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零售业发展状况精选(九篇)

零售业发展状况

第1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农村 零售业 评价体系

零售是指将商品和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从而实现商品和服务的价值的一种经营活动。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零售业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中枢环节,它对社会再生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零售业的竞争力也构成一个地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是我国零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于扩大内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着重要的关键性作用。因此,构建一套高效、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农村零售业进行科学的评价,引导我国农村零售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就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对农村零售业的评价的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以及能力作出全面的衡量。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包括:

1. 整体性原则。农村零售业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从某一个侧面进行衡量。整体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总体发展情况,即建立的指标不仅能够反映一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静态状况,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动态状况;不仅能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数量方面的特征,而且能反映该地区农村零售业质量方面的特征;能较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的状况,而且避免指标之间的重叠性,使评价目标和评价指标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

2. 层次性原则。农村零售业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和过程。因此,指标体系应根据起结构分出层次,标准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中的所有指标都必须建立起与其他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确定起在指标体系中的层次与位置。

3.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是科学的、合理的,指标的数量、权重、指标体系所反映的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状况必须是全面的、合理的、可靠的、相对稳定的。

4.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是具有可比性、可得性、定量性,要充分考虑数据及其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保证全面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各种内涵,又要有利于推广,并尽量能利用现有统计资料及有关规范标准。

5.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演化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反映农村零售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也必然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体系。当然,如果指标体仅考虑农村零售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将很难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指标体系既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特点,又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指标的相对稳定性,不宜变动过频。

此外,指标选择还包括要遵循可比性、具体性、针对性、准确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根据哈佛学派的现代产业组织理论SCP框架的基本原理以及产业竞争理论,结合零售业的特点,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评价可以从零售业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其中零售业评估体系的内部因素主要从零售业的规模、零售业的市场绩效、零售业的成长性等三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外部因素主要从区域市场容量以及零售业的市场环境两个方面的指标进行评估。农村零售业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 零售业的规模

规模是衡量一个产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零售业的规模越大,越容易降低交易费用,使交易获得成功,实现商品的社会价值。规模越大,一方面说明市场交换规模大,容易形成大规模商品、物资的流通;另一方面表明该区域内从事市场交易的机构和人员数量较多,服务规模较大,有利于加速商品流通。如果一个区域零售业规模较大,意味着该区域零售业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较高水平,其产业竞争力就较强。零售业的规模一般用零售业从业人数、零售业销售额以及零售业固定资产总额等指标进行衡量。

2. 零售业的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是指某一产业中的主要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导致或形成的这一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益分配状态,是反映具体产业运行效率的综合性概念。通过研究产业的市场绩效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程度。零售业的市场绩效反映了零售业的实际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市场绩效好,竞争能力就强。零售业的绩效一般用零售业销售利润率、零售业劳动生产率、零售业资产盈利率、零售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等指标进行衡量。

3. 零售业的成长性

零售业的成长性是反映一个地方零售业的长远发展潜力的一个指标。成长性强,就拥有较强的规模扩张和技术进步能力,也能在一定时间内维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零售业的成长性通常用零售业销售额增长率、零售业资产增长率、人均收入增长率以及从业者的素质等指标来衡量。

4. 区域市场容量

区域市场容量反映的是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空间,一个区域的市场容量越大,意味着该区域的消费需求就越大,消费潜力就越高,就能容纳下更多的零售商,也更容易形成规模优势。市场容量主要取决于区域内的人口数量、居民人均纯收入以及居民的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因素。

5. 零售业的市场环境

一个地方零售业的发展除了自身的内在因素外,还离不开当地的市场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对零售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较差的市场环境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零售业的发展。衡量一个地方的市场环境需要考虑当地的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产业政策、基础设施情况以及现代物流等情况。考虑到可操作性的原则,常选用区域GDP总量、区域人均公路通车里程、货运周转量等指标进行衡量。

三、评价方法

以上指标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为了从整体上动态反映一个地区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状况,就必须采取一定的方法将这些指标进行综合。在综合评价时,目前有很多方法可以选用,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综合指数法等。下面以比较常用的模糊综合判断模型进行简要的说明。

1. 确定评语集

评语是对评价对象的定性描述。对于零售业的综合评价,可以根据零售业的综合得分相应采用以下评语集合:T={T1,T2,T3,T4,T5,T6},对农村零售业评价为很好、好、一般、较差、差五个等级。其中T1∈[100,90],T2[89,75],T1∈[74,60],T1∈[59,45],T1∈[0,44]。

2. 确定指标权重

权重用以描述各指标对于评价目的的相对重要性。根据上文中所确定的指标体系建立因素集,然后确定各因素的权重。权重的确定可以采取层次分析法(AHP)或德尔菲法得出。

3. 建立单因素评判矩阵

AHP要求决策者对每一层次各因素之间的相互重要性给出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表示出来,写成矩阵形式,这就是判断矩阵,建立判断矩阵是运用AHP的关键一步。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也就是确定各指标或因素的隶属度。

4. 多极模糊综合评价在确定了各指标的隶属度之后,结合权重集,我们可以评价出农村零售业的各个要素对于评价等级的隶属度,对于哪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越大,则属于哪个评语等级的可能性就越大,从而得到一个地区零售业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 杨伦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3.

[2] 岳中刚.中国区域零售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现代经济探讨,2006,(1).

第2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零售业态;发展趋势

如今,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全球经济正呈现出服务化趋势。零售业作为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中国,零售业是最古老的行业之一,现在它逐渐成为中国经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领域。零售业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国民经济是否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结构是否合理,首先在流通领域,特别是在由消费品市场组成的零售业中表现出来。因而对零售业的研究具有积极并深远的意义。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横跨黄河南北两岸,是一座商贸历史悠久的历史名城,。近几十年,洛阳以国际牡丹文化节、旅游文化节、经贸洽谈会为纽带,经济贸易迅猛发展。洛阳零售业也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 洛阳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洛阳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零售业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一些本土零售企业迅速成长,并具备了相当的实力。随着市场经济转变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各种新兴零售业态相继出现,它们与传统的零售业态并存,这使得洛阳零售业形成了业态竞争多元化的局面,极大地推动了零售业的发展。

1.零售业规模迅速壮大

从2006年到2010年,洛阳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绝对数逐年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GDP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具体数据见下表。这些数据表明近些年洛阳零售业的发展规模迅速壮大,零售业在洛阳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2.零售业态升级、竞争多元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型连锁超市、社区便利店、零售专业店、一站式购物中心等新兴零售业态相继出现,这打

适当的预防性养护决策系统,以最小的寿命周期成本、最大程度地延缓路况功能与性能的衰减和退化。对路面日常检查、定期检查和检测评定。日常巡查制度和内容的明细与制度化,对预防路面功能损坏,确保道路安全畅通,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详细的日常性原始记录,如公路巡视日记,养护工作日记,异常天气记录。路产损坏记录,维修工程日记及技术调查记录。小修保养的精细化是护持路面、遏制早期病害快速发展。裂缝的及时封堵、必要的及时封层、坑槽的快速修补处理都有效地遏制了路面早期结构性损坏的发生。维护了路面良好的服务功能,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各种养护条件下公路使用寿命,从图2看出预防性养护使其路面能够达到最佳的服务水平并延长使用寿命,降低公路重建成本。

五 结论

对市政道路路面进行预防性养护,从施工水平、使用现状、破坏现状、养护状况、养护费用、环境因素五个方面调查现状,分析问题,建立市政道路路面预防性养护决策系统,保证公路的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综合质量要求,提高路面的良好服务功能,延长路面使用生命,降低公路重建费用,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张三川.浅谈公路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1(17)

[2]唐军.浅析公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对策[J].公路交通科技,2009(6)

[3]唐立红、贾小飞、吕玉龙.赤峰市城市绿化现状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9)

[4]侴金贵.赤峰地区环境特点与公路建设环保对策[J].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11(6)

[5]王娜、刘甲荣、郭建民等.论济青高速公路的精细化养护管理[J].公路,2012(1)

[6]王颖.市政道路维护中政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万磊.市政道路施工的若干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11(8)

第3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修订后的商业统计报表制度主要包括:年报19张报表,定报18张报表,其中新增1张定报报表,免报1张定报报表。与2009年统计年报和2010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比,新增指标36个,取消指标30个,调整指标4个。修订内容具体如下。

规模以上单位

年报

1.《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情况》(E102-10表)增加“其中:汽车配件类”分组;增加补充资料:“个体摊位成交额”和“其中:零售额”2个指标。

