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零售市场现状精选(九篇)

零售市场现状

第1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就当前的情况加以分析,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是当前市场当中的核心环节,并且随着当前环境背景之下相关领域之内的竞争不断地加剧,在实践之中还需要更好的结合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政策方案和改革的基本措施,制定出完善的理念,以更好地实现对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对其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适应能力的增强,更好地促进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工作迈向崭新的阶段当中。

二、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现状分析

目前,在我国众多的成品油零售企业中普遍存在着管理水平较落后,且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些零售企业由于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信息网,使得内部的相关信息在各部门之间的报送变得比较零散与迟缓,而且企业内部也没有形成力量较强的营销管理队伍,在当前现代化的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之中,不仅需要明确相关思想和核心的理念,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思想观念的应用,以更好的实现对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的加强和改进。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时间的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之中加强科学化的控制,不仅是企业发展和建设的核心需求,同时也是当前时代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关键点,所以还需要加强对此环节相关内容的重视程度。加强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的管理,是时展的切实需求,同时也是不断地实现相关企业工作加强和创新改进的关键点,需要广大人员加强对工作的重视程度,以正确的思想和完善的理念不断地实现对工作的加强和改革。

三、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的对策分析

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成品油企业需不断加强对内部员工有关营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以全面增强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充分运用营销手段以展开相关业务的能力。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过程和特点相对复杂并且烦琐,同时对今后的建设原则和建设的核心思想等进行了全面和系统化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对相关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发展完善。所以在整个工作流程当中需要制定出健全的政策制度,同时对控制的方案和基本的对策方式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的实现对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的创新。

成品油零售企业就需要在优质品牌的树立上面下功夫,赋予其品牌鲜明的理念、文化以及思想,从而使其变得更加个性化以及人性化,并使其在为客户提供更多品牌内涵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客户的后期的信赖与回报。结合当前相关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的难点和营销风险原则,在不断地增强了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效益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内部人才素质的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深层次之上保证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工作的建设达到现代化的标准,提升管理政策制度的工作效益。对其中的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调整,以真正意义上实现对适应能力的增强,更好地促进石油成品油零售市场营销工作迈向崭新的阶段当中。

四、结束语

第2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经济普查;发展现状;对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9-0099-03

消费是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零售业作为联结生产和消费的中间产业,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已逐渐成为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先导产业。自2004年中国零售业全面对外开放以来,合肥市零售业发展迅速,但市场竞争力仍然较弱。因此正确全面分析合肥市零售业现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是我们亟须解决的问题。

1 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以来,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促使合肥市消费品市场加快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增强。2009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703.42亿元,与2008年相比,增长19.56%。目前合肥市已有合肥百大、商之都等一批本土零售企业,同时也吸引了百盛百货、家乐福、沃尔玛、TESCO、大润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零售企业入驻合肥,但毕竟合肥零售业发展较慢,与一线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在规模上: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3201家,为全市第三产业的13.86%,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竞争激烈,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占8.65%;限额以下零售企业2924家,占91.35%。零售业就业人员总数为46320人,占全市第三产业的4.28%,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5893人,占55.90%;限额以下零售企业就业人数20427人,占44.10%。零售业资产总额192.06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6.93%,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资产总额132.48亿元,占68.98%,企业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限额以下零售企业资产总额59.58亿元,占31.02%,企业平均资产总额为203.76万元,参照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的企业资产额较小,企业规模较小。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88.43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营业收入总额的31.89%,零售额为356.15亿元,占商品销售总额的91.68%,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318.93亿元,占82.11%;限额以下零售业商品销售总额为69.50亿元,占17.89%,说明限额以上零售业市场竞争力远远强于限额以下零售业。

在结构上:从业态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有店铺零售企业3152家,占98.57%,其中专业店1626家、专卖店694家、超市166家、百货店105家、家居建材商店103家、便利店95家,所占比重分别为51.59%、22.02%、5.27%、3.33%、3.27%、3.01%,其他业态所占比重都不到1.0%。无店铺零售企业只有49家,仅占1.43%。从数量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业态分布极不合理,结构重叠现象突出。从就业结构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法人企业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就业人数分别为518人、5064人、15734人、17913人、7091人,所占比重分别为1.12%、10.93%、33.97%、38.67%、15.31%,占全市第三产业法人企业对应学历就业人数的比重分别为1.69%、3.04%、7.54%、9.08%、6.51%,从人数和比重数据可以看出,零售业就业人员的教育水平较落后、专业知识基础和技术较差、管理能力较低。

在经济效益上:从经济效益总量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的4.67%,表明零售业在全市第三产业中的地位较低,对经济几乎不产生拉动作用,说明政府需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29.91亿元,实现利润8.49亿元,利税总额达27.92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利税总额的0.05%;上交税额达10.29亿元,为全市第三产业上交税额的26.85%。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较低,需要加快发展。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看,2008年,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零售业增加值率为5.52%,远远低于第三产业增加值率(48.2%);产值利税率为4.92%,低于第三产业产值利税率(16.2%);人均利税额为4.12万元/人,高于第三产业人均利税额(2.0万元/人);总资产增加值率为11.15%,低于第三产业总资产增加值率(28.28%)。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合肥市零售业发展水平总体较低,经济效益质量与经济贡献不够理想,继续发展的空间较大。

2 存在的问题

合肥市零售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处于较低发展水平阶段,处于从传统零售向现代零售的过渡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其主要表现如下。

2.1产业整体实力不强

2008年合肥市零售企业共3201家,零售业增加值为22.44亿元,占全市GDP的1.26%。限额以上零售企业277家,企业资产总额为132.48亿元,平均资产额为4782.77万元;零售额为288.7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9.95%。与发达地区相比,零售业整体实力较弱,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集中度较低,经营主体仍处于零散状态,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合肥市零售业中,90%以上的为中小零售企业和个体户,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比较少。受限于规模与实力,合肥市本土零售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比较弱,更缺乏能对整个产业起推动和引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2零售业态分布不合理

合肥零售业态结构很不合理,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分布也不均衡,造成在同一地区内零售企业局部过度集中,商业网点密集。零售企业相互之间过度竞争,多而实力不强。由于经营理念落后,企业之间缺乏合作精神,很容易导致混乱的竞争行为,这将导致现有的有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浪费严重,零售企业的竞争力较弱。

2.3产业经济效益较差

合肥市零售业劳动生产率为4.63万元/人・年,低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产值利税率以及总资产增加值率都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而零售业增加值率则远远低于第三产业的平均水平。

2.4零售人才短缺

国内零售业竞争的加剧,使不少零售商为了片面追求短期利益,把精力主要放在销售额的提高方面,而对员工的培训不足。另外,国内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和福利制度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都不够完善,使许多具有商业

管理经验的优秀管理人才流失。

目前,合肥市零售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人才的培养、引进以及留住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根据合肥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统计,合肥市零售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占10.93%,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12%,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仅占0.58%。零售人才的短缺已成为制约合肥市零售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3 对策与措施

3.1加大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

面对来势凶猛的外资零售企业,合肥市政府应提高规制力度,制定有利于国内零售企业快速发展的财政、税收、土地等相关政策,以消除国内零售企业与外来零售企业之间的税赋与政策优惠上的差距,为国内零售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快商业立法进程,规范零售企业的市场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

3.2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确立,合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内外大型零售企业纷纷抢滩合肥,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业态类型以及其发展情况,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据相关方面的研究,与单一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相比,开展多元业态经营的零售企业其赢利能力明显较强。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新型零售业态。新型零售业态主要指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式超市、折扣商店、购物广场、连锁专业店、品牌专卖店、网上商店等业态形式。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实施联合、兼并和重组等方式引进这些业态,建立区域性的大型零售企业,并在原有业态的基础上进行战略调整和业态转型,尤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改变过去的散、小、差状况,提高经营的规范化、集约化水平,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网络体系,促使零售业态向多元化、特色化方向发展。

