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精选(九篇)

稻田泥鳅养殖技术

第1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稻田;泥鳅;养殖;技术;捕捞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通过施肥培养浮游生物饵料,沉积池底的残饵、粪渣也可作它的食料。人工饲养还可投喂商品饲料,如花生饼、米糠、麸皮、豆饼、蚕蛹粉、螺、蚯蚓、水丝蚓、鱼肉、家禽家畜内脏等。泥鳅个体小,重量轻,贪吃,过饱时易引起消化不良,影响正常呼吸造成胀死。

1.稻田建设

稻田养殖泥鳅,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面积2-10亩的稻田,并在稻田四周用水泥或塑料板、薄膜、纱窗等(入泥30厘米)建设起80厘米高的防逃墙。沿田埂修一20厘米宽的台阶,离田埂顶15厘米。田的四周及中央挖一“田”字形水沟,沟宽、深为50厘米。进、排水管和溢水管各1处,管口均用细密铁丝网拦截,排水管平时用水泥封住。

鳅鱼最好是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的,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2月下旬在稻田灌水前,每亩用生石灰75-100公斤均匀泼洒,进行清整消毒。亩施发酵过的猪粪1000公斤,进水经过滤入田,沟内水深30-40厘米,培肥水体,水的透明度为25厘米左右。秧苗返青后,亩放3-5克/尾规格的鳅苗2-2.5万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液浸泡10分钟,消毒后入田。

2.饲养管理

2.1施肥

养殖过程中,为了保证浮游生物不断,必须及时、少量、均匀地追施有机肥。每隔10-15天施肥1次,每次每亩用肥150公斤。另外根据水色的具体情况,每次每亩施1.5公斤左右的尿素或2.5公斤碳酸氢氨,以保持水体呈黄绿色。

2.2投饵

由于田中泥鳅的密度较高,应投喂人工饲料,如豆饼、蚕蛹粉、蝇蛆、蚯蚓、螺、蚌、屠宰场下脚料、米糠、豆渣、菜籽饼、麸皮等,以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7-8月是泥鳅生长的旺季,要求蚕蛹粉达15%、肉骨粉10%、豆饼25%的配比,日投饵2次,投饵率为10%。9-10月份以植物性饲料如麸皮、米糠等为主,一般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投喂量为泥鳅总重量的2%-4%。早春和秋末2%左右。具体根据泥鳅取食情况灵活掌握,一般每次投饵后,1-2小时内基本吃完为宜。

2.3水位控制

水位控制极为重要。田面以上实际水位一般控制在5厘米以上。适时加入新水,一般每半个月加水1次,夏天高温季度应适当加深水位。

2.4疾病防治

由于泥鳅适宜于水田养殖,在养殖过程中一般没有疾病发生。为防止赤皮病发生,每月用呋喃酮药饵10-20克,配50公斤饲料投喂2-3天,每月每亩用生石灰10-15公斤化浆后全池泼洒。水稻施农药时间一般在插秧前3-5天,或插秧后5-7天,对秧苗施药预防一次。

2.5日常管理

日巡田2次,检查防逃设施,特别是雨天注意仔细检查漏洞。防止天敌入侵(如水蛇、鸭等),观察泥鳅的活动和摄食情况。严禁含有甲胺磷、毒杀酚、呋喃丹、五氯酚钠等剧毒农药的水流入。

3.捕捞方法

3.1网捕法

在稻谷收割之前,先用三角网设置在稻田排水口,然后排放田水,泥鳅随水而下时被捕获。此法一次难以捕尽,可重新灌水,反复捕捉。

3.2排干田水捕捉法

在深秋稻谷收割之后,把田中鱼沟、鱼溜疏通,将田水排干,使泥鳅随水流入沟、溜之中,先用抄网抄捕,然后用铁丝制成的网具连淤泥一并捞起,除掉淤泥,留下泥鳅。天气炎热时可在早晚进行。田中泥土内捕剩的部分泥鳅,长江以南地区可留在田中越冬,次年再养;长江以北地区要设法捕尽,可采用翻耕、用水翻挖或结合犁田进行捕捉。

3.3香饵诱捕法

在稻谷收割前后均可进行。于晴天傍晚时将田水慢慢放干,待第二天傍晚时再将水缓缓注入坑溜中,使泥鳅集中到鱼坑(溜),然后将预先炒制好的香饵放入广口麻袋,沉入鱼坑(详见池塘捕捞中的食饵诱捕法)诱捕。此方法在5-7月期间以白天下袋较好,若在8月以后则应在傍晚下袋,第二天日出前取出效果较好。放袋前一天停食,可提高捕捞效果。如无麻袋,可用旧草席剪成长60厘米、宽30厘米,将炒香的米糠、蚕蛹粉与泥土混合做成面团放入草席内,中间放些树枝卷起,并将草席两端扎紧,使草席稍稍隆起。然后放置田中,上部稍露出水面,再铺放些杂草等,泥鳅会到草席内觅食。

3.4药物驱捕

稻田养殖的泥鳅可用药物驱捕。药物一般使用茶枯,用量是每亩稻田5~6公斤。先将茶枯置柴火中烘烤3~5分钟后取出,趁热碾成粉末,再用水浸泡,浸泡3~5小时后即可使用。将稻田内水深降至3厘米左右,然后在稻田的四角设置由淤泥堆聚而成、巢面逐步倾斜并高于水面3~8厘米的鱼巢。鱼巢大小视泥鳅的多少而定,巢面宽30~50厘米。施药宜在傍晚进行,均匀地将药液泼洒在稻田里,但鱼巢面积不施药。施药后第二天早晨,将鱼巢内的水排完,即可捕捉泥鳅。排水口有鱼坑的稻田,可不用做鱼巢,直接于傍晚自进水口向排水口逐步均匀泼洒药液,在排水口鱼坑附近不施药,这样能将泥鳅驱赶到不施药的鱼坑内,第二天早晨用抄网在鱼坑中捕捞泥鳅。达到商品规格的泥鳅可上市出售,规格较小的泥鳅,可移到他处暂养,待稻田中的药效消失后(7天左右),再将泥鳅放回该稻田饲养。此法需注意:药物必须随用随配,浓度要严格控制,泼洒药物一定要均匀。鱼巢巢面应高于水面,其他地方不能再有高于水面的任何堆积物。

第2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晚稻;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耦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S511.+3;S966.12;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29-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4.051

