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

第1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德州市;生态功能区建设;绿色发展;对策

一、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发展与保护相统一的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自然价值与自然资本的理念;空间均衡的理念以及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1]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这对德州生态环保工作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推进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过程中,德州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倡导和践行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成为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鲜明导向,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功能示范区。

二、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现状

2015年10月,德州市以建设“一区四基地”(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为载体,作出了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部署,坚持“依法施治,精准施策,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重要环境指标明显改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不断提升,林木覆盖率显著提高,京津南部、山东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2016年第一季度,德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有了明显改善。全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天数同比改善28%,德州市境内5条主要河流水质全部优于地表水V类标准。4项主要污染物SO2、NO2、PM2.5、PM10同比分别改善22.4%、16.1%、7.0%、7.9%,同比改善程度均位居全省前列。[3]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德州市资源制约趋紧、大气污染治理难度大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环境治理工作仍然面临一系列迫在眉睫的问题。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仍然任重道远。

三、促进德州市建设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对策建议

1、转变发展方式,着力构建产业支撑体系

(1)加快发展生态工业。一是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对新进项目要在技术水平、资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进行严格约束,绝不能以建设产业承接基地为借口把德州建成京津“产业垃圾场”。二是积极引进、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重点围绕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现代医药(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策划和推进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力争逐步使新兴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三是建立“绿色技术”体系。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重点开发和建立废物资源化技术、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绿色技术”体系。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步伐。

(2)加快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农业科技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美丽乡村”创建为主要任务,建设一批新技术试验示范、新成果转化推广、现代生态农业试点和农民实训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二是持续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资金投入,强化证后监管,全面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知名度和公信力。将“三品一标”认证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相结合,依靠品质打造品牌,让德州“生态农业”、“品质农业”成为享誉周边乃至全国的品牌。三是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探索完善以土地托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规模化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优势,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中粮集团等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京津大型连锁超市,发展“互联网+农业”,推动产业模式创新。

(3)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一是合理布局乡村产业。在不改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前提下,依托农业等核心产业优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实现食宿、健身、文化、观光、农事体验、职业教育等产业的多元发展。二是强调“乡村记忆”元素。借德州市实施“乡村记忆”工程之机,选择几处有代表性的古村落,打造“乡村记忆馆”,作为各种民俗体验、传统手工业体验的载体和场所。动员企业或社会资金通过租赁等方式,将一些闲置的古民居予以修缮,发展体验性住宿。三是创新运营方式。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业户、协会、旅行社的协同作用,建立利益联动机制和联动发展模式。如:可与京津冀等周边地区旅行社、自驾游等户外团体合作组建利益同盟,共同输送游客到乡村旅游景点;可通过引进专业的旅游公司对乡村旅游进行企业化运营、市场化运作等。

2、直面民生关切,着力解决焦点环境问题

(1)深入实施蓝天工程。一是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根据区域环境承载能力和当前的节能减排技术水平,确定一个原煤消费总量上限,以此为红线促使项目寻找清洁能源替代或通过置换腾出环境容量;在企业中大力推广使用电、低硫无烟煤等清洁能源;鼓励、支持使用电动、油电混合、天然气等新能源车辆,公交、出租等营运车辆清洁能源使用率要逐步提高到50%以上。二是以治理工业废气、城市扬尘、机动车污染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为重点,综合治理大气污染。全面完成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和除尘升级改造工作;借鉴他地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采取“积分制”管理,出现扬尘污染的建筑企业将被扣分,直至被列入黑名单,甚至最终被退市;加大执法力度,严禁环保不达标车辆上路行驶;结合德州市实际,针对不同VOCs排放行业和不同的VOCs种类,出台具体的最优化治理技术指南或技术路线、治理工程规范;全面开展餐饮油烟治理,在规定区域严格取缔露天烧烤。

(2)深入实施碧水工程。一是节约循环利用水资源。加大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先进、实用、高效的用水设施和技术。完善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建立以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水体修复等为重点的生态循环水系统。二是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结合德州市实际,进一步修订城镇污水处理费、排污费征收管理办法。全面加强配套管网建设,推进污泥集中处置,完成黑臭水体治理。三是全面保护改善水生态环境。扎实做好河流的清淤治理工程,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科学确定生态流量。强化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保护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3)深入实施城乡清洁工程。建立再生资源分类回收网络,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和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农村居住社区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和畜禽养殖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社区运用膜生物反应器等先进工艺,集中解决生活污水处理问题。

(4)深入实施生态绿网工程。构建完善由林地、湿地、绿地和交通廊道组成的生态资源体系,提升城乡生态载体能力,努力实现“道路林荫化、城郊森林化、城市园林化、村庄花园化”的绿化目标。当前,要进一步增加城市绿地和城乡林地面积,重点实施好鲁冀边界防护林、济乐高速绿化、德商高速绿化等工程。

3、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制度推进体系

(1)深化生态补偿机制。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三项生态补偿政策:一是高污染能源与清洁能源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基于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考核的流域上下游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三是大气污染排放区域和消纳区域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市场化运作(如完善生态产品资格认证制度,实现由消费者付费的生态服务机制等),强化对生态容量占用地区的指标硬约束,充分调动生态容量贡献地区建设生态、保护环境的动力。

(2)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生态功能区建设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综合考评体系。建立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定期对环保工作述职制度,就各地生态创建、环保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专题汇报。落实目标责任制,严格问责,对未按期完成任务的要通报批评,直至追究责任。

4、建设生态文化,着力打造全民参与格局

在全市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和社会公众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4]引导公众自觉抵制过高能量、高消耗、高浪费的生活方式,促进生产、流通、回收等各个环节绿色化。鼓励居民广泛使用节能节水设备,引导公众自觉优先采购环保标志产品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减少使用一次性产品。倡导绿色出行方式,大力开展“无车日”和“步行日”活动,推广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形成人人自觉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的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 刘湘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N].浙江日报,2016-04-21(15).

