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精选(九篇)

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

第1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初高中教材的差别显著。现行高中数学课本(必修本)与初中数学相比,初步分析有其以下显著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单一到复杂,从浅显至严谨,从定量到定性。初中数学教材的文字叙述通俗易懂,语法结构简单,运用的数学知识基本上是四则运算,且其公式参量也较少。高中数学语言叙述较为严谨、简练,叙述方式较为抽象、概括,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方式的要求大大地提高和加宽了。再加之教材从数学的知识体系出发,将最难的部分“函数”放在高一阶段,也就必然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造成障碍。

2.初高中数学知识存在“脱节”。(1)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2)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的分解,对系数不为“1”的涉及不多,而且对三次或高次多项式因式分解几乎不作要求,但高中教材许多化简求值都要用到,如解方程、不等式等。(3)二次根式中对分子、分母有理化初中不作要求,而分子、分母有理化是高中函数、不等式常用的解题技巧。(4)初中教材对二次函数要求较低,学生处于了解水平,但二次函数却是高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内容。配方、作简图、求值域、解二次不等式、判断单调区间、求最值、研究闭区间上函数最值等等是高中数学必须掌握的基本题型与常用方法。(5)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的联系,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在初中不作要求,此类题目仅限于简单常规运算和难度不大的应用题型,而在高中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与二次方程相互转化被视为重要内容,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讲授。(6)图像的对称、平移变换,初中只作简单介绍,而在高中讲授函数后,对其图像的上下、左右平移,两个函数关于原点、轴、直线的对称问题必须掌握。(7)含有参数的函数、方程、不等式,初中不作要求,只作定量研究,而高中这部分内容视为重难点,方程、不等式、函数的综合考查常成为高考综合题。(8)几何部分很多概念(如重心、垂心等)和定理(如平行线分线段比例定理、射影定理、相交弦定理等)初中生大都没有学习,而高中都要涉及。

3.升学考试要求不同下教法的变化。初中教师的教学主要依据初中学生特点及教材的内容,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及疑难问题都有较多时间反复强调、答疑解惑;而高中教师在处理高中教材时却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反复强调教材内容,对于习惯于初中教师教法的学生,进入高中后难以适应高中教师的教法。

4.学习方法的变化。在初中,考试时学生只要记准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了高中,由于内容多时间少,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因此,高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高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初中学法,致使学习困难增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别提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根据以上四方面的问题,为搞好初高中衔接,我认为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一、摸清底细,规划教学

为了搞好初高中衔接,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考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二、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初高中衔接

要立足于大纲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层次教学;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方法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重视专题教学,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点,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三、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2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4-267-01

什么是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是指单位时间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获得协调发展的效率。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较少的时间教会学生更多的知识,而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线高中数学老师常期以来一直在不断思考和追求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发现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不高,初中数学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初中数学教材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体系严重脱节,许多知识点初中没有作要求而高中又要求学生掌握。因此导致许多在初中看起来比较优秀的学生一上高一年级就有很不适应的状况发生,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数学基础知识跟不上。 老师在实际数学课堂教学中总觉得自己讲的非常卖力,讲得也非常仔细,但学生的作业和考试情况却非常不令人满意,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待改进。

二、分析现状,查找原因

笔者仔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并作了大量的学生调查,还询问了部分初中数学老师,以便了解学生初中的学习情况和初中数学教材的情况,发现高中阶段和初中阶段存在着以下五方面的差异:

1、教学对象有差异。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水平、认知规律、性格特征等有很大的不同,学习习惯与思维方式也不一样。

2、教学要求有差异。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比初中数学教学要求高出许多,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数学本身的发展规律,相对初中数学很“生活味”,很具体来讲,高中数学更“数学味”,更加抽象。

3、教学内容有差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严重的脱节。例如,初中阶段教材没有二元二次方程组的教学内容,这与高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内容脱节;没有讲三角形的重心和垂心,这与高中的考试经常考三角形的四心(重心、垂心、内心、外心)的题目脱节;没有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和解一元二次方程、不等式的内容(如十字相乘法),这既与高一集合的题目中出现的相关内容脱节,也与研究函数性质使用大量不等式工具脱节等等。

4、教学方式有差异。课改前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复习――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而初中课改后则转变为“情景――问题――探究――反思――提高”,重视问题情景创设,从实际情景引入数学知识,更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中数学课程教材对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直观性强,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相对而言,高中数学一开始,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教材叙述比较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内容较多,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体现了“起点高、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这些正是现在的初中毕业生比较欠缺的。

