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第1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辅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52-01

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已达5800万。这意味着,有5800万“祖国的花朵”不得不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里孤独地成长,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年代却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有识之士疾呼,决不能让农民工群体出现“富了一代人,垮了下一代”的现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现代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问题,这不仅仅是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破解的难题。

留守儿童,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孩子。由于缺乏亲情,缺乏疏导,缺乏监管,导致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心理不健康,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情绪消极、性格孤僻、内心失衡价值观偏移、焦虑自卑、认知水平差、嫉妒憎恨、内向孤独、人生观念偏移、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有的留守儿童心态不正成绩低劣,有的厌学逃学荒芜学业,有的遇到困惑自杀,有的经不住诱惑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将会严重影响民族的振兴,严重影响国家的兴旺发达。作为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有责任、有义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笔者在工作实践中探索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六策略。

1 健全档案,让留守儿童留下脚印

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别重视留守儿童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建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德育素质、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全面完善档案资料,让每一位留守儿童留下生命成长的轨迹,为心理辅导提供有效依据。

2 关心爱护,让留守儿童沐浴亲情

班主任首先要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关爱留守儿童是对其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要从生活、学习等各方面对其给予关照。对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邀请到教师作客、馈赠学习用品甚至适当给点生活费用,让其享受父母般的关怀,有困惑愿意向老师倾诉。同时,通过亲情专用电话、亲情QQ视频等有效方式全方位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角”。

3 健康教育,让留守儿童心态阳光

班主任要通过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讲座、阳光心态专题报告、理想信念及感恩教育主题教育等途径,教育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健康的阳光心态,通过古今中外的典型事例,教育留守儿童正确认识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正确对待遇到的挫折、困难,正确树立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自信地踏上校园及社会的阳光世界。

4 建立友情,让留守儿童勇于倾述

常言道:“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粗暴急躁,更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教师要学会和留守儿童做朋友,做到公平对待、不歧视任何学生。人们常说,朋友之间最重要的就是谈心,其实和学生相处也是一样的。

实践证明: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老师,他们更需要的是朋友。与留守儿童做朋友,就可以与之平等的交谈,就会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才可能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灵。只有走进孩子心灵,老师的教育才会起作用。

5 对症下药,让留守儿童正视挫折

留守儿童具有的烦恼、焦虑、紧张,往往因人而异,通过团体指导有时难以收到最佳效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留守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可以进行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也可以设立“心理咨询室”或“知心姐姐信箱”,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的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遭遇挫折时,根据不同情况及不同的个性特征,引导留守儿童分别采取转换角度审视挫折、充满自信战胜挫折、适度“移情”放松自己、决不放弃奋勇拼搏、痛哭一场宣泄情绪、纠正认知偏差与人为善等方式面对。

6 扬长避短,让留守儿童自信成长

第2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3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0A-0008-02

留守儿童因为无法得到父母精心的抚养、教育,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双亲留守儿童(即父母都外出打工的孩子)由于长期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约束,往往心理问题也最为严重。对双亲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我校是寄宿制农村初中,留守儿童人数较多。为了帮助他们成长,我校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分别在2014年6月和2015年3月对他们进行了两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我校12级、13级双亲留守儿童,2014年有207人参与调查,2015年有233人参与调查。

(二)研究方法:抽样调查,采用的调查工具是我国心理学家王板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MSSMHS)。

二、结论与分析

第一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75%;第二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233份,收回有效问卷218份,有效回收率为93.56%。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集中表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存在中度心理问题的比率较高;部分双亲留守儿童在“敌对”方面有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可见,这个年龄段的部分学生情绪波动比较大,敌对的心理因素加重,不易接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而随着学业的深入,许多学生感到学习困难、压力倍增。相对于13级双亲留守儿童而言,12级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症状有一个潜伏和积累的过程。经过一年多的心理辅导,我们在2015年对12级、13级学生进行了第二次调查。下面以12级双亲留守儿童心理调查情况为例,对两次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表2,我们不难看出,12级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强迫症状、偏执、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等方面。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成效最显著的是改善了留守儿童“强迫症状”“抑郁”等几个因子的心理问题,下降幅度达到或者超过了40%。成效比较明显的是缓解了“偏执”“敌对”等心理问题。其他心理问题也有所改善。这说明我们这一年多来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三、成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目前在农村地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是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无暇顾及;二是家长或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大多偏低,教育理念滞后;三是家长对教育的功能有很多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校能管理好学生的一切;四是家长欠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没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

(二)农村学校缺乏专业的师资、设备

目前许多学校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知行不一”的问题。虽然近年来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一些学校的重视,但是许多农村学校仍然没有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与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

(三)农村初中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初中双亲留守儿童正值青春期,面对父母外出打工、教师批评、考试失败或父母离异等挫折事件,应对能力缺乏。

四、应对策略研究

(一)强化教育与管理

1.“人到”。人员配备到位,建立双亲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从2014年9月起,我校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双亲留守儿童管理档案,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班级、家庭住址、父母务工地等。课题组成员对双亲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生活等方面情况作好记录,长期跟踪记录其成长轨迹,并根据心理健康状况分类进行区别对待,分为十个不同的心理因子学生群,分门别类地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

