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骨折的康复方法精选(九篇)

骨折的康复方法

第1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基本康复量;胫骨平台;膝关节;功能

胫骨平台由大量松质骨及皮质骨包绕而成,极易因高能量压力及剪力而发生骨折与塌陷。因此,高能量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应做到无创解剖复位、骨折块固定以及保持正常重力线等要求,为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提供良好基础[1]。除手术治疗外,骨折术后如何进行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也一直是临床关注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康复训练方式在术后功能康复训练中的效果差异,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所收治60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包括研究组A、研究组B及对照组,每组各20例。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龄(42.1±11.5)岁,右膝部33例,左膝部27例。三组基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病例纳入标准[2]:①明确外伤史;②经X线检查确诊,胫骨平台骨折明显移位行内固定手术治疗;③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病例排除标准:①膝部陈旧性骨折或病理性骨折者;②≥65岁;③合并恶性疾病或精神障碍者。

1.2方法

1.2.1研究组A 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予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术后第3 d行膝关节被动活动,仰卧位,上下左右活动髌骨数次;双手握住股骨远端,徐徐抬起膝关节,使小腿自然下垂,缓慢屈曲到指定角度,若股四头肌疼痛,可行手法放松肌肉,第1次屈曲膝关节至30°左右,置垫枕10 min左右,每隔3d操作1次,增加10°/次左右,该操作要求康复师力量稳定、缓慢而持续进行,避免动作粗暴也引起患者恐惧、排斥。

1.2.2研究组B 操作方法同研究组A,予较大康复量,但活动次数改为2次/d。

1.2.3对照组 予传统无痛康复训练,包括压腿锻炼、屈伸锻炼等常规内容。

1.3疗效判断[3] 骨折复位效果标准:优秀:解剖结构复位,关节面平整;良好:接近解剖复位,关节面基本平整,关节面台阶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比较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1三组骨折复位情况 三组骨折复位效果均良好,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三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研究组A膝关节恢复优良率为95%,研究组B为8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骨折后手术治疗目的在于保证骨折部位良好、快速愈合,实施良好的复位及持续可靠的手术固定极为关键。固定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及外支架固定术,但实施手术固定必然会导致肢体肌肉萎缩、关节挛缩以及瘢痕粘连形成等失用性改变,致使肢体关节功能障碍。相关研究指出[4],骨折术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缺乏应力刺激,可引起骨质疏松及骨痂形成缓慢,进而加重肢体关节功能障碍。如何平衡骨折愈合与肢体关节功能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现代骨科、康复医师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其他骨折类型相比,骨折愈合过程更为缓慢,对稳定的生物力学与生物学环境要求更高,实施功能锻炼时应保证与骨折愈合每个阶段相适应,避免因任何不恰当功能锻炼对骨折愈合产生不良影响。研究指出[5],传统功能康复锻炼盲目以"无痛"定位活动、负重标准,并非以不同骨折类型及内固定稳定性要求为准则,康复训练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本研究结果说明,3种康复训练方法均不会影响胫骨平台骨折愈合,均可应用于骨折术后功能训练中;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康复训练法疗效优于传统训练法,并且较小康复量(即"基本康复量")就可满足复杂胫骨平台骨折康复需求。

综上所述,在"动静平衡"原则下进行较小康复量康复训练法效果优于较大康复量训练法予传统训练法,与该骨折类型骨折愈合生物力学要求更吻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笑珍,邓珍良.早期康复训练对复杂性胫骨平台骨折内固定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30(30):154-155.

[2]杨治涛,葛广勇.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治疗对膝关节功能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5):1658-1659.

[3]刘敏如,郝仕强,陈丽.动静平衡康复训练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患者平衡和行走功能的影响[J].广州医药,2015(05):15.