[2] 德州市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2月19日)[N].德州日报,2016-02-23(01).

[3] 赵晶,李新城.防治措施落地“蓝繁”天数增加[N].德州日报,2016-04-22(02).

[4] 陈春燕,时圣玉.德州市生态城市建设调查报告[J].劳动保障世界,2015(05)45-47.

【作者简介】

第2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4个城区中。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坚持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乡村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取得明显效果: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平安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现代农业基础格局。

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胜利举办秋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首批农家乐示范点”生态建设示范点”环境优美乡”等称号。

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规范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

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别和不足,主要表示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激进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单薄、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乡村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现代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适应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实施村庄整治工程

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实施农业园区工程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以及大等4个功能开发,根据各个的产业特色,东着力打造“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五、实施旅游营销工程

从营销包河的战略高度,深度挖掘区域农业旅游文化资源,打响“春色旅游节、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三大节庆旅游品牌。突出城市居民需求,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做文章,进一步完善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注重开发农业休闲娱乐、观光垂钓、采摘体验等旅游产品,延伸开发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纪念品、工艺品和礼品,丰富提升乡村旅游的内涵和品位。突出宣传、营销包河,通过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让更多的游客走进,感受包河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和强势崛起的发展潜力。

第3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一、任务完成情况

(一)农村能源

⒈农村沼气建设

××年,省政府已是连续二年、市政府已是连续四年把农村沼气建设列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心工程。按照玉农发〔〕号《玉溪市农业局关于下达××年农村能源建设计划的通知》,今年全市的沼气池建设任务是口。截止月日,全市共新建沼气池口,占计划任务数的,其中达到三配套的有口,占计划任务数的。各县区的完成情况为:澄江完成三配套沼气池口,占计划任务的,新平完成口,占,元江完成口,占,华宁完成口,占,红塔区完成口,占,易门完成口,占,峨山完成口,占,江川完成口,占,通海完成口,占。预计到年底,各县区皆能够圆满地完成计划任务。截止××年月,全市有个乡镇,个村委会,个村民小组实现沼气化。截止月底,市财政共投入沼气建设资金万元。详见附表。

××年,农村沼气建设迎来了又一个发展机遇,今年中央安排10亿元国债资金,启动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全国24个省的个县。我市易门、江川、华宁、元江、峨山、新平个县争取到这一项目,占全省个县的四分之一多,内容为每个项目县建设口一池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三改沼气池。该项目从月启动实施,目前,已按规定完成对沼气建设物资的招投标工作。

⒉山区改灶工作

××年,省能源站下达我市的山区改灶任务为眼,截止月日,全市共完成眼,占计划任务数,各县区皆超额完成任务。

⒊太阳能热水器推广

全年计划数为,截止月日,共推广户,共计,占计划数。

⒋沼液浸种

××年,有户农户应用了沼液浸种技术,推广面积达公倾。

(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年,农村面源污染在停顿了年多后取得了新的进展,在日本协力银行贷款的抚仙湖治理工程项目中,农村面源污染治理项目已作为重要治理工程经国家发改委立项,项目总投资为万元人民币。除此以外,《抚仙湖径流区澄江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星云湖径流区双桥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市计委批复立项,进入初设阶段,每个村市级投资万元;《东风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委会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与《~××年玉溪市三湖一海水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治理实施方案》一起被列入市计委××年建设计划。

(三)农业环保

今年我市农业环保工作的重点有个方面,一是组织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工作;二是完成好农业部第一批农业类野生植物保护品种:元江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的保护区建设工作;三是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的建设工作。此三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如下:

⒈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截止月日,全市共有家企业个产品取得绿色食品认证,家企业的个产品取得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家家企业取得无公害产地认证,其中××年新认证的有家,已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认证任务(家)。目前,玉溪市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目前,在办理绿色食品认证的企业有家,产品有个(已全部通过环评);在办理无公害认证的企业有家,产品有个。我市的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涉及米、面、油、肉、蛋、菜、果、糖、酱菜等各类产品,总产量达万吨,总产值达亿元。

⒉元江普通野生稻原生境地保护区建设。××年月,根据农业部农办科〔〕号《关于印发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方案的通知》,元江县普通野生稻列为农业部第一批野生类植物保护品种。按照《云南省元江野生稻原生境保护示范点项目实施方案》和《元江野生稻保护项目协调会议纪要》,该项目于今年月开始组织实施,项目计划总投资为万元。目前资金到位万元,完成的工程项目为核心区土地征用(亩),核心区、缓冲区生物围栏(一层铁丝网,米;两层龙舌兰,米),保护区大门建设等。

⒊农业部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建设。建设农业环境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对农业环境和农产品中各类有毒有害物质全面开展检测,是我市农业环保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我站在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的支持下,培训人员名,经考核合格,取得了省站授予的玉溪市农业环境监测检验测试中心(昆明)玉溪工作站牌子,并开始着手配备与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大型仪器设备相应的农残分析前处理仪器设备,依托省站强大的仪器,整合资源,为我市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开发与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

二、经验与体会

(一)领导重视,认识统一,目标明确。玉溪市党委、政府、业务建设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沼气建设工作,充分认识到发展农村沼气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将农村沼气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提出山区农村沼气化,坝区农村燃气化的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计划到年建设万口沼气池,实现全市宜建池农户沼气化,认识统一、认识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让我市的沼气建设步伐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

