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人体健康的条件精选(九篇)

人体健康的条件

第1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关键词 健康 健康第一 流变 学校体育 现实意义

一、“健康第一”的流变

自远古时代到现代社会,健康一直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健康第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生着变化。远古及古代的生存条件恶劣,跑得快、跳得远、投得准等这些原始状态的“健康”是生存下来的必备条件;追溯到我国的现代,健康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权利,此时的“健康”主要指生物学意义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再到当前社会,物质条件的富足,交通、通讯等条件的便利,健康内涵进一步延伸,相应的,“健康第一”也在发生着变化。

1.古代基于生存和长寿需求的“健康第一”

“健”的篆体写为“ ”,字意为:一个人的腰身高大魁梧、强健有力。“康”的甲骨文写法为“ ”,造字的本意是:一个人俯下身子拿水桶在井里打水(见《说文解字》)。从古人造字的本意上来讲,当时的“健康”是指人的体型高大、健壮有力。在古代通常把肌肤光滑有弹性、血脉通络畅达、筋骨坚固强壮、心态平和清静、精气通和畅达作为健康的标志(见《吕氏春秋・达郁篇》)。可见,在古代“健康”主要表现在身体魁梧、精神抖擞和体内循环通泰三个方面。

远古时代生活条件极其恶劣,人类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少食、少水、缺少居住条件、周围猛兽虎视眈眈,唯有具备力量大、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能攀爬、射得准等条件,才能生存下来。此时的“健康”仅仅停留在生存和生活需要上的、最低端的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

到殷商时期,人们生活中已有“五福”和“六极”的常识,开始有了模糊的健康和长寿意识。在西周和春秋时期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当时贵族阶层已经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内容。史料记载:孔子在传教的过程中不但传授射、御两项内容,还开设了登山、远足等科目。“五禽戏”、“导引术”和“吐纳术”等运动项目已经逐渐成为人们健康的一种手段,运动是维系健康的手段也已经得到较为广泛的认识,并且运动的强度和运动量也开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远古时代“健康”就是存活下来,近古时代开始有了健康长寿意识,并有了维持健康的手段,并开始注重运动量和强度。此阶段健康已被看作是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事情,此时的“健康第一”只是模糊的意识形态。

2.现代人权、人格视域下的“健康第一”

在古代,运动已经成为维持、达到健康的一个手段,这些都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直到近代,健康的含义才逐渐得以明确,健康不仅是一个人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时代赋予每个人的权利。马克思曾提出健康是人权的第一位,并说适龄儿童的全面发展不但要让他们参与生产劳动,还要把智育和体育加入到教育的过程中来。列宁也曾把健康的身体比作为青年一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条件[1]。可见,健康作为人的权利得到世界的承认,健康作为第一位的意识也深入人心。

著名教育家和革命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青少年要注重健全人格、完全人格的培养[2],人格的培养是教育的主要任务[3]。他认为养成完美人格,首先是体育的发展,然后才是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他曾说健康的思想来自于强健的身体[2]。蔡元培先生认为体育除具有健身功能外,人的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发展都离不开体育,体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蔡元培先生“健康第一”的思想意识已经形成,也是我国教育界“健康第一”理念的首倡者。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我国提出“健康第一”的第一人,他把健康看成教育和生活的出发点,看成是德育和智育形成的基础。他认为生活的意义在于有健康的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的人。他把“健康的体魄”作为“生活教育的五目标”的首个目标。他认为身心合一、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在育才学校创办的过程中,他把全校师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提出“健康第一”的口号[4]。他推崇学校教育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德智体三育并重,坚持“健康第一”。在《每天四问》中把对身体的进步作为第一问,因为“‘健康第一’,没有身体,一切都完了”[5]!陶行知先生明确地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确立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并且,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健康第一”具有较为深远的社会学意义,他所说的“健康”是人民大众的“健康”,而不是古代所谓的上等人或贵族所追求的“健康”。

同志是我国现代体育的重要倡导者之一,当他看到“民族日趋轻细”[6]的国民体质状况时,疾呼“吾尝…变从民质…”[7]。他明白之所以民族造成“轻细”的“体质”,是由于对体育的“真义”和体育课之价值认识不足所导致的[8]。为纠正重德智而“略于体”的状况,同志倡导“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强调德、智、体是同步发展的,且“德智皆寄于体”[6]。皆因体育是载知识的“车”,寓道德的“舍”。故,“善其身无过于体育。体育…占第一之位置…学问道德…收效远”,“其身善者,他事亦随”,“勤体育”致使“筋骨强”,“筋骨强”则会“体质变”,“弱可转强,身心可以并完”[6]。的“健康第一”体育观是宏观的、辩证的体育观,是唯物主义思想意识形态下的真义体育观。

从蔡元培的全人教育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再到的真义体育,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体育观已经逐步形成,并日趋清晰。“健康第一”不再仅仅局限于个体生物学意义上的健康,而是上升到个体权利的层面,开始上升到人民大众的层面,“健康第一”的社会学意义逐步提升。

3.当代社会健康多维度背景下的“健康第一”

