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量子力学基本知识精选(九篇)

量子力学基本知识

第1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Abstract: In "Basic Quality Inspection" course teaching of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major, according to the job demands of quality inspector of electronic products, we insist on ideas of matching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with post structure, matching course content with professional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matching teaching situation with working situation, and dividing teaching content into basic elements of competence and elements of applied competence; teaching uses task-driven method.

关键词: 质量检验基础;课程改革;设计理念;课程实施

Key words: Basic Quality Inspection; course reform; design idea; course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180-02

0引言

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质量检验基础》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电子产品质量管理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程。本课程围绕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开展课程改革建设,集理论学习、工厂见习、综合实训于一体,既重视理论教学,又强调对学生岗位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毕业后可以零距离适应岗位。

1课程目标

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及专业核心能力要求,制定了本课程的课程目标为:要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有从事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工作的基本职业技能和素质。其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质量检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电子产品生产过程的各阶段检验方法与规范;能力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电子产品检验工作技能,能够进行质量把关;素质目标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等。

2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理念为: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相一致,项目任务设计与实际工作任务相一致,教学实施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一致。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岗位能力构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线索,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教学,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零距离上岗。

课程体系构建与岗位构成相对应,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培养相对应,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相对应。本课程体系呈现由知识、标准到技能阶梯递进式教学模式,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第一阶段为质量检验基础知识,即岗位基础;第二阶段为质量检验行业规范,即岗位标准;第三阶段为质量检验技能操作,即岗位技能(如图1所示)。

3课程实施

课程实施以对应岗位能力构成为依据,该课程体系分为两大模块:模块一是基本能力要素(12学时),即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员的岗位基础和岗位标准;模块二是能力应用要素(30学时),即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员的岗位技能。本课程共42学时,其中每周6节,共7周教学周。《质量检验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如图1所示。

模块一包括三个项目:项目一质量检验基础知识、项目二质量检验文件、项目三工厂见习。项目一分为四个具体学习任务,项目一是适应于各行业的通用的质量检验知识,内容比较简单,主要采用讲授法,精讲知识点,结合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讨论,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项目二分为两个学习任务:检验计划和质量检验规范。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介绍电子行业的质量检验规范,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索电子企业质量检验规范,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学习行业标准,掌握检验依据,为模块二的技能学习铺垫行业标准。项目三工厂见习,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校外实训基地开展工厂见习活动。工厂见习过程由企业专家向学生进行实地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内化基础知识,将所学知识与工厂的实际生产相结合,并对岗位形成认知,初步了解岗位工作任务,为模块二能力应用要素的教学做好铺垫,增加感性认识。

模块二包括三个项目,这三个项目是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来划分的,即电子产品生产前工序检验、过程检验和后工序检验三个阶段。模块二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将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学习任务,通过课程任务的完成,掌握知识与技能。“明确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任务评价”是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四个主要环节。在每次课前事先告诉学生课程任务,各学习团队分工协作,做好方案准备,咨询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任务,包括理论知识的梳理、教师的示范操作,期间学生仔细观察,领会操作技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操作,遇到问题及时请教老师或同学,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的技能不断螺旋上升。最后,师生共同评价学习成果,总结任务完成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技能,教师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

4教材

结合本课程标准编写新教材,教材应符合以下几个要求:体现本课程设计理念,坚持理论知识够用即可的原则,将理论知识融入于教学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中,强调理论知识在岗位实践中的应用;教材内容应与时俱进,体现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对应岗位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教材中技能训练的设计的内容要具体,要有可操作性;体现对高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5课程评价模式

“只有当评价能够扩充学生的学习机会,而不是限制他们的学习机会时,评价才是有价值的”[1]。传统的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是采取书面形式的纸笔测验形式,所评价的主要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却不能如实的反映学生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的掌握情况。基于对评价结果的追求,学生往往关注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忽略了对于专业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学习。教师也无法通过评价结果真实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技能本领。本课程评价模式为:平时表现占20%,课程任务考核占40%,课程考试占40%。平时表现的考核主要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纪律表现和课堂表现等情况进行考核,可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风;课程任务的考核主要对学生根据完成各个课程教学任务的表现,根据学生技能操作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等做出评价;课程考试在课程教学结束后进行,主要考核学生对电子产品质量检验基础的理解及综合应用能力,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2个小时。这样的考核方式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与反思的机会,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他们在学习中的态度、情感以及与他人合作、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及时掌握学习动态,从而不断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徐国庆.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周国烛,王文博,韩志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哲学思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01).

[4]李时雨,秦传江,姜秀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7).

[5]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关键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09,(06).

第2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1 渗透观念建构的专题复习内容

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从别处直接吸收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是事实、概念、原理等具体化学知识,经思维处理后在学习者身上所留存下来的一种化学素养,这种素养一旦形成就会引导和影响着学生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思维习惯和方法选择。

通过一轮复习的知识点错误统计来看,学生就是对知识所隐含的方法、规律不熟悉,实际上也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专题复习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观念上。化学基本观念不是以现成结论的形式出现在教材中的,而是内隐于课程教材知识体系当中并随知识层次的推进而发展深化的,基本观念并不单独存在,它总是寓于具体的化学知识当中并通过它们显示出来,具体化学知识是化学基本观念形成的载体[2]。专题复习时要避免为了面面俱到而过多地讲、过多地练。选择什么内容作为专题复习的内容?其依据应该是化学基本观念的最集中体现的载体。因此专题复习不能就题讲题,针对知识讲知识,而必须选择最能体现化学基本观念的知识并且讲解知识背后所隐含的化学基本观念。结合教学实践,笔者确定专题复习的具体内容及确定依据归纳如表1。

专题复习应该针对教学中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即一轮复习中学生掌握较薄弱的知识点。笔者分析了“离子反应”一轮复习中学生错误率较高的习题,归纳出“离子反应”专题中三个重点内容,即陌生情境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限定量物质的离子方程式的判断和化学反应中隐含反应的判断。尽管在学生问题统计中还有个别学生对方程式、离子共存的条件还不熟悉,但应该看到出现这种问题是偶然的,是个别现象,二轮复习应该集中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而不是个性问题。在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学生会存在这三个薄弱的知识点呢?可以认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面对这些知识点时就是解题,没有形成良好的化学思维,导致没有形成完整的化学基本观念,因此在专题复习时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观念。