2.“爱到”。①活动中关爱。在元旦班级文艺表演、青年节游园活动、9月份校园篮球赛等活动中,我们发动并组织了一大批平时比较边缘化的双亲留守儿童参加,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②生活方面关爱。如周末组织全班同学到留守儿童家中做客,帮助留守儿童做家务。③心理方面关爱。重视对留守儿童青春期的教育,讲授生理卫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做到自尊、自爱。④关爱叛逆留守儿童。广泛、深入、仔细地了解学生,做到对症下药,同时注重情感教育,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

3.“吃苦耐劳抗挫折”。对适应不良的留守儿童早打“预防针”,加强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的历练。早上开展长跑运动,让学生通过跑步增强体质。

(二)加强亲子间的情感沟通

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理解父母的艰辛。例如,每年在母亲节都会组织学生写母亲节贺卡,有意识地引导留守儿童学会感恩。

(三)帮助家长转变观念

第4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变的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1.2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3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1.4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1.5 "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1.6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1.7 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2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1 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2.2 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2.3 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2.4 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2.5 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2.6 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2.7 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第5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教育对策

我校地处鱼嘴地区,是江北区农村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仅我校而言,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7%。通过调查可知:留守儿童中90%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10%是由亲戚代管.可见隔代监护成了留守儿童主要的监护方式。大多数家庭都很少或从不与孩子谈心,孩子有烦恼时无处诉说,无人倾听。另外这些孩子中部分是单亲家庭,个别孩子还是孤儿。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们普遍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亲人还是亲戚,对他们的照顾大多局限在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在监护内容及责任上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监护人有的年迈体弱,有的甚至是文盲。距离让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爱、支持和鼓励……这些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由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是留守儿童,给学校管理带来诸多问题,儿童的心理问题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质量。我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问题给与了高度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一、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习,娱乐,休闲的场所和兴办留守儿童食堂和浴室。全方位的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力求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温暖的成长环境。学校为留守儿童开放了许多功能室,每间功能室都安排有指导教师。

二、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

建立了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给留守儿童配备帮扶教师。每个老师“领养”六个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照顾他们,为他们洗澡、洗衣;学习上关心他们,经常家访,了接孩子在家情况,平时给他们辅导作业,还为他们购买学习资料和学习用具;在节日里为孩子送上一份礼物,平时经常与孩子交流谈心,随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引导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帮扶教师还随时与监护人交流,及时反馈孩子的情况。并认真填写留守儿童追踪调查表,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对每个留守儿童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进行摸底调查,建立档案。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四、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我校曾多次聘请有关部门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五、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建立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阵地。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我校提出了“亲近自然,养真尚志”的校训。对学生进行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教育,感受家乡的自然美,激发热爱家乡之情。并提出“发现属于自己的美”办学理念,让每位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长处。而每月“阳光男孩、阳光女孩”的评选,更让孩子们在“说真话 不自卑 不放弃 爱自己 爱他人 爱自然 会学习 会自理 会合作 会感恩”的教育中,树立了自信心和责任感。

学校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更让孩子们浸润于自然和人文文化之中,如 “南泥湾班”、“长江源班”、“布谷鸟班”、“兰草青青班”、“花儿朵朵班”等,这些班级文化陶冶着孩子们的心灵。激励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学校,从而克服自卑心理,认真学习,努力进取。

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体育用品的开放,让孩子们在课间可以随时使用。而孩子们在“随手拿、安全用、快乐玩、归原位”的要求下,不但锻炼了孩身体,还培养了孩子们自我管理的能力。学校图书室废除借阅制度,书籍分发到各班级的图书架上,孩子们课间可以随时阅读,这样不仅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不良的心理也得到一定的矫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几年来,我校一直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项重要课题,作为一种责任,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从而使我校教育教学成绩不断提高。目前学校的学习气氛浓厚,学生们健康活泼,情绪稳定,热爱校园,在学校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我校被江北区教委授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学校”。受到了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多家媒体的关注。

为适应江北经济和教育的发展形势,尽管现在已三校合一,但关心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作为学校,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不管孩子。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爱孩子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网络资料.2007年5月

第6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驻校社工;社会工作

一、研究背景

去年7月,笔者作为红粉笔团队负责人之一,前往重庆彭水县朝阳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支教,和队友们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留守儿童家庭,了解大山深处精准扶贫状况,对当地留守儿童展开了教育互助的关爱活动。基于此次的调研经验,加上《学校社会工作》课程的学习,故开展此次研究。

1.1官方数据: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多数缺乏监护

我国每年外出务工人口约1.7亿人,民政部近期公布了2016年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结果。数据显示,全国共摸底排查出农村留守儿童902万人,36万无人监护。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家庭教育的弱化、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孩子不能健康成长,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

1.2共同关注:两会代表热议留守儿童

今年两会,国务院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城乡困境儿童保障”。“关爱保护”的被提及,也使留守儿童成为了本次两会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加强保护流动儿童上学权利;全国人大代表蒋婉求:对留守儿童实施积极心理学干预;人大代表朱良玉: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关注、重视、解决留守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和权益保护等问题。