5、学习方式有差异。在初中新课程的课堂中,学生们大都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具备了一定的实践与探索的能力,他们也比较爱谈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目前高中学生主要采用模仿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因此,如何在高中阶段保护好并延续初中新课程学生们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初、高中的衔接问题是一个老大难问题,需要引起我们高中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只有了解了初中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哪些内容和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才能减少老师上课的盲目性,在讲课时才有针对性,适时弥补学生初中知识的不足,因此,只有这样老师心中有数,讲的课才会有的放矢,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大幅度的提高。

三、问题的解决方法

1、兴趣激活课堂。俗话说得好,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不了兴趣,感觉数学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和烦琐的公式,与生活联系不大,又怎么可能会喜欢数学,笔者在讲三角诱导公式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公式的规律,并且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学生在总结的过程加深了对公式的印象,又觉得如此多得公式用一句话就记牢了,数学公式也没那么可怕,数学也变得有趣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一下提高了。

2、互动激发兴趣。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有一点值得老师注意,数学课堂上老师不能一讲到底,把学生做的事情全包办了,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统一的实质是交流。因此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没有互动就不存在真正的教学,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老师教学时应更多的采用启发式教育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学习,并且上课要敢于舍得留时间给学生思考和练习,而不是直接给出结果或答案。

3、习题精挑细选。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搞“题海战术”,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作业多,学生做不完就会懈怠,就会渐渐失去对数学的兴趣,并且知识的重点也抓不住,老师在讲例子和布置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精讲”和“精练”。 老师在教学时也不能随意拔高教学的难度,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的要求来开展教学,不能在高一讲新课的时候就动不动把高三才要求作的高难度综合题布置给学生做,当然对个别数学基础较好,确实学有余力的学生适当的拔高则令当别论,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参考文献: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创新思维 能力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也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对以下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探索问题的非常规解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是实施创新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步。教师要启迪学生创造性地“学”,标新立异,打破常规,克服思维定势的干扰,善于找出新规律,运用新方法。激发学生大胆探讨问题,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开拓性和创造性。教学中的切入点很多:

例1.求和:S =

引导学生观察所求式子,发现后一项均为前一项的 ,而 又正好是1的一半,由此想到构造一个面积为1的正方形,再将其不断地等分……如图所示,从而得到S=1- =

例2.已知:x= ,求 的值.

很多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解答如下:

解法一:x= =( ) - +1=6+2 - -1+1=6+

有部分学生考虑到已知分式的分母带有根号,将分式分母有理化后代入计算:

解法二:x= = +1 =( +1) -( +1)+1=6+

比较以上两种解法,后一种解法在运算上将难点分散,从而优化了解题过程,减少了出错的机率。

在第二种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观察“x= +1”与“ ”进行联想,从而发现还可以利用配方思想,求解如下:

解:x= = +1 x-1= =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思维在知识的运用和获取中非常活跃,突破了传统定势的束缚,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潜力,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开拓思路,诱发思维的发散性

徐利治教授曾指出:创造能力 = 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在教学中,教师的“导”:需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活动”,留给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并“会学”,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得到主体的智力发展。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的思维活跃,教师的思维更应开放,教师只要细心大胆挖掘,这样的结合点随处可见:

例1. 写出以 的解的方程(组)

题中未明确是何种类型的方程(组)?解题方法无模式好循,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多方位探寻,得出以下结果:

⑴. ⑵.

⑶. ⑷. (可写出无数个方程(组))

思路拓展:把 看做坐标系中的一点(3,5),过此点的任意两条直线的解析式构成的方程组都可以。

例2.如图1,过 ABC的顶点C任作一直线CF,与边AB及BC边的中线AD分别交于点F和点E。求证:AE:ED=2AF:FB

证法1:如图2,过点D作DM∥CF交AB于M.

由DM∥CF,BD=CD.

有FM= FB.

由DM∥EF,有 .故

证法2:如图3,提示:过点D作DM∥AB交CF于点M.

证法3:如图4,提示:过点A作AM∥BC交CF的延长线于点M.

证法4:如图5,提示:过点A作AM∥CF交BC的延长线于点M.

证法5:如图6,提示:过点B作BM∥CF交AD的延长线于点M.

数学教学不仅要准确地传授知识,而且也要注意挖掘和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尤其是要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要善于鼓励学生表达思想和思维过程,与学生交流思想和情感,要善于捕捉学生思维中创造性因素的闪光点,如果方法巧妙、即使结果错了也要给予鼓励。要鼓励学生的想象和发散性思维,着眼于探索未知事物,鼓励学生大胆地去追求事物间的新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

三.创新多变,探索思维的求异性

求异思维是指在同一问题中,敢于质疑,产生各种不同于一般的思维形式,它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要诱发学生借助于求异思维,从不同的方位探索问题的多种思路。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和创新。

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以后,教师首先给出了一道常规题: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6,底边长为10,求周长。

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接下来教师让学生自己编问题。

生1: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长为4,另一边长为8,周长是多少?

