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1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高等理工 教学名词 训诂学 数据拟合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6-0071-02

一、训诂学与高等理工教学的联系

高等理工教育中的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已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杨叔子先生[1-2]多次提出“教育的宗旨是素质教育,教育的方式是文化教育”的观点,尤其强调了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族文化就是民族的基因”的真知灼见,对于“大学有无民族文化,有无民族精神,即有无真正的中国特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如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与现工高等教育教学过程相结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高等理工教学中,包括大量的名词概念,很多概念艰涩而抽象,名词的定义往往占据较大篇幅,并辅以大量的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而训诂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文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古代的话加以解释,使之明白可晓,谓之训诂[3],即指疏通解释古代典籍文献和研究古代语言文字的意义。严格的说,只有训释古语古字的用义才能称为“训诂”,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训诂学应不断更新观念,运用科学方法,走多向的现代化发展之路[4],训诂学要从“经学附庸”的旧框子里解放出来,密切联系今天大、中学校的教学[5],使这一古奥艰深的学问成为服务于现代教学的利器。

基于此,本文引入训诂学的方法论,提出在高等理工教学过程中对名词概念――以数据拟合为例――的思想渊源及与之密切联系的概念进行分析,使之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易于理解和记忆,为相关的研究和教学提供参考。

二、训诂学释义示例

(一)数据“拟合”的训诂学释义

数据拟合是数值分析教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教学难点。为了绕开复杂的理论推证过程,形象、直观的对这一概念的含义进行理解,从概念的字面含义入手,探求其字面背后蕴含的意义。

从训诂学的角度讲, “拟”(繁体为“”),为形声字,从手,以声,本义为揣度,猜测,后又有类比,效仿,打算,起草、初步确定等意。其中,拟人是一种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合”,会意字,从,三面合闭,从口,本义:闭合,合拢。

基于上述,“数值拟合”可以解释为:初步确定或草拟(拟)某一函数,调整此函数的参数,使得该函数与已知数据(实验数据)的分布趋势最大限度的重合(合)。如此,通过对“拟合”这一名词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建立名词概念的内涵与字面含义的联系,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将较大程度的有助于对概念内涵的理解和记忆。

(二)“拟合”训诂释义的联系与拓展

训诂学释义可以简单直观的解释名词概念的内涵,还可以根据释义的表述,推断和界定概念的特征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有助于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在本文所给的示例中,通过对“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的表述,可以归纳和引申出如下两点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特征:

1.拟合函数需根据数据的分布趋势“拟”定,并非完全精确的函数或真实函数本身;

2.所求拟合函数与已知数据最大限度的“合”拢,但不会完全重合。

通过对上述“拟合”概念的训诂学解释,并结合数据拟合计算的基本过程,可知对初步拟定的函数,需要代入已知点,形成方程组,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求解各个参数,从而确定出拟合函数的具体形式。求解方程系数的过程,其实质是待定系数法。

利用已知点形成含待定系数的方程或方程组,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待定的系数,或找出某些系数所满足的关系式,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数法。[6]一般用法是,设某一多项式的全部或部分系数为未知数,利用两个多项式恒等时同类项系数相等的原理或其他已知条件确定这些系数,从而得到待求的值。[7]可见,待定系数法的基本思想是将本属于方程变量的参数替换成已知量,从而建立成只包含未知系数的方程组,使得未知系数成为方程组的未知数,从而求解方程组得出未知系数。

虽然拟合函数中多项式系数的确定需通过待定系数法,但与传统意义的待定系数法也存在着差别。首先,根据上述拟合的训诂学解释可知拟合需要假定函数形式,与已事先给定函数形式的待定系数法不同。

拟合算法通常设拟合函数由一些简单的“基函数”(例如幂函数,三角函数等等)φ0(x),φ1(x),…,φm(x)的线性组合来表示[8]:

f(x)=c0φ0(x)+c1φ1(x)+…+cmφm(x)

通常取基函数为1,x,x2,x3,…,xm,要确定出系数c0,c1,…,cm,从而确定函数的具体形式,其方法是代入m组实验数据,(x1,y1),(x2,y2),…(xm,ym)组成m个方程的方程组:

求解上述m个方程中的个未知数c1、c2、…、cm即可确定函数形式。

其次,由于函数的基本形式并不是理论上精确的,而是通过c1、c2、…、cm系数值的调整从而尽可能的逼近真实函数(与真实函数 “合”拢),加之拟合函数多为非线性多项式,所以方程组的系数c1、c2、…、cm理论上很难求取精确解,其求解精度一般在最小二乘的约束下取得,即使得min■[f(xi-yi)]2达到最小。

(三)相关概念的比较

通过上述基于训诂学示例的释义及由其释义引申出的概念特征与联系,可见训诂学能够更加深入的揭示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更容易甄别概念内涵的共性与差别。本文给出的示例中,待定系数法与数据拟合的最基本思想都是利用已知点确定函数中的系数,从而实现函数形式的精确确定,因此存在基本思想的共性。但二者之间也存在差异,为了简明,将上述对二者的特性讨论总结成表1的形式如下:

表1 两种方法的比较

三、结语

训诂学是古代典籍整理和讯释的学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与现工教学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并为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和课题。本文利用训诂学的方法,解释了数据“拟合”概念的字面含义,达到望文生义的效果,并由拟合的训诂学解释界定了数据拟合的特征。本文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训诂学与现工类教学的有机结合方面的研究,对相关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叔子.顺天致性,让学生成为他自己――《种树郭橐驼传》对教育的启示[J].江苏教育,2014(4):27-29.

[2] 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成为他自己[J].高等教育研究,2013(4).

[3] 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 杜敏.训诂学与解释学之比较――兼及训诂学当展的途径[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38-44.

[5] 齐佩.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4.

[6] 段桂花.待定系数法在高等代数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16).

第2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特别强调个体认知结构对学习的重要影响,认为“先行组织者”是改进认知结构和促进新知识保持的重要策略。“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内容之前先呈现一些比当前学习任务层次更高、更抽象、包摄性更强的引导性材料,以帮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整体框架和基本线索,明确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益。

笔者认为,这一理论不仅能有效地改进学生的学习,而且在改善教师的教学设计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据此,笔者建立了表1所示的“先行组织者”,指导教学设计及其实施。

结合表1的要求,我们从知识体系、育人价值、知识应用等维度,对本课内容作如下分析:

1.知识体系的分析:通过“点”明“线”突、纵横联系,构建“北京人”的知识体系。

“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是《课标2011版》内容编排的核心思路。“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①在掌握史实的基础上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使学生既要明晰点,又清楚线索。在“中国的早期人类”一课中,“北京人”为需“明”之“点”,“人类进化过程”为需“突”之“线”。通过学习“北京人特征”这个“点”,了解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体貌特征、生活和生产状况;透过北京人,突出人类进化过程这条“线”。

“纵”即“纵向”,指北京人的发展脉络。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北京房山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其中一支发展为山顶洞人(山地人),另一支发展为王府井人(平原人)。①在新石器时代,北京平谷居住着上宅人(1984年考古发现),他们过着定居的生活,经营着原始农业和畜牧业。②

“横”即“横向”,指早期人类在国内、世界的发展状况。目前世界已知的最早人类是非洲“露西”,距今约300―400万年;③中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与北京人同期的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是大荔人(距今约10万年),在世界范围内则是澳大利亚蒙戈人(距今约5.6~6.8万年);④与上宅人同期的我国境内典型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这为下一课的学习埋下了伏笔。

