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肺部瘤表现症状精选(九篇)

肺部瘤表现症状

第1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关键词]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肺癌;临床分析;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 R734.2[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b)-155-02

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paraneoplastic neurological syndrome,PNS)是由全身性或系统性恶性肿瘤在中枢、周围神经的远隔效应,神经或/及肌肉系统受其影响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群[1]。约1%的癌肿患者出现PNS,50%以上患者为肺癌所致。其临床表现多样,最多见的是小细胞肺癌,神经症状可早于肿瘤症状,潜伏期可达数周、数月,甚至5年以上[2]。而肺癌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咳嗽、咯血、血痰等呼吸系统表现,大家比较熟悉,但以肺外临床表现为首发症状者少见,临床上极易误诊或漏诊,为提高对肺癌这种特殊表现的认识,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现收集了本院2001年10月~2010年10月经病理确诊且以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征为首发症状的肺癌8例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8~71岁,平均56岁。8例患者均以神经系统症状首诊于神经内科,急性起病1例,亚急性起病4例,慢性起病3例。

1.2 实验室检查

全部患者均进行了影像学及病理检查,大部分患者进行了腰椎穿刺及肌电图检查,个别患者还进行了新斯的明试验。

2 结果

2.1 四肢无力

四肢无力4例,4例均表现为肢体对称性无力,近端较远端重,活动后可出现一过性肌力好转,3例下肢较上肢肌无力明显,1例伴有肢体远端疼痛,1例伴有抑郁表现。神经系统查体:3例均为四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膝腱、跟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行新斯的明试验均阴性结果,行头颅CT检查均无明显病灶,行腰椎穿刺检查无异常改变,胸部X线片显示2例肺癌、1例无异常,考虑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进行激素治疗病情无改善,7个月后才出现咳嗽、痰中带血丝,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1例四肢腱反射正常,考虑为抑郁症,间断抗抑郁治疗1年半,病情无缓解,出现明显消瘦,体检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3例,鳞癌1例。

2.2 双下肢无力、感觉异常

双下肢无力2例,1例表现为双下肢麻木无力,尿便障碍,双下肢感觉过敏,无感觉平面,四肢腱反射正常,腰椎MRI正常,考虑为脊髓炎,给予激素冲击、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无缓解,行胸部CT检查示肺癌。1例表现为肢体远端麻木、疼痛、寒冷感,夜间重,活动后可好转,肌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因患糖尿病10年,考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给予控制血糖、改善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病情无改善,行胸部X线片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1例,腺癌1例。

2.3 声音嘶哑

声音嘶哑1例,此患者出现声音嘶哑1年,不伴吞咽困难,无饮水呛咳,行喉镜检查无异常,头颅CT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按脑梗死治疗无改善。半年后出现咳嗽、痰带血丝,声音嘶哑加重,行胸部X线片检查提示肺癌。病理结果:腺癌。

2.4 眩晕、构音障碍

眩晕、构音障碍1例,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复视、共济失调、锥体束征,头颅MRI检查未见明确异常信号,腰椎穿刺检查正常,按脑干脑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行X线胸片检查示肺癌。病理结果:小细胞癌。

3 讨论

肿瘤在尚未转移或局部浸润下所导致的中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或肌肉的病变,而病变部位并未找到肿瘤细胞,这种病变称为副肿瘤综合征,以肺癌最为多见。肺癌临床表现多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要症状或首发症状,例如咳嗽、咯血、胸痛、血痰等。随医学的进步,近年来肺癌患者的诸多肺外表现日益受到重视,肺癌的肺外临床表现可早于呼吸系统症状出现之前而出现[3]。

肺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①癌细胞局部浸润,侵犯脑及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无力或瘫痪。 ②癌细胞淋巴结转移,可压迫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压迫颈交感神经引起霍纳综合征;③癌细胞脑转移导致头痛、呕吐、偏瘫、失语;④癌栓堵塞血管引起瘤卒中,出现缺血性脑血管病及周围水肿,引起脑功能缺损,急性起病时出现偏瘫、失语等类似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容易被误诊为脑栓塞[4-5]。

近几年来,发现副肿瘤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有自身抗体,如Anti-Hu、Anti-Yo等抗体,Anti-Hu抗体是一种抗核抗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可影响脑干、边缘叶、脊髓灰质、脊髓后索及后根、外周感觉神经元,85%以上的患者在诊断前即出现了神经症状,直到数月后甚至5年后才找到肿瘤灶;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及亚急性进展,影像学大多正常。Anti-Yo抗体是抗胞浆抗体,能特异性地与核糖体、高尔基小体、核周及树突内质网结合,临床常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出现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甚至可有精神症状以及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的表现[6]。从本组资料看,肺癌所致癌性神经肌肉病变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年龄多在中年以上,多为亚急性起病,累及神经系统多个部位,可发生在癌肿出现之前、之后或同时,绝大多数不伴有肺部表现,而且其临床表现与相应的非癌性神经系统病变相同,不易区分,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神经系统症状可先于肿瘤数月甚至数年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复杂,易误诊为脑血管病、亚急性脊髓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结核性脑膜炎、精神病、癫痫持续状态。此病的预后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及其发现的早晚。肿瘤对神经系统的广泛损害使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只注意神经系统症状而忽略肿瘤对神经系统的损害均是导致误诊的原因[7-8]。因此,对于那些影像学上无相应病灶,无法解释临床表现者,经治疗无效时,一定要想到副肿瘤综合征的可能,注意反复拍胸部X线片、胸部CT片、查脱落细胞、以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反复筛选阴性者,也应密切随访,以求尽早明确诊断,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参考文献]

[1]刘贵珍,刘新英.神经副肿瘤综合征17例临床特点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1):42-43.