第2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广东惠州市龙门县中医医院广东惠州516000)【摘要】目的:通过对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进行临床观察与研究,探讨康复治疗的最佳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的120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固定四肢之后,按照术后不同的阶段使用相应康复治疗手段,观察其疗效。结果:从研究表明,四肢骨折术后要及早采用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措施,能够将骨折患者关节回到85%以上,但是如果在术后的二期才积极参与到康复治疗中,其疗效稍微欠佳但也能够将部分功能恢复。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要及早进行,一旦早期采用了恰当的功能锻炼以及物理治疗,再在康复的2阶段抓紧治疗,就能够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关节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关键词】四肢;骨折;术后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40-01 随着顾客领域理论、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四肢骨折的手术无论是治疗方法、手段都有较大提升,而且大大促进了四肢骨折患者治愈率。但是从四肢骨折患者临床治疗发现,术后对四肢关节创伤恢复治疗是至关重要的,虽然处于术后康复治疗第一阶段,但是对整个术后康复具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具有现实意义。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从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月收治四肢骨折患者中随机抽取12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68例属于男性,60例属于女性,年龄段在18~70岁之间,平均年纪为40岁。这些案例中致伤原因是:21例为挤压伤,87例为车祸伤,14例为跌伤,剩下的6例属于其他原因致伤。骨折的部位涉及较多,包括了肱骨干、外科颈以及肱骨的内外骨折,尺、桡骨骨折,掌、腕以及指骨骨折等等;本研究中涉及到关节的骨折就51例,占据了全部案例的39.8%,伴有其他的复合伤28例;有60例为开放性骨折,17例为闭合性骨折。1.2, 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本文研究的所有案例到医院之后都做了切开复位固定手术。对髁上以及髁间的骨折就要采用解剖钢板、克氏阵或者加压螺丝钉等进行内固定。对于长管状骨发生骨折,就要采用梅花针、自锁髓内钉等进行固定,事实上在手术中不同的部位发生骨折,其固定方式是有区别的。当然,至于是否使用外部固定就要视骨折的稳定情况来做决定。(2)康复治疗:手术之后3周进行内康复;在手术之后的第三周就开始对关节内部进行康复治疗,具体采用什么方法就要看骨折是否严重、骨折的部位而定。具体包括:①将患肢抬高,轻柔的活动其他没有固定关节;②经过一些天的固定之后就要主动的活动活动固定肢体上的肌肉,比如做做屈伸腕,对肱四头肌、胫前肌等要多进行收缩练习,要每天进行多次,每次最好是持续15到20秒。③对于手术中做了内固定的骨折,等待创伤上的疼痛稍稍缓解后就要练习活动骨折两端的关节,活动动作从小到大,每天坚持。④对于关节附近的骨折手术后,在早期要进行连续的被动活动。术后3周到12周的康复治疗:这个时候肌肉基本都在成长了,因此就要对患肢逐渐进行相应锻炼,当肌力达到了3级以上之后就要增加抗阻力的锻炼,还要使用肌肉按摩相结合;对于那些受累关节还必须要进行主动与被动结合活动。手术12周后的康复治疗:等到了12周之后就要进行稍大一些康复锻炼了,这个时候要通过练习摆动,做肢体的重力运动等来运动各个关节;还要使用健肢助力以及自助器材等来牵引关节上的活动;也可以通过拉力器、橡胶以及弹簧等练习阻抗来增强患者肌肉的力量,恢复患者的肌肉功能;最好是在康复中加入一些中药进行辅助治疗。2, 结果在128例患者在术后经过早期的、系统的、正规的物理康复治疗,等到出院的时候已经有109例关节的活动范围有了明显改善,占据总数的85%,基本上恢复到了正常功能70%左右;其中有5例(占据4%)因伤势比较严重,骨折累伤的面积较大,虽然经过相应的康复之后效果不明显。3, 讨论对于治疗骨折来说,一般都分为复位,固定以及功能锻炼三个主要的环节。随着医术的提高,四肢骨折后的固定物以及固定方法都有了较大改进,这就更加有利于骨折术后愈合,能够有效帮助患者恢复功能,降低并发症。四肢骨折经过复位与手术到临床愈合大都需要3到6个月,在这个时间段中患者的肢体运动都受到了限制,致使肌肉的废用性开始萎缩,降低了肌张力,关节也僵硬,严重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残疾。但是如果及早采用正确系统的康复治疗,就能够加快软组织与骨之间的愈合,对关节的恢复有较大帮助。对于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中大都分为了两个时期,第一个阶段为愈合期,就是处理好四肢骨折到骨折基本上愈合;第二个阶段是从骨折基本上开始愈合开始,一直到外固定物质去掉之后。对于四肢骨折的康复来说,第一个阶段是在住院期间得到的康复治疗。患者通过各种形式对关节进行适当的云顶以及理疗治疗,而第二阶段且主要是以家庭或者康复中心进行,通过作业治疗以及运动治疗等方法。对于康复要有信心有耐心,要按照康复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相关训练,将最大的努力增强关节的活动度和恢复肌力。4, 结论通过研究表明,对于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康复治疗要及早进行,一旦早期采用了恰当的功能锻炼以及物理治疗,再在康复的2阶段抓紧治疗,就能够让患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让关节在短时间内得到恢复。参考文献[1]莫新发,何仲佳.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J].广东医学,2004(4):411~412[2]罗伟胜.四肢骨折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7(4):182~184.[3]陶天遵.新编临床骨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4]陈永春.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0(4):64~66.

第3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 四肢骨折; 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 R6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093-01

二十一世纪骨科领域技术革新,器械创新,对骨折手术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大地提高了骨折患者的治愈率,但是手术治疗只是四肢骨折、关节创伤和早期功能锻炼恢复全过程都十分重要。现将2004年3月-2006年3月收治的32例四肢骨折患者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18-77岁,平均(36.5±7.5)岁。致伤原因:车祸伤22例,坠跌伤5例,挤压伤4例,其它伤1例。骨折部位有肱骨外科颈、肱骨干、肱骨内外踝骨折、胫、腓骨骨折等。其中合并关节骨折5例,开放性骨折10例,闭合性骨折23例,多发性骨折4例;合并脑、胸、腹伤8例。

1.2 手术治疗 合并脑、胸、腹伤骨折患者,骨折作暂时处理,行脑、胸、腹部损伤处理,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骨科手术处理。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外固定25例、单纯固定4例、牵引3例。内固定分别用解剖钢板、L型钢板、加压钢板、交锁髓内钉、梅花钉、克氏钉、加螺丝钉、钢丝内固定。术后视骨折内固定稳定程度采用或不用外固定。

1.3 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

1.3.1 早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3天至3周)术后疼痛缓解后,术后3到7天主动活动固定肢体肌肉屈伸指(趾)、股四头肌、三头肌、胫前肌、远端未固定的关节,3-5次/天每次持续活动15-20分/次。对四肢长骨内固定牢固者可在术后7-14天行骨折两端关节练习,活动范围从小到大,2次/天;近关节的骨折,早期行连续被动活动(Continuous Pas 2sive MotionCPM)、局部理疗(周林频谱仪、红外线治疗仪)。术后3天服活血化瘀中药(当归、赤芍、苏木、桃仁、川断、木通、川芎、台乌、没药、陈皮、乳香、甘草)。

