源专网建设提供了保障为落实“科教强警”战略决策,1998年公安部提出在全国实施公安工作信息化工程建设计划,即“金盾工程”,1999年正式启动。“金盾工程”建设,全国公安机关实现了“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完备,信息应用种类比较齐全,部分公安业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信息化工程流”的目标。公安信息化初步呈现“纵向贯通、横向集成、互联互通”的整体格局。目前,公安信息网已覆盖32个省厅、478个市局、3361个分县局和平力7万多个基层所队。“金盾工程”建设为公安教育信息资源专网建设,实现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保障。

(三)公安校园网建设为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各公安院校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要求及院校发展的需要,在校园网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特别是在互联网络方面,不但加入部级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而且自发建立区域性的信息资源共事体系。如:各种图书馆联盟的建立等。有些院校还在公安网中专门建设了自己的网站,供本地区公安民警共享。这都为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三、对策建议: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保障

(一)双网建设,理念领先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首要问题是建立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我们可以仿照公安部的模式实行双网并进,在互联网和公安网上分别建立公安教育资源网,以实现公安教育信息不同方位的共享。它应是涵盖全国公安教育系统,具有全国联网的信息系统接网功能。实现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在理念上应明确:一是要考虑公安院校师生和在职民警的需求。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是为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服务的,因而无论内容还是功能上都应充分考虑公安院校师生和在职民警的需求,具有可利用性,使民警、学生、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能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信息。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必须进行反复需求分析,即结合实际情况,从更加专业的角度对用户提供的需求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表述。二是要体现公安院校教育和公安工作的性质。一方面必须紧密结合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在公安院校和全国公安机关之间用网络架起一座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通过网络让教师和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公安工作的动态和发展;通过网络了解全国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另一方面充分重视公安教育信息网络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保证网络的安全和公安内部信息特别是违法犯罪信息不泄露。三是体现资源与信息的互联互通。现有的公安院校拥有各自的核心优秀资源,且在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上都有各自的优势,如果能够通达网络方式,使各级各类公安教育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节约资源建设成本,降低教育费用,使各教育资源形成聚合效益。

(二)分别接入,专门管理从一般意义上说信息共享是不同层次、不同部门、不同信息系统间信息和信息产品的交流与共用。被共享的信息在被共享时。一般需要相关的环境。根据公安教育的职责和工作机制,公安教育信息数据大部分来自各公安院校、公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基层,既有服务公安工作的内部环境,还有服务社会的外部环境。因此,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必须是能够覆盖全国各公安院校和公安机关、科所队等基层部门并能服务社会的双网环境。在具体措施上:一要使互联网和公安网分别接入,搭接无限的学习资源,实施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三级管理。要把全国各公安院校所建的网络信息资源,按照不同内容和要求分别都搭接到互联网和公安专网上,建设互联网的公安教育资源网和公安专网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在学校教育和公安部门之间用专网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群众的桥梁。公安专网与校园网衔接后即可形成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的两级管理模式:一级中心,即公安部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二级中心,即公安院校教育信息资源中心。二是完善校园网建设,实现院校教育数字化。校园网是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主干,是基于公安院校内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其核心功能是提供各种信息资源的共享;教学资源的共享;教育知识教育技术的共享;管理信息的共享以及加强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交互。

(三)设立规则,改革体制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应按照业务关联的原则来构建统一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的协同,使各类信息资源能够统筹管理、关联应用,解决相互制掣封闭的突出问题。按照公安部“金盾工程总体方案设计”的要求,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开发平台,通过多个系统的整合和联通,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信息共享,最终实现公安大教育格局。在平台建设上:一要制定标准。这是实现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如果不制定统一的管理标准,没有共同遵守的准则,各地建立的教育资料不统一,所使用的管理系统不统一,工作环境不统一,相互间不能交流,就不能实现教育信息的共享。因此,制定并执行统一的标准,在公安教育信息资源网络建设中大力推行标准化,是实现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工作。二要改革体制。公安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全局性的建设任务,它的实施将深入地影响到公安机关各类用户、各个管理机构和部门。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一个部门能够超越各职能管理部门的权威,对学校信息化有决策能力,起到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的作用。从实际工作出发,应当建立一个能够协调各个部门,负责全局信息化建设、信息管理以及具备技术研发支持服务能力的应用服务提供部门。

