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精选(九篇)

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

第1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前言

机械是最早的专业之一,由机械装备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合并而成。该专业工程实践性较强,属于工科类,是以机械为主,光、机、电、气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一个专业[1,2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西部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际情况及特点,本文讨论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1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或中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产品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经营销售、运行管理、生产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1.2培养要求

具有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体为: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2.机械专业存在的问题

西部院校由于资源、师资、教学条件、办学经验等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知识还未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后面的内容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故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课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习时有递进感,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2)学生掌握的能力与需要的能力不对接,学生感觉学了四年,什么都没学到,也有学生感觉,毕业出去后需要用到的知识没学,没用的却学了很多。这是因为,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分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课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是系统综合知识,学生只有运用系统的知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招聘人员反映,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多数都已过时,希望学校跟上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

3.课程体系

3.1 课程设置框架

3.2 专业必修课程

(1)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运算等能力,以为后续的机械设计、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服务,同时掌握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开设了一些比修的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力学、英语等。

(2)机械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CAD、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等。

① 机械制图:能够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CAD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互换性也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打下坚实基础。

② 机械原理:机械原理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在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③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机械专业的核心基础,也是学习机械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前的必备知识。学好机械设计能为后续学习模具、机电产品设计奠定基础。

3.3 专业限选课程

机械专业分为两个方向:(1)模具制造工程方向,该方向主要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三门课程;(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该方向主要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门课程。

3.4 实验及实践教学

为了巩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针对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除了对一些专业课开设课程实验外,还开设了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课程实验:目前开设的实验或建立的实验是只要有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液气压实验室等,而模具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则还在筹划之中。

课后实训:目前机械专业开设的实训有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焊工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电子线路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等。电火花成形、线切割、模具、铣削、铸造等方面的实训及实训中心则在完善和建设之中。

3.5 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此外,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也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我院机械专业主要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第二课堂、专业相关比赛、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大赛、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

4.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讨论,与以往相比,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现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4.1理论教学方面

(1)将冲压模具课程设置在模具制造工艺前讲授;

(2)模具制造工程方向增设注塑模课程;

(3)机电方向增设测试技术课程,机电方向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测试知识。

(4)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机械制造基础是主要讲授车、铣、刨、磨、钻等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刀具、加工设备等,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机电和模具方向学生都应掌握。

(5)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如高等教育应用型教材;

(6)课程设置跟上行业步伐,如增设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元原理、机械CAD/CAM/CAE等课程。

4.2实践教学方面

(1)加强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设;

(2)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相应的实验环节。

4.3其他方面

专业分方向时间从大二上学期延迟至大三下学期;从企业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必要的实训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5.结束语

我院机械类学生偏多,师资薄弱,教师队伍年轻化严重,经验不足,目前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和深度、难度较大的专业改革或专业建设方面还无法开展。总之,我院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国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 17: 65-67.

[2]刘迎春,宁立伟,邓奕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3): 59-62.

[3]杜家熙.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4): 75-77.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YB208);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310605006)。

第2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机械化;新技术;驾驶与操作;教学与培训

1靖远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靖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也是一个农机大县,自从2005年国家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业机械拥有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从2004年的1万多台(套)增加到2017年的2万多台(套),农业机械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农机与农艺的融合以及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的开展,成为扩大农业产业发展规模,提升产品发展水平的主要动力。随着农业机械拥有量的快速增长,装备结构的不断优化,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起来。截至2017年,靖远县已成立各种农机专业合作社63个,为农业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作业服务,推动生产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精细化发展。

2农业机械化教学与培训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

党的明确提出,要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强化公益属性。从中可以看出,国家在精简机构,缩小编制,简政放权,要求事业单位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因此,农业机械化教学与培训工作应及时调整思路,转变工作方法,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要求。

3目前靖远县农业机械化教学与培训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靖远县农业机械化得到了迅猛发展。农机拥有量的不断增加,农机装备结构的不断优化,各种农机化新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对农机化教学与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培训数量要跟得上,培训质量也得提高。之前,受固有模式的束缚,专业教学与培训人员只能被动工作,疲于应付,工作流于形式,这为农业机械化作业埋下了安全隐患。根据靖远县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原有的定时、定点、定任务,将学习和受培训人员集中在县农机学校教学与培训的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需求。