3.3适度调整控制零售业扩张速度

近几年,合肥市零售业急速发展,一些零售商已经初步完成了网点布局,并已开始重视巩固市场、整合资源、提升品牌形象。所以在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中,应注意提高进入壁垒、减少盲目扩张对合肥市零售业成长的制约,要确保合肥市零售业的数量与城市规模、消费者购买力水平及消费结构相适应。合肥市零售业的发展必须以合肥的总体市场环境为依托,必须结合合肥市的人口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有效规划。

3.4推动零售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合肥本土零售业与外资零售业相比存在一个较明显的差距就是规模较小,而零售行业实现低成本、高利润运营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实施规模化经营。综观世界零售百强企业,基本都是通过兼并重组,走联合经营、连锁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企业规模化经营的。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可以借鉴外资大型零售企业的成长经验,根据自己的企业情况,积极寻找可以合作的资源,通过兼并、收购、连锁和联合等方式,连小成大,引导和培育一批资本雄厚、经营规模庞大、市场拓展能力强的大型零售企业和企业集团。

3.5构建与零售业发展相匹配的现代化交通和物流体系

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信息中心,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之滨,泛长三角区域西端;通江达海,承东启西,贯通南北,连接中原,紧邻最具活力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合肥为圆心,半径500千米范围,覆盖中国东、中部最发达的7省1市,这是拥有近5亿人口、消费市场最大和最集中的一个区域。合肥交通便捷,以公路、铁路、航空和内河航运为主要手段的综合运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合肥应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完善市场设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零售业的产业链运行效率。对零售业而言,供应链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合肥市零售业必须通过物流配送、信息技术与供应商携手合作,压缩自己的供应链,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构建信息化的物流配送体系,实施扁平化管理,降低流通成本,实现效率化的配送,以达到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快速流转,确保最大销售量和最低成本。

3.6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安徽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多、市场容量很大。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市场购买力必将逐步增大,但是安徽的农村市场一直发展缓慢,大中型的零售企业对该市场也不够重视。农民日常生活用品的消费主要来源于小型百货商店、农贸市场和一些个体小杂货店,商品零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都大大落后于城市。安徽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将成为合肥本土零售企业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合肥零售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缩小,合肥市政府应从政策、税收等方面鼓励合肥本土零售企业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寻求新的市场机会。

第3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业态 需求 赢利模式 创新

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我国的零售业态可分为食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政、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等17种。零售业态是零售企业适应市场经济日趋激烈的竞争产物,是物竞其类、适者生存法则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表现。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如何?应如何发展?本文将作具体的分析。

一、我国零售业态的发展现状分析

1.零售传统业态―――百货公司已失去了第一业态的位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 百货公司销售业绩大幅下滑,从经营业态看,2004年末百货商店产业活动单位数在综合零售业中的比重仅为29.4%。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新型业态开始大量出现,并且在零售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百货店独霸我国的零售市场局面已不存在。同时百货商店在零售业中的比重呈现西高东低的态势,说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百货商店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业态发展也相对滞后,业态多样化进程相对较慢。

百货公司的衰落主要是由于:(1)超市、大卖场掠走了综合百货中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超市、大卖场贴近百姓生活,销量大、成本低,特别适合挑选性低、服务含量少的快速消费品。为此顾客原来在综合百货购买肥皂、牙膏、洗发水等,转而到超市、大卖场购买。(2)大型专业卖场挤掉了综合百货众多硬百货商品。专业大卖场经营家具、装潢材料、灯具、家用电器、药品等,由于经营专业、品种齐全、数量较大、价格便宜,挑选方便,又吸引了一大批顾客。综合百货为此减少了众多硬百货的经营。(3)专业店、专卖店影响了综合百货较多软百货商品。专业店、专卖店的大量开设,吸引了顾客购买服装、鞋帽、包袋等,抢走了综合百货中部分软百货市场。

2.以连锁方式发展的超市业态成为主力业态

近十年来,超市始终保持在30%以上的增幅上发展。如国际上的“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连锁企业以及国内的上海“华联”和“联华”超市集团企业,其所实现的销售额与营利额都是其他业态的企业所无法相比的。如果从业态的整体发展上,国内外连锁超市的销售额增幅都是最高的。有数据表明,在综合零售中,超级市场(包括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的销售额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店铺数增长较快,单店销售规模持续提升。2004年超级市场产业活动单位1.7万个,占综合零售的17.1%;从业人数79.1万人,占33.7%;销售额2621亿元,占40.3%。同时超市也向多形式发展(如大卖场、大型超市、专业超市、社区超市、便民超市等),也使零售业态更加丰富多彩。

3.便利店、折扣店在我国有较大发展空间

便利店的发展趋势便利店是以满足青少年、上班族、单身家庭等消费为主的零售业态,便利店面积一般为100平方米左右,主要经营便利性食品,如面包、方便面、报纸、流行杂志等,辐射面300米~500米。方便店的功能定位是满足顾客即时消费的要求,主要经营快速消费品。据中国连锁协会统计,2004年零售连锁企业30强中,便利店的销售额和店铺数比上年增长41.6%和18.2%,主要原因有:(1)工业化使得城市人口越发密集。消费者消费习惯出现变化,消费者对个性化、便利的需求渐渐产生。(2)经济的发展。按照国际惯例和实践经验,人均GDP3000美元是便利店的诞生土壤。我国不少大城市人均GDP已超3000美元,人们消费方式和意识改变,夜生活开始丰富,而且一部分人对价格不太敏感而对方便很重视。于是方便店应运而生。其最鲜明特征就是便利性。

折扣店是以廉价或折价销售生活用品、 服装及其他工业用品并采取自我服务的方式的零售业态, 这两种业态可以迎合我国消费者的便捷&节俭消费心理“适合我国的消费水平”同时又很好地满足了消费者追求物美价廉、少花钱买名牌的消费习惯,是与我国市场状况恰当衔接的业态。

4.大型购物中心与大卖场的出现意味着零售业态已出现综合化、组合化的发展趋势

大型购物中心是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旅游、社交与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综合服务体,是一种区域商业中心。 现在大型购物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和发达地区的主流业态。在我国,很多地区现已具备这种业态生存所需要的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经济因素。我国GDP年增长率10%以上,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GDP已达4000美元,全国居民储蓄存款额达10万亿元以上,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休闲与购物相结合的“一站式”消费需求必将迅速成长。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已经不是单纯购物,而需要更多娱乐等其他因素在一起的消费模式。消费者开始追求高品位高层次高享受。因此更增加了人们对大型购物中心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的需求。

第二,交通状况改善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目前在一些比较发达的城市,交通体系比较发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居民向郊区延伸,我国某些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72.4%,迎合大型购物中心在选址上的要求。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车增多,为郊区MALL的开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有数据表明,2003年~2006年是中国私家车膨胀的时期,人们的外出半径将达到60公里~130公里。私家车已经成为相当一批人的代步工具,使得人们到郊区购物、娱乐、休闲一站式消费成为可能。

第三,都市计划观念的引进的影响。我国从国外引进“使用分区管制”的观念,将土地使用分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的“使用分区”,又将每一种分区内建筑物的使用业种加以规范,使得大型的商业空间(如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开始出现。

第四,零售手风琴理论体现。在零售手风琴理论中,认为零售业态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商品品种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反复的过程,每次循环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赋予新的内涵,从而出现不同的零售业态。按照这一理论,美国零售业态的发展历程可看作是:杂货店(综合化)――专业店(专业化)――百货商店(综合化)――便利店(专业化)――购物中心(综合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发展历程也呈现了零售手风琴理论的发展态势。