利用中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较为普遍,且技术较为成熟。舒新亚等[1]研究报道了虾稻轮作技术,刘维森[2]报道了低洼田虾稻轮作技术,陶忠虎等[3]研究报道了稻田高效养虾技术,并提出了稻田开宽沟模式;雷晓中等[4]报道了稻-虾耦合养殖技术研究,实现了稻、虾同田耦合养殖。有关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殖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印杰等[5]、李玉芳[6]、储松元等[7]、易亮[8]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以及稻田养殖技术试验,2005年宋长太[9]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10]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但有关晚稻-虾-鳅耦合种养技术研究鲜见报道。利用晚稻田养殖虾、鳅,可延长虾、鳅生长期,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对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农场四分场七岭村洪湖市富源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4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①环形沟。在稻田内侧四周开挖使之连成环形,沟宽4.5~6.0 m、深1.5~2.0 m,坡比1∶0.75,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环形沟总面积0.48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2%,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②机耕通道。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侧预埋直径0.5 m的水泥函管,呈品字形叠放,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拦鱼栅与防逃拦网 进水口位于稻田西面,机提引水。引水泵口处先用20目网片围隔一个面积为10 m2的杂物过滤区,再在杂物过滤区内用40目筛绢网围隔一个面积5 m2的小网箱,引水泵置于小网箱中,防止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稻田,进水管口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稻田进水口对面田角,并用砖石水泥砌成函道,在函道设置有双层拦鱼栅。沿稻田田埂四周安装防逃拦网,防止克氏原螯虾和泥鳅外逃。

1.2.3 清除野杂鱼 2014年12月22日,将稻田水位缓缓排干,露出田面及环形沟底,人工清除稻田中的野杂鱼;然后保持环形沟无积水5~7 d,再过滤加注新水,使水位淹没田面30~40 cm。

1.2.4 水草移栽 2014年12月25日,结合稻田清除野杂鱼,向稻田田面和环形沟中成行移栽伊乐藻,与稻田长边平行,便于克氏原螯虾、泥鳅捕捞时地笼设置及进、排水时水流畅通。

1.3 苗种投放

1.3.1 克氏原螯虾苗种投放 未专门投放克氏原螯虾苗种,其苗种由该稻田中亲本繁育的苗种组成。亲本中有320 kg苗种来源于作为亲本交换的其他稻田,规格为30~35 g/尾,雌雄比例近似2∶1。

1.3.2 泥鳅苗种投放 泥鳅投放时间为2014年10月12日,品种为大鳞副泥鳅,在洪湖市恒昌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泥鳅繁殖场一次性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570 kg,平均9.5 kg/km2。泥鳅苗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0 min,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

1.4 稻谷栽插

稻谷品种为黄华占单季常规晚灿稻,该品种抗倒性和分蘖力较强,茎秆较坚韧,熟期较早,米质优良。稻谷采用直播旱育秧苗。2015年6月19日整田,20日采用饶式直播机进行稻种机械直播。稻谷直播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克氏原螯虾、泥鳅进入环形沟,露出田面,并将田面移栽的伊乐藻拔起投入环形沟中,再将田面与环形沟相连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

1.5 日常管理

1.5.1 田间管理 ①施肥。稻田在机耕和稻种直播前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法进行。②管水。在秧苗长到12 cm后,及r铲平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克氏原螯虾和泥鳅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③施药。稻谷喷施药物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晚稻管理相同。

第3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稻田养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苏北地区稻田养殖在20世纪90年展较快,由于稻田养殖田间工程规模小,养殖品种单一,经济效益不高,降低了稻农养殖的积极性[1]。进入21世纪后,随着稻田养殖技术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和稻田养殖技术的不断完善,稻农发展稻田养殖的积极性不断提高,稻田养殖模式不断更新,稻田立体高效生态养殖模式应运而生,经济效益普遍得到了提高[2]。实践证明,稻田养鱼不仅增加了水产品产量、水稻产量和收入,同时还减少了治虫用药、追施肥料和除草用工支出等,养殖水体得到了充分地利用。就一般水平而言,在稻田内进行水产品养殖后,水稻可增产10%以上,若养殖一般商品鱼,产量可达450~750 kg/hm2,增加产值3 000~6 000元/hm2,纯收入亦可增加1 500元/hm2以上;若养殖淡水名贵鱼类,一般产量可达到600~750 kg/hm2以上,增加产值7.5万~12.0万元/hm2,纯收入增加4.5万元/hm2以上。因此,稻田养殖特种水产品,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不仅能稳定粮食生产,亦可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笔者于2010年在睢宁县邱集镇春晖特种水产养殖场进行了稻田立体高效生态养殖技术试验,试验稻田面积3.33 hm2,放置2×4网箱50个,放养黄鳝种1.5 kg/m2,每只网箱收获黄鳝48 kg,产值34 560元/hm2,利润1.80万元/hm2;放养泥鳅225 kg/hm2,收获成鳅900 kg/hm2,产值2.52万元/hm2,利润1.50万元/hm2,合计平均利润3.30万元/hm2。该养殖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总结如下。

1 养鱼稻田的准备

1.1 稻田要求

养鱼稻田需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性强、旱涝保收、通风透光、交通便利,田块面积以666.67~3 333.35 m2为宜。

1.2 开挖鱼沟

视田块大小,可开挖成“一”、“十”或“井”字型鱼沟,沟宽3~4 m,深1.0~1.5 m。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5%~20%。

1.3 建设进排水口

进排水口用密眼网布拦好,夯实基部[3]。在排水口处的沟要挖深至2 m、长3~5 m,以便于集中捕捞。

1.4 加高加固田埂

田埂用砖或条石、片石护坡,防止风浪和渗漏,埂高要求2.0~2.5 m。如果在稻田内养殖河蟹、甲鱼,田埂顶部要建立防逃设施[4]。

1.5 网箱设置

根据稻田边沟条件,可选择2 m×3 m或2 m×4 m网箱,悬挂于铁丝上固定,网箱内移植水花生或水葫芦。

2 鱼种放养

2.1 放养品种

适宜稻田养殖的鱼类品种很多,主要有泥鳅、甲鱼、鲫鱼、草鱼、白鲢、花鲢、鲤鱼等品种。

2.2 养殖密度

放养鱼种4 500尾/hm2,其中5 cm以上规格的鲫鱼750尾/hm2,6.67 cm以上规格的草鱼2 250尾/hm2(其中50 g以上规格的草鱼150~300尾/hm2),6.67 cm规格以上的白鲢900~1 200尾/hm2,6.67 cm规格以上的花鲢150~300尾/hm2;有条件的稻田还可以搭配3.33 cm左右的泥鳅7 500尾/hm2,主养泥鳅,放养泥鳅种苗375 kg/hm2左右,可搭配放养花白鲢1 200~1 500尾/hm2。

2.3 放种时间

鲫鱼和6.67 cm规格的草鱼在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泥鳅、花、白鲢在秧苗分蘖结束时放入;而大规格的草鱼则要在秧苗圆秆后才能放入,或先拦养在鱼沟(窝)中,待水稻圆秆后再放入)。

2.4 稻田边沟网箱放置

于3月至4月底放置网箱,同时移植水花生或水葫芦放入网箱中,进行水草培育。根据地方气候条件,于5—7月选择放养无病、无伤、鱼体健康、规格相同、体表黏液保存良好的黄鳝种苗,每个网箱可放养黄鳝种苗7.5~10.0 kg,增长倍数为3~5倍,一般饲养3~4个月即可上市[5]。

