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对外贸易的要求精选(九篇)

对外贸易的要求

第1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国际贸易;课程建设;跨境电商;规划

1课程建设规划背景

淮南师范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普通本科专业于2004年通过省教育厅评审,获教育部备案并于当年开始招生,2010年成功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学制为4年,采用“3+1”的中外合作办学模式,由淮南师范学院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相认可所学课程学分。前三年在淮南师范学院学习,由伍斯特大学派遣专业教师向本专业学生提供600学时/年的英语课程教学以及1/3以上的专业课程课时教学,第四年根据学生意愿可以选择继续在本校学习,成绩合格可获得淮南师范学院颁发的毕业证及学位证书;或留学伍斯特大学继续学习,成绩合格后将获得我校与伍斯特大学各自颁发的毕业及学位证书。该专业目前在校生近360人。

2国际贸易类课程建设规划依据

2.1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所需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政策与法规,具有较强的外贸进出口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驾驭市场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在外资企业、涉外经济部门、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外贸业务、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求学生能够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外贸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准确把握现当代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特点,熟悉、掌握外贸通用规则、国际贸易惯例以及本国针对对外贸易制定的方针大政,掌握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具有较高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2.3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转变

2.3.1国际贸易人才需求逐渐向服务贸易倾斜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后危机时代,我国对外贸易形式呈出了新特点,传统货物贸易的比重不断降低,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在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逐步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规模来看,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始终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相应的人才需求逐年增加。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以传统运输业和旅游业为主,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我国服务业的巨额逆差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低下、缺乏高素质的服务贸易人才密切相关。因此,当前形势下,尽管我国市场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就业形式不是十分乐观,但对于高素质的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却供不应求,尤其是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类等人才需求旺盛。2.3.2跨境电子商务技能成为人才市场的新要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商务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2015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到5.4亿万元,同比增长58.6%,其中跨境电商出口规模达4.49万亿美元,跨境电商进口规模达9072亿元。国内传统企业纷纷布局出口跨境电商市场,如:跨境通(原百圆裤业)2015年斥巨资收购环球易购、前海帕拓逊、广州百伦、通拓科技出口跨境电商公司股权,持续加强板块布局;卓尔集团于2016年3月宣布收购兰亭集势30%股权,布局跨境电商业务。跨境电商是“互联网+外贸”的具体体现,跨境电商新供给创造外贸新需求,提高我国外贸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大提高中国外贸对接“一带一路”市场,助力“中国制造”向外拓展。随着跨境电商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开始布局跨境电商,对跨境电商的人才需求也日益强劲。2.3.3外贸人才需求层次多元化近年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性质多样规模不同的外贸进出口企业同时并存,因此对外贸行业的人才需求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态势,不同行业的外贸企业对外贸业务员的具体要求差别很大。如:机械类、技术类产品外贸企业,强调外贸业务人才的技术素质,而日常消费品的外贸企业则更注重外贸人员的营销能力。再如:规模较大,业务多元化、专业化分工较细的大型外贸企业,对外贸人员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及专业素质要求较高,同时要求外贸人员对具体业务既专且精。但中小型的民营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分工单一,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理论水平要求比较低,但是对外贸业务的综合操作能力要求比较高。2.3.4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逐渐凸显目前,人才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提高,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岗能力强和适岗速度快。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想满足“两适岗”的要求,就必须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来显示自己已经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外贸进出口企业而言,也非常青睐已取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的应聘人员。国际商务跟单员证书、国际商务单证员证书、外贸业务员资格证书、报检员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及外销员从业资格证书等成为外贸企业人才筛选和录用机制的新标准。甚至很多外贸企业对学历要求比较宽松,但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却较为严格。

3课程建设规划具体措施

紧密结合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动态修订教学计划,使之与时俱进。

3.1紧随服务贸易上升趋势,增加国际服务贸易课程内容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讲解往往侧重于国际商品贸易,忽视了对国际服务贸易理论、政策及实务的讲解,为了适应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导向的变化,应增设服务贸易课程或在现有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增加对服务贸易内容的讲解。如《国际贸易概论》课程可专设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及政策内容;《国际贸易实务》可专设对外服务贸易的实务操作流程讲解及仿真模拟;《外贸函电》可增加对外服务贸易的函电写作课程;以提升学生对服务贸易的认知水平,使其具备对外服务贸易的基本能力。

3.2紧随跨境电商发展趋势,增加电子商务课程内容

跨境电商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新要求,除了需要具备传统的外贸业务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出色的网络营销能力;应熟悉国内贸易平台的操作技能;跨境电商网站的运营能力;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小语种沟通能力等。所以应在原有课程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商务内容。如:《国际贸易实务》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实务操作,《国际贸易概论》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理论与政策内容,《外贸函电》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函电内容,《国际经济合作》可增加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经济合作方式,另外可增设电子商务或网络营销、策划、运营类课程,以提升学生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水平,使其具备基本的电子商务及网络营销能力。

3.3增设国际贸易系列课程实验实训课程

针对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如《国际贸易概论》采取案例教学方式;针对系统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采取软件模拟方式;针对职业性较强的课程,如《进出口单证操作》可尝试采取校内实验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方式来完成实践教学;针对语言沟通性较强的课程,如《外贸函电》课程可尝试邀请外贸企业参与协助组建校内模拟交易会或外贸公司模式。同时,学校还可开展课内外实验实训,如组织学生参加经管类学科比赛,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组织的专业资格类考试,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到外贸公司见习或顶岗实习,了解工作所需,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学生参加实验实训的动力。

3.4部分课程实行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

淮南师范学院2013年与英国伍斯特大学实行中英合作教学模式,通过互相交流合作,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已大幅提升,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双语教学的能力。通过开设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的能力,更能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3.5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

可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社会对外贸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增设选修课,如开设小语种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环.国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J].山西农经:2016(13):121-122.

[2]陈秀莲.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难与易———以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4):132-134.

[3]吴敬茹,申丽坤,冯建伟.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建设[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16):141-142.

[4]周佳佳,杨末.独立学院国贸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商业经济,2015(10):155-157.

[5]唐宇.浅析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J].科技信息,2010(15):218.

[6]刘瑞荣,李志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思考--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J].教育,2014(14):69-70.

[7]刘安华.跨境电商下国际贸易实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31):124.

[8]常超,李玲玲.商务英语专业国际贸易类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研究[J].对外经贸,2015(4):143-144.

[9]卞莉,方群,周净.专业导向的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为例[J].合肥学院学报,2016,33(5):134-139.

第2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国际贸易 人才需求 培养模式

一、广东省外贸人才需求的理论分析

1.经济增长引致对国际贸易人才需求的增长

广东是处于全国外贸行业的最前沿,随着我国经济、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毋庸置疑,广东的对外贸易额在近年内可保持较高的增长水平。随着入世,我国的贸易依存度会进一步提高,外贸行业对于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日益增大。开放型的经济一方面使得我国各行业将更广泛地融入国际贸易,另一方面现有领域的国际贸易将向纵深方向推进,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持续上升。国际贸易被认为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未来国际贸易的竞争,不仅仅是各国生产能力的竞争,也是国际贸易环节上人才的较量。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来看,对本科学历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是一种长期需求,而且会呈增长趋势。

广东省是我国的经济强省,也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前沿阵地。近年来,经济增长都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贸易出口额在全国的比重也举足轻重。我国加入WTO后,各种类型的进出口业务迅速增长。纵然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广东省对外贸易增速放缓。就货物贸易规模而言,2007年广东省海关进出口总额6340.35亿美元,比2006增长20.3%;海关出口总额3692.39亿美元,比2006增长22.3%;海关进口总额2647.96亿美元,比2006增长17.6%。2007年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金额达364.66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28.5%。

2.人才需求呈现新的特点

广东的经济、贸易的发展要求广东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与人才的需求相适应。广东经济的新发展、发展的新战略对贸易专业人才在数量上、素质上有了新的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应服务于经济的需要,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这种服务性与适应性要求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在大学专业的设立、办学层次的定位、人才的培养模式等各多个方面体现出来。培养掌握系统理论,拥有实用技能,能为外贸企业能用、实用的本科层次贸易专业的人才是广东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高校,尤其是地方性与民办高校,应该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广东经济发展,在体现适应性与服务性的同时,推动各层次的高校的教学模式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推动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

3.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加大。前三季度出口总额10740.6 亿美元,同比增长22.3%,增速回落4.8 个百分点。从各季度增长情况看,出口增速逐季小幅上升,一、二、三季度增幅分别为21.4%、22.3%、23.0%。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特别主要出口国美国经济减速明显,我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受到抑制。而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力成本提高、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国家降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等多因素联合影响下,导致外贸出口减速、外贸企业陷入困境,这也必将影响广东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

三、对广东省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的调查分析

1.调查对象、方法与内容

广东培正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市场定位为“立足广东”、“面向中小企业”,因此,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我们于2008年4月,以广东省的中小型外贸企业或企业的外贸部门以及大型的人才市场为主要的调查对象,选取广东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12家,(大型国有企业1家,大型私营企业2家,中小型私营企业10家),6个大中型企业的外贸部门,以及对广州南方人才市场、深圳人才市场进行了调研。

