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格林童话作文精选(九篇)

格林童话作文

第1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据说《格林童话》里面的故事是格林兄弟搜集的,所以叫做《格林童话》。

我非常喜欢故事的内容和过程,里面的童话故事既精彩又生动。故事有的让人读起来很开心;像《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读起来又很伤心;还有的前面让人既伤心又愤怒,后面却令你高兴。

《格林童话》里面的所有的故事我都喜欢看,而且一看起来就入了迷。我常常想:是谁写的故事呀,竟让我如此着迷,差点把自己当成了故事的主人公!

第2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暑假中,我读了不少的课外书。你想知道吗?如果你想知道,那~就接着往下看吧!很精彩哦。

我读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水浒传》、《童年》……下面就让我给你讲讲我读完格林童话的感受吧!仔细听。——《格林童话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灰姑娘》。灰姑娘本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可她的母亲很快就死了,她的爸爸又给她找了一个后母。后母和她的女儿对灰姑娘一点也不好,把她当成一个奴人一般,老是让她做很多的事情。而灰姑娘对待她的后母和她的女儿却还是很好。这篇童话告诉我们一个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爱心,不要管别人怎样对待我们,不管有多么的艰难我们都要坚持。

伙伴们,相信你暑假里也读了不少的课外书,那就赶快动起笔来吧!

苏州高新区金色小学三年级:朱莉

第3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格林童话》有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情节离奇,曲折诱人。如《聪明的人》、《三个军医》、《萝卜》……我读了这几个故事后被深深地吸引住了,陶醉其中。

《格林童话》语言很优美,生动活泼。如《青蛙王子》中的一句“青蛙撞到墙后不见了,落下来的却是一个英俊和善、衣着华丽的王子”,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将动物赋予人的生命,成为故事中“人物”。又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有一句“天黑下来了,狂风卷着乌云压在头顶上,树叶被吹得四处飞散,沙沙作响,海潮像煮沸的开水一样向船翻滚着冲来”,生动形象地写出狂风来临时的情景。

《格林童话》用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手法来编写适合儿童欣赏的故事。通过说故事,阐明其中蕴含的道理,起到教育、歌颂或讽刺作用。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懂得追求,但更应该懂得满足。又如《三个工匠》告诉我们真正的高贵是发自内心的,源于品质的。

第4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童话从来不是小孩子的专属,在这条格林兄弟成长之路上,童话里的美好世界在旅行中铺陈开来。丢掉日常生活的焦虑,借助童话的丰富想象力,通过旅行找到内心的安宁。让我们回归到孩童时代最朴素纯真的心愿里,看看小红帽的故乡;去睡美人的城堡唤醒那个沉睡的公主;见一见吹魔笛的彩衣乐手……两百年前的故事在今天重读依旧崭新,让格林兄弟做向导,在旅行中感受比文字更鲜活的德国童话。

哈瑙Hanau

童话梦开始的地方

在这个位于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仅30分钟车程的哈瑙,是格林兄弟出生的宁静城市。哈瑙是一个有着850多年历史的小城。作为格林兄弟出生地,哈瑙这座低调的城市,成为了格林童话之路的起点。

格林兄弟分别在这座宁静的城市出生,在这里他们度过了5年的童年时光,格林兄弟成为这座小城的骄傲和象征。1896年在格林兄弟逝世后,哈瑙市中心的市政广场上竖起了巨大的格林兄弟纪念碑,弟弟威廉坐着看书,哥哥雅各布关切地站在他的身旁。这个广场是哈瑙唯一最热闹的繁华地段,很多重大庆典活动都会在广场上举办,全欧洲最古老的市政厅就矗立在格林兄弟铜像身后。这尊铜像几乎成为哈瑙格林兄弟最有存在感的所在。

正值《格林童话》出版200周年之际,哈瑙5-7月间会举办菲利普斯鲁厄城堡的“格林兄弟童话节”,在这个黑森州的第二大露天戏剧节上,格林兄弟的童话剧被搬上了哈瑙的露天舞台,以菲利普斯鲁厄城堡和宫殿花园为天然背景,上演一出出由格林童话改编的剧目,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观览,观众中有孩子也有像我们这样怀揣一颗童心的大人,因为童话从来都不仅仅是孩子的专属。

施泰瑙Steinau

格林兄弟的童年小镇

作为格林童话之路上最小的一个镇,它被群山包围,城中有很多德国典型木质结构的老房子,这座中世纪的古老城镇到处布满了格林童话中的场景。古堡前广场上的“童话喷水池”中的圆柱上雕刻了许多美丽的格林童话故事。美丽的金齐河从小镇中缓缓流过,小镇宁静美好得仿佛童话故事中的某一段安逸的文字。也正是这座小镇给予了格林兄弟最宁静美好的童年。格林一家的故居至今仍有保留,成为当地可供游客参观的博物馆。在格林兄弟故居的花园里,一只还没有变成王子的青蛙在与“公主”对望,如果你愿意可以给青蛙一吻,也许就会有奇迹发生。

施泰瑙地处百年历史“法兰克福-莱比锡商贸通道”上,是商贾辗转留宿的必经之地,小城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堡有41米高的塔顶,传说中的吊桥虽然今天已经被固定,但置身吊桥上仍能感受古堡在一个世纪前的威严和神秘。

在这里最亲切的导游是从格林童话中走出的穿靴子的猫,它对这座城市了如指掌,在它的带领下你可以到最受欢迎的马隆内特剧场参观。这里常年上演木偶剧,每年8月的星期日被定为童话星期日,各种热闹的童话主题活动会在这里举办,宁静的小城顿时会因童话变得热闹起来。

