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精选(九篇)

对外加工贸易论文

第1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我国与欧盟双边谈判达成协议后,WTO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在即将给国内企业带来许多新机遇的同时,一种极富挑战性的竞争局面也将展现在国人面前。前不久,在北京举办的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吸引了北美、欧洲、南美、东南亚和非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组织和企业,世界著名的500强公司也有不少代表汇聚北京。 当国内有些军工企业还在疲于转换机制和扭亏为盈时,周边环境已经推着这些企业必须迈出新的步伐,在加快军工企业改革的同时,适时地研究和调整企业发展战略,在不可避免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中,调整国内军工企业,拓宽民品开发的路子,在开发生产成套设备产品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外加工贸易,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尽快提高军工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适应国际分工、占领国际市场的能力。 一、加工贸易是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 从一般意义上讲,对外加工贸易是指一国从国外进口主要原材料、零部件,在国内加工、装配后再出口的一种贸易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加工贸易通常是外国企业以合资、合作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的已有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行销到全世界各有关地区的一种贸易做法。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是参与亚太区域乃至世界产业分工的重要链条,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例如发展“两头在外”的轻纺、机电产业,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扩大了出口,适应了国际市场,有力地增强了国际竞争能力;同时也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 我国航天系统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显得不太平衡,地处内陆的企业发展比较缓慢,而地处沿海的企业,有的已通过对外加工贸易形成产值数亿元的规模。例如八院的上海仪表厂,就是抓住了日元升值、日本企业急于寻找海外生产厂家谋求发展的机遇,同美能达公司签订了多批合作生产复印机组件的合同,第一年产值就达1亿多元,第二年接近3亿元,出口创汇达2500万美元,产品直接销往欧美等国家。这在当今不少国有大中型企业举步维艰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奇迹。上仪厂通过对外加工贸易,不仅使企业生产经营快速增长,而且还通过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建立了一家新的专门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企业--航仪控制工程有限公司。这就是抓住了国际产业分工的机遇,通过对外加工贸易有力地激活了企业,同时增强了军工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二、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加工贸易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加工贸易是我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重要一环,符合当今世界贸易发展的潮流。加工贸易的发展实际是我国通过对外开放承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转移出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某些中等技术产业,充分发挥了我国的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和其他生产要素成本低廉、以及有一定工业和技术基础等,加快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进程,增强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外商投资的合资企业逐步取代了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成为加工贸易的主体;二是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也在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导,逐步向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三是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在逐步提高,出现了一批批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型项目;四是加工贸易企业相互之间的配套程度在提高,不少企业使用国产原材料和国产零部件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加工贸易与国内产业的协作联系正在加强。从这些情况看,加工贸易升级的步伐在明显加快,今天的加工贸易同改革开放初期的加工贸易已产生了质的差别。事实上对外加工贸易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生产和流通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加工贸易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加工贸易迅速发展后,其经营格局对海关监管和整个经济管理形成了日益严峻的挑战;二是加工贸易的外向循环与国内产业的循环,未能形成有机的联系,因此制约了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带动作用的发挥;三是走私漏洞现象增多,这对国内的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都形成了不小的冲击。因此,置于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大背 景下来认识加工贸易,并在此基础上理顺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和改进加工贸易的管理,仍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三、加工贸易将发展到一个高级阶段 从当前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看,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的加快,必将推动全球加工贸易以更大规模、更高水平,并在更大范围得到发展,并有可能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一种主要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发展迅猛,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其他非高技术制品。高新技术产品的部分加工组装业务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 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研究与发展领域的突出优势,不仅将加剧其产业向国外转移的过程,并且也将以具有较大接纳能力的市场,作为其转移的目标。在这个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未来高技术产业结构转移的主要目标。其次,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具有成熟技术的产业,也将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建筑等支柱产业,以及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贸易,均会有一个长足的发展。 像日本与韩国等国家一样,我国的加工贸易今后必将经历一个从初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的过程,在加工贸易内涵、市场营销和科研开发等环节,不断优化和升级。实现这个转变,需要一系列政策保障,特别是外贸制度与政策环境面临重大抉择。其中国有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经营机制难以适应 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和国际市场营销能力极为薄弱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外贸体制改革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关税壁垒的逐步减让,关系到为一般贸易创造便捷、高效的政策环境,是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变的前提条件。与此同时,在保持现行加工贸易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基础上,尽快完善加工贸易的政策,加强监管力度,最大限度地遏制走私现象。 军工企业在这种新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只有加快经营机制的转变,抓住日益增多的国际机遇,通过参与国际分工发展加工贸易,从而增强国际竞争能力,争取给企业带来新的转机。如能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崭露头角,那么在我国加入WTO后,便能面对更多、更为激烈的国际大市场,使企业的军转民和民品开发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2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本文的目的在于甄别关于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的“储蓄论”与“产品内分工论”。我们 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验证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关系,计量结果并不能支持储蓄论,此外我国 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也是储蓄论无法解释的。文章认为国际产品内分工以及我国特殊的二元 经济结构是贸易顺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并指出传统的政策工具在调节贸易顺差上的无效性。

[关键词] 贸易顺差 产品内分工 储蓄论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55-06

问题的提出

在国际金融学教科书还在讨论国际收支逆差的危害以及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的时候,中国的 国际收支顺差极其带来的巨额外汇储备问题却成为令官方以及学界最头疼的难题之一。在构 成我国国际收支顺差的诸多项目中,贸易顺差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贸易顺差的成因及其福 利影响成为近期国内国际经济领域研究的热点。

对于贸易顺差的成因,较为流行的观点有四种:第一种观点认为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 我国政府对汇率的人为操控。通过低估汇率提高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形成 持续的贸易顺差。第二种观点认为我国实行“奖出限入”的贸易政策,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出 口限制进口,实现持续的贸易差额。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产生的原因是国际 分工的变化。国际分工正在从产品分工发展到中间产品生产环节上的分工,由于中国特定的 劳动力成本优势,众多的企业通过产品在中国加工再出口的方式提高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对于中国来说则形成了正的净出口。[1]第四种观点认为贸易顺差这种外部失衡是 因为我国内部 的储蓄过度引起的。近年来我国国内的储蓄率呈稳步攀升之势,这种增长的储蓄在不能形成 投资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向世界出口的方式来完成。

关于汇率的观点已经得到不少实证研究的证伪,这些经验研究显示我国的贸易顺差对无论是 真实汇率还是名义汇率都不敏感。关于商业政策的观点也受到一些证据的反驳,这些证据认 为既然我国实行统一的商业政策,那必然对各国的贸易都会形成顺差,而实际上我国对亚洲 的贸易伙伴一直是逆差。后两种观点得到较多的认同(Feenstra等人,1998;李稻葵、李丹 宁,2006;余永定、覃东海,2006)。对于储蓄过度论,存在这样的疑问:根据国民收入恒 等式,储蓄减去投资必然等于净出口。那么存在不存在这样的可能?在储蓄率稳定的情况下 ,大量外资流入中国开展加工贸易,形成净出口,而表现在国民收入恒等式中储蓄则会增加 ,形成所谓的储蓄过度?不同的成因所蕴涵的福利变化以及政策含义是不同的,本文的目的 在于甄别储蓄过度论和产品内分工论。接下来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贸易顺差的结 构,讨论有关贸易顺差的特征事实;第三部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对储蓄论进行验证,并讨 论与储蓄论不相吻合的我国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第四部分讨论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贸易顺差 的特点;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贸易顺差的特征事实

仅从国际收支平衡表来分析中国的贸易顺差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不是出口大于 进口那么简单。与世界经济史上美国、日本、德国早期所发生的持续的贸易顺差相比,至少 有两个方面不同,一是全球化的背景发生了变化,这其中资本的自由流动以及近年来出现的 国际产品内部分工都是以前的世界经济所不具备的;二是中国的贸易顺差是作为一个发展中 国家产生的,持续的贸易顺差与对外放款是等价的,一个资本匮乏的发展中国家可以持续对 外贷款也颠覆了发展经济学的教义,因为在发展经济学那里,发展中国家常常表现为投资缺 口和外汇缺口双重的资金缺口压力。这两个方面的差异说明绝不能套用教科书上对贸易顺差 的分析。我国贸易顺差表现出两个与众不同的特征事实:一是我国的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顺 差占很大比例,二是外商投资企业产生大量的贸易顺差。

1.一般贸易顺差与加工贸易顺差

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个渐进式的过程。为了不至于一下子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大的冲击,鼓励 在沿海开放地区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安排类似于出口加工区 ,为加工贸易的发展埋下了政策伏笔。我国的这种政策安排同时适应了国际上发达国家的贸 易政策安排。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开始 考虑把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2]顺应这一潮 流,美国1963