第7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展视频图像资源的建设。例如,公安部门建设了社会治安动态监控系统、交警卡口系统等,城管、交通、环保、水利等部门也分别建设了满足各自需求的视频图像资源系统。如何将这些视频图像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纵向、横向共享和统一调度是目前必须面对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整合共享的现状

在实际情况中各部门建成的视频图像系统存在着互联难、共享少、重复建设等问题,下文以宁波市政府相关部门为例,介绍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现状。

视频建设的现状

宁波市视频图像资源的主要来源为各部门建设的前端视频摄像机的实时拍摄视频。截至2012年7月,被调研单位已经建成的前端视频摄像机共计6917个,其中公安局在海曙、江东、江北、鄞州的市区范围已安装摄像机6000多个(不含道路卡口和电子警察的摄像机),交通委安装100多个,城管局安装300个,水利局安装27个,气象局安装15个,海洋渔业局安装30个,环保局安装400多个,林业局安装6个,人防办安装39个。

各单位的建设模式各不相同,主要包括自主建设、租赁电信全球眼以及自主建设兼租赁电信全球眼等三种模式。

各单位视频信号分为数字模式、模拟模式,以及数字兼模拟等三种模式。视频图像质量分为黑白标清、彩色标清和彩色高清三种级别。

资源共享的现状

在各部门的内部,视频图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已能够较好地实现。如公安局建成数字视频共享平台,能够实现对全市所有视频图像前端采集图像的实时查看和存储的视频资源的点播调取功能,各分局之间的视频图像资源也实现共享;水利局实现了从省、市、县水力部门的视频图像资源共享。

但在各部门之间,视频图像资源的共享和整合只有个别的案例。如宁波市江东区的城管局和公安局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推动下实现了部分视频监控的共享;宁波市应急办的指挥中心接入了公安局、水利局、气象局、环保局和交通委的视频图像资源,但只是单向的接入还没有实现接入部门间的资源共享。总的来说,目前宁波市视频图像资源只实现了局部的、小范围的共享和整合。

影响共享的关键问题

从现状中可以看到资源整合共享分为纵向和横向两类。部门内部纵向属于同一行政体系,视频图像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实现较好,如公安和水利都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的整合共享。而横向方面部门之间的共享却很少,有视频图像资源系统异构及标准不一致的原因,但根本溯源还是在部门间利益的问题。各个部门都先希望获取其它部门的资源,但希望少共享自己部门的资源。要想实现政府视频图像资源的纵向和横向整合共享,首先应该突破部门利益壁垒这个关键问题。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分布的视频图像资源系统异构,缺乏统一的标准,无法进行有效地交换。各部门在建设中各自遵循上级部门或行业的标准规范,造成视频图像资源建设缺乏统一标准,建成的系统在视频格式、传输协议、管理平台等方面各不相同。虽然浙江省公安厅于2004年颁布过地方标准《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技术规范》(DB33/T502-2004),但其主要针对公安社会治安动态视频监控系统,在其他部门和其他应用中不一定适用。各系统相互独立,形成视频图像信息孤岛,从而不能有效实现视频图像资源共享。因此,那些在资源整合方面制定了统一的标准规范的部门,在内部纵向上容易成功取得视频图像资源的整合共享。如浙江省公安厅制定出台的《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 629-2011),使公安系统的视频图像资源能够较好地实现共享整合。

整合共享平台的架构

针对宁波市各部门视频图像资源建设的现状,宁波市提出了建立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平台。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平台主要是将各政府部门已有的视频图像平台进行整合,建立视频图像资源数据库,在政府内部实现以“目录共享、授权访问、自主调度”为工作机制的视频图像资源共享,同时推进相关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对以后建设的视频图像平台进行指导和规范。

