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精选(九篇)

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第1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摘 要:本文立足于本溪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推动当地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并从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园区化 产业集群 县域经济 支柱

2011年,本溪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3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64%和84%,其中重点工业园区新增基础设施投资13.6亿元,园区达到了“五通一平”要求,园区销售收入实现125亿元;产业集群新增投资148亿元,实现产值151亿元;这两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4.5%。预计2012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61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3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

1.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1.1园区建设方面:特色产业集群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本溪县传动产业集群目前已落户企业26家,2011年实现产值31.3亿元,玻璃制品产业集群引进了总投资27亿元玉晶玻璃投资项目,已完成投资3.8亿元,桓仁县葡萄酒产业集群落户企业10个,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引进了沈煤龙盟新型环保材料公司,沈煤方解石粉加工、鑫汇方解石粉加工、仁信来方解石加工三个配套项目正在建设中。

1.2招商引资方面: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突破。2011年,完成招商引资234亿元,新引进落地项目235个,完成投资271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62个,完成投资148亿元。本溪县重点投资建设、改造项目49个。桓仁县重点实施了116个项目。

1.3特色产业方面:“一县一业”不断壮大。目前本溪县平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万亩。桓仁县大力实施葡萄酒产业“123”工程,规划了“一带一园一镇”的产业布局。开工建设了省级葡萄酒研发中心,扩建了酿酒葡萄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从欧洲引种了雷司令、西拉等10个新品种,基地总面积达到1.68万亩。

1.4新兴产业方面: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发展迅猛。本溪县重点打造了水洞温泉旅游度假区、汤沟温泉旅游度假区和关门山、铁刹山、老边沟等一批精品旅游景区。桓仁县重点打造了桓龙湖酒庄带、大川温泉度假区和五女山、大雅河等一批特色旅游景区。2011年,重点推进了铁刹山、大石湖、万乐岛等29个旅游项目,签约引进了投资40亿元的汤沟国际温泉旅游度假区、投资30亿元的汤沟公共艺术小镇、投资10亿元的汤沟温泉谷度假酒店等重大投资项目,总投资102 亿元。两县全年接待游客1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80亿元。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与兄弟市相比,本溪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不算高,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差距和问题:一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产业集群还未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尚未显现;二是本溪县和桓仁县是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的重要水源地,已被省政府确定为“限制工业发展区”,制约了两县工业的发展。三是土地、资金等要素的“瓶颈”制约比较突出,阻碍项目落地和实施;工业园区建设和项目建设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依然存在,地方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差,贷款门槛过高,企业贷款仍然较难。

完善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突出抓好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园区对产业的承载力和集聚力。全面推进两县各2个工业产业集群建设, 今年每个产业集群都要着手建设50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每个产业集群力争100个项目落地。

2.2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抓住各种要素北上的难得机遇,充分做好借力发展的文章,全方位推进对外开放。突出主攻方向,围绕两县重点产业集群,大力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链招商和派驻招商。狠抓招商责任制落实,加快专业化、知识化招商队伍建设,设立招商引资专项资金,建立有效的奖励机制,加快项目的引进和落地。

2.3大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和“一县一业”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全力抓好“一县一业”建设,做大做强本溪县中药材产业链和桓仁县葡萄酒产业链。以专业化基地建设为载体,抓好10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引进培育一批投资5000万元以上,有规模、有档次、带动能力强的农事龙头企业。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滴灌节水任务。

2.4加快建设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充分发挥两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以打造本溪县“山水休闲旅游城”和桓仁县“中国休闲度假城”为载体,积极培育旅游主导产业。加快各景点的整合开发,规划建设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代物流总部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为加大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从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的角度,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健全完善水源地保护区扶持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议省政府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区建设的政策性支持,建立水源地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要水源涵养地的省级财政支持力度。

(2)开展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工作。支持本溪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将本溪作为下放省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3)将桓仁县纳入省“扩权强县”试点。省委、省政府在辽西和辽北分别确定了绥中县和昌图县作为“扩权强县”试点,在辽东尚未确立。桓仁县位于辽东地区边缘,西临新宾,南通宽甸,北接通化、集安等市县,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同时还是辽宁省重要的水源地,目前正在打造世界级的“冰酒之都”。为此,建议考虑将桓仁县纳入省“扩权强县”试点,这将有利于桓仁对周边县市发挥更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第2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国家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日益加大,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如何做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促进武装工作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既是客观形势的迫切需求,也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济社会建设与人民武装工作协调发展。结合社会发展新形势,我同县国教办、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负责同志深入实际就如何做好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进行调研,主要内容如下:

一、我县驻军及民兵的基本情况

全县驻军有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和276武警中队共4个单位。其中,人武部下设19个普通民兵营、121个民兵连,共有民兵7384人。每个驻军单位担负的职能和任务有所侧重,从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保驾护航,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有其共同特点:

(一)驻县驻军共同接受部队和地方双重领导。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直接受部队上级部门和受县委政府的双重领导。如:县人武部直接上级是都匀军分区,县消防大队的直接上是州消防支队,县武警中队直接上级是州武警支队,然这3个单位同时受**县委政府的领导。

(二)驻县驻军为地方经济建设保驾护航是其职责之一。部队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前部队提出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其中: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担负急难险重任务是部队重要任务之一。和平时期,县人武部、县消防大队、县武警中队是部队联系地方的基层单位,责无旁贷应当走在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担负急难险重任务的前列。

(三)驻县驻军应积极参加强军政军民团结。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力量源泉,是抗御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可靠保证。同时,坚持军政军民团结是我党我军的性质和军政军民关系的本质决定的,是新形势下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的必然要求。所以驻县驻军要始终坚持“实实在在拥军优属,面对面拥政爱民”,以抓双拥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发展地方生产力为根本。

二、影响武装工作发展的因素

(一)干部群众对武装工作建设认识不足,国防法制意识不强是影响武装工作建设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处于和平年代,人们对国防建设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性普遍淡化,尤其是对加强武装工作的认识不深,少数干部和群众存在着“国防建设是军队的事,与地方无关”的思想,表现在贯彻落实国防法规自觉性不高,不能从整体和全局上考虑国防建设的需要,认为“抓经济是本行,抓武装是帮忙”。特别是,少数干部和群众对民兵组织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适龄人员参加民兵组织,参与国防建设的意识淡薄,缺少热情和信心。在抓经济建设中忽视了国防建设,这些不利因素和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影响了经济与国防建设的协调发展。