阿尔斯菲尔德Alsfeld

小红帽的故乡

阿尔斯菲尔德是格林兄弟最爱逗留的城市,当年格林兄弟在创作《小红帽》的时候,曾从阿尔斯菲尔德的当地人—瓦尔姆人传统服饰的小红帽中受到启发,所以阿尔斯菲尔德被视作小红帽的故乡。阿尔斯菲尔德位于德国中部黑森州的中心地带,建城时间距离今天近800年的历史,城市建筑保持着中世纪风格,许多德国典型的桁架木屋结构的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成为阿尔斯菲尔德的特色景观。建于1512年的市政厅有500年历史的婚礼厅、古老的葡萄酒屋等全部远近闻名。在阿尔斯菲尔德有着许多童话主题的活动,在小红帽文化周和萨拉达吉尔节的时候,当地人会身着民族服饰,载歌载舞表演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座和童话有关的城市里有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为你做导游,他们会带你遇见小红帽和大灰狼,会带你进入梦幻的阿尔斯菲尔德童话屋。

卡塞尔Kassel

童话之路的首都

雅各布 格林说:“在卡塞尔的生活是我们一声中最幸福的时光。”格林兄弟们在卡塞尔度过了最美好的30年光阴,在这里他们做语言、文学研究的同时,收集并整理出版了《格林童话》。这是一座迷人的文化城市,每个像格林兄弟一样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都能找到适合的文化生活,这里有完美的宫殿、有植被繁茂的公园、有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博物馆。卡塞尔著名的中央大街是一条笔直的核心街道,笔直的穿越公园、城堡、城市,举目望去蔚为壮观。卡塞尔有欧洲最大的自然山坡公园—威廉高迪山地公园,在这里可以鸟瞰全城美景,童话剧《白雪公主》就在这里拍摄。卡塞尔是格林兄弟生活了近30年的美丽城市,在这里到处留下了格林兄弟的足迹,其中有可供游客参观的格林兄弟博物馆,在这里可以看到兄弟俩的手稿真迹。今年的7月18日—8月18日,在Schonefeld公园的浮动舞台上,格林兄弟童话将被改编成音乐剧与观众见面。

沙巴堡Sababurg

睡美人城堡

沙巴堡位于威悉山区莱因哈特森林中部地带,威悉山区仿佛是格林兄弟的童话世界,格林童话中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威悉山区和莱因哈特森林里。格林兄弟的睡美人城堡隐藏在群山和绿树中,至今仍是提供17个房间住宿,以及童话般美食餐厅的地方。

格林童话中的睡美人,在一座中世纪古堡里沉睡了一百年,故事中睡美人城堡就是今天的沙巴堡—15世纪建造而成的浪漫古堡。在沙巴堡的地下室有着著名的沙巴堡剧场,旺季时每到周日下午4点装扮成王子和公主的“城堡主人”会向游客们演绎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夏季的露天剧《睡美人》也深受游客的喜欢,这里除了会上演格林童话的剧目还有爵士音乐会、玫瑰花展等丰富浪漫的文艺活动。这座睡美人城堡在15-18世纪时是统治者黑森公爵的狩猎城堡,现在这里成为了大型森林动物保护区,在距离城堡不远的森林里有很多野生动物,给爱自然爱动物的游客提供了另外一重选择。

哈默恩Hameln

有魔笛声的鼠城

早年的哈默恩拜流经此地的威悉河所赐,长期是一个兴盛的贸易集散地。载着各种货物的船只从遥远的城镇或村庄来到这里,然后又载着不同的货物离开。如今的威悉河上依然热闹,不过船只上装的早不是小麦和烟草,而是变成了手持数码相机的游客。在哈默恩不用担心迷路,因为有无处不在的老鼠引路。

当年,作为港口的哈默恩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1284年发生在哈默恩的捕鼠人传说更是经过格林兄弟的童话故事让这个中世纪古城闻名于世。但事隔700多年后,这座城市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甚至成了城市标志,只是它变得更加充满功用,为城市人引路。老鼠也化身为这座城市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跟着老鼠就能进城”,只要脚踩着老鼠的标志,你就能顺利进入哈默恩的老城。在哈默恩随时会出现各种老鼠的可爱形象,为这个童话之城带来童趣。

在哈默恩格林童话《穿花衣的吹笛手》中,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更为华丽,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老鼠的乐师也成为哈默恩的另一个标志性人物。魔笛声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童话迷前往哈默恩,也许吹奏魔幻曲调的魔笛手就会出现在你的身旁。在市中心的哈默恩广场上,如果你运气好还可以碰到说书人,他们的保留节目当然是《穿花衣的吹笛手》。说书人这个职业在欧洲非常古老,在电视广播不发达的年代里,说书人的精彩故事就是大家信息的来源,更是欢乐的源泉。

不来梅Bremen

最北端的童话之城

第5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爱情观 外貌 忠贞 父权主义 结局 背景 格林兄弟

1.外貌在爱情中的作用

如果说爱情是一个大大的苹果派,一块是智慧,一块是外貌,还有性格品质能力等等,那么外貌究竟在这个派中占有多大的比重呢?格林兄弟告诉我们,这个比重还是很大的。比如说大家熟知的《白雪公主》,“这个女孩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有如苹果,头发乌黑柔顺。”所以王子才对她一见钟情。再比如说《忠实的约翰》,当国王看到了公主的肖像后竟激动地昏倒在楼梯上。

可以说,在格林童话中,形容“美丽”的词语随处可见,而外貌似乎成了爱情的必然和唯一的前提,如若没有出众的外貌甚至是丑陋的话,是很难获得爱情的。就拿《青蛙王子》举例吧,小公主对于丑陋的青蛙是害怕和讨厌的,若不是他最后变成了王子,她又怎会屈身嫁给一只青蛙呢?说到变身的话,还有经典的灰姑娘,我们可以设想下,如果出现在王子面前的是穿着破烂脏兮兮的灰姑娘,他会向她伸出高贵的手请她跳舞吗?

