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稻田水产养殖技术

第1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瑞丽市;稻田养鱼;现状;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S9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132059

渔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稻田养鱼是一项具有投入少、周期短、见效快、稳粮增收、提高农田综合效益等特点的现代化生态渔业。稻田养鱼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当地农民收入、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突出地方渔业特色的重要发展手段。瑞丽市在政策指导下发展该模式进行农业发展并积极推广。

1瑞丽市基本状况

1.1瑞丽市自然状况

瑞丽,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处于E97.31′-98.02′,N23.38′~24.14′之间。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旱雨两季,基本无霜,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394.8mm,年平均日照2330h,降雨量和光照条件较好。瑞丽市水稻种植规模较大,也是水稻养鱼的重要条件。瑞丽市水资源丰富,同时,瑞丽市全面完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和水价的改革。修建帕色河水库,扎实做好干支渠防渗,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完成水利工程投资11552万元,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400.3hm2,恢复和改善农田133.3hm2。

1.2瑞丽市稻田养鱼基本现状

在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之下,瑞丽市当地政府以增加农民收入,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在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牵头与农业局水产工作站协同配合之下,瑞丽市积极推广生态种养结合示范模式,发展水稻养鱼的重要项目。

2016年6月15-16日,瑞丽市农业局水产工作站和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根据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的方案措施和指导方法,在姐相乡姐相弄村民小组、小等喊村民小组组织进行首次稻田养鱼实施工程,涉及稻田养鱼创建户9户,总面积面积3.3hm2,示范样板田总资金投入7.5万元。其中包括:组织投放鲤鱼苗1875kg、鲫鱼苗625kg,折合补助资金投入4万元;购买饲养饵料2000kg,折合资金投入2万元;稻田鱼沟开挖补助工时费1.5万元。迄今为止,“以鱼养稻、以稻养鱼”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模式,成为了瑞丽市发展经济的重点探索的道路。稻田养鱼养殖模式对于瑞丽农业土地资源相对匮乏的特点,是提高人民收入,改善村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方式。

稻田养鱼工程经过3个月的时间,瑞丽市水产站于2016年9月13日在姐相弄村进行随机样本抽样法进行成果评估。通过最后工作人员精心计算,实现商品鱼总产量457.25kg,平均单产91.45kg/667m2。若以单价30~40元计,可实现总产值达13717.5~18290元,每667m2产值达2743.5-3658元,除去各项费用约1500元,每667m2产商品鱼利润达1243.5-2158元。稻田养鱼项目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切实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真正实现了稻鱼双丰收的效果。

通过稻田养鱼的项目实施,同时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在稻田进行养殖,鱼类可以翻松土壤,增加土壤的含氧量,鱼类的粪便同时可以形成有机肥,促进了水稻的生长,加强了水稻的生长能力,提高水稻的产量,亩平均增产80kg。

稻田养鱼模式需要加固和硬化每667m2地田埂和排水渠,通过这样的方式减少了农民每年的工作量,减少劳动成本。同时,增加了水稻田的蓄水量,起到了防洪,抗旱的能力,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瑞丽市水稻养鱼项目的进行,起到了一定的辐射作用,带动了周围多个乡村多亩的稻田养鱼实施。同时,稻田养鱼的模式减少了水稻对农药化肥使用量,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

2瑞丽市稻田养鱼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相关部门和农民认识不到位

目前,农业、财政、植保等相关的部门,对稻田养鱼的认知不足,给予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稻田养鱼的产业发展缓慢。当地农民的认识不够,对尝试新种植模式产生抵制。他们认为稻田养鱼会产生对田地的大规模的修整,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同时,他们认为养鱼没有一定的规模化养殖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因此,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

2.2相关的资金扶持力度不够

稻田养鱼新模式资金投入^高、科技投入达、管理费用高以及管理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瑞丽市对试验田1500元/667m2的补助,前期的投入成本并不算多么充足,加上后期的销售,运输方面农民承担能力较弱。

2.3瑞丽市农村水稻田流转的难度较大

包产到户的土地分配制度,水稻生产是当地农民生活的根本,土地流转难度较大。导致许多农地呈现出土地面积小,分散程度大形成不了一定基地规模,农民的生产技术参差不齐,壮大不了产业,形成不了高效益,严重影响农民的参与力度。

2.4稻田养鱼的养殖技术落后

目前农户养殖经验不足,农民完全不顾稻田鱼的成长,甚至出现让其自生自灭的养殖,严重缺乏科学化的管理,影响了鱼的产量和质量。现如今农户完全依靠水产站的推广技术人员提供养殖服务,形成不了自己的养殖方法,但是技术员工缺乏,这样对后期的产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

2.5鱼种质量不高,养殖种类较为单一

瑞丽市稻田养鱼品种主要是鲤鱼和鲫鱼2种,品种较为单一,无法迎合消费者日趋变化的口味。从整个云南省鱼苗的生产情况可以分析得出,草鱼、鲤鱼、罗非鱼为主。但是伴随着库区和鱼塘养殖的不断发展,鱼苗的供应量出现不足的状态。伴随着稻田养殖在全省的推广,鱼苗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现象。瑞丽市多为山区,交通不便,距离鱼苗供应地较远,优良的品种覆盖率较低,运输成本高,成为了发展稻田养鱼的一个瓶颈。

2.6缺乏稻田养殖服务体系

在稻田养殖推广过程中,并没有相关的稻田养殖服务体系配套,缺乏一定的科学技术人才和科学管理手段。同时,对鱼生长及病情监测不到位,导致鱼的成活率和最后出售的质量不高。

2.7养殖户的商品意识淡薄,销售渠道较少

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商品意识较为淡薄,造成大多数养殖户只将其稻田养鱼当作自己食用的物品,并没有完全的将其市场化、产业化来对待。多数养殖户的销售途径也多是零售或是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给批发的商贩。导致自己的收益并没有太多。因此,销售渠道过于狭窄,稻田养鱼的品牌化优势也并没有太明显。

3稻田养鱼发展对策及建议

3.1提高稻田养鱼重视,加强相关的领导,增加其投入力度

大范围的调动农民稻田养鱼的积极性,就需要政府加强对稻田养鱼的宣传力度和投入力度,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对稻田养鱼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出台对此的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切实的对每667m2稻田进行农业补助,减轻农民的负担。加强对示范养殖地服务体系,提高产量增加收入,让更多农民看到稻田养鱼的经济效益。同时针对相关金融机构成立稻田养鱼小额贷款服务,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扶持。成立以分管渔业生产工作的副局长为稻田养殖组组长的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其领导,上下联动、齐抓共管。

3.2加强对稻田的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工程进行

建设并打造高标准的稻田养鱼工程,保证水稻产量的同时,提高鱼的产量与质量,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推广工作和稻田养鱼管理工作。瑞丽市各渔业技术部门需要进一步走近田间采用座谈和访谈等多种形式对养殖户进行推广,加强稻田养鱼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各级部门配合农民制定一定的村规民约,对一些偷鱼、破坏稻田等相关行为实行严厉的打击措施,正真的保障养殖户的相关权益。

3.3政府加强对稻田养鱼示范片的建设

根据生产条件,加强稻田养鱼示范片区的建设,统筹兼顾,重点扶持。针对姐相乡姐相弄、小等喊、弄相等村实行重点推广,根据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成立稻田养鱼示范片区。对稻田养鱼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严格把关并提供技术支持使冬水田养鱼也能够得到推广与发展。树立榜样的作用,激发农民的养殖积极性,使全市的稻田养鱼种植模式得到推广,进行均衡发展。

3.4转变思想观念,紧跟市场需求,打造品牌

进一步加强宣传,让农民能够摆脱自然经济带来的思想观念的一些错误,从根本上加强农民的渔业商品意识,加强稻田养鱼的市场化运营,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其次,根据市场需求,养殖产量高、收益高、市场销路好的品种,政府相关部门也要积极收集相关信息给予农民种植养殖的建议。最后瑞丽地处云南山区,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并依靠技术进步生产高质量产品,依此加强对稻田养鱼的品牌化建设,提高瑞丽稻田养鱼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品牌知名度。

