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精选(九篇)

留守儿童家访总结

第1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一、城郊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偏执 我们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儿童发生矛盾时所采取的处理方式进行了调查统计,有43.3%的“留守儿童”会采取吵架的行为;16.2%表示自己会闷不吭声;28.9%表示会告诉老师;还有21.6%会采取其他发泄方式,寻找心理平衡。可见,“留守儿童”采取打架或其他行为方式解决问题的还是占绝大部分,由此,可以推断,“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孤僻、偏激、不团结、特敏感等不良心理问题。

敏感多疑 “留守儿童”在情绪、性格上存在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根据对“留守儿童”是否愿意和同学一起参加集体活动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显示:16.7%的“留守儿童”认为对活动不感兴趣,不愿跟同学一起参加,显得不合群,人际关系十分敏感,不愿与人接触,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46.6%的表示别人叫我去才去,显得内向,不积极;也有36.7%的表示非常愿意参加。

自卑、焦虑、寂寞、忧郁 “留守儿童”年幼就离开父母,从小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从精神上得不到满足,久而久之,他们变得沉默寡言、内向、自卑,焦虑、忧郁。调查统计显示,81.1%的“留守儿童”非常的想念父母,而18.9%的表示不太思念,对父母已经失去了那种浓厚的亲切感。再者,在调查中还发现,85%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的性格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变化,其中16.2%的患有不同程度的忧郁情绪。

学习态度不良 根据调查统计,89.2%的“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护,5.4%由亲朋好友监护,还有5.4%由老师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由于生活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中,64.9%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自觉性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成绩不理想,得不到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因此,极易产生厌学、逃学、学习劲头不足等不良心理。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父母关爱的缺失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我们对小学阶段的城郊“留守儿童”进行的调查,年龄多处在9—12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的第二关键期,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中显示,16.2%的家长平均一周与孩子联系一次,10.8%平均每月联系一次,29.7%表示不定时的联系,43.3%的很少联系。由此可见,“留守儿童”自年幼便远离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迟钝、呆板、敏感多疑、怀有敌对、自卑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情绪上变得焦虑、激动、怨恨、忧郁;在性格上变得孤僻、内向、偏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临时监护人责任缺失 调查结果表明,89.2%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5.4%是由亲朋好友做监护,还有5.4%的是由老师看管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现在大多数的学校、老师十分关心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留守儿童”性格孤僻自闭,沉默寡言,人际关系十分敏感,极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能给予及时的引导,使其心理问题更为严重。

意志品质因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而 “留守儿童”本身的自我意志品质就是其内部因素。根据调查统计显示:21.6%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自控能力较差,16.2%的表示自控能力很差,54.3%的认为自己的自控能力为一般,只有7.9%的认为自己自控能力很强。自控能力差的“留守儿童”比自控能力强或者一般的“留守儿童”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教育对策

留守儿童的问题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因而需要营造一种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舆论力量。如果社会对留守儿童以足够的重视,那么留守儿童的现状会好得多,因此加强舆论宣传是当前的当务之急。我们在学校里的具体措施: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 每年开学以后,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学习情况、父母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以便随时和父母联系、交换意见,加强家长与监护人的联系,随时提醒监护人对子女在学习上,生活上,思想上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及时发现孩子的一些不良倾向,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心理疏导。

建立“家”“校”沟通网 教师要走访“留守学生”家庭,做到 “八必访”,即孩子有安全问题时必访,孩子情绪不好时必访,孩子生病时必访,孩子有不良倾向时必访,孩子成绩下降或上升时必访,孩子家庭有重大困难时必访,孩子有迟到早退现象时必访,孩子与同学争吵时必访。通过家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用知识引导孩子,用爱心温暖孩子。

开展 “亲子交流”活动 发动广大“留守儿童”给家长写一封信、打一个电话,汇报一下学习和生活情况。加强“留守儿童”与家长的沟通,引导家长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第2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成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贫困家庭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和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使广大农民没有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生活的产物,是“制度性孤儿”。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以及监护人综合素养普遍不高,导致留守儿童在生活成长中出现诸多问题。