[2]周沛兴,何家荣.实用内科疾病神经系统损害医学[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459.

[3]郭玉璞,Pollard,Mclead JG.癌性周围神经病[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9,22(6):216.

[4]王虹蛟,王强,陈淑英,等.肺癌致神经系统副肿瘤综合症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15(2):124.

[5]王黎萍,吴承龙,章燕幸.副癌综合症15例临床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5(5):298-299.

[6]汤晓英,罗慰慈,崔丽英,等.小细胞肺癌并发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69例中4例临床及神经生理研究[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8,22(1):17.

[7]蒋雨平.临床神经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学出版社,1999:626-627.

第2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肺硬化性血管瘤是较少见的肺内良性肿瘤,临床大部分无症状,少数有咳嗽,胸痛,咯血,下面介绍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及观察,现报告如下。

表职称论文

1 临床资料

例1,男,40岁。右胸痛1年伴有刺激性干咳2个月。既往健康,吸烟史20年。体检:心肺未发现阳性体征。肺功能试验正常,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有肺中野外带处有直径约1.0cm肿物,密度较淡,欠均匀,平扫见右肺上叶后段有1.1cm×1.1cm圆形肿物。CT值54~67HU,呈类圆形,边缘较利光滑,其内可见细沙样钙化灶,周围示模糊“晕环”征。增强扫描见肿物不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上叶后段靠斜裂处,质硬,实性,无包膜,病理结果:硬化性血管瘤。术后无复发。

例2,女,38岁。胸闷,气短1年颜面浮肿,头晕1周。体检:左肩胛线第8肋间语颤弱,叩诊呈浊音,呼吸音弱。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左肺下野心影旁有一类圆形阴影,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CT平扫见左肺下叶内基底段类圆形肿物与胸膜大部分相连,CT值24HU,边缘较光滑增强扫描:显示肿物强化略不均匀。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下叶内基底段,大小3.5cm×3.9cm,与胸膜普遍粘连,包膜完整。病理诊断:硬化性血管瘤。术后至今2年未复发。

例3,女,70岁。干咳1个月伴有乏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干咳,咯血,发热,盗汗等症状,经消炎治疗1 周无效。既往健康。体检:双肺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肺下野有大小2.0cm×2.4cm的类圆形阴影,密度欠均匀,边界较清。CT扫描左肺下叶后基底段右2.0cm×2.5cm卵圆形肿物,CT值26~32HU,边缘较毛糙,可见粗长条索影,其内点状钙化灶。增强扫描:显示结节不均匀强化。术中见肿物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靠近胸膜外,病理回报:硬化性血管瘤。预后较好,术后至今5年,未见复发。

例4,女,50岁。胸闷,胸痛伴有干咳,体检:双肺未发现阳性体征。胸部正侧位X线片示肺下野有大小1.5cm×1.5cm圆形肿物,密度较均匀边界较清,CT值25HU,边缘较粗糙,其内点状钙化灶。术中见肿物位于右肺下叶后端,质硬,实性。病理结果:硬化性血管瘤。术后至今3年未复发。

2 讨论表职称论文

第3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肺炎性假瘤的HRCT征象,分析其误诊为肺癌的原因,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1 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后病理证实的,之前被误诊为肺癌的肺炎性假瘤的HRCT征象,其中18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误诊病例中位于胸膜下17例,晕征26例,毛刺征 23例 分叶征19例,胸膜增厚21例,血管集束征7例,空泡征4例,均匀强化13例,非均匀强化7例等等。结论 HRCT对肺内炎性假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全面综合分析CT表现并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正确诊断。

【关键词】肺炎性假瘤 肺癌 HRCT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RCT characteristics of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and the causes of misdiagnosed as lung cancer.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level. Methods To review 31cases with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s which were misdiagnosed as lung cancer, in diameter underwent high resolution computer tomography (HRCT)scans of the chest and 18 cases underwent additional enhanced CT scans .All cases went confirmed by operations and pathology .Results:All 31 lesions with 17 located near the pleura, there were halo sign 26,the margins were spiculate 23,shoal lobulated sign 19,adjacent pleural thickening 21,vessel convergence sign 7,vacuole sign 4,10cases were enhancement ,the others were non-enhancement etc. Conclusion: HRCT has importan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s, but the overall analysis varied CT signs in beneficial to the definite diagnosis of the diseases.

