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精选(九篇)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第1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中央党校研究室助理巡视员、研究员,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秘书长。20多年来,深入1300余市县调查研究,潜心探讨三农问题,多次参与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建议。出版的主要专著有《新农论》、《让耕者有其利》等,主编的重要著作有《关键时期关键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问答》、《三农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等等。

编者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但是,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并没有先例可循,又面临着国内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极不平衡,贫困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农村差别巨大的现实难题。社会主义新农村该怎样搞?又该从什么地方入手?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本刊特别邀请三农专家、著名教授曾业松同志开辟专栏,系统讲解关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关话题,供广大读者开拓思路、学习参考。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城乡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极,更是广大干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怎样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我想关键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

“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好本地出路。

战略思路

从中国的发展全局看,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体制不平等。“三农”问题历来重要,同时也由来已久,而且目前很突出,所以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怎么做才是重中之重? 中央进一步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工业化是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三农问题的前提。工业化初期只能选择城乡二元结构,实行以农养工。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须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对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方针。为了落实这些创新理论、重要论断和新的方针,中央连续四年出台新的一号文件,就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政策和措施。特别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决策形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架构,为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全新的思路。从这些新思想、新战略、新政策可以看出,中央提出的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前提是重发展,核心是重农民利益,途径是重体制创新。通过改革制度创新政策,实现并增加农民效益。农民得到更多实惠,进一步增加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生产发展,才能进一步增加农民效益。这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是新时期提出的一个新的重农思想。过去的农业社会时期,历代的政府都重农,但主要是重农业生产,重农民对国家的贡献,重农业对工业的支持,重农村对城市的支持,不太重视农民的利益。而我们今天提出的“重中之重”,重农业生产,重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更重农民的利益,而且重工农协调发展,重城乡统筹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这个大的战略指导思路。

发展道路

总结各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必须科学选择发展的道路和路径。主要路径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

县域的优势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生物、生态、旅游资源,以及地理区位等;二是资本资源,包括资本量和技术水平;三是劳动力资源,包括人才和人际关系。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准比较优势,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二是坚持以人为本,走民本经济道路

民本经济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激发人民自我创业、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平等竞争为基本出发点的经济;是一种以民间积累、民间投资、民间经营为主要经营方式,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制度适当、机制灵活的经济。民本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于民众强烈致富欲望和自主创业精神,外在动力源于政府营造的宽松的投资创业环境。民本经济事关个人的切身利益,高度关注市场导向和经济效益。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本经济。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三是发展生态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构建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相和谐,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县域经济是在县域内特色资源和能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保护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繁荣。这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了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同样,这也是西部发展的客观要求。如西部大开发,必须注重环境建设,不能搞成“西部大开挖”。

发展出路

就一个县而言,发展出路在哪里?关键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特别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再比如内蒙古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省,伊金霍洛旗五年期间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成为发展最快的旗(县),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是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了。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说明西部的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是可以加快的,关键是转变思路,找到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出路。

“业”就是培育主导产业,鼓励农民创业。

培育支柱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途径

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我们现在强调发展现代农业,因为农业是个战略产业。只要农业现代化了,它也可以变成一个支柱产业。

鼓励农民创业是做强县域经济的根本动力

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省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昆山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四川双流实施富民创业工程,提出“农民创家业,老板创大业,能人创企业,农民工回乡创新业,各级干部在推动农民创业过程中闯事业,”成为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县。

第2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如何进一步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已成为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大课题。

永康,地处浙江中部的一个小县,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人口56万,在改革开放政策并无特殊、自然资源亦无优势、经济基础也不扎实的发展条件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到10年的时间内,成为极具发展活力且闻名全国的五金之都。

一、永康现象

1、10年10倍

1992年永康撤县设市,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8.89亿元,2002年达到93.36亿元,10年增长10倍以上,并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势头。2000年经济实力首次进入全国百强县,位居第70位,2001年跃居第46位。

2、零资源、大产业

永康不产一铁一铜,也没有区位优势,在这里要实现经济腾飞,以往是找不到区域发展的理论依据和指南的。但就在这里,永康人“无中生有”,从传统手工业起家,围绕“五金”大做文章,从五金角度淋漓尽致地演绎着“零资源经济”,短短10年,永康被打造成个性十足、全国闻名、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的五金之都,形成了产品品种多样、门类涵盖面广的五金工业生产体系。目前全市五金产业的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0%,税收占80%;产品多达7000多种,有100余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培育了一大批五金方面的大企业,全国私营企业500强中,永康占据了8席。

3、异结构、高速度

奇异的发展结构是永康经济又一值得研究的现象。1992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8.8:53.3:27.9,2001年为5.2:68.8:26.0,10年来第三产业比重不升反降。这种奇特的发展结构,如只在一、二年内出现则不足为奇,但永康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基本都保持这一结构,并且全市经济一直保持较好的态势和在较高水平上发展,以传统结构的理论来分析,这完全是一种异乎寻常的发展。

4、小产品、大发展

永康虽有拖拉机、摩托车等“大件”作品,但真正支撑五金工业的仍是小五金件、小家电、小工具及滑板车、保温杯等“小”字为特点的“散兵游勇”。这些并不显眼的小五金产品中,有上百种五金产品成为全国的“单打冠军”,其中电动工具成为继日本、德国之后的全球三强之一;包装钢桶、建筑用防滑条等产品占国内市场的90%以上;衡器产量占全国市场的2/3; 防盗门占全国市场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滑板车日产15万辆,名列世界第一,出口总量占全国的90%以上;煤气灶炉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90%以上等等。有人形象地比喻,假设永康有一天突然不生产任何五金产品,那将很快引起100多种商品的全球性短缺,近千种五金产品价格会剧烈波动。

二、探源

总结永康的发展历程,从发展区域经济的角度,有三个方面更值得深入研究。

1、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客观规律表明,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资源为基础,永康自然资源特别是矿藏资源可谓是一穷二白,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又表明这方热土有着富足的资源力量在发挥持久的支撑作用,它―――就是蕴藏广泛而独具地方特色的永康五金文化。

从历史看,五金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据《山海经》记载及有关专家学者的考证,五千年前中华民族始祖―――黄帝曾来永康炼铜铸鼎。乾隆《钦定四库全书》收集南朝・陈・虞荔所著《鼎录》这部鼎器的权威著作也记载了永康“黄帝铸鼎”一说。在历史的长河中,由黄帝铸鼎、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到宋采铜矿、清制枪管,五金文化不断被叠加赋予不同时代内涵,扎根民间,根植民心。特别是当五金文化与时代特征和地方实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文化力时,文化的能量在经济建设中就能大放异彩,并上升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永康的崛起,一定程度上是五金文化底蕴强力作用的结果。

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看,五金文化可谓根深蒂固。虽然五金文化也曾受政策的封冻,但以其顽强的毅力仍深深地扎根于乡村野土之中。长期以来,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秉承祖辈手艺,走南闯北,不断书写与演绎着五金发展史。特别是在政府认识到当五金文化作为独有的传统资源应予以大力保护、开发和丰富之后,对民间五金业的发展采取了大胆鼓励、大力支持的政策措施,并提出“学温州模式,走永康新路”的发展思路,为此,广大走南串北的能工巧匠迅速在家乡扎根生长,以一技之长创办起一个个私营企业的雏形―――家庭作坊。正是它们为永康五金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次次一轮轮市场竞争洗礼后,历经筛选、淘汰、转换、升级,发展成为当前对永康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企业。