世界卫生组织(WHO)1947年把健康认定为:“不再仅仅指身体没有疾病,而是个体表现出来的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完备状态。”[9]并相继确立了健康的十条标准(见表1)。1968年WHO提出:“健康就是身体精神良好,具有幸福感。”把个体的主观感受――“幸福感”,加入到健康的内容,健康的内涵进一步扩大。20世纪90年代,WHO又将道德的健康划入健康的范畴,强调完全健康的人不仅是心理的健康、身体的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融入能力,而且同时也要具备健康的道德(见图1)[10]。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134个国家的代表,1978年在前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的首府阿拉木图召开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会议明确了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制定并通过了国际卫生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阿拉木图宣言》。明确指出:健康是每个人的基本人权,提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一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性卫生目标。将健康作为一种人权,在全世界范围内以文件的形式进行传达,这在国际上实属首次,健康的高度由生物学、社会学高度提升到政治的高度。

由此可见,随着“健康”内涵的变化,相应的“健康第一”的内涵也在发生着变化。从古代生存意义上的“健康第一”,到近代生物学意义的“健康第一”,再到现代多维度的“健康第一”。随着“健康”内涵从单纯的身体层面过渡到身体和精神层面,又上升到人权和道德层面。“健康第一”不但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权利,人人都有追求健康、享受健康的权利;而且,“健康第一”又是赋予每个人的一种社会义务,人人都要具备健康的道德情操,人人都要具备为社会的发展、中国梦的实现而奉献的精神。

二、“健康第一”在学校体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生的健康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重申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要在学校教育中切实负起学生健康的责任,肩负起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助其掌握运动技能的重担。国务院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再次强调“健康第一”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责任,学校体育一定要担负起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习惯的责任。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改革方向,学校体育“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11]。强调学校体育教学工作要围绕学生的“健康”这条主线开展,并确立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五大领域目标[12]。足见,当前“健康第一”理念在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学中的现实意义是何等重要!

“新课改”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学手段的选择、教学内容的优化等方面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但在提高学生体质状况上还略显力不从心。据1985年至2006年期间对我国青少年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普查的情况看,截至2006年,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连年下降的水平。为改变这一现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于2006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要求自2007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行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出要广泛传播“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等理念深入人心。为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再次郑重提出:学校教育要严格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具体工作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要把增强青少年体质作为基本目标之一。

在严格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一系列举措下,青少年体质状况得到很大改观。2010年我国青少年体质第6次普查结果显示: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有所改善,中小学生体质连年下降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处于下降的趋势[13]。充分说明我国学校体育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提高我国青少年的体质,2012年10月22日国办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学生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意义。

我国青少年体质状况不容乐观,提高青少年体质任重道远。要改善这一现状,学校体育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不动摇,学校体育要切实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创造便利的条件。同时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健康第一”的导向性作用,引领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向“关注青少年的体质状况改善,引导他们向往和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陶克祥,周志俊,周坤.陶行知健康第一思想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体育科技,2005(1).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 何叙.中国近现代体育思想的传承与演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

[4] 潘明,鲁月强.论陶行知的健康教育思想[J].体育学刊,2002(3).

[5] 陈波.陶行知教育文选[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6] .体育之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7] 萧三.同志的青少年时代[M].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

[8] 中国近代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9] 郝树源.论体质与健康[J].体育学刊,2002(2).

[10] 胡小明.体育与健康新论[J].体育与科学,2005(1).

[11] 梁立启,邓星华.国外学校体育思想的传入及其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3(5).

[12] 毛振明,王小美.体育课改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第2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虽然大家对健康权作为人权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在健康权的实现过程,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对健康权的具体内容的理解也不一而足。如美国学者EdwardV.Sparer认为“如果狭义的使用健康权,那么它意味着,当人生病或者不舒服的时候,有权获得医生的服务,在紧急情况下,也能享有这种服务;如果广义地使用健康权,还应该包括健康的前提条件,通常是环境条件,如清洁的空气和水,住房条件,工作条件,足够的收入和个人的健康习惯。”另一位美国学者利AmandaLittell认为“健康权至少包括通常的、无限制的健康维护权,医疗保障权,基本医疗需求权,医疗保险权及其他内容”。中国学者林志强认为“鉴于健康权兼具积极权利和消极权利的性质,从结构上看,健康权的内容应由消极和积极的两方面构成。应当包括消除危害健康危险请求权、正当防卫权、医疗权、基本药物获得权、环境健康权、职业健康权、生殖健康权、性健康权、公共健康权、获得医疗救助权、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权等。”我们认为,为使得健康权的保护能实现预定的目标,确立健康权的实现标准是一项基本工作。“如果从动态的视角考察如何建设健康权,那么健康权在量的方面受到尊重、保护和促进的程度可以视为健康权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说,健康权的实现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健康知识的普及。公民应该基本拥有基本健康知识,并且能把其视为基本的权利。国家和社会有义务有能力通过各种渠道向公民提供有关健康的基本知识。二是初级保健的保障。初级卫生保健是指最基本的人人都能得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人民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卫生保健服务。1978年,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简称阿拉木图会议)。会议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明确指出:推行初级卫生保健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的关键和基本途径。作为WHO的发起国和主要成员国之一,我国政府于1986年明确表示了对WHO倡导的全球战略目标的承诺。三是基本医疗待遇的获取。每个公民都有在生病后得到医疗保障的权利。医药卫生问题包括谁来提供医疗服务和谁来支付医疗费用两个方面,前者是医药卫生事业问题,后者是医疗保障问题。医疗保障的主要目标是合理组织财政资源,满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资金需求。四是公共卫生权利的保护。传统的公共卫生主要是指传染病防治和环境卫生改善。现代意义上所指的公共卫生已超出了这个传统定义,从专业角度来讲,至少应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影响健康的社会事件的防范(如车祸、中毒等),卫生管理(含立法、规制和监督)、食品卫生和营养、环境(空气、水等)卫生、职业和劳动卫生、妇幼和青少年卫生、放射防护卫生以及健康教育等门类。上述标准只是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标准,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健康权的标准也应当逐步更加丰富,健康权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得到实现。