俗话说,男人是视觉动物,这点从古至今都未改变过。在格林童话中,美貌是一张通行证,而一见钟情似乎变成了一种固定的爱情模式。这不禁让我思考,在格林童话中,择偶标准究竟是什么呢?是旗鼓相当的身家吗?那王子怎会跟灰姑娘在一起吗?是智慧吗?那国王又怎会想要抛弃聪明绝顶的牧鹅女呢?也许美貌真的在这个苹果派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吧,也许他们想从这个童话传达的思想就是,美丽必然会导致美好的结局。

2.爱是忠贞不渝

在现代社会,说到“忠贞不渝”这个词似乎会被人嘲笑,但是在爱情中,专一和付出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个思想在格林童话中也得以体现。在《爱人罗兰》中,姑娘和罗兰在私奔的过程中陷入巫婆的圈套中,罗兰忘记了姑娘,姑娘却对她念念不忘,拒绝了牧羊人的示爱,硬着头皮去破坏罗兰的婚礼,最终唤回了罗兰的记忆与爱。由此可见,坚贞的心和无悔的付出最后会获得爱情。

相反的情况,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不忠诚的人的结局。《三片蛇叶》中,公主不顾丈夫对自己的救命之恩和深深的爱,迷上了船长并合谋杀害自己的丈夫,事情败露后“被放在一条凿了洞的船上。船被推到海上,很快就在汹涌的浪涛中沉没了。”在读者对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拍手称快时,也能体会到,在格林童话中,一旦结了婚就要抛弃自己原始的欲望,背叛、不忠与欺骗是会遭受道德的审判与惩罚的。

爱是心有所属后不再改变自己的心意,爱是跋山涉水只为看到他的一个微笑,爱是忽略所有客观条件一往情深,爱是忠贞不渝。

3.父权主义与爱情自由

说到童话,可能大多数人想到的是浪漫的王子和公主的故事,然而在格林童话中,一段姻缘的发展过程缺少所谓浪漫的因素以及人物思想的变化,更多的是父权主义的体现。比如《十二个公主》里,国王下令能查出公主们晚上去哪里做了什么就可以娶一个公主,所以最后大公主嫁给了一个老士兵;而在《强盗新郎》中,由于父亲的武断和强势,差点将自己的女儿送到强盗手中......在很多故事中,男女主角连句话都没有说过,连一面都没见过,甚至怀着讨厌对方的心理就被安排结婚,这样又怎能算情呢?

格林中存在爱情自由吗?有的,有不顾“母亲”阻拦,决心与王子在一起的莴苣姑娘和前面讲过的关在高塔中仍不改变心意的玛琳姑娘......这些女孩执着而勇敢,为了爱情和自由甘于放弃原有的生活,用炽热的心和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幸福。她们解放了自己,同时也解放了读者的思想。

可悲的是,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少,父权主义在格林中覆盖得太广太深。多数男女主角均是温顺,对长辈言听计从的,他们像是木偶一样被权力操纵着,无心或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对于故事中的女性来讲,婚姻就是人生的终点,所谓爱情,只是一剂调味品,可有可无。父权主义是逆来顺受,更是一种牺牲,在这种主义的集中下,爱情自由少得可怜。在父亲决定一切的世界里,爱情是被设定的。

4.一段爱情的结局

“从此,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大家常见的童话的结尾,没有日常的吵架,也没有油盐酱醋茶的纷扰,故事都以幸福结束。格林童话,不同于安徒生童话中小美人鱼化为泡沫的悲剧色彩,善良的人都会拥有美好的结局。毒死的白雪公主和一直沉睡的睡美人会被彼此的王子吻醒,莴苣姑娘可以和自己的爱人生死相随,聪明的农家女虽然暂时被国王抛弃但最后还是挽回了国王的爱......然而并不是人人都有好的结尾,那些坏人,那些陷害他人和背叛爱人的人最终都会受到惩罚,比如灰姑娘恶毒的继母和姐姐被啄瞎双眼,《三片蛇叶》中背叛自己丈夫的公主最后被淹死,虽然这些都不是邪恶会被感化的完美的结局,但也是善恶终有报的让人欣慰的结局。

总体来说,格林童话相比安徒生童话来讲,是一个带有乐观色彩的童话。这样的童话可以带给读者温暖的力量以及无尽的信心,使读者拥有乐观的心和勇气来面对属于自己的爱情。格林童话里,一段爱情的结局往往是善恶归位,好人都会幸福的。

结束语

作为一本儿童读物,格林童话传递的爱情观对于孩子会有一定的影响。在格林童话中众多的爱情故事里,郎才女貌是前提,父权主义是背景,忠贞不渝是条件,幸福快乐是结局。这种情节模式均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格林兄弟自身的遭遇和性格所影响,由此可以看出时代背景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文学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以新.《格林童话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中文科技期刊.2004

[3]格林童话.百度百科

[4]《格林童话公主形象分析》本科论文范文.百度文库

第6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摘要:儿童的人格是在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对于性格等类似与社会因素相关的特质,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大众传媒影响着儿童的性格发展,童话中的经典之作《格林童话》中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性格的发展。

关键词:童话;人格;性格;心理健康

一、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别的儿童文学品类,是有符合儿童心理、生理和想象特点的文学形式,是每个人心灵成长的起点。童话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它以丰富的想象、多变的情节、传神的描写和奇幻的意境深深打动着每个少年儿童,而且对少年儿童性格的形成,认识自己以及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心理健康的人一定是处于一种与自然、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之中,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发展机能与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等,具有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1]。