2、突破行政区域,整合资源要素

多年来,我国的行政区划除应有的基本政治功能之外,还担当起过强的经济功能,这种功能多数寄生于地方政府身上,导致各地过分追求区域内再生产体系、经济发展体系的完整性,结果是资源得不到高效率配置,地区间竞相攀比,重复建设及各类冲突在所难免。在总结经验和教训后,永康市政府对正确处理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关系树立起这样一个重要理念,即立足于经济区发展行政区经济的高度选择发展战略,以突破行政区划来强化永康的区域经济功能。在举措上,以开放的观念打破行政区划形成的樊篱,使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博弈从利益争斗转向致力于协作发展。如通过分析判断,认为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区域经济要素的组合半径也在不断扩大,从永康到武义只有25公里,到金华也只有50公里,均在经济区范围内,永康本地特有优势是五金工业,应充分发挥,因此永康把发展重心放在第二产业上,不去刻意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第三产业主要通过周边县市得到协调配合,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可以说,这已成为正确处理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关系、发展地方经济的一个成功范例,是永康在较短时期内实现腾飞的一大妙计。

3、强化政策的导航仪与助推器作用

永康经济发展到今天,并不是通过事先精心设计的,相反,喜人成绩的背后是曲折的弯路和艰苦的付出。发达的民营经济,能较好较快地捕捉市场需求信息,高效率地形成供给能力,但过分的逐利行为又往往会造成生产的盲目,如前两年所涌现的保温杯、滑板车等“浪潮经济”就是典型例子。“浪潮经济”虽曾为全市经济规模的扩大起到推动作用,有不少企业因此而辉煌;但资源浪费也触目惊心,并导致经济发展全局上的波动,不少企业因此一蹶不振,教训十分深刻。政府对此历程进行认真的搭脉问病、细致分析,认为要保证永康经济的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解决市场信息的有效传递、打造品牌、培植持续性的发展动力三大问题,在政策设计和措施上重点抓好:

(1)打造市场特色,提升产业优势。为解决民间五金业普遍存在的“小、散、低”等问题,政府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了科技五金城,但由于特色不突出,作用有限。1996年,市委、市政府决定与中国五金制品协会、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等联合举办一年一届的“中国五金博览会”,合力做好“特色”文章,把科技五金城打造成为全国五金产品集散地、信息交流集汇地。7年来,博览会成绩斐然,商品交易额节节攀升,2002年为首届的6倍,达30.2亿元。博览会从一个区域性的产品技术交流活动扩展成为全国五金行业的一大盛会,更为重要的是为永康五金业走向国内外市场搭起了一个良好平台。目前,中国科技五金城的市场辐射面已达到全国各地及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市场交易总额突破1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五金专业市场。

(2)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产品知名度。实施名牌战略,永康可谓另辟蹊径,是由政府唱主角担主要任务,并且不是从打造产品入手,而是先打造“永康”这一区域品牌。在本地,通过邀请“同一首歌”走进永康、投巨资建摄影基地等方式,对博览会进行极具文化内涵的包装,在行业内、地域上制造影响。在外地, 由政府出资上千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部级宣传阵地进行高密度宣传,在《东方时空》等极具影响力的节目中连续播放“百工之乡―――永康”的品牌广告,培育打造“永康”地域品牌。事实证明,现在“永康”这一地域品牌在全国已有较高的知名度,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因企业规模小不利于品牌战略的实施和产品的市场深度开发难度大等问题,而且对全市的经济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以服务促管理,以政策培植动力。政府顺势应时,通过做好引导和服务、鼓励企业做好技术创新这篇文章,培植发展动力。20世纪90年代后期市政府每年都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对企业科研行为等方面进行资金支持并提供技术帮助。如政府每年安排60万元对新产品开发好的企业进行奖励,并予以必要的技术服务,还由政府出资进行宣传。2003年初,市政府进一步加大技改投入贴息,将额度从过去每年1500万元提高到5000万元,以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培育该市企业的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发挥财政对企业技改的扶持和引导作用,规范财政贴息奖励资金的使用和监督管理,永康市还出台了《工业企业技改项目财政贴息、奖励专项资金管理试行办法》,对企业技改贴息办法作了相应改进。当前在全市已掀起一股重投入、抓技术创新的热潮,技术专利的数量成倍增长,不久前通过鉴定的星月集团的摩托车节油新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为鼓励企业走出永康特别是走出国门,开拓国外市场,市政府从1999年开始对自营出口企业给予一定的奖金补助,从而为广大企业产品增加出口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据统计,目前永康在国外设立分公司的企业已有30多家,并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注册有永康的产品商标。

(4)以园区为抓手,推进城市化提升工业化。2000年永康市综合经济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在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的同时,发展质量也显著提高。其实,20世纪80年代永康经济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之路,当初大量繁衍的家庭作坊遍布乡村,这在当时的背景前提下为全市五金行业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在历史进程中也逐渐暴露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新技术开发乏力等问题和局限性,严重制约着五金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为此,市政府决定以建设工业园区为抓手,顺势应时把推进城市化作为改善发展环境、加快产业集聚、促进产业整合、推进共性技术的开发利用、增强发展后劲的战略举措来抓。一方面通过撤乡扩镇,调整乡镇发展布局,加强中心镇建设,提高中心镇的经济实力和辐射能力;另一方面,重点抓好工业园区,从根本上改变村村点火、乡乡冒烟的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局面。1999年兴建全省第一批园区之一的“永康科技工业园”,提出园区建设不能简单地只为做好区域发展的平衡性的立足点,强调要发挥区域各种资源要素的整合能力,追求适合于区域具体特征的区域发展道路,突出园区工业的示范性和对五金产业的孵化创新与发展加速作用。通过对原有散落于全市各地的100多个工业小区的整合,形成了空间布局合理、产品特色各异的10个工业园。“一园十区”的开发建成,使产业顺利完成空间上的有效集聚,成为永康新一轮腾飞的战略平台。同时,改变了城市架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建成区面积从1998年的8.1平方公里扩大到2001年的24.3平方公里。城市步伐的加快,在积极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意味着五金行业―――作为永康经济的主导产业又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三、启迪

永康经济的辉煌是多方共同作用与努力的结果,如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会有不同的启发。从发展的角度看,要推动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是要有“新三观”。

1、要有新的区域观

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资源配置基本上是以行政区域为基础单元,因此行政区与经济区基本吻合,这种运行方式的结果是导致很多人对两者的本质认识不清,定位模糊。直至当前还在多方面产生影响:一是习惯于把行政中心与经济中心合而为一,依照行政级别来确认和培育区域经济中心。以行政区的划分办法套用经济区的划分,使本身不具有也不应有级别之分的经济行为,人为地划定级别,出现了两个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从平行变成上下管辖的从属关系。如广东顺德,经济总量占我国百强县鳌头,但由于行政上隶属于佛山市,时常得接受佛山市的分工,导致在政策上、管理权限上出现了“大人穿童衣”,这种现象在浙江等发达省份都已出现。二是对区域的发展实行封闭运行,难以突破。我国行政区划始于秦始皇的“废分封、立郡县”,后形成了省―市―县―乡等中国行政区划体系的基本框架。从目前的态势来看,行政区划是一种客观存在,经济区域是一种客观要求,建立经济区域需要不断跨越行政区的界限,而行政区“守土有责”,行政区划就像一道篱笆,让各地画地为牢,从而导致各地片面追求区域内社会再生产体系的完整性,向内部要资源,过分强调域内的自然资源优势,有的地方还把自身的短腿作为优势来挖掘、培育,使区域经济低效率运行。封闭运行区域会过分强调中心点的作用,从而容易导致边界地区经济出现衰竭状态,也使行政壁垒、重复建设及各类冲突在所难免。目前,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中,共有19个部级开放区,省级开放区不下上百个。产业间的恶性竞争也轮番上演。国内有17个城市把发展目标定位为“国际化大都市”,20多个城市把发展目标定为“全国性大都市”,想成为“区域性大都市”的就不计其数了。永康经济的发展表明,正确处理好行政区域与经济区域之间的关系,是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确立经济强势的重要前提。提高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已是浙江全省各地政府决策层积极追求的发展目标,这一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化产业区的竞争力的提高,而提升专业化产业区的关键,在于必须打破地区行政分割的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更高层次上发展开放型经济。