3.5积极引导农户成立稻田养鱼合作社

瑞丽市农业局应积极引导村民成立稻田养鱼专业合作社,通过这拥姆绞接兄于提高养殖户之间的种植、养殖方面的经验交流,提高稻田养鱼的质量与产量。有助于提高种植和养殖面积,形成一定的规模效益。根据市场要求,加强品种鱼的养殖,在以后发展过程中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延长产业链进行鱼产品深加工,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来源,在正真意义上实现当地农民的脱贫致富。

第2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稻田;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

随着各地小龙虾热的兴起,小龙虾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行情看好,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小龙虾养殖。小龙虾养殖一般有池塘主养、虾蟹混养、鱼虾混养、稻虾连作等模式,其中稻虾连作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的养殖模式,该模式主要是利用农田闲置期进行龙虾养殖,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增加单位生产效益,不仅有利于稳定粮食生产;同时还有利于农民增收,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是一个双赢的模式[1]。无为县是水稻生产大县,水稻种植面积达5.33万hm2,该模式具有广阔的应用推广前景。现将稻田龙虾高效生态养殖技术作一总结,仅供参考。

1稻田选择与改造

稻田养殖龙虾最好选择面积在6 666.67 m2以上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质清新、无污染、土壤肥沃、保水性好、阳光充足[2]。面积小于6 666.67 m2的稻田可以直接在其四周开挖深0.8~1.2 m、宽1.0~1.5 m的水沟即可;面积大于6 666.67 m2的可视稻田形状在四周开挖深0.8~1.2 m、宽1.0~1.5 m的水沟,还要在中间开挖出“十”字形的水沟,沟深0.5~0.8 m、宽0.5~0.8 m,所有的开沟都要留有一定的坡比,便于龙虾活动摄食,且四周的边埂要比中间稻田面高出0.5 m。平整沟渠,夯实边埂,进排水口用网过滤,防止敌害进入以及龙虾逃逸。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清除野杂鱼等敌害生物。在四周沟内种植水花生、轮叶黑藻等供龙虾摄食及隐蔽用。沿田埂四周用网片、石棉网、塑料薄膜或其他材料设置高40~50 cm的防护栏,防止龙虾逃跑。

2虾种放养

2.1一般放养模式

虾种放养一般有3种模式,即亲虾放养、抱卵虾放养、幼虾放养。第1种亲虾放养模式是在中稻收割前1~2个月(7—8月)或中稻收割后(9—10月),于稻田环形沟中放养亲虾300 kg/hm2,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的有机碎屑、底栖生物、浮游生物、水生昆虫、稻茬新芽和水草为食,待水稻收割后再采取秸秆还田并施有机粪肥,以培植饵料生物[3]。该养殖模式一般不需要投喂人工饲料,但是由于龙虾的繁殖周期较长,虾苗育成后还需经过3~4个月的越冬,虾苗生长期较短,因此养成的商品虾规格较小,产量也不高。第2种是抱卵虾放养模式,即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投放抱卵虾225 kg/hm2,或在9—10月中稻收割后投放抱卵虾进行孵幼和养殖,抱卵虾放养前,应在稻田中设置一些人工虾巢供抱卵虾越冬用。放养抱卵虾可缩短幼体孵化期,增加虾苗和生长期,养成商品虾规格相对整齐,其效果优于亲虾放养模式。第3种幼虾放养模式,即每年7—10月放养幼虾,幼虾放养前先在稻田中设置人工虾巢,并施肥培育饵料生物供虾苗食用,一般放30万尾/hm2左右,若管理得当,该模式养殖效果较理想。

2.2多轮放养模式

在水稻收割前1~2个月(7—8月)往四周沟内投放35 g以上亲虾300 kg/hm2,雌雄比约为2∶1,此时亲虾放养后以稻田中有机碎屑、水生动物、稻茬新芽、水草等为食,不需另外投喂。到9—10月水稻收割后,再投放1 cm虾苗22.5万尾/hm2,除施肥培育天然饵料外,还需适当配以人工饲料或廉价的植物性、动物性饵料,以提高养成规格和产量。翌年3—4月再补充投放3~4 cm的幼虾450 kg/hm2。养殖期间应适时捕大留小,由于龙虾生长速度不一,适时捕捞可减轻互残且能降低密度,便于后期补放虾苗。该模式可以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最大发挥养殖效益,一般管理得当的情况下,翌年可收获成虾约1 800 kg/hm2,水稻6 000 kg/hm2,平均效益达3万元/hm2以上。

3日常管理

坚持“四定”原则,同时视天气、水温、水质及龙虾吃食情况灵活掌握投饵量。投喂的植物性饵料有马铃薯、山芋、玉米、水草等,动物性饵料有野杂鱼、螺蚌肉、动物内脏等,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4]。养殖水质应保持清新,不受污染,不使用菊酯类或有机磷农药,否则影响龙虾蜕壳和生长。每隔20 d左右,用生石灰75~150 kg/hm2对水全田泼洒。养殖期间春季水位不低于30 cm,高温季节和冬季水位不低于1 m,还要根据水质情况施肥,可施沤熟的农家肥(猪、牛、鸡粪等)750~1 500 kg/hm2。养殖期间坚持每天巡视,检查防逃网和进出水口是否完好,检查田中稻草人是否完好等。由于稻田堤坝较低,雨天应尤其注意,要及时排水和修补防逃围栏,防止龙虾逃跑。

4捕捞

一般在田沟中设置地笼,以便长期捕捞、及时销售。注意捕大留小,轮捕轮放。

5参考文献

[1] 杨慧.稻田生态养殖小龙虾[J].科学种养,2010(3):53.

[2] 邹德良.稻田龙虾多茬养殖技术[J].科学养鱼,2007(10):34-35.

第3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连南县 稻田养鱼 发展 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 F3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285-02

稻田养鱼是一种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的立体生态农业生产方式,也是全国重点推广的渔业科技项目之一。由于其周期短,具有增水、增收、增粮、增鱼和节地、节肥、节工、节资的“四增四节”效益,被农民形象地称为“四小工程”[1-2]。

广东省连南县地处粤北山区,气候适宜,溪水丰足,渔业生产独具山区特色,稻田养鱼在当地历史悠久,其生态理念可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青田稻田养殖”相媲美。养殖品种主要是鲤、鲫和草鱼,其中以“禾花鱼”最为著名,“禾花鱼”是每年5-6月份连南、连山高山梯田养殖的一种土著鲤鱼,因放养在稻田中,以采食田间杂草和落水稻花为主食,故而得名[3-5]。“禾花鱼”饲养方法简单,体色丰富多样,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6]。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务工,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山区劳动力严重缺乏,再加上资金投入有限、专业技术和人才缺乏等原因,稻田养鱼效益日趋下降,传统的稻田养鱼产业慢慢走向衰落。结合实际,本人对广东省连南县稻田养鱼的产业进行摸底调研,以期为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扶持稻田养鱼的政策和养殖户调整养殖方向提供新的参考思路和理论依据。

1 基本概况

1.1 养殖规模

稻田养鱼作为广东省连南县传统养殖生产项目,是数百年来解决连南瑶族山区吃鱼难问题和发展渔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地优势传统渔业产业。截止目前,连南县全县淡水养殖面积共5805亩,稻田面积4.55万亩,其中宜渔稻田1.5万多亩,已推广发展稻田养鱼6300亩(如表1),尤其在2012-2014年,在广东省财政厅支持下,已建好3005亩省级节地节水高质高效养鱼渔业示范园区,加高硬化养鱼稻田田埂3万多米,新建和改造稻田鱼苗种繁育示范基地50多亩。

