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精选(九篇)

直播间的盈利模式

第1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博客营销;盈利模式 

1 博客营销的定义及特点

博客营销,指“一种基于个人知识资源(包括思想、体验等表现形式)的网络信息传递形式。开展博客营销的基础问题是对某个领域知识的掌握、学习和有效利用,并通过对知识的传播达到营销信息传递的目的。”根据上述解释,博客营销的前提是博客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性,具有传播的价值。博客营销同时具备区别于传统营销方式的独特优点:

(1)投放的精准性。博客的受众多因共同话题、兴趣集中在一起。受众集中且具有较为一致的特征。根据不同博客聚集受众的特征投放广告,使广告投放更有针对性。

(2)病毒式的传播效果。这种营销改变了传统媒介缺乏用户参与,受众被动接受的现状,把营销的本质回归到口口相传的口碑式营销上,强调互动传播,强调小众传播影响大众传播。

(3)广告成本低。相比较投放电视广告和报纸广告等传统媒体而言,博客营销的低成本是吸引广告主的又一因素。

(4)实现有效购买。对于投放的博客广告,利用网络自动跟踪,查询每一个点击来源于哪个博客广告,便于利润分配。 2 博客营销的特点与类型

就国际范围来看,不断出现博客营销成功案例。不管是索尼(中国)利用博客的力量向高端人群推出新款索尼Cyber-shotDSC-F828数码相机,还是奥迪A3跑车在美国上市之际借助博客炒热整个事件,或是五粮液葡萄酒有限公司与国内最大的跨平台博客传播网络BOLAA网携手合作,成功组织红酒新产品体验主题活动。实践证明,博客已经抛弃了最初的私人化日志的特征,成为传统媒体营销之外的新生力量。目前国内主要的博客营销方式有: (2)名人博客代言广告。主要是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对应的人群。例如老徐的博客是目前点击率最高的博客,其博客黏着的受众数量是广告主最为关心的指标。

(3)企业博客营销。这种营销形式更注重为消费者与企业搭建沟通的平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高层的重视度和投入。目前一些国际性企业开始尝试这种方式。

(4)事件博客营销。主要围绕一次活动进行。对于营销的延时效果有待确定,但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整体策划中某一个环节的营销目标。

(5)门户博客频道广告投放。这种方式较大程度上依赖门户博客自身流量和品牌影响力。

3 博客营销的盈利模式

按照博客营销创造利润的方式,可将其盈利模式分为两种类型:

(1)辅助盈利模式。所谓辅助盈利模式,是指某种形式的博客营销并不是直接为网站、广告主和博客主创造利润,而是通过公关宣传的方式,为产品、品牌形象传播提供良好沟通渠道,当产品、品牌在受众心目中占据一定的位置,形式良好的品牌印象,受众即转变成为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最终实现销售,完成创造利润的过程。网络热门人物徐静蕾、二月丫头等个人品牌的塑造即是这种公关宣传的最好注脚。当这些名人博客被广告主关注时,博客营销同时完成了为博客主和广告主创造价值的双重任务。

(2)直接盈利模式。辅助盈利是利用博客作为一种渠道,成功构建了信息传者和受者之间沟通平台,更重要的是体现博客“渠道”的作用。在营销4P中——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它承载的是渠道和促销的功能,博客如果没有加入产品和价格的元素,它就不具备直接营销的功能。但是博客是否能超越“渠道”,直接创造利润呢?

直接产生利润的前提是有产品可供交换。所以要实现博客营销直接盈利的价值,博客必须首先创造产品,而不是仅仅成为传播产品信息的渠道。这在类似淘宝等C2C网站中可以得出启发。很多在淘宝开店的掌柜,同时是天涯博客或新浪博客的博主。他们一方面出售商品,一方面在博客上写连载小说,写个人生活点滴。采用同一个名称。当博客的点击率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关注博客的人会同时关注到淘宝小店,反之亦然。二者互相影响。甚至可以在博客上直接买卖产品,产生直接利润。将这种功能延伸,博客与b2c的结合或者将成为一种趋势。

4 博客营销实现盈利的因素

博客的中文名称确定也不过是2002的事,博客营销运用的时间更为短暂,要将博客营销普遍运用在企业、媒体和博客主中,实现博客营销的盈利,必须具备相关的条件支持。

(1)受众数量的增加。不管是网民、博客主或者关注博客的企业,在网络营销时代,受众数量和点击率成为是否盈利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不断培育更多受众,同时这个问题还有赖于技术层面的支持,即互联网的普及。目前互联网存在诸多问题,如互联网普及率还不到9%;70%的上网者都不到30岁,人群年龄非常低;流氓软件的干扰;互联网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等。解决这些问题对博客营销意义重大。

(2)网络用户对博客营销为代表的Web2.0营销接受程度。Web2.0是一个新生事物,网友对这种新的网络应用模式还有一段接受程度。就目前看,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Web2.0网站的用户参与度远远低于业界的预期。因此,需要不断培育基本市场,让更多受众接受这种营销方式。

第2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网络媒体;优势;盈利模式

以计算机通讯网络为渠道,传播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媒介,称之为网络媒体,其被认为是继传统媒体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媒体由于其全球性、全天候、全面性、全方位、便利性、全动态、经济性和全接触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媒体界的新兴宠儿。

网络媒体具备传统媒体的一切特性,并且传统主流媒体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具备成熟和有型的盈利模式,因此通过分析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用以探讨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

一、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

(1)广告贩卖

媒体作为信息沟通的载体,传统的主流媒体具有单向性,最主要的特征是“一对多”,内容提供也是具有强迫性的,其传播的信息,公众是没有权利进行选择的。这种形式下,广告贩作为其盈利模式也不难理解。观众为了获得价值信息,不得不接受其广告宣传,自然广告贩卖是其最主要的盈利模式。

(2)内容版权贩卖

传统主流媒体还有另外一个主要的盈利模式就是其内容版权贩卖,主要指电视、广播和报刊图文的内容版权转让出售。比如近年来比较火爆的“跑男”、“中国达人秀”等节目均是从国外购买的版权,在比如报刊图文内容转载的使用费等,这些也成为其盈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台进入费用

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平台,大众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获得价值信息必须付出相应的费用,比如收看付费电视、购买报刊等。大众的这些花费自然就成为了传统主流媒体盈利的一部分。

二、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分析

参考传统主流媒体的盈利模式,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网络广告的贩卖

网络广告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网络广告主要有三种形式:文字广告、图片广告和富媒体广告。和传统主流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双向性,同时网络广告游离于价值信息之外,受众可以在获得价值信息的同时不受广告的干扰,这也是为什么普通的网络广告无论通过什么方式加大干扰频度,都只会让受众越来越讨厌点击,起不到相应的广告效果,因此普通网络广告贩卖很难成为网络媒体盈利的主要模式。

网络广告贩卖要想成为网络媒体重要的盈利模式,第一必须改变其广告内容和形式,使其成为有价值的广告,第二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对各个受众的兴趣爱好、消费需求等信息进行分析,精准的投放广告。比如搜索引擎GOOGLE的广告投放,在用户搜索结果页面的右边显示相关广告,这样使得广告的被点击率提升,达到真正的广告效果,商家也就更加愿意付费,这种新型的网络广告贩卖逐渐成为网络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

