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肺部护理诊断精选(九篇)

肺部护理诊断

第1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风温肺热病护理实施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风温肺热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的风温肺热病患者临床路径表实施每日治疗和护理工作,对照组进行肺风温热病常规治疗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治疗组患者平均住院日、住院治疗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方面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风温肺热病;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CNP)是临床路径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接诊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纵轴,制定的以时间为顺序的诊治护理标准流程。它由患者每一个诊断的常规护理计划综合而成,能够指导护士有预见性地、主动性地工作,同时也使患者明确自己的护理目标,自觉参与到疾病的护理过程中来,以减少住院天数[1]。本科于2011年开始对风温肺热病患者施行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管理,现对其在风温肺热病护理中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进行总结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风温肺热病100例,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肺病科分会肺热病治疗指南。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男22例,女28例,平均年龄48.26岁。对照组50例,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50.31岁。

1.2治疗和护理方法

1.2.1治疗组 治疗组按卫生部颁发肺热病中西医临床路径规范的实施治疗和护理,主要护理工作如下:

入院第1天:护理常规,入院介绍(病房环境、设施等),指导患者进行相关辅助检查,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完成护理记录。

入院第2-4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5-6天: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饮食、日常护理指导,指导陪护工作,保持口咽部清洁,观察痰量、痰质及痰色并记录,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9天:日常生活和情志护理,出院前宣教,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入院第10天:协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出院后饮食调护,出院随访宣教。

1.2.2对照组按照常规医嘱进行医疗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常规护

理方案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护理诊断,实施护理计划;治疗护理计划、时间、检查项目、步骤不做统一规定。

第2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一、目的

1、加强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疫情处置的规范管理;

2、及时发现SARS、人禽流感病例;

3、及时发现其它以肺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聚集性呼吸道传染病。

二、病例定义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同时具备以下4条,不能明确诊断为其它疾病的肺炎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经规范抗菌药物治疗3-5天(参照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颁布的2006版“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详见附件2),病情无明显改善或呈进行性加重。

2、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两周内发生的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2例或2例以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

有流行病学相关性是指病例发病前曾经共同居住、生活、工作、暴露于同一环境,或有过密切接触,或疾病控制专业人员认为有流行病学相关性的其它情况,具体判断需由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诊过程中详细询问病例的流行病学史,或由疾病控制专业人员经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后予以判断。

三、工作内容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下简称“疾控机构”)负责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

(一)病例的发现与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不明原因肺炎定义的病例后,应立即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由医疗机构在12小时内组织本单位专家组进行会诊和排查,仍不能明确诊断的,应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注明“不明原因肺炎”并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立即向当地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并于24小时内将填写完成的传染病报告卡寄出。县级疾控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应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县级疾控机构要将发现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情况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医务人员在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医院应立即组织本院专家组进行会诊,并进行网络直报,同时向县级疾控机构报告。县级疾控机构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不具备相应诊治条件的乡镇、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其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进行诊治,由接收病例的医院进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网络直报。

各级疾控机构在日常疫情监测中,要每日主动监视和分析网上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数据,分析是否有同一时间、空间或特定职业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发生。

(二)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对病例完成初步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表详见附件3),并及时进行密切接触者登记。调查时重点了解病例的流行病学史,主要包括:周围有无聚集性发病现象,有无相应的高危职业史(例如从事SARS-CoV检测、科研相关工作或可能暴露于动物和人禽流感病毒或潜在感染性材料的实验室人员;饲养、贩卖、屠宰、加工家禽人员及从事禽病防治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处置动物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人员;未采取严格的个人防护措施,诊治、护理人禽流感或SARS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病例的医护人员等)、以及其他接触禽类或野生动物或暴露于这些动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环境的情况等内容。

县级疾控机构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组织对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追踪和医学观察。

县级疾控机构应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时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提出相应的工作建议。

(三)病例的会诊与排查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县级专家组进行会诊。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应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并报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市(地)级专家组进行审核。县级专家组会诊后仍不能明确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病例,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组织专家组进行会诊。

市(地)级专家组会诊后,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应订正为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它不明原因疾病”,并由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最终审核。市(地)级专家组无法排除SARS或人禽流感的,市(地)级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报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立即组织省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后,要立即组织本级专家组进行会诊。

各级专家组要严格按照卫生部制定的人禽流感和SAR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在会诊结束后应提出书面会诊意见,如诊断为其它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卫生行政部门应立即将专家组会诊意见逐级通知到原报告单位,由原报告单位订正报告。

在各级专家组会诊的基础上,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均应在发病后1个月内订正报告。

(四)病例管理

县级以上医院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时,应立即将病例收治入院,按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治疗。乡镇、社区医疗机构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应立即将病人转至县级及以上医院。