2.1 通过新情境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培养学生的守恒观

守恒思想中具体包含三种守恒:一是化学反应是原子的重新组合,故都存在着物质守恒,从宏观角度看即质量守恒,从微观角度看即以微粒为主的粒子守恒;二是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即电子守恒;三是化合物及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电荷数相等呈电中性即电荷守恒。

(3)酸性条件下,双氧水与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2 突出限定量物质参加的离子反应书写,培养学生的定量观

用“数”和“量”来表达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即是对化学的定量描述。同质不同量的物质在反应程度和反应结果上会有所不同,因此会导致实验现象和产物的不同[3]。限定量物质参加反应时,由于部分离子完全反应,而另一部分离子[本文转载论文网 ]过量,这样生成的物质就有可能存在不一定完全符合化学式中阴阳离子的个数比。由于不同量的物质反应而导致方程式不同是对物质的定量研究,是生成过程中的现实情况。通过对定量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可以培养学生的定量观念。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快速判断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在一轮复习时很多教师告诉学生要运用守恒法去判断方程式正误,如果离子方程式中原子不守恒特别是电荷不守恒,就可以直接判断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这种判断方法的确是判断离子方程式错误的一种简洁方法,但由于学生思维的局限性,学生认为不符合守恒关系的离子方程式是错误的,同时认为符合守恒关系的离子方程式就是正确的。这种单纯考虑是否守恒,而忽略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各种可能分析,是导致错误的常见原因。因此在复习时要采取针对性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化学反应中可能存在的隐含反应,找出反应本质,培养学生的反应观。

3 教后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常有“一轮复习看学生,二轮复习看老师”的说法。用化学基本观念引领高三专题复习教学,是笔者在教学中的尝试。通过实践来看,学生在复习中感到比较困难的,考试中总是出现问题的知识点,是需要教师点拨的,也恰恰是二轮复习最核心的部分。

本节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新情境条件下方程式的书写;定量物质参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及复合反应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这些也是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知识。通过典型例题剖析和针对性训练,学生经历了知识的整合过程,加上教师的点拨,应能达到培养基本观念的目的。

高三的专题复习教学需要解决“对路和到位”问题。“对路”即复习的内容必须是确有必要,“到位”即学生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可以对中学化学基本观念进行梳理,整理出化学基本观念包含的内容,从而在高位上引导化学专题复习。如果这两个方面都做到了,那就是在“时间贵如油”时期内高效的专题复习,否则就会出现“高原”不能拔高的现象。

第3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 工商管理;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

一、引言

近年来,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社会也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富有创新能力。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专门针对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非常少,更没有关于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评方面的专门研究。本研究试图在系统分析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开发一套有价值的测评量表,从而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指导。

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内涵界定及维度划分

1、大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教育心理学家一般认为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主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能力更多的指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在巩固己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研究而获得知识、取得新的突破和新的成果的能力(李越、孙枕戈,2002;刘助柏、梁辰,2005)。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由自我学习能力、信息意识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知识交流物化能力形成(曹景富,2003)。易茜(2007)认为分析和理解能力、实践技能、自学能力、创造能力和多学科交叉贯通能力组成大学生创新能力。

综合而言,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信息知识获取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知识交流能力。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商企业培养具有数理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文奇,2008)。

依据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领域及就业岗位的特点,除了上述能力外,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还应具备如下创新能力包括:①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创新能力的基本体现;②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它是创新的基础;③学习能力,它是创新的基本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的发展潜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构成及测量指标体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划分有不同的观点:

(1)三要素观点:罗玲玲等(2003)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由创新意识、现实创造能力和潜在创造能力三个要素组成。邓成超(2004)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杨燕、邵云飞(2009)界定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知识积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素质三个方面。

(2)四要素观点:王家w、曹颖颐(2007)提出,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技能。其中,创新学习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能力、信息检索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标新立异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包括基础知识水平、专业知识水平、交叉知识水平和创新知识水平;创新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想象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灵感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包括创新活动成果、课题独特水平、课程设计质量和毕业论文质量。

(3)多要素观点:孙波、杨欣虎(2007)提出创新能力指标要素应包括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自学能力,科研能力,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认识能力,迁移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评价决策能力和组织交往能力等。禹智潭、黄炳根(2008)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其中,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包括思想能力、愿望能力、意志力和纠错能力;创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包括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绎法和反问法的运用能力。

综合上述各位学者的观点和维度及指标划分,笔者初步提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维度如表1所示:

三、研究方法

1、访谈法

访谈法的目的是初步了解大学生对于创新能力的认识。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选择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样本为访谈对象。我们邀请了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旅游管理五个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共计31名本科生参与了本次访谈,男女生比例基本相当。第二步是认知访谈。我们设计了访谈提纲,主要围绕“大学生如何认识创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内涵”、“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等问题展开,引导学生积极发言。第三步是访谈分析。首先,将原汁原味的访谈内容整理成若干访谈案例,然后由3名研究人员对访谈案例进行内容编码与内容分析,并汇集各自的分析进行总结提炼。我们将不同学生的观点先整理到一起,以句子为单位分析每句话所代表的观点,并形成表格。然后将各种观点进行归类并统计每种观点出现的频次。

2、开放性与半开放性问题问卷调查

这是为了对访谈法的补充和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维度。我们在吉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旅游管理、物流管理、会计等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学生中随机选取了100名学生作为被访对象。

开放性问题部分主要设计了两个问题:(1)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哪些方面?(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有特别的构成要素?问卷回收后,我们将被访者所回答的内容进行整理和编码。半开放性问题,主要是笔者经过初步的文献回顾,整理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维度和细化指标,让被访对象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在相应内容后打勾,同时,对于已有指标中没有包括被访者所想到的让被访者进行补充。问卷回收后,我们统计各维度及已有指标的认同数并决定保留或者剔除,同时增加被访者新增维度及指标,确定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量表包括37个测量题项。