纵横联系,就是将北京人的发展脉络与国内、世界同期的人类发展脉络统一起来,把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以帮助学生建立宏大的时空观。

2.育人价值的分析:挖掘“北京人”的育人价值。

笔者认为,使用“先行组织者”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发挥历史课程的育人价值,使学生逐步学会历史的思维方式,培养历史意识。“北京人”是《课标2011版》的“新”知识点和教学难点。由于删去了“元谋人”这一知识点,“北京人”成了初中历史的第一个学习内容,所以我们称之为“新”知识点。有关内容大家熟悉但史料很少,如何挖掘北京人这一新知识点的育人价值,成为教学设计的难点。

分析课程内容是破解上述难点的基础:“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这是“北京人”的课程内容要求,其中蕴含的问题有:北京人的特征是什么,如何知道?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是什么?为何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上述问题,我们通过调整课程内容的顺序寻求答案:先通过分析北京人化石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概括北京人的特征;再让学生像人类学家一样解释考古学家的考古成果――化石;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由此认识北京人发现的意义:这一发现,证实了猿人阶段的存在,为19世纪提出的“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物依据,解决了一直困扰科学界的问题。在体验“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重原始证据、论从史出的历史意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北京人”的学习,体现了以下的育人价值:

首先,让学生体会“文化”、“文明”的内涵,即“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则是“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成果”,⑤并厘清两者的区别,即文化包括“过程”,而文明仅为“成果”,所以“原始文化”比“原始文明”的表述更科学。

其次,学习研究人类的方法,知道要从多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如北京人处于地质学的更新世早中期,相当于人类学的猿人时期,位于考古学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民族学的蒙昧时代的低级阶段,社会学的原始群,婚姻状态为杂婚时期。

再次,体会历史的内涵。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是对过去事情的记载及其认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北京人”这一远古发生的事情,需要借助记载北京人活动的史料――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等。通过分析化石,可以认识北京人的特征,证明北京人是猿进化到人时期存在的重要证据。

3.知识应用的分析:通过知识应用,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北京学生对“北京人”这一学习内容具有亲切感,可要求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进行自主探究,并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这是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拉近远古与现实距离的有效方法。为了体现“先行组织者”的作用,使学生在探究中逐步掌握历史研究方法,我们设计了一张探究北京人特征的工作纸,包含三个探究环节:通过观察对比北京人头部复原图与现代人头部的异同,探究北京人的体质特征;通过分析动物化石的种类,推理判断其环境特征;通过解疑灰烬层、模拟制造石器遗物,探究北京人将自然物作为工具使用的特征。

最后,在教学评价时,可利用课堂所学,让学生探究北京人留给现代人的宝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尽量使远古的历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依据课标,在上述教学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人类起源的代表,掌握北京人的猿人特征,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远古人类遗址示意图,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识别历史地图、进而形成历史时空概念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类考古挖掘的北京人化石、遗物,探究(解释)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初步培养论从史出的历史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北京人的发现过程,感受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初步树立历史学习的证据意识;通过探究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和生存状况,体会远古人类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智慧,初步认识历史是人类不断进化和不断探索发展的过程。

其中“探究北京人的特征”“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要体现教学设计立意,要为达成教学目标打下坚实基础。要使教学过程优质、高效,就必须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准备(即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在“先行组织者”的指导下,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内容分析为依据,精心构建课堂教学过程。

1.导入设计:呈现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对初一学生而言,“历史”是新学科,其认知基础不足以发现所学内容。为体现教学设计的立意,本课适宜直接导入,开门见山。可解释历史主要是指人类发展的历史,从而提出第一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明确关于人类起源(呈现研究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由主观想象到科学论证的过程,而科学论证的证据(呈现研究方法――证据法)来自于考古发现及其研究(如图1),为后续学生借助考古发现,探究北京人的生活埋下伏笔。

其次,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了解目前世界和中国已知最早的人类诞生的时间和地点,及早期人类地域分布的特点,以帮助学生在宏观上形成时空概念(呈现研究方法――时空法),为进一步从微观上了解“我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奠定基础。

再次,将话题引向“北京人”:考古学家在我国境内首先发现的是北京人的化石。我们以北京人为例,来了解远古人类的生活情况,初步感受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历史学科的思维方式。

2.新课学习设计:呈现研究对象、研究角度,并获得研究结论。

新课学习中,由于涉及知识的传授、方法的引领、育人价值的挖掘、知识的应用等,应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和学习进程需要,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

(1)自问自答式。北京人何时?何地?被何人发现?这看似简单,却蕴含历史学习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所以可自问自答。

(2)教师讲授式。关于考古发掘北京人的知识,是将要探究的问题――“北京人的特征”的基础,但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应通过教师讲解,使他们理清相关史实:利用考古学家人物照片和考古工作时的照片,了解“早期在中国进行考古研究的大多是外国人”这一事实,从侧面反映考古学是新兴科学;并概括关键词:发现――命名――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印证)――连续发现三个成年北京猿人的头骨化石(证据更充分)――北京猿人头骨化石失踪(未解之谜)――新中国成立后的考古发现等,按时序梳理发现北京人的历程。为避免学生认知疲劳,可以补充裴文中怀抱第一个北京猿人头盖骨的照片:当时拍照者激动异常,仅聚焦化石,以致照片只拍到了裴文中的下半张脸!从另一方面说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的重大意义。

(3)学生探究式。“探究北京人的特征”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北京人的特征,更有利于学生初步体验历史学习的基本框架和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但这样的探究,对初一学生难度很大,所以设计探究时,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细化师生的分工:教师陈述探究框架,并指导学生的具体操作,铺垫、明确探究问题及其原因;学生模拟历史情境,经过充分的探讨得出结论。探究框架如下:首先,通过介绍考古学家的工作情况,激发学生考古揭秘的欲望;其次,由学生扮演人类学家,借用考古学家在周口店挖掘出来的化石和遗物,即化石证据,模拟探究北京人的生活情况;再次,学生利用教师事先准备的工作纸,根据预设的探究问题,记录探究过程,写出自己的认识(见表2)。

在探究的具体施过程中,教师要精心指导:

首先要铺垫必要的知识:介绍经过多年的发掘共发现猿人化石203件,大约分属于40多个个体。①因为人类化石中头盖骨最珍贵,所以探究“北京人的体貌特征”从分析头盖骨开始。

探究中,要明示研究思路,及时鼓励学生思考,并注意适时引导,以防偏离主题:按照从上到下、从外到内、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展开探究,呈现通过分析化石,概括体质特征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出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探究“北京人长得和我们现代人不一样的具体表现”,通过抚摸学生自己的脸庞、观察周边同学、比较,提醒用简单的字、词概括北京人容貌特征,并书写在工作纸上,其目的是通过观察发现北京人与现代人的容貌差异,得出“前者长得更像猿”的结论。同时明示:工作纸上呈现了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这样既容易把握,又不会疏漏,并提醒学生,今后观察任何东西,都应遵循一定的顺序。

第二步,出示表3,通过比较数据,得出北京人的脑容量与现代人更接近的结论。

第三步,观察北京人背鹿的复原全身雕像,对比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四肢,引领发现前者已能直立行走,四肢与现代人接近。从而得出探究结论:北京人的四肢像人,虽头部容貌像猿,但脑容量已与现代人接近,所以称北京人为“北京猿人”。北京人具有“猿人”这一体质特征。