3 田间管理

3.1 田水管理

根据水稻生长适时加深田水。前期以水稻为主,兼顾鱼类,可保持水深6~10 cm;在秧苗基本苗出齐后,应逐步加深田水,保持水深15~20 cm;水稻收割后,要加水至最高水位。

3.2 稻田施肥

追肥以有机肥为主,如堆肥、绿肥、畜禽粪肥等[6]。一般堆放在田角或一段鱼沟里。

3.3 水稻用药

选用高效、低毒药品防治水稻病虫害,如杀虫螟、稻风散、叶枯灵、杀虫双等。一是按说明用药;二是降低池水至环沟内施药,然后加水[7];三是在中午秧苗露水干后喷施水剂,在秧苗露水未干时撒施颗粒和粉剂。

4 饲养管理

4.1 做好放逃、防洪工作

加固防逃网,做到稀、密2层网栏,可用铁丝网或竹篾。在洪水期间,要加强巡查,防止逃鱼。

4.2 投喂饲料

稻田养鱼可补充投喂青草、浮萍、农作物秸秆以及米糠、麸皮、红苕等青、精饲料。饲养网箱黄鳝时可用新鲜鱼虾、蚯蚓、蝇蛆、黄粉虫等用绞肉机打成糊状,再适量添加少量植物性饲料,做成厚团状进行喂养,日饵量2%~3%,可根据黄鳝吃食情况适当增减,每日2~3次。

4.3 定期防治鱼病

第4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 台湾大种鳅;生态养殖;气象条件

中图分类号 S96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14-02

1 泥鳅种鱼以及鱼巢准备

泥鳅鱼产卵池可选择小水泥池、小池塘等,水面20~100 m2、水深40~50 cm,最好能保持微流水。在产卵池中放上水草、杨柳根须、棕榈皮等作鱼巢,供卵附着。放亲鳅7~10组/m2(1雌、2雄为1组)。水温为18~20 ℃时,泥鳅一般在晴天的清晨或10:00前产卵;当水温为20~28 ℃时,多在雨后或半夜产卵。1尾雌鳅1次可产卵200~300粒,经多次产卵才能产完,共产3 000~5 000粒。受精卵黏附在鱼巢上,但黏着力较差,很易脱落,因而操作时要细心。产卵期内,每天上午将鱼巢捞出观察,若鱼巢上卵较多,应移至孵化池内孵化,下午重新放入鱼巢。如果鱼巢收取不及时,受精卵会被亲鳅吃掉。也可用亲鳅培育池作为产卵池。当水温升至18 ℃、个别泥鳅有追逐现象时,放入鱼巢,并使池中保持微流水,一则改善水质,二则刺激亲鳅繁殖[1]。

泥鳅受精卵常在育苗池内孵化。在鱼巢放入前10~15 d,对育苗池进行清整,为提高孵化率,可在孵化池(育苗池)水下20 cm处搭好网架,把鱼巢平铺在上面。约放鳅卵1万粒/m2,通常受精卵的出苗率为40%,据此可计算好放卵总数。鱼巢上方要遮荫,避免阳光直射,同时防止青蛙、野杂鱼入池危害鳅卵、鳅苗。在整个孵化过程中,要勤于观察,并及时将蛙卵、污物等捞出池外。在水温19 ℃时,受精卵经50 h左右可孵出子鳅(鳅苗)。刚孵出的鳅苗全长3~4 cm,头部弯向腹部,具有较大的卵黄囊,并具外鳃,其侧卧于水底或附于鱼巢上,很少活动,完全依靠卵黄囊提供营养。鳅苗孵出2 d后,体色加深,卵黄囊缩小;孵出3 d后,鳅苗体色变黑,卵黄囊消失,鳔出现,胸鳍变大,能够短距离平行游动,并开始摄食。此时,要投喂煮熟的蛋黄或豆浆。

2 人工育苗的气象条件

2.1 人工催产和授精

催产适温22~28 ℃,最适水温为25 ℃,催产药物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或垂体(PG)。每尾雌鳅HCG注射剂量为100~200 IU、PG为0.5~1.0 mg,雄鳅剂量减半。也可将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药物用0.9%的医用生理盐水配制,50~60 g雌鳅注射800~1 000 IU/尾,雄鳅注射剂量为雌鳅的1/2,如果雄鳅性腺成熟,充沛也可不注射。当水温22 ℃时,亲鳅14 h后便可产卵;水温27 ℃时,效应时间为8~9 h。注射时间为12:00―13:00,人工授精安排在后半夜。

2.2 授精孵化

当亲鳅出现追逐现象时,轻压雄鳅腹部流出。如雄鳅催产效果不好,可剪破精巢,用生理盐水洗出。并在短r间内将卵子和同时挤入瓷碗或瓷盆内,用羽毛轻搅,混匀卵粒和,待充分受精后,加入清水漂洗干净,将受精卵均匀撒在已消毒的鱼巢上,放入孵化器,整个受精过程避免强阳光照射。孵化水温为20~28 ℃,最适水温25 ℃,孵化即可放入孵化缸、孵化槽,也可放入孵化环道内孵化。水质要清新,溶氧量要求6.0~7.5 mg/L。水温25 ℃时,出苗时间约为24 h。2 d便可摄食,可投喂熟蛋黄,连喂2~3 d即可转入苗种培育池。

2.3 培育池选择与使用

先在池底铺混入腐殖质的松软土,要求厚度20~30 cm。注入40~50 cm的池水,进水时须用80目的筛卷过滤,培育池上方应搭建遮阳棚,池水中放少量水葫芦遮荫降温,用防护栏围住育苗池[2]。池水进出口安装拦鳅设施,池中挖鱼溜。育苗池在使用前10 d彻底消毒(用生石灰0.3 kg/m2),放苗前3 d换1次水。池塘排水口建一集鱼坑,池中设置与排水底口相连的鱼溜。

2.4 开口饵料选择

准备1个盛有水的烧杯,将煮熟的蛋黄装在120目筛卷袋中,放入杯中摇洗,取蛋黄悬浊液泼洒投喂。投喂时,环道中水流减慢,每天投喂4次,第1、2、3天投喂量分别为每100万尾苗10、15、20个,3 d后苗体颜色由黑转淡黄时,便可出池转入苗种培育池。鳅仔鱼的开口饵料为浮游植物和轮虫。

2.5 日常管理

苗种下塘后,前期培育(鳅苗体长2 cm)水深控制在30 cm以内,透明度控制在20 cm左右。同时,每20万尾泥鳅苗种用1 kg黄豆磨成15 kg豆浆,每天早、晚各投喂1次。定期清洗消毒饵料台、工具,定期投喂预防药。经常检查进排水口和池埂。