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

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平台能否建好并能长期运行下去,关键在于需要一个能够突破各部门利益屏障的综合协调管理机构。这个机构主要负责建设和运维该平台,目前看来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是最佳选择。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管理机构是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它负责指挥和协调省市区的应急办以及各部委局的应急管理部门。在此框架之下,地市应急办又可指挥属下各县市区的应急办,并协调该区域局委办的应急部门。这样的体制架构保证了政府应急平台除了与纵向的国家、省、地市、区县应急办信息数据互通外,还与横向的厅、委、局、办专业应急管理部门数据共享。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平台可作为子平台纳入到政府应急平台的整体建设运维中。

技术架构

在这里提出一种视频图像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的基础技术架构。该平台分为网络基础层、资源整合层、资源数据层和应用服务层。网络基础层是视频图像资源传输和共享的基础;资源整合层主要是对异构平台视频图像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数据层是对视频图像资源数据的整合,主要内容是建设、维护视频图像资源数据库和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应用数据层上搭建统一门户系统,实现用户的统一登陆、统一认证、统一授权。同时以安全保障体系、运维支持体系、技术标准规范和法律法规为保障(见下页图)。

安全保障体系

平台涉及国家秘密的,按照BMB17-2006《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系统分级保护技术要求》的要求进行定级和防护,不涉及国家秘密的,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三级或以上等级的要求进行防护。

平台应采用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统一的CA认证系统进行证书发放,实现应用系统身份认证、授权访问控制、责任认定。

对平台系统中安全设备的安全策略进行统一的规划。涉及不同安全域之间的数据交换按照国家保密管理有关要求实现。

建立本地备份系统,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有条件的可进行异地容灾备份。

运维支持体系

运维支持体系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平台的运行效果,乃至生命周期。运维支持体系建设包括日常维护工作、搭建和维护技术支撑平台、制定统一的运行维护流程、建立整个运行维护支持体系的管理制度、运行维护支持队伍的建设等几个内容。

为保障平台长期有效运行,应明确平台建设单位、接入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分工和职责,并建立考核机制,同时纳入到政府工作考核项目中。

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虽然前面提出资源整合层对多源异构视频图像资源进行了整合,但从长远看,统一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协议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然而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视频图像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规范。政府管理机构应综合考虑视频图像资源的需求,结合各部门行业应用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视频图像资源建设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同时要加快制定视频图像资源整合的技术标准规范。为实现平台深度整合,必须解决视频图像资源整合涉及的视频图像格式、编解码、接口、传输协议等技术。统一的视频图像资源整合的技术标准规范将对技术攻关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可参考浙江省公安厅出台的《跨区域视频监控联网共享技术规范》(DB33/T629-2011),结合各部门的建设现状和今后规划,研究制定视频图像资源整合的技术标准规范,作为平台深度整合技术攻关的基础。

配套的法律法规

尽快出台配套的法律法规,以解决目前视频图像资源建设中存在相关问题,规范视频图像资源的建设、整合、使用和维护,以更好地保证资源的安全合理利用。一要规范视频图像资源的建设范围,同时明确各视频信息采集主管部门的责任。二要规范视频图像资源的保密管理。视频图像资源的内容可能涉及国家安全或个人隐私,对视频图像资源的保密管理至关重要。应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约束,严格管理视频图像信息。三是要明确视频图像资源管理的责任追究。对于违反规定的进行处罚,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中、、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8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一、建设自己的馆藏特色