1.3 概念界定

由于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同,很多学者对留守儿童的范畴界定都有所差异。本文认为,留守儿童是指家长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时间外出务工,而留在户籍地依靠其他亲属照顾的未成年人。

二、聚焦现实――留守儿童的“四缺”状态

与同龄人相比,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生活缺乏照顾、心理缺少关怀、安全缺乏保障、学习缺乏引导等成为这一群体成长的众多隐患。

2.1 生活缺乏照顾

在生长发育阶段,儿童的养育显得更为重要。隔代抚养的生活环境,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悉心照顾,很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方向出现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村,有的连及时的温饱都保证不了,饮食营养也根本得不到保障,生活起居往往没有规律,在有些家庭,儿童还需要帮家里做一些繁重的农活,现代“放牛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心理缺少关怀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许多留守儿童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导致一些留守儿童长期陷于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的状态,一些消极的心理特征逐渐显现,积淀成为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最大的心愿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而当父母回家后,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与家长不同程度的隔阂与陌生感,具体表现为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

2.3 安全缺乏保障

照看留守儿童的老人精力不够或忙于农活无暇照顾,意外事故时有发生。根据公安部门的有关调查显示,留守儿童非正常死亡事件逐年增加,其受到烧伤、烫伤、溺水等意外事故的几率远远比非留守儿童高,在被拐卖的儿童中,流动儿童占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由于监护人的疏忽,留守儿童自身也缺乏有效的安全监控和安全教育指导,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很容易受到各种意外的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比起发生在身体上的伤害,心理上的隐痛更难以言说,亲情缺失最为严重。

2.4 学习缺少引导

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其受教育状况更是不容乐观。多数留守儿童由于纪律观念差,自由散漫,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学校老师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些教师甚至把留守儿童视为难以管教的问题少年,对其教育缺乏必要的耐心和方法,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引导,容易产生自暴自弃的心态,导致其在学习与行为方面的我行我素,学习态度不端正,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有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入学率相对高一些,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辍学率明显呈上升趋势,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比例仅为88%。

三、学校社工介入的迫切性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未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这一群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和谐、国家未来发展与建设的必需。然而目前社会各界的力量还十分有限。

3.1政府层面:基层政府无暇介入

在城乡差异显著的情况下,农村各级政府将更多的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当中。各级政府( 乡、镇) 和村委会都无暇顾及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在边远的农村地区,朝阳村的妇联组织,他们没有专业的方法、时间精力去面对这一问题。同时,农村环境相对闭塞,没有其他民间组织、专业社工机构的介入,缺乏各项资源的流入。

3.2学校层面:资源紧缺

农村学校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 硬件设施的缺乏,师资力量欠缺,有些学校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有所认识,但由于经费紧张,心理老师缺位,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很多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常年大门紧闭,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只是做个简单的登记人数,并没有进一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导致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流于形式。

3.3家庭层面:隔代抚养的弊端

“隔代抚养”既是当下社会转型期的产物,又是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的折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成长变化快,容易出现叛逆,需要家长的及时引导和沟通,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年迈的祖辈往往跟不上孩子的变化,不能给予应有的关怀和抚慰。老年人抚养孩子,孩子长期处于老年人的生活空间和氛围中,耳濡目染老年人的语言和行为,这对于模仿力极强的孩子来说,极有可能加速孩子的成人化。另一方面,祖辈常常是过分的关心和溺爱,包办孩子的一切事情,使孩子没有机会做自己的事情,长此以往会使孩子缺乏独立性,养成依赖心理。

3.4社工层面:自身存在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以全体学生为直接服务对象,尤其是“社会―情绪―文化”有困难的学生,同时兼顾学校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社区环境等 。学校社会工作致力于改善学习环境和条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高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能力。通过与学生及其家长以及学校和社区的互动,预防和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三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构筑学生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引它具有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及技巧等各方面的优势。当学校社工成为学校的一员时,不承担具体的教学任务,专注于学生、家长、学校,打破原有的学校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模式,学校社工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个性化需求,针对不同困境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整合资源发挥效用,为学生提供全面服务。

四、学校社工具体介入策略

留守儿童的成长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学校社会工作显得极具特色。驻校社工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一种,它与学校紧密合作,关注校园内在学业、社交及情绪发展上有需要或潜能的学生,通过个案辅导、小组工作或大型团体活动等方法,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保持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以共同促进在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针对前文总结出的留守儿童面临的“四缺”状态,笔者认为可以分别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的方法进行介入。

4.1个案工作――特殊学生的心理关怀

长期远离父母,容易造成留守儿童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偏执、缺乏安全感,如果心理变化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留守儿童需要社会关注与支持,但也不能过度夸大其问题的严重性,给留守儿童贴上错误的标签。

驻校社工要以优势视角去引导每一个有困难的留守儿童,每位留守儿童都有发展潜力,都应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机会。留守儿童的心理特征具有独特性、复杂性、稳定性、发展性等特点,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并存。作为驻校社会工作者,针对一些问题特殊的学生,应该及时进行个体心理咨询。透过面谈、家访等,协助学生克服在情绪、社交、行为、家庭及学业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或需要。