5.无店铺零售模式已悄然进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

无店铺零售业态是指不通过店铺销售,由厂家或商家直接将商品递送给消费者的零售业态。我国当前主要的无店铺零售业态主要为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和电话购物等5种。当前无店铺零售模式已具有一定的挑战传统商业模式的能力。有资料显示,中国最大网上零售商之一的“当当网”,2005年总销售额为1.2亿元人民币,其中网上销售占8000万元,整体业务的毛利率为25%。2006年上半年,该公司的总销售额已超过1亿元,是去年同期的1.8倍,全年可实现2.4亿元的销售目标。据eBay易趣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邵亦波介绍,目前每天有300万人在eBay易趣上购物,有3.5万个商品成交。据统计,eBay易趣上的卖家每5分钟卖出一幅国画、每4分钟卖出一个名牌打火机、每3分钟卖出一块手表、每1分钟卖出一张邮票收藏品、每1分钟卖出一部手机、每30秒卖出一双运动鞋、每30秒卖出一件首饰、每10秒卖出一件T恤。

无店铺零售业态发展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表现在:(1)地段不受制约性。相对于传统有形店铺而言,对于门店选址、地段、商业网点资源都不受限制。(2)经营成本的节省。借助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无店铺零售通常先订货后采购,能够省却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的许多环节交易成本,带来消费者、商家双赢的局面。(3)风险较小。对于个人来说,网上商店等无店铺零售业态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运转比较灵活,即使遇到风险,也有船小好掉头的优势。(4)适应了网络时代人们便捷购物的需求。北京了第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1.37亿,占人口总数的10.5%.此数据也显示,中国网民上网人数首次突破人口总数10%. 此外,报告也指出,中国网民中通过手机上网的人数已达1700万人.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以年轻人为主,乐于尝试各种新的购物方式,并希望得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的购物方式。(5)网上支付手段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购物支付。(6)无店铺销售还有一个很大特点――可以对产品进行非常详细的介绍。不管是电视还是网络,都可以对一个产品进行多角度的详细介绍,这是商铺这些传统渠道做不了的。

但同时无店铺销售模式仍存在致命缺陷:(1)物流发展的制约,我国物流业发展较为滞后,无店铺销售需要较高物流配送功能。(2)网上支付问题未能有效解决,现金交易及邮汇较多,电子货币应用及其安全性有待提高。(3)商业信用的缺失。不少企业与个人为谋求短期利益,无商业道德,信用缺失。(4)消费者受传统消费习惯、消费心理等影响,大多数顾客购买商品还是相信眼见为实,尤其是在挑选大件物品的时候,都喜欢货比三家,而对无店铺销售的商品质量和货款支付的可靠性有一定顾虑。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16.7%的网民经常访问购物网站;32.5%的网民有时访问购物网站;37.8%的网民在最近一年中有过网上购物的经历。网民选择网上购物的主要原因是节省时间、节约费用、操作方便和寻找稀有商品。网上购物中排前列的商品依次是书刊、电脑及相关产品、音像器材及制品、生活、家居用品及服 务和通讯产品。在支付手段上,采用货到付款方式的占24.4%;采用网上支付的占37.9%;采用邮局汇款的占18.9%;采用银行汇款的占18.1%。该信息也充分表明了无店铺销售良好的现状及有潜力的发展前景。

无店铺的发展可采用新技术,降低交易成本,具有价格优势,促进商家与消费者的双赢;提供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甚至定制,吸引顾客的购买;加大信息,减少商家与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通过第三方企业和个体的监督,提高商家的信用等。

6.外资零售企业的加入加剧了零售业态的竞争

外资进入国内零售市场的步伐加快。普查资料显示,到2004年底,外商投资零售业法人单位在中国已发展到1669家,占全部零售业法人企业的0.5%。在外资零售企业中,港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0.4%,外商投资企业占59.6%。外资产业活动单位6312个,其澳台商投资零售企业占42.3%,外商投资企业占57.7%。据统计,2004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已建立大型连锁店40多家,还在深圳建立了亚洲国际配送中心;家乐福在我国已建立50多家连锁店,目前正向西部地区和华南地区扩张。世界零售50强中的麦德龙、伊藤洋华堂、欧尚、百安居、大荣、马莎等十数家零售巨头已进入中国,且多数进入者已度过了公认5年左右的磨合期,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国际零售巨头首创并发展了超市、购物广场、仓储商店、折扣店、便利店及邻里店等业态,不断依据消费需求的变化,对已有业态进行改良创新。

由此可见,我国零售业态已呈现主力业态显凸,多业态并存,相互渗透与融合的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表明,2004年末,我国零售业共有法人企业35.3万个,其中内资企业占99.5%,外资企业占0.5%。从经营业态看,在综合零售中,百货商店占39.3%,超级市场占14.8%,其他综合零售占45.9%,彻底改变了过去经营模式比较单一的状况,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式的业态竞争发展新格局。

主要原因在于:(1)零售企业的经营活动均受有限的商圈内各种因素的制约,即使是再有竞争力的业态也难于排除其他业态的存在,这是由于非主流业态或多或少的具有自身的竞争优势所决定的。(2)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很大,消费群体的分层化,偏好的多样性、消费行为的多元化特征也决定了我国零售业态多元化的趋势将长期存在。(3)超级市场、专卖店、便利店等多种零售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零售业态种类逐渐丰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以及新的科学技术的出现和普及,新的零售业态还将不断出现。

随着零售业态的多元化发展,各种零售业态的竞争将会加剧,零售企业如何在竞争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与良好的效益,选择适合于各零售企业发展的策略是关键。

二、我国零售业态未来的发展策略分析

1.零售企业应以战略的眼光选择业态

当今的零售业在市场中面对的是最终消费者,以提供高质的商品和满意的服务获取消费者的忠诚。面对众多的消费者,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如人们对各业态购物选择的要求,如购物重要的物品选择大百货、购物中心、大卖场,一般的物品关注购物的便利性。零售商全线出击已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成功的零售企业应是选择有效的突破方向,即某一目标消费群作为服务对象,以相应的商品和服务满足其需求。即零售企业应做好市场调研(零售环境分析包括行业状况、竞争状况、市场机会、消费者购买需求、文化习俗等的分析)、市场细分、确定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的战略营销工作,在市场中确定自己的位置。选择哪些目标顾客群及经营的定位,将决定了零售企业业态及如何经营。围绕这一战略方能进行其它要素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地理定位、商品组织筹划、价格策略、服务方针以及技术保障等。

2.零售企业发展应由城市商业中心向城市社区或郊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随着大城市商业中心零售业态竞争剧烈化和饱和化,市场机会已逐步减少,而城市社区或郊区及中小城市仍存在着较大的市场机会。为获取更合理的利润,零售企业应加快新市场的开拓,选择不同业态由城市商业中心向社区转移,由大城市一级市场向中小城市二、三级市场的转移。

3.零售企业应加大对商品零售方式创新

为了更准确地满足企业目标市场的需要,零售企业应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相应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重点与特色,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加大对零售方式的创新才能更好地吸引消费者。

(1)调整商品结构形成商品经营特色,确立主营商品,将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如超市经营重点已发生变化,诸如“生鲜加强型”超市、“食品加强型”超市等出现。

(2)现代零售业应具有高科技的特征,以提高自身素质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采用具有高科技含量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改善了其内部资源的配置状况和外部的联系,便于管理的各项指标的计算,敏感发现市场变化,提高了零售业的市场适应和拓展能力。