(二)加大扶持,争项目、争资金,促发展。今年,在市级财政收支紧缺的情况下,市政府将沼气池建设任务增加到口,拿出万资金,每口补元,保障我市沼气池建设的进程。市农业局作为沼气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将沼气建设作为农业局重要工作来抓紧抓落实,积极抓住机遇,争取中央建设项目。在全省申报成功的个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中,我市占了个,易门、江川、华宁、元江、峨山、新平成为首批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县,每个项目县取得了万元的国债建设资金,有力地促进了玉溪市的沼气建设。

(三)搞好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今年月,我市在对全市农村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了《玉溪市年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其中对沼气池建设作出了详细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到年完成万口沼气池建设,使农村宜建池户全部建池,让三分之二的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沼气。在农村沼气池建设中,我们坚持六个结合:一是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二是与村容村貌综合整治和旧村改造相结合。三是与改厩、改水、改厨、改厕、农村初级卫生达标相结合。四是与发展生态农业相结合。五是与加快畜牧业发展和适用科技措施推广相结合。六是与三湖一库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相结合,达到既解决农村生活用能,又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农村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目的。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的农村沼气建池方针,集中人、财、物力,以实现沼气化村为目标,逐村逐乡地连片建池,充分发挥沼气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四)加强宣传,搞好协调。××年,我们继续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沼气建设的氛围,让沼气建设做到家喻户晓。并继续组建沼气建设指导组,协助各县区开展沼气池建设。同时,积极加强与相(本文源于文秘城:)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共同促进沼气发展。今年我们与市妇联和团市委合作,在全市各县区各分别建设个沼气村。玉溪市的沼气建设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形成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五)注重质量,不断规范质量体系建设。为了确保沼气池质量,保障广大农户的利益,弘扬民心工程,我们不断完善和规范质量体系建设,一是严格按国标《户用沼气池标准图集》(/-)和《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范》(/-)施工,严把建池质量关,并严格按《户用沼气也质量检查验收规范》(/-)进行试压验收,做到不试压不验收、不产气不交付使用,对因施工质量和物质质量造成的损失,由施工单位承担赔偿,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二是抓好队伍建设,一方面认真抓好沼气建池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提升他们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实行沼气建设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今年月起,市农业局制定和下发了玉溪市农业局关于在全市农村沼气建设中推行沼气生产持证上岗制度的通知,在全省第一家全面推进持证上岗制度,对沼气建设行为作出强制性规定。四是在沼气建设中坚持沼气池、猪厩、厕所、三位一体同步建设,做到布局合理,标准规范,达不到三配套的不予验收。

六强化服务,建管并重,发挥沼气建设的综合效益。为保证已建沼气池正常使用,发挥综合效益,我们十分注重建池后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坚持沼气池、畜厩、厕所三配套建设,保证沼气池有充足的发酵原料,达到较好的产气效果;同时,严把各类沼气建设物资进货关,沼气建设所需的各类管线、灯具、模具、灶具统一由能源部门组织供应,保证产品质量,杜绝不合格产品,发现质量问题的无条件更换和修理。避免因发酵原料不足和建池物资引起的质量问题。二是制定了沼气池巡回检查制度,除对一些农户反映的问题安排人员检查外,每年安排名人员对建设规模较大村寨进行巡回探访,了解和解决出现的问题。三是对实现沼气化和沼气普及率较高的村组,把安全使用沼气、沼气池的管理维护、科学养猪、综合利用等实用知识培训到农户,提高沼气综合利用效益,实现能流物流的良性循环和转换,促进了猪沼粮、猪沼菜、猪沼果等生态农业模式的发展。

(七)以奖代补,鼓励企业认证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年月,为鼓励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分担申报企业的申报负担,由农业局、市产业办代表市政府对家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企业进行了表彰,每家绿色食品企业奖励万元,每家无公害农产品企业奖励万元。今年初,在农业产业化资金中,预留了万元资金,继续对取得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证书的企业进行奖励。该扶持政策极大的鼓舞了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企业的申报积极性,到目前为止,我市已成为全省申请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定最多的地州市。

三、存在的问题

(一)沼气建设工作经费不足。每年建设万口沼气池,工作量较大,农村能源建设部门任务与责任巨大,随着沼气建设向边远山区发展,各项支出都在增加,而农村能源部门工作经费没有增加,严重地制约了沼气池的推广工作。今年市县两级为申报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付出了较大的人力与财力,项目报下来了,但却没有相应的前期工作经费,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农村能源部门的工作,影响了今后的申报积极性。建议市县两级财政追加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的工作经费,追加国债项目申报的前期工作经费。

(二)各县区、乡镇、村社发展仍然不平衡。农村沼气建设民心工程已连续实施了四年,累计建池万口,在全市已有个乡镇、个村委会实现沼气化,但依然有个别县、乡、村存在认识不到位、建设力度不够的问题,沼气建设启动晚,年底赶任务,工作被动,差距明显。

(三)沼气池后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续管理工作依然滞后。目前,农村沼气建设已深入到广大乡村,点多面广。我市自年市财政停止了沼气池维护经费(元口)后,由于现有的聘用建池技术人员实行的是计件(建池)工资,建池时为降底农户建池成本,也未在建池费用中预留有维护费用,各基层农村能源建设部门缺乏专门的维护经费,要在所有建设区全面开展并做好后续管理维护工作,不具备相应的条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建设轻管的现象。建议市财政每年按全市沼气池保有量安排一定的资金,作为沼气池的后续管理经费。