探究后,引导学生归纳:聚焦关键信息点,并书写在工作纸上(如表4所示)。

(4)问题引领式。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而认识“北京人发现的意义”是破解这一难点的关键。为避免初一学生因“意义”抽象而无从下手的尴尬,教师可转换为浅显的问题:“既然在我国境内发现了如此众多的远古人类,为何我们仅选择介绍北京人?”引领学生运用新课所学,建构认识北京人发现的意义:a.发掘的时间早。北京人发现于1921年,云南元谋人、非洲“露西”分别发现于1965和1974年,从时间上看,后者的发现是近50年的成果,而北京人却已有90多年的历史。b.发掘的种类多、数量多。通过回顾本课所用的相关信息(人类的化石、动物化石、灰烬遗迹以及石器遗迹等)帮助学生理解。c.提供实物证据,阐释人类进化。引用国际学术界和世界遗产委员会对北京人的两段评价材料:“古人类全部历史中最有意义、最为动人的发现”;①“周口店遗址不仅是有关远古时期亚洲大陆人类社会的一个罕见的历史证据,而且也阐明了人类进化的进程”,②说明其学术价值。

经过上述各种方式的教师引领、学生探究,研究结论水到渠成。

3.小结设计: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

为了使整个教学过程清晰,外显学习内容逻辑顺序;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学习线索,建构所学的知识结构;为了完整地呈现先行组织者,以利于将小结上升为一般的认识,我们精心设计了板书:

第1课 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一、最早的人类

1.世界――非洲“露西”

2.中国――元谋人

二、考古发掘北京人

三、探究北京人的特征

1.人类化石――体质特征

2.动物化石――自然环境特征

3.灰烬、石器遗物――工具特征

四、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以完整板书为线索,进行本课小结。小结包括学习内容小结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两部分。

关于学习内容的小结,可归纳为两个知道、两个了解(如图2所示)。借助考古学家的发现,通过观察、对比,推论、判断,通过对史料的不断追问,通过模拟、体验,想象北京人的生活等途径,获取“两个知道,两个了解”。而这一切均源自对化石、遗物等证据的分析解释,是一个论从史出的过程,因而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及研究方法。远古人类的历史因此推断而衍生,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新的历史知识。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北京人的后来……通过介绍北京人在北京(山顶洞人、王府井人)、外地(陕西大荔县猿人)和外国(澳大利亚的蒙戈人)的发展情况,鼓励感兴趣的同学前往王府井古人类博物馆等地参观、考证,像科学家一样,努力去发现更多的新证据,以推进人类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远古人们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和社会的“过程”。

教学评价是检测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设计探究相似课题,可以判断学生是否已能初步应用所学知识,从而检验教学是否达成相应的目标,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求兴趣。因为课堂中探讨了北京人和现代人的不同,所以课后探究设计为探讨两者的联系:

查阅图书馆、网络资料,参观古人类博物馆等,利用本课所学的研究框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结论)探究:远古人类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哪些“宝藏”?并论证其中一项。

提示:北京人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有“利右行为”?北京人是否有脚弓?北京人是否也有睡午觉的习惯?

本文以“中国早期人类――北京人”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设计的具体思路,探讨了如何在“先行组织者”理论指导下进行初中历史起始课的教学设计问题。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有高立意,即不仅仅局限于历史知识的教学,而是要充分挖掘历史的育人价值:理解文化与文明的区别,学习研究人类的方法,领会历史的内涵,这样才能更科学、有效地落实《课标2011年版》的七条教学建议,体现四大对接:将“北京人”的进化与历史同期的国内、世界早期人类对接,实现知识的纵横联系;将分析北京人化石概括北京人特征与培养时空观和重证据这两大历史意识对接,实现“北京人”的育人价值;将“北京人”这一地方课程资源与历史国家课程资源对接,将远古历史与现代生活对接,为知识应用创设情境。同时,课堂教学又要体现低起点,即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准备。只有从初一学生以感性认知为主,动手探究热情高但缺少方法这一实际出发,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中有效使用“先行组织者”,才能帮助他们既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又激发他们持久地探究、学习历史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研究的基本方法,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

第3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主观体验

中华文化的传承依赖的是一代又一代的华人的不懈努力,依赖的是每一代中国人的进取,对于古典优美的中国诗词来说,其精髓也需要一代一代的传递,为了让中学生更好的感受自己祖先的文学的魅力,本文作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主观体验进行加强,这样学生才能够具有更高的审美和鉴赏水准,这样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的实现。

一、“读懂”是前提,读懂依赖于阅读指导工作的加强

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开展的第一个工作步骤就是将字词障碍进行清扫,处在教学中的古典诗词,通常都会有非常详尽的备注。在这些注解的基础上,诗词的基本含义可以被理解;第二步工作就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任何一部作品,其不能抹煞的就是背后的时代,特定的时代产生了特定的情景,所以针对诗词还要进行具体的时代背景的讲解,比如当时的社会环境、作者个人的心情和思想作者本身的经历等等。基于此的基础之上,可以更明确的理解诗词的内涵。

二、诵读是后续,诵读有助于主观体验的加强

形式美不但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主要的特点,也是成功的中国诗词的一种境界追求,形式之美相辅相成于诗词承载的具体内容,有基于此,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和讲授过程中,一个关键的和核心的环节就是诵读。作为老师,要指导学生对诗词从意境上进行认真的感悟,要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古诗词,在体会到语言美的同时,凝聚一种形象的美和形式的美。

《行路难》作为李白其中一首家喻户晓的名诗,对于初中生进行进行相关的背诵和欣赏工作来说,仍然是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笔者觉得,对于这首诗歌的学习,应该首先对学生进行引导,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充分的诵读之后,对于诗歌的深层意蕴进行理解,体会复杂的诗人心境。

三、形象美的感悟可以进一步的提升学生的主观体验

1.字词的赏析有助于对古典诗词的语言从凝练美的角度进行具体的体会

厚重凝练、简洁的词语是古典诗词的主要表达技巧,站在一个欣赏者的角度,对诗词进行品评,必然就需要对相关的文学作品进行解读。在初中阶段,开展诗词教学工作,这可以成为一个感知古典诗词的形象和形式美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在某些情况下,对于诗歌的表现,语言甚至可以展现出来一种绘画技巧上的美,简洁凝练的几个词,勾勒出来的是一副绝世的画,唤起的是美妙的体验,比如陆游《游山西村》中,有这样一句描述美景的话:“柳暗花明又一村”。对这句话进行细细地品味,老师可以让学生重点的想象和体会“暗”与“明”这两个字所创设的意境,在这个想象的基础上,老师进行相关的总结,“朴实平常的‘明’‘暗’二字,借助了看非直接的色彩呈现,生动鲜明的意境,充分的抒发和表达了由‘山重水复疑无路’困境之后,走到新的境界的欣喜之情。”借助于这个例子,诗歌语言的凝练美不但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绘画美也会有很好的体验。

2.古典诗词的意象美可以借助于诵读过程中的想象与联想来感受到

含蓄是中国人的一大特点,在这含蓄的背后,古典诗词想必也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古典诗词含蓄这一主要的特点非常的明显。对中国的古典诗词进行分析总结,可以发现,多数的诗人或者词作家都将自己的某种情结凝练在了一个具体的物上,借助于这一具体的物象,进行丰富内涵的赋予,整首诗词的表达手法做到了“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作为初中阶段的语文老师,在对学生学习诗词进行引导的过程中,要恰当的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体验。

在古典诗词中,意象是比较常见的某些意象还有着自己特殊的含义,比如对于月,不同形状就有不同的感情表达,满月象征着团聚,满月下面的孤身则象征着悲寂,残月和新月表达着离愁别绪,渲染着悲凉的氛围。比如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作品之中,上述不同的情怀都有不同的显现和流露。总而言之,在古典诗词之中,意象群不但是特定的,而且是明显的,即便意象相同,但是作者表达的情怀不同,凝练的内涵可能也就有区别。作为老师,对于这样的情况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对学生予以学习层面上的引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拓宽学生的“期待视野”,让学生对诗词的表征有更好的感受,让学生能够深深的感悟诗词之中的凝练的情感和精神。

参考文献:

[1]邓四野 怎样教好初中语文古诗词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5).