年开始实行所谓“生产分享项目”(Production sharing scheme),通过特殊免税措施( Tariff provision)来鼓励某些生产工序分散到其他国家进行。这一政策的关键内容,是对 在国外全部或部分利用美国出口部件和某些中间产品组装的产品,在经过国外加工环节返回 美国时,可以享受减免关税待遇(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1996)。这是发达国家较早实行 的鼓励加工贸易政策之一,并促进了美国企业把它们产品的组装工序转移到邻国进行[ 3]。类 似政策在欧盟称为“外向加工贸易”(Outward processing trade:OPT),又称为“外向 加工流通”(Outward processing traffic)或“外向加工救助安排”(Outward processi ng relief arrangements)等(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 1996)。这种政府间的政策安排在客观上推动了国际分工从产品分工向产品内部生产环节的分工演变 ,我国把这种产品内分工产生的贸易称为“加工贸易”,由于产品内分工需要在每个生产环 节实现增值,对于承接中间环节加工的国家来说,特别容易形成贸易顺差。图1显示20世纪9 0年代以来,我国不同贸易方式的贸易顺差都得到快速的发展,90年代中后期以后,加工贸 易顺差迅速超过一般贸易顺差(图中分别以Process和Ordinary表示)。图2给出了两种贸易 方式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在总的顺差中的比例,加工贸易在顺差中的贡献呈不断加大之势,而 一般贸易顺差在顺差中的比例呈下降之势,近几年来,这种状况似乎正在得到扭转,一般贸 易顺差的比重开始上升,这是否是一个转折点还需要观察[4],但从总体上看,加 工贸易对顺差的贡献要大于一般贸易。

2.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

我国的开放政策除了鼓励对外贸易外,对外资的流入也采取欢迎的态度,设立诸多优惠条件 甚至是给予“超国民待遇”以吸引外资的流入。在国际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这些流入资本 的目的和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所揭示的不同,它们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要抢占一国的市场, 而是要充分享受东道国的“比较优势”。随着贸易量的不断增加,其间的中间品贸易也不断 增加。由于中间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导致中间品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协调中间品生产所需要 的努力减少,这将进一步吸引资本流入。因为跨国企业发现,通过对外投资来取得对中间品 生产的控制,尽管在地理距离上变得更加遥远,但由于各国之间巨大的禀赋差异,而且协调 成本不断降低,跨国企业将取得更大的利润。

如图3所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的外资企业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图中以Foreign表 示)在总贸易顺差中的比例不断上升,而内资企业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图中以Domestic表示 )在总顺差中的比例不断下降,在图形上形成“剪刀”状,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因为越来越多 的外资流入导致外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增加速度远快于内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增长速度。

我国贸易顺差的这两个特点都与产品内国际分工有关,这两个特点支持产品内分工论。对于 储蓄论,这两个特点并不能给予鉴别。

对储蓄论的验证

储蓄论的观点在理论论证上多从国民收入恒等式出发,推导出经常项目差额是储蓄大于投资 的结果。假如一国在储蓄率稳定的状况下设立出口加工区,就会出现在真实储蓄不变情况下 贸易顺差增加的情形。实际上我国的贸易安排类似出口加工区,我们有理由猜测是否是由于 贸易顺差增加反映到国民收入恒等式上的储蓄增加。我们从两个方面验证这个猜测,先从统 计意义上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来检查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关系,第二从地区结构上观察贸易顺 差。

1.储蓄与贸易顺差关系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取1978―2006年的储蓄和贸易顺差数据,首先对两个序列进行单位 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序列均不是平稳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后序列变得平稳,这样我们 对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含义是两个变量的变化之间的相互关 系。

对两个变量的差分序列的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见表1。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对滞后期的选择十分 敏感,对于年度变量并且是差分序列选择6期滞后应该足够。如表1所示,不同的滞后期结果 有所不同,究竟哪个滞后长度最为合理一般从两个方面进行筛选,一个是从统计意义上的AI C准则上进行选择,选择小的AIC值那个,另一个是从经济意义上进行选择。从AIC准则上看 ,检验贸易顺差的变化(在表1中以Surplus表示)是否是储蓄变化(在表1中以S表示)的因 的检验方程随着滞后长度的增加AIC值相应增加,表明2期滞后最为合理,检验的结果是贸易 顺差的变化不是储蓄变化的因的原假设被拒绝,也就是贸易顺差的变化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 储蓄变化。检验储蓄变化是否是贸易顺差变化的因的检验方程则选择4期滞后AIC值最小,表 示储蓄的变化在格兰杰意义上引起贸易顺差变化。

再看经济意义上的选择。尽管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试图包含一切的过去信息,但难以理解对于 差分变量的年度数据会需要3年以上才发生影响。我们认为选择2~3期较为合理。意味着是 贸易顺差的变化引起储蓄的变化。

当然我们不能贸然下结论,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不是因为近年来储蓄的提高引起的,因为格 兰 杰因果性检验理论本身也是有缺陷的。但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为我们提供这样的信息:可能是 我国贸易顺差的变化引起恒等式上储蓄的变化。

2.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

仅仅从总量上来看并不足以观察我国的贸易顺差的独特性,我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导致各个 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是不同的。沿海少数地区的对外贸易占总贸易的绝大多数,同时贸易顺 差也是由这些地区完成的。图4给出了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的地区结构,沿海地区的省份广 东、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对总的贸易顺差给予了很高的贡献,而多数中西部地区是贸 易逆差。2006年以外的其他年份也呈现同样的特点。

储蓄论对于这样的地区差异是无法解释的。尽管我国各地区间存在发展水平上的差异,但消 费模式不可能有很大差异,或者说各地区间贸易顺差的差异已经远远超过储蓄论所能解释的 范围。从国民收入恒等式看,如果储蓄率意外上升超过了国内投资,必然会造成顺差的增加 ,但顺差的增加并不必然是储蓄率上升的结果;反之,顺差的增加可能会表现为国民收入恒 等式上储蓄的增加。

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贸易顺差

从以上所展现的我国贸易顺差的两个特征事实以及我们对储蓄论的验证,可以比较有把握地 认为,国际产品内分工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增加的最重要原因。在本部分我们尝试讨论 其在我国形成的特殊机理,并初步讨论传统的政策工具在应对产品内分工情况下贸易顺差的 困难。

1.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特殊机理

我国沿海地区形成的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部分,这些地方形成的顺差有其特殊性 。如果仅从资源禀赋上看,沿海地区与内地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要素的流入改变了这个 地方的禀赋结构。这其中包括国外资本要素的流入和中西部地区流入的劳动力要素,这两种 流入的要素与当地的要素相结合开展加工贸易。要素流入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国的对外 开放政策吸引了国外的投资,流入的外资提高了当地劳动力的工资水平,高工资吸引了内地 的劳动力向沿海地区流动,并且由于我国长期二元经济结构所形成的“劳动力无限供给”对 工资增长的压制,以及先入企业的成功示范,沿海地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国外资金流入。大 量的证据表明,我国沿海这种加工贸易与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较弱,其目的主要是利用我国 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产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这种通过进口、加工、再出口的生产模式必 然会形成贸易顺差。可以说,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分工背景下我国劳动力在国际市 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这种特殊的生产模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贸易模式对于参与各方来说应该是多赢的。对于发达国 家来说,由于技术的进步导致产品生产可以打破地理上的限制,就使其在国内所面临的日益 昂贵的劳动力成本的压力得到缓解,同样的生产环节安排在发展中国家生产大大节约了成本 ,也使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大大提高,发达国家实际上在享受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红利”。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短期内由于滞留在农业上的大量“隐性失业”人口的 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可以说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福利水平。至于长期的影响,有 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我国加工贸易只能换取可怜的加工费,赚的都是血汗钱,实际上这种观 点是不客观的,在我国二元经济结构没能彻底转换、市场机制还不能有效形成的情况下,很 难想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农业隐性失业问题的机制和方法。应该看到,我国的农业人口在参 与加工贸易的过程中将得到一种自然的培训,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得到技术的自然积累,这 都为我国经济在长期向更高级别的经济转变奠定了基础。

2.传统政策工具的困难

汇率手段失效。在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中,在资本项目不开放的情况下,汇率的自动调节可 以使贸易差额趋向平衡。在产品内分工的背景下,汇率的变化则不能再有效调节“加工贸易 ”顺差,汇率的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但汇率的升值 导致进口价格的下降,这就意味着“加工贸易”生产成本的下降,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升值对 出口的抑制作用。[5]