二、健康权实现面临的困境

健康权的实现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相关制度设计。健康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项基本人权,也在于它直接影响到其他社会经济权利的享受。同时,健康权的享有又受制于其他基本人权的实现状况。目前,在我国,健康权的实现存在两个方面困境。一是制度保障的不足。首先,我国宪法没有对健康权的独立的明文宣示,只规定相关的保障措施。第21条规定了国家保障一般公民健康的举措,第25条、第42条、第45条承认了国家在维护健康方面的责任,第36条、第49条规定了特定公民的健康保障。这样笼统的规定导致学界对健康权与其他权利界限不清。其次,在医疗保障制度上我们也存在着先天不足。医改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保障水平总体不高,人群待遇差距较大。医疗保险虽然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但仍有1亿多人没有纳入医保体系,得不到基本医疗保障。而且筹资和保障水平总体不高,部分重病患者参保后个人负担仍然较重。医疗保障范围以住院为主,常见病、多发病的门诊医疗费用统筹正在推进过程中;另外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保障水平不均衡,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待遇明显低于城镇职工医保,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待遇水平落差较大;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只有部分人群有补充保险,商业保险产品与基本医疗保障衔接不够,医疗救助的能力也有限,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权利冲突的尴尬。在某种程度上,健康权的实现依赖生命权、教育权、工作权、住宅权、环境权、参与权、结社、集会和迁徙自由权等的实现。同时,健康权在实现的过程中又面临着与其它权利有冲突的困境。尤其在遭遇以下权利时冲突明显:医院经营权、知识产权、发展权等。健康权与医院经营权的冲突,当健康权与其他基本人权之间存在竞争关系时,对健康权的保护就可能陷入进退两难的处境。当健康权和医疗机构的经营权发生冲突的时候该怎么办?这两种权利在实践中经常发生冲突,但迄今仍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健康权在实现过程中除了与医院经营权发生冲突之外,有时候还会遭遇与知识产权的冲突。中国卫生部的报告指出,中国自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以来,截至2012年12月,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近50万例,迄今为止世界上尚无有效的药品可以充分治疗艾滋病,主要的治疗方式是以抗滤过性病毒的药品抑制艾滋病毒及其并发症。然而由于此类药品价格昂贵,发展中国家有能力获得所需药品的患者非常少。造成药品价格昂贵的原因主要是专利药品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药品的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

三、健康权的实现途径

综上所述,虽然健康权是基本人权已经在国际社会基本达成共识,在我国也获得认可,但是健康权无论在国际还是国内都未得到很好的实现。我国是一个高度重视人权理论和人权制度保障,不断发展人权事业的国家,对社会权的优先保障是国人对人权基本的理解和做法。近年来,国人的法治观念、人权观念显著增强,对权利的需求尤其是对社会权的需求不断增加,政府应努力保证人民享有这些不可剥夺的人权。我国政府在2001年3月还批准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并作出庄严承诺以履行责任。因而,国家更是负有不可推卸的法律义务采取措施保证将公约所规定的社会权在国内法层面上实施。

(一)从宪法上确保健康权的地位

在宪法中明文载入健康权是健康权得到有效尊重、保障与实现的选择,是人权保障的宪法原则的体现,是道德权利到宪法权利再到实际权利的逐步实现的保障。根据EleanorD.Kinney和BrainAlexanderClark两位教授对二战后世界各国宪法条款的研究,当今世界上67.5%的国家宪法中都规定了健康权相关内容。目前我国宪法上有多个条款可以作为健康权的依据,其规范内涵是:公民健康不受侵犯(第33条第3款,第36条第3款);公民在患病时有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照护、物质给付和其他服务(第33条第3款,第45条第1款);国家应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体育事业,保护生活和生态环境,从而保护和促进公民健康(宪法第21条、第26条第1款)。为确保健康权的真正实现,我们应该在宪法中明确指出健康权作为基本人权的存在。

(二)深化医疗保障体制改革是健康权得到切实实现的基本制度保障

在已有医疗保障体制的基础上,我们要扩大覆盖面,尽快实现全民医保的目标;提高并均衡医疗保障待遇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改进医疗保险服务,方便参保群众;设计紧急救助制度以解决需要得到紧急救助的患者由于无钱医治而被医院拒绝治疗的情况。