1.3.2 中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3周至8周)患肢肌力练习,从无抗阻到抗阻练习。配合中药外洗(宽筋藤、钩藤、银花藤、王不流行)、肌肉按摩;受累关节进行主动、被动活动:手握单杠、肩关节外展、上举;肘关节被动屈曲,将前臂置于桌(床)上、墙壁上将躯干压肘关节即可达到屈曲;两手背相对练习掌屈及两手掌相对练习背伸;握拳与伸指,转动保健球。平卧起坐直腿抬高练习屈髋;坐在床上主动屈伸小腿或双手握床栏屈膝下蹲可练习屈伸膝关节;卧床或坐位练习踝关节、趾关节屈伸活动。

1.3.3 后期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 (术后8周以后或12周以后)肢体摆动练习、关节轴位运动:①肢体重力作用与肌力协同作用运动受累关节。②通过器材协助运动和关节功能牵引活动关节。③通过器材(如:橡胶、拉力器、弹簧)行抗阻练习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肌肉功能。④理疗(红外线、超声波、电磁场刺激)。⑤中药外洗(桂枝、威灵仙、防风、川加皮、细辛、荆芥、乳香、没药)等治疗。

2 结果 36例四肢骨折术后患者中,仅25例(69.44%)在住院期间早期、系统、恰当接受康复治疗,出院时恢复正常功能的13例(52%)、关节活动幅度也有所增加。本组有5例骨折累及关节损伤,12周后继续康复治疗锻炼,关节功能均有所改善。

3 讨论 骨折的复位、固定和功能锻炼是现代医学治疗骨折、关节损伤的三大重要环节,随着骨科技术革新、器械创新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加上恰当的关节锻炼,大大地减少了并发症。骨折经手术复位,内(外)固定愈合需4-24周,按物理力学外固定需关节固定,但患肢长时间受到制动,肌肉萎缩、肌张力降低、肌腱挛缩、应激力减退、关节僵硬、骨代谢障碍,严重的致残[1]。早期、系统、恰当的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利于关节功能恢复[2]。骨折术后中西医综合康复治疗可分为早期、中期、后期进行[2]。早期术后2-3天内服中药,有活血散瘀之功效,待患肢疼痛缓解后行患肢肌肉、肌腱伸缩活动锻炼,邻近关节运动。术后2周视骨折固定稳定性而定,拆开外固定治疗结束再行外固定[3]。早期活动能增加肢体血循环、消肿减轻对神经压迫而止痛,肌肉挛缩停止;减轻关节、肌肉、神经的黏连。早期治疗恰当,中后期的肌肉萎缩、韧带挛缩、关节僵硬就减少。中、后期康复治疗方法有: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电磁场刺激理疗,通过各种器材训练、按摩、中药外洗等。CPM可加速骨膜层未分化细胞分化为软骨细胞修复损伤的关节,促进成骨细胞增生,加快骨折愈合[4]。电磁场刺激理疗使神经细胞多巴胺水平减少,乙酰胆碱水平增加,而乙酰胆碱有增加运动功能恢复作用,改善运动机制[5]。在中、后期康复治疗全过程医护人员应对不同的骨折、关节损伤的患者有计划、有程序地安排康复训练。这期治疗时间比较长,有条件者尽可能住院接受治疗。相当一部分患者因经济未能解决等原因未完全康复而出院。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有计划地初步教会病人及家属操作锻炼,鼓励病人树立坚强的信心和毅力,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争取最大限度地恢复肌肉、韧带、关节功能。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对特殊病例应设立门诊病历档案卡,电话随访指导康复训练。四肢骨折的康复治疗应注意:①根据骨折、关节损伤固定稳定情况而定早期、系统、恰当康复治疗。②早期、中期由医护人员指导协助锻炼,后期主动锻炼为主,被动锻炼为辅,主动与被动相结合锻炼。③功能锻炼幅度从小到大,次数逐日增加。④运动方向与原骨折外力方向相反。⑤活动骨折端不应受到旋转、成角或剪力等应力的影响[6]。⑥适当训练其它肢体关节,防止其它肢体关节挛缩。

参考文献

[1] 张毅,黄东锋,毛玉容等.膝关节韧带损伤早期应用膝矫形器动态石膏固定对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1,16(1):24.

[2] 莫新发,何仲佳,周志贤.四肢骨折的术后康复治疗[J].广东医学,2004,25(4):411.

[3] 罗伟胜,谭常赞,李炬英等.精神疾病患者合并骨折康复治疗[J].中国民康医学,2003,15(3):155.

[4] 陆裕朴,胥少订,葛宝丰等.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587.

第4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家庭康复护理;老年髋关节骨折;机能影响

402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324-01

髋部骨折主要是指股骨颈、股骨转子间的骨折,其多发生于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生理年龄增大,其骨质疏松的发生率较高,同时行动不方便,在骨折发生时无法灵敏的避让,进而发生髋部骨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笔者通过对我院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骨外科收治的40例髋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依据是否实施家庭康复护理措施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组)20例,其中男13例,女7例,年龄61-87岁,平均(69.8±10.1)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2例,粗隆间骨折8例。观察组(家庭康复护理措施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62-86岁,平均(69.4±10.6)岁,骨折类型:股骨颈骨折13例,粗隆间骨折7例。两组髋部骨折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针对髋部骨折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性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家庭康复护理措施:做好入院指导和术前沟通、帮助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术后进行系统的康复性训练、加强个人自理能力的训练。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情况参照Harris评分标准:依据髋部骨折手术患者评分表进行评分,优(90-100分);良(80-89分);可(70-79分);差(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处理,用χ2进行组间百分率显著性比较,以P