(二)国防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滞后于形势的发展,制约着民兵后备力量建设。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的一些法律法规与形势的发展已不相适应。比如,过去规定民兵工作经费主要靠乡镇和企业统筹,但随着新政策的出台,民兵工作经费实行了以政府保障为主,其他保障为辅的轨道。同时,随着形势的发展,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如何用法规来解决对国防后备力量不够重视、不按法规办事的问题,在法规制度上显得软弱。例如: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完备的《民兵法》,这是当前民兵组织建设中最大的困惑和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现役人员少,受职责所限,驻县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发展有劲难使,难起到立杆见影作用。人武部干部职工16人,消防大队5人,武警中队38人,各单位除日常站岗执勤外,机动人员不多。再加上,条令条例要求,不能直接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所以难以结成统一的合力来集中支持地方经济建设。

(四)武装工作的发展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大。从人武部看,部队只保障人武部干部工资和每年10万元左右的办公经费,人武部的全面建设主要依靠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才能解决。从消防大队看,部队只保障官兵的工资、津贴和每年几千元的包干办公经费,大队配备的消防器材、装备的日常维修、动用车辆的用油等经费,均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来保障。从县武警中队看,稍好一些,但营区的建设及维修,仍需要地方划拨经费保障。总体来说,受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制约大。

三、加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的思考

国防建设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中国国防建设一个长期的基本方针。国防现代化需要国家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的支持,国防现代化水平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而逐步提高。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防建设必须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军队应积极参加和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国家 在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促进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必需坚持的原则。从加强县域经济发展发展武装工作的角度,我有如下思考。

(一)提高认识,强化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意识。加强人民武装建设,提高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作战、保障能力,是打赢未来战争、维护国家安全、领土完整统一的客观要求,也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现实需要。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国防和军队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这一论述在充分肯定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战略地位的基础上,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处理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关系应该遵循的指导方针,深刻揭示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明确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在新形势下的重要意义。人民武装(国防后备力量人员)亦兵亦民、寓军于民,肩负着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双重任务。加强人民武装建设,在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将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在促进“四个文明”建设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国家战略全局上看问题、思责任,切实以实际行动履行党管武装的义务和责任。要把武装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一道部署,同步推进,要坚持把《国防法》、《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国防教育法》等法规制度纳入各级人大检查工作内容,加大监督力度,努力把党管武装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责任人”意识,充分认清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改革创新与维护稳定的关系,自觉做到一手抓经济、一手抓国防,对于国防建设的重要问题,要参与决策,重大活动要积极参加,有难题要帮助解决,做到为官一任,强武一方。同时要利用领导班子过“军事日”、重大节日走访慰问、“双拥共建”、“全民国防教育日”等各种重大活动之机,大力宣传国家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宣传人民武装的职能作用,使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党政领导增强忧患意识,提高做好人民武装工作的自觉性,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奠定基础。

(二)落实党管武装各项制度,为县域经济发展武装工作提供机制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我党建立了双重领导、双向兼职、地方党委议军等一整套党管武装工作制度。实践证明,落实党管武装的各项工作制度,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建设强大国防后备力量,确保人民武装力量正确而有效履行职能,保卫国家安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要发扬党管武装的优良传统,坚持党管武装的各项工作制度,不断增强依法管武装、建武装、用武装的自觉性,确保人民武装工作逐步走上法规化、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要自觉把人民武装工作纳入依法行政体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部署,加强检查督促,依法确保经济建设与武装工作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第3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县域经济发展做法和成效

(一)坚持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创业驱动示范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坚定不移地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新增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5.47万亩、累计达到23.72万亩。红枣、枸杞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定。积极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坚持“抓创新、引项目、建园区、上规模、创品牌、增效益”,培育壮大精细化工、液体经济、农产品精深加工、清洁能源开发及装备制造等支柱产业。全面推进红砂岗加氢暨电石精细化工智慧产业园和工业园区东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5.06亿元。洁源风电项目并网发电,杰达2000吨氯甲基吡啶项目投入试运行,东顺化工30000吨硫化碱、鑫达6000吨二甲基二硫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认真落实固定资产投资贴息贷款等四项工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入推进重点项目互保共建和工业企业互为市场工作,年内新增规上企业12户。加快构筑现代服务业体系,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工作,新增网店200家,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150%。完善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新建乡镇邮政所8个,建成村级“三农”服务站248个。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新增外贸出口企业4家,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863万元。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占比达到34.55%。

(二)坚持协调发展,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深入推进“3341”项目建设工程,全年谋划项目120个,储备重大项目80个,争取到位国家及省市各类项目资金25亿元。累计实施500万元及以上项目256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8.76亿元、增长13.01%。民红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中医院整体搬迁及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等项目完成主体工程,千里沙漠大林带治沙道路、北仙高速公路段、大滩至公路等项目快速推进。大力实施城乡融合战略,编制完成《县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15-2030)》,县城市政道路和居民巷道实现路灯全覆盖,新增城区绿地面积1.6万平方米,改造绿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2.35%。污水处理厂改扩建、供热二期管网敷设、清泉湖公园、新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建设、东湖景观大道等项目快速推进。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建、续建新型农村社区23个,完成主体工程8368户。积极推行行政区划调整,全面完成撤乡改镇工作,城镇化率达到33.38%。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百日攻坚行动,积极争创“全域无垃圾示范县”,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着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经省市县验收和省第三方评估,各项指标均达到了贫困退出的要求标准。

(三)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省级评估,蔡旗断面过站总径流达3.37亿方,盆地地下水开采量8536万方,占全年控制目标的99.26%。红崖山水库向青土湖下泄水量3358万方,形成水面25.2平方公里,地下水埋深升至2.99米。以千里沙漠大林带、万亩胡杨林试验培育基地、梭梭井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等为重点,完成治沙造林11.53万亩,营造胡杨林0.3万亩,实施封沙育林(草)10.5万亩,工程压沙4万亩。县黄案滩国家沙漠公园通过国家林业局评审并开展试点。全面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环境保护常态化巡查。认真贯彻《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有关规定,严格执行“五禁”决定,突出加强千里沙漠大林带禁牧工作和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青土湖、黄案滩等湿地保护建设,全力巩固扩大生态治理成果。