【Key words】 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Lung cancer HRCT

肺内炎性假瘤是肺部常见的一种疾病,因为其表现各异,又缺乏显著地特征,因此给诊断和治疗的选择带来了困难,随着螺旋CT的日益更新,新的技术不断应用,给肺内炎性假瘤的诊断提供了更多的信息,HRCT 能更清楚了解病灶内部、边缘情况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但是,如果应用或观察不当,也会产生“假肺癌”而造成误诊,因此,探讨和研究这些“新”的征象,对提高肺内炎性假瘤诊断很有必要,笔者就工作中总结的31例肺内炎性假瘤的HRCT征象及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以提高炎性假瘤的HRCT 特征的认识及其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7月-2011年11月共31例误诊的肺内炎性假瘤,男性23例,女性8例,年龄41-74岁,平均53.2岁。症状为咳嗽者28例,咳痰23例,胸痛17例,痰中带血丝6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追问病史曾有急性炎症阶段者3例。所有病例最初均经HRCT后处理,由主治和副高各一名共同阅片,其中5例经HRCT处理前诊断为炎性假瘤,经HRCT处理后改为肺癌,确诊全部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

1.2 扫描方法方法

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AS型 64排螺旋CT机扫描,管电压120 kV,管电流110 mA,距阵为512×512 。所有病例均先做常规CT扫描,对全肺进行层厚5 mm,层距5mm平扫及增强CT扫描,在此基础上,再对病灶进行层厚为1 mm,层间距1mm通过工作站对病变进行HRCT重建后处理,增强用高压注射器从肘静脉注入碘海醇或优维显100 ml,速度为2.5~3 ml/s,第20 s开始扫描主动脉期,第36 s扫描肺动脉期,部分病灶局部放大采集数据。

2 结果

病灶的分布及大小:31例病灶均为单发,位于左肺上叶 4例,左肺下叶7例,右肺上叶3例,中叶3例,下叶11例,跨斜裂生长者3例。其中靠近胸膜下者17例,肺门者2例。病灶最小者1.8cm×2.1cm,最大者5.3×6.7cm,平均3.6cm×5.0cm.

灶形态:如表1所示。

表1 肺内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病例HRCT征象分布

HRCT征象 例数 百分比(%)

边缘清楚 3 1.0

边缘模糊 26 83.9

毛刺征 23 74.2

分叶征 19 61.3

胸膜增厚 21 67.7

血管集束征 7 22.6

空泡征 4 1.3

空气支气管征 5 1.6

钙化者 7 22.6

伴坏死者 11 35.5

强化均匀 13 41.9

强化不均匀 18 58.1

纵膈或肺门淋巴结肿大 3 1.0

胸腔积液 5 1.6

3 讨论

肺炎性假瘤的本质为增生性炎症,由多种细胞组成并有纤维化,增生的组织形成一个肿瘤样团块,故称为肺炎性假瘤。病理上是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异性巨细胞、组织细胞及泡沫细胞等组成的肉芽肿。大体形态呈肿瘤样,大体形态呈圆形或椭圆形,炎性假瘤于肺的境界是否清楚取决于病变周围的病理变化,境界清楚者周围多有假性包膜,无假性包膜者周围可有增值性炎症、纤维化和多种细胞成分浸润,或轻度的渗出性炎症边缘模糊不清。根据炎性假瘤的组织成分可将其分为组织细胞增生型、乳头状增生型、硬化血管瘤型、淋巴细胞型、浆细胞型。[1]据影像学表现分浸润型和肿块型,但病理上分类与影像学表现改变没有必然联系,[2].肺癌根据发生的部位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及弥漫型。组织学类型主要为细支气管肺泡癌和腺癌,还有鳞状上皮癌、小细胞癌、大细胞癌等,形成发生于支气管生长的结节或肿块,并可沿着支气管或淋巴管侵犯、蔓延。炎性假瘤的发病年龄以30-40岁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常见症状是咳嗽、偶尔痰中带血丝,部分可无任何症状,部分曾有急性炎症病史。肺癌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主要临床表现为咯血、刺激性咳嗽和胸痛,间断性痰中带有少量血丝是重要临床表现,有的肺癌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于体检时偶然发现。

高分辨率CT采用增加毫安秒、缩小视野、薄层扫描和骨数字重建,空间分辨率达0.5mm,提高了隐匿区的小病灶的检出。采用多层、薄层CT 技术、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及其快速扫描的应用增加了空间分辨率, 减少了容积效应、呼吸伪影等能清晰显示结节内部、边缘及与周围结构细微的关系。肺内炎性假瘤及肺癌表现征象繁多,既有相对特征的又有某些重叠相似之处。炎性假瘤的典型的CT表现是形态规则,呈圆形或类圆形,密度比较均匀,边缘清楚、光滑,内见支气管充气征等,肺癌具有明显的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一般诊断不难,但有些炎性假瘤也可表现出分叶及毛刺的类似肺癌的影像表现,这就给鉴别诊断带来了难度,有必要对这些诊断做细致、全面分析。本组误诊病例中,以病灶边缘模糊和毛刺征象的表现上为多,炎性假瘤可有毛刺和边缘模糊,多为粗长毛刺, 与肺癌的短细毛刺征不同。肺癌毛刺表现为僵硬、直接,而炎性假瘤比较柔和、可变,经过HRCT处理后,本来显得比较柔和的、模糊的毛刺影像,而显得更加清楚,分辨力更高,但其毛刺表现也“变”的细长、笔直、僵硬,类似于肺癌的毛刺表现,笔者称其为“伪征”或“伪毛刺征”如图1,它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肺癌意义上的毛刺,而是由于经HRCT处理,而显得僵直,是一种假象,观察又不够全面、细致,而造成误诊为肺癌,其病理基础是假瘤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受邻近结缔组织牵引时形成的肿块边缘尖角状突起,肺癌边缘的短毛刺征,病理上是由于肺癌间质血管向肿瘤外生长和肿瘤组织向周围蔓延浸润所致。本组就有5例,以常规5mm层厚扫描诊断为炎症,HRCT处理后因被迷惑而误诊为肺癌,从中笔者认为不能过分依赖HRCT,而需结合原始图像和临床表现,全面综合分析,方能避免或减少误诊病例。