2结果

观察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功能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具破坏性的结局,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尤其是髋部骨折。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同时对于老年患者的心理创伤也是较大的。在接待髋部骨折患者的过程中应面带微笑,举止大方得体,态度热情,采用规范的文明服务用语,耐心细致地向髋部骨折患者介绍入院宣教、科室设置情况、髋部骨折患者的大致情况、输液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在日常工作中耐心细致地解答髋部骨折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消除护理不安全因素。避免和髋部骨折患者产生争执和纠纷,注意语言的艺术性,在髋部骨折患者中树立良好的专业形象,使患者有宾至如归的家庭化感觉,更加配合临床医护工作。一些患者往往由于骨折部位出现疼痛和个人无法自理,可能出现一些紧张、沮丧、自卑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要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尽可能帮助患者宣泄负面情绪,提高患者面对骨折及骨折后功能恢复的信心,从而配合治疗。饮食干预主要对于刺激性的食物,要禁食或少食,尤其要限制辛辣等的食用摄入量,食用蛋白质,尽量少食多糖食物,戒烟、戒酒多食用高能量、高营养价值的食物。术后康复性训练:①肌力训练:在术后麻醉效果没有消失前,适度的进行踝关节背曲性被动训练,在麻醉消失后,做踝关节、屈趾、股四头肌主动性运动。主要是包括屈伸踝关节、收缩股四头肌。②关节的活动性训练:术后第3天开始进行关节活动性训练,注意活动力度适当,主要以疼痛作为衡量标准,活动幅度逐步加大。术后1周帮助患者对患侧肢体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还可以进行髋膝关节的屈伸训练,髋关节的内收外展训练,膝关节的完全屈曲。③患者的行走训练:术后1周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可以进行坐立位训练,术后2周进行扶双拐的行走训练,然后再用单拐进行逐步的行走训练,逐步延长走路时间和走路的次数。术后四周开始对患侧肢体进行阶段性的负重训练,注意训练强度的保持,主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度,尽可能减少康复活动引起的疼痛,逐步开展。术后3个月去拐行走。术后生活自理能力训练主要为髋部骨折患者制定日常生活时间表,训练术后髋部骨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鼓励髋部骨折患者亲自动手穿衣服、梳洗、吃饭、大小便等,将每一项生活项目逐步的分割成每一个小步的步骤逐步的完成。综上所述,家庭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恢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蔡建丽,李怀富,阮国锋,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自我效能的康复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172.

[2]李梅芳,罗春华.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渐进式康复护理[J].山东医药,2011,51(18):14.

第5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 骨折病人;康复治疗;功能恢复

为了探讨骨折病人的康复治疗,我们对2007~2008年在临潼疗养院附属医院外科住院治疗的116例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116例,男78例,女38例,男女比例为2.05∶1;年龄2~89岁,平均年龄37.4岁。股骨干骨折36例,胫骨平台骨折13例,胫腓骨骨折25例,内外踝骨折23例,肱骨骨折18例,漂浮膝(又称连枷膝,是指同侧股骨干和胫骨干或相邻的干骼端骨折而导致整个膝关节漂浮不稳[1])骨折1例,均有外伤史。根据病情,分3个阶段对病人进行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

1.2方法

1.2.1第一阶段骨折早期,血肿炎症机化期,约在伤后1~2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局部肿胀、疼痛,肌肉痉挛,骨折端不稳定容易发生再移位,软组织处于修复阶段。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消肿,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其要点为:①抬高患肢制动,以利于消除肿胀。②患肢肌肉做舒缩运动,如前臂骨折病人可做握拳及手指屈伸活动,使上肢肌肉舒缩。如股骨骨折,可做股四头肌舒缩运动。指导患者每日多次锻炼,每次约15 min左右。③身体其他关节每日均进行正常的功能锻炼。另外此期因创伤刺激,机体应激反应,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在骨折的这一阶段应走出“多喝骨头汤骨折长得快”的误区,因为此期骨的愈合并不需要钙、磷质的参与,而是需要有机质的参与。骨头汤主要补充磷、钙质,此期食用油腻的骨头汤,不但会伤胃口,而且大量钙、磷会使骨内的无机成分增高,钙、磷代谢失调,使骨质内有机骨胶原生成受阻,阻碍骨折的早期愈合。所以饮食应清淡易消化,以营养全面的软食为主。对下肢骨折不能下床的病人,还应指导其进行床上排便练习,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

1.2.2第二阶段骨折中期,原始骨痂形成期,约在伤后3~10周。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软组织创伤已基本愈合,局部疼痛逐渐消失,骨折端已纤维连接并形成骨痂,骨折部位日趋稳定。除继续锻炼患肢肌肉舒缩外,要逐渐加大锻炼强度,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先由简单动作开始,动作应缓慢柔和,活动范围由小到大。②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活动次数及强度。③无论主动锻炼还是被动锻炼,都应慎重,严防再次骨折。④有条件者,可给予温泉泡浴,促进血液循环,利于骨痂生长。此期间病人的饮食应由清淡改为高营养、高蛋白、高热量饮食,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还应补充含钙量较高的食物。

1.2.3第三阶段骨折后期,骨痂改造塑形期。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患肢软组织已恢复正常,肌肉有力,永久性骨痂形成,局部压叩痛消失。功能锻炼的目的是恢复肌力和关节活动度,主要以抗阻力为主。应注意除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某一关节活动仍需限制外,其他锻炼都可进行。此期饮食应以滋补为主,以促进骨折完全康复。