1.2 经济效益

沿袭传统的耕养方式,农民主要是依靠种植水稻为主,养鱼为辅,对田间养鱼管理不到位,导致稻田鱼产量不高,平均亩产10~20公斤。2010年广东省连南全县稻田鱼年产量50吨,效益产值约200万元,2016年广东省连南全县稻田鱼年产量190吨,效益产值约1000万元。6年时间,连南县稻田鱼产量增长了73.7%,效益产值增长了80%。据当地统计,连南县农民种植有机稻与养殖稻田鱼两者结合比单纯种植有机稻的经济效益要高出30%左右。

2 主要存在问题

2.1 近亲繁殖过频导致品种退化严重

广东省连南县稻田养鱼主要养殖品种是当地土著鲤鱼,当地人俗称“禾花鱼”。连南县地处广东粤北山区,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山区鱼种选育繁育工作相对简单、原始,主要是靠当地养鱼能手“土作坊”式育种,普遍做法是在当地鱼塘中选取亲本进行杂交繁殖下一代。经过数十年的近亲繁殖,目前“禾花鱼”品种退化严重,表现为生长速度缓慢、性成熟体偏小、性早熟、病害多等。普遍认为,由于品种退化问题,连南县的稻田鱼产业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快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的优质品种是解决稻田鱼发展困境的问题之一。

2.2 稻田基础设施较差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连南县养鱼稻田的基础设施大部分较差,许多都满足不了稻田鱼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要求,如稻田田基较矮,未硬化,容易被大水冲垮,排灌设施也未完善,无法保证大面积养殖稻田鱼的安全。据部分农民反应,特别是大暴雨时候,稻田往往容易水满为患,养殖的稻田鱼容易随水冲走,很难保障生产安全,面临这种情况,无可奈何,但也措手无策。

广东省连南县大坪镇是当地稻田鱼主产区,大坪镇总共5000亩水稻田,其中有4020亩开展稻田养鱼,占全部稻田总面积的80.2%。调查发现,该镇自然村牛路水村稻田鱼平均亩产30斤,稻谷平均亩产385公斤,但由于稻田基础设施较差,稻田鱼和稻谷的产量均不高,离“千斤稻谷百斤鱼”目标还是存在一定差距。

2.3 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养殖方式较粗犷

广东省连南县传统稻田养鱼主要是在偏僻高山梯田进行,由于当地生活经济水平不高,很难吸引到水产养殖高级人才,山区对水产专业人才和技术需求缺口较大,很多好技术和好做法无法大面积推广服务。另一方面,笔者在走访时,发现当地稻田养鱼大部分是遵照传统方式进行,除了购买鱼苗外,几乎没有其他额外资金投入,技术投入更是十分有限,大多采取粗犷式散养,鱼苗放养以后,基本不去怎么打理,由着鱼苗自生自灭,收成时能抓多少是多少,养殖效益十分低下。

2.4 产品市场知名度不高,经济效益不明显

调查发现,广东省连南县稻田鱼的产品营销、品牌创建与宣传和产品质量保障等方面做还不是很完善。例如:社会上对连南县稻田鱼认识不深,一知半解。截至目前,连南县稻田鱼还没有企业或农民合作社去注册相关商标,更不用说会形成社会知名品牌了。另一方面,目前连南县稻田养鱼的经营方式基本是以农村家庭个体散户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进程较缓慢,养殖经济效益不明显。

3 发展对策和建议

3.1 调整种养策略,探索发展新模式

开展稻田养鱼是在稻田禾苗变青色以后才开始投放鱼苗,鱼苗在稻田中养殖周期时间并不长,大约是90天左右。一方面,为提高稻田鱼养成率,建议投放体格粗壮、相对老口的鱼苗和选择成熟期稍晚的稻谷品种一起搭配,这样有利于提高稻谷和稻田鱼的收成效益;另一方面,为提升稻田鱼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建议投放鲤、鲫等常规品种外,可尝试养殖其他适应性强、经济效益更好的品种,例如:黄颡鱼、淡水小龙虾等。

3.2 改造稻田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加入种养创业

认真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推行稻田基础设施工程改造,结合农村高标农田建设工程,因地制宜地修好机耕路,加高、硬化稻田田基,修建鱼凼工程和建设、延长水利排灌渠道,为稻田养鱼的产业健康发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业号召,结合目前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大好契机,政府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开展创业置业,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加入种养创业潮流当中,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稻和稻田鱼产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山区缺乏劳动力的困境问题,还可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并且也激活了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3.3 打造稻田鱼品牌,提高产品知名度

虽然广东省连南县稻田鱼物美价廉,但由于历史各种原因,稻田鱼的销售基本没有走出连南地区,没有走向大市场,没有走到社会广大消费人群中去,稻田鱼真正市场价值一直得不到很好地体现,稻田鱼专业化、产业化进展较缓慢。建议指导成立稻田养鱼农民合作社,带动周围农民一起发展,由农民合作社统一经营鱼苗、产品商标认证、产品网络宣传及市场推广和产品购销等事宜,这样有利于树立和维护稻田鱼的品牌形象,有利于提高产品知名度,有利于提高稻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据悉,为做大做强稻田养鱼产业,连南县正积极申报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和中国稻田养鱼之乡认定,向打造稻田养鱼产业大县的目标积极迈进。

3.4 结合“农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业延伸产业链

发展山区稻田养鱼,需考虑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联动,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在进一步推广“有机稻、有机鱼、冬闲田养鱼”基础上,建议将稻田养鱼与“农家乐”、“乡村亲子游”等休闲旅游业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拓新的消费热点,吸引城市旅客来享受乡村休闲的美好乐趣,让传统稻田养鱼被赋予时代新的消费内涵,最大限度地挖掘稻田养鱼的内在附加价值,促使山区稻田养鱼产业向着更高端的产业方向发展。

4 结论

通过对广东省连南县稻田养鱼产业现状的调查,针对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加快选育出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好的优质品种是解决稻田鱼发展困境的问题之一,并从调整种养策略、改造稻田基础设施、打造产品品牌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等方面,对今后广东省连南县稻田养鱼产业化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年文,唐孟更一,刘丽红.禾花鱼秋季繁育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6,5:66-71.

[2]伍平征.化县模式化稻田养鱼推广体会与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6(12):35-36.

[3]陈石娟.广东稻田养鱼“蝶变”进行时[J].海洋与渔业,2005,12(4):35-39.

[4]黄祖健.清远连南举办首届“稻田鱼”节[J].海洋与渔业,2014,22:12-14.

[5]徐芬芳.清远连南:稻米飘香鱼儿肥[J].环境,2014,6:61-62.

[6]李江.山区稻田养鱼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20:3-5.

第4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再生中稻(Oryza sativa L.);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耦合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854-03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the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ZHANG Cong-yi1,LI Jin-zhong1,LEI Xiao-zhong1,ZHU Yong-fu1,LI Sheng-hua1,ZHU Dai-hong2,

GUAN Zhang-quan2,ZHENG Pei-chang3

(1. Hubei Inst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Ins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 Hubei,China;3.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Hubei,China)

Abstract: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farming coupling technology was conducted on annular groove along the sides of 1.76 hm2low-lying rice fields in Maoli town, Shayang county, Jingmen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first crop and the second crop was 19 668 kg, with the average of 11 175 kg/hm2. The yield of two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ddle season rice. The output of yellow cartfish was 1 364 kg with the average of 775 kg/hm2. The average net income was 15 265.90 yuan/hm2 and the ratio of investment was 1∶2.6.