2.《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E102-1表)更名为《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额》;增加“其中:汽车配件类”分组;增加补充资料:“销往外省市汽车零售量”和“销往外省市汽车零售额”2个指标。

本表中“销往外省市汽车零售量”指售给外省市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用的汽车数量;“销往外省市汽车零售额”指售给外省市单位和个人用于非生产经营用的汽车金额。

3.《住宿和餐饮业连锁经营情况》(E102-7-2表)取消“连锁经营业务的行业代码”和“餐饮活动”2个指标;将“连锁门店商品购进额”、“其中: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额”、“其中:自有配送中心配送商品购进额”和“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商品购进额”分别调整为“连锁门店商品购进(采购)额”、“其中:统一配送商品购进(采购)额”、“其中:自有配送中心配送商品购进(采购)额”和“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商品购进(采购)额”。

4.《住宿业会展活动情况》(E102-12表)增加“全年各会议室白天使用天数总和”、“会议室年白天使用率”、“全年各会议室夜间使用天数总和”、“会议室年夜间使用率”、“全部展厅使用面积”、“全部室外可使用展览面积”、“全年各次展厅使用面积与展出天数的加权总和”、“展厅年使用率”、“其中:展览面积1万(不含)平方米以下的展览个数”、“接待奖励旅游项目个数”、“接待奖励旅游人数”、“其中:境内团人数”、“境外团人数”和“接待奖励旅游收入”14个指标。

本表中相关计算公式为:

会议室年白天使用率=全年各会议室白天使用天数总和/拥有(可出租)会议室个数*365

会议室年夜间使用率=全年各会议室夜间使用天数总和/拥有(可出租)会议室个数*365

5.《批发和零售业财务状况》(E103-1表)和《住宿和餐饮业财务状况》(E103-2表)取消“其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内部往来资产”、“其中:内部往来负债”和“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4个指标;增加“其中:货币资金”和“银行存款”2个指标。

本表中“其中:货币资金”指单位的各种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根据“资产负债表”中的“货币资金”项填列;“银行存款”指单位存入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款项,根据会计“资产负债表”中“银行存款”科目的期末数填列。

本表中“应交增值税”指企业在报告期应交增值税额,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本表第五部分由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企业填写,第六部分由上市公司填写。

6.《信息化情况主要指标》(E606表)取消“拥有POS机数”指标;补充资料取消“MIS系统”指标,增加“交易形式”和“电子商务交易金额”2个指标。

注意:本表中“电子商务交易金额”指报告期借助网络订单且实际交割的商品和服务总额,限提供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服务企业(平台供自营或供第三方使用)填报。借助网络订单指通过网络发送订单。付款可以是网上,也可以是网下进行。

本表价值量指标均不含增值税。

定报

1.增加《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地区经营情况》(E202-6表)。

本表为2011年新增报表。对于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填报本表数据应包含本单位所属的全部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包括外地批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对于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填报本表数据应包含本单位所属的全部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数据(包括外地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单位)。

多产业法人单位填报本表时,应根据下属各产业活动单位所在地区填报分地区经营情况。

注意:本表补充资料部分限连锁总店(总部)填报其下属的门店情况。

2.免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连锁企业主要指标》(E202-7表)。

2011年定期统计报表制度中保留此表,但企业免报。

3.《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库存总额》(E202-1表)更名为《批发和零售业商品购进、销售和库存额》;取消宾栏“本年”及“上年同期”的“1-本月”。

4.《批发和零售业商品分类销售情况》(E202-2表)取消“商品销售总额”和“零售额”指标“本年”及“上年同期”的“1-本月”;取消“零售额”指标“本年”的“其中:外地”。

本表取消“零售额”指标“本年”的“其中:外地”,该数据体现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地区经营情况》(E202-6表)中“外省市”指标。

5.《住宿和餐饮业经营情况》(E202-4表)取消宾栏“本年”及“上年同期”的“1-本月”;取消“餐费收入和商品销售额中”的其中项“外地”指标。

本表取消“餐费收入和商品销售额中”的其中项“外地”,该数据体现在《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分地区经营情况》(E202-6表)中“外省市”指标。

6.《住宿业接待人数情况》(E202-5表)增加“星级饭店标牌编号”指标。

本表中“星级饭店标牌编号”为旅游局颁发的星级饭店标牌上的编号,为7位阿拉伯数字。

7.《重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财务状况》(E203-1表)和《非重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财务状况》(E203-2表)取消“其中:累计折旧”、“流动负债合计”、“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境内股市本年筹资额”和“境外股市本年筹资额”5个指标。

规模以下单位

年报

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样本单位基本情况》(E101-5表)新增审核关系“年末从业人员数(07)>0”。

2.《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样本法人单位主要经济指标》(E103-3表)增加“是否执行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指标。

定报

第4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序列购买;交叉销售;需求成熟;零售业

中图号:F713.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9451(2009)02-136-06

Research on the CrossSelling in Retail

Based on the Sequentially Ordered Products

TIAN Min,LI Xuep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Xi’an Technology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It is found that customers purchase different products from the same supplier in some sequence.The sequential purchase lasts for a long time and can be naturally ordered in terms of its complexity and functionality.The products and services that customers are likey to parchase can be predicted according to what they have purchased,which provides the enterprises who offer a variety of products and services with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crosssell other products to the existing customers.A study of the crossselling opportunity in retail shows a bright future for its implementation.The model of customer sequential purchase is established to predict and give advice to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crossselling in retail.

Key Words:sequentially ordered products;crossselling;demand maturity;retail trade;CRM

顾客经常会从同一企业那里购买多种产品或服务,而这些产品会因为其复杂性和功能性排列出一定的顺序,这就为根据顾客当前购买的产品和已经拥有的产品来预测顾客未来购买何种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经验规则。例如:一位女士在光顾了美容院的美发沙龙或SPA之后才会在这家美容院进行面部护理;一个家庭可能在一家通讯公司办理了电话业务之后才办理上网服务;顾客在购买了某品牌洗发水之后可能还会购买此品牌的护发素。这些例子共同的特点就是顾客很可能在购买了一些产品之后才去购买另外一些产品,在很多行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通常把顾客对于多种产品或服务的补充需求的发展叫做“自然排序”(natural ordering)。

顾客从同一企业购买产品可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从而减少寻求新企业所带来的时间成本和精神成本,对购买的附加产品增加了可信度,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保证与顾客已经拥有产品的技术兼容性。

顾客的这种“自然排序”需求状态为提供这些产品来满足顾客连续发展需求的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这些公司往往提供多种产品或服务,从而使得他们可以向企业现有的顾客“交叉销售(crossselling)”其他产品和服务。由于保持一个老顾客比吸引一个新顾客所花费的成本低的多,因此,通过“交叉销售”可以使企业从现有顾客身上得到更多额外的盈利机会。同时,还可以提高顾客的保持力,更多的复杂关系也可以提高顾客的转移成本。

随着中国零售企业从有保护的竞争阶段走向全面竞争时代,外资零售巨头的竞争,对我国零售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很多零售企业已经意识到,现有顾客是购买其新产品或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最佳目标。通过对顾客的序列购买路径进行分析,有效地预测顾客的购买决策,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营销努力,成功的进行交叉销售,不但可以提高销售的成功概率还可以大大降低零售企业花费在非目标顾客身上的成本。因此研究零售企业有效实施交叉销售的策略对于零售企业非常重要。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对于交叉销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顾客序列购买行为模式方面,如Hauser,Urban;Mayo,Qualls;Boulding,Karla,Staelin,Zeithaml;Bitner,Zeithaml,这些研究描述了序列购买模式的实体;Kamakura,Ramaswami,Srivastava将隐性分析用于评价金融服务交叉销售的前景,建立了交叉销售机会模型,运用这种方法,对金融服务购买类型以及对现有金融产品的顾客其家庭的潜在金融成熟期进行了评估; Kamakura,Kossar提出了分割风险率模型,主要预测顾客适应一种新产品的时间,这个时间与顾客以前适用多种产品的时间密切相关;Knott,Hayes,Neslin提出了四个购买新产品的模式,包括判别式分析,多项分对数,回归分析以及神经网络,这些模式可以用于预测顾客购买下一件产品的可能性与购买时间;Kamakura,Wedel,de Rosa,Mazzon提出混合数据因素分析,扩展了因素分析方法使其适用于各种数据类型如:优良数据、统计数据以及等级数据并且用于根据顾客交易数据配合识别每一产品的最优期望。最初,这些研究者并没有研究潜在维度的行为解释,而是把注意力放在低维度的用数据描述的结构上。Edwards and Allenby提出一种通用的方法对多元二项式概率约束模式进行识别,并且提出了一个对于大量响应销售权特别有效的法则,其中一项应用于金融产品所有权的数据观测。以上这些文章应用代表性的数据着重于通过比较度量顾客以前拥有其他产品来推断交叉销售的有利机会,结果是下一件产品的销售概率与其市场份额等级是一致的。这种方法忽视了随着时间的推进,顾客个人需求也将不断发展,考虑到这一点有助于形成代表性的研究交叉销售的方法。