(四)安全故事时有发生

由于管理、使用、维护的知识和技能不到位,造成今年出现死亡人的事故,玉溪市沼气建设发展至今,已死亡人。

(五)沼气综合利用率低。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沼气的综合效益,是沼气的生命所在,可以有效地延伸沼气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到今年底,玉溪市沼气池保有量将达到万口,沼气池建设已遍布全市各个乡村,但广大建池农户缺乏综合利用方面的知识,沼气综合利用工作发展滞后。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户培训,由农村能源部门组织,对农业生产骨干开展沼液浸种、沼液喂猪、沼液养鱼、沼液叶面施肥、沼液(喷施)防治病虫害、沼气保鲜、沼气保温、沼气灯光诱虫等适用科技的培训。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和生态家园(庭园生态)建设给予扶持。

(六)缺少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经费。我站承担着玉溪市绿色食品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咨询、考查、指导、申报管理、材料初审及采样、送样等工作,办理过程中不向申报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两年来,此项工作成效显著,企业满意度较高,但我站却没有相应的工作经费,严重地影响了认证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四、××年工作安排:

(一)沼气建设。计划任务数口,其中完成××年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口,八个一工程涉及的个贫困村建池口,一般地区口。具体计划见附表。在国债项目、八个一沼气建设项目实施中,要特别注意补助资金必须足额到位,但禁止出现国债资金、八个一工程建设资金、市级财政一般补助资金(元)双重和多重享受的情况发生。

(二)国债沼气建设项目申报。组织好××年澄江、红塔区、通海三县区的国债沼气建设项目县的申报工作,力争立项。

(三)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认真做好《抚仙湖径流区澄江代头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星云湖径流区双桥营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和《东风水库径流区大矣资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初步设计》工作,根据项目的批复和要求,组织和实施好治理工程。

(四)绿色认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服务质量,组织和完成好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企业的考察、申报管理、培训和材料组织等工作,严格按照标准把好申报企业整改关和材料的审核关,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准。××年的目标为认证家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

第4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一、基本情况

东坪村位于县城东北约24公里处,距唐太宗昭陵仅2公里,这里群山环绕,地貌独特,登高远眺,千里沃野置于脚下,如画田园尽收眼底,南与巍巍秦岭遥相对峙,东观朝**顶天寺高耸云端,漫山遍野的幼松郁郁葱葱,万亩果园宛若一个“天然氧吧”,农家土窑洞冬暖夏凉,人称“没有噪音的天然空调”.

白村是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占地2万亩,其中农耕文化体验园是园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地500亩,目前建成半亩园500户,已对社会开放认耕,让城市生活的人们,离开喧嚣的城市,走进农村,放松身心,体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让城市生活的人们,深入农村,了解农业,亲历春种秋收的传统农业生产过程。

二、主要做法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建设规划方面:袁家村在建设发展中按照环保、生态、绿色的理念,斥资1500万元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再现了原汁原味的关中民俗风情,创建了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油坊、布坊、醋坊、茶坊、面坊、辣子坊、豆腐坊、醪糟坊、药坊等传统特色作坊,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的演变。基本形成了集关中小吃街区、特色乡村食宿客栈、浪漫满屋田园派对、多主题酒吧街区、麻将茶园等关中民俗互动体验和现代艺术街区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旅游基地。

2、运营管理方面:袁家村采取“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成立了旅游公司和农产品公司,前者做品牌宣传,后者以农产品带动经济发展,下一步把袁家村的香辣子,豆腐,醪子,醋油面,酸奶等小作坊发展成股份制公司,把现代生产工艺和传统生产工艺相结合,经国家生产许可,对外销售,进一步做大,发展成上市公司,解决公司资金不足问题。景区下一步将实行一卡通,公司掌握现金流,与经营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管理,从传统的“农家乐”旅游向建设“乡村度假基地”迈进,实现公司和农户共赢。

第5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 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旅游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商务区低碳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乡村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低碳建筑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 低碳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低碳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桂林低碳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低碳展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湖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河北省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研究 低碳经济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基于低碳经济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研究 物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低碳经济背景下建筑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碳排放权交易介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环境

资源监督管理机构网站资料.http:///

main-1.asp?id=32&pid=4634.

[3] Divis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United Nations.

Indicator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Guidelines

and Methodologies [R].Sep,2001.

[4] 李,宋晔皓.综合解读三大评估体系中的绿色

社区指标[J].世界建筑,2010,(8):118-119.

[5] 国内低碳城市标准体系出台.http://unido-imr.

org/main-1.asp?id=30&pid=4899.

[6]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

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J].S3聚焦气

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2012,(9).

[7] 孙滔.低碳技术―低碳经济的核心竞争力[J].

河南科技,2010,(8).

[8] 欧盟计划增加500亿欧元发展低碳技术应对气候变

化.http:///main-1.

asp?id=46&pid=3697.

[9] 陈柳钦.低碳经济演进:国际动向与中国行动

[J].科学决策,2010,(4).

[10] Bed ZED.http:///Peter

Harper - Low Carbon Living.http://

/videos/eco-innovation-

seminars/107-peter-harper-low-carbon-living.

[11] 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克而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低碳地产先锋:实战模式与绿色项目解码[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2] 台北县低碳社区标章认证制度作业要点.1999年

10月27日北府环碳字第0990101439号令修正.

[13] 气候组织.国际视角的城市低碳发展―国际城

市气候变化行动计划综述[R].2010.

[14] 晏功明.欧美群宅运动对我国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的启示[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9,29

(1):77-78、83.

[15] 叶昌东,周春山.低碳社区建设框架与形式[J].

现代城市研究,2010,(8):30-33.

[16] 气候组织.中国清洁革命报告III:城市[R].

2010.