3、封闭式问卷调查法

基于上述基础,设计了《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量表》,对于量表中的每一题项,都经过四位相关领域教师反复推敲和完善,并采用李克特5点量尺,其中“1 表示非常不重要,2表示不太重要,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为了保证量表开发的科学性,先后进行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预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信度、效度检验。通过分析,剔除不合格的问项,优化了测量量表并进行了正式调查。

四、量表预测试

预测试在吉林财经大学进行,选取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学等七个专业的大一到大四各10名学生,共计280名本科生作为被访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5%。

1、信度分析

采用CITC分析和Cronbach α信度系数净化测量题项。某题项CITC值小于0.3且删除该测量题项α系数增大,则表示可以删除该题项。分析发现,创新实践能力维度的题项4的CITC值小于0.3且删除该测量题项后α系数增大,因此删除该题项。

2、因子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剩余36个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KMO值为.928,Bartlett球形检验卡方值4278.727,显著性为0.000,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经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发现有六个因子特征值大于1,解释方差累计达到65.297%。其中有3项测量题项因子负载小于0.5,分别是创新意识维度的题项1、题项6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题项6。因此,删除这3项题项,余下33题项,得到六个因子,与前文分析相符。

五、量表正式测试

1、样本与数据

正式调查是在吉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和吉林财经大学进行。这三所大学分别代表了综合性大学、工科大学和财经类大学,同时也代表了211院校和地方院校。这三所院校都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分别向每所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发放200份问卷,共计600份调查问卷(吉林财经大学被访对象都是没有接受过预调查的本科生)。回收有效问卷3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65%。

从表2来看,样本中男女比例相差较大,男生(占36.2%)明显低于女生(占63.8%)。年龄主要集中在18到24岁之间。年级主要集中于大二和大三(部分原因是大四学生不在学校)。专业分布相对均衡,学校分布也较为合理,这也是我们希望的,符合本论文对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的样本要求。

2、量表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正式调查所获得的数据依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测量题项进行因子分析。凡是因子负载小于0.5的题项就删除。经过三轮因子分析后,由33个题项调整成为23个题项,因子负载都大于0.5,因子分析共得到最终的六个因子(如表3所示)。而且由信度分析的结果可见,各分量表的Cronbach's α值界于0.696-0.815之间,大于0.60的基本要求。可见,该量表的信度都比较高,量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较高。

3、量表的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分析。本研究所采用的测量量表基本是借鉴现有的量表编制而成,所参考量表在前期经验研究中已为相关专家学者所认可。同时,针对本研究特点,在原始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并通过向专家请教和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座谈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等方式对设计量表作了补充和完善,再经小样本预测,可以认为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收敛效度分析。收敛效度可由潜变量提取的平均变异数抽取量(AVE)来说明。如果提取的平均方差AVE在0.5或以上则表示潜变量的测量有足够的收敛效度(Fornell & Larcker,1981)。从表6能看出,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维度AVE值满足0.5的下限要求,表现出了较好的收敛效度。

(3)区分效度分析。参照Fornell & Larcker(1981)研究,如果两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小于这两个潜变量的AVE均方根,说明区分效度满足分析要求。区分效度的检验如表4所示。该表显示了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其中对角线括号内的值为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各潜变量AVE的平方根值都大于其所在行和列的相关系数值,说明量表具有很好的区分效度。

六、结论

经过上述研究,本文最终获得了包含六大维度23个题项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测评量表。

从维度的划分来看,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包括了创新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实践能力。

从测量指标来看,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27个测量指标,访谈研究和半开放性问卷调查之后增加到37个测量指标,量表预测试之后保留了33个测量指标,正式调查最终保留了23个测量指标。充分表明本研究对于测量题项的谨慎选择。

从最终的分析结果来看,由23个测量题项构成的六大维度,不仅信度检验符合要求,而且具备较好的内容效度、收敛效度和判别效度。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该测量量表也是较为科学的。这套量表可以作为今后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关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参考。 (作者单位:1.吉林财经大学;2.吉林工商学院)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国际营销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2013年度财经类高等教育研究基地项目“提高吉林省财经高等教育人才创新能力与创业能力研究”;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以物业管理专业为例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 苏晓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4-16.

[2] 李越 孙枕戈.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05):35-40.

[3] 刘助柏 梁辰.知识创新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 曹景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及途径[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100-101.

[5] 易茜.财务会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4):92-94,113.

[6] 江文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08):17-19.

[7] 胥群.浅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4):146-147.

[8] 罗玲玲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 2003(08):59-61.

[9] 邓成超.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量质化评价[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4(06):164-168.

[10] 杨燕、邵云飞.TRIZ方法在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1-4.

[11] 王家w 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08):133-137.

[12] 孙波 杨欣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7(0l):35-38.

第4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电子类职高学生主要工作方向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电子设备安装、调试、维修、产品的销售服务、工艺编制与技术改造等工作,为了学生能适应这种岗位的需求,我们应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熟练的基本功。掌握读图识图能力,安装焊接能力,测量调试能力,查找资料能力,设计制作能力。了解岗位标准,学会总结分析,书写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将来实际工作的要求。

(一)读图、识图的能力。只有读懂电路原理图,才能了解工作原理,去生产、去加工、去分析、去检测、去维修维护实际电路。能不能识读电路图直接影响学生应用实际电路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技术的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呢?这需要在多方面的培养。首先,在理论授课过程中,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里除了要讲解一些典型原理电路外,还应讲解一些实际应用电路,使学生能积累一定数量的典型器件应用电路的知识。其次,在实验实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每个单元电路要看懂电路图,再制作实物。将原理电路图和实际硬件电路对应起来识读,在测量中明确测量的参数在原理图中的含义,提高理解分析能力。在对整体电路的学习中,着力理解整个电路是由哪几部分典型电路构成的,各部分电路在整个系统中的功能是什么,电源的供给方式,电路之间的信号的传输处理过程是怎样的。从而使学生掌握一些识读实际原理电路和具体硬件电路的方法。最后,把识图技能作为一个专题来进行讨论,要利用专门的时间来讲解电路图的识读方法,综合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二)元器件的测量能力。职高学生的基础较弱,习性好动,细心和耐心都需要培养。而电子产品的制作过程中是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否则实验必然失败。在具体焊接前正确的识别元件,判断管脚,处理元件都不是可以忽略的细节,否则只能返工检修。通常制作电子产品的电阻,电容,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以及一些特种元件都需要能够正确的识别和判断。来确认其参数、管脚和安装位置。经常有学生在照样焊接时做得不错,可一离开样子,却错误百出。这就是不能正确识别造成的问题。在对元件的测量和判断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元件的测量判断标准。通过测试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确实掌握元件测量的基本功。

