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零售业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零售业市场现状

第1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市场集中对策性思考

我国零售业已进入向外资全面开放的后WTO时代。事实上,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外资零售业就通过合资、联营等各种方式对我国的零售业市场进行了试探、摸底。如今,摆脱了政策羁绊的外资零售巨头更是挟资金、技术、管理等各方面的优势在我国零售市场开始了全方位的竞争,这势必影响我国零售业市场格局。强大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国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但这对我国本土零售企业却并非是好事。因此,本文从市场集中的角度对我国零售业现实市场状况进行解析,并从产业层面提出加强我国零售业市场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现状

市场集中程度一般是用产业中最大的四个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累计数占整个产业市场的比例(CR4)来表示。通过测算零售企业前4位的销售额和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集中程度的数据,并得出两个方面的结论。首先,近年来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态势。我国零售业的CR4从1990年的0.40%提高到2003年的2.60%,平均每年上升15.48%。其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自1990年到2003年来不断上升,但总体上仍然很低。这一结论是通过将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进行比较而获得。美国零售业在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其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的平均水平约在16%以上,远远超过我国零售业近几年的市场集中度。另外,根据笔者对美国2003年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计算,2003年美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CR4和CR8分别为10.70%和14.60%,分别是同期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4.12倍和3.75倍。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发达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处于较低的水平。

根据零售业的商圈理论,零售企业的辐射能力随着其交易半径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这样便决定了零售竞争的相关市场往往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对零售业在区域的集中程度进行度量有利于更全面地了解零售业的规模水平和竞争程度。

笔者通过对2002年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武汉这五个大型城市的市场集中程度进行测算,得出这五个城市的CR4依次分别为4.06%、4.36%、4.08%、6.4%、10.40%。分析可知,中国大型城市中的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与全国零售业的CR4相比,表明大型零售企业在一定的地域区间内存在着一定的市场力量,尽管这种市场力量依然相对薄弱。而在城市,尤其是大型城市,具有人口密集、经济和文化繁荣的特点,可以通过自身拥有的先进的信息收集、加工储备、传播设施和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发达的金融机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优势,成为该地区的商品、资金、信息等流通网络的结点。大量的零售网点、机构和人才在大城市的聚集使之成为零售商业活动的核心。但与西方发达国家大型城市的零售市场相比,我国大型城市的零售业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很低。

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成因

市场容量急剧增长

市场容量的大小与市场集中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市场愈大,进入市场的企业就越多,大企业的控制能力相对就越小。尤其对零售业来说,随着市场容量的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会以较快的速度提高,而大型零售企业在整个市场所占的份额便会降低,使市场集中度有下降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在国民经济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我国的大多数商品在总体上已形成了买方市场格局。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都大幅度提高。从1990年到200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由686.3元增加到2622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510.2元增加到8472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二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6%和5.2%。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增长,相应地带动了他们的实际购买力,也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

零售企业规模过小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费者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购买力不断增强,刺激了零售企业的繁荣。在众多企业进入零售业的同时,我国零售业也向大型化方向发展。据有关资料显示,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零售企业,2000年以前尚没有一家,2003年已达到10家之多。与自身的发展作纵向比较,我国单个零售企业的规模和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零售企业相比较,可以发现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组织规模仍然偏小,缺乏全国性的大型零售企业,更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零售企业。例如,2003年美国的沃尔玛公司的全球销售总额为278081百万美元,而2003年作为中国最大商业集团企业的上海百联集团公司的销售总额仅为4851666万元人民币,沃尔玛公司是上海百联集团公司销售额的476倍。由此可知,尽管我国大型零售企业的个数增加,且规模有一定扩大,但从总体考察规模仍然偏小,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保持在较低的程度。

不合适的低进高退壁垒

从零售企业进入的角度来看,零售业的经营是为了满足分散型的消费需求,从而决定了零售经营的分散性,使得其规模经济壁垒低。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仍然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较低。而且大多数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手段较为落后,同时零售经营的信息化、网络化的要求并不高,从而形成了较低的技术壁垒。从零售企业退出的角度来看。对大多数中小零售企业来说,退出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折价销售或转让、合同违约赔偿、人员遣散费用以及租金等方面的损失。对大型零售企业和国有零售企业来说,沉淀成本等经济因素会产生很大的阻止退出效应。

提高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对策

零售企业需进一步提高自身实力。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现有零售企业的规模过小。零售企业必须通过管理创新和经营控制的统一,实现零售企业自身实力的壮大以及规模的扩大。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营方式,我国零售企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客观地说,我国零售企业在店铺形式、商品布局、营销手段和技巧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模式,总体上仍处于对国外零售业先进业态和管理方式的模仿引进的阶段。缺乏本土创新的“拷贝式”成长使零售企业之间很难拉开档次,业态趋同发展,最终导致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展开过度竞争。近几年我国零售市场上所开展的跨地域兼并重组之潮,使一些零售企业的规模迅速得以扩大,随之而来的变革管理却一直存在诸多问题,成为整个零售业界的心头隐痛。因此,我国零售企业除了在提升零售企业品牌资产、打造零售自有品牌等营销管理方面的创新,加强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控制能力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供应链整合工作,通过组织结构创新来妥善解决采购部门、后勤部门与信息部门的职能整合问题,使目前形式上的加盟、连锁等先进经营方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集中采购、营销联合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零售行业自律,创造良好信用环境。我国零售业正经历第二次开业高峰,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的增加有了显著提高,原有业态如百货商店、专业店进一步规范化的发展,超市、仓储店、便利店、连锁店等新兴业态几乎在同一时间迅速成长起来,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然而,大多数零售企业尚处于浅层表面变革的局面。零售市场存在着企业间恶性价格竞争、盲目扩张造成资源紧张、信用环境差尤其是零供矛盾不断增加等问题。因而有必要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零售业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促进零售业行业自律和经营规范。建立零售行业信用体系,正确处理和改善零售行业与供应商、消费者以及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创造有利于行业协调发展的信用环境。

零售业行业政策的正确引导。零售业行业政策应侧重于提高零售业规模经济和调整进入退出壁垒两方面。根据目前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结构状况,如果单纯地依靠企业自身积累、自我扩张而扩大企业规模,必然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零售企业开放的最后期限已过,缓慢的发展必然不利于我国零售企业参与已经到来的国际跨国零售巨鳄的同场竞争。因此,借鉴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形成大型零售企业的经验,我国政府在行业政策方面应该侧重于鼓励企业兼并和联合,鼓励零售企业实行“强强联合”,通过大型零售企业间的联合和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具有国际水平的大规模零售企业集团。另外,设计适度壁垒高度,促使零售业市场集中度向有效市场集中度发展。就提高进入壁垒来说,重点应当是政策法规性壁垒。例如,在新建大中型零售企业方面,政府需要根据城市规模、消费结构以及购买力等方面对其进行审批,并实行大型商业零售网点建设的“听证制”,以确保大型零售企业与之相适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按照零售企业数量适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和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出相应的中长期规划,通过规划并配合有关政策来引导零售商业网点的合理发展;在降低退出壁垒方面,政府应当加强对零售企业实行跨产业转移的指导和支持;完善再就业工程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的工作。通过设置合理适度的进入、退出壁垒,进一步促进中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做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的协调工作。从长远的角度看,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规律,使更多的社会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提高我国零售业的市场集中度。另一方面还需注意防范零售业走向过度集中而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即采取措施使市场集中度维持在有效集中度水平,从而达到社会交易成本的极小化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极大化。协调工作的进行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因而应当借鉴发达国家流通立法经验,结合我国丰富的流通实践,加快修订和研究制订规范商品流通活动、流通主体、市场行为、市场调控和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

总之,提高我国零售业市场集中度,使之达到市场有效集中度区间,最终建立竞争有序、集中有度的现代零售业市场体系。需要零售企业、行业协会以及政府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1.王俊豪.对我国流通产业市场竞争度的探讨[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2.郭冬乐,方虹.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财贸经济,2002(3)

第2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 外资 保障措施

零售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改革2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5.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零售企业在获得快速发展,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也开始呈现,但中国零售业还不成熟,消费者向零售业贡献了过多的利润,该行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对此外资零售企业早已虎视眈眈,仅2002年1月到9月,我国新批外商投资零售业店铺就达387家,因此加入WTO后,他们在与我国零售企业进行残酷竞争,这同时也说明我国零售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主要表现在:

价格竞争短兵相接

外国零售集团在世界各地有数千家甚至上万家连锁商店,如全球零售第一的沃尔玛至1999年底在全球拥有3601家连锁店,他利用庞大的规模优势直接同供应商总部议价,以低于原有销售价或使供应商以正常对外售价另返回某种特殊利润方式进货。由于信誉好、周转快、厂家风险小,不少供应商愿意以特低价向其供货。相反国内的不少零售企业,由于本来经营规模就小、资金缺乏、管理不力、资金利用率低等造成流动资金有限,因而普遍套用厂商铺底资金,其结果只有一个进货价高,这使得商品价格难以具有优势。毕竟在我国消费者收入有限的今天,价格将是零售企业竞争的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工具。

技术竞争硝烟弥漫

外商零售企业依托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先进的通讯技术,能对每一种商品的销售情况随时进行统计分析,筛选出畅销品和滞销品,及时调整商品结构和促销方案。沃尔玛积极利用EDI与供应商建立全自动的订货系统,至1990年已与其5000余家供应商实现了电子数据交换。相比之下,内资企业计算机网络落后且大都处于封闭运行状态,运用的范围相当有限,不少企业虽已建立POS系统但很少用于信息的收集与应用上,甚至还有部分零售企业尚未利用计算机管理技术。

人才竞争日益凸现

当今市场诸方面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较量,没有一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高素质队伍,企业要谋求发展是句空话,外资零售企业为减少成本和配合其他营销方面的需要,往往实施人才当地化策略。那么外资零售业良好的培训机制、优厚的报酬和科学的人才管理方式,肯定会导致大批内资零售业的优秀管理和专业人才流失。

市场份额坚冰打破,盈利空间江河日下

国际零售巨头进军我国市场,打破了内资一统天下的局面,给当前既无规模优势又无资本实力的内资商业带来极大冲击。1996年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零售额约30亿元占同期我国 零售总额的0.16%到了2000年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零售总额已达526亿元占同期我国零售商品总额的1.54%。在上海门店数仅占8.7%的大型洋超市的销售额已占全市超市销售额的25%。可见,外资零售瓜分我国市场份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国际零售巨头可能会通过与内资企业合资,分割我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利润或者另寻店址建起大商圈的仓储式超市,来争夺有限的客流和购买力,从而导致部分利润外流,内资获得的绝对利润额减少。另外,外国零售企业的大量涌入使得价格大战已不可避免,中国零售业利润率会进一步下滑到微利甚至零利时代。如上海九百实现的净利润由2000年的5174万元每股收益0.218元下降为2001年的-9831万元每股收益-0.245元。

部分零售企业灰飞烟灭

外资零售集团的进入对国内零售业系统提出了严峻挑战。这必将使体制落后、机制不灵活、经营效益差的企业陷入困境,促使一些零售企业加快关门倒闭或资产重组的步伐。

中国零售企业的现状

探讨完外资进入后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看看我国零售企业的现状。在结构-行为-绩效的框架中,市场绩效通常表现为市场结构及市场行为的结果。根据该框架对中国零售业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零售业存在下面一些普遍问题:

整体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 零售企业整体规模小、集约化进程与发展方式转变不快、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零售业大公司大集团发展不足。2001年沃尔玛的销售额为2198.12亿美元,同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的第一名上海联华的销售额仅仅约为17亿美元,不及沃尔玛的1%。2001年,我国零售企业百强零售额总计约为230亿美元,仅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06%,而美国前100强零售企业却能占美国全部市场的34%。

行业集中度不高

由于现有零售企业之间激烈的竞争、替代服务的大量涌现以及潜在进入者的严重威胁,市场竞争主体仍以大量规模相近的中小零售商为主。中国的零售企业要在挑战中胜出,必须正视自己的差距和规模实力,制定正确的企业发展战略,在采购管理、配送、信息和整体营销技术上,全面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有效需求不足 购买力分流,减缓了批发零售贸易业的发展速度。由于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新旧体制的更替使部分居民对未来消费产生了多收少支的心理,此外居民在教育、旅游、文化、娱乐、金融投资等方面支出大量增加,也从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性消费。

中国零售业态的发展不规范 由于中国市场经济还处于不完全发育阶段,中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并不是完全遵循成熟市场经济下的业态发展规律进行的,零售新业态的出现不象西方国家那样,由于技术革新带来费用结构的竞争优势,而仅仅是追求销售方式的花样翻新。

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明确市场营销主体结构,规范经营行为

在各种业态综合发展中,选择一种主导业态实现同业差异,异业互补。不应再一哄而上,市场主体应在自己的经营领域内应保持较强的稳定性,依法经营。要取得最大利润,应从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着手,而不是经营中投机取巧。当然,这还需要在商业领域的法律法规比较完备,以避免了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发生纠纷,来保证经营主体的公平竞争。

应用多样化的营销方式和业态形式

现有的营销方式主要有连锁经营销售、特许销售、厂家直销传销、电视直销、网上销售等。在市场经济动作中,商业业态形式丰富多彩。仅就连锁店的类型来说就有百货商店、大型综合商场、大型超级市场、联合型超市、折扣超市、仓储式销售店、专用商品超级市场及专门店、便利店、快餐店、咖啡店等类型。

准确定位市场,发挥各自优势

不同的市场营销主体都应确定了自己在整个市场中的定位,做到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也不盲目跟进扩张。营销主体切实考虑自身的条件及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几乎处于饱和状态的市场中拓宽自有市场。

选择合理的营销场所布局及环境

营销主体应注重针对交通条件和人口密集来选择经营方式,安排营销场所。大商店超级市场大都开在调整公路旁并建有大面积的停车场所,百货公司、超级市场、专业商店、专卖店、折扣店等是人们的主要购物方式,而作为补充的便民店则侧重于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便利服务。

广泛使用零售商业技术,推动商业技术的高速发展 许多零售企业大量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为企业降低成本,在超市销售电脑化现场监控,大多商店与银行合作,信用卡广泛使用。

周到服务,利用关系营销

与顾客建立情感联系可以促进销售,增强竞争能力。在大百货公司,制定许多规章制度,有意见簿之类登记顾客需要并尽力满足,商店定期拜访一些顾客,送些公司的礼品征求其意见。日本商业企业善于利用关系情感进行营销。

组建大型连锁集团,积极对外扩张

单体店形成连锁集团以集中购买来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不仅可以降低商品成本,而且可以设立配货中心和批发机构,为集团内企业提供方便迅速的服务,以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实现有效率的商品流通。以前由于受体制影响,我国绝大多数零售企业无权开展跨国经营,现在已经加入了WTO,外国零售市场也在对我国开放,有实力的公司将依法获得中国经营权。随着融资渠道的拓宽,我国产品相对低的成本优势以及经营经验的进一步积累,我国零售企业完全可以利用中国特色的商品和商业文化走向世界。

积极培育零售业内所需的各类人才

当今市场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较量,没有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高素质队伍,企业要谋求发展将是句空话。面对外资企业的汹汹来势,内资企业必定要抓紧培育各类人才,积极应对他们的挑战。

参考资料:

1. 卢辞,城市零售业态的问题及对策,商业经济研究,1999年第7期

2. 周宇峰,加入WTO中国零售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商业研究,2003年6期

第3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从我国零售业发展趋势切入,运用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跨国零售商挤占本土零售商利润,本土中小零售商被淘汰,大型零售商失去价格优势,跨国零售商逐渐成为价格领导者,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控制和压榨,进而影响我国零售业的正常发展。面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我国本土零售商应采用强强联合的策略,积极开拓网络零售,与跨国零售商进行抗衡,同时我国政府也应健全相关法律,构建良性竞争的商业运行环境。