生2:应该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长是4,则周长=4×2十8=16;如果腰长是8,则周长是8×2+4=20。

师:两种情况都成立吗?

生3:第一种情况不成立,因为三角形两边之和必须大于第三边,所以腰长不能取4。

师:回答的非常好。所以在分情况讨论的问题中,一定要注意数的取值范围。

那么,大家现在可以思考,如果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x,底边长y最大不能超过多少?最小不能低于多少?

教师由常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产生新的问题,由此逐步深入,层层递进,通过这种“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数学教学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而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是创新学习所必备的思维能力。数学教学要让学生逐步树立创新意识,独立思考,这应成为我们以后教与学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1]、陈群安著《引起兴趣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初中数学教学的一点体会》,中学数学,1983年04期

[2]、徐旭著《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提问的探究》,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8期

[3]、张奠宙著《“与时俱进”谈数学能力》;数学教学;2002年02期

[4]、刘文英著《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综合探讨》,新课程(上),2011年06期

[5]、唐忠成著《关于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新课程(下),2011年03期

[6]、林丽萍著《浅析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07期

[7]、王乐强著《刍议初中数学的生活化教学》;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12期

[8]、何华香著《浅谈初中数学教育的生活化》;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11期

[9]、陈勇著《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年22期

[10]、王忠厚著《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西南大学;2011年

[11]、陈迪著《互动媒体支撑下的课堂教学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作者姓名:刘志

工作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湛江镇第二初级中学

第4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1 教纲、考纲要求

1.1 光学部分

(1)会用光的反射定律完成有关光路图。

(2)能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

(3)凸(凹)透镜特殊光线的作法(学生作业练习有要求,未见教纲有要求)。

以上是教纲和练习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光的反射、折射定律作图,考纲没有要求。考纲为什么不要求,目的不得而知。

1.2 力学部分

(1)绘制简单力的图示(独立操作水平)(七上)。

(2)绘制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图示(独立操作水平)(九上)

以上是考纲要求,教纲要求和考纲要求相同。教纲还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2 数学基础调研

这里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是光学作图。初一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他们的相关几何知识是不具备的,因为《数学》上还没有开始教授。换句话说,《科学》教材与《数学》教材的相关知识技能脱节,这人为造成了教和学的巨大困难。为了客观反映学生的光学作图能力,笔者选择了刚升入初三的新生进行相关几何基础知识技能的诊断性调研测试。调研对象是初三常态学生131人,调研时间为2008年10月。

调研1

1.如图1所示:已知∠1=35度,CO上直线1,且CO平分LAOB,则:

①∠2=______度;

②∠3=______度;

③∠4=______度;

④∠6=______度。

调研结果及分析4个空中有两空以上答错者,计41人,占131人的31.3%。进一步分析表明,学业后位50%者有54.8%的人要答错两空以上,学业后位30%者有70.6%的人要答错两空以上。这说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进行分析计算的教学,即使放到初三,也只适合于上位60%左右的学生学习,下位40%的学生特别是下位30%的学生的学习存在极大的困难。这样的教材难度偏高。

调研2

2.求作:∠A的角平分线。

3.已知∠A,求作:∠A’,使得∠A’=∠A。

4.已知直线L与直线外的一点A,求作:过A点并与L垂直的直线。

调研结果分析 2~4题共3题,每题2分。应用于预测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用尺规作图的能力和答对率。3题中有1题以上(含1题)作错者,就意味着这部分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用尺规作图时能力欠缺或者完全没有能力。这样的学生占131人的38.2%,在后位30%者中,有26人0分,4人2~4分,共30人,占34人的88.2%,这就是说,在后位30%者中,绝大部分学生(有约88%的人)是没有(或缺乏)简单尺规作图的能力的。这也说明,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用尺规作图,那怕是简单作图,即使放在初三教学,也只适合于上位60%左右的学生学习。事实上,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用尺规作图,比上述单纯的尺规作图,难度、综合性要高得多。且看下面的光学作图与几何作图的对应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此外,从作图依据来说,学生还必须知道:①三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等几何知识。

还有,“直接应用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出虚像,找出物和像的对应关系,”学生必须具备的几何作图能力是轴对称作图。

由以上详尽分析可以容易地找到教学难点所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后位30%的学生)几何基础作图存在缺陷。

3 教学达成度调研分析

3.1 光学作图,完成下列光路图

调研对象

初一常态学生144人(2个班);调研时间:2007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后。

题目来源

2007年上学期期中卷。

教学达成度①52.3%;②61.5%。画错者主要分布在学业后位40%学生里。能力缺陷的表现:①角平分线不会作。②过已知点求作一直线的垂线,不会作。③求作一个角,使它和已知角相等,不会作。通常后位30%学生的能力缺陷-较严重,三者都不会作的大有人在。