(三)安装焊接的能力。各种类型的电子产品都必须通过焊接工序。安装焊接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良好的焊接安装技能,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焊接工艺知识。能了解良好焊点的形成机理,知道焊接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材料,常用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初步掌握通孔插装焊接技术,表面安装焊接技术,拆焊技术集成电路焊接技术等。了解虚焊,假焊对产品的影响及判断虚焊,假焊的方法。通过测试实际考核学生对焊接技术的掌握程度,要求人人达到合格的水平,此外还应专门进行焊接安装工艺实训课题教学,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去指导学生掌握焊接安装技能。

(四)测量调试检修能力。作为生产一线的电子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测量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正确选用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去检测具体电路参数,并能根据要求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在课程基础实验中,应使学生掌握常用电子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典型电路参数的测试调整方法;其次,要加强综合实验、实训等实践性环节,可以给定实际电路原理图和具体元器件,让学生自己去搭接电路、选用仪器、测试和调整电路参数。也可以给定一正常或有故障的实际硬件电路让学生去测试调整电路参数或去排除故障,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测量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实验、实训过程中。

(五)印刷电路板的设计和制作能力。初步掌握电子线路及印制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是职高学生职业能力和今后专业上发展的一个要了解的重要方面。虽然各种成熟的电子电路数不胜数,但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要实现某种功能应选用哪种电路更好?某种电路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何改进?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技术性能要求,查询、收集相关资料,运用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分析研究类似电路性能并进行改进,通过组装调试等实践活动,设计制作出性能指标达到相应要求的电路。在实习初期我们用多孔的万用电路板来制作电路,并不需要讨论印刷电路板,只是在后期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讲解印刷电路板的有关知识,给学生介绍印刷电路板的设计方法和制作工序,让学生动手亲自做一块电路板,感受制作的全部过程。

(六)查阅资料选择分析能力。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在实际学习工作过程中,有很多是我们所不熟悉的、陌生的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要学会查阅各种资料并为我所用。教会学生查阅晶体管手册,集成电路手册,学会使用网络来寻找需要的资料。我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从开始布置思考题,提供参考书,过渡到只布置思考题,不提供参考书,到最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来逐步提高学生的查阅、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二、整合实践过程,培养工程能力

我校开设的电子专业课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实施办法,都应有相应的理论要求和技能要求。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由同一位教师来完成,按需要分时进行教学,理论教学为实际应用服务,实践教学应紧密地和实际应用相联系,实践教学即能为验证理论教学服务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应用电路是一个综合的系统的电路,用到专业课程各章节的知识。因此,在实践教学的安排上,要考虑到各专业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间的相互配合,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整合,全盘优化考虑。实践性教学环节可分为三个层次进行。

(一)基础训练。主要通过课程实验、电子工艺实训,训练学生识别选用元器件、使用常用电子仪器、测试简单电路、掌握焊接装配工艺等技能。课程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测试电子电路和使用电子仪器的能力。通过对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测试和对各种电路性能指标测量,巩固学生所学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学会正确使用仪器和科学地测量电路方法。为后续实训环节打下基础。电子工艺实训,目的是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操作规范,通过元器件检测、筛选、焊接装配、制作印制电路板、电路调试、故障排除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生产一线实践工作的训练。既学会生产一线所需基本技能,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和职业道德,为学生将来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二)模块训练。就是对某一单元电路进行专项实训,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能掌握一些专项技能,积累一些实际电路知识和工程知识。通过以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电路等为主的实际应用电路的设计、制作安装、检测与调试,分阶段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并为后面的综合训练做好铺垫。使学生切实学会“识图、设计制作、焊接安装、测量、上岗、查资料、写文档”,为今后从事生产,实践应用工作打下基础。

(三)综合训练。在模块训练的基础上,将模块电路综合成某种系统电路,即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计算机电路等结合起来,能根据所需实现功能,充分应用通用的单元电路改造和设计相应原理电路及印制电路板,并进行制作安装、综合调测。目的是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个阶段我们主要带学生进行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安装调试,电视机的调试检修,单片机控制楼道门禁系统的原理介绍等系统电路的训练。通过查阅资料、选择方案、设计电路、制作电路板、安装调试、撰写报告等环节,系统地进行电子电路工程实践训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今后有效地应用电子技术打下基础。

(四)顶岗操作。作为生产一线的工作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应当掌握生产工艺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要求学生了解生产工艺管理体系的任务及工作程序,知道主要工作方案、工艺规程的编制方法,工艺过程的控制方法,工艺管理基础的实施方法等。初步掌握常用工艺文件编制的思路、要点和方法。应专门开设生产工艺的理论课程,来讲述生产工艺管理和生产工艺技术的有关知识。并进行生产工艺实际训练,来模拟工厂电子产品的生产过程。采用流水线方式组织生产,组装、调试、检验严格按工艺文件的要求进行。控制好各个工序管理的环节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在这个阶段根据学校的安排我们带学生到工厂进行参观学习,进行顶岗操作。亲自体会工厂生产的全过程和工作要求。

(五)书写文档。学生将来作为生产第一线的工作和技术管理人员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我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报告、文件、论文编写的格式和主要内容,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写的总结报告、实验报告、课程设计报告、各种测试报告、工艺管理文件、毕业技能鉴定等要严格要求。并要加强锻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实施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电子工艺实训、电子产品制作实训中,要仿照企业控制产品质量的方法,建立健全每道工序质量的控制办法,措施到位、责任到人。严格按企业所要求的质量观念去要求学生,让每位学生都能学会产品检验的标准,让标准细化可操作,参照企业的管理模式去管理学生。加强自检、互检、专职检,层层把关,帮助学生建立质量第一、文明生产、安全生产、遵守劳动纪律的观念。从多个方面、逐个项目去考核学生的实训成绩,而不能只重视结果。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真正体会到控制实训过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加强学习,不断创新,紧跟时展