一、禾洞镇留守儿童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山地占86.6%,河流、耕地共占13.4%。现今辖7个镇和46个行政村、4个社区。连山全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0%左右。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117570人。由于连山县禾洞镇地处山区,大山阻隔导致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上处于清远市的最北边,经济很难发展起来,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扶持的对象之一。这些综合因素导致连山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高,过半数的人口外出到珠三角地区打工,解决生活所需的资金。他们长期难以回家,城市生活成本高,生活压力大,无法让孩子和自己在城市生活,子女由自己父母或近亲代为照顾。

笔者对当地留守儿童的调查和访谈共涉及到190人,小学共93人,初中97人。访问的留守儿童他们父母外打工情况,中小学生父母一方在外打工49人,父母双方在外打工141人。权威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61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父母的教育给孩子们留下最根深的影响。有一个好的家庭坏境,才更有助于孩子身心健康。

二、留守儿童问题成因

一是生活成因。留守儿童由于长期和父母分开,自小和亲属生活,过半数的调查对象其监护人主要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年龄一般在60岁左右。腿脚不如年轻人利索,对孩子的照顾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显得更加吃力和辛苦,孩子经常蓬头垢面,脸和手经常黑乎乎。孩子的卫生状况较差,在访谈中得知,普遍而言孩子的父母在家时都把孩子打扮的干干净净,穿戴整洁,衣服脏了经常换洗。而当爷爷奶奶照料时,由于小孩子一般比较顽皮和贪玩,会经常把衣物弄脏,而年纪大的老人一般都是在给孩子洗澡的时候才一天换一次衣服,冬天由于寒冷,洗衣服辛苦,就经常几天才换洗一次。在访谈学校教师时,老师们也提到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经常是衣冠不整、面貌不结。

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任何人不可替代,父母关爱的缺失导致他们的心灵空虚和孤寂。留守儿童在儿童时期的成长,无论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都是极度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的,这些缺失造成孩子童年的不幸、身心健康发展的障碍。尽管监护人对自己很好,但也不一定就能感到开心和幸福。在镇上和村民交谈的时候,有位村民讲述他们村里的一些事情,让人听了甚是难受。一个8岁左右的女孩发了疯似的狂追着妈妈的背影,歇斯底里的大哭,大力拉扯着自己妈妈的衣角哀求着:“妈妈不要走…”从家门口一路狂追着到村口,家人怎么都拉不住,她妈妈强忍着泪水和哭声无奈的不停安慰说:“你要听话,在家等着妈妈回家…”那场面真是让人内心揪痛。而当地村民说,留守儿童的父母回家和离家时这样的场面常有。从这些描述中足以看出孩子对父母关爱的渴望以及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这些缺失导致留守儿童生活上的不幸福,这也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隐患。

二是心里成因。留守儿童发部分性格外向,无论在学校还是在村里,这些儿童都很多小伙伴。但当他们独处时,常表现为孤僻、内向。在学校时部分留守儿童常表现出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当他们有心里话想倾诉时,过半数的人最愿意和父母讲,他们认为父母才是最懂他们想法的人。另一种情况是有些孩子从襁褓中的婴儿开始到懂事一直都是爷爷奶奶在照料,孩子的母亲快生孩子的时候才回家待产,出月后又去上班了,孩子得不到父母陪伴和父母回家次数少,导致孩子对父母没记忆。亲子关系尴尬,孩子见到父母就躲起来,父母也无奈。

综上原因,造成孩子内心从小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性格上多表现出叛逆、自卑、自觉性差等特点。这给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埋下安全隐患,要是得不到及时的疏解,导致他们长大后走歪曲的人生道路。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邵文虹指出,近年我国各级法院判决生效的未成年人犯罪平均每年上升13%左右,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最发人深省的两个数字:一是留守儿童5800万;二是留守儿童犯罪率约占未成年人犯罪70%。2004年公安部调查显示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05年与2004年相比,留守儿童犯罪案件量占整个刑事案件的6%,2006年与2005年同期相比则上升到了10%。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人生的影响有多深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三是安全成因。监护人年龄大、干农活疲劳等往往造成对留守儿童监护上的疏忽,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外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在当地乡镇调查的时候,一位村长表示,这里是山区,山路偏僻,沟坑多,一般上了中学的留守儿童周末和放假的时候都要帮家里人干一些农活,上山砍柴砍竹、种田种地、放牛等。有时候天气阴晴不定,突降暴雨,山路崎岖下雨后更是湿滑,人很容易摔倒,上一年初冬有一个孩子独自上山干活,结果突然下了一整天的大暴雨,家人发现后找村民一起出去找,都没找到,幸运的是在山上干活的邻村村民在跑回家途中遇到已经晕倒的他,那时小孩身上的衣物已经被大雨淋湿,还发着高烧,于是赶紧把他背回来带去救治,这样才救回他的命。

