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精选(九篇)

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

第1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氛围;感受;联想;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8-145-01

自古以来,音乐以其独特的方式向世人展示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别具一格的效应,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兴于诗、利于礼、成于乐”“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以修身也”的经验总结:西方哲学家也说:“音乐是比一切哲学更好的启示”“音乐是灵魂的语言,是医治灵魂疾病的灵丹妙药”,可见音乐对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开学初,本年级组商讨将“欣赏能力的培养”作为本学期大班年级组的研究课题,见于其课题范围之广阔,本人将音乐欣赏能力作为初步的探索目标。在此期间,通过多渠道多方位探求理论方法,逐步在实践中摸索出音乐欣赏与联想能力的培养模式。

首先,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情感所指向的事物较为单纯,活动往往受环境、气氛的影响。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歌(乐)曲的目标、内容设计相应的音乐环境,通过气氛渲染,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情为之而动,联想为之而生。如欣赏音乐作品《摇篮曲》,教师就创设了这样的音乐氛围:一座房子外月亮高挂=星星闪烁、柳枝轻摆,房里一教师扮演妈妈,边哼曲子便哄娃娃睡觉,洋溢着浓浓的母爱与亲情。很快,幼儿被这优美、温存、安宁的音乐氛围所感染,沉浸在无比温馨的气氛中,已景引入,以情带动,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兴趣,提高了欣赏的质量。

其次,感受阶段:其阶段为此项训练过程的主要,也是最基本的阶段,方法是给幼儿提供音乐材料启发幼儿用准确的词语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如乐曲的旋律,所表现的内容,乐曲中有无特殊声音,曲调是安静的、流畅的,还是激昂的、活泼的,并谈谈自己的内在感受,在此阶段中,教师让幼儿静听、用心听,让幼儿通过对熟悉乐曲与此次所欣赏的乐曲进行简单比较,认识其不同之处,并进行简单概括,这需在教师一边提问一边总结的过程中引导幼儿完成,对于部分幼儿的不切合逻辑之话语,进行善意指正,不可遏制幼儿的思维方式及语言表达能力。

再次,联想阶段: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是音乐欣赏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活动中,我们结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已有经验和发展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幼儿的参与水平。同时,结合音乐作品,引导幼儿去感受,启发他们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方法是让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以鼓励幼儿表达由音乐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充分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如果说第一阶段是听音乐找感觉,那么此阶段就是前一阶段的深入,目的是让幼儿倾听音乐的力度、速度与音区的变化,并能用动作和语言创造性地表现不同音区的不同音乐形象。教师在让幼儿感知的过程中,首先谈出自己的联想,将内容编成故事讲述给幼儿,然后让幼儿逐段欣赏乐曲,逐段联想乐曲表现的内容,再配以形象的动作进行匹配表演,如用肢体动作表现描写动物的乐曲,用语言描述反应景色、景物的乐曲,这个阶段是整个阶段的重点与难点,可采用看画面听音乐或看图形听音乐,让幼儿在直观的图形画面中寻找音乐所表现的内容进行联想表演,如在音乐《小鸟的一天》的欣赏中,引导幼儿根据音乐变化,联想“小鸟醒来、鸣叫、飞翔、觅食、遇险”的过程,并进行与小鸟生活有关的舞蹈动作表演。

第2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3-0030-05

一、问题提出

生活中,幼儿安全事故频发,尤其是烫(烧)伤、摔伤、宠物咬伤、溺水、触电、中毒、车祸、拐骗、玩危险物品等造成的伤害事故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和生命安全。但面对些潜在危险,家长、教师更多地会通过“个不能动、那个不能摸”的警告,严格限制幼儿的活动,或提供全方位保护措施防范意外发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幼儿的安全,但却大大减少了幼儿认识潜在危险,以及通过实践锻炼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机会,不利于幼儿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提升。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缺乏,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成人觉得很可能会引发意外伤害事故的因素,在幼儿看来根本就不具有什么危险性,从而容易导致幼儿遭受意外伤害。基于上述考虑,研究者产生如下思考:幼儿是否能够意识到周遭环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幼儿是否掌握了应对潜在危险的知识经验,幼儿所掌握的应对潜在危险的知识经验具有何种特点?鉴于此,本研究以3岁~6岁幼儿为对象,通过访谈,揭示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的认知特点,期望给家长和教师开展安全教育提供一定的有用信息。

二、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样本选择

研究者通过系统抽样,在张掖市某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大班各抽取了30名幼儿,共计90名幼儿,其中男性幼儿43名,女性幼儿47名。

(二)研究方法及步骤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主要按以下步骤进行:

1 典型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内容的确定

首先,研究者以10名幼儿教师、5名家长和5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运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了与幼儿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内容,获取了包括(药物)中毒、烫伤、交通、摔伤、走失、利器扎伤或戳伤、触电、高空跌落、溺水、宠物咬伤、窒息、玩具伤害等18种内容;其次,将上述内容作为选项,让15名幼儿教师、15名家长从中选择容易对幼儿造成意外伤害的内容,问卷结果统计后,研究者按百分比从高到低的顺序抽取了前10个方面,分别是:烫伤、摔伤、利器扎伤、拐骗或走失、交通、(药物)中毒、触电、跌落、溺水、宠物咬伤。

2 访谈提纲的制定

本研究通过让幼儿针对问题情境陈述“他/她会怎么做”和“他/她为什么么做”两个方面考察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因此访谈提纲的设计包括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给幼儿提供存在潜在危险的问题情境,让幼儿陈述实施安全保护的方法。研究者采用第三人称形式,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让幼儿陈述“他/她会怎么做”来了解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幼儿能否陈述实施安全保护的正确方法就能反映出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正确理解。

第二部分:让幼儿对自己所选择的措施进行原因解释。考虑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陈述可能存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仅让幼儿单纯地陈述安全保护措施的做法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幼儿对安全保护措施的理解水平和认知特点。因此,要让幼儿回答“为什么样做”的问题,从而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层面,分析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特点。

3 实施访谈

在正式访谈之前,研究者随机抽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各3人进行预试,在此基础上对访谈问题进行修改、调整。正式访谈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在幼儿园比较安静的房间进行,访谈时采取以录音为主、笔录为辅的方法,将幼儿的回答以及表情、动作等作如实、详细地记录,以便最后进行分析。