商业政策失效。当一国面临贸易顺差时,传统商业政策调节方法是通过关税、非关税等贸易 壁垒下降,加大进口来实现的。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商业政策有可能取得相反的效果。[6]关 税、非关税等壁垒下降,这意味着加工贸易生产成本下降,进口扩张,由于进口的目的是出 口,因此同时引起出口的扩张以及更多的贸易顺差。

总之,传统的政策手段在产品内分工背景下的效果与产品分工时代有很大不同,在实践中应 该审慎使用。

结论

本文的目的在于甄别关于我国贸易顺差成因的“储蓄论”和“产品内分工论”。本文研究发 现,我国的贸易顺差呈现这样的三个特点:一是加工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二是外资 企业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三是沿海地区少数省份的贸易顺差构成顺差的大部分。三 个特点均支持产品内分工论,其中第三个特点是储蓄论所不能解释的,此外我们还采用格兰 杰因果检验来验证储蓄和贸易顺差的关系,计量结果并不能支持储蓄论。文章进一步分析了 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贸易顺差形成的特殊机理,并指出传统的政策工具在调节贸易顺差上的无 效性。

注释:

[1]崇曦农,刘晶.我国贸易顺差可持续性的实证分析――基于要素价格的解释.现代经 济探讨,2008(12)

[2]王应贵.美国制造业外包与中美贸易顺差的对应关系。现代经济探讨,2008(5)

[3]这一项目也被称为OAP (offshore assembly program),又被称为9802条款。在1989年 以前,美国还没有采用关税协调制度(Harmonized System),这一计划被称为806/807条款 。

[4]而恰恰近几年我国的加工贸易的政策有所调整,从大力支持到有所限制。当然,政策 效果同样需要观察。

第3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1.俄中贸易经济合作的现况和前景 

2.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及其绩效评价

3.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经济效应研究

4.贸易经济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5.云南省贸易经济发展初探 

6.刍议我国高校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建设

7.关于贸易经济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和毕业设计环节的思考

8.学产研政合作:贸易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9.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0.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企业贸易经济管理

11.论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12.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新探 

13.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4.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探索

15.加工贸易经济中的汇率传递:一个DSGE模型分析

16.当前西藏边境贸易经济的状况与对策

17.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建议

18.我国国际物流产业与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19.关于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考

20.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系统分析 

21.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22.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之间的系统关联——基于开放宏观的视角对中国的经验分析

23.探寻发展贸易经济的新模式

24.“十一五”期间国内贸易经济研究进展审视

25.试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 

26.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的改革

27.加快云南河口口岸边境贸易经济发展方略探索

28.利率与汇率的协调对我国贸易经济的影响

29.贸易经济学科发展动态浅议

30.论现代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国际贸易经济的发展

31.复合型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

32.关于贸易经济学科改造的思考

33.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34.贸易经济发展过程中商务英语的应用研究

35.高速铁路建设对我国贸易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36.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37.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问题研究

38.全球价值链和增加值贸易:经济影响、政策启示和统计挑战

39.对外贸易、收入分配与区域差距——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贸易成因分析

40.中国对外贸易经济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41.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

42.贸易经济专业发展探讨

43.广东省一般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

44.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的困境与出路

45.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及建议

46.区域贸易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浅析——以宝鸡市为例

47.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贸易经济管理思路构建 

48.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一个理论综述

49.综合性大学分校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50.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和教学体系发展再思考

5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经济效应研究

52.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

53.产业调整背景下内蒙古贸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54 基于电商环境下的我国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研究

55.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趋同发展——基于东盟国家1990~2009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56.浅谈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

57.经济发展需要更多高校开办贸易经济专业

58.全球新型经济危机及其对中国贸易经济的影响探究

59.外币贸易经济发展趋势及注意事项

60.河南省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型研究

61.东北亚经济发展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

62.清代的中原商路与贸易经济产业探析

63.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效应

64.论贸易经济发展中商务英语的应用

65.广东省加工贸易经济转型升级分析

66.贸易、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研究

67.贸易经济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以河北经贸大学为例

68.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现状及对策分析

69.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耦合模式研究

70.国际贸易、经济增长和CO_2排放——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

71.论发展国际物流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的增长

72.现阶段的苏联同中国贸易经济关系 

73.中国与东盟服务贸易经济贡献度的比较分析

74.浙江省产业集群对外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与风险研究 

75.上海市FDI与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

76.我国区域发展差异的贸易经济研究

77.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看2012年我国对外贸易经济形势

78.关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经济困境及其出路研究

79.江苏沿海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及因果检验

80.基于VAR模型的中俄能源贸易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81.探讨中国未来十年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

82.传统贸易理论中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转换

83.探讨如何运用商务英语促进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84.我国对外贸易经济福利模型研究

85.我国FDI、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动态分析

86.进口贸易结构与经济增长:规律与启示

87.贸易政策和气候变化:低碳经济的国际视角——以碳关税为例

88.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经济的影响分析

89.基于SWOT分析的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对策

90.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国际贸易经济效益评估

91.贸易经济信息化建设工作研究

92.大国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经济贡献度的内生均衡效应研究——基于LMDI均衡分解理论

93.服务贸易进口技术含量与中国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94.国际贸易水平、省际贸易潜力和经济波动

95.全球经济再平衡下的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的挑战

96.我国出口贸易、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协整与因果关系——基于1978~2012年数据的实证分析

97.发展中国家的开放、贸易政策与经济增长——一个跨国的实证分析

98.建设中国东盟服务贸易经济效应分析——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第4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证;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表面上直观地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着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因果关系?本文将利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微观上两者有分工又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宏观上二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陈阳和王延明,2007)。国内外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而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独立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出现了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与交叉(张天桂,200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但真正尝试建立一种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迄今为止,理论上已经形成了mundell(1957)的替代论、k.kojima(1977)的互补论、patrie(1994)的不确定论三种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不同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检验。除早期的实证研究和部分行业研究证明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以外(adler and stevens,1974;gopinath eta1.,1999),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r.e.lipsey and m.y.weiss(1981)、g.c.hufbauer(1994)、gramham(1996)等学者分别对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gokdberg and klein(1998)、eaton and tamura(1994)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都证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进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blomstrom、brenton、narula and wakelin等分别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fdi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高度相关。nakamura等和maryamiti等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对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也均认为两者呈互补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相关关系,fdi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及结构优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江小涓(2002)首次对fdi与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认为,fdi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陈继勇和秦臻(2006)对1992年至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均存在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如goldberg and klein于1998年的另一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减少了双边贸易额,两者呈替代关系;史小农(2004)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认为长期内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对贸易与投资关系进行研究,而就我国各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能给学者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直接效应。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还较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带动江西的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1)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将直接带动江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近些年来,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2007年,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49.7亿美元,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为30%;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较快,从2002年到2007年6年时间增加了4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2.5%。第二,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上升。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1.9%增加到2007年的52.6%,13年增加了40.7个百分点。从1999年开始,这一比重大多维持在1/5以上,1999-2007年年均比重为25.5%。因此,江西不断增长的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回归分析显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直接作用,本文利用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进出口总额(tr)、出口额(ex)、进口额(im)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对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从1987-2007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出口、进口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边际贸易倾向、边际出口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分别为0.34、0.28和0.51,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0.34%、0.28%和0.51%。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对外贸易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通过分别对1987-2007和1987-1999两个不同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回归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单独就出口和进口而言,1987-2007年的边际倾向都要大于1987-1999年的边际倾向。198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边际进出口倾向、出口倾向和进口倾向分别为0.25、0.24和0.30,都明显小于1987-2007的边际倾向,说明近几年(2000-2007)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作用有所加强。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间接效应。为了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间接效应即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i)、初级产品进口额(im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i)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1)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工业制成品出口(exi)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江西工业品出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为0.2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工业品出口约增加0.29%;而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初级产品出口(exp)之间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江西外商直接直接投资还不能促进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明显大于对初级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2)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初级产品进口(imp)、工业制成品进口(imi)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初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分别为0.41和0.4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分别增加0.41%和0.49%,两者相差不大,说明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二)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本文同样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外贸总额(tr)、出口(ex)、进口(im)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回归结果的r2值、f检验值和t检验值都比较显著,说明回归效果较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江西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是不是就意味着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呢?本节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根据granger因果分析的假设前提,所分析的数据要求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

(2)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7年至2007年,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国家商务年鉴定》(1988-2008)。由于4个变量大体上都具有指数特征,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始序列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以后的adf值均小于5%、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序列经过差分后达到平稳,因此,可用其一阶差分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4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与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单独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都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由于江西的对外贸易与外

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毕竟相对还较小,并不能构成彼此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回归分析显示,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加强;同时,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出口贸易结构,但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江西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减弱。

第二,尽管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检验告诉我们,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太小,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出口额占江西进出口额的比例也较小,其对江西对外贸易的直接作用并不是很大;同时由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不高,其外溢效应也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江西的对外贸易发展也相对落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考虑更多的是江西的软硬环境、优惠政策、市场规模等等,而不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对外贸易也不是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要动力,不能构成其granger原因。

第三,要努力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江西外贸外资共同发展。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施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时不可仅仅偏爱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两者并举。要努力克服外贸与外资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使其同步发展,逐渐实现一体化。因此,江西在制定经贸政策时,就必须要使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政策的合力,才能实现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高度结合。目前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来提高江西外贸的规模。第二,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要大于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而且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因此可以通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来提高江西加工贸易的比重,改善贸易方式结构。第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将会提升江西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第四,逐渐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可以扩大江西的外贸渠道,有利于推动江西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陈阳,王延明.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24-29.