关键词 :跨国零售商;本土零售商;斯塔克伯格模型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新态势

1.跨国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日渐发展壮大

1991年,日本的八佰伴与第一百货在上海合资成立第一八佰伴,正式拉开外资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序幕。外资零售企业2012年总体发展势头良好,发展速度快于行业平均速度。321家外资投资零售企业的外资利用规模达19.11亿美元,同比增长5.46%。我国连锁零售企业总数逐年增加,2006年外商投资连锁零售企业迎来攀升的高峰期,门店数额由3781家大幅度扩张为10289 家,2011 年达到巅峰,门店数达到20456 个。“2012 年在华外资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6%以上,外资大型超市单店销售额均在3亿元左右”。2012年公布的外资快速消费品百强数据显示,其中外资销售额占35%,在华零售市场所占份额逐年提高。

2.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随着通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网络零售日渐成为一种与实体店铺零售一争高下的零售方式。零售商意识到网络零售的重要性,纷纷着力构建网络营销体系。“2013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8851亿元,较2012年13205亿元,同比增长42.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04%。

(数据来源:《2013年度中国网络零售市场数据监测报告》)

由图一可知,我国网络零售市场逐渐繁荣,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从2009年的2600亿元到2013年的18851亿元,每年交易规模以约1到2倍的速度增长,2014年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将达27861亿元。零售行业中网络零售逐渐盛行,多种零售方式融合发展。

3.兼并重组现象越来越多,出现“强强联合”模式

近年来,全球零售业联合、兼并做大规模现象层出不穷。面对激烈竞争,零售商要想在众多竞争者中生存、发展壮大,规模化是必然趋势,联合、兼并也成为普遍现象。例如,国美先后收购永乐电器和大中电器,物美收购美廉美等。“2013年,我国零售业并购交易量同比增长至少44%,共计36起,并购交易总额甚至接近2012年总额的4倍,其在连锁超市体现得尤为明显。”

纵观我国零售业并购案发现,以往零售企业之间的并购多为“大鱼吃小鱼”模式,但近些年出现“强强联合”趋势。例如,2005年中国连锁百强排名显示,位于前两位的分别是百联集团和大商集团,同年二者战略合作,强强联合。此次联合使两大集团老大地位更稳固。这样的强强联合也出现在物美与美廉美之间。

二、跨国零售商逐步垄断战略

对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各方说法不一。庄尚文(2009)、程贵孙(2010)等从产业链角度探讨了在通道费上跨国零售商对供货商的纵向控制;王平(2009)、赵亚平(2008)等从法律与行政规制角度探讨了跨国零售商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措施;吴清萍(2009)等运用经济模型探讨了跨国零售商与上游企业的博弈;陈甬军(2008)等联系我国实际探讨了跨国零售商纵向控制对我国制造业产业优化和升级的影响。

国外文献研究中,Dobson(1997)等运用价格竞争范式分析了零售价格与抗衡势力的关系;Chen(2003)认为,零售价格变化反映出抗衡势力与卖方势力的联合效应。本文主要从跨国零售商给本土零售业带来的弊端,论述对我国零售业发展带来的影响。运用斯塔克伯格模型分析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走向垄断,逐步控制我国零售业市场,提出应对措施。

第一阶段:打破原有市场完全竞争状态,价格与销量均衡消失

模型假设:我国零售业市场中存在n个零售商,第1个零售商为领导者,其余n-1个为追随者,第i家企业为n-1家跟随企业中的任意一家企业。假定需求为简单的线性需求,市场价格p=a-bq, 作为行业产量Q =q1 +q2 +…+qn 的函数的均衡价格,其中i=2,3…n-1。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也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了做出合理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为:

当许多零售商不断进入,行业中零售商数量不断增多,市场竞争不断加剧,。零售业商品价格趋向于边际成本,接近完全竞争市场状况。完全市场竞争条件下,零售商寻求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的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此时的总产量既定,为。领导者产量为,对应的价格公式为p =a -bq1。包括所有跟随者产量总和为,。图中四点坐标分别为: 。如图二所示,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直线与成本线分别相交于A、B两点,此时P=MR=MC,零售市场接近完全竞争状态。然而,跨国零售商进入我国零售业市场,成为跟随者,且销售额占比越来越高,改变了现有的市场格局。假设领导者与跟随者价格和成本保持一致,跨国零售商销售量的增加必会刺激领导者增加销售量,领导者价格线右移至B点。领导者与追随者销售量均增加导致价格下降至P’ ,与其相交于C、D 两点。此时MR ≠MC ,价格不再等于边际成本,零售市场完全竞争状态消失。

第二阶段:跨国零售商逐步成为垄断者

本文用内资零售商指代本土零售商,私营零售业中多以中小零售商为主。本土零售商中私营零售商占据五成左右,中小型零售商构成本土零售商主力。跨国零售商与本土零售商价格竞争,使中小规模零售商亏损。长此以往,中小型零售商资不抵债、破产清算,在价格战中被淘汰出局,本土零售商势力必会大大减弱,无法与跨国零售商抗衡,占据绝对优势的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

模型假设:中小型零售商被迫退出竞争,零售业市场上只存在本土零售商和跨国零售商,跨国零售商是斯塔克伯格模型领导者,其产量表示为y1,本土零售商产量表示为y2。均衡市场价格取决于总产量,用反需求函数P(y)表示行业产量Y=y1+y2的均衡价格。假设领导者预期追求者试图在领导者的选择既定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领导者为合理做出自己的生产决策,必须考虑追随者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跨国零售商成为斯塔克伯格模型的领导者,其产量为y1= a/2b,本土零售商为追随者,其产量为y2= a/4b,跨国零售商的产量是本土零售商的2倍。

下游跨国零售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主导零售商,占有市场优势。跨国零售商对供应商进行纵向控制并滥用市场优势,表现为不合理收取通道费、进店费、节庆费,占用拖欠供应商货款,压低进货价等。加重了供应商的资金负担,影响供应商正常生产运行。久而久之,供应商资金无法回收投入生产,导致破产、退出市场。不仅损害了供应商利益,对我国制造业发展也带来弊端。

供应商遭受跨国零售商不公平对待,考虑到跨国零售商需求大、竞争力强等因素,仍然会选择其为合作伙伴,严重挤占了本土零售商的进货渠道。此外,跨国零售商强迫供应商达成排他性交易或独占区域等协议,对本土零售商是致命打击。本土零售商进货渠道缩减,产品来源受限,无法确保商品供应的持续性与实时性,造成本土零售商与市场滞后甚至脱节。

本土零售商在我国零售业中的失利,使我国零售业市场势力失衡,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不复存在,竞争的优胜劣汰作用无法发挥。竞争的缺失也致使零售企业失去改善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动力,既得利益者更注重维持现有利益,而非注重改善消费者福利,提高市场福利效应。跨国零售商成为我国零售业垄断者,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与控制价格权力,新零售商一旦进入市场将会遭受跨国零售商全力打压,与其竞争更是难上加难。垄断高价将损害消费福利,零售业物价将大幅度攀升,我国零售业陷入被跨国零售商垄断操控的局面。

三、应对措施

1.积极促成本土零售企业联合,应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

本土零售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我国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和生活习惯十分了解,但较大部分是私营业主。他们的致命弱点是,经营主体分散,数量虽多但良莠不齐,缺乏专业的营销知识,信誉度不高,经营商品不统一,没有雄厚的经营资本等。需要本土零售商不断制定符合自身利益的市场销售战略计划,分阶段、多渠道销售产品,自建营销网络,提升技术含量和品质,创立民族品牌,提高谈判技巧和水平。此外,联合聚众经营能产生强大抗衡力,获得规模效益。与上游供应商合作,优化物流配送机制,规范行业收费机制,实现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公平交易,由此抗衡跨国零售巨头依靠品牌、资金等优势给上游企业带来的破坏与压榨,在保护我国制造业同时,确保本土零售业利润。

2.以法律做盾牌,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

法律规范能为我国零售业发展保驾护航。《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对通道费、进店费等做出明确规定,有效避免了上游供应商与零售商,尤其是跨国零售商之间的利益纷争,杜绝跨国零售巨头利用自身优势对上游企业压榨和垄断性控制,从而保证了本土零售商的基本利益。

3.本土零售商应重视网络零售业务的开拓

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2483.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8%,同比增长93.7%,预计2013 年网购交易规模有望突破1 万亿元”。网络零售与传统零售相比,买方订货、产品展示、营销、物流等都更快速、便捷、有效,被广泛接受。近几年,现代网络与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网络营销带来便利。本土零售商可借助网络零售影响力增强实力,抵抗跨国零售巨头的冲击和挑战。

跨国零售商进军我国,对我国零售业造成冲击。跨国零售商分割了本土零售市场,给本土中小型零售商造成致命性的打击,削减了他们的进货渠道,挤占了他们的利润空间,甚至形成行业垄断,操控我国零售业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面对跨国零售商的挑战,我们要完善法律保护我国零售业正常发展,也要自强不息,相互联合合作,形成规模加以抗衡。

参考文献

[1]吴绪亮.纵向市场结构与买方抗衡势力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9.