本次的调查方法主要是:实地参观、考察;与主管外贸业务的经理(或副总经理)面谈;与人力资源部经理面谈;未能面谈的采用电子问卷方式调研。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1)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情况(总体性数据来源于人才市场统计);(2)企业对现有国际贸易人才的使用情况;(3)企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能力要求。(4)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知识与能力的期望及现实感受。

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予以重视:(1)虽然因为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渗透,对于外向型的广东中小企业而言,调查期间虽然未到“寒冬”,但对整个经济持悲观观点的样本,仅占总样本的16.6%。其他企业认为,这种不景气持续时间最多持续一年。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冲击,不会影响广东整体的出口优势。(2)对国际贸易专业应届毕业,企业普遍反映:新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几近于无,实践动手能力差,难以真正为企业解决外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毕业后近一年处于学习或实习状态:大多需要半年才能进入工作状态,要近一年才能独当一面,完全胜任工作。(3)对于对外贸易工作中需要的英语,大型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比较看重学生的英语过级情况,而中小型企业则普遍对学生英语过级情况不予关注,而特别关注学生的商务英语听说写能力。在写作能力方面要求能无障碍地来往外贸函电,在听说能力方面要求能直接与外商进行简单的贸易磋商与签订合同。(4)我国现有国际贸易人才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现有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难找工作的现象客观存在。毕业生找不着专业对口的工作,企业招不到能用可用实用的毕业生,就是找着专业对口的毕业生发现,课堂上学的与实际中用的相差太多。在快速发展的国际贸易领域专业人才的“供不对求”、知识技能的“供不对求”结构性的问题凸显。换而言之,一方面数量上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人才并没有切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因此,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下得去、干得好”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地方院校、民办高校发展的契机。

三、广东省应用型本科层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的预测

即使金融危机对广东省的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形成冲击,但一般认为这种影响不会长期存在。其次,广东省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好的政策、制度软环境在下一轮的广东产业升级提供稳固的支撑体系。虽然此次金融危机让广东警醒,现在出口导向型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升级,但广东省国内的先发优势将继续,而下列特征在一定时期仍将影响广东的对外贸易。(1)外商投资企业在广东对外贸易中的主导地位日渐显现,其出口势头增势不减。随着外资的大量进入,广东外商投资企业在出口中的作用日趋增强;(2)珠三角地区已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之一,有力地拉动了广东的出口。(3)粤港经济合作进一步加强,在泛珠三角概念下,广州开发区、南沙、大亚湾的进一步开发,石化、汽车、钢铁等项目强大的产业链带动效应也正在显现。在上述趋势下我们的调查资料与数据显示:

1.人才需求数量的分析

广东省全省进出口贸易发展势头较好,包括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对外贸易态势良好,一方面得益于濒临港澳的地缘优势,另外深圳珠海都有较好的港口优势。虽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同比增长速度明显回落,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加大。

2008年广东省1-11月完成进出口总额6311.8亿美元,增长10.0%,增幅同比回落1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3716.6亿美元,增长11.1%,增幅回落11.8个百分点;进口总额2595.2亿美元,增长8.4%,增幅回落9.1个百分点。累计完成贸易顺差1121.4亿美元,增长18.7%,增幅回落20.7个百分点。从上述数据可知,虽然金融危机对广东的对外贸易影响大,但绝对的进出口总额同比增加。

如果按2008年11月的数据计算,2008年度进出口额同比增长631.2亿美元。按人才市场经验粗略估计,若按每贸易量增加5000万元人民币需增加各个环节国际贸易专业人员10名,那么本年度相比上一年度增加约12600名国际贸易专业人员的需求量。因此,在世界经济景气,广东省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广东省经济必将与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市场对国际贸易专业类的人才的需求量也将在一定时期内稳定增长。在调查及问卷分析显示企业所需的经贸人才种类中,对报关员、报检员的需求比较大,同时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情况也需要单证员等人才。由于调查对象多为中小企业,调查显示虽然单个企业对岗位的人数量不是很大,但由于广东省地区从事外贸业务的企业数量多,总体对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的总需求是可观的。

2.岗位需求情况

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是我们确定新建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指南,也是我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依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提供的外贸工作岗位主要是出口营销、单证处理、报关、报检四项工作,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24%、36%、22%、18%。企业对外贸人才的新需求首先表现在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有些企业要求其在岗员工须通过相关的技术资格考试,持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从调查可以发现,我们的毕业生若具备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等职业资格,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比较容易。反之,则很难进入这些岗位。发展较好、制度规范的企业普遍要求毕业生需要持有国家通用的资格证才能上岗工作,因此“考证”基本是成为了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行业的必经之道。这也为我们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四、给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着力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应用型人才是相对于学术型人才而言的,是多层次的。地方高校与后起的民办本科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找准自身定位,利用社会资源,加大学科建设力度,调整专业设置,修订教学计划,培植新的专业增长点,拓宽服务方向。

强化双语教育,英语能力应比过级更重要。推行双语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等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国际接轨,推动高校教育国际化,增强学生的国际化意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英语是交流的基础。高校尤应以英语能力为重,促进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做到“毕业证”与“考证”相结合。在世界经济进一步融合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的激烈日益竞争。用人单位对员工选择也更注重即时性与实用性。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准职工”,而“零适应期”的毕业生是用人单位的理想选择。因此用人单位认为仅有文凭是不够的,技能型的人才正逐渐走俏,重实践的从业资格证书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学校的课程要围绕着相关的专业考证设置,为学生顺利通过考证搭建知识平台。

参考文献:

[1]广东统计局:广东省统计年鉴2008,统计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广东省统计信息网,“2008年1-11月广东经济运行简况”

第3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高职院校的一切教学改革活动,必须立足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脱离了高职教育历史使命和时代背景,任何教学改革既没有高度也没有深度,冲其量也只能是改良,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型学术型大学共同分担着不同规格不同类别的人才培养任务。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的产业工人为己任,为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要准确地把握高职教育的属性,就必须正视两个最基本的命题:一是高职“高”在何处;二是高职“职”以何依。高职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是高在理论上,也不是高在知识的创造上,而是高在专业技能上,高在技术的应用能力上。关于“职”以何依的问题,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高职院校要依托哪些职业开展教育,这是专业的设置问题;其二是培养出的学生能够胜任哪些岗位的工作,这是课程建设的问题。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必须紧扣职业岗位,融入教育元素,整合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通过完成相关的工作任务,学会必要的知识,掌握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增强教学与岗位的针对性与对接性。

二、体现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原则

对外贸易专业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其工作流程清晰,内部分工相对明确,岗位角色鲜明,具有天然的行动的属性。同时,从事对外贸易工作所需的业务技能和工具技能相对独立,教学与实验与实训能够片断化的分解与综合,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有利于在方向明确的学习活动中增长实践技能和感性体验。由于行动链较长,在组织教学时方便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规划,适合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1、行动性与教学性相统一的原则。任何行动总是依赖于时间与空间的延续,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通过设计具有行动特点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中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突出了实践技能知识实践的行动导向原则,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和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但教学情境的设计不是现实工作过程的简单重现,而是要求教师要对岗位的必备技能和知识进行透彻分析,然后将工作过程中的教育元素进行抽象和提炼,使之更加具有教学性和手段性,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必然获得预期的技能和素质,这正是行动导向教学改革的难点所在。教师要能够驾驭行动导向的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不仅要有理论知识,还要有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要掌握教育教学规律。2、独立性与完整性相结合的原则。独立性是基于横向的工作关系,它是指开发出来的课程之间保持平行或前后衔接,尽量不出现交叉重复。完整性是基于工作的纵向关系,它是指一门课程所包含的工作链应该是相对完整的,链的始节至链的末端反映了一项工作从计划到总结的全部过程。由于一个专业对应一个特定领域的岗位群,这些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又保持相对的独立。如果将对外贸易专业看作是一个集合的话,每个岗位都是这个集合中的元素,它们之间既具有共同的属性,又存在一定的个性。按照行动导向的基本要求开发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就必须先从横向的视角归纳职业岗位,然后对于每一个岗位从纵向的角度归纳出工作链节。有些岗位的工作具有扁平化的特点,必须科学地挖掘隐蕴在多维行动体系中保持相对独立的工作过程,突出工作主干及动态延伸的可能。3、仿真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行动导向的指引下,课程开发既要能够反映工作的实际,尽量能够重现工作的环境与任务,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完成工作任务,增强与实际岗位的对接性。又要能够融入专业技能的教育元素,也就是说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能够掌握必要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操作技能。不是任何一种工作的完成都能够使工作的承担者能够获得必要的技能,只有经过教育者精心设计出具有技能性的工作任务,才能够达到做学合一的效果。