医务人员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诊治时,要采取基本个人防护措施(如穿工作服、佩戴工作帽和医用防护口罩等)。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经专家组会诊,诊断为SARS、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者,须按照卫生部相应的防治工作方案开展处置工作。

(五)标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

县级专家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后,仍不能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时,县级疾控机构和收治病例的医疗机构要密切配合,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尽快送至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SARS和人禽流感病原检测。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后,应立即采集相关标本进行SARS、人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实验室检测。标本采集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并填写标本登记表。

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鼻咽拭子、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分泌物、气管吸取物)和血清标本等。如病人死亡,应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临床标本应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

对于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相关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应事先进行危害评估。若疑似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感染,根据危害评估结果应参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5号)及《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科教发〔2006〕15号)的要求,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进行标本的采集、包装、运送和实验室检测工作。

经省级专家组会诊不能明确诊断的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省级疾控机构要将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必要时,省级疾控机构要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要求,将省级及以下专家组会诊后已做出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复核检测。

四、相关单位的职责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的工作职责如下。

(一)卫生行政部门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辖区内的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排查和管理工作,保障工作经费,组织督导评估和监督检查。组织专家组对医疗机构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将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病例的调查资料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并根据需要,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进行审核。发现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要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控措施建议。

(二)医疗机构

1、各级医疗机构负责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诊治、排查工作。医务人员在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病史时,应注意询问病人的流行病学史及其周围是否有聚集性发病现象;

2、医务人员在做出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后,应立即向医疗机构相关部门报告;医院要及时组织专家组,对医务人员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会诊;

3、对不明原因肺炎患者应采取呼吸道传染病隔离措施和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4、负责对聚集性病例所在医院内的密切接触者进行登记、医学观察及资料上报;

5、为流行病学调查及各级专家组会诊提供相关临床资料;

6、医疗机构预防保健或院内感染控制部门按相关规定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网络直报及后续的订正报告;

7、协助疾控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8、负责采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临床标本,并妥善保存,以备送检;

9、按照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与疾控机构配合进行标本转运。

(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县(区)级疾控机构

(1)对报告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医学观察;

(3)指导医疗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采取隔离措施,指导有关单位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4)指导医疗机构对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标本采集;

(5)将采集到的病例标本及时运送到有条件的市(地)级或省级实验室;

(6)及时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至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

(7)定期分析、汇总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报告监测结果。

(8)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2、市(地)级疾控机构

(1)定期分析、汇总、上报辖区内的监测数据并反馈监测结果;

(2)指导县级疾控机构对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3)有条件的实验室开展SARS、禽流感病毒(H5N1)和其他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相关检测;

(4)定期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县级疾控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备案。

3、省级疾控机构

(1)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工作并报告、反馈实验检测结果;

(2)定期分析、汇总、上报、反馈本省的监测结果;

(3)定期对市(地)级和县级疾控中心业务人员进行培训;

(4)对全省监测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质量控制;

(5)对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SARS和人禽流感的病例,将其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并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备案。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组织对省级疾控机构专业人员的培训;

(2)指导、参与各省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调查和处理;

(3)对各省运送的标本或分离物进行相关检测或复核、鉴定;

(4)组织对全国监测系统的督导、检查和评价;

(5)对实验室网络进行考核和质量控制;

(6)建立、管理、维护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监测数据库;

(7)定期分析、汇总、反馈全国监测结果。

(四)卫生监督机构

按有关规定及本方案要求对医疗机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排查和管理相关工作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日常性监督检查。

五、信息收集、分析与反馈

(一)信息收集内容

监测系统收集的信息内容包括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报告卡、个案调查表、会诊记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标本送检表和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等。

(二)定期报告、反馈

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应由医疗机构保存,相关资料及时录入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2、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存档,根据需要将复印件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调查处理报告应逐级上报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医院组织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会诊记录原件保存在病历中,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专家会诊记录原件作为部门工作文件归档。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会诊记录的复印件应逐级上报至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病例标本送检表应由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填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时反馈给送检单位。

5、聚集性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表应由县级疾控机构负责填写、汇总,并及时逐级报告至省级疾控机构。

6、各级疾控机构定期将监测系统的分析结果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控机构,并反馈给辖区内疾控机构及医疗机构。

六、附件

附件1.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诊断、报告、处理流程

附件2.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附件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调查表