第3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应用;装备制造;专业群

1、专业群定位

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多数在本世纪初由专科学校合并升格而成,主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紧密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及长株潭的产业和行业需求建设特色品牌专业,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面向岳阳及周边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制造业的支柱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培养具有与机械装备制造业岗位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职业发展能力、较强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获得本专业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知操作、精工艺、懂技术、会管理”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生产一线能从事机械产品生产与加工、产品的机械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装备设计与制造及现场生产管理及从事实用产品研发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2、社会需求分析

2.1职业岗位分析

据对岳阳市及周边地区26家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调查,结合岳阳市人才交流中心的数据分析,企业的岗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同时,对我校近3年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等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数控加工类岗位约占25%,普通加工类岗位占约17%,产品设计岗位占约10.8%,产品营销类约占12%。

从未来的岗位需求趋势看,数控加工、普通加工是首选就业岗位;具备机床维护能力、数控工艺与编程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需求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是未来预期岗位。根据以上分析,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具备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数控编程职业综合能力,适合机械加工岗位群高精加工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是当前发展的趋势。

2.2岗位能力分析

据对岳阳及周边地区十多家机械类中小型企业的调查,企业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及部分产品研发,并具有较好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精神。调查数据显示,企业急需“知操作、精工艺、会管理、懂研发”高级技术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3、专业群现状

该专业群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增、本部已有)、汽车服务工程(新增、本部已有)等四个专业。

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龙头,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和焊接方向),汽车服务工程为支撑的专业群格局,并以龙头专业带动专业群各专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4、专业群建设内容

立足岳阳,面向珠三角及长三角地区机械装备制造业,围绕企业机械加工过程,构建课程体系,以企业典型零部件制造过程为依据开发实训项目和工学结合课程,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双师”素质团队和“双师”结构团队为质量保障,以机械加工岗位能力要求为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校企合作,建设集教学、生产、培训、技术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室,实施和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完善实训实习过程的考核与管理制度,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4.1“三对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其一,强力推进专业与企业深度对接。依托制造业“湖南创造”的优势,瞄准机械装备产业的岗位需求,与协议专业共建单位合作,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确定岗位任职要求。其二,强力推进学生与岗位深度对接,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其三,强力推进团队与项目的深度对接,组建学生学习团队、教师教学团队,实现课堂与生产现场相结合、实验实训教学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课堂工场化与工场课堂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4.2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其一,构建基于机械加工过程的课程体系。根据就业岗位群技能分析,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机械加工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按机械加工工作过程分成六大模块: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其二,核心课程建设利用二年建设时间,启动5门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工作,重点建成《机械设计》、《制造技术基础》、《机电传动控制》、《机械制造基础实训》、《机械CAD/CAM综合实训》等5门核心课程。

4.3“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引进、聘请、培养”等方式加速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型教学团队的建设,最终建设成与企业联系紧密,规模适当、成员稳定、水平较高的专兼职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根据本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实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聘用5-8名实践经验丰富的生产一线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校内实训教学、校外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指导。

4.4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围绕本专业“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识岗学习、贴岗实训和顶岗实习的需要,建立融实践教学、产品生产、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在岳阳市、长株潭、武汉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遴选3-5家企业作为生产性实训基地。

5结语

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学院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现代装备制造专业群的构建已初见成效。现拥有省级实践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个、省级校外优秀实习教学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出版教材3部;已成为“湖南省电磁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牵头单位。近五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99.8%,签约率89.9%。其中被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招聘录用756人,约占55%。随着专业群建设的不断完善,我校机械类专业必将为祖国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112

[2] 唐庆菊,于凤云,张文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2):151-163

第4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机械专业;一体化教学;“双师型”教师;课程设置

职业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摇篮,要求学生毕业即走向工作岗位,这就需要学生们在校不仅要学会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掌握熟练专业技能,面临这样的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如果采取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讲完理论后再实训,就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理论和实践“两张皮”。一体化教学是职业学校的一种创新教学模式,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突破了以往教学方法陈旧、刻板的弊端,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生活,学生更易于接受,同时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职业学校的机械专业是培养高技术人才的工科专业,学生毕业一般是去企业从事机械设备操作和维护方面的工作,不仅要会看图纸、懂工艺流程,还要熟练操作机床设备。从培养目标看,中职机械专业的教学也必须与机械行业的发展接轨,企业需要一毕业即上岗的技术人才,那我们的教学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磨合期,在学校强化实践教学,培养综合素质,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一体化教学在这种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势必要不断推行一体化教学。