(2)在线内容的贩卖

虽然公众都在强调网络的免费属性,但实际上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网络媒体具有大量丰富的在线内容资源,比如新闻、专业咨询以及产品服务等,这些价值资源的直接贩卖或者是与传统媒体结合加工的增值产品贩卖目前已经成为某些网络媒体的主要盈利手段。

比如中国目前最大的小说在线阅读网站―起点中文网,通过受众购买付费VIP的方式来阅览相应小说的VIP章节以及打赏月票等互动行为。各大视频网站比如爱奇艺、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其中的优质资源都需要观众花费一定的代价才能观看,这些收入就成为网络媒体重要的盈利手段之一。

(3)互动平台使用费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较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其互动性,这也是现阶段网络媒体盈利的基础。通过网络媒体搭建的活动平台,受众为了进入平台支付使用费用。比如目前和通讯公司合作的短信定时推送业务,这就是很多网络媒体挖掘出的盈利模式,门户网站搜狐推出的焦点新闻、新股信息等短信订阅服务,各地推出的“手机报”等短信业务,都是网络媒体利用平台盈利的创新方式。

搭建差异化的网络媒体平台,比如YY语音、六间房等网络直播平台,都是网络媒体的一种,受众注册成会员,或缴纳季度年度会员,或购买虚拟货币进行互动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很多中小型网站都实现了盈利。

通过对上述的三种盈利模式分析,现阶段网络广告的精准定位投放,宣传推广效果不理想,所以网络广告贩卖很难成为互联网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在线内容资源的贩卖,受前期制作成本,受众的消费习惯等因素限制,目前尚不能完全支撑起网络媒体的盈利。

参考文献:

[1]赵涛,郑诗田.我国电子商务赢利模式研究――基于B2C网站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9(11)

[2]刘芳.技术驱动下的互联网媒体商业模式解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第3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网络视频服务的关键难题在于盈利能力:高人气和高流量并不一定能转换成现金收益。而Netflix在网络视频产业中却是比较成功的,它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流媒体播放服务商和美国最受欢迎的视频网站之一。2012年Netfix网上电影营收超过苹果,居全美第一。

新媒体语境下的华丽转身

网络视频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于2002年,其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以YouTube为代表的UGC(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自制内容),强调原创性和自由分享;二是PPC(Professionally Produced Content,专业制作内容),代表是由NBC环球、迪斯尼和新闻集团共同注册成立的Hulu;三是以音像制品为主的视频传播模式,以Redbox(红盒子)为例。Netflix的传播发展模式是“音像制品”与“影视内容为主的视频分发”的结合型,这直接表现在它的两大业务上面,即影片的在线租赁与流媒体服务。

“内容为王”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传统媒体,越来越多的新媒体也将其奉为长远发展的圭臬。有人总结过视频网站的内容建设与盈利模式两者之间的关系:内容建设直接决定盈利模式的走向,盈利模式的探索又反作用于内容建设的发展。这就意味着有什么样的内容结构就会有相应的盈利模式,而要想探索新型盈利模式,必须要有与之配套的内容建设做支撑。由此可见,视频网站要盈利,内容是关键因素。

Netflix成立之初,其服务内容就是提供DVD、录影带租赁,订户只需交纳一小部分费用,就可以享受包月制的租片服务和免费的邮寄服务。而免费邮寄服务对用户来说则是个超级福利。Netflix通过用户的邮箱来寄送或者收取片子,Netflix的用户只需在网上填写自己的看片清单,Netflix便会照着清单的内容,寄送相应的片子。这种网上交易、邮寄DVD的在线租赁模式方便快捷,在Netflix的成功之道上起着关键作用,它为Netflix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成为它和Hulu、YouTube这类视频网站传播发展模式竞争的优势,直接影响着它的盈利模式与产业发展水平。

随着网络宽带化的扩大和流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各种视频新媒体样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这样的新媒体语境冲击下,一方面传统的DVD业务受到了挑战和冲击,开始走向萎缩;另一方面,流媒体技术的持续革新、发展,在娱乐、新闻等领域具有广阔的运用空间,为媒体产品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分销渠道,开创了传媒企业新的市场。

Netflix的转型之路也非一帆风顺。在2005年之前,Netflix 公司尝试过凭借互联网将电影送入家庭终端,也研发过具备网络传输功能的机顶盒,但因宽带技术和成本等因素限制无功而返。直到2005年YouTube的诞生,这种全新的新媒体传播发展模式——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上个性化的节目服务中,即时点播自己想要看的影片,激发Netflix开始研究流媒体服务。

Netflix采用了非常成功的策略来向用户推介这一全新的流媒体服务,它把流媒体作为在线DVD租赁服务的一部分,对它的会员免费提供,即每月还是固定的9.99美金,就可以获得邮寄DVD服务以及无限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影音流媒体服务。Netflix不仅仅在自己的在线平台为会员提供即时的流媒体点播,还通过将流媒体服务嵌入微软的Xbox360、电视机、笔记本、手机的方法,走进人们的客厅、娱乐场所。这一策略使得Netflix的订阅会员数飞速增长,特别是2012年第四季度美国和海外用户增加了近400万,超过华尔街分析师预期,以致业绩公布后股价大涨34%。我们可以通过图1直观看出其订户的基本构成。

由于传统DVD业务增长较缓慢,Netflix开始不断弱化原本的盈利模式,转向流媒体服务,逐渐发展成为一家流媒体服务商。2011年,Netflix公司将在线DVD租赁服务与在线视频服务进行了分离,现在它在美国和加拿大提供了无DVD租赁的纯流媒体的业务,相应的,用户的包月费也由原来的9.99美元降到7.99美元。

Netflix由DVD租赁服务到流媒体服务的发展模式不仅保证了内容资源的丰富,同时也保证了销售市场的扩张。伴随着网络用户对在线视频的强大需求以及订阅会员的增加,2012年网络视频流媒体业务营收已达24.7亿美元。

付费会员制:盈利模式的核心

视频网站的发展需要成熟的盈利模式作支撑,反过来盈利模式的构建又能推动视频网站的不断发展。但是很多视频网站没有自己独立清晰的盈利模式,始终沿袭传统媒体以“内容+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没能很好地发挥当今互联网的优势,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和风险。

美国网络视频大体上存在三种盈利模式:广告主付费模式(以Hulu、YouTube 为代表)、按次付费(以Amazon、iTunes为代表)和会员付费制(以Netflix 为代表)。Netflix付费会员制的盈利模式,最初来源于Netflix包月制的DVD邮件租赁服务,这可以被当作是Netflix难以被克隆的独特模式。后来的流媒体服务的推出,Netflix的用户都需要缴纳月费才能享受相应的服务。

在新媒体语境下,网民数量快速增长,会员付费制的盈利模式充分利用了互联网这一新媒体的优势。从媒介产品营销呈现明显的“边际效应”规律来反观当下很多视频网站普遍存在的盈利难问题,就是受制于视频网站成本支出太大,包括内容、带宽、技术、运营等成本,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分担,直接加剧了盈利压力。而Netflix的会员付费制的盈利模式只要有足够规模的消费者,便能很好地化解成本压力。这种边际效应规律使得任何超过固定成本的收入都是纯粹的盈利,而且媒体产品具有非物质性,这从理论上使它可以无限接纳受众,用户越多,媒体总的收入也就越丰厚。