(四)坚持共享发展,建设创新创业驱动示范区,民生福祉显著改善。全年共完成各类民生性投入23.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0%。省、市、县列为民实事全部办结。2016年“全面改薄”项目全面完成,县长教育基金救助贫困师生1373人,发放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1446万元。学前教育保教费补助、农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优惠政策全部落实。新增城镇就业3880人,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6.01万人、创劳务收入11.02亿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农村低保标准实现与扶贫脱贫线“两线合一”。完成精准脱贫恶性肿瘤防控及妇女病普查16027人。46个社区和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个乡镇体育健身中心及30个村级体育场建成投用,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进一步加强。健全社会治安立体防控网格管理体系,全力防范治安、金融、生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的各类风险,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扩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水平,补短板、稳增长的任务还很艰巨。

(二)生态治理形势依然严峻,加大治沙造林,构筑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恢复、绿色发展的目标尚有差距。

(三)驱动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有效投资增长乏力,加快开放外向,扩大消费总量,扩投资、保增长的工作还需加强。

(四)产业规模效益仍需提升,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工业水平,扩大三产规模,调结构、促转型的措施还需强化。

(五)民生保障任务依然繁重,提高城乡收入,保障社会民生,巩固脱贫成果,财政收入质量不高、收入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三、意见建议

(一)建议加大对县防沙治沙支持力度。近年来,县全力实施“生态屏障行动”,探索巩固“国家有投入、企业给赞助、科技作支撑、农民有收益”生态建设长效机制,大规模开展治沙造林行动,全县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到229.86万亩,工程压沙51.3万亩,封育天然沙生植被325万亩,在408公里的风沙线上建成长达300多公里的防护林带,森林覆盖率由2010年的11.52%提高到17.7%。2015年,县被确定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为构建绿洲生态安全屏障,加快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和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县计划围绕荒漠、湿地、林地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以甘蒙省界段千里沙漠大林带建设为重点,实施工程治沙造林100万亩,封沙育林草50万亩。建议省上加大对县防沙治沙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

(二)建议尽早启动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近年来,在省市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县在生态保护和治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石羊流域重点治理任务全面完成,红崖山水库加高扩建工程批复实施,但水资源短缺仍是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瓶颈。为此,市规划在“十三五”时期争取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这对于巩固提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成果、确保绿洲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省上尽早启动实施引黄济石沙漠治理暨精准扶贫生态移民供水工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三)建议对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政策和项目倾斜支持。县经济增长属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由于历史欠账较多,经济欠发达,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经济增长仍依赖投资拉动,PPP模式建设项目处于起步阶段,国家微刺激政策拉动投资效应短期内难以显现,无法实现拉动投资较快增长。特别是新农村社区垃圾污水处理等项目因资金短缺,进展相对缓慢。建议对县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给予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

第4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近年来,××县在深化县情认识、找准经济发展差距的基础上,确立并全力实施“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大力实施项目带动,狠抓产业开发培育,全县经济社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自XX年“6.9”后,六年间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2.2%、11.2%、10.5%和11.9%。XX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71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增长20%;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亿元,增长18.4%。p>

客观分析××的县域经济主要数据,整体呈现出增幅较快、但水平很低的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小,结构性矛盾突出。XX年全县生产总值仅占全省、全市份额的0.029 %和0.57 %;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省18212元的32.7%和全市10046元的59.2 %。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6.7:31.7:41.6,与全省11:56:33和全市24.8:38.6:36.6比较,农业所占比重仍然偏高,且布局散、规模小、特色不明显、产业化程度低、经济效益差。同时,工业企业设备落后,市场狭窄,技术含量低,多以资源粗加工为主,对县域经济贡献率低,还不能发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功能。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生态旅游等现代服查字典务业处在起步阶段,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二是产业发展缓慢。生态旅游、绿色中药两大主导产业发展缓慢,市场影响力、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县域经济拉动力较弱。绿色中药虽初具规模,但产业链条短,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精深加工瓶颈难以突破,仍处在出售原材料的农业产业初级阶段。生态旅游虽已起步,但推出的旅游产品缺乏特点和亮点,配套的服务功能尚不完善,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财政增收困难,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多年来,由于没有稳固财源,地方财政收入极其微薄,转移支付主要用于保工资和保运转,项目建设配套资金困难,对产业发展的支持乏力。四是固定资产投资后劲不足,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薄弱。近年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依靠中省项目拉动,地方投资比例低,项目统筹能力差。县乡村道路网点少、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交通瓶颈问题尚未彻底根除;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瘠薄,地块狭窄,人均耕地面积小;城乡基础配套设施落后,市场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五是贫困面大,城乡群众增收乏术,部分城乡群众生产生活还比较困难。XX年,我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40元,分别是全省12858元的64.8%和全市10155元的82.1%;农民人均纯收入2012元,分别是全省3136元的64.1%和全市2884元的69.7%。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支撑。六是城镇化水平低,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不强。我县虽有3个建制镇,但规模偏小,城镇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渠道不畅,市场化程度低,对县域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弱。目前,我县城镇化率不足30%,明显低于全省的42%和全市的38%。

——建设人均经济强县势在必行

在第二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确定了“培育特色产业、建设人均强县、构建和谐××、打造熊猫家园”的载体,力争通过2至3年的努力拼搏,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左右,从人均经济指标上快步跟进和奋力赶超省市平均水平。

确定这些目标,一方面是我们实现建设人均强县、奋力争先晋位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县人口少既是劣势也有优势的特点。我们虽然在经济总量方面无法与其他县区相比,但人均指标上却蕴含着潜力。具体讲,一是××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经济发展正处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出台了多措并举突破县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商贸流通、公路交通、财政金融扶持政策、乡镇机构改革、扩权强县等利好政策,必将推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二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具大。随着“生态立县、药业兴县、旅游强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们在产业培育方面多年的努力终将获得丰厚回报。三是××具有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后发优势明显。全县各级班子紧密团结,各级干部齐心协力,广大群众求富思进,加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催生的强大精神动力,××必将驶入突破发展的快车道。特别是随着西成高铁客运专线过境设站、“引汉济渭”工程等重点项目年内的开工,县委、政府发展农业三大产业的决定落实见效,大熊猫生态旅游开发项目的顺利推进,必将推动××的快速发展。只要我们凝心聚力、奋起直追,按照“抓特色比亮点、抓增长比人均、抓稳定比和谐、抓管理比环境”的发展思路,把省市推进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那么我们必将把落后的劣势转变为后发的优势,迅速掀起突破发展的新高潮。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动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突破发展