2、要有新的资源观

“资源指向布局”曾经是我们计划工作者在安排投资建设方向、确定生产项目和制定发展思路过程中最常引用的理论依据。传统的观点往往把资源束定为自然资源和区位,没有矿藏资源或优越区位的地方往往得不到国家的支持,也难以成为计划部门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而另一方面,从世界经济的发展现象看,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已出现一些区域经济发展与传统经济理论相悖的现象,某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其自然资源并不丰富,区位资源也难以解释。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是人力资源发挥了作用,特别是其中以人为载体的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有经济学家指出“一个贫困的国家,即使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只要在人力资源上肯下大的投资,也是可以发展起来的”。永康经济,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这一论断,表明新时期我们在资源理论上更要有突破意识,一方面,要跳出多年来把资源局限于自然物质禀赋范畴的狭隘认识,要把文化作为一种软资源来开发,充分激发它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把加强教育工作视作为地方培植潜在资源的战略措施来抓;要把人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来开发利用。另一方面,判断一个区域是否具备更强的发展优势,要从传统的看其自然资源拥有量的多少,转变为区域对资源占有能力有多大为依据,来规划和布局经济发展项目。当前,如何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而缺乏资源也是我们在确定欠发达地区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困惑。对此,我们应有新思路,要从过去侧重于资金输入、物资支援,转向为当地培育人才,把教育与地方文化的结合作为资源加以培植、开发和利用,这将会更具战略意义,影响也必将更为深远。

3、要有新的理论应用观

第3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xxxx区辖区面积465平方公里,辖8镇1个街道办事处,共有104个村(社区),人口56万。近年来,我区毫不动摇地坚持“工贸强区”发展思路,立足城市中心区的特点和优势,通过实施“三大策略”,推进“六个共识”,推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年全区共实现生产总值28.38亿元,增长15.4%;完成财政收入30247万元,比上年净增4789万元,增长18.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利润实现1615万元;全年新开工项目231个,比上年多82个,其中工业项目157个,比上年多 73个;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7亿元,比上年多8.4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亿元,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2460元,增长14.5%;外贸进出口总额5589万美元,增长30.6%,其中出口总额4669万美元,增长40.4%。各项经济指标创建区以来最高水平。 一、确立思路,找准经济发展定位 近年来,我区认真分析了xxxx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地缘条件和人文环境,认识到xxxx区作为xxxx市的中心区,有“岭南都会”的美称,xxxx城是传统的商业重镇,历史沉淀下来的商品意识非常浓厚,自古以来xxxx人的商品意识强烈,而且有吃苦耐劳,反应敏锐,敢为人先的精神。我们意识到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因素,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xxxx要加快发展源泉在人民、发展靠人民。因此,我们把发挥xxxx人浓厚的商品意识和重商营商优势作为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把工业和商贸服务业摆到突出位置,确立了“工贸强区”发展思路。同时,xxxx区又是xxxx市的核心组成部份, xxxx区56万人口,有40万生活在城区,所以xxxx的优势在城市,潜力在城市,活也在城,兴也在城,xxxx区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以发展城市经济为主线,构建“城市中心区”经济发展新格局。 二、实施三大策略,激活城市经济发展因素 第一,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策略。内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外力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一个地方经济的充分发展应该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不能只重内源忽略外力,也不能只依靠外力而偏废内源。xxxx区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发内源和借助外力同等并重,很好调动这两方面因素。在开发内源方面,着力挖掘本地人才、资金潜力,发挥优势,激活民间资本,大力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一是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大力发展民营工业、商贸流通业和农业企业,迅速扩大经济总量;二是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赚了钱的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三是开发xxxx人文资源,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服务。特别是要发扬xxxx人重商营商的传统,开发xxxx商贸能量之源,重振“岭南都会”的雄风。在借助外力方面,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技术交流,使国内外的经济资源为xxxx的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服务。一是通过灵活多种的招商方法,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到xxxx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办厂、经商、创业。特别是要通过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为发达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开出一条“导流明渠”,引导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二是着力引进、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和发展模式。既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模式,又学习后发地区的赶超经验。特别是学习温州发展经验,借鉴“温州模式”以及学习我们周边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 第二,大商贸策略。xxxx人的重商传统和创业精神,xxxx在历史上商品集散地的地位和现实基础,区位优势、地缘因素以及面临的发展机遇,都是我们加速商贸业发展的巨大能量,使xxxx实施大商贸策略成为可能和必然。一是科学定位,把xxxx区建设成为区域商贸物流中心。把xxxx商贸辐射面定位在广西、雷州半岛以及西南和海南岛辐射范围。商品定位在高、中、低档商品齐全,生产资料、生活资料俱备。服务定位在产品以外销为主,兼顾国内外市场。市场的销售方式以批发为主,兼顾代购代销和旅游休闲购物。经营主体以个体工商户和厂家直销为主。二是加快培育市场体系,营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集聚效应。建设完善商贸基础设施和配套完善服务系统,改善营商环境,增强xxxx商贸竞争优势,树立商贸物流中心的城市品牌。三是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发展新型商贸形态。四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资金集聚效应,引导各方资本投资商贸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商贸流通业。五是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在构筑商贸物流中心中的积极作用。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实现商贸流通业与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协调发展,理顺商贸流通管理体制,加强对全社会商贸流通的宏观管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制定实施发展规划和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上来。营造商贸人文环境,提高城市知名度。六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把建设商贸物流中心和开展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的任务纳入到政府每年兴办的实事当中。 第三,项目拉动策略。加快发展,项目是关键,只有项目建起来,经济总量才能跃上去。我区深刻认识项目拉动对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实施项目拉动策略,实行经济发展项目化,项目落实目标化,目标落实责任化;坚持工业项目、农业项目一起上,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一起上。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嫁接、技术改造,实现体制创新和恢复性生产;积极盘活闲置土地厂房、兴办“玉贵走廊”工业集中区发展一批加工业;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来拉动农业结构的调整;积极引进国内外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特色商业街建设;用好用活政策,争取上级支持,推进小城镇建设、文化生态家园建设、旧村改造、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村镇建设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 三、落实六个共识,实现经济发展新突破 第一,把工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新突破。建区初期,xxxx区工业总量小,仅为 ,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只有%左右,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支撑。工业化滞后一直是xxxx区经济发展众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加快发展工业是xxxx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长远之计,治本之策,是振兴xxxx经济的关键。为