第5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引导项目;引深项目

电子测量技术是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职业技能性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电子测量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对电子产品的检验技能,以使学生毕业后能胜任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应用、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及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对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要求也越来越高。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在新的教育形式下,认真探究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以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校总体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1.高职院校电子测量课程授课对象的现状客观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的扩招使学生生源中文科生的比例大增,这些学生的工科基础理论相对薄弱;电子测量技术课程的授课对象多为大三学生,他们刚刚经历了专转本的筛选,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较差,搞错周期和频率单位、不知两者互为倒数关系的学生大有人在;部分学生有学习的欲望,但又苦于前面课程底子没打好。这些学生又有阳光、活泼,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点,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发挥智慧的基础,面对当前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授课对象的现状,改进课程设置,加强该课程的内涵建设,将质量提升起来,是电子测量技术课程亟待进行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

2.教育部有关高等职业教育的文件及当前“用工荒”现象主观要求进行教学改革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等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新一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求也需要我们系统地谋划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管理模式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准生产型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观上也迫切要求电子测量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二、电子测量技术教学改革的措施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在逐渐深入,教学方法必须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切入点也得到了职教界的共识,广大教学工作者亦在积极探寻教学方法改革,改进教学模式。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主要存在如下两方面的问题。

其一,大部分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沿用了传统教学体系,其教学方法和模式依旧桎梏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上,教学内容没有从实质上突破传统单一式,理论色彩过于浓重,同时所授内容滞后于高职教育的需要,以至于并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完全地激发起来。其二,某些高职院校电子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其课程结构以及结果上来看,诸多方面有待实践中来完善。电子测量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体怎样个改法,确实是门学问。现就我校电子测量技术实施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阐述如下。

1.彻底改变过去与任务相脱离的、单纯学习知识的课程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项目式教学不能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方向,但大家都在这样做了。可以说,项目式教学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电子测量技术课程必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的相关性组织课程的传统模式,应该按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来组织课程。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精心组织项目,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通过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学习不再成为一种痛苦的经历,不再避而远之。项目式教学模式易于激发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主动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2.按照项目工作体系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重构课程结构,适当删减理论知识,强调知识体系的纵向衔接

项目式教学突出强调课程结构,要让学生获得哪些知识,而且要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将直接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开发课程结构,不但要使课程的宏观结构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而且其微观结构也应以工作结构为基本依据。电子测量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其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以及微机原理等多方面的知识,我们将其偏深、偏难的理论知识予以删减,把握理论内容“必须、够用”的真正内涵,兼顾一定程度的可持续发展性要求,将教学内容重组,相关知识打包,在教学过程中围绕工作任务,先把学生带入工作场景,并初步授以技术实践知识,然后深化到技术理论知识,借助“引导项目”和“引深项目”,由浅入深,梯式推进。电子测量技术实施项目式教学的具体过程举例如下。

遵循认知规律,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放大电路出发,以“电压串联负反馈放大电路的设计与装调”作为电子测量技术学习的第一个项目,在学生开始做该项目之前,教之电子测量基本概念、测量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常识等技术实践知识。然后学生动手搭接电路的过程中授之晶体管特性图示仪的使用方法、万用表检测元器件及测量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方法,结合交流毫伏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测量电路放大倍数后,给学生初步阐述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时域测量仪器的基本原理,同时讲授频域测量的相关知识。随后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掌握用失真度仪测量波形失真度的方法和用扫频仪测量放大电路的中心频率值、频带宽度等幅频特性的方法。以上述第一个项目作为引导,以“音响放大器的设计与装调”作为引深项目,在学生做的过程中,在理论上从高频和低频两部分深化对信号发生器的认识,深化模拟示波器和数字示波器在结构组成、多波形显示及示波器应用上的认识。以“数字万用表的设计与装调”作为第二个引导项目,知识链接到万用表的测量原理、电压测量基本知识、数字域测量基本知识,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用到的仪器有万用表、信号发生器、示波器、逻辑笔等。以“基于单片机数字频率计的设计与装调”作为第二个引导项目的引深项目,深化对时间和频率测量的认识,该项目中还涉及到电子计数器、智能仪器及虚拟仪器的使用。总的来说,通过精选典型项目,在“教学做”相结合的过程中用到什么内容就教什么内容,既把握了理论内容的深度,又达到了学科内容的完整性。同时精选的项目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动机,提升了职业技能。

3.采取与项目式教学相匹配的考核方式

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的发展过程,传统的考核方式已不适应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评价涉及项目任务进行过程中各阶段的学习评价、项目任务的完成质量和平时表现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

三、结束语

面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项目式教学已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但从长期来看,项目式课程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对于高职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是遵循教育规律,抓住战略机遇,坚持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知识的学科逻辑,同时又能一定程度的兼顾学科的系统性来制定项目式的课程体系表,通过典型项目的教、学、做,来提升高职教育的整体品质,为社会输送多层次、多样化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琼,郭南初.基于项目教学的学生就业技能培养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9,20(4):77~79

[2]丁心庆.论电子测量仪器发展的新方向[J].硅谷,2009,16:23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号

[4]黄建钢.培养模式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0,9:41~42

[5]陆绮荣,顾炳根.电子测量与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6]管莉.实用电子测量技术项目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王月爱.探索《电子测量技术》在项目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55~56

第6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电子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尚亚蕾(1979- ),女,河南许昌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应用;杨彬(1983- ),男,河南温县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河南 鹤壁 45803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0-0164-02

一、构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背景

目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第二类是理论设计型人才;第三类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即我们通常说的技术工人,是社会大量需求的创造社会生产力的最直接人才。一般来讲,前两类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完成,职业教育主要进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具有双重性,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得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走在了前列,但诸多方面的差异如教学方式、教学设备以及中西方文化等,使我们不能完全照搬他人经验。因此,在借鉴他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电子专业的教学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体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国内电子专业教学现状

