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翻转课堂概念精选(九篇)

翻转课堂概念

第1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1.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

课前教师通过视频的制作,能够更合理更全面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师上课时遗漏的知识点,以及课堂语言不够精练等缺憾。同时,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比赛视频等,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更好的示范动作

随着体育教师的年龄和身体条件的变化和限制,有些技术动作不能做到完全规范,而视频的动作大都要优于教师的示范动作,并且可反复观看和观察,使学生更快地形成动作的表象。在一些球类战术的教学上,教师一个人根本不能全方位地进行演示,有了视频就不一样了,学生可以更直观、更准确地理解和应用这些战术。

3.更多地获得运动时间

教师在课堂上应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锻炼,满足学生对运动的渴望。一节体育课总共只有40分钟,在常规体育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和课堂常规等就要用去一半以上的时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翻转模式下的体育课堂就不一样了,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运动学习的时间,同时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学生一样可以模仿视频进行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更便利的自我纠正

课后,学生可以查看教师上传的自己上课时的技术动作视频或者图像,并可以将自己的视频或图像和标准的示范动作进行对比,这样的自我剖析能更容易发现问题。还可以查看教师对自己技术动作的评价和给予的改进建议,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技术动作的自查和自我纠正能力。

5.学习更方便

教师录制的视频或者课件一直都在服务器上,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学习,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正确掌握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课的基本流程

1.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体育教学目标,即指出每一节体育课中具体的要求和规范,指导学生有目标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分析学习者特征

针对不同的体育学习者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等情况进行充分细致的考虑,运用个性化教学,激发出每一位学生的体育特长。

3.选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资源

在对学习者特征进行分析之后,确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别,就可以选定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体育教学资源,运用合适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通过详细设计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出适合不同学生的翻转课堂教学视频。

4.课前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在学生对课前的视频学习之后,教师可提供一些练习,要求学生对所学体育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并在上课时初步验证学生的学习成果,再对其成果进行评价与判断,了解学生对相关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样教师就能在课上更好地了解学生遇到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5.课堂探究情境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重点,制定相关课程内容,设计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供学生在课堂内外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与技巧进行实际操作。将课堂探究情境引入到翻转课堂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逐步由不会到掌握一项动作或者技术要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6.学习成果交流展示设计

就学习成果进行交流与讨论,不同学生得到的启发不同,实现了思想的升华,也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训练内容和运动技巧。另外,还可通过一些体育项目的比赛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交流,可培养与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

全面了解翻转课堂模式下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翻转课堂中,教学过程颠倒,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体现。在翻转教学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出的课程可供学生进行自主消化,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学习的进程和重点,构建出适合自身的学习体系。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帮助不同基础与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取不同程度的内容。

2.课堂互动交流有效性原则

在课外获取相关知识后,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针对性解答,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以及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身体素质进行有效的教学。

3.授人以渔的原则

第2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微课;合理定位

“翻转课堂”与“微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自这两个概念进入国人视野至2015年7月14日,中国知网收录了标题中含有“翻转课堂”的文章共1284篇,标题中含有“微课”的文章共1292篇,且这个数字几乎每周都在增加。与此形成对照的是,至2015年7月14日,美国EBSCO数据库收录的标题中含有“翻转课堂”或“微课”的论文不到80篇。两者之间的差异,值得我国研究者反思:翻转课堂和微课到底是什么,它们对教学改革的意义究竟有多大?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内涵

何为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形态是唯一确定的还是多种多样的?追踪其源起,我们可以较好地分析这两个问题。翻转课堂的英文是“flipped classroom”,“flipped”是动词“flip”(翻转)的被动语态,意思是“被翻转的”,在这里充当“课堂”的定语。可见,翻转课堂的含义是“被翻转的课堂”。

翻转课堂概念的提出者是美国的两位化学教师――乔恩・伯格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他们给出了翻转课堂的简单定义:传统上需要在教室里完成的事情在家里完成,传统上作为家庭作业的工作在课堂上进行[1]。这种界定表明,翻转课堂强调的是教学顺序或教学秩序的翻转或颠倒,即以往的教学流程是“先教后学,以教导学”,教师先讲授知识,而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现在的教学流程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学生先在家里借助于书籍、视频等媒介独立学习知识,后在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提供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所要学习的内容。

如此一来,翻转课堂这个看起来很新鲜的表达在中国并不新鲜,因为我国早就有“先教后学”与“先学后教”的表达,很多教改名校的教学模式就是“先学后教”。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很多学校里,传统教学顺序早已翻转,新式课堂已经建立。这些学校的课堂教学与翻转课堂的区别仅在于翻转课堂借助微课实现课堂的翻转,而我国的一些学校借助导学案、讲学稿等实现课堂的翻转。[2]

翻转课堂是不是一定要借助微课来实现?这是另一个值得解释的问题。微课的英文是“microlecture”,即电子讲座。可见,微课的词意重点是电子化的教学资源,即微课并不必然很简短,但必须是电子化制作的。例如,乔恩・伯格曼最早使用录屏软件录制演示文稿和教师实时讲解,并将这种视频上传到网络供学生学习。

可汗学院提供了大量的微课资源,减少了教师自己制作视频的困挠,有力地促进了翻转课堂的推广。借助微课的翻转课堂的主要流程如下:教师事先制作或收集好教学视频,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视频内容是对即将学习的概念或要点的讲解;教师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学生在家中连接网络,下载学习视频,依据个人情况确定观看次数和速度,记下学习心得和困惑;在课堂上,学生就概念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或者教师布置课堂练习,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成果,在检查过程中进行必要的讲解。后来,一些网站强调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反馈,在视频中穿插提问、随堂测验和专题讨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感。

精心制作的微课对于学生在家开展自主学习确实有帮助。然而,微课是自主学习的必备要素吗?与本主题相关的游戏、影视作品、故事、习题等也可以作为自学材料,使用微课所获得的效果必然更好吗?

对比我国的导学案和讲学稿,笔者认为微课并不一定更有助于学生开展探究性和建构性的学习。在使用导学案背景下,学生要按照教师布置的自学任务,翻阅资料、寻找答案,其不足之处可能在于部分自主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很难完成自学任务;在使用微课背景下,多数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供的视频较迅速地掌握要点。但不难发现,因为视频就在眼前,学生出于偷懒等原因可能不愿意独立动脑,而是直接观看视频,记下要点,这样一来,就没有了学生自主探索、“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发现要点后“茅塞顿开”的知识建构过程。就此而言,微课有助于自学能力较低的学生达到预习要求,但总体上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微课和导学案孰优孰劣,还需要实证检验。

以上分析所要表达的观点可以概括如下:美国提供的借助微课来转变教学顺序的翻转课堂模型,是翻转课堂的一种形态,但不是翻转课堂的唯一形态;微课是促进课堂翻转、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学习资源或预习材料,但并不是课堂翻转的必要材料,也不一定是课堂翻转的最佳工具。

可能正是出于这种考虑,美国学者指出,翻转课堂的特征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通过多样的媒体手段(multiple media methods)提供概念化的知识[3],而不是通过多媒体(multimedia)提供概念化的知识。相关文献显示,教师在实现课堂翻转时,有时采用微课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有时发放自编讲义作为学生的自学材料。[4]

笔者还想指出,虽然翻转课堂是一个新兴的概念,但学生自学在前、教师讲解和辅导在后的课堂翻转在美国教育中并不新鲜。笔者在2010年赴美访学期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大量研究生课程都是以翻转的形式进行的:教授给学生提前列出下次上课需研读的文献及重要思考题,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阅读文献,寻找答案;上课时,学生汇报学习心得、解决疑难,整节课贯穿师生问答和讨论。尽管教授并没有在网上提供微课,但笔者认为,这种课堂也是一种翻转课堂。