[2]王平,赵亚平.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的规制评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23(6).

[3]王平,潘月杰.跨国零售滥用市场优势地位及其法律规制[J].改革与战略,2009,25(188).

[4]肖迪.基于结构分析的供应链之间竞争行为的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5]吴清萍,忻红.零售商买方势力定义辨析[J].农业经济研究,2009(40).

[6]吴清萍.零售商买方势力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9.

[7]吴绪亮.买方集中、纵向限制与抗衡势力——解析加尔布雷斯假说的反垄断涵义[J].财经问题研究,2005.

[8]于立,吴绪亮.纵向限制的经济逻辑与反垄断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5.

[9]程贵孙.零售商买方势力的成因、经济效应与政府规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10]张茜.基于市场势力的主导零售商纵向约束:效应分析与规制思路[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3(6).

[11]陈甬军,胡德宝.中国的买方垄断势力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8,7(4).

[12]程艳.中国流通产业进入管制的理论评判和现实反思[J].国际贸易问题,2006(7).

第4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经营绩效

中图分类号:F724文献标识码:B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零售产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提高,我国的零售产业也正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部门,零售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转变,进而导致传统的零售营销策略已经很难满足当代消费者多样化和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零售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导致很多国内零售企业在与众多国际巨头的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如何制定更加有效的零售营销策略提高企业绩效,已经成为众多零售企业的管理者所重点思考的问题。然而,目前理论界对于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制造业,很少有学者关注零售企业,现有的少数研究也基本上停留在定性描述的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旨在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的特点,构造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借助北京市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

一、文献综述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构成

首先,早期的学者从零售企业的特殊性出发,对传统营销策略组合的4Ps进行了修正补充。学者们认为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4Ps)是对制造企业营销活动的概括,虽然对服务业的营销组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还需要进行补充。服务业的营销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包括无形性、不可分割性、异质性和易逝性等,需要在4Ps的基础上补充3Ps(人员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后来的零售营销学者们就直接将服务营销的7Ps应用到了零售营销,视其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学者McGoldrick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主要包括选址、商品、定价、广告和促销、购物环境、服务等内容。

其次,一部分学者从零售顾客的购买行为出发,找出顾客选择零售商店最为关注的因素,并将其进行归类,进而确定零售营销组合要素的构成。Nielson在消费者调查的基础上,发现顾客在购买日用品的过程影响其商店选择的主要因素包括:物有所值、位置便利、停车便利、价格低廉、商品齐全、店铺整洁、产品质量高、店内促销和乐于助人的员工等因素。

再次,还有学者从顾客形成商店印象的角度对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进行归纳,并列出了18个主要方面和90个特定元素。如我国学者王高等提出除了考虑顾客对商店的印象,还应该补充顾客的满意度方面,因为影响顾客满意的可控制因素就是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要素,这些要素的有机组合可以直接达成营销的顾客满意目标。我国学者李飞将零售营销策略组合的主要要素,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这6大方面和24个具体维度。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影响因素

很多学者在研究中指出零售企业在思考和制定自身营销策略时可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资源状况的显著影响,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国外学者Chow和Clement在研究外国零售企业在中国的经营状况时,发现目标消费者状况和经济环境状况对各类零售企业的经营状况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作用;我国学者穆健玮也列举了众多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经济环境因素,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恩格尔系数、住房面积、人均汽车拥有量等。杜漪和颜宏亮也认为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外部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变化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和重新定位。在企业内部资源方面,如在影响企业经营的众多因素中,国外的学者Foster总结提出最显著的变量就是公司自身的规模。我国学者王勇在对我国上市零售企业的实证研究中,发现零售企业的财务状况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策略和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

(三)前人研究的主要不足

虽然前人已经开始关注零售企业的营销问题,并取得了一些非常有意义的研究,但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缺乏一个整体的理论框架,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某一方面展开讨论;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在实际调研数据基础上的实证检验,前人研究大部分是定性的描述分析。本文的研究是在总结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框架,并利用对北京市各类零售店的市场调查数据对该框架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实现对零售企业营销与绩效关系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图1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的总体框架

二、本文的整体理论框架及相关假设

(一)本文所提出的理论框架

根据前人的研究,本文发现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策略包含了很多方面,并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与此同时,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还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以及消费者评价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文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总体理论框架。从图1可以看到这一理论框架模型包含了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经营绩效、顾客评价、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六个方面,其中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受到外部经济环境、企业内部资源的直接影响;企业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和顾客评价的直接影响,而营销策略则是通过直接影响顾客评价进而间接影响经营绩效。

(二)本文所提出的相关假设

1.外部环境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任何一个企业在选择自身的行为时必然要遵循企业战略行为与环境相适应的原则,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其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会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显著影响。一方面,不同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了消费者不同的购买需求和行为特点,进而要求零售企业必须选择与之相适应营销策略组合;另一方面,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层次和数量,进而影响了零售企业市场销售状况。因此,提出假设:

H01: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2: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2.内部资源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的影响。内部资源作为零售企业经营的基础,同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和经营绩效。首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需要内部资源支撑。例如当零售企业决定选择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营业推广活动时,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成本,而只有一定规模的零售企业才能承担。因此,国外学者Foster发现企业规模是显著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选择的重要因素。此外,作为服务业中的一种,零售企业十分强调顾客服务,而优质的顾客服务是以高素质的销售人员为基础的,显著依赖于零售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因此,大规模和高素质的销售人力资源可以有效地提高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因此,提出假设:

H03: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营销策略。

H04:企业内部资源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假设。营销策略组合是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目标顾客的需求而采取的一系列经营手段,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很多学者已经认识到了营销策略对于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意义,如我国学者李飞和汪旭晖提出作为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产品、价格、店址、人员服务、购物环境和沟通等方面的相互组合,共同构成了零售企业的竞争优势。然而零售业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零售企业各种营销策略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目标顾客的体验和评价,只有实现了目标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才能给零售企业带来持久的利润。因此,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而间接影响。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05: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影响目标顾客评价。

H06:目标顾客评价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

三、研究方法设计

(一)相关变量的测量

1.零售企业外部环境的测量。我国学者周泽信指出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的消费总量、消费结构、消费特点和城市发展水平等因素,郑小京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归纳为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人口环境和家庭环境7个方面。由于各个企业所面对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基本相同,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环境的不同,特别是目标顾客特点的不同。因此,本文主要通过目标顾客特征来测量零售企业的经济环境状况,具体包括目标顾客的家庭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和一周购买次数这3个指标。

2.零售企业内部资源的测量。本文采用我国学者夏春玉和杨宜苗所提出的指标体系,通过零售企业的总销售额、总经营面积、从业人员数量这3个指标来测量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

3.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的测量。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方面,Booms和Bitner提出零售企业的营销组合包括7Ps,分别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展示和服务。我国学者李飞进一步将零售营销组合划分为产品、服务、价格、店址、环境和沟通及24个具体维度,本文的实证研究采取这种划分方式,通过产品、价格、服务、店址、环境和沟通来衡量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状况。

4.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国外学者Oliver提出顾客预期和顾客感知质量共同决定了顾客的价值评价,进而影响零售企业的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只有满意和忠诚的顾客才能为零售企业带来长期稳定的利润。因此,本文的实证研究重点从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方面,对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状况进行测量。

5.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对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测量,本文主要考虑零售企业最终经营的效率状况、发展状况和盈利状况,通过零售企业的库存周转率、销售额增长率和利润率来衡量。