禾洞镇河流资源非常丰富。夏天留守儿童们喜欢去河边游泳洗澡、拉网捉鱼,爷爷奶奶年纪大,加上也有农活要做,不能时刻看管孩子,孩经常结伴去河边游玩,溺水丧命的悲剧时有发生。一个乡镇的村民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还指着一个地方说:“就是那边的那条河,溺死了不少可怜的孩子。”调查的时候笔者落脚的那户人家,孩子由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父母出去打工。小男孩才三岁,但是小腿上一片严重烫伤的惨状。和他们交谈得知,家中盖房子,没钱请人,都是他爷爷自己一砖一瓦的往上盖,而奶奶一边帮忙运送水泥沙之类的材料,一边照看幼孙。有一天烧开水的时候,奶奶要送水泥就出去了一小会,小孩不懂开水的危害性,就打翻了开水,烫伤了整个小腿。留守儿童,尤其是小孩和小学生中的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有力、有效的监管,人身安全隐患较大,安全隐患实在是随处可见,经常由于监护人的一个不经意疏忽有可能失去宝贵的生命,遗憾终身。

四是教育成因。留守儿童的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人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人格教育、学习上的辅导和监管等。杨国枢认为,家庭是个体最早接触的社会环境,儿童的社会知识、道德规范和社会行为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而缺少父母关爱、隔代教育造成了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很多留守儿童的家庭不能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少部分的人比较自觉,愿意去学习。这在我们的个案访谈和家访中都有相关了解。这部分孩子多数为女孩子,她们乖巧懂事,努力学习。但是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整天和其他孩子出去玩,把学习扔在一边的,天黑了也不知道回家。他们怨恨他们的父母把他们丢下,觉得世界对他们不公平。问卷数据显示65.8%监护人都不怎么监管他们的学习,50.9%的留守儿童都不满意自己的学习成绩,而对于学习上的辅导,77.7%的监护人没有能力对其辅导,因为监护人主要群体是爷爷奶奶等,他们年纪偏大,以前生活困难,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大部分都是文盲,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业辅导。王玉琼等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方面存在责任不明确,教育精力不足,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在学习上他们没有精力和能力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往往只是照顾留守儿童的起居和生活。对缺乏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较溺爱,这样对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不利的。22.3%的监护人有接受过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习能进行一点辅导,但是他们表示,白天要上山和下地干活,傍晚回到家中早已精疲力尽,晚饭后早早休息,根本没有精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学校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学硬件设备、师资质量等。我们的调查、家访和以上数据都显示,在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师资力量差,乡村教师普遍综合素质不高,学校硬件设备也存在很多问题。在学校没有实验室、没有图书资料、没有教学工具。教师往往是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教师经常以孩子们的成绩片面去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学生,严重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其他优点。64.1%的学生表示老师家访频率是一年一次,同时学校开家长会的频率一年一次的占79.8%。学校不重视学生的生活和其他方面的情况。在个案访谈过程中,很多家长表示有时候学校老师来家访那都是因为孩子欠住宿费和伙食费(当地初中生有住宿),不然基本上都不来家访。

三、结语

在调研中总结了留守儿童对理想生活的期望,孩子们大部分都希望在生活上能得到学校的关怀,父母在身边,一家团团圆圆。有更多的朋友,可以一起来分享快乐。懂事的孩子则希望在外的父母能够健康、平安,早日回家。同时希望自己照顾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减轻家庭负担。他们希望在学习上能够得到更多的辅导,有更多的学习资料,更好的学习坏境。

参考文献

[1] 王娟.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

[2]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

[3] 王菲.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寨留守儿童教育的现状思考[J].教育研究,2013.

[4] 何彪,牛星丽.关于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5] http:///info/616[EB/OL].

[6] 全国妇联.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6000万[EB/OL].新华网,2013-05-10.

[7] 李克勤与留守儿童父亲通话:你们是国家功臣[EB/OL].2014-01-28.