(三)确立健康权优于知识产权的原则,建立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

2001年11月14日,WTO部长会议在多哈通过了《TRIPS协议与公共健康多哈宣言》,对知识产权与健康权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多哈宣言》第二段和第三段强调知识产权保护对研制新药的重要性,指出TRIPS协议的实施应有利于现有药品的获得和新药的研发,但更强调采取措施保障公共健康的重要性。第四段第一项重申成员方有权采取“保护公共健康”的措施,TRIPS协议将不会与公共健康产生冲突,如二者产生冲突,知识产权也不宜成为实现公共健康政策的障碍。各成员方依此有保护公共健康及促进全体国民取得药品的权利。第四段第二项强调,为保护公共健康,各成员国可以充分利用第五段弹性条款的规定,采取诸如强制许可等措施,但各弹性规定所含的条件或限制仍应被遵守。第六段和第七段重申发达国家成员方应就鼓励其企业和机构向最不发达国家转让技术做出承诺,并且督促TRIPS理事会探求解决药品可及性问题的办法。我国专利法承认专利强制许可的有限使用,并规定了颁布专利强制许可的部门。专利法第49条规定:在国家出现紧急状态或者非常情况时,或者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可以给予实施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05年11月29日了第37号令:《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办法》,该办法于2006年1月1日生效。该办法根据多哈宣言和总理事会决议的有关精神和规定,对涉及公共健康问题的专利实施强制许可的条件、程序做了较为详细的规定,对传染病、药品做了明确的界定,为我国在应对公共健康问题时所能采取的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具有非常重大的积极意义。

(四)采取具体措施,提供实现健康权的基本前提条件

为保障健康权的实现,还需要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做如下具体工作:首先政府需要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来改善医疗条件和初级卫生服务,进行治疗保健和预防保健;其次,政府还需要提供实现健康的基本前提条件如适当的卫生设备、安全的饮用水、适当的环境卫生和职业卫生、有关健康的信息、交通和通讯设施、增强人民体质的政策和设施、实现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强科学研究和专门人才培养、实施公共健康危机时的专利强制许可制度、推动国际交流合作、通过经济增长来创造条件而逐渐实现健康权等。

(五)制定保障健康权的相关法律规范,完善保障健康权的法律制度

从《公约》的有关规定可见其对健康权的态度是“承认”、列举“行动计划的义务”,该义务属于《公约》中最低标准义务,要求国家必须尽最大努力立即或者尽快实现,不能以《公约》中“最大能力”和“逐步实现”,和国内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现状为借口而有所减损。但我国仅仅在宪法中原则性的提出健康权问题,并没有实体法和程序法保障健康权的实施,相应的法规缺位。而没有相应程序规定的权利是一种纸上的权利,无法产生实际人权保障作用。因而有必要制定并完善健康权保障的相关法律规范,明确公民请求国家积极行为的启动程序规定,使得健康权的实现真正有法可依。对于国家而言,资源限制虽然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并不是决定能否对健康权这类的经济和社会权利进行保障的决定性因素,在许多情况下,经常是一些诸如政治制度或者社会管理水平等资源以外的东西造成诸如健康权之类的经济和社会权利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而且,资源受到限制并不意味着就不能对经济和社会权利进行最低限度的保障。保障与否和保障水平的高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只能说是能影响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水平的决定因素而不是能否进行保障的决定性因素。在更多的时候,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的缺乏或者不足主要的原因并不在于资源的限制,而在于许多政府缺乏必要的政治意愿,许多资源充足的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权利保障方面仍然存在严重问题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四、结语

第3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出路

中图分类号:C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2-116-03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本文采用SCL-90问卷,调查对象为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的学生,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25份,统计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回收率91%,对问卷调查的数据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从各因子得分(见表1)的总体情况看,高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敌对、强迫症状、精神病性、偏执、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分≥2分的检出比率为70.4%,因子分≥3分的检出比率为39.8%。各因子得分与国内成人样本常模的比较(见表2)显示,高职院校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的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常模,阳性项目数和总平均分也显著高于常模。从分析的结果可知,人际关系敏感、情绪困扰、生活适应力差、精神状态不佳、人格不健全是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是困扰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瓶颈。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调查。为了深入了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通过自编《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和访谈调查,选取陕西省五所高职院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300名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291份,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95.3%。访谈调查自定提纲,对五所高职院校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8位教师进行访谈,从教师的角度深入了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卷涉及五个方面的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

问卷调查显示: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上,将近61.5%的学生肯定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25.4%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13.1%的学生认为不重要;有31.6%的学生不太了解心理健康教育,36.4%的学生了解一些,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有32%。在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评价上,65.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22.3%的学生表示一般满意,比较满意的学生只占12.4%。在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度上,80%以上的学生不太满意,认为满意的学生只有10.3%。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由高到低排列如下:学校领导不重视(35.4%),学校缺乏专业师资队伍(29.9%),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和设施不足(18.2%),学校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16.5%)。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期望上,有33%的学生希望学校多种方式相结合,有27.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资的专业素质,有23.2%的学生希望提高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有16.6%的学生希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氛围。

教师访谈的主要内容如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成立的时间较短,相关制度、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学校每年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大多在生均2元以下;硬件设施方面,有独立的办公场所,缺少活动场所,心理测评的专业工具欠缺、手段落后;每学期开设有2-3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没有固定教材,授课方式以讲授法为主,考核方式大多采取撰写论文和卷面考试方式;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平均1-2名,以心理学或教育学本科为主,兼职教师大多为政治辅导员,年龄在30岁左右;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心理档案,但对问题学生的跟踪干预明显不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集中在5月和11月,活动的数量较少,形式单调。