Key words: middle-season rice; yellow cartfish;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川、湖泊、沟渠等水域中,是一种小型优质名贵经济鱼类,在湖北市场深受欢迎。大规格的鲜活黄颡鱼供不应求,人工养殖发展较快,养殖效益也十分显著。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耕作面积3 600万hm2,其中中稻面积约1 000万hm2。在不影响中稻种植的前提下,在稻田中进行适当田间改造后,鱼类养殖能增加水产品的收入,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是广大稻农致富的一条好途径。2013年,课题组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毛李镇高兴村1.76 hm2的低洼稻田中进行了“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共产稻谷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共产黄颡鱼1 364 kg,黄颡鱼平均增收775 kg/hm2,种养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十分明显,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试验黄颡鱼购自于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苗种规格为12.5~16.7 g/尾。栽种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该品种茎秆较粗、再生能力强、生育期适中、产量稳定、品质优良,是湖北省荆州和荆门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主要品种。“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试验稻田面积1.76 hm2,稻田地势较低,每年只种一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当地称之为冬泡田[1-4]。

1.2试验方法

1.2.1稻田工程建设沿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环形沟宽2.0 m、深1.5 m,沟壁与沟底面呈60°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边预埋上水泥函管,方便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在稻田进水口渠首安装有双层过滤网,第一道网目20目,第二道网目40目,防止野杂鱼、敌害生物和杂物进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装有铁丝防逃网,防止黄颡鱼顺水流逃逸[5-9]。

1.2.2黄颡鱼苗种投放试验黄颡鱼为购自荆门市漳和水产繁育中心的大规格越冬苗种[5,9],苗种规格为12.5~16.7 g/尾,2013年3月12日一次性投放黄颡鱼187 kg,平均106.25 kg/hm2。黄颡鱼苗种在装运前2 d开始停食,进行了拉网集中锻炼两次。苗种体形匀称,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没有伤病。苗种供应单位离试验稻田约50 km,运输时间1.5 h,运输采用活鱼车加气泵曝气增氧,投放时死亡不足20尾,运输成活率接近100%。

黄颡鱼苗种在运抵试验稻田后,先把彩条布沉入稻田环形沟中,形成一个临时的“容器”,在计算了彩条布中的水体体积,测量稻田水温19 ℃后,将鱼苗放入,再加入NaCl,制成3%的NaCl溶液浸泡6 min后,撤除彩条布。

1.2.3稻谷栽插2013年6月5日开始整田,6月7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种植之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黄颡鱼全部进入环形沟中后,再将田面与环形沟交界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环形沟,影响黄颡鱼的成活[2,3,5,8,9]。种植的稻谷品种为丰两香Ⅰ号再生中稻,栽插的原则是宽行窄株、沟边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6.7 cm,每穴插2~3粒谷苗;在靠近环形沟的边界区,可充分利用边界效应的边行优势,适当密植,株行距为16.7 cm×20.0 cm。

1.2.4日常管理

1)田间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在秧苗正桩后要及时人工铲去田块与环形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黄颡鱼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环形沟中补充新水;追肥时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在2013年7月8日和7月20日共用药两次,喷施药物为“康宽”。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均在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中稻管理相同[4,5,10,11]。

2)黄颡鱼的管理。黄颡鱼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质管理和饲料投喂管理两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这期间要注意防止环形沟中的黄颡鱼缺氧死亡,采用向环形沟中边排边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晒田时也同样操作;稻谷喷施药物时适当加深水位。黄颡鱼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温达到22 ℃时开始投喂黄颡鱼专用膨化配合饲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从5月开始夹杂投喂豆粕,一旦发现有剩饵,第二天即减少投喂量,投饲点分设在稻田南北两条沟中间处。整个养殖期共投喂配合饲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结果与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产稻谷16 209.6 kg,平均产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产稻谷3 458.4 kg,平均产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达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测量黄颡鱼平均规格为62 g/尾,个体增重不明显;9月21日,将水排干,共收货黄颡鱼1 364 kg,平均产量775 kg/hm2,最大个体97 g/尾,最小个体39 g/尾。黄颡鱼与稻谷的收获情况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再生两茬稻谷总量19 668 kg,平均产量11 175 kg/hm2,单产高于普通中稻种植产量;第二茬稻谷的售价也较第一茬稻谷的售价高,虽然产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总收益的24.39%。

从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黄颡鱼平均单产达到775 kg/hm2,总利润26 868.00元,平均纯利润为15 265.91元/hm2(总收入43 648.00元减总成本16 780.00元,除以总面积1.76 hm2),投产比达1∶2.6。

3小结与讨论

1)黄颡鱼苗种运输投放技术处理是养殖成功的关键。本研究购买黄颡鱼苗种的地点离试验稻田约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缩短了运输时间在苗种运输时,在试验田备好了用于鱼体消毒的彩条布捆箱,装水后的体积也一并计算清楚,在鱼苗运到后,直接按事先计算好的鱼体消毒剂量进行操作,这也保障了在接下来的整个养殖过程中没有发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间日常管理。在机械整田插秧时,要在田面与环形沟之间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浆进入环形沟而引起黄颡鱼死亡。2012年进行“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试验时,曾因机械整田时泥浆水进入环形沟中,结果造成黄颡鱼大量死亡。2013年在机械整田时,也曾同样出现一处小范围的泥浆外溢情况,由于及时停止机械整田,在处理完溢泥浆区域后,同时向环形沟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试验失败。在秧苗正桩后再去除环形沟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黄颡鱼自由进入田面活动摄食[2,5,7]。另外,在整个试验生产期,除采取缓放水晒田、分区域追肥、生态制剂防治病虫害外,其他管理与普通水稻种植管理相同。

3)稻谷单产。整个试验田总面积为1.76 hm2,田间工程环形沟面积0.14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8%。如果除去环形沟的面积,稻谷种植的实际面积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单产2 134.8 kg/hm2。第一茬与当地常规中稻种植产量基本持平,而两茬稻谷的平均产量则明显高于当地常规中稻的种植产量水平,说明“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技术开挖的环形沟,虽然占用了稻谷的种植面积,但稻田边界效应的优势得以凸显,开展“再生中稻-黄颡鱼”耦合养殖,使水稻和黄颡鱼共生互利,起到生态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优质黄颡鱼的产量,同时又不会影响粮食生产[1,2,6-8]。

参考文献:

[1] 周兵飞.浙江省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河北渔业,2013(5):22-23.

[2] 黄洪政,黄小柱.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虾与水稻连作高产技术[J].当代水产,2011(12):13.

[4] 吕耀平.稻田养虾技术初探[J].北京水产,2001(3):18.

[5] 苏靖,梁秀杰.淮北地区稻田养鱼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学成.新型稻田养鱼技术[J].云南农业,2011(12):16.

[7] 徐振宝,郭永庆,薄月玲,等.稻田养鱼技术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赵君.丘陵区稻田养鱼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5):41.

[9] 舒新亚.淡水小龙虾与中稻轮作[J].养殖与饲料,2011(9): 21.

第5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山区 稻田 本地禾花鱼 放养 病害防治 养殖管理

[中图分类号] S9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280-01

一、养鱼稻田选择及设施建设

1.稻田的选择

选择水源丰富、阳光充足的稻田、无污染、保水保肥性较强,排灌方便的田块,并能防洪、防旱,每块稻田面积最好在0.3亩以上。

2.田间工程建设

对田埂内侧进行硬化,厚10厘米以上,田基高度40厘米以上;鱼坑面积15-20平方米/亩,深80-100厘米;鱼沟宽50-80厘米,深30-50厘米。根据地势,在较高处设进水口,在较低处设出水口,并设置拦鱼设施,严防鱼类逃逸。

二、放养准备

鱼种下田前5~7天,并逐步加深水位,蓄水后施放发酵过的农家粪肥作基肥培养浮游生物,每亩施用有机粪肥量为200-300kg。当水体颜色呈现清爽的土褐色时,水体繁殖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鱼苗易消化的一类群藻类最多,此时投放鱼苗较好。

三、投放鱼种

在融水山区,插秧苗后一周,按照亩产量50kg模式设计养殖方案,以养殖商品鱼为目的,每亩可放养规格4-5禾花鲤苗种300-400尾,投放的鱼种要体格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鱼种投放前要进行苗种消毒,在放养前先用2-3%的食盐水浸泡鱼种3-5分钟,再放下田中,同时注意与田水温差不超过3℃。

四、养殖管理

1.巡田

定期观察鱼类的活动情况,看是否浮头,有无发病,检查长势,观察水质变化。傍晚检查鱼类吃食情况,注意调节水质,适时调节水深,及时清整鱼沟和鱼窝。一般每10天左右清理一次鱼沟和鱼窝,使鱼沟的水保持通畅,使鱼窝能保持应有的蓄水高度,保证禾花鱼正常的生长环境。注意防洪、防涝、防敌害。