2结果

本组通过对骨折病人进行了骨折内固定及外固定治疗后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等康复治疗,其中11例下肢骨折病人拆除外固定时有轻度关节僵直、水肿,经温泉泡浴结合锻炼理疗后水肿消失,关节活动恢复正常范围;1例漂浮膝骨折经手术内固定治疗后,下床负重锻炼时膝关节僵直,经锻炼理疗2周后好转;其他病人均正常愈合,无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的发生,收到了良好效果。

3讨论

本组对116例骨折病人进行的功能锻炼、饮食调理及健康指导,使患者陪护能够协助患者以适当、科学、合理的方法正确地进行功能锻炼,使骨折病人康复治疗的关键因素得以保证。功能锻炼的目的是在不影响固定的前提下,尽快恢复患肢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的舒缩活动,防止发生肌肉萎缩、骨质疏松、肌腱挛缩及关节僵直等并发症[2]。饮食调理增加了患者全身营养,满足了骨折愈合的生理需要。我们认为,骨科医护人员只有根据具体的骨折部位、患者年龄及骨折类型等实际情况,为骨折病人量身定做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才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及功能恢复,减少病残。

参考文献

[1]蔡汝宾,臧奇,王浩然.关于“漂浮膝”确切含义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55-356.

第6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尺桡骨双骨折;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康复治疗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是骨折中较为常见的一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对手臂功能的影响也不仅相同,每一种治疗方法的选择都要根据患者的病因和类别来定,每一种的治疗也都决定着每一名患者对前臂痊愈后的功能要求。因此,慎重的选择治疗方式是对每一名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治疗不仅仅是是骨折的尺桡骨长合,还要尽可能恢复前臂的功能,最起码是基本功能。要具体病情,具体治疗。

1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诊断

只有了解了骨折的病因、分类,对病情加以准确的诊断,才能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治疗的最佳方案。

1.1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病因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①直接暴力,前臂双骨折多数情况下是由于重物的打击或者机器、车轮的直接碾压,又或者刀砍伤,在同一平面上造成横行或粉碎性骨折,也同时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软组织挫伤,肌或肌腱断裂,进而导致尺桡骨骨折周围的神经血管损伤等;②间接暴力,顾名思义,是由暴力传导引起的,比如在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通过传导至尺桡骨,桡骨所承担的力多于尺骨,易先断裂,若残余的暴力较大,会使暴力通过骨间膜向内下传导,引起尺骨骨折;③扭转暴力,如果在跌倒时手掌着地,同时前臂发生旋转,骨折会发生在尺桡骨的不同平面,造成螺旋骨折或斜行骨折,这三种就是最常见的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病因。

1.2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分类 骨折的分类是选择治疗方法的重要参考。可以分为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一般的闭合性骨折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联合康复治疗,而开放性骨折,在根据开放性的严重程度选择是,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康复治疗。还可以分为单纯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粉碎性骨折不用说了,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康复治疗是最佳的治疗方案。单纯性骨折一般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再联合康复治疗。不同的分类和损伤程度可以准确地选择治疗方式和方案,有针对性治疗才会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方法

骨折的一般治疗为复位、固定、康复三个步骤,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也一样。只是由于是尺骨和桡骨同时骨折,导致治疗的手法比较繁琐,并且对医生的技术操作有着严格的要求。

2.1手法复位外固定 尺骨和桡骨双骨折会发生多种移位,若手法复位不当,会发生尺骨和桡骨交叉愈合,影响其旋转功能,因此在手法复位时要注意畸形和旋转的发生。患者麻醉后,取仰卧位,在肩外展90°,屈肘90°位,沿前臂纵轴向远端牵引,肘部向上作反牵引。若为桡骨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上骨折,近折端由于旋后肌和肱二头肌的牵拉而呈屈曲、旋后位,远折端因旋前圆肌及旋前方肌的牵拉而选前,此时应在略有屈肘、旋后位牵引;若骨折线在旋前圆肌止点以下,近折端因旋后肌和旋前圆肌力量平衡而处于中立位,骨折端应在旋后端位牵引;若骨折在下1/3,应在略旋后位牵引。经过充分的持续牵引,纠正缩短、旋转、成角的相同或不同平面的移位后,术者用双手拇指与其余手指在尺骨间用力挤压,使骨间膜分开,紧张的骨间膜牵动骨折端复位。由于是双骨骨折,其手法复位的方法就比较复杂,同时还要注意双骨折时,若其中一骨属于稳定性骨折,而另一个属于斜行、螺旋的不稳定性骨折,应当先复位稳定性骨折;如果发现斜行骨折向背靠拢,应注意远折端有旋转,应先纠正旋转,再进行复位。手法复位成功后,用石膏夹板固定,等到手臂肿胀逐渐消退后改为上肢管型石膏固定,一般8~12w可达到骨性愈合,定期去医院检查,观察骨性愈合的程度,随诊治疗。

2.2切开复位内固定 在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下,开放性骨折,即受伤时间短、伤口污染不重,合并其他损伤,畸形愈合时大多数采用切开复位的方式。麻醉后取仰卧位,患肢外展于80°手术台上,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手术。首先在尺骨背面的骨折处做一个纵形切口,依次分离组织,显露尺骨骨折处。可采取髓内针内固定,将选好的髓内针由近侧骨折端逆行插入,从尺骨鹰嘴远端穿出,并于穿出处皮肤做一小切口,使髓内针穿出皮外,以便于复位。将前臂置于旋转中立位,把骨折端橇拨复位,并用持骨钳固定。髓内针保留皮肤外1.5cm,并弯成钩状,以利日后拔除。复位桡骨时在前臂背面的桡侧骨折处做纵形切口,依次切开手术范围内的组织,分离肌肉,切开骨折处的覆盖肌显露骨折端并将骨折复位。也可用髓内针固定,在骺板的近端用小圆骨凿做一斜形骨槽,将选好的髓内针插入骨槽,再沿桡骨纵轴方向打入骨折远端的髓腔,将骨折端复位并暂时固定,使髓内针通过骨折端,并继续打入骨折近端至桡骨颈部。也可用加压钢板螺钉固定,若病情较严重,也可联合使用。最后松开止血带,控制出血,观察骨折复位满意和骨折端紧密接触后,分层缝合各层切口。术后用上肢管形石膏将肘关节和前臂固定在功能位,6~8w拆除石膏,定期检查骨折愈合情况,若已愈合,可及时开始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康复训练,术后6个月拔除髓内针。

