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精选(九篇)

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

第1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中华儿女共同愿望和愿景,把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时展要求,遵循了大学生思政工作规律和要求,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全国人民、全社会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党和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这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政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是实现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必然选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等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两课”各门课程中,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内容整体融入或依据每门课程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选择融入内容。例如,把“爱国、敬业、诚信、法治”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把“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等内容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等;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它的精髓和内容融会贯通到思政课堂学习、讨论、作业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外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是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阅历和强化思想政治行为观念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学习体会、启发、在长期潜移默化环境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养成良好行为和观念,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生产和工作中。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前提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把它的内容和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横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图书馆节目、校园网、微信、微博、短信、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媒介和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和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一项重要内容,要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持久的教育引导。因此,日常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把它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集体宿舍生活、校园活动、吃饭就餐、日常购物等日常生活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标准规范,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识,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作用。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借助高校思政教育完善的体制、机制,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将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全面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为它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提供快速通道。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是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优化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

第2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国民教育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4 — 0022 — 02

一、对“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概念理解问题

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这一命题中的“融入”、“国民教育”和“全过程”三个阶段,是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然而,从目前讨论来看,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分歧。

1.关于“融入”概念的界定。焦翠丽等认为“融入”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当中去,渗透到国民教育的各个方面,为在国民教育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方向提供理论指导。〔2〕周中之提出“融入”意味着有机结合和渗透,不应该是“两张皮”,只有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渗透,才能使教育内容有更强的可接受性。〔3〕杨晓慧认为“融入全过程”是一个内在逻辑性的外在认定与外在规定性的内在实现相统一的过程,经历从“理论”到“教育”、从“教育”到“头脑”两个阶段的转化。其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受教育者价值观的整合与构建这一逻辑起点,实质就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受教育者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方向主导和内容框定,从而实现传统价值、时代需求和受教育者自身价值追求的协调统一。〔4〕8-9在蒋笃运看来,“融入”过程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就是要将科学的理论变成通俗的群众语言,使之适合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这样才能提升可接受性。〔5〕周庆芬等认为融入国民教育就是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成每一个公民的价值信仰和现实行为。〔6〕

2.关于“国民教育”概念的界定。韩振峰认为国民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从纵向看,它包括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等;从横向看,它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7〕百度百科根据我国“国民教育序列”定义〔8〕,将国民教育只看作学校教育,或者等同于“九年义务教育”。

3.关于“全过程”概念的界定。周中之认为“全过程”不能狭隘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限定在校园里,而要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角度加以全面理解。〔3〕孙洪敏也认为“全过程”不应该局限在学校。学校是国民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但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成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国民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不同层面的国民教育使人们认同并且自觉接受并风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9〕

二、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论原则问题,是指基于其总体目标和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研究和基于教育学原则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方法论原则研究,是“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问题研究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研究者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因而,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同样也存在着较大分歧。

1.从教育内容角度出发,肖建明等认为要注意四个方面基本内容的整体性,防止教育过程中顾此失彼;同时又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此统帅和引领其他诸方面的教育内容,防止教育内容的主次不分。〔10〕焦翠丽提出在国民教育中必须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11〕杨晓慧认为要在方向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方式上以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为转换。〔4〕10-12

2.从德育目标角度出发,赵玉华等认为必须坚持“教育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12〕周治华认为强调“融入”,要求建构隐形化、渗透式的德育模式;注重“全过程”,要求实现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13〕李宣海认为必须强“魂”健“体”,强“魂”就是要引领教育、立德树人。健“体”就是要有机融入,使其有效贯穿教育全过程。〔14〕王琴认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贯穿于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转化为每个公民的内在精神信仰和现实行动追求。〔15〕