此,近年来xxxx区积极开展工业大会战,全力加快工业发展。一是扶持做大重点企业,引导发展四大产业集群。坚持服务玉柴、配套玉柴的方针,依托玉柴等大中型机械企业大力发展配套经济,大力扶持康澳、正菱、康裕等配件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以南江镇平志村机械配件加工企业群为代表的玉柴配套企业加强与玉柴合作,引导发展机械产业集群。目前我区已有42家机械配套企业,~年机械配套业产值超2亿元。依托全国最大中药材市场之一的xxxx中药材批发市场和驰名国内外的xxxx制药厂,做大以中药饮片、中药批发为主的健康产业,大力扶持汇兴、百莹 、长盛、日田等中药饮片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发展健康产业集群。目前我区中药饮片企业已有9家,并建立了玉药生产基地。扶持广西最大的皮革制造企业——富英制革有限公司以及纬兴针织等一批服装企业,使其做大做强,引导发展服装皮革产业集群。~年富英制革有限公司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46亿元,出口创汇1885万美元,利润1652万元,上交税金1078万元。服装产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创税1300万多元。千方百计推进水泥行业的改制和技术改造,大力扶持中顺水泥有限公司、xxxx水泥二厂等企业,引导发展陶瓷水泥产业集群。~年中顺水泥有限公司工业总产值达到1.66亿元,上交税金1146万元。 二是构建工业集中区,发展园区经济。xxxx区着力构建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工业集中区,把分散的中小企业吸纳到集中区来,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三是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实现职工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盘活企业资产为目标,通过产权转让置换企业的国有性质,一次性补偿置换职工的全民身份,努力实现国有集体工业民营化。全区已有多家企业进入改制程序,家改制完毕。盘活闲置资产万元,闲置厂房亩。~年,我区工业总产值达亿元,占生产总值%,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30%以上。 第二,把商贸业作为县域经济的突出任务,实现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新突破。xxxx区计划在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按照小康目标的要求,其时生产总值达到18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50%以上,即达到100亿元以上,那么商贸业经营额则要达400亿元以上。但是我区成立之初,市场档次低、规模小、设施落后、隐患多,出现无序经营的“马路市场”和辐射力下降等问题,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根据大商贸策略要求,近几年,我区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模式和“建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思路,积极推进市场建设和管理,商贸服务业辐射能力不断提高。一是加快推进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配合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重点抓城东新区、江南新区、二环路内侧市场商贸区建设和城市综合整治,加快东门商业广场、斯壮商业广场、xxxx商业街、xxxx骑楼街、红楼商业广场、商业大厦、美家园商业广场等商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提高了商业基础设施水平和规模。二是深化国有集体流通企业改革,积极引入外地资本参与重组、兼并、租赁国有集体流通企业,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和科学管理方法,引入了温馨堂、圣安商厦、大大音像图书城、肯德基快餐等专业、大型、连锁商业企业,提升了商业零售业的档次。三是改造提升现有市场。实行划行归市,规范管理,引导马路摊点进入市场经营,使xxxx城区逐步形成了工业品服装市场、中药材市场、粮油市场、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市场、建材市场、花卉市场、果蔬市场、禽鸟市场等专业市场,同时加大对市场建设的扶持力度,联合市直有关部门对各大专业市场陆续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市场品位、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经过改造提升,工业品市场已成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品服装专业市场,~年商品成交额超40亿元,创税2800万元。中药材市场,年成交额超10亿元,~年创税超1000万元,已成为全国第三大中药材市场。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市场经营户也达800多户,年商品成交额超8亿元,创税1500多万元。 改造提升后,我区的商品服务业的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品市场的商品销售范围辐射到华中地区一带,在中药材市场的带动下,汇兴、百莹、长盛等一批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先后到我区落户,并带动当地及周边地区中药材种植业的发展。目前周边县(市)区1.1万户农户发展种植中药材4.2万亩。~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2亿元,增长13.3%,增幅同比提高3.8个百分点。 第三,把农民增收作为农村工作立足点,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新突破。制约我区农业经济的突出问题是:农业龙头企业少、农产品加工水平低、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大力发展效益农业,努力实现我区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一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业企业。重点抓好香蒜、果蔬、肉类、中药等加工项目。目前,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农业企业已达27家。二是大力发展效益农业。重点扩大无公害蔬菜、中草药等种植规模和水产畜牧养殖规模。已建立无公害蔬菜、亚热带名优水果、中草药、特种水产养殖、叁黄鸡等基地30多个。三是切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通过发展工商业,解决更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3万人,其中劳务输出3000人,本地转移就业1万人。 ~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生产总值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净增长元,增幅%,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建区初期的元增长元,增幅%,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 第四,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平台,实现城市化水平新突破。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空间和载体,是第一竞争力。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挡次,扩大城市容量,集聚城市辐射能力,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城市中心区,xxxx区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意识,积极投身城市建设,依托城市发展,把城市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步伐。一是推进旧城改造,提升城市品位。 通过抓好斯壮广场、东门广场、州珮小区、振业广场、东明小区及商业中心街、名山饮食文化街、美家园商住小区以及人民路等旧城改造项目,建设特色商业街、广场,促使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城市品位的提升和商贸业的发展

。二是加快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开展征地拆迁工作,全力抓好以行政中心为主的城东新区、以商住开发为主的江南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的玉柴新区建设,进一步扩展城市规模,促使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三是大力开展城市综合整治活动,塑造城市新形象。通过抓好21个开发小区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抓好城区干道两侧建筑物“填平补齐”、“穿衣戴帽”,落实“门前三包”管理和城区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工作,使千年古州又焕发新姿。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促进了我区超市、专卖店等商业发展和房地产、餐饮、旅游、交通运输、信息服务、体育健身等服务业发展。 第五,把非公有制经济作为xxxx主体经济来抓,实现民营经济发展新突破。xxxx区认识到非公经济是xxxx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和最具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对财政增收意义重大,因此,xxxx区把非公经济作为xxxx的主体经济来抓,全力加快非公经济发展步伐。一是认真学习借鉴温州、义乌等地超常规发展非公经济经验和毗邻的高州、信宜等后发地区赶超经验,结合xxxx民营中小企业多、民间资本多的实际,把发展民营经济的重点放在激活民间投资上,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方向,激发本地企业进行二次创业。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外出务工经商能人,携资金、技术、项目回乡办企业。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坚持和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新机制,落实领导和专职干部跟踪服务制,完善项目工作日誌制,坚持例会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完善招商引资上项目考核奖惩机制。抓好各类签约引资项目的落地工作,提高项目履约率,确保每签约一个落地一个。落实各种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降低创业成本,吸引发达地区特别是江浙、珠江三角洲地区富余资金到xxxx投资。 ~年,我区个体工商户数达19842户,同比增加1160户;注册资金39534万元,同比增长37.6%。私营企业1346家,同比增加289家;注册资金128264万元,同比增长50.9%;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从业人员7.45万人,同比增加1.1万人。引进外来投资项目个,投资额亿元,其中接纳东部产业转移项目个,投资亿元。全区非公经济上交税金约2.5亿元,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80%以上, 第六,把“玉贵走廊”作为率先实现小康目标的示范工程,实现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新突破。xxxx区紧紧抓住自治区、xxxx市加快玉贵走廊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玉贵走廊建设作为加快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工程,与县域经济建设相结合,促进经济、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局部崛起。一是抓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开放,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构建等机遇,积极主动接纳外来投资,千方百计借助外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快建设开放型的走廊。加快项目规划建设,抓好一批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沿线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把名山、茂林两镇作为“玉贵走廊”建设的重点,集中力量,加大投入,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二是抓好文化生态建设。重点加强村级道路硬化,搞好水利工程的维护,加快改水改厕改灶、绿化美化、沼气池等方面建设,完善科教文卫体基础设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城乡整体文明程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开展玉贵走廊建设以来,全区旧房改造面积达32万平方米,硬化村级道路26条34.03公里,硬化社区道路36条9.1公里;投资790多万元建设一批文化娱乐设施;投资1370多万元进行生态建设,建成沼气池2500多座,垃圾处理点27个,成立农民环卫队44支,改厕4860多户,改水达标5120多户,植树造林近27万株,农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区继续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贸强区”发展思路,紧紧依托“四大平台”,开发“两大内源”,加快“两个融入”,努力扩大经济总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进一步加速发展。 一是依托“四大平台”。以玉贵走廊、工业大会战、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xxxx)为发展平台,努力把我区建成工业发达、商贸繁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和人居环境优美的城市中心区,把玉贵走廊建设成为经济发达的走廊、“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走廊、社会稳定及文明和谐的走廊。 二是继续开发“两大内源”。挖掘本地人力资源和民间资金的潜力,使其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继续调动xxxx人思维敏捷、重商营商的传统和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精神等因素,为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千方百计激活城乡居民110亿元的余额储蓄存款,转化为资本投入到工业、农业产业化、城市建设和发展商贸流通业,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迅速扩大经济总量。 三是加快“两个融入”。以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协作区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我区招商引资和扩大开放的平台,实行大招商、招大商,积极接纳东部产业转移,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和利用外资,努力发展“外源型”经济。