三、高职对外贸易专业主干课程体系的设计思路

(一)业务流程分析

1、显性业务流程。从商品或劳务的流转方向看,对外贸易活动包括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两种方式,由于两者之间在工作方向上体现了很强的互逆性,所以在开发对外贸易的课程体系时,只要沿着一种贸易方式的思路进行设计,然后加强逆向环节的实验实训教学,就能抓住重点,全面推进。由于当前世界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要特点,出口方的基本义务相对突出,出口手续较之繁琐,以出口方的工作过程为主要线索开发专业课程,符合行动导向的基本思想,也有利于行动突出的课程开发和设计。也就是说,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从寻找国外客户开始,依次进行交易磋商、签订合同、组织货源、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商品检验、出口报关、议付货款等工作流程,完成一个完整的出口贸易活动。由于对外贸易业务的岗位以纵向的方式链接的,所以显性的工作过程大致包含这八项子工作,其中,交易磋商与签订合同等业务的工作链很短,各自成为一门单独的课程缺乏可行性,因此,必须进行第二次整合。

2、隐性业务流程。所谓隐性业务流程是指在显性的主干业务链中,某些环节的背后又衍生出较长的隐性工作链,这些隐性工作要求的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和业务素质,因此在开发课程体系时不容忽视。根据特定要素的流动情况可以再在对外贸易主干业务的基础上细分如下衍生业务:?根据商业流可以派生出对外贸易的外销业务;?根据出口商品流动,衍生出对外贸易的运输与保险业务;?根据资金(外汇)的流动,派生出对外贸易的结算业务;④根据对外贸易业务中单据流动情况,派生出对外贸易的单据业务。这四项衍生业务均是发生在主干业务的某些环节之中,我们统一称为衍生业务。

(二)专业技能分析

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和掌握本专业的工作业务流程和相关的职业岗位工作外,必须认真分析从事这些岗位工作需要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必要知识的支撑,具体而言,是指语言能力。从目前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活动的实际情况来看,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以英语为主,所以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从基础技能上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能力。在对外贸易的活动中,出口方寻找世界市场上的客户,除了利用各种驻外团体和国外的商参处外,还要广泛地参加各种商品展销会,与国外商家接触。在接触过程中,函电作为主要的沟通联系方式,成为日常出口方与进口方达成贸易意向的主要文件。因此,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熟悉和掌握必要的英文函电的翻译能力,熟知函电中所包含的贸易信息,及时掌握进口方的交易条件及具体要求。一般而言,对外贸易的日常函电句式比较模型化,对于一些特殊商品的英语表达方式可以通过英语工具书查阅。其实对学生的英语技能要求并不高。

2、对外贸易函电的写作能力。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是英文函电写作的逆向性的工作。前者是指将贸易伙伴的交易意愿及交易条件转换成自己能懂的本土信息,后者是指将自己的交易意愿与交易条件转换成贸易伙伴能够识别的信息。两者从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学生可以通过专项训练达到提高岗位技能。

3、对外贸易单据的识读能力。对外贸易业务中,需要大量的单据加以支撑,例如以信用证(L/C)为核心的商品明细单、商品发票、提单、保险单据、海关发票等单据,绝大部分单据是以英文的方式出现的,要求学生熟悉这些单据的常用格式与固定的表达形式,能够把握其中的主要内容与注意的要点。

4、贸易故障的排除技能。在对外贸易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与进口方之间的贸易磨擦与利益冲突。它要求从事对外贸易的工作人员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排除和化解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常发故障。例如少量商品质量有问题、商品数量存在出入、交货时间与合同规定有不符之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出现损坏等。这些问题只要按照国际上的商业惯例,迅速灵活地加以应对,完全可以顺利解决,不至于影响后续的贸易关系。

四、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以行动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仅仅按照一种标准划分是难以科学全面的。对外贸易专业的课程开发,应该坚持主干业务流程、隐性业务流程和岗位技能等三种标准相结合,才能整合成以行动导向为要求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课程的构建

1、《外销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从寻找国外客户开始到履行合同全过程的有关知识,并从中形成相应的专业技能。外销业务包含下列五个方面的内容。

(1)国际市场调研计划、过程、方法及寻找客户(2)对外贸易发盘、还盘、承诺(3)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合同的主要条款、格式、生效)(4)对外贸易合同的履行及监管(5)对外贸易合同纠纷的处理2、《对外贸易运输与保险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商品的包装知识,能根据贸易条件选择合适的贸易术语,并能正确地选择对外贸易的保险险别,大致包含下列内容。(1)对外贸易商品的包装、标识;(2)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3)选择合适的保险险别;(4)货物的组织与发运;(5)对外贸易运输纠纷的处理。3、《进出口报关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关税的有关知识,掌握商品分类的原则及方法,熟悉必要的海关法规及报关通关手续。掌握报关员资格考试的主要业务知识。4、《国际贸易的单据业务》。本门课程要求学生熟悉对外贸易业务的各种单据的格式及其要素,掌握单据的缮制工作要点,能够通过单据的流转与使用监督与管理对外贸易业务工作,课程大致包含以下内容。(1)各种外贸单证的格式及要素的含义;(2)分析各种外贸单证对应的业务;(3)缮制有关的外贸单证;(4)单证的审核、流转与使用;(5)单据纠纷的处理。5、《对外贸易的结算业务》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对外贸易结算方式的流程,掌握其中所利用的各种票据及有关衔接工作,并能与进口商与银行之间保持工作的对接与联系。(1)信用证结算(2)汇付结算(3)托收结算(4)混合结算

(二)专业技能课的整合

1、《外贸函电识读》。要求学生能够读懂常用的英文函电,从中获取相关交易的主要信息,并能准确无误地向部门负责人反馈交易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外贸函电写作》。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交易条件和交易意图,用英语起草函电内容并能发向有关客户。3、《外贸单据识读》。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读懂各种英文单据,熟悉单据类型与基本要素,并能从中进行有关的交易活动。4、《外贸纠纷处理》。能够根据常见的外贸纠纷,作出相关反应,并能灵活地采取有关补救措施。当然,以上仅仅讨论的是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技能课的构建情况,必要的理论必修课和思想政治课在这里就不再赘述,可以参照相关专业的理论必修课的设置情况执行。

第4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通过调查、走访和研读大量文章资料,了解中小企业对外贸专业的毕业生的评价和需求,以确定高职院校的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策略,以更好地促进对外贸易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以达到对外贸易专业毕业生更好地就业的目的。外贸企业对高职院校外贸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才的需求总量一直很大。

外贸企业一直需要外销员、报关员、跟单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单证员、报检员等岗位的工作人员,但是要从事这些职业的毕业生必须考取国家通用资格证。在岗位和部门的发展方向上,以对外销售、报关、外贸单证方向为主,所以学校应给学生以充足的选修课程的权利,让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后,也有向商务代表、涉外文员、翻译等方向发展的机会。

2.企业更喜欢聘用掌握多种技能的外贸人才。

在调查企业对外贸人才知识储备需求环节时,我们发现97%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应该更加重视外语的学习,96%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的国际贸易知识,78%的用人单位觉得外贸人才需要学习更多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知识。这充分说明外贸人才的外语水平和贸易实操经验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人单位十分看重外贸人才对国际贸易法律法规的掌握。我国对外贸易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贸易纠纷,外贸人才应该充分了解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做到知己知彼,学会用法律来维护企业利益。总之,学校一定要以企业的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依据,加强学生的外语能力、法律意识,增加贸易知识课程、商务函电课程,还要兼顾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外贸人才应该熟练掌握外语技能和计算机知识。

我们还发现外贸企业对掌握小语种的外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多,去年外贸企业招聘岗位中,小语种人才的需求数量占到总量的7.2%,今年已经达到了17%,比往年增加了几倍。另外,外贸企业进行招聘时非常看重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82%的用人单位都觉得外贸人才很有必要熟练掌握常用的of⁃fice软件,比如WORD,EXCEL和PPT,所以学校在对外贸人才进行培养时,尤其要加强计算机应用知识的教授。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68%的企业觉得外贸人才考取报关员证书很有必要,49%的用人单位很看重报检员证书,41%的用人单位很看重物流师证书。这充分表明用人单位更喜欢掌握多方面知识的人才,因为只有充分了解跟贸易有关的其他行业的人才会对行业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更多的利润。高职院校要鼓励学生取得不同的技能证书,比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报检员证书、跟单员证书、物流师证书等。取得的各种证书可以为毕业生综合素质加分,在参加招聘会时就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权。

4.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更受企业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企业认为他们更喜欢有过半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外贸人才,他们认为经过实践的毕业生掌握的专业技能更扎实,能更快地融入企业,能更快地胜任他们所担当的角色,与同事相处更为融洽。这说明当今企业越来越看重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高职院校要增加外贸学生实践的课程,加强校企合作。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堂体系的设计

1.针对企业需求,确定高职院校课堂体系方向。

我们将用人单位对外贸人才的需求作为依据,提出高职院校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课堂教学体系,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工作薪酬。同时通过系统梳理相关研究的文章,掌握课堂体系的基本理论,为高职院校外贸专业的课堂体系设计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根据企业需求特点,我们归纳出了培养外贸人才课堂体系设置的五大指导方向:(1)对外贸易专业人才定位:外语优秀、外贸知识丰富、精通各类专业知识。(2)加强外贸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客户服务精神。