3.从教育规律角度出发,郝潞霞认为要探索三个转化规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想政治课课程体系的规律性、课程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规律性、教学体系转化为素质体系的规律性;要处理好两队关系,即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的关系、身与言教的关系;要注重一个结合,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16〕杨晓慧认为要注重合规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群体价值实现过程中,教育实践必须既要遵循客观规律,又要符合既定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此外还提出要注重实施“尊重的教育”,指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下,以尊重人的本质、特征和需要为前提的教育。〔4〕43-53

三、路径选择问题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路径选择问题,是增强融入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的重点和难点。从目前讨论来看,主要有三种观点:

1.从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维视域出发,韩振峰认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这三种基本形式构成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主要途径,其中学校教育是主阵地,家庭教育是起点,社会教育是大课堂。〔7〕焦翠丽认为在学校教育方面,就是要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社会教育方面,就是全社会要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在家庭教育方面,必须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教育中的特殊作用。〔11〕李宣海认为要构建大中小学德育有机衔接的新格局,深入推进学校德育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协作的教育网络。〔14〕

2.从教育路径多向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应当要将单向输入路径、双向互动路径和辐射扩散路径结合起来。〔4〕158周中之认为必须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摄下,整合优化德育资源,包括内容的整合、活动的整合以及队伍的整合,目标是“量上控制,质上突破”;重视大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加强社会环境建设;以“责任”为核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围绕各级学校思想中在理论课程改革,加强网络平台建设。〔3〕蒋笃运在认为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理论认知;深入开展各类实践教育活动,强化知行合一,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认同;将其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充分发挥隐性教育资源的渗透作用;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5〕李泽泉认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教材、进课程、进学科,充分发挥学校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促进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形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学生头脑营造良好氛围和条件。〔17〕

3.从教育载体多元化的思维视域出发,杨晓慧认为在继承谈话、理论学习等传统载体的同时,利用管理、文化、活动、大众传媒等现代载体。〔5〕158-176宇文利、周晔等尤其强调要积极应对互联网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网络发展中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探索网上舆论引导的有效措施和办法,〔18〕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占领网络文化教育阵地。、严淑华提出要建立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公益活动。〔19〕

综观近年来国内学界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研究成果,它们正在日益丰富起来,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我们看来,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不平衡、缺乏方法论的理论自觉,所涉及的部分问题还存在研究空间,已有研究的浅层次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真正具有系统性、思想性、创新性、针对性、实证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新华网,2011-10-25.

〔2〕焦翠丽,董淑湛.浅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理论界,2009,(03).

〔3〕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4〕杨晓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5〕蒋笃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中国德育,2011,(03).

〔6〕周庆芬,李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方法与路径〔J〕.党政干部学刊,2012,(10).

〔7〕韩振峰.略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教育与职业,2007(21).

〔8〕国民教育序列〔EB/OL〕.百度百科,http:///view/1143840.htm.

〔9〕孙洪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J〕.文化学刊,2010,(04).

〔10〕肖建明,严秀清.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福建理论学习,2008,(12).

〔11〕焦翠丽.简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03).

〔12〕赵玉华,王艳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校园文化〔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

〔13〕周治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思想理论教育,2009,(11).

〔14〕李宣海.上海教卫系统要努力成为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高原、高峰和示范〔N〕.文汇报,2011-11-24.

〔15〕王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制〔J〕.唯实.2011,(02).

〔16〕郝潞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路径浅析〔J〕.思想政治研究,2008,,02).

〔17〕李泽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J〕.学习月刊,2012,(09).

第3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一、基础理论概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第一次明确的提出,后又在十八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提升高度,此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充分的展现,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同时也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要性方向之一。大学生是我国先进思想接受和传播的主要人员,其本身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需要从思想素质和专业技能两个方面进行提升,才能够使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中变得十分的重要,这样将能够为广大大学生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二、融合教育方向研究

当前在高校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将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思想等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使二者之间能够充分的结合,让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得到提升。而具体的融合教育实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其中

在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并通过马克思主义思想来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思想观,让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就业观,从而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环境的需要,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其中