2.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首先,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高职院校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观念落后。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际工作的开展多流于形式,缺乏内容;对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准确,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对象的侧重点是“问题学生”,忽略了对正常学生的教育引导;混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和心理健康教育万能化的倾向;忽视教师的心理健康。由于心理负荷长期超载,教师缺乏对学生关爱、理解和引导,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容易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尊心,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其次,客观条件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高职院校发展历史较短,文化底蕴薄弱,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办学理念和经验都比较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乏力。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不足和硬件设施缺乏,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的设备、技术、工具和场所非常有限,工作条件和环境比较差,教师的地位得不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短缺,专业教师人员严重不足。为开展工作,很多教师未经培训就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任,一些教师虽然参加过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但也是培训期短,专业化程度低,从而造成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不高;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不健全,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管理规划之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导致相关部门责任不清,互相推诿,执行不力,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三、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出路

1.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观念是实践的指南。落后的意识和观念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被忽视,心理健康教育长期处于从属地位。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纠正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的误区,需要转变思想观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意识,转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我无关”的思想观念,通过管理激励和提高管理水平,使每个教职工都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和任务,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树立良好的师德意识和观念,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从事思想政治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教师,工作涉及面广,和学生的交往最多,最了解学生。辅导员教师要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与辅导。例如,在学生的生日送上真挚的祝福,在生活和学习上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经常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时刻感到被关心与尊重,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成长空间和环境,不仅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和操作性,还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融合。

2.建立立体多维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稳定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当前,高职院校非常缺乏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配备足额的专职工作人员的条件还不具备。组建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多数兼职教师为协助力量,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比较符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应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习,加强各院校间的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提高师资的素质和力量。专职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设计,兼职教师协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第二,加强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经费投入和硬件设施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保证。学校需要明确规定经费的具体来源和金额,专款专列专用,并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管理,避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延误教育。改善硬件设施条件,提供足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场所和活动场所,配备齐全所需的设备、技术和工具,在硬件设施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规范化是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包括建立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为核心、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依托、以院(系)为单位、以班级为阵地的四维一体多层次教育服务体系,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体系等。尤其需完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以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为辐射点,多种教育方式齐头并进,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第四,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学生的心理是在学校、家庭、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仍将家庭作为自己情感的“避风港”,遇到问题仍然需要父母的支持与帮助。建立与家长联系机制,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通过新生家长见面会和现代通信手段向家长宣传心理保健知识,协助家长改善对子女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提高家长在培养孩子心理素质方面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培养人才的需要让学生在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和顶岗培训,校企同心协力,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创建和谐宽松环境氛围,尊重学生,引导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摆脱自卑感,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是拓展高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途径的新举措。

3.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之中。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相比,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能充分调动学校的各种资源,保证教学的时间和质量。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导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必修课为主,以选修课、团体辅导、活动训练为辅;内容趋向多元化,包括心理健康相关理论知识和一些心理技能训练,覆盖各个年级和各个群体;授课方式要多样化;考核要人性化、客观化。在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4.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与学生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校园文化以形象直观的表达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各种可感可知的情境之中。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第4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长期以来,卫生部高度重视学校卫生工作,坚持把学校卫生作为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研究出台了许多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学校卫生的指导与监督,促进学校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借此机会,我代表教育部,向卫生部及地方各级卫生部门的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学校卫生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们、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1 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健康成长,十分关心学校卫生工作。特别是去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问题,颁发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规格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中央7号文件,强调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卫生工作,为学校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坚持一手抓学校体育,广泛开展了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一手抓学校卫生,积极开展平安文明健康和谐校园创建活动,推动学校卫生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加强了学生的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安全教育,培养了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习惯;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改造农村学校校舍,农村中小学校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食堂、饮用水和厕所等卫生设施得到改善;积极推进加强学生营养餐等营养干预措施,向农村贫困学生发放生活补助费,促进了学生营养水平和体质健康的进一步提高;认真落实《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学校卫生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学校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的结果,凝聚了教育战线、卫生战线特别是学校卫生工作第一线老师们和同志们的心血和劳动。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历史新阶段。要实现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关键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中一项重大的任务就是要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素质。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学校卫生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一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青少年健康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关键。它不仅关系每一个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人成才,关系每一个家庭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和国家综合实力。全面小康,必须全民健康。必须把提高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础性工程,把学生健康成长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工作的基本要求,这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

二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责任。教书育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完成好这个根本任务,一定要贯彻的指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安全第一、健康第一,责任重于泰山。健康不保,何谈教育。生命不保,何谈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对于教育和学校来说,就是要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始终把学生健康放在第一位,时刻把学生安全放在心上,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要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紧迫程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青少年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突出问题。比如学生视力不良比例居高不下;不重视科学营养,肥胖和超重比例上升;学校卫生安全存在严重隐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学校卫生事业依旧整体薄弱,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不适应,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不适应。解决这些影响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深刻认识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进一步增强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 明确任务,切实把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中央7号文件明确了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任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加强学校体育与卫生的政策措施,每一条要求都很具体,都有非常强的操作性,都要逐条予以贯彻落实。

第一,要切实加强学校公共卫生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学校是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青少年是各种传染病易感人群,做好学校卫生安全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要以卫生防疫和食品(饮水)安全为重点,抓好安全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安全管理,确保学生健康安全和生命安全。

首先是要牢固树立卫生安全意识,进一步完善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机制。凡是涉及学校安全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主要负责同志,必须亲自抓落实。要重点做好学生食堂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卫生安全管理工作。要抓好学校饮食、饮水卫生的规范化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措施。要认真落实《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卫生和生活饮用水水源的监督检查和安全防范,严防食品中毒和因水源污染造成的疫病传播等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落实学生健康体检、因病缺课登记、学生晨检以及新生入托、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等项制度,把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得更细、更扎实深入;同时还要切实落实好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通报制度,在各类传染病和食物中毒高发季节来临之前,及时做好预警工作。要严格执行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确保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够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使患病学生得到及时治疗。