发挥比较优势,走特色发展之路。首先,在农业方面,以农业产业化为目标,强力推进生猪、山茱萸和板栗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坚持抓大户、抓示范、抓规模、抓亮点的思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设立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和补助,促进三大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按照一村一品模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发展天麻、猪苓等中药材,搞好土鸡、中峰、大鲵等特种养殖业,抓好核桃、食用菌等林副产业。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搞好山地综合开发,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形成特色鲜明、多元互补的产业格局。其次,在工业方面,继续以山茱萸等产业为龙头,着力开发天贝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山茱萸保健酒、农家香公司的系列农产品等项目,并辐射带动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形成以技术为先导,以名牌产品为基础,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同时,将水能和矿产开发及农副产品深加工作为发展龙头逐步壮大。第三,在三产方面,充分依托自然生态优势,围绕大熊猫栖息地、秦岭珍稀动物园重点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科考旅游,组织好茱萸花节、大熊猫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扩大我县旅游宣传面。积极发展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业,全面提升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缺乏可供出口的资源和产品,居民消费能力也非常有限,因而投资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我们要继续抓住国家扩内需、促增长、保民生的政策机遇,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突破发展主攻方向,精心论证、筛选、储备一批带动力强、关联度大、附加值高、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以赴抓好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社会事业发展项目的争取和实施,重点争跑高速路新连接线、东陈路、污水及垃圾处理厂、大熊猫生态旅游综合开发等项目,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推进大发展。要加快项目开工和建设进度。对扶贫重点村、椒溪河流域土地整理、金水河梯级电站开发、经济适用房建设、乡镇卫生服务体系、佛中扩建、大熊猫生态旅游和天美、秦隆石材等投资额超500万元的大项目,要倒排进度,明确时限要求,确保及早动工建设。

大力推进城镇化,催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要抓紧实施县城规划修编工作,统筹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力争我县乡镇列入“陕南陕北百镇”建设计划,积极做好西岔河撤乡建镇争取工作,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努力提升县城和重点集镇的品味。要不断改善建设基础设施条件,扩大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县城、重点镇和一般乡镇三个层面梯次推进的发展体系。坚持“抓龙头、做大做强中心县城”和“抓基础、大力发展小集镇”相结合,突出搞好中心县城和重点集镇建设,借助三河口库区移民机遇,鼓励和引导群众向集镇集中,扩大县城及大河坝镇、陈家坝镇规模和容量。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引导农民出村出镇发展服务业,发挥小城镇对周边经济、文化、服务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强化“民营经济就是县域经济”的观念,按照“优化环境、宽松政策、取消门槛、放手发展”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活动,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从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积极扶持城乡群众兴办个体私营实体,最大限度地拓宽群众就业门路,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切实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突破发展的根本出路,下更大的力气,投入更多的精力,坚定不移地抓好招商引资工作。牢固树立开放兴县思维,突出中药材、农林产品、矿产等特色资源,做好优势项目的策划、包装、推介工作,主动出击,广泛联络,大胆借用外力推进发展。要加大投资环境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发展环境一票否决制度,严厉查处破坏投资环境行为,夯实各乡镇、各部门主要领导抓投资环境的责任,最大限度地实现工作效率提速,及时为企业生产经营排忧解难。

第5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关于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指示精神,实施好×ד工业立县”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工业经济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县工业连续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建立××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2007年3月,××县委、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工业发展载体”的发展目标,组建了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班子,成立了专职工作机构,抽调了专职工作人员,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至此,××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进入实践阶段。

(一)园区规划完成情况

2007年10月,《××生物资源加工特色工业园区总体规划》及《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于2007年11月通过市级评审,2008年8月通过省级评审,2008年10月经县委常委会决议通过,2008年11月27日经县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查通过。2009年3月,《××工业园区田园片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完成,通过县委、政府批准实施,成为指导园区建设的重要保障。

××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为“一园两片”的框架结构,控制面积9.7km2,位于田园镇、柯街镇境内,占地面积9.73km2。产业布局包括轻工食品、林竹产品、生物制药、特色矿冶、新型建材,其中:轻工食品、林竹产品、生物制药布局在“田园片区”及“柯街片区”南部;特色矿冶、新型建材布局在“柯街片区”北部。

(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在建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柯街片区110kv输变电站工程项目,概算总投资3800万元。该项目由保山电力股份公司承建,现主体工程已基本结束,进出线工程正在实施,2009年9月竣工投入使用。近期拟建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有柯街片区220kv输变电站工程,由南方电网公司承建,估算总投资15000万元;田园片区1500立方米/日给水工程,由××金润供水公司承建,估算总投资1000万元。目前两个项目已完成前期工作,计划2009年内开工建设。

(三)园区企业发展现状

园区多年来依托资源、交通、电力、劳动力、流通等方面的优势,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工业产业区,2009年4月止,园区共有工业企业25户,其中已投产23户,在建2户,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8户。200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0000万元,工业增加值15000万元,利润5000万元,税收3000万元,各项工业经济技术指标约占全县的30%,逐步成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的平台。目前,田园工业片区雄达木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0m3胶合板建设项目、桦东木业有限公司年产80000m3密度板建设项目正在实施;欣盛恒蚕丝绸有限公司年产蚕茧5800吨、丝绸2000吨建设项目,云南小湾生态养殖有限公司年产30万吨鱼饲料加工项目将于2009年5月开工建设。柯街工业片区立得硅业年产工业硅20万吨、多晶硅1000吨项目建设正在实施,概算总投资16亿元。项目分三期建设,2012年底全部建成。一期工程于2008年10月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将于2009年9月前建成投产。

(四)环境保护执行情况

为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园区建设紧紧抓住“生物资源加工特色”这一根本,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节能降耗和减排政策,逐步对历史遗留的部分粉尘大、噪音高、污水多、异味浓的企业实施迁建或技改。同时,田园片区正在建设一座垃圾处理厂和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将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减少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压力,确保园区企业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产发展。

(五)服务环境建立情况

××县委、县人民政府在认真执行上级政策的同时,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外来投资的若干规定》、《××县财政扶持工业企业发展暂行办法》、《扶持奖励重大工业投资项目的决定》等一系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招商落地项目严格实行“一个建设项目、一名主管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一笔工作经费、一个工作方案、一个考核办法”的管理机制,对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实行行政问责、服务承诺、首问责任、限时办结“四项制度”,营造了宽松、务实、高效、和谐的投资创业环境。

二、主要工作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前提

××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工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增量提质为目标、园区建设为载体、招商引资为手段”的发展措施,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了《××工业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县人民政府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主任由分管工业的副县长兼任,两名副主任由发展改革局、经贸局班子成员兼任。为加快××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步伐,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与园区规划建设工作,多次召开园区规划建设专题会议,研究园区规划建设相关问题。同时,县人大多次组织深入工业园区进行调研和视察,对园区规划提出了符合发展实际的意见建议,确保了规划建设工作在启动阶段就科学高效、依法实施。