在实际的职业教育工作中,教职工作者应当结合当前的实际环境形式展开教学工作,让大学生能够始终保持较为先进的思想,能够清楚明白社会需求什么样的人才,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之中实现的理想等。在此?N教育模式下,大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为实现我国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三)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其中

通过将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之中,能够让大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个人理想价值的同时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具备较高的集体意识,注重维护集体的形象。

三、融入教育措施研究

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融入教育措施,才能够让其作用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得到体现,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提出了以下两点融入教育措施。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之中,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大幅度提升,不仅需要现代人才具备较高的专业性知识,而且还要求这些优秀人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具备这两样特征的优秀人才才能够在社会中取得更好的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当代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改变,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观念和教育方式,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且将该体系有效的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这样将有助于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精神支柱,然后让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来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思想道德素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从交流的过程来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意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学生做出有效的开导和针对性的教学。这样将更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并且在其中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为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活带来帮助。

(二)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和设备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十分快速的发展,已近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教育中也同样如此。再加上当前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以来程度较高,对其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为此在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作为教学工具,将一些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传播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在浏览这些知识信息的时候提升自己的思想素养。同时,在校园之内也可以定期为学生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并在这些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能够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观念和素质。除此之外,现代高校应当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当然也包括网络环境,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之中能够受到相应的感染,从而使得教育有效性得到提升。

第4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 融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的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都还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课是中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因此,认真贯彻落实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整个中学思想政治课过程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中学生,成为现在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重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1]。而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一般包括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道德教育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基本吻合。二者的有效融合是为了中学生更好地发展自我。

1.1使中学思想政治课具有导向性和时代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可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如怎样才算爱国,如何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这些比较重大的问题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当代中学生群体中,他们大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时代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对国内外的时事也敢于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但是如何才能帮助他们正确审视现实社会呢?实践告诉我们,对中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最佳选择。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正确发挥政治课对学生的价值导向功能,有利于他们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同时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今时代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结晶,因此,有利于教师准确回答学生的现实关切,以及时代的大是大非,从而让政治课充满活力。

1.2是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政治素养的保障

现在的青少年都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学生的思想领悟和政治素养直接关系日后社会主义事业。而现在部分中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素养还有待提高,在片面追求成绩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为功名利禄,有的则受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影响,对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非常崇拜,甚至还有学生诽谤领导干部,流露出对政府和党的种种不满[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全国人民行动的思想基础,在中学思想政治课上对他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然会提高他们的思想领悟和政治素养,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信仰,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使他们的思想道德得到升华。

2.有效融入的策略

2.1确定明确目标

在初中政治课中融入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观念,从而提高他们的价值分析能力和选择能力,从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3]。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有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敏锐性和自觉性,认真思考如何将二者有效融合。如在《政治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公民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结合有关国际社会的知识加强他们对改革开放重要性的认识。

2.2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在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之后,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成了至关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丰富又抽象,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上将它们有效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容易理解是对教师方法选择的重要考验。其实政治课上的好多道理都可以结合身边小事加以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采取情境教学法,选取一些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且他们关注的文化或政治现象,作为课堂讨论的内容,让他们自主探究,提炼观点,同时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和评价。如事件中的打砸行为,其中心焦点是爱国主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明该行为的可行性,让学生在探究讨论中得出结论,从而加强对爱国主义的理解。

3.结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时代的要求,是今后教育事业中要坚持的一件大事,因为它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思想素养,有利于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凝聚所有人的力量,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韩震.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25(12):125-129.