大多数视频网站坚持“受众商品化”的策略,以免费内容吸引受众,然后把受众卖给广告商,以此作为盈利模式。但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中的受众自主性和流动性都比较强,这种盈利模式的不稳定性和风险性也会大大增加。而Netflix的会员制能够留住顾客,建立并维系与顾客的牢固关系,其边际收益相当稳定。

Netflix的会员付费制使其市场业绩很成功。据TVGuide调查,美国各类电视观众使用网络视频服务最多的是Netflix(55%),超过苹果iTunes(46%)、Movies On Demand(40%)和Amazo(n34%)、Hulu(27%);在付费视频服务的使用率中,Netflix的优势更加明显,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网络付费视频用户使用率中,Netflix仍然是使用率最高的(82%),远远超出Amazon(22%)、iTunes (16%)和 Hulu (8%)(见图2)。

会员付费制这种业务关系具有这样的特点:传媒公司只要能保持和延续与客户的关系,媒体产品的营销便能很好实现。Netflix以会员付费制作为盈利模式的成功之处在于,这种制度为它的发展积累了客户,建立起了稳定的消费者资源,通过与顾客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使顾客产生归属感从而培养顾客的高度品牌忠诚。这不仅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树立了Netflix的企业品牌,扩大了Netflix的市场份额,而且随着会员规模的日益扩大,为Netflix带来不菲的经济利益。

智能推荐:Netfilx的贴心服务

随着新兴媒体的演进,以传者为中心的局面转向了以受众为中心,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完全改变了受众的传统地位,所以在传媒市场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媒企业必须以消费者为中心。

然而,在以受众为中心,为其提供满意的媒介产品的观念导向中会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虽然数字技术为传媒企业开创了新的市场,但同时,受众所拥有的选择权力、控制能力和便利性也大大加强,使得他们变得更加挑剔、更容易转移兴趣。因此,以往大众媒体的“广播”形态正不断向“窄播”转化,媒体传播越来越分众、小众化。在这种趋势下,如何吸引小众人群、如何精准地抓住目标受众、如何获取目标受众的注意力,更是新媒介环境下媒体营销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智能推荐引擎是Netflix公司的一种关键服务技术。Netflix因为实行会员制,会员可以在一个个性化网页上对影片做出1-5的评级,这使Netflix拥有了所有会员们的喜好资料库。Netflix将这些评级放在一个巨大的数据集里,该数据集容量超过了30亿条。Netflix根据这些数据使用软件和智能算法来标识具有相似品味的观众对影片可能做出的评级,从而针对个人进行推荐,让Netflix的庞大影片库做到更好的利用。

第4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手机广播促使广电机构与电信运营商合作

目前,我国手机广播的普及率很低。调查发现,我国手机网民达3.18亿,但仅3.5%的手机用户在使用手机广播服务。[1]原因是我国手机广播的产业化运营还处在市场的培育及探索阶段,没建立科学合理的运营发展模式。手机广播的发展,涉及广电媒体与电信运营商的合作,目前两者分属不同政府部门管辖,各具优劣之势,双方都想“一家独大”占领手机广播市场,但效果都不尽如人意。广电与电信适宜借此融合再生,建立共赢的合作发展模式,共同开拓庞大的利润市场。

(一)发展手机广播是广电媒体与电信运营商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广电媒体来讲,手机广播正是其利用新媒体的优越性,与新媒体进行融合,提升自我竞争力的极佳路径。手机广播改单一的广告收入模式为复合型的收入模式,即把广播节目作为商品,及与之配套相关的互动服务,在手机平台上售卖,以此收取月租费、订阅费、版权费等,为传统媒体建立一条新的产业链。

对电信运营商来讲,手机广播能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客户体验。根据中国电信2011年上半年财务业绩报告,上半年中国电信移动用户数达到1.08亿户,其中3G用户数达到2154万户,占比达到19.9%,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不过,中国移动的ARPU值(即每用户平均收入)却不升反降,这意味着移动互联网运营商在探索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需求上拥有相对广阔的提升和发展空间。苹果、安卓手机的崛起展示了智能终端对通信业务的拉动能力,在较长一段时期内,2G、3G、4G网络将继续共存。提供多样化的终端、融合化的服务,如手机广播业务,来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将成为运营商的一大竞争优势。

(二)广电媒体与电信运营商优势互补,实现手机广播运营模式转变

从内容上看,广电媒体拥有先天优势。其具有专业的节目采制团队,拥有权威、可信的新闻信息来源,掌握丰富的版权节目储备。此外,还享受多项政府扶持政策,如涉及手机广播业务的一张“王牌”,手机音视频2G、3G牌照。然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冲击,仅靠内容打天下,只会在整个手机广播产业链上沦为内容提供商。如何顺应时代的要求,在日渐萎缩的传统受众群中寻找新的增长点,是广电媒体必须完成的转型。在渠道和技术上具有天然优势的电信运营商,将是其联姻的首选对象。

从渠道来看,电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以及发展手机增值服务的网络优势。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移动的手机用户总数已超过6.1亿户,中国联通也达到1.82亿户。一直以来,电信运营商侧重于通信系统开发,具有人才、技术上的优势,而手机报、手机上网、手机游戏、手机搜索等增值服务的平台开发,也让电信积累了不少营运经验,这些正是传统广电媒体迫切需要的。不过,内容是其短板,而2G、3G网络的搭建尚未完善,令其提供的手机广播服务还存在不少缺陷,制约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作为传统媒体的广电媒体具有广泛且稳定的收听、收视受众群体,并拥有完备的广播发射技术网络,是电信运营商最理想的合作伙伴。

从技术上看,广电的“广播网”,成本低,效果好,是广播发射的最佳选择,但属于单向传播,只能实现信息的下传。由于没有上行网络的支持,用户的身份信息不能传递给广电媒体,系统无法对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也不能按用户进行计费、收费,更无法提供节目定制和互动等个性化服务,所以只适合提供免费节目。

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电信网”,即通常说的“手机移动”网络,进行“点对点”的信息传播。对于手机广播而言,电信网络可以随时根据用户的需求,实现节目的上传下达,但成本较高,技术效果不算太好,例如中国移动的GPRS每小时流量费高达200-300元;中国联通的手机广播电视业务流量费达2.5元/每分钟,还必须克服带宽、网速慢而导致卡壳等技术难题。

由此可见,利用广播网与电信网的技术结合,可尝试通过广电网络(CMMB、DAB、DMB)接收免费节目,使用移动网络点播付费节目。移动网络作为广电网络的上行反馈信道,在手机上实现“交互式节目、游戏、移动办公、电子商务、手机游戏、微博社交、软件下载”等应用,并实现多重服务捆绑销售。这种新的融合,将促使广电媒体与电信运营商在内容、渠道、技术上实现优势互补,升级转型,利益双赢,是手机广播最佳的协作运营模式,蕴含无限的市场商机。

二、广电与电信运营模式对比分析

根据目前世界各国开展业务的情况,手机广播的运营模式大致归纳为两种模式。香港电讯盈科是目前全球IPTV业务开展得最好的运营商之一,以下将以香港电信盈科与我国新承建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的央广视讯为例进行分析。

(一)电信运营商单独运营模式

运营商充当业务提供商的角色,直接管理与客户的关系,负责业务的提供、市场运作以及客户服务;内容运营商将内容卖断给电信运营商,并从电信运营商处获得授权合作费,从广告商处获得广告收入,该运营模式采用的收费是“流量费+信息费”的方式。目前,各大电信运营商提供的2G、3G流媒体手机节目基本上采用这种模式。