(二)科学规划是基础

我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工业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薄弱。要实施好“工业立县”战略,首先要依托于现有的资源条件,科学合理地做好园区的规划和功能布局。我们依托田园片区在人流、物流和信息流方面的优势,将其定位为农特产品加工和木材深加工两个功能片区;依托柯街片区靠近硅矿产地大田坝乡和上万亩大棚反季蔬菜的优势,将其定位为矿冶加工和果蔬加工两个功能片区。其次是通过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形成各产业之间农、工、贸一体的产业链条。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各种资源浪费型的木材加工企业相继退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集基地建设和环保科技为一体的林产品加工企业集团;随着全县种植5万亩蚕桑计划目标的推进,欣盛恒公司缫(捻)丝绸加工厂将在田园片区规划建设;随着小湾电站码头和县城至永平二级路面的竣工,将对苟街、珠街板岩建材进一步开发加工创造良机;随着热区乡镇反季蔬菜的发展壮大,将会极大推进全县果蔬冷藏运输营销体系建设。

(三)解放思想是动力

做强做大工业经济,解放思想就是最大的生产力,自全县开展以“农民创家业、能人创企业、企业再创业、干部创事业”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活动以来,工业经济管理服务部门开展了“××工业大发展,我们怎么办”的大讨论活动。××发展难在工业、潜力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发展工业就是要消除小进则满、小富则安、不思进取的小生产意识,跳出××看××,横向对比找差距,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牢固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基本理念,全面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在园区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中,县人民政府制定了《××工业园区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利益分配机制,明确园区管理坚持谁招商谁受益、谁参与建设谁参与分配,保既得利益、分配增量的原则。园区内原有的生产企业和县内园区外新入园的生产企业,其产值、投资的统计口径和税收的入库级次不变。新落户园区的企业,其投产后所创税收由招商乡镇、园区属地乡镇按不同比例共同受益,从而激发了全县上下积极招商引资、共抓园区建设的热情。

(四)优质服务是保障

招商引进一个项目或企业,需要的行政许可很多,在建设和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也很多。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管委会通过加强部门协作,为投资者提供“一站式”的跟踪协调服务,成为广大业主的后备军。县各行政许可和服务部门都全面公开办事程序和审批程序,建立健全企业公开评议政府管理服务部门制度;严格行政许可和审批,任何单位和部门均不得违法违规对企业登记、审批等设定地方许可条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对入园企业搞集资、摊派和赞助;外来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及其配偶、子女,均可就近就便在县内依法办理常住人口居住证,子女入托、入学、参军、就业、就医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通过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高服务质量,企业在××投资、发展的信心进一步增强,许多业主都自愿举家在××办理了常住人口证,生根发展。

三、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职能划分不够明确,管委会工作职能难以落实;

二是建设资金短缺,项目用地收储难度大,“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

四、下步发展措施

(一)完善园区建设规划,加快在建项目建设

严格执行园区总体规划和田园片区控制性规划,启动柯街片区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逐步开展园区内水、电、路各类专业规划。进一步解放思想,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协调服务,提高工作效率,加快柯街变电站建设项目、立得硅深加工建设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尽快促成欣盛恒茧丝绸建设项目、云南小湾生态养殖鱼饲料加工项目入园开工。

(二)筹集园区建设资金,实施园区基础建设

成立××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搭建融资平台,筹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加大财政扶持园区发展力度,实现园区建设资本化、实体化运作。按照园区开发建设近期规划,开展项目用地收储,整合县直各相关部门和园区属地乡镇的建设资源,积极为园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启动田园片区供水工程和首期道路建设工程,完成投资500万元以上。

第6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总体上看,有3个明显特征:一是第三产业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二是外出务工是近年来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增长因素;三是县域经济已日益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程度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很强的关联性

从重点调研的几个县市的情况看,可以得出以下两条基本结论:

第一,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由于其第二、三产业能够创造出较多的就业岗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转移比较容易。江苏省太仓市和吉林省通化县就属于这一类型。如太仓市乡镇企业众多,县域经济发达,市场就业空间广阔,不仅当地现有农村劳动力已基本实现就地转移,还吸纳大量外来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样,吉林省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通化县,紧紧围绕制药做文章,不断加强药材基地建设,延长药材生产产业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第二,县域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二、三产业发展难以满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江苏省阜宁县和吉林省东辽县就属于这一类型。阜宁县是江苏省重要粮食产区,人口109万,其中农村人口76.9万,农村劳动力41.4万。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当地二、三产业难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当地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近几年来,这个县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努力拓宽劳务协作渠道,强化农民工权益保护等各项措施,已经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流动有序、管理规范、服务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的劳务输出格局,目前有万人到外地就业。东辽县也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人口4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为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当地政府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契机,实施项目兴县战略,努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同时,该县不断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三)发展县域经济对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1.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低成本、高效率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经济是城乡结合的经济,县域内有连接城乡的县城,有星罗棋布的小城镇,还有很多乡镇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对技术含量的要求相对较低,从而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所需就业费用和城市基础设施费用也低。农民就近就业,亦工亦农,农时务农,闲时务工,进退自如。据有关专家测算,在城市中安置1个劳动力需要4万?5万元,而乡镇企业吸收1个劳动力仅需4000元。

2.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可以更多地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一是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二是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要求相对较低,适应我国农村现阶段劳动力的素质水平;三是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容易创办,适应民间资金的规模特点;四是中小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投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近年来,有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奋斗有成,积累了创业的资本,通过优惠措施,引导这部分人回农村发展,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3.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发展农村第三产业,提高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一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散居住的农村人口不断向小城镇聚集,增加对电力、交通、供水、餐饮、娱乐、商业及社区服务等需求,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二是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小城镇连接大中城市和广大农村的桥梁作用日益加强,从而促进农产品交易市场、农村资金市场及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发育。

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工作重点

(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挖掘农业就业潜力。要从资源条件出发,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提高粮食综合效益,使粮食产业成为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牧林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支持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引导扶持农民、企业发展自律性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和以农产品生产或营销专业户为主体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形成专业农户、专业加工企业和流通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构成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二)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拓展本地就业空间。当前,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仍然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和蓄水池。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鼓励、支持、引导乡镇企业发展。要进一步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提高乡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建立新型乡镇企业。要按照现阶段我国乡镇企业梯度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做好乡镇企业的空间布局和产业接续转移,促进乡镇企业的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换代。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手工业、特色旅游业发展,支持建立农村专业商品交易市场,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发展经纪人队伍。