[2]庾游 实施古诗词对比朗读 培养学生欣赏能力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第4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关于长征叙述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从长征叙述史和长征出版物版本学的独特视角,深度挖掘了红军长征早期著述的创作、出版、翻译及传播的背后故事,揭开了长征传奇走向世界的传播秘史。其资料翔实,图文并茂,填补了长征史研究的空白,具有学术和文献价值,也是进行党史、军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沈安娜口述,李忠效、华克放整理,中共党史出版社,2016年10月

【推荐理由】这是根据中共隐蔽战线女杰沈安娜口述资料整理而成的回忆录。按时间顺序,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家庭背景和走上革命道路的过程,重点记述了在党的领导下潜伏敌营十四年、丹心素裹写春秋的人生传奇,同时也深情追忆了曾经共同战斗在隐蔽战线的英雄群体。本书语言平实,客观真实,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阅读和史料价值。

《千古一帝秦始皇:全2册》,王立群著,大象出版社,2016年4月

【推荐理由】这是学者王立群“读《史记》”系列作品之一。本书以秦始皇的传奇一生为主线,描绘了秦始皇兼并六国、缔造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历程,再现了战国末期七国争雄、大秦帝国自兴而亡的历史画卷,同时对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做了客观评述。其史料丰富,推测大胆,点评精到,是一本深度解读秦始皇的优秀历史读本。

《并世p星: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李建军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集团,2016年10月

【推荐理由】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全面分析、比较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的专著。采用相互比较与独立分论相结合的手法,从写作风格、精神向度、意义世界、人生哲学等角度,在两位文学巨匠之间建立起一种平行、平衡和平等的观照,揭示出两位巨人在审美趣味和表达方式方面的独特性,在主体精神和文学经验方面的共同性。其以现代方法贯通传统思维,视角独特,深入浅出,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许宏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5月

【推荐理由】如何理解“大都无城”这一看似颠覆性的观点及其在中国古代文明中的文化内涵?考古学家许宏从坚实的考古材料出发,通过对中国古代都邑遗存及其发展阶段的归纳与提炼,系统描绘了先秦时期中国古代都城构成和布局的变迁轨迹,为我们打开了解读早期中国的另一视角。扎实的考古材料与充满想象力的历史推理互为参证,体现了考古学在古史构建中的基础性作用。

《顽石的风流》,朱良志著,中华书局,2016年8月

【推荐理由】本书是美学家、品石家朱良志对中国传统品石艺术的提炼、总结之作,以“品石的智慧”为基础,以“假山的意味”和“盆景的微妙世界”为延伸,系统抉发了赏石艺术的哲学和美学意涵。文字如行云流水,富有诗韵,与精美的传统名画配图相得益彰,体现了我国赏石艺术研究的新水准。

《景观中的艺术》,翁剑青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推荐理由】这是一部探讨城市景观中的艺术介入与城市文化功能构建之相互关系的著作,从跨学科视角出发,梳理了近三十年中国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的基本形态,阐述了呈现于其中的艺术作品与社会的关系,分析了景观文化和公共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的演变过程及未来发展。本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配图丰富,对当下的城市文化建设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绝响》,畀愚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6年8月

【推荐理由】这是作家畀愚的一部长篇小说。女主人公瑞香出身寒微,但性格刚毅,心思缜密,行事果决,在厄运中谋划运筹家族大业,在危殆中支撑坚守国族底线,最终成为一代巾帼传奇。小说语言精致,节奏畅快,情节跌宕,以限制性视角,将虚构的人物传奇与真实的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在一起,于虚虚实实之间,浮现出一种奇异的魅力。

《看脸》,华沙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10月

【推荐理由】这是一本关于人类的面孔识别能力及原理的科普著作,从面孔构成的生物学意义,到大脑如何处理面孔信息并识别人的身份,再到面孔识别的社会心理学,各部分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逐层深入的论述体系。其文字生动,脉络清晰,融丰沛的知识性与晓畅的可读性于一体。

第5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门德尔松;钢琴作品;蕴含;艺术特点

0 前言

被誉为杰出浪漫主义的“抒情风景画大师”的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乐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从根本上结合了浪漫主义跟古典主义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其音乐作品在具备非常丰富的古典主义逻辑性的同时还具备非常显著的浪漫主义幻想性,所以需要认真审视其作用。门德尔松是继莫扎特之后出现的最为完美的曲式大师,其作品具有非常显著的特殊性。他在作品中完美地结合了浪漫主义的志趣跟古典主义的传统,这样一来就直接赋予作品非常丰富的诗意典雅性,其主要擅长的就是在正规的古典曲式中纳入美妙的旋律,如《小提琴协奏曲》e小调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曲子,形成了非常丰富的“门德尔松风格”。[1]

1 完美地结合古典主义艺术跟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的作品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含有非常丰富的抒情元素,同时门德尔松的作品还充满着非常丰富的浪漫主义幻想。通过分析其大部分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其还具有非常显著的严谨逻辑性,其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均衡之美。门德尔松是浪漫主义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分析其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他的作品存在很多浪漫派系的元素。例如,其擅长的就是柔和以及幻想元素的使用,同时其还对那部分古典音乐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关注,其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促使传统与浪漫完美地交织在一起。门德尔松在重视以及关注古典音乐的过程中创作出的《马太受难乐》,这部作品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可。门德尔松的观点是:传统形式的音乐存在非常显著的价值,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现实意义,所以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在分析门德尔松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其作品到处都有古典音乐所存在的逻辑性。在传统音乐方面,门德尔松在继承传统音乐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门德尔松在完成钢琴作品创作的过程中,首先,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古典音乐体裁作为创作的标准要求:变奏曲、协奏曲、鸣奏曲、变奏曲、协奏曲、赋格曲等。其次,他这样做也是为了从根本上防止陷入古典主义模仿的泥潭中。所以,其主要的目的就是完成以下几种类型作品的创作:区别于古典主义,同时不丢弃古典主义的音乐。古典派门德尔松陆续写了15年的《无词歌》,分为8卷出版,每卷各6首,一共48首。同时,代表作《无词歌》也是和浪漫派的分水岭,是门德尔松独创的体裁形式。[2]上述提到的48首曲目篇幅都比较长,但是上述歌曲都存在非常丰富的歌唱性旋律以及歌唱性伴奏,同时全部都是属于完整的歌曲形式,非常精致,并且含有非常丰富的创意,这成为当时门德尔松生活的具体体现。

门德尔松在创新艺术的过程中认为艺术实质上有一个普遍和具有延续性的基本原则,不管其涉及的是哪一个方面的创新其都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完成变动的,即使是贝多芬,在其创作过程中也会参照传统。例如,贝多芬的《第一奏鸣曲》,该作品享誉全球,分析其实际情况我们会发现,其也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莫扎特的音乐特征。所以,在序曲《仲夏夜之梦》出现的时候,有人认为门德尔松完全开辟了新道路。但是对于序曲《仲夏夜之梦》,门德尔松却认为这跟《菲德里奥》(贝多芬)使用的是一致的标准,其中最为显著的差异大概就是两人之间存在不一致的创作思想。在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门德尔松对这种艺术创新道路提出了几点见解。门德尔松在作品中坚持穿插传统艺术,有一部分人批评门德尔松保守以及传统。但其实在继承古典音乐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不是依赖古典音乐或者是抄袭古典音乐,门德尔松保持以下的观点:要传承古典音乐,同时还不怎么喜欢只是旋律单一的创作方法。