手机视频广播在香港发展比较成熟,三重服务是常用的运营模式。即,把广播视频业务与电信、网络等业务捆绑销售。截至2010年底,电讯盈科的“Now”宽带电视用户已经突破103.9万户(家庭)。以每个客户包月165港元计算,去年全年该业务营业额高达23.83亿港元。[2]

2003年9月,电讯盈科开通了名为“Now”的宽带电视业务,成功地吸引了ATV、HBO、Cinemax、Star Movies、MGM、ESPN等30多家内容供应商,开设了包括免费和付费电视在内的上百个频道,涉及娱乐、体育、时尚、财经和教育等领域。而IPTV的主要卖点是交互,及Inter网内业务的扩充。市民可通过他们的“固网多媒体平台”非常容易地将电视服务和互联网浏览、电子邮件,以及多种在线信息咨询、娱乐、教育及商务功能结合在一起。2010年,“Now101”台推出自制的电视互动节目“按钱”(ATM)吸引众多观众,更借此与广告商合作,创造新的盈利增长点。电信盈科的部分广播电视节目及互动服务可以配合流动通讯的3G网络、宽频服务,香港市民可以在手机上看Now TV提供的内容。[3]目前,电讯盈科已经把触角伸到更广领域,又推出VOD(视频点播技术)和 HDTV(高清电视)、4G手机服务等。

电讯盈科的三重服务,用丰富优质的视听内容、低廉合理的收费,赢得庞大的用户群体和广告商,实现利润最大化。

香港电讯盈科的运营模式在当地发展迅猛,效果良好,但若搬到内地,则存在政策管制、部门协调等问题。电盈的“三重服务”,实质上正类似时下的“三网融合”业务。内地手机广播的实现涉及到国家的两大主管部门--工信部和广电总局。电信运营商独家经营“三网融合”的相关业务,将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长远来讲,广电与电信融合发展,共同开拓手机广播业务才是大势所趋。2007年底,国家出台了鼓励电信和广电相互进入的政策,这也为此种模式的转变埋下了伏笔。内地电信运营商正积极探索实践,如中国移动近几年投入310亿元,在上海设立了目前中国最大的视频运营基地,负责其全网近5亿用户的流媒体视频商用运营,并已拥有5000多万成熟用户。

(二)广电媒体单独运营模式

在内地,较为典型的手机广播案例,往往是以广电为核心的模式,如CNR的央广视讯。2010年11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承建的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正式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并与国内最大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的视频运营中心实现了互联互通。该平台呼号为“中央银河3G手机电视”,可承载100家手机多媒体内容服务机构。它的建成实现与运营商平台的无缝平滑接入,完全符合三网融合的政策要求,确保内容安全可控。[4]

央广视讯还与国内外的手机厂商形成了基于手机终端的音视频业务播控合作。例如,与NOKIA的OVI平台以及Iphone App Store平台独家合作手机音视频及电视内容。只要在有GPRS网络覆盖的区域,手机用户随时都可以使用2G、2.5G、3G制式的手机,欣赏到流畅的音视频内容。

目前,央广视讯没有广告收入,仅使用点播或包月的形式,直接向用户收取订阅费,每月的营业额达到400-500万元,并在中国移动中已拥有120万收费用户、500万免费用户。中国移动视频基地负责视频内容的分发、手机终端适配、收费及客服等。央广视讯与视频基地按照4:6的比例获得分成收入,其合作模式如图1所示:

转贴于

总的看来,这还并非最佳模式,广播媒体最具有竞争力的“内容”及“网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优势。在利润分配、市场控制方面,电信运营商仍然占有主动地位,广电媒体仍无法直面受众,这不利于内容提供商的节目制作和市场占有。

三、打造协作型运营模式

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和以广电媒体为核心的运营模式都有各自的缺欠。电信与广电合作发展手机广播的态势十分明显,协作型运营模式无疑是当前最佳的选择。

(一)协作型运营模式的具体做法

广电媒体利用已有的数字广播电视网络或通过接收芯片接入用户的手机,把集成内容通过广播网络播送出去,从内容播控、内容服务到用户管理的端对端全程全网管理,广播网络与电信运营商的上行通道接口处理用户需求,收取用户订阅费、接收芯片费用、广告费。电信网络运营商作为电信业务的传输链路存在,提供语音与数据服务,为用户包月或点播节目内容提供上行通道,对用户管理和收取用户的月租费、话费、流量费等,然后按一定比例与广电媒体分成。如图2所示,协作型运营模式,主要由内容提供商、内容集成商、广电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终端用户等5项组成。

对广电媒体而言,该模式可以不用再过多考虑移动用户管理的问题,通过与电信运营商进行网间结算即可获得收入,同时,通过节目与用户之间的信息互动,提高节目的占有率,可得到可观的广告收益。而对电信运营商而言,则可以通过合作解决频率资源紧张和视听牌照问题,不用增建广播网络,通过与广电的网间结算,获得相当大的网络收益。甚至可以参考香港电讯盈科的做法,采取“三重模式”的销售方式,将手机广播结合通讯资费、上网流量、手机搜索等增值业务套餐进行捆绑销售,提高移动数据业务的使用率,有效提升AURP值。广告商则可以在节目内容、节目搜索及游戏等互动服务中插播广告。

这种模式已经在日本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日本是目前世界上手机广播电视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盈利全部依赖广告。用户收看手机电视一律免费,而且内容相当丰富,信号覆盖良好。日本的三大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紧密合作,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起“手机广告+手机引擎=免费型盈利模式”。到2009年3月,日本3G市场用户数达到9963万,占日本手机总户数的92.7%。日本最大的移动通讯公司NTT DoCoMo计划在2011年启动4G业务。[5]

(二)以CMMB为协作型运营模式的技术支持

CMMB(中国移动多媒体广播)是目前惟一被国家广电总局颁布为行业标准的自主知识产权移动多媒体广播标准。从技术上分析,它是我国广电媒体最好的手机节目渠道。其优点是,利用广播网发射,成本低,业务质量和接收效果都非常好,适合传输长时间的实时节目,如CMMB用于世界杯、广州亚运会、世博会上的表现都不错。它利用数字无线广播技术S波段信号实现“天地”一体覆盖、全国漫游。网络覆盖的区域有8亿人口。

今年4月的中国通信市场年会上,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表示,CMMB发展态势良好,可将其作为三网融合成功样本。电信与广电在12座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开展合作,而CMMB的发展则是双方在业务层面融合的一次成功探索。中国移动CMMB用户现已超3000万,预计五年内用户数量过亿,而广电计划于今年采购600万部CMMB终端。

由此看来,在手机广播“协作型”运营模式中,CMMB无疑是最佳技术选择。我们可以建立起手机广播运营模式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图3)

从现实情况来讲,CMMB全免费才是正途。在免费的环境下,提高用户数量之后,盈利自然不成问题:CMMB可以做属于自己的频道,来提高丰富度和内容质量,其间穿插广告,从而收取广告费用。还可以结合一系列电信增值服务、广播电视节目互动内容来收取业务费。CMMB技术与广电、电信融合,应是新媒体时代,两者新的目标与追求。

(三)手机广播是两大行业融合的路径所在

在三网融合的趋势下,广电、电信运营商的合作和互动是大势所趋。建立以CMMB为基础的手机广播运营模式,将是两大行业相互融合的第一步。2011年6月30日,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宣布设立合资公司,联手打造“中国手机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占51%的股份,中国移动占49%的股份,强强联手,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重大战略合作。

“第四大运营商”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将于2011年年底挂牌,这将使广电网承载增值电信业务、互联网接入、数据传输等业务成为可能。由工信部管理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和由广电总局管理的第四大运营商之间,需组建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我国可以借鉴新加坡、香港的经验,成立统一部门,集中管制广电及电信机构,或参考美国FCC的做法,成立由第三方人员组成的“三网融合”委员会,实行统一监管,有针对性地对手机广播电视、IPTV等融合业务进行监管。[6]

注释:

[1] 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1-7-19.