3.2 力学作图,画出下力的图示:①用40牛水平向左的力拉箱子;②放在斜面上重50牛的物体受到的重力。

调研对象

初一常态学生173人(3个班);调研时间2005年6月。

教学达成度①62.43%②60.69%平均61.56%

能力缺陷的表现

①力的图示需要表示出力的3个要素,而学生中完全空白或完全错误者计11人,占173人的6.4%。②仅方向错误者,占173人的26.4%;③方向正确,但有缺陷,如无标度或无方向标,无大小等,占173人的4.0%。三者合计占173人的36.8%,其中①③两种错误者表现出一种智能结构性缺陷。

第①小题左、右不分者占多数,也许是因为粗心造成的。第②小题把重力的方向作成沿斜面向上或垂直于斜面向上者很多,也许“斜面”是一个干扰因素。

③一个重30 N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受到水平向右50 N的拉力,请用力的图示法表示这个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拉力。

调研对象

初一常态学生144人;调研时间:2007年上学期期中考试后。

题目来源 2007年上学期期中卷。

教学达成度59.0%

4 教学建议

4.1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如果要较为深入地研究几何光学,如光的反射、折射作图,凸(凹)透镜成像规律的几何证明,平面镜和透镜组合作图等等,都需要将该部分内容移置初二或初三讲授,才较为恰当。即使后移,这部分内容也还是教学的难点。难点所在,上述调研已经能充分说明。

4.2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平面镜成像规律作图,新课讲授时,尺规作图的方法作渗透性讲授,但这部分的作业要求应适当弱化,等到期中考试复习时,作业要求可提高、强化。这样,学生所学的必备几何知识、技能与相应的光学作图要求就可以较好地切合了,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数学》和《科学》教材的脱轨,同时也体现了灵活处理教材、用教材教的思想。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一些教师指导学生用量角器、直尺来作,未尝不可,但从规范角度讲,似更应该用尺规作图。

(2)力学作图,物体的受力分析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受力方向应引起教学的高度注意。上述调研结果充分表明,学生或因粗心,或因不理解或因没有掌握而常常“左”“右”不分;“上”“下”不分;“竖直”和“垂直”不分,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有的学生“竖”和“坚”不分,常常把重力的方向写成“坚直向下”,年年强调,年年都有这类学生。力的图示是初中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教学要求较高;力的示意图是高中生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强调的是物体的受力分析,这是关键;两者的共同点都需要作出力的方向。因此,如果抓住这个关键,教学达成度是可以提高的。

(3)应当鼓励学生互帮互学。有些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做不到不懂就问(问老师或同学)。可以指定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结对,落实责任制,帮助学习,检查督促学习,这样,可以对心智及其技能有缺陷的学生有所帮助和提高。

第5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差异;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352-01

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中,常听见学生反映,高中物理难学,以此对应的每一轮教改,物理也首当其冲成为师生议论的话题,选修物理的学生人数比其他科目少。如何帮助学生渡过高一物理学习的难关,竖立学习物理的信心,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结合自己初、高中跨过年级的教学经验,下面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谈一谈。

1.初、高中物理衔接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1.1学习内容方面的差异。初中物理教材与高中物理教材对比,有以下几个特点:(1)知识从简单到复杂,如初中二力平衡到高中的多力平衡甚至于不平衡;单一物体到连接体;直线运动到曲线运动等。(2)从直观到抽象,如初中的声音的世界,物态变化,透镜成像到高中的质点,电磁场,电磁波等。(3)从现象到本质,初中贴近生活实际,直观性较强,实验具有趣味性,而高中则要透过现象深入到本质和规律层次,如安培力和洛伦兹力等。(4)从静态到动态、从标量到矢量,初中以研究静态、状态量为主,一般只考虑物理量的大小而不涉及方向,高中更注重动态、过程的研究,物理量不仅要考虑大小而且还要考虑方向,如初中的匀速直线运动到高中变速运动,加速度等。此外还有从平面到立体、从定性到定量、从零散到系统、从宏观到微观等。

1.2学习过程的差异

1.2.1知识内容要求的差异。初中物理要求学生了解,知道的内容多,需要理解的知识少,物理规律不复杂,实验原理简单,易操作,对建立物理模型,思维的深度要求比较低。高中物理则要求通过实验转化为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教学内容比初中深奥,抽象。