2.6 饵料培育与选择

苗种培育时,在苗种培养池旁建1个蚤(藻)种培养池,用鸡粪、猪粪、绿肥等培养水体浮游生物。培养时应使池中溶氧达到5 mg/L以上,pH值7.0~8.0,底层水氨氮小于0.2 mg/L,透明度30~50 cm。鳅苗下池后1~3 d,向池中泼洒豆浆以培养浮游生物。每天泼洒1~2次,同时投喂配合饲料,投喂时用水将粉状配合饲料调成泥状,并捏成泥球,均匀投喂。

2.7 鱼苗放养

鱼苗下水前要注意水温的差异,一般不能超过3 ℃,如温差过大,要逐渐调整到3 ℃以下,鱼苗下水水温一般不低于18 ℃。一般每10 d或15 d加注1次新水,每次注水约30 cm,条件好的区域,水质灵活调节。池塘养鱼要科学使用增氧机械,一般每2 000 m2配备3 kW增氧机1台,并适时开机增氧[3]。为了调节改善水质,每10 d或15 d用生态制剂兑水后全池泼洒1次。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泥鳅鱼的排便、饵料、残渣等因素易使池塘氨、氮含量偏高,施肥种类以鱼用生物肥为主,以达到施肥和调节水质的双重效果。

3 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

3.1 水温

水温是泥鳅重要的生活环境条件之一[4]。它不仅直接影响泥鳅的生活,而且由于温度的高低会引起其他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也间接地制约泥鳅的生长发育。泥鳅最适宜生长水温为22~32 ℃。在适温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泥鳅摄食量增加,生长也加速。反之,当水温下降时,会出现摄食量减少、行动缓慢、生长较慢的现象。盘锦市年平均气温为9.5 ℃;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为-8.5 ℃;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气温24.7 ℃;月平均气温超过20 ℃的月份为6月、7月、8月,这3个月最适合泥鳅生长。

3.2 水体

水体的大小、深浅,水流和水位的变动以及气候等因素与泥鳅的生长都有密切的关系[5]。静水池塘的水体也有运动现象,除风力造成池水运动外,因水的密度差亦产生池水对流,即白天池水上层接受太阳热能,水温升高,密度较小;夜间气温下降,上层水温下降快,密度比下层水大,即开始下沉,而下层温度较高,密度较小,水向上浮动,即进行上下对流,称为密度流。这种现象多发生在夜间,对养殖生产弊多利少。

3.3 温度与水中溶解物质

天然水中含有各种气体。水中气体的溶解量因水体环境不同而各异。一般气体溶解量与水的温度成反比,水温升高,气体的溶解量降低;与大气压力成正比,降低气压或增加高程,将减少气体的溶解量;与水中杂质溶度成反比,如硬水或咸水含盐量高,会降低气体的溶解量。

水中溶解的主要气体与泥鳅鱼的关系:①氧气。在一般情况下,溶氧量充分而且分布均匀,泥鳅摄食力强,生长快,还能促进有机物分解和消耗有害物质,为泥鳅创造良好的环境。养殖泥鳅,要求水中的溶氧量达到3 mg/L以上,在2 mg/L时出现轻微浮头,如降至1 mg/L时引起严重浮头,降至0.3 mg/L以下时就会窒息死亡。②二氧化碳。水中缺少二氧化碳就会限制天然饵料的生长和繁殖,但含量过高又会使水的酸度增加,对泥鳅生长不利。一般池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宜超过80 mg/L,如达到200 mg/L以上就会引起泥鳅中毒死亡。③硫化氢和氨。硫化氢和氨都对泥鳅有很强的毒害作用。池水中硫酸盐含量不能达到20 mg/L,氨的含量不能超过0.025 mg/L。④亚硝酸盐。池水中亚硝酸盐含量不能超过0.01 mg/L。

4 投饵的气象条件

在泥鳅养殖生产中,除了靠天然水域中的天然饲料供给泥鳅营养外,还必须投放人工饲料,以加速泥鳅生长。投饵与气象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投饵时应参考季节和天气确定投饵量。

4.1 看季节

泥鳅的食量及其代谢程度随气候和水温而变化。春季,水温低,泥鳅鱼小,摄食量低。在晴天气温升高时,可投放少量精饲料。当水温升高到15 ℃以上时,投饵量可逐渐增加,每天投放精饲料约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左右[6]。夏初,水温升高到20 ℃以上时,泥鳅摄食量开始增大,可增投精饲料,每天投放精饲料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1%~2%。盛夏,水温上升到30 ℃左右,这时泥鳅食欲旺盛,生长迅速,可大量投饵,投放量占吃食泥鳅总体重的3%~4%。秋季,天气转凉,气温逐渐下降,水质比较稳定,泥鳅继续生长。根据泥鳅生长情况,仍可增加投料量。每天投放量占泥鳅总体重的2%~3%。

4.2 看天

天气晴朗应多投饵,阴天要少投,雨天不投;天气热、气压低、无风、要下雷阵雨时,应停止投饵。

4.3 看泥鳅活动情况

泥鳅鱼活动正常,吃食正常,则正常投饵。

5 成鱼养殖的气象条件

泥鳅成鱼养殖水温、水体、温度、水中溶解物基本与泥鳅养殖水质的气象条件一致。针对泥鳅成鱼养殖投饵的气象条件,应坚持掌握“早开食、抓中间、抓好后期管理”的投喂原则,具体要求如下:①早开食。选择安静、便于投喂的地方。驯化前停食1~2 d[7-8];驯化时,不可随意改变投喂点,并须确保驯化时间,同时每隔10 s敲击某物体发出声音,每敲击1次,投喂一些饵料。每天驯化2~3次,每次不少于30 min,驯化5~7 d。冬春季气温、水温较低,泥鳅基本不吃食,可以不投饵。但是在无风晴天,当水温升到10 ℃时,应及时投喂适量饵料,所投饵料既要保证数量,又要保证质量。②抓中间。在7―9月水温达30 ℃左右,晴天、水质良好的情况下,大量投饵;当天气变化、预测病害将要发生或泥鳅鱼浮头时,应控制投喂量或停止投喂,并加注新水。③抓好后期管理。秋高气爽季节,水温逐渐降低,在晴天中午水温较高时适量投饵,以确保鱼体长膘,增加产量[9]。

6 鱼病的气象条件

泥鳅鱼鱼病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息息相关,一般在连续阴雨天时水中溶解氧较低,水质条件也随之较差,导致泥鳅发病概率加大,病情加重,而且阴雨天气泥鳅基本不摄食,即便投喂药物饵料也起不到药效作用;同时,阴雨天气水体消毒预防和治疗泥鳅鱼病效果较差。

预防和治疗疾病应在晴好天气时进行,应注意如下事项:一是药物拌料时,药物与饵料要尽量拌得均匀。二是泼洒药物时,要正确丈量计算水体;泼洒药物的同时,不要投喂饲料,最好先投喂后泼药;全池泼洒药物要均匀,药物应充分溶解后再泼洒;鱼浮头时或刚浮头结束时,不可泼洒药物,否则会引起大批死亡;泼洒药物一般在下午进行,这时水温较高,效果更好;泼洒药物应从上风处开始,逐步向下风处泼,这样药液在池中更均匀;用药浸洗病鱼时,浸洗标准时间应视水温、鱼的忍耐度灵活掌握。

7 参考文献

[1] 魏雅娟.稻田养泥鳅鱼配套技术[J].现代农业,2009(4):57.