[2] 香港电信盈科2010年年报[R],2011年1月.

[3] 汪卫国,贺宁.法国电信和电讯盈科的IPTV发展模式分析[J/OL]. 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北京:电信技术,2007-04.

[4] 央广视讯3G手机电视集成播控平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验收.凤凰网 科技,2010-11-07. tech.ifeng.com/telecom/detail_2010_11/15/3117852_0.shtml.

第5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第6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在线音乐产业价值链;盈利模式

一、引文

随着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在线平台的传播,数字音乐成功地摆脱了曾经必须依赖的实物载体形态,这极大提高了传播效率,拓宽了传播范围,并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唱片公司、网络音乐服务商以及电信运营商们纷纷进入到这一领域。然而,由于在线音乐产业链与盈利模式的不完善,商家们并没有真正从中获益。所以,探索并建立可以兼顾各个方面利益的盈利模式,已经成为推进在线数字音乐产业发展的重点。

二、在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结构分析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中国在线数字音乐产业现已形成由内容生产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用户等五个层面一起构成的产业价值链。它们分布于在线数字音乐价值链的上下游,通过彼此关联的价值活动而联系在一起,共同推进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

(一)第一层面是内容提供商(CP),包括了唱片公司以及购买了音乐版权的一些数字音乐制作公司,例如华纳、索尼和太合麦田等。

内容提供商处于在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最上游。在线数字音乐是一种文化产品,对于文化产品,内容创作是最关键的环节。所以,尽管产品的形态与其传播渠道由于技术的发展而改变了,但音乐产品的创作与生产却仍是整个价值链上最核心的环节。内容提供商作为在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最上游,其态度极大地决定了价值链未来的发展。国内唱片公司应该为国内音乐服务商提供大量优质的音乐产品;应该抓住在线数字音乐的多服务平台优势,对其手中的内容作品进行多次开发;应该放宽在版权上的限制,鼓励服务商将其音乐作品拿到在线平台上发行。

(二)第二个层面是服务提供商(SP),主要指以在线网站形式向用户提供数字音乐内容的公司,例如九天音乐网、空中网等。

服务提供商是将内容提供商提供的数字音乐产品集成,并通过在线平台销售给终端用户,主要是提供在线数字音乐收听与下载服务的各种网站,还有提供在线数字音乐搜索服务的搜索服务商等。在价值链中,音乐服务提供商们一直被盈利模式所困扰。由于主要借鉴了外国的盈利模式,现在照单点播的盈利模式仍在国内占主流。然而,目前音乐服务网站中仅有大约10%得到了内容服务商的授权,因为要获得这些音乐产品的版权,服务提供商必须支付高昂的版权费,导致版权购买的不断减少,进而回流至产业价值链上游的资金也越来越少。

(三)第三层面是音乐终端设备制造商,它们为消费者提供MP3音乐播放器和智能手机等终端产品。

终端设备制造商指的是提供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如MP3播放器)与智能手机的生产商家。数字音乐播放器的优点是体积小巧、存储量大且使用方便,这极大地刺激了用户对在线数字音乐的需求,进而推动了在线数字音乐的下载量。

(四)第四层面是电信运营商,提供互联网上的流通渠道。

对于在线数字音乐产业,网络是最基础的服务平台与硬件条件。在线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的责任是建设、管理与维护提供给数字音乐流通传播的网络。目前,中国在线数字音乐的主要电信运营商是中国网通与中国电信。电信运营商在价值链里主要是通过向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和用户提供网络收取费用来盈利,这是电信运营商们最主要的利润来源。

(五)第五层面是终端用户,是产业价值链的最终目的地。

从CNNIC的最新数据来看,截至2013年1月,我国网民数达到3.89亿,占全世界网民总数约17%,并预计未来5年我国网民数可能保持约11%的增长速度。由此可见,在线数字音乐产业的潜在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三、在线数字音乐盈利模式

(一)单曲销售模式

在线数字音乐的销售应该是建立在单曲模式之上的,这是对音乐产品销售模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一种顺应网络在线时代消费习惯的销售模式。在绝大多数音乐专辑中,用户真正愿意购买的只有一两首歌曲。将冷门商品和热门商品打包在一起进行销售,这种销售模式在营销学中称作“捆绑销售”。而数字音乐的出现,使音乐脱离了实体载体而自由流通,用户可以直接购买下载喜欢的那一首歌,从而实现了单曲销售。因此,在线音乐应该更多的表现为单曲销售模式,而不是专辑。

(二)直销与终端设备预制模式

唱片公司处于价值链的最上游,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它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在线音乐商店,推出自己的数字音乐文件供客户购买和下载。唱片公司也可以与终端设备厂商合作,将数字音乐版权卖给这些终端设备制造商,使他们可以在其设备里预制正版数字音乐。这样既赚取了利润,也将正版音乐随着MP3音乐播放器、智能手机等传播给众多用户。

(三)增值服务模式

在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应该提供各种增值服务,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用户来消费。正版在线数字音乐服务提供商可以提供高品质产品,通过提供明显高于盗版音乐品质的增值服务,例如,可以将正版的在线音乐做成各类多媒体文件,包括歌词滚动播放、完整的歌曲封面等。还可以通过提供数字音乐衍生品与衍生服务进而实现正版数字音乐的增值。例如,国内最大的民营唱片企业太合麦田在其建立的太乐网上推出太乐飚歌场、太乐音乐自留地与太乐唱录机等数项创新应用服务,并在产业内率先提出了“在线音乐卡拉OK”的概念,创造了在线数字音乐的全新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嘉宁.从产业价值链角度看中国数字音乐产业[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1):103-106

[2]刘刚.中国音乐产业价值链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

[3]单蓓.基于价值链的数字音乐产业盈利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2010(4):220-221

[4]曾佳.在线音乐如何突破价值“锁链”[J].传媒,2005(10):38-39

第7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媒体;发展现状;未来趋势

1.我国广播电视新媒体的现状

1.1 网络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网络的优势显现,网络视频形势的发展良好。网络视频是指以网络为传播媒介、以网络视频服务商提供的视频资源为内容以在线直播或点播的形式,供人们观阅的声像文件。北京奥运会的召开成为我国规范视频新媒体发展的一个征兆,在这一年,原来的产业格局开始变化,国家力量介入,版权市场逐渐规范化、制度化,有一些视频网站退出了市场。

各个视频网站在资本和版权方面进行博弈,使得我国的在线视频行业的规模扩大,形势良好。但是,我国的网络视频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首先,版权不明,内容重复雷同;其次,不良视频充斥网络,难以管理;再次,视频画质有待进步;最后,商业盈利模式还不完善。由于经营模式还不够完善,盈利方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很多视频网站长期入不敷出,处于亏损状态。