(3)课程内容跟上时代变化:保持自己的专业特色,跟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来设置课程。(4)课程设置要符合高职院校和教育部办学要求:紧抓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英语技能培养,计算机技能培养不能放松,法律知识培养是亮点。(5)加强实训课程和校企合作: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让学生提前进入职场,感受企业氛围,了解企业需求。在课程设置构成上,要特别重视英语课程与贸易课程,一手抓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一手抓学生的贸易实际工作技能。

2.以就业方向引导课堂体系设计。

专业课程采用学生自由选课课程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选择就业方向,再选择自己的就业方向对应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只是起到辅导作用。下面是根据当下就业形势,对意向最多的职位的分类:(1)就职于外贸类公司。外贸类公司主要负责国内外各种商品的进出口业务,办理各项交易手续、提货交货业务等。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灵活运用外语进行贸易交流,需要刚毅果断冷静沉稳的素质。(2)就职于政府机构。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国际贸易政策并负责监督实施,创造有吸引力的条件引进外资,统筹管理各利益方。要求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国内外经济政治政策方针,要能灵活周到地安排各项事务,要有过硬的沟通交流谈判能力。(3)就职于商业文化公司。商业文化公司主要的业务是把我国的文化、体育、教育商业化后销往国际市场,让外国人来消费,增加外汇收入,增强我国软实力。有些商业文化公司需要将国外的文化产品引进中国,要求从业人员充分了解文艺体育等知识,熟练掌握外语和贸易知识,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4)就职于货运运输类公司。货运运输类公司主要的业务是各种国际货物的物流运输,牵涉货物的收发、运输安全、物流单据的处理、与国内国际公司沟通交流。需要从业人员熟练运用外语、了解外国习俗和历史文化、国际贸易知识等,具有良好的交际能力。

3.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研究。

课程体系主要分为三部分:理论课程、实践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理论课程主要是传授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实践做好准备。实践课程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课程是有针对性的,对于不同的专业强化的技能不同。实践教学是培养外贸专业人才最重要的环节,实践课程由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课内实践教学有英语口语训练、英语材料阅读训练、英语听力训练、英语影视欣赏、计算机应用实践、对外贸易的事务处理、电子商务实验等。课外实践教学有军训与公益活动、课程实习、毕业实习、辩论赛、社会调查、外贸业务模拟大赛、外语角等。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时能更快地适应社会,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丰富的贸易知识和较强的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人单位特别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发达国家对外贸人才培养的经验也表明,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互相补充是使学生快速成才的有效途径,扎实的理论知识可以很好地指导实际操作,而实际操作时又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更好地运用理论知识的目标。对于“外贸单证实务”“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实务”“外贸函电写作”等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除了教授课本知识之外,必须安排充足的实践课时,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互补充。还应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提前进入单位实习,熟悉企业氛围和业务流程。实践课程的设置还要把握好下面几个方面:(1)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在遵守教育部门相关规定的同时,要尽可能地贴近实际,从实际业务中总结业务技能,实操内容来源于企业并反哺于企业,将企业需求与课程内容相统一,这样的实践课程才有意义,并与企业进行密切的沟通交流,跟随企业需求不断地更新实训课程内容。(2)实践课程的设置方式,可先由课堂上的仿真模拟训练再到企业实践,模拟训练力求做到与企业的真实环境高度相似,以更好地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程度地减少实际操作时的低级错误。熟练掌握相关技能后再到企业强化技能,更高效地让学生掌握多种实际操作技能。(3)实践课程的实施,力求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参与其中,一是可以随时指导学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对业务的认识更加深刻;二是可以创造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氛围,体会职业感和责任感。

4.专业技能培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的体现。

对外贸易专业的学生除了熟悉本专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工作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技能与必要知识。下面介绍需要着重培养的专业技能:(1)对外贸易函电的翻译能力。与国外企业沟通过程中,函电是最常用的交流方式,是贸易双方达成共识的重要文件,因此,翻译英文函电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技能。一般情况下,对外贸易的日常函电句式比较固定,可以使用工具书查阅特殊商品的英语表达,对学生的语法词汇没有过高要求。(2)对外贸易函电的写作能力。对外贸易函电写作是指把己方的交易条件及具体要求做成文件给对方,对外贸易函电翻译是把对方的交易信息翻译成己方能读懂的信息。两种技能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是相似的,学生在平日努力训练,牢固掌握这两门技能。(3)对外贸易单据的阅读能力。在贸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单据,例如商品明细单、发票单、物流单、提货单、保险单据、海关发票等,大多数单据都是英文,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牢固掌握常见单据的格式与常用搭配方式,能快速领悟单据中的中心思想与禁忌事项。(4)贸易故障的排除技能。双方在交易时常会出现摩擦与冲突,如部分商品质量有瑕疵、数量有误差、不能按合同规定准时交货等,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最大可能地消除双方的矛盾。这需要工作人员能按照国际商业惯例,灵活解决问题,以免影响贸易大局。

三、增强高职对外贸易课堂教学体系有效性的建议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获取过程,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认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要深入浅出;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既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又必须让学生开动脑筋,努力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保持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就会充满热情,学生也才会有轻松、愉悦的心情,课堂氛围才会积极活泼。师生交流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更是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

3.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

第5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论文摘要】 2005年以来我国外贸总量显著增长,贸易顺差不断扩大,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应高度重视目前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本文分析了中国高额贸易顺差的表现特点、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 国际收支 贸易顺差 原因 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6年达到1774.6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使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同时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预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我们应高度重视目前的进出口贸易不平衡现象。 一、近期我国贸易差额情况与特点 最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图1),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1.4万亿美元,2006年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贸易顺差会再创新高,纵观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 1.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566.94亿美元,私营企业为582.5亿美元,集体企业为159.9亿美元。国有企业贸易则逆差 283.9亿美元。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国有企业是还是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亿美元。(表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2.从贸易类型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顺差,一般贸易一改前些年顺差、逆差不定的局面,近两年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达4164亿美元。顺差为1424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831.4亿美元,是上年的2.35倍,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3.3%。而其他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逆差。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 3.从贸易国别来看,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巨额顺差与巨额逆差并存。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香港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5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14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3%;中欧贸易顺差为70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1%。2006年对三者顺差达到了3805.3亿美元,同比增长28.3%。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1442.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300.9亿美元;对欧盟贸易顺差903.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02.1亿美元。而中国台湾、韩国、东盟和日本则是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地,2006年对四者逆差共达15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3.2%。对美欧等主要顺差来源地的顺差增幅远高于逆差来源地的逆差增幅,导致贸易顺差总规模明显扩大。 4.劳动密集型商品巨额顺差与技 术密集型商品巨额逆差并存。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素质相对较高,在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数量和质量层次上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2011年中国制造业工人工资为0.75美元/小时,同期美国为21.97美元/时,日本为21.54美元/小时,韩国为10.71美元/小时,分别为中国的29倍、28.7倍和14.3倍。从劳动力资源的质量上来说,中国具有不同知识层次的人才储备,适合工业制造业上、中、下游各个环节对各种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我国劳动力的优势加速了国外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促进了出口的快速发展。从进出口商品结构来看,受资源约束,中国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表3) 5.从交易项目来看,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到2005年,货物贸易顺差绝对额都大于贸易顺差绝对额,服务贸易处于逆差状态,且呈逐步扩大的趋势。从1997年到2005年贸易顺差累计3880.8亿美元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4469.8亿美元,服务贸易却逆差589亿美元。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世界消费大国我国服务贸易额仅占世界服务贸易额的3%。还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势部门等传统服务业上,而在全球贸易量最大的和首要的金融、保险、咨询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服务行业,我国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二、当前我国外贸顺差的主要原因分析 近几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应该说,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是主要经济体之间贸易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国商品出口规模扩大的外部因素。而造成我国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原因则还有其他方面。 1.我国外贸顺差的宏观经济原因可以归结为由居民消费倾向偏低而导致的国内消费不足。决定一国贸易顺差额是否增加关键看该国的出口增速是否快于进口增速,国内有效需求不足抑制了我国进口需求的扩大,使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而抑制我国进口增速加快的因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国内投资需求受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抑制,生产市场进口需求上升乏力。其二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不足。 2.国际产业转移和由外资的示范效应和溢出效应而导致的工业部门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是导致加工贸易顺差的原因之一。 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出口贸易方式一直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这种现状与21世纪初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引发的其他国家对我国的大量产业转移密切有关。其中以日本、韩国、东盟、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的产业转移最为明显。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外资企业从母国或原地区进口原材料、中间品、生产设备和关键零部件转移到我国加工制作, 然后将在我国制造出来的最终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而这种出口都全部被计入我国的出口,从而造成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 3.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对外出口与国内销售的迅速增加推动了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提高。依据中国海关的相关统计资料,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随着外商在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迅速增加,其国内销售额也迅速增加。据统计仅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的销售额近来每年都高达750亿美元以上,而目前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多属进口替代型企业,因而外商投资企业国内销售额的增加必然形成对我国进口的一定替代,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第6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2095—3283f2013)06—0140—03