4.零售企业盈利模式的转变

零售企业要积极转变赢利模式,由先前的“向厂家要利润”转变为“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品牌赚取溢价”。随着零售企业由一级市场向二、三级市场扩张,由区域向全国的发展,全球化的采购,建立完善的高水平、高效率的配送体系,物流成本的控制将成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零售企业应探索适合企业自身的供应链系统和配送模式,如自建、采用与供应链上游企业或其他合作伙伴共同建设配送中心、租用第三方的物流配送设施,或干脆将企业所有配送业务外包给战略性合作伙伴等,在制造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优化库存在时间、空间、品种结构上的分布,加快和迅速抢占物流环节的制高点,将是零售企业能否持续发展、转换赢利模式的关键。

同时零售企业应具有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信誉,以创商业企业品牌带动商品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增强对目标顾客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我国零售业态的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各零售业态的健康和谐发展,将有赖于零售企业的战略意识及正确的竞争策略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天福:零售业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上海商业2006,5

[2]包红霞:我国零售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内蒙古统计2005.3

[3]李刚:我国零售业态发展趋势初探[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年第八期

[4]无店铺零售挑战传统百货,省略,2007~1~4

第4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58

[中图分类号] F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103- 03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农村人口占据七成左右,在社会消费领域,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将近四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最具潜力的市场,农村市场蕴含的商机无限,市场前景也十分广阔。零售商业是相对于批发商业而言的,这种商业形式是多点面的零星交易,是流通领域中最具生气与创新性的产业。然而,受到农村诸多客观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还不甚理想。笔者结合自身的经验,对当前农村零售业的现状进行阐述,提出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

1 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

进入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伴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供需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零售业悄然发展。在整个零售市场中,农村零售市场是不可小觑的,这块市场是零售商扩大市场份额的重要突破口。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可以用以下几点来概括。

1.1 消费观念升级

以往,勤俭节约是农村消费的固有观念,相较于消费,农民更倾向于储蓄。然而,随着贷款消费的兴起,农村消费者逐渐接受了这种快节奏的、以超前消费为核心的现代消费精神,他们注重生活的品质,向往更加愉快的生活享受,对品牌有着更深的认识,比较典型的就是农村集体或是个体外出旅游人数的增多,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生活水平和品位的提高,农村消费群体的需求也上了一个档次。此外,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购物逐渐风靡,以新生代农民为主的农村消费群体则是网购的主要消费群体。

1.2 假冒伪劣产品问题严重

分布广、居住散是农村市场的典型特点。相对于城市消费需求而言,农村的人口分布和消费需求都比较分散,这样无疑增大了市场监管的难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流动商贩仍旧是广大农村消费市场的主体,消费者的真伪辨识能力不强,对某些消费品的选择过于片面,往往以追求实惠为主,为假冒伪劣产品的盛行提供了“温床”。凭借着成本优势,假冒伪劣产品大行其道。

1.3 网点低档混乱

小卖部、杂货店是农村零售业态主要的形式,这种业态形式营业规模比较小,既不能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假冒伪劣产品的进入渠道也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一方面,商品的档次比较低;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的满足。因此,很多农村地区仍旧存在“赶集”和“进城消费”的现象。

1.4 消费结构变化

随着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颁布,农民就业、创业的条件日益改善,经济作物种植、生态养殖、外出务工等形式五花八门,农民的可支配收入大大提高,相较于以往的农村消费市场,如今的农村消费市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不但体现在表面层次的消费水平上,还体现在深层次的消费结构上。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食物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正在不断下降,耐用品消费、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的是,家电、通讯工具等在农村逐渐普及,且中高档的耐用品逐渐为农村市场所接受。

1.5 口碑营销显效

农村市场范围不大,但是农民之间的联系却十分紧密,正因如此,在农村市场,口碑营销的效果往往较为理想。由于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邻里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口碑宣传的影响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关键,某种产品若是受到推崇很容易刮起购买的风潮。如果村里有人盖了新房子,或是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很快就传遍了村子,成为大家效仿的对象,由此可见口碑宣传的重要作用。实际上,在农村这种地域特征明显的消费市场,一种消费方式很容易形成“消费模仿”现象,引起连锁反应。

1.6 生活习俗桎梏

农村消费习惯除了受到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外,农村的生活习俗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各地的婚丧嫁娶、喜得贵子等大事都有着独特的讲究,由此产生了大量的临时性消费,且互相攀比的情况比较常见。由于环保意识比较落后,绿色消费意识尚没有形成,消费带来的环境污染现象也越来越明显。

2 发展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对农村零售业的现状,我们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发展农村零售业无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具体来说,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满足农民消费需求

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单纯的生产就能实现的,消费同样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就以往的经验来看,建房和子女教育是农民消费的主要对象。农村的生活消费较为保守,消费难以对生产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大力发展农村零售业能够有效地拓宽农民消费领域和范围,促进农民更新消费观念,能够显著地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此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消费市场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发展零售业也是满足农民消费需求的客观要求,为了满足农村的物质文化需求,多元化、高低档搭配、质优价廉的商品供应是必不可少的。

2.2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县及县以下财政收入相较于上级的政府机构而言是相对较少的,这一现象尤其体现在中西部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缓慢,政府机构难以获得足够的财政收入。如此状况下,对农村和农业的反哺也就难以实现。发展零售业,不但可以扩大税源、做大税基,增加财政收入,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就业,进而解决“三农”问题。

2.3 加快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而现代流通体系的完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也提出“鼓励商贸企业、邮政系统和其他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新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营销体系建立在零售业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大力推进零售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现代流通业的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4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永恒主题,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农民增收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不但可以为农民以及农业提供信息资源,还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大量农家店的发展必然会促进更多农民就业,实现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生产与管理,缓解农村劳动力过剩的状况,使其在不同领域大放异彩。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刺激了城乡之间的商贸往来,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带动了运输业、包装业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

3 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农村零售业现状及其作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据此,本文提出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

3.1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业态结构调整较为宏观,并非农村市场可以单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各级政府要坚持科学的舆论导向,坚持最先进的零售理念,以农业政策、法律为支撑,逐步完善流通领域的基础设施,积极搭设企业间合作的桥梁,并为其提供信息咨询服务。政府要善于利用各种政策杠杆进行调控,平衡使用经济、法律、行政3种手段,营造良好的零售经营环境。

3.2 推动信息技术发展

零售业成功归功于两个要素:一个是供应链与顾客关系,另一个是信息技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比较薄弱的,正是由于在这方面存在缺陷,才导致农村连锁店连而不锁的情况发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零售网点的建设中,要不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建立通讯终端,建立销售数据库等高效能的信息系统。此外,对于超级市场以及一些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实施销售点管理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如此才能推动零售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3.3 坚持以人为本理念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相较于城市零售业的繁荣,农村零售业发展良莠不齐。出现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才的缺乏。如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零售业的腾飞需要大量的复合型人才,除了要懂得经营、管理之外,对信息技术等也需要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当前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引进人才,转变传统的经营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充分挖掘人才的潜力,调动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取先进经验为己所用,不断提升人才的素质,如此农村零售业才能真正崛起。

3.4 忠实服务于“三农”

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与“三农”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将零售业的发展融入到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来,才能使农村零售业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使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作用。以“三农”为支撑的零售业发展的重点是要参与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完善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营实体。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要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好各类专业合作经营,这不但是零售业发展的捷径,也是“三农”建设的使命。