第4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关键词] 民间工艺 县域经济

民间工艺是以经济和文化为双重载体的大众生活艺术。在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更需要民族化,更需要本土化。民间工艺,虽然是农耕文明的一种产物,但是作为一种社会基因、文化基因,它同样可以渗透到我们现代社会、信息当中去,因为它是一种资源。 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作为县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工艺将会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民间工艺在县域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激发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民间工艺具有大众性、艺术性、审美性,或兼具一定使用功能的作品。民间工艺在制作上造型细腻、材质简单、手法夸张,传达普通民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浚县泥塑以胶泥为原料,手工捏制狮子、小鸟、小人、十二生肖等工艺品。其特点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雕塑的传统工艺,显得古朴、活泼、夸张、豪放。颜色是用原色直接绘画,很具有民俗乡村韵味。民间工艺映射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2.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间工艺反映了人们改造社会的光辉业绩,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细腻的怀念之情,这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将这笔宝贵的财富传之于社会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3.发展民间工艺有利于传承中国文化。泥塑艺术蕴含着民间文化特有的价值,包括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文化意识和艺术想像力,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撞击,民间传统工艺濒临消亡,民间工艺的发展对县域经济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更好地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工艺。

二、民间工艺的发展现状

民间工艺作为劳动人民文明和智慧的体现,是精神层面和文化艺术层面的双重载体,是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之所在,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民间工艺历史悠久,种类多样,造型奇特,民族特色浓郁,备受游客青睐,在发展县域经济中是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然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具体原因如下:

1.传承人断层。民间工艺因其手工作坊的制作特点,决定了它的传承方式多是家传或师徒传习。但在当代社会,民间工艺因其产量和销路问题,已不能再作为主要的谋生手段,所以现在不但很少有人拜师学艺,连传承人子女也不愿继承父辈的民间工艺,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

2.市场接受度低。目前的民间工艺有些地方已经形成了一批有规模的私营企业和个体。但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市场没有细化,主要还是艺人自产自销的经营方式,规模相对较小,所制作的工艺品种类庞杂,质量很不稳定,后期包装不到位,市场宣传力度不够。如西安的“兵马俑”不管是做工还是包装相对来说都很粗糙,英吉沙小刀也遭遇到了仿冒的围剿,和田地区的克里雅小帽,虽然入了吉尼斯记录,但价格低廉,质地较差。这样的状况,总会遇到自己的发展瓶颈。在达到一定的规模后就很难再有大的发展。

3.缺乏整合资源的平台。许多民间工艺品开发不够,缺乏辐射与聚合的平台,比如河南浚县的泥塑,民间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丰富多样,但缺乏一个展示工艺品的平台。再如西安的农民画、河北尉县的剪纸、潍坊风筝等很难买到真品。黑龙江移民后代的仿河北河南的作品,这些都比较原汁原味,但又很难辨别正宗与否,无法对当地民俗产品完全了解和充分消费,而这正是一种市场需求与呼唤建立一个平台。

三、推动民间工艺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民间工艺是县域经济中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虽然民间工艺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从整体上看,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要进一步推动民间工艺产业的发展,需要有一些新的思路。

1.壮大传承人的队伍,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工艺专门人才匮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严重局面,如不及时改变这种局面,传统工艺就会面临失传的危险。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所以,对于传统手工艺人才的培养已迫在眉睫。抓好高层次专业艺术人才和实用型文化管理人才,尤其是加强农村文化管理人才和民间艺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因此要建立和完善人才机制,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泥塑工艺传人,吸纳一批有现代管理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充实到队伍中来。这样才有利于民间工艺的市场化运作,同时泥塑的保护与开发也得到了保障。

第5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县域经济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单位。从宏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实力提升,从而壮大国民经济。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国本经济。从微观角度看,发展县域经济可以解决辖区内居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其生活水平。在这个意义上,发展县域经济又是发展民生经济。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而言,这个既关乎国本经济,又关乎民生经济的县域经济,其发展战略客观上不得不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另一种是超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在当前区域竞争几近白热化的背景下,常规发展战略的选择,实质上是选择亦步亦趋的跟进战略。实施这一战略,将会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永远处于落后状态。因此,我们只有选择超常规的发展战略,才可能给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带来前景和希望。

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战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避免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后发劣势,使之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在区域和县域经济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发展格局上的持久战略优势。事实上,战略的本来含义,就是指在竞争和对抗的关系中,通过出奇谋和用奇招来扬长避短,以达到小胜大、弱胜强的目的。早在战国时期,《孙子兵法》就有有关战略的经典论述。用现代 语言 讲,战略就是用辨证思维,来审视现实竞争和对抗关系中的内外两方面情况,在此基础上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尔后实现整体优势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的总和。为了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中首先建立起局部优势,最终赢得发展格局上的整体优势,我们在选择和实施超常规发展时,应当明确以下几个战略思路:

一“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

“拿来主义”就是对外开放。这是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的首要思路。众所周知,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最大劣势是资本匮乏。由于资本匮乏,使得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无法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因此,要使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结合成现实生产力,并推动其快速发展,就必须首先着力解决好资本的来源问题。解决资本来源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内部积累的方式获得资本,另一种是通过外部引进的方式获得资本。前一种是小农经济思维支配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资本获得的规模小、速度慢。依靠这种方式来解决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其目的是无法达到的;后一种则是 市场 经济思想 指导 下获得资本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只要能够创造出适宜的条件,资本就会受利益的引导,源源不断地流向这里,将沉睡的自然资源和劳动魔术般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其他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已证明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成安县近几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事实,也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坚持“拿来主义”,坚持外部引进的方式,坚持以开放统揽经济工作全局,才能克服资本匮乏这一制约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劣势,从而在战略上解决其发展所需要的资本来源问题。

“拿来主义”作为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谋求超常规发展的战略思路,不应当是盲目的,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必须针对资本流动的规律。当前,国际资本是按照两种规律来流动:一是按照梯度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二是按照跨越式转移的规律来流动。以国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的资本,通常遵循前一种流动规律,即首先落户于最方便进行国际交往的地区。当资本积聚到相当水平,生产 成本 也上升到不经济的程度时,再由近及远地梯度式向扩散;以国内市场为主要开拓对象,或者以自然资源开发为主要 投资 对象的资本,则通常遵循后一种流动规律,一开始就会把资本投放于方便国内市场交易的地方,或者是自然资源的富集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国内市场向国外资本的进一步放开,资本跨越式流动的规摸也会越来越大。认识到资本流动的两种规律,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外资中移”的机遇中,自觉依据区位条件和自然资源来选择资本的主攻对象,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资本来源的不同,还使资本具有不同的运动方式。搞清楚这一点,对于增强“拿来主义”战略思路的针对性,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果把国外引进资本称之为外源性资本,国内土生土长资本就是内源性资本。外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转往国外;内源性资本的运动方式是:在国内投入资本,将盈利留在国内。盈利转往国外还是留在国内,是外源性资本和内源性资本的一个根本区别。这个区别决定了它们对内地不发达地区的投资倾向是不同的。比较而言,内源性资本具有更强的内地投资倾向。基于此,不发达地区在面对“南资北移”的机遇时,可以根据不同资本所占的比重,正确判断出哪类“南资”具有更大的“北移”性。“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人们普遍公认的“南资北移”发源地。但由于“珠三角”外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长三角”,“长三角”内源性资本的比重大于“珠三角”。所以从实际角度看,“长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比“珠三角”资本的“北移”概率相对更大。认识到不同来源资本的不同运动方式,可以使不发达地区在“南资北移”的机遇中,有针对性地确定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减少工作的盲目性。

近几年来,成安县通过运用上述“拿来主义”的战略思路,实现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突破。截止目前,已引进项目108个,总投资达30亿元,使县域经济呈现出超常规发展的态势。

二 “创造优势”的战略思路

优势就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具体包括资源优势、区位优势、 环境 优势、人文优势和产业优势等。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把优势仅仅看作是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实际上,现实既有的有利条件是优势,现实没有的,通过主观努力创造出来的有利条件也是优势。这后一点,对于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同样至关重要。那么,缺乏既有优势的不发达地区,如何能够创造出优势?