西 安 工 业 大 学 学 报 第3卷

第2期田 敏等:基于顾客序列购买模型的零售业交叉销售策略研究

国内目前还没有关于交叉销售的专门研究,大多数研究只是将交叉销售作为客户关系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如周意、李峰峰认为:利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建立集中的、包括详细交易数据的商业智能解决方案,已经成为各大商业银行对内加强管理和决策支持,对外更好地了解客户需要、开发新产品或服务、利用现有渠道对客户进行交叉销售、增强盈利能力并在特定的业务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的重要手段。王扶东、李兵、 薛劲松等认为:分析功能的深化是客户关系管理的一大发展趋势,交叉销售分析是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分析的内容之一。他们针对企业需求,分析和描述了交叉销售中的两类问题,根据其特点提出了一种前件固定、后件受约束的关联规则快速挖掘算法,以及一种后件固定、前件受约束的关联规则快速挖掘算法。朱建秋、蔡伟杰、朱扬勇研究认为:CIAS是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CRM领域而开发的一个客户智能分析平台.它将数据挖掘划分为三个层次:算法层、商业逻辑层、行业应用层,构建了一种新型的数据挖掘系统体系结构。CIAS的商业逻辑层包括交叉销售、客户响应、客户细分、客户流失、客户利润,五个商业模型。郭国庆、吴剑峰、钱明辉从中美两国营销环境的差异分析入手,研究了中国金融业应用交叉销售必须解决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他们认为,金融业在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交叉销售的产品及其必要性十分有限,在应用交叉销售之前,需要做好大量的数据处理、转化和集成工作,金融业运用交叉销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在中国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汪涛、崔楠对国外交叉销售机会和优化交叉销售实施两个方面对交叉销售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并指出现有研究文献存在的不足之处。郭国庆、钱明辉、孟捷对我国医药零售行业跨产品类型交叉销售从顾客满意、信任承诺、购买约束与顾客忠诚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模型的比较与优化,对交叉销售行为影响顾客忠诚的模式进行了判别。

从国内外相关文献可以看出,目前国外对交叉销售的研究更多的集中在金融业,而国内对于交叉销售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国外研究的分析与总结。而如何从顾客需求角度出发,用系统的观念对影响顾客交叉购买因素及交叉购买行为模式进行研究以帮助零售企业实现交叉销售,目前研究还较少。本文希望通过对零售业顾客序列购买行为模式分析与研究,借助数量经济的有关方法构建顾客序列购买模型,对零售企业交叉销售各种产品的时机进行最佳预测,为零售企业管理者有效保持优质客户,降低销售成本,提升销售努力的效率提供思路。

二、零售业实施交叉销售的前景分析

自2003年世界经济进人新一轮快速增长期以来,全球零售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态势。大多数国家的零售业销售额增长都超过了GDP增长幅度,零售业良好的增长态势首先得益于近几年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5.省略,中国旅游业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为其会员设立了“积分奖励计划”,会员可以通过多种方式积累积分,并根据积分多少随时兑换价值不等的奖励;在电信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推出了自己的“积分计划”;在零售业,百盛(Parson)也为其客户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会员卡计划”,为年购买金额超过4000元人民币的会员提供回报;在汽车销售维修行业(4S店)、娱乐业、房地产业也有企业开始实施积分计划。

零售业的多元化发展,零售企业实施的回报计划这些因素都为零售业实施交叉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零售行业实施交叉销售的SWOT分析如表1。

表1 零售行业实施交叉销售的SWOT分析

优势(Strength)

1. 零售业产品丰富,种类多,便于交叉销售;

2. 交叉销售能够为商家创造更多额外盈利机会,增强盈利能力;

3. 为商家赢得顾客,增强客户忠诚度;

4. 增强企业形象,创造无形价值;

5. 是竞争的一种手段,提高竞争力。

劣势(Weakness)

1.零售行业缺乏经营理念,交叉销售的使用可能会扩展有些困难;

2.交叉销售需要长期的观察,并进行分析,需要管理者有较强的预测力。

机会(Opportunity)

1. 经济快速增长,零售业增长态势良好;

2. 零售业的多元化发展;

3. 零售行业营销模式最灵活,便于引进新方法;

4. 交叉销售在零售行业市场前景很好,有很强的挖掘潜力。

5. 多数零售行业实施了汇报计划,为交叉销售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威胁(Threat)

1.交叉销售用于零售行业还没有可供参考的案例;

2.零售市场顾客具有分散性;

3.零售行业商家多,竞争较为强烈。

三、零售业实施交叉销售的顾客序列购买模型建立

顾客对于多种产品的需求通常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发生的,经济理论已经表明,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在需求目标中存在着“优先结构”,而且这种优先结构可以转化成产品的优先结构。也就是说一般的可以对多种产品进行一个优先结构的排序,大致反映顾客对这些产品需求的先后,实际上这样的排序间接的反映出零售企业实施交叉销售的路径。顾客到底会在下一次购买何种产品是零售企业最想了解的,这就需要进一步分析顾客当前的需求成熟状况,顾客的需求状态离哪个产品最近,顾客则最有可能购买这种产品,从而可以预测出顾客的下一次购买决策,帮助零售企业有效的发挥其营销努力,顺利的实施交叉销售。构建顾客序列购买模型的思路基本如图1。

图1顾客序列购买模型思路图

(一)多种产品优先结构排序

对于多种产品优先结构的排序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获得:第一种是通过顾客拥有产品状况的分析,从而可以大致了解产品购买的先后顺序,从而对产品进行优先结构的排序,这种排序可以是等距的,也可以按照顾客的拥有状况得出不等距的排列顺序;第二种方式可以通过对管理者的访谈,了解各种产品的优先结构顺序。每个产品的优先结构等级记为Ij。

(二)顾客的需求成熟状态

Ait-1=∑Jj=1IjBijt-1(RFM)(1)

公式(1)描述了顾客需求成熟状态,其中Ait-1表示在t-1时刻顾客i的需求成熟状态;Ij是产品j在产品序列中的优先等级,在这里作为衡量j产品的系数,反映是否拥有产品j对顾客的需求成熟状况的影响大小;Bijt-1表示在t-1时刻,顾客是否拥有产品j,如果拥有则Bijt-1 =1,否则为0;影响顾客的需求成熟状态的还有RFM因素。

(三)顾客对多种产品的需求列表

Cj=|Ait-1-Ij|(2)

从公式(2)可以得出顾客对多种产品的需求距离列表,Cj越小说明顾客的需求离产品j的等级越近,顾客也越可能购买这种产品。但是顾客是否会购买这种产品还不能完全确定,还需要进一步结合顾客其他可度量因素,如顾客的收入状况、顾客的受教育程度、以及顾客的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变量等以及其他不可观测的因素。

(四)顾客序列购买模型效用方程的构建

Uijt=β1Cj+β2demography+β3marketingeffort+β4competitoreffort+εijt(3)

公式(3)描述了j产品对于顾客i在t时刻的效用,其中 代表顾客的需求状态与产品j的距离;demography变量代表一系列的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marketingeffort变量代表该企业的营销努力,包括促销活动等;competitoreffort变量代表竞争者的营销努力,在这里这个因素是抑制顾客需求的因素,直接会降低顾客选择j产品的效用; 是不可观测的其他影响效用的因素。

效用方程计算的结果将作为预测顾客序列购买产品的依据,哪个产品在t时期的效用最大说明顾客最可能在下一步购买这个产品。

四、总结与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建立顾客序列购买模型,预测顾客的购买决策可以帮助零售企业收集决定客户需求成熟度状态的信息,企业就不会把营销资源分配给那些不可能采用新产品或服务的客户身上,从而为营销资源的高效使用提供了更准确的信息。同时零售企业广泛实施的“客户回报计划”也为交叉销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在以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对以下两个问题进一步研究,首先,影响零售业实施交叉销售的因素需要从顾客和企业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从而为初步建立的模型中的相关具体变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另外,文章虽然初步建立了顾客序列购买模型,但还没有通过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检验。通过对实际零售企业调研,获取顾客数据信息,对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Kamakura S Ramaswami,Srivastava R.Applying Latent Trait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Prospects for CrossSelling of Financial Service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rketing,1991,8(4):329.