第3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字:班主任;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

由于我国中东部经济和西部经济之间差距日益加大,不少农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物质收入,选择到城市务工,这也造成了很多农民无法近身照顾儿女和关心儿女,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大幅度增长。有关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已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村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也已经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班主任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至关重要。

一、 留守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留守儿童的年纪大多在15周岁以下,这个年纪正处于成长期或者叛逆期,孩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尚未定型,加之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导致这些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容易出现以下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大多数存在心理方面问题。在孩子成长和发育的过程中,家庭起到的作用往往远远超过学校带来的影响。而留守儿童本应受到的家庭教育和关爱被生生切断,大多数留守儿童常年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这很容易造成这些孩子性格偏激、心理素质较差、精神脆弱,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孤僻、内向、不愿意和同学们交流和交往、狂躁、缺乏安全感、逆反心理过重、自卑等等问题。

其次,留守儿童在校成绩一般比较差。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和管理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导致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在课后的学习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这些学生对学习态度散漫、心不在焉、消极被动,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敷衍了事。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生回家后大多沉迷于电视、电子游戏和网络交友之中,很少付出时间认真完成作业,根本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学习习惯。加之留守儿童在个性上内向或者孤僻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在上课的过程中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新课程的速度较慢。一些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即使没有受到很好的教育或者具备很高的学历,也能够赚到不少的钱,在物质生活中也很满足,他们上不上学并不重要。

最后,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存在很大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大多对子女存在歉疚和补偿的心理,并选择用物质补偿的方式来弥补常年不在子女身边的遗憾。在一年仅有几次的见面中,他们经常花费大部分时间满足子女物质方面的各种需求,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学习状况、心理状态和思想品德发展状况。导致这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念渐渐扭曲和变质,他们往往物质至上、享乐最大,拜金主义思想倾向非常严重,世界观的不成熟又导致他们好逸恶劳、好显摆。而作为替代家长教育的监护人大多数时候对这种现象不闻不问,他们觉得孩子只有不犯大错就可以。缺乏父母即使监督和管教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教育中表现为无组织性、无纪律性、对学校规章制度视而不见、旷课、早恋、沉迷网络等种种问题。更有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流氓青年相勾结,严重败坏学校风气、损害个人健康发展。

二、 班主任如何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

(一) 针对留守儿童建立独特的档案

班主任要了解到班级里哪些同学是留守儿童,并针对这些同学建立独特的档案以随时随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档案中应该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构成情况、父母外出打工的时间和地点、家庭电话和被委托的监护人的情况等等,并随时跟踪留守儿童信息,如果出现变化,及时更改档案。建立好档案之后,班主任要根据档案记载的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情况开展个性教育和关爱教育。班主任要认真和彻底的开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建立档案是基础工作,班主任应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二) 班主任有效落实家访制度

如前文所述,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教育严重缺失,父母关爱严重匮乏。为了做好补偿教育工作,班主任有必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家访制度,将家访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在家访工作开展之前,班主任应该做好万全的准备,在家访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笔记和记录,在家访之后要善于总结,利用好每一个家访的机会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并和监护人或者看护人进行细致的沟通,让他们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并对他们的家庭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另外,班主任要定期和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取得联系,定期告知他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不管好的还是坏的都要及时通知父母,双方共商对策、共同探讨,做好孩子在青少年时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 班主任应该重视心理辅导的重要作用

班主任可以在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需求的基础上,与心理老师合作,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辅导。良好的心理辅导工作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得教师更好地对学生开展教育。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更希望获得老师的关注和喜爱,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如果教师能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那么自然能够取得学生的爱戴。在实际的教学和管理之中,教师可能只是多看学生一眼,多给他们一个鼓励的手势,学生便会体会到教师的关爱,他们会觉得自己在班级中是受到欢迎的,渐渐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带来的温暖能够弥补孩子小家温暖的缺失。这样学生才能够安心学习、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班主任要注意对孩子隐私的保密,切忌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伤害。

(四) 班主任可以组织结对帮扶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班主任要做好资优生和班级干部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和留守儿童结对学习,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扶助。班主任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帮扶活动,让班级同学在学习上帮助留守儿童、在生活中爱护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如果能够感受到同龄同学带来的友情的温暖,那么他们的性格也不会走向内向和孤僻的道路,也能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起他们好好学习的信念。