3.5 建设大型龙头企业

为了提高农村零售业的组织化程度,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提高农村商业规模;另一方面,要提高市场集中度,只有向规模要效益,降低流通费用,建立大型龙头企业,才能真正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建设并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联合,而应该引入政府的管理职能,加强政府的规划和指导职能,发挥政策的协调、扶植职能,逐步打破地域界限、行业界限,对那些小生产行为与重复建设要逐步取缔。龙头企业的培育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农村的特点,建设城乡一体化商业集团,在农村设置专门的负责机构,并设置销售网点、服务网点,调动各种对农民具有吸引力的因素,诸如服务、价格、品类等,增加农村的消费需求。此外,还需要注重渠道建设,采取联营、代销等形式,疏通城乡商品流通渠道。

3.6 完善农村引资环境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农村零售业总体效益不是很好。正因如此,农村零售业吸引不了太多的资金投入,富裕一些的农民不愿意投入,而把钱直接存入银行,或是投资到其他领域;而一些贫穷的农民则没有闲钱来进行投资,也缺乏贷款渠道。与城市优越的投资环境相比,外资和内资都难以被吸引到农村零售业。要改善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各地农村的政策倾斜,健全当地的金融系统,为那些需要贷款的农民提供信贷支持。

3.7 普及相关法律常识

在农村零售业发展过程中,假冒伪劣产品盛行,导致农村零售业发展陷入瓶颈。为此,相关部门应该加大打假力度,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推出物美价廉的大众化商品,并以此作为农村零售业发展之道。基层政府部门与村(居)委会组织要加强法律常识的宣传与普及,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协助相关部门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确保农村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4 结 语

笔者分析了农村零售业发展现状,对农村零售业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零售业业态创新的对策,希望对农村零售业的发展以及业态创新有所帮助与启迪。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雪芹,吴红霞,张春玲.与实体相结合的农村消费品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研究[J].价格月刊,2013(10).

[2]赵趁.探析河南省农村零售市场改革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3(15).

[3]李亚春,黄忱.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1(11).

[4]李慧.农村零售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0(4).

[5]杜金华.开拓农村零售市场的现存问题及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0(14).

[6]张晓霞.中西部农村零售业态创新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0(3).

第5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 核心竞争力 战略 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 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 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 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 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 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 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 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 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 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第6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 零售业态 饱和度 商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个城市的零售业要想健康稳健的发展,必然要求各零售业态在商业布局、设施总量、服务质量上满足零售市场的消费需求,这也就要求政府在宏观调控时、企业在进入市场时,能够对零售业态饱和度有一个准确的判断。因此,正确评价零售业态饱和度,不仅是流通产业商圈分析的重要内容,更是政府制定商业规划、实施产业政策、调整商业网点结构布局的重要依据和基础工作。

二、理论背景

零售业态是指零售业为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而形成的不同的经营形态。而零售饱和度反映的是零售空间的供给和消费者需求的关系,当零售空间供给超过消费需求时,社会出现市场饱和。

李飞(2007)提出,零售饱和度的定义是一个地区零售设施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包括:全社会利益视角的需要量;消费者利益视角的需要量;零售商视角的需要量;竞争者利益满足的程度。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零售业态饱和度的概念,即是指某种零售业态在某一地区内的数量满足这个地区实际需要数量的程度。

国际上,通常用零售饱和指数和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来测量零售饱和度。李飞及苏小博在修正饱和度的概念后,设定了新的测量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超市、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便利店这五种典型的零售业态为研究对象,进行北京市零售业态饱和度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分别从“零售商利益”维度和“消费者利益”维度进行测评。在零售商维度,本文根据北京市2005年―2012年统计年鉴上的数据进行零售饱和指数及凯莉的动态相对指标进行计算;在消费者维度,则依据李飞教授“消费者利益”的测量指标进行问卷设计,并进行抽样调查。

四、饱和度综合分析

1、超市(含大型超市)。在各个零售业态中,超市的市场份额一直很高,2012年,超市无论是销售额还是营业面积都居市场第一。北京的超市起步早,发展快,市场发育程度高,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大型超市。从2005年开始,北京的超市业态就已经处于稳定的状态,发展空间并不大;但是对消费者来说,虽然超市的商品很能满足需求,但是其服务质量,尤其是购物环境和人员服务方面还有所欠缺。

2、百货店。百货店在国内属于成熟行业,在北京上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一定区域内的消费能力是有限的,百货店的商圈影响也有限,但是因为百货店定位中高档,利润空间大,由此造成商圈内百货店云集,受同业竞争影响非常明显,动态指标波动大,但从数据上看,整体的市场空间涨幅并不大;而对于消费者来说,百货店在购物的便利性,尤其是寄存物品和付款方面还有待提高。

3、专业店。北京市专业店自2005年达到顶峰后,此后呈平缓下降的趋势,至现在都呈现一个相对持平的状态。专业店以其准确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良好的品牌经营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系统与配送系统在广大消费者中有口皆碑。前几年由于发展势头过猛,一度发生倒闭的现象,而这两年则呈现较稳定的饱和状态。对消费者来说,专业店的人员服务是最让人感到满意的。

4、专卖店。专卖店满足了顾客对于个性化和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同时使现代消费者能够满足对于品牌商品的追求,所以在2007年以前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后有所缓和。其销售额所占市场份额一直比较稳定,长期保持在5%左右。值得一提的是,专卖店的消费者满意度和认可度是最高的。

5、便利店。从2007年以后,北京市便利店的门店个数、营业面积和销售额一直是衰退状态,呈现高饱和态势。但是如此高的饱和程度也存在一定的不真实性,这主要是因为北京的便利店仅靠出售商品,同其他零售业态(如超市等)有一定的趋同化,无法获得“异业竞争”优势,同时便利店的便利性也没有很突出的优势,而产品的价格又偏高,商品品种单一,所以便利店才形成了“过饱和”的现象。

五、结语

近几年北京市的零售业有了很大发展,零售市场竞争激烈,总体上趋于饱和,但是各个业态之间发展极不平衡,饱和程度呈现很大的差异。

从主要业态来看,百货店、超市、专业店都已经处于饱和状态,需要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引导连锁企业的网点布局、业态转型,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从市场商圈来看,一些区域内的零售商业过度拥挤,供给过剩,而一些新兴的卫星城、商业区则零售设施相对单一,甚至供给严重不足。

(作者均为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李飞、苏小博:“中国零售饱和度测评指标的探索研究”,《中国零售研究》,2007 (1)

第7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市场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村零售业担当着农村市场的重要角色。本文在对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对策,并提出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关键词

农村零售业 发展模式 发展对策

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同时,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占全国人口近三分之二的农村,却只消费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商品。农村零售业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零售业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辐射效应将会使农村市场更加繁荣。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发展模式及创新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原国家内贸局在《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中,将中国零售业商店分类确定为八类:百货商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和购物中心。

(一)我国农村零售业现有模式。我国农村零售业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小型杂货店模式、流动商贩模式和定期集市模式。每一种模式都在繁荣农村经济中起到重要作用,成为农民消费购物的主要平台。

1、小型杂货店模式。这类模式的运营形态主要为夫妻店、便利店、小卖部、地摊式,所销售的商品主要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及小孩喜欢吃的零食。这些小型杂货店大部分都不办理任何手续,只是进城采购一些相对廉价的商品,然后加价卖给村民。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首先是商品质量无法保障;其次是无法保证商品的连续供应,经营者考虑到需求量和进货成本,往往在某种商品售完后不能及时充货;再次是商品种类很不齐全,经营者一般只会采购一些最为常用的日用品,以降低贮藏成本,提高经济利润;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邻里关系不协调,农村同组的人相互都比较熟悉,如果这个组有两家小型杂货店时,在选择购物地点时难免伤及邻里感情。