1.2.2教师教学方法的差异。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重点概念和规律反复强化巩固,习题类型较少,变化不多,老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和纠正。学生紧跟老师转,记住公式,做好笔记,一般就能取得好的成绩。高中内容多,难度大,教学密度高,教学进度明显加快,各部分知识相互关联,教师对重难点没有更多的时间来强调,对各种类型的问题也不可能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需要学生课后分析、思考、练习才能真正适应复杂多变的习题类型。初中的学习方法解决不了问题,感觉听懂了,实质上一做题就错。

1.2.3习题求解的差异。初中物理知识比较零散,所学的代数运算和几何知识用来处理初中习题游刃有余。高中的物理习题则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中来,这种学科间的交错联系给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带来较大的困难,增加了物理学习的难度。

2.解决"衔接"问题的方法

2.1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注意知识的同化和承接。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教师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学过哪些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有针对性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用旧知识同化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承接。

2.2重视物理思想的建立与物理方法的训练。在物理教学中,无论是概念的建立、规律的得出、还是习题,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很重要。中学物理教学常用的研究的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简化建立物理模型,分析总结出规律,讨论规律的运用范围及注意事项,并把物理过程图景化形成清晰的物理过程,将抽象变形象,形象变具体。如在习题的讲解中怎样审题,怎样利用已知条件,怎样挖掘隐含条件,如何切入思考,化整为零并找出联系。让学生在求知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开拓,提高理解知识的能力,触类旁通,必要时给学生简单的补充相关的数学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构建数理模型。

2.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时俱进,用风趣幽默的谈吐,巧设悬念,利用物理学史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现代科技的密切联系,用我们的物理知识认知身边的物理现象,尽可能的多做实验。此外融洽师生关系,针对学生的疑难解惑,循循善诱,以情促知,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与教师共鸣,"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因生施教",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重视知识结构的形成,内容的拓展,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潜力,师生共学,一定能让学生顺利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

参考文献:

第6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课堂;数学教学;教学方法;规划思想

在初中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规划思想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思想。规划思想指的是在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以及处理的过程中借助规划变换的方法将复杂的数学问题进行转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达到有效解决数学问题的目的。在对初中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各种思想及方法都已经有了全面的运用,而规划思想的运用也是非常的重要的。下面本文就针对在初中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规划思想运用的重要作用以及策略进行分析以及探讨。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规划思想应用的重要作用

1.规划思想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规划思想的有效运用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复杂的问题根据规划思想可以进行有效地转化,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而且在一些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让学生对复杂的数学问题不再产生抵触情绪,让学生更好、更有效地学习数学。

2.规划思想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规划思想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有效地转化,把问题简单化,提高对数学授课过程中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无形之中就使老师的授课负担减轻了,让老师的授课速度以及质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规划思想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高

规划思想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她要求学生可以自如地把一些问题进行理解和综合,把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这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说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规划思想的运用就是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个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以及现实意义。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规划思想的应用方法

1.通过对典型题的讲解来进行规划思想的应用

典型的题都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或者是对知识点的掌握有一定帮助的一些题型,在进行教育的时候对这样的题型进行教育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以及解题的方法掌握得更好,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对规划思想进行合理运用。

例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求扇形的面积”是一种常见的题型,老师就可以通过对这种题型的讲解来进行学生规划思想的培养。例,“已知扇形的弧长以及扇形的半径求扇形的面积”这一类体,在对这一类题进行讲解的时候,要求学生可以掌握方法,主要就是求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求出这个数据,那么这道题就可以解答了,根据规划思想,让学生对这一类的问题进行转化,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

2.通过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来进行规划思想的应用

俗话说:“兴趣是有效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所以说,在进行规划思想应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只有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对数学进行教学,随规划思想进行运用。

例如,在对对称轴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都知道对称美,那么对于对称轴他们就不会感到陌生,反而会有一些兴趣,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对一些图形尽心应用,如,长方形有两条对称轴,那么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根据规划的思想去研究这些问题,进而达到规划思想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有效运用。

3.通过题型之间的转换来进行规划思想的应用

进行规划思想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这种思想下对一些问题进行合理地转化,通过一些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解题的方法来对一些没有教过的题型进行解答。而题型之间转化的联系更能对学生的这种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更加了解转化思想的实质,有效地对规划思想进行应用。

在对“圆的关系”进行讲解的时候,老师就可以进行一些题型的转换,如:“已知圆1与圆2相切,两圆的圆心相距9 cm,圆1的半径是4 cm,圆2的半径是多少?”老师对这一类问题进行解答后,拿一些类似的关于圆的相交以及相离类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类似的解答,根据规划思想学生可以将问题进行合理的转化,进而达到对规划思想进行应用的目的。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中对规划思想的运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及思想,可以在学生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等很多方法看到其带来的成效,对这一思想的运用应该进行推广,让当代初中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对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有效且全面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韩亚峰.注重课堂教学中归纳猜想能力的培养[J].中国数学期刊,2011(4).