2 独立性创作体裁表现

门德尔松的钢琴音乐作品不仅对古典主义模仿形成限制,同时还制定了古典音乐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准。在协奏曲体裁上,门德尔松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并没有使用传统协奏曲所存在的双呈示部属性,其实质上使用的是联合演奏,同时联合演奏是在钢琴跟乐队两者之间实现融合的基础上完成的。在选择题材的过程中,我们分析门德尔松钢琴音乐作品之后了解到,其创作的首选均是有效地结合古典主义以及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题材。在上述基础上才可以促使其作品具备非常显著的古典主义特征以及浪漫主义风格特征。例如,1829年7月的《苏格兰交响曲》(门德尔松),门德尔松前往苏格兰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结合自己的所观所想,产生了《苏格兰交响曲》的创作灵感。《苏格兰交响曲》实质上就是在分析爱丁堡霍里路德古堡典故的基础上完成,它体现的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结合,以及两者之间的交织融合。其中存在非常轻快的行板,这是其最为重要的序奏部分,a小调部分的作曲题材表达哀婉的感情,其主要由双簧管跟中提琴两种乐器来实现,上述曲调像是在感叹古堡。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门德尔松一般会将以下两位杰出人物作为楷模:巴赫、贝多芬。同时,需要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变奏曲的写作过程,因为这不是炫耀技巧,也不是玩弄声音。

3 内涵明确的音乐情感

门德尔松在分析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关于音乐跟语言相关的美学观。门德尔松认为,在表达语言难以临摹的情感的过程中,相比语言音乐可以更为明确地表达出情感,在音乐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的需要实现感情方面的具体性。在上述的基础上,由于门德尔松对音乐保持的态度,因此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他一般都会使用音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因此,后人才可以很轻易地给他的《无词歌》中没有标题的曲子冠名。例如,《春之歌》《浮云》《狩猎》等。

4 结束语

我们在分析门德尔松音乐创作的过程中发现门德尔松非常重视诗意典雅,同时重视表达精确的情感,重视表达音乐的形式美。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具有非常浓烈的抒彩,其涉及的内容非常通俗,非常容易看懂,同时还具有非常显著和丰富的绘画性。门德尔松的作品不会侧重于伟大理想或者是伟大的社会意见,同时也不会侧重于磅礴气势或者壮丽景象。在打动别人的过程中,他抒发的是真挚的情感,所以具有非常典型的浪漫主义代表性。

参考文献:

第6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历史教材;主题知识;阐述;古代科技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73-02

“教科书内容的取舍颇具有政治性,一方面这或可以理解为不同课程取向或范式在‘课程’场地进行过角力游戏,另一方面这或可以理解为不同社会群体试图把其影响力延伸至课程范围之内。”在新课程改革倡导“一标多本”的教材观指导下,历史教材对主题知识在内容的选择、组织、阐述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了解各自的阐述特点,把握差异并有效融合,这对历史教师和学习者意义重大。本文以“古代中国科技”主题知识为例说明初高中教材和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对主题知识阐述差异的比较,以资贻笑大方。

一、初、高中历史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的比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初高中的历史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主题的表述上因课程标准的不同在组织结构和内容选择上存在差异。此处以人教版初、高中教材为例加以阐述。

(一)教材组织结构上的差异。尽管新课程给了文化史较高的地位和重视,但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仍是被当作教材的“边斜角”处理,教材中的文化史教学点仍是孤立零碎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在知识目标方面要求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所以初中历史教材的体例仍属于统编体例,建立通史型章节体的历史知识体系,将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别成册,以本国史和外国史内容为框架,建立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古代中国科技”被按时序零散的分布在七年级《中国历史》的上下册七个历史阶段中学习,置于同阶段的政治史和经济史之后以文化史主题表述,如“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辉煌的隋唐文化”等。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要求给予学生完整系统的历史发展脉络,同时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中逻辑思维能力相对初中生明显增强,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建立了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模块为框架,历史专题为单元,贯通古今,中外相联的历史知识体系,其与初中教材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专题式体例和中外史合编上,对历史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建立模块与专题相结合的知识体系。“古代中国科技”在组织结构上被编排在思想文化模块的第三个学习专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中集中呈现,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和表述上的差异。教学内容选择的首要问题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初高中教材在其上存在明显差异。李伟科说:“在初中学生学过一轮中国通史之后,高中不应再重复一个循环,而可以就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一步探讨,重点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初高中历史教材在对“古代中国科技”的内容选择上都以农学、天文、历法、医学、发明等为主,但具体内容上初中相对于高中要更加具体和完整;在教学内容表述上两者各体现不同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初中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通俗浅显的文字,偏重对教学内容的感性描述,内容求具体和完整;高中教材通过大量的史料和逻辑性的文字偏重对教学内容的理性分析,内容求重点突出。

二、课标版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的比较

高中课标版教材基本实行了“一标多本”的局面,历史教材建设朝着丰富性和可选性方向发展。现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的主要有4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大象版,其中前三个版本的教材使用较为广泛。在教材审定制度的背景下,教材的知识体系和内容选择上受课程标准的制约趋同性是主要方面,但由于编撰者对课程标准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同,不同版本的教材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以人教版、人民版和岳麓版为例说明之。

(一)单元结构顺序上的差异。单元结构是单元主题各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单元结构的不同反映了组织者对单元主题的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从“思想与文化”模块的整体结构来看,三个版本的教材对“古代中国科技”在编排序位上有所不同。人教版必修三一共有八个单元,以中国史为主线,按照专题将中国史和世界史大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穿插编排,“古代中国科技”位于第三单元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学习主题中;人民版必修三也分八个单元,顺序是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两条平行线索编排,其内容排列顺序与课程标准完全一致,“古代中国科技”位于第二单元第1课“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中;岳麓版必修三将课程标准的内容合并为六个单元,“古代中国科技”并为被作为学习主题而单独编写成章,而是被作为古代中国的思想成就编写在其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思想宝库”的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中。由此可见,人教版和人民版比较严格遵循课程标准,以人民版为甚,而岳麓版则对课程标准内容顺序进行了重新调整和组合,体现了三家对“古代中国科技”在结构定位上的不同。

(二)标题表述上的差异。标题是组织者对内容的总结和概括说明,主要担负指路牌和建构历史体系的作用。实验教材标题因对课程标准分析理解的角度和思路不同,形成了不同表述风格的标题。人教版对“古代中国科技”加注的标题是“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人教版加注的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岳麓版加注的标题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比较以上标题的表述,我们不难发现:人教版侧重于“科技的发明和发现”即古代中国科技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版的标题侧重于“科技的成就”即古代中国科技的具体史实;岳麓版则是对古代科技的整体分析,无论是科技成就还是科技地位和作用,均会阐述且不刻意追求侧重。

(三)内容选择和表述上的差异

1.内容选择上的差异

教学内容的选择,关键是确定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不同教材通过自身的风格,使教材呈现出了多样性和可选择性。人教版在内容选择上强调重点突出和概括,力求“注意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同时在深度上重点强调古代科技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比较符合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要求;人民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有过于严格,将古代科技定格在“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这一模块主题上,单纯且大幅介绍四大发明的过程,而对影响内容的空缺,易造成高中教学内容的粗浅,不利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深度上选择儒家思想对古代科技特点的影响,难度稍显大;岳麓版追求具体系统的介绍古代科技的过程,虽然有利学生对历史主题的理解,但难以反映基本的教学目标,但“李约瑟难题”的选择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不失为其新颖之处。