1.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目前学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材、课堂、学校为中心,强调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学习,注重学科的系统性、课程设置的规范性。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然而却忽视了知识的应用性,忽视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知规律,从而降低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具体到电子专业而言,目前基本电路的工作原理与分析方法的学习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而真正赋有实践意义的实验实训,由于时间的原因,内容大量被删减,只剩一些验证性实验,充其量只能算是对理论知识的印证和加强。很少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创造性思维。不设计、组装、调试、维修电子产品,触及不到电子专业使学生感兴趣的核心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同时也降低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2.课程开发体系以学科为基础。教学计划的编写一直以来是我国高职高专课程开发的重点。整个过程虽然也有行业企业的参与,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最终导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上岗后不能很快适应,凸显不了高职教育的特点,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例,高职高专学生不仅应掌握一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基本电学原理、典型电路分析,还应具备根据实际要求设计不太复杂的电子产品并通过绘制原理图、设计、印制电路板、装配元器件并最终调试出成品的专业技能。但是,目前大多数毕业生只能掌握一些专业理论知识,根本不具备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操作技能。况且随着近几年招生分数线的下降,录取的学生文化知识底蕴越来越差,加上难懂的电学原理,使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对电子专业失去了兴趣和学习的信心。据调查,职业院校电子专业的毕业生除极个别的同学能够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以外,相当多的同学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或没有技术含量的普通工作。这也是这些年全国电类专业招生普遍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样就造成了极大的教育浪费,逐渐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随着社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看重,高职教育应改变以理论为重心、实践支撑理论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够用为辅。依据教学目标确定实训项目内容,根据项目内容确定所需的知识点,再由知识点对课程理论内容进行整合,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技术应用能力,突出先进性和实用性。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过程中,通过对真实岗位能力的分析,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四大模块为核心。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块如165页图所示。

第7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教学;说课;仪器分析;定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023-0033-03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选自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专业第6轮规划教材之一《分析化学》的第十九章第三节。教材内容丰富,具有权威性。本次课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相对重量校正因子的测定,归一化法,外标法和内标法。

2.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次课承接上节课“气相色谱仪的一般流程和定性分析方法”,以概论部分“色谱流出曲线基本术语和概念”为知识基础,对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一一进行了详细介绍,从而为具体的实验设计和定量计算做好准备。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对样品组分的定量分析是主要工作,“气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实验和工作中的定量分析和计算。

3.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和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为:①知识目标:掌握归一化法、内标法和外标法的定量分析方法;理解各种定量方法的特点及适用范围。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归纳总结、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定量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③情感目标:使学生树立积极主动、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课堂教学。[1,2]①教学重点:定量分析方法以及适用范围;确定依据:定量分析是对气相色谱数据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要得到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必须使用可靠的定量分析方法;学生实验"气相色谱对霍相正气水中乙醇含量的分析测定"要根据内标定量分析方法对实验进行设计,对数据结果进行处理和计算;“高效液相色谱”这一章中,定量分析方法教学内容和本节基本相同,学生实验“芩连片中黄芩苷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也要用到外标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②教学难点:重量校正因子的理解、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及灵活运用。确定依据为:重量校正因子的含义较为抽象。每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由于原理不同而有着各自的特点,因此难点在于使学生充分理解校正因子以及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原理,在此基础上,根据分析工作的实际要求灵活选择合适的定量分析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大二下学期的基础必修课。学生在大二上学期已经学习了分析化学的基本知识和一些分析方法,结合具体的实验训练,对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通过本学期仪器分析“色谱概论”章节的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色谱分析方法的基本知识。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认识到仪器分析课程的重要性,因此对新的知识领域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兴趣。药学专业的学生在大二期间基本上还是以基础课的学习为主,课程任务比较繁重,而仪器分析课程内容较为琐碎,讲述性内容较多,学生普遍缺乏总结概括的能力,对所学的前后内容不能做到较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所学知识不能较好地运用到实验设计和操作当中。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归纳总结,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践。

三、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采用课堂讲授为主,结合讨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3,4]以启发式教学作为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因材、因人施教,科学组织教学内容,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活动,使教学方法富有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活力,使学生在丰富多彩和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得到知识的熏陶。

上节课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课程内容做好预习,并利用网络资源,以“气相色谱、定量分析、中药”为关键词查阅文献资料,初步了解文献中所用到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作为教师举例和学生讨论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充分联想旧知识,由旧达新,以新固旧,做好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指导学生对几种定量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归纳,总结出每一种定量分析方法的特点以及适用的对象和范围。以“气相色谱对霍相正气水中乙醇含量的分析”为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简单的课堂练习,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使学生当堂消化所学的内容,再结合学生课前查阅的科学文献,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要求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施讨论,进行具体的实验设计,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巩固知识,培养综合素质,并做好实验课的预习工作,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程序

1. 课题引入

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学过的旧知识,教师给学生展示一张完整的色谱图,并提出疑问“应用气相色谱仪得到色谱图,色谱峰的峰面积是定量参数,可由仪器软件自动计算得到。那么如何根据峰面积的大小对目标组分进行定量分析呢?”,引发学生思考。解答后可知,峰面积和组分的量成正比关系,根据比例系数引出定量分析中校正因子的概念,使学生明白测定校正因子对于定量分析和计算的目的。教师通过设置疑问,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5]

第8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论文摘要:陈云运用社会主义经济学理论,提出了知识分子是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是“最”基本的重点建设项目、脑力劳动者获得高收入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等重要论断和创新观点,是陈云人才思想的一大亮点,对于我们今天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陈云的人才思想发展有两条线索,一是对党政干部人才的论述,二是他对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分子的论述。20世纪40年代初大生产运动在抗日根据地大规模开展,陈云密切关注着新的发展形势对干部和人才的新要求,敏锐地注意到了经济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重要性,由此他于1941年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1949年以后,主管财经工作和重工业建设的陈云进一步认识到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重要性,面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奇缺,他忧心忡忡,几乎在每一次财经工作会议上都要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多次指出我党必须培养大批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改革开放以后,陈云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思考知识分子的问题,他将其思考的结果表述在1982年写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一封信中,即《陈云文选》第三卷《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下简称《改善知识分子条件》)一文,该文集中代表了陈云对知识分子的观点。