总之,千方百计地把学校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比例降下来,这是评价学校卫生工作的硬指标,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

第二,要大力加强卫生校园建设,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为学生提供一个卫生安全、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是教育的职责所在。

要广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树新风活动,要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努力改善学校卫生条件,认真搞好校园环境卫生,使学生在干干净净、清清洁洁的校园环境中,体验文明卫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公共卫生习惯。

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疾病预防、科学营养、卫生安全和禁毒控烟教育,注重从小培养青少年健康意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根据青少年青春期特征,做好心理健康、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重点抓好科学营养和预防近视工作,促进学生健康素质的提高。确保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抓好两项重要工作,一是提高学生营养水平,二是保护视力和预防近视。

加强学生营养工作,一是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大力倡导科学营养,教育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二是要下大力气办好学生食堂。学校特别是农村寄宿制学校要因地制宜,进一步改善学生膳食结构,满足就餐学生生长发育需要。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推进学生营养配餐等营养干预措施。三是要认真落实中央的"一补"政策,切实保证农村寄宿制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基本营养。

降低青少年近视率,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落实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方案》。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要继续改善教学卫生条件,确保照明、课桌椅达到基本标准,改善学生用眼卫生条件。要及时提醒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阅读、写字姿势,确保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养成科学用眼习惯,自觉加强对视力的保护。

第四,完善和落实各项制度,为开展学校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健康体检是加强学生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加强对学生卫生、保健和营养指导的重要基础。今年5月,卫生部、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对健康体检项目、经费解决途径、体检机构资质、健康检查结果反馈与档案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认真组织和落实好学生的健康体检工作。今后,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学生健康档案,根据学生健康体检结果和体检单位给出的健康指导意见,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促进学生健康的措施。

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是教育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监测,对监测结果及时予以公告,并作为评价地方和学校工作的重要依据。

3 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努力开创学校卫生工作的新局面

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实现学校卫生工作总体要求,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学校卫生工作是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重点,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行政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责任意识,密切配合卫生行政部门,通力做好学校卫生工作,确保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狠抓落实。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学校卫生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教育发展整体规划,作为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任务。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密切联系本地区的实际,研究制订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具体方案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职责,建立和落实工作责任制,狠抓落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主动工作,加强联系,沟通情况,密切配合有关部门切实加强学校卫生工作。

第二,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学校卫生工作保障机制。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落后是影响青少年健康和学校公共卫生的重要因素。中央7号文件对学生卫生设施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5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卫生部颁发了《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进一步加大对学校卫生设施的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村学校卫生设施和条件。中央财政已经将农村学校食堂、饮用水设施、厕所、操场的建设纳入到相关教育工程规划中,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和管理,使学校的卫生设施尽快达到标准要求。

要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规定,设立卫生室,加强学校卫生人员队伍建设。要采取多种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学校卫生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第5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关键词:农村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开发策略

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新校本课程的支持。一直以来,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比较落后,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存在开发力度不足的状况,教学效果没有达到社会大众的期待。开发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是推动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事业进步的重点。

一、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现状

1.体育教育资源限制了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

我国的许多农村中学缺少基本的体育教学条件。从体育师资力量来看,农村的一些中学都是一师担多职,缺少专业的体育教师。从场地器材条件来看,农村中学缺少较先进的体育器材,操场的大小不足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从经费角度来看,农村学校没有充足资金加强设备的更新以及人才引进。

2.缺少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政策与领导的引导

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在我国的开发起步较晚,加之缺少充分的计划以及组织,许多农村中学的管理者对校本课程的认识较少。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体育教学与学生的升学率无太大关系,这使得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缺少政策上的引导,在实施中会遇到没有方向的困难。

二、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1.改革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条件

教育部门要重视农村教育改革,给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走进农村。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待遇以及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地位,让体育教师感受到体育学科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农村中学体育器材的优化升级,让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许多项目得以实施,给课程开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从经费上来讲,除了政府的支持,农村学校要做好资金的自主引入,利用各项社会资金建立体育专项费用,从而保障创新型体育活动的开展。

2.要做好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引导工作

学校管理者要重视中学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引导,让全体体育教师认识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重要性。组织全体体育教师共同探究体育学科中的教学重点,设置正确的教学目标,秉承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学校的体育教学条件设计校本课程。除此之外,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呼吁力度,以文件形式给学校布置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的任务,指明方向,促进课程开发工作的深入开展。

综上所述,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多种教育资源的优化分配,能够提升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农村中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校本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强,更需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创新。只有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得以创新,才能让农村中学体育焕然一新。

参考文献:

第6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公众媒介由于其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具有掌控信息流向的主导型优势,长期以来在传播健康知识、改变健康观念、倡导健康行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成为健康传播的重要和主流载体。因此,充分利用传统媒介开展健康传播仍然是广泛而重要的选择,可使健康传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新媒介已成为健康传播的新兴载体