2.内容表述上的差异

实验教材在表述历史事件时,一般采用“寓论于史”的写法即包括背景、过程和影响几个部分,以便于学生理解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并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但编著者对课程标准要求的定位不同,在表述上各有侧重。以“四大发明”的表述为例说明。人教版的表述注意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对四大发明的历史过程内容一般从简处理,而侧重挖掘四大发明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的内容,如对四大发明的过程分别用60字左右简述,而对其影响则用将近220字进行集中阐述,且另附加“学思之窗”中的两则材料加以思考着重。教学目标较明确清晰。人民版的表述,与初中教材基本雷同,只是将初中的分散阐述改为集中阐述,其深度着眼于对四大发明的过程,每个发明过程大约正文用字为400个,而其影响却只是在每个发明的段后以片言概之,表述略显枯燥。岳麓版的表述略有新意,采用图文并茂、正文和阅读文相结合的方式予以表述。在四大发明的表述中共设计5幅图片,7段正文,4段阅读文和4则材料,图片显示四大发明的形状,正文表述四大发明的过程,阅读文加以史料补充,以加深学生的认识,而材料则用史料表明四大发明的影响,表述较全,但目标不太明确。

参考文献

第7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论文摘要:在教师教育中,把教学简笔画作为学生教学基本技能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但往往在实际训练中效果不甚理想。采取什么样的有效手段和方式组织和引导学生提高教学简笔画技能,是值得师范院校进行认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教学简笔画的教学步骤及有效训练方法,指出教学简笔画的学习是一项综合的学习,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分类练习及临摩和写生相结合的练习。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说:“这种在讲课过程中随手画下来的图画比现成的,甚至比色彩的图画来都有着很大的优点”。(蒋啸镝,《课堂教学简笔画绘制技法》)因为简笔画这种形式,它简练、概括、直观、迅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物象的主要特征表现出来,这就对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了直观的形象,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知识与事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师教育中,将教学简笔画作为教师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简笔画及其主要功能

应该明确简笔画的概念及内涵。简笔画就是简练、概括、夸张、直观、迅速地表现对象的一种绘画形式。教学简笔画就是针对教学需要,结合教学内容,用简笔画的形式将所需要的教学内容形象地表达出来,用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拓展想像空间,增强形象记忆,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艺术感染力的效果,使教师与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此可见,简笔画虽然谈不上是属于什么画种,但由于它的快捷性、实用性而受到大家的喜爱。特别是将其合理的应用在教学当中,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教学简笔画的表现范围

教学简笔画的表现范围非常广泛,静物、风景、人物、动物、植物等均在表现范围。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切生活用品、学习用具、陈设用品、家用电器、蔬果等都是静物的范围。

风景是一个大的概念,可以说风景画中都会包含着山川、树木、屋宇、桥梁、亭台楼榭的内容,只不过每一幅风景画都必须有一定的主题。

社会生活离不开人,艺术创造离不开人。人作为万物之灵是推动世界历史前进的动力,因此,不论影视、文学、戏剧、美术等都以人为主要表现对象,同时因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为美术创作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生活中人随处可见,所以要把人表现好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古人有“画鬼不难画人难”之言,同时又有“画人不难画鬼难”之论,就是这个道理。人物简笔画也如此,必须通过对人的形体、结构、动态特征等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学会用简笔画的概括方式对其进行简练概括的描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动物包括家禽、鸟类、兽类等。每种动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练习方能画出不同特征的动物。交通工具和机械的范围包含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白行车、三轮车等。以上均为教学简笔画应该练习和表现的主要内容,教学时可分门别类的进行。

三、教学简笔画的造型特征

任何艺术都有它的艺术特点才能显示其艺术魅力,简笔画也如此,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简略

简略是简笔画的主要特征。因此简笔画离不开一个简字。所谓“简”,即简练,简练不是简单,而是形象高度概括,化繁为简,删繁就简。简练的形象中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二)概括

概括就是在简练的基础上,减少繁琐的细部,突出大体特征,将生活中纷纭繁杂的物体简化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形象。如:将具有圆形特征的树木,画为圆形,将具有三角形特征的树木直接表现为三角形等。

(三)夸张

夸张是简笔画的另一个特征。所谓夸张,就是根据需要有意识的把形象夸大或缩小,即大的更大,小的更小,使其产生一种幽默感和视觉张力。增强艺术感染力。

(四)变形

为了使简笔画的形象更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将形象变形可增强艺术感染力,使生活中的形象变为艺术的形象。

(五)快捷

即描绘速度较快,直接用线条迅速表现,一般不涂改,不重复,下笔成型。以适应教学需要。

(六)线条流畅明朗

教学简笔画根据需要有时也画明暗,但大部分时间还是用流畅明朗的线条来表现。因为流畅明朗的线条为快捷方式奠定基础。

四、“教学简笔画”在教师教育中的意义

教师口语、三笔字、教学简笔画是教师三项基本技能。经过多年的实践这已成为共识。教学简笔画与其他两项基本技能一样,在教师基本技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训练,应该使学生掌握基本技巧,熟练运用于将来的教学之中,使他们的简笔画运用让教学产生以下效果:

(一)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任何学科,师生的互动与交流,除了语言(含口语、书面语、态势语等)外,利用形象的交流也十分重要,如:在讲到唐代王维的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用语言的讲解交流就不如用一幅图画来表现更有说服力。

(二)拓展想像空间

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素质教育中拓展学生想像的空间,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图画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拓展想像的空间。

(三)抽象具象结合

使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枯燥乏味的逻辑变得生动有趣,有增强记忆的效果。

(四)促进理解领会

形象的东西更能使人理解,增强记忆。

(五)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生动的形象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五、教学简笔画的练习与有效训练方法

(一)教学简笔画的绘制工具

教学简笔画主要是运用线条描绘的,因此,它的绘制工具主要以铅笔、钢笔、圆珠笔、彩色水笔、粉笔(在黑板上练习)为主。铅笔主要用中软的如HB,钢笔粗细均可,可根据习惯来定,通常以流畅为宜。圆珠笔也是一种比较好的工具,所不足的是画出的线条略比钢笔的差一些,其它工具可根据需要而定。不管使用哪种工具,必须熟悉这种工具的性能,并且经过反复的练习,达到熟练的掌握,才能得心应手的描绘出各种生动的形象。

(二)教学简笔画的主要技法

1.线描法。如前所述,线条是最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许多绘画种类都以线条为主,如速写、素描、中国画等。教学简笔画也不例外,线条是它最基本的造型手段和造型语言。我们知道,用线可以概括出大自然中纷繁复杂的形象,不同的线条还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如直线、横线平稳、刚劲有力,曲线优美、活泼而富有变化,折线曲折、迂回而使人紧张,此外,线条的粗细、疏密、浓淡、虚实等都能使画面产生不同的效果,都能使形象产生不同的感受。2.线面法。也称线面结合法,也就是在线条的基础上适当的加上一定的块面以丰富画面效果。