首先,需要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即对学校每个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特点、心理测验结果、心理辅导记录等集中保存。这是一项具有很强的科学性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驻校社工只有遵守客观性、保密性、系统性、动态性等原则,充分了解相关专业方法才能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档案。

其次,驻校社工要与教师、学生家长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交换意见,及时掌握特殊学生的心理变化。

最后,设计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动课程。如理性情绪治疗法,旨在通过纯理性的分析,改变来访者的非理性信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如有的学生因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导致焦虑,逐渐出现厌学的倾向,影响其正常生活。驻校社工就要分析其错误的信念,如“这次没考好我就彻底完了”,帮助他建构正确的观念,最终帮助留守儿童逐渐摆脱心理困扰,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4.2小组工作――类似问题学生的学习引导

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中主要还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由于种种原因,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会遇到厌学、学习效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难以通过家庭或教师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以班级为模式的教学方式也不能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因此,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具有相同或相似困扰的学生组成小组,突破班级的传统界限。

厌学小组――针对有厌学倾向的留守儿童,驻校社工要进行非智力因素的学习辅导。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情绪以及考试焦虑症的处理。

后进小组――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但是又十分努力的留守儿童,驻校社工应进行智力因素的发展性辅导。如记忆方法、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空间想象能力训练等课程。特别是可以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助学习活动,促进留守儿童顺利的学习。

4.3社区工作――留守儿童社区服务阵地建设

在安全和生活问题上,驻校社工应充当资源获取者的角色,协调及引进各种资源,通过引进校外资源,如社区青少年中心、公益机构服务站点等,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共同协助学生安全成长。

推进留守儿童社区服务阵地建设,急需建立留守儿童校外活动中心,根据留守儿童特点和需求,配备亲情电话、网络视频以及体育器材、图书、娱乐设备等,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位实行专人负责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校外活动场所,让他们远离游戏机、网吧,为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成长氛围。

其次,定期进行全社区的安全教育课堂,重视对家长和其他监护人的指导培训,提高留守儿童的安全防范意识,也呼吁监护人加大监护力度,切实保证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免受不法侵害。开通“亲情QQ”、“亲情信箱”,提供条件让留守儿童与在外务工的父母上网视频聊天,加强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同时还要促进社会舆论导向,关爱留守儿童是每个公民都应重视的一件大事,利用宣传媒体让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形成全社区、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五、总结与展望

学校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驻校社工在介入学校时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驻校社工"极为罕见,对一般人而言是比较陌生的字眼,社会工作的专业认知度低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驻校社工的发展。

在留守儿童的在成长历程中,亟需专业人员的引导与帮助,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的相互合作与配合。首先需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政府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置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仗逑抵中,加大资金投入,给关爱行动提供资金保障,人力物力支持,将留守儿童关爱当做民生大事来抓,并着力扶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打造学校社会工作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其次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我们有义务去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介入能力,为早日实现“一校一社工”的制度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映雪,陶宇.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青少年研究与实践.2016,(03):76―78.

[2]崔效辉,郭安.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社会工作方法介入的可行性[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74- 75.

[3]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级)[M].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 295-319.

第7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焦虑情绪 情绪管理

一、引言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留守儿童群体的规模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目前对留守儿童的一般看法是,他们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很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1],而对留守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焦虑情绪缺乏考察。父母外出打工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可能会对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本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现状,并探讨了留守儿童焦虑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留守儿童的现状和焦虑情绪情况

在2008年7月暑期三下乡服务过程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情绪。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92份,回收率为92%。被测试年龄范围在11―14岁。问卷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成为适应于我国儿童、学生标准化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本测验按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由7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7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7个内容量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

三、农村留守儿童主要被监护方式

1.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主体。在我们访谈个案中,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只受过极少的教育。

2.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干爹、干妈。这类监护在我们的访谈中所占的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流动比较频繁的问题。也就是说,留守儿童的生活不像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居住在一起那样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四、留守儿童的主要焦虑情绪表现和成因分析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显示,64.3%的留守儿童表现出恐怖倾向,17.9%留守儿童表现出冲动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具有恐怖倾向的留守儿童感觉害怕、焦虑、担心等,出现主观上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恐惧,然而却抱有一种恐惧心理。主要是由于父母及监护人无暇顾及孩子,孩子与他们感情上得不到交流,孩子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的温暖和教育,不能有效地宣泄情绪和管理情绪,并且对情绪的认识不了解,从而造成此种现象。

具有自责倾向的留守儿童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不认为是他人的问题,而经常认为是自己不好,对自己谴责。留守儿童会产生这样的疑问:父母是不是不要我了?他们为什么不理我呢?是做得不好吗?从而表现出自责。随着时间的延长,儿童自责情绪就出现泛化,表现在把学习、生活、交友等活动的失败归因于自己,出现自责和情绪低落。

而在孤独倾向上,被父母疏远的儿童,娇生惯养、在家称大王在外懦弱的儿童,都经常因孤独而烦恼。这类儿童,和大家在一起做某件事情时,由于技术差、经验不足,经常感到失败的威胁,因此感到和大家一起玩还不如一个人玩。这样,就越来越不会和大家一起相处。当别人高兴地相互谈话时,就有一种我不仅不能参加,而且被人家排挤的心情。这样恶性循环下去,最后只要是人们聚集在一起时,就会感到恐怖。这样,既想加入到伙伴当中去,又想避免在伙伴面前出现失败,因而产生不安倾向。