[2] 王金凤.稻田养殖泥鳅的技术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28.

[3] 姚发清,孙守旗.台湾泥鳅苗种培育技术[J].科学养鱼,2015(6):9.

[4] 王桂香,华正利,韩光颖.稻田养殖泥鳅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06(4):8.

[5] 罗俊.稻田养殖泥鳅的方法[J].中国农技推广,1999(1):33.

[6] 刘凤志,张慧忠.稻田养殖台湾泥鳅的试验报告[J].黑龙江水产,2015(5):44-46.

[7] 朱光来,王建国,封琦,等.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J].水产养殖,2012(12):39-41.

第5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泥鳅;茭白;无公害;套养技术

泥鳅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天上的斑鸠,地下的泥鳅”和“水中人参”之美誉[1]。利用茭白田套养泥鳅,不但可充分利用茭白田中的水体空间生产出优质无公害泥鳅,而且泥鳅的套养还可减少茭白田中的病虫草害,是提高农业产值的有效手段。

1茭鳅套养的可行性

茭白为多年生草本水生蔬菜,在整个生长期间不断水,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位一般控制在2~20 cm之间,非常适宜泥鳅的生长;茭白行间距在1 m左右,是天然的鱼沟;夏季高温季节,茭白成为泥鳅的天然遮阳棚,避免了水体温度过高对泥鳅生长的不良影响;同时,茭白的病虫害数量少,危害程度轻,可以通过紫外灯诱杀、生态调控等措施控制,不必使用高毒农药,保障了泥鳅的安全。泥鳅有钻泥习性,使田泥疏松,既有利于肥料分解,又可促进茭白根系发育,鳅粪又是茭白良好的肥源,据测定,泥鳅养殖的田块有机质、有效磷、钙和镁等的含量均高于未养田块。泥鳅为杂食性鱼类,可捕食田间害虫,减轻部分茭白病虫害,成鳅阶段,泥鳅的食性偏向于植物性,幼嫩的根芽都是泥鳅的食物,高密度养殖泥鳅对茭白田中的杂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茭鳅套养不仅对茭白有一定的增产作用,还可收获生态泥鳅,提高经济效益。

2茭白田套养泥鳅技术

2.1田块选择与整理

2.1.1田块选择。套养泥鳅的茭白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易于排灌、管理方便、保水性好的田块,山区的“冷水田”,靠天收的“无水田”,以及暴雨季节来水量暴涨的田块不能选用,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面积以500~1 000 m2为宜,太大或太小均不便管理。

2.1.2开挖鱼溜和鱼沟。选好田块后开挖鱼溜和鱼沟。在茭白田中根据田块形状开挖“田”或“目”字型鱼沟,沟宽40 cm、深50 cm,在田块的四角开挖鱼溜,长、宽1~2 m,深0.5~0.6 m,鱼溜与鱼沟相通,确保在茭白田水位降低、使用农药时,泥鳅能到鱼溜和鱼沟中躲避。

2.1.3水道改造与防逃设置。养鳅田的进排水口对角线设置,有利于田间水体的流动性。进水口必须使用硬质pvc管道,防止泥鳅顺水流逃逸。在pvc管道上端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敌害生物随水流进入茭白田。设置2个排水口,一高一低,便于茭白田水位管理;设置2个溢水口,防止夏季暴雨水位抬高造成泥鳅逃逸。排水口和溢水口用40目渔网套牢,防止泥鳅逃逸,并在排水口前设置防鱼栏,防止杂物堵塞。

田埂的内壁用塑料薄膜覆盖,塑料薄膜入土20~30 cm,防止渗漏和泥鳅打洞逃逸。沿田埂2~3 m钉一直立的木桩,沿木桩围一直立的密眼渔网,渔网高60~80 cm,下端用泥块封好,防止泥鳅逃逸和敌害生物进入养殖田。

2.2泥鳅养殖

2.2.1鳅种来源。鳅种可以通过人工繁殖、从市场上购买和诱捕获得。人工繁殖的鳅苗大小均匀,生长速度快,但繁殖技术相对复杂;从市场上购买的鳅苗大小不均,不同的捕捞方式对鳅苗成活率有很大的影响,对于电捕、药捕的鳅苗坚决不能使用,否则影响成活率。

2.2.2放苗前茭白田准备。茭白田改造完成后,在泥鳅正式放养前10 d左右用生石灰对水全田均匀泼洒,减少田间的病原菌,用量为100 g/m2左右[2],没有进行鱼类套养的田块减少用量,对于曾经套养黄鳝、泥鳅以及其他鱼类的田块必须加大用量。放养前5~7 d撒施有机肥,作为茭白的基肥,同时为泥鳅培育天然饵料。

2.2.3放苗。放苗应选择在晴朗无风的上午进行,先用3%食盐水浸泡8~10 min[3],对鳅体进行杀菌消毒,防止将病原物带到养殖田块。放养的鳅种要求规格整齐、体质健壮、无病无伤。放养密度为体长8~12 cm的鳅苗150~300 g/m2,规格太小当年无法长成商品鳅,规格太大则已经性成熟,影响生长速度。

2.2.4饲料投喂。在养殖密度小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培养泥鳅的天然饵料进行生态养殖。增施有机肥,培养轮虫等小型水生动物;投放100~200 g/m2田螺,田螺产的幼螺是泥鳅的天然饵料;在鱼坑上方安装2个诱虫灯,一高一矮,高的离水面2.5~3.0 m,矮的离水面0.2~0.4 m,晴天的晚上先开上面的灯,将远处的飞蛾等昆虫诱集过来,30 min后关闭,并同时打开下面的灯,昆虫将扑向下面的灯和水中的倒影,不幸落水的昆虫就是泥鳅优良的蛋白质来源。

在高密度养殖、追求更高产量的情况下,培育天然饵料和诱虫灯诱虫就不能满足泥鳅的需求,必须人工培养蚯蚓、蝇蛆或直接投喂人工饲料。鳅苗在下田后1周内不投喂饲料,之后每隔2~3 d投喂米糠、麦麸或配合饲料等。前几次将饲料投放到鱼溜和鱼沟中,然后逐渐缩小范围,最后将各鱼溜作为定点投喂,投喂2次/d,日投喂量为泥鳅体重的3%~5%,根据水温、天气等灵活掌握。