4 访谈结果的整理

研究者首先将幼儿的回答由录音材料转化为文字,研究者在熟悉资料内容后,开始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研究者以尊重原始资料为原则,客观地处理资料。具体编码依据如下:

(1)安全意识:根据幼儿是否能够指出各种情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分为能意识到和意识不到潜在危险两种情况。(2)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总结出4种分类依据:①不知道采取何种措施;②措施不正确;③措施不全面:④正确、全面陈述措施。(3)幼儿对其所采取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根据幼儿的回答情况总结出4种分类依据:①不能解释或解释错误;②依据危险后果或依据科学知识解释;③依据外部评价或外部要求解释;④依据主观想象来解释。所得数据用spss16.0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对潜在危险的意识特点

1 总体特点

根据幼儿对不同情境中存在的潜在危险的认识情况的分析发现,总体来讲,83.6%的幼儿能意识到潜在危险,16.4%的幼儿对潜在危险缺乏认识;在幼儿能够意识到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烫伤、交通事故、利器扎伤、触电、摔伤和药物中毒;同样在幼儿意识不到潜在危险的情境中,按照百分比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溺水、宠物咬伤、高空跌落、拐骗,走失。上述情况说明,幼儿对存在烫伤、利器扎伤、触电、交通、摔伤和药物中毒危险情境具有较高的意识水平,而对存在溺水、宠物咬伤、高空跌落、拐骗/走失危险的意识水平相对较低。

2 年龄差异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安全意识逐步提高,研究结果显示,到了大班阶段,除了有3.3%的幼儿对存在“摔伤”“高空跌落”“交通意外”“宠物咬伤”四种危险情境缺乏安全意识外,其余幼儿对10种危险情境均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幼儿对存在“利器扎伤”(F=5.197,P

3 性别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男女幼儿只在关于触电的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2.037,P

(二)幼儿在自我安全保护措施方面的认知特点

1 总体特点

90名幼儿针对10种危险情境提出的预防措施中,正确、全面的措施仅占总数的23%,无法指出措施和措施不正确的占总数的72%,剩余5%的情形是幼儿陈述的措施并不全面、可靠。可见,幼儿所掌握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并不多。在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中,仅有16%的解释是正确的,2%的解释是幼儿依据外部评价或要求给出的,如“老师告诉我、爸爸妈妈告诉我要么做”,4%的解释是幼儿靠主观想象得出的,而解释错误和无法解释原因的情形占78%,一结果正与前面所述及的只有23%的幼儿能正确、全面地描述应该采取的措施是相符合的。即面对存在的潜在危险,只有少部分幼儿掌握了应对危险应采取的正确措施。

2 年龄特点

首先,从总体上来讲,不同年龄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情况的统计结果显示(见图1):(1)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以“措施不正确”为主;(2)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不知道该采取何种措施”的幼儿人数逐步下降,尤其是中班到大班阶段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3)大班阶段,能够提出正确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幼儿人数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不同年龄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统计结果显示(见图2),“无解释或错误解释”是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原因认知的主要特点,表明幼儿并没有真正理解采取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对保护自身安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班和大班阶段,“依据后果或客观原因”进行原因解释的幼儿人数有所增加。

其次,幼儿对每种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在“烫伤”(F=10.739,P

幼儿对每种情境下所采取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仅在“溺水”(F=4.891,P

3 性别特点

经检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及其原因的认知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四、讨论

(一)幼儿对存在潜在危险的情境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安全意识是个体预防危险发生,保护自身安全的重要条件,对于好奇心和探索欲较强的幼儿来讲,自身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是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避开危险事物,防止危险发生的重要条件。研究结果显示,幼儿的安全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提高,具体来讲,小班阶段,幼儿已经对存在“烫伤”、发生“交通意外”的情境具备了较强的安全意识;幼儿对“溺水”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中班到大班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在提高,到大班达到最高水平;而对于“摔伤”“拐骗或走失”“中毒”“触电”“高空跌落”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的提高幅度小于中班到大班的提高幅度;对“利器扎伤”的安全意识在小班到中班的提高幅度大于中班到大班的提高幅度;而对于“宠物咬伤”的安全意识,发展相对缓慢,在小班与中班,中班与大班幼儿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对不同的潜在危险而言,幼儿的安全意识并非同步发展,而是有早有晚,与“利器扎伤”相比,“拐骗或走失”“中毒”“触电”“高空跌落”“摔伤”以及“宠物咬伤”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并不十分常见,因此,对上述六个方面的安全意识的发展相对缓慢,到大班阶段才有较为明显的提高。另外,男女幼儿之间只有在触电的安全意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总之,3岁~6岁幼儿已具有了较强的安全意识。

(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较低

对于幼儿来讲,掌握一定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是预防意外事故发生,保障幼儿人身安全的重要条件。但研究结果显示,幼儿提出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中,仅有23%的措施是正确而全面的,措施不正确,不知该采取何种措施的情形占77%,可见,总体上来讲,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还很低。

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结果显示,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认知的年龄差异仅存在于“烫伤”“高空跌落”“溺水”三种情境中,而在其余七种情境中幼儿所采取的措施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仅在有限的几个方面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所提升,而在其他方面并没有随幼儿年龄的增长得到明显提高。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幼儿在预防“摔伤”“拐骗或走失”“药物中毒”三方面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发展非常缓慢;幼儿对预防“溺水”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中班到大班的发展速度高于小班到中班的发展速度;而对预防“烫伤”和“高空跌落”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水平则在中班阶段最好,中班之后却有所降低。意味着在预防事故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方面主要在小班到中班之间有一个迅速的发展,到中班之后发展趋势不再明显。

如前所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中,无法解释原因和对原因进行错误解释的情形占总数的78%,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较低。而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的年龄差异分析表明,仅在预防“溺水”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上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而对其余九个方面,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解释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并不明显。多重比较的结果显示,幼儿对预防“溺水”“利器扎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大班阶段的提高较为显著:对预防“拐骗或走失”“触电”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中班到大班的提升速度高于小班到中班的提升速度。

综上所述,幼儿对预防“溺水”“利器扎伤”“拐骗或走失”“触电”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在大班阶段的提高较快,但总体上来讲,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水平还很低。