[2] 陈继勇,秦臻.2006.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62-68.

[3]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5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实证;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从表面上直观地来看,江西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着较强的相关性,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又存在着因果关系?本文将利用过去20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一、相关研究回顾

贸易投资一体化是指对外贸易与直接投资同时存在或融为一体,微观上两者有分工又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宏观上二者高度融合、相互依赖、共生发展(陈阳和王延明,2007)。国内外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方面。由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的分析框架之中,而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则以市场不完全性作为分析问题的前提。因此,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相互独立的,国际贸易理论通常不分析国际直接投资问题,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也不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现代的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都试图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和对象,出现了贸易理论与投资理论的融合与交叉(张天桂,2004)。美国哈佛大学教授vernon(1966)的产品周期理论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但真正尝试建立一种将二者有机地联系起来的是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它使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融合。迄今为止,理论上已经形成了mundell(1957)的替代论、k.kojima(1977)的互补论、patrie(1994)的不确定论三种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关系的不同观点。

国内外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经验检验。除早期的实证研究和部分行业研究证明了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关系以外(adler and stevens,1974;gopinath eta1.,1999),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支持投资与贸易的互补关系。r.e.lipsey and m.y.weiss(1981)、g.c.hufbauer(1994)、gramham(1996)等学者分别对美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与出口总量作比较,结果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总量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gokdberg and klein(1998)、eaton and tamura(1994)分别采用引力模型、回归模型进行研究,都证实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对商品进出口起到了促进作用。blomstrom、brenton、narula and wakelin等分别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fdi与东道国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都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的出口竞争力高度相关。nakamura等和maryamiti等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对fdi与国际商品贸易间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检验,也均认为两者呈互补关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相关关系,fdi对我国的进出口规模及结构优化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江小涓(2002)首次对fdi与我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的定量研究认为,fdi有利于优化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陈继勇和秦臻(2006)对1992年至2004年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对华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出口、进口的增长均存在长期且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学者们的研究结果也并非完全一致,如goldberg and klein于1998年的另一实证研究发现,美国在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减少了双边贸易额,两者呈替代关系;史小农(2004)采用协整分析方法认为长期内fdi流入对我国商品进出口都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短期内对出口的影响不显著。

综观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国家宏观层面来对贸易与投资关系进行研究,而就我国各地区的相关研究较少,虽然有部分学者对江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一些探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希望通过对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相关研究能给学者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二、江西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直接效应。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还较小,但是这一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直接带动江西的进出口贸易的扩大,回归分析也证明了这一点。

(1)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在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将直接带动江西对外贸易的发展。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近些年来,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1995-2007年,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49.7亿美元,增加了24倍,年均增长率为30%;尤其是近几年发展较快,从2002年到2007年6年时间增加了4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2.5%。第二,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有所上升。江西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部进出口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1.9%增加到2007年的52.6%,13年增加了40.7个百分点。从1999年开始,这一比重大多维持在1/5以上,1999-2007年年均比重为25.5%。因此,江西不断增长的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额及其所占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动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回归分析显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直接作用,本文利用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进出口总额(tr)、出口额(ex)、进口额(im)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第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西对外贸易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且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从1987-2007年,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出口、进口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外商直接投资的边际贸易倾向、边际出口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分别为0.34、0.28和0.51,即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对外贸易、出口和进口分别增加0.34%、0.28%和0.51%。可见,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的作用大于对出口的作用。

第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江西对外贸易的作用有不断加强的趋势。通过分别对1987-2007和1987-1999两个不同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回归可以看出,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单独就出口和进口而言,1987-2007年的边际倾向都要大于1987-1999年的边际倾向。1987-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边际进出口倾向、出口倾向和进口倾向分别为0.25、0.24和0.30,都明显小于1987-2007的边际倾向,说明近几年(2000-2007)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作用有所加强。

2.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间接效应。为了考察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间接效应即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本文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以初级产品出口额(exp)、工业制成品出口额(exi)、初级产品进口额(imp)、工业制成品进口额(imi)为被解释变量,以外商直接投资额(fdi)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1)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工业制成品出口(exi)之间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江西工业品出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为0.2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工业品出口约增加0.29%;而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初级产品出口(exp)之间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江西外商直接直接投资还不能促进初级产品的出口。因此,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制成品出口的作用明显大于对初级品的作用,有利于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2)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江西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与初级产品进口(imp)、工业制成品进口(imi)之间都有着密切的线性关系,初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平均弹性分别为0.41和0.49,说明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平均导致初级产品进口和工业品进口分别增加0.41%和0.49%,两者相差不大,说明江西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商品结构影响不大。

(二)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为了进一步考察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本文同样依据江西1987-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外商直接投资(fdi)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外贸总额(tr)、出口(ex)、进口(im)为解释变量,分不同的二个阶段进行回归分析。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回归结果的r2值、f检验值和t检验值都比较显著,说明回归效果较好。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1)江西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2)江西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有不断下降的趋势。

(三)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对外贸易对外商直接投资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它们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是不是就意味着两者具有因果关系呢?本节将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考察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granger因果检验是检验经济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因果检验认为,如果x是y的granger原因,但y并不是x的granger原因,则x的过去值应该能够帮助预测y的未来值,但y的过去值不应该能够帮助预测x的未来值。因此,granger因果性检验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可由一个变量自身的过去值来解释以及加入其它解释变量的过去值,能否增加解释力度。根据granger因果分析的假设前提,所分析的数据要求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因此在进行因果关系检验之前先要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

(2)本文的样本区间为1987年至2007年,所有数据来自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及《国家商务年鉴定》(1988-2008)。由于4个变量大体上都具有指数特征,为了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现象,对变量进行对数变换。

2.实证结果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本文采取扩充迪基-富勒检验即adf检验来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始序列的adf值均大于临界值,说明原始序列都是非平稳序列;而一阶差分以后的adf值均小于5%、10%显著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序列经过差分后达到平稳,因此,可用其一阶差分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2)因果关系检验。由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前提是序列必须是平稳的,因此我们用4个变量的平稳序列即一阶差分序列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看出,江西外商直接投资无论是与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单独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都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这说明尽管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但是由于江西的对外贸易与外

商直接投资的总量毕竟相对还较小,并不能构成彼此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建议:

第一,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能够相互促进。一方面,江西外商直接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而且回归分析显示,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加强;同时,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出口贸易结构,但对进口贸易结构影响不大。另一方面,江西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总额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正在不断减弱。

第二,尽管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但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因果检验告诉我们,江西对外贸易与外商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说明:一方面,江西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还太小,而且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出口额占江西进出口额的比例也较小,其对江西对外贸易的直接作用并不是很大;同时由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不高,其外溢效应也没有充分的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江西的对外贸易发展也相对落后,外商直接投资进入考虑更多的是江西的软硬环境、优惠政策、市场规模等等,而不是其对外贸易的发展程度,因此对外贸易也不是江西外商直接投资进入的主要动力,不能构成其granger原因。

第三,要努力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江西外贸外资共同发展。在目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日益密切的形势下,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实施对外开放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时不可仅仅偏爱于任何一个方面,而要两者并举。要努力克服外贸与外资发展过程中的不协调因素,使其同步发展,逐渐实现一体化。因此,江西在制定经贸政策时,就必须要使外资政策和外贸政策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发挥政策的合力,才能实现外资政策与外贸政策的高度结合。目前主要通过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具体可以包括:第一,由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来提高江西外贸的规模。第二,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要大于一般贸易所占比重,而且要远远高于内资企业的加工贸易比重,因此可以通过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来提高江西加工贸易的比重,改善贸易方式结构。第三,引导外商直接投资更多地进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也将会提升江西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国内企业的出口竞争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第四,逐渐实现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多元化,可以扩大江西的外贸渠道,有利于推动江西的出口市场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陈阳,王延明.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24-29.