五、建议及对策

留守儿童由于与父母分离,家庭环境的不稳定让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焦虑情绪。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这对学校教育和家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教师要扮演好教师与父母的双重角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做好知识的教授外,还得扮演好留守儿童“父母”的角色。教师要与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感情交流,要保持一颗容易感动的心,和孩子做朋友。

2.父母要放下架子,坦诚地和孩子做朋友。父母长期在外,难免与孩子有些生疏,只要父母放下架子,坦诚地和孩子做朋友,那么他们也会和你交心。父母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要更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心理感受,进行有效的情感交流。

3.加强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心理拓展训练等方式,教会留守儿童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的种类,情绪的正确宣泄方式和错误宣泄方式,认识情绪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等知识。

4.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机构,配备心理咨询教师,给留守儿童安排一对一的心理辅导。还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组织青春期心理讲座,开通心理热线电话等。学校还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团队辅导,让留守儿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存在价值,学会情绪管理。

六、结语

这次暑期三下乡调研活动,笔者针对“留守儿童”的焦虑情绪问题展开调研,发现留守儿童焦虑情绪的主要表现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自责倾向和孤独倾向等。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扮演好教师与父母的双重身份,构建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立体网络,强化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留守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等,从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有助于辅导师范类大学生提高将来从事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能力,进一步管理、服务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方烨.我国农村1000万留守儿童状况堪忧[J].社会工作,2005,(2).

[2]理查德・格里格.心理学与生活[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第8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亲情缺失;犯罪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全国妇联于2013年5月10在京《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2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为6 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其中留守儿童中近1/3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省份。

1 留守儿童的暴力倾向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石,缺失家庭庇护和父母关爱的儿童,极易出现心理障碍问题。中国的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本身已经存在诸多不易解决的顽症,这些缺少最基本关爱的儿童在进入学校和社会后,很多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心理障碍指由于学习或生活所累或不良刺激而导致语言、思维、行为发生的反常现象。它外在的、直接的表现是行为异常、语言倒错、情绪不稳或混乱。心理障碍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而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而这种心理障碍,如果长期得不到疏导和有效治疗,则有可能产生犯罪、自杀和杀人的极端心理。

2013年6月14日的《大河报》报道有留守儿童出现极端心理障碍的一个特例:周口商水县外国语学校三年级的学生,9岁的小雅和10岁的小燕,受到同学虐待,而虐待他们的同学小可和小琼,都是10岁的留守儿童。其虐待方式骇人听闻,被虐者晚上睡觉不允许翻身,不准说话、眨眼,翻个身就会被打十几耳光,还背对着嘴吐痰,被迫趾。被虐者慑于小可和小琼的殴打和言语威胁,不敢声张,“小可和小琼的胆子越来越大,把寝室其他同学的脸挨个扇了一遍,被打原因则都是‘不按规定睡觉’。被打后,小雅和同学们选择了集体沉默,但她们的这种处事方式和态度让小可几近疯狂。”“之后,小可的就像家常便饭。午休和晚上休息时间,总有同学被虐待。而虐待的方式也增加了很多种,比如小琼摁着腿,小可下手挤压同学的肚子,或者强迫同学做俯卧撑。”

两位一脸稚嫩的施暴者,对同舍学友下手如此变态,施及宿舍全部同学。令人震惊之余,不能不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究竟出现了什么问题,使得10岁的儿童表现如此残暴。这些自小缺少关爱和温情的孩子,出现如此的严重心理障碍,是因为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已经完全缺失了“爱”的培育,父母家庭无微不至的爱,学校社会普遍关切的爱,在他们幼小的心底没有洒下一点点阳光,使得本来以爱心为基本要素的儿童教育,完全缺失所致。

而最令人震惊的则是“事发后,学校把此事向小可的奶奶作了通报,其奶奶让被打学生的家长‘按住小可打一顿,也往她嘴里吐痰’”。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民众心态,无论在学校和广大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一报还一报,认为是天经地义,自然合理的。这种以暴制暴,以简单的粗暴体罚及人格侮辱的方式来纠正孩子错误的行为方式,只能使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更加的暴力和无理智。这与教育的初衷是完全背离的。

2 留守儿童的自杀心理倾向

在留守儿童之中,出现这样严重心理障碍的儿童并非小可、小琼这样的特例。自杀、暴力、精神错乱的报道并不鲜见。如《长江商报》曾报道有“监利9岁留守儿童家中自缢身亡”,“而事情的起因,仅仅因为父母离异,年迈的爷爷靠种菜为生,无法满足小杰买一套价值36元辅导书的愿望。”又如陕西蓝天县一名“10岁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曾渴望得到一盏台灯”这些不幸事件,只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留守儿童家庭中的极端个案,原因有多个方面,甚至都无从查找导致孩子自杀的最直接原因,可以肯定的是,孩子是孤独的,他有自己的痛苦,有自己的煎熬,但没有人倾听,甚至没有人发现,最终,孩子做出了一个让人惋惜的决定,“父母不只是孩子的奶瓶,还必须是精神食粮的提供者。”而这样的关爱,有时无非就是一句温馨的话语,父母打来的一通问询的电话,周围邻居一个关切的眼神,学校老师对之内心孤寂的抚慰。然而当孩子感受不到一点人间的亲情和温暖,享受不到一个孩子本应有尊严和学习保障时,其寻求解脱或以死报复家人的念头或许就会油然而生。