第7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5-0112-01

要学好数学,学会解题是关键。对于数学科目而言,解题技巧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效果,还能够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进行解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加强必要的训练,还要掌握一定的解题规律与技巧。

一、初中数学常用的解题方法

初中数学相较于小学数学而言,其教学内容的变化较大,除了一般的四则运算之外,还融入了几何、方程、函数等综合性较强的知识。因此,在解题方法上也更加丰富。初中数学解题技巧主要有:换元法,即在解答复杂的数学式时,通过带入变元更换原有的部分,从而使原有数式简化的一种方法;因式分解法:即将一个多项式转换成为几个整式的乘积,是以恒等变形为基础的一种题型简化运算方法。配方法:即将一个分解式进行恒等变形,并将其中的部分项配成其他项式正整数幂的形式;待定系数法:如果在解题时能够判定结果具有某种特定的形式,其中又含有一些特定的系数。则可以根据题意列出相关的待定系数等式,继而解答问题;反证法:即先行提出一个与原题结论相反的假设,进而通过正确推理,否定假设肯定原结论的一种方法;构造法:即通过辅助元素的设定,构建新的解题路线,从而简化题目的办法;韦达定理与判别式法。此外,还有面积法、几何变换法、以及验证法、特殊元素法、排除法、分析法等共同组成的客观性题的综合解题方法,可以说解题方法是初中学生最为重要的解题技巧。

二、初中数学解题技巧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当前我国初中数学体系中,解题技巧正被众多的教师和学生所重视,但其发展现状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地完善。

1.我国现代化教育起步较晚

基于数学科目的教学研究仍然在不断走向成熟阶段,在解题技巧方面依旧显得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完善性。在此背景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并未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开发。当前我国数学界于数学研究、运用等方面成绩斐然,但是依旧不能否认数学解题技巧仍需提高的现实。

2.数学教育方面存在偏离,数学解题技巧呈畸形发展

第一,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忽略了长久以来数学本身的任务,不能对数学实践技能采取良好的培训办法,导致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往往能够读懂题意或能够罗列出一系列相关的公式,但是却难以正确地进行解题。第二,逻辑思维程式较为单一,学生解题过程创新性不足。由于我国的教育特点,学校教育内容安排比较紧凑,对教学过程中的纪律要求较为严苛。虽然这些要求能够促进教学效果,有助于公平教育的实现,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则会使学生的个性和思维受到抑制,长期处于一种定式逻辑当中,造成学生创造能力的不足。

三、提高数学解题技巧的措施和建议

1.认真分析问题,找解题准切入点

由于数学问题纷繁复杂,学生容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这样就会响解题思路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这时教师要给予学生正确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思路的调整,对题目进行重新认真的分析,将切入点找准后,问题就能游刃而解了。例如:如AB=DC,AC=DB。求证:∠A=∠D。此题是一道比较经典的证明全等的题型,主要是对学生对已知条件整合能力和观察识图能力的锻炼。然而,从图形的直观角度来证明∠AOC=∠DOB,这样的思路只会落入题目所设下的陷阱。为此,在对此题的审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将题目已知的两个条件充分结合起来考虑,提醒学生可以适当添加一定的辅助线。

2.改变思考角度,开拓解题思路

有些问题,如果从正面硬拼,往往绞尽脑汁也一筹莫展。当遇到这种情况时,不妨改变一下思考角度,从不同的方向去考虑问题。这样可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导致新的发现,找到问题的本质规律。把我们的解题思路从“山穷水尽”的小径引上“柳暗花明”的大道,改变思考角度的几种常用方法有:直接求解有困难时,考虑间接求解;顺推有困难时考虑逆推;探求可能性有困难时,探求不可能性;用常规方法难于求解时,考虑反常规方法。

总之,思考问题不能一味循规蹈矩,死搬教条,而应提高学生的解题运算能力。教师须有目的、有计划,敢于打破束缚思维的框框,在加强数学双基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3.巧取特殊值,以简代繁