现代化技术下的文献资源共享,必须形成自己的馆藏特色,也只有具备特色馆藏才能形成优势。花费大量资金重复建设收集其他馆已经拥有的贵重资料,不仅意义不大,并且造成本馆经费紧张。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在文献建设中彻底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模式。加入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的高校图书馆应按学科专业、文献类型、出版国别及文献语种实行分工购藏,并要求各馆将所承担的学科领域的各类文献尽量收集齐全。特别是在信息资源开发上,应从网络共享出发,全面规划,进行文献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特色。加强学科特色的文献收藏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学科和教育发展趋势,本地区本系统科研整体发展战略变化、本地区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状况、本单位已形成的藏书格局、文献经费的多少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图书馆馆藏建设应根据上述条件的变化作相应的调整,使其适应本地区、本系统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发展战略需要、规划本馆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制定一个规范统一、详细得当、学科齐全的学科框架,然后根据文献内容的水平及读者的不同需求层次,对各学科范围的文献相应地划分若干层的收藏级别,并规定各级所要达到的收藏目标,文献收集方面,要加强收集与科研相关的学科专业文献,并逐步形成学科特色。

二、共享网络资源特色化建设

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据库资源建设针对我国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文献状况,应尽快建成全国和地区的网络资源和控制中心,并以组织建设为基础成立跨行业,跨系统的权威性管理机构,做好共享网络和资源建设的规划设计,为共享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要加强数据库资源建设,集约化系统已开始步入实用化的阶段,数据库共享迫在眉睫。但目前我国数据库信息总量中占比例甚微,大型数据库量小,小型数据库普遍存在不规范、不统一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书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必须强调坚持数据标准和数据共享原则,在结构化、模块化基础上充分考虑集约性、通用性和社会性。改变目前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的建库局面。各文献情报单位,在建设馆藏目录数据库的基础上,加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文献数据库建设,把馆藏研究级的特色藏书,优先建库,形成特色,全部上网。

三、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资源共享的措施

(一)更新观念以往图书馆文献收藏片面强调“大而全”、“小而全”,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浓重。各馆各机构之间缺少协作,这种观念和态度已经严重影响了信息事业的发展,使得信息资源在条块分割的多重阻碍中无法更快更好地运行,造成了文献建设的重复和共性空白现象和用户需要低满足。图书馆界、情报界应该树立起分工协作观念,把自己视为文献情报资源网的一个环节,把馆藏视为社会整体财富。在文献建设中形成一种有特色有重点的合理布局,本馆需要和区域共享并重。

在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资源共享,首先要改变两种观念:1、打破传统框框格局的馆藏观念,以虚拟化的馆藏资源为发展目标;2、改变囿于某一范围服务对象的读者用户观念,以全球化的读者用户为服务对象。改变传统观念,适应时代要求,克服种种心理障碍,无论图书馆规模大小,资源多少,为实现全球化的资源共享,树立新观念,走合作化道路,形成统一资源体系。面临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新技术,发展新技术,加大经费的投入,研究全文检索技术和超文本检索技术、模糊检索技术、多媒体数据库检索技术、自动标引技术、网络安全保护技术等,不断完善和发展数据库的建设。

(二)建立图书馆利用共同体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共享在本质上是不平衡、不对等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无论是在经费上还是在技术、设备和人员的投入都大于一般院校。有的院校在资源共享中经常是供出方,而有的院校图书馆总是受益方。在利益不平衡的基础上开展资源共享,必须要有一种强硬的约束机制才能维持这种共享关系。以往的经验证明,仅靠一般性的行政干预或者某种协会的协调是不够的,建立在此类组织基础上的资源共享关系也是相当脆弱的。

第9篇: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的区别范文

论文摘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全面展开,及时而迅速地提升了我国西部地区基层图书馆的设备水平,丰富了服务手段,为打破西部地区信息闭塞,消除与东部地区的数字鸿沟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此项工程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我馆却因为人、财、物的匾乏而面临许多尴尬。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心工程和创新工程,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该工程是于2002年起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应用计算机、网络通讯和多媒体等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依托图书馆、文化馆(站)电子阅览室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共享工程有利于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的整体优势,对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缩小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1红塔区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情况