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的可能贡献与挑战

美国学者分析了借助微课来实现课堂翻转的两大优点,一是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二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我国研究者对其优点的解析和美国学者的观点相似。笔者认为,当代中国引入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还有必要分析这种课堂形态相比于基于导学案的翻转课堂的优点和缺点,以及这种课堂形态可能给中国师生及教学改革带来的困扰。

(一)可能贡献

首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有助于实现分层教学、“异步教学”及个性化教学,将因材施教理念落实为学习者依据个人特点调整自主学习节奏。翻转课堂使用多种媒体手段(包括微课)来传递要点,提供了一种个性化的知识学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需要来确定观看多少次。通过操作播放器,学生可以打断教师,让教师重述,确保自己真正掌握了重要概念。这样的特征允许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以适合自己的节奏来掌握课堂目标。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不能很好地开展分层教学,因为教师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个别需要,只能依据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来组织教学。

其次,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参与,促使学生成长为主动学习者。因为学生在课前借助微课学习过基本知识,课堂时间可以被用于团队探索练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现场作业等。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也发生了改变,以前是讲授者,现在是学习的教练。课堂时间被用于与学生交流,陪伴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机会向教师提问,讨论时间增多,大家可以相互帮助,形成新见解。另一方面,学生观看微课的过程也可以促进参与。参与也指学习者与其学习材料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可以自主判断学习效果,努力达成学习目标,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在线研讨功能还能增加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成功体验。[5]

再次,与导学案相比,微课在课外给学生进行了要点讲解,能够促进更多的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导学案往往只是布置了学习任务,当学习任务较难时,一部分学生可能因为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挫败感、沮丧感,这些消极体验积累多了,可能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热情。微课对要点进行了讲解,通过不断观看微课,每名学生都能相对容易地完成自主学习任务。

(二)挑战

首先,微课制作可能加重教师工作负担。当前,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大力推广微课,要求教师制作微课。这一方面可以看作是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促进,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教师的负担。有教师认为制作微课苦不堪言:为了制作一段10分钟的视频,教师必须反复修改教学设计,稍微有些口误就要重新录制,而视频录制、剪辑和后期制作需要专业设备和专业人员介入,不然,制作质量很差,不可能获奖。有些学校虽然要求教师参加微课制作比赛,但这些微课在赛后被束之高阁,没有用于实际的课堂教学。

其次,微课可能减少学生的自主探究。在调研中,笔者问几名初中生:“如果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也提供了相应的讲解视频,你们会怎么开展预习?”学生们一致的回答是:“先看视频,再根据视频完成预习题目,因为这样最节省时间。”笔者担心,这样安排下的翻转课堂,只是把教师的灌输提前到课外时间,学生的学习顺序仍然是先听讲后做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是被动的。

再次,翻转课堂可能变相增加学生的书本知识学习时间和学习负担。有些地区的翻转课堂实践正在表明这一点: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没有减少,但学生需要在家里观看微课、完成预习作业,相当于将一节课从45分钟变成了70~80分钟。

最后,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可能让部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劣势,也可能加剧校际差距。观看微课,要求学生具有方便快捷的网络使用条件,有些网站还要求学生付费才能下载或者观看内容,部分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或者家长无力支付相应费用,就无法完成课前的自主学习。此外,经济状况较好、师资条件优良的学校能够收集、制作、购买大量教学视频并提供给学生下载,而薄弱学校没有相应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收集、制作、购买微课,校际教学资源因而出现很大差距,这将直接导致学习效果的差距,不利于教育公平与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三、如何科学定位翻转课堂和微课

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指出,我们要虚心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我们也不应妄自菲薄[6]。对于翻转课堂和微课,我们要科学定位,充分利用,同时尽可能完善相关机制来赋予它们以新的内涵。

首先,要肯定翻转课堂和微课的进步意义,但不宜夸大,更不应盲目崇洋而妄自菲薄。

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有其进步意义。客观来说,美国最近倡导的翻转课堂只是课堂翻转的一种形态,但翻转课堂概念挑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秩序,有助于开阔思路,重新理解和定义学习过程。我国习惯于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预习、上课、复习三个有机连接的环节,从三个环节的字面含义就可以看出,课堂上的学习被视为学习过程的中心,预习和复习只是辅助或者延伸。在翻转课堂背景下,我们可以重新界定学习过程,如将学习过程看作自主学习、课堂合作学习和巩固练习首尾相联的循环过程。此外,上课对学生来说不仅意味着听讲,而是更加积极和多样的参与。

微课体现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积极应用,有助于扩展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对于促进课堂翻转有重大贡献。但必须明确,微课不是唯一的自主学习资源,在没有实证研究支撑的前提下,不能断言美国的这种形式一定优越于中国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高效课堂形式。

其次,要加强教师培训,提供支持条件,促进各种形式的课堂翻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第3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微课 依据 局限性 价值

1.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联和区别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我国教育界越来越多地引用翻转课堂和微课这些舶来的教育模式和理念来改变现有的一些教育形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正确认知这两个概念,有些人甚至把二者混为一谈。

1.1什么是翻转课堂?

根据Abeyseker和Dawson两位学者在2015年发表的论文中的阐述,我们可以把翻转课堂定义为:把课堂内应当学习和教授的信息转移到课堂外,而把课堂时间更多地留给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度交流和讨论,并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自主学习课程内容和完成课后活动。简单来说,就是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次序。下表很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这种学习次序的变化。

翻转课堂把原本应该在课上讲解的内容提前到上课之前,而把课堂时间留给答疑和与学生间的深度交流,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翻转。

1.2翻转课堂的起源。

现在普遍认可的翻转课堂的起源为2007年美国林肯高中的Bergman和Aaron Sam两位老师利用视频录制软件录制课程讲解的过程给学生补课的事件。他们的初衷是为落下课程的学生补习,没想到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进而推广开来。

1.3什么是微课?

微课在中国的起步虽然比国外晚,但是发展迅猛,已有很多专家学者对微课做出过详尽的阐述和定义。从焦建利教授的观点来看:“微课是以阐述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简而言之,微课就是简短而明确的视频课程。

1.4微课的起源。

国内的微课发展是随着翻转课堂的实现应运而生的。实际上,微课的真正起源先于翻转课堂的概念。早在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 A. McGrew教授就提出了60秒课程的概念。随后在1996年,英国纳皮尔大学的T.P.Kee也提出过一分钟演讲的概念。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微课的雏形。

1.5微课和翻转课堂的区别与关联。

微课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学习资源,是教学内容传授方式上的一种创新。翻转课堂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实践模式,是教学形式的创新。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但是这二者在实现新的教学形态的过程中是相辅相成、互惠共赢的。没有微课技术的支撑,翻转课堂就无法实现。如果不以实现课堂教学的翻转为目的,微课的存在似乎也没有那么大的意义。当然,微课不局限于课堂教学的辅助,还包括课堂之外千千万万的学习资源。

2.翻转课堂实现的依据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Bloom于1968年提出的“掌握学习论”可以看成是微课和翻转课堂实现的理论依据。“掌握学习论”认为每个学生学习一定量的新知识和对新知识的普遍掌握所需要耗费的学习时间是不一样的。假如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时间和适当的帮助,那么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对同一知识点达到较高水平的掌握。传统课堂给所有学生提供一样多的授课时间,因此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致,甚至有的学生几乎无法在课堂内掌握所学知识。翻转课堂把授课内容放在课堂外,以微课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想学多久学多久,想学几遍学几遍。那么广大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基本上都能够对新知识达到同样的掌握程度,回到课堂以后再就一些疑难点进行讨论则能够事半功倍。