初中数学虽然是基础数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难度,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角度出发,初中数学越来越重视数学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很多数学问题的设置上,都进行了相当难度的调整,使得数学问题显得较为繁杂。如有些数学问题是在一定的范围内研究它的性质,如果从所有的值去逐一考虑,那么问题将不胜其繁甚至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避开常规解法,跳出既定数学思维,就成了解题的关键。例如分解因式:x2+2xy-8y2+2x+14y-3。该题是二元多项式,从常规思路进行解题也未尝不可,但是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在立足常规解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其他方面解题思路的探索。如从巧取特值的角度出发,把其中的一个未知数设为0,则可以暂时隐去这个未知数,而就另一个未知数的式子来分解因式,达到化二元为一元的目的。解:令y=0,得x2+2x-3=(x+3)(x-1);令x=0,得:-8y2+14y-3=(-2y+3)(4y-1)。当把两次分解的一次项的系数1、1;-2、4。可知,1×4+(-2)×1正好等于原式中xy项的系数。因此,综合起来有:x2+2xy-8y2+2x+14y-3=(x-2y+3)(x+4y-1)。特殊值法也叫取零法,这种方法在因式分解中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帮助学生找到其他的解题思路。

4.巧妙转换,过渡求解

在解数学题时,即要对已知的条件进行全面分析,还要善于将题目中的隐性条件挖掘出来,将数学中各知识之间的联系巧妙的运用起来,用全面、全新的视角来解决问题。例如:已知:AB为半圆的直径,其长度为30 cm,点C、D是该半圆的三等分点,求弦AC、AD与弧CD所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本题需要解出的是一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可能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就是将CD连结起来,将其转变为一个角形和弓形,两者面积之和就为该题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半径这一已知条件加以利用,帮助其将另外两条OC、OD辅助线连结起来,将题目要求解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转化成求扇形OCD的面积,这样该题的解题思维就能一目了然了。

结束语

初中数学解题有的不只一种解法,有的数学题用常规方法解决不了,要用特殊方法。因此,解数学题要注意它的灵活性和技巧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对解题技巧的钻研,并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寻找解题技巧,提高解题效率,增强学习数学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殷惠琴.初中数学开放题教学初探[J].文理导航(下旬),2012,(07).

第8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数学基本功 内涵 存在形式 培养策略

一、引言

学生数学基本功扎实,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能够牢记数学基本概念;能够熟练地运用基本法则;能够灵活、正确地进行代数恒等变形;能够准确、迅速地进行数值计算;能够细腻、精确地完成作图、操作;能够规范、严密地表达几何证明的过程……学生数学基本功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许多一线数学教师的不懈追求。

二、数学基本功的内涵及存在形式

(一)内涵。

数学基本功内涵丰富,数学教育专家认为,学生的数学基本功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当属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内容。例如,数与代数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空间与图形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等。“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获得的、对于数学活动方式——包括探究知识的途径和使用的工具、表达事物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方面的倾向性选择。数学活动经验具有典型的个性化色彩,它对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积累有效的数学活动经验对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数学基本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形式。

数学基本功通常以具体的知识点、技能或方法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相关知识结构中。譬如,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功以代入消元法、加减消元法的形式存在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知识结构中;确定一元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基本功以顶点坐标特征和解方程(组)的形式存在于函数知识和方程(组)的知识结构中;证明三角形全等的基本功存在于三角形的知识结构中……

实践证明,许多基本功较好的学生,其知识结构里最为有效的并非是以孤立形式存在的、最原始“知识点”或“基本技能”,而通常是以一组相关的基础知识、技能,经过某些数学关系串联而成的、伴以某些特定经验背景的“基本功模块”形式存在的。通常,这些“基本功模块”可以直接服务于特定的数学任务,而且多以程序化的方式存在于学生的知识结构之中。它们一旦被“激活”,便以程序化的操作步骤呈现在学生数学活动成果中。例如,当学生面对“讨论一元二次方程mx2+4x+2=0在m为何值时有两个根、一个根、没有根”这样一个问题时,有效的“基本功模块”会以“韦达定理—求根公式—解不等式”等步骤呈现在脑海中,使得学生能够及时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及具体的操作程序。

三、加强初中学生数学基本功培养的策略

(一)数学基本功的培养应分阶段、循序渐进地实现目标,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基本功的形成与发展常常需要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相同知识、技能或方法的学习所带来的困难也不尽相同,发展的速度也不一样。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允许他们在相同的数学基本功的发展方面,有着不同的发展速度。例如,就几何基本功的培养而言,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几何证明问题时,常常会将注意力放到寻找“命题的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之上,而对于怎样规范地表述证明过程则需要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一方面,这些规范表述是成人规定的,另一方面,使用抽象的、形式化的语言、符号,对学生也是一种较高的要求,毕竟他们的抽象思维发展尚不到位。因此,教学之初,不要设置逻辑关联步骤较多、过于复杂的证明问题,也不宜对证明的规范表述提出过于苛刻的要求。

实践证明,对学生数学基本功的培养分阶段提出相应的要求,体现出循序渐进的特点,能够避免过多的枯燥训练所导致的学习兴趣低下的问题,有效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方式及训练形式应追求多样化,以优化训练的效果。