1 职业学校机械专业教学现状

(1)专业课程设置过理论化

现在很多的职业学校在设置机械专业课程时,还是把绝大部分时间设置为理论课的学习上,学生入学第一年先学习文化基础课,第二年机械专业理论课,到第三年才留一小部分时间到实习车间实训,这样的专业设置实践性课程薄弱、针对性不强、论课程偏多,有些理论课教学内容甚至与实际脱节、与行业发展脱节,忽略了实用性,过多的理论课也让学生因为乏味、枯燥而失去学习兴趣,有些课程理论性过强,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反而丧失了学习的目标,学校又因为实践课和与企业合作实习协调组织麻烦等原因,刻意减少实践课的时间,也减少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机会,这种专业设置的缺陷直接导致了专业和行业的脱节,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窘境。

(2)教学方法陈旧、设施落后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只有两者相协调发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职业学校教师因为教学工作比较繁重,教学方面的创新意识不足,很难有创新的教学方法,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知识。

目前的中职学校,机械专业的实训设备落后,项目设置单一,实训设备数量与学生数量不成比例,很多学校虽然设置了实训课,因为机床数量有限,大部分学机械的学生在实训课上没有上手操作的机会,拿数控机床来说,一把刀具动则三四百元,如果每个学生的支出叠加起来这将是一笔很大的费用,学校因为没有经济效益承受不了这种花费,所以学生上床操作时间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熟练程度不高,毕业后难以针对专业岗位突出就业优势。

(3)教师自身素质有限

当今社会高技术人才都被好的企业招揽,而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居多,没有企业中锻炼的经历,自身就缺少熟练的技术,更无法教会学生熟练技能,还有大部分学校,理论教师和实习教师是分开教学的,各自教,没有相互关联,会导致学生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脱节。

2 构建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1)营造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氛围

首先,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要靠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改掉长期以来落后的教学习惯,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学生自身也要对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只有统一了思想、深化了认识、转变教学理念才能为一体化教学奠定基础。其次,学校要创造一体化教学的条件,引进先进的实训设备,增加实训机床数量,提供充足的实训场地,同时实现校内实训与企业生产对接,把企业的产品、资源和技术引进校内,让企业中的产品在校内就能实现加工成形,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尽快掌握企业所需的技能,并提升他们的岗位适应能力,实现一毕业就能就业的目的。

(2)提升教师一体化教学的能力

教师的能力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体化教学需要能同时胜任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习指导的“双师型”教师,没有“双师型”教师,理论和实训还是脱节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在实践中能熟练处理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论上应具有高级技工以上的证书。他们是教学中能有效的将理论和生产结合起来,并能高效的教会学生的教师,但是现在职业学校的大部分一体化教师根本就没接触过实际生产,根本就没有企业锻炼的经历,只是跟着老教师上过一体化的课,懂一点点基本的操作技能,根本就不具备一体化教师的具备素质,为了培养教师的这种能力,教师应以自身学习和学校委派培训的方式相结合,与企业一起制定教师培训计划,让教师在无课和假期期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和管理学习,逐步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另外,为一体化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的氛围,努力打造一体化教师团队。

(3)调整课程设置

机械产品中技术、信息、知识需要技能型人才,而知识的老化周期加速、产品换代加速和职业的频繁更替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技能,如何改善现在中职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是每个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学校都应重点考虑的问题。课程的设置应依据本地的经济发展现状;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从办学实际出发,针对机械专业的特性,课程结构与设置、教学设计与实践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探究与构建科学的机械专业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理论课和实践课交叉并进,相互补充。校企合作开发一体化课程和教材,一体化课程的开发一定要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要参考专家意见,再开发适合本校学情的一体化课程。组建由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企业专家参与教材编写,根据企业专业提供的企业实际生产中的案例和资料,丰富教材的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的设置一定要紧跟现代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程设置,这样才能产生显著的教学效果。

我国机械行业在迅速发展,市场对机械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我们中职学校机械专业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解决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在中职学校的机械专业教学中大力推广一体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东亚.技校专业理论课与实习一体化教学的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1998(03).