第5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阐述得很多,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需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内在机制新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需要,是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尹伶俐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群体的期望,需要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者们都认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只是对每一个方面要突出的内容表述不同。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学者们谈得很少,目前查阅到的只有两种观点,说明这个问题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种观点认为,一是一元指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另一种观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价值目标坚定性原则、精神支撑“双核心”原则、道德准则确定性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大部分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寓其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有学者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围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核心内容,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时代精神这一重要抓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基础工程,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有学者提出“五效应说”: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创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能源效应;二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实大学生思想基础,创造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动力效应;三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创造民族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支撑效应;四是坚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创造时代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催化效应;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才培养中的伦理定势效应。

还有学者认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将其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准确把握大学生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探讨得最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有效平台,网络教育是重要途径。

一种观点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创新形式拓展网络宣传阵地。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充分认识、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实际,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要求。

有学者提出“四融合”,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建设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也有学者提出“四融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

还有学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二要理性教育,情景感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要抓住龙头,示范带动,不断夯实党建堡垒工程;四要多管齐下,培育精典,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五要贴近实际,导灌结合,坚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也有学者认为,要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在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上下功夫,在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陈全成也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此外,徐海祥等人还谈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是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扎根实践与理论研究、突出主题与形式多样。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途径、增强实效性的路径等问题论述较多,但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甚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检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奏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杨学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使命[J].宜春学院学报,2008,(5).

[4]杨军,黄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5]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6]李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东方,2007,(8).

[7]王建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9).

[8]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9]刘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指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王彬,穆春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自正发.试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红河学院学报,2009,(6).

[12]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13]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14]徐园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8,(2).

[15]韩晓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6]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7]张林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6).

[18]朱炎,陈于后,王建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第6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

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德育;思想政治教育自十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凝聚中华民族价值共识,提升中国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战略任务。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改革、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2015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明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逻辑主线,将“三个倡导”的基本内容贯彻于课程教学设计及教学内容之中,并最终提出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的教学目标。可以说,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是深刻回答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时代问题,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契合,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适应时展特点提出的新要求。如何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能够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求、学生需求和发展需求,如何增加课程的实效性,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要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门课程,也可以说是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课。它具有与其他课程不同的特点,在实现课程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过程中,更应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与价值情感的体验。课程的特点要求高校注重开展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通过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情境中认知理论,深刻理解,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优化自身的价值体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和提升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经过2015年全面修订之后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中,并成为课程的逻辑主线。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必须将其系统地落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要求中。一方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另一方面,核心价值观需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培育和践行,价值观教育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远远达不到效果的,更重要的是通过身体力行实现内化于心,这样才能外化于行。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专题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和主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设计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有效实施和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这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紧密结合,一切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所以内容才是关键所在。可以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中,各章、节、目的教学主题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一定的契合度,如何更加鲜明地体现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是高校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基于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内容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结构,可以设计以下六个实践教学专题内容。“专题一”:人生蓝图的畅想与描绘。这一专题的内容主要来自绪论部分,在这一专题中,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发展、重大意义以及科学内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使大学生在总体上对核心价值观建立整体认识。课时可选择两个学时,主要完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和了解的教学目标。“专题二”:理想信念的坚守与追求。在这一专题中,核心价值观的融入体现在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存在高度的一致性,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正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使大学生认识到二者的内在统一性。“专题三”: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爱国”这一价值理念,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个人与国家之间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大学生做一名忠诚的爱国者。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是如何通过不断改革和创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平等、公正问题,这使大学生能够结合时代背景更好地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社会层面“平等、公正”这两个价值理念的深刻内涵。“专题四”:人生价值的追问与创造。在这一专题中,课程对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如何创造人生价值提出了思考。这其实也是在解答“人的一生如何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问题,正彰显了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价值理念。在引导大学生追求高尚人生目的、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的同时,高校教师也可以将“自由”的理念引入人生观中。“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这个专题,可以说与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最为丰富。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与源,学习与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国革命道德正是帮助学生认识核心价值观从何而来,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修养,与核心价值观中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一致的,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倡导体现了公民个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专题六”: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这一专题,包括教材的最后三章法律基础方面的内容。