五、策略建议

(一)根据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对幼儿实施安全教育

研究者发现,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主要在小班到中班发展较快,而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原因认知主要在中班到大班发展较快。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是什么”和“为什么”两个层面的发展并不同步。是由于小班到中班阶段,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水平的幼儿还不能将具体的、零碎的认知进行概括和归纳,对事物之间的关系缺乏认识,而中班以后,随着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萌芽和发展,幼儿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小班到中班一年龄段的安全教育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教师和家长不仅要让幼儿认识应该怎么做,还要引导幼儿认识之所以样做或那样做的原因,从而让幼儿对保护自身安全有更加清晰和完整的认识;而中班到大班一年龄段的安全教育则不一定非要囿于具体情境,可以结合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形式以更加深入的方式进行,同时,要引导幼儿发散性地认识各种均能导致危险发生的情境,从而让幼儿掌握丰富、全面的安全知识和经验。

(二)幼儿安全教育应该关注大班年龄段

本研究发现幼儿对预防危险发生的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中班与大班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说明幼儿对自我安全保护措施的认知在大班阶段并没有得到明显地提高,甚至中班之后还处于发展相对迟缓的状态,与一阶段幼儿思维迅速发展的规律是不相符合的,说明此阶段的安全教育没有跟上幼儿思维发展的步伐。研究者认为,可以从增加教育活动的频率和拓展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关注大班年龄段幼儿的安全教育。

第3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省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xx-20xx年)等文件精神,以突出规范办园、科学保教,促进办园质量为宣传重点,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家长及社会的法规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学前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营造全社会高度关心、重视和理解学前教育的浓厚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现结合我园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活动主题

加快发展、规范办园、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宣传时间

20xx年5月25日至6月25日。

四、组织领导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前教育宣传活动的领导,成立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领导小组,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xxx

副组长:xxx

成员:xxx

五、实施步骤

1、动员阶段:5月25日至6月2日为宣传动员阶段,制定宣传工作方案,召开幼儿园教师会议,广泛进行宣传动员。

2、实施阶段:6月3日至6月21日为宣传实施阶段,根据宣传工作方案和幼儿园实际情况,向教师和广大家长宣传国家和省市学前教育政策,同时抓好活动的落实。

3、总结阶段:6月22日至6月25日为活动总结阶段。在本次活动结束后,将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写出书面总结报告。

六、宣传活动方式

1、广泛开展社会宣传,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现场解答村民问题等方式,积极宣传国家、省、市学前教育政策,同时力争邀请媒体给予报道。

2、深入开展园内宣传。在宣传月期间要组织全园教师集中学习,同时向广大幼儿家长宣传国家和省市里有关学前教育政策。尤其要组织教师通过撰写学习笔记、集体交流等方式,深刻理解规范办园、科学保教,以及幼儿园办园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增强规范办园、科学保教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召开1次全园家长会,发放致家长一封信,主要介绍规范办园、科学保教和幼儿园科学办园理念。

七、活动要求

1、统一部署、加强领导。要根据实施方案,结合我园特点,紧扣主题,精心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充分体现特色,统一安排部署,认真组织实施。

2、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应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悬挂标语、讲座、座谈讨论等形式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宣传活动。在加大宣传力度的同时要提高宣传质量,进一步扩大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在全社会的影响。

3、精心组织、确保安全。高度重视宣传活动的安全工作,保障所有活动在安全的前提下顺利进行。通过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以期取得社会对学前教育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推动学前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4、活动实施后要及时进行总结,主要总结宣传活动的部署情况、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注意发现宣传月活动中的先进典型,及时予以宣传和表扬。

学前教育宣传月主题活动方案二

一、活动主题

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活动时间

6月12日至6月28日

三、宣传内容

(一)宣传学前教育发展政策。大力宣传《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学前教育改革发展重点工作分解方案的通知》《江苏省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主要指标》《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通知》《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太仓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意见的通知》等学前教育政策措施,宣传高标准普及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学前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宣传学前教育管理制度。重点宣传《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江苏省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办法》《江苏省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江苏省0-3岁婴幼儿教养方案(试行)》《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幼儿园教育行业标准,坚持科学保教,规范办园行为。

(三)宣传科学育儿知识,纠正小学化倾向。广泛传播先进的学前教育理念和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广大家长的育儿信心和能力,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健康的活动。各园要围绕快乐生活、健康成长主题,广泛开展家园共育活动。向家长推荐教育部科学育儿网,收看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联合制作的系列谈话节目《回归快乐童年》将于5月26日至6月13日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一套播出(每天18:30分,周一、三、五首播,二、四、六重播)。主要宣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让广大家长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学前教育的科学理念及学前教育内容和形式,帮助广大家长正确认识学前教育的规律,提高科学育儿能力,为广大幼儿营造健康积极的生活环境。

四、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五、实施步骤及活动形式

(一)发动阶段。

6月12日前为宣传发动阶段,幼教中心制定宣传月活动实施方案,广泛进行宣传发动。

(二)实施阶段。

6月12日至6月28日为宣传实施阶段。

⒈各幼儿园要利用网站、宣传栏、家校路路通等手段向社会广泛宣传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并在醒目位置悬挂宣传标语,通过印发宣传册、宣传单、现场解答幼儿家长问题等方式宣传国家和地方学前教育政策、法规。

⒉多形式开展园内宣传。各幼儿园教师集中学习学前教育相关政策,尤其要组织教师逐条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幼儿园教育行业标准,通过专业研修、教研活动、园本培训、基本功比赛等方式,帮助学前教育从业人员熟练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不断提升学前教育专业水平,力求将专业规范融入保教工作,在保教工作中内化专业规范。

⒊多方法指导科学育儿。在宣传月期间,通过向家长开放活动,举办家教知识讲座,发放家教指导手册,宝宝博客群讨论等方式,覆盖所有在园幼儿的家长,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家长的教养行为,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第4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师;家长;品质道德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对心理学有研究的人都知道,0-6岁这一阶段的孩子的记忆力是超乎人们想象的,相当于成人的200%,可见幼儿在生理期的大脑发展之迅速。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也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一、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1、幼儿教育对人的个性品质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逐渐形成。这段时期的幼儿的可塑性强,自我评价尚未建立,往往以家长、老师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若在这个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相反若在这个时期形成一些不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