“分叶征”表现为肿瘤边缘凹凸不平,呈花瓣状突出。国内学者[3]根据CT图像上分叶弧线长与弦长的比值,将分叶深度分3型:比值≥0.4的为深分叶,比值=0.3的为中分叶,比值≤0.2的为浅分叶。炎性假瘤及良性肿瘤也可有分叶,但通常为大分叶、浅分叶。炎性假瘤和结核瘤有完整纤维包膜,分叶不深。深分叶对周围型肺癌有诊断价值,其病理是由于肿瘤多核发病及相互融合或瘤体各部分生长不均匀形成,分叶最外缘为肿瘤生长的先端部位,可见向邻近肺浸润的肿瘤组织;肿块边缘局限性凹陷为血管及增生的纤维组织等肺支架结构阻挡形成。本组有19例对炎性假瘤的分叶征产生误析误判,是由于只强调分叶征象,而对于二者之间由于病理差异而形成的分叶深浅及成角缺乏细致了解。炎性假瘤由于分叶较浅,叶叶之间夹角较钝,且边缘较光滑,呈弧线状。如图2

本组中炎性假瘤靠近胸膜及胸膜下病变为多,因此分析与肺癌跟胸膜关系的区别很有鉴别作用。其中最重要征象之一为胸膜凹陷征,“胸膜凹陷征”表现为以胸膜凹陷中心部大喇叭口为中间位置的一系列类三角形或喇叭口状图像,有文献报道在肺癌中的出现率为57.7%,在良性病变中仅为4.2%。由于病变位于胸膜下,炎症的假包膜与周围组织粘连或受临近结缔组织牵引而与胸膜间形成的细线状阴影,病变边缘呈尖角样突起,并且一般于病变临近胸膜的中间区域层面常可见一侧边缘平直呈刀切样,即“平直征”或基于胸膜的方形征,这是由于肺炎性假瘤一般以小叶间隔、肺叶或肺段为界,所以边缘呈直线状。此征被认为具有特征性,在任何类型肺癌均未见此特征。对于病灶的周围改变,晕征是一个重要的征象[4],表现为明显较中央结节或肿物密度低的完全围绕在其周围的环状影,本组病例中出现26例,占 83.9%如图3。肺癌的边缘一般呈隆起弧形,因其生长速度较快,内部张力较高。肺癌引起胸膜凹陷是瘤体内的瘢痕组织牵拉临近的脏层胸膜引起局部胸膜凹陷,表现为肿瘤与胸膜间的线形或幕状阴影。并时常侵犯胸膜引起胸膜增厚,最深处与肿瘤所在肺段支气管、血管束方向相延续。炎性假瘤是肺炎实变基础上不能完全吸收而出现组织增生,病变范围缩小,密度增高,其中心呈团块状,周围纤维索条状影增多并向外延伸。肿块广基与胸膜相连,并且呈楔形或类圆形结构。如图4

病变内部特征方面,肺炎性假瘤的密度比周围型肺癌偏低,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 主要的原因是肺炎性假瘤病灶内仍有未完全机化的炎性渗出物。[5]增强后中央低密度无明显强化,边缘强化明显、均匀,其病理学基础是肺炎性假瘤有较丰富肉芽组织,中央低密度与边缘高密度界面清晰、光整,如图5。而肺癌低密度坏死不规则,与实性部分界面模糊,强化不均匀。炎性假瘤内可有空泡征及支气管充气征有利与肺癌的鉴别,肺炎性假瘤可合并胸腔积液,但很少量,这与病变刺激胸膜引起的胸膜反应有关。与肺癌明显的单侧胸腔积液有差别,极少数肺炎性假瘤可合并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HRCT对肺内结节性病变的性质和特点的展现更清晰、更具体,有时病变周围的小索条影误认为是毛刺,或者仅靠边缘不规则、毛糙等误诊为肺癌,另外,肺癌较炎性假瘤常见,老年患者、肿块较大,纵膈淋巴结肿大,也是误诊的原因。我们影像诊断工作者也要与时俱进,明辨真伪,只要我们细致观察、既要具体分析某个征象,更要结合其他表现、临床病史等做全面分析,就能减少误诊,有效利用HRCT的处理技术,提高炎性假瘤的认知水平、诊断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

图1左侧图像为5mm层厚,毛刺及胸膜凹陷不明显,边缘比较光滑柔和,右侧图像为1mm重建,有短息毛刺及胸膜凹陷误诊为肺癌。

图2 炎性假瘤分叶较浅钝、光滑,边缘呈浅弧线形·

图3于中央炎性结节较高密度周围见稍低密度影环绕的“晕征”

图4胸膜下炎性肿块,宽基底与胸膜相连,胸膜增厚,肿块呈楔形和类椭圆形。

图5炎性假瘤中间坏死物与实性部分分界光整、清晰,实性部分呈明显均匀强化。

参考文献

[1]陶鑫,赵志梅,赵润.肺部炎性假瘤HRCT征象及病理对照分析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7,18:390-392

[2]Agrons GA,Rosado-de-christenson ML,Kirejczyk WM,et al,Pulmonary inflammatory preudotumor:radiologic features[J],Radiology,1998,206:511

[3]张燕群,曹丹庆,高育璈.深分叶征在周围型小肺癌CT诊断中的价值.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26(3)∶154-156