(三)加强小城镇建设,发展小城镇经济。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县域小城镇建设和村庄集镇建设的规划指导,逐步形成以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有机联系一般集镇和中心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要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发挥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的作用。继续开展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项目建设,引导小城镇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严格土地利用整体规划管制,依法用地,加强城镇建设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协调,严格按功能区规划建设。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工培训工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要加强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应尽快扭转全国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局面,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投入,减轻农民教育负担。全力推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大力推动农民职业教育。二是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不断扩大农民工免费培训规模,提高农村劳动力技能。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工培训。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建设。

(五)尽快消除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障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一是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土地制度,推进农民承包土地合理流转,保护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合法权益。三是要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四是积极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县级公共财政建设。五是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加快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六是改进完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此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加大对农民工维权的支持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坚持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切入点来加以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既为大中城市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市场需求。要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产业聚集的平台作用,把“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升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层次,转换工作思路,真正跳出就“三农”抓“三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才能加快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建议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县市配置资源的权利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研究合理划分县级事权,加强和完善县级政府的社会管理权、公共服务权、市场监督权等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使县级政府有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强化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按照投资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减少行政审批项目,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限,将投资项目的决策权下放给各类投资主体。

(三)进一步加大对县域

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要加强规划指导。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县域特别是广大农村交通、通讯、供水、供电、教育、卫生、广播影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和建设。提高县城连接干线公路网络的公路等级,加快县乡公路、乡村道路建设。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加强城乡防洪、排涝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搞好生态环境建设。三是要加强对县域产业发展的协调和支持。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加强协调指导,支持各类优势企业进入县域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不同地区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鼓励沿海发达地区向内地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强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产业指导和技术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中央对省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重点补助到县(市),省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县(市)为单位进行测算核定,确保按时足额到位。不断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投入。要进一步降低对欠发达县公共

投入和基础设施专项资金的县级配套比例。

(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凡是法律规定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都可以进入。同时,国家要在税收、投融资、资源使用、人才政策等方面,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给予支持。

(五)进一步加快推进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在于特色。目前,我国东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集群和“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发展格局,中部地区部分县市的“一县一特”型县域经济也已出具规模。要适应国际制造业中心向我国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实施区域化布局、[本文转载自[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下一步,各地要进一步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综合考虑交通区位、产业结构、市场定位、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国、全球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大力培植“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市场“亮点”,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第7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能够参加这次参加浙江与宁夏县域经济发展公务员对口培训班我很高兴,也很珍惜这次机会,通过为期15天的培训班,学习县域经济发展有专业理论,了解浙江县域经济发展和个私经济发展实践,实地考察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并进行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更新了观念,开拓了视野,掌握了知识,增强了本领,取得了很大的收获.现将学习情况小结如下:

一、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30年来,浙江经济迅猛发展,多项经济指标全国排名有了明显跃升。浙江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县域经济的快速膨胀。20__年,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浙江就占据了26个,其中排名前10位的就有4个。浙江县域经济人口规模小,百强县相对富裕程度高、差别小,城乡统筹条件比较突出。呈现如下特点:

1、个私经济发展强劲.浙江省经济的活力在县域,县域经济的活力在个私经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浙江省经济之所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正是依靠于浙江个私经济的先发和壮大。早在80年代,沿海率先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浙江省获得了先发优势,县域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90年代,他们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尊重和保护群众首创精神,积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较早地形成了相对领先的体制优势。特别是抓住了个私经济这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活跃、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不失时机地加以培育,使浙江个私经济在全国独占鳌头,成为县域经济增长主力军。

2、块状特色经济发展迅猛.积极优化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发展从多样化转向特色化是浙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又一特点,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载体。多样化的产业和产品结构,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浙江乡镇企业和县域经济起步阶段的特色。九十年代以后,浙江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这种区域块状经济以主导产品、骨干企业、大型市场为龙头,以众多的家庭工业、中小企业配套协作为基础,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走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的路子,形成了“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和“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

从这次考察学习了解到的情况可以看出,浙江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往往区域特色块状经济优势比较明显。如浙江慈溪,有“家电之都”、“轻坊基地”、“轴承王国”之称,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国前列。各地具有特色的块状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加快了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极大地促进了浙江县域经济的发展。

3、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浙江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并没有特别优越的经济发展条件。但其经济发展却焕发出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培育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主体的结果,是建立发达的专业化市场和遍布全国、走向世界的市场营销网络的结果,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又一亮点。浙江人突破地域局限,以率先闯市场闻名于世,充分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他们抓产品、跑市场、兴产业,不以利厚而趋之,不以利薄而弃之,而是从一针一线极小的商品中,挖掘全国乃至世界无限的商机。各种各样的专业市场与成千上万的个体工商户、家庭企业相互依存、互动发展,形成了“生产在一家一户,规模在千家万户”的特色经济,市场体系也由原来单一的商品市场,转变为以消费品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特色、要素市场相配套的市场体系。

专业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了产业的经营规模,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围绕市场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工业村等产业群体和企业群落,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建一个市场、活一方经济、富一方农民”的目的。

4、外向型经济强势推进.近年来,浙江县域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和引进外资,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外贸出口的强劲增势,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一些企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其经济外向度高、起点高、发展快,出口能力显著增强。同时,积极引进外资,通过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开展魅力工程,吸引外商投资;通过开展居家工程,留住外商长期创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有力地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实力。

二、几点启示

(一)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创新体制。个体私营经济是县域经济中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增长点,具有产权明晰、利益直接、风险自担、机制灵活等特点,与市场经济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极大的膨胀力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新形势下,寻求县域经济跨跃式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个体私营的发展来实现。浙江县域经济之所以充满活力,就是因为当别的地区还在为企业转制争吵不休、左右为难的时候,浙江已经开始并完成了企业转制等制度创新,通过股份制和私有化等措施,比其它地区提前发掘了生产要素的潜能、释放了生产要素的活力,经济快速增长,资本原始积累顺利实现。

(二)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依托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虽然县域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但各地都存在相对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应扬长避短,注重依托各地的特色资源、区位、技术、市场、人才等经济要素,发挥比较优势,从一草一木中寻找特色,在一针一线间培育规模。选准角度,找准空间,精心谋划和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拳头产品、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把产业做大,把企业做强。