2.施肥与投饵饲养技术

要根据水稻生长和水质肥瘦,适时、适量追施有机肥或无机肥。根据融水山区的农户家庭经济条件,主要以堆肥、施肥为主,辅以农家精饲料、青饲料相结合饲养。堆肥是用稻草与畜粪等堆集7-10天后入田。堆肥放在田中,用泥土压或盖好,目的是使其进一步发酵、肥效缓慢肥田和任凭鱼类觅食;堆肥量视水质的肥瘦及养殖过程饲料投喂量的多少确定。主要是施放沼气水或人畜粪肥,通过肥水繁殖浮游生物来饲养鱼类,一般堆肥堆和施放有机肥结合使用。随天气转热,施肥量可逐渐增加,同时要注意水质变化。

3.投喂

鱼种投放的第一周内,一般不要投喂。鲤鱼可食稻田里的动植物、有机碎屑和失落在田里的稻谷。一周后,田间杂草、萍等已被鱼吃完,就要补充投喂农家饲料,主要有有麦麸、米糠、精饲料,以及木薯叶、甘蔗叶、青菜叶、青草或绿萍等青饲料。

4.鱼病防治

稻田禾花鱼养殖较少发生鱼病。水温达到15℃以上,水中病原开始危害鱼类,易发生鱼病。前期主要注意防治水霉病,重点是坑塘和鱼沟遍洒,每半月每亩用生石灰25kg和1ppm浓度漂白粉轮换消毒一次。发现鱼病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免传染而造成经济损失。

5.稻田养鱼农药的使用

5.1选用的农药要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严禁使用对鱼高毒的农药品种。农药剂型方面,多选用水剂,不用粉剂,不使用除草剂。

5.2正确掌握农药的正常使用量和对鱼类的安全浓度,使用农药时保证鱼类的安全。

5.3施药方法。养鱼稻田在施用农药前要将田水加深至7-10厘米,使用时间为早上9时左右或下午4时后,夏季高温宜在下午5时以后使用水剂、乳剂农药宜在傍晚时喷药,可减轻农药对鱼类的毒害。喷药要把喷头向上射,做到细喷雾、弥雾,增加药液在稻株上的粘着力,减少农药淋到田水中。下雨或雷雨前不要喷洒农药,另外①把鱼集中在鱼坑后再施农药。②施农药时把大田进出水口打开,让水流动,先从出水口一头施起,施到中间停一下,使被污染田水流出去,再施下一半田,从中间施到进水口处结束。

五、结果

本材料以融水县香粉乡香粉村一块稻田面积0.6亩,2012年未经改造,2013年经改造后稻鱼产量结果对照。

六、问题与讨论

1.同一稻田未经改造与改造后产量有显著差异,主要是改造后的稻田改变了稻田养鱼的生态环境,山区稻田微流水,高水位,饵料、鱼沟、鱼坑等因子更适合禾花鱼的生长环境,成活率较高,个体大。

2.养殖过程中,适时调节水位和及时追加农家肥,对禾花鱼快速生长较重要。配合投喂人工饲料,可加大苗种放养数量,增加亩产量。

3.合理设置诱虫灯,能在稻谷生长周期中减少农药治虫,同时增加禾花鱼的饵料来源。

4.针对当前农民增产但增收缓慢的现象,积极通过科技示范引导农民养殖本地禾花鱼。在生产中广泛推广本地禾花鱼健康养殖模式,通过树立示范典型,用典型引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养殖,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

5.本地禾花鱼,较适应山区低水温环境,性善,流水少外逃,个体小,骨软,肉质特别鲜甜,营养丰富,尤其是鳞片柔软可食。深受养殖户及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较高市场价值;推广以鱼为主以稻为辅的养殖模式,把稻田养殖禾花鱼与融水山区民族旅游结合起来,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模式,有待探讨。

参考文献

[1]唐春.探索发展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新路――全州县发展稻田养殖禾花鱼的调查与思考[J]. 广西农学报,2004,01:36-39+35.

第6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论文关键词】池塘;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2009年,在肥西县丰乐镇池塘7 333.33 m2、稻田4 666.67 m2多水面养殖泥鳅,平均产量分别为2 250、3 750 kg/hm2,平均效益分别为1.05万、1.65万元/hm2。现将泥鳅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

1池塘精养

1.1鳅池建设

养殖泥鳅的池塘要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以便定期注水;面积为300~500 m2,最大不超过1 333.33 m2为好;池深为70~80 cm,并在排水口附近挖6~10 m2、深60~80 cm的集鱼坑,以方便放养和捕捞;池塘岸要整齐平直、坚硬,并在埂内贴1层塑料膜以防泥鳅钻洞逃逸;池底要整实,并要有20~30 cm淤泥,深浅要均匀。

1.2清塘消毒

将整建好的塘口进行药物消毒,在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清塘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等。生石灰清塘:生石灰化水后能杀害野杂鱼、水生昆虫和细菌等病原体,不仅有除害灭病作用,还能改善水质,增强底泥的肥力;生石灰的用量应根据水深情况而定,一般水深7~10 cm的干池用900~1 125 kg/hm2;水深1 m用1 875~2 250 kg/hm2[1]。漂白粉清塘:漂白粉遇水后能放出初生态氯,具有较强的杀菌和灭敌害生物的作用。干池塘用60~75 kg/hm2,加水溶解后全池泼洒。

1.3肥水放养

放养前3~4 d施基肥,品种以畜禽粪肥为主[2],用量为9~12 t/hm2,以提高泥鳅苗种成活率。为减少疾病,用10 mg/l漂白粉溶液在水温10~15 ℃时,浸洗泥鳅鱼种20~30 min,或者用3%食盐水浸洗30 min左右,杀灭泥鳅鱼种体表的病原菌,增加抗病能力。池塘养殖成鳅时,放养量按放3~4 cm泥鳅鱼种18万~24万尾/hm2,如有流水条件的池塘可适当增加投放量,反之可少放。

1.4科学投饲

泥鳅鱼种入池后,要根据池塘水质情况,经常投施一些有机肥,培养水中的天然饵料。每日还要投喂人工饲料,日投饵量3月为泥鳅总体重的1%,4—6月为4%,7—8月为10%,9—10月为4%。投喂方法,2次/d,上午、下午各1次,并在池塘内向阳、离岸1.5~2.0 m处搭设饲料台,把饲料放在台上,有利于泥鳅均匀摄食,可减少饵料的浪费,便于检查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

1.5种草与增氧

在鳅池中种植适量的水浮莲或水花生,种草的覆盖面应控制在15%左右,避免高温阳光直射,为泥鳅提供栖息的场所。注重观察池水变化和泥鳅活动情况,如果池水呈茶褐色或大量泥鳅不时窜出水面“吞食空气”,要立即注入新水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同时可选用富氧或粒粒氧增氧。

1.6泥鳅捕捞

泥鳅具有钻入土的特性,因此不容易捕捞。针对泥鳅的这一特点,可以采取以下捕捞方法:一是食饵诱捕法。把炒香的米糠或麦类放在一种特制的竹笼内,将笼置于池周边沿部位,引诱泥鳅进入笼内。二是排水捕捞法[3]。先将池水排干,然后根据成鳅池的大小,在池底开挖几条宽40 cm、深25~30 cm的排水沟,在排水沟附近挖坑,使池底泥面无水,沟、坑内积水,泥鳅会聚集到沟坑内,即可用抄网捕捞。若池大未捕尽,可进水淹没池底几小时,然后慢慢放水至只剩沟坑内有水,继续用抄网捕捞。若池中还有泥鳅钻到泥中未捕到,则再进水淹没池底过夜,第2天太阳未出之前慢慢放水,再重捕1次,可基本捕尽池中的泥鳅。