首先要辨证地认知优势。在一种情况下是优势,在另一种情况下可能是劣势。比如,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靠近”是一种优势。但这种“靠近”可能会阻挡其成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靠近”又是一种劣势。而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远离”是一种劣势。但这种“远离”可能会促成其作为中心经济区的崛起。在这个意义上,“远离”又包含有优势。优势与劣势的相互包含、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要求我们必须用辨证的视野,来选择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道路。在靠近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可以充分发挥“靠近”的优势,利用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资本梯度转移的规律,一开始就直接从推进 工业 化切入,用工业化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在远离中心城市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则可以充分发挥“远离”的优势,从创建商贸集散地入手,进而推动相关工业的发展。如果不是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可能在始终找不到最佳切入点的情况下,一再丧失发展的机遇。成安县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里,实现工业项目的超常规发展,正是得益于对本地优势的这种辨证认知。

其次要做强放大局部优势。这可以弥补不发达地区整体优势的不足,从而实现相对优势。我们知道,优势是包含有许多内容的。既使是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也不是在完全具备了各种优势后才开始发展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甚至是在严重缺乏自然资源这一关键优势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说,一个地区只要具备了一项或几项优势,就可以通过做强和放大这一项或几项优势,来降低企业的发展 成本 。从区域 经济学 的角度看,一个地方能够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就能够对资本产生吸引力。这恰恰是一个地区实现和发挥优势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优势十分缺乏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应当及时抓住为数不多的少数优势,并尽可能将其发挥到极至。唯此,才能增强不发达地区的相对优势,形成对资本的吸引力,达到实现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目的。成安县在寻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就运用了这样的思路,将有限资金投放于靠近邯郸市的主要 交通 干线两侧,以解决资本投入所必须的供排水和 电力 设施问题。这不仅强化和放大了靠近邯郸市的“靠近”优势,还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这是成安县在不长时间内,能够吸引大量外来资本的又一重要原因。

第三要用创新的方法创造优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曾提出过一个沿用至今的创新概念。这一概念将企业生产过程中新生产要素的引入,以及新生产要素组合方法的引入定义为企业创新。实际上,这一概念同样可以用来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创新问题。因为在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中既有客观性因素,也有主观性因素。但无论是客观性因素,还是主观性因素,都存在一个能够用创新方法获得的问题。不同点在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客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比如,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修建公路,不支付很大成本是根本做不到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性因素,其创新获得一般不需要支付较大成本。更新理念、创新办公方式、优化 社会 环境 、改善政府服务和制定优惠政策等,都可以降低企业的发展成本,从而使我们能够从无到有地获得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也就是创造出新的优势。从不发达地区的现实状况看,我们应当首先从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主观因素切入,来创造新的优势。成安县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也证明,开展以“扩大开放”为核心的思想解放运动,制定以“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为核心的优惠政策,实行以“提高工作效能、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政府“通透式”办公,以及将 行政 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等,都起到了创新优势的作用。

三 “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要首先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一阶段的发展重点。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地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地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创造引进高技术含量资本和项目所需要的条件,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会既拣不到西瓜又丢掉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这些同志忘记了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是发展,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后,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 市场 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这个能够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导产业。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水平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四“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

发展经济本身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发展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就更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那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我们之所以这样说,首先是因为不发达地区不仅底子薄、基础差,而且还缺乏经济发展所必要的积极理念和人文精神。启蒙和培育这种积极理念及人文精神,需要花大的力气,需要长期坚持才能奏效。否则,落后的理念就会反过来扼杀经济发展,更惶论经济超常规发展了。成安县近几年在推动经济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了持续不断的思想解放运动。通过观念更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其次是因为不发达地区存在一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这种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不仅仅体现于 人口 增长会吃掉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人均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还体现于 财政 供养人员的增加会吃掉经济发展的剩余,使政府本应承担的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致使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劳动力,也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打破这两种状态,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仅靠常规发展是不行的,必须要靠持续不断的超常规发展。根据国内外经验,这个过程大约需要20-30年的时间,更短时间则无法实现基本经济的根本转变。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不能在20-30年的时间里,持续不断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不发达地区低水平的系统稳定性,就会通过内在的均衡机制重新复制不发达状态,或者在一个放大的规模上复制这种状态。第三是因为在区域或县域经济竞争中,不发达地区如果不能通过持续不断地超常规发展,尽快形成相当规模的产业基础和相当程度的产业竞争力,发达地区就会在产业积聚和极化效应的作用下,进一步拉大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使不发达地区的经济相对边缘化甚至绝对边缘化。当然,发达地区的产业积聚和极化过程不会是无限的,达到一定高度后,就会反过来向周围不发达地区扩散。既使在这种情况下,不发达地区也只能处于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但无论是差距拉大带来的绝对或相对边缘化,还是亦步亦趋的跟进状态,都不利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都会使其深陷难以进一步发展的困境。

因此,为了使不发达地区的县域 经济 ,既走出当前的发展困境,又避免陷入未来的发展困境,就必须按照“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持续不断地开展思想解放运动,以培育有利于经济超常规发展的人文精神;持续不断地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建设,以突破经济运行的低水平系统稳定性;持续不断地扩大产业规模和尽快形成产业竞争力,以做到后来居上。只有这样,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才有可能真正完成经济起飞的 历史 任务。

此外,为了确保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寻求超常规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落实好“长期坚持”的战略思路,我们还需要与之相应的 政治 安排。具体包括:增加领导机构中的专业人才,维护领导班子的相对稳定性,以及有针对性地扩大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等。

五 “和谐稳定”的战略思路

推动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必然会对原有的产业结构、 社会 经济关系、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等产生重大冲击,使其发生大的裂变。这种裂变既可以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也可以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如果在自为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会陷入动荡和不稳定状态,从而破坏经济发展;如果在可控的方式下发生,社会就能保持和谐与稳定,从而维护经济发展。因此,要成功地推动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就必须把可能由此引起的种种社会剧变,都置于可控的方式下。为此,也就必须把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作为超常规 发展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我们能否把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下的超常规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首先,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与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有着内在统一性的。这种内在统一性,不仅仅体现于没有社会的和谐稳定,就无法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还体现于在不发达地区普遍存在贫困的情况下,不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就更无法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大量的国内外实践已反复证明,贫困绝不能带来和谐稳定。因此,要消除不发达地区业已存在的贫困状态,并彻底拔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源,就必须坚决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地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中,推动经济实现超常规发展;在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中,达到社会更高层次的和谐稳定。

第6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曾业松是中央党校研究员、“三农”问题专家。20多年来,他深入1300多个市县调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有影响的调查报告和评论文章,多次参加国家重大农村课题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重要信息和参考建议。

他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县域经济是基础,是前提,是条件。没有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工业化、城镇化,根本谈不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只有发展县域经济,农民才有就业、创业的机会和舞台,才有致富的出路和增收的渠道。

辩证关系

《经济》: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十七大又提出“壮大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为何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视?