(三)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产销互动,以产品兴市场,以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生产需要流通来引导和带动,作为加工环节直接延伸的流通环节,也是今后减耗增效潜力较大的领域。县域经济中应把流通作为一个大产业来发展。义乌“鸡毛换糖”竞换来了全国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和日用小商品生产基地的“头衔”。虽然初始流通方式较为原始,但在改革开放初期,正是这种原始的活动,使浙江人较早地领悟了产业培育市场,市场促进产业,市场与产业互为依托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而使浙江成为全国的“市场大省”和“区域特色经济大省”。

(四)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必须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借助外力求发展。国际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表现为生产要素全球性流动与配置,产业结构全球性调整和转移,产业链全球范围布局和重组;国内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

的产业西移态势已日渐明显,这种国际、国内产业调整局面,为我们承接辐射,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我们要象浙江人那样,抓住新的机遇谋求发展,构筑新的开放格局。在开放对象上,既对内开放,又对外开放;既对境外政府、企业界开放,又对民间组织开放,要利用各种关系,拓展开放空间。在开放内容上,既引进资金、设备,更引进知识、技术和人才。在开放领域上,既要有第二产业,又要有一、三产业。在开放过程中,既要认真研究国家相关政策,又要认准自身优势,抓好招商引资。通过抓项目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增加并优化组合县域经济的生产要素,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石嘴山惠农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想法

作为欠发达地区,石嘴山目前正处在爬坡追赶、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而作为辖区城市,目前惠农区有2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7万,农村人口4万人,要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工业产业化、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教育、城乡一体化五个基础,狠抓重化工企业集群化、特色优势产业、改善民生、优化发展环境四个关键,奋力谱写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一)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全力提质增效。进一步强化工业和农业基础地位,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为核心,重点发展重化工企业转型升级、生态农业。一要大力发展支柱产业。以实施煤加工、整合生产工艺不高散中小化工企业集群化工程为重点,实现产值提质增效;以实施硅石有序开采、单晶硅生产、光伏产业产业链循环经济为重点,全力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二要加快设施农业建设。坚持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精心规划,科学布局,因地制宜,强力推进。三要扎实推进新农村示范村建设。继续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新农村生态示范村试点工作。

(二)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千方百计保增长。我市经济属典型的出口外向型经济,能不能产业升级,事关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抓集群化、进行产业升级是当前我市经济工作中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一要抓好重点项目转型升级。特别是煤焦化提质增效项目。二要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三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好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攻坚战。四要做好项目的论证、筛选和储备工作。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做项目,按照资源优势做项目,按照项目工作的规范做项目,把项目的论证、筛选工作做得更实更细更深,做到论证一批,储备一批,争取上马一批。五要广开门户大招商、招大商。全力创新投资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招商引资合作双赢意识,紧紧围绕我市的优势产业、自然资源,以扎实的工作、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做好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工作。

第8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2003年全国报业改革后,浙江省县市党报得到了有效的规范和必要的调整,不仅县市报的数量明显下降,保存下来的县市区域报在报纸定位和发展思路上都有了较大的变革。一方面县市报从原来的县市党报性质逐渐转型,通过报刊名称的变更、办报理念和宗旨的改变等措施,绝大部分县市区域报逐渐成为县市区域内的综合性都市报,不仅依然承担着传统意义上的党政宣传喉舌的基本功能,也担负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功能和报业自身发展的孵化功能;另一方面,浙江县市报依托浙江省经济高速发展的有利条件,逐渐从经济效益的高度考虑县市报的发展策略,促进了县市报报业产业链的进一步完善和产业集群的进一步拓展,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文所探讨的浙江省县市区域报是指2003年报改后定位为非党报类的县市区域报,之所以如此界定县市区域报的研究范围,主要是因为浙江省县市区域报与传统意义上的县市区域报有所不同,浙江省的县市区域报绝大部分已经从单纯的党政机关报转变为独立参与市场竞争的都市类、晚报类或行业类报业主体,基本上实现了向非党报属性的转变。

浙江省县市区域报发展困局反思

从表面上看,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县市区域报相比,浙江省的县市区域报发展形势良好,不仅有《萧山日报》这样的县市区域报龙头老大,也有《义乌商报》、《绍兴报》这样的县市区域报新锐。但理性地分析,浙江县市区域报的发展也还存在许多困境。

贪恋政策扶持,模糊市场定位,体制变革迟缓,发展瓶颈难破。对地方党政政策扶持的依恋不仅滋长了县市区域报的“等、靠、要”思想,也严重制约了地方县市报业的转轨和改制步伐。在浙江省现有的县市报中仍有不少报纸尽管已经不再是党报性质,但依然享受当地财政的经费支持,报社的经营也依然沿袭旧制,始终迈不出改革旧制,独立参与市场竞争,寻求自主发展出路的步伐。因而,在域外媒体和同城媒体的打压下,这些县市报发行量不断下降,广告收入也连年下滑,发展道路也越来越艰难。

市场定位不准是浙江省县市区域报发展的又一根本性制约原因。改制后的县市区域报在揭下了地方党报的神秘面纱后,纷纷寻求新的市场定位,以便在僧多粥少的传媒市场开创出一片新的发展空间,其中不乏《义乌商报》等市场定位准确、竞争策略高明的县市区域报,但也有一些县市报一直在都市报、财经报、娱乐报、行业报之间徘徊,始终没有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定位,因而很难在媒体竞争中打开局面。

“业域”思想陈腐,地域观念顽固,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在现代报业经营中,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已经在延伸产业中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而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的县市区域报也享有依托报业向报业相关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受传统“业域”范围认知局限的影响,浙江省绝大部分县市区域报还未曾认识到相关产业给报业发展提供的潜在商机,还没有跳出原有的报纸业务范畴的圈子,因而即便有发展,其发展程度也非常有限。

程式化因循,同质化血拼,特色不明,夹缝中求生。深入研究浙江的县市报不难发现,许多报纸无论是内容还是版式,都始终保留了党报时代的影子,固有的说教口吻,高高在上的官僚姿态,以及巨幅的领导工作图片,这种固有的采编风格不仅不能达到提升报纸品位,树立报纸形象的预期愿望,也不适应读者的信息需求。

产业支柱单一,市场拓展有限,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由于产业支柱的单一,浙江省部分县市区域报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电视台、网站等媒体所吞噬。在市场拓展过程中,由于县市区域报只有报纸广告这一个盈利极点,因而拓展市场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也很难形成具备一定抗压能力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储备不足,难以激发团队创造力,可持续发展前景不明朗。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尽管近年来浙江各大县市区域报采编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但与国家、省市级媒体相比,浙江县市区域报业人才劣势依然明显。一方面受自身发展水平制约,囿于报纸发展的需要,采编人员数量非常精简,且都疲于应对日常的采编工作,较少有机会和时间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普遍实行的工分制员工业绩考核制度,迫使采编人员各自为战,少有团队合作完成重要任务的机会。因而不利于团队创造力的培养和团队精神的凝聚。而媒体发展空间的狭窄,又导致了大量优秀采编人员的流失。