参考文献

[1]容中逵.当前我国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特征、问题及解决思路[J].现代教育论, 2010

[2]覃允其.班主任应怎样教育留守儿童[J].班主任工作艺术,2011

第4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每学期开学初,学校以班为单位召开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留守儿童监护不到位,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活动没有兴趣,表现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形成了以园长亲自挂帅,安全管理员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健全制度,明确责任。  

为了确保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我校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有《关爱留守儿童帮扶制度》等。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我园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在每班留守学生中确立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由班主任、配班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要求班主任老师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对留守儿童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引导,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健康的疏导,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四、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关爱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做好事、促进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意义重大。基于这种认识,田坎中心幼儿园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深入开展了关爱活动。针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采取切实举措,营造关爱氛围,着力解决普遍存在的亲情缺失和家教缺位等问题,在生活、学习中对“留守儿童”倍加关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性的困难和问题,促进他们快乐地成长。 

第5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媒介使用;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3/G7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12)02—0157—04

作为具有农村户口和农民身份却在城镇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本地非农就业0.89亿人。长期流动、不稳定的工作性质,以及各种政策的限制,使得农民工常常与老乡结伴务工,或者夫妻结伴务工,将年幼的孩子留给家中老人照看,无法举家进城,因此大量流入城市的农民工背后,是被迫留在乡村、缺少亲情关爱、渴望家庭温暖的孩子。留守儿童作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关于全。2011年5月31日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至2008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超过5800国留守儿童的确切人数,目前缺少最新的统计数据万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可以想见,随着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现在全国留守儿童的总人数已经远远超过这一数字。由于缺乏亲情沟通,相当多的留守儿童性格自闭、孤僻,迷恋媒介交流。在留守儿童身心快速发展、道德观念和知识结构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合理地利用媒介,学会通过大众传媒获取学习和生活必需的信息,以及理性地解读媒介信息,是摆在教育学者和传媒学者面前一项相当现实的课题。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考察农村留守儿童的媒介使用情况,并对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进行评价,在这些实证工作的基础上,就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所用的资料来源于作者于2011年7月在河南省许昌县4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选择许昌县作为调查地点,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劳务输出大省河南省,许昌县的劳务输出人数近几年占据了相当高的比例,而在许昌县苏桥镇的丈地村、禄马村、西村、杜寨村,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其外出务工人数总和占据了许昌县劳务输出总人数的半数以上。如丈地村,因耕地面积较少,且很多水利设施因年久失修而不能发挥正常作用,所以村里本来就少的耕地中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基本上是靠天收。为了生计,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一个小小的村庄就有留守儿童40多人。许昌县的这4个村庄由于有较多、较集中的留守儿童,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并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样本。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7~11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种运算能力是构成逻辑思维最为基础的内在心理活动系统,自7岁之后儿童便进入了发育人类理性的萌芽期。鉴于此,在问卷调查工作中,本研究将问卷发放的对象确定为6岁以上的儿童,即受访者年龄段为6~16岁。采用代填问卷法共发放问卷125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为80%。100名留守儿童中,男童31名,女童69名,均为当地中小学生。

深度访谈工作中,采用开放式访谈方式,共访谈留守儿童6名,监护人4名,当地中小学教师4名。其中对留守儿童的访谈主要涉及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监护人的访谈主要涉及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沟通情况,以及他们是否干预或指导了留守儿童的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教师的访谈主要涉及学校教育在留守儿童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中扮演的角色。

二、研究发现

(一)电视在留守儿童生活中的核心角色

电视媒介在留守儿童日常生活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在问卷中,当被问及“你平时接触(使用)最多的媒体是”,85%的留守儿童选择了电视,另有15%选择了网络,选择广播和报纸的留守儿童人数为零。通过对留守儿童和监护人的深度访谈,我们了解到在许昌县的这4个村庄,只有各村村委会订阅了一份报纸(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各村小学订阅了一份《小学生学习报》,由班主任带到课堂上作为课外辅助读物给学生讲解,学生没有自行阅读的机会,所以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和使用报纸媒介。在村里,广播则很少见,仅有少数老年人闲暇时收听广播的评书、戏曲类节目。电视媒介的普及,则得益于近几年政府的“村村通”工程及“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村村通”工程及“家电下乡”政策惠及到广大农村的家家户户后,现在每个家庭都有一台电视机,且有不少家庭在屋顶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俗称“电视锅”),因此电视成为留守儿童最容易接触到的媒介。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电视接触和使用情况,本研究考察了他们的使用动机和内容偏好。