儿童潜在能力遵循一种递减的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身就进行教育,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若在这个时期内对孩子进行正确适当的早期教育,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家长一天到晚抓孩子不放,管头管脚,结果孩子还是成绩不好,品行不端,。有的家长看上去不那么管孩子,可孩子反而学习成绩更好,品行也端正。这是什么道理呢?在这里起着重要作用的主要有两点:(1)家长自身素质的影响。(2)学习教育和引导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幼儿是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最佳的时期,父母只要能做到真正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努力学习一些教育子女的心理文化知识,那么他们教育子女就能达到一定的最佳水平。倘若家长错过了教育子女的最佳时期,那么教育孩子的效果就会很差。

2、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3岁左右的孩子,处于一个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女孩,就会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行为上模仿男孩,那么就会成为男性化女孩,这被称为性角色畸形。因此,父母应该明确告诉自己的子女,向着自己生理的方面发展、学习,多像父母学习。

3、教师的教育行为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其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身心健康和生命放在首要地位,在重视幼儿健康的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高度重视。

总之,幼儿是智力开发、人格健全、性教育的关键期。在幼儿教育上,主要是引导幼儿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心态,来应付以后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所以,幼儿教育是决定人生命运和幸福的终身大事。

二、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1、完善课程结构

人的品德是在德育影响下形成的,因此,这种教育影响必须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针对性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的结构保证下来实施。幼儿园教育是由小、中、大三个年龄阶段构成的连续性教育,这就决定了这一教育的特点:系列的、纵向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特点,可将三年的教育分成多个主题的小阶段,某一阶段按主题提供某些方面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燕尾服,在这一过程中,要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1)阶段与整体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要把认识转化为行动,养成行为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认识积累和实践积累,对幼儿的教育影响必须有计划地贯穿在各年龄段中的各个阶段,在三年整体目标下,要做到各年龄班每学期有目标,阶段有重点,通过阶段目标的实施,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重点与连续的关系。幼儿品质形成不象智育那样,通过各门课程内容的逐年增加和变换来完成,而是多种品质同在一个阶段反复进行着,如遵守纪律、懂礼貌、团结合作、自信心、独立性等品质的培养往往同时反复进行,逐步提高,呈螺旋形上升,但这并不排除各阶段的重点,只有做到重点与连续相结合,良好的品质才能形成和巩固。

2、幼儿良好品质培养需要综合影响

第5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一、幼儿蹦床启蒙训练以网性练习为主

一般来说蹦床运动员的训练阶段成长都得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启蒙训练阶段(启蒙与基础阶段);专项技术、素质提高阶段(基础与发展阶段);专项成熟阶段(发展与成功的阶段)。那么幼儿的训练就属于启蒙训练阶段,也就是说对于6-9岁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启蒙与基础训练的过程。

幼儿启蒙的训练,由年龄特征、性格特点决定,幼儿对体育活动非常爱好,并在这些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注意力、记忆力相对较高,有利于进行启蒙训练,这个时期应多以诱导及兴趣培养为主,训练内容形式多样,要具有趣味性,多以游戏形式出现,网性的基本就是玩出来的,训练内容多以腹背弹练习、跪弹、坐弹、吸团、屈体、分腿跳、直立转体等,网性慢慢熟悉以后,把这些简单动作串连起来,变成分段的小组合进行练习。

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科学的训练手段,注意训练的安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在平时的训练中,如果队员腾空时身体失去重心,强调千万不能直接拿手去支撑网,应顺势采用腹背弹或坐弹等辅助动作,避免受伤。

二、基本技术训练是幼儿蹦床训练的基础

蹦床项目的基本技术训练可总结为:基本跳练习和单周空翻练习。基本技术的练习对于幼儿的蹦床训练来讲具有决定的意义。

基本技术是由该运动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基本动作所组成,它是每个运动员都必须掌握的,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些基本技术,才有利于运动员难度动作的发展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尤其是从事幼儿蹦床训练的基层体校的教练员更要引起充分的重视,必须把基本技术动作训练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三、加强身体素质的练习。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蹦床是一项技术复杂和身体素质要求很高的运动项目。特别是对运动员下肢爆发力,身体的控制力和协凋性要求很高,所以,在幼儿训练阶段;必须要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它不仅关系到运动员对基本技术的掌握,还将对运动员今后的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进行身体素质训练时,要根据幼儿的生理情况和蹦床技术的动作特点,慨要练习一般性的素质,又要注意专项性的素质;既要有力量性的练习,又要注意柔韧性的练习。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全面的身体素质,才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由于蹦床起跳技术的特点,肌肉发力与别的运动项目有所不同。所以在下肢力量练习时要注意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教练员、运动员应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加强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练习,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结论

1、在基本技术的训练中,首先要注意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少儿运动员正在生长发育期,骨骼、肌肉和内脏还很不完善,.还没有足够的体能,训练中强度不易过大,可以适当地增加训练量。强调身体姿态的练习,加强身体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训练,不能过早进行大负荷力量训练。

2、幼儿时期是培养兴趣和打基础的阶段,是以基本技术训练为主,通过细致的要求、严格的训练对基本技术正确概念的形成,也可以更好地建立牢固的条件反射;其次,要注意基本技术的结构特点。对每一个基本动作的训练,都要抓得细,抓得严,具有规范性,使运动员在训练的起始就能形成正确的条件反射。基本技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今后专项技术的发展,所以,打好扎实的基本技术至关重要。

3、对刚接触蹦床练习的幼儿来说,就是在网上开心地玩,主要培养他们对蹦床练习的兴趣和网性的感觉,以玩耍的形式先让他们在蹦床自由地弹跳,基本动作的练习是:叉腰直跳、抱膝、屈体、分腿、转体的直跳;腹弹,背弹及转体;组合动作练习:立臀跳一团身一屈体一分腿直跳;立臂跳一转体;立臂跳一腹弹一背弹等动作的练习。

第6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儿童;学前教育经历;初等特殊教育;影响

一、导言

对于后续的学校教育问题和挫折而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越来越被视为一个有效的预防措施。学前教育逐渐成为各国教育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成就。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指出,学前教育成为预防儿童遭遇学校教育问题和危机的有效措施,因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经历会降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学生比率[1]。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成就的提高,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的减少,在高质量学前教育项目上的经费投入上降低了成本。因此,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是一项有效的、节约成本的早期干预措施。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学校教育会产生积极影响,但对于学前教育的哪些方面与初等特殊教育存在关联性,这方面的研究还极少。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各个组成部分中,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是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这几方面对儿童的后续良好发展非常重要。儿童与环境的互动会影响他们的发展。具体而言,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课堂互动质量、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师幼关系的冲突)对初等特殊教育将产生何等程度的影响。