2稻田养殖

2.1稻田选择与准备

养泥鳅的稻田一般要求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插秧前稻田水深保持20 cm以上。稻田的积雨面宜小不宜大,选择低洼田、塘田、岔沟田为宜。水源清新,无污染,排灌方便,光照充足。土质以黏性、高度熟化、肥力较高的土壤为佳。养殖泥鳅的稻田,田埂应高出田面60 cm左右,捶紧夯实,可用农膜插入泥中10 cm围护田埂,以防漏洞、裂缝、漏水、塌陷而使泥鳅逃走。同时进、出水口处要安装塑料网栏[4]。鱼沟一般为“十”字形沟,挖在稻田中央,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沟深60 cm、宽90 cm为宜。鱼沟渠道要与进、出口处畅通。养殖泥鳅的稻田插秧前施尿素150 kg/hm2为宜。

2.2放养与管理

泥鳅一般在水稻插秧后10 d开始放养。苗种规格以长3~4 cm为好,放养37.5万尾/hm2左右。一般每天投喂饲料1~2次,即上午和傍晚各1次。直接投放在饲料台。饲料以谷糠、麦麸及鱼类专用饲料等为宜,可搭配些青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泥鳅总重量的4%~5%。稻田水位应根据生产需要适时调节。稻田防病治虫要注意选择低毒农药,适时适量叶面喷施,以防药害。泥鳅经4个月的饲养,体长达到10~15 cm、体重达到15~20 g,可以捕捞出售【论文联盟整理]。

3参考文献

[1] 姬鸿,金艳.泥鳅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8.

[2] 张娟.池塘泥鳅高效养殖一例[j].渔业致富指南,2009(23):45-46.

第7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1 目的意义

稻蟹种养是根据稻养蟹、蟹促稻、稻蟹共生的理论,把原有矛盾的种植业与养殖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人工新建的生态系统,使其发挥各自的作用,收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经济、环保、可持续发展效益,使传统单一的平面种植向种养结合的立体化生产转化。

2 实施地点

稻蟹种养结合项目,以米东区10万(667m2)水稻生产基地为平台,充分利用米东区农民水稻种植方面的技术优势,结合新疆光热资源丰富的条件,进行示范推广。

3 主要技术指标

通过两年的成功示范推广,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锾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达到700(667m2)。

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可实现生产单体重量100g以上成品蟹25~30kg/667m2、优质生态安全稻谷600kg/667m2,按照目前市场价格稻和蟹两项累计可增加收入2800元/667m2以上。

“稻蟹共作”技术项目,投放单体重量6g的扣蟹3kg,约500只/667m2,于每年的4月下旬投放至已整好地的稻田内,9月下旬开始捕捞。水稻育秧是每年4月上旬育秧。5月上、中旬插秧。穴源13cm,行距28cm,每穴7株,基本苗为18324穴/667m2、128万株/667m2,产稻蟹400kg/667m2。

4 经济效益

2011年米东区实施稻蟹共作生态种养技术面积700(667m2),平均产成品蟹22kg/667m2。市场售价最低100元/kg,最高180元/kg,稻田蟹新增效益2200~3960元/667m2。由于“稻蟹共作”完全按照不施农药、化肥技术规范要求进行生产稻蟹,稻蟹符合优质、生态、安全的特点,新增效益240~720元/667m2(水稻品种不同加价幅度不同),稻蟹两项新增效益2800元/667m2以上。

5 技术难点

5.1防逃技术

螃蟹县有较强的逃逸性,稻田养蟹的关键技术之一是做好防逃工作。

5.2暂养技术

扣蟹生产在新疆还处于试验阶段,扣蟹来自内地。内地扣蟹出塘时间与米东区稻田投放时间不同步,同比蟹苗到疆后的暂养技术是一难点。

5.3环沟内的水草培植

环沟内需要有沉底水草,可以使螃蟹隐蔽生长和采食,水层表面还要有浮面水草供螃蟹活动。杂草又是水稻生产的制约因素,如何探索在稻田里培植水草,又不影响水稻生长和产量是个技术难题,目前米东区还没有合适的水草品种资源。

6 技术创新

针对技术难点结合米东区的生产条件,2010年在借鉴内地成熟技术的基础上,扬长避短,因地制宜,进行创新。

一是订制抗老化膜围栏,解决防逃难题。按照生产要求订制了抗老化膜防逃膜,克服了新疆光照和紫外线强防逃膜易破损的难题。

二是设立暂养池缓解扣蟹投放时间差的问题。2010-2011年,在农户筛选和地块选择时,把稻田田块地块的荒滩和排水沟开挖成暂养池。先把内地先期运进的扣蟹投放其中,待米东区稻田整地完毕或插秧后打开暂养围栏让自行扣蟹爬入稻田。

三是选择空心菜、莲藕做水草。在没有找到合适水草品种资源的情况下,2011年选择了在深水条件下也能生长的蔬菜品种一空心菜和莲藕做水草,收到了良好效果。

7 河蟹养殖

7.1田间工程与配套设施建设

7.1.1田块选择

稻田养蟹的田块要求不漏水,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水质好,无污染源,环境安静,交通方便。质地以壤土或沙壤土为好。一般以农户为单位,面积以3~5(667m2)为宜。有条件的地区,可实行集中连片规模养殖,单元面积以5~10(667m2)为宜,以获取规模生产经营效益。

7.1.2田间工程建设

田间工程通常由暂养池、环沟和田间沟三部分组成。环沟通常可沿田埂内侧四周开挖,也可离田埂距离1~2m,开挖成环形。沟宽2~3m、深0.8~1.2m,坡比1:(1.3~1.5)。开挖的土壤主要用于加高加固田埂。田间沟又称畦沟,可视田块大小,在田中开挖数条横沟或十字沟、井字沟,沟宽、沟深均为0.5m,并与环沟相通。暂养池主要用来培育、暂养河蟹苗种和成品,通常在田块的一端开挖,池宽度4m以上、深度1.5m左右,长度视田块大小而定,一般为10~15m。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将田头的蓄水沟、丰产沟、进排水渠利用起来,作为稻田养蟹的暂养池或环沟,以增大水产养殖的水域空间。环沟、田间沟和暂养池面积一般占稻田总面积的10%~30%。

7.1.3配套设施建设

稻田养蟹的田块都要设置防逃墙,防逃墙材料以经济、实惠、防逃效果好为原则。一般可采用钙塑板、塑料薄膜、水泥板、铝铂板等材料,防逃墙埋入土内10~20cm,高出地面50cm,用木桩或竹桩支撑固定,四角成圆弧形。同时,要按照水稻种植、水产养殖调控水位和水质的要求,建好进排水系,确保灌得进、排得出,并在进排水口安装钢丝、聚乙烯双层密眼网,以防河蟹逃逸和敌害生物侵入。

7.2苗种放养

7.2.1消毒施肥

药物消毒一般在苗种放养前15~20天进行,暂养池或环沟分,别用100kg/667m2生石灰或14kg/667m2漂白粉兑水溶化随即泼洒。一般在苗种放养前10天左右进水50~60cm,暂养池施放经发酵的干鸡粪200-400kg/667m2,培养浮游生物,作为蟹苗、蟹种的基础饵料。

7.2.2移植水草

在暂养池、环沟内移植伊乐藻、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移植水草的数量以覆盖沟面积的1/3为宜。

7.2.3苗种准备

蟹苗(大眼幼体)要求淡化3~4天,淡化盐度不大于3,体质健壮,活力强,呈金黄色,大小均匀;幼蟹或蟹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色泽纯正,爬行活跃,附肢齐全,无病无伤。选购时,按照苗种质量要求,严格把关,并逐步向自繁自育自养方向转变,以确保河蟹苗种质量和放养的成活率。

7.2.4苗种选择

中华绒鳌蟹分长江水系和辽河水系两个品种,长江蟹生长周

期长,个体大,抗寒性不强,投放稻田时间在每年的2月,成熟期在10月以后。辽河蟹生长周期短,个体稍小,投放时间以3--4月为宜,成熟期在9~10月。辽河蟹抗寒性好,而且地理纬度与新疆北疆地区相近,比较适合本地稻蟹共作推广需要,2011年稻田养蟹全部采用辽河蟹。