性格主要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是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在影响性格的后天的因素包括:家庭因素,早期经验因素,大众传媒因素,经历和社会转折因素,文化沉淀因素和学校教育的因素等等。家庭的因素包括家庭早期教育的方式,父母的态度等,家庭的结构和出生的顺序。孩子自出生落地,首先接触的就是家庭环境,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时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中度过的,这个时期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影响,性格迅速形成的时期,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2];已有论文比较了北京远郊区297名来自不同家庭结构儿童的性格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两代人家庭的儿童在好奇心、坚持性、伙伴威望、与人关系及对劳动态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儿童。非独生子女在独立性、坚持性、任性、与人关系、自我中心、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女孩在独立性、坚持性、自尊心、与人关系、劳动态度上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这些结果都表明家庭的结构对儿童性格发展有重要的影响[3];也研究表明在同一个家庭,所有的孩子都由同一对父母所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然而由于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顺序不同,性格也不相同[4];在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下的双胞胎能够形成完全不同的性格特点。也有研究表明过量的甜食会造成儿童性格的怪癖[5]。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育态度、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师生关系、教师的性格等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性格的形成[6]。有人研究了从弗洛伊德、阿德勒和霍妮的理论,认为儿童的早期经验不容忽视, 一个人的良好早期经验将有益于其一生[7]。

在众多对儿童性格发展有影响的因素中,大家比较多地研究了家庭因素,早期经验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而大众传媒的作用很少被人们所重视, 本文将研究大众传媒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童话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对儿童的性格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在理论上帮助完善影响性格的因素,其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和教师选择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童话故事,传播童话中有利于儿童性格发展的思想,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童话起源于民间传说,反映了人类集体的记忆和人类生存的经验,但是和其他传统文学不一样,许多童话难免被打上了性别差异的烙印。

翻开世界童话史卷,有三位作家我们无法忽视:法国的夏尔・贝洛 (Charles Perrault),德国的格林兄弟(Grimns)和丹麦的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他们为童话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是各自时期的卓越代表。本文以格林童话为例,分析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差异,揭示传统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二、《格林童话》中人物的性格分析

人格是心理中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一个领域。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的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独特性

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在性格中包含有许多社会道德的含义。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以下是从童话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分析《格林童话》中的人物性格。

(一)童话中的人物性格统计。

《格林童话》共215篇,其中涉及人物性格的有172篇,占童话总数的80%,未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43篇,占童话总数的20%。在172篇涉及人物性格的童话中,男性人物所涉及的重要性格特征包括勇敢、理智、善良和邪恶、勤劳和懒惰、忠诚、诚信和说谎、自私和贪婪等,女性人物所涉及的主要性格特征包括善良和恶毒、勤劳和懒惰、任性和傲慢、诚信和说谎、勇敢、坚韧、理智等,根据童话的描写,初步统计结果为:对勇敢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48次,女性的次数为18次,对理智性格的描写中,男性有38次,女性有3次,对善良和邪恶的描写中,男性有83次,女性有71次,对勤劳和懒散的描述中,男性有34次,女性有27次,在对诚信和说谎的描写中,男性有16次,女性有12次,在自私和贪婪的描写中,男性有18次,女性有8次,在任性和傲慢的描写中,男性有4次,女性有11次。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男性和女性在性别特点上存在显著差异(χ2=33.577,df=6, p

1.勇敢 2.理智 3.善良和邪恶 4.勤劳和懒惰 5.诚信和说谎 6.诚信和说谎 7.傲慢和任性

(二)童话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童话在人物性格的描写上,易把男性人物赋予勇敢、理智即聪明、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倾向于赋予善良、柔弱、勤劳与懒惰等性格特点,在童话中王子解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白雪公主》中的王子,《莴苣姑娘》中的王子都能凭借着自己勇敢、理智等性格特点把公主救出。

这些童话故事人物性格特点的差异是儿童性格发展的性别差异的原因之一。性格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构成物,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特征。性格的特征就是指性格各个不同的方面的特征,一般按照下列四个组成部分进行分析。

1.性格的态度特征。

人对现实的态度系统的特点是性格特征的重要部分。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对社会、集体和他人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的性格特征,对自己态度的性格特征。 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如善良、富有同情心、勤劳、骄傲的性格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出现的比例大于男性,但男性人物的性格特点如忠诚,很少在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如《青蛙王子》和《画眉嘴国王》中的公主表现的很任性和骄傲,在《忠诚的约翰》中,约翰对国王很忠诚,甚至为其失去生命。

2.性格的意志特征。

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往往反映出性格的意志特征。意志特征是性格特征的又一重要部分。性格的意志特征是指人在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调节方式和水平方面的性格特征。在《格林童话》的描写中,勇敢这个性格特点更多的表现在男性人物的行动中,如《玫瑰公主》中的王子勇敢的冲破荆棘,救出了沉睡的公主;《无畏的王子》勇敢的忍受着魔鬼们的折磨,最终破除了公主身上的咒语。

3.性格的情绪特征。

一个人稳定的经常表现的特点,就是他的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包括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童话中较少涉及这方面的性格特征。

4.性格的理智特征。

性格的理智牲是指人在认知过程中的性格特点,人的认知水平的差异称为能力特征,人的认知活动特点与风格被称为是性格的理智特征。在通话故事中的人物描写很少涉及性格的理智特征。

在《格林童话》中,对女性人物强调的更多是善良的性格特点,女性人物善良的性格特点出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这种性格特点出现的比例,具不完全统计,对男性人物强调的正直等特点在女性人物身上也经常出现。在《格林童话》中,勤劳或懒惰这种性格特点赋予女性人物的次数比例大于男性人物,骄傲和任性等性格特点多半出现在女性人物身上,很少在男性人物身上表现出来。