[17] 北京市政协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课题组.北京生活

垃圾分类处理情况调研报告[J].城市管理与科

技,2009,11(2).

[18] Greater London Authority.Homes Energy

Efficiency For Tomorrow. http://london.

gov.uk/priorities/environment/climate-change/

energy-efficiency/homes-energy-efficiency-

fortomorrow.

[19] 鲍敦媛,张聪钦,等.台湾低碳旅游发展现况与

第6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 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 policy?押research and the government imperative[M]in D.Boswell and 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 the Nation?押A 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②问卷要求被访者对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几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排序。为此,将排序第一、二、三名分别赋值3、2和1,经过计算,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序分值分别是2.52、1.86、1.24和0.37。

第7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3103

1引言

《“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绿色农业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不少专家开始探索研究绿色农业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王艳秀、周旗等认为,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绿色农业是一种依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严立冬等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农业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刘连馥等在综合国内绿色农业概念提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农业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创新、农业技术革命,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模式。概括国内学者关于绿色农业特征研究,绿色农业主要有6个鲜明的特征: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多样化、产业化和高效化。

2.2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认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有:生态经济理论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中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生态学中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协调共生理论,创新理论中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等。

3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压力逐渐增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识。综观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1986~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包建中在1986年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部分农业学者也开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及实践应用开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2)第二阶段是持续关注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业发展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即农业发展要高产、优质、高效。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逐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开始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3)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从2003年至今)。2003年,在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2005年,卢良恕等6位专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的报告。回良玉副总理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并充分肯定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起,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的科研专项研究相继启动。2013年,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上,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建议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业发展逐渐变成当前发展的共识,被广泛认同和支持,各地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绿色农业。

4实践中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分析――以四川江安县为例

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川宜宾市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改革,探索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江安县坚持绿色发展,围绕“走产村相融道路,创绿色农业典范,建幸福美丽新村”思路,推进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验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五化”引领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4.1管理模式标准化

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先后引进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和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分别从事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建成特色种植基地2000余亩,存栏种猪5000余头、年产仔猪10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及家庭代养场。已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过程管控;并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供港蔬菜实现企业自查、政府抽查、香港检查3个达标。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流程,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4.2生产设施现代化

示范区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产业化运作的“田、路、水、电、管”五网配套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道路13.8 km,排渠4.6 km,种养循环管网12 km,喷灌头10万个,配套农产品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猪养殖智能化的流水线设施,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蔬菜基地实施土地整理后,大力推广育苗、播种全机械化生产,实现喷灌设施全覆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3产业分工专业化

示范区依托两家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服务、保险兜底、政府扶持”六方合作机制,将企业、农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县财政部门引入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分工,形成农业生产车间集群,实现专业化发展。针对部分有资金、有意愿经营种植蔬菜、生猪养殖的农户,以“公司+家庭农场”为纽带,按“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物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回收”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供港蔬菜、生猪产业化这两个项目,直接解决了当地1000余人就业,带动江安600户以上的农户致富,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助农户均增收上万元。

4.4资源利用循环化

示范片两家企业“牵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污和废水,经过分级沉砂、分级粪池收集处理和厌氧发酵,沼液就富含溶解氮、磷、钾和植物生长细胞的黄腐酸,成为了生态种植业难得的有机肥料。沼液经提灌站输送至高位沼液池,通过铺设灌溉管网进入麻衣蔬菜基地用于蔬菜种植,形成“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同时,养殖场厌氧发酵所产生的大量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为示范园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互动。

4.5产品销售国际化

在示范区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已具备直接出口农产品资格。每批次蔬菜先经过机械车间分拣,对蔬菜品质进行分级、装箱冷链物流运输至深港检测点,抽样合格直接进入香港蔬菜协会指定仓库,并在香港、广东市场形成“错峰销售”。同时,还不断加强市场开拓,实现了蔬菜直供韩国、新加坡市场,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积极加强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并与欧盟签署意向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加工猪肉出口外销,逐步实现生猪产业国际化发展。

5思考与建议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四川乃至全国,绿色农业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并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绿色农业起步晚,发展中还面临绿色农业品牌少、基层设施建设不足、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为了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绿色农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5.1挖掘自身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要根据各县域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以山区为主的区县,建议以发展经济林业(包括茶叶、果木等)和畜牧业为主,选择发展当地的优势主导农副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以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浅丘或平坝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等优势,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业(包括瓜果、蔬菜等),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以浅丘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立体种植的优势,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整个区域内农旅经济发展。

5.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做好绿色农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教学、生产、研究、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与服务条件。另外,要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既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也要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

5.3培育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在当前经济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支撑,全面成片推进,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而走向标准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全面成片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休闲观光功能的布局,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功能,以各类乡村文化节为契机,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积极创新都市观光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5.4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其对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建议启动多方面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具备引领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在贷款贴息、品牌打造、基地扩建、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扶持。

5.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益

积极推动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办事平台,完善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绿色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加快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库,加大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对绿色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快产销对接。重点搞好绿色农特产品、食品展销和对接活动,提高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绿色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能力和素质

积极开展绿色农业职业培训,充分l挥农业中专、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着力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绿色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绿色种养殖。要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绿色农业产业化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

第8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黄陂;生态文明;生态经济;生态农业;现代都市农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赋予了生态文明新的内涵,扩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域。在实践中,黄陂区将生态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出建设“富裕黄陂、和谐黄陂、生态黄陂”的目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特别是在现代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生态文明极其重要性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既影响着发展的全局,也决定着发展的可持续。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并且处在转型期的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也面临着严峻的能源、环境、气候变化等的挑战,环境安全是21世纪中国必须关注的重大、根本性的问题,如何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遏制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保持和改善中国的环境资源基础,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关键性挑战。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和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能源新兴技术的利用,更需要培养大批的生态环境保护专业人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经济建设越来越成为重点。