三、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虽然内容是基础,决定着形式,但是形式是否适合也直接影响着内容的发展,一个好的形式当然会对内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专题体系,就必须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首先,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保证教学活动顺利有序持续开展的关键所在。目前,各高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情况并不乐观,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因此,在课程教学设计中,要精心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等一系列教学计划,形成系统性、全方位、整体性的统筹安排。唯有这样,才能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其次,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空间。高校教师应该明确实践教学应包括课内和课外两个教学空间,既指课堂内开展的案例讨论、视频分析、演讲朗诵展示、情景剧表演等活动,也包括课堂之外的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实践教学的创新上,需要解决的是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意识到实践教学空间必须得到拓展,必须超越课堂,走出课堂,最后回归课堂,着力构建内外兼修的实践教学形式。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集体开展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活动———制作“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分钟微视频。实践活动安排在专题五“道德的传承与实践”中,活动主题是培育和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活动由教研室统一策划安排,由任课教师在任课班级进行组织实施。具体要求如下:(1)大学生利用手机或摄像机等设备拍摄身边的真人真事,要能寓意“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理念,不刻意伪装,不弄虚作假。(2)将全班学生分成10人左右的小组,策划、收集素材、拍摄、剪辑等任务由各小组分工完成。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核心价值理念为拍摄主题,完成时间为一周。(3)各小组将完成的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并由小组代表负责阐释作品寓意。教师评选出优秀作品,并推荐到学校网站及其他媒体进行宣传,倡导全校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爱国”这一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升国旗的场景。又如,在“友善”这个主题中,某一组学生拍摄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场景。这种情景式的体验,留给大学生触及内心的感悟,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刻而真实。最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育合力。具有实效性的实践教学,应该是教学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与有机组合。(1)教学资源的共享。实践教学模式的有效推进,需要集中共享校内或校外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充实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并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完成,这需要各个部门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通力合作,建立良好、畅通的沟通机制。(2)学校、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实践教学活动涉及学校、社会和家庭多个领域,除了学校之外,实践活动更需要社会及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参与,唯有这样才能形成教育合力。(3)制度、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活动的开展需要各方面的有力保障,校方应切实从制度、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实践教学最大的保障,确保实践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4)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的发展需要与教学研究互动共进,教学研究成为创新实践教学形式的动力和手段,同时,活动的开展也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素材,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实现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良性互动,才能增强课程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作者:陈玲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第7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国民教育;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

[作者简介]焦翠丽,河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河北保定071001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202-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要求“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贯彻落实好党中央提出的这一战略任务,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并转化为全体公民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追求,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将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必然要求。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集中体现意识形态的本质。社会意识形态所要回答的是思想旗帜、发展道路、精神风貌、理想目标等问题,它所要解决的是举什么旗帜、走什么道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但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问题,而且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问题。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一些政客打着“民主”、“自由”和“人权”的幌子,利用网络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加紧对我进行“西化”、“分化”,进行文化领域扩张和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牢固树立阵地意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这对打牢社会思想道德基础,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是进一步推进理论武装头脑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向人们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加强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冲击着人们的头脑,不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就会迷失方向,就不可能有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在国民教育过程中,理论武装不能放松,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对科学理论的学习、教育活动,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用人民群众熟悉的语言、身边的事例、喜闻乐见的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头脑、扎根人心,真正为人们所接受、所掌握、所认同。

第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还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但要强调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且还要在继承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社会普遍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以提升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精神支柱,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基本内容

根据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相关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系统的价值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和动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核心的内容,要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去。

第一,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我们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来武装人们头脑,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国民教育中,要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活动,特别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人们的头脑,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价值。

第二,在国民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追求目标。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国民教育中必须提倡全体公民树立崇

高的理想,树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他们把个人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理想融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不懈奋斗。

第三,在国民教育过程中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动力。因此,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渗透到国民教育当中,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教育、时代精神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和日常教学计划之中,积极探索适合国民教育的新形势、新内容和新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制定相应的教育目标,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体系。

第四,在国民教育过程中还要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公民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此,在国民教育中必须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对推进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明使命、促和谐的良好氛围和道德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方法途径