第5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和房地产、快消品等下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而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领域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业产值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装备,虽然使自身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是外资企业不断对我国民族制造业进行干预和收购,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外资”和“进口”的双重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传统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在工业生产逐渐趋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必然的选择趋势。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工程教育评估对于当前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组起草的相关文件:《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方法与程序》、《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学校准备工作指南》、《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专家培训与遴选办法》、《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考核小组工作指南》。专业认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和形成认证报告3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工作组提供申请表,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师资情况(教师岗位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②近3年学生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③图书馆资源概况(学校藏书、专业资源)。④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⑤近3年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工作组接到学校的申请表和申请报告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评析,审核通过后申请学校需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组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其他情况。

3认证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关专业,应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同时,加强基本教学科目的巩固,在培训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师面临机械设计制造逐步与世界接轨,其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中受到挑战以及考验的实际情况。为了在步入岗位中能够具有当代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追求创新,应用新理论,该校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以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为培养方向,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法和理论的应用为培养重点。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和平时的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软硬件物质,并精选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研究本校所适应的独特培训方案以及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使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更具备实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培训711人,603人通过认证,认证通过率达到83.2%。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认可和支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机械工程设计资格认证,该认证在机械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它代表通过认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当今企业需要,通过认证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一些资格持有者的后续跟踪调查中,发现其卓越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双赢。员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浅,从而更加热爱机械制造业,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认证的重要作用

境外许多国家早已通行对机械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认证,我国受到体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响,正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时期。几年来的试点试验证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进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不考虑学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教学内容繁多而缺乏重点,空泛而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学生往往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改革,引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一方面对优秀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养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给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始终不满意,从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其实,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资深的老师、再完备的实验室也很难单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口味的技术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实践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应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实现双赢。

(3)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应具有独立解决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高适应性、高技术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应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方向。

(4)为我国机械工程师得到国际认可,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在生产经济趋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工程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等方面与国际水准还有差距。以《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是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肯定,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加入任何国际认证体系,但是开展大学生工程教育认证为接下来的工程师国际互认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机械工程师必定会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动和技术交流中来。

5总结及思考

第6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目标;课程地位;课程设计理念;课程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8-02

一、引言

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传统教学模式表现为教学过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完整性,缺乏学习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这种学术型的教学模式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高专教育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建设《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省级精品课过程中,认真分析工程机械维修企业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和工作评价,按照教学规律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从而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须的综合职业能力。《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省级精品课程具有自己的特色,并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应用性专业人才提供了有力保证。

二、课程目标及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面向工程机械后市场生产一线,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从事工程机械维修、检测、使用、维护保养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从工程机械维修职业岗位所需求的能力结构及人才规格定位,本课程与《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电器与设备构造与维修》、《工程机械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构成了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18个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工程机械修理工职业所必需的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在理论上进行分析,在实践上具有发动机故障诊断、排除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

具体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1)能说出工程机械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2)能进行发动机的日常维护。

(3)能熟练使用修理工具和维修设备。

(4)能对发动机主要零部件进行检修。

(5)能对发动机的常见故障进行诊断、排除。

三、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由学校骨干教师与企业一线维修工、技术专家合作,通过对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分析,选取教学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模式,建设教学环境,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并通过以下具体步骤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

(1)以培养职业能力为重点,以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按照分析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过程;整合工作任务,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确定能力要求,突出关键能力的步骤选取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现职业性。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以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依据,按照制定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情境;制定课程标准,开发校本教材;组织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评价的步骤实施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

(3)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行业企业各种资源,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建设,通过培养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能力;建设实训条件,构建教学模式;实施课程评价,不断改进课程,充分体现课程的开放性。

四、课程的特色

特色之一:调整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顺序。遵循“多实践、早实践、三年实践不断线”的原则,在第一学期就开设发动机整周拆装实训、将其作为学生三年在校学习的基础课程。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时,是带着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的问题去听课,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特色之二:借鉴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分析职业岗位及职业标准,融入企业技术服务资格标准,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职业综合能力,形成职业行动领域。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结构和重构,实现职业行动领域向专业学习领域的转换,制定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标准。

特色之三: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本课程依托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建立的两个订单班“常林班”和“沃尔沃班”,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订单培养。学生合作企业录用为“订单班学员”后,按照合作企业的要求进行“集中培训”或“循环交替培训”。订单班的教学计划、人数、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聘请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实施。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引入合作企业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教师分别由学院教师和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员担任,参与订单班教学的学院教师需要经过企业的技术培训并取得培训讲师证书。企业为订单班提供教学培训资料、文件,教学设备和教学用车,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贯穿于课程建设和教学实施的全过程。培训结束后,订单班学员优先到合作企业直接就业,实现零距离上岗。