[2] 陈继勇,秦臻.2006.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商品进出口影响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6(5):62-68.

[3] 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6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 加工贸易;经济增长;出口创汇

[中图分类号] F279.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2-0118-03

[作者简介] 文妮佳,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交通管理系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学。(广东 广州 510725)

作为贸易方式之一的加工贸易,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对吸引外资、对外贸易、就业、税收、技术进步,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已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即“两头在外”。主要包括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进料加工、出料加工和补偿贸易。

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进口,成品返销境外的办法。我国的加工贸易主要以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为主,所以本文的数据统计和研究讨论都是建立在狭义范围之上的。本论文节选了1987年至2005年的数据,以达到分析研究的目的。

一、加工贸易是广东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动力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广东的对外贸易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出口贸易额历年来稳居全国榜首,1987-2005年间,从210.37亿美元上升到4279.80亿美元,平均占全国贸易额的36.3%,进口总额从108.97亿美元增长到1898.20亿美元,出口总额从101.40亿美元增长到2381.60亿美元。广东对外贸易能取得如此瞩目的成绩,究其原因,主要得益于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

由表1和图1可知,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从1987年的67.65亿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1750.73亿美元,增长了24.8倍。自1987年起,加工贸易占了广东对外贸易额的6成以上(剔除90年代初通货膨胀的影响),只有93年略有下降,但随即又平稳上升。1995年以来,均占7成以上,可见加工贸易在广东对外贸易中占有绝对优势,是广东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源泉和主力。

广东加工贸易在1987-2005年间(表2),其出口对全省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为74%,进口对全省进口增长的贡献率为62%,此外,外商投资企业进口设备等也多与加工贸易有关,如果统计在内,那么加工贸易对全部进口的贡献率会更高。其中,比较特殊的年代是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进口缩减,对全省进口的贡献出现负值,为-0.43,但是加工贸易出口增长未受到影响,由于其他贸易的减少,全省整体出口增量减小,加工贸易对全省贸易出口增长的贡献率却达到了3.35倍。在当时经济严重波动的时期,加工贸易显示了强大的推动力和支撑力。

二、广东加工贸易增强了出口创汇能力,平衡了国际收支

就广东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贸易额来看,历年呈明显上升趋势。进出口贸易差额(出口-进口)从1987年的-0.14亿美元,到2005年的580.25亿美元,从起步阶段的贸易逆差,变为贸易顺差,并逐年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加工贸易在利用资源,加大出口创汇方面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贡献。

从表3来看,广东加工贸易对全省国际收支平衡的贡献是显著的。1989-1996年,1999-2003年,这15年加工贸易的顺差都超过了全部贸易顺差,也就是说,在这些年中,其他贸易合计都是净逆差。例如,2003年加工贸易顺差为373.24亿美元,而全省对外贸易顺差为222.40亿美元,加工贸易顺差是对外贸易顺差的1.68倍。可见,加工贸易在平衡全省的国际收支方面是举足轻重的。

当然,仅仅从贸易顺差来评价加工贸易对国际收支平衡的影响是有失完整的。因为,加工贸易还带动了设备进口,更重要的是,超过70%的加工贸易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完成的。而外商投资企业对国际收支的影响,不仅仅限于加工贸易顺差。在经常项目下,外商投资企业还有投资项下设备进口,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加工贸易引致的;还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汇出,其中有一部分也是与加工贸易有关的。在资本项目下,还有外商直接投资和其他投资。由于统计资料没有将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与其它外资企业分开,在此,只能引用相关资料的估算结论:在经常项目下,加工贸易引致的外商直接投资外汇流入,与加工贸易引致的设备进口和非贸易支付金额大致相当,略有盈余;在资本项目下,利用外商投资企业在银行的结售汇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带来的是外汇净收入,内资企业对加工贸易的外汇流入的贡献虽不如外资企业那么显著,但也为净流入。所以,加工贸易推动了广东省的出口创汇。

三、广东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而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长期看,经济增长取决于供给方面,主要贡献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贸易的不断扩大,使得一国经济可以按照参与国际分工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将经济资源集中于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从而实现结构性的效率增长;第二,贸易的不断扩大,将会增加本国企业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迫使本国经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第三,通过贸易可以补充本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既存在“资本”瓶颈,又存在“技术”瓶颈,经济资源禀赋极不均衡,劳动力资源明显过剩而其他资本、技术等主要经济资源明显不足。而加工贸易解决了大量劳动就业问题,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换回我国所短缺的其他经济资源。另一方面,贸易对于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作用就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技术追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短期内,实际产出水平取决于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总量均衡和结构均衡,即短期经济增长取决于有效需求。一般而言,为了计算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短期贡献,通常采用国民经济平衡等式:

Y=C+I+(X-M) (1)

如果将出口X分为加工贸易出口(Xp)和其他出口(Xo),进口分为加工贸易进口(Mp)和其他贸易方式的进口(Mo),则(1)式可改写为:

Y=C+I+(Xo-Mo)+(Xp-Mp) (2)

(Xp-Mp)就是加工贸易的净出口额,(Xo-Mo)式其他贸易方式的净出口额。由(2)式得:

Y/Yt-1=C/Yt-1+I/ Yt-1+(Xo-Mo)/Yt-1+(Xp-Mp)/Yt-1(3)

(3)式左端是GDP的增长率,右端分别是消费、投资、其他贸易方式和加工贸易对GDP增长率的贡献。按照这一公式,计算1987年以来广东加工贸易对广东GDP的贡献,如表4:

从该表结果可以得知,1990年以来,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有正有负,1993年,由于广东在对外贸易方面先后遭遇收购价格上涨、货源紧张、汇率变动过大、资金短缺等许多困难,这一年进出口贸易出现了入超,对GDP的贡献达到最低,-10.64%,然而加工贸易在这一年的贡献反而为3.29%,足以体现此贸易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生命力。单就加工贸易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除了1999年贡献为负外,其他年度都为正。这是由于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外贸易出现前所未有的困难,下半年开始下跌,1999年虽有所上升,但增幅不大。其它货物贸易除了1990、1994、1995和1997年对GDP增长的贡献为正外,其它年份都为负。因此,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的负影响非常小。

以上我们都是从短期静态的分析角度出发的,但是,既然以GDP增长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它的长期发展趋势。因此,从统计分析的角度,我将1987-2005年的加工贸易作了更细致的分析。

首先,以广东加工贸易出口(X1)和进口(X2)为解释变量,以GDP(Y)为被解释变量,利用1987-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数据(表1和表4),使用回归分析方法,得出结果如下:

1987-2005年广东加工贸易出口与GDP的回归分析结果

Y=145.9391+1.347909X1(4)

R2=0.9782F=718.2346T=26.7999

Y为GDP, X1表示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X2从判定系数R2(0.9782)、检验值F(718.2346)、T(26.7999)可以分析得出,加工贸易出口与GDP增长高度相关,即加贸出口值每增长1亿美元,可带动GDP增长1.347909亿美元。

1987-2005年广东GDP与广东加工贸易出口、进口的回归分析结果

Y=233.08379+3.0652916X1-2.636678X2 (5)

R2=0.987 F=515.91 T1=4.8404 T2=-2.7179

Y为GDP, X1表示广东加工贸易出口额,X2表示广东加工贸易进口额。(5)式中判定系数R2为0.987,则说明广东GDP的增长有98.7%是由自变量――广东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来解释的,而且F比值相当大,说明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高度相关。加工贸易出口带动广东GDP的增长,而进口则会起相反的作用。

1989-2005年广东GDP与广东加工贸易净出口的回归分析结果

Y(GDP)=501.8612+1.5454X3(6)

R2=0.68F=30.766T=5.5467

Y为GDP, X3表示广东加工贸易顺差。由于1987、1988加工贸易为逆差,为了研究的方便,就将数据剔除出去。那么从判定系数(0.68)、F检验值(30.766)、T检验值(5.5467)来看,广东加工贸易顺差与GDP相关,但不如出口带动作用大。

四、结论

历史数据有力地证明了加工贸易极大地推动了广东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平衡了国际收支,通过对广东加工贸易与GDP的短期静态分析和长期动态分析,说明加工贸易在推动广东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加工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最大。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陈红蕾.国际贸易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加工贸易政策研究.经济研究参考[J〗.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

[4]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5]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第7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贸易大国 贸易强国 现实差距 贸易战略

一、中国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的现实思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条件和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经济越来越外向化,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快速增长。中国在统计数据上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但是贸易大国和贸易强国的内涵是有区别的。