除了理论依据之外,微课和翻转课堂能够得以实现的一个更重要的依据便是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支持。首先,微课视频的制作需要依赖于各种录屏软件,如摄像机、手机、电脑等录制工具的技术性支持。其次,微课视频制作好以后还要依赖各种网络技术的通达才能够让学生观看。

3.翻转课堂的局限性

翻转课堂的局限性首先在于其操作之困难。翻转课堂到底有多难,只有真正进行过翻转课堂的人才知道。为什么翻转课堂操作起来这么困难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技术上的,有的是观念上的,也有教学条件上的限制,甚至中国教育体制的障碍,等等。翻转课堂实现的第一步就是视频课程的制作,然而,绝大多数外语老师在数字化技术这一块的能力是非常薄弱的,又不可能得到专业团队的支持。翻转课堂的视频针对课堂上的学生,因此不可能假手于人,这是困难之一。教师们通过种种努力把视频课程制作出来以后,如何能保证学生们都能看到,这是困难之二。是不是所有学校都有网络,有网络的又是不是能保证学生们畅通上网。再加上大部分高校的一二年级学生还是没有电脑的,那么手机是不是可以连接到视频的终端,这些都是要解决的困难。

其次在于如何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在课前到底看没看视频,这个怎么掌控?即使看了,学生是一个人孤单地观看视频课程,全程无法和同学及老师交流。看完了视频,学生可能认为这个内容自己已经学了,在课堂上可能就变得不那么积极,教师的作用似乎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这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能否改变多年来的传统观念和习惯,能否满足课堂上学生提出的深度探讨要求,能否掌控翻转以后的课程模式,这些都是翻转课堂的局限性所在。

4.翻转课堂的价值

虽然翻转课堂有种种局限,但这种数字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之下应运而生的混合学习方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数百年来我们所奉行的教育模式都是批量式的,学生批量学,批量考,批量淘汰,学习的主动权从来都掌握在教师手上,老师什么时候教,学生就什么时候学,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翻转课堂的核心价值就在于“退教还学”,还学习以本来面目,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Abeysekera,L&Dawson,P.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Load in the Flipped Classroom:Definition,Rationale and a Call for Research[J].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5,v34 n1:1-14.

[2]Bloom,B.S..Learning for mastery[M].Evaluation Comment,1968,1(2):1-12.

第4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起源;认知负荷;模式;案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4)01-0105-08

自2011年以来,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以及TED(Technologic Entertainment Design)视频风靡世界。《2012年地平线报告》又针对高等教育领域提出了六种有重大潜在应用的新兴技术。不难发现,技术与课程逐渐向着深度融合的趋势发展。其中,翻转课堂成为各个学校改革课堂教学的一大焦点。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也才刚刚开始,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翻转课堂在各学科的应用推广及课前阶段的微课制作方面,很少有人从学习者心理过程视角研究其取得优异成效的原因,以及在翻转课堂中,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具体情形。另外,如果要推广应用翻转课堂模式,首先需要对其已有的模式进行分析,从而在其基础上进行优化与应用。基于此,笔者从认知负荷角度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翻转课堂的未来应用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及内涵

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颠倒课堂,也有人将其表述为反转课堂。翻转课堂的理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早期,西点军校的General SylvanusThayer有一套他自己的教学方法,即在课前,学生通过教师发放的资料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前学习,课上时间则用来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开展小组间协作解决问题。这种教学形式已经具备翻转课堂的基本理念,也是翻转课堂思想的起源。

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埃里克,马祖尔(EricMazur)在1991年就提出,计算机在未来的教学中会起到巨大的作用,可以取代教师的部分工作。马祖尔教授还创立了一种他认为能使教学更有活力的教学方法——PI(Peer Instruction)教学法。他论述了学习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知识的传递,然后是知识的内化。这一观点成为翻转课堂的重要理论基础。翻转课堂的独特之处正是知识传递与知识内化的颠倒。

2000年,美国Maureen Lage,Glenn Platt和Michael Tredia在迈阿密大学讲授“经济学入门”课程时采用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利用万维网和多媒体让学生在家或者在实验室观看讲解视频,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完成家庭作业。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具备了翻转课堂的基本形式,但是,他们没有提出“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的相关名词或概念。

2001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of Technology,MIT)启动了“开放课件项目”(OpenCourse Ware Project,OCW)。拉开了国际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运动的序幕。2004年,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将辅导资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结果他的教学视频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萨尔曼,可汗收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反馈信息。两年后,Salman Khan创建了Khan研究所。全球视频公开课、可汗学院的盛行,成为了翻转课堂得以迅速发展的关键性推动因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用录屏软件录制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播放和讲解。然后上传到网络上。以供旷课的学生课后学习。意想不到的是,没有旷课的学生也会通过这些在线资源去重温课程。后来,两位教师就尝试颠倒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提前录制的视频。课堂时间用来完成作业。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转课堂”模式。两位教师实施这一模式后,教学效果超出了人们的预想,从而翻转课堂在美国各个学校得到大力推广。现在很多人称“林地公园”高中为翻转课堂的起源地。

2011年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都登载了关于翻转课堂的文章,文中提出翻转课堂是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大变革。鉴于美国翻转课堂实践成效惊人,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组织师资力量对翻转课堂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在实际教学中借鉴翻转课堂模式。从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为每位学生发放了平板电脑。他们将技术融入课堂,帮助学生个性化学习。

2012年1月30日,在“林地公园”高中举办了翻转课堂“开放日”(open day),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来观看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这充分说明,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得到国外学校认可。但是,我国目前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CNKI数据库中。以“翻转课堂”、“翻转教学”、“反转教学”、“颠倒课堂”为关键词进行检索,经过逐个审阅。内容相关的文献很少,从2012年开始有相关成果发表,2012年全年仅有20篇相关文献,2013年1月到8月,有28篇相关文献。可见,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从文献数量上来看,相比2012年,2013年我国学者对翻转课堂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提高。

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就是翻转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前。学生在家利用教师提供的视频和相关材料进行学习:课堂时间则用来解决问题,概念深化,参与合作性学习。此模式将最宝贵的学习资源——时间最大化。许多人将翻转课堂与网络课程等同。显得比较狭隘。网络视频课程确实是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视频可以替代教师的部分工作,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翻转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互动环节。换句话说。是翻转课堂的综合教学方法而非单独的视频在起作用。表1对传统课堂、翻转课堂和网络课程进行了比较分析。

二、从认知负荷角度看翻转课堂

Ramsey Musallam在圣弗朗西斯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在其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时间-转换”(time-shift)观念下教学隐藏的认知心理问题。研究用屏幕录像作为课前训练(pre-training)工具去管理内在认知负荷的效果。

Sweller等人将认知负荷分为三大类,即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内在认知负荷是由学习材料的难度和个体先验知识决定的。由于学习材料具有的元素数量、种类、复杂性是确定的,所以,学习材料本身需要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虽然,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无法改变的,但是,由学习者内部因素引起的内在认知负荷是可以降低的。如果学习者头脑中具有与学习材料相关联的图式,那么,学习者就会产生相对较少的内在认知负荷。新手和专家的区别就在于。如果材料包含较多的元素或元素问关系复杂,在新手的工作记忆中将每个元素作为一个组块,并且还要在工作记忆中建立每个元素问的联系,所以会占用工作记忆容量,增加学习者内在认知负荷。而专家头脑中已经具有相关的图式,即使材料包含的元素多或元素问关系复杂,专家会将这些元素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这样在工作记忆中所要加工的元素就会减少,大大降低了工作记忆负荷。