学生数学基本功的发展过程,往往要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漫长过程,而且这样的过程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层次感:操作对象从单一到多样,操作步骤由少到多,操作程序由单一到复合。因此,教学过程中需要有讲解、单项训练,乃至综合性的训练等一系列教学方式,以适应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从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单一的“例题讲解—模仿训练—熟练操作”的数学基本功发展模式,已经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了相当程度的“厌倦”、“漠视”等情绪,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一种“大脑疲劳”——同样反复的操练使得思维不再注意正在进行的操作,也因此而使得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低级”的错误。

事实上,数学基本功的训练并非只有“操练式”这一方法,其训练形式应追求多样化,采用不同的训练方式,以改变单一的方式导致“大脑疲劳”情况的出现。比如,采用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小组竞赛、计时比赛、同伴改错、错解分析等形式,以活跃训练气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还常常使用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变式教学”。变式教学通过对某个基本问题结构的不断改变,可以引出新的问题,寻找新的解决途径,以帮助学生获取解决一类、甚至几类相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提高学生的数学基本功。关于“变式教学”的讨论和实际做法有很多,比如:通过去除概念中的非本质因素,如改变三角形边上垂线的标准形式,改变一元二次函数的标准图形位置,改变一元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标准表达形式,等等,以形成对原问题更深一层次的理解。

四、结语

学生数学基本功的发展必然经历着由“形成”到“熟练”的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的难度,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以帮助学生掌握《数学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重要的思想方法、基本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第9篇:初中数学教学常规要求范文

本人以前从事过高中物理的教学,了解高中物理的教材、教法和学法。现又从事初中物理的教学,对初中物理教材,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和习惯都非常了解,深感初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存在着“跨度”和“台阶”。我近年来进行了初高中物理教材、教法和学法的比较研究。分别与高一学生和高中物理教师进行座谈、调查问卷,分析了出现“台阶”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一、教材因素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现象比较直观,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重在定性研究并以识记为主,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形象思维居多。现象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通俗易懂,学生容易阅读。

高中物理教材内容较初中深入许多,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设、逻辑推理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易读懂。

二、教师因素

一般来说,高中物理教师常年在高一和高三之间进行“小循环”教学,很少老师是从初二教到高三进行“大循环”的。这使高中物理教师对学生们在初中时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习惯了解较少,对学生们初中物理的掌握程度了解较少。当学生们刚跨入高一,物理老师就是以高中物理的要求和方式、方法来进行教学,致使学生们缺少一个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阶段,这也是形成学生们畏惧物理的原因之一。

三、学生因素

1.学生从初中到高中心理上的不适应

学生刚从中考备考的紧张气氛中释放出来,想松一口气,但是高中的学习生活开始了。这时学生处于较为陌生的环境中(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还没有完全适应。从心理变化来看,高一学生正处在从少年向青年的过渡转折期,心理具有强烈的闭锁性。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在学习上缺乏交流,有问题羞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致使学习上积累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这段时期学生情感易于冲动,如果对教学不适应,学习中遇到困难难以自己解决,就容易出现“厌学”或“弃学”现象。

2.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思维习惯转变的不适应

心理与教育学的理论告诉我们:初中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形象思维多于抽象思维。高中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形成的关键时期,抽象思维多于形象思维,动态思维多于静态思维。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一个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和现象,所以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而在高中较多的是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推理,在学生的思维活动中呈现的是经过抽象概括的物理模型。因此,对学生的推理概括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特别是要具有科学想象能力。刚从初中升上高中的学生大多不能一下子适应过来,就会出现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的现象。

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些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3.学生对高中物理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内容较少,涉及的问题简单、直观、具体形象,变化不多。在课堂上老师讲得细、练得多、归纳全。学生课后只要背背概念、公式,记记例题类型,一般考试都没多大问题,养成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写什么就抄什么,不习惯于复杂计算,也不习惯于独立思考,形成学生紧跟老师转的学习习惯。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课后反思、自我消化的能力。

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概念多公式多,物理规律复杂,表达方法灵活,对数学能力要求较高。高中物理学习要求学生勤于思考,注重理解,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物理思考方法。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而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4.学生数学知识和数学解题能力不适应高中物理教学要求

高中物理对学生运用数学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1)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明显加多加深。

(2)用函数图像表达物理规律,描述物理过程。

(3)矢量进入物理规律的表达式。

初中学生升入高一时,无论在掌握的数学知识量上还是对已学数学知识应用的熟练程度上都达不到高中物理所需。例如在运动学中用v-t图像的斜率求加速度,而此时学生还没有学过斜率概念;在运动和力的合成分解中要用到三角函数知识,而此时学生只学过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定义,一般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公式都还没有学;学了十几年标量的学生要面对矢量,这又是一个较大的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