总的来说,在《格林童话》中,男性的性格特点更多的偏向于意志或理智,而女性更多偏向于情绪或理智。

三、童话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儿童道德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向自律道德阶段转化的过程。他将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自律道德阶段或道德相对论阶段[8]。

童话是人生中的第一部书籍,童话中的人物形象难免具有道德色彩,根据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研究表明,这一阶段的儿童处于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儿童认为规则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由权威所给于的,而不理解规则可以经过集体的协商来制定或改变。而且童话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朗读传递给儿童,这时期的儿童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对于老师的传授的思想和知识深信不疑,这时老师在儿童心目中极具有权威。在这种传播过程中,家长和教师的作用非常的明显,儿童会将家长和教师所肯定的任何事物视为权威知识,并依照这些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二)童话故事自身的强化作用。

强化是一个客观中性的概念,指的是在条件作用中,凡能使个体操作性反应的概率增加的一切刺激和事件。强化包括正强化和负强化,当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中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这种刺激的增加就是正强化,但环境中某种刺激的减少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增加时,此种刺激的减少就是负强化[9]。童话故事的结果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如勤劳善良的灰姑娘最终和王子结婚,恶毒的王后最终悲惨地死去,这些结果都在强化着儿童,儿童通过模仿学习那些被人们认可,能够带来好处的行为,尽量避免那些不被人们所认可,给自己带来的麻烦的行为。

(三)现实生活中的强化作用。

除了故事结果本身具有强化作用,现实生活中也处处存在着强化和消退。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监护人,会对儿童的行为举止做出一定的评价,而且有可能将儿童的行为与童话中某个人物的行为进行对比,这些评价对儿童起着强化和消退的作用,如果儿童得到了表扬,儿童的行为就受到了强化,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会增加,如果儿童得到了批评或者是纠正,儿童的这种行为以后出现的概率就会降低,最后逐渐消退。

童话是我们识字前第一次接触到的语文,是长大离家前接触的第一个社会雏形。儿童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听故事和阅读是他们认识社会的重要方式。在接触那些故事的过程中,儿童还没有学会将自己和书中的世界保持距离,他们会下意识地将同一故事中的不同人物与自己的不同侧面联系在一起。他们像小学徒一样,通过反复接触不同故事中相同的寓意,会不自觉地拿自己原来的想法和书中的人物形象作比较,检验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从而逐渐理解和消化社会文化通过书籍传递给他们不同性别的优秀的性格特点。久而久之,就接受了因性别不同而引起的性格特点的差异,对于男孩子,他们会想当然地认为勇敢和理智是他们优秀的性格特点,他们也努力将自己塑造成这样的性格;对于女孩,她们会逐渐认同女性是善良的,勤劳的并努力使自己成为这样的人。等到他们能够完全独立阅读与思考时,性格已经大致形成,并开始自觉按照自己的性格特点行为处事,担当着他们的角色。

四、启示

诚然,作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西方传统童话的文学价值无法抹杀, 童话这朵美丽的鲜花永远在现实与幻想间摇曳,引领人们走入一个五彩缤纷的梦幻境地,它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无可取代,对儿童心理健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然童话故事对儿童性格特征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有些童话故事中含有暴力血腥的成分,如《杜松子树》中的继母把儿子杀掉,之后做成肉汤给爸爸吃,《没有手的女孩》中爸爸把女儿的手砍掉,在读这些血腥暴力的场景时,尽量注意语气和声调,对故事中恶毒的人给与批评,对强调这些恶人都没有好结果,避免给儿童心理留下阴影;有些童话中含有性暗示的成分,如《希尔德布朗老哥》中妇女与教父的关系,在读这类的童话故事时,要给与正确的解释,并在适当的时期告诉儿童基本的伦理常识;有些童话中惩罚恶人的手段过于残忍,对这些故事的解说要注意与现代和平的思想相一致,强调对恶人的教育,给恶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在童话故事中,很多人物具有相同的性格特点,这无疑会给儿童留下刻板印象,如继母总是阴险恶毒,对非亲生的孩子很残忍,那些邪恶的巫婆也总是女性,而且有很狰狞的嘴脸,女生都是温柔漂亮的,男生都是勇敢帅气的等等,这些刻板印象对儿童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儿童就机械地认为继母总是凶狠的,长相狰狞的人的内心也是恶毒的,女生温柔漂亮才能赢得大家的喜爱,男生勇敢帅气才是最棒的。这些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性格的发展都是不利得,进而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由于儿童在儿童阅读或听别人讲这些童话故事时,还没有形成相对正确的评价标准,作为家长或教师应该以适当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吸收故事所传达的思想,取其精华,适当增加现代社会的正确思想,从而培养儿童相对理想的人格特征,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姚本先,闵永胜.传统文化视野中的心理健康标准探讨[J].中共卫生事业管理,2008,(11):779 -791.

[2]杜召荣.家庭教育与儿童性格的培养[J]. 教育长廊,2009,(2):101.

[3]范存仁,林国彬,万传文.家庭结构对农村学前儿童性格特点的影响[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8):24-26.

[4]李慧静.出生顺序与性格关系的进化心理学观点[J].改革与开放,2009,(8):113.

[5]刘跃梅.儿童性格异常与多吃甜食有关吗[J].家庭医学,2004,(19):13.

[6]苏勇. 学校教育中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J]. 克山师专学报,2004,(3):105-106.

[7]刘芳.儿童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及对策研究[J]. 中州大学学报,2006,(4):115-116.