(二)数据的获得

本文的实证研究共涉及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变量,对于这5个变量的数据获取,有的需要通过调查零售企业,有的则需要调查企业的顾客。因此,本文为每一个被调查零售企业都设计了两套5级的李克特(Likert)语意差别量表问卷。其中企业问卷由零售企业的管理者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3个变量的相关数据;消费者问卷通过随机抽取该企业的若干个顾客来填写,获取零售企业的外部顾客条件和顾客评价2个变量的数据。2010年10—12月,研究小组对北京市的各类零售企业展开了市场调查,截止2010年12月30日共有效回收了85份零售店管理者问卷和230份消费者问卷。被调查的零售店涉及了百货商店、大型超市、专业店、专卖殿、便利店和仓储店6大业态类型,并广泛分布在北京市的14个区县,具体的调查样本分布状况见表1。

通过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α系数),研究小组对各个指标的测量信度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2。美国统计学家Hair指出如果测量指标的数目少于6个,只要Cronbach α系数大于0.6就说明数据是可靠的。从表2中可以看到本研究各个变量内部一致性系数都在0.6以上,这表明各个变量的测量数据是非常可靠的。

表1样本零售企业的业态分布状况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零售业态零售店数量比重百货商店1517.65%专卖店910.59%大型超市3440.00%便利店2124.71%专业店33.53%仓储店33.53%

表2 变量测量的信度分析结果(Cronbach α系数)变量项目数Cronbach α值因子项目数Cronbach α值经济环境30.658顾客评价20.728规模状况30.795经营绩效30.816营销策略60.757

(三)模型检验方法

本文的实证研究涉及到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而各个变量都属于潜变量无法直接测量,需要通过若干个指标来表示。因此,本文将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整体理论框架进行检验,综合分析各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法(Maximum Likelihood)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四、理论框架的检验与修正

利用针对北京市各个零售企业的市场调查数据,研究小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理论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提出的整体理论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状况还比较理想,但是模型中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营销策略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影响路径系数仅为0.001,T检验的P值为0.992)。因此,研究小组剔除该影响路径,并对原模型进行修正。从表3中可以看到修正后模型的卡方值、相对拟合指数(CFI)和调整后的均方根指数(RMSEA)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这表明修正后的模型可以更好地对数据进行拟合。具体修正后的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五、实证研究结论及启示

(一)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的关系检验

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本文所提出的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进行了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从表4中可以发现最终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都是统计显著的(T检验的P值小于0.05显著性水平)。因此,本文所提出的原假设H2、H3、H4、H5和H6都得到了验证,即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显著影响顾客评价,零售企业的顾客评价显著影响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原假设H1却并没有得到验证,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企业营销策略的制定并没有显著的影响。这一结论反映了当前我国零售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当前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更多地是依据企业自身的经济条件,却很少关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

表3 理论模型的整体拟合状况模型卡方自由度(DF)P值CFIRMSEA理论模型231.9541140.0090.8020.111修正模型205.8741140.0090.8450.098

表4 修正模型中各个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检验变量变量路径系数P值标准化路径系数营销策略内部资源0.3260.0000.459顾客评价营销策略0.2230.0440.289经营绩效顾客评价0.3460.0250.231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30.0100.250经营绩效内部资源0.7060.0000.861图2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关系的整体模型(修正后)

因素被影响变量影响因素直接影响间接影响总体影响营销策略外部环境0.0000.0000.000内部资源0.4590.0000.459经营绩效外部环境0.2500.0000.250内部资源0.8610.0310.892营销策略0.0000.0670.067顾客评价0.2310.0000.231

(二)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借助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析结果,进一步分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制定和经营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影响作用的大小,具体见表5。从表5可以看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制定只受到企业内部资源一个因素的直接影响,标准化的影响系数为0.459。由于零售企业的经营绩效受到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和顾客评价的共同影响,其中总体影响作用最大的是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其次为零售企业的外部环境(总体影响系数为0.892,其中直接影响系数0.861,间接影响系数0.031),而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却很小(只是通过顾客评价间接地影响经营绩效,影响系数为0.067)。

(三)具体营销策略的有效性分析

研究小组深入到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内部,详细分析了构成零售企业营销策略组合的沟通策略、环境策略、位置策略、服务策略、价格策略和产品策略,对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具体结果见表6。从表6可以看到在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组合中最有效的策略是服务策略,其次为环境策略和产品策略,而价格策略的有效性是相对最低的,这说明优质的顾客服务、舒适的购物环境和多品种高质量的商品能够有效的影响顾客评价,进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营业绩效。

(四)本文研究的主要启示

本文既发现了一些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经营绩效之间的理论规律,也发现了我国当前零售企业经营决策中的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零售企业的内部资源状况直接显著地影响了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选择和最终的经营绩效,规模大的零售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由于零售企业的营销策略主要是通过顾客评价和顾客满意,进而显著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的,如何改进目标顾客的购物体验和满意程度将成为零售企业制定营销策略过程中所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其中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改进顾客服务,改善购物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

其次,我国零售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市场营销的理念和导向,在选择营销策略时只是根据企业自身的资金和人员状况,忽视了外部目标顾客的需求特点和购买行为特点。由于我国零售企业的营销水平还比较低,制定的营销策略缺乏有效性,进而导致营销策略的投入不能够很好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绩效。

六、本文研究的主要不足和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实证研究还只是在零售企业营销策略与绩效关系方面的初步探索,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首先,在研究内容上只是探索了企业外部环境、内部资源、营销策略、顾客评价和经营绩效方面的相互关系,还有很多影响零售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需要考虑。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只是选择北京一个城市的各类零售企业样本,无法分析城市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等变量对零售企业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的影响。此外,本文的研究也忽略了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营销策略和经营绩效关系差别。因此,今后的研究方向就是进一步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完善。如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丰富理论模型变量,分析诸如文化、法律等因素对零售企业营销和绩效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当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范围,既需要收集各类不同城市的零售企业样本,还需要深入分析不同零售业态之间的差异状况。

注释:

①虚线表示因子之间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实线表示影响作用显著,其中***表示在P

参考文献:

[1]李程骅.挑战“沃尔玛化”:中国城市商业业态的战略选择[J].社会科学,2005(12):26—31.

[2]李飞.零售业态创新的路线图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12):654—660.

[3]FOSTER GEORGE. Financial statement analysis[M].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ill, 1986.

[4]CAVUSGIL, S. TAMER and SHAOMING ZOU. Marketing 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 1994,58:1—21.

[5]BELL, DAVID R., TECK HUA. HO, and CHRISTOPHER S.TANG. Determining where to shop: Fixed and variable costs of shopping[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8,35:352–69.

[6]BELL, DAVID R., and JAMES M. LATTIN. Shopping behavior and consumer preference for store price format: Why ‘large basket’ shoppers prefer EDLP[J].Marketing Science, 1998,17:66–88.

[7]FOX, EDWARD J.ALAN L. MONTGOMERY, LEONARD M. LODISH. Consumer Shopping and Spending across Retail Formats[J]. Journal of Business, 2004,77:25—60.

[8]李飞,汪旭晖.零售企业竞争优势形成机理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6(6):129—137.

第5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 零售业 现状 发展趋势

一、我国零售业发展的现状

(一)业态层次不齐,差距明显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4年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超市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超市平均利润率为2.22%。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占GDP比重的16.7%,而发达国家仅为这个数字的一半;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国内这方面的成本平均达30%,而沃尔玛则为16%。商品周转速度慢、采购配送水平低造成高库存和断货共存等问题。外商的这种规模化优势和低价销售策略大大提高其市场占有率,使国内零售企业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直接影响国内零售企业市场地位。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尤其突出的是没有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很明确。市场定位不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且关系到整个行业结构、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二、从世界零售业的发展态势分析我国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

从我们前面对我国零售业现状的分析可以得出,与国际零售企业的高科技、高信息化相比,我国零售业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化程度低。在我们加入WTO后,企业运作趋于国际化,首要解决的问题是缩小与国际零售业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此外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加速零售业的国际化步伐,利用互联网企业可以建立自己的形象、品牌、经营特色,其中的问题主要是加强和加快信息系统建设。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流整合起来,以内部信息化的基础应对电子商务,还要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企业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建立起连通企业内外的计算机网络,实现对企业各种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同时加强对外联系。此外,建立商业信息系统(MIS)、商品供货系统(GOS)和决策支持系统(DSS),使企业在经营活动中能及时整理分析各类信息,并根据准确商业信息对市场进行超前预测和预警预报,避免经营活动的盲目性,保证商品质量,降低经营成本,提升零售企业科学管理的水平。