二、学前教育经历对儿童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影响

学前教育质量一般可从课堂教育活动的过程和结构两方面进行界定,这些教育活动有助于儿童的发展。教育活动的结构质量注重教育活动和教职员工的特性,如教师资格证、班级规模、教室空间。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注重儿童的即时学习经验,如儿童与教师之间的教学活动和社会往活动。与结构质量相比,教育活动的过程质量与儿童的技能联系更为紧密。

(一)课堂互动质量。近些年的研究从教学交往结构的视角,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界定。这一交往结构主要包括师幼互动的三个方面:情感支持、班级组织、教学支持。高质量班级的互动具备如下特征: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方面得到发展、以学业成就为目标的指导和关注、为儿童的学习所进行的组织和帮助。有一项研究对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前,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的学业、语言和社会技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2]。研究发现,从课堂评价分数体系方面对课堂互动质量进行测评能够预测出幼儿在学前教育结束时所获得的技能。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幼儿的学业成就和语言技能发展呈正相关,也与教师的高质量社会交往能力呈正相关。并且,在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中,幼儿一般不会出现行为方面的问题。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整个阶段的课堂互动质量与幼儿的语言发展存在关联性。因此可以说,高质量的课堂互动能够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和行为技能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此外,课堂互动质量和幼儿成就之间的积极关系不仅存在于儿童的学前教育阶段,也存在于儿童的小学阶段。例如,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能够明显地预示到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成就。幼儿园的师幼互动,包括积极的和经常性的交往、语言交流、帮助和反馈、持续性教学,都与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儿童更好的学业成就、社会技能发展和行为发展有关。幼儿园中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也有助于促进这些儿童进入小学后在语言、数学、行为和认知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总之,幼儿园中课堂互动质量能为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结束时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发展奠定基础,也能为儿童进入小学打好基础。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与儿童的成就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高,儿童获得了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就大大减少。反之,如果幼儿园的课堂互动质量低,儿童无法获得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数量就会增多。

(二)幼儿参与。幼儿参与反映了幼儿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程度,也反映了幼儿与同伴交往、与老师交往的积极程度。如果不参与到同伴和老师的活动中,幼儿将被孤立[3]。幼儿的参与不局限于幼儿园班级的特定活动或特定时间。在园期间,幼儿与同伴或老师一起可以参与许多活动,包括自由活动区域、教师主导的小组活动、常规活动、与教师的一对一互动等。参与活动的幼儿有机会学习不同的技能,使自己在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得到发展。尽管幼儿参与对于自身的整体学习和发展很重要,幼儿个体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却有着明显差异。认识到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如何参与活动,可以让我们了解到幼儿的能力和需要,这与日后的初等特殊教育可能存在关系。那些更多地参与一系列活动,并与同伴和老师交往的幼儿,在自身的学业、行为和社会-情感方面,将得到更好的发展。学习活动的参与,尤其是与老师一起参与文学与语言活动,有助于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获得更好的学业成就。与教师交往和参与完成活动任务,会影响到儿童的执行能力和情感能力的发展。此外,幼儿与同伴们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具体活动中,也是儿童发展的一个积极因素,避免出现问题行为,这些问题行为将对儿童日后小学阶段学业准备和社会适应产生消极影响。从幼儿参与和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来说,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同伴、老师们的活动中,儿童在学业、行为、社会-情感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那么,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减少。反之,如果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不积极参与相关活动,甚至处于孤立状态,儿童将无法在各方面得到良好发展,学前教育阶段结束后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会增加。

(三)师幼关系的亲密度。学前教育经历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是师幼关系。师幼关系成为儿童接受范围广泛的其他课堂支持的基础。因此,在影响儿童发展、儿童对学校的看法和儿童在学校中的成就等方面,师幼关系起着核心作用。亲密的师幼关系具备如下特征:教师对幼儿的热爱和关心,师幼沟通顺畅,师幼平等,师幼关系有助于促进儿童在语言、数学、社会技能等方面得到良好发展。亲密的师幼关系将使儿童受益,并将此类受益延续至小学阶段。在学前教育阶段,和那些与教师关系不亲密的儿童相比,与教师关系更为亲密的儿童,将在小学阶段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社会成就和行为方面的成就。学前教育阶段的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将促使儿童在小学阶段技能的提升,包括与同伴交往的社会能力的提高,并提高特定人群(如专制型家庭中的儿童、少数民族家庭中的儿童)的阅读技能。另一方面,学前教育阶段亲密程度低的师幼关系中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将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内化行为。此外,幼儿园师幼关系的亲密度有助于儿童在小学阶段取得更好的学业成就,并减少行为方面的问题。[4]师幼关系的亲密度也有助于提高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的成就。具体而言,由于人口特征或学校方面的原因,在幼儿园面临发展危机的儿童,可能要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如果这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的话,就会减少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概率。有一项研究特别关注到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师幼关系的质量与接受特殊教育之间的联系。[5]在该研究中,部分学生由于在学前教育阶段的低成就,将面临接受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发展危机。研究发现,与幼儿园教师关系密切的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能够更好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适调整,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另外,有些本来已经准备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儿童事实上并没有接受特殊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儿童与幼儿园教师的关系更为密切,不良行为得到及时调适。

(四)师幼关系的冲突。与互利互惠的亲密师幼关系相反,冲突型的师幼关系呈现出高程度的漠视、气愤和斗争的特征。不太遵守行为规范的儿童,与幼儿园老师的冲突程度也更高,更有可能面临发展危机,如降级或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此外,师幼关系的冲突将影响到儿童在小学低年级的学业成就。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高的儿童,在小学阶段的成就更低,在小学高年级会表现出更高程度的不守纪律。从性别上来看,男孩与幼儿园老师冲突程度要比女孩更高,导致在小学阶段,这些男孩的数学成绩和阅读成绩更低。需要指出的是,师幼关系的冲突与需要接受特殊教育之间存在联系。与那些没有面临留级或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群体而言,确实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或留级的学生,与幼儿园老师关系的冲突程度更高。