外在认知负荷是学习过程中对学习没有贡献的心理活动引起的,如果学习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方式对学习者建构图式及图式间的连接没有直接的效果。或者产生干扰时。就会产生额外的负荷。外在认知负荷是不利于学习者学习的。

关联认知负荷是指帮助建构图式和图式自动化的负荷。它与外在认知负荷不同的是。关联认知负荷是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有效认知负荷,而外在认知负荷是阻碍学习者学习的负荷。比如,学习者会对学习材料进行重组、比较、推理等,它能促进学习者更好地把认知资源分配到有效的活动中去。

在Ramsey Musallam的研究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为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另一组为不接受课前训练(Pre-training)的学生。在这个研究中,课前训练是作为教学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不仅向学习者介绍概念的名称和基本定义,而且也会对最基本的现象进行整体介绍。

通过对比两组学生的心理努力程度,RamseyMusallam发现,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于没有接受课前训练的学生心理努力明显减少。心理努力是指认知负荷中实际分配的用于容纳任务所加需求的认知容量方面。心理努力在学习者学习时测量。而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是评测认知负荷估计的重要因素,进而可以推测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

经过对比两组学生的成绩表现,课前训练组的学生成绩提高幅度明显比无课前训练组大。并且,Ramsey Musallam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之间有着明显的反比关系,课前训练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和绩效有着明显影响。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与没有参与课前训练的学生相比,心理努力程度明显下降。绩效明显提高。从而得出结论:课前训练有助于降低内在认知负荷。依据马祖尔教授提出的观点,学习分为两部分:知识的传递与知识的同化。Ramsey Musallam将翻转课堂模式的学习者学习过程描述为图1所示。

在翻转课堂模式的知识内化阶段里,课前训练的作用得以最大化,第二次知识传递的时候就为学习元素组块和管理信息的复杂性留下了空间。当翻转课堂作为探究性学习周期一部分的时候,课前训练的效果会被放大。

三、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成功案例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把时间还给了学生,让学生自主掌握学习的方式,满足自身需求,并且,增加了学生和老师的互动时间。在传统教学中,知识传递阶段几乎占用了所有课堂时间,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重中之重。这样,宝贵的课堂时间主要用于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阶段。然而。这一阶段是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图式形成阶段被放到了课后,课后学习没有老师在场,学生遇到问题时就无从下手了,容易产生挫折感。丧失学习动机。相反的是。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形成图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心是图式形成,翻转课堂的这一特征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以下是以图式形成阶段为重点,进行教学的典型成功案例。

(一)国内成功案例

根据国内近十年的课改情况,十年课改中教学效果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于是重庆江津聚奎中学借鉴了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教学模式,在2011年秋开始,实施一种全新的课改模式——翻转课堂。为每个学生发放一台平板电脑,教师先把第二天上课的主要内容录制成视频,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在自学和预习的时候就通过平板电脑在网络上下载视频进行学习,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已经可以掌握大部分知识,完成基本知识的传递,即完成工作记忆对知识的加工。这样,教师就不必用大量课堂时间向学生完成灌输式的知识传递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为大家解答图式形成阶段存在的问题并吸收内化。第二天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为学生答疑。帮助学生解决图式形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检测。这所学校原来课堂时间的四十分钟用于讲解。实行翻转课堂模式后。只用十五分钟讲解。经过聚奎中学一年多的研究和实践,聚奎中学总结出了翻转课堂实际操作的“四步”和“五环”。课前四步:设计导学案——录制教学视频——学生自主学习——制定个别辅导计划;课中五环:合作探究环节——释疑拓展环节——练习巩固——自主纠错——反思总结。

针对翻转课堂的问卷调查显示:82.9%的学生比较喜欢或非常喜欢,88%的学生认为提高了学习积极性。88.9%的学生认为增强了学习信心。88%的学生认为知识要点更易理解,99.6%的学生认为能够帮助自己做好笔记,63%的学生认为作业完成质量更好。17%的学生认为增加了学业负担,100%的教师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并表示愿意在下学期继续参加项目实验。聚奎中学首先搭建了视频和学习管理平台,将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与本校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教学理念,可以说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突破。教师课堂中少讲。学生更多地进行自主学习。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共赢。另外,录制的视频可以重复使用。也为老师减轻了负担。

(二)国外成功案例

美国克林戴尔高中在2010年实行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利用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班,一个学期后,实验班的140名学生。各科的不及格率分别降低为:英语语言艺术33%、数学31%、科学22%、社会研究19%(原来一直在50%以上)。其校长格雷格,格林在历时两年的试验后,在全校全面推行了此模式。由于部分学生没有可以上网的场所。学校就在课外时间为学生开放一小时的校园电脑。科林戴尔高中的实验班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在对学习感兴趣的时候,自信心就会增长。叛逆感会降低。自然而然的违纪事件就减少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

此外,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实行翻转课堂后也取得了优异的效果。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翻转课堂的主要特点是采用基于iPad的数字化互动教材,据统计结果显示:使用互动教材的学生中有78%的人获得了“优秀”或“良好”排名,而使用传统纸质教材的学生只有58%获得了相似排名。虽然数字化互动教材的费用高一些,但是为教师节省了很多时间,教师就可以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与学生互动和为学生解决问题方面。互动化教材也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沟通的平台。在技术上帮助学生与教师沟通。当然,数字化互动教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与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存在一定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合理、正确地使用互动教材。

四、翻转课堂的典型模式分析

(一)Explore-Explain-Apply和Explore-Flip-Apply模式

Robea KarDlus于1977年提出Explore-Ex-plain-Apply模式,因为受到皮亚杰发展理论的影响,Robert Karplus认为学习科学应该是: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学习者形成新的推理模式。这是由学习者与实际现象、学习者与其他人的想法之间的交互形成的。Robea Kamlus提出了三阶段的学习周期,如图2所示。

第一个阶段是探索。依据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在最低限度的指导下,学生首先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习者会提出一些以他们目前的推理模式所不能解决的问题。Karolus模式的第二个阶段是概念引入和解释。在这一阶段,教师表现得更为活跃,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解释来获取知识。最后。在应用阶段。学习者将概念应用到新的领域,扩展其适用范围,学习者需要通过重复练习来获得新的思想,思维方式得以稳定下来。

Ramsey Musallam一直致力于探索翻转课堂模式,他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充分利用好翻转的方法。如何把“翻转”应用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中。他经过对Karplus模式的实践后发现,此模式的第二阶段“解释”更多的是以教师为中心。另外,由于“解释”的部分被放到了课外进行,正好与传统课堂相反。经过进一步的反思,Musallam认为将“解释”(Explain)阶段改为“翻转”(Flip)更为合适。然而,“解释”阶段的视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20至30分钟的视频了,新的教学方法呼吁创建更短的、更具体的视频去解决学生探索阶段的误区和同化过程中的错误。他认为教师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创建复杂的视频,简洁的视频有更好的教学意义。这样的话,技术就成为了教学方法的工具,而不是反之。