2.3茭白管理

茭白施用化学肥料时,必须先排浅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沟、鱼溜中才能施用,并且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分次施用,避免化肥浓度过多对泥鳅产生毒害作用;对必须使用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田块,应尽量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杀虫双以及除草剂等,农药使用时应分片轮换使用,让泥鳅有可逃生之处。

2.4日常管理

茭白田套养泥鳅必须加强日常管理,注意防逃、防病等。每天围绕田块巡视一周,重点查看围网是否破损、进排水口是否堵塞,是否有敌害生物入侵,并观察泥鳅的活动是否异常,对破损的围网及时修补,及时清理进排水口[4]。当有蛇、水獭等敌害生物时,应进行驱赶或捕捉,减少损失。对于活动异常的泥鳅要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是因为田间施肥过多、农药污染水源等,则必须尽快使用无污染的水源对养殖田进行换水,对于发病泥鳅,可以通过泼洒石灰水、茭白田中浸泡中草药等方式防治。

2.5捕捞与上市

经过4~5个月的饲养,国庆节以后,可以分批捕捞泥鳅上市。捕捞时先用鱼笼在鱼溜、鱼沟中诱捕2~3 d,然后排干田水,将泥鳅集中到鱼溜中用抄网捕捉。

3参考文献

[1] 陈焕根.无公害黄鳝、泥鳅安全生产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 印杰,雷晓中,李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7):泥鳅的稻田健康养殖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9(12):57-61.

[3] 刘相根,吴秋芬,郑晓华.茭白田生态套养泥鳅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9):247.

第6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一、求发展,把鳅业做强做大

本人从捉泥鳅、卖泥鳅,积累了一定的资金,随着出口需求的不断增加,逐渐开始了养殖。在2000年,投入60万元,开挖泥鳅池,训化养殖,获得成功。**年,再次投入资金2000万元,挖池塘养殖泥鳅3000亩,泥鳅全部销往韩国,利润颇丰,泥鳅养殖在全镇乃至全县大面积推开。**年,扩大到5500亩,亩产值达到25000—30000元,总产值超过1亿元,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养殖户100多家,纯收入达到1000多万元,2007年现已扩大到11000亩,长势、效益都很好。可以说,我们**县迎春泥鳅有限公司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全国最大的泥鳅养殖基地,每天都有数十名来自安徽、山东、湖北等涉及到26个省份的客商到我们公司销售泥鳅。目前,泥鳅市场行情仍然继续看好,我们将继续扩大养殖面积,力争在年内把养殖基地建成年产15万吨以上,产值约3亿元的高科技、抗风险、永不衰的养殖基地。

二、谋富民,定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自己通过养殖泥鳅致富了,但是看到有些困难户因为家中贫寒,子女上学困难,从初中、高中阶段拉下来,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如何带领其它村民,特别是贫困户一起走上致富路?于是,我就为部分贫困户无偿提供池塘,包技术、苗种等让他们自己养殖,一年就富了起来。他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感谢,拿出来挣的钱要交承包费、工本费,我分文没收,让他们有足够的资金继续发展。自去年开始,为了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我们公司派专人长住韩国,调研市场,掌握韩国市场价格,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公司,公司马上将信息情况张贴到公司门口,并以电话等方式通知到各养殖户,以便以统一合理的价格向韩国客商供货,一来避免形成无序竞争,二来避免受骗。仅此一项给各养殖户带来的利润就无法估算。同时,我们公司积极热心帮助他人解决困难,凡资金周转困难,急于还贷款的养殖户,公司宁愿把自己的货压下来,暂时不出,也优先安排其他们先出货,加快困难户的资金周转提高养殖效益。公司优先安排贫困户、老党员、年老体弱和弱智农民的进公司务工,**年,工人每年每人收入多达26000元,少的12000元,外加年终奖金2000元,每月生活费150元。

三、作奉献,当作永不改变的己任

第7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关键词:稻田;小龙虾;连作技术

1材料与方法

1.1稻田条件

稻虾连作稻田应该选择生态环境良好,无污染;邻近水源,水源充沛清新且无污染,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土质以壤质土为佳。面积从几亩到上百亩不等,但以13333~33333m2为一个单元,组成0.33km2以上的虾稻共作区为佳,养殖区若存在大片水稻、棉花种植区,且与水稻水源来自同一河沟,需要建立净水池,或者沿稻虾共作区四周,开挖一条可以与外界水源隔开的水沟,防治稻田、棉田农药、化肥直接流入稻虾养殖区,造成小龙虾受害。

1.2稻田改造

1.2.1挖沟

围沟面积应占稻田面积的10%左右,根据稻田面积大小,13333~33333m2按以下标准改造:稻田田埂宽4~5m,平台1~2m,内侧开挖环形沟,沟宽3~4m,坡度比为1:1.5,沟深1~1.5m;稻田面积达到33333m2的,需要在稻田的中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沟宽1~2m,沟深0.8~1m;稻田面积13333m2以下,中间不开沟,围沟宽度2~3m为宜。

1.2.2筑埂

利用开挖环形沟挖出的泥土加固、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固时每加一层泥土都要进行夯实,以防渗水或暴风雨使田埂坍塌。田埂应高于田面0.6~0.8m,埂宽4~5m,埂顶宽2~3m,稻田内缘四周筑长0.2~0.3m,宽0.3~0.4m的田子埂。

1.3进排水及防逃设施

进、排水口分别位于稻田两端,进水口建在稻田一端的田埂高处,进水口过滤网袋进水,防止敌虫害生物随水流进入。排水口应遵循高灌低排的原则建在稻田方便排水的低端处,用密眼形铁丝网封闭管道口,防止小龙虾逃跑。

1.4清除野杂鱼

稻田中泥鳅、黄鳝可在稻田翻耕时捕捉,田沟中小杂鱼可使用茶粕杀灭,每667m2用量为20~25kg,使用时加水浸泡24h,直接泼洒至虾沟中。稻田中泥鳅、黄鳝,可在稻田翻耕时捕捉;环沟中小杂鱼可采用生石灰、漂白粉、茶粕等药品清除;若保护稻田存田虾、水草等,可选择茶粕、茶皂素、鱼藤酮等药物清除小杂鱼。

1.5水草种植

种植水草是淡水小龙虾养殖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水草是虾苗的附着物和食物,还可以起到净化水质和成为虾苗蜕壳时的隐蔽物。稻田可采取移植菹草、伊乐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和浮萍等漂浮植物混种的方式。沉水植物控制在40%~60%,漂浮植物控制在20%~30%。还可以在水沟里适当地种植一些空心菜等经济蔬菜。