特色之四:依托于企业“订单”合作资源优势,学习最新职教理念——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系列教学文件。本专业技能核心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实现行动领域与学习领域的对接。专业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由教学课件、实训指导书、理论试题库、实操考核标准、学习工作页等相关教学文件和实训设备来实现,以达到锻炼学生职业能力的目的。

特色之五:实施了“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实施“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边学边练,做中学、学中做,经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学习单元—教学模块”的学习,使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特色之六:实施“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选取典型的企业工作任务,按照工程机械各总成拆装检测或故障诊断流程设计教学模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精选维修行业典型案例,有机地将相关知识点融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案例中深入地了解各系统的原理,并能通过系统地分析和元件检测寻出故障源,提高自己的维修能力,调动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各种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色之七:参照工作评价制定教学评价——实施面向过程的教学质量考核。本课程采用过程考核与期末笔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为了体现“教学练做”一体化的原则,考核方案中加大了过程考核的比重,具体比例是:过程考核占60%,期末笔试40%,具体如表1所示:

参考文献:

[1]史雷鸣、杜艳霞.发动机工作站式教学改革与再研究[J].中国科技博览,2011,(7).

[2]赵国柱、姚静.“发动机构造与原理”课程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4).

[3]邓君香,廖向红,军.基于行业标准的《CFM56发动机》课程开发[J].机械职业教育,2011,(6).

[4]张新文,王丽娟.《发动机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学之友,2009,(3).

第7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 农机从业人员;技术培训;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3-0343-01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农村的经济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田作业开始逐步向机械化靠拢,这就要求更多人从事农机工作,如何做好对他们的技术培训工作,让农业机械发挥作用,是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

1 雷波县农机从业人员培训现状

雷波县位于四川省西南边陲,与川滇交接,管辖49 个乡镇、278个村,总人口2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1%。截至2012年11月,全县农机总动力达12.6万kW,其中:有大中型拖拉机311台、微型耕整机1 323台、机动脱粒机895台、提排灌机械1 638台、微水电90台、水能机18台、青饲料机械8 364台、联合收割机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8 063台。有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654个、农机维修企业27个、农机经营企业27个、乡村农机从业人员4万余人。现有农机培训机构1个,编制4人,在岗2人,兼职教员9人。

雷波县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培训农机操作人员,90年代后期开始扩大到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扶贫工程和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务人员进城打工,该县农务人员的逐步减少更加要求农业机械化加速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农机教学基础设施薄弱

近年来虽然针对农机培训做出结构改革,但是新生的机构以及教师队伍仍无法满足新时期的要求。截至目前,雷波县只有1处农机培训机构,编制人员尚不足10人。培训机构对新设备、新机器的补充不及时,陈旧的教学设备无法契合新时期教学的要求[1-2]。

2.2 培训教材内容滞后

现在的农业基础培训结构的教材大多是讲述老设备的结构原理以及操作、使用、维修方法,然而机械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更新换代的周期愈来愈短,老教材不适应新机器的培训要求。

2.3 培训教师队伍专业素质普遍偏低

一是教师队伍人员过少,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机培训工作的要求。二是教师对新机器的知识不能及时补充和掌握,更多的只是纸上谈兵,缺少实践经验。三是教师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不能作为合适的农机培训人员。

3 对策

3.1 加大农机培训所必需的经费支持

根据雷波县现在的农机培训现状,依靠其自身的发展壮大相当困难,只有依靠政府的支持和协助才能发展。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为农机培训工作提供有力的后盾支持[3-4]。

3.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农机培训

在政府支持的前提下,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扩充教师队伍人员数量,选拔具有专业对口的高学历、高专业水平人员组建教师队伍。教师要及时掌握新机器的操作知识,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做到“无实践不教学”的原则。农业部门要组织农业教师定期参加专业技术交流和培训,组建一支强有力的高素质农机培训教师团队。

3.3 建设多元化的农机培训体系

农机培训要系统化、多元化、规范化,拓宽农机培训业务范围,更好地为农业现代化服务。针对农机从业人员的具体领域实行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比如针对联合收割机从业人员,要从机器的特性、操作、保养、结构、维修、使用方法等一整个体系来完善农机操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注重对农机操作人员田间实际作业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农机操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4 调动农民学习农业机械操作知识的热情