图3为Ramsev Musallam提出的探索一翻转一应用(Explore-Flip-Apply)模式。这一模式是以Ex-Dlore-Explain-Apply模式和Think-Ask-Understand(TAU)学习方法为基础的。并且结合了同侪互助教学方式(Peer Instruction,简称PI)、即时教学(Just-in-time teaching,简称JiTT)、引导式探究(GuidedInquiry)理论。

探索(Explore):这一阶段主要采用引导式探究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材料,希望学生自己能设计出解决问题的程序。在整个“探索”阶段主要分为三部分:任务、活动和结论。

由教师提出任务来引出主题,激活学生的先验知识。然后组织活动。Ramsey Musallam就是依据PI方法来促进学生学习。在教授“沸点”这一单元时,他要求学生先做一个热身问题:在冬天,为什么要在结冰的路上撒盐?首先由学生独立回答问题。然后3至4个学生为一组,各组之间分享答案,并且把答案通过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传到谷歌电子表格里面,教师将所有答案收集起来。

Ramsey Musallam进一步提出“添加氯化钠后对纯水有什么影响”的问题,并且要求学生最终形成数据表格。教师给学生一个研究问题。只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然后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方案,最终学生形成自己的结论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学生以小组协作的形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开放式实验来进一步探索,并对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结论,但是教师不给出唯一的正确答案,这次实验的目的只是纯粹地让学生探索。

翻转(Flip):使用教学视频的及时教学(JiTT)。这一过程是由学生在家完成的。及时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策略,建立在“网络的学习任务”(web-basedstudy assignments)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fac-tive learner classroom)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学生在课前对基于网络的任务作出回应,教师及时去看学生的反馈以便调整课堂去适应学生的需求。因此。JiTT的关键是学生在课外准备程度的反馈,它从根本上影响着后续的课堂。

这一阶段主要包含两部分:学生观看教学视频与提交视频反馈。学生观看教师提供的视频。在视频中,教师会对相关概念、定义进行解释,并且会提供与“探索”阶段有关的案例。目的是在学生探索的基础上引入概念。提供一些典型案例。例如。Musallam会在相应的教学视频中引入相关概念、定义、方程以及提供两个解决问题的例子,并且将谷歌电子表格嵌入到视频下面。要求学生在看完视频后作出总结。另外,视频中第二个例子只讲一半,然后要求学生去解决剩下的问题并将答案提交到谷歌电子表格中。目的是通过学生总结和完成问题的情况,去总结学生遇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合理地安排课堂活动。

应用(Apply):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概念测试、材料延伸、评估。这个过程是在课内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应用阶段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更为专业的实验应用任务、个人或小组问的问题讨论、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班级竞争等。对学生进行测试后。还有提供给学生对知识的延伸以及应用的资料。最终对学生进行评估。在Musallam的化学课中,他在检查学习者理解程度之前先解决前一天晚上学生关于视频内容的疑问,然后集体讨论大家都存在的问题,建立小组之间的竞争来解决它。学生通过整理学习包中的问题来准备第二天的测试,测试后,Musallam开始一个新单元。

Ramsey Musallam将翻转课堂的实践活动与建构主义理论进行结合。基于他自身的研究。以下是他认为翻转模式中应该有的几个重要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学习者记忆和理解:(1)在课堂中。Musallam总是通过开放探索去介绍新的技术或者概念。学习者通过亲身经历实验和错误去学习。在真正接触到理论之前是由学习者自己探索的。(2)学习者在看视频的时候,要求其用自己的语言去对视频进行总结,从而迫使其去回忆和整合信息。(3)Musal-lam在解释某个概念时使用相同的视频资源,这使学习者熟悉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4)Musallam限定学生一次观看一个教学视频。以避免信息过载。此外,Musallam的视频尽可能简单。通常白色背景搭配文本和简单的图。

(二)杰姬,格斯丁(Jackie Gerstein)模式

杰姬·格斯丁(Jackie Gerstein)认为,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实现翻转课堂的一个主要障碍就是:不知道在课堂时间他们应该怎么做?对于习惯了使用说教模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他们需要一个框架帮助他们实现课堂的翻转。基于这一思想。杰姬·格斯丁尝试创建了一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它提供了一系列基于体验式学习周期(Experiential Learning Cv-cles)和麦克卡锡的4MAT教学模式(Bemice Mc-Carthy’s 4MAT Cycle Of Instruction)的学习活动。如图4所示。

1.体验式参与(Experiential Engagement)

体验式参与阶段包括体验式学习活动、科学实验、模拟、游戏和艺术活动。整个学习周期从一个体验式的训练开始。在本阶段主要引导学生进行一些真实的、动手的活动,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麦克卡锡也曾提出。学习活动要设计得身临其境,要让学习者乐于将先前个人经验与探索内容联系到一起。并进行有意义建构。另外,通过实验引起学习者对课程内容的兴趣,这也符合杜威的教育思想——经验对教育有着根本性影响。教师负责构建和组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因为这影响每一个学生未来潜在的经验。

本阶段的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中以小组协作形式进行的。如果是在混合学习中,那这就是面对面教学中的同步活动。如果是在线网络课程,学习者会被要求参与社区活动,参观博物馆……或者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实践活动或模拟。例如,通过AdobeConnect,Elluminate进行实时同步网络研讨会。

2.概念探索(Concept Exploration)

学习者会在本阶段接触到体验式参与中所涉及的概念。在“概念探索”阶段。课程内容是通过视频、内容丰富的网站、像PHET的模拟和在线文本呈现的。麦克卡锡强调概念必须以可理解的形式呈现。他认为。向学习者提供网络资源和下载媒体。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方式,这应是翻转课堂的主要优势。

在一个用户集成的学习环境里,学生可以利用视频、播客以及有丰富内容的网站。这些媒体可以与其他学生分享。在这个阶段中。学习者可以针对视频、播客、网站内容提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例如,通过Etherpad或Google Docs,学习者可以向其他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问题,视频甚至可以被嵌入Voicethread中。以便学生能够对内容发表评论。当然,在面对面教学中,学生可以把他们的问题带到实际环境中。另外,学习者可以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利用材料进行自主学习,比如,他们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观看视频,也可以反复观看他们特别感兴趣或者不理解的地方。

3.有意义建构(Meaning Making)

本阶段指学习者要针对上一阶段内容的理解进行反思。学习者可以通过博客、音频、视频等方式表达和建构他们自己理解的内容。如果是在学校系统中,这一阶段应是测试学生内容理解程度,那就建议采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这是对第一阶段体验过程和第二阶段学习内容深度反思的过程。学习者应该有机会去反思,并用他们自己的实践安排使相关内容意义化。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经可以去独立思考,并且需要去做一些让自身得到满足感的事情增加自信。

4.演示与应用(Demonstration&Apphcation)

这一阶段中,学习者要去演示他们已经学到的内容。并且以某种方式应用它,使得所学内容变得有意义。这是超越了反思和个人理解的。学生必须创造出超出课堂的、个性化的一些内容应用到生活中。这符合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中的“创建”——让学习者创建一个新的产品或者观点。

这一阶段最好是以面对面的、小组协作的形式开展。原因是:(1)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的项目或工具。(2)同龄人和教师一起参与活动。这会增强学习者动力并提供更多的反馈。显然。在线课程中,学生可以做自己的项目并通过同步的、在线互动向他的同学和老师展示。

(三)Robert Talbert翻转课堂结构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教授在很多课程中实践了翻转课堂模式,经过多年实践研究。总结出翻转课堂的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该模型简要描述了课程进行的流程,主要分为两部分:课前与课中。课前主要完成一定基础概念的理解以及导向性的针对练习。课堂上教师不再大篇幅地讲课,而是先进行小测试。然后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促进知识内化。但这种模式仅仅适用于一部分理科课程,对于理科中实践性较强或者文科课程都有一定的局限。