在留守儿童中,出现自杀和杀人的案例,有其深层的心理原因。自杀源于极度的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感人人都有,只有当自卑达到一定程度,并影响到学习和生活时,才归之为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经不起较强的刺激;谨小慎微、多愁善感,常产生疑忌心理;行为畏缩、瞻前顾后,进而产生孤独挫折心理,并有可能患上青少年抑郁症,由于挫折、自卑、厌世、绝望等为排解心理抑郁而自杀。

3 留守儿童的极端暴力案例分析

而留守儿童因心理极度障碍,因琐事心理不能自我调整,或不能通过正常的渠道疏导心理的极度怨恨,进而产生杀人心理的留守儿童,也并非特例。我们应通过这些已经发生的杀人特例,清醒的认识到留守儿童出现自杀及杀人心理的,并非个案。

如广东14岁留守少女掐死6岁堂弟被批捕,这位少女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辍学在家,杀人的动机并非有什么深仇大恨,而起因则仅仅是生活当中的一些小积怨未能得到及时排解,而发生惨案。

又如在广州发生的一个惨案,2012年大年初六晚上,广州花都15岁的小雪在家里因琐事被责骂后,将一手把她拉扯大的奶奶推倒在地,拿衣服包住奶部致其窒息死亡。之后,她自杀未遂又放火烧了奶奶的衣柜,将百元现钞洒在客厅,反锁大门逃离现场。小雪四岁时已经作为留守儿童交由爷爷奶奶抚养,八岁时父母又离异,加之经济窘迫,家教粗暴蛮横,终因一件看似不起眼的事情,而成为杀人的导火索。记者采访时,小雪曾说,“近几年心情不好时,哭一哭摔摔东西打打枕头,发泄后就好了。当成绩考得好时,心情会很好,但最长持续一个上午。她曾有过轻生的念头,想过服药自杀。前几年有想过去跳河,被人劝了几下,就回心转意了。小雪说,想轻生的时候有想打人的冲动,想打自己、父母或骂过自己的同学。”

4 留守儿童极端心理障碍分析

留守儿童出现如此的极端心理障碍问题,亲情缺失是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大多由隔代人监护,甚至是无人监护,普遍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有效的教育,加之社会转型,人们价值观混乱,留守儿童在青春期极易产生认知上的偏离和心理发展的异常。

早在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甘肃省省妇联曾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此次调查的范围覆盖了甘肃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市区,是一次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的全面调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揭示,留守儿童存在的最突出问题即“亲情缺失,多数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心理障碍。”报告显示:在天水市的调查中发现,65%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中等或一般,成绩非常优秀者较少。有些老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生”,致使一些孩子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和进取心,有的说谎打架,小偷小摸……升入初中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焦虑、强迫、偏执、孤独、抑郁和情感冷淡等心理问题,初中女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很多留守儿童长期处在亲情缺失的状态中,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极易出现心理异常。留守儿童一般容易出现两种典型的性格倾向: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很多留守儿童还出现价值观扭曲,目标模糊等心理问题。

这种心理障碍归结起来,即自卑和狂躁,且在很多留守儿童身上兼有。正如自杀和杀人发生在一人身上,其爆发形式和时间,只是看外在的因素积聚情况而已。

最近几年,中国留守儿童企图自杀的现象屡见不鲜,这让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陷入担忧之中。2012年9月,江西省3名还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企图跳下两层楼自杀,因为无法完成课堂作业带来的后果让她们心生恐惧。据悉,提议自杀的那名女孩的父母在外地打工。两年前,陕西杏林镇5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相约到古庙里喝农药自杀,幸被过路村民发现后及时送往医院。5个孩子中4个是农村留守儿童。

又如在2012年4月的湖南衡阳,一个年仅14岁的留守儿童因为怨恨奶奶的管教,竟手执半截砖头,连击奶奶30余下,见奶奶还有呼吸,又用菜刀砍了两刀,接着砖头再砸,直至断气。4月12日,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李某被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人民检察院依法批捕。时隔一天,4月13日晚,衡阳县西渡镇,寄宿在姑妈家的留守儿童肖某因对姑姑管教太严产生抵触情绪,将放学回家的表弟表妹杀害,未等离开,又将刚刚回家的姑姑杀害,草草清理现场后逃离。次日上午警方将犯罪嫌疑人肖某抓获,肖某对杀死其姑姑及表弟表妹的事实供认不讳。

时常见诸报端网络的此类留守儿童自杀和杀人案件,令人触目惊心,不忍卒读。我们用“留守儿童”加“杀人”搜索百度网页,竟然出现138万个搜索结果,而用“留守儿童”加“自杀”搜索百度网页,则出现179万个搜索结果。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事情常常感觉无助,感觉无人倾诉,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进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则产生对父母怨恨心理,感觉有遗弃之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极易产生自杀或杀人心理。