2.3康复治疗 手法复位、切开复位固定后都应该嘱咐患者抬高患肢,密切观察术肢的肿胀程度,肢体的深、浅感觉,以及其运动功能、血液的循环情况恢复和不良情况,以便做到治疗的有效调整。尤其要防止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要定期的拍片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4w以后可以开始练习肘、肩关节活动。8~10w后要在拍片证实骨折已经愈合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前臂旋转活动。康复治疗是必要的,复位和固定只是恢复前臂尺桡骨的解剖结构,而康复治疗是在恢复了正确的解剖结构的前提下,恢复其运功功能,是治疗的关键步骤。

2.4前臂尺桡骨特殊骨折的治疗 尺骨上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大多数是由于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导致的,这样的骨折大多数人用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联合康复治疗。先复位桡骨,有利于恢复前臂的长度,这样就可以撑开重叠的尺骨,助尺骨复位成功,若手法复位失败,也可采用切开复位,再固定。桡骨下1/3骨折合并尺骨小头脱位,是因直接打击暴力或者间接暴力传导引起,可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固定,若不成功,使用切开复位,钢钉固定。

前臂尺桡骨双骨折是骨折较常见并且比较复杂的骨折,其治疗方法也要有针对性,尺桡骨是手臂发挥运动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手部运动的重要连接点。前臂尺桡骨双骨折的治疗是否得当关系到前臂功能的恢复,因此,根据不同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并重视康复治疗,使患者得到有效地治疗,是每个骨科医生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马晓春.不同治疗方法对尺桡骨干双骨折前臂功能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2,19(5):738-739.

[2]袁春,苟三怀.前臂尺、桡骨干双骨折的外科治疗[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08,5(6):37-40.

第7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量化健康教育;小儿骨折;疾病认知;依从性

由于小儿好动,生性活泼,缺乏危险防范意识,临床小儿骨折比较常见。小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环境及他人言语的感染,情绪波动性大,对疼痛较敏感,缺乏耐受性。有的小儿娇惯,不愿意受夹板或约束带的约束,家长对小儿过分溺爱,造成小儿骨折愈合程度及功能恢复受到影响[1],因此护士对骨折患儿的护理难度较大。本院于2012年1月~2013年2月,针对骨科的小儿患者实施量化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及家长对骨折的认知程度,有效降低了小儿骨折造成的骨折错位、骨痂生长不良、畸形愈合、运动功能恢复不全等并发症的发生[2]。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2月,在我院骨伤科住院急诊的124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其中观察组男38例,女24例;年龄3~10岁,平均年龄(4.81±2.36)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24例,锁骨骨折21例,尺桡骨骨折14例,掌指骨骨折2例,胫腓骨骨折1例。对照组男29例,女33例;年龄2~11岁,平均年龄(5.64±2.11)岁;骨折部位肱骨骨折16例,锁骨骨折23例,尺桡骨骨折18例,掌指骨骨折3例,胫腓骨2例。比较两组患儿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4例患儿中,98例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术,7例行锁骨克氏针内固定术,13例患儿给予医用高分子夹板外固定,6例胫腓骨骨折患儿给予石膏托外固定。

1.3护理 两组患儿均给予骨伤科常规护理,患肢制动,观察患者末梢血运及感觉,注意饮食营养,指导患儿及时复查拍片等。

1.4健康教育

1.4.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随机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利用每次治疗、护理操作及巡视病房的时间,针对患儿及家长表现出的健康问题,现场用口头讲解方式,向患儿及家长进行健康指导。

1.4.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量化健康教育:采用文字资料、口头讲解及实践指导相结合方式,在每次治疗前后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相关健康教育。①护理人员预先设计好小儿骨折健康教育计划实施量化表:表格内容包括小儿骨折疾病知识讲解,骨折的相关治疗方法,骨折愈合过程,石膏固定、夹板固定及骨折手术后的配合及护理;②指导家长如何正确观察患肢末端血液循环及神经压迫症状;③患儿骨折最初几天可能因疼痛、恐惧而不停哭闹,甚至不愿受夹板或石膏托的限制,提醒家长要有耐心,不要放任孩子。强调家长配合的重要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早期愈合。同时对语言接受能力强的患儿,用简明易懂的语言告之接受外固定的必要性,使之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3];④患儿出院时预约复诊时间,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1.5疗效判定标准 ①健康教育前后,评价两组患儿及家长对疾病认知、治疗、护理及观察等方面的了解程度,总分100分,了解:≥60分,不了解:

1.6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 健康教育前,两组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无统计学意义;健康教育后,两组患儿及家长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前均有进步;观察组患儿及家长对骨折认知(90.32%)、骨折治疗及护理(91.94%)、骨折观察(95.16%)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54例,良6例,差2例,治疗依从性优良率(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小儿骨折是小儿时期多发病,其中大多数因配合治疗及专业护理而恢复良好。部分患儿因家长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教育,使骨折患儿发生恢复及功能障碍,影响患儿后期的生活,给患儿、家长及社会均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4]。