第3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人文关怀期望

在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疾病[1]中,主要为癌症,在癌症发病率中,肺癌居首位[2]。肺癌为负性生活事件,可严重影响患者及患者家属,使其产生心理应激,产生情绪反应,严重者可引起焦虑、抑郁等。为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康复效果,提高患者生产质量,本文对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人文关怀期望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于我科的24例肺癌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年龄为30-74岁,平均年龄为(58.7±1.5)岁。患者的确诊时间为4-10d,平均为(3.9±0.5)d。24例患者均为怀疑肺癌住院,随后进行确诊。24例患者及其家属,均期望患者知晓诊断。24例患者年龄均不低于18岁,具有小学文化程度,或者小学文化程度以上,均愿意接受访谈,24例肺癌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肺癌患者均无智力障碍,无既往精神病史,无老年性痴呆,无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2方法选择恰当的访谈方法,即进行个人深入访谈,采用半结构式,以了解肺癌患者在真实感受,了解其期望资料。在进行访谈时,可采用刺探的方法,或者采用引导的方法,使肺癌患者可深入进行表述,防止个人价值趋向对肺癌患者产生影响,在进行访谈时,应对肺癌患者进行仔细观察,如细微表情变化等,访谈时间为50min左右,在进行笔录和录音前,需征得肺癌患者的同意,对访谈地点进行选择,最佳为示教室,以保证安静无干扰。

选择合理的访谈内容。首先应与肺癌患者建立信任关系,再做结构式的提问。对肺癌患者进行启发,使其可进行开放式阐述。在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需防止肺癌患者受他人主导,防止肺癌患者思维框架受到限制。应对肺癌患者进行深入发掘,及时进行澄清回答,以增强资料准确性。

进行相关访谈培训,使进行访谈的人员,了解访谈是具有目的的,并且为研究性谈话,在肺癌患者和进行访谈的人员之间,需建立信任关系,建立互动关系。在进行访谈前,进行相关培训,即质性研究访谈。

对资料进行分析。在结束访谈后,对访谈资料进行分类,进行编码,并甄别相互关系,提炼出主题,提炼出要素。确保在进行主题提炼时,具有真实性,具有正确性。

2结果

在本文的研究中,24例肺癌患者中,均具有强烈情感期望,在情感期望对象中,20例为医护人员,23例为家庭期人员,21例为社会支持。24例患者对医疗护理有强烈期望。

3讨论

对于肺癌患者而言,大部分对医护人员具有期望,期望得到重视,期望得到尊重。通常患者对医护人员的表情、眼神等,较为敏感,肺癌患者通常会揣摩医护人员的肢体语言。因此,医护人员需与患者多进行交流沟通,关心患者,体贴患者,使其了解生命意义,进而平静接受诊断结果。

大部分患者对家庭人员具有强烈的情感期望,其不希望自己的家庭有太多压力,希望家人陪伴,并且能正确面对变故,但不愿增加家庭负担,打扰家庭人员。部分患者甚至不愿家庭人员知晓病情,害怕影响家庭人员心态。因此,对于肺癌患者的家属而言,需与患者多沟通,使其了解真实想法。患者通常不希望工作受到影响,在进行明确诊断前,不希望同事知晓,不希望单位知晓。在患病期间,也不希望过多探望。对于无医保的肺癌患者而言,其通常具有较大的经济负担,具有较大的压力。因此,相关的社会机构,应适当给予支持。对于社会支持而言,其在心里学上,作为重要变量。对于心理应激,健康关系,其可对两者进行决定,为重要的中介因素。社会支持对于患者和社会关系,可反映两者密切程度,反映两者的质量。在本文的研究中,大部分患者期望得到支持,即家人与社会支持,因此,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评价支持系统,使患者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建立良好的环境。同时根据患者期望,最大限度满足其需求,即精神文化层面等。对患者进行积极的鼓励,即对于癌症治疗成功的患者,可进行经验分享。如患者经济较为困难,则应帮助进行社会呼吁,建立帮助基金。在本文的研究中,对于健康个体,如其被疑诊癌症,但未确诊前,其心理将遭受重创,因此,医护人员应实施人文关怀,其可彰显精神力量,明显患者心理应激,减少不良情绪发生,进而增加抗病能力,有利于进一步治疗。大部分患者具有医疗护理期望,通常希望能尽快明确诊断,获得最佳的治疗,获得最佳的护理,以最大限度减轻创伤,减少痛苦。因此,护理人员可对患者进行讲解,使其充分了解检查过程,了解相关注意事项[3]。在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实施人文关怀,了解其人文关怀期望,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应激,增强机体抗病能力,进而积极配合治疗。

参考文献

[1]徐玉斓,盛洁华,严林娟等.实施人文关怀对减轻肺癌患者诊断过程中心理应激的效果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23):13-14.