第9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案例范文

 

全国妇联20xx年5月《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报告中根据《中国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0xx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调查在河南省、安徽省、湖南省、江西省、重庆市、贵州省等6个劳务输出大省(直辖市)的12个县(市、区)进行,共调查四至九年级农村留守儿童4533人(占61.7%)、非留守儿童2731人(占37.2%)、教师687人、校长42人。

 

一、总体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总体上形成了比较积极的价值观,对未来怀有希望,向往城市生活,家庭关系良好。有92.1%的留守儿童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91.9%对自己生活在中国感到满意;有82.4%的留守儿童对未来抱有希望,77.7%希望以后在城市生活;有90.2%的留守儿童与母亲关系很好,89.4%与父亲关系很好,大多数留守儿童将母亲视为最重要的支持来源。

 

二、成长中的九个突出问题

 

1.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凸显

 

在过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儿童遭遇过意外伤害,比非留守儿童高7.9个百分点,遭遇割伤、烧伤烫伤、被猫狗抓伤咬伤、坠落摔伤和蛇虫咬伤、车祸、溺水、触电、中毒、火灾、自然灾害等各种意外伤害的留守儿童比例都高于非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兴趣不足

 

有20xx%的留守儿童自评学习成绩偏下,82.1%的人有过成绩下降的情形。留守儿童学习不良行为较多:没完成作业、上学迟到、逃学的比例;而不想学习和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比非留守儿童高5.6和3.2个百分点。留守儿童缺乏所需要的学习辅导:有68.7%的留守儿童曾听不懂老师的讲课内容,有58.1%的人在学习上遇到问题没人帮助。

 

3.留守儿童社会支持较弱,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

 

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弱化,前三位的支持来源依次是母亲、同学朋友和父亲,而在非留守儿童的支持来源中,父亲第二,同学朋友位列第三。母亲仍是留守儿童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是主要的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来源以及价值肯定者。同学朋友是留守儿童心里话的首位倾诉对象和遇到困难的第一求助人选,但需警惕不良群体的影响。老师对留守儿童的支持更多地体现在学习辅导上,情感支持相对欠缺。22.6%的留守儿童觉得在需要时没人能帮助自己。

 

4.留守女童负面情绪相对明显

 

留守女童的自我接纳程度低,对自己总体上感到满意(76.5%)和经常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64.4%)的女童比例比男童低5.9和8.6个百分点,而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的女童比例(40.7%)比男童高6.6个百分点。女童自评父母外出后,自己比原来抑郁、焦虑、爱发脾气、胆小的比例也高于男童。此外,有42.7%的留守女童经常觉得孤独,不仅高于留守男童6.2个百分点,也高于非留守女童6.7个百分点。

 

5.留守男童问题行为令人担忧

 

留守男童问题行为多,学习及校园生活中的障碍也多。留守男童迟到(41.8%)、逃学(7.4%)、受老师惩罚(73.5%)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5.3、1.9和5.4个百分点;不想学习(40.4%)、对学习不感兴趣(44.8%)、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64.4%)、没完成作业(54.8%)、成绩下降(83.2%)的比例比非留守男童高3—10.7个百分点,也都高于留守女童。有51.6%受过同学、高年级学生、社会上的人或帮派团伙欺负,高于非留守男童和留守女童11和7.6个百分点。

 

6.父母外出对小学中年级儿童影响更大

 

感觉父母外出后自己更容易被欺负(23.7%)、被歧视(19.8%)、性格比原来内向(41.7%)、胆小(18.9%)的四年级留守儿童比例在6个年级中最高。他们经常想念父母、担心见不到父母、担心父母不爱自己的比例最高,比初三学生高21.3、25和11.1个百分点。四、五年级的留守儿童表示目前自己最需要和父母在一起,而其他年级的学生最需要学习辅导。

 

7.青春期叠加留守使得初二现象更为显著

 

初二留守学生在学习及校园生活方面遇到的障碍更多,上学迟到(49.8%)、逃学(8.7%)、不想学习(62.8%)、对学习不感兴趣(67%)、听不懂老师讲课内容(86.3%)、遇到问题没人帮助(68.4)、没做完老师留的作业(62.7%)以及被老师惩罚(75.2%)比例均高于初二非留守学生,分别相差2.3-14.4个百分点。

 

初二留守学生与父母的关系更差,经常和妈妈交流(64.3%)、经常和爸爸交流(57.9%),而被父母训斥吓唬(22.8%)的初二留守学生比例最高。唯有初二留守学生把同学朋友视为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来源,重要程度甚至超过了母亲,其中的某些负面影响值得关注。

 

8.寄宿留守儿童对生活满意度相对较低

 

寄宿留守儿童各种需求的未满足程度高:一是学习辅导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学业需求。二是生活单调,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三是情感支持不足,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七成多(76%)留守儿童表示在住校期间想家,仅两成多(23.9%)表示生活老师会经常找他们谈心。四是管理不到位,不能满足寄宿留守儿童的成长需求。寄宿学校的软硬件设施较差,生活卫生设施配备与维护状况不容乐观。安全状况堪忧,有87.5%的寄宿生表示宿舍中发生过丢失财物的现象,57%表示宿舍里有同学拉帮结派欺负别人。