Kamakura, Wagner A M,Wedel F de Rosa,Mazzon J A.Crossselling Through Database Marketing: A Mixed Data Factor Analyzer For Data Augmentation and Predi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20):45.

Hauser J R,Urban G L.The Value Priority Hypotheses for Household Budget Plans\.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86(12): 446.

Mayo M C,Qualls W J.Household Durables Goods Acquisition Patterns: A Longitudinal Study\.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987(14):463.

Bitner, Mary Jo,Valarie Zeithaml.Services Marketing\.London:McGrawhill.Inc,1996.

Boulding William, Ajay Karla, Richard Staelin,et al.A Dynamic Process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From Expectations of Service\.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1993,30(1):7.

Kamakura Wagner A,Bruce S Kossar.Identifying Innovators for the Crossselling of New Products\.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20.

Knott Aaron,Andrew Hayes,Scott A.Neslin.NextProducttoBuy Models for CrossSelling Applications\.Journal of Interative Mathetiy,2002(16):59.

Edwards Y D,Allenby G.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Multiple Response Data\.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2003(8):321.

周 意,李峰峰.基于CRM的银行业务应用模块分析\.中国金融电脑,2004(2):30.

王扶东,李 兵, 薛劲松,等.客户关系管理中基于约束的关联规则挖掘方法研究\.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4,4(10):465.

朱建秋, 蔡伟杰,朱扬勇.CIAS:一个客户智能分析数据挖掘平台\.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12):2255.

第5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在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以王府井、天津劝业为代表的以往的国资百货商店借机完成了股份改革,此类企业能够相对容易地赢得国有银行的信任,获得贷款,此类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筹资渠道,就在于国内的证券市场增发股票与银行贷款。

近些年,我国商业零售业异军突起,民营零售企业由于缺乏政府背景,相对于那些具有国资背景的零售企业,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在资本市场上通过证券融资,或者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金。

在国内证券市场能够为民营零售企业提供便捷的融资途径之前,作为国内家电零售业的领导角色,国美电器将其筹资的目光落在了相对发达的国外金融市场。2004年6月,国美电器通过借壳中国鹏润,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了融资工作,共筹集资金88亿元,为其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也帮助其巩固了国内家电零售老大的地位。

与国美不同的是,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苏宁电器,在寻求融资途径的时候,却立足国内证券市场。当然,国美在寻求海外上市前,也曾考虑过在国内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先是尝试收购“宁城老窖”,买壳上市,无疾而终,后又顾虑国内IPO(首次公开募股)上市融资长达至少九个月的对其财务状况的重重审查,最终还是放弃了国内金融市场。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其在香港证券市场完成借壳上市工作前二个月,苏宁电器的IPO申请获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成为我国首批IPO上市的中小企业。上市以来,该股票始终保持较高价格,成为我国中小企业股票的第一高价,对其市场形象的维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是通过证券融资,我国的家电零售两大巨头国美与苏宁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相较起他们各自的选择,我们可以发现,从上市初期来看,国美占有一定的优势,首先,二者上市的目标就是为公司的发展筹措大量的资金,在这方面,发展水平更高的国外证券市场可以为国内的优质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从筹资数来看,国美在香港证券市场借壳上市筹资88亿人民币,而苏宁,尽管上市当天32.70元的收盘价较其16.33元的发行价涨了100%,但其筹资总额仅为3.95亿元,远低于国美。即使是相较于与苏宁净资产大致相当的北京物美在香港IPO上市所筹集到的6亿港元的筹资额,苏宁在国内证券市场的筹资水平仍然相对偏低。正是由于海外上市巨大的筹资额度,才使得众多国内零售企业在筹措资金时,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海外证券市场。

把国美从国内证券市场驱赶到香港证券市场的主要原因是国内上市资格的严格要求与繁琐流程,而借壳上市又难以寻找一个合适的壳资源,相对而言,海外上市的手续更为简单,尤其国美是通过买壳上市,直接收购香港证券市场的现有的上市公司,完成上市工作的,这样其操作流程就更为简单了。从开始筹划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到最终完成IPO,苏宁总共花了五年时间,才使自身符合国内上市的各种资格要求,并完成相关手续,从而获得中国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的审核通过。即使这样,其最终也只能在中小企业板上市,没能实现主板上市的初始目标。即使同在国内的证券市场上,国内的另一大家电零售巨头―借壳郑百文的山东三联的上市历程也较IPO上市的苏宁简便很多。

但是从长远来看,国内上市的苏宁可能会比国美更能获得投资者的信赖,从而使公司获得长远的资金来源。由于海外上市,当地投资者很难获得该上市公司的直接信息,因此,对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潜力、总体认识都会偏于保守,那么其股价的定位,以及以后的发展可能难以令人满意。而在国内上市,国内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发展可以拥有相对丰富的信息来源,也可以对其发展具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对其发展潜力的认识也相对较深,只要该上市公司发展状况良好,就可以得到投资者的青睐,其进一步增资扩容就相对容易进行。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借近年我国证券市场火爆行情之东风,苏宁的发展受到众多的投资者的认可,其股票在证券市场不断得到追捧。2007年1月,苏宁的市值已经突破500亿大关,超越了美国第二家电连锁巨头Circuitcity,其董事长张近东的身价已经超越上市初期远在其之上的国美黄光裕,这也证明了当初苏宁选择国内证券市场上市的明智。

拥有全球最多人口的中国一直是众多跨国零售巨头市场开拓的重要目标。一些主要的跨国零售企业早早就进入我国,抢占市场的战略要地,1995年,法国零售巨头家乐福进入中国,同一年,麦德隆与上海锦江合作进入上海市场,1996年,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沃尔玛通过与深圳万佳合作在深圳建起了在华首家山姆店。其后,易初莲花、欧尚、百安居、7-11、宜家等跨国零售巨头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2004年底,我国对外国全面开放零售市场后,一些后进入我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商为了不被其竞争对手抛于身后,选择对华现有的一些区域性的零售企业进行股权收购与兼并工作,从而节约其市场开拓的时间。2004年,港资的华润集团将在江浙地区具有较强影响的苏果超市收归旗下;2006年1月,国际知名大投行摩根斯坦利与永乐电器达成对赌协议,收购其3.63亿股股份;2006年5月,全球最大家电连锁企业百思买与中国第四大的家电连锁商五星电器达成收购协议……跨国零售企业对民族零售企业的收购,一方面帮那些迟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零售巨头扩大了在我国的市场影响,加速其业务扩张,另一方面可视为本国的零售企业的融资行为,他们通过出售部分或者全部自身的股份,获得了大量的资金。

第6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零售企业 财务管理 现状 未来发展 对策

作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关系着零售企业的资金筹集、分配和使用过程,继而关系着企业的持续经营与未来发展。财务管理在我国零售企业的内部管理之中处于核心地位。随着我国企业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与成熟,财务管理已经成为集财务预测、计划、决策、分析、控制于一身的一种企业内部管理活动。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与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完善而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不仅有助于零售企业的内部管理,而且还有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从而实现资金的正常流通与保值增值,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零售企业应在积极扩展营销策略加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应加强其财务管理能力,及时改进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

一、当前我国零售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逐渐完善,零售企业在我国获得了迅猛发展,市场化程度也比较高。零售企业所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即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得到多元化发展;零售企业的行业规模获得不断扩大。

(一)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得到多元化发展

在以前,我国零售企业的业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单一的百货商店为基本的业态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零售企业逐渐由原来单一的百货商店发展为包括百货商店在内的超级市场、专业商店、便利店、购物中心、仓储店、折扣店等多种模式并存的多元化业态结构。

(二)零售企业的行业规模获得不断扩大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下,我国居民无论是生活水平还是个人收入都获得了不小的提高,个人购买力显著增强,消费观念也日趋成熟。在此情况下,零售企业的所售商品种类愈发丰富,零售企业的销售额不断增长,市场经营主体的规模也因此获得不断扩大。根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零售百强企业在较为良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下,其销售规模逼近一万七千亿,相较2009年增长了五分之一还多,比普通的社会消费品的市场增速还要高出百分之三。可见,良好的市场环境使得零售行业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二、我国零售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