二、对外贸易战略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比较优势理论是人们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和决策的基本理论依据之一,是分工、交易以及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前提。而该理论无法来解释当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中均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仍然能够获得发展的现象。这一问题由大卫·李嘉图通过比较成本理论进行了解释。该理论认为一国只要生产自己在成本上具有优势的产品,然后与其他国家交换即可。后来,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从生产要素禀赋的角度进一步论证了产生比较成本差异的原因。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

波特对竞争优势的研究经历了从企业和产业层次向国家层次、从参与国内竞争向参与国际竞争演进的过程。一个国家的竞争优势,就是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也就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优势。

三、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崛起及影响

1.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的起步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们抓住国际上以轻纺产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发展轻纺产品加工贸易。在198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规模达到了1116.8亿美元,这一增长水平既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也高于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

2.中国迈向贸易大国的发展阶段

“八五”是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发展的阶段,“八五”期问,我国对外贸易实现了平均增长19.5%的高速增长,在如此高速增长水平推动下,我国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也由1990年的1.7%,上升到1995年的2.9%,在五年的时间罩,我国外贸占世界贸易的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

3.中国作为贸易大国而崛起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拉动整体进出口增长从而使对外贸易焕发出勃勃生机,2007年中国的供求已经能够左右国际市场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表明中国在世界上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

4.中国作为贸易大国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贸易大国地位的确立,将不可避免地在许多领域影响到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与价格。并且,中国的需求大大拉动了东亚各国的出口复苏,成为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中国与世界贸易强国的现实差距及原因分析

1.中国GDP总量大,但人均GDP很低。而中国虽然在世界上已经成为GDP大国,但是人均GDP不论是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相比,还是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2.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大,但是人均贸易量低。美国、德国和日本这三大世界贸易强国的贸易总量以及人均贸易量均位于世界前列。

3.对外贸易结构的差距。当前世界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是服务贸易的高度发展,服务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贸易强国的突出特点,也是贸易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贸易强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

4.对外贸易条件的差距。贸易条件指数(ToT)=(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随着中国作为对外贸易大国的崛起,中国对外贸易具有了大国规模,这使得我国出口扩张难度增加,因其贸易规模的扩大,使其与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同时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降,使得我国贸易条件明显恶化。

五、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战略选择

1.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要从初级产品和附加值不高的工业品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为以高附加值工业品生产为主的先进产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服务行业,这是发展的重点。

2.品牌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培育中国对外贸易的国家竞争优势。拥有自主品牌是一个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其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目前采用的都是贴牌生产,形成了对国外品牌的依赖,因此为了改变我国当前“制造大国,品牌小国”的现状,必须积极培育和创建自主品牌。这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跨越的必然要求。

3.加大政府支持,加快培养我国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4.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力争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主动权。国际标准制定权之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至高点和焦点之一。而我国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影响到我国在国际经济和贸易中的竞争力。为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不得不从被动采用国际标准到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为中国产业在国际标准舞台上取得新的“话语权"。

5.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实现向贸易强国跨越的目标。总体上看,当前我国在国际分工中仍然处在低端环节,外贸增长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我国必须加快转变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参考文献:

[1]程春梅.我国外贸竞争力现状分析.经贸论坛.2001年第01期

第8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融资约束;金融支持

一、 引言

本文将首先从理论角度对金融市场发展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阐述,以明确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利用反映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相关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进一步估计前者对后者的影响程度。

二、 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由于中国在全球生产链中所处的“世界工厂”的位置,中国的加工贸易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总的来看,国外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围绕于以下几个主题:加工贸易对出口复杂度所起的作用(Zhi Wang & Shang-Jin Wei,2008),中国在全球生产网络(GPN)中被众多跨国企业选择进行加工贸易生产的优势及原因(Branstetter & Lardy,2006),以及对加工贸易出口中国内附加值(DVA)的测度计算(Hummels et al.,2001)等。关于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问题,国外的研究文献则相对较少,代表性观点表现为Ghodeswar & Vaidyanathan(2008)提出的加工贸易企业需要提升其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地位来实现转型升级。

针对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所显露出来的现实特征和存在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譬如,马强(2005)等人从统筹全局产业发展的角度,深入分析了加工贸易在中国工业化道路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指出了加工贸易产业存在发展的必要性,提出要加大科研创新、提升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链并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等升级途径。张燕生(2003)认为国内企业通过参与高技术含量的制造环节,可以使外商投资控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渐转变为内资企业与合资企业,以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而且,隆国强(2006)经过深入研究也发现,通过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延长企业进入服务环节、提高加工深度、发展本土跨国公司等方面可以实现加工贸易升级转型。闫国庆(2009)等人采用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时间序列处理技术对加工贸易与中国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和技术进步进行研究,得到了这几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并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加工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对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出了有益建议。张明和胡兵(2010)发现较低层次的人力资本水平会阻碍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已经替代物质资本成为加工贸易升级的主要制约因素。罗茜和柏鑫(2012)则通过选取地区研发能力、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基础、劳动力投入等六个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对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进行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得到了这六个影响因素表现出来的不同作用程度。

综上所述,依靠加大研发投入、发挥技术创新、提升在生产链条中的位置、提高价值增值率等途径,中国加工贸易产业正在开始逐步实现升级转型。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基本都没有将金融发展作为影响因素明确地纳入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到目前为止,相关研究主要有Kalina Manova & Zhihong Yu(2012),他们基于全球价值链角度,选取了中国一般贸易、来料加工、进料加工三种主要贸易模式下的企业相关数据,结合对金融发展和企业自身资金约束程度的测度,得出在金融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受资金约束较大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来料加工这种利润率不高的低端生产形式。可以看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影响了出口企业的生产决定:是否选择加工贸易以及如何参与加工贸易。鉴于此,本文将研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关联性问题。

三、 金融发展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本文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途径出发,结合融资需求理论,说明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

1. 金融市场发展与技术创新途径。进入21世纪以来,高新技术产业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愈加凸显,而且依据新贸易理论,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内生变量对国际贸易模式以及贸易所得的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虽然自1996年起,中国高技术产品(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ATP)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数额占ATP总出口额的比例已经超过92%,而且从2002年起这一份额甚至超过了95.5%,但同时不得不引起注意的是,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年总出口额中占有50%以上的份额,自2003年以来,中国每年的ATP出口额中有85%以上归功于外商投资企业。因此,依靠技术创新、提升科技含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一个有效途径。

对于单个企业而言,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而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充当融资中介、提高融资效率、使资本配置在全社会范围内达到帕累托最优。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就对金融体系的发展意义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好,则社会资本的运行效率就高,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也越大。1978年,邓小平在一次地方考察中指出:“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由此可见,能否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缓解融资约束、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是重要决定因素。具体到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则通过影响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效率,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提供最大限度的融资支持,以促进其技术创新,推进整个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转型。

2. 基于全球价值链理论的关联性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以及全球生产网络(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GPN)的逐渐形成,国外学者基于地理空间角度对价值链理论进行了重新梳理和调整,提出了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GVC)理论和附加值的概念,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决定了其生产所得附加值的大小。

“微笑曲线”将全球价值链分为三个主要环节:研发环节、制造环节和营销环节,一般认为,加工贸易产业处于“微笑曲线”的低端,附加值较低。在全球价值链中,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附加值较高,而加工组装环节的附加值最低,主要进行加工组装活动的加工贸易产业即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生产效率和增值率较低。因此,要实现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首先要实现从加工组装——简单零部件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的第一次升级,进入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其次要鼓励加工贸易企业积极参与研发环节和营销环节的活动,依靠逐步延伸在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来实现转型升级(马强,2005;张旭宏,2005;等)。但是,企业一旦参与更多的价值链环节,进行更多的生产经营活动,势必面临资金投入加大的现实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自有资本进行发展,很有可能因为融资瓶颈等问题难以实现价值链嵌入位置的延伸,进而被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制造环节。如果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能够保证企业高效率地进行融资,那么,加工贸易企业就能利用充足的资本进行研发设计、市场营销等活动。

总之,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活动。在发展水平较低的金融市场中,企业的融资活动受到阻碍,融资约束问题较严重。因此,从融资需求角度讲,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和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具有关联性,成为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四、 计量模型与数据处理

1. 模型构建与分析方法。从研究目的出发,本文模型的选择主要遵循两个衡量标准:一个是能够验证金融市场发展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之间的相关性。另一个是克服金融发展和贸易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基于此,本文拟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VAR)进行协整检验分析,从而得出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对中国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产生的影响。