一、陈云论知识分子的主要内容

(一)知识分子是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在《改善知识分子条件》一文中,陈云指出:“生产、科研、教育、管理部门的知识分子,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最宝贵的财富。这一个“最”字,己经表明陈云是在与物质资本、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相比较的基础上,从生产能力的角度谈论知识分子了,他已经认识到知识、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超出了其他任何类型资本(如物质资本、土地资本)的作用,所以用了一个“最”字,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科技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1948年,他说“技术员、技师、工程师、专门家,是管理庞大复杂的近代企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人员”。他在1949年的全国钢铁会议上指出,现有的(指解放初期)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仅30万,“这些人是我们的‘国宝’,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很好地使用他们”川。他在《一九五一年财经工作要点》中,又以实例从反面阐述了技术人才的重要性,他说,解放前我们凭一股热情在太行山修铁路,不懂勘查,结果碰上一座大山,过不去,只好拆掉。解放后在天津修仓库,沿用打仗的方法看地形,结果一下雨,仓库就塌了。陈云十分动情地指出:“像这样的冤枉钱不知花了多少。我们是政治家、军事家,还不是企业家。外行办事总是要吃亏的。偶然浪费少数钱尚可请人民原谅,老是浪费,年年如此,人民是不能原谅的。”他告诫我们必须重视技术人才的作用。

(二)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是“最”基本的建设项目

在《改善知识分子条件》一文中,陈云指出:中年知识分子“是解放后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是今天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各条战线的中坚力量,工作主要要靠他们做。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活条件,应该看成是基本建设的一个‘项目’,而且是基本的基本建设”。在这里陈云用了两个“基本”加以强调,也就是说,改善中年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是“最基本”的建设项目。在1983年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又强调指出,提高知识分子的生活待遇应该作为国家建设的重点。陈云的这些论断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创新性。因为在原有的观念中,给知识分子涨工资、修住房、给予补贴、修科研楼等被认为是消耗性投人,不认为是基本的建设项目,各级政府并不重视。陈云批评了这种长期以来的不正确的做法,他说:“三十五岁至五十岁的中专以上毕业生有四百八十万人,如果分两年提高他们的工资,今年大约需要拿出七八亿元,今后一段时间每年也就是十二三亿元。我们基本建设每年要用五百多亿元,为什么不可以用十几亿元来解决他们的问题,而且,他还试图将他的理论进人中央决策领域,他给当时的中央政治局的每一位常委都写了这样的一封信,为了将该问题落到实处,陈云在该信的末尾说到“此事建议责成中央书记处来抓”,并单独成段,显然是为了强调。这表现了陈云既是经济理论家,更是经济实践家的一贯作风。

为什么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生活条件是“最基本”的建设项目呢?是重点建设项目呢?显然一向强调经济效益的陈云认为,对人才、知识、教育的投资收益比对物质资本的投资收益大得多,而且知识分子的技术和管理作用能够带动其他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举例说,日本和西德在二战以后恢复得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保存了一批骨干,并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专业技术。20世纪80年代初的陈云已放眼世界,思考知识技术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他的观点与历史经验和西方经济学理论是完全吻合的,在近现代史上多数国家(如美国、日本、韩国等)的经济跨越式发展均是教育和技术先行发展、赶超其他国家的结果。因此,陈云从整个国家的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认为“我们把钱用在中年知识分子身上,是划得来的,是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知识分子获得高收人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关于知识分子的工资收人问题,陈云指出“应该向人民讲清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不一样,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比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工资收人上高一些,这是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也是合乎人民长远利益的。陈云关于脑力劳动者获得高收人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论断无异于石破惊天。

由于在“”中,“读书无用论”盛行,知识分子被称之为“臭老九”,知识分子的物质生活待遇很低,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即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脑力劳动者的报酬低于或等于体力劳动者相同条件下取得的报酬数量。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区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虽然宪法规定“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但现实中片面强调了分配结果上的平等,加之长期以来工资制度僵化,形成了脑体倒挂的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制度变革不均衡,部分体力劳动者较早地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积极成果,这种现象更加突出,出现了“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情况。而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脑力劳动在相同的工作时间内可以创造出较之体力劳动更高的价值,为社会创造出更高的社会财富。如果只计算劳动时间的长短,不考虑劳动的复杂程度、实际贡献,那就违背了劳动价值规律。因此陈云深刻地指出,脑体倒挂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他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说:“这是国家的一个大问题,确实要下大的决心,在今明两年内着手解决,不能再按部就班地搞。同时,复杂脑力劳动能力的形成,需要比简单劳动有更多的支出:要进行教育和训练,付出倍加的劳动进行钻研学习。而且脑力劳动需要大量的体力和智力支出,消耗大量的精力。如果使这些复杂劳动能够得以继续或维持,必须以必要数量的生活资料加以补偿。否则,脑力劳动者会早衰,减少寿命,降低工作能力。因此陈云指出:不提高知识分子的工资,“我们的科学技术不可能上去,生产力也不可能上去。只有让受教育程度与工资收人呈正比,才“合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才“合乎人民长远利益”。在20世纪80年代初,也有中央领导人认识到“脑体倒挂”是不正常现象,但只有陈云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进行了阐述,他关于脑力劳动者获得高收人符合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论断,为我党纠正“脑体倒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陈云知识分子思想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陈云对知识分子的论述已包含了人才强国的观念,比如他关于“知识分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的论断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观点对于当前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一)“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全面培养党政领导人才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陈云强调学习是共产党员的基本义务和责任,每一个党员都要学习,不仅一般党员要学习,而且高级干部要带头学习,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形成爱学习的风气;不仅要学习哲学、政治学等人文科学,而且还要学习经济管理方法和科学技术,要努力使自己由外行变为内行,才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不仅要学习国内的知识技术,也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我们对资本主义要很好地研究”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更要在实践中学习,总结经验教训是一种很好的学习途径。陈云就是爱学习的典范,他从一名小学生自学成为党内外知名的经济学专家,并且在其各种登记表上总是填写“小学生”,在延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期间,他还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没有底子,“要老老实实做小学生”,“我自己一也是缺少工作经验的一个,人,这种谦虚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和群众学习。