第7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格林童话是由格林兄弟写的童话故事。格林兄弟就是雅克布·格林和他的弟弟威廉·格林,他们都是德国赫赫有名的学者,他们的研究范围涉及到语言学、哲学、文艺学等诸多领域。由于格林兄弟尽量保留的民间艳,不妄加删改和润色,所以格林童话的语言淳朴、粗旷、幽默,充满了各种谚语、俗语、新颖的比喻,富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韵味。

比如《猫和老鼠交朋友》中的“你整天呆在家里,穿着深灰色的厚外套,拖着长辫子,心里烦闷,所以想不通,你要是白天出去走走,就不会这样了。”几句话就形象生动地勾勒出老鼠的外形特点,同时又透露出猫的狡猾,可以说是妙笔生花。

在我看来格林童话分三种:第一种是巫术/神魔童话,这些童话主要通过奇妙的巫术或着神魔力量来推动整个童话的发展,如:《白雪公主》《灰姑娘》《睡美人》等;第二种则是动物与人以及动物之间的故事。如:《小红帽》《狼和七只小羊》《猫和老鼠交朋友》等;第三种是比较接近现实生活的故事,在中国这种童话被叫做“民间故事”这种童话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嘲笑人类的丑行和弱点,如:懦弱、贪婪、吝啬等,《月亮》《三兄弟》等都是这类作品。同时格林童话还充满了浪漫诗意的想象。

正如雅克布所说:“自然的一切使人感到非同一般的事物无不散发着一股诗与传说的芬芳,就如同远方将要放晴时鲜嫩细绒的花粉撒在花朵与金果上一般。”在这本书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有灵性的,森林、原野、草地和花木都富于诗的意趣:“太阳、月亮和星星,全都是通人性的,很亲切,能给孩子以美好的礼物……”在这本书中各种各样的鸟、植物、石头全会说话,会表达自己的感情……

在这本书中我知道了。友谊,会使你的生命之树常青。在你忧伤的时候,它能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它能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同样,仁爱的话,仁爱的诺言,嘴上说起来容易,只有在患难的时候,才能看见朋友的真心。

在《格林童话》的故事中,既有我牙牙学语时就认识的老朋友:美丽纯洁的白雪公主、幼稚纯朴的小红帽、可爱善良的灰姑娘……,也有我认字之后结识的新朋友:漂亮机智的马琳、朴素善良的汉斯、自作聪明的小卡特里斯……我非常喜欢这些形形色色的朋友,关注着他们每个人的命运,常常为他们悲伤的结局感到惋惜,为皆大欢喜感到快乐。我对故事中那些纯真善良的人物充满了爱,而对那些阴险、狠毒的人物充满了恨。总之,我牵挂着《格林童话》中的每一个人物,和他们一起快乐,一起忧伤,一起跌倒,一起爬起。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深深的陶醉在《格林童话》神奇的世界里。

读了这本书,我为小裁缝的智勇双全鼓掌,为渔夫妻子的贪婪感到可笑……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善良的,恶毒的人总会遭到惩罚。妇孺皆知的大灰狼,不但没有吃掉小山羊,而且还白白搭上了性命,正是应验了那句“恶有恶报”。可以说,一个人失去了善良,就等于失去了灵魂。

第8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翻译;张白桦;《格林童话》

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121―03

一、引言

接受美学这一文学理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它以阐释学和现象学为理论基础,代表人物是德国文学理论学家汉斯・罗伯特・姚斯(H.R.Jauss)和德国文学美学理论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 Iser)。姚斯明确指出:“在这作者、作品与大众的三角形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仅仅作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只有通过读者的传递过程,作品才进入一种连续性变化的经验视野。”[1] (P27)接受美学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只专注于作者和作品的研究文学批评理论格局,创建性地从本体论高度提出了历来为人所忽视的问题,即读者和阅读接受的问题。它强调读者在文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研究重点放于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的考察上,向传统观点发起了挑战。一场文学理论传统范式的革命也随之而来。

接受美学将读者作为文学活动中的基础,认为文学意义的产生必须要通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实现,是一个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研究的是作品的意义、作者的意图以及读者的理解意义的关系文学理论。而翻译是用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将原作的意思表达出来,研究的也是作者与文本、读者的理解过程之间的关系。简单地说,二者的关注点都是文本、译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将接受美学同翻译结合起来是有必然性的,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注重读者的存在地位,在翻译策略的选择上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的读者群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有其不可忽视的特点。他们与成人读者有着不同的思维、知识结构。作为一个成年译者,译入儿童文学的难度也大大增加。例如:儿童读者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没有成人强,注意力不会一下子集中,这就需要译者在兴趣调动上下功夫。此外,儿童的知识范围有限,可能对于外国文化的理解上不及成人读者,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策略上做适当的变通。近年来儿童文学翻译在理论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整体上儿童翻译理论的研究还是滞后于儿童文学翻译实践的开展,不能较好地为其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和实践上的解释。接受美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带来了一股春风,注入了活力。对于儿童文学的理论发展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在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中,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以儿童读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程度,以及儿童所期待的视野。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拓宽儿童读者的认知范围。

二、接受美学影响的翻译策略在《格林童话》中的反映

(一)“以读者为中心”指导的选材原则

“以读者为中心”这一思想是接受美学思想最为核心的部分。学者们认为:“文学作品的服务对象是读者,它必须得到读者的接受。读者的阅读活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再创造活动,作品文学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读者的能动参与。”[2] (P372)儿童文学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是极易受书本内容所引导的读者群,因此一部好的儿童文学译著格外重要。译者在翻译之初首先遇到的、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译作的选材――传达怎样一种精神的作品才能最大化地给孩子带去益处?接受美学读者为重的思想要求作品真正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在选择儿童作品进行翻译时一定要选择那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正确价值观导向的、能为孩子成长产生正面影响的文学材料进行翻译。