国民教育体系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也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同国民教育的内容有效结合起来,特别是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在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第一,在学校教育方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其一,学校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学生头脑,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三进”工作,切实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其二,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使广大教师坚持育人为本、为人师表,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自觉用良好的师德风范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影响和教育学生。其三,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价值坐标,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努力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广大学生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可亲、可信、可学的优势,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规范,使广大学生明确是非、善恶、美丑界限,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推动形成良好校风学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尚。其四,积极拓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新途径,探索新方法,充分发挥学校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课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党团组织、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在思想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在社会教育方面全社会要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一,新闻宣传舆论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宣传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弘扬主旋律,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思想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其二,各类互联网站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唱响网上先进文化主旋律,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三,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其四,要充分发挥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的作用,定期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学习,使教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和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发挥更大教育作用。

第8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1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表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给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1]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比例也逐年攀升,当代职校生作为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1.1高职院校学生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类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首先,从生源上看,一是普通高中毕业生,即高考招收的最后一批录取的高考生,这些学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进入职业院校,其中大部分学生存在心理落差大,自尊心强,自卑感重的特点;二是五年一贯制录取的初中毕业生,这部分高职生由于是初中毕业,因此具有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自控能力相对较差,自身修养相对不高的特点;三是对口单招的“三校生”,这部分高职生因为是中职毕业,在专业技能方面要比其他高职生技能稍强,但是,他们在思想上不成熟,思想政治素质普遍不高。其次,从年龄上看,目前在校的高职生多属于“90后”,他们自我个性张扬,但受挫能力较弱;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与上一代明显不同,他们的价值观更加务实;加之我国推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多数在校高职生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使其存在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自律意识弱、自理能力差等问题。再次,网络的盛行,“微时代”的到来,“90后”高职生可以快速地获得国内外的前沿咨询和一些多元化思想,这使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比前几代同龄人视野要广,心智发展要超前。但是网络时代,各种信息鱼龙混杂,“90后”的高职生仍处于三观的确立期,正确的理想信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很容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的诱导,产生心理上的畸变。

1.2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技能性、行业性的特点,这使得它不同于技能型的中等职业教育,也有别于一般的学科型、研究型的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与普通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差异性。但在现实中,高职院校把普通高校教育目标照搬到职业院校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没有针对高职生的特点做出相应调整,脱离了高职生的实际情况,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空洞泛化,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方面,高职教育时间相对于本科教育时间短,高职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这使得学生对与自己专业不对应的课程不感兴趣,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今后的发展没有用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本身的宏大叙事,但高职生不像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加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课堂、教材、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式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教学模式形成巨大反差,导致学生思想政治课上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的情况时有发生。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2.1解决现实问题的客观要求

党的十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但在现实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第一,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理性认知的欠缺,多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积极向上,但他们的理论不足又流于肤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知度偏低。第二,高职学生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感认同偏弱,他们在认同方面存在着情感缺位,缺乏大众情怀,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社会、个人这三个层面不能从自身个人的内心情感出发去体验、感受、认同。第三,对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认知和实践相脱节,在教育教学中,部分高职学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但它的宏大叙事总使他们感觉离自己甚远,没能很好的践行。导致学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于偏重理论、说教,另一方面学生们也只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一般理论知识,没把它看成既是理论问题,又是实践问题,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认识模糊和知行脱节现象。