[4]李惠民,肖湘生.肺结节CT影像评价[J].国外医学I临床放射学分

册,2001,24(2):106—107

第4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关键词 炎住假瘤 肺疾病 X线计算机断层

肺炎性假瘤并非少见,临床上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各种非特异性炎症慢性化局限包围形成的瘤样肿块。本文收集本院近10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结合国内外文献作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本病的放射学诊断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一般资料

38例中男性24例,女性14例,男女之比1.7:1;年龄13~64岁,平均45.5岁,大于40岁27例(65.7%)。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4例;咯血4例,痰中带血16例;胸痛7例,发热7例,有刺激性干咳无痰1例;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8例。9例经复查对比动态观察,6例行抗炎治疗,3例行抗痨治疗,治疗后复查时间最短为两周,反复多次复查最长时间为3年。复查对比见轻度增大的2例,无变化的2例,程度不同缩小的5例。病程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最短为20d,最长为3年。全部均有病理诊断,但大多数未作进一步分型。本组病例均摄有胸正侧位片,17例作了分层检查,7例进行了CT扫描。

2 X线表现

2.1 38例均为单发病灶。病变部位:右肺30例,上叶5例,下叶14例,中叶11例;左肺8例,上叶1例,下叶7例。

2.2 大小、密度、边缘:假瘤灶最小者1.2cmX1.0cm,最大者占据整个右肺下叶,达18cmX10cmX13cm,以直径3cm~5cm最多,有14例,直径9cm以上者有4例,平均直径3.3cm。大部分病灶密度均匀(22例),10例不均匀,1例病灶中有小点状钙化、4例见低密度区,其中1例还有小液平面。17例边缘模糊,14例边缘清楚光整,3例边缘毛糙不规则,8例周边有毛刺,5例呈分叶状,6例见到“桃尖征”,1例内下缘呈“扫帚征”,(有的边缘同时见两种或两种以上表现)。

2.3 形态:可分为结节型、浸润型、不规则型、类似纵隔肿瘤型及并发中叶综合征五种。结节型25例,多为圆形、类圆形,9例假瘤灶部分边缘与胸膜或膈肌粘连,5例假瘤灶与肺门间血管纹理增强扭曲。浸润型5例,为淡薄片状影,其中3例治疗后复查呈肿块状改变。并发中叶综合征4例。不规则状形态3例,似棱形、多角状及带状。类纵隔肿瘤状1例,右上纵隔增宽似囊球状凸出,侧位该影与主动脉弓重叠,透视无搏动,不随呼吸运动而大小变化。

2.4 分层检查所见:17例行分层检查。14例为结节型做病灶断层,9例假瘤灶呈圆形;2例椭圆形,2例不规则形,边缘清楚,密度大多均匀,3例见到低密度区;6例边缘分叶状,2例毛糙,3例平片显示不够清楚的挑尖征在分层片上清楚显示。1例见到病灶下缘与附近肺血管形成所谓“扫帚征”。3例是合并中叶综合征的做了双倾斜分层,见中叶呈密度均匀的带状影,2例于中叶肺门端还见尖圆形的肿块影,1例于中叶外侧见肿块影。

2.5 CT表现:有7例做了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内圆形或卵圆形肿块,多数边缘光滑整齐,3例见分叶,2例见毛刺;密度均匀,2例邻近胸膜的假瘤灶缘可见局限粘膜增厚、粘连。3例做了增强,都见假瘤灶周边有厚的增强带,呈环状,肺门淋巴结不大。

3 讨 论

肺炎性假瘤近年报导增多,但仍属少见,其发病率占肺内良性肿物的第二位,应值得重视。而本病的临床症状和X线表现均无特异性,本组38例术前误诊的有34例,占89.4%,由此可见本病术前确诊难度较大,但仔细分析X线资料,密切结合临床注意详细询问病史是有很大帮助的。X线表现较为典型的是肺内出现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边缘清楚的球状肿物影。多为单发,可发生于两肺各叶,右侧多于左侧,下叶多于上叶。应特别重视的是,由于假瘤大多位于肺的表浅部,因此邻近胸膜常出现炎性反应,继之局限的胸膜增厚、粘连,于肿物边缘可见类似胸膜幕状粘连的尖角状表现,这种尖角状表现与肿块结合起来酷似一个挑子的桃尖,称之“挑尖征”)。本组有6例见该征象,崔氏等人提出的“桃尖征”可作为诊断肺炎性假瘤的表现特征之一,并应注意将“桃尖征”区别于分叶状的边缘。本组15例均有肺部发现阴影前3个月至一年左右就出现发烧,胸痛、反复咳嗽或痰中带血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及症状,经抗炎治疗的病例大部分有好转,注意分析这些病史对诊断炎性假瘤有帮助。

第5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关键词:放射性肺炎;CT;诊断;特异性;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519-01

随着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的开展,肺癌控制概率明显提高,正常组织并发症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放射性肺炎是恶性肿瘤照射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并发症,对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1]。放射性肺炎是由于肺癌、乳腺癌、食管癌、恶性淋巴瘤或胸部其他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在放射野内的正常肺组织受到放射线损伤而引起的炎症反应。轻者无症状,炎症可自行消散;重者肺脏发生广泛纤维化,导致呼吸功能损害,甚至导致呼吸衰竭。尽CT扫描系统能在精细的解剖层面上显示局部的组织功能,因而能更准确地提供原发灶、区域转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的解剖和功能信息,进一步提高了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2]。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与分析了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与诊断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拟诊断为放射性肺炎患者40例,入选标准:原发疾病为恶性肿瘤;都经过放射治疗;病历资料完整;临床表现早期症状有乏力、气促、干咳或少量黏白痰;患者同意。其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2.58±12.57岁。