第4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肺炎 护理

        肺炎是指远端肺部包括终末气道、肺泡腔和间质的炎症,主要由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线、化学过敏因素等亦可引起,临床上通常按病因学将肺炎分为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体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变态反应性肺炎,其中细菌性肺炎是最常见的肺炎,约占成人肺炎的80%。

        1护理评估

        1.1临床表现

        1.1.1.症状  肺炎的症状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骤,典型表现为畏寒、发热,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驱症状,咳嗽、咳痰或伴胸闷、胸痛。

        1.1.2.体征  肺炎的体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变区叩诊呈浊音或实音,听诊有肺泡呼吸音减弱或管样呼吸音,可闻及湿啰音。

        1.2辅助检查

        细菌性肺炎可见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细胞内见中毒颗粒。

        胸部X线以肺泡浸润为主,成肺叶、段分布的炎症浸润影,或成片状或条索状影,密度不均匀,沿支气管分布。另外,也可见两肺弥漫性浸润影,伴空洞或大疱者。痰涂片革兰染色有助于初步诊断,必要时做血液、胸腔细菌培养,以明确诊断。

        1.3护理问题

        1.3.1.发热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从而导致患者发热,如肺炎球菌肺炎体温可在数小时内达39~40℃,呈稽留热。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肿,渗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难  由于肺部炎症,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积减少,从而导致呼吸困难。

        1.3.4.胸痛  肺部炎症可累及胸膜,导致胸痛。

        1.3.5.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感染严重时,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现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发绀、多汗、心动过速、血压降低等。

        2护理目标

        病人的体温能恢复至正常范围。病人能维持呼吸道通畅,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难症状得以缓解。病人胸痛尽量得到缓解。病人不发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发生时能够及时被发现并积极处理。

        3护理措施

第5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在多方求助无门后,张海超做出惊人之举,2009年6月22日,他到郑大一附院做了开胸手术,以悲壮的方式证明自己确实患上了尘肺,而不是肺结核。张海超“开胸验肺”的沉重经历暴露出职业病患者维权的艰难处境,也再次引发人们对职业病的关注。

前一段时间发生在河南的“开胸验肺”事件在全国炒得沸沸扬扬,严重威胁着人们健康的职业病再度走到台前。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这种工业结构特点决定了山西的职业病危害,随着工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接触粉尘作业的人数和生产环境粉尘浓度控制、新发病例数增加等问题,使得尘肺病已成为山西省目前最严重的职业病。

尘肺发病率处于全国前列

山西省职业病医院副院长阴康生向本刊记者介绍,尘肺病是危害作业人员健康最为严重的职业病。患有此种疾病的人十分痛苦,最后往往导致并发多种心肺疾病。

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尘肺病人累计人数已达60万之多,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尘肺病人的总和。从山西省历年尘肺病动态曲线图来看,30多年来山西省尘肺新发病人数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且逐年上升,发病率处于全国前列。全省主要三大尘肺病(煤工尘肺、矽肺、铸工尘肺病)的累积病例之和占全省尘肺病总数的97.32%,其中数量最多的是煤工尘肺病。山西某大型煤矿1996年至1999年四年间煤炭生产死亡15人,但由于尘肺病死亡却高达130人。按山西省目前现患病例测算,仅因尘肺病丧失劳动能力而少给国家创造经济价值加上支付工资、医药费、抚恤费等,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数亿多元。

针对此病,国内外至今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多少年的经验表明,最有效的办法是防尘除尘,采取综合性防尘措施,降低劳动者工作场所空气中的粉尘浓度,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以下,方可以基本上防止尘肺病的发生。

尘肺病报告数据之惑

按山西省内各市上报的数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省累计检出尘肺病36202例,累计死亡8610例,病死率23.78%,现患尘肺病人27592例。

针对这组数据,山西省职业病医院副院长阴康生告诉记者,目前职业病发病的数据统计来源于各市的报表,而相当数量的企业没有进行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筛查以及监督、监测不到位等因素,这个底数值得怀疑。例如2004年全省报告尘肺病新发病例5例,而当年山西省职业病医院诊断尘肺104例。

山西省内许多职业病专家、专业人士普遍认为,山西省尘肺病发病居全国前列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形成了,根据当时尘肺病发病情况和企业已退休职工情况,专家估计,全省在20世纪末尘肺病可能达到7万余人;专家还曾预测,2005年全省尘肺病患者将逾10万人。

同时,山西省职业病医院近年来对本省部分矿务局,大型煤炭企业的健康体检监护与职业病诊断数据表明,职业病(重点是尘肺)的检出率在3‰~1%之间。据原山西省劳动厅(山西省社会和劳动保障局)的数据,全省煤矿作业人员约为100万来分析,如加已退休的人员,这个数字不可估量。据原山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所随机对已回到农村的,曾经在煤井下工作10年以上的219名农民体检,结果检出煤工尘肺26例,检出率为11.87%。省职业病医院曾对山西某煤矿从事生产均在25年以上已退休的32名自愿体检人员发现,查出尘肺12例(不包括过去确诊的人员),新发尘肺病的检出率达到37.5%。阴康生副院长担心地说:“这是一个隐藏着的危险,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情况。”