(三)不同种类的线条练习

画教学简笔画,应用最多的是线条。线条作为简笔画的重要绘画语言,表现在整个简笔画的过程中,不懂得用线去画或不懂得怎样画线,都不能画好简笔画。

常用线条的练习:1.横线练习(从左到右);2.竖线练习(从上到下);3.斜线练习(左斜、右斜);4.曲线练习5.折线练习;6.弧线练习;7.综合线练习。线条练习的要求是:轻重适宜、流畅、均匀、清晰,有力度感。

(四)对形的观察与认识

在我们的生活中,在形形的世界里,在纷纭繁杂的物象中,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就可知道许多复杂的形象,实际上都是由一些简单的几何形构成。有的一个几何形就可构成一个物象,如圆形,可构成篮球、足球、西瓜等。有的复杂形体也是在几何形体的组合下而产生的,如一些家用电器、生活用具等。总之认识不同形体是培养观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几何形体练习:方形(含正方、长方);三角形;梯形;半圆形;圆形;棱形。几何形体的组合练习:正方形加长方形;圆形加长方形;半圆形加上方形。以上可以看出,基本的几何体可构成丰富多彩的物体。

(五)以几何形为基础的静物练习

1.单独静物简笔画练习,非组合的单独的静物练习,即一个静物就构成一个画面。

2.组合静物的练习,即一组静物包含两件或两件以上的物体。如:一个篮球二个苹果、一个西瓜两个桃子、—个南瓜两只黄瓜等。

3.静物简笔画的构图要求:(1)不论是单独的一件静物或是组合的一组静物都必须讲究构图。(2)简笔画的构图训练要求教师在黑板上先用线条,画出五比七的线框(横框、竖框),然后讲构图的基本法则和儿种常用的形式。如单独静物在方框内的大小,组合静物在方框内的组合方法。以及大小、多少、疏密、高矮等形式。体现多样而统一的构图法则。学会点线面和不同形的对比,并懂得应用线条、形状、明暗等因素进行构图。①三角形构图特点:具有稳定、坚实的特征,能使人联想到山冈、沙丘、高大建筑物或金字塔,有坚实稳定的感觉。在静物中如酒瓶和酒杯放置都可以构成三角形构图。②方形、平行、垂直线特点:可使三面肃静、平稳等。③圆形构图的特点:可使人感觉到有球体的形状而感到饱满充实等。

(3)作业要求:观察临摹单独静物20种;组合练习静物15种。(含默写)。

(六)交通工具及部份机械的简笔画练习

1.交通工具和机械的范围。(1)交通工具的范围:飞机、轮船、火车、汽车、摩托车、电动车、白行车、三轮车等。(2)机械工具的范围:拖拉机、推土机、压路机、挖掘机等。

2.认识交通工具和机械的基本形体。(1)将复杂的结构用概括的形象去认识,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出,以上这些交通工具表面上看似很复杂,实际上都是一些几何形体组成,如长方形、半圆形、梯形、椭圆形等(列举几种交通工具)。(2)将复杂的形体概括为简单的几何体时,还必须注意交通工具正确的比例关系,比例得当物体才能充分显示出它应有的形象特征。(3)作业要求:临摹练习不同的交通工具和表现方法不少于15种类型,并能默写10种交通机械工具。

(七)风景简笔画(含屋宇、桥梁、山川、树木等)

我们这里说的风景是一个大的概念,可以说风景画中都会包含着山川、树木、屋宇、桥梁、亭台楼榭的内容,只不过每一幅风景画都必须有一定的主题,如:有以山川树木为主题的风景,也有以亭台楼榭为主题的风景等。

1.古典房屋建筑:包括宫殿、亭台楼榭、佛塔、寺庙、道观等历史风景名胜。它们都是具有古典建筑特征的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较为复杂,但只要认真观察,将复杂的建筑物概括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同样可以很快地将其画出。

2.现代城市的建筑:包括高楼大厦、立交桥、公寓、小区、厂房、商场、餐馆、酒店、体育馆、博物馆等。形状多为较规则的几何体。

3.山川、树木、农舍:包含不同形状的山、石、水等,不同类别的树木。

4.农舍特征及画法。

5.综合风景画。(1)风景画的主题:即该风景画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2)风景画的构图:即层次,大小、远、中、近景的关系以及表现方法、透视原理等。以上内容的练习要求:古典风景、现代风景、综合风景各临摹5幅。室外写生2幅。

(八)鱼、虫、动物简笔画

1.鱼、虫类简笔画(1)鱼类:包含江湖河海中的一切鱼类,品种繁多,千变万化,多姿多彩。(2)虫类:主要指可以入画的虫类,如蝴蝶、蜜蜂、蜻蜒、螳螂等。(3)练习要求:要求会画5种以上鱼,4种以上虫类。

2.动物简笔画。动物包括家禽、鸟类、兽类等。每种动物都有其不同的特点。通过观察比较才能画出不同特征的动物。(1)禽鸟类动物的特征:禽鸟的外形一般为椭圆形(蛋形),这与鸟出自于蛋有关,在大的椭圆形上根据动态的需要加上不同方位的小圆形就可产生不同的鸟的动态。此外根据不同的鸟类的特征,如嘴、尾的不同,颈的长短、脚的长短等又可画出丰富生动的特征。(2)其它动物:如马、熊猫、鹿、猫、狗、猴都有其特征,有的同样可用几何体概括其形体来表现其动态特点。以上内容的作业要求:练习默写10种动物(含禽鸟)。

(九)人物简笔画

人物简笔画是简笔画学习的重要内容,必须通过对人的形体、结构、动态特征等进行学习和了解,同时学会用简笔画的概括方式对其进行简练概括的描绘,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利用。

1.人物头部的画法要点。(1)简笔画人物头部一般可用椭圆形来概括,但由于不同人物的不同特征,脸型也有不同的特点,如:田字形、由字形、甲字形,申字形、国字形、目字形,风字形、用字形等。从这些形状中已大体概括了我们前人总结出的不同人物的脸形特征,要掌握“三亭五眼”的比例关系。(2)由于简笔画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我们还可以将以上不同的脸形进一步的夸张、变形、强化,还可以把头部脸型根据需要画成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梯形等,就能使人的头部变得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并具有幽默感。(3)五官特征及画法。简笔画的五官与写实性的素描速写是不同的,因为简笔画必须快捷,因此细致的描绘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它只有采取概括的形式才能与上述脸部的概括形象相协调。因此将五官符号化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教师例举五官符号,介绍不同的眼、鼻、耳嘴的画法。(4)不同年龄性别的画法。(男、女、老、少)(5)不同表情韵画法。(喜、怒、哀、乐)(6)不同发型的画法。(7)不同发饰、帽饰的画法。(含l-2种少数民族头饰)(8)头部的角度变化练习。(侧面、半侧面、仰视、俯视等)

2.全身人物的画法要点。学会人物头部的画法只学会人物画的一部份,学会全身人物的画法,才能表现更多更复杂的人物场面。(1)人物的形体结构:介绍站立的人体比例,“立七、坐五、蹲三”、“一竖、二横、三体积、四肢”。(2)男、女不同的外形特征及不同年龄的比例特征。(3)人的动态特点。(4)组合人物的几种画法。夸张变形画法:所谓夸张及大的更大、小的更小,如画一些儿童简笔画,可将头部画得很大,身子画得很小等。动态线画法:即认准该人物的动态线,省略其它繁琐的部分,强调动态,展现生动形象。