国内南京大学的张金磊等人对Robert Talbert的结构图进行了完善。该教学模型主要由课前学习和课堂学习两部分组成,在这两个过程之中。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此模型(如图6所示)相对于Robert Talbert的模型提出了更为明确的实践方式,也表明了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在翻转课堂中的工具作用。但是其基本思想依旧与Robert Talbert相同,此种模型的学科适用范围小。

五、有关翻转课堂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与微课

随着翻转课堂模式的流行,微课作为翻转课堂课前环节的重要载体,成为国内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举办了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全国微课程大赛等赛事,越来越多的教师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走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但目前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课前视频设计方面。课堂活动的组织方面少有人研究。研究者不应只注重微课的设计,翻转课堂实践效果较好是因为课前与课中活动的协调配合,只注重课前设计是不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

(二)翻转课堂与“预习+传统课堂”

有人提出翻转课堂就等于“预习+传统课堂”的观点。在传统课堂中,预习是学生在课前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仅通过教材进行自学。到了课堂中。教师以讲授方式将学生预习的内容重新讲授一遍。可见,预习的作用就是促进学生熟悉教师即将讲授的内容。而翻转课堂也由两部分组成,课前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安排的内容。课堂用来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内化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

首先,在课前阶段。传统的预习中教师并不提供相对应的专业学习材料,一般由教师为学生留下任务,甚至只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没有提供具体的指导。而翻转课堂的课前环节是由教师精心安排的,教师将本节课难点、重点录制成视频或者提供相对应的学习材料,以帮助学生自主完成对基本概念的学习,并在学习后进行一定针对性的测试,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另外,在课堂中,传统课堂多数以讲授为主,学生即便已经通过预习完成了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也要继续听教师再讲一遍,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而且,仅仅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很难让学生得到全方面发展。翻转课堂则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解答疑惑,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协作能力、团队意识等等。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重复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充分利用时间,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所以,不管是从课前还是课堂上看,翻转课堂都是不同于“预习+传统课堂”的。

[作者简介]

第5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摘要:本文提出了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条件动态选择自主学习模块的翻转课堂,将新型翻转课堂分为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并从观念更新及评价指标等软环境和教学设备及反馈系统等硬环境两方面提出了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动态选择;翻转课堂;体系构建;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95-02

一、翻转课堂遇到的挑战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其核心理念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翻转,即将传统的“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学生课前通过学习教师制作的视频等教学材料,课上通过互动交流来答疑解惑,从而达到知识内化的目的。翻转课堂在美国一些学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并被迅速引进到国内,但最终教学效果差异较大,导致对于翻转课堂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甚至认为翻转课堂对于中国的教育未必适合[1-2]。翻转课堂从长远角度讲是适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但是短期内要想大范围地推广还不够现实,简而言之是因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制约:

1.学生思想准备不够充分。国内的学生从小到大早已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学习习惯,所有的知识都是老师嚼碎了喂给同学,唯恐学生消化不了,而翻转课堂无异于“乾坤大挪移”,将学生课上活动完全转移到课前,学生若不在课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老师提供的资料进行深入认真的学习与思考,根本无法参加课堂的互动与讨论,因此学生对这种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可能还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情绪上极有可能遭到学生的抵触。因此要想学生在观念上接受和欢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能还需假以时日。

2.老师的教学技能亟待提高。由于翻转课堂难以实现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时的师生互动,通常会使得学生个性化学习程度降低,有研究表明网络学习是滋生浅层学习的温床[3]。如何针对不同特性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视频材料,这无疑给教师制作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何制作界面友好的、因材施教的、能够激发同学兴趣的视频资料,既让学生能够深度学习,并能够使得学生充满热情,这完全是对教师教学资料制作水平的现实挑战,而战胜这种挑战显然非一日之功,需要通过学校的顶层设计以全新的途径加以培训和提高。

3.学校的挑战。翻转课堂是舶来品,其成功经验来源于西方国家,是否适应我国的教育水土是学校首先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有学者研究认为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学生更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而普通班有较多的学生更喜欢传统教学模式[4]。就目前我国学情来讲,并非所有的学生均适合翻转课堂。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成绩优秀者并非均适合翻转课堂,因为传统概念上的优等生是在传统课堂模式下培养出来的,而非学生通过自主深层学习取得的成绩,学校需通过科学合理的指标将学生进行分类从而实现分类指导与教学,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构建不同类别学生成绩的指标体系,达到横向比较的目的,而这一系列工作可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

二、具涠态选择特征的翻转课堂的概念

以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及学校层面遇到的挑战与限制,这也决定了同等内容的翻转课堂难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素质及不同特性的学生开展,而是应该分门别类地、有针对性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鉴于此,本文提出动态选择特征的翻转课堂的概念: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资料有机分为知识层、能力层、素质层三个模块,三个模块按照次序对于学生的学习要求逐步提高,学生可根据其当下学习状况自主学习其中的一个及多个模块,教师根据学生选择模块情况安排课堂活动。

三、翻转课堂体系构建

按照动态选择翻转课堂的定义,可将整个自主学习体系的架构分为知识层、能力层和素质层三个层次,层次逐渐提高。

1.知识层。知识层主要介绍新的知识点,包括一些新的概念、专有名词和专业术语,学生在该层面学习时需掌握这些新概念的定义和内涵。这些概念主要以点状形式出现在学生面前,该层面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知识层学习是最为基本的学习。

2.能力层。能力层主要完成新学知识点与原有知识点的纵横向比较,构建知识架构,形成知识体系,因此教师在提供本层面学习资料时,需将与新知识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与分析,从而有助于完成学生从点状知识到线状及面状体系的构建,这部分学习需要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并且需将新知识与原有架构进行有机融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归纳和比较能力,难度较知识层有所提高。

3.素质层。素质层旨在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与创新,是最高层次的要求。教师需提供相关知识的经典应用案例,剖析这些知识点是如何运用到实际案例中的,阐述适用的范围和条件以及关键要点,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教师还需提供相关知识在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前沿与创新动态和成果,以及近远期将要达到的水平,敦促学生在该层面学习时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因此学习难度最大。

4.实施策略。由于不同的学生其自身兴趣和个体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以上三个层次的一个或多个模块进行学习。当然这是个动态调整的过程,对于能顺利完成某个知识体系三个层次学习的学生不一定能完成其他知识体系所有层次的学习,因此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选择的模块数量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情形而言,所有同学均需选择知识层的学习,大部分同学在此基础上可选择能力层的学习,而能力较强或者兴趣较大的同学可进一步选择素质层的学习。

四、保障机制

翻转课堂若想顺利向前推进,除了本身科学的课程体系和授课内容之外,离不开有效的保障体系。保障体系是提高翻转课堂实施效果的推动力,以下主要从软环境和硬环境两部分加以阐述。

1.软环境的构建。翻转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理念,因此要想在广大师生心中生根发芽,离不开有效的宣传与培训。由于翻转课堂在我国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有必要就相关要求做出统一规定,从而有利于翻转课堂的开展与实施。翻转课堂重视对学生深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培养。传统教育的考试评价机制和方案已不能完全适应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因此能够切实反映翻转课堂本质特性的评价体系有待建立[5]。如何选择科学合理的指标,建构有效可行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反映翻转课堂的学习过程,也应反映翻转课堂的实施效果,是保障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对于学生而言,如何能够同时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考试成绩是评价体系的关键所在。由于翻转课堂培养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学生在校期间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与表现,因此如何及时有效地引入用人单位的后评价和社会评价也是评价体系建构过程中值得考虑的课题。