一、构建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一)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其教学目的应遵循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贸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应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融资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外语优势明显,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贸易业务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仅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因为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亲身去关注现实问题,增强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满足外贸企业对人才的技能要求

外贸企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外贸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外贸业务能力。随着中国外贸大国地位的凸显,外贸企业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开拓海外市场,这对外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相关资格证书。目前国际商务领域比较热门的岗位有跟单员、外销员、单证员、报关员、国际货代业务员和报检员等,其中有些岗位要求必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比如报关员和报检员,其他岗位或许不强制要求职业证书,但必要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三)国际贸易环境不断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目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单纯的营销、外语、纺织或机电等专业人才已远不能满足外贸相关岗位需求,外贸企业对于那些同时具有金融、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法律等综合专业背景的人才求贤若渴。近年来中国频繁遭遇贸易纠纷和贸易摩擦,给出口企业带来了较大损失。为尽可能减少这种损失,就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国际贸易规则、精通英语、熟谙相关国家法律,能够参与贸易争端解决的专门人才。

二、实践教学的定位及总体规划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就必须加强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统筹规划。因此,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对于实践教学的定位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以实践教学突显本课程的特色。总体规划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教会学生通过自主分析来解决国际贸易业务操作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该课程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国际贸易业务操作,但同时又不能仅局限于操作实务上。应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实践去认识和分析国际贸易相关规定和国际惯例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理论+实践:基本能力训练

基本能力训练主要体现在以一定理论课时为基础,配合一定实践课时完成。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相关的金融、会计和法律等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国际经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可以建立一个贸易案例库,包括出口商品的市场调研,贸易磋商和谈判、贸易仲裁及诉讼、跨国公司内部转移价格分析等,以增强学生对国际贸易营销策略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他们解决贸易问题的实际能力,使课程教学更具实用性。

(二)模拟实验教学:专业综合能力训练

随着专业技能课程学习逐渐深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与应用尤为重要。此时不仅要增强学生对外贸进出口企业、国际市场贸易环境和贸易政策的了解,能够判断企业的贸易方向,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专业课程辅以模拟实验环节,就是让学生熟悉专业技能,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在模拟操作中,从交易磋商、谈判、交易达成、合同签订到发送货物,以及货物报关、商品检验、银行结算、关税征收整个流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均由学生操作。学生们分别扮演经理、外销员、谈判者、报关员、商品检验员、银行结算员等角色,协调作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校外实习:对企业的认知能力训练

通过校外实习,引领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了解企业的发展、生产流程和市场环境,参与企业经营的讨论,把在学校中模拟实训的角色变成真实的岗位。校外实习是学生在完成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学习后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是学生在全面掌握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一次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训练,是对学生课程学习质量的综合检查和考核。它要求学生通过在企业的社会实践,熟悉贸易流程及各种单证的制作与审核,了解课堂学习与企业实践的差异及形成差异的原因。特别是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贸易的方式和基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课堂中使用的单据滞后于现实中贸易手段的改变。这就要求学生活学活用,及时总结差异和处理这些差异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和独立开创局面的能力。

(四)技能竞赛:创新能力培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创新意识就成功了一半。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应尤其注重创新意识。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养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在以上三个实践环节之外,通过提高性的竞赛择优淘劣,如商务谈判大赛、创业比赛、金融投资模拟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其中,把课堂所学真正化为生产力,用他们的创造力和组织能力去开发新领域。

四、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

(一)实践教学循序渐进,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是:纵向上各学期有序递进,每学期都设置与该课程相关的实践教学,一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贸易基本技能,二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国际贸易专业技能,三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四年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对外经贸企业对人才的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每学期的实践教学横向上联系紧密,一是实验、实习、实训的内容和要求联系紧密;二是实践环节与理论联系,技能训练四年不间断,把实践教学贯穿到本科阶段的整个学习过程,这种实践教学体系符合学生实践能力的成长规律。

(二)实践教学条件创新:产学研有机结合

在校内模拟实训和校外基地实习的基础上,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成立了辽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国际贸易研究所、服务外包发展中心,更容易做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辽润公司、国际贸易研究所等业务的情况见表1。

集产学研于一体,更容易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经贸公司业务及课题研究之间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关系,特别是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学生在贸易公司的工作环境里,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国际贸易知识和理论,而且能够经常接触到与国家利益、国家荣誉和国家发展相关联的具体业务,深感自己肩上的重任和工作的意义,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其爱国主义热情,也培养了学生的职业道德。

国际贸易研究所不仅是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组织合作攻关的学术研究机构,也成为学生们进行专业实践研究的基地。研究所的每位研究人员都是学生的指导老师,对学生们的实践操作进行科学引导,注意传授学生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教学师资创新:“走出去”与“请进来”并举

以往的实习与实践环节往往由本专业老师担任。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前提是老师必须具有实践经验。为此,应该一方面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鼓励老师进入企业参与生产与管理,通过学习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另一方面将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等社会精英请进课堂,直接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多年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坚持每年深入外贸一线,零距离接触行业和企业,并先后到大窑湾码头、旅顺新港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国际贸易行业的最新发展状况。

(四)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方式灵活多样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中,辽宁对外经贸学院采取了多种教学方式,并加以灵活运用,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1.模拟实训。国际贸易流程实验室配置了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外贸模拟练习系统、外贸实务教学系统三套模拟实训软件,开发了国际贸易资讯分析、国际市场定位分析、国际贸易关税运用、国际贸易保护措施及反贸易保护措施等实例分析,使学生在国际贸易仿真环境中,熟悉了国际贸易基本流程,掌握了国际贸易基本操作技能,具备了独立对外建立业务关系、交易磋商、签订及履行进出口合同、出口业务善后处理的能力。

2.基地实习。国际贸易实务实践教学依托大连的港口优势和雄厚的外贸企业基础,先后与辽宁食品进出口公司、辽宁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公司、辽宁五金矿产进出口公司、辽宁佳益实业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达成校企合作协议。通过到外贸企业进行综合实习,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激发学生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使学生增强感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事生产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开阔视野,增长才干,掌握专业的发展动态,确定和修订毕业设计课题。

第7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2-0076-03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各国实体经济也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冲击。经过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的经济刺激,2009年第2季度以来,无论是新兴市场还是发达国家的经济指标逐步企稳,全球已经渡过金融危机的恐慌,进入“后危机时代”。伴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后危机时代的国际贸易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就中国而言,由于特殊的制度背景和经济环境,后危机时代所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极为复杂和严峻,这对国际贸易人才提出了更多和更高的要求,因此,国际贸易教学需要适应这些变化和要求进行改革。

一、“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的新特点

1.汇率风险增加。汇率是开放经济下的重要变量,汇率的变化直接影响进出口商品定价和结算,进而影响企业的对外贸易活动。我国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以美元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而人民币汇率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对美元的钉住,一定程度上规避了汇率风险,也便于外贸企业对出口收益、利润进行预测和控制。在后危机时代,一方面美国为转嫁危机给其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如经济下滑、失业增加等),同时也出于政治需要,发起了一场汇率战争,将美国经济失衡归罪于人民币汇率低估,指责中国为“汇率操控国”,并拉拢盟友逼迫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另一方面美国推行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美元的不断贬值和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引发了其他国家货币“被升值”。为遏制本币升值过快,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以及日本、韩国等国也竞相干预本国汇率。我国在2010年6月重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即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人民币对主要货币日均波幅千分之五的管理浮动汇率制。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弹性增强,且升值幅度日益扩大。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弹性增加,加剧了企业出口贸易所面l临的汇率风险,使得企业的经营利润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而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也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贸易摩擦常态化、新型贸易壁垒频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国际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相应地发生贸易争端的机会也大大增加。自1995年世贸组织(WTO)成立以来,我国就经受着来自各国的贸易摩擦案件的困扰。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一方面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更多挑战,外国对华贸易争端频频发生。此次金融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遭受重创,为了恢复本国经济,旨在打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新贸易保护主义也重新兴起,而中国成为重点攻击对象和最大受害国。后危机时代,新贸易保护主义势头不会立即减弱,尤其是针对中国产品的贸易摩擦还会长期化、常态化。近年来,与中国相关的贸易摩擦已经覆盖整个贸易领域:从低端产品向高科技产品蔓延,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从产品层面向产业、政策层面蔓延,贸易摩擦个案的涉案金额也越来越大。此外,针对中国出口商品的贸易保护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除了“两反一保”(反补贴、反倾销、特别保障)等传统的贸易壁垒。337调查、技术贸易壁垒、电子垃圾处理法贸易壁垒、非市场经济地位壁垒、绿色贸易壁垒、SA8000标准等新型壁垒越来越多并被频繁地使用。我国外贸企业和行业遭受的国际贸易摩擦不仅数量急剧增加、涉及面更广,而且程度也日益加深、应对更加困难、不利影响更大。