虽然我国的零售企业在近年来发展较快,但其在财务管理方面却存在着诸多不足,这也大大制约了零售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一)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不强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的管理核心,但却有很多企业特别是零售企业的财务管理意识还不够强。例如一些便利店或者小型百货商店并不重视财务管理,现金坐支现象严重,每日的收支只记录简单的流水账,对支出不做详细的管理和分类,对于公司总部提供的数据缺乏真实性和有用性,不利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企业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财务管理中“人”的因素则是做好财务管理的出发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零售企业对于其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下企业财务人员的现状则是:会计人员财务知识不够全面,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员财务观念较为陈旧,对于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或者主观排斥新思想、新观念;财务人员对于市场动向不够关心,或是对市场嗅觉不够敏感;在工作中原则性不强,认为领导意愿大于财务原则甚至大于相关法律准则等等。

(三)财务信息可靠性不高

由于财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或者企业财务的相关制度还不够健全,使得财务数据在计量和确认时出现失真的情况,有的会计人员甚至为了对外报送数据的好看,人为调节收入、费用的确认区间,或者随意调整待摊和预提费用,从而大大降低了财务数据的有用性。这不利用企业管理高层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也不利用整个零售行业的良性发展。

(四)缺乏严格的内控管理系统

内控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主流趋势,良好的内控可以有效改善企业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陋习,改善企业的管理环境,对降低企业成本、弥补管理漏洞起到相当显著的作用。当今我国大部分的商品零售企业并不注重内控管理,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财务人员一人多岗现象严重,毫无“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财务管理概念。不组织内审活动,缺乏必要的资产盘点和清查活动。使得企业的内部管理风险巨大,严重威胁着企业的未来发展。

(五)财务软件管理滞后

企业管理应该软硬件兼有。财务管理软件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管理工具。但如今,我国大部分零售业企业使用的财务软件都是市场上通用的。这种软件优点是它需要的建设成本较低,上手也较为容易;缺点是它为了满足市场上大多数企业的需要,管理方式较为大众化,无法对零售企业管理起到较强的针对性,不利于零售企业未来的信息化建设。

三、我国零售企业财务管理缺陷的改进对策

笔者根据现代零售企业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对策,望对零售企业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一)建立健全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我国的零售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制度建设应当是第一位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企业行为要有制度作为标尺和约束,特别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更应当在严格遵守财务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以外,建立一套严谨、规范、科学、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作为财务管理的指导性和约束性文件。这套财务管理制度可以分为几部分,对财务管理的几个方面分别进行约束。例如,可以建立《备用金管理制度》、《往来账款管理制度》、《物资出入库管理制度》、《会计凭证装订制度》等等,使财务管理流程更为合理和严谨。对财务管理采取事无巨细的管理可以有效杜绝经济犯罪,提高财务管理的规范性。

(二)聘用优秀人员,提高财务工作者素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零售企业内部规章机制的逐渐完善,用人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零售企业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还应不断提高企业财务工作者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在聘用财务人员时,零售企业应在严格把握财务人员的上岗标准的同时,还应侧重于选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业务素质,以及具有较高的职业操守和动手能力的复合型的财务工作者,以此提高财务工作者的素质。避免因人员不到位而产生无形资本的损耗。

(三)明确财务管理目标,确保会计信息真实有效

零售企业在追求发展和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中,应具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具体财务管理目标的树立,零售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与行业状态综合而定。不仅要以企业实际为出发点,还应考虑到企业所处的整个社会经济大环境。财务等具体管理部门,应对零售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有效的反应。同时,财务部门还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会计信息进行合理、科学的预测,使企业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选取一定的现代财务管理信息技术,建立企业自身的会计信息系统,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及时传递与准确性。

(四)完善零售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

无论任何单位性质,内控机制都是其完善内部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一项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涉及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只要企业具有正常的管理与经营,就需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机制,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保障手段。一套成熟的内控机制,能够为零售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提供有效监督,能够及时发现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及时对其加以纠正。因此,零售企业若要从根本上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就应完善内控机制的建设,加强企业整体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不仅要明确企业目标和内部控制的内容,还应明确激励惩戒措施和工作人员的具体职责。争取从制度的层面避免,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确保零售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与财务安全。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在现代企业产权机制的逐渐完善之下,历经内部改革,无论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是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资本国际化发展的进程,零售企业面对着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此,零售企业若想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求得发展,就须在完善内部管理与控制的同时,重视财务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并对此积极改善,充分发挥财务计划、预测、分析、决策、控制的作用,从而全面实现零售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熊邓灵,李芳丽,刘恋.我国零售业现状及本土发展、跨国经营的对策[J].中国商贸. 2011(17)

[2]曾家洪.后危机时期广东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财会研究. 2010(10)

[3]倪淑芳,吴江龙.民营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0(09)

[4]毕红毅,李军,孙明岳.中国零售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路[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9(03)

第7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物流领域也已经从导人期进人了蓬勃的产业发展时期。在这个阶段,我们尤其应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

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体制,是一种历史性的进步,但绝对不应放弃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固有的优势。在物流领域更应该利用早期发展的有利条件,发挥政府职能,进行物流领域的宏观规划。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蓝图。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传统的三级批发体制的崩溃,目前在国内物流领域里呈现出各自为战、无序竞争的混乱状态。这是打破原有体制后,流通领域结构重组,从无序趋于新的有序,从而建立现代流通体制的必然过程。

根据国际流通领域历史发展的规律,现阶段我国流通领域发展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迅速转移;②零售业的大型化和连锁化;③以商、物分流(商流和物流)实现流通环节的简化;④物流职能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等。其中第一项特征决定了其余三项特征。

市场主导权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简单讲就是最终消费者左右零售商。零售商左右制造商。零售商一方面直接面对最终消费市场,能够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另一方面,随着制造业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零售商方面拥有越来越大的进货选择余地。这些优势将使零售商对供应链的上游环节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地位。

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后遗症之一是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体制。体现在物流领域里,就是物流职能与设施、设备分散存在于制造业、批发业、零售业以及物流业的各个行业、各个企业中,而且绝大部分是低水平的、传统意义的仓储功能的重复建设。体现在流通领域里,就是商。物同流的原始状态。这不但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大大加剧了物流职能专业化。社会化的阻力。

从制造商方面来看,制造商本应集中精力与财力投入产品更新换代。新产品开发研制以及确保产品质量方面,由于传统经营思想作祟,以及专业社会化物流产业不发达的客观原因,大部分企业依然保存有自己庞大的仓储设施以及运输设备。加上市场主导权的转移,使制造业被迫对产品促销以及物流服务投人大量精力和财力,真是雪上加霜。这种现状严重阻碍着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重组,以及向高新技术产品过渡的进程,同时使物流成本隐含在制造商与供应商向零售商提供的商品价格中,往往造成零售商方面物流成本低廉的错觉。

从供应商方面来看,供应商本应主要承担产品促销。金融服务等商流功能,现在被迫承担非专业的物流业务。由于发生在供应商方面的物流业务比较零散,无法有效利用物流设施以及物流设备,同样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和高额的商品实际物流成本。

从零售商方面来看,首先,大中型零售企业本着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思想,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其次,中小型零售企业虽然单次进货量小,但是其总量却占有零售市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巨大比率。由于不具备独立进行配送的能力,对社会化专业配送尤其具有强烈的潜在需求。另一方面,随着零售业新军一连锁商业的迅速发展,代表产业特征的统一配送要求,促使连锁商业企业纷纷建立内部的配送中心。但由于我国连锁企业处于发展初期,个别连锁企业的经营规模尚未达到配送中心经济规模的要求,因此在造成不经济的小规模重复建设的同时,加大了连锁企业的物流成本。

从专业物流产业自身来看,从所有权形式及企业形态划分,可分为国营企业、私营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独资企业等几种类型。固有的国营物流企业分别隶属铁道部、交通部、内贸局等系统,且大多为传统的、单一的仓储、运输企业,在缺乏物流业有效发展的情况下,人为割裂了物流过程的连续性。并且由于管理模式陈旧、设施设备陈旧以及历史负担较重等客观原因,经营状况艰难,很难由其发展为现代物流产业。私营物流企业往往规模较小,且技术、管理水平落后,亦难迅速形成经济规模以及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合资以及外资独资物流企业在竞争优势上已经初露锋芒,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现在社会迫切需要出现社会化、现代化的专业物流产业,以充分发挥规模化。专业化、效率化的企业优势,使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抑制,同时产生促进社会产业结构重组、促进零售市场发育、缓解城市交通阻塞等一系列附加经济效益。

从国际经济发展形式来看,一旦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一旦国际大型物流企业自由进人中国物流市场,如果我们还停留在现有物流产业发展水平上,则传统经营方式的仓储、运输等物流产业都将被市场所淘汰。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是,如何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展能够发挥骨干作用的本土物流产业。