7.2.5放养时间

蟹苗一般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放养。苗种先放入暂养池内进行暂养,搞好养殖管理,待秧苗抛栽或有效分蘖结束后,再将稻田水位加深,让其进入稻田摄食生长。

7.2.6蟹种消毒

放养餐种时,需用20mg/L高锰酸钾洗浴10-15分钟。

7.2.7放养模式

蟹种培育,一般放养大眼幼体0.5~1.0kg/667m2;成蟹养殖,一般放养规格为100-200/只的蟹种500~1000只/667m2。不管哪种模式,均可分别搭配放养鲢鱼种10尾。

7.3饵料投喂

7.3.1蟹种培育

蟹苗放养后前3天以暂养池中的浮游生物为饵料,若池中天然饵料不足可捞取浮游生物或增补蛋黄、豆浆等,直到第一次蜕壳结束变为I期幼蟹。I期幼蟹后投喂新鲜的鱼糜、豆腐糜,日投饵量为幼蟹体重的100%,每天分6次投喂,直至出现Ⅲ期幼蟹为止。Ⅲ期后,日投喂量为幼蟹体重的50%,一天分3次投喂,至蜕变为v期幼蟹。v期幼蟹后,饵料种类主要有浮萍、水花生、轮叶黑藻、野杂鱼、螺蚌、豆渣、小麦、黄豆粉以及配合饵料。7月上旬前早晚各投1次糜状野杂鱼、螺蚌、小麦粉、黄豆粉或配合饵料;7月中旬至8月底隔天傍晚投喂一次;9月上旬至11月,每天傍晚投喂一次。日投饵量为蟹体重的5%以内。浮萍等水生植物放养在暂养池和环沟内,任蟹取食。

7.3.2成蟹养殖

植物性饵料有豆饼、花生饼、玉米、小麦、南瓜及各种水草;动物性饵料有小杂鱼、螺蛳、河蚌等;还有配合饵料。一般6月中旬前动物、植物饵料比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为65:35。日投喂量3~4月为蟹体重的1%;5~7月为5%~8%;8~10月为10%。每天投喂两次,早上占30%,傍晚占70%。

7.4水质管理

7.4.1水质调控

一是按照水质主要因子变化情况来管理水质。河蟹养殖要求水中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PH7~8,透明度40cm左右,氨氮及其他因子适宜。要定期测定水质状况,并采用换水和泼洒生石灰水等措施及时调节。

二是按照天气变化、河蟹摄食活动情况来管理水质。通常晴天,河蟹摄食活动正常,则反映水质较好;而连续阴雨或水质过浓,河蟹摄食量突然减少,则需及时换水增氧。

7.4.2水位调节

苗种放养初期,环沟水位保持0.8~1.0m,田面以上水层深1~2cm;初夏,秧苗有效分蘖基本结束时,则应将水位加深至15cm以上,田面以上水层深4~5cm;夏秋季为高温季节,除在搁田时将水位降至田面露出外,其余则应坚持10-15天换水1次,以防水质变化。同时,环沟还要投放浮萍等浮水植物来遮阳。

7.5病害防治

7~10月,每月用土霉素制成药饵投喂1~2次:高温季节每隔20天左右用生石灰10kg/667m2兑水溶化,随即沟面泼洒,或用二氧化氯等杀菌剂泼洒消毒,用以预防肠炎、黑鳃、水肿等细菌性蟹病。

7.6敌害防治

及时清除水老鼠、水蛇、青蛙、蟾蜍、水鸟、克氏螯虾等河蟹天然敌害。

7.7日常管理

坚持专人值班,早晚各巡田一次,做到四查:一查水质情况;二查河蟹摄食情况;三查防逃设施完好程度;四查病虫敌害侵袭。发现情况,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同时,要做好防风等工作,以防大风、大雨冲垮防逃设施,造成河蟹逃逸。

8 水稻抛栽与培管

8.1稻田施肥

施足基肥,基肥以长效饼肥和畜禽粪肥等有机肥为主,可施饼肥200-300kg/667m2或畜禽有机肥1000-2000kg/667m2。

8.2秧苗抛栽

一般5月上旬进行秧苗抛栽,采用宽行稀植、浅水抛栽的方法。抛栽密度一般行距28cm,穴距13~15cm,以株秧叶龄计算,如旱育秧4~5叶龄,达到10万株/667m2基本苗即可。

第8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蟹稻共生;经济效益;生态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50

前言

所谓蟹稻共生模式就是在同一块稻田同一个生长季节里,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的一种生产方式。为积极响应垦区“转方式、调结构”思路,提高经济效益,友谊农场对蟹稻共生项目进行了初步探索试验。

1 基本情况

友谊农场2016年落实蟹稻面积575m×667m,放养蟹苗共2210kg,项目落实在第3、8、9、10、11共5个管理区。主要以第11管理区为核心,现以该管理区为例,对蟹稻共生模式进行总结。

2 种养条件

2.1 高标准稻田设施

选择靠近水源、进排水方便、储水力强、阳光充足、四周池埂坚固的池田,面积255m×667m。

2.2 时间与投放

4月24日,引进辽宁盘锦1000kg(共约15万只)蟹苗,为提高蟹苗本地适应性,先在池子中暂养。

2.3 共生生态

河蟹在稻田里可以吃掉杂草及象甲害虫,排出的粪便可作为水稻肥料。在河蟹活动时可以帮助水稻松土,稻田为河蟹提供了栖息地,良好的通过稻蟹共生模式,提高了水稻种植的附加值。

3 技术要点

基肥情况:蟹稻共生模式中稻田的管理难度高于常规稻田管理,在春季翻耕时预先在地里施用以有机肥、农家肥为主的基肥,这样在翻耕时可以埋入土中,以便减少追肥次数。

水稻品种与插秧规格:种植水稻品种为龙粳31。为满足河蟹后期对阳光的需求,插秧行距由30cm改插20cm-40cm-20cm,这样可以减少水稻病虫害发生,利于水稻叶片光合作用。

水层管理:稻田水深保持在15~20cm,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高温季节要坚持勤换水,一般每2~3d换1次,每次换水15cm左右。

防逃措施:为防止河蟹从稻田外逃,应在稻田四周用竹竿、塑料布修筑50cm高度防逃布,并加派人员对其进行高频检查,主要查看防逃布、排水口挂网有无损坏,田埂有无漏水。

蟹苗前期管理:待插秧完毕后6月1日将蟹苗投放到稻田,投放盗课660只/667m2。

蟹苗喂食及养殖:前期蟹苗统一饲养,主要喂食熟玉米,中期放入水田养殖,水稻收获前在育肥池进行养殖,主要喂食小鱼及黄豆,养殖技术采用适时放养、科学投饵、测水调控,使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生长。

日常管理:养殖期除了蟹苗的基本养殖外还要加强日常管理,夏天和秋季收获前夕,是蟹苗逃逸最多时期,所以应坚持每天早、中、晚巡田补漏。

收获:9月中旬收蟹时在排水渠下地笼,撤水时河蟹进入地笼网兜中直接收获;另外因河蟹有边缘爬行习性,在稻田边缘周围挖20个以直径为50cm,高度60cm的深坑,并将相同规格大小的水桶放入深坑中,水桶内层放置专装河蟹的网袋,部分河蟹会沿边缘爬行至此掉进水桶中后直接收获。

4 效益分析

5 结论

蟹稻共生项目每667m2效益可达594元,较常规水稻每667m2增收197.2元。另外,该项目还促进了“三减”生态农业的发展,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可考虑扩大示范面积。

第9篇:稻田水产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农田;种养结合模式;效益;推广价值;浙江德清