1.6苗种放养

稻田小龙虾连作,每年的3月底4月初放养苗种,虾苗要求体色鲜亮,青褐色、活力强、附肢齐全、无病无伤、大小规格整齐、人工繁育。包装或者运输是避免挤压或冰块降温,运输过程中要避光避风,每筐装运幼虾2.5~5kg为宜,为了保持虾体潮湿,需覆盖水草,运输时间越短越好,外购虾苗一般要求脱水时间不超过2h,禁用经过多次贩运的虾苗。投放时间应选在晴天早晨、傍晚或阴天,避免阳光照射。投放时将虾筐反复浸入水中试水2~3次,每次1~2min,使幼虾或亲虾适应水温,温差不超过2℃。沿稻田四周开挖宽2~8m,沟深0.8~1m,坡比1:1.5以上的环沟,面积超过13333m2,坡比以1:3为佳,并开挖“一”“十”字形田间沟,挖出的泥土在虾沟边垒起高0.3m、宽0.5m的小土埂,稻田埂高0.3~0.5m,埂宽1m以上,并在环沟及田间沟上留有宽约5m的机械通道,田沟占稻田面积5%~10%。稻田养殖区设置防逃、防盗围栏。

1.7饲料投喂

小龙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一般喜欢在浅水摄食,所以投喂饲料要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3—4月份以动物性饵料或精料为主,高温季节,以水草和植物性饵料为主。冬季,当水温低于12℃时,小龙虾进入洞穴过冬,夏季水温高于31℃时,小龙虾进入洞穴避暑,这两种阶段可不投喂饵料;水温在16~30℃时,每天傍晚投喂1次饲料,如麸皮、饼粕、豆渣、或颗粒饲料等。颗粒饲料,粗蛋白在30%以上,粒径3mm以上,日投饲率3%~5%,每天每667m2投喂0.125~0.25kg;每半月投放一次鲜嫩的水草,如菹草、伊乐藻、苦草等,每667m2投放100~150kg为宜。有条件的还可以每周投喂1~2次鱼糜或螺蚌肉(60%)、黄豆(20%)、玉米(10%)、小麦(10%)等,每667m2投放1~5kg为宜。

第8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这位被喻为“泥鳅王”的创业者便是姜林虎,江苏常州武进区人。姜林虎的家庭是一养殖专业户,他父亲养了几十年的珍珠,所以从小姜林虎就对养殖很感兴趣,并且也积累了一定的养殖经验。2004年7月,姜林虎高中毕业后,他父亲给他联系了一所专本连读的大学,虽然要读5年时间,但毕竟能得到一个本科文凭。姜父满以为儿子会高兴地去读大学,因为读了大学就可以跳出“农门”了。不料,姜林虎根本不愿意读大学。在他看来,花一笔钱去读5年书,还不如用5年时间自己来创业,不仅不用花钱,还可以赚钱,养殖之余自己同样可以学习知识。

姜父见儿子执意不愿意读大学,一心要搞养殖,也没办法,只好由他了。姜家养了400多亩河蚌,收益还算很不错。刚毕业的姜林虎一时没有找到什么事做,就跟着父亲学着养珍珠。姜父以为儿子是要帮助他一起养珍珠,觉得这也是件好事情,毕竟自己也需要个好帮手。不料,后来姜父的愿望落空了。2006年时,姜林虎偶尔从网上意外获悉养泥鳅是一个非常好的致富途径,于是向父亲提出要到外面去考察一下泥鳅的养殖和市场情况。姜父得知儿子对养泥鳅很感兴趣,便同意了儿子的要求,并派了一个有水产养殖经验的杨师傅跟着儿子。

由于常州当地没有什么养泥鳅的,更没有形成一个泥鳅销售市场,所以,杨师傅带着姜林虎去了养泥鳅较多的安徽。在安徽,杨师傅带着姜林虎转了很多的水产市场。由于姜林虎年龄还不到20岁,看起来就象个不懂事的孩子,所以他在水产市场转悠,别人都不太在意,加之姜林虎嘴甜,跟人一口一个叔叔、阿姨地叫着,装着对泥鳅非常感兴趣的样子,问价钱,打探行市,寻找泥鳅苗的货源,别人都毫不戒备地告诉他,甚至连电话号码都给了他。

安徽水产市场转一圈下来,姜林虎对泥鳅养殖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自己算了一笔账,一亩水塘可以投入泥鳅苗1000公斤,等收获时至少可以长到2000公斤以上,按每公斤22-25元价格计算,扣除成本,每亩水塘至少可赚10000元以上。养螃蟹、黄鳝每亩的利润不过2000元,而养泥鳅却是它们的好几倍。姜林虎更看重的是泥鳅的销售市场。因为泥鳅的营养价值非常高,含丰富的维生素B1,且是其他鱼虾的3-4倍,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誉为“水中人参”,在我国的广东、浙江、福建等许多地方都倍受消费者青睐,甚至在日本、韩国等地都十分俏销。

在外面考察了一番市场后,只是了解了销售环节和引进泥鳅苗的途径,对于如何养泥鳅姜林虎还是一知半解。为了学会养泥鳅的技术,姜林虎又跑到苏北、江西、安徽等地拜师学艺。每到一地,他就四处打听泥鳅养殖场。找到一个养殖场后,他都要使出各种招数求人家教他养泥鳅的方法和经验。为了能够学会泥鳅养殖,姜林虎甚至不惜给人当免费的小工,整天泡在养殖场。姜林虎一边给人当苦力,一边偷师学艺。经过一年多时间在各地的拜师学艺,姜林虎终于学会了如何养泥鳅。

2007年7月,在父亲的帮助下,姜林虎租用了10亩水塘,采购来泥鳅苗,并按照自己所学到的泥鳅养殖技术,开始试验泥鳅养殖。没想到只是短短的3个来月时间,姜林虎所养的泥鳅就长大了3倍多,用不了多久就可拿去卖钱了。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养殖的泥鳅很快就要出成果了,心里感到很兴奋。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姜林虎的泥鳅即将收获的前夜,500余斤的泥鳅一夜之间突然全都死掉了。看到这一情景,姜林虎又急又气,好几天都吃不下饭。为了搞清自己的泥鳅突然死亡的原因,姜林虎走访了武进区农林局的专业人士,并向农业水产方面的专家请教。经过专家的指导,姜林虎终于找出了自己所养殖泥鳅死亡的原因。原来是由于水塘养殖的泥鳅密度较高,使水塘里缺氧,导致水塘里的蚌死亡。蚌死亡后蚌壳污染了水质,才造成泥鳅死亡的。

找到了泥鳅死亡的原因后,姜林虎信心更足了。姜林虎的父亲见儿子确实想干一番事业,有决心有信心,于是给予他大力支持。家里给姜林虎投资了150万元,挖了18口水塘,面积达80余亩,全都用来养殖泥鳅。重新养殖泥鳅,姜林虎做得可认真了。他每天清晨5点多钟就起来了,先到水塘边仔细巡视一圈,然后回来自己配置专用的泥鳅饲料;给泥鳅喂完饲料,姜林虎还要给水塘清淤、消毒等。泥鳅养殖的每一件事,姜林虎都亲自做,他生怕再出现意外。毕竟投入了150多万,绝对不能有任何闪失的了。虽然姜林虎每天起早贪黑地干,又苦又累,但是他感到很欣慰,因为泥鳅在他的精心饲养下,长得很快,一条能够长到一两重了。