2、流动商贩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经营者用汽车或三轮车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将商品运送到村里进行售卖。比如有些流动商贩会每天都推着车子在农村售卖蔬菜;还有卖油盐酱醋之类的,村民一般一次购买的可以食用一段时间,所以这类的流动商贩就会隔断时间来一趟;另外还有一些流动商贩几乎一年就来一趟,比如到了瓜果熟的季节,他们就会载着很多水果去村里流动售卖。这种流动模式虽然为村民提供了方便,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首先这种模式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去哪售卖或者什么时间售卖流动商贩自己说了算,假如天天去村里卖蔬菜的商贩突然有一天没来,那么这一天这个村里的某些农民就吃不上蔬菜了;其次,若发生了商品质量纠纷不好解决,因为流动商贩是流动的,这一刻在这里,下一刻就不知道在哪里了。最后,由于运输成本和经营成本的考虑,他们经营的商品种类有限,并且经常会因为价格问题产生恶性竞争。

3、定期集市模式。农民大部分购买需求是通过集市模式实现的。每个地方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方都有集市,邻村的人都会纷至沓来进行商品交易。集市模式的商品比小型杂货店和流动商贩两种模式是齐全的,从饮食到衣物,从农用物资到各种服务,几乎应有尽有。但定期集市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是农村道路交通不便,给消费者带来购物成本,不能提供便捷的服务;其次是恶劣天气将导致集市无法正常举行,农民无法及时出行,农民的购买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城市零售业快速而又健康的发展状况相比,农村零售业则由于其自身存在的一些“痼疾”而使其发展速度缓慢。

1、传统经营模式占有比例高、规模小、较分散。相对于城市,我国农村人口密度小且分布广散,很多农村地域偏远。传统的经营模式像夫妻店、集市等在全国农村随处可见,一些新兴的专卖店、连锁店、综合购物超市等却很少甚至没有。

2、农村零售业经营成本高,利润率低。首先,农村零售业进入壁垒低,容易引起大量进入者之间激烈的竞争,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各零售业主在无法改变商品其他属性的情况下只能采取低价销售战略,以吸引更多的顾客;其次,很多农村道路密度不够,甚至有些偏远农村连公路都没有,物流运输系统很落后,造成商品运输成本较高;最后,农村零售业赋税较高,造成经营成本高。

3、我国农村零售业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较低。我国农村零售市场的从业人员多为当地的居民和农民,他们在进行经营活动时,习惯于传统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缺少必要的服务意识,更没有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和现代的零售方式和营销观念接轨,不可能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

4、市场秩序混乱,政府疏于管理。农村零售网点缺乏规划,乡镇一级的零售网点普遍存在“小、散、乱、差”现象;商品陈列不规范,商家经营的商品随便堆砌;卫生条件差,即使春节期间,许多商品也是灰尘满面;副食品经营缺乏卫生保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卫生安全问题;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如假酒、假烟、假名牌随时遇到,甚至出现假农药。

二、我国农村零售业发展对策

(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农村流传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显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我国农村市场的前提条件。目前农村地区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不能满足农村居民的消费需要。例如电网陈旧,电压不稳,电价过高,电视通讯信号覆盖不足等等。而缺乏畅通的运输道路、快捷的信息传输设备、宽敞便利的集贸市场等等设施,也限制了完善的商品零售网络的形成。但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个人很难独自完成的投资项目,对此地方财政应加大投资力度。这几年为了更好地改善农民消费环境,国家相继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等工程。

(二)调整商品供给结构,提供与农村需求相适应的商品。农村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任何时候都存在市场机会,只要善于了解市场需求,及时捕捉市场机会,就会抓住商机,获得市场主动权。零售企业要根据农民的需求特点,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应不同地区、不同消费层次的产品,用适销对路的商品丰富农村市场。根据我国农业正向优质、高效和产业化方向迈进的趋势,向农民提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机械化水平和抗灾能力的农机具以及优良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根据我国农村消费周期慢于城市的特点,以及农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状况,可以预见,未来几年内家用电器将成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点,为农民提供功能实用、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耐用消费品。此外,加强销售服务和技术服务,真正解决农村对大件耐用消费品购买难,出了故障维修更难的问题。

(三)不断进行创新,发展适合农村市场的零售业态。随着商业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商业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和业态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优化,我国的零售业态将形成多极并举的格局。市场每天都在变化,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逐渐发生变化,要根据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农村消费习惯,不断进行创新,适当改变经营模式,不能一味的坚持原有的经营模式,也不能照搬西方的经营模式。如西方的连锁经营模式,这种模式虽然固有规模经济效益、规范化经营、连锁组织化等优点,但其也有各种缺陷,如盟主缺乏足够的管理与控制能力,造成经营不统一,品牌定位模糊,特色被弱化。并且城市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跟农村里的连锁店经营模式肯定不同,南北地区农村零售业态也不一样,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应该发展什么样的零售业态。

今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便利店、廉价店、专卖店、专业商店、仓储式商店、邮购商店、自动售货商店、网上商店、购物中心等多种功能不同、类型各异灵活多样、互为补充的零售业态将会以特色化、层次化、个性化、差异化的经营和服务来满足不同目标顾客多元化的消费需求,为消费者提供适合各自品位的消费大餐。这些不同的业态形式若都能进入到农村,那么农村居民的各种需求也都将得到满足。

可以断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市场空间的不断拓展新的零售业态还会应运而生, 零售业态的种类还会更加丰富。多元化的零售业态将使国内市场在竞争剧烈的同时,更趋成熟,更为繁荣。

(四)改善农村物流系统,建立城镇等级的流通体制。我国农村零售业的发展跟物流运输系统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以城镇为中心,辐射周村的物流运输系统来满足农村零售业的发展需要(如图1)。

如图所示,建立以乡镇为中心、以各村为枝干的城镇物流系统。这个系统有诸多优点:1.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解决农村物流运输问题,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2.可以让更多的农民就业,进入物流行业,能够增加收入;3.镇村、村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各种市场信息能够及时传播到各个零售业主;4.这种城镇物流体系在解决我国长期以来的三农问题方面将会起很大作用;5.比乡镇更改等级的物流系统是城镇物流系统的强大后盾。但这种系统也有一些缺陷,首先,这种系统能够运行的首要条件是城镇与农村的道路交通要通畅无阻,没有公路或道路交通不太发达的地区实施起来就有点困难。其次,这种系统建立的成本较高,全国的城镇很多,分布很复杂,建立这种系统,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不行的。

(五)普及法律知识,加大打假力度。为迎合农民的消费心理,农村零售业应以提供价廉物美大众化的商品作为立足之本与发展之道,然而却有很多业主由于自身法制观念淡薄, 并抓住农民对合法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认识不足这一弱点,长期从事贩卖假冒伪劣商品活动以牟取暴利,这种不正之风在有些农村地区甚至一度猖撅,坑害了无数消费者。所以,各地政府不仅要加强法制宣传,让消费者学会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而且要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打击力度,以保证农村零售业沿着健康的轨道运行。

我国农村市场潜力巨大,农村零售业正不断发展。农村零售业与城市零售业所面临的消费群体有很大差异,我们在发展农村零售业时要根据农村特点来建立合适的发展模式,并在发展农村零售业的同时,建立城镇级流通体制。

参考文献

[1]尹丽艳.中国农村零售业的经营模式探析.消费导刊经济研究,2007.2.

[2]方光罗.我国农村零售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商业时代,2008年13期.

[3]吴杰.我国农村零售业态实现连锁经营问题初探.科技和产业,2006.4.

[4]张典.我国农村零售市场发展研究.农村经管,2010年10期.

[5]周铁军.农村零售业的发展模式探析.商场现代化,2006.6.

[6]黄先军.对农村零售业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6期.