1.2 CT诊断:患者检查前血糖

1.3 统计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X 2检验,P

2 结果

2.1 CT征象:40例患者中,有38例经放疗后病理证实为放射性肺炎。CT表现为病灶多样化,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

2.2 CT诊断效果:经过CT判断,阳性35例,阴性5例。与病理结果对比,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35/35)和40.0%(2/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放射性肺炎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n)

3 讨论

放射性肺炎是胸部恶性肿瘤放疗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并发症,接受过根治性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中大约有20%的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3]。放射性肺炎一旦发生,往往向肺纤维化发展,常不可逆转,且无特效疗法,严重的放射性肺炎预后很差,约有50%的患者于2个月内死亡,因此及时准确的预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4]。在临床表现上,放射性肺炎轻者无症状,多于放射治疗后2-3周出现症状,常有刺激性、干性咳嗽、伴气急、心悸和胸痛,不发热或低热、偶有高热。气急随肺纤维化加重呈进行 性加剧、容易产生呼吸道感染而加重呼吸道症状。并发放射性食管炎时出现吞咽困难。若放射损伤肋骨,产生肋骨骨折,局部有明显压痛。体检见放射部位皮肤萎 缩、变硬,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和磨擦音。有研究资料表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受损肺组织的范围及受照剂量有关。有关文献显示含紫杉醇的化疗方案在放疗后应用,会出现较高的放射性肺炎,如果先完成 化疗后再放疗,由于化疗造成的肺损害与用药有关,停药后即消失,损害不能叠加,则降低了由放、化疗联合应用造成的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CT作为一种先进的功能影像技术,在显示原发灶和转移灶方面比常规诊断技术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CT能够提供病变的代谢及病理生理学信息,弥补了常规影像学不能反应病变功能代谢的缺憾,特别是同机融合PET-CT在制定精确放疗计划、减少放射性损伤发生、疗效评价、放疗和化疗后引起的纤维化和残存肿瘤的鉴别[5]。有学者对36例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食管癌患者,治疗后4-12周行-CT检查,发现局部剂量与放射性肺炎发生之间具有相关性。还有CT显像从分子水平上帮助判断肿瘤的良恶性,勾画靶区及鉴别肿瘤残存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并己广泛应用于临床[6]。本文结果现实,放射性肺炎CT表现为病灶多样化,密度不均,边缘模糊。周围可见粗长条状影。CT诊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为100.0%和40.0%。

总之,放射性肺炎CT的征象表现多样化,诊断敏感性高,可作为判断肺炎发生的重要观察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永,于甬华,刘希军,等.放射性肺炎临床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8,17(4):325-328

[2] 马恩森,杨志刚.PET/CT在肺癌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肺癌杂志,2006,9(6):561-562

[3] 丁文.放射性肺损伤[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5(9):813-816

[4] 夏丽天,李而周,李莹,等.胸部肿瘤放疗后引起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及CT表现[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8(1):14

第6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肺炎性假瘤是由非特异性慢性炎症所致的肺内瘤样病变,其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无特殊性,很容易与肺癌及其他肺部的良性肿瘤相混淆,误诊率较高[1]。本文对13例肺炎性假瘤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3例肺炎性假瘤为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03年6月~2008年6月手术病人,均经病理证实,其中男9例,女4例,发病年龄16~57岁。影像学检查均示肺内孤立性占位病变,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症状,其中有呼吸道症状者10例,低热者3例,胸痛者6例,痰中带血者3例。病程1个月至3年,多数超过半年。8例病人入院前均经过不规则的抗感染治疗或抗结核治疗。手术前5例临床诊断为肺炎性假瘤,3例怀疑肺结核球,5例诊断为肺癌。

2.病理检查

13例炎性假瘤分别发生于各个肺叶,其中右上肺叶5例,中叶2例,下叶3例;左肺3例均为上叶。包块直径1.5~5.0 cm,呈类圆形和不规则形;9例病变区与肺组织分界清楚,挤压周围肺组织形成假包膜,4例病变较弥漫,与肺组织分界不清。大部分病变质韧、实性,少数质软,有坏死区;2例病人病变区质地软韧不一,有脓腔形成。切面肿块呈灰色,间有黑褐或暗红色,部分混杂在一起,质地不均匀。光学显微镜下病变组织结构和细胞类型相当复杂,不同病人和同一病人的不同区域变化很大。镜下可见部分肺泡结构消失,大量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有的区域液化坏死,周围肉芽组织增生,并散在组织细胞、泡沫细胞。病理分型[2]如下:假乳头状瘤型9例,纤维组织细胞瘤型2例,浆细胞肉芽肿型1例,假性淋巴瘤1例。

3.临床治疗结果

13例均行手术治疗(直接开胸手术8例,胸腔镜手术5例),其中行肺楔形切除5例,肺叶切除8例;手术过程顺利,均无并发症出现;13例随访均无再发。讨

肺炎性假瘤是肺实质内发生的非肿瘤性孤立性病灶,其影像学特点是:肺野内出现清晰、光滑、密度较高的均匀性团块状阴影,周边可呈不规则形,有的有分叶、毛刺,大多位于周围肺野,常有局限性胸膜增厚或粘连。其与肺内真性肿瘤、结核球等的影像学特点一般很难鉴别,且临床症状与肺癌相似,本组就有5例肺炎性假瘤术前考虑为肺部恶性肿瘤。