小儿骨折的有效康复,正确的治疗方法是一个方面,良好的护理及患儿和家长的治疗依从性也起到关键的作用。相对于医护人员,家长对骨折疾病的了解认识不是很全面,不知道如何配合及护理患儿,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教育。①应针对具体的骨折部位,向患儿及家长讲解治疗的方法及原理,以取得家长的合作;其②指导家长正确观察及护理骨折患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把骨折的并发症消除在最小状态;③孩子是小皇帝,任性、哭闹,告之家长为了孩子的恢复和健康,不要姑息纵容孩子的反抗行为;④说明骨折愈合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及时带孩子复诊,以保障治疗的连续性。

本研究结果显示,量化健康教育后,两组患儿及家长疾病相关知识了解程度较前均有进步,且观察组了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骨折患儿及家长进行量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其骨折认知度,提高治疗依从性,对小儿骨折恢复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秀梅,秦瀛,王阳,等.脑外科患者不同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评价研究[J].中国疗养医学,2013,22(01):75-77.

[2]招少卿.量化健康教育和随机健康教育模式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02):468-469.

第8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关键词】 康复护理程序;股骨颈骨折;髋关节功能

近年来,股骨颈骨折的患者也日益增多。股骨颈骨折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关节功能障碍、肢体畸形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对股骨颈骨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患者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临床上关注的检点。术后积极的康复训练不仅能缓解髋关节置换术的疼痛,还能有效促进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总体生存质量[1]。我院2011年12月至2012年4月对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康复护理程序,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0例股骨颈骨折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摄标准患髋正侧位x线片及骨盆x线平片证实;意识清晰,无神经或精神方面疾病而影响其日常活动,有较好的认知能力;全部患者均采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排除手术禁忌症、陈旧性或病理性骨折。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70-84岁,平均(79.5±5.2)岁。致伤原因:车祸伤46例,骑自行车摔伤28例,行走摔伤2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72h。骨折部位:左侧55例,右侧45例。骨折类型按照解剖分型:头下型37例,经颈型30例,基底型33例。骨折移位按照Garden分型:Ⅱ型58例,GardenⅣ型42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采用的手术治疗方法相同,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护理程序,具体措施如下:

1.2.1 术后1周内(第一阶段) 麻醉清醒后挤压和按摩患者的小腿,指导患者进行及健肢的主动运动与患肢踝关节、脚趾的主动屈伸运动。术后1d开始股四头肌等长收缩练习,先收缩5s,再放松3s,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踝关节和小腿采用间歇性气囊肢体加压仪进行治疗。手术后第2d,在CPM机的协助下进行膝、髋、踝关节被动屈伸运动。

1.2.2 术后1-2周(第二阶段) 逐渐扩大关节活动范围,由被动运动过度到主动运动,髋屈伸肌、外展肌、股四头肌抗阻训练,仰卧位直腿抬高运动,患肢抬高控制在30°以内,每次练习控制在5min,3次/d,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屈膝从15°开始,在不引起疼痛的前提下每日增加训练角度,目标>90°;根据患者的情况逐渐增加练习时间和次数;之后进行坐起训练和起立坐下训练,练习过程中注意患者有无心慌、出冷汗以及恶心等不良反应出现,及时停止练习[2]。结合患者的体力恢复情况让其自主进行穿衣、梳洗、进食、床上排便等活动。

1.2.3 术后2-4周(第三阶段) 当患者健侧下肢具有正常的活动能力以及患肢可靠的内固定时,进行站立、负重、行走、转身训练。术后1个月,可适当根据X线显示的骨折愈合情况进行患肢的负重训练,缓慢的半蹲起立、原地踏步练习、上下台阶练习,患肢由部分负重逐渐到完全负重。

1.3 观察指标 两组术后均随访6-12个月,平均8.5±2.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功能:满分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3]。从疼痛、功能、畸形、运动范围等4方面进行疗效评价,Harris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用(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

2 结果

两组在功能、疼痛、畸形方面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颈基底部与股骨头下之间的骨折。老年人是骨质疏松的高发人群,由于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加上协调性差,身体不灵活,该骨折的发生率较高。老年患者多合并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等疾病,保守治疗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2]。要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术后的康复训练必不可少。本研究将康复护理程序引入5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康复锻炼中,针对骨折患者的特点及个体差异,有计划、有步骤、按照康复的不同阶段程序化的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指导,通过按摩和挤压小腿,进行被动、主动的肌肉舒缩运动,利用肌肉收缩时对血液、淋巴液的肌肉泵作用,促进血液、淋巴液向心回流,促进炎性物质的吸收,加快肿胀的消除,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增加训练强度,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了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促进了髋关节功能的恢复[3]。结果显示,观察组的髋关节的运动范围显著大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总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程序能够显著促进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丽文,吴欲晓,郎史文,等.康复护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后髋关节功能康复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08,7(9):696-697.