农机培训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农机培训往往容易忽略对农民参与热情的调动。现在的农民由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新事物的接受速度较慢,仍然习惯于传统的农田作业方式。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接受现代农业机械化的操作方式并调动其学习机械操作知识的积极性,是农机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送科技下乡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农机培训业务、农机新技术的宣传,让全社会认识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了解最新农业机械技术,支持农业机械培训工作,用科技知识武装农民,激发其学习农机的兴趣。

3.5 创新培训方法,开展多样化的农业培训

创新农机培训机构的办学思路,改变方法,采取将单一的校内教学与田间作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积极组织农业培训机构学员在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学,并提倡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企业联合办学,做到多宣传、多普及、组织教学人员多下乡与农民多沟通交流。教学方式采用随问随答、教学过程书面资料化、注重现场演示等方式,向农民多方位地传授农机技术,普及农业机械操作知识。

3.6 坚定为农服务思想,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广大务农人员的收入普遍偏低,现今的农户都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既渴望学习新的机械知识,又不愿意花费用进行农机培训。因此,农机培训机构要提高服务意识,以社会效益作为高层次的指导思想,积极把农机培训工作纳入到国家“劳务扶贫培训”、“阳光工程”等惠民培训中去。多为农民着想,以社会进步为大局,提高农机培训人员的思想认识。

4 结语

农机培训事业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浩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更需要农机系统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在发展中不断更新观点,灵活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拓宽办学思路,把农机培训机构建设成农民转岗转业的培训基地、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5 参考文献

[1] 吴宗国.新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农技服务,2010(7):146,148.

[2] 祁兴国.谈新时期农机监理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农机,2007(2):64-65.

第8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关键词: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综合实践;创新能力

机械基础实践教学体系是针对工科机械类、近机类专业开设的相关实验实训项目,主要对学生在机械工程基础方面进行综合性很强的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重点培养机械工程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和基础能力。中国制造2025对机械制造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员工不再是简单的操作工,必须有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一定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对原有的实践教学系统进行重构,建立符合先进制造业要求的,集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

1教学体系重构的基本思路

传统的机械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机械制图与CAD绘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技术测量”等系列课程,其传统对应的实验项目和内容主要是认知或验证类,设计型、创新型的实验几乎没有,教学体系的设置无法适应新形势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学生的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有效培养。通过教学体系的整合,加大了创新设计类实验和先进制造技术实训项目的比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依托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多渠道、多种方式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以原有传统的机械基础实验室和实训中心为基础,重新构建了由“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技能训练中心和综合实践及创新训基地”二中心一基地共6个平台、15个模块组成的新型实践教学平台,如图1所示。该平台是分层次、模块化的教学体系,包含了多个实践模块,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有利于提高实践训练水平,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1基础实验中心

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在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上加强机械基础系列课程之间的联系。在保留原有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结构认识与实验、制造工艺认识与等传统实验项目基础上,增设了机械创新设计展示室、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以三维实体造型创新设计为载体的三维设计实验室、CAD/CAM实验室等。引入企业生产中的实际案例,按照基本的认知规律,按机械构造认知机械零件识读与绘图机械构造分析机械零件的选用与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顺序依次进行机械的引导认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设计,将多门机械基础类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融为一体,形成完整的机械基础课程实验教学体系[2],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

2.2技能实训中心

为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基础上,还必须培养学生掌握一定先进制造业技术,因此增加了现代制造技术技能操作及综合性的实训项目。在原有的机械零部件拆装与测绘实训、材料成形实训、常规机械加工实训的基础上,增设了先进加工技术的相关实践项目,如:数控车工实训、数控铣工实训、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操作、三维数字化测量、逆向工程实训、特种加工实训等实训模块,根据专业的不同,老师可选择其中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通过先进制造技术的多项技能训练,学生可对先进制造工艺有一个基本认识,初步掌握现代制造业的基本技能。

2.3综合实践及创新基地

依托学校的校企合作办学平台,创新地方政府支持引导、科技园区介入、学校和企业主体参与的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合作等方式,探索“校中厂”“厂中校”等多元主体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的有效形式,将企业实际生产中的典型案例引入到课堂的教学当中,拓宽知识面,增加课堂信息量,培养学生的工程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如图2所示为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办学的框架图。引导学生参加创新设计协会、机械加工、机械维修等专业协会和专业社团,通过这些协会和社团为学生提供创新设计平台和综合技能训练。