实现信息化的过程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不仅需要网络技术人才,更需要既懂得电子商务又熟悉零售运营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商务人才是零售业信息化的必备条件之一,然而,我国传统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经验丰富,但却不熟悉网络技术知识。另外,公众的认识不足,对电子商务所涉及的技术、基础设施网络状况以及能为消费者带来的收益缺乏了解,这也构成了电子商务推广的障碍。如何尽快培养、引进相关人才,是我国零售业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品牌化

即形成零售企业的品牌效应,利用自己卓越的品牌资产带来竞争优势。主要是零售企业要在商品质量和组合、服务内容和标准等方面,形成统一的企业品牌形象,特别是在服务标准化方面实现高层次化。因此,在外资大举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形式下,我国的大型零售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在长期经营中所形成的信誉优势,采取各种措施,树立本企业良好的企业品牌、服务形象、环境和职工形象,使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我国零售业在培育服务品牌资产时应该考虑以下四个战略观点:

1.差异化。具有良好服务品牌的现代零售企业应注重创新,即创建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别的服务品牌关系,从而加深顾客心目中的服务品牌印象。2.提升现代零售企业声誉。为顾客开发重要并具有价值的服务。3.建立情感联系。企业应试图超越服务的逻辑和经济层面,因为顾客的核心价值往往是超越常规逻辑的。4.将服务品牌内部化。在服务品牌创建过程中,员工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搞好内部营销是实现服务品牌内部化的关键。

(三)集团化

由于零售业是规模经济效应最为明显的行业之一,零售渠道价值的巩固和增强对规模有着强烈的依赖性。研究表明,零售商规模经济效应的存在使得零售商业绩与规模之间呈现“S”型曲线函数关系,表现为当零售商的门店规模达到一临界点时,其经营业绩可以实现快速上升。这种利润增长特征在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过有效验证。

商业企业集团是指以资本为主要联结纽带的母子公司为主体,以集团章程为共同行为规范组建的企业联合体。实施零售集团化不仅可以提高资本总量,消除业务重叠和较高经营成本,而且还可以在经营管理、技术开发、信息共享资源配置等诸多方面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和协同效应,迅速发挥整体优势。

目前全球零售企业的规模已经由传统的单店经营转向连锁经营,竞争方式也转向集约化,从而以规模化、连锁经营方式、实施低价策略占领我国消费市场,形成绝对成本优势。所以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就必须通过扩大规模,增强资本和自身实力,为与国际性零售企业进行公平竞争提供了可能性,而且集团化经营为降低成本寻求规模效应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复杂程度的提高,零售企业通过资本融合组建零售企业集团,利用各自的优势,实现大批量采购,从而降低成本。

加强与外商“联姻”,培植自己的产业集团。根据入世的有关条款,中国承诺:入世后,将立即允许外商拥有所注资公司49%的股份,两年后即可拥有50%的股份;中国入世两年后,外国银行亦将被允许同中国企业一起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五年后允许中国私营企业介入部分流通领域;中国将给予部分外商分销权等等。凭中国零售业的现状和企业的竞争力,无以抗衡,所以,可以采取变通的方式加强与WTO成员国知名国际商业集团“联姻”。在这方面中国零售业有着与世界零售巨头合作的经验,但以后要变被动为主动,通过这种形式缓冲冲击力,并充分利用该渠道使我国产业集团的产品进入跨国连锁经营和特许经销网络。

(四)国际化

即实现我国零售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方式。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沃尔玛集团,在加拿大、墨西哥、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已经开设了1600多家分店。该集团2004年全球销售额就突破了2,852亿美元,沃尔玛至2005年已连续5年排在世界500强的首位。日本在国外的零售企业,已经占到日本在国外开设企业总数的41%左右,国际化倾向明显。法国、荷兰、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零售企业也纷纷实施国际化战略,并收效显著。

WTO的成立和地区性自由贸易协定的出台使得各国贸易壁垒和障碍逐渐减少,对于国际投资的管理和限制逐步放宽,这有利于利用跨国投资和采购,也为零售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机遇。在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零售企业应加快资产重组的步伐,以合资、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对众多的同行企业进行集中和战略性调整,组建一些零售业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结群而御,打造零售业的“航空母舰”,以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现代传播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的流动和融合,消费信息流行、传播极快,人们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购买方式和习惯等正在逐步趋同,使得人们的消费需求可以通过国际化的零售业态、销售方式得到满足。国际消费需求的趋同化发展也促使我国零售企业实现国际化经营。

根据我国零售企业的实际状况,国际化经营投资方式一般采取合资经营。即我国的零售企业资本与当地国家企业资本合股,各方共同经营、共负盈亏、共担风险。这种方式投入少,风险小,享受优惠多,而且合资经营把外资和内资利益捆绑在一起,外资风险小,可以获得内资的帮助。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与国际零售业相比存在的业态层次不齐、整体规模偏小、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距偏大等诸多问题,今后,要想有效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民族产业的综合实力,信息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是中国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孙元欣,零售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和战略选择,商业研究,1999年第9期.

[2]杜岩,我国零售企业国际化的思考,商业研究,第266期.

[3]邹时荣,中国商业面对FDI挑战的路径选择与政策保障,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第2期.

第6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我国作为发展 中国 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 经济 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 历史 性的进步,但绝对不应放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固有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更应该利用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政府职能,进行物流领域的宏观规划。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 目前 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 现代 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 规律 ,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 社会 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 企业 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与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与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供应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 金融 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应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专业物流产业自身来看,从所有权形式及企业形态划分,可分为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等几种类型。固有的国营物流企业分别隶属铁道部、 交通 部、内贸局等系统,且大多为传统的、单一的仓储、运输企业,在缺乏物流业有效发展的情况下,人为割裂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设备陈旧以及历史负担较重等客观原因,经营状况艰难,很难由其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私营物流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亦难迅速形成经济规模以及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合资以及外资独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出现社会化、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效率化的企业优势,使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产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重组、促进零售市场发育、缓解城市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附加经济效益。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一旦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一旦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自由进人中国物流市场,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上,则传统经营方式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都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本土物流产业。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当前的消费市场状况:

2.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状况

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 网络 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 影响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 内容 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 科技 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特别是物流企业,更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

三、深圳市物流产业 发展 环境 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 经济 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 社会 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 金融 、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 旅游 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 现代 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 影响 ,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 25.2%。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售业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调查表明,受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零售企业普遍对于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有迫切的潜在需求。

4.深圳市小零售商分析

小零售商方面,由于其网点多、单次采购金额小,针对小零售商的社会化配送一直被忽略。就其整体零售额而言,这一环节的总体配送容量并不亚于大、中零售企业的配送容量,针对小零售商的配送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低批发成本和方便即时的配送是对小零售商实现配送的基础。调查表明,深圳市内约81.4%的小零售商明确表示对配送有迫切需求。

5.供应商分析

供应商大致分为本地生产商与经销商两部分。

生产基地在深圳的企业,尤其是 工业 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建仓库、自有运输车队的情况较多,且为了满足库存的需要,仓库面积较大、运输车队亦较为庞大,大量的资金沉淀于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上,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的经销商。商,发生在销售中的配送,多自行解决,配送数量、配送规模均极不经济,仓储、运输环节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供应商对社会化配送中心的需求较为普遍。

6.大型工业品配送中心在深圳尚属空白

深圳现有的配送中心多为连锁商业的内部配送中心,功能简单、设施简陋、再加工业务极少,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均较低,配送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客观上需要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配送中心起示范作用。另外,企业自建配送中心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已成为 目前 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7.配送市场容量分析

第7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绝对不应放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固有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更应该利用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政府职能,进行物流领域的宏观规划。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目前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规律,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与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与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供应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金融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应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专业物流产业自身来看,从所有权形式及企业形态划分,可分为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等几种类型。固有的国营物流企业分别隶属铁道部、交通部、内贸局等系统,且大多为传统的、单一的仓储、运输企业,在缺乏物流业有效发展的情况下,人为割裂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设备陈旧以及历史负担较重等客观原因,经营状况艰难,很难由其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私营物流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亦难迅速形成经济规模以及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合资以及外资独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出现社会化、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效率化的企业优势,使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产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重组、促进零售市场发育、缓解城市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附加经济效益。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一旦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一旦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自由进人中国物流市场,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上,则传统经营方式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都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本土物流产业。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当前的消费市场状况:

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2年的970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4614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405元增加到1996年的5736元,年均增长16%;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1996年的1718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2.3%下降到1996年的48.6%,农村从57.8%下降到56.3%。商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支出分流日益明显,商品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高档化发展。居民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政府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从最终消费看,居民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2317.l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2588.7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77.9%增加到1996年的81.1%,而政府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659亿元增到1996年的7583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22.1%下降到1996年的18.9%。当前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商品的结构性矛盾,使商品积压严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流通领域期待变革性的突破。

2.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状况

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网络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人WTO首先是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和非关税逐步取消。近年来,中国已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已从1992年的43%降到1997年的17%,其中工业品关税算术平均水平将在2005年降至10.8%,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以前降至17%。按中国政府的过渡性安排,在目前实施非关税措施管理的300多项产品中,加入WTO后即取消25%以上,大部分的非关税措施将在加人WTO后到2004年之间取消。另外,还要进一步取消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由于上述原因,外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增强,并大量涌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压迫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科技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特别是物流企业,更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三、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旅游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影响,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25.2%。

私营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发展迅速。私营商业购销两旺,购进额12.06亿元,销售额15.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2%和99.7%;外商投资企业自从1996年“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和“家乐福”进军深切0零售业以来,其零售额明显增长。1997年为15.6亿元,增长71.3%。由于在经营管理,销售方式,服务质量等优势,1997年就进人全市十大商场。而且今后将会给深圳零售企业带来更大的竟争压力。

规模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加快了零售企业转变经营观念的步伐,增强了零售规模经营的思想。1997年,全市十大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4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市场份额也从12.9%升至15.1%。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其变动、消亡率也较高。商品库存下降,结构日趋合理。零售企业以销定购,库存量大幅度减少,库存额下降15.9%。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售业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调查表明,受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零售企业普遍对于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有迫切的潜在需求。

4.深圳市小零售商分析

小零售商方面,由于其网点多、单次采购金额小,针对小零售商的社会化配送一直被忽略。就其整体零售额而言,这一环节的总体配送容量并不亚于大、中零售企业的配送容量,针对小零售商的配送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低批发成本和方便即时的配送是对小零售商实现配送的基础。调查表明,深圳市内约81.4%的小零售商明确表示对配送有迫切需求。

5.供应商分析

供应商大致分为本地生产商与经销商两部分。

生产基地在深圳的企业,尤其是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建仓库、自有运输车队的情况较多,且为了满足库存的需要,仓库面积较大、运输车队亦较为庞大,大量的资金沉淀于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上,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的经销商。商,发生在销售中的配送,多自行解决,配送数量、配送规模均极不经济,仓储、运输环节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供应商对社会化配送中心的需求较为普遍。

6.大型工业品配送中心在深圳尚属空白

深圳现有的配送中心多为连锁商业的内部配送中心,功能简单、设施简陋、再加工业务极少,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均较低,配送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客观上需要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配送中心起示范作用。另外,企业自建配送中心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7.配送市场容量分析

从零售业的配送市场容量来看,深圳市且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中型零售企业约占1/3,即约120亿元人民币。按其自有配送率为30%计,仅大中型零售企业的年配送容量即约为36亿元人民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除大中型零售企业所占份额外,小零售商。批发商的销售额约为240亿元人民币。这一部分按40%的配送需求计,约有96亿元人民币的配送容量。

第8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市场业态格局规模格局政策选择

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的改革及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央及地方政府也扩大了招商引资规模。外资的引入,加剧了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在加速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同时,对我国目前的零售业态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增加了零售业未来发展局面的不确定性。当前,在外资零售业的影响下,超市(含便利店)、专业(卖)店、购物中心等新业态相互角逐,并不断蚕食着传统百货业的原有领地,其中超市(含便利店)发展最为迅猛;整体而言,我国零售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商业战略重组和整合虽如火如荼,一些大型商业企业集团相继出现,原有市场格局亦渐趋紧凑,但从规模角度看与国外零售巨头仍不可同日而语,而且集中度仍然较低。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格局与规模格局

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现状

本文就百货商店、连锁超级市场、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便利店和购物中心这六类主要零售业态的竞争格局的现状作出分析。

百货商店指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开展各自的进货、管理、运营的零售业态。目前,中国百货商场的发展呈现出规模大型化、组织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和向新业态延伸的特点。从市场形式看,百货商场表现为如下现状:

经济效益日益下滑。虽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整体呈上升趋势,但百货零售企业的毛利率确呈下降态势,企业的效益增长远低于销售额的增长。同业过度扩张竞争。从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多数城市的百货零售企业建设速度远远超过了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长水平。市场缺乏特点,消费需求明显断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普及型、温饱型需求已基本饱和,而新的高水平的购买能力尚未形成,加之居民购买力多渠道大量分流,商品消费需求在近几年内将会逐渐减弱。因此,消费品市场难以出现热点商品。

连锁超级市场超市是指采取自选销售方式,以销售生鲜商品、食品等大众化实用品、向顾客提供日常必需品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在百货商场扩张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连锁超市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具备竞争力的大型连锁超市将成为下一轮发展热点:

中国连锁超市已成为商业领域最具活力的业态。尤其是近几年来,大中型连锁超市销售规模逐年递增,销售增长明显高于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传统百货商店的增长。

竞争激烈,连锁超市进入整合时期。同国外的连锁超市公司相比,中国的连锁超市规模明显偏小。目前连锁超市公司扩大规模的主要方式是对国有网点进行连锁化改造和通过租赁、购买、新建网点等方式扩张,这些都属于单一资本的扩张,要想扩大企业规模,建造内资连锁超市的“航空母舰”,只有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联合、兼并、收购和加盟等多种形式,突破行业界限、地区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经营规模大、竞争实力强的大型连锁超市公司。

外资进入速度加快。国外著名的超市集团公司看好了中国商业领域的发展潜力,纷纷抢滩中国,不断加大投资力度,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已经逐步在我国形成了一定的网络规模,而且拟定了进一步拓展中国市场的计划。

仓储式商场指在大型综合超市经营的商品基础上,筛选大众化实用品销售,并实行储销一体,以提供有限服务和低价商品为主要特征的,采取自选方式销售的零售业态。

由于国外大型著名仓储式商场纷纷进驻我国市场,不仅对国内仓储式商场的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同时加剧了仓储商场之间的竞争,我国仓储式商场逐步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内部经营管理的规范运作使之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新经营理念的引入,使我国仓储式商场的优势较为明显:仓储式商场一般都实行私人商场,即PB(PRIVATEBRAND)战略。零售企业自己筹划开发并贴有本公司特定商标的商品。仓储式商场定位于中低档次。中国目前仍有60%—70%消费者消费水平较低,因而仓储式商场的定位仍适应当前消费状况,再加上商场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因而颇受欢迎。自主的购物形式。消费者购买的自主心理日益增强,对营业员的依赖性减弱,而仓储式商场已适应了这种心理。仓储式商场实行会员制,把一些收入较高、消费量较大但同时对让利销售比较敏感的消费者吸收为自己的会员,并对其大量消费进行奖励,从而成为自己固定的消费群体。实行会员制也便于商家进行市场分析,确定消费趋向,以便制定出各种营销策略。经营管理机构精简、高效。

专业店指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并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提供适当售后服务的零售业态。专业店的发展呈现以下特点:发展迅速,总量大幅度增加;专业细分化;经营形式多样化。专业店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一些大城市发展异常迅猛,逐渐成为与综合百货商场、超市并驾齐驱的一种商业业态。这些专业店以相对价格较低、专业服务、连锁经营等优势,迅速分割了原有大型百货商店的市场份额,但其发展同样面临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经营规模限制等问题。

便利店指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需要,是我国零售业态中较有发展潜力的一种,估计今后的发展速度将会更快。

购物中心近几年,购物中心在全国大城市处于兴建中,建筑面积5—20万平方米不等,全国正在兴建的约有200处左右,基本上是以娱乐、餐饮、服务、休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购物场所。