职防机构一分为三,监管难实现

山西省作为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上世纪70年代末,就在全国较早地成立了山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下设有附属医院(1987年,省计委发文改名为山西省职业病医院,1995年省政府加挂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到2000年已是拥有包括卫生监督、尘肺、劳动卫生监测、毒理、理化、环评等六个防治研究室和300张床位及十余个职业病专科,3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成为防治一体的集专科与医学多专科相结合的医疗卫生机构。但是,这种防治一体的体系到2001年全省卫生监督机构改革时发生了变化。

2001年的机构调整中,成立近25年的山西省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研究所被撤销,原有的劳动卫生(亦称职业卫生)监督、监测职能被分别调整到省卫生监督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保留了原有的职业病医院机构,其职能是承担职业健康体检、职业病诊断、临床治疗任务,一分为三的格局和全额与差额的变化,使职业病防治在原有体制上被分解。

据了解,目前,山西省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机构调整和国家对职业卫生监督监测职能划分后,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市、县级相关部门又缺少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山西省工业企业中有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只有8个单位。因此,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控制工作难以到位。

阴康生副院长告诉记者,山西省职业病医院作为全省唯一的具有十大类115种职业病诊断资质的机构,在每年诊断的上百例到几百例的尘肺病例中,民营生产加工企业的尘肺病例占到一定比例,而农民工直接诊断二期尘肺的病例占到全部诊断二期尘肺的90%以上。阴康生副院长说:“这些说明两点,一是全省各类煤矿(包括冶金开采、制造业以及化工类企业)农民工占到了绝大多数;二是直接(第一次诊断)诊断二期尘肺表明这些农民工没有进行过岗前、岗中定期体检和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对脱离接触粉尘的人员定期随访,形成监控、监护的真空环节。”

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差

提起“开胸验肺”事件,阴康生副院长很气愤地说:“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天方夜谭。为此,我们医院曾专门组织了一次讨论,这是工作人员的严重失职。”同样该事件也折射出了职业病患者的维权难,那么,山西职业病患者的维权之路又是否通畅呢?

盂县农民武某,曾在当地一家民营耐火材料厂从事粉碎工种。1999年县卫生防疫站普查结核病时,发现疑似患有肺结核病,该厂领导知道后将其解聘,之后他又到另一家耐火材料厂工作。2003年由于肺部感染严重,呼吸困难不能正常工作,经省职业病医院诊断,被确诊为三期尘肺合并结核病。武某便向两家先后工作过的企业协商解决工伤待遇问题,但是两家企业相互推诿,对此不予理睬。武某多方奔走,无奈之下,向盂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赔偿的申请,获得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赔偿申诉支持,最终他曾经工作多年的两家耐火企业一次性给付其伤残补助金、抚恤金、医疗费等共计10万余元。

阴康生副院长告诉记者,这是一起成功的维权案例。随着国有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一些企业雇用农民工、临时工从事有毒有害作业。这些劳动者自我保护能力弱,缺乏必要的职业卫生知识,不了解工作环境存在的职业危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危害后果及应采取的卫生防护措施,不会正确选用、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单位配备了个人防护用品也不佩戴,一心只想快些挣钱,结果被职业病夺去生命或者落下终生残疾。甚至有的职工还不知道有一部《职业病防治法》,更别提职业病危害的后果,这就为职业病的发生埋下了很深的隐患。一些劳动者自身健康受了损却不明白损害原因,甚至自认倒霉,辞工回家,不懂得到职业病防治机构明确诊断、向有关部门投诉,健康权益自然得不到保障。有的虽然知道,但自我保护意识仍然淡薄,一些打工者身患职业病后往往通过“私了”来解决,虽然表面上得到了补偿,但实际上合法权益却受到严重侵害。这些原因造成了职业病危害从职业人群向社会人群不断扩散。

我国在《职业病防治法》中规定,用人单位应当确定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和作业岗位,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事故应急预案,设置或者指定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机构,配备卫生专业人员负责职业病防治。用人单位应建立健康监护制度,发生职业病事故后,应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和赔偿,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将会依法受到查处。只有企业和职工都重视起来,那么职业病维权才会得到保障。

职业病诊断需提供5种材料

下面是本刊为农民工朋友编发的职业病诊断相关知识。

进行职业病诊断应准备的材料。农民工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应要求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按照诊断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资料。主要包括:(1)职业史、既往史;(2)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3)职业健康检查结果;(4)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5)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