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要求

1.我国当前的消费市场状况:

消费需求大幅度增长。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92年的9705亿元增长到1996年的24614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年均增长1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稳步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城镇人均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405元增加到1996年的5736元,年均增长16%;农村人均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138元增长到1996年的1718元,年均增长15%。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52.3%下降到1996年的48.6%,农村从57.8%下降到56.3%。商品买方市场初步形成,消费支出分流日益明显,商品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高档化发展。居民消费比重逐步提高,政府消费比重逐步下降,从最终消费看,居民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2317. l亿元增加到1996年的32588.7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77.9%增加到1996年的81.1%,而政府消费绝对额从1980年的659亿元增到1996年的7583亿元,相对额从1980年的 22.1%下降到1996年的18.9%。当前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商品的结构性矛盾,使商品积压严重,产品结构调整滞后于居民的消费需求,流通领域期待变革性的突破。

2.我国商品流通产业的状况

流通市场主导力量尚未形成,流通企业在数量上增长过快,但基本未形成规模,经营也多处于粗放状态,组织化、系统化和现代化水平都很低。企业在小规模。多渠道、高消耗、低质量的情况下激烈争夺商品流通资源。现代物流网络尚未形成,流通成本高,运输效率低,社会运力和交通能力未能合理充分地利用。现有流通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最终消费市场需求的发展。

3.中国加入WTO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

中国加人WTO首先是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和非关税逐步取消。近年来,中国已大幅度降低了关税水平,关税总水平已从1992年的43%降到1997年的17%,其中 工业品关税算术平均水平将在2005年降至10.8%,农产品关税在2004年以前降至17%。按中国政府的过渡性安排,在目前实施非关税措施管理的300多项产品中,加入WTO后即取消25%以上,大部分的非关税措施将在加人WTO后到2 0 0 4年之间取消。另外,还要进一步取消出口补贴,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由于上述原因,外国商品的价格优势将大大增强,并大量涌人中国,扩大市场份额,压迫国内同类商品价格和市场份额。

中国加人WTO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服务贸易的市场准人,包括批发、零售、贸易、连锁经营、售后服务等,中外合资外贸公司试点将从现在的上海和深圳扩大到若干城市和经济特区。商业零售合资企业也会从目前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直辖市和部分中心城市。另外还扩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放宽对引进外资的限制。从而使国有企业失去中央政策的保护,经济特区也会失去各种优惠政策,同管理先进,科技领先,资本雄厚的外国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特别是物流企业,更会遇到极大的挑战,促使我国物流配送的形成和发展,减少流通环节,缩短资金周转时间,降低物流成本,深挖“第三利润源”。

三、深圳市物流产业发展环境分析

1.深圳市政府的经济发展政策

深圳市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中提出,在未来十五年内把深圳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金融、信息、商贸、物流中心及旅游胜地。近期,更将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产业确定为深圳未来发展的三个主要经济增长点。

建设高标准的配送中心是深圳实现物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配送中心的建立,将有利于促进深圳商品流通业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并避免小型。分散配送中心的重复建设,节约社会资源,对于促进深切怖区域性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2.深圳市零售业市场概况

1997年,深圳零售行业稳步发展,零售总额达326.5亿元,增9.92%。受宏观经济影响,全市零售行业经营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商品流通费用上升,销售成本增加,购买力趋弱,物价持续回落,有相当程度的通货紧缩,流动资金紧张,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利润分配矛盾加剧。具体分析如下:

国有经济仍占零售市场的主体,其零售额为82.3亿元,市场份额为 25.2%。

私营零售企业和外资零售企业发展迅速。私营商业购销两旺,购进额12.06亿元,销售额15.9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7.2%和99.7%;外商投资企业自从1996年“山姆会员店”,“沃尔玛”和“家乐福”进军深切0零售业以来,其零售额明显增长。1997年为15.6亿元,增长 71.3%。由于在经营管理,销售方式,服务质量等优势,1997年就进人全市十大商场。而且今后将会给深圳零售企业带来更大的竟争压力。

规模经营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竟争的加剧,加快了零售企业转变经营观念的步伐,增强了零售规模经营的思想。1997年,全市十大零售企业商品销售额达49.41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市场份额也从12.9%升至15.1%。相比之下,小型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步缩小,其变动、消亡率也较高。商品库存下降,结构日趋合理。零售企业以销定购,库存量大幅度减少,库存额下降15.9%。

3.深圳市大、中型零售商分析

深圳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由于“小而全”体制与连锁发展的需要,大多自建或租用仓储设施,自建内部配送中心。据不完全统计,零售企业的独立仓储配送量约占其商品销售总量的30%,其内部的配送中心业务量不饱和、仓储设施浪费严重。配送信息化程度低,致使零售业配送成本居高不下。调查表明,受降低成本的利益驱动,零售企业普遍对于社会化的配送中心有迫切的潜在需求。

4.深圳市小零售商分析

小零售商方面,由于其网点多、单次采购金额小,针对小零售商的社会化配送一直被忽略。就其整体零售额而言,这一环节的总体配送容量并不亚于大、中零售企业的配送容量,针对小零售商的配送同样大有潜力可挖。低批发成本和方便即时的配送是对小零售商实现配送的基础。调查表明,深圳市内约81.4%的小零售商明确表示对配送有迫切需求。

5.供应商分析

供应商大致分为本地生产商与经销商两部分。

生产基地在深圳的企业,尤其是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自建仓库、自有运输车队的情况较多,且为了满足库存的需要,仓库面积较大、运输车队亦较为庞大,大量的资金沉淀于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上,致使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外地生产企业在深圳的经销商。商,发生在销售中的配送,多自行解决,配送数量、配送规模均极不经济,仓储、运输环节浪费严重。

总体而言,供应商对社会化配送中心的需求较为普遍。

6.大型工业品配送中心在深圳尚属空白

深圳现有的配送中心多为连锁商业的内部配送中心,功能简单、设施简陋、再加工业务极少,信息化程度、机械化程度均较低,配送基本上处于较原始的状态,客观上需要一个信息化程度高的配送中心起示范作用。另外,企业自建配送中心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严重浪费。因此,组建一个现代化。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配送体系已成为目前必须解决的紧迫课题。

7.配送市场容量分析

从零售业的配送市场容量来看,深圳市且 99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0亿元人民币。其中,大中型零售企业约占1/3,即约120亿元人民币。按其自有配送率为30%计,仅大中型零售企业的年配送容量即约为36亿元人民币。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除大中型零售企业所占份额外,小零售商。批发商的销售额约为240亿元人民币。这一部分按40%的配送需求计,约有96亿元人民币的配送容量。

第8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产业安全 流通产业 对外开放 批发商业

流通产业安全概述

伴随着中国商贸流通业对外开放的深入,其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荆林波,2005)。当前,讨论较为集中的是外资进入零售业所带来的风险(如李飞、宋刚,2004),而只有少数文献注意到了批发业所受的影响。本文从维持商品流通运行能力的角度提出批发中间商对于流通产业安全的意义,并结合中国当前市场分割、地方政府吸引外资行为等背景阐述外资在批发商业领域可能导致的深层次安全问题,以求完善对流通产业安全的认识。

流通渠道的安全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衡量。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生产与消费的联结,流通产业对于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流通产业安全的核心在于流通渠道的安全,即商品流通所依赖的路径流畅、可靠,能够在遇到外来冲击时保证国内的流通秩序,使商品能够安全、顺利地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流动(马龙龙,2005)。当前对于经济安全的研究主要形成了“状态说”和“能力说”等观点(叶卫平,2010)。产业安全是中观层面的经济安全(黄建军,2001),在考察流通产业安全时,既要关注流通企业平稳经营、流通渠道顺畅运行的状态,也要重视国家在特殊情况下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并且后者在经济安全中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这两层含义,流通产业安全涉及的内容至少涉及以下内容:

从状态上看,应当有:一是流通企业的有序运行。流通企业是流通渠道中“商流”的保证,是市场自动平衡功能的实现主体。二是物流体系的有效运转。物流体系是商品实体流通的保障,其有效运转是保持市场供求平稳、价格稳定的必要条件。这些内容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转变为维持流通产业安全的能力:一方面,当面临外部冲击时,有序运行的流通主体能够成为国内市场的稳定器和缓冲器;另一方面,完善的民用物流网络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被有效动员,形成补充力量。