新媒介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据CNNIC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0%[6]。这使得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网络媒体、手机媒体、自媒体等新媒介有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本研究表明,武汉市疾控中心2012-2013年的以新媒介为载体的健康资讯传播占传播总量的75.20%,自2012年7月开通了官方微博后传播数量大幅上升。新媒介具有信息传播快、内容灵活多样、覆盖面广等优势,尤其是微博和手机短信群发等具有高度自主化、大众化、人性化特点的自媒体(wemedia)[7],使健康教育有了一个面向广大公众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平台,可以随时、自主地开展健康传播。自媒体同时还具有在传播过程中裂变型有效传播的特性,极大地提升了健康传播的效果。2013年全国多省暴发禽流感疫情期间,武汉市疾控中心与大楚网合作,利用腾讯微博平合举行“微访谈”,就市民关心的禽流感防控问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2013年4月10日下午14:00-16:00,仅短短2小时“微访谈”共获得了13万人次的点击量。同时,武汉市疾控中心通过手机短信平台,有针对性地向公众传播健康教育知识。据统计,平均一条短信可向社会人群5万人次,接受率极高,可达到95.00%以上甚至100%,其传播的有效性是其他健康教育载体难以达到的[8]。因此,各级健康教育机构应积极开发使用新媒体,拓宽健康传播渠道,提高健康教育效果。

3健康信息传播可促进公众行为的转变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慢性病已成为导致我国人口死亡的第一原因,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到我国总死亡人数的85.00%。目前,我国每5人中就有1人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研究证实,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是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数据统计显示,在健康传播内容上,以改善健康相关行为为主旨的议题“慢性病防治”和“健康影响因素”,其信息量之和为524条,远高于“传染病防制”的信息量268条。因此,健康传播内容应该从注重“提供生物医学知识”转移到“关注健康影响因素,促进健康行为转变”上去。

4及时把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健康传播时机

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有迫切的信息需求,疾病的暴发原因、传播途径、传播速度、预防措施等都是社会公众急切关心的问题。来自权威部门的权威信息能有效缓解社会公众恐慌情绪,且在危机情景下的健康传播会较常态环境下具有更好的传播效果[9]。因此对于健康传播而言,公共卫生事件既是危机事件更是机遇事件,健康教育工作者要迅速占据主动、掌握话语权,承担把握舆论导向和传播健康相关信息的职责,倡导健康行为,树立健康信念,提高群众抗灾防病的能力,特别是要以此为契机,传递健康生活理念,改变公众相关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健康意识。本研究数据显示,2013年4月健康传播信息130条,占全年21.14%,可能与2013年4月中国多省暴发了禽流感疫情有关。武汉市疾控中心根据疫情态势,积极研判,抓住时机向公众介绍相关知识,传授防护措施,持续开展健康传播,在个人不良卫生行为和不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健康行为,通过报纸、电视、广播、微博等开展了“专家访谈”、“禽流感与食品卫生”等系列宣传,取得良好效果。

5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加强与媒体人的沟通与互动

第7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要获得健康就不能单纯依赖医生的治疗,而是要树立较强的健康意识。健康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化的观念直接影响人类参与健康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加强和提高人的健康意识不仅有利于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培养现代健康意识的途径很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健康的认识论层面培养健康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健康观对健康的衡量标准已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全无病,还要求人在社会适应方面和精神上有一个完好状态。因此,更深层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它包括人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环境健康等。只有用整体健康的观点来认识和了解健康,才能走出认识误区,才能人人享受真正的健康。现代健康意识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意味着人们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上要做出具有根本意义的“模式转换”,意味着现代人需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的完整健康。

从健康的文化层面培养健康意识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起码的需求、有条件决定生产资料的使用方式时。文化因素对健康的作用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对健康的作用常常持续于一个人生命的整个过程,它不仅作用于个人,甚至还作用于整个人群。在经济收入一定的条件下,文化程度或受教育水平不同的人对个人收入的支配方式是不同的,因而产生的健康效果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说,文化知识水平较高的人偏重于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及精神生活的丰富,把闲暇时间作为增长知识和锻炼身体的机会,能健康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收入。他们容易接受和正确掌握卫生保健知识,能更多地了解疾病的危害和预防的措施,主动预防并合理利用卫生服务。人是有社会性的,群体健康是一种社会资源,是生产力,同时也是社会文明进步、民族昌盛的标志。个人作为社会一成员。不仅对个人健康负有责任,而且要主动采取积极的自我保护措施。以健康的生活方式去对抗周围那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尽可能达到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同时也对社会健康承担义务,要关心、维护他人的健康。

从健康的经济层面培养健康意识 经济发展是保障人们健康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可以为人们提供充足的食物营养、良好的生活和劳动条件;可以使卫生投资增加,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人们享受更多更完善的医疗服务;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投资,在学校、家庭和社区进行广泛的健康教育,使人人能接受卫生保健知识的教育,提高健康意识。但经济发展又会给人类带来许多新的健康问题,例如:环境污染以及对人类的自身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破坏。无疑最终要殃及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一项研究表明,上海市2000年由于大气污染而造成的健康损失约占当年GDP的1.6%。此外,社会的日趋现代化及其所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所引起的“富裕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不断加剧。因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考虑可持续性,要考虑经济发展对人类健康的双面影响。

第8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为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卫生工作,保障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提高我县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根据《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安全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现就做好2011年学校卫生工作通知如下:

一、健全学校卫生工作体系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和国家未来的长远大计,也是学校卫生工作的根本目的。各学校校长为学校卫生工作第一责任人,建立分管校长—总务主任—校医(保健教师、食堂从业人员)工作体系,逐级分解落实工作责任。寄宿制学校必须设立卫生室,非寄宿制学校根据学校规模设立卫生室或保健室。