接近半数的留守儿童使用电视的主要动机为获得消遣娱乐,将电视作为获取新闻与信息渠道的仅占17%,位居第3位。由此可见,追求“愉悦”成为留守儿童电视使用中最为重要的方面。对观看“愉悦”的追求,折射出这一群体与同龄人迥然不同的境遇:缺少温情的生活环境,代际沟通困难等。

在内容偏好上,超过2/3的留守儿童更为喜好轻松、幽默、搞笑的动画片、青春偶像剧、综艺娱乐节目等,偏好新闻与实用资讯类信息的不足1/3。留守儿童在电视内容上的偏好,与他们的使用动机是一致的:对观看“愉悦”的追求,使得他们有意无意地远离新闻和实用资讯,而转向能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暂时忘却现实生活的不快乐的娱乐消遣类内容。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电视媒介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非是获取信息的渠道、了解社会的窗口,而是他们获取精神慰藉和力图逃避现实的工具。

这一结论,通过深度访谈得到了印证。如留守儿童小娇的父母离婚,她先是跟着母亲生活,但自2009年母亲去北京打工当保姆后,她就一直住在年迈的姥姥姥爷家。现在读初中二年级、已经15岁的小娇这样描述她迷恋湖南卫视播出的青春偶像剧《呼叫大明星》的:“喜欢小美,他是我看这部戏的动力,他长得真的很帅,从《无间有爱》就彻底迷上他了,他好帅!”另一位10岁的小学四年级男孩晓军,父母均在江苏打工,他跟着奶奶生活(爷爷已经去世)。他说,自己喜欢动画片《蜘蛛侠》是因为“幻想自己能变成蜘蛛侠”:“蜘蛛侠是超人,视力非常好,手指有吸附能力,能够像蜘蛛一样在墙上行走,爬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我想当蜘蛛侠,具有超人的能力,这样谁都不敢欺负我了。”

(二)网络已成为留守儿童获得消遣娱乐的工具

除电视媒体外,网络也是留守儿童接触较多的媒体。问卷调查表明,留守儿童平均每周上网2次,平均每次使用网络约33分钟。上网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个人电脑(53.8%),其次是手机上网(35.2%)和网吧上网(11.0%)。网吧上网的人数比例虽然不多,但我们通过深度访谈发现,网吧上网的留守儿童多为迷恋网络游戏的重度使用者,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工作者的关注。

为了获知留守儿童更为具体的网络使用情况,研究者考察了他们对各类网上活动的偏好程度。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

与对电视媒体的使用相似,留守儿童的网络使用亦呈现出较强的“愉悦”追求。在四类网上活动中,留守儿童最为偏好网络娱乐,如通过网络收听、收看网络音视频等,其次是网络游戏。留守儿童对这些网上活动的偏好,表明网络同电视一样,在留守儿童生活中并未起到提供信息、增长见识的工具性作用,而仅仅扮演了一个提供精神慰藉的角色。

(三)留守儿童媒介素养:亟待提升

媒介素养一般是指媒介使用者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服务的能力。作为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介素养的内涵除了正确地使用媒介,还应包含理性地评价媒介和积极地参与媒介。如果说媒介使用基本意味着单向、被动的信息接收过程,媒介评价则显示出使用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积极主动的处理与加工(如赞同、质疑或批判),而媒介参与则更进一步:不仅接收、处理信息,而且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诚如霍布斯所言,媒介素养就是从基本的能够使用媒介到思考分析、再到利用媒介参与创造的过程。在已经获知留守儿童媒介使用的基本情况之后,本研究在考察他们的媒介素养水平时,侧重考察他们的媒介评价能力和媒介参与意识,即媒介素养的后两个层面。

在媒介评价的测量上,本研究着重考察留守儿童对新闻真实性问题的评价。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受访者就如下问题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1)电视、报纸等媒体上的新闻不都是真实的;(2)网上的新闻不如报纸上的新闻真实。以上两个题项构成的量表信度值为0.583。