自2007年度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会议于2008年4月19日在云南省蒙自县召开以来,红塔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工作正式启动。通过一年多的建设与实践,我馆基础建没基本完成。主要包括:场地、机房、电子阅览室(不少于80% )装修,业务用电线路、地线系统、防雷系统,防盗设施及互联网光纤的接人等工程;采购了25套电脑桌椅,一套工作台;所接收的设备有:服务器3台及相关软件,3.6TB存储设备一套,电视机、投影设备及移动硬盘、移动播放设备一套,数码拍摄设备一套,卫星接收设备及软件一套,笔记本电脑、扫描仪、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一套、电子阅览室工作站及业务终端共25台,机房空调二台,业务自动化系统、资源应用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一套。

2008年9月22日本馆作为红塔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通过了云南省文化厅验收。为了尽快使共享工程设备投人使用,我馆及时进行了人员岗位调整,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制定运行方案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先后利用现有设备开展了以下工作:

1.1利用现有设备,整合人员,及时开放电子阅览室,加大宣传力度,增加“周末电影”活动内容。截止2009年6月,我馆共接待上网用户1900多人次,免费放映“周末电影”30场,观众达1790多人次。

1.2积极督促、指导基层服务站点的建设,制定相关设备采购方案,组织专业人员参加各站点的设备验收与使用指导。

但是,由于人员编制、计算机人才及运行经费不足等问题,我馆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开展进度不如人意,多项后续工作无法完成,大部份乡镇基层服务站点没有能力开展工程。这一状况的出现,造成了开展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的效果大打折扣,整个共享工程工作的开展陷人困境。

2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图书馆编制内的人员空缺一直无法解决,区支中心无计算机管理人员难于满足共享工程建设的要求

由于我馆人才储备不足,现有工作人员驾驭现代化设备能力较差,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员的严重厦乏造成无法正常使用和维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设备,价值几十万的设备到馆后.从设备验收到调试安装均无法自主完成,更别说对乡镇基层服务站点的技术指导与培训。

2.2区支中心及基层站点年运行费偏低,无法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图书馆的经费一直较为紧张,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文件中规定的运行费用较低(每年不少于2万元),我馆每年仅有3万元的运行管理费用,扣除2万元的电信光纤(lOM )费用,剩余的费用连水电费都不够支付,设备软硬件维护和更换则成为空谈。这成为下步工作开展无法越跃的障碍。

2.3市级共享中心建设滞后,县中心缺乏有效的技术支律。

由于省中心技术人员有限,而我省开展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没有进行地市级支中心的建设,形成了信息流和技术服务的巨大断档,造成县区支中心缺乏快捷有效的技术支撑,造成共享工程无法正常运行。

2.4没有规范的县支中心运行标准

容易引起相关管理部门的过度干涉,这也是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进一步获得社会资金支持的一大障碍。

3怎样走出建设与发展的困境,真正发挥好文化倍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实现文化服务体系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通过一年来的建设与运行实践,结合红塔区的实际情况,要真正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建设目标,真正发挥这一惠民工程的作用,各级党委、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及图书馆支中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投入,保阵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的德步推进

3.1.1把共享工程纳人政府工作考核。从我馆的建设情况来看,整个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点多面广,共享工程是一项文化惠民公益工程,要建设共享工程,各级政府应按照中央和国务院要求,真正将共享工程纳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并切实解决经费投人,才能保障共享工程稳步推进。

3.1.2加大政府投人力度。共享工程是一项纯公益性质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没有创收途径,所有支出只能从图书馆自身事业经费中出,除了需要前期设备的投人以外,必须要有一定的运行经费保证才能使共享工程持续发展。县(区)支中心和乡镇及村服务点没有财政运行经费和更新设备的经费投人,共享工程难以发挥出其巨大的社会功效。按红塔区及玉溪市的实际,我认为县(区)支级中心年运行经费不少于8万元,乡镇及村基层服务站点运行经费应不低于2万元和5千元,而村级服务点根据每年运行情况可适当给予奖励性补助。 同时,共享工程服务在县(区)支中心及以下站点开展工作交通不方便,没有专门工作车,如投影播放设备、音响设备等无法运送到位,如果全部依靠公交出行,则严重降低了服务效率,制约了共享工程工作的快速发展和服务范围的拓展。从我市的情况来看,共享工程现已进人全面服务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各级地方政府应该加大投人,以保障共享工程工作更快、更好地开展下去。