本文运用Eviews7.0计量经济软件进行实证检验,分析思路为:首先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作为建立VAR模型和进行协整检验的基础;然后建立VAR(k)模型并进行方差分解,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关系;最后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以确定金融发展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之间是否存在稳定的长期关系,并通过建立VEC模型说明这种长期关系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2. 指标选取与变量说明。

(1)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指标。根据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途径的分析,加工贸易增值率无疑成为量化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一个较好的指标。加工贸易增值率不仅通过附加值表现了加工贸易企业在全球生产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高低和参与生产链条的长短,而且衡量了加工贸易的贸易利得,反映了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带来的经济效益。具体计算方法为:

ptvat=■

其中,下标t表示数据为时间序列数据,ptvat表示加工贸易增值率。ptvat的值越大,加工贸易的附加值越大,加工贸易产业升级效果越显著。

(2)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金融发展相关问题时,大多认为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主要反映在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资金配置效率上。金融相关比率指金融市场规模的大小,反映了金融体系渗透到实体经济中的程度。而金融市场效率则主要反指金融市场作为金融中介配置资金的效率,反映资金在社会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运转程度。中国的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中国的金融市场体系一直是以银行部门为主导,银行贷款在企业的融资总额中占据很大份额。鉴于此,本文采用银行部门的相关指标来衡量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金融相关比率firt,firt=■。firt值越大,则整个社会贷款规模越大,金融市场规模也越大。

金融市场效率fiet,fiet=■。由于非国有经济贷款额没有直接的统计数据,本文借鉴沈能(2006)的计算方法,用农业贷款、乡镇集体企业贷款和个体私营企业贷款三项数据进行加总得到。fiet值越大,非国有经济贷款比例越高,银行运营的市场化程度越高,金融市场的资金配置效率也越高。

3. 数据来源。中国的加工贸易模式是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对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的相关统计数据只能追溯到1981年。同时,考虑到金融部门相关统计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1981年~2009年作为实证检验的样本区间。

加工贸易出口额和进口额在1981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的数据来源于中国海关总署官方网站。银行部门总贷款额以及非国有经济贷款额的相关数据来源于1981年~2009年的《中国金融统计年鉴》。国内生产总值GDP1981年~2008年的数据来源于《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2009年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 实证检验

1. 单位根检验。在构建VAR模型之前首先要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即单位根检验。本文采用扩展的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即ADF检验,结果显示:序列ptvat、firt、fiet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未能通过平稳性检验,三个序列都存在单位根。而ptvat、firt、fiet一阶差分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1%置信水平下的临界值,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因此,序列ptvat、firt、fiet都是I(1)序列,可以建立三个变量的VAR模型,以及进行后续的Johanson协整检验。

2. 短期动态关系检验——建立VAR模型和方差分解。首先需要确定VAR(k)模型中的最大滞后期k,得到该模型的最大滞后期数为4,因此应该对这三个变量建立VAR(4)模型。VAR模型体现了各变量之间内在的短期动态关系,模型中各个系数并不具备较强的经济含义,因此其更广泛的应用体现在方差分解上。

通过方差分解,可以得出,ptva预测误差的波动主要来自自身,ptva对来自自身波动的反应先下降后有所缓慢上升,于第8期趋于稳定;fir的新息对ptva预测误差的影响是先上升后有所缓和,于第6期趋于稳定,保持在20%以上;fie的新息对ptva预测误差的影响也是先上升再逐渐稳定,但其上升速度要比fir的影响快,而且这种影响在第4期就趋于稳定,保持在18%左右。从短期来看,金融市场规模与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产业的影响程度相当,但是在这种影响程度趋于稳定之前,金融市场效率的影响更大一些。

3. 长期关系检验——ohanson协整检验和VEC模型。由前面的单位根检验得到ptvat、firt和fiet三个时间序列均为I(1)过程,满足Johanson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在检验过程中,本文利用迹统计量作为判定标准。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ptva、fir和fie这三个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初步说明加工贸易增值率、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运行效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联性,金融发展水平可以成为影响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进一步确定这种关联性的大小,我们将进行VEC模型估计。

ptvat、firt和fiet之间的长期关系为:ptvat=2.196 2firt+5.318 7fiet,列向量(-0.028 0.154 8 0.046 0)T则反映了误差修正项对三个内生变量的调整速度。

可见,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影响都是正向的。长期来看,金融相关比率变化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2.196 2个百分点;金融市场效率变化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化5.318 7个百分点。

六、 结论

本文首次将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与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相联系,通过分析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升级路径,结合融资需求原理,梳理阐述了金融市场发展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机制。从金融相关比率和金融市场效率两个不同角度衡量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并将这两个指标与加工贸易增值率结合起来,共同构建了三个变量的VAR模型。由实证结果可知,金融相关比率的扩大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都具有促进作用,而且金融市场效率对加工贸易升级的影响要大于金融相关比率产生的影响。或者说,金融市场效率比金融市场规模对于缓解加工贸易企业的融资约束发挥的作用更大。

中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正在逐步实现转型升级。随着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对高技术生产领域的参与,以及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开展海外营销等高附加值的价值链活动来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增值率,不断增加的融资需求需要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为了实现对加工贸易产业的金融支持,金融市场本身既要有“量”的扩大,还要有“质”的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质”的改善对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更大。在下大力气完善与加工贸易产业相配套的各种基础产业的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只有提高金融市场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市场金融中介与优化配置资金的作用,才能实现对加工贸易企业的金融支持,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不断升级。

参考文献:

1. 张燕生,毕吉耀.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理论思考.世界经济,2003,(4).

2. 蔡红艳,阎庆民.产业结构调整与金融发展.管理世界,2004,(10).

3. 马强.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问题研究.经济研究参考,2005,(32).

4. 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世界经济研究,2006,(6).

第9篇:对外加工贸易论文范文

关键词:产品内贸易;垂直专业化;生产率

引言

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主要贸易模式是产品内贸易模式,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为例,自1995年开始,中国的加工贸易开始超过一般贸易,是中国的主要贸易方式,说明中国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很深(如图1所示),这造成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加工贸易,大进大出,促使“中国制造”的商品遍布全球,2008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出口第一大国,中国名副其实成为当代“世界工厂”;另一方面,发达国家遭遇金融风暴,面对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等问题,开始新一轮的贸易保护主义,矛头直指向中国,自金融风暴以来,中国面临来自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印度、阿根廷、土耳其等发展中国家发起的500余件贸易救济调查和审查。

一、文献综述

自由贸易的理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新国际贸易理论和新新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家和产业的宏观与中观国际贸易问题,新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国家间企业的微观国际贸易问题。新新贸易理论有一个重要的分支——产品内贸易理论,也称为垂直专业化理论,这一理论主要研究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要在两个以上国家完成,管理学中运用价值链的概念,即研究产品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国家完成的贸易模式。

有许多学者关注产品内贸易理论,其包含的相关概念就有很多:国际零散化、产品内专业化、国际外包、垂直专业化等,例如:Arndt的一系列文章描述了产品内专业化的概念和相关问题[1-2-3]。学者们在定义这些概念的同时,从产品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模式、贸易利益和贸易利益如何分配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关于产品内贸易的相关研究,主要有其和生产率、工资、技术等相关性的实证研究。Karsten探讨了外包对生产率的影响,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较小,而对服务部门的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较大[4]。卢峰研究了产品内分工的概念、基础、决定因素和原因,并以服装业、汽车业、电子行业为主分析了制造业的几个主要部门的产品内分工状况和特点[5]。

本文沿用了Hummels提出的VS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的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产品内贸易对各省市生产率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和产业进出口政策建议。

二、中国产品内贸易现状

中国产品内贸易的总体状况可以通过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衡量产品内贸易,加工贸易增值率=(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100%。自1981年以来,中国的加工贸易增值率(如图1所示)整体呈上升趋势,1990年开始加工贸易增值率为正,2008年金融危机仍没有影响其上升的趋势,2009年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达到82.10%。根据图2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出口和进口的走势基本吻合,但是出口与进口的差距在拉大,说明中国承接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中,中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不断增加。

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工贸易面临国内和国际的双重困境。国内方面,由于原材料,尤其是石油等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运费增加,劳动力紧缺,最低劳动工资上升,成本提高;国际方面,人民币不断面临升值的压力,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工贸易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容易受外部市场的影响,所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工贸易额明显下降。