进行职业病诊断的医院。农民工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第6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循证护理;急性肺栓塞;急诊救治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0-01

急性肺栓塞(APE)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症,基于外源性或内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情况下,诱发肺循环障碍,属于急诊危重症,具有高误诊率、高发病率、高病死率等特点,仅低于冠心病、肿瘤、高血压病与心肌梗死。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性肺栓塞护理得到了不断的完善,急诊护理人员第一时间把握患者肺栓塞病情发展,有助于为医生提高早期诊断与治疗依据[1]。本文主要对我院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4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择我院于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均经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符合相应急性肺栓塞诊断标准,伴有突发性胸痛、呼吸困难、发绪、血氧饱和度降低、咳嗽、咯血、晕厥、冷汗等症状,其中男性占有35例,女性有29例,年龄(22-87)岁,平均年龄在(56.71±11.44)岁之间;病程1.5天至2个月,平均病程为(17.5±2.8)d;3例肿瘤晚期,6例伴有肺源性心脏病高血压;2例风湿性心脏病;4例合并下肢静脉栓塞;4例房颤、冠心。

1.2 一般方法

予以急性肺栓塞循证护理:(1)构建循证护理小组:由一级护士、护士长、专科护士等构成,强化护理专科知识培训,明确临床过往病例资料,把握分诊与接诊知识,降低再栓塞风险;(2)临床检查:为了降低肺栓塞早期误诊率,必须要强化临床检查,做好UCG、ECG、胸部X线检查与血气分析,于患者病危前做好紧急诊治准备,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可行性依据。此外,配合进行急诊辅助检查,为早期治疗提供宝贵时间,帮助患者度过急性期;(3)构建询证护理循方案: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患者个性化需求,制定初步从而确立最佳步骤进一步实护理计划;(4)病情监测:严密观察患者神色、行态,询问发病症状,观察患者是否存在胸痛、胸闷、晕厥、气促等症状,同时咨询患者是否存在肿瘤、静脉炎、骨折、肥胖、手术等病史,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5)心理护理:运用沟通技巧,予以患者深慢呼吸指导,结合放松术等手段,及时消除患者焦虑、恐惧等不良心理情绪,减少耗氧量,促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6)抗凝溶栓护理:了解抗凝溶栓治疗禁忌证,严格遵循医嘱,予以抗凝、溶栓制剂,观察不良反应,避免皮下渗血;(7)基础护理: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休息时间,取患者健侧卧位,将床头抬高30°,低氧血症患者予以高浓度氧气,右心功能不全患者予以多巴芬丁胺,避免正压通气影响循环,搬动时动作要保持轻柔,防止出现咳嗽、咯血、栓子脱落等现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与临床救治成功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资料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在对64例患者进行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救治及时,其中29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治愈出院,35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现象。

3 讨论

急性肺栓塞作为临床上的一种常见急危重症,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发病率处于逐年上升态势,缺乏临床典型特征,易出现误诊、漏诊、误治等现象。有学者发现,急性肺栓塞病情急重,患者发病后1h内易出现死亡现象,强化早期诊断与溶栓或抗凝等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肺栓塞患者死亡率,改善预后[2]。由此可知,针对急性肺栓塞患者而言,必须要强化护理干预,可为临床救治提供时机。

本文研究显示,予以64例患者循证护理后,临床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29例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治愈出院,35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痊愈,提示循证护理在急性肺栓塞急诊救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究其根源,循证护理主要是护理人员依据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患者个性化需求,对其临床资料进行综合评估,制定针对性护理方案。由于患者易出现休克、胸痛、晕厥、呼吸急促、低血压等症状,内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诱发循环障碍,因此必须要重视临床症状监测[3]。在本文研究中,循证护理积极运用临床证据,严密监测患者呼吸、心律、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变化,评价使用效果,强化经验总结,予以患者系统及时的护理措施,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提高护理质量[4]。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护理人员的实践能力。

综上所述,强化急性肺栓塞循证护理,有助于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钱德芳.循证护理在急性肺栓塞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06):318-319.

[2]颜春悦,王道良.急诊不同确诊治疗时机对急性肺栓塞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3(12):234-235.