浙江省县市区域报业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浙江县市区域报拥有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全国县市报的改革与整顿为浙江省现有的县市区域报提供了转轨和改制的绝佳机遇;另一方面,在新媒体迅速扩张和多媒体急剧融合的传媒业发展态势下,县市区域报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因此,我们认为浙江省县市区域报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彻底走出困境唯有从以下五个方面寻找出路。

调整市场定位,促进县市区域报的体制转型。要实现这一发展目标,必须坚决实现县市区域报的体制转型,实现从原有的党报体制向市场化运作的非党报体制的变革。这一改革将使县市区域报在传播功能上由原来以政治宣传功能为主转变为以服务公众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为主,从而积极参与传播区域内的正常的媒体竞争。

依托地方特色优势与域外媒体展开同位竞争。笔者以为,作为县市区域报最大的困扰因素在于传播区域,但最大的生存希望也在于特定的地缘关系。要转变与域外媒体的竞争劣势,最理想的途径就是深入发掘地方特色,形成独特风格,实现受众群的“地方割据”态势,使报纸的地方特色成为报纸发展的不竭动力,真正做到特色鲜明,“各树一帜”。在与域外媒体的竞争中,对相同传播内容进行本土化加工,充分体现地方媒体的亲切性,唤起受众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从而赢得受众的注意力;对独家新闻资讯,更要体现本地域的民俗风情,结合地方民众的文化心理,进行采编工艺雕琢,把传播内容以受众最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奉献给读者,使之更能深入民心。作为县市区域报后起之秀的《绍兴县报》就是凭借其个性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取得长足发展的。作为传统党报,在转型过程中,《绍兴县报》提出了“贴近决定影响力”的发展思路,不断创新版式编排模式,不断发掘地方文化特色,开辟特色鲜明的副刊专栏,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纸风格,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以“纸媒”的权威性、便携性、主动选

择性与同城媒体展开错位竞争。从纸质媒体的自身优势来看,县市区域报拥有权威性、便携性、主动选择性等特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资讯的途径太多,但正是因为信息的过渡膨胀,致使许多假信息混杂其中,使人难辨真伪,尤其是网络资讯和手机短信更是鱼龙混杂,而报纸作为最具公信力的政府宣传阵地,始终是可信度最高的媒体形态,因而依托报纸的权威性与同城其他媒体竞争将是县市区域报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策略之一。与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媒体形态相比。报纸的另一优势在于它无可比拟的便携性。报纸信息的获取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且成本低廉,因而一份资讯丰富的报纸将是性价比最高的传播产品。县市区域报在与同城媒体的竞争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提供贴近生活、服务民生的新闻资讯,以便牢牢抓住读者的媒体选择心理。报纸的主动选择性也是县市区域报与同城媒体进行错位竞争的又一筹码。在众多的新闻咨询中,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是受众方便快捷地获取资讯的客观需要,电视、电台、手机等媒体传播过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媒体编排好的新闻资讯,却不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而这正是县市区域报的传播优势所在。对于浙江省的县市区域报而言,在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县市区域报的权威、便捷和可选择性正顺应了民众工作、生活的信息需求。

以报业延伸产业的扩展来盘活区域报业的产业链条。从县市区域报报业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突破单产业支柱,开拓延伸产业以开辟新的市场是县市区域报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媒体形态,报纸本身的生存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告经营业绩的好坏,而报纸本身并不能创造满足报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它只有取得了受众的认同,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并及时将这种传播效果转化为广告收益,报纸才能实现它的经济效益。而在受众一再细分的传媒市场上,仅仅依靠报纸本身的广告收益来发展报业,其发展的程度肯定非常有限,因此,县市区域报报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寄希望于报业延伸产业的开拓。

以超越地域分割的区域合作和区域竞争实现区域报的跨越式发展。随着《义乌商报》等一批精良的县市区域报的不断发展壮大,传统的以行政区域为传播界限的县市区域报不会满足于本地区有限的发行空间和广告市场,因此,突破地域分割,发展大区域的报业合作是县市区域报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县市区域报寻求持续发展空间的必然选择。笔者以为,县市区域报发展的最高形态正是突破县市的地域范畴,实现超越行政区域的区域合作,以共同的地方文化特色、共同的经济形态以及共同的民俗风情等为纽带,发展真正的区域报业。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浙江县市区域报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要想走出强势媒体打压的困境,必须及时调整市场定位,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优势,扬长避短,积极与域外媒体和同城媒体展开竞争,同时努力拓展报业延伸产业,打造区域报业的产业链条,不断开展超越地域分割的区域合作,实现区域报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县域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听了韩长赋代省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吉林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新思路。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符合省情、更符合我们扶余县情。”在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出席会议的人大代表、扶余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肖再义高兴地对记者这样表示。

肖再义说,近两年来,扶余经济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工业增势强劲。汇海酒业、冀东水泥、联润公司、鹏鸿木业等14个亿元项目相继落户扶余;金涛纸业、天源公司等36个千万元项目陆续建成投产;迎新橡胶公司等284个百万元项目纷纷达产达效。两个省级工业集中区、两个市级工业园区聚集了134户企业,促进了主导产业的合理布局。粮食产量达到185万吨,稳居全国前5位,被农业部授予“全国产粮先进县”称号。农民人均收入达4098元。

肖再义表示,作为县人大常委会,必须服从中心,服务大局,通过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全力助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抓住经济发展中事关全局的重大事项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抓住影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执法检查,跟踪问效,切实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净化全县经济发展软环境。同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参政议政和模范带头作用。

根据扶余县委确立的“工业立县”发展战略,县人大常委会连续5年组织代表对工业经济运行、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进行了专题视察。同时组织人大代表结合本地、本战线实际,围绕经济建设,自选题目、自定方式,开展了县域经济大调查活动。形成了很多有见地的调查报告,他们从中选出25篇优秀调查报告,编印专辑,发至全县,并从代表提出的各方面建议中,整理出58条有价值的建议,转交有关部门研究落实,收到了预期效果。

总结培养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县人大常委会先后总结推广了高级农艺师刁玉先、村党支部书记宁文春等4名人大代表在经济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引导人大代表在经济建设中率先垂范,争当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赵联洗)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