曾业松: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县域经济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存在相互联系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发展县域经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发展县域经济创造必要条件,带来新的机遇。

县域经济是农村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壮大了,实现了农村工业的大发展,才能实行“以工促农”、“以工哺农”,实现工农业协调发展,农村经济社会全面繁荣。

县域经济是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发展了,城镇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了,才能促进产业集聚、人口集聚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广大农村正是借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镇化,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县域经济发展带动了工业化、城镇化,同时也给农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遇。一方面为农民进城打工提供了许多岗位,一方面吸引农民创业,发展了民营经济。这些既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也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发展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发展瓶颈

《经济》:目前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曾业松: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发展县域经济关键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但是目前县域资源开发还不充分、支柱产业不够强大。这个问题在欠发达的西部县域比较突出。在这些地方,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传统优势弱化、竞争压力增大的挑战。从产业结构看,县域工业优势产业不明显,而且明显存在结构雷同、规模偏小现象。农业方面传统种养业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产业链短,专业化分工水平低,农业组织化程度低,比较效益低。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当前多数县域经济发展中投入严重不足,资金严重短缺。中西部一些地方县以下财政基本处于困境之中。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在政府资金投入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撤并,金融服务出现体制上的断层,农村金融日益边缘化,对农民的金融支持越来越少,农民创业缺乏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再创业贷款困难。

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很多。许多地方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存在结构性矛盾,加之受县域地理位置、人文、科技等条件的影响,经济运行不畅、质量不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城乡之间存在的二元结构、二元体制还没有根本动摇,县乡管理体制、条条块块关系及整个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也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两个关键

《经济》:您曾提出要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抓住两个字来思考和实践:一个是“路”,一个是“业”。请您具体谈谈其中的内涵?

曾业松:“路”,就是明确战略思路,选准发展道路,找出本地出路。

中央提出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体会 “重中之重”就是重发展,重农民利益,重体制创新。发展是前提,农民利益是核心,改革创新是途径。 就是通过体制改革、政策创新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通过实现和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了进一步增加农民利益。这既体现科学发展观,又体现执政为民的宗旨。这个“重中之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的战略思路。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树立这个新的重农思想,切实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

发展县域经济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经济道路。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找到有自己特色和市场前景的产业,打造特色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对特色传统产业,要用高新技术进行改造,建立创新的优势。对新兴特色产业,要集中力量做强企业、做大规模、做响品牌,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县域经济上水平、上档次。全国许多县域经济强县,如浙江绍兴、义乌等都是靠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商业市场带动起来的。

对于绝大多数县域特别是那些基础相对薄弱的县域而言,最需要也最宜于发展民营经济,走民本经济道路。民本经济应该成为县域经济最主要的发展定位。比如温州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千家万户办工厂,千军万马闯市场;得益于个体户、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所以,我认为富县先要富民,富民要靠民营。

在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人居环境、生态环境。也就是说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只有人居、生态环境好了,人家才来投资,经济才能长久繁荣。这是中西部正在壮大的县域经济发展经验,也是珠三角、长三角县域经济的发展经验。如浙江治理了钱塘江,灾害之江变成锦绣之江,忧患之江变成财富之江,块状经济变成带状经济,浙江变成天下粮仓、天下钱仓。

《经济》:具体到一个县,它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曾业松:就一个县而言,关键是两条。一是从实际出发,二是转变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比如广东增城市先前走开放型道路,重点发展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但现在强调发展效益密集型产业。实行了这个转变,只用五年时间财政收入就从6亿增加到50亿。再比如内蒙古是我国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区,重要原因是他们把资源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过去光是挖煤,卖煤,现在煤电、煤油、煤化工产业联动。他们的思路转变了,出路找到了,经济发展水平大大提高了。正因此,伊金霍洛旗经济竞争力从1058位排到现在的85位。

我们从西部发展态势看,2005年发展速度最快的100个县,79个在西部;2006年,59个在西部,22个在中部。这就告诉我们,西部的县也不要悲观失望。只要发展的思路转变了,就有快速发展的可能。

《经济》:“业”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培育主导产业?

曾业松:不完全是。“业”既指培育主导产业,还包括鼓励农民创业。

发展县域经济有了思路,还要有抓手。抓手就是培育支柱产业,用支柱产业来支撑县域经济。这个支柱产业可以是制造业、加工业,也可以是农业、林业、流通业。关键问题是要有特色,要有规模,要有效益。如内蒙古畜牧业有三大产业,不仅有鄂尔多斯的羊绒,有伊利的奶,还有草原兴发的肉。吉林农业加工业产值达千亿元,超过汽车和石化。

如何做强做大支柱产业?根本上要靠农民,靠农民创业。实践证明哪个地方出现创业热潮,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出现奇迹。江苏昆山市成为中国县域经济第一强县,重要原因就是鼓励农民创业,明确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物业”,造就了8万多本地老板,创造了惊人的发展奇迹。

第7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这次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是省委、省政府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对县域经济发展情况协调调度,总结经验,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推动全省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会上,部分县(市)作了典型发言。文海同志还要作重要讲话,各地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这里,我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研究。一、充分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形势

县是我国功能相对完备的最基本经济单元,自古以来就是最基础的行政管理层次。县域经济在国计民生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多次召开会议安排部署,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以来,各县(市)坚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狠抓落实,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县域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__年,全省县域实现生产总值5069.7亿元,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7.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和13.2;县域工业效益大幅提高,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达181.9亿元,同比增长57.7。今年以来,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粮食总产预计达到2480万吨,增长3.9;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261.2元,增长15.7,是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同时,各县(市)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本地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企业和产品,优化了区域和产业结构,县域经济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薄弱,城乡发展不协调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与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许多县(市)经济缺少支柱产业,产业特色不明显,经济亮点不亮,后劲不足。一些贫困县,自然条件差,资源禀赋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今年1-9月份,全省30强县(市)人口占全省县(市)总人口的25.7,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县域经济总量的43.5,全部财政收入占县域总量的50.4。而且这30强县(市)主要集中在唐山、廊坊、石家庄三个市,共占20个。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地各部门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第一,发展县域经济对全省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省委六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翻两番、三步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奋斗目标,县是关键。我省136个县(市)总人口占全省的82.6,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71.4,完成全部财政收入占全省的4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51.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68.5。县域经济发展对全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县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着全省经济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县域经济搞不上去,我省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二,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我省是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没有农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省的现代化。广大农民集中在县以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县,难点也在县。特别是全省还有460多万未脱贫人口和未稳定脱贫人口。只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繁荣农村,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使广大农民过上殷实的小康生活,从而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动全省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强全省经济实力的优势所在。强省之基在于强县。与先进省市相比,我们经济发展上的差距更多地表现在县域经济方面。在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评价中,浙江省27个(比第二届增加3个),江苏省21个(比第二届增加4个),山东省21个(比第二届增加1个),我省仅有迁安(第69名)、遵化(第76名)2个县(市)入选,比第二届减少1个(第二届为丰南第64名、遵化第77名、迁安第80名)。我省百强县(市)的数量占全省县(市)总数的1.5,大大低于浙江的30、江苏的19.8和山东的15.1。浙江、江苏、山东正是因为有了一批强县、强市,从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们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力位置,在新一轮发展中争取主动,必须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四,发展县域经济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郡县治,天下安”。我省16.7万个基层党组织,31以上集中在县以下。在新的时期,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县这个层次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省相当数量的县(市)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使政府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有的地方乱收费、乱摊派,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可以说,加快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只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强财政实力,才能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才能有效地解决民生问题,为巩固基层政权和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基础保障。