第7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 CT;经皮肺穿刺;活检;护理

 CT引导

 下经皮肺穿刺作为一种微创的诊断方法具有分辨率高、定位精确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1]。做好经皮肺穿刺的护理,对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本院2004 年7 月~2009 年12 月行经皮肺穿刺230 例,成功率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包括2004 年7 月~2009 年12 月门诊及住院病例共230 例,经过纤维支气管镜及反复痰细菌学、细胞学检查临床未能明确诊断者,其中男156 例,女74 例,年龄26~75 岁,临床表现咳嗽咳痰225 例,胸闷气短40 例,胸痛24 例,发热30 例,胸部CT表现肺部外周结节138 例,大叶性渗出实变20 例,外周斑片阴影18 例,肺门占位病变54 例。

1.2  方法

 在螺旋CT机定位下,根据病变部位选择合适体位,采用自制体表金属定位光栅,确定穿刺层面以及进针角度、进针深度,退出CT扫描,术前准备胸穿包及止血药物。对穿刺点用吉尔碘常规环形消毒、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至胸膜组织,采用16~18 g半自动切割穿刺针,视情况不同,每次取长约1.5~2.0公分长线状组织1~3 条送病理学及细菌学检查。术后复查胸部CT了解出血及气胸情况。

2  结果

 本组临床观察中共穿刺230 例,成功230 例,明确诊断228 例,阳性率99.1%,肺鳞癌89 例,肺腺癌102 例,支气管肺泡癌12 例,结核10 例,慢性炎症5 例,急性感染3 例,肺曲菌病3 例,肺淋巴瘤4 例,未能确诊2 例。并发气胸28 例,约占12.2%,除1 例气胸行闭式引流外,其余大部分气胸因肺压缩少于30%,均无需特殊处理,一周内自行吸收消失。出血25 例,多为少量咳血,约占10.9%,分别给予少许止血药物及自行止血,并发血气胸2 例,出血量较多,给予止血及胸腔闭式引流病情好转。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心理护理

 由于经皮肺活检术是一种创伤性诊断技术,大多数患者因害怕躯体损伤、担心手术失败、遗留后遗症等,内心非常恐惧焦虑。护士应了解患者心理,因人施护,详细说明穿刺活检术的意义和过程特点,解释经皮肺穿刺术的目的、过程、注意事项和配合方法[2],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签知情同意书。

3.1.2  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疾病史、过敏史,全面掌握病人病情,常规行心电图、CT检查,化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高血压、发热、剧烈咳嗽、气喘等症状,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穿刺需要在平静呼吸下屏气时进行,所以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屏气训练。对咳嗽较剧烈的患者用镇咳药止咳,症状好转后再行穿刺。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3.2  术中配合

 按要求摆好患者体位,尽量使患者舒适又有利于操作进行。嘱咐患者调节呼吸频率与深度,避免咳嗽,以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穿刺时安抚患者,消除紧张情绪,必要时给予镇静止痛剂。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脉搏、血压、神志等改变,经常询问有无异常感觉。若有面色苍白、胸闷不适、呼吸困难等症状,立即停止操作,随时做好配合医生抢救的准备。

3.3  术后观察及护理

3.3.1  病情观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有无胸闷、胸痛、气促等症状及穿刺侧呼吸音的变化,如无异常送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手术完成后嘱患者患侧卧位休息8~12 h,注意不可用力咳嗽,咳嗽较多时适当给予镇咳剂,警惕气胸的发生。

第8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99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其中男72例,女27例,年龄45~75岁,平均57.6岁。临床表现为咳嗽47例,痰中带血或咯血25例,胸痛15例,活动后气急12例。胸部X线正侧位片及CT片检查见周围肺野结节状病灶18例,团块状影57例,片状阴影合并渗出性病变19例,团块状影合并偏心厚壁空洞5例。病灶多靠近纵隔,直径<3 cm者11例,>3 cm的88例,11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

方法 术前准备按支气管镜检查常规测定凝血功能、心电图、血常规,摄胸部正侧位X线片和胸部CT扫描确定病变位置。用2%利多卡因喷雾表面麻醉后经鼻腔或口插入Olymus-BF-P30型纤维支气管镜,在完成常规的气管、支气管内窥检查后,将支气管镜先端部固定于胸部,在CT及支气管镜下可疑病变的段,亚段支气管开口处,将活检钳缓慢轻柔地伸入到所能达到的最深处,遇到阻力后退出0.5~1.0 cm张开活检钳吸气相向前推进0.5~1.0 cm,呼气末令助手夹组织后退出活检钳,立即将组织放入10%甲醛溶液固定,如此方法重复钳取组织5~6块;然后在活检部位用保护型细胞刷刷检,术后如有出血以1/20 000肾上腺素盐水溶液5~10 m1注入出血部位,出血量较大的患者应停止活检,必要时局部注入立止血1~2 U。如活检时患者出现胸痛,提示可能夹到胸膜,应放开活检钳,另取部位活检,确定无活动性出血方可退出支气管镜,术后注意观察患者咯血及呼吸情况,如大咯血或出现气胸应作相应处理。