1.2 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4G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地普及,手机广播电视媒体逐渐走向了大众的视野中来,并且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手机广播电视的发展势头却不够强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太多:手机广播电视媒体的内容比较单一,跟风现象比较严重;国家的技术标准与行业标准相互存在;盈利主要依靠用户的数据流量费用和用户订制产生的费用,盈利方式过于单一。

1.3 电视新媒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黑白电视和彩色电视之后,数字电视横空出世。所谓的数字电视,是指从节目的摄制开始,一直到信号的显示,整个过程都是数字化的电视系统。数字电视早己经走进了千家万户,得到了受众的拥护,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国家的支持。国家和政府多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数字电视。其次是拥护规模庞大,无数个家庭都离不开数字电视的陪伴。最后是盈利空间充裕。但是,在现实中,数字电视的盈利范围依然有限,运营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受众的反应不一,主要表现为网络分散:有些电视网属于地方建设,权力分散,不好管理;内容匾乏: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娱乐节目都是照着一个模式进行,缺乏高水平的电视节目;产业链中的利益分配不均匀:网络运营商拿一半以上,节目集成商不到10%,这就使得节目的重点不在内容上,而在广告收入上;产业营销模式滞后:目前我国的受众己经形成免费消费的习惯,对于新兴的收费方式比较抗拒。

2.新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

2.1 对传统电视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网络视频是新媒体的主力军,跟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相比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首先网络电视的观看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只要有播放设备和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其次网络电视的内容也更加的多样化,满足了大多数人的需求;最后网络视频的清晰度也优于传统广播电视,画质相对来说更好。面对这些优点,人们很难不选择新媒体,对传统的广播电视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2.2 对视频的生存方式产生影响。随着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高,数字化技术被应用到新媒体上,影响了网络视频的生存形式。数字化技术可以压缩传输广电信号,原先可以承载一个频道的宽带,现今可以承载四个以上的频道。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的从业人员对频道进行重新的编排,重新审视立台特色。

2.3 节目的形态发生改变。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的主要功能是为观众提供新闻资讯和放松娱乐节目,现在随着新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广播电视需要进行电视节目形态的调整,在保留原有的电视节目功能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角色。

2.4 收视率的统计方式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不应该在使用统计收视率的方式反应广播电视盈亏情况了。传统的电视节目收视率通过抽选出一部分的用户,进而对收视率进行测定,其所统计的收视率则直接会影响盈利情况,这种统计方式产生的问题比较多,而且观众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多样化,公共场所收视与移动收视也在逐渐的增加,传统的收视统计方式已经不再适用。

3.广播电视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全球媒介发展的过程中,内容共享、媒介边缘弱化、渠道融合是主要的发展趋势。在理想的环境下,新媒体成为集声音、视频等资源为一体的综合工具。广播电视的边界将逐渐模糊,甚至消失。

3.1 内容资源共享。实现资源共享是媒介融合的必经途径。这是因为内容资源是受众接收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新媒体进行竞争的核心资源。当资源实现共享之后,各种媒介的垄断优势将不复存在,科学、新颖的内容就成了竞争的必杀技。例如网络媒体,受众之所以对于网络如此青睐,除了它本身的速度较快、时间自由等优势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资源丰富多样,而且更新较快。所以,网络广播电视媒体就加强与传统媒体或者业余媒体制作人的合作,同时给予普通用户以上传资源的权利,来获得尽可能多的合法内容和素材。

3.2 渠道与终端融合。目前,广播电视的业务主要有高清电视、付费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等。多媒体的业务主要有网络视频、手机电视等。在未来,这些业务将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实现更深层次的交融。渠道交融的最常见方式就是三网融合,即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通信网的融合。三个网络经过改造,使得某些技术和业务趋于一致,在此基础上,三方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在实际操作中,就是将手机、电视和电脑融合为一体,彼此之间的壁垒不再明显,各种信息、通讯等可以共享共用等。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全国的其他地区都能够实现渠道与终端的融合。

各种形态的新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多,由于政策的限制,致使新媒体在运营的过程中也面临诸多的困难。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被使用到新媒体中来,这些问题也将会被解决,电视新媒体行业一定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在移动互联时代,通过直播APP,人人都可以实现网络直播,成为“网红”也越来越容易。在不久的将来,当网红变现的经济模式越来越清晰,这可能不仅仅是一种潮流,还会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职业存在。

由来

网红产生于聊天室

2008年以前,“网红”在公共聊天室里。

公共聊天室是互联网出现早期网民聊天的去处,它曾吸引了最初一批网民。有统计称,在2002年左右一些大型的网络聊天室的同时在线人数都能维持在一万人。“聊天室是第一批网络主播的摇篮,也是创造秀场模式和粉丝经济的温床。”互联网专家这样形容早期的聊天室。

在公共聊天室里,网民们可以自由聊天交友。在网络即时通讯刚兴起的年代,陌生人交友的模式还没有“摇一摇”和“附近的人”,网民们热衷于在公共聊天室里认识新的朋友。每个聊天室里,都会有一位年轻、俊美、戴着耳麦的女孩,坐在摄像头前与聊天室的网友们聊天、唱歌。有些主播搔首弄姿,以此博得网友的赞美声,当然,更多的是献上玫瑰花、跑车和别墅等虚拟道具。

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微软最早关闭了公共聊天室,随后在2008年以后,腾讯等也陆续关闭了公共聊天室。知名互联网观察者洪波分析公共聊天室衰落的原因时认为,一是由于公共聊天室能够提供的附加服务很有限;二是网站的维护需要不小的成本,但却难以找到盈利的方式;三是这些聊天室常常存在隐藏色情、暴露隐私等问题。

聊天室灭绝了,但网红并没有。

2008年前后,整个互联网行业处于上升期,但视频网站这一领域却被看做是没有前途的。“这个时候,网红解救了一大批视频网站。”有互联网专家玩笑称。

当时的视频圈,最热的不是“网红”这个词,而是“9158模式”。9158原是一家互联网公司,其在网页上成立视频聊天室,通过一群漂亮的女主播歌唱、跳舞、卖萌、调情等方式吸引粉丝。粉丝为了得到女主播的芳心,经常豪掷千金送虚拟礼物,女主播可以从中分成75%,9158可以分成20%。凭借这种方式,9158在2012年营收约10个亿。

有报道称,当时除了腾讯、爱奇艺、搜狐、优酷土豆等一线视频网站,那些还活着的中小视频网站全面转向“9158模式”。

这种模式后来被称为秀场模式,直至今日,也是最流行的方式之一。

揭秘

粉丝多,吸金能力强

在秀场模式下,从视频网站转型为“9158模式”的六间房聚集了一大批擅长才艺的年轻主播,他们在六间房相当于拥有了一个“网络直播电视台”,可以随意展示自己,可以与喜欢自己的粉丝们互动。

在3年前,与六间房签约的主播就已超过3万人。在六间房秀场,每日直播总时长已达到7000多小时,日均覆盖人数达到500多万人。

对于传统互联网公司来说,500万根本不算什么,但在六间房,这500万人将产生巨大的消费能量。六间房盈利主要靠用户对虚拟物品的消费,在社交的过程中,用户间可相互赠送虚拟物品,如鲜花、蛋糕、跑车、飞机等,不同物品对应价值不同的虚拟货币。