 

低龄寄宿趋势明显。有35.2%的留守儿童是从小学就开始寄宿的,其中15%从小学四年级及以下就开始寄宿,寄宿留守儿童从小学高年级不断向下延伸,少数学校还出现了一年级甚至是幼儿园就开始寄宿的现象。

 

9.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整体状况欠佳

 

父母都在外地的留守儿童最多,占51.7%,其次是父亲外出的,占40.2%,母亲外出的最少,占8.1%,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他们生活习惯更差,网络不良行为更多,意外伤害更多,对留守生活的负面体验也更高;学校表现更糟糕,遭受欺负的比例更高;

 

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虽然面临学习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对现在生活的满意度最低,但他们没有放弃对自己和生活的信心,仍旧表现得积极向上,他们中有94.4%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性的综合问题,关乎到教育、心理、法律、经济等方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爱、帮助和支持。

 

“中国少年儿童平安行动”是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公安部、全国少工委于20xx年发起的一项以少年儿童安全自护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少先队品牌活动。它对引导少年儿童平安自护和健康成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范文二

 

一、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工作进展情况

    目前,该市农村留守儿童约为1.2万人。(农村留守儿童的定义标准: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救助保护工作,切实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政府及省民政部门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着力健全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机制,提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水平,有力推动了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网络

    农村留守儿童分类保障,涉及生活、医疗、教育、监护、救助的方方面面,面广量大,政策性强,必须要强化组织领导。根据上级和我市关于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有关要求,该市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在2016年10月建立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成员单位(包括关工委)的工作职责,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多部门、多措施共同保障留守儿童权益。各成员单位相互协作,密切沟通,形成了工作合力。该市2016年成立了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将积极开展好圆梦行动、暖心行动、普法行动、维权行动、守护行动“五大行动”,深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二是开展摸底普查,建立档案台账

    根据省厅转发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三部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的通知》,按照文件要求,该市专门成立了留守儿童摸底调查小组。组长由市民政局一名正处调研员担任,组员由事务科相关同志担任。市局和个别县区专门更换高配计算机,并安装民政部留守儿童数据采集软件,通过软件分级汇总并上报。每季度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归类建档,进行动态管理,准确、全面掌握留守儿童基础数据。为解决留守儿童实际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三是完善保障制度,落实帮扶政策

    为进一步拓宽困境未成年人社会保护服务的工作思路,加大社会化保护服务力度,使困境未成年人得到应有的庇护和更多的关爱,市救助管理站、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中心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建立了“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是该市首个“困境未成年人帮扶基地”。该基地的建立,将进一步完善川流中学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畅通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渠道,更有效地推动全市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的进程。今后,将在万全县川流中学开设法律讲座,设立心理咨询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安装亲情电话让学生多与家长沟通,并且通过其他一系列的救助帮扶行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2017年全年在全市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民政部等八部委《关于在全国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的通知》(民发〔2016〕198号)精神,切实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今年以来,该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文件精神,按照立足于源头保护、预防保护、主动保护和全面保护的原则,深入持续开展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具体做法:

    一是根据八部委关于“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工作的有关要求,2017年1月6日全市下发了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工作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制定了详细的工作内容,落实家庭监护责任,构建农村留守儿童保护网络;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多渠道报告机制;落实控辍保学责任,让每名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等。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步骤,包括动员部署阶段、集中行动阶段和巩固深化阶段。下一步将严格落实“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帮扶工作。

    二是2017年初,全市各县区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认真制定本区县的工作要点,细化职责分工、进度安排、组织保障等要求,严格按照既定时限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是取得的成效。各县区集中开展专项行动,1月份重新进行了摸底排查确认工作,分类型建设留守儿童花名册、将花名册报送相关联系单位;2月份各相关部门按照报送花名册的实际情况,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展开部门联动,帮扶解困。

    三、全市留守儿童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基层没有设留守儿童专员,动态管理难度较大。留守儿童在校外期间容易发生问题和风险,因此必须要在村(社区)落实专人负责留守儿童关爱服务相关工作。但现阶段基层工作人员普遍数量有限,基层力量薄弱。不少基层未设专职统计人员,留守儿童数据真实性需要进一步考证。

    二是缺乏长期帮助的力量。不管社会组织或是个人,即便是都有帮扶,但帮扶流于形式,缺乏长效机制、专业的志愿者力量等。每到春节、六一儿童节,前来献爱心的人特别多,几拨人轮流来送书包、文具,但是过了这个时间点,留守儿童鲜有人问津。

    三是缺乏专项经费的支持,在开展工作中无经费保障,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在需要救助帮扶时无法解决当事人的实际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工作是项部门联合性较强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各部门联合的力量,政府必须加强统筹协调。

      (一)加强组织领导主要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社会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督导检查、效果评估、责任奖惩、完善机制等职责。

     (二)突出联合力量,发挥政府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动员和 组织相关部门、基层组织、社会组织、专业机构、各类志愿者参与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明确工作职责和协作程序,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公益慈善组织、热心人士提供捐助和社会保护服务,并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完善监测、预防、报告、转介、处置体系,形成社会各界保护合农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