《格林童话》诞生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儿童文学作品中具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早在20世纪初《格林童话》就已经传入中国,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作为一部民间故事集,《格林童话》中除了传递善良、诚实、勇敢、友爱等积极方面的精神,其中还不可避免地充斥了许多暴力、色情、欺诈等负面因素。对于这部分内容,张白桦在《格林童话》译本封底的最后一段专门解释了她的选材原则和策略:“在对原文进行翻译时,宁可不求齐全而将这部分内容予以舍弃,使之成为一本真正适合国内儿童阅读的文学经典。”[3] (封底)如《野莴苣》一文中,女巫师将莴苣公主关进一个城堡中,一位王子每晚偷偷来看她,最后写道女巫师发现他们的私情时是因为发现公主的衣服越来越紧,原来公主怀孕了。这一涉及婚前与色情的情节被译者删去。

选择将传递不利于儿童读者身心发展的因素最小化,着重描写为读者传递力量的部分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思想”的体现。在翻译儿童文学过程中要切实为儿童读者群考虑,尽量避免对不良题材的重点刻画,也是接受美学之于翻译的客观要求。因此,该译本符合接受美学的翻译策略。

(二)“期待视野”关照下的语言风格选择

“期待视野”也是接受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强调接受者的既往经验、重视理解的历史性。“任何一个读者,在其阅读任何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都已处在一种先在知识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先在理解与先在知识,任何新东西都不可能为经验所接受。这种先在理解就是文学的期待视野。”[1] (P11)一部文学作品通过种种方式唤醒读者过去的阅读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阅读情感中,唤起读者对该作品的期待。读者带着这种期待进入阅读模式,并在阅读中不断地修正、改变,这种修正、改变在与新作品的互动之中不断进行,逐渐形成新的期待视野。读者在开始阅读之后,会按照以往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性的期待视野去衡量作品,如果合他“胃口”,就会给予作品肯定的评价。除此之外,读者不会满足于老一套的“炒冷饭”,他们的求知欲会不断上升,会期待新的东西来“刺激”自己。这样,原有的期待视野慢慢被打破,新的审美经验形成并进入新的期待视野之中。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读者群体,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相对于成年读者的他们,更不喜欢固定不变的、乏味的东西,更加喜欢不断地搜索新东西来刺激自己。[4] (P77)也正是源于这一特点,在儿童文学翻译的过程中,文本语言的趣味性就显得极为关键。译者应该在翻译作品时学会转换视角,以读者为中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将现实译作与儿童的期待视野融合在一起,使作品充满童趣。在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押韵与节奏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思维以具象思维为主,儿童读者与成人读者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对节奏与韵律的兴趣上。儿童首先会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与韵律这方面,其次才是内容。这也就要求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将节奏与韵律把握好。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汉斯与格瑞特》中的一段:

“Nibble, nibble, gnaw,

Who is nibbling at my little house?”

The children answered,

“The wind, the wind,

The heaven-born wind.”

译文:

“咯吱,咯吱,咯吱吱,

谁在啃我的小房子?”

孩子们回答:

“是风,是风,

是天上来的小孩子。”

在此译文中,“小房子”与“小孩子”之间押韵、“咯吱,咯吱,咯吱吱”也处理得富有节奏感,较好地处理了节奏与韵律,使译文朗朗上口,充满乐感与美感,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

2.词汇

儿童化的语言与用词会吸引儿童的注意力,让他们更快地进入阅读。儿童化的用语,如:感叹词、富于强烈感彩的词汇、俏皮的词语等,这些词汇都会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引起儿童的共鸣,符合期待视野理论中的要求,满足了儿童的期待。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聪明的人们》中的一段:

“You, indeed, said the man. You once fell on your head when you were a little child, and that affects you even now.”

译文:

“唉,你呀!”农夫说,“你小时候有一次把脑袋碰了,直到现在脑子还是缺根弦儿。”

在这段译文中作者将“You,indeed”译成“唉,你呀!”相比直译成“你真是”更加妥帖。“唉”“呀”这类感叹词的运用使语言带有丰富的感彩,既表达出农夫的无奈,又十分生动形象,很口语化,贴近生活,简单易懂易引起儿童共鸣,可以成功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缺根弦儿”的翻译更是神来之笔,不仅贴近儿童读者的生活,还使译文富有趣味性,满足了儿童的期待。

3.“文本意义空白”指导下的译文文化阐释原则

伊瑟尔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多层的“图式化结构”,其中充满了许多意义空白和“不确定领域”。在接受美学学者们看来,文学作品的意义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意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更新。作品的意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这些意义空白,而且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作品有不同的意义。如果作家或译者用全知全能的方法写作或翻译,尽量把一切空白填满,把一切弄得确凿无疑,读者的主动性就会被压抑到最低,这样的作品味同嚼蜡,令人难以读完。反之,如果文本充满空白,满篇不确定,读者便会无所适从,不知所云,一样也无法激发起阅读兴趣。因此,“要达到最佳效果,就要做到在照顾读者期待视界可能接受的范围内,创造较多的空白与不确定性。”[2] (P309)

《格林童话》源自200年前的欧洲,作品中充满着与中国传统文化迥然不同的欧洲文化。随着历史的发展,作品中也存在着与现今历史时期不相符的文化因素。作为儿童读者,知识量与理解能力都相对于一般的成人读者有所欠缺,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切实地以儿童读者为本位,在文本意义空白留多与留少之间多做权衡。

如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里的《金山国王》中多次提到了一个人物――“小黑人”,原文用的词语是“a dwarf black”,直译过来就是“黑人侏儒”的意思。在当时,黑人是以奴隶的身份出现的,在文学作品中黑人多以负面形象出现,原文对黑人带有羞辱的意味,而现在黑人也享有平等的人权。为了对儿童读者少一些误导,“小黑人”的译法显然更为妥帖。相比“黑人侏儒”,“小黑人”能够传达出同样的小个头与黑皮肤的意思,却少了一份歧视的味道。除此之外,“小黑人”的选择为读者留出了想象的空间,不像原文描述出来的那般具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再如《格林童话》一书中多次出现与宗教有关的词汇,如“上帝”“圣母”“耶稣”等,译者直接选择运用这些外来词传输外来文化,让儿童读者可以接触到一些完全不同的异域文化,并对这些可能并不是很熟悉的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既扩大了读者的知识面与视野,又让文学作品读起来充满新鲜感。这也就是留出文本意义空白的一大优点。