“在家里的电脑前唱唱歌,一个月挣几万块钱很正常。”六间房创始人刘岩说。简单来说,歌手和主播们在线上唱歌,粉丝和观众线下打赏,这就是六间房的业务模式。这种模式下,一些歌手赚到的钱比传统商业演出或在酒吧驻唱还多。一些人气不高的歌手开现场演唱会,不叫好也不太叫座,但六间房的一些人气主播,在网上开个在线生日会,粉丝购买的虚拟蛋糕就达到数万,歌手从中会获得不菲的提成收入。

对于这些用户而言,上线不是为了听歌曲或脱口秀,而是为了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社区,消费动机也从最开始的单纯在线听歌、买礼品送给自己喜欢的歌手,上升到为自己在社区内的发言权买单。“在一万多人面前,坐辆跑车进来,所有人都对他高呼万岁,有了这种感觉就很难离开。”

发展

直播场景更加广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存在大量的碎片化社交需求及多样化的内容消费需求:兴趣娱乐、学习充电和情感分享等,这些需求要用大量的碎片化内容和场景去满足。

这样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移动端直播APP,比如花椒和映客,传统的音乐播放器APP也开始涉足该领域,比如酷我音乐等。除此之外,作为音频聚合平台的考拉FM,也开始玩直播。

盈利的模式没有变,直播的方式也没有变,改变的是场景。

4月1日,某航空公司一飞行员在起飞前,直播航前准备工作,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网红已从曾经的卧室里移步到了客厅、厨房、室外、餐厅等。直播的形式,也从以往枯燥的直播唱歌和聊天,变成了直播开车、吃饭、运动、工作等一切生活中的细节。

除了场景的改变,就是网红群体的改变,即人人都可以做直播。27岁的小雅是一名公司职员,上班不太忙的时候,她会掏出手机,打开映客直播自己的工作任务。

音频直播软件考拉FM的“人人直播”,更是打出新闻现场的概念,用语音直播新闻事件的第一现场,每个人都能成为事件第一爆料人。或许,直播的形式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一个行业。

深度

网红成为新经济现象

当今是网红的时代,网红存在着巨大的商业价值。

知名电商专家丁辰灵曾表示,今天的用户不读杂志了,他们的流行趋势已经转到了网红,他们从网红得到资讯,更关心网红的生活方式。

为什么很多漂亮女孩不当艺人,当网红呢?因为她们可以在销售额中分到10%—20%,拿到利润的30%—40%。这意味着电商公司(主要是服装电商)不需要到淘宝上买流量了,签四五十个网红,就自带流量和粉丝。以后电商公司做好服务就可以了,比如仓储、物流、配送、打版、运营等这些事情。网红跟粉丝互动的意愿和强度远远大于明星,这是因为每个互动都能赚到钱,明星一般不直接向粉丝卖东西,觉得有点儿掉身价。网红更多像引领生活方式的引导者一样,直接跟粉丝互动,直接向粉丝销售商品。

网红经济本质上不是IT产业,而是内容产业,因为吸引用户要靠内容。网红经济发生的背景是移动互联网年代、视频年代,个人品牌可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眼球。

过去,消费者获知一个品牌的渠道是广告,而在网红的时代,消费者获知品牌可以通过网红的口口相传。网红在扮演连接的作用,连接消费者和消费品之间的联系。未来将成商业新玩法

网红经济的所有变现模式实际上是延伸“内容+社群+电商”,或者其它商务的变现模式。每个行业可能略微有不同,但最根本的还是靠内容。内容+社群,再加上电商的变现方式,就可以卖服装,这是情感连接。

我们现在看到的网红经济,主要还是服装这个品类,其实未来机遇大得多。

记者注意到,淘宝手机客户端也推出了直播功能。淘达人开设直播间,推出自己的淘宝心得。很多网红也打出了广告语,直接销售自己的商品。

在未来,领先的直播平台和拥有高质量粉丝群的网红主播具有承载主流广告投放和引导实物电商的巨大潜力。有报告分析称,在未来直播平台的商业模式中,广告和实物电商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未来,直播将成为电商玩家一个心爱的新玩具,他们将利用直播的形态和明星网红化的趋势探索降低用户获取成本的新玩法,消费升级与泛娱乐的两大主题将在电商直播平台相遇。

对话

网红边玩边挣钱

美岳儿,花椒旗下当红女主播,入行3个月,刚刚做完微整手术,拥有着一张标准的“网红脸”。

京华时报:你是怎么走上网红道路的?

美岳儿:我最早接触的是小咖秀。有次在电视上看到一段明星用小咖秀录的搞笑视频,就是简单地对口型,我就觉得挺好玩儿,于是就下了一个APP,在家录了起来。后来,自己的兴趣越来越浓,前前后后录了有几百条视频,都是当下最热的电视剧桥段,粉丝也越来越多,最高的时候有十几万的粉丝量。

京华时报:坚持了这么久,一直是靠兴趣吗?有没有盈利?

美岳儿:小咖秀基本上就是靠兴趣支撑,早期还会为了录视频花费不少。比如,为了录《芈月传》的桥段,我专门花几千元买古装衣服。开始有人认为,我做这个是幕后有团队在推,实际上自始至终都是我一个人在弄。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大家在视频下留言称赞我,会使我得到满足,促使我越做越好。跟现在做视频直播相比,那个时候粉丝的拥护,并不能变成价值。

京华时报:说说现在,是什么原因使你从小咖秀录视频转向了直播?

美岳儿:在小咖秀里有了一定名气后,有人在微博上主动私信我,向我推荐花椒这些软件。他们告诉我,这种软件可以挣钱,而且很简单,只要和网友聊天互动就好了。我尝试

着下载了这些软件,注册后开始了直播。很快,在短短3个月时间,我的粉丝就有三万多人。通过直播我每个月可以很轻松地挣到几万块钱。

京华时报:你能详细说说做直播时的状态以及如何盈利吗?

美岳儿:我给自己规定的是每天上午9点到中午12点做直播,主要内容就是聊天互动,不断会有粉丝问我问题,我就语音回复。有时候也会唱歌跳舞给大家分享。下午我基本上不会工作。这个工作的好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播。比如开车时、在餐厅吃饭时,如果和朋友有重要的事情谈,我就会打开手机边忙自己的事边直播。

盈利就是粉丝们送的虚拟礼物,汽车、鲜花等,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可以卖掉变现,也有的粉丝会直接送红包,我有个专门的QQ,里面加的都是我的粉丝,这些粉丝就会在QQ里直接发红包。

京华时报:关于整形,和做直播有关系吗?