3实践教学体系的组织实施

3.1基础实验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专业基本素养和基本实验能力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各类基础实验、课程综合设计等教学,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中可引入企业生产中典型案例,通过常用或通用的零部件的分析和设计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例如传统的机械设计实验室主要配置有:各种机械传动机构的组成展示柜、常用通用零件结构的展示柜、各类齿轮减速器和蜗杆蜗轮减速器;相应安排的主要实验课程为:通过演示讲解使学生了解各类传动机构和机械零件的工作原理,通过拆装和测绘训练学生掌握基本的测绘方法、了解减速器的基本构造、掌握轴类零件的结构设计方法等。而新增设的机械创新设计实验室主要组成部分有: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箱、机械系统创意组合设计实训台等,可安排实施平面机构组成原理的拼装设计、轴系结构创新设计、平面机构创新与设计[3]、机构系统方案的创新与设计、典型机构的拼装与设计等实训项目,学生可以自行设计组合各种传动方案,如:由电机、V带、十字万向节、蜗轮蜗杆、槽轮机构组合的传动机构;电机、V带、圆锥齿轮、九级变速器、联轴器、链、槽轮机构组合的传动机构;手轮、联轴器、链、槽轮机构组合的传动;等等。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机构创意组合设计能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企业生产中常用设备的零部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按用途改进或设计一个机械或者一个简单系统。教学过程可采用分组教学法,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将专业基础知识和创新设计融合在一起;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2技能实训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技能实训平台包括基础实训和先进制造实训2个模块。基础实训模块在传统的机械基础实训项目中增加了综合实践项目,如机械传动安装与调试实训室由多级变速箱、汽车后桥差速器、齿轮减速器、蜗轮蜗杆传动机构、多种带传动、多种链传动和多种齿轮传动等多种机械部件组成,可安排:机械零部件图及装配图识读、钳工基本操作技能实训、多级变速箱的装配与调整、汽车后桥差速器的装配与调整、机械传动的安装与调整、机械系统运行与调整等实训项目。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机械识图、常用工具和量具的选择及使用、机械零部件和机构工艺与调整、装配质量检验等综合能力。在实训项目安排中,既可将各部件作为独立的模块进行训练,也可将各部件组成综合的机械系统进行训练。如:多级变速箱,主要由箱体、齿轮、花键轴、卡簧、键、深沟球轴承、端盖、手动换档机构等组成,可完成多级变速箱的装配工艺及精度检测实训。先进制造平台包括:数控加工、三维数字化测量和特种加工实训模块,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实训的模块,实训内容可引入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教学案例,把职业资格标准的内容融入到实训教学内容,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技能实训平台相关实验室除了完成正常实验实训计划外,业余时间可向学生开放,鼓励学生到实训场所参加专业实践活动。

3.3综合实训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社团协会、校企合作平台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如“数控加工”“产品结构与三维设计”“机械创新设计”等兴趣社团,邀请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社团活动的指导,同时结合全国或全省的机械创新竞赛的项目开展活动。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创新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办学。与福建省机床工具行业协会、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办学,开展数控加工与机床维修的实践项目;同时利用这一平台,师生共同参与企业的技术服务和科研等工作,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技术开发和科研能力。与福州莱博特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校企共建三维数字化测量与逆向工程实训平台,共同开展培训、技术服务和科研工作,为校内实训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与福州市科技局、集力众创企业咨询公司联合成立了“联合众创空间”,该平台是福州市科技局资助设立的万众创新综合服务平台,也是科技项目前期孵化的基地,为学生在机械制造、机器人、3D打印方面提供了咨询服务,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工作,并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空间。

4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经过整合优化后的机械基础实验平台形成了由“基础实验、技能训练、综合实践及创新实训”3阶段共6个平台组成的、符合先进制造业要求的,集工程素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基础性实践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坚强保障。

参考文献:

[1]徐小兵.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一二三三五”培养模式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8):11-12.

[2]蔡小华,何竞飞,汤涛,等.大机械基础实验平台的整合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6):252-254.