三、结论

本文对儿童的学前教育经历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两方面结论。第一,在学前教育经历的四个组成部分中,师幼关系的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联最为紧密。幼儿生源减少的危机并未能缓和师幼关系冲突与接受初等特殊教育之间的关系。对所有儿童而言,冲突的师幼关系会增加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概率。导致儿童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的师幼关系冲突的三方面重要因素包括:作为课堂支持重要手段的师幼关系的重要性、影响教师和班级的因素、儿童个性。第二,学前教育经历对于儿童是否需要接受初等特殊教育来说,至关重要。幼儿园应在课堂互动、幼儿参与、师幼关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善待儿童,增进幼儿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如此才能促进幼儿在学业、社会能力、品德等方面得到发展,才能够为儿童的幼小衔接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余中根 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区资源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020-02

一、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述评

(1)国内外研究概况

无论是欧美、台湾还是日本等地区,都广泛利用社区资源,力图最大限度发挥其教育职能,开展社区儿童早期教育。国内近年也兴起了新生事物――社区儿童教育,还有的社区积极开拓非教育机构的教育资源,建立了一批校外教育基地、社区教育培训中心等。责任心是个体重要心理品质,近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就幼儿责任心发展已做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丰富了人们关于幼儿责任心发展的认识与实践。

(2)理论依据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b.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

2.研究意义

(1)通过研究,有利于将社区教育资源和幼儿园的其他教育课程有机结合;

(2)通过研究,有利于培养幼儿责任心,促进良好个性的形成;

(3)通过研究,可以使家长更加积极地参与幼儿园教育,提高教养能力。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区资源:“社区资源”包括人力、文化及物质环境等教育资源,幼儿园是包含在社区中的小环境,社区环境天天为幼儿所接触,我们理解为是人们生活周围的各种机构及自然资源、人文资源。

责任心: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二)研究思路

立足于本园、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外幼儿园课程研究的有益经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相结合。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优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责任心;

2.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课程的开发和运用能力;

3.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创新家园共育的形式。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幼儿进行责任心培养的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谈话、观察、问卷等方法,挖掘生活中的物质资源、人文资源等有利资源,了解幼儿责任心的发展水平,为课题研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

3.经验总结法: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4.案例研究法:调查、观察记录幼儿责任心的发展状况,有针对地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资料,在分析反思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

(五)研究内容

1.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有效途径;

3.利用社区资源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方法与内容;

4.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的研究。

(六)研究时间

1.准备阶段(2011年3月―2011年8月)

2.研究阶段(2011年9月―2014年6月)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9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开题以来,我们走的是一段不平凡的教研之路,艰辛的探索产生了可喜的收获。我们看到的是,教师们加深了对孩子们责任心的了解,并为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出谋划策,教学方法灵活了,教学手段丰富了,科研意识增强了。

(二)开题阶段我们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

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幼儿责任心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2.利用家长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如何培养大班孩子的责任心”调查研究工作;

3.针对中班幼儿开展了“在春游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活动;

4.六月底我们根据开学时的调查表,交流对“大班幼儿责任心现状”的调查结果。并以案例的形式开展研讨活动。

(三)课题从2011年3月进入研究阶段,根据课题研究的内容,确保研究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展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心理水平幼儿责任心调查研究活动。如:1.利用社区资源,进行了“与社区携手利用传统节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的活动;2.将社区资源与幼儿园现有的课程有机结合,进行中班社会活动《能干的我》和小班语言活动《一二三爬起来》一课三研的研讨活动;3.利用家长资源和我们共同探索,开展“小班幼儿责任心现状”调查研究工作,并寻找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和策略等等。

参考文献:

第8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关键词】萌发式阅读环境;阅读策略;互动教学法;综合评价系统

近年来,澳门幼儿园开始重视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研究发现口语习得的沉浸式学习方式并不适用于文字或阅读的习得,因为大多数儿童只有在明确的阅读指导下才能成为更有能力的阅读者(Pressley, 2002)。〔1〕要做好幼儿的阅读指导,教育者必须为幼儿提供含有较多阅读信息的教学环境。〔2〕〔3〕〔4〕〔5〕〔6〕〔7〕〔8〕为此,笔者选取澳门一所幼儿园进行阅读教学的研究,借此探讨幼儿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原理和重点,以期提升幼儿阅读教学的质量。

一、幼儿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原理

幼儿萌发式阅读环境的创设,分为阅读指导准备、全班阅读指导、课后行动研究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各应遵循两项指导原理。

(一)阅读指导准备阶段

1.选择优质故事书

研究显示,当活动室中有大量的优质读物时,幼儿会经常开展阅读活动,〔9〕〔10〕也会拥有较强的阅读能力。〔11〕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并参考Hiebert和Raphael(1998)〔12〕及Bellon和Ogletree(2000)〔13〕优质童书选择标准的建议,选取合适、优质的故事书作阅读指导之用(童书朗读研究小组,2000)。〔14〕

2.构建阅读角

活动室中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先行组织者功能的阅读角。在阅读指导准备阶段,阅读角里除了按要求配置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的图书,用以提升幼儿的阅读兴趣外,教师还需要事先有目的地放置配套材料,以期发挥阅读角的先行组织者功能,通过环境提前预告阅读指导的信息。〔15〕

(二)全班阅读指导阶段

1.利用大开本故事书进行分享阅读

在全班阅读指导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大开本故事书与幼儿一起进行分享阅读。Nambiar (1991)认为在使用大开本故事书进行分享阅读时,幼儿有机会把听到的教师所读的内容和看到的教师用手指出来的文字在大脑中形成脑神经连接,从而感知口语和书面语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能锻炼阅读策略的使用能力,加深对印刷品概念的理解。〔16〕

2.大声朗读,大声讲述思考过程

在进行全班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有意地为幼儿大声朗读图书,大声讲述思考过程;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互动教学法,使其成为必要的阅读指导辅助手段。〔17〕〔18〕 美国阅读委员会的研究指出,为幼儿大声朗读图书,有助于幼儿建立必要的知识储备,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路。该委员会的阅读指导建议着重强调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为幼儿大声朗读图书是协助幼儿理解文本意义的重要方法。〔19〕〔20〕 朗读及阅读策略的指导可以帮助幼儿和教师共同进行意义建构,让幼儿感知到文字是有意义的;教师大声讲述思考过程则可以将教师的思考过程通过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以便幼儿模仿(Wilhelm, 2001)。〔21〕