第9篇:骨折的康复方法范文

【摘要】 目的:探索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方法。方法: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结果:经术后6月~3年随访,平均随访10.5月,按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SMH综合评分,优1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术中应尽可能重建大小结节的解剖位置,修复肩袖损伤,术后积极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有助于功能改善,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 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人工肱骨头置换术

人工肱骨头置换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自2004年10月至2008年4月对4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行人工肱骨头置换术,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男3例,女1例,年龄64~71岁,平均66.2岁。按Neer分型法分型[1],3例4部分、1例3部分粉碎性骨折。受伤原因为摔伤(肩部着地或手掌着地扭转);4例患者受伤时间均不超过1周,身体状况良好,无手术禁忌。术前常规摄正侧位X片及CT片,检查显示为1例肱骨头向后外旋转移位,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3例肱骨头向前外与肱骨近端短缩重叠移位;4例肱骨头均有不同程度的粉碎性骨折,伴大小结节的破损,不伴有关节盂及肩峰的骨折。

1.2 方法 全麻,仰卧位,用软棉垫将患肩垫高,手术顺三角肌内侧缘进入,注意头静脉及内侧血管神经鞘的解剖位置,尽量保护肩袖及周围软组织,沿肱骨解剖颈“T”形切开关节囊,暴露肱骨头及大小结节。不可随意去除破碎的大小结节骨块,并注意尽量保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在肱骨大小结节的附着点。取出肱骨头,测量其大小,逐步扩髓,安装试模。以结节间沟或前臂纵轴为标志,调整试模位置,使术后肱骨头获得140°~145°颈干角及35°~40°后倾角。安装正式假体,复位,检查肩关节活动及稳定性,用22号钢丝将破碎的肱骨头大小结节捆扎在肱骨假体柄近端,仔细修补破损的肩袖,放置负压引流,关闭伤口。

术后处置:颈腕悬吊,术后1 d开始进行主动握拳的肌肉收缩运动,术后2 d逐渐进行肩关节前后钟摆式运动,术后3 d进行肘关节屈伸运动,术后3周逐渐做肩关节内收、外展运动并开始进行肩关节上举锻炼,在医师指导下鼓励患者正常使用患侧肩关节,定期门诊随访。

2 结果

按美国半关节成形改良评分系统(scoring system-modification for hemiarthrop lasy,SSMH)[2]综合对肩部疼痛、功能康复、肌力及运动范围3项内容进行评分,每项满分10分,共30分。优:27分以上;良:24~27分;可:14~24分;差:低于14分。术后随访6月~3年,平均随访10.5月。本组评分平均27.12分,疼痛方面平均9.00分,功能方面平均8.00分,肌力与运动方面平均7.62分;4例中优1例,良2例,可1例。肩关节主动活动平均前屈110°,外展85°,外旋25°,内旋至80°;被动活动平均前屈120°,外展95°,外旋30°,内旋至85°。无撞击综合征发生,平均肌力4~5级。1例术后随访2年时X片检查显示有假体柄轻度下沉,1例随访1.5年时X片检查显示关节周围骨赘形成,但均对关节活动无明显影响。

3 讨论

3.1 人工肱骨头置换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 随着CT及MRI的发展,我们对肱骨近端骨折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患者年龄、骨折类型、损伤程度、骨质状况及患者对功能的要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3]。在比较了以往的患者后我们看到,对于按Neer分型1、2部分骨折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效果较为理想;但对于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石膏及小夹板外固定不能达到有效的解剖复位,造成创伤性关节炎、关节僵直等,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还耽误了患者宝贵的治疗时间;对于较为年轻,不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患者,可根据骨折情况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效果肯定;但对于年龄较高,伴有骨质疏松的肱骨近端严重3~4部分骨折的患者,由于存在肱骨头坏死、骨不愈合、关节粘连等并发症,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常常造成肩关节功能丧失;而采用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可以早期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有效的改善了关节功能。

3.2 人工肱骨头置换手术指征 针对高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肱骨头缺血性坏死、肩部恶性肿瘤等以往难以治疗的疾病,肩关节置换手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4]。对于肱骨近端3、4部分骨折的老年患者,尤其是那些骨质疏松的患者,开放复位内固定术失败的风险大大提高,早期行肱骨头置换术是合适的治疗方法[5]。研究表明二期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其术后肩关节的功能,明显较之前无手术史的一期人工肩关节置换差[6]。目前公认的人工肱骨头置换术适应证是:4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肱骨头劈裂性骨折,肱骨头压缩骨折范围大于关节面40 %,合并严重骨质疏松的3部分骨折和骨折脱位[7]。

3.3 术后康复训练 有效的术后康复训练甚至与手术同等重要。康复训练要求医师的参与及指导,根据Neer的康复原则[8],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为被动的辅助练习,术后24 h内即可开始。首先是钟摆活动练习、仰卧位的辅助下前屈上举练习以及仰卧位被动外旋练习、肩部肌肉等长肌收缩练习,活动度应严格限制在术中记录的活动范围之内。术后6周时若在X线片上存在大小结节愈合的证据,则开始第2阶段的康复练习,主要涉及早期的主动活动练习、抗阻肌力练习以及牵拉练习。术后3个月后开始第3阶段的康复锻炼,主要是在保证患侧肩关节恢复良好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练习,目的是逐步完全恢复患肩的肌力与活动度。人工肩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锻炼大约持续1~1.5年。由于康复时间相对较长,所以康复训练要求术后病人的坚持和家属的配合。术前就应该向病人及其家属详细交代其重要性。手术成功的前提下,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病人的配合成为肩关节功能改善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刘志雄.骨科常用诊断分类方法和功能结果评定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3.

[2] Kay SP,Amstutz HC.Shoulder hemiathrop lasty at UCLA[J].Clin Orthop,1988,228:42-48.

[3] 江少波,朱辉.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232-233.

[4] 尹庆伟,江毅.人工肩关节置换的历史回顾与展望[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7):612-614.

[5] 刘璠.关于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手术方式选择的探讨[J].中华外科杂志,2006,44(4):279-281.

[6] Hettrich CM,Weldon E,Booran RS,et al.Preoperative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imporvement in shoulder functian after humeral hemiarthop lasty[J].J Bone Joint Surg(Am),2004,7:1446-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