结果 99例周围型肺癌均经支气管镜检、经皮肺活检、开胸手术、胸腔胸膜活检或淋巴结活检等明确诊断,其中经支气管镜活检确诊肺癌42例,占42.4%,刷检阳性28例,占28%。其中,21例活检阴性而刷检阳性,7例活检和刷检均阳性,二者合并阳性共63例,诊断阳性率为63.6%。阳性病例中,腺癌32例,鳞癌14例,低分化癌11例,小细胞癌5例,未定型1例。检查过程基本顺利,术后多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痰中带血,出现咯血3例,痰中带血的患者未经止血治疗1~3天后痰中带血消失,咯血的3例经垂体后叶素、立止血及止血三联等治疗后咯血停止,无1例死亡。

讨论

TBLB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国内有关TBLB应用于周围型肺部病变的检查多在X线透视下进行,其优点是可清楚看到病灶的位置,取得有价值的标本活检,准确率较高,可达85%以上。本组采用无x线透视下TBLB技术,确诊为肺癌63例,肺癌的确诊率63.6%,文献报道TBLB对肺癌的确诊率为85.4%,因此笔者认为,TBLB对周围型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在X线电视透视下行TBLB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一方面避免医护人员及患者直接暴露在放射线下造成放射损害;另一方面检查设备简单,费用低廉,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应用,如果不能确诊,可在x线电视透视下再次活检,两种方法均未能确诊可考虑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文献报道嘲在超声和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诊断率为91%和87%.

第9篇:肺部护理诊断范文

【关键词】院内感染 肺部肿瘤 病原菌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290-02

据调查,肺部感染在所有医院感染中一直居首位,死亡率也一直处于高位。肿瘤患者由于年龄普遍偏高,病程长,免疫功能缺失或低下、器官功能衰竭,生理屏障受损等,易引起医院感染。因此,进一步分析引发肺癌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成因,对从根本上降低并发感染率,提升肺癌手术患者尤其是广大老年患者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1]。本文旨在探讨肺部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特征及防治对策。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我院于 2011 年 9 月 ~ 2012 年 12 月收治肺癌患者 886 例,其中男524例,女362例,年龄38-82岁,平均61. 5岁。

1.2 诊断标准 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卫医发[2001]2号)。

感染诊断依据为:①临床资料,包括直接观察感染部位、体征、症状;②病原菌培养;③专业诊断:包括X线、CT、B超、病理活检等[3]。

1.3 建立数据库,利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对研究对象的疾病部位特征及院内感染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院内感染细菌培养结果

75例次感染中,101例送检细菌培养,64例次细菌培养呈阳性,5例次真菌培养呈阳性,其他患者为仅有临床诊断或由于应用抗生素等原因未培养出病原菌。检出病原菌种类株数为(结果见表1)

2.3 术后呼吸训练: 术后胸部包扎松紧适宜,平卧时头与躯干抬高 30 ~ 45 度;保持呼吸道通,术后 6h 内史患者去枕平卧,头部偏向监测,防止呕吐和误吸; 做好皮肤护理,防止褥疮的形成等综合护理以降低感染率。

3 讨 论

恶性肿瘤为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院内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是影响原发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2]。肺癌患者行肺叶或全肺切除术后呼吸生理的重要变化是肺活量,残余气量增加,肺和毛细血管结构的改变,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氧利用系数降低,膈肌活动幅度减少,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吸氧,早期合理运用氧气疗法是预防呼吸衰竭,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措施[3]。

肺癌术后院内肺部感染75例,感染率 8.46%,与文献报道结果相近[4]。院内感染主要感染部位为上、下呼吸道及泌尿道。院内感染细菌培养前三位的菌种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医护人员加强手卫生意识,严格无菌操作,减少侵袭性操作,避免交叉感染[5]。如有需要,需多次反复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做指导,熟知临床各种产霉素及多重耐药菌的用药特点,明确病原,选用敏感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激素,以防止耐药性的产生[6]。

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偏大,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营养不良等基础性疾病,住院时间长和手术治疗是影响肿瘤患者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外源也是导致并发肺部感染的重要原因[7],本调查中真菌感染的比例已经上升到6.14%,这提示我们对真菌感染的发生亦应有足够的重视,及时选用抗真菌药物控制病情。

因此,院内感染是影响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减少院内感染造成的病死率,才能将肿瘤诊治工作更加完善的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宋虹予.老年人腹部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1,( 07Z) : 22 -24.

[2]丁清.恶性肿瘤患者医院内感染预防与诊治探讨[J].中外医疗,2008,9,25.

[3]张伟英,周焉. 开胸术后再次气管插管原因初探和护理对等[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 8): 624

[4]温昱,张鹏.肺癌术后肺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09,15(3):411-412,437.

[5]李绍梅.338例院内感染病例调查统计分析[J].卫生软件学,2008,22(1):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