二、因势利导,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黄陂区在“十五”之初,就明确提出“生态立区”,建设“生态黄陂”的战略目标,全区上下将生态作为立区定位之本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美区”生态格局为目标,将黄陂打造成山水田林人和谐、绿色宜居、持续发展的生态城。

1.是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积极开展园林城市创建。坚持推进“绿色行动计划”,通过造、封、育、管并举,统筹北部山区与南部平原、城镇与乡村、森林与湿地及板块与林网等生态建设,开展退耕还林、绿色通道等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使全区森林资源面积和林木蓄积不断扩充。在林业生态建设中,统筹兼顾绿化、生态、经济效益,多选择有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用的造林树种,营造了板栗、油茶、茶叶、红栀子等为主的生态经济兼用林18万亩,大量栽植了枫香、槐树、栾树等乡土树种。全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50万亩,占总有林地面积的50%以上。建有3个省级森林及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小区(素山寺自然保护小区、木兰湖白鹭自然保护小区、木兰山自然保护小区)、1个市级湿地保护小区(草湖),保护区总面积6万亩。另有2.4万余亩的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和8大森林旅游景区,使受到严格保护的林业生态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大武汉的北部生态屏障、绿色制氧车间、最大最好生态区域,有“武汉后花园”之美誉。

2.是大力培育生态文化。第一,严格保护自然人文景观资源。抢救、挖掘、整理一批文物和民俗民间文化,抓紧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产地保护认证等申报工作。收集整理有关史料编写了5万余字的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申报文本,最终使黄陂区“木兰传说”成功进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第二,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环保知识普及教育规划,充分利用党校、中小学、博物馆、展览馆等文化教育阵地,积极开展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世界植树日等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村寨、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等创建活动。

3.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争创“中国旅游强区”和“全国乡村休闲游示范区”为契机,以木兰山为核心,以“黄陂木兰”为品牌,提升文化内涵,积极推动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川和木兰天池联合申报国家5A级景区,带动农耕年华、锦里沟土家风情谷、大余湾等一批景区创A升级,积极推进黄陂旅游业提档加速。大力发展农业游、乡村休闲游,在农民参与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对接旅游上下功夫,力争旅游业带动5万农民就业。加快旅游通道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开发泥塑等丰富多彩、适销对路的旅游系列产品。力促木兰茶乡古镇等特色镇和相关产业的形成。

4.是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巩固产业基地开发成果,有序推进农村土地规模流转,新完成土地流转面积8万亩,新开发蔬菜(芦笋)、鲜食作物、茶叶、小龙虾、种子种苗生产基地7万亩,巩固和发展全国绿色农业示范区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全年新增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万亩。加快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以泛武湖地区为重点,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加快重点企业上市步伐,加速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特别是近两年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家。新增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1.3万亩。新增芦笋、蔬菜、茶叶、小龙虾和种子种苗基地面积6.3万亩,“黄陂芦笋”被评为全省农产品十大名牌之一,黄陂被授予“中国绿芦笋之乡”。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湖北林业花卉科技示范园落户,泛武湖区域被列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示范园区。

三、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还需从长计议

1.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四大建设之中。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其他建设之中。经济建设方面,应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体系,走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之路;政治建设方面,应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建设生态文明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快转变单纯GDP取向的政府职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文化建设方面,应大力宣传人与自然关系思想,弘扬“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全社会的生态危机与责任意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和生态文明生活方式;社会建设方面,应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2.强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定和实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规范,促进生态文明社会新风尚的形成。把生态文明有关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突出各级党政干部、青少年学生、企业负责人等重点对象,广泛开展生态文明的教育培训,不断强化生态文明理念,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公众宣传资源,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的低碳生活,鼓励理性消费、绿色消费,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广泛使用节能型电器、节水型设备,自觉抵制高能耗、高排放产品和过度包装商品,逐步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养成节能节水节材的良好习惯,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注重节约、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良好风气。继续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及优生优育方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良性发展。

3.加强对生态经济人才的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发展生态经济,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新路径。加强人才培养是这种发展方式成功与否的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所以黄陂生态经济的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首先是要引进对我区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并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人才和科研团队,由区财政给予一定工作经费资助。不断完善引进创新和科研团队的优惠政策,为改善创新和科研团队在我区工作的环境提供便利。其次是搭建平台加强对生态经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积极培养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重视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用人单位选送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到国内外著名机构进修深造或进行中长期培训。

4.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20世纪90年代以

来,都市农业在黄陂区逐渐兴起,近年来,农科院武湖基地、及农耕年华等项目纷纷落户黄陂,大大推动了黄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组织化程度低;农业发展资金投入不足;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虽数量多,但规模小、分散、特色不突出等。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科学技术应用不够,因此必须加强对现代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第一,按照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推广秸秆还田、新型有机肥、优质高效新肥料和平衡施肥等十大绿色农业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基地,为解决武汉市的“餐桌污染”做贡献。第二,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重点推广机耕机整,机播,机收及机械防治病虫。鼓励成立农机合作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充分利用国家“三农”补贴中的农机补贴,对于农机合作社购置农机器具给予政府补贴及提供信贷帮扶,以鼓励农民入社的积极性。第三,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装备农业,健全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充分利用村远程教育网络,督促农业企业加入信息平台建设,这样更有利于农业户及时掌握信息,调整项目及种植生产结构,及时掌握销售价格及渠道最大限度减少损失,以取得效益最大化。第四,因地制宜选准项目,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五,依拓木兰八景,把黄陂打造成全国旅游目的地,休闲之都。黄陂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文化名片,区域优势明显,鉴于此,我们应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最大限度挖掘生态,文化等资源优势,以木兰八景为依托,效仿农耕年华,谦逊岛庄园等模式,开发农业现代休闲等功能,最大限度挖掘我区旅游资源潜力。第六,立足黄陂区自然和人文优势,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先导,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我区在新农村建设第一阶段过程中,基本形成以以芦笋、茶叶、小龙虾为主导的特色产业,而目前新农村建设第二阶段即将启动,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充分发挥我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打造黄陂特色农业产业链,实现黄陂现代都市农业伟大构想。