3.履约风险增加。国际贸易面临的市场环境较为复杂,履约风险也更大。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环境极为不利: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萧条,国外进口方往往以削减成本等理由要求更换结算方式,如从信用证改为托收或汇付,增加了出口企业的结算风险。即便是相对安全的信用证,如遇银行破产倒闭,出口企业同样面临结算风险。此外,国外进口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以各种理由拒收货物,增加了履约风险。另一方面,出口商品因人民币汇率升值逐渐丧失其价格优势,市场竞争力下降,这也使得我国在获取外部订单时谈判能力减弱,可能被迫接受不利的结算方式,最终使得履约风险增加。在国外市场需求下降的形势下,为拓展市场,我国企业可能会扩大与一些不发达国家的贸易往来,但这些国家的信用制度建设落后,履约风险更大。

4.政策和政治影响增强。国际贸易活动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国内外各项经济政策和政治因素也会对国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后危机时代,各国为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政党为增加各自的政治影响力,频频推出各项政策,涉及的范围更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更加深远。如利用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影响本币汇率,进而影响进出口贸易;利用产业调整政策和能源政策引导外贸产业的结构调整,间接影响本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利用出口退税政策扶持本国外贸企业;利用环保和关税政策抑制外国产品的进口。

二、“后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新要求

1.较好的市场敏感度和良好的分析能力。面对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格局的改变,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好的市场敏感度和良好的分析能力,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并能运用所掌握的经济学基础知识,分析经济形势和政策变化给国际贸易活动带来的贸易机会和威胁,为外贸企业的经营活动和业务拓展提供预测和参考。针对国外市场尤其是发达国家市场需求下降的情形,要不断拓展国际贸易市场,这就需要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掌握经济地理知识和相应外语,了解拟进入市场的经济状况、信用和法制体系、社会文化等,从而制定合适的国际贸易战略。

2.较强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履约风险、政策风险加大,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具备较强的风险意识,同时要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在拓展国外市场时,要充分掌握相关国家的政策,尽可能减少政策风险;同时要对外国客户进行详实的资信调查,尽可能选择信誉可靠的客户,减少交易风险。在与外商进行业务洽谈和签署合同时,要充分考虑汇率的变化,选择对我方有利的计价和结算货币,并且运用外汇市场的交易活动进行套期保值,尽可能规避汇率风险;争取选择对我方有利的贸易术语和结算方式达成交易,如采用信用证方式结算,尽量减少结算风险。在具体的履约过程中,要做好船货衔接、报关报检等工作,同时办理相关保险,以防范贸易活动中的风险。

3.较强的应对贸易摩擦的能力。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壁垒频出、贸易摩擦常态化,国际贸易从业人员需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法律,在贸易活动中尽可能按规则行事,减少外国对华发起贸易争端的机会。而在发生贸易争端时,也能

运用相关的规则积极应对,争取自己的合理权益。另外,也可以运用WTO的相关规则向外国提起贸易争端,合法保护本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总体而言,后危机时代复杂而多变的国际贸易环境对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具备与国际贸易活动相关的多方面知识,并善于将这些知识加以整合,同时转化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的职业能力。

三、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高校众多,毕业生的数量也不少,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也很大。然而,现实中却出现了国际贸易人才的供求矛盾: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另一方面许多外贸企业招聘不到满意的国际贸易人才。这种结构性失衡反映了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存在严重问题。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晰。为区别于职业学校培养“岗位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定位,普通高等院校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定位一般都是培养“国际贸易高级专门人才”。但这种定位还不够明晰,未能很好地反映社会对现代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在具体贯彻时又往往异化为培养“理论型人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毕业生对国际贸易具体业务缺乏了解,也欠缺基本的职业能力。

2.课程设置不合理,实验教学缺乏。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重理论类课程、轻实务类课程,重纯经济类课程、轻国贸类专业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课程趋同,如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函电、国际结算、国际商法、外贸单证、国际贸易模拟等重要的专业类实务类课程有些未纳入教学计划中,即便是有些学校开设了相关的专业课程,也没有很好地考虑课程之间的协调,课程安排不当,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偏课堂教学、轻实验教学的问题。一些学校受资金、场所、师资等方面的限制,实验室建设滞后,没有借助于相关的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软件和资源平台进行实验教学。另外,许多学校未能重视实习场所和实习基地建设,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业务能力难以提高。

3.师资队伍建设不足,实务类课程的教师尤其缺乏。一方面,普通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经济学硕士或博士,他们具备较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但缺乏外贸实践工作经验,对国际贸易实务也缺乏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讲授实务类课程时往往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业务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实务类课程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授课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缺乏动力,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参与度较低,教学效果较差。

四、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为实现高校国际贸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零对接,国际贸易专业教学亟待改革。在采取具体的改革措施之前,我们首先应当结合后危机时代对国际贸易人才的社会需求,明确国际贸易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对于广大的普通高校而言,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具备良好的经济学理论素养,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决策工作的应用型现代国际贸易人才。应用型现代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应该强调以能为本,实施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为此,应强调“以能为本”,重构教学计划和教学体系,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增设实务类课程。国际贸易专业不仅要开设常规的经济学基础理论课程,而且要增设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函电、WTO规则等重要的国际贸易实务类课程,为学生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2.更新和整合课程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领域。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要遵循教学规律,强化课程间的衔接,理顺课程学习顺序,协调各门课程内容,取消相对陈旧的课程,重新规划每门课程的内容,避免重复,形成有机衔接而不重复的系统课程教学体系。此外,还应通过课程的设计与安排,改变过去专业知识结构单一、僵化的局面,使学生获得更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视野。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国际贸易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新政策,不断将最新的信息纳入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动态化。

3.强化实验教学。在学生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相关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种方式是利用实验教学软件,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课程。针对国际贸易交易中的具体环节和程序,采用模拟仿真的方式,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信技术,构造一个全新的教学应用平台。借助于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更深入、更直观地了解国际贸易活动的整个流程。学生被分配在不同的岗位角色,参与到模拟的业务流程中,完成各自的任务,能训练学生整合所学知识处理实际业务,提高其业务操作能力。如交易磋商的模拟,可使学生掌握相关商务函电的基本要求和交易磋商的技能;报价的模拟操作,可训练学生国际贸易成本核算的技巧,以及提出合适的报价或还价的能力;进出口贸易物流和结算的模拟,可让学生掌握各环节的基本规则和操作程序,熟悉并缮制相关单据。另一种方式是加强与实务部门的联系,创新实验教学形式。学校应与相关的外贸企业、银行系统、海关、物流公司、商检部门等建立广泛联系,并进行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如聘请实务部门的专家来学校与师生进行交流,选送专业教师到实务部门交流实习,定期安排学生到相关实务部门实习。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教师和学生都能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进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另外,在实务部门的实习也给学生提供了更真实的实验教学环境,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军,侯瑞华,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发展形势及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0(7):151-155

[2]王莹,谈国际贸易实务专业零距离对接人才培养模式[J].北方经贸,2010(5):49-50

第8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一、我国外贸发展方式正处在加快转变的关键时期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外贸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外贸发展方式的冲击。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应着眼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于推动外贸自身科学发展,着眼于推动贸易强国进程。

从我国外贸与国民经济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适应性转型。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经济发展方式决定外贸发展方式,外贸发展方式转变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同时,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有先导作用。当前,我国外贸还有一些不适应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三高三低”:一是对有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高,对无形要素投入依赖程度低。我国外贸国际竞争力主要依赖资源、能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有形要素投入,科技、管理、创新等无形要素投入不足。二是对二次产业发展贡献度高,对一、三次产业发展贡献度低。2008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达到86.3%,服务性产品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只有10.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7.4个百分点,比美国低9.8个百分点。三是对东部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高,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贡献度低。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体现在开放型经济发展差距,2008年,东部10省市外贸占全国外贸比重达到90.5%。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变。

从我国外贸与世界贸易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主动性转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外贸已成为推动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但在影响力逐渐增强的同时,我国外贸也存在一些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贸易摩擦明显增多。我国出口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加剧,已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灾区”。2009年,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案件116起,涉案金额127亿美元;我国出口占全球9.6%,而遭受的反倾销却占全球40%左右、反补贴占全球75%。二是贸易比较利益较少。当前,我国处在国际贸易分工价值链低端,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比重低。据测算,我国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金额比重不足10%。三是贸易不平衡较为突出。2009年我国贸易顺差为1 960.7亿美元,今年1~5月贸易顺差为353.9亿美元。长期贸易不平衡既不是我国的政策选择,也不利于我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要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我国外贸发展方式必须进行主动性转变。

从贸易大国与贸易强国的关系看,外贸发展方式需要战略性转型。贸易大国是贸易强国的基础。实现贸易强国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2009年我国出口居世界第一,进口居世界第二,已是贸易大国,但大而不强。国际经验表明,贸易强国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在政府、行业、企业、商品四个层次上均具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和竞争力。我国在“四个能力”上与贸易强国还有较大差距,亟待提高。一是出口商品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渠道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二是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数量价格竞争向质量品牌竞争转变,培育一批组织化程度高、国际竞争能力强的跨国公司;三是行业组织协调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价格接受者向价格制定者转变,培育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行业内有威信的商协会组织;四是政府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能力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从接受既定规则向主动参与国际规则转变。