3.2政府人事部门和丈化主管部门必须解决图书馆人员编制和技术队伍建设问题

3.2.1人员编制问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建设是一项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民心工程和创新工程,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标志性工程。但是,由于县(区)级图书馆的人员普遍不足,现有编制基本是按照2002年事业单位人员制度改革所核岗位进行核编的。而共享工程是创新的业务,人员的配备成为工作开展的一个先决条件。从我馆共享工程运行情况来看,一个县级支中心至少需要3人以上工作团队才能具备完成共享工程正常运行的能力。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必须由各级政府人事部门和文化部门来完成。

3.2.2技术队伍建设。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县(区)级图书馆技术人才储备较差,计算机人员严重医乏。所以,政府除投人解决设施、设备外,要建设好运用好文化共享工程,还必须进行智力投人,建立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来保障共享工程服务的正常运行。尤其在乡镇和村一级,严重缺乏专职、兼职技术人员,有个别村干部会一点简单的操作,这来源于供货方的现场培训,如果设备有任何故障出现,根本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同时,共享工程在发展、资源来源途径汇集了统一发放与自主开发多种渠道,除了对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外,在红塔区乃到整个玉溪市这个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域,我们更需要一批有能力收集、开发、制作地方特色资源的技术力量,为丰富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做出努力。

3.2.3尽快完成市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的建设。由于云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工程建设仅限于县(区)、乡镇和村委会,到目前为止地(市)级支中心建设仍未进行,省共享工程中心的技术人员又无法对各县(区)支中心进行及时、有效的技术辅导和信息交流,致使县(区)支中心工作开展举步为艰。与此同时,由于近年来各地(市)图书馆人才、设备等办公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吸引了大量技术人员,却因为业务项的限制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龙头指导作用。尽快建支地(市)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支中心,将有效地改变这一状况,解决了省共享中心和县(区)支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人才匾乏的问题,使整个共享工程形成一个完成的信息链和技术服务网络,从人才上和技术上保障共享工程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的发展。

3.3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中心要加大培训与交流

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在交流的前提下,才能较好的完成。所以,各共享中心在开展服务的同时,还要加大各地的技术交流,定期举行共享工程培训,省中心负责市级中心的培训,市级负责县级及以下的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持证上岗,这样不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于保证工程运行质量也是十分必要的。

3.4切实加强设备管理

共享工程设备是国有资产,认真管理好共享工程的设备和资源是各级中心的首要责任,各级中心设备要责任到人,专人管理。对于设备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各级站点要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以保证共享工程设备真正用于服务。同时要认真利用好共享工程的设备和资源,组织好各基层点的服务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

3.5加大考核力度,建立激励机制

考核是促进工作的一种方式,没有严格的考核,设备闲置或另作它用了也无人知晓,所以各级管理部门应做好工作考核,各级中心做好对下级支中心的监督考核工作,完善考核标准,督促工作健康有序地向前推进。对于考核优秀的站点给予相应的奖励,对于那些严重违反规定,不按制度开展工作的站点,要适当惩罚,减少设备投放量,并督促整改直到合格为止。

基层点工作人员服务任务重,难度大,服务时间经常会在下班后或是节假日。从我馆的运行情况来看,工作人员为了做好服务,不计较上班下班,不计较是周末或是节假日,虽然辛苦.但大家毫不怨言. 只求把服务做好的工作态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根据这种情况建议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为基层工作人员在津补贴方面作一些考虑,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激励机制,以促进服务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3,6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服务,充分发挥共享工程作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