当前,我们正处在县域经济发展的“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矛盾凸显期”。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归根结底要靠发展。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的极端重要性,切实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富民强省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实现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跨越。

二、认真总结发展县域经济的新经验

各县(市)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扎实工作,探索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为我们今后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制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有什么样的思路就有什么样的出路。各县(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根据自身发展水平和条件,积极调整和完善发展思路,实事求是地制定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的具体目标和发展措施,努力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谋划、推进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促进县域经济既快又好地发展。

二是坚持立足比较优势,做强特色产业。特色就是优势,就是竞争力。只有从实际出发,突出特色,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比较优势,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多数县(市)特别是经济强县(市)都把发展特色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举措,积极转变“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围绕优化区域经济布局,选择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或产业进行深度开发,精心谋划建设项目,加速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是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推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三化”并举。实现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兴则县兴,工业强则县强。各县(市)坚 持把走工业兴县的路子作为一条基本的经验和做法,积极发展县域工业,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增强工业竞争力。同时,以工业化为依托,吸收和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域和中心镇集中,推进城市化。坚持以工促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搞好农产品流通,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坚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使其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发展民营经济是全省四项重点经济工作之一。县一级,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各县(市)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加快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认真落实鼓励和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消除各种体制,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壮大民营经济规模,形成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同时,实行内外并举,树立县域以外都是外的观念,狠抓招商引资,提高了县域经济质量和水平。

五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这个层次的工作,包含经济政治文化各个方面。县域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全面发展。各县(市)坚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既重视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又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协调推进。积极实施人才兴县战略,注重吸引、培养和使用好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认真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积极纠正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中侵害群众合法权益,以及拖欠建设工程款、农民征地补偿费和农民工工资问题:请记住我站域名,并取得初步成效。

上述这些经验和做法,是多年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形成的,是做好县域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坚持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三、努力开创发展县域经济的新局面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牵动全局的大思路、大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说,县域经济发展快不快、综合实力强不强,也是衡量一个县领导发展能力水平高低的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县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全力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第一,坚定不移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指导县域经济发展。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首先要抓住经济发展。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要着眼于提升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精心谋划建设一批立县(市)重大项目,培育发展支柱型产业和企业。继续坚持不断提高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水平。坚持以开放促招商引资、促外引内联、促改革发展,以招商引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产业聚集,千方百计增强自我发展的基础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全面贯彻“五个统筹”原则,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抓两头、带中间”的发展思路。省委、省政府提出突出抓好30个经济强县(市)和30个经济欠发达县,这是基于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基本状况的分析提出来的,是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目的在于通过强县带动和弱县推进,上下结合,强弱结合,促进全省各县全面发展。经济强县要率先发展,做到强者更强。要多同全国更强的县对比,看到差距和不足,瞄准更高目标,能搞多快搞多快。经济欠发达县要跨越发展,逐步缩小差距。这30个县大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要坚定信心、明确目标,立足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中等的县要赶超强县,力争进入强县。全省处于中等状态的有76个县,对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非常重要。要克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瞄准强县,加快发展,争取进入第一梯队。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县域经济前30强和后30位是动态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全省各个县(市)都积极行动起来,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跨越发展,我省的县域经济就会活起来,发展就会更快更好,也就会有更多的县(市)进入全国百强,跻身先进行列。

第三,积极培育和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凡是经济实力强的县(市),产业特色都很鲜明,许多县(市)也是靠特色发展起来的。发展特色经济就是发挥比较优势,选准发展方向,把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要立足当地,放眼全省、全国和全球,以特色产品占领市场。要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优质粮食、蔬菜等向优势产区集中,积极培育畜牧、蔬菜、果品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加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推广力度,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增加值。要大力发展特色工业,抓好以乡镇企业为主的现有县域企业;依托当地资源、市场和劳动力优势,以资源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以存量引增量,大力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努力形成专业特色突出的区域性加工中心。要大力发展特色小城镇,坚持用市场机制推进小城镇建设,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积极吸引和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县城和中心镇集中,以企兴城、以业兴城、以市兴城,走出一条符合河北实际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第8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摘 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一件大事,是摆在全省各级党委、政府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基础,既相对独立,又高度开放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又是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汇合点和突破口,也是中心城市发展规模经济的强大支撑,更是加快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主战场,在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对于解决当前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巩固我们党和国家执政基础,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理顺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完善和落实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推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理清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我国即将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我们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形势,进一步理清和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总的要求是,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加快农业产业化、县域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加大市场运作、民营突破的工作力度,推动区域经济的特色化、外向化和高新化,努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科学制订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和奋斗目标,努力增强目标和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理顺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第一,坚持富民强县。发展县域经济,是为了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达到既富民,又富县;既提高城乡居民购买力,又增加县乡可用财力的目标。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各级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是检验县域经济发展成效的直接标志。要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与加强财源建设结合起来,既努力加快发展速度,增加经济总量,又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第二,坚持市场导向。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坚持以市场为先导,把市场作为第一资源、第一车间,努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要善于运用市场经济的原则、方法和手段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实现县域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的转变。要加强市场建设,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行为。

第三,坚持因地制宜。各地区位、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同,发展县域经济不能摘一个模式,必须坚持一切从本地实际出发,因县制宜,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努力发展特色经济。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县域经济要加快发展、提高水平,关键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要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大胆创新,开拓进取,重点抓好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

二、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调整和优化结构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速度、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素质和水平的关键。必须坚持在加快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努力实现快速发展。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1、大力抓好农业产业化。抓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途径。要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充分依托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真正把规模调大,把品种调优,把产业链条接长。要注重抓好种养业的良种选育、引进、繁殖,主攻名特优新产品,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和商品率。要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提高规模效益,基地建设应由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向几乡一品;一县几品或一县一品发展。要突出抓好农副产品加工,立足现有商办工业和乡镇企业,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要着重抓好市场营销,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和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各类农民流通组织,切实抓好社会化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努力实现县域工业化。目前,我省大多数县市仍处在农业经济阶段。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化的过程,只有加快工业化,才能为县级财政建立稳定可靠的支柱和骨干财源,才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为服务业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要强化兴工强县的意识和氛围,大造工业兴县富民的舆论,形成工业立县强县的共识,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坚定搞活搞强工业企业的信心。要配齐配强各级主管工业的领导骨干,各部门形成打好工业总体战的合力。加快农村工业化,必须国有、集体、个体和三资企业一起上,县、乡、村等几个轮子一起转,重点扶持一批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大搞农副产品加工,大力发展民营工业企业。要积极推广浏阳等地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经验,继续深化县属企业的改制改组,增强企业活力。要引导企业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大力引进、推广、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着力提升现有骨干企业水平。切实抓好企业管理,靠强化管理挖潜力、增效益。

第9篇:县域经济发展思路范文

>> 浅论发展县域经济 即墨:县域经济双核驱动 项目引领 产业驱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 项目引领产业驱动县域经济社会实现更好更快和跨越发展 贵州积极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技术推广转化探索分析 科学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的途径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发展县域经济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文化旅游发展县域经济 浅谈县域经济发展 发展县域经济100强 县域经济发展探讨 浅论县域经济的发展 如何发展建设县域经济 如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发展分析 创新“果业+旅游业”两轮驱动新模式开拓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之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周旭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J].苏南科技开发,2007,(4):1.

[4] 邢诒强.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支撑能力[J].今日海南,2009,(9):32-33.

[5] 毕亮亮,李强.中国县域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7):37-40.

[6] 科技部.2011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Z].

[7] 傅晋华.提升中国县(市)创新能力的科技政策需求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10):81-86.

[8] 毕亮亮.科技进步示范县(市)提升县域创新能力的建设经验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1,(10):131-136.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