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既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观念变革。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完善政策环境,建立工作机制,在“加快”上下功夫。

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前提。要强化“四种意识”:一是改革意识。改革是加快转变的根本途径,僵化守旧没有出路。要加快改革制约外贸发展的管理体制、促进体制、公共服务体制等体制机制。二是开放意识。开放是加快转变的外部条件,关起门来没有出路。要继续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准确把握全球需求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拓展外贸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创新意识。创新是加快转变的不竭动力,墨守成规没有出路。要结合客观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外贸发展后劲。四是发展意识。发展是加快转变的根本目的,停滞不前没有出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能用发展的方法去解决,在发展中求转变,在转变中促发展。

完善政策环境。政策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要加快完善“四方面政策”,形成有利于加快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环境。一是在财税政策上,稳定财政对外贸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外贸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保持出口退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进一步优化关税结构,发挥关税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在货币政策上,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和规模,积极开展海外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三是在金融政策上,完善金融政策,支持外贸发展;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提高出口信用保险覆盖率,降低保费费率水平,扩大对风险国别和市场的承保范围。四是在贸易政策上,不断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推进多双边和自贸区谈判;积极研究全球气候谈判对我国外贸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前研究调整相关贸易政策。

建立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是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保障。要进一步加快构建“四个机制”。一是建立质量提高、效益改善、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的外贸绩效评价机制,引导各地区外贸科学发展,在“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分类指导的全国外贸绩效评价机制。二是建立纵向联动、横向合作、高效协调的工作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的协调性,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贸易便利化水平。三是建立分工合理、相互协作、运转高效的贸易促进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和贸易促进体系,完善中小外贸企业促进机制。四是建立反应迅速、应对有效、反制有力的贸易摩擦应对协调机制,提高贸易摩擦应对能力。

三、转变外贸发展方式重点要在“转变”上求实效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真正在“转变”上求得实效。

努力优化贸易结构,实现“四个优化”。优化贸易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优化贸易结构既要着眼于解决外贸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更要致力于增强外贸发展的长期动力,使外贸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之上。要努力实现“四个优化”:一是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做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二是优化商品结构,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扩大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争创新的竞争优势产品出口,保障重要资源和关键技术设备及零部件进口;三是优化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培育周边市场;四是优化贸易方式结构,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其他贸易。

积极推动外贸协调发展,促进“六个协调”。促进外贸协调发展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根本路径。促进外贸协调发展既要发挥我国现有比较优势,又要进一步提升动态比较优势,还要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实现对外贸易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要积极推动“六个协调”:一是出口和进口协调发展,促进贸易平衡;二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协调发展,提升规模效益;三是外贸和外资、外经协调发展,增强互动作用;四是外贸和内贸协调发展,实现有效互补;五是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发挥各自优势;六是东部和中西部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发展。

第9篇:对外贸易的要求范文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出口贸易 增长路径 转变

一、我国出口贸易所面临的国际市场制约因素

经济危机对国际市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海外市场需求的降低、制造业成本的升高和贸易摩擦的加剧,使得我国依靠低成本优势的传统贸易模式前景不容乐观。

1.全球经济低迷导致海外市场整体需求缩水。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主要贸易国经济的冲击使得我国的海外市场整体需求自08下半年年以来呈持续降低的趋势,随着全球性经济衰退在09年下半年触底,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发展状况已经呈现出回暖趋势,但经济恢复速度的缓慢以及就业及收入状况相对于经济恢复的反映之后形使得海外市场需求的低迷仍将长期

存在 。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贸易摩擦增加

自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出于各自经济利益及短期刺激经济的需求使得贸易保护措施盛行,我国作为世界出口贸易大国,历年来也是遭受贸易摩擦案件以及涉案金额最多的国家,在这场贸易保护风暴中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尽管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自由贸易的呼声在全球愈来愈强,G20峰会也将遏制贸易保护主义作为其主要议题之一,但在全球范围内其趋势仍有增无减 ,伴随着09年下半年美国政府对我国输美轮胎通过特别保障条款加征高额进口关税以及对我国出口无缝钢管的双反调查,以美国为首的主要进口国将针对我国出口产品展开新一轮的贸易保护战,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业和外贸体系冲击的强度和规模将进一步加强。

3.全球范围内能源及制造业原材料价格上升使我国出口产品成本增加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能源及制造业原材料价格呈逐步升高趋势,经济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对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制张预期的加强,能源及原材料价格更是有增无减,目前机电、轻工、化工等行业的原材料价格涨幅已达20%,国际海运成本更是上涨了30%,这种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时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生产成本大大缩小,而长期以来依靠低成本优势的我国外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缩水。而我国外贸产业的高能耗性在场其中仍将持续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外贸产业必将承受来自能源价格上涨的巨大压力。另外,国际劳工标准的进一步推行以及环保压力的加大所导致的我国外贸企业劳动力成本的省高级环境成本的逐渐内生化都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我国出口贸易的成本压力。

二、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内部制约因素

1.外贸出口产品不合理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外贸出口产品构成以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工业制成品为主,这种低技术含量、低换汇率、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加工贸易方式伴随着近年来全球贸易格局的日益变迁已是弊端凸现,近年来我国在外贸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并颇有成效,自05年以来,我国农副产品、矿产及木材等出口量已持续呈现负增长趋势,纺织等劳工密集型制成品出口增长幅度也逐渐下降,而机电类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则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势头。但与此同时,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加工贸易产业仍旧构成我国外贸产业的主要部分,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即便是高速增长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加工贸易的生产方式仍普遍存在,核心技术的缺乏时的出口产品技术附加值与发达国家的出口产品相比仍不可同日而语。因而,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外贸体制的结构性失衡仍是当前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重要原因。

2.低价策略导致出口贸易条件恶化

我国出口产品在低成本优势导向下的低端定价策略很大程度上原于我国企业关于将价格视作影响需求的万能调节器,认为底价必然换来高销量,然而却割舍了巨大利润,这种贸易方式不仅仅使得我国出口产品被冠以廉价低质的恶名,而且成为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调查的重要原因。另外,大量国内出口企业产品在进口国低端市场上的涌入必然产生了同类产品国内厂商之间的激烈竞争,在导致出口秩序混乱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出口贸易效率。

3.缺乏独立自主的出口贸易产业链

目前我国外贸出口中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比重占据半数以上,构成了我国外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以生产导向性外商直接投资为主的FDI企业在外贸出口中可以凭借投资母公司完善的海外营销渠道完成其产品在海外市场上的销售环节,因而在出口贸易中相对于自主营销企业来说具备较大的优势,而且在原材料采购方面也可借助于母公司的成本优势,这种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出口贸易量的外贸生产模式在我国外贸产业中一度成为被纷纷效仿的典范,在推动我国出口贸易规模在近年来迅速提升的同时,但对外方采购及营销渠道过分依赖的也造成了我国外贸产业链在原材料采购和销售渠道环节上的严重缺失,在外贸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缓解尤其是销售环节上的受制于人,也是造成近期我国外贸出口严重缩水的重要原因,缺乏对海外市场信息的有效掌握,外贸生产往往会与市场需求的变动相脱节,在出口市场的商业风险来临时更是难以规避。

三、我国出口贸易增长方式转轨策略研究

1.促进出口贸易战略多元化发展

我国出口贸易模式的单一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外贸方式的单一性,我国出口贸易方式多位直接出口,而间接出口比例较少;第二,出口产品结构的单一,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过大而且呈逐年递增趋势,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产品定位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而中高档空间相对缺乏;第三,出口地理分布单一,美国、日本和欧盟是我国出口贸易主要目的地,历年来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我国出口贸易总额的90%以上,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多元化趋势的增强,许多亚非拉国家市场呈现出较大潜力,但我国针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贸易却未出现增长趋势。

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多元化发展,首先要从外贸产业层面上入手,扭转一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主导的加工型外贸出口,是我国出口贸易走上一条以内资企业为主导,拥有自主品牌和产业链的独立自主的外贸出口之路。自2008年以来,我国大多数外资企业都因母公司

实现出口贸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不仅仅局限在某一产业或是出口贸易的某一层面,而要站在整个外贸体制的高度上,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与领域,拓宽视野勇于创新,积极眼发新产品、涉足新领域、开拓新市场,为我国出口贸易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