肺炎性假瘤的本质为慢性增生性炎性病变,基本组织学表现为多种细胞组成的炎性肉芽肿,各型之间交互混杂并有过渡,随着病程的长短不同,其组成的细胞成分也不同,病程越长者越趋向纤维化。故本病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我们认为在进行病理诊断时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纤维组织细胞型:纤维细胞和组织细胞皆呈良性形态,无花瓣状排列,可与纤维组织细胞肉瘤区别,诊断困难不大。②假性淋巴瘤型: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混合性细胞浸润,无分裂象,常有淋巴生发中心,应注意与恶性淋巴瘤区别。③浆细胞肉芽肿型:以成熟浆细胞为主,可见卢梭小体,有肉芽肿背景,可与浆细胞肉瘤区别。④假性乳头状瘤型:此型肺泡上皮可显著增生呈腺样结构,可出现一定的细胞学异型,极易与高分化腺癌混淆造成诊断困难。部分病例肺泡上皮增生和纤维母细胞增生活跃构成双向分化假象,有时与间皮瘤区别困难,可多做切片,若炎细胞浸润较多,看到增生上皮与肺泡过渡,则支持炎性假瘤。

肺炎性假瘤抗炎治疗效果不佳,临床上与肺癌又不易鉴别,且由于肺炎性假瘤内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残留的肺泡上皮容易导致肺泡上皮增生而继发恶变,因而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对术前诊断困难者可在术前行肿块穿刺活检或术中行快速冰冻活组织检查,明确诊断后再决定手术切除方式,以免作不必要的扩大切除。表浅有包膜者可行假瘤剔除,但多主张行肺楔形切除,对于肿块大,位置较深者可行肺叶切除,一般不需做全肺切除,本组行肺楔形切除5例,肺叶切除8例。

参考文献

第7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1990—2004年我院收治肺癌合并脑转移12例,现将我们分期行肺癌切除及脑转移瘤切除术的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40~68岁,平均53岁。12例中10例因头晕、头痛、乏力、视物模糊、复视等脑部症状收住脑外科;2例因反复咳嗽、胸痛等胸部症状收住胸外科。CT及MRI示脑部为球形病灶,直径2~4 cm。11例为单发病灶,l例为双病灶。病灶位于右枕叶3例,右脑5例,右顶叶l例,左脑2例,左颞顶叶1例。12例均为周围型肺癌,直径2~5 cm。左上叶4例,左后叶5例,右上叶3例。ECT骨扫描示均未见骨转移,肝脏B超均未见转移瘤。根据TNM分期,T1N0M1期3例。T2N1M1期9例。病理检查:低分化腺癌4例,乳头状腺癌5例,腺泡状腺癌3例。

12例中10例先行脑转移瘤及周围水肿带完整切除术,同时去骨瓣减压,2周后再行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2例先行肺部手术后再行脑部手术。术后常规行周围静脉化疗6疗程。

术后10例恢复顺利。l例视物模糊、复视,症状无改善。1例肢体偏瘫稍加重。10例恢复顺利者,出院后4月,有2例发现头昏、CT复查发现又有脑部单发转移瘤,行X刀治疗,病人最终症状缓解。

术后随访至2005年12月,8例已死亡。死因:肺脑肿瘤复发并广泛转移。8例中生存时间为9~26个月,平均16个月。4例健在。4例中最短生存4个月,最长生存38个月,其中l例因脑转移瘤复发行X刀治疗,生存了22个月。

2 讨论

肺癌脑转移的发病率高,约占脑转移瘤的30%~40%。其中腺癌脑转移最多[1]。本组12例病人为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且发生在腺癌各期。大部分以脑部症状首发。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过去多主张非手术治疗。近年来,由于诊断手段增多,对肺癌脑转移病人,行选择性分期手术,可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病人生命。

肺癌的血行转移比较多见,在血流中发现癌细胞,与预后并无明确的关系,这些癌细胞与远处转移肯定有关[2]。肺癌脑转移为血行转移,故选择病人要严格。其适应证为:(1)脑部转移瘤为单发。(2)肺部病灶能切除。(3)无肝、骨等转移。(4)病人全身状况较好,能耐受肺、脑手术者。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手术是治疗颅内转移瘤的一种极佳方法,可以代替手术切除[3]。颅内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局部,边界清楚且体积较小。本组2例术后脑部转移瘤再发行X刀治疗,病人症状缓解,均取得良好疗效,证实此方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鲁继斌,苏守元.肺癌脑转移14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1993,20:269-271.