从能力上看,应当有:一是重要商品的国家储备。重要商品既包括石油、粮食等战略物资,也包括救灾、医疗等应急物资。当面临外部威胁时,国际贸易难免受到冲击,缺乏必要的储备将必然导致渠道的失控。二是本国的流通企业应当对完整的流通渠道具有控制能力。具体而言,应当能够涵盖包括批发、零售在内的完整的商流环节和仓储、运输、配送等构成的物流环节。如果某一环节是由外资主导的,则一旦在外部冲击下发生外资经营波动乃至撤退等现象,流通主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并实现有效运作,流通渠道必将陷入混乱。此外,外资对流通渠道的掌控还会对民族工业与品牌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流通产业安全面临潜在威胁的原因

前述分析强调了对流通渠道的控制能力在流通产业安全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控制能力的取得或维持依赖于本国流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本文认为,中国流通领域面临着外资控制中间批发环节的风险,进而其安全将有可能受到威胁,主要原因在于对外开放较为深入,同时内资企业规模偏小且组织化程度偏低。流通业对外开放给内资企业竞争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竞争力可以通过大型企业的规模化优势或者中小企业的网络化组织来达到。但是,当前中国内资流通企业在规模上并不占优势,且面临着市场分割与组织化程度难以提高的现状。

(一)中国加入WTO以后的市场准入承诺

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是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有效举措,是提高流通效率、满足居民需求的可行之举。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商品流通领域的市场准入及进程作出了承诺。入世5年后,除盐和烟草以外,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绝大多数商品批发、零售领域都将对外商投资开放。与发达国家相比,欧美、日本等国虽然开放程度也较大,但并不承诺开放药品、烟、酒、贵金属、燃料油等部分重要商品的批发与零售业务。中国的流通业开放形成了“事实上不设防”的奇特格局,使得外资能够在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流通领域超速成长(宋则、李蕊,2010)。

流通产业开放是否会对流通产业安全造成威胁,与其内外资竞争格局有关。在一般情况下,外资商业进入虽然有可能给生产企业和其他商业企业产生激烈的压价或竞争关系,但其追逐利润的目的必然要求其行为不对流通渠道的正常运行造成损害,因而对流通状态的影响并不严重。然而,如果外资商业的长期发展对本国企业的经营造成了破坏性影响,导致内资生产企业与民族品牌的发展受限,同时内资流通企业的市场份额大幅萎缩,则会出现流通产业安全问题。此时,虽然外资商业企业与进口商品、国外品牌产品有可能维持一国国内的商品流通状态,但一旦受到战争、危机等外部局势冲击,外资经营无法平稳维系,这种状态就将被打破。其本质在于,外资势力的大规模进入破坏了一国对渠道运行状态的控制能力,即构成了对流通产业的损害。

(二)内外资流通企业规模存在较大差距

前已述及,要分析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流通产业安全问题,必须考察内外资流通企业的势力对比问题,分析外资商业在一国流通领域可能实现的控制程度大小。就中国的情况而言,目前内外资流通企业势力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对于流通企业而言,资产规模和销售规模是反映其商品吞吐能力的关键指标。根据2005-2011年批发零售法人单位数、资产总额、销售总额,分别计算内资企业(国有成分、非国有成分)和外资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与平均销售规模,结果如表1所示。可以看到,外资批发企业在资产规模、销售规模上与国有成分内资企业基本相当,但要比非国有成分内资企业高出数倍;外资零售企业则在两项指标上都要明显高出内资企业。平均来看,外资企业在规模上比内资企业更具优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结果计算的是规模以上流通企业,若将大量的中小批发、零售业数据包括在内,对比将更为悬殊。

(三)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与市场分割

在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过程中,规模相对弱小的内资流通企业将面临一定的劣势;但若内资流通企业形成了高度组织化的渠道网络体系,则其中企业间稳固的商业关系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然而,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统一市场虽已形成但还未发育成熟,地区封锁、部门分割、行业割据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流通产业组织化程度难以提高”(王晓东、吴中宝,2009)。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的行为助长了地方保护主义,由此造成的行政性分割是阻碍大型流通企业形成的一大因素;同时,地方政府重视国际市场、忽视国内市场的倾向也导致了市场分割的加剧。从中国商品流通渠道的改革过程来看,原有的三级批发体系的肢解与下放则是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原有批发企业之间的联系被割裂,而短缺经济形成的“卖方市场”又使得制造企业可以通过自销或甩开批发的零供对接来获得更大利润(王晓东、张昊,2012)。由此,组织化批发体系基本瓦解,其主要职能让位于区域性的经销或商、批发交易市场和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第三方物流(谢莉娟、张昊,2012)。

这一问题在批发中间商环节的表现尤为突出。制造企业一方面自建分销体系、扩大直销比例,另一方面通过地区性的或经销授权来发展分销商。其表现是,一家分销型子公司或经销商只负责少量品种的商品在一个地区的销售,相互间缺乏横向联系。因此,流通渠道不是网络化的,而是分支状的。同时,以批发市场、专业市场为主的商品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小规模批发商成为工业消费品、生产资料工业品流通中的重要主体。这种流通格局造成了交易主体的分散化、交易关系的临时化,削弱了流通渠道作为网络化的整体与外资流通企业展开竞争的能力,容易被竞争者各个击破、逐渐蚕食。

流通产业安全威胁在批发零售环节的表现

(一)外资零售企业进入并与“商圈”竞争

近年来,外资零售业的进入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虽然外商投资零售企业的资产和销售规模占比仍然在9%以下(见图1),但其理念与管理辐射、“一站式购全”的经营手段和不求盈利的“反商业原则”有可能为外资零售企业在长期中占领市场乃至形成垄断势力提供基础。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往往定位高端,且多采用连锁经营模式,具有规模优势,甚至在网点扩张中还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这确实给内资零售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冲击,一些零售商因为成本上升、客源减少而面临着销量缩减甚至退出的威胁。但就外资零售企业本身而言,却会在谋求渠道控制的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首先,外资零售企业要实现对制造商行为的有效压制,必然要在其产品分销的份额中达到绝对优势的比重,同时限制潜在的替代分销商,从而使得制造商除了接受外资零售企业的分销条件并为其供货之外别无选择。但事实上,零售业具有多业态、商圈式的特点。零售企业可以采取多种经营要素的组合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由此形成诸多的“细分”业态;同时,受时空条件限制,一家零售门店所能够影响的消费者数量是有限的,并且这些有限的消费者也会在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购物场所。可见,在中间环节没有失去控制、零供双方直接对接的情况下,制造商会有多种供货选择。尽管外资零售企业采取连锁经营、低价甚至亏损销售的方式抢占市场,但总是难以完全排除现有或潜在的竞争者,这是由零售业所具有的分散化特点所决定的。

其次,中国商品流通领域的区域性市场分割也会对外资零售业的渠道整合造成影响。外资零售商与供货商进行价格谈判之后,仍然需要通过地区性的商或经销商取得货源。而这些商、经销商同时履行着为区域内其它零售商供货的职能,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二、三级批发,对特定制造商的产品销售具有较强的渠道控制力。同时,它们的销售范围往往是互不交叉的,即体现为区域间的分割,否则便构成“窜货”。不难看出,制造企业形成的下游渗透一方面造成了区域性的市场分割,另一方面也恰恰阻碍了外资零售企业组建规模化的采购配送体系,因为这样的配送体系无法与现有的流通渠道相对接。例如,家乐福的城市采购中心(CCU)及“领航店长”制只能实现同一城市中各门店重要单品的统一订货。

由此可见,仅就零售环节的外资进入而言,主要带来的是“商圈”范围内的竞争。这种竞争可能会给同一商圈中的其他企业带来冲击,但零售业的特点决定了内资企业发展的空间总是会存在;同时,外资零售企业可以对上游供货商采取压制手段,但制造商拥有诸多供货选择,因而具有与外资零售商谈判的力量,这对于大型生产企业而言更是如此。因此,外资流通企业在零售领域的渗入,对流通产业安全的状态以及本国控制流通渠道的能力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在缺乏上游环节配合的情况下,其范围和程度较为有限。

(二)外资进入批发环节带来的渠道整合效应

一旦外资企业进入批发流通领域,或者外资零售企业向上游环节渗透行使批发商职能,情况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此时,不仅批发环节本身的外资渗入会对本国控制流通渠道的能力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会与零售环节产生联动,进而造成批发、零售两大领域的流通风险同时加剧。