2.硬环境的构建。信息技术是翻转课堂得以实施的重要工具,因此硬件的建设是翻转课堂的实施基础。传统课堂仅在开设实验实践课程或者计算机相关课程时才会运用到信息技术,一般课程仅需要在教室配备一台电脑和投影仪等教学设备即可。但翻转课堂需保证每位同学均有学习的终端,如何大范围地建设学习环境可能是每个学校必须解决的难题。另外学习系统如何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时存在的问题汇总与整理,并且及时反馈给教师,从而让教师能够针对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课上学习的方案与内容,保证课上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是整个硬环境建设时所需考虑的问题。

五、结语

翻转课堂要想在国内大范围地推行,目前诸多条件还不够成熟,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包括观念的翻转、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硬环境的建设,这些都是翻转课堂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翻转课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何针对不同学生的自身特点动态选择自主学习内容是实现教育之因材施教目的的关键因素,也是培养不同规格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尹华东.对国内外翻转课堂热的冷思考:实证与反思[J].民族教育研究,2016,27(1):25-30.

[2]陈洋,胡凡刚,刘永琪,刘家良.翻转课堂引发的矛盾关系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6,26(2):71-76.

[3]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第6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研究

一、 翻转课堂的概念与实质

(一)翻转课堂的起源与概念

翻转课堂起源于2007年,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园高中的两位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提出并应用。翻转课堂就是把讲课内容录成视频,把能够学习的目标优先放在课前,这种转换使得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时间组织小组讨论,或单独辅导学生。

(二)翻转课堂的实质

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互动时间,与同学和教师一起发生有意义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

(1)翻转课堂是“课前传授和课上内化”的过程。与传统课堂教学过程相比,表面上是过程的翻转,事实上,是对教育理念的突破。翻转课堂强调在课前让学生学习传统课堂上的知识,是一种深度学习,而非预习,而知识内化是在课堂上进行的,伴随着教师的点拨与同学的协作讨论,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高层次。

(2)翻转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体现。翻转课堂的目的在于让所有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通过针对性的矫正,和个别辅导有效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外,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的体现。

(3)翻转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在家看视频,教师通过看视频反馈的问题着重选择课堂上要处理的内容,确定相关的讨论话题,以学生的学习情况组织课堂。这些改变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和现状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里健康教育系统中,起核心、中介作用。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性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是一种学生本位课程又是一种生成性课程。中小学心理健康健康教育课程不是直线型的课程设计模式,具有不确定性和建构性。对于学生来说,当其进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时,并不希望听命于某种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着某种发现感悟或者帮助,尽情表达心灵深处的情感。所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借助于现实活动而进行协作的过程。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现状

就该课程的教学模式的角度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是最大的问题。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到正规学科中,在课堂上教授心里健康的概念等学科性知识,枯燥乏味,让学生记忆背诵,并布置作业,更有甚者还安排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考试。完全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意在帮助中小学生解决现实中的心理问题等目的。

三、翻转课堂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以上翻转课堂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翻转课堂所倡导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其探索能力)正是心理教育课程所需要的。它不同于传统学科,它更多的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自我构建心理健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和谐的心理素质。

从翻转课堂课前知识传授和课后知识内化的两个阶段上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素材做成短小的视频,让学生课前观看从中得出一些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学到专业系统的心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同学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个性的发挥。

四、翻转课堂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

课堂上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教师说明活动的方式和要求,让学生自主探求;也可以是老师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学习提供话题,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在讨中得到启发,在已有的心理体验的基础上思考,寻求答案,学生们也在相互交流中获得感悟。如果学生认识不够深入,老师可以进行适当的指导,比如对学生取得的结果进行评价,指出成功与不足之处,同时将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升化为心理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并要求学生们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所学的心理知识,让他们课后进行实践,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与提高。

五、结语

目前,翻转课堂主要应用在中小学的一些主课课程,还未涉及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然而,经过细致的对比和分析我们有理由相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会更好的应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较其他教学模式而言将会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 [J].校园心理,2010(5):32.

[2]邓洁.翻转课堂在高校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创新教育,2013(10):43.

[3]王忠惠,全.“翻转课堂”的多重解读与理性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14(16):32.

[4]王海英,成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当代教育科学,2010(20):56.

[5]李志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85-101.

[6]Jon Bergmann,Aaron Sams.Flipped Learning[M].America: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4:1-19.

第7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初中数学教学

一、翻转课堂的基本概念及其与传统教学的区别

“翻转课堂”又被称作“反转课堂”、“颠倒课堂”,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在网上提供一些教学视频、课件等资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相关学习资料,并进行学习,将疑难点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解除其困惑,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在此种模式下,学生自行学习新知识,并在课堂上实现知识的巩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机会多了,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得到了优化。

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老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书本上的内容,学生机械性地记下笔记,以便课后自行复习巩固,这实际上是对学生进行强制性的知识灌输,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学习效率低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在课程改革中,老师必须改变其角色,与学生间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1]。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所倡导的教学是把学生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其独立进行学习,而后由老师讲解学生所困惑的地方,老师负责传授知识,学生自觉将知识内化,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教学的高效率,这正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老师灌输式教学”、“学生机械式学习”的状况,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导致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状态不理想的原因

1.初中数学新改革在实行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区已实行很长时间,但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尤其从老师的教学方法上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老师仍未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桎梏[2]。在实际课堂上,老师仍然一味向学生“运送”知识,讲解多而繁杂,久而久之,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氛围由于缺少师生互动而变得沉闷,学生无法发现学习中的兴趣,学习效率难以提高。

2.目前教学内容难以符合学生的现实状况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不同的需求。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理解能力、知识基础、心理特征存在差异,每个班的学生几乎都被分为三个层次: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老师的教学难度,一个课时的内容可能对于中等生来说刚刚好,但明显满足不了优等生的需求,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更是听不懂。这类现象在保持教学进度的前提下难以得到解决。

3.中学数学教学难以被学生普遍接受

数学这个科目本身逻辑性强、概念抽象,相较于其他学科来说,其难度系数大,且对学生要求较高,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缺一不可。此外,数学教学知识量多而杂,教学强度大,进度较快,学生压力大,使学生在无形中形成抵制数学的心理,难以在数学学习中发现兴趣点,学生在高速学习中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困惑,最后完全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度。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为什么能被重视

1.能够使教师教学方向更明确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解答学生在自学中产生的困惑,师生间得到有效沟通,老师结合自身教学目的和学生现实需求,确定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目标。初中数学知识难度系数已然很大,许多概念非常抽象,比如函数方面的内容,涉及图像等,学生难以掌握。对于这类知识,老师在准备教学视频的时候,要更细致、简单地对函数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有针对性地教学[3]。再加上实际课堂上的补充,使学生能够对函数的内容形成系统性理解。

2.能够巩固、强化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

根据学生观看视频后提出的问题,老师总结出有价值的课堂讲解内容,避免重复。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老师营造出轻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分小组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得出最终答案,与老师进行探讨。

四、结语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巨大影响,将教学视频与教师讲解合理结合在一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学生只有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自觉学习视频中的知识,找到自身问题,优化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第8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高等数学;研究