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姜林虎养殖泥鳅取得了成功,一年下来收获的泥鳅高达15万斤。按每斤10元计,他一年可赚150万元。姜林虎养殖泥鳅不仅是产量高,而且销路也很好,能卖到全国各地。为了把销路拓得更宽,姜林虎就从网上查询泥鳅批发销售。他意外查到连云港市有一家韩国公司在国内大量收购泥鳅出口到韩国。姜林虎想,如果找到这家公司,把泥鳅卖给他们,就可以让自己的泥鳅出口了,而且还可养殖更大面积的泥鳅。姜林虎开车跑到400公里外的连云港去找这家公司,由于他没有任何关系,人家不了解他,所以第一次没能进入公司去找负责的经理。但姜林虎没有气馁,他始终惦记着这件事。后来,在一朋友的引见下,姜林虎终于见得了这家韩国公司的曹经理。与曹经理详细交谈后,曹经理对姜林虎养殖泥鳅的情况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姜林虎也知道了韩国人非常喜欢吃泥鳅,并把泥鳅当成养身补品。韩国一年需要进口1.2万吨的泥鳅。与曹经理告别时,姜林虎热情邀请曹经理到常州去收购泥鳅。曹经理欣然答应了,称只要泥鳅养得好,产量能够达到5000公斤,他一定全部收购。这家韩国公司的曹经理没有食言。他亲自带人一起来到了常州考察姜林虎的泥鳅养殖场。看到姜林虎所养的泥鳅又大又好时,曹经理全部收购了姜林虎的泥鳅。

第9篇:稻田泥鳅养殖技术范文

嘉兴市秀洲区忠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8月,集粮食作物、水生蔬菜生产及淡水产品养殖等于一体,发展至今,合作社种植面积已达667多hm2,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变患为利,寻找出路

现年38岁的合作社总经理姚忠保有着19年的从业经验,说话言简意赅、条理清晰,给人诚实敦厚,有担当的第一印象。19年前他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满腔抱负只身从安徽来到浙江嘉兴,承包1.3多hm2农田种植水稻,在他的辛勤劳作下,眼看着收获在即,不曾想一场内涝将他的希望全部打碎。接下来的几年中,姚忠保发现这种情况在嘉兴市秀洲区非常普遍,他的水稻也数次遭受波及。

面对如此境况,姚忠保开始思考:既然环境、气候没法改变,何不加以利用,变患为利?2008年,姚忠保尝试将一部分稻田改种莲藕,莲藕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且每到夏季,大片大片的荷叶挨挨挤挤,配以枝枝荷花点缀,随风飘来的荷香,让人心旷神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效益不菲,也不惧水涝灾害,可谓一举三得。尝到甜头的他翌年立即扩大种植规模。

2011年,姚忠保在当地区、镇、村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到各地考察、调研、学习,尝试着将莲藕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结果大获成功。之后,他逐渐意识到要想获得更大成功,光靠自己单干不行,必须集众人之力,扩大规模,打响品牌。同年8月,嘉兴市秀洲区忠保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挂牌成立,齐聚秀洲区众多种植大户。目前合作社种植规模已达667多hm2,主要种植莲藕,也有少量水稻、慈姑。

种养结合,效益显著

水生蔬菜种植与鱼类养殖相结合是合作社的一大特色,利用低洼田进行藕鱼种养结合,一方面提高了单位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另一方面在水产养殖和蔬果种植间营造了一种互利互惠的关系,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效益双提高,是一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顾的农作新模式。

藕田泥土肥沃、微生物丰富,可为鱼儿提供丰富饵料,甲鱼、鲢鱼等非常爱吃藕田里的地蛆,不仅大大减少了地蛆对莲藕的为害,减少了药害,同时也保障了莲藕的品质,提高了种植效益。姚忠保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以莲藕田套养甲鱼为例,单种莲藕667 m2产量2300~2800 kg,其中商品藕大约1750 kg,产值7000元,667 m2纯收入大概2000元,而采用种养结合后,每667 m2收入为单种莲藕的3~5倍、单种水稻的9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目前合作社已有藕+甲鱼、黑鱼、泥鳅,菱/甲鱼、泥鳅,黑鱼/竹叶菜,水稻/甲鱼、泥鳅+彩鲤+甲鱼+虾等多种种养模式。

提高品质,打响品牌

除了开拓新的种养模式外,合作社也非常注重新品种的引进和标准化栽培,目前合作社主要种植的莲藕品种有鄂莲3号、5号、6号,红山荞,雪莲藕等。只有自己实地考察过、品尝过的品种,才能放心引进。“因为不同地方人们的消费习惯不一样。不同特征特性的莲藕品种适用于不同的栽培需要,如鄂莲5号肉质肥厚、炒食甜脆、煨汤易粉,特别受华东地区消费者的欢迎。”姚忠保解释到。

每年合作社从外地引进新品种、肥料等农资,都要先进行试种,只有适合当地种植环境且受市场欢迎,才会推荐给种植户进行引进。

目前合作社采用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生产、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进行标准化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合作社产出的田藕色泽鲜亮、圆整度好、大小均匀、质细白嫩,不仅外观漂亮,而且口感极佳,这主要得益于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水质和土质资源。“嘉兴秀洲区气候温和,土质肥沃、深厚,表层有30cm以上硬泥,所以生产的莲藕都比较圆整、标准。”姚忠保解释说。同时合作社也非常注重自己品牌的建立与宣传,已注册了农产品商标――“新农保”,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进而转化为市场优势。

在莲藕种植成本中,人工成本占比最高,为了提高收益、降低人工挖藕成本,合作社还开发了一种“水力辅助挖藕装置”,并于2013年正式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申请了专利。这种新型的水力辅助挖藕装置操控灵活,对莲藕几乎无损害,大大改进了现有的水力辅助挖藕装置挖藕损坏率高的缺陷,受到莲藕种植户的普遍欢迎。

资源共享,互利互惠

合作社发展之初,大量莲藕到了采摘季节却找不到销路。后来秀洲区农业经济局等政府部门积极搭建交流与宣传平台。由合作社带头开设现场农产品交易、展示会,带动农户推广,很快就打开了农产品销售市场,提高了合作社的知名度与影响力。秀洲区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也为水生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为了解决种植户之间相互抬价、恶性竞争等不良现象,姚忠保牵头组织王江径镇莲藕种植户成立了专门的莲藕营销专业合作社,大家资源共享、统销统购,不仅解决了销售难题,也提高了莲藕的销售价格,极大地带动了藕农的积极性。

“现在莲藕、慈姑等农产品根本不用到处找客户,一到上市季节,批发商自己就会找上门来。”姚忠保略带自豪地告诉记者,合作社的产品已销往北京、福建、无锡、苏州、武汉等多省市,下一步则是瞄准国外市场。

技术创新,开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