批发作为中间环节,可以起到整合流通渠道的作用,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小制造业、中小零售业而言尤为突出。2008年中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在1903380个工业企业单位中,小型企业(小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为从业人数在300人以下、年销售额在3000万元以下、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有1862988个,占到98%左右。对于这些企业而言,批发交易形式可以极大地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产品的销售。在零售领域同样有大量的小型企业,对它们来说,商品配送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小制造业与零售业都天然地有着对批发业的依赖性,这就为进入中国的外资批发企业进行多品种商品的集采分销,实现渠道整合创造了条件。

同时,外资流通企业的发展与内资企业面临区域限制的情况不同,它们有可能突破地区性的市场分割,实现跨区域的商品流通渠道整合。内资流通企业因为面临地方保护主义等限制,往往采取区域性、少品种的经销方式。但是,外资企业常常受到地方政府的青睐,或者说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政策制定上往往更加偏向于外资。这就给外资流通企业快速实现空间扩张提供了基础,从而有可能实现内资企业无法达到的区域整合。

外资流通企业要进入批发领域并形成渠道控制,可以采取多种方式。例如,以独立的批发企业直接进入,利用各地批发交易市场等与中小企业形成业务联系后成为具有整合力量的批发网络;也可以专注于某一类产品,先以经销商形式从事区域内的产品,凭借经营优势获得总权,再与多个制造企业合作来丰富产品种类,从而形成集采分销的能力。

外资批发企业一旦形成了网络化的分销商体系,就将对本国的流通格局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批发商可以利用中小零售企业对配送业务的依赖形成控制,这就填补了零售业外资进入所无法达到的领域;另一方面,外资批发商在采购过程中对制造企业具有谈判优势,因为此时制造企业依赖于批发环节的销售能力,而批发商却可以在诸多供货商中进行选择,这对于发展中的民族工业与品牌是不利的;同时,控制了渠道中间环节的批发商在与内资零售企业的交易过程中也将占据优势。可见,这种外资批发商控制渠道的能力一旦形成,虽然在通常情况下并不影响流通渠道的运行,但会极大地减弱应急条件下国家维持商品流通运行的能力,从而对整个流通产业的安全带来潜在威胁。

结论与启示

综上所述,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流通产业安全的核心在于流通渠道的平稳运行,既要关注这种“货畅其流”的状态,也要重视国家在紧急情况下维持这种状态的能力。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推进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是具有必然性的,但在当前内外资流通企业实力存在差距,同时内资企业面临市场分割和组织化程度较低等问题的情况下,需要尤其关注流通产业安全问题。比较零售、批发两大环节可知,外资在零售领域的渗入有可能在局部范围内带来零售企业之间以及零供之间的竞争与冲突,但就其本身而言,难以形成对流通渠道的控制而破坏国家维持流通业稳定运行的能力;但外资在批发领域的进入,将有可能在迎合中小企业需要、受到地方政府普遍欢迎的情况下构成对渠道环节的控制,形成外资统一市场、纵贯批零的局面,进而对中国流通产业的安全造成潜在威胁。

鉴于此,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在鼓励政策上应关注内资批发、零售企业,尤其重视大型总商、总经销商的形成与发展;加强内资零售与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的建设;重视城市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中对于流通企业规模与功能布局的设计,实现对外资的有序引入和利用;推动工业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使之在提供交易场所的基础上建立集信息、物流、担保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交易中心,培育大型批发商;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积极构建跨省区的“经济圈”,构筑地区间具有横向联系的网络化商品流通渠道。

参考文献:

1.荆林波.关于外资进入中国流通业引发的三个问题[J].国际经济评论,2005(3)

2.李飞,宋刚.零售业对外开放: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04(2)

3.马龙龙.流通产业政策[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4)

5.黄建军.中国的产业安全问题[J].财经科学,2001(6)

6.宋则,李蕊.外资在流通业超速扩张值得高度警觉[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7(3)

7.王晓东,吴中宝.中国流通改革理论回顾与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第9篇:零售业发展状况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 影响因素 新老业态并存

1、国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欧美国家对于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提出了许多观点与理论。有典型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自然选择论(进化理论)

由美国的吉斯特提出。他指出各种零售组织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经济“物种”,都面对着由顾客、竞争者和变化的技术所组成的环境。我们可以将自然选择理论移植到零售业得变化中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些种类的零售组织的成功和另一些种类的零售组织的失败[1].

辩证发展理论

由托马斯•马罗尼克和布鲁斯•沃克共同提出的。该理论借用黑格尔的“正反合原理”来解释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过程的理论。就是将现有的零售业态看作是“正”,那么“反”就是代表现有零售业态的对立业态,“合”则代表两个对立业态的结合体。

手风琴理论(零售手风琴假说)

在1963年由布兰德于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经营方式提供的商品组合由宽变窄,再逐渐由窄变宽,就像拉手风琴一样,在整个零售业发展历史过程中,存在着具有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交替出现的现象。在一个历史时期内,由单个公司经营商品的“专业化发展”方式成为主导经营方式;而发展到另一时期时,可能由“专业化”向单个公司经营商品的“多元化发展”方式成为主导经营方式[2]。

零售轮转理论(车轮理论)

由美国哈佛大学的麦克奈尔教授提出的。该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像车轮一样,该理论认为,某种业态以低价格、低利润、高市场竞争力进入市场,取得成功后,随着竞争者不断增加,该业态会渐渐地向高服务设施、高成本、高价格方向发展;当另一种新业态又以低价格、低利润进入市场,并替代原有的业态,就像“车轮”转动一样不断反复循环,使零售业态不断地演变与发展。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缺陷,比如该理论无法解释或无法普遍应用于所有的零售企业的发展,没有解释影响零售业演变的所有原因。

2、国内零售业演变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需求决定零售业的演变观点

该观点认为广大消费者的需求现状与发展变化情况,是促使零售业态演变与发展的客观依据。王红认为,需求的发展变化是零售业态的客观依据。我们发现各种零售业态的演变都是围绕着顾客的需求这一中心进行的。所以,零售方式的创新都不能主观臆断,都要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其约束条件主要有: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购买力与收入状况[3]。

零售业态演变的新老业态并存发展观点

该观点认为新的零售经营模式先采取低端廉价商品进入市场,在发展成熟后开始向经营高端商品、主流消费者和提供更高附加值的服务转化。但由于零售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一种旧业态遭到新业态的冲击时,旧业态并不可能完全退出市场,此时新旧业态形成了并存的局面。

营销方式促进零售业态演变的观点

该观点认为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零售营销方式的变革,而为了适应新的零售企业营销方式,必然引发零售业态的变革。

3、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科学性的评价

国外有些零售业演变理论对零售业演变规律的认识,以及对相应客观现象的解释,仍然存在不科学、不完善、不准确的方面。

第一,“零售轮转理论”的缺陷。它对零售业演变过程的描述与国内外零售业的演变客观现实还存在一定差别。包括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的购物中心、便利店等业态的现实创新与发展过程看,都是首先面向中、高收入阶层,以高价格进入市场的,并不符合理论中创新型零售业态都是以低价格开始进入市场的情况。

第二,“手风琴理论”的缺陷。从国内外大量的现实情况看,很难找到完全符合这一理论的现实发展案例。我国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十分迅速,按照“手风琴理论”,我国以突出“专业化”为特色的“超级市场”主导业态阶段发展。但是却形成了传统的百货商场业态与新型的超级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店、专卖店、等业态并存、繁荣发展的格局,该理论无法解释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现实情况。

4、国内外零售业演变理论的借鉴

虽然国内外有关于零售业演变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科学、不成熟的地方,但也有些研究成果,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主要有以下重要借鉴。

第一,对零售业演变一般规律的认识借鉴。“自然选择”的观点给我们的借鉴是:在探讨零售业演变一般规律时,必须要认识地分析影响零售业态演变与发展的客观环境。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不是随意的,而是与客观环境密切相关的,一定的客观环境决定了一定的零售业态的演变与发展,而客观环境的变化也会迫使一些不符合客观环境要求的零售业态退出市场。

第二,对促进零售业态特性形成规律的借鉴。西方学者提出的“辩证发展理论”为我们研究零售业态特征的形成规律有很好的借鉴。我国零售市场上存在的同类业态之间、甚至不同业态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这种竞争还会对我国的各类业态进行市场考验,也会对我国现有的零售业态有不断的“扬弃”与“创新”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我国零售业态的市场竞争力,保持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对零售业演变过程中企业内部因素的借鉴。在零售业的演变与发展过程中,零售企业的内部因素也是一个绝对不可忽视的因素。我国学者在影响零售业的外部环境与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在促使零售业态演变的内部因素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

参考文献:

[1]R.R.Gist.MarketingandSoeiety:AeoneePtualIntroductionNewYOrk:Holt Rinehart andWinston,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