三、结语

儿童文学对于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儿童文学翻译并非易事。张白桦翻译的《格林童话》所采用的策略是美学视角下比较成功的尝试。接受美学的三个理论:读者本位、期待视野、文本意义空白,对儿童文学翻译有着指导性的现实意义。它们要求译者在选材方面切实以读者为本,要有利于儿童读者的思想发展、要求译文充满童趣,符合儿童期待视野,充满新鲜感、要求在翻译时注重文本空白的去留与否、为儿童留下想象与学习的空间。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深受儿童的喜爱,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当然,在坚持这些原则的同时,也不要一味地删减原文、修改原文,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加工、修饰,切莫背离翻译的基本原则。只有做到这些,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与功能才能实现。接受美学理论为儿童翻译理论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还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格林童话作文范文

【关键词】快乐王子;语域;翻译

《快乐王子》这本童话集举世闻名,脍炙人口,被文学界推崇为童话经典,它是英国著名童话作家、“唯美主义大师”王尔德的作品,收录了王尔德创作的全部童话,这9个故事是:《快乐王子》、《夜莺与蔷薇》、《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打鱼人和他的灵魂》、《星孩》。王尔德童话的特色主要有:①语言准确、机智、趣味;②语言让人沉醉,童话都营造了极美而又忧伤的氛围;③寓意深刻感人,故事中主人公有人类,也有精灵,还有动物,他们具有极其强烈而悲壮的牺牲精神,读来十分感人。

本文将从语域(Register)的角度,对比文学大师巴金先生以及民国才女林徽因所译的《快乐王子》译文在词汇、句式上的差异。“语域”这个概念由著名语言学家韩礼德提出,指的是语言使用的场合或领域的总称,包括3方面:语境(field,主要指语言内容),交际者(tenor,主要指谈话者之间的关系)和方式(mode,主要指语言正式度)。

1首先是语境

本文主要从措辞的角度,探讨二者译文在语境方面的差异。王尔德在这本童话集中使用了多种多样的词汇,向读者呈现一幅美妙生动的画面,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巴金和林徽因在这些词汇上的处理也各有所长,各具特色。例如:

(1)原文as beautiful as a weathercock 译文:玉树临风,英俊不凡;像风向标那样漂亮

(2)原文:passion-flower

译文:娇艳的花朵;西番莲花

(3)原文:satin gown

译文:华丽的衣服;缎子衣服

(4)原文:ebony

译文:沉檀;乌木

(5)原文:the Palace of Sans-Souci 译文:无忧宫;逍遥自在的王宫

通过以上几个例子(前者是林徽因译本,后者是巴金译本),可以看出,林徽因译文的语言更加书面化,文学色彩更加浓厚,如“玉树临风,英俊不凡”、“娇艳”、“华丽”、“沉檀”和“无忧宫”等。而巴金译文的语言更加口语化,使用的语言比较朴实直白,如“像风向标那样漂亮”、“逍遥自在的王宫”等。从翻译的准确度来说,两者的译文都是忠实于原文的,区别就在于语言风格的选择上。

2其次是交际双方的关系

人称的使用在谈话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第一人称通常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而第一人称的“我们”也更加容易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会带给读者特殊的感受。此外,某个特定年龄阶段有其特定的语言使用习惯(句式),换句话说,不同的语言习惯也会带给读者不同的阅读感受,进而使人产生不同的联想。请看以下例子:

原文:“Ah! But we have, in our dreams,” answered the children.

林徽因的译文:学生答:“我当然见过,不过是在梦里。”

巴金的译文: “啊!可是我们在梦里见过的。”孩子们答道。

这个例子中,原文是一群孩子的回答(他们曾在梦里见过天使)。我们可以看到,林徽因和巴金在人称的处理上是有区别的,前者用的是“我”,后者则是“我们”。其次,巴金的译文保留了感叹词,体现出孩子的惊讶程度,并且句式的语言风格更加接近孩子的语气,更加口语化;林徽因则把感叹词省略,语言比较简练,偏书面化,比较像是大人的口吻。

3最后是方式,即语言的正式程度

这方面主要通过措辞的正式程度来体现。例如:

原文:

He was very much admired indeed.

巴金的译文:他的确得到一般人的称赞。

林徽因的译文:如此姿态让所有人倾慕。

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徽因译文所使用的词汇“倾慕”明显要比巴金译文中的“称赞”更加书面和口语化。

再看以下例子:

原文:

The streets looked as if they were made of silver, they were so bright and glistening.

巴金的译文:街道仿佛是用银子筑成的,它们是那么亮,那么光辉。

林徽因的译文:天地间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地上结着厚厚的冰,街道犹如蜡烛做成的一样。

这个例子也很明显体现出两位译者在语言正式程度上存在差异。巴金的译文更加口语化,即属于非正式的语言风格。而林徽因译文善用文学语言,比较书面化,更加正式。

通过“语域”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同样的童话集《快乐王子》,两位大家的译文却各领:巴金译文的语言更加口语化、朴实自然,而林徽因译文则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较书面化、正式程度更高。

童话作品一般有两种阅读途径:书面阅读和口头讲故事。因此,结合两位译者的译笔风格来看,如果选择书面阅读,林徽因笔下的《快乐王子》更能给读者想象空间和美的感受。如果口头讲故事,巴金译笔下的《快乐王子》将会更加清晰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