第9篇:机械自动化专业培训范文

工程机械的销售重在产品结构、性能的专家型介绍、销售流程的熟悉和给买家的服务,因此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得到从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所需的营销常识,建立工程机械服务营销的理念,熟悉工程机械销售和技术服务的基本流程,掌握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从而获得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是培养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专业,为了更好的实现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必须扎扎实实的抓好实训教学的改革,全面构建起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实训教学体系。

一、实训教学设计理念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理念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以就业市场为导向”,突出高职特色,重点强化工程机械技术营销和技术服务等实践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1.1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工作人员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和教、学、做一体化的思想构建实训课程教学体系,大力开展与工程机械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1.2 以实用为原则,以够用为尺度进行实训课程设计。教育内容是根据工程机械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对高职教学的要求,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上本着理论够用的尺度,淡化理论教学部分,强化了工程机械技术营销与技术服务工作岗位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技能。

1.3 以就业市场对本专业的要求为最终目标来组织实训教学内容。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因此实训课程的开发设计始终围绕当今社会工程机械营销和技术服务领域实际工作岗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借鉴工程机械4s店的职业培训模式,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实用性,突出工程机械销售岗位和技术服务岗位的实用能力,使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二、实训教学设计思路

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实训教学的设计思路是依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工作岗位,再以实际的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工作为主线、按照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的职责要求,归纳出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策划和工程机械销售两项工作任务;然后以完成这两项具体工作任务为驱动、以完成过程为导向进行实训课程设计。具体思路是:从分析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岗位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需求入手,确定岗位任务;根据岗位任务确定岗位需求的知识和技能要求。

三、实训教学具体实施办法

3.1 课堂教学实训

具体形式包括:主题辩论、角色扮演、策划竞赛等。

1.主题辩论

由任课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提出辩论题目,全班分组进行,目的是训练学生的敏捷思维和思辨能力。对主题辩论实训的分析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分析评估包括:自评、他评和实训教师的总评。总评主要从商务礼仪、营销知识、论点分析、主题演讲、辩论技巧和总结陈词等方面进行。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主要运用在工程机械产品推介上,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销售顾问等角色。通过角色扮演这种方式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同时还可以相互启发、广开思路、相得益彰。

3.策划竞赛

策划竞赛主要是对工程机械的销售进行策划,由学生分组制作完成策划方案,并且要求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上台演示自己的策划内容,并回答评委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

3.2 电脑模拟实训

由于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堂教学需要了解大量的企业经营实际情况,直接深入企业,往往给企业造成负担,企业难以接待。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理论教学更为贴近实践。电化教学能将实践中发生的事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象的再现出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单一、空洞的语言教学效果更好。

为有效进行电脑模拟实训,可以建立工程机械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仿真实训室,配备电脑并购置相关的专业教学软件,从而让学生有机会在复杂的模拟环境中演练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体验企业从工程机械市场调查、竞争战略制定、营销策略分析,到具体的营销活动组织的全部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3.3 案例分析实训

案例分析实训,是指任课教师印发与所讲课程内容有关的案例材料给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行补充材料,进行分析判断,最后,进行案例汇报,并由老师总结点评。通过案例分析实训,培养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现象进行考察、分析和评判的能力。

案例分析可以有多种形式,例如小组讨论、口头叙述、书面报告、角色扮演等,或者是多种形式的组合。案例分析重在学生参与,主要责任由学生承担,强调独立学习能力和自学效果,老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和督促。因此,案例分析所提供的材料应当是杂乱无章的原始资料,学生必须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去伪存真,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工程机械市场营销案例分析实训,是把学生放在设定的工程机械市场环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工程机械企业营销活动进行分析。案例分析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具体的工程机械市场营销问题,让学生处理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具有鲜明的教学目的性和仿真性两个特点。

转贴于

3.4 专题调查实训

工程机械市场调查实训的教学形式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1.课堂模拟调查

教师提前准备相关案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调查方案设计、问卷设计、选取调查方法、模拟实地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最后小组汇报,接受其他小组和教师提问。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带着调查任务来学习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

2.校内实地调查

这一环节安排在课堂模拟调查之后,学生在系统学习了市场调查的专业理论知识之后,以小组为单位,从指导老师处领取一个校内调查的实际项目,从调查方案设计到调查汇报的整个调查过程中,在指导老师的引导督促下,学生自主完成。

3.校外实地调查

由学校负责联系工程机械4s店等销售企业,承担企业委托的调查任务,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完成。这种方式的教学特征较弱,与课堂教学的协调有一定的难度,调查时间、调查课题的确定都较为被动;但它的真实性是完全的,其课题成果、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因此,校外实地调查在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5 岗位模拟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