我国近年来对这些海外市场的贸易输出方式主要是以直接出口的方式来实现的,即制成品对出口目的地的直接出口的方式,随着我国外贸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上述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一直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我国在双边贸易中也大多处于顺差,因此,这种对华贸易长期巨额逆差的存在导致以美国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对象近年来对我国出口贸易频频设限,我国对主要经济体的出口贸易阻力逐渐上升,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需求的收缩以及发达国家相关产业的持续不景气,更使得美国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贸易保护行为变本加厉,因而我国应当改变以直接出口为主的贸易方式,通过间接贸易和海外投资等方式开辟更多的贸易渠道,以多元化贸易方式实现对贸易风险的分担规避。另外,随着许多新兴经济体的迅速崛起,这些国家的市场空间也在迅速扩大,而我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拓展,经济危机带来的发展速度放缓将促使这些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拉动经济增长,因而会出台相对宽松的投资与贸易政策,这也是我国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促进出口贸易多元化发展的良好契机。尽管我国出口产品的绝大多数利润仍为进口国投资方即经销商所赚取,而且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大大降低了众多厂商和消费者的成本,但来自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巨大压力以及经济形势的持续低迷使得我国出口产品难以避免的成了“替罪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将维持经济增长的伪冒依存度,但一成不变的贸易方式恐怕难以魏继,外贸方式的多元化战略势在必行。

2.积极参与周边经济合作组织改善出口贸易条件

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优惠贸易协议,可以从两方面实现对出口贸易的创造效应,一体化组织中商品和生产要素流通的便利为成员国间贸易和跨国投资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为例,通过与东盟十国在贸易及产业层面上的深化合作,我国不仅可以通过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欧美日市场的贸易压力,而且凭借自由贸易区内众多成员国便利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外贸产业的跨国投资与合作生产,不仅可以弥补我国日益出口产业日益衰减的成本优势,而且通过经济一体化区域内产业布局的整合分配,可以促进我国外贸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最重要的是,通过区域贸易产业合作可以使得我国外贸出口由单一的出口贸易项合作生产出口及中间产品输出加工出口相结合的间接出口方式转变,在增加了我国外贸产业利润的同时也降低了进口国市场上源自我国进口产品的比重,对贸易摩擦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规避作用。

3.利用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中的贸易优惠扩大海外市场进入渠道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发展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除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一些成立比较早的组织以外,许多新兴的经济合作组织也在迅速崛起,当今世界已经很少有国家独立于区域一体化组织之外了,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领域包括贸易、产业、科技、政治、军事,合作程度依据一体化程度而异。近年来我国也在积极地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但在参与国际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人有待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涉及贸易领域的合作意识不强。通过与主要贸易国周边经济合作组织盟国间经贸合作的加强,通过转口贸易或者海外加工生产的方式,使出口到目标国市场的产品上中国制造的影子逐渐淡化。

美国是目前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也是与我国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在中美贸易中的巨大顺差成为美国对我国采取种种贸易保护手段的重要原因,面临目前美国对我国进口产品频频设限的状况,我国外贸产业应将目光更多地投入到相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员国上,通过与墨西哥等主要出口目的国的周边经济一体化组织盟国发展经贸合作,通过国际投资建立海外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关税较低原材料和半成品出口并进行生产或在加工,最终产品就可以以他国制造的方式利用区域内优惠贸易协定较容易的进入目标国市场。欧盟东扩之后所产生的贸易转移效应一度使得我国与欧盟的部分贸易背起内部贸易所抵消,主要原因是我国出口产品被东欧国家同类低成本产品所替代,而大多数东欧国家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极为相似,在导致出口贸易激烈竞争的同时却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较好的条件,根据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我国与东欧国家产业结构的相似使得对这些国家的直接投资成本较低,且更利于产业合作的发展与生产方式的输出,这项通过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与合作,不仅降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程度,而且利用一体化组织内部贸易安排实现了贸易创造效应。当出口贸易的目标紧紧放在进口国市场时,所面对的是森严的贸易壁垒,而将目标市场定位为区域贸易协定所包含的经济一体化区域时,对目标市场的出口贸易便有捷径可循了。

4.对自主品牌出口积极推广、加大扶持

在这次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我国大量出口产业遭到严重冲击的同时,我国的自主品牌出口却大放异彩,体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以汽车产业为例,我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出口近两年来一直呈上升趋势,而与此同时国外品牌汽车出口则一度低迷;无独有偶,浙江省的自主品牌销商品出口自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出口额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相对于长、珠江三角洲一代大多数轻工产品的加工出口企业出口所遭受的重创体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经济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让自主品牌在出口贸易中的优势得到了较好的体现,自主品牌外贸产业与非自主品牌产业相比拥有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尤其在出口销售环节,自主品牌大都拥有独立的海外营销渠道和销售终端,在降低了中间环节的出口利润流失的同时,能够对海外市场信息有较好的章控能力,从而能够及时的根据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动而对产品和销售策略进行灵活调整,这也是自主品牌出口能够较好的规避经济风险的重要因素。自主品牌的自主性体现在产业运营的方方面面,从原材料采购、技术研发、产品生产、营销渠道到市场信息采集,但在短期内相对于从事加工类企业其运营成本会相对较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自主品牌经营在短期内所需要的投资成本会给企业运营带来较大负担,因而政府层面的扶持政策对我国自主品牌出口产业的发展壮大至关重要。

5.通过差异化定价策略扩大出口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

近年来,标有“中国制造”的我国外贸出口产品被很多国家冠以“廉价低质”的恶名,从总体来讲,我国出口产品确实廉价,但却并不抵质,从我国众多外贸企业多年来从事贴牌生产的状况来看,绝大多数我国外贸企业都可以生产出符合国际知名品牌质量标准的产品,可见关于“低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国外竞争者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诋毁。然而可悲的是,我们可以生产出一流水准的产品,但却只能屈居与进口国的中低端市场,而同样的产品被冠以国外品牌价位就可以上升几倍甚至十几倍而仍然可以拥有稳定的市场需求,让人不得不哀叹我国产品出口在海外市场所丧失的巨额利润空间。在许多拥有独立海外市场销售终端的外贸企业海外市场销售业务中,经常会出现低价与冷而高价畅销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很多出口企业仍旧没有走出低价竞销的误区,认为价格是调节产品需求的万能钥匙,只要价格足够低就能够打开销路,而在存在大量非理性消费者的现实中,产品的市场需求曲线在很多情况下并非为向下倾斜的直线,价格只是影响消费者需求的众多因素之一,而且不可否认的是,有很多消费者在选择中仅仅将价格作为衡量产品性能质量的标准,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被认为是劣质品了。为了更直观地说明差异化定价策略的重要性,构建博弈模型如下:

假设A、B两场上位出口同类产品的出口场上,其在海外市场的定价策略为高价和低价两种,如博弈模型所示,A、B两场上的定价策略则构成了一个简单的囚徒困境模型,当产品定价初期,若A场上采取低价策略而B采取高价策略,当两厂商产品无明显差异时采取低价策略场上往往获得较大利润,L1’> H2’,同样,若A为低价而B为高价,H1’< L2’这样,AB在该市场多次定价博弈后的占优策略均衡为(低价,低价),此时两厂商的利润总和为L1 + L2 < H1 + H2,而我国出口厂商在海外市场低价竞销所带来的利润损失不仅仅是该博弈模型内部的(H1 + H2)-(L1 + L2),低价竞销会带来模型外部条件的改变,在海外市场上造成我国出口厂商整体市场档次的降低,在这种情况下降价所带来的需求增长的弹性就会越来越小甚至为负,这样我国的出口产品在原本具有占先优势的国外厂商面前更毫无竞争力可言了。

一味的低端定价所带来的市场利润与我国出口厂商所付出的成本相比可谓得不偿失,盲目的地价不仅自我束缚了出口产品的海外市场空间,将其局限在利润极低的低端市场,而且在低价空间上我国出口产品的高密度存在不仅导致了我国出口产品频频遭遇贸易制裁,而且中国国内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低价竞销难免会让一些劣质产品乘虚而入,损害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形象,。因而,我国出口产品定价上应当在对目标市场进行充分细分的基础上,根据潜在顾客的需求确定产品投放种类及定价策略,在最大程度上迎合各个层面的消费者需求,将市场占有方式从单一价位的底层占有方式变为多种产品档次不同价位的全方位立体式占有市场,从而扩大对市场利润的占有空间,而且降低了同类产品间的竞争程度。

四、结语

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最强有力的一级,我国出口贸易仿佛一匹矫健的骏马伴随着改革开放樊篱的大开纵横驰骋,为我国经济水平是先三十年持续增长的世界奇迹立下了丰功伟绩,但伴随着9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风云多变及我国经济增长中诸多体制问题的日益凸现,我国外贸出口在近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已并不平坦,而我国长期以来依靠外贸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过程中形成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得我国出口贸易的每一次波动都会波及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充分暴露了我国出口贸易中存在的弊端,并使我国经济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同时也让我国出口贸易中孕育的闪光点得到了体现,为我国贸易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的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新时期我国出口贸易之路依然布满荆棘,因此我国出口贸易必须“内外兼修”,通过内部结构的整合提升外贸出口的整体竞争力,外部通过出口方式以及海外市场进入策略的调整,最大程度的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樊篱,实现出口贸易的持续平稳增长。

参考文献:

[1]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 北京 人民大学出版社

[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环境贸易与产业合作探析[J] 李大凯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

[3]郭 燕李秀宾:日益凸现的“贸易转移效应”[J] 国际贸易 2004(07)

[4]侯 锐董相勇:浅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问题[J] 产经探索 2006(08)

[5]王兴智:国际市场进入与营销方法 [M]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