二、积极改善学校卫生工作条件

各学校要对照《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规定的要求,结合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实施教室“光明工程”,采取有效措施,把改善教室照明、宿舍通风、厕所卫生、学生食堂、学校生活饮用水和卫生保健室设施与设备条件作为工作重点,不断改善中小学卫生工作条件。

三、加强学校食品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

严格按照《食品卫生法》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做好学校食堂、饮用水的卫生管理。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和控制。针对常见的流感、麻疹、流脑、腮腺炎、结核病、肝炎等重点疾病积极有效地开展校园内的预防工作。要落实好晨检及因病缺课登记制度,建立以班主任和校医或保健教师为主的传染病监测网络,要管理好日常卫生,认真落实环境和个人卫生制度,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清扫、消毒杀虫工作。切实加强校舍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四、规范学生健康体检和评价

各学校要根据《省教育厅省卫生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健康体检工作的通知》求,建立和完善学生健康体检制度,认真组织开展每年一次的学生常规健康体检,确保学生体检率100%。要加强体检质量控制,及时录入评价体检结果,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反馈给学生或学生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局,做好学生体检数据的情况分析、结果反馈和档案管理等工作。切实做好小学、幼儿新生预防接种证查验登记工作,确保新生预防接种率100%。

五、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1、各学校要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通过学科教学和班会、校会、升旗仪式、专题讲座、宣传栏、黑板报等多种宣传教育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每学期应安排6-7课时,主要载体课程为《体育与健康》,小学阶段还应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学科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阶段应与《生物》等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要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努力提高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卫生知识和健康素质,在校园内形成人人重视健康教育、人人关心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

2、启动中小学生近视、龋齿和营养不良防治工作。学生防近工作要前移,重点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各学校(含幼儿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原则,落实《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中的各项工作措施。学校(幼儿园)每班配发眼保健操挂图和近视力表,提高每天两次的眼保健操质量,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并及时反馈相关信息以争取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3、开展学校红十字会活动。学校红十字会是中国红十字会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辅助形式和措施。各中小学要健全学校红十字会组织,广泛开展红十字献爱心、救死扶伤、贫困助学活动,积极开展红十字示范校创建活动。

4、加强学校控烟工作。各校要认真执行《教育部办公厅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控烟工作的意见》,加强控烟宣传教育,发挥教师控烟表率作用,落实控烟规章制度。要采取主题班会、同伴教育、宣传栏等多种形式,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控烟教育教学活动,向师生传授烟草危害、不尝试吸烟、劝阻他人吸烟、拒绝二手烟等控烟核心知识和技能。积极开展无烟学校创建活动,到2011年底,校园内不设置吸烟点,不摆放烟具;重点区域均有醒目的禁烟标识;无烟学校达标率不低于75%。到2012年底,中小学校全面禁烟,无烟学校达标率为100%。

第9篇:人体健康的条件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体质 健康标准

在我国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如何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看待《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并通过从体育锻炼制度的发展、标准的内容、标准的评价体系、体育教育的改革形势等几方面,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实施新标准的对策,以更好地指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样完整地提出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作为社会事业之一的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学生体质健康也是智力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学生体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各项事业发展。因此通过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进行分析研究,来寻求适合当代学生的身体健康评价体系并指导我们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适应形势发展制定《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2002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共同组织研制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实施,它是”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措施。新的《标准》更加注重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参阅国际对青少年体质研究及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构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指标体系。科学研究发现,身体形态对人体健康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标准中,身体形态成为整体评价的一个方面,并在低年龄组评价体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另一个方面,人体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强弱也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是决定人生命长短和最长工作年限的重要因素。在新标准中,机能的评价也被列为一个重要指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强调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的功能。以此可以看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要求,更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尤其是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一个重大发展。它符合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紧跟时代步伐,充分与国际上体质健康评价接轨,更加人性化、个性化。

二、实施新《标准》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使学生体质健康评价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起到正确的积极导向作用,真正改变原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用身体运动素质的测试指标来反映学生的健康水平a原来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测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倾向,测试项目过于繁杂、重复;测试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相分离a《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按百分制记分。不同年级有不同的测试项目,同一年级还会根据个人的不同条件有不同的标准。而以往的体育达标标准限制得比较死,一个年龄段用同一个标准,这样身体条件好的人成绩自然比较好,而身体条件相对差的学生即使体质健康,也无从反映。现在的这个标准通过一个人的形态一也就是身高和体重等来决定素质项目的标准。这样每个人都会得出一个适合自己的体质健康标准。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适合于自己的体育锻炼。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本身是对学生进行提高健康意识的教育过程。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可以促进青少年学生更加自觉主动地锻炼身体。可以使家长、社会及时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

三、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对策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的一件大事,是高校体育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又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施过程中组织管理的质量。因此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的管理工作至关重要。2、如何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认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懂得新《标准》的重要意义,积极主动的配合测试,是《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是做好新《标准>测试的重要环节。3、测试是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中较为复杂的环节,包括测试时间的安排、测试人员的培训、场地仪器设备的准备和安全措施等问题。因此学校应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作为保障,并且学校个部门还应协同配合。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统计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作,因此在测试中应广泛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使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更加科学、规范、准确、快捷、高效,并随之实现网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