第8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什么是简谱简谱是一种简捷的记谱法,它用1、2、3、4、5、6、7代表音阶中的7个基本音级,用0来代表休止,通常在数字的上面或下面加点表示高八度或低八度,在数字的后面或下面加短横线表示时值的长短。简谱是我国常用的记谱方式之一,通常用来记载民族乐器和歌曲。但是简谱并不是由我国创造的,它的雏形初见于16世纪的欧洲,到了17世纪时由法国人改进后用来演唱教会歌曲。18世纪中叶,法国文学家卢梭再将它加以改进,并编入《音乐辞典》一书中。直到19世纪,经过加兰、帕里斯和谢韦三人的继续改进和推广,才在群众中得到广泛使用。20世纪初,简谱在学堂乐歌时期经日本传入我国,经过早期音乐教育人士的大力推广及30年代抗战救亡歌咏运动的开展,在我国迅速普及,成为国内音乐教育、表演、传播的主要记谱方式。

二、舞蹈初窥

作为世界艺术之一的舞蹈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它是由各个不同种类、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舞蹈形式而组成的。本文将从舞蹈与人类生活、艺术密切联系的角度出发,对舞蹈学科中的两大分类“生活舞蹈”和“艺术舞蹈”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

(一)什么是生活舞蹈

所谓生活舞蹈是指人们为了自己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舞蹈活动。主要包括:习俗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教育舞蹈等等。在这里,笔者重点介绍一下习俗舞蹈与教育舞蹈。

1.习俗舞蹈:通常人们把习俗舞蹈又称之为节庆舞蹈、仪式舞蹈。这种习俗舞蹈大多传承久远,根植于本民族,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又进行不断的发展。在全世界的各个国家,习俗舞蹈都占有一定的比重,它展现了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与民族性格特征。

2.教育舞蹈:从名字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舞蹈大多来自于学校,主要是指学校、幼儿园等进行审美教育与日常艺术教育的舞蹈活动,主要通过开设舞蹈课程来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目的是希望陶冶和美化青少年的思想感情、道德情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更好地学习文化知识。

(二)什么是艺术舞蹈

艺术舞蹈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思想性、技巧性。大多由专业或业余的舞蹈家,通过自身多年的艺术修养与实践,创造和表演出主题思想鲜明、情感丰富、形式完整,具有典型化的艺术形象。艺术舞蹈主要类型有:古典舞蹈、民族民间舞蹈、现代舞蹈、当代舞蹈。

1.古典舞蹈:古典舞蹈的艺术性较强,是根植于民族民间舞蹈,同时又对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不断发展的艺术舞蹈。古典舞蹈是历代专业的舞蹈工作者在长期艺术实践中的结晶,被认为是具有一定典范意义和古典风格特点的舞蹈,例如:西方的古典舞蹈代表形式为芭蕾舞。

2.民族民间舞蹈: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集体创造,不断积累、发展而形成的,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它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理想和愿望。

第9篇:简述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陶器 装饰 风格延变 技法更新

从人类文化的历史上看,希腊文明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如果没有希腊,无法想象欧州文明会是什么样子。

彩陶艺术是古希腊最古老的艺术形式,生动反映了古希腊的时代精神。古希腊有良好的粘土,适于制造优良的陶器。它在顶峰时期所显示的艺术魅力,完全不逊色于光辉四射的希腊雕塑。我们可以从彩陶的用途、风格中看到古希腊的社会风貌。

一、古希腊的装饰性陶器在生活中用途很广,主要有4个方面

1、作为仪式的专用器皿。比如长颈双耳瓶是用来为新娘的洗澡仪式提水的。

2、私人用品或装饰。希腊人的室内装饰物非常简单,除了石制的房屋、用具外,陶器是最实用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希腊人有用橄榄油的习惯,不仅用它烹调食物,还用来照明、洗浴、做香水。根据用途不同,陶器的形状各异。

3、陶器是希腊酒宴上的主要用具。希腊人习惯把酒用水冲淡了以后再喝,所以他们用阔口缸混合酒水。用长柄陶瓶做酒壶倒入精美的酒樽或低的酒杯中饮用。

4、作为巨大的容器和储藏物。他们把葡萄酒、水、食物和橄榄油装进双耳瓶中用来储藏物品,也有三个提耳称为三柄水瓶是用来盛水的。

二、希腊陶器风格的延变

在约公元前900年至前200年的几何风格时期,结构和装饰简洁朴实。发现于公元前10世纪,属于原始几何风格期的莱夫坎迪出土的半人半马的陶俑,身体各个部分造型简单。半人半马形象并没有在中东爱琴海青铜器时代出现过,但马却是希腊艺术中经常刻画的对象。

早期几何风格和艺术文化我们只能通过丧葬品得到验证。希腊人死后进行火葬,雅典城建立以后,土葬代替火葬,葬礼依然是死者及其家庭地位的象征。纪念性的陶瓶,装饰风格已经有明显的变化。一是几何图形扩张到整个陶瓶,像个纺织品。二是装饰布局的中心已有人物形象或场景。比如在迪皮隆出土的双耳陶罐最宽的位置就有人物形象图案,装饰图案由回纹波形饰带、黑色线条、小方形组成。他从属于秩序、理性、绝对对称的心理特点和设计思维。陶器的人物形象,用来描绘出殡的故事情节。公元前8世纪晚期,战争场面的绘制在陶瓶的装饰中越来越普遍。

几何风格时期的祭品是宗教活动的产物,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几何风格的青铜祭品。马形饰物是当时常见的贵族象征,体现了重视竞技的本质。马反映了人们重视运动与竞技的本质;牛羊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农业、畜牧业的依赖是财富的象征;陶俑、肖像是勇士或为国捐躯的高贵品质的代表。

希腊的编年史把公元前7世纪的希腊艺术称为“东方化时期”是几何风格向古风时期的过渡。约公元前700年,希腊艺术家用中东的雕刻材料来加工希腊风格的作品,说明了东方工艺传统对希腊艺术的影响。这种异国情调的艺术品是贵族们的象征。比如迪皮隆出土的象牙雕像就是东方材料与希腊风格的完美结合。它只是广泛采用了中东地区的材料,描绘主题和装饰花纹。阿纳拉特斯的瓶画画家创作的双耳细颈陶罐采用了黑像画技法。人物较几何风格时期更复杂,出现了花形图案和缆绳状图案饰带,这明显摆脱了几何风格的限制,吸收了东方的图案内容。图案装饰的直线形变为曲线形,内容仍然以哀悼为主。

古风时期的希腊艺术出现了故事的叙事性变化,用来表现某个时间段的系列事件。有单一场景叙述也有综合性叙述。内容有葬礼仪式、历史战争场景、集会或体育训练的日常情景。到公元前7世纪,神话题材的图案已经很普遍。阔嘴陶罐浮雕绘有特洛伊沦陷的故事场景,(约公元前650年)是综合性叙述的形式。埃泽基亚斯的赛里克斯陶杯(公元前540至前530年)是以神话故事为题材,酒神狄厄尼索斯下凡被海盗绑架,他让葡萄藤从海盗船的桅杆上长出来,把海盗变成了海豚。

古典主义时期的陶器,人物绘画出现了新的特点。艺术家通过表现不同的水平线从而增强了人物造型的三维立体感。比如尼奥比德双口杯。而且通过生动真实的面部表情表现了主题的心理活动这是从抽象走向自然主义的关键。

在希腊化时期出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风格的更替在整个希腊大陆都曾出现过尤其是雅典,因此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出现各种风格的替换,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喜好和品位出现了各种地方性风格。

古希腊彩陶在古典晚期开始衰落,它的衰亡也许是无可避免的,但留给我的启示却极富价值。它的艺术创造形式、内容、风格、技法给我们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通秀 译,剑桥艺术史(上)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

[2]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 外国美术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法国.丹纳:《艺术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