除了上述几种主要业态,电视购物、邮购等作为新兴的商贸形式,以其自身独特的优势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零售企业规模格局

我国目前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表现为:首先,企业规模化趋势逐渐明显,产业集中程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零售企业间并购进程加快,集团规模增大,出现了一批初具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并且零售业向超大型零售企业的发展开始加速。其次,外商企业占有相当优势,增长也十分迅速。2004年我国零售业外商投资法人企业数264家,分店2200多个,比上一年增长了89%;2004年零售企业前30名中国内企业销售额增幅为17.8%,而外商企业为21.6%,销售额占零售企业30强销售总额比例为20.8%,优势较为明显。通过对上述零售企业规模竞争格局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基于物流、营销以及客服等方面的规模经济对处于流通末端的零售业来说至关重要。作为零售市场自身结构优化的趋势,零售企业必然走向大规模与集团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再者连锁经营方式的大规模引入及广泛流行,也是零售企业规模化发展的一个诱因。

长期以来小、散、乱、差的竞争格局导致零售市场中的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零售企业的平均利润水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和效益的提高,也无益于整个零售行业的发展,要改变这一局面,必须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而我国零售业目前无论是规模还是集中程度与合理的市场结构都相差悬殊,因此作为一种趋势,零售企业的规模仍将继续增大,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必将进一步提高。

外资的大量涌入,高投入、掠夺性布局及其迅速壮大,显示出了对零售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威胁,也在客观上刺激和加速了我国零售企业的规模化整合及行业集中程度的提高,唯有自我发展壮大,方可应对外资在各方面的大冲击,保护本国零售企业的市场地位。

从现状来看,外资掠夺性战略布局阶段初步完成,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增店扩容时期,尤其是零售业全面对外资开放,限制进一步放宽后,外商投资将会更加自由,领域也将更加深入,这些因素决定着外商规模必将随之增大,市场份额也将进一步提高。在近5—10年内,外商投资的商业企业在规模上将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增长水平上。

我国零售市场业态与规模格局的政策选择

业态政策选择

通过对我国零售业主要业态现状的研究,我国零售市场要想成功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改革以百货为主的原有传统业态,对不适合当前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进行现代化改造。当前百货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上已明显落后于其它业态,因此应对百货店在数量上加以控制,在其功能上加以改革。

大力发展适合当前市场环境及消费需求的业态形式,如超市、专业店和购物中心等,制定相关政策,降低区域性政策壁垒,加速连锁经营的拓展,使其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状况进行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业态,例如在大中城市的居民区附近,发展小规模超市与杂货店相结合并带有一定便民服务项目的类似便利店性质的业态;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小型折扣商店等。

规模政策选择

鼓励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重组政府应在适度规模的原则下,以市场为导向,采取税收、金融等支持手段,积极推进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促进零售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打破体制的限制,通过政府制定和实施零售企业联合政策,通过组建跨地区、跨部门的零售企业大集团,以实现规模经济和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制定有关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大力推进连锁经营组织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发展和延伸,促进企业间的跨地区重组,例如建立统一法规,解决企业跨地区跨省市开店在工商登记、税务交纳等营业正常开放环节等方面的问题。

先本土化再国际化本土化和国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本土化,国际化就无从谈起,成功的本土化是国际化的前提,本土化竞争程度和竞争优势决定着国际化进程和竞争实力;反之,如果没有国际化理念和标准管理下的产品或服务作支撑,本土化也就失去了根本。对于我国零售业跨地区的重组和整合应首先侧重于本国范围内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企业规模,提升自身竞争力,培养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能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蓄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合理的市场竞争格局必然是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商业企业为主体的相互竞争、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塔形结构。中小企业通过细分市场及合理定位,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基础上有利于填补相对于大企业存在的需求空白,对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存在,中小商业企业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福利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政府要对中小企业采取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扶持发展零售市场中由于规模原因和地位原因而处于劣势的、对维持行业竞争又十分必要的中小企业。在大力推进中小连锁企业整合、提升竞争力的同时,要建立健全相关法规,维护公平竞争的正常秩序,使中小企业免受大企业集团的恶意侵害,为其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04[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中国社会科学院“流通创新理论与对策研究”课题组.业态变迁学说及其促进我国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J].财贸经济,2003(1)

3.郭冬乐.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与政策选择[J].商业经济文荟,2002(6)

第9篇:零售业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农村 零售市场 发展现状 对策研究

1.引 言

国家统计局根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6% ,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并且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实际增长虽然达到10.9%,但农村消费品销售额比重与城市相比表现为持续下降,增速减缓,据有关统计,2001 年至2006年,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分别为:11.5%、14.6%、10.3%、14.7%、13.6% 和14.3%。而同期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只为7.7%、6.9%、6.9%、10.6%、11.5% 和12.6%。①巨大的消费反差充分说明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滞后性且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目前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

2.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由于广大农村分布相对分散和地理环境制约及地方财政实力等因素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很好的发展,但结构很不完善,且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山区和偏远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落后,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还很不完善,农村零售业很难完成畅通的进货和售货运输,就更谈不上包装、流通加工、仓储等要求更高的物流活动。农村零售市场多为定期集市市场,若交通不便,加上天气恶劣状况就会在很大程度不同上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2.2农村零售业经营方式落后

虽然我国告别了供销社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大多数转变为具有自给自足的“夫妻店”, 形式传统单一,新型零售业态比例低,经营主体个体化。虽然近几年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业态形式在农村零售市场得到一定发展并不断壮大,但与传统的夫妻店和摊位交易相比,其规模和数量远不能有效满足日益发展壮大的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并且一些超市只是在原有的店面改进而来的,经营规模和盈利能力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善,表面连锁而实质仍是单店操作、各自为政, 很少真正做到统一采购和配送, 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3政府职能和体制滞后

虽然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强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管理等方面的建设,但是农村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地方政府职能和体制建设有一定的滞后性,使得农村零售业存在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制约着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的一些部门如工商执法部门和卫生部门等对政策执行不力,使得国家许多好的政策和措施不能够真正及时有效地为农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促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

3.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发展对策

3.1深入认识农村市场的特点

农村的消费环境和消费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和进步,如何有效地把握其中的变化才会有利于农村零售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同时,农村市场具有明显的分散性,差异性,层次性,时间性等特点。由于农村在地域上分布分散,所以企业在营销网络的构建时要把握好深度和广度。差异性是指不同地区,人群的购买差异性,因此企业的经营应注重对差异性和具体情况的把握;层次性是指消费者购买时,消费结构层次的不同需要的有效掌握有有利于企业对销售商品结构的完善;时间性指农村市场多定期集市交易并且购买商品有着明显的时间差异,比如农忙季节对相关农业商品的购买呈明显增加,逢年过节对食品类,礼品类等购买需求呈明显增加。

3.2充分重视和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中的作用,完善政府职能。进一步完善对农村的发展政策,继续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合作和新农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购买能力;不断加强农村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消费观念的转变,培养其科学的消费方式和抑制不良消费习惯;进一步转变政府角色,积极推进标准化市场建设和完善市场机制。政府作为推动社会进步最重要力量,能否积极发挥政府作用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影响不可忽视。

3.3经营模式创新

零售业态的创新是发展农村零售业当务之急,农村零售业态发展和创新的重点在于发展连锁店。可以把城市大店、名店的良好信誉、优质服务、先进管理和丰富商品带到农村,利用本身高效的物流配送体系为农村零售业态提供配送服务,使城乡流通业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高效的、城乡联动的零售组织和经营体系。②第二,积极推广仓储商店、量贩店等零售业态经营。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城乡经济仍然处于“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对于收入水平不高的农民来说,价格仍然是购物时关注的头等大事。因此可根据农村消费水平、购物习惯,积极推广普及仓储商店、量贩店、折扣店。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县城、交通方便的大集镇设立仓储商店和量贩店,在乡村设立折扣商店,便于居民购到合适的商品。

参考文献:

[1]陈遵奇《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

[2]王晓光《中国农村零售业连锁经营模式研究》,《经济论坛》2008.21期

[3]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农业经济》2010年4月

注 释:

① 国家统计局网stats.省略/

②陈遵奇 《论农村零售业创新》,《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4月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