第8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关键词:零售终端;现状;问题;对策“得终端者得天下”已成为烟草人的共识。姜成康局长曾指出:“谁拥有了零售户,谁就拥有了市场”,所以零售终端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卷烟销售网络功能的发挥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当下,零售客户终端建设的现状是,零售客户构成仍以食杂店为主,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多数零售客户对卷烟经营的精力、资金投入不够;零售客户经营物品范围偏广,对卷烟经营环节重视程度不够;零售客户素质参差不齐。

1零售终端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零售终端形象不容乐观。除大型超市、商场、名烟名酒店卷烟出样较好,能够做到出样齐全、明码标价外,而大部分食杂店、便利店由于店内物品较多,店铺面积有限以及消费群体比较固定等客观因素,客户不太注意品牌出样,普遍存在卷烟摆放凌乱,明码标签残缺。

(2)卷烟零售价格执行不到位。大多卷烟零售客户的“明码标价”还仅仅停滞在“标价”而非“实价”上,零售户之间自觉不自觉地通过降低卷烟零售价格来吸引消费者的现象比较普遍,卷烟零售的合理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只有紧俏烟(中华、玉溪、软塔)价格能够达到公司零售指导价,有的甚至高于指导价,而其他食杂店、便利店,在遇到消费者红白喜事采购品种多、采购数量大时,选择在自选品牌卷烟上低于指导价甚至平价销售来显示其店内物品便宜,带动其他百货的销售。

(3)零售终端规范经营不到位。有些零售客户受利益的驱使而违规经营,造成很多零售客户包括农村客户不管有没有高档烟消费群体,也强烈要求供应高档紧俏烟,转手就卖给大户或者被大户收购,导致客户间的不规范经营。这样不仅会影响到客户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同时给烟草公司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4)客户对烟草公司的依赖度不够高。虽然烟草公司非常重视终端服务,但是由于很多客户把销售卷烟作为带动百货的从属物品,造成客户销售卷烟所获得的利润往往达不到预期值,难以与烟草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其次小城镇及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因开卷烟零售店投资不大、风险小、见效快,成为大部分人的谋生选择,出现了不少卷烟零售户和群众地址变更,换新证和新申办卷烟零售许可证的现象大幅上升,打乱了零售户合理化布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零售客户对烟草公司的依赖性。

(5)零售终端品牌培育不到位。大部分客户对品牌培育工作不支持,有抵触或畏难情绪,担心“不好卖”造成库存积压,占用资金,因而在订货时趋于保守,不敢大胆尝试购进新的品牌。加上紧俏烟和超高档烟受货源计划的限制,难以照顾到所有零售客户,造成极少数零售客户在经营高档紧俏烟上赚取利润,与大部分零售客户在经营卷烟上的利润差距越来越大,容易导致很多零售客户不配合烟草公司工作,造成品牌培育不到位。

2加强零售终端建设的对策及措施

(1)认识终端现状,明确目标规划。卷烟营销上水平,烟草公司一定要充分认识当前零售终端建设的现状,全面加强卷烟零售终端的调查,从而为深化卷烟零售终端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必须明确卷烟零售终端建设上水平的目标。要实现“发展同向、工作同心、服务同步、利益同体”的共同发展目标,加强零售终端建设前提必须明确终端网络建设规划,要在对零售客户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把握市场零售业态变化趋势,了解客户真实需求的基础上,分别从营销队伍素质情况、工作流程控制、网建信息化、卷烟出样、客户盈利水平等方面通盘考虑,制定好全省统一的零售终端网络建设35年规划。

(2)强化客户培训,注重客户管理。当前,对卷烟零售户的培训,基本上只是局限于客户经理上门培训。而目前网上订货、电子结算、现代物流的现代化卷烟营销模式已形成,这就要求加快对卷烟零售终端培训的步伐,培训不只由客户经理简单地上门培训,而是聘请专业老师采取集中式的课堂互动培训,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更新零售客户经营观念,指导卷烟经营能力。其次要加强客户管理,提升客户整体形象。加强零售终端建设的重点必须要增强客户对烟草人员工作的配合度,提高客户的守法经营和诚信经营意识。

(3)典型示范引路,加强示范街建设。零售终端建设的成败,既取决于烟草内部,更取决于广大零售户。当务之急是转变零售客户的经营观念,如建设零售终端阳光服务功能店、示范街,必须先建示范店(A级),通过卷烟阳光服务功能店示范店建设在规范经营、诚信守价、营销能力、品牌培育、市场监控、售后服务等方面对其他客户起到引导和示范的作用,经全力建好两大示范店后,再组织辖区内客户在这两个示范店召开零售终端示范街建设现场会,由多个店主“现身说法”,对加强终端建设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服务客户则是客户经理的工作重点,提升销售网络竞争力的重点,首先是要树立客户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真正让客户感到“阳光服务,幸福感受”。其次是提升零售终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帮助客户拓宽卷烟经营思路,达到提高行业对零售终端资源的开发利用。最后是加大卷烟营销技能的培训,把每个客户经理培养成“生意精”、“营销王”、“行家里手”。

第9篇:零售市场现状范文

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与壮大,始终来自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主动权都在消费者手中,顾客的消费意识不仅是对购物环境、卖场大小、商品齐全、价位合理、包装好看、口碑良好、人气吸引、服务态度好坏、活动促销多、消费习惯性、交通便利、会员积分等因素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家连锁零售业的影响力很大才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放眼当今市场,中国的本土零售业一样遭受到了外资连锁零售业的冲击和渠道的挤压,面临了这样残酷的竞争,以全球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等连锁零售企业,是目前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可说是具有实力牛差的外资零售企业,而且每年都在中国零售市场上占有份额都有所提升。在终端市场上,总有部分连锁零售业面临竞争的压力和挑战,而且甚至淘汰出局。以外资连锁零售企业和本土连锁零售企业的优势和弱势做对比,今天笔者就以以往的经验来总结分析和大家一起探讨,希望能给到众多的连锁企业和一些从事零售业人士作参考与帮助,笔者认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方面:外资零售企业优势:资金雄厚,规模大,口碑良好,影响力大,历史悠久,体系成熟。

第二方面:本土零售企业弱势:资金缺乏,规模小,影响力小,发展时间短,体系不成熟。

对于过去的连锁零售企业来看,连锁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扩张力度也越来越成体系,特别是对于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大盛其行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同样影响带动了本土零售业的发展。但从本土零连锁售业的实际角度来看:本土连锁零售是很嫩的,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都是在学习和模仿阶段,都是在市场探索中和外资零售企业中吸取和借鉴别人的经验。这对黄金十年来说,中国零售市场经济有所猛突发展,利润增长点不断提升,成了中国众多本土零售企业的关注。

本土连锁零售业的分析与面临挑战

过去的连锁企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当今社会零售业市场经济的高速增长,在零售业中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以全球连锁巨头零售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企业,留给中国本土连锁企业的思考又是怎么样的?到底他们在中国市场环境中又有什么样的发展现状,对于中国本土的连锁超市又是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在强大的零售业企业沃尔玛、家乐福为代表的外资分子,在中国市场,他们只不过是众多连锁企业的模仿对象,同样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又是如何突破和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呢?