(二)坚持“德”“才”统一观,高度重视知识分子的培养和使用

陈云在抗日战争时期就建议党的组织部门应当专门成立管理技术型干部的机构,应当大量吸收知识分子人党,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他十分重视培养战略性人才,他多次说,旧商人中,有一种头戴瓜皮帽、手拿水烟袋的人专门思考“战略性问题”,我们要有这样的战略家他多次强调,搞大型建设项目,必须要有专家参加,而且要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

第9篇:量子力学基本知识范文

关键词:量子力学;材料类专业;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22-02

对于普通高校的材料类本科教学来说,要求学生具有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材料设计、性能优选、工艺优化的原则,以及材料的组成、结构和性能关系。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材料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量子力学是半导体、固体物理以及计算材料学、材料测试表征技术等学科的基础,在材料科学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其由于本课程的学习是基于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等前期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这些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而大部分学生对前期课程多有遗忘,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的知识点很多,所以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时复习前期基础课程和预习相关知识。由于知识间衔接紧密,需要逻辑推理内容非常多,学生稍有走神或缺课就会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从而对后续知识的学习也丧失信心。此外,对于工科大环境下的学生群体来说,学生普遍对实用的专业课程较感兴趣,而对基础理论课程不够重视,认为学习非常枯燥也没有大多的用处。种种原因造成了在工科大环境下的理论物理教学特别是量子力学课程的教学困难重重,因此将理论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探索具有专业特色的量子力学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消除学生对本课程的畏惧心理,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的同时也要自觉利用好课余时间学习是解决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本文结合材料类专业的综合情况,经过实践探索,总结几点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

一、与专业课程体系相结合,突出课程的重要性

备课之前先熟悉所授课专业的培养方案,了解学生的已修课程、同学期开设的专业课程以及后续的专业课程。材料类专业的量子力学课程一般在第四学期开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修完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等前期课程。同时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材料类的专业课程,例如材料科学基础、高分子物理、物理化学等,在之后的第五以及第六学期将有大量的学科专业课,如材料分析测试技术、计算材料学等。教师在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知识框架有了整体的了解以后,有针对性地翻阅一下一些核心专业课程的教材,将专业课程当中涉及量子力学基础的内容筛选出来以备用。在给学生讲授第一堂课时既将本课程的重要地位告知学生,哪些课程在后续课程种会涉及到相关知识,哪些领域会用到本课程的知识,以及量子力学对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入学考试以及继续深造时的必要性。让学生一开始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心理上的重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将量子理论与专业内容相结合,包括已修课程和后续课程。通过多学科的渗透将整个材料学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贯穿,凸显出量子理论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意识到量子力学并不是高高在上毫无用处的理论公式,同时也使得量子力学的教学更加丰富和生动。

二、与前沿科学相结合、活跃课堂气氛

当下的高校教师除了教学很大一部分时间精力都用于科学研究。平时实验或看文献时可以将所涉及的一些前沿科技成果加以搜集,课堂上通过多媒体以图片、音响等直观的方式将其进行简要的介绍。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有可以加深对该理论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给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结合理论的应用领域,结合材料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的特色。作者所在的本校是有着交通特色专业背景,本校材料类专业也有水泥混凝土、沥青混合料等工程材料方面的课程,学生就业也有很大比例在交通相关领域。结合本科的这一特征,教师讲课时可以作一些前沿材料在交通领域的最新进展。在讲解知识基础的同时穿插该部分知识的应用方面的展望,展示过程中采用借助多媒体以图片、音响和板书讲解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让量子力学这种看似“高大上”的学科也有“接地气”的一面,不至于全是枯燥的理论和生硬的公式,有利于对学生学习动力的激发。对于自己的科研课题也可以作一些介绍,还可以挑选部分基础较好的感兴趣的本科生参与到课题的研究或者参观学习,零距离的接触前沿科学,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鉴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抽象、知识量大、数学推理公式繁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授以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物理思想的和基本的物理模型的建立为主,对于需要推理演算的部分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首先可以拓展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课程考核的成绩以期末考试为主但是学期内平时的表现也是必要的。可以考虑适当增大平时考核的分数比例,便于调动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其中平时表现又可以分为多个方面来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激情。课堂教师讲授为主,适时设问作为课外思考作业,作业以书面形式或者学生在下一次课作简短的展示的方式。才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小论文,鼓励学生多进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书籍写一两篇小综述。在第一堂课即向学生说明考核的方式和比例,在考分的压力下学生自然会积极准备相关内容。在应对这些平时作业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巩固了量课程知识,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当中采用多媒体和传统的板书相结合的方式,多媒体信息涵盖量较大,对一些复杂又必须的推导过程可以采用PPT作快速的展示,而对于一些重要的公式及定理则需要采用板书加以强化,通过教师边书写边口诉讲解,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消化理解。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多展示一些图片、动画等内容,尽量在枯燥的理论讲授过程中增添一些有趣的小插曲,例如该理论提出的科学家的肖像及简介、名言名句,小故事等。在W习原子的波尔理论以及氢原子模型的时候,使用PPT展示基本公式和理论,再辅以教师在黑板上作图的方式讲解。可以将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类比于在操场跑步以及天体的运动,在做计算近似时甚至可以将近似级类比于上课教室内的座次对个人学习效果的影响、人际关系的亲疏对个人情感生活的影响程度等。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多接触一些科普书籍以及最新出版的一些学术专著,例如上帝掷骰子就是很通俗的前沿物理科普书籍。通过多种渠道将量子力学枯燥难懂的教学过程生动化、有趣化。

作为材料类专业核心课程的量子力学一直都是教和学双方都感到很困难的课程。由于量子力学的理论性较强,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学科的实用性不是很明显,学生容易厌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探索适合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与专业课程相结合,与学校特色想结合,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结合最新的前沿科学研究,多方面入手使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有非常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