中图分类号 S511;S96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264-02

德清县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年平均气温为16 ℃。四季分明,温暖湿润,物产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称。20世纪80年代德清县农田面积近1.87万hm2,随着效益农业的发展,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幅度加大,稻田养殖青虾、甲鱼等特种水产面积逐年上升,2000年后,全县稻田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6 666.67 hm2以上。如何解决“政府要稳粮”与“农民要增收”之间的矛盾是县农技部门一直在努力平衡的焦点。为解决稳粮增收、鱼粮争地的矛盾[1-2],德清县农技部门积极创新农田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初步解决了稻鱼共生、稻鱼轮作等新型农田稻鱼种养增效模式的技术难题。2010―2013年开展了试点示范工作,初见成效,为德清县稳粮增收走出了新路子。

1 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的特点与效益

1.1 稻鳖共生

2011年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示范鳖稻共生模式12.3 hm2,2012年示范77 hm2,2013年示范59.7 hm2,效益显著。

1.1.1 模式特点。5月晚稻秧苗移栽至鳖池,10月底至11月初晚稻收获[3]。5―6月放养规格为250~300 g的幼鳖7 500~9 000只/hm2,当年养成商品鳖;或5月放养规格为100~150 g的幼鳖,当年培育成250~300 g的大规格幼鳖,翌年再采用稻鳖共生模式养成商品鳖。

1.1.2 模式效益。2011年实施鳖稻共生12.3 hm2(养殖商品鳖4.8 hm2,培育幼鳖7.5 hm2),其中产商品鳖3 240 kg/hm2,产稻谷6 390 kg/hm2。平均产值412 455元/hm2,扣除成本259 650元/hm2,实现利润152 805元/hm2。

2012年实施鳖稻共生面积77 hm2,其中,稻田养亲鳖面积7.4 hm2,稻田养商品鳖面积68 hm2,稻田育幼鳖面积1.6 hm2。共产中华鳖250 t,稻谷510 t。总产值3 703万元,总成本2 388万元,总利润1 315万元。平均产值480 495元/hm2,扣除成本309 855元/hm2,实现利润170 640元/hm2。

2013年实施鳖稻共生面积59.7 hm2。产商品鳖178 t,产稻谷457 t。鳖单产2 985 kg/hm2,稻单产7 650 kg/hm2。总产值2 337万元,总成本1 470万元,总收益867万元。平均产值391 230元/hm2,扣除成本246 090元/hm2,实现利润145 140元/hm2。

1.2 稻鳖轮作

1999年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开始鳖稻轮作,2011年实施鳖稻轮作面积44.8 hm2,2012年实施面积35 hm2。

1.2.1 模式特点。4月放养规格为150~200 g的幼鳖9 000只/hm2,养至翌年6月底前起捕上市后种植晚稻,10月底晚稻收割后再养鳖。形成养1年鳖种1年稻的良性循环。

1.2.2 模式效益。2011年鳖稻轮作面积44.9 hm2,产商品鳖172 t,产稻谷376 t。平均产鳖3 840 kg/hm2,产稻谷8 370 kg/hm2。总产值2 192万元,总成本1 256万元,总利润936万元。平均年产值244 275元/hm2,年成本139 965元/hm2,年利润104 310元/hm2。

2012年鳖稻轮作面积35 hm2。产商品鳖135 t,产稻谷293 t。平均产鳖3 840 kg/hm2,产稻谷8 370 kg/hm2。总产值888万元,总成本561万元,总利润327万元,平均利润93 045元/hm2。

1.3 稻虾共生

德清县吴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展稻虾共生模式示范,2012年实施面积8.8 hm2,2013年实施面积6.6 hm2。

1.3.1 模式特点。5月中旬晚稻育秧,6月移栽至青虾池,10月底至11月初收获晚稻[4]。7月中旬放养规格为4 000~6 000尾/kg的青虾苗75万尾/hm2,9―10月捕售青虾。翌年1―6月还可养殖春季青虾。

1.3.2 模式效益。2012年8.8 hm2示范田产青虾8 512 kg,产稻谷45 619 kg。平均产虾960 kg/hm2,产稻谷5 145 kg/hm2。总产值83.15万元,总成本46.15万元,总利润37万元。平均产值93 780元/hm2,扣除成本52 050元/hm2,实现利润41 730元/hm2。

2013年6.6 hm2稻虾共生示范田产青虾5 570 kg,平均产量835.5 kg/hm2;稻谷总产量405 t,平均产量6 075 kg/hm2。总产值63.09万元,总成本31.77万元,总收益31.32万元。平均产值94 635元/hm2,扣除成本47 655元/hm2,实现利润46 980元/hm2。

1.4 稻鳝共生

2012年德清裕丰粮食专业合作社在武康双燕村实施稻鳝共生模式试验,面积40 hm2,2013年实施稻鳝共生面积44.6 hm2。

1.4.1 模式特点。在稻田的两边开宽2 m、深1.5 m以上的长沟,用于放置养殖黄鳝网箱。其中养鳝面积占30%,种稻面积70%。一般放养网箱300只/hm2,每个网箱6 m2,每个网箱放鳝种7.5 kg,稻田放养鳝种2 250 kg/hm2,规格为40~50尾/kg。5月初放养到10月底可以起捕。

1.4.2 模式效益。2013年鳝稻共生面积44.6 hm2,产黄鳝341 t,稻谷294 t。平均产鳝7 635 kg/hm2,产稻谷6 585 kg/hm2。总产值2 283万元,总成本1 530万元,总收益753万元。平均产值511 140元/hm2,扣除成本342 600元/hm2,实现利润168 540元/hm2。

2 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的推广价值

2.1 充分挖掘农田潜力,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近年的实践表明,实施种养结合模式对农田水产养殖产量没有影响,增加了水稻产量,且提高了水产品的品质。只要加强宣传推广,广大养殖大户都愿意尝试这些新的种养结合模式。

2.2 缓解鱼粮争地矛盾,平衡稳粮与增收的关系

德清县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种植结构调整,将大面积农田调整后发展水产养殖业,虽促进了农民的增收,但也使德清县粮食对外依存度增大。推广稻鱼种养结合模式不仅符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趋势,而且通过提升粮田综合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虽然这些模式表面上看种粮面积比常规农田少了10%~30%,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是保住了70%~90%的种粮面积,或是从过去农田水产养殖中争回来了70%~90%的种粮面积。既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又有效稳定了粮食播种面积,对保障德清县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缓和了鱼粮争地的矛盾,平衡了稳粮与增收的关系。

2.3 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改变了过去单一的种养模式,切断了有害微生物的传播链,减少了鱼类、水稻病害和草害的流行;通过水生生物的排泄物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要的养分,水稻为水生生物提供部分食物和栖息地,二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减少了化肥与农药的投入量,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提高了稻米和水产品的产量与品质[5]。如稻鳖共生模式,一是鳖病减少,鳖的质量明显提高,外观更加健康美观;二是稻田不用防病治虫;三是养鳖面积不缩减,种粮面积有增加;四是稻米品质明显提高。“清溪香米”获得第十五届全国稻米博览会金奖,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也更为安全,实现了提质增效。

2.4 有效提升农田地力,缓解土壤污染恶化趋势

当前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开展农田培肥地力工作。推广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由于鱼饲料的投入和鱼类粪便的排放,增加了农田有机质的投入量;农田的水旱轮作或者动植物轮回,也释放了土壤中自有的养分元素,增加了农田有机质含量和土壤肥力水平,有效地提升了德清县农田地力质量水平,种养结合模式中水稻无需施用化肥就是最好的例证,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 结语

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经过3年的实践,技术成熟,操作简单,各地农田水产养殖户都可以借鉴学习。实践证明,发展农田种养结合增效模式是新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方向,符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2011年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的通知》(浙政办发〔2011〕64号)和省海洋与渔业局《关于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浙海渔发〔2012〕18号)的要求,是新时期发展粮食生产,向农田水产养殖要粮的必然趋势,更是实施生态立省,开发无公害绿色稻米,促进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有效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4 参考文献

[1] 魏雪涛,盛利民.嘉兴市秀洲区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新模式及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12(21):270-274.

[2] 隋维钧,李海峰,张显明,等.兴安盟发展生态农业的视角与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4-16.

[3] 胡亚洲,王晓清.稻鳖种养技术[J].科学养鱼,2013(1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