(三)课后行动研究阶段

1.提供重复阅读的机会

教师可以将故事书以及配套的材料放置在阅读角,有意为幼儿提供重复阅读故事的机会。在全班阅读指导阶段,幼儿已经对故事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和理解,这时如能为幼儿提供重复阅读的机会,必将有利于锻炼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当幼儿在阅读活动中得到满足时,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会得以提升。此外,重复的阅读还能加强幼儿的脑神经连接,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22〕

2.开展综合性评价

教师有意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让幼儿展示自己对故事情节发展和故事内容的理解,以便进一步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发展。综合评价系统结合了故事书评价和故事板评价两种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综合评价系统地评价幼儿,了解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以便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为幼儿的阅读学习提供鹰架。〔23〕〔24〕〔25〕

二、幼儿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重点

(一)阅读指导准备阶段

在实施阅读指导教学之前,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重点是将活动室里原有的图书角改变为具有先行组织者功能的阅读角。奥苏伯尔(Ausubel,1960, 1963)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前为学生提供一种简单、有意义的学习纲要,即先行组织者,它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的知识与原有经验相结合,或与已知的概念或命题作连接,从而推动学习逐步进行。〔26〕〔27〕因此,在创设阅读角时,教师可以展示普通开本故事书、大开本故事书、总结图卡、配字图卡以及若干相关图书资料,供幼儿在阅读指导开始之前阅读和使用。其中,故事书及相关主题的图书可以帮助幼儿在已有知识、概念与新知识之间形成连接;大开本故事书的封面有预告作用,可以让幼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初步的感知;四至五张的总结图卡展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有利于幼儿对将要学习的内容形成初步的整体认识;适量的配字图卡则介绍了故事的主要角色、场景和概念,也能帮助幼儿将已有知识和概念与新知识连接在一起。

(二)全班阅读指导阶段

在进行全班阅读指导时,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重点是将教师讲故事改变为在教师协助下的幼儿读故事。教师首先对故事内容作细致深入的分析,找出故事的重点、难点,拟定教学计划,然后设计相应的环境,使故事内容更为情景化。在进行全班阅读指导时,教师可以运用大声朗读、大声讲述思考过程的方式,并辅以互动教学,在全班进行阅读策略指导。

在运用大开本故事书开展朗读活动时,教师会用手指从左到右逐字指出封面中的故事名称和每一页的文字,以便让幼儿有机会把教师所读的内容和教师用手指出来的文字进行脑神经连接,从而加强幼儿对书面文字的感知。此外,教师大声讲述思考过程时也会用手指出图画中的重点及其隐藏的情景线索,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因此,大开本故事书中的文字和图画必须大到足以让每个幼儿都能看得清楚。

至于阅读策略指导方面,根据读写萌发的观点,在幼儿园阶段并不适宜对幼儿进行阅读策略的直接指导,而是应该引导幼儿通过模仿建构的方式掌握阅读策略。教师通过自己与幼儿之间的言语互动担当起鹰架的角色,引导幼儿建构所阅读文本的意义,促进幼儿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幼儿建构早期阅读策略。考虑到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4岁幼儿要建构的早期阅读策略宜简不宜繁。为此,教师可以运用互动教学法的四种阅读策略――提问、澄清、预测、总结,指导幼儿开展阅读活动。〔28〕〔29〕

在Palincsar和Brown的互动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借着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来解释和示范如何对故事文本进行提问、澄清、预测及总结,接着学生可以轮流在小组活动中做小老师,带领同伴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小老师”和各组组员将会学到如何运用四种阅读策略开展阅读活动,从而加深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对话来解释及示范四项策略的运用,以便提高幼儿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提问策略运用中,教师根据课前对故事的分析设定问题,除了故事的时间(何时)、地点(哪里)、人物(谁)外,着重针对故事的主题和重点向幼儿提问(什么、如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鼓励幼儿提问,以便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在澄清策略运用中,教师会针对书面语言、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图片中隐藏的情景线索向幼儿提“为什么”的问题,借此向幼儿澄清故事的难点。故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幼儿尚未经验到的新概念,这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澄清策略,让幼儿对概念有一些基本的掌握。此外,在互动过程中,教师如果发现幼儿对故事产生误解,也可以实时作出澄清。

在预测策略运用中,教师可以通过大声讲述思考过程,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围绕故事书的封面、图画及文字,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作出合情合理的假设或推测。预测活动应该围绕故事的情节发展进行,因此教师在选择故事书时要挑选可预测性强的故事作教材,特别是有重复情节的故事,以便幼儿建构预测策略。〔30〕

在总结策略使用方面,教师通常借助四至五张描述故事主要情节发展的总结图卡,引导幼儿注意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由幼儿或教师用自己的话来看图讲述图卡内容,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掌握故事的逻辑顺序和主要情节。

在进行阅读策略示范后,教师会协助幼儿利用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使阅读学习更加情景化。幼儿在角色扮演中的参与和互动,既能让幼儿以小组形式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又能加深幼儿对故事的印象。而且角色扮演往往能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角色扮演承担了先行组织者的角色功能,能让幼儿提前对稍后进行的故事板评价有所准备。在与幼儿一起进行角色扮演时,教师也有机会初步试验如何进行协同教学。

(三)课后行动研究阶段

在课后行动研究阶段,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的重点是提供鹰架,支持幼儿实现更高层次的阅读理解。教师可以运用综合评价系统对幼儿进行诊断,以便为幼儿的阅读学习提供适宜的鹰架。所谓综合评价系统,是指教师综合运用故事书及故事板作为评价工具,用以诊断幼儿课后的阅读理解情况。故事书评价综合了学习评价和促进学习与发展评价的特色,教师可以在课后利用故事书按照教学目标对幼儿进行个别化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如果幼儿的表现不够理想,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适时的引导。故事板评价在故事书评价之后进行,它是指在师幼互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板与幼儿一起重温、重演故事情节的发展,或者设计新的故事情节,这属于促进学习与发展评价模式。

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发展有两种水平,分别是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实际发展水平可以理解为皮亚杰划分的儿童发展阶段的各个水平,潜在发展水平则是指在成人或同伴的合作和协助下能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31〕每个个体的基本能力(实际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都不同,最好的教育应该考虑到个体的个别差异,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和等级评定,目的并不是为了将幼儿划分成不同的阅读水平,而是要了解幼儿的现有发展情况,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在评价活动后,教师要针对幼儿的阅读能力及特点拟定相应的行动研究计划,或解决幼儿的持续性阅读困难,或优化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以支持幼儿的阅读学习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行动研究可以放在阅读角中进行。在课后行动研究阶段,阅读角里同样展示普通开本故事书、大开本故事书、总结图卡、配字图卡以及若干相关图书资料,供幼儿在课后重复阅读故事,这有助于强化幼儿的阅读兴趣,提升幼儿的阅读能力。教师还要在阅读角里加入故事板,让幼儿延续课堂的角色扮演活动。幼儿既可以亲手操作故事板的材料来重演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动,这不但能促进幼儿的语言智能发展,还能提升幼儿的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人际智能。