参 考 文 献

[1]金涌,董丽华,赵风云.循环经济与科学技术[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04(4)

第9篇:绿色乡村建设情况报告范文

一、植树造林工作。

今年春季,以京九铁路绿化工程、精品绿廊工程、乡村干道绿化工程、绿色家园工程和重点生态工程等五项林业工程为重点,共完成植树26万株,绿化、补植乡村干道48条;启动环城林建设2个村街;建设高标准农田林网95块,实现了预定目标。

(一)京九铁路绿化工程

京九铁路是今年省绿办和廊坊绿办的重点绿化线路,京九铁路途经我市5个乡镇的25个村街,在我市境内长20公里,其中适宜建设林带地段长14.5公里。按照规划我市对规划林带内的临建进行了清理和拆除,对铁路两侧空间大的地段,建成100米宽的林带,对空间小的地段见缝插绿、宜绿皆绿。今年上半年完成造林约2000亩,植树约14万株,绿化长度约13公里。

(二)精品绿廊工程

精品绿廊工程包括对廊霸路、廊大路和112、106国道等四条国省干道的绿化工程。工程涉及10个乡镇,建设任务包括:补齐断带路段,加宽不足部分,对原有林带要补齐缺株部分,更新病死林木,确保林带整洁、连贯。今春共补植树木1.5万株,林带建设已基本完成;沿路村街、企业和门店都栽植了风景树,进行了绿化;106、112国道两侧各栽植了4排火炬、白蜡、垂柳等风景树。在廊霸路两侧种植紫穗槐以装点绿化效果,上档升级。

(三)乡村干道绿化工程

乡村干道绿化工程是扩大风景绿廊工程成果,提升我市绿化美化效果的重点工作之一。目前,我市乡村道路绿化有了一定基础,但规格、标准不统一,缺株断带现象严重,绿化水平有待提高。今年,我市规划对57条乡级干道、村级干道,总长103.7公里,进行绿化和上档升级。今春完成绿化补植48条,栽植树木共计5万多株。

(四)绿色家园工程

今年市政府确定10个文明生态村为扩绿试点,建成宽度为100米的高标准环村林带。我局对这10个村街进行了摸底和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启动了南孟镇田各庄、马坊村的环村林建设,到目前为止,共完成造林绿化400亩,植树3.5万株。

(五)重点生态工程

为了改善我市的生态环境,市政府确定了生态公园建设、河渠路堤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三项生态工程建设任务。今春,农田林网建设成绩喜人,共完成95块农田林网建设,植树4万株,控制面积达1.5万亩,其中南孟镇结合省农业开发项目,完成高标准农田林网建设32块,控制面积达5千多亩。社会造林成效显著,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性高涨,主动投入到造林绿化事业中来,我市河渠路堤已基本全部得到绿化。按照市政府统一规划,生态公园正在建设中。

(六)广泛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组织各机关、团体、学校、厂矿、企业、事业单位及中省直驻霸各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义务植树活动。3月29日,我局会同*镇政府、永成物业的员工及部分村民,共计300余人来到*镇牛业庄京九铁路沿线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树木2000株。上半年我市参加义务植树人数达8万人,义务植树45万株。

二、森防工作

(一)大力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森防意识。

为了提高全民森防意识,我们通过发放知识明白纸、张贴通告和广播、电视等形式,加强森防宣传工作。向全市各有关部门、各乡镇区办发放了美国白蛾和春尺蠖综合防治技术资料,并针对美国白蛾在我市的危害情况,上送下发了美国白蛾发生、危害、防治情况简报,以及美国白蛾在我市发生情况的调研报告,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清明节和麦收期间大力宣传防火知识,并向乡镇发放了禁止焚烧麦秸的通知,做到预防在先。

(二)深入基层,开展森防工作。

1、在春尺蠖发生期,实行每日报告制度,将疫情及时上报。在上报疫情的同时,林业局和乡镇达成共识:林业局组织专业防治队进普防,乡镇组织专业防治队对零散地块进行补防,普遍采用高压喷雾、烟雾机喷烟两项措施并举进行防治,防治面积达3万亩,有效遏制了灾情蔓延。针对美国白蛾在我市的危害情况,专门成立了美国白蛾防治指挥部,在各村街设立了查防员,配备了高枝剪,发现网幕及时剪除销毁。建立了专业防治队,在疫点悬挂杀虫灯捕杀美国白蛾成虫,利用仿生物制剂灭幼脲进行药剂防治幼虫,防治面积忆达4万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美国白蛾的扩散蔓延。

2、为了全面预防森林火灾,森防站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开展防火大检查活动。对重点林地、苗圃、绿色通道、林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督促乡镇、村街组织广大干部群众认真做好秸秆还田和林间杂草等易燃物的清理工作,坚决防止死灰复燃,严格控制野外生产和生活用火,杜绝非法用火消除火险隐患,确保林业资源的安全。认真排查消除火灾隐患,确保林业资源和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抓好资金和物资储备及发放工作