美岳儿:还是有的。主要还是希望自己变得更美,毕竟现在是要把这个工作当做事业去经营。其实直播的过程,也是自恋的过程,作为女孩子,总希望自己更完美,更漂亮,所以在直播的过程中,觉得哪里还要更美些就好了。突然有一天,我就特别的想去整形,然后就去医院做了手术。

但到底是不是因为做直播了才突然想整形,这个不好说。我之前也想过整形,只不过从事了这个行业之后,更加坚定了整形的想法,加速了这个决定的实现。

京华时报:你对网红经济的理解,以及未来的打算。

第9篇:直播间的盈利模式范文

一、广播电视类传媒

(一)电视。电视包括模拟电视和数字电视,盈利模式也相应有所区别。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1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1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要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提高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

数字电视作为大众传媒,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观众的不同需求,其担负着两大任务:一是普遍服务,为大多数人提供电视节目服务,其中包括为部分低收入受众免费提供基本收视服务;二是为较高收入群体提供增值服务。

在定价策略上,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主要采用的是非线性定价策略和搭配销售的方法,无论何种方法都是为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非线性定价策略的主要形式为两部定价,比如基本维护费加上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安装费加使用费等。搭配销售主要体现在数字电视节目收视费上,运营商一般提供不同的节目套餐。观众对不同节目的评价不同,通过打包销售可以减少消费者评价的异质性,从而可以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此外,数字电视运营商无一例外地都采用了预付费用的付款方式。消费者需要预先缴纳年度或月度的收视费,少罚多不退,通过这些有违《消费者权益法》和《合同法》的价格策略,运营商可以节省大量流动资金。

(二)广播。经营广播的过程是市场营销的一个完整过程。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广播市场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广播产品就是节目,价格就是广告的定价。定价原则考虑三个指标,即收听率:价格=每收听点成本×收听率。广告主会根据不同频率的听众结构有针对性投放。广播广告是三次转卖过程,首先把节目转卖给听众,再将听众转卖给广告客户,然后将广告时段转卖给广告公司及客户。近年来,广播电台一直进行着经营模式探索,经历了“独家―多家―联合承包―单频率行业―总台行业”的几个阶段。总台行业就是统一管理、分散经营、集中操作、分别核算的经营管理办法。具体办法是将广告市场划分为若干个行业,按上一年度广告完成额作为标底,对广告公司实行招标,价高者得到该行业的资格。取得资格的广告公司将任务额的5%~10%风险抵押金交给电台,完成任务给予返还,超出部分,按照奖励制度进行奖励。

(三)电影。电影的盈利模式包括票房收入以及后电影市场。目前,我国电影在生产、发行、放映上的脱节,相互不能及时反馈市场需求信息,电影企业对放映的影片内容、质量,事先所知甚少。中国电影人更多地重视电影产品的开发和制作,对后电影产品开发则相对弱视。随着电影产业的日益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这种电影理念将严重制约电影市场的巩固和发展。要实现电影产业链条的良性循环,需要注重培养后电影市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美国电影的营销策略是成功的,特别是电影后产品营销的成功。一般而言,美国电影总收入只有20%是票房收入,其余80%是影片后产品营销。从中给予我们启示:电影后产品开发的关键在于观念的转变,要把后产品开发当作电影运作的重要部分。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后产品营销已迈出了关键一步。如,冯小刚的贺岁片《手机》的上映,摩托罗拉通过海报,将产品信息融入电影的前期宣传;宝马公司赞助首映式与国美电器合作,其片花广告在国美100多家连锁店的电视屏幕上反复放映,最终影片还未上映便收回全部投资。

二、新传媒类传媒

目前,我国网络广告的总量还与报纸相去甚远,但其发展势头却十分迅猛,已经连续数年保持高比例增长。中国互联网协会日前的《2007年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2006年我国网络广告(不含搜索引擎在内)收入达到49.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0.91%。《报告》预计,2007年、2008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依然分别保持51.8%和55.6%的增长,到2008年市场规模将达117.63亿元。

(一)互联网新传媒。根据对网络营销活动盈利模式的解释,以及国内开展网络营销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阶段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分为:

1、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此模式是将传统营销活动与在线营销活动结合以实现价值的一种网络营销盈利模式。它经历了非中间化和再中间化的过程,与网络的兴起――泡沫破灭――重新发展的历程相一致,体现了人们对网络运用和影响的认识由非理性到理性,以及认识的逐步成熟。整合的网络营销盈利模式主要表现为:企业网站+在线销售或订购产品或服务。

2、综合门户网站的跨平台多元业务盈利模式。现阶段,网络的应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平台:交互平台,主要包括通信、交友和娱乐三个方面;媒体平台,主要是信息;商务平台,支持在线交易,既有B2B,也有C2C。

(二)移动互联网新传媒。以手机媒体为例,手机报纸主要通过三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向彩信订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二是对WAP网站浏览用户采取按时间计费的手段;三是借鉴传统媒体的盈利方式,通过吸引用户来获取广告。前两种方式是现阶段最主要的盈利渠道,但这些收入极其有限,并且目前的手机报纸用户多为免费赠阅,收费用户较少。对于另一种“融合媒介”手机电视而言,主要有两种商业模式:一种是通过卫星广播传输电视信号、移动通信网络参与互动的商业模式;另一种是只通过移动通信网络传输电视信号的商业模式。前者主要收入来源于用户的手机电视月租费、电视广告费、电视点播费等;后者的盈利方式与现在各种数据业务的盈利方式类似。在推广手机电视业务进程中,现在不能对终端用户收费,推广手机电视的各个链条只能依靠广告收入。

三、出版类传媒

(一)报纸与杂志。我国传媒市场仍是半垄断性的,业外资本难以进入,专业化分工不够,传媒产业价值链尚未完全形成;传媒严重依赖广告,经营模式单一。国泰君安的一份报告指出,绝大多数报纸的收入结构比较单一,广告收入占主营收入比重超过70%,发行收入占比例小。

《2006年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包括报纸和期刊在内的平面媒体广告在2005年年初开始出现了惊人的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其中尤以报纸的下滑最为惨重。虽然从2005年全年看,报业广告还是有所增长,但有研究者认为,与当年网络广告75.9%的增幅相比,报业广告的增长显然是明显放缓了。2006年全国报业增长幅度在2005年大幅降低的基础上进一步放缓。

(二)图书出版。图书出版的主要盈利模式来自于销售图书本身的收入。我国的书价自1993年4月的图书价格改革,扩大了出版社定价自,除中小学课本、大中专教材以及党的文献外,其余书籍一律由出版社自主定价、自负盈亏。出版社推行企业化经营的改革,客观上造成了图书成本的上扬,从而推动图书价格上涨。以前,出版社享受国家的种种优惠政策,如今,绝大多数出版社都要自负盈亏。

四、盈利模式探讨

总结以上分析可见,传媒产业的主要盈利模式及收入来源见表1。(表1)

2006年《传媒蓝皮书》显示,“2005年传媒产业比2004年增长了11.9%,仍然保持高增长的势头,但和往年相比,速度已经开始降低了。前几年传媒产业的发展高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一倍,都保持在14%以上。这说明,传媒产业的增长势头开始变缓了,但仍然很强劲。”2005年中国传媒结构的改变比较明显,在传媒市场继续扩大的情况下,市场内部各种媒介形态的市场份额此消彼长。蓝皮书指出,报业在2005年遭遇了“拐点”,进入抛物线般的下滑轨道,广告增长率从持续20年的高位跌落下来,广告收入大都下跌10%~30%,不少跌幅甚至在40%以上,平均跌幅在15%以上;同时,报纸的年轻读者流失,发行市场萎缩。与报业的处境恰成对照的是,互联网广告和广播影视增长强劲,2005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已达19亿元,比2003年增长75.9%;而2005年广播电视的收入也增长强劲,前三个季度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已达324.41亿元。电视在国内的人口覆盖率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达到95.59%,全国电视观众达12.38亿人。我国广播影视已初步形成了电影产业、电视剧产业、网络产业和广播电视广告产业蓬勃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