本文着重为读者介绍了一种在澳门幼儿园试验成功的幼儿萌发式阅读环境创设模式,期望抛砖引玉,引发华人地区学前教育工作者对幼儿阅读指导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Pressley, M. Reading instruction that works: The case for balanced teaching. 2nd ed. New York: The Guiford Press,2002

〔2〕黄瑞琴.幼儿读写萌发课程.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

〔3〕黄瑞琴.幼儿的语文经验.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1

〔4〕周兢主编.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北

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张明红编.幼童语言教育.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6〕陈淑琴.幼儿语文教材教法.台北:光佑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7〕Chambers, E. 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许慧贞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1

〔8〕〔22〕McGee, L. M., & Richgels, D. J. 幼儿语文读写发展.谢孟岑等译.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5

〔9〕Morrow, L. M., & Weinstein, C. S. Increasing children’s use of literature through program and physical design change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1982,83:131~137

〔10〕Morrow, L. M., & Weinstein, C. S. Encouraging voluntary reading:The impact of a literature program on children’s use of library center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86,21:330~346

〔11〕Morrow,L.The impact of a literature-based program on literature achievement,use of literature,and attitudes of children from minority backgrounds.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1992,27:250~275

〔12〕Hiebert, E. H., & Raphael, T. E. Early literacy instruction. Texas: The Harcourt Brace,1998

〔13〕Bellon, M.L.,& Ogletree, B.T.Repeated storybook reading as an instructional method. Intervention in School and Clinic, 2000,36(2):75~81

〔14〕童书朗读研究小组.童书朗读学前儿童阅读能力发展计划成效报告.香港.2000

〔15〕Ausubel,D.,Novak, J., & Hanesian, H.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view?郾 2nd ed.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1978

〔16〕Nambiar,M. K. Big books for little readers: Works in the ESL classroom too.1991.search.省略/login.aspx?direct=true&db=eric&an= ED333736

〔17〕〔28〕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 Technical Report No.269.Illinois University,Urbana: Center for the Study of Reading,1983

〔18〕〔29〕Palincsar, A. S., & Brown, A. L. Reciprocal teaching of comprehension- fostering and comprehension- monitoring activities. Cognition and Instruction,1984,1:117~175

〔19〕Anderson, R.C.et. al. Becoming a nation of reader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reading. Education and Treatment of Children,1988,11(4):389~396

〔20〕Trelease, J.朗读手册.沙永玲等译.台北:天卫文化图书有限公司,2002

〔21〕Wilhelm, J. D. Think-alouds. Instructor, 2001,111(4):26~28

〔23〕〔31〕Vygotsky,L.S.Mind and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

〔24〕Chaiklin, S.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in Vygotsky’s analysis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In:A. Kozulin, B.Gindis, V. Ageyev, & S. Miller,ed. Vygotsky’s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n cultural contex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25〕Clark,K. F., & Graves, M. F. Scaffolding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text.The Reading Teacher,2005,58(6):570~580

〔26〕Ausubel, D. The use of advance organizers in the learning and retention of meaningful verbal materi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60,51:267~272

〔27〕Ausubel, D. The psychology of meaningful verbal learning. New York: Grune & Stratton,1963

〔30〕吴敏而,陈鸿铭.可预测读物与幼儿阅读发展.台北:新书信息月刊,2002,4

Construction of Children’s Voluntary Reading Environment

XUE Baoc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Macao)

第9篇:幼儿发展阶段性总结范文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设计好却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个活动的安排 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还涉及到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必须根据以下的步骤进 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确实把握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这里所指的发展水平是指幼儿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接触幼儿,已经很熟 悉了,对幼儿的了解肯定很透彻,很深刻,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 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对幼儿的了解往往还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揣摸 。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 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我们才能掌握大多 数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还有欠缺;幼儿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最不喜欢哪种 形式的数学活动;幼儿最喜欢哪些数学学具,不喜欢哪些学具;哪些幼儿有哪些长处,哪些幼儿有哪些不足之 处等等。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可考虑具体活动的目标,考虑所选择内容的范围和多少,考虑 设计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的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教给幼儿有关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目标(10以内数及加减运算、量、几何 形体、时间、空间五个单元的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在每一个单元目标下,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同 的年龄特点,提出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将总目标时时放在心上,在每一个 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有关内容,使 每个活动设计都包含着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培养 幼儿智力方面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要求。如在“复习6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 过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内容体现出幼儿对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 兴趣;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时的表现(如取放用具的动作轻、快等)体现教师平时对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 ;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运算时的速度、准确性等的要求体现对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培养; 通过幼儿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运算竞赛的热情体现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的重视程度。当然,不是每一个 活动都能体现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如其中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一条,在上述活动中就不可能全部 体现。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现总目标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都不应该违背 总目标提出的在知识、技能、兴趣、学习习惯、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了解有关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 包括哪些目标。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教师设计具体活动目标的参照物,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 目标来确定具体活动目标,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具体活动目标在单元目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考虑哪些 方面的内容;具体活动目标在本年龄阶段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其他年龄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要求等等。如上述 的“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个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了解到,这个活动是在大班 下学期进行的,可包括以下的目标:通过复习使幼儿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的含义,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复习加法交换律。

    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再以上述“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教师可根据 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目标容量。如可将这个活动目标定为:(1 )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法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3)熟练掌握加 法交换律。其中,第2条目标是本活动的重点目标。为什么把第2条列为本活动的重点目标呢?这是因为,这个 活动的名称是“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因此,使幼儿通过复习熟练掌握6以内的加减运算无疑应成为本活动 的重点目标;此外,第1条目标和第3条目标已在其它一些活动中列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过了,而幼儿虽然已经学 过了6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没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过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选择了合适的活动目标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各章的教法提示,先考虑教学内容的范围。还 以“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1)交替出现加减运算的式题,让幼儿进行运算 ,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3)在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注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