以上种种相关问题,带给这些外资连锁企业在中国新环境下的拷问成了他们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话题,为何要进军中国市场?从中国发展的角度来说:只不过是看好中国这么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从国际经济发展来看,中国这块肥沃的市场一直以来都成为众多国家所瞄准的肥肉市场,无论是不同的行业领域都是大市场,从此中国市场成为国际市场中最主要的一块区域市场。

于此至今,企业要发展,应该求得创新,寻找市场的突破口。在笔者认为,外资零售企业进驻中国市场越来越汹涌,来势汹汹,本土零售企业遭到冲击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重重,那本土零售企业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局呢?笔者之言: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市场的发展规律。

连锁零售企业是收缩还是扩张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北京华联、上海世纪联华、华润万家等本土零售巨头来看呢?在过去的发展当中都取得相当可观的业绩,也是在加速扩张开店,提供更加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给到众多消费者。对于中国的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还是做得比较符合国情消费路线的。

以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来看,最能在市场上表现为突出的的一面,华润万家却是众多消费者和业内所看好的一家连锁零售企业。

华润万家——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

华润万家有限公司是中央直属的国有控股企业集团——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优秀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同时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零售连锁企业品牌之一。截止2008年12月,华润万家在全国拥有门店2698家,员工人数超过15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638亿元,位居中国连锁超市第一位。

华润万家秉承“全国发展、区域领先、多业态协同”的发展战略,坚持“时尚、品质、贴心、新鲜、低价、便利”的经营理念,以持续改善大众生活品质为己任,引领现代、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大卖场为主的多种业态优势互补,为消费者提供高质、超值、安全的商品与服务,最大限度的满足消费者的各种购物需求。目前,华润万家的业务发展区域已遍布华东、华南、华北、西北、东北、中原以及香港等16个省(直辖市)、近100个城市。

随着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率先企稳向好,外资商业巨头加紧在华布局扩张,中国零售市场新一轮的竞争已经开始。但连续多年蝉联中国零售行业“门店数冠军”的家乐福将退居第二位了。据悉,目前沃尔玛在中国已经有160多家门店,而家乐福目前门店数为145家,沃尔玛门店数首度超过了家乐福,成为中国门店数量最多的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中国区公关总监陈波近期透露,今年上半年家乐福仅增开了8家门店。

据悉,在不久前,家乐福首席执行官罗盛中表示,将退出其销售业绩排名第三位以后的国家,准备加大在中国和印度的扩张步伐。

有业内人士认为,沃尔玛在中国的大举扩张,将会令家乐福在中国的地位更加尴尬。公开资料显示,2009年家乐福业绩不够理想,并曾两次下调业绩预期目标,曾有传言称家乐福将退出中国市场,其老对手沃尔玛接盘,但遭到家乐福的官方否认。

家乐福在退出西安的同时,正谋划扩大在河北的门店数量。家乐福(中国)公司北方区负责人陈鹏日前在一个论坛上透露了其大规模的扩张计划:“预计今年年底,人们就会看到在河北省新增十几家家乐福门店。”记者了解到,家乐福与河北保龙仓商业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已进入实质性谈判阶段。如收购成功,家乐福将控股保龙仓,从而完成其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第一笔收购业务。

同时,另一家国际巨头沃尔玛也加大了在中国的发展步伐。“2009年,沃尔玛在中国开出55家店,超出了中国竞争对手全年开店的总和。未来沃尔玛在中国的道路将走得更快更远。”沃尔玛(中国)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高级地产经理吕志品说。

而新晋的竞争对手乐购在2009年新增17家门店、3家购地自建的购物中心和3家试水阶段的便捷店,年增速超过30%,增幅也超过了家乐福。

财报显示,家乐福2009年净利润从2008年的12.7亿欧元降至3.27亿欧元,下滑幅度高达74%。然而,家乐福在中国的业绩独好,第四季度同店销售额增长3.1%,全年增长1.8%。2008年家乐福中国销售额为338亿元人民币。

中国连锁零售企业的出路在何方

对于外资连锁零售业在华扩张的速度已经被中国的本土连锁企业所关注,不管是王府井、华润万家、人人乐等连锁超市,在中国市场,只不过是外资企业看不上的小东西。当中国本土连锁零售企业没这个资金实力、管理体系、团队规模、技术管理、服务体系、商品管理、品牌知名度、创新能力成熟的时候,问问本土企业应该如何学习外资企业的经验和操作模式,有没从中国国情出发,对终端市场情况了解如何,零售企业的战略是什么样的?外资零售企业的进入又是留给中国本土企业的什么样的拷问和思考呢?

从零售市场来看,本土零售企业有没有抓准市场实际情况,到底对消费市场了解有多少,对当地市场消费能力如何做分析,对消费者需求欲望掌握如何,市场时机需求怎么样?有没了解竞争对手状况?以上的这些问题,本土零售企业从市场战略是如何规划呢?

笔者认为,一套成熟的企业体系缺乏,阻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本土零售企业无法跟外资零售企业抗衡的原因,主要诸多方面的原因。

其一,选址不专业。国内本土零售企业,在进行开店经营时候,有一个误区,觉得地方大就选这个地段作为主营位置,都没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你多经营是什么样的商品,针对什么样的人群,在这个地段分析人流量大与不大,有多少万人口,交通是否方便,这些是导致本土零售企业经营失败的重要环节。

其二,资金实力缺乏。相对本土零售企业来说,资金链是企业的生命线,如何控制,如何管理,如何投入有相应的盈利发展,有没成正比,这个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机制了。

其三,市场经验缺乏。本土零售企业在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跟外资零售企业无法抗衡,主要方面市场经验缺乏,是零售业操作模式不成熟,对经营管理上欠缺。

其四,企业团队不专业。在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本土企业的团队缺少众多的专业知识,如操作与管理,欠缺综合方面的认识,操作管理都难以熟练。

其五,规模不够显大。与外资企业相比,本土零售企业规模还很小,处于发展阶段,市场还没成熟,在规模小的环境中,给消费者有种不良的现象,显而没宽松的购物环境和不专业的超市。

其六,商品管理不到位。与外资零售企业相比,中国本土零售企业管理机制比较落后,除了人员的管理,缺乏电字系统的管理,往往是人员的管理商品,但是对于商品量大的话,就用手笔记很难以登记到很准确的数据,往往会出出错,应该人员结合电子系统管理商品,比较又节约时间,数据又准确。

其七,卖场布局与商品陈列落后。对于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来看,缺乏科学的合理布局,整体布局一设计不好,都会影响卖场商品的销量,整体卖场布局是整个框架设计给顾客在这样的环境下购物的,要让顾客感觉布局比较有特色话,商品陈列也比较特色,对于整体高、中、低价位商品都有所分区陈列,这样才易于消费者的选购,要创新,新的商品进入要如何摆放与陈列,这样就比较吸引顾客购买。

其八,活动促销策略跟不上。本土零售企业在终端活动时候,没有鲜明的主题,吸引不了顾客消费者,应该了解终端顾客的需求,了解当地市场消费能力,了解当地市场现状,了解本期季节性活动的目的,比如活动:打折销售、买多少送多少、积分会员销售、抽奖活动、体验活动、送礼品活动、送现金活动、表演活动等等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拉动中断促销的途径。

其九,缺乏创新模式。本土零售企业在市场上整体运作,依然陈旧,对终端市场没有进行科学的合理分析。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发展模式,运作上没能寻找到终端市场上的突破口,应该科学的合理分析,了解市场,了解终端,了解当地消费能力,了解顾客的需求,制定一套创新的商业模式。

其十,服务体系缺乏。零售企业最不能缺少的是服务了,因为服务是带动消费者成交的基础,不管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店也好,服务至关为重要,零售企业要意识到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准则,如在超市可以帮顾客解决他们需求的一些问题,可以帮顾客迪篮子,可以帮拿东西,可以指明顾客需求的购买商品专区等等。

国内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都往往都遭受到外资零售企业的控制和瓜分市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当中,沃尔玛、家乐福的挺进中国业务,给中国本土零售企业最大的痛处在于出路?这个问题是国内众多本土零售企业多敏感的话题,也是经常会生病的地方。无论是在主观和客观方面,对于本土零售企业来看,总之就是缺乏一套创新的商业操作模式。

笔者认为,在未来的中国零售业市场,中国市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驻中国,企图是瓜分中国市场,占领中国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