从产品内贸易的出口结构来看,以2008年的数据为例,进料加工贸易出口前十位分别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七类车辆、航空器、船舶及运输设备;第二十类杂项制品;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第十八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六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人发品;第八类革、毛皮及制品、箱包、肠线制品。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前十位的分别是:第十六类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第十八类光学、医疗等仪器、钟表、乐器;第十一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第二十类杂项制品;第十四类珠宝、贵金属及制品、仿首饰、硬币(千克);第十五类贱金属及其制品;第十二类鞋帽伞等、羽毛品、人造花、人发品;第十类木浆等、废纸、纸、纸板及其制品(千克);第五类矿产品;第七类塑料及其制品、橡胶及其制品。

从产品内贸易的贸易方式来看,2008年全国进料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8529.22亿美元,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出口额为2005.18亿美元,进料加工贸易是产品内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进料加工是一种自营性的经营行为,进料加工的比重大,说明产品内贸易的方式和质量高,并且企业自主经营的能力高。

从产品内贸易的区域发展来看,2008年中国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的98%和进料加工贸易的96%集中在广东、江苏、上海、山东、浙江、天津、福建、辽宁、北京、四川十个省市。除了四川其他九省都属于东部地区,产品内贸易给东部各省市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造成了这些地区的资源、人口和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

三、各省市产品内贸易测度

本文主要采用Hummels[6]提出的VS(verticalspecialization)概念对产品内贸易进行度量。

VSi=MiYiEi=EiYiMi(1)

VS=∑mi=1VSi(2)

在Hummels一文中,i指第i部门(1≤i≤m),VSi定义为第i个部门的垂直专业化程度,Mi指i部门进口的中间投入品,Yi指i部门的总产出,Ei指i部门的出口。根据(1)和(2)式,VS的经济含义是指进口的中间投入品用于出口的部分,是一个绝对数量[6]。

Hummels定义的M包括两个部分,即

M=M1+M2(3)

M1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出口,M2是进口的中间投入品加工成最终产品后用于国内消费,VS指的是M1,而Hummels提出的VS是一个估算,但根据数据直接能够得出精确M1,即VS值,而不是一个估算值。

对我们的分析更有意义的是VS的出口份额,我们简称VSS,即用于出口的进口中间投入品占出口额的百分比。

VSSi=VSiEi(4)

VSS=VSE=∑mi=1VSi∑mi=1Ei=∑mi=1EiEVSiEi=∑mi=1EiXVSSi(5)

(4)式描述了i部门的VSS,(5)式描述了所有部门的VSS,用此来研究各省市各个产业的产品内贸易情况。

本文采用的是2002—2008年《对外贸易数据库》各省市年度对外贸易数据,分析各省市的产品内贸易问题。省份分为东、中、西三个区域,东部11个省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中部8个省市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12个省市包括四川、广西、内蒙古、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

2002—2008年各省市的VS值可以看出(详见表1),东部除了海南省外,其他各省市的VS值都很高,尤其是广东省的VS值占全国的41.80%。2007年之前东部各省市的VS增值率都为正,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海南、天津、广东和北京的VS增值率均为负。从全国VS值的数据也可以看出其增加的速度显著放缓。中部各省市的VS值整体水平高于西部各省市,中、西部各省市的VS增值率较高,说明中、西部在不断提高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

东部、中部和西部7年来VSS的均值分别为28%、9%和7%,东部的VSS值最大,说明东部一直是参与垂直专业化程度很高的地区,中部其次,西部参与度最小。

从东部整体效应来说,VSS在东部各省市之间的差距较大,有些省份很高,7年VSS均值在40%以上的是广东和江苏两省,并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两省是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程度最深的两省,但是随着产业的地区调整,开始下降。海南VSS值提升最快,由2002年的9%增加到2008年的39%,增长速度最快,2008年海南的VSS值是全国最高的省份。7年VSS均值低于10%的是浙江和河北,这两省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最低。

中部地区的VSS普遍较低,最高是江西2008年为19%,7年均值在10%以上的省份为江西、湖北、河南和安徽,其他中部各省VSS值都在10%以下,黑龙江最低。

西部地区情况较为复杂,7年来四川增长最快由13%增长至32%。西部其他各省市VSS值普遍较低。尤其是内蒙古、重庆、宁夏、新疆和,均值在5%以下。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部和中部VSS值影响最大,四川、江西、山西、内蒙古、重庆和黑龙江升高,山东、福建、广西、湖南、青海、新疆和没有变化,其他省份均呈下降趋势(如表2所示)。

四、产品内贸易与生产率的相关性

研究垂直专业化对生产率的影响,最常用的计量方法是在生产函数的框架上,对劳动生产率进行估计,包括全要素法和方差分析法。在这里我们使用全要素法,用全要素生产率TFP来度量生产率和技术进步,回归模型为:

lnTFPit=r1lnCit+r2lnRDit+r3lnXit+r4lnMit+r5lnVSSit+ui+εit(6)

其中,i表示各省份;t表示时间;C表示各省份的居民消费支出;RD本文用各省份的教育经费表示;X表示各省份的总出口;M表示各省份的总进口;VSS表示各省份的垂直专业化的出口份额;ui表示省际差别的扰动项,εit表示各省各年份的随机扰动项

其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一般设定生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

Yt=AtKαtLβt(7)

其中,Y、Kt、Lt分别为GDP、资本、劳动,为了测算TFP,对(7)式取对数:

lnY=α0+αlnK+βlnL(8)

对TFP的估值可以通过线性回归上述公式求得索洛剩余:

lnTFP=lnY-lnY^(9)

也可以根据已有的α和β测算值计算:

lnTFP=lnY-αlnK-βlnL(10)

本文沿用世界银行的估算,将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即α和β设定为0.6和0.4[7]。

运用两种方法计算出的全要素生产率,各有其优劣。在本文的研究里我们分别使用这两种方法,回归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分地区面板数据处理结果如表3所示。

东部VSS值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负相关,验证了前面的分析,2002年以后东部经济发展不是主要依靠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拉动作用。中部和西部回归的结果不显著,中部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说明中部的出口对生产率的拉动力很大,中部地区的资源和劳动力丰裕,但是由于政策导向的因素,开放较为缓慢,目前,开放对中部的经济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各项指标都不显著。

五、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31个省市的产品内贸易问题,根据前面的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东部地区的VSS值最高,说明东部参与垂直专业化的程度深,但是从本文分析的7年数据来看VSS值是呈下降趋势的,根据面板数据处理的结果,东部地区的VSS值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系数为负,并且显著,也验证了这一趋势。说明2002年以来,东部地区产品内贸易不是主要的生产率拉动因素。中国目前的地区政策比较吻合,东部开始带动中西部,并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全国形成梯队式的发展模式。东部地区由于面临着资源约束和工资上涨的困境,需要对低技术、高耗能的制造业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并积极向高新技术制造业进行升级,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中部地区的VSS值和西部地区的差不多,比较低,说明中部地区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的程度较低,VSS值在7%—10%之间波动,除2008年外,基本呈上升趋势。根据面板数据回归的结果,VSS值对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正相关。这一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并且中部地区的出口加强,且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中部地区需要积极利用中部近邻东部的地缘优势和政府支持中部发展的相关政策,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制造业产业转移,并注意在承接的过程中要积极进行产业的升级转型,鼓励高技术、低耗能制造业产业的发展。

西部地区的VSS值最低,西部地区的差距较大,所以因素较为复杂,有些省份的VSS值较高,例如四川,有些省份的VSS值较低,例如新疆、。整体优势分析VSS对西部地区的生产率贡献度最低。西部地区要充分利用中国的西部大开发政策,积极改变其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

本文是基于中国各省市之间的产品内贸易问题进行探讨,下一步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各省市之间分产业或分产品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Arndt,S.InternationalSourcingandFactorAllocationinPreferenceArea[M].PublishedManuscript,1996.

[2]Arndt,S.GlobalizationandtheOpenEconomy[J].North-AmericanJournalofEconomicsandFinance,1997a.

[3]Arndt,S.GlobalizationandtheGainsfromTrade[A].Jaeger,K.,Koch,K.J.Trade,Growth,andEconomicPolicyinOpenEconomies[C].Springer-Verlag.NewYork,1997b.

[4]Karsten,B.O.ProductivityImpactsofOffshoringandOutsourcing:AReview[R].STIWorkingPaper2006/1,

[5]卢峰.产品内分工:一个分析框架[R].北京: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C2004005,2004.

[6]Hummelsa,D.,Ishiib,J.,Kei-Mu,Y.TheNatureandGrowthofVerticalSpecializationinWorldTrade[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2001,(54):75-96.

[7]Miaojie,Y.ProcessingTrade,FirmsProductivity,andTariffReductions:EvidencefromChineseProducts[R].ChinaCenterforEconomicResearchWorkingPaperSeries,E2010007,2010.

[8]苏杭.基于FDI视角的东北地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