在媒介参与的测量上,本研究着重考察留守儿童是否具备主动参与媒介信息生产的意识。使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让受访者就如下问题的同意程度进行打分:(1)看见交通事故我会主动给媒体打电话;(2)发现身边非常看不惯的事情,我会向媒体投诉;(3)我会参与报纸征文、广播电视节目讨论或录制;(4)我会对感兴趣的话题在网上发帖/转帖/回帖;(5)如果有媒体准备对我进行采访,我会主动配合。以上五个题项构成的量表信度Q值为0.665。

留守儿童的媒介评价和媒介参与水平如表4所示。

“媒介评价”得分来看,留守儿童对新闻的真实性问题以及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在真实性表现上的差异有一定的把握。从“媒介参与意愿”得分来看,留守儿童亦有一定的媒介参与意向,即他们有可能在遇到新闻事件时会主动给媒体爆料,或者参与报纸征文、广播电视节目讨论,参与网上的话题讨论。但总的来说,留守儿童的媒介评价能力和媒介参与意愿并不算高。

三、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由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诸种原因,电视成为多数留守儿童接触的唯一媒介(其次是网络)。再加上留守儿童缺少亲情关怀和监护人的有效指导,大众传媒并未在他们身上充分发挥信息传递和社会认知的作用,而更多地以情感慰藉的工具而存在。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当媒介已经成为我们身体的触角和延伸,成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工具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对这些生活在偏远乡村、缺少亲情沟通的孩子们进行有效干预,培养他们正确地利用媒介获取生活和学习必需的信息,并学会理性地对待和评价媒介信息,更进一步地主动参与到媒介信息的生产之中?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便是对留守儿童进行媒介素养教育。

在西方国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媒介素养教育经过80余年的发展,已经步入较为成熟的阶段,被一些国家纳入正规的中小学教育课程,并逐渐被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之内。而在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则刚刚起步,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探讨亦刚刚开始。自2007年4月以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发起成立的国内第一个“媒介素养教育行动小组”,已经与复旦小学和同济小学开展合作,在这两所小学的四年级学生中普及媒介素养教育。2008年11月,辽宁渤海大学媒介素养宣讲团与锦州市的两所小学合作,开展了短期的媒介素养教育培训。2009年,东北师范大学媒介素养课程研究中心在长春市的西五小学选择10个班级作为实验班,开展了媒介素养课程的教学实践。这些试验与尝试,多在城市展开,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留守儿童们,亟待被纳入媒介素养教育对象的范畴。本研究认为,针对全国广大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可尝试开展探索性、实验性的区域行动,待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具体的实施思路与方法如下:

首先,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通过他们来指导和影响留守儿童。对于留守儿童来说,除了家庭外,学校是他们成长的第二课堂;除了父母之外,教师是他们的第二位导师。当父母远离了他们之后,教师就成为他们成长中最重要的依靠。教师的言与行,对他们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乡村中小学教师多为中等师范学校毕业,有些地方还由一些高中毕业生担任临时的代课教师,他们自身对与媒介和媒介使用有关的知识所知不多,其中仅有极少数人能够熟练地使用互联网查找专业资料。教师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高,更谈不上对学生的媒介接触和使用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干预。由政府牵头,相关部门组织协调,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媒介素养培训,是一项现实而迫切的任务。

其次,尝试在农村中小学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作为媒介产业的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些州如加利福尼亚、夏威夷、纽约等州就将媒介素养教育列入1—9年级的课程体系之中,目前美国所有的州都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以不同的形式融入1—9年级的课程之中。在当今媒介化社会,当媒介已经成为儿童成长的第二课堂,并在教育上有可能进一步边缘化家庭教育,甚至逐步动摇、威胁、瓦解学校教育的权威地位时,让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纳入正规教育课程不失为明智之举。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可以独立的课程存在,亦可以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出现在相关学科中。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仅在于使留守儿童学会操作媒介技术和自觉抵制媒介不良信息的影响,更在于使留守儿童正确理解媒介内容与高效接收资讯,培养他们的质疑、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从而成长为媒介化社会的合格公民。