第8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男29例,女16例,男女比例 1.8:1,年龄最小18岁,最大61岁, 平均40岁,其中40岁以上者24例(53%)。

1.1 临床表现 咳嗽,咯痰11例,胸痛10例,咯血者5例,气短,胸闷4例。17例无症状,系体检胸透发现。

2 手术病理结果

手术证实肿瘤位于肺段以上支气是管者3例,3 例中有2例瘤体居管腔之内,带短蒂,可移动。42例肺错构瘤位于肺段及肺段以下。病理组织学检查,分类结果如下,软骨型35例;结缔组织型号8例,分型不清除2例。

3 X线表现

3.1 中央型3例(6.7%) 分别起源于左主支气管,左上叶支气管和右中叶支气管,前者见左主支气管根部有一大小为2.0 cm×2.5 cm椭圆形肿块影,带短蒂,密度均匀,伴左下叶阻塞性肺炎.第2例胸部平片见左上肺野内带片状密度增高阴影,外缘模糊,内缘与纵隔影重叠.支气管碘油造影:左上叶支气管前支,尖后支未充盈,近端呈杯口状,舌支充盈良好。第3例表现为右肺中叶不张。

3.2 周围型 42例(93.3%),位置,分布:右肺25例(上叶9例,中叶6例,下叶10例),左肺17例(上叶9例,下叶8 例);瘤体大小:直径最大20 cm,最小1.0 cm,直径

瘤体密度:均匀一致者25例。密度不均者17例,其中可见钙化者13例。13例中,呈“爆玉米花”样钙化5例,“梅花瓣”状钙化1例,不规则状钙化7例。其它:7例肺内可见结核钙化灶。

4 讨论

4.1 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以往文献及传统的教科书中记载,本病属于先天发育障碍性疾病,认为是肺内多种正常组织发生异常的错误的排列而形成肿块称错构瘤。也有人认为本病系真正的良性肿瘤,起源于支气管的结缔组织或上皮组织。

肺错构瘤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块,界限清楚。切面呈灰白色,褐色,半透明软骨状,部分可为纤维组织,质地坚韧。肿瘤有时突入,支气管腔,表面有黏膜被覆。镜检:主要成份为软骨,纤维组织,覆以假变层,纤毛柱状上皮,栗色 成类似支气管的结构。此外尚可见脂肪,平滑肌等组织混杂其中,无一定排列顺序。

4.2 临床X线诊断 肺错构瘤绝大多数发生于肺的,瘤体生长缓慢,照片时发现。位于肺表面的肿瘤引起胸膜粘连可出现胸痛症状。肿瘤附近支气管欠通畅或被阻塞而致阻塞性肺炎或肺不张时则会引起咳嗽,咯痰等。发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本组平均40岁)。一般男女之比为2~3:1。

中央型肺错构瘤少见。肿块常阻塞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炎,肺不张或许肺气肿。体层片上显示为支气管内软组织肿块,与腺瘤,纤维瘤软骨瘤等不易区别。本组3例中,1例术前诊断为左主支气管腺瘤;另2例因肺不张而使肿块显示不清楚。

周围型肺错构瘤可发生于肺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肺边缘部。多数为单发,偶而演变有多发。病膜变显示为肺内肿块,边缘清楚锐利,无毛刺。周围肺组织内一般无浸润病灶,瘤体直径多数在1.0~5.0 cm, 平均2.0~3.0 cm.偶见直径约30 cm,占据一侧胸腔者。

肺错构瘤边缘,形态和密度与其病理结构,组织成份有关。结缔组织型者多呈圆形,椭圆形,密度大都均匀一致致。肿块内若含脂肪组织,其含脂肪的密度部分密度较低。软骨型肺错构瘤呈分叶状或边缘凹凸不平者相对多见。有些病例可见柄征,脐样征或花结征。软骨型密度不均匀,发生钙化者比较常见。钙化影的形状多样,表现不一,“爆玉米花”样钙化为典型特征性表现。

第9篇:肺部瘤表现症状范文

肺尖癌,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肺尖部的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少见,约占肺癌总数的5%。由于肺尖癌常常向肺外生长,并易侵犯胸壁、臂丛神经、交感神经、锁骨下血管、肋骨、颈胸椎骨等脏器而引起各种症状,很容易被病人和医生漏诊、误诊。因此,获得早期诊断对提高手术切除成功率和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十分重要。

首先,要认识肺尖癌有哪些表现。人的胸廓好像一个圆锥形,胸廓出口相对狭小,各种血管神经等重要脏器由此通过,加之肺尖癌肿位于肺的周边,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咯痰,早期并不常见,有的病人可有咯血。大多病人像王老太一样,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的疼痛,有的可延至肘部和手指,引起肌肉萎缩和无力。当肿瘤侵犯肋间神经时可表现有上胸部无法忍受的疼痛,还有的病人可出现眼睑下垂、面部无汗、视物不清等症状。

其次,当认识了肺尖癌的表现之后,通过哪些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呢?患者一般可先做胸部X线正侧位片和胸部CT扫描,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周围骨受累与否,必要时行胸部磁共振检查,以便更好的显示肿瘤与血管及神经的关系,了解肿瘤对周围骨骼的侵犯范围。现在,还可以做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简称PET)、纵隔镜和胸腔镜检查,以减少不必要的开胸探查,肺癌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检查,因此,可以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经皮穿刺肺活检等获取病理组织明确诊断。

一旦明确诊断,肿瘤专科的医生应将病人的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对肺尖癌进行准确分期。对不是早期的肺尖癌病人可先行术前新辅助治疗,因为单纯的外科手术或单纯的放疗结果尚不能令人满意,有些只能减轻症状,而新辅助治疗(放疗和化疗联合治疗)能缩小肿瘤,提高外科切除率,延长生存时间。近年来,由于外科手术技能的不断提高,肺尖癌肿侵犯邻近的锁骨下血管,单个锥体或椎板已不再是手术的禁忌。肿瘤已经侵犯椎管,甚至表现有脊髓压迫症状者、臂丛受侵者、脑部及腹部等远处转移者则不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