2.2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目的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而社会主义事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是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强化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这是民族的“基因身份证”。价值观教育引领时代的潮流,加强价值观教育是社会的内在呼唤。党的十报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作了24字概括,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领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用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来看待问题,提高其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从而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3高职学生成人成才的内在需求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是高职学生成人成才幸福生活的内在需求。现代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专业技术型人才,而仅具备一定技能和知识的劳动者只是职业教育低层次目标。职业教育的高层次目标应该是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还得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约束教育对象认准职业教育的价值、把握成长的正确方向、构筑起精神家园。”[2]因此,高职学生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用理论素养去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育的三位一体,使得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劳动技能,而且能够懂得劳动和生活的真正价值和意义。同时,“90后”的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阶段,缺乏辨识能力,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网络的迅猛发展难免会有各种不良信息和社会思潮冲击着他们的生活,这使得思想意识尚不稳定的高职学生极易受到社会上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因此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90后高职学生的思想阵地很有必要性。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3.1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育作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之一,我们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教学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高职学生的头脑和思想中,要丰富和发展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职院校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传统教育教学方式上开拓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开辟新渠道,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的头脑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普遍认同的行为规范。在秉承理论常规教学基础上,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创新教学方式,用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高职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通过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能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精品课”。

3.2强化校园舆论宣传,培育校园先进文化

校园舆论宣传是加强青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我们要加强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舆论宣传。如开展道德讲堂,讲述身边的道德模范,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多反映学生的利益诉求;多开展与高职学生的交流活动,将最新的理论成果以宣讲、报告的形式在高职院校进行传播;以校园广播为载体,整合各类媒体资源,努力构建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高度重视校园互联网的建设,采用网站、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努力使校园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平台、新阵地。校园文化对在校高职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要培育校园先进文化,强化校园文化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功能。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有理论灌输,而且要将校园先进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学生教育中。我们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深入贯彻学院办学理念,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丰富校园精神文化生活,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有益师生身心健康的多种活动。

3.3搭建实践平台,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9篇: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11-0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和政治任务。这一工作的成效,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1] 这就说明了高校务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的四个方面的内容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进入大学生头脑、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大学生的自觉行动。

一、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可以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精神培育的漫长过程,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缓慢过程,因此就需要对大学生进行持之以恒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引导大学生主动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工作。”[2] 这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环节。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1.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先进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具有理论先进性,所以我们需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和教育大学生,确保当代大学生能够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当面对日趋复杂化、多元化社会思潮冲击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指导起到了航标的作用,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进的方向。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据大学生思想阵地,进一步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大学生。在当代中国,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教育大学生,使之真正融入大学生头脑之中、扎根于大学生内心深处,进而真正转化为广大青年大学生的自觉行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成为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思想先导。

二、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在价值观念多样化情况下,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尤为重要。故此,我们要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大学生,把树立共同理想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且贯穿到高校教育的各项工作中,最终确保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在大学生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必要性。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正确选择,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奋斗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理所当然,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学生更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通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通过正规的思想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进而帮助大学生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就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为大学生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了保障。故此,我们要站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考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务必要着力确立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确实实融入大学生思想与行动之中,进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3.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一种全民族意志,因此,就要求我们在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之后,还要通过实践活动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而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学生,在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变成现实的奋斗和实践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

三、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动力和发展动力。因此,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执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3] 不仅如此,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是凝聚和鼓舞大学生奋发进取的旗帜。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1.要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结合起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进而催生了中华民族内在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发展源泉。我们应该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

2.广泛而深入的在大学生中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突出爱国主义这一核心。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与发展进步的精神命脉。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也是中国各族人民能够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所以,我们必须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过程中,同时也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过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大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加强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教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一起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目前,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适应时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精神支撑和精神纽带。正是因为时代精神的这种作用,所以,加大对时代精神的宣传与弘扬就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唯有使当代大学生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确保其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确立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出了在新世纪人们所要坚持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这就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树起了新的标杆。青年大学生正处于在身心成长时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正式形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成长成才。

1.高校应该重视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务必要把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础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使高校在增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上下足功夫。唯有通过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为大学生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2.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确立自己的价值取向与行为准则。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状况,影响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可以说,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新世纪新形势下,大学生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进而为大学生确立价值取向与行为得以判断。故此,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这就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重大课题。

3.为大学生创造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文化环境。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切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需要良好的文化环境为依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校园文化。众所周知,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把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融入校园文化,这是引导教育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合格接班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6-17.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