大量的药品和器械是防治病虫害的关键。美国白蛾在近两年来已在我市发生并有蔓延的趋势,针对这一形势,我局通过积极努力,向政府申请美国白蛾防治资金30万元,用于购买各种防治物资,现已发放到美国白蛾发生区,并正在投入使用当中,有望对今年的美国白蛾防治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提高各级部门对林业的重视,大力宣传林木管护知识,初春以来,为各乡镇政府及林业种植户发放林木管护指示牌180个,对林主管理林木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为了便于预测预报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我们为各乡镇发放了杀虫灯50台,有效地杀死了有害生物的成虫,为准确及时防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今年年初,局党组召开林业执法工作会议,强调今年执法工作的重点是以服务促执法,工作要从多方面多角度下功夫,一边抓好林权制度改革和征占用林地的审批工作,为群众谋利益,一边加大力度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盗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杜绝毁林案件的发生。

(一)配合市政府做好征占用林地审批和调查工作。

今年年初,廊沧高速公路建设启动,该项目途经我市境内,我局相关科室配合市政府和交通局对廊沧线所经地段进行了外业调查及勘测。经查,廊沧线在我市占地共涉及全市3个乡(镇)12个行政村,占用林地42公顷,其中防护林6.4公顷,用材林29.5公顷,未成林6.1公顷。我局根据实际情况对此进行了详实的汇总上报,并做好征占林地的相关审批工作。为市政府在此项目中的决策起到了参谋助手的作用。与此同时,我市的牤牛河公园景点建设和牤牛河截流干管接通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开始了,由于近年来我市的主要河渠堤路都得到了较好的绿化,尤其是牤牛河大堤绿化成果较为显著,所以这两项工程建设的林地处理情况比较复杂,通过我们认真的勘测调查,深入细致的做工作,现在基本调查已经完成,此二项工程实施约需砍伐树15701株。目前,后续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二)林木采伐工作

20*年林木采伐继续实行采伐办证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和专人管理制度,严格审批手续,实行限额采伐,确保全市林木采伐在国家下达的采伐限额和省、市林业局下达的木材生产计划指标范围内。采伐过程中,做到伐前有设计,伐中有检查,伐后有验收,严格按采伐管理程序办理采伐许可证,坚持采伐公示制度,上半年共办理采伐证24份,消耗蓄积505立方米。

(三)积极做好林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

结合全省集体林改稳妥有序的实施,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林权登记发证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局展开对全市林权证的复查,到目前为止,已复查林地4万亩,并全部明晰产权,将林权证发放到林户手中,我市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基本结束,对于林权制度改革所取得的成效已经初步显现出来,受益林户管理好林木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

(四)健全制度,提高执法水平。

今年以来,认真贯彻执行《森林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1、有案必查,向社会公布林业违法案件举报电话,同时执法队在各乡镇、村街设立若干信息员,时刻为我们提供案情,接到报案,迅速集合,及时出警。2、对查处的案件要坚持原则,依法依程序操作,并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3、不优亲厚友,顶住说情风,坚持依法办案。4、发现乱砍滥伐现场后,首先拍照、勘测,并让违法人签字,防止违法人逃逸或翻供,其次将作案工具查扣。5、在进一步巩固与公安协作的基础上与法院有关科室联系,拓宽执法渠道。通过以上规章制度的实施,群众的护林意识进一步提高,及时发现,迅速报案,使打、防一体化的措施得以完全实现。截止今年上半年,共查处林政案件27余起,既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又震摄了违法犯罪的行为人,保护了我市的森林资源及人民财产的安

全。

四、林业项目工作

(一)完成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方案和退耕效益监测。

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包括水利基本建设规划、农村能源建设规划、后续产为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三个单项规划。规划建设期均为20*年—2015年。整个规划中央财政每年总投资196万元,投入林业用于后续产业发展和退耕农民就业创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106万元。退耕效益监测共涉及6个乡镇,8个村街,17个标准地块。目前,调查工作已基本完成。

(二)世行贷款项目完成情况。

完成了20*-20*年度打井的实施方案和打井合同,验收合格,并已提款报帐。协助财政部门顺利完成国家审计部门的财务审计工作。为了“世界银行贷款中国林业持续发展项目”第五期的顺利实施,对涉项乡镇进行了实地考查,对基本的立地类型、气候条件、水利资源、人中结构等相关条件进行了逐一的调查,初步筛选出了符合项目实施条件的村街。

(三)完成了20*年6000亩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调查摸底,为搞好方案的编制奠定了基础。

五、其它工作

(一)配合市委、市政府及*省林业局搞好奥运会期间我市的果品安全检查工作

(二)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搞好服务,做好木材经营加工企业档案的管理,并及时为木材经营加工企业发放许可证和对到期许可证的更换。

(三)结合“进万村、兴百业”活动,积极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到乡镇村街,搞好林业技术服务。

(四)组织全局党员干部搞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诠释了科学发展观在林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下半年工作安排:

1、继续抓好秋冬季植树造林工作,做好京九铁路、106、112国道绿廊工程检查验收。

2、积极与水利局协调,做好南水北调工程征占林地手续;继续办理下一步的大广线和廊沧线的征占林地手续。

3、完成6000亩三北防护林的规划设计方案的编制及自查验收,同时做好迎检工作。

4、配合市委、市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搞好奥运会期间我市果品安全检查工作及奥运安保工作。

5、继续做好标准地林木生长量的监测调查,探索科学的林木管护技术,从而实现林业增效,林农增收的目的。做好苗木市场的清查整顿工作,为秋冬造林提供充足的苗木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