一、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阶段

(1)明确目标

翻转课堂强调的是“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前准备阶段,让学生通过微视频资源,了解自主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使自主学习高效、有序的开展。例如,在学习“函数最值”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一个2-3分钟的微视频,向学生阐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了解函数最值的概念及形式;2.掌握函数最值的求解方法;3.函数最值的实际应用。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2)提供资源

微视频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重要的载体。因此,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出内容充实、讲解精辟、形式新颖、长度适中的微视资源,供学生进行观看与学习,对学生进行教学、启发与引导。例如,在“函数最值”的微视频中,教师进行了如下内容分配:1-3分钟,从高中的知识入手,介绍“最值”的概念及形式;4-9分钟,介绍“最值”的几大求解方法;最后一分钟,提出问题:“最值”还有哪些求解方法?“最值”与“极值”有哪些区别与联系?通过讲解知识、介绍方法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

(3)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翻转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微视频可以反复播放和随时暂停等优势,给自己创造独立思考、抄写笔记、查阅资料、集体讨论等空间,做到对于知识的消化理解与深层掌握,充分体现自身在高数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切实实现高数课堂的彻底翻转。

二、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的课中实施过程

“翻转课堂”并不意味着“放弃课堂”,“自主学习”也不意味着“自己学习”。教师仍然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上时间,进行更有意义和更有效率的教学。

(1)集体探究

为了解决学生在观看微视频进行自主学习中遗留的问题或存在的误解,教师应该积极开展集体探究活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师生问答、集体合作等方式,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学习高数知识、掌握学习方法、锻炼实践能力。例如,针对“‘最值’与‘极值’有哪些区别与联系?”这一问题,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虽然各有心得体会,但难免存在疏漏或误区,教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在再现旧知、巩固新知、引发思考的同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去伪存真,达到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2)巩固训练

数学教学讲究“讲练结合”,高职教育强调“知行合一”。因此,在高职院校的高数翻转课堂中,必须加强巩固训练,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在“最值”的翻转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布置跟“最值”有关的配套练习题,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最值”的概念,掌握“最值”的求解方法。

(3)答疑解惑

在进行了自主学习、集体探究和巩固训练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探究成果、训练结果等进行总结点评,并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对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同时,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三、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翻转课堂的课后总结反思

为了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与高效进行,高数教师应该积极进行总结反思,对教学进行调整与改革:

(1)改革评价方式

为了适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高数教师应该改革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变结果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使之适应教学需求。

(2)加强资源建设

为了满足翻转课堂的教学需求,高数教师应该加强教学资源建设,搭建校园网络教学平台,提高微视频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学生的线上自学、师生间的网络互动和班级成员的实时对话,为翻转课堂的顺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3)调整教学流程

第9篇:翻转课堂概念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行政管理学;教学模式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现代高等学校一般具备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以及提供社会服务三种功能,培养人才则是其中最基本的职能。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生们通过互联网能够获取大量的信息和学习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将网络技术运用到高校人才培养中,从而创新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是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探索的。行政管理专业原为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的行政学专业,后由于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的调整,教育部将该专业归入至新设置的管理学门类,成为公共管理的一级学科,并将原来的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科调整则意味着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从传统的理论型转向应用型,这就要求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进行创新,同时也需要不断更新教学方式。翻转课堂正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课堂教学进行的创新。翻转课堂这一概念源于2011年SalmanKhan的演讲报告,加拿大《环球邮报》将其评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因其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常常困扰着教师。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将翻转课堂引入到该课程的教学中,从而改变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Classroom”或“InvertedClassroom”,指将课堂内外的学习任务进行调整,即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用录屏软件等工具进行视频录制,在课前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课堂时间则供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查漏补缺,同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翻转课堂改变了学生与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学习的过程则相对被动。学生在翻转课堂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地点,调整学习的内容,并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时间以与同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对自己学习的内容进行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则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学生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则会提供必要的支持。第二,翻转课堂对课堂时间进行重新分配,增加了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既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授教学内容,同时又需要留有足够的时间来与学生交流互动。翻转课堂将知识讲授的过程放在课下,有学生自主完成进行,课堂则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的过程,从而增加了学生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第三,翻转课堂转变了传统教学的学习结构。学生学习由“知识传递”与“吸收内化”两个阶段组成,两个阶段中知识的“吸收内化”是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时间主要是进行“知识传递”,而“吸收内化”阶段则在课后由学生单独完成,这常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困难。翻转课堂则将“知识传递”阶段放在课前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吸收内化”则在课堂上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来完成。教师能够事先了解学生遇到的困难,使教师的指导就更加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也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行政管理学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是培植学生行政管理方面的理论功底,使学生具备一定专业意识,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有关行政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角色设置,使原本以理论为主且课程内容相对枯燥的行政管理学更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将课本内容转化为课件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被动的接受,学习效果不甚理想。而该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那么则可利用翻转课堂让学生先自行学习理论知识,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调动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体现在其能否运用相应的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行政管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学生对理论知识处在需要理解和掌握的阶段,并不能有效的独立分析案例。那么在翻转课堂下,教师和学生就具备充分的时间对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则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从而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的内化。因此,对于该课程,可以利用翻转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有效的吸收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将从课前教学资源的准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后教学效果检验三个方面,探析翻转课堂在行政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课前教学资源准备。翻转课堂使得原本的教学顺序颠倒,课堂内容置于课前,由学生自主完成,那么教师则应提供课前的教学资源。首先,行政管理学的教学内容多、知识点多。虽然国内关于该课程的教科书种类繁多,但基本上都将行政管理学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行政原理、行政过程以及法制行政。教师应根据这些内容的难易程度以及授课学生的基础、状态来决定哪些知识点适合利用翻转课堂来进行教学。其次,教师需设定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最后,教师根据设定好的教学目标制作教学视频,并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将其提供给学生。教师还可利用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慕课等,根据课程的需要将相关的资源整合到教学资源平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学生行政管理专业的学术视野。

(二)课堂教学活动。翻转课堂下课堂教学活动其实可以理解为问题解决环节,教师收集学生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学生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在此阶段,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引入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这一过程能够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吸收,因为在学生自主学习阶段获得的知识属于“前概念”,其中会有些理解不到位或错误的地方,经过课堂上的讨论后获得知识属于“正概念”,也就是对“前概念”进行了纠正,“前概念”经与他人讨论交流后形成,记忆会比较深刻,故而进一步内化了知识。教师与学生间充分的讨论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有关行政管理领域问题的能力。

(三)课后反思。教学反思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的是,反思主体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也要进行反思。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翻转课堂教学的效果。学生通过反思可以帮助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教学资源平台上发表自己的学习反思,以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思的内容可以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需重视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翻转课堂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且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层次不齐,为了能够使翻转课堂有效地实施并充分发挥它的作用,避免出现学生在课前不学习而教师也不知晓的情况,教师应该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从而对学生学习起到监督和激励的作用。这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了解,也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

(二)教师需注重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上课主要利用板书,或者将教学内容以课件形式展示出来,翻转课堂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录制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则考验了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教学视频的制作与简单的教师讲课时的视频录制不同,教学视频的制作需要运用多种技术和软件,同时也需具备掌握录制视频的技巧。这些都对教师提出了一定的挑战,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三)学校需为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教学平台。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是翻转课堂能够实现的基础,最主要的则是需搭建一个网络教学平台,教师教学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以及课后反思等都需要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教学平台的建设不仅为行政管理学翻转课堂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也是为其他学科开展翻转课堂提供便利,并且还为多学科间的交流提供了平台。

作者:张璞玉 单位:上海杉达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陈振明.行政管理专业由传统的学术型向应用型转变的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01(1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