第6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一、召开家长会,摸清情况

开学初,学校召开了九年级学生家长会,会上除了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工作情况,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向家长了解学生的监护情况。有的学习无人管理,出现疑难问题缺乏指导;有的对学习没有兴趣,成绩普遍不理想;有的心理不太健康,情绪波动大;有的行为习惯差,常有违纪现象。为切实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大家庭,我们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程。

二、成立关爱小组,加强领导

为加强对留守儿童工作的统一领导、管理及跟踪工作,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    

组 长:方跃进    

副组长:毕金胜、毕明良、邵树华   

成 员:程光辉、徐跃文、项新雄、方跃华、徐好生、王中原、毕煌锋、王海燕、毕梓荣、王政善、程泽峰、胡国生、徐柏林、胡国生、徐金辉、程华峰。

形成了以校长亲自挂帅,副校长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法制教育,班主任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及生活教育等。确保关爱留守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营造氛围,健全制度,开展活动

1、营造关爱氛围,感受温暖

学校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在校园内、在家访中,在班级内、在团支部中对“留守儿童”充分关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给予关心,全校师生营造了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尊重“留守儿童”的人格,滋润了他们渴望爱的心灵,达到让留守儿童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真正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班级集体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学校由毕明良校长和程华峰老师针对七、八年级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健全关爱制度,明确责任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联系卡。我校对所有学生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研究,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每个留守儿童的档案和联系卡,清楚父母姓名、外出打工的地址、联系电话;清楚监护人的姓名、联系方式,便于老师与家长、监护人联系沟通,配合教育。联系卡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学校与学生家长及其他监护人的联系,共同形成了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关爱网络。

(2)实施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每班由班主任、科任老师与本班留守儿童结帮扶对子。帮扶教师经常找留守学生谈心,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家访、关心生活、指导学习,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让教师成为“家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的集体中成长,以对他们缺失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使他们走出孤独和忧郁。全校师生对702班项跃辉同学进行了献爱心捐款,由于项跃辉同学身患绝症,全校师生共募捐11000多元。

(3)建立健全家校联系。要求班主任老师与留守儿童进行家访,了解留守儿童的在家情况。每月指导留守儿童给父母写信或通话一次,增强他们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每月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沟通一次,知晓他们的生活和身心健康状况。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的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科学育儿、科学监护孩子的教育,提高他们教育孩子的水平。

3、开展关爱活动,快乐成长

学校制定了留守儿童工作实施方案,开展关爱活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特殊关心和监护,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在校园里做到对“留守儿童”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活动上优先参加。”为留守儿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学校统一组织下,孩子们可以在留守儿童活动室自主阅读自己喜欢的图书、展示自己的书画作品、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合作学习,与教师、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进步,留守儿童之家活动室真正成了儿童学习活动的乐园。

第7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研究

一、项目实施情况

(一)以科学发展的视角,搞好规范管理。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专门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4+1”教育培养模式领导小组。

2.调查了解,摸清底细。对全校留守儿童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了解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人人建立档案,全面记录他们的成长过程。

3.研究讨论,制定方案。查阅留守儿童工作的相关资料,召开多次专项会议,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4.健全制度,规范管理。俗话说:“要兴业、先立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建立健全了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家长、爱心书屋、档案管理等制度,严格规范管理。

(二)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建育人环境

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适宜的环境,特别是留守儿童,学校的育人环境显得至关重要。我们设置了留守儿童亲情活动室和爱心书屋等。把每天中午和放学后定为开放时间,每周确定一名行政值周领导具体负责管理指导,组织学生有序、安全地开展活动。

(三)以“四项”内容为重点,开展关爱活动

1.以心理情感为抓手,塑造健康心灵。为了慰藉留守儿童的孤独和寂寞,设立心理咨询室,实行结对帮扶、电话家访、校讯通、交心谈心、心理辅导等机制,给予留守儿童温暖关怀。

2.以“会议”“家访”为形式,做好家校联系。通过多次会议组织老师们和家长学习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模式推广试验项目《标准化实施流程》及要求,了解掌握此项目的目的、意义、任务,要求。

3.以“三抓”“三优”为重点,关注学生发展。一抓教学常规。二抓行为养成。三抓结对帮扶。真情关爱,“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2)生活上优先照顾;(3)活动上优先安排。

4.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拓儿童视野。

我校的留守儿童代表付孝念和留守儿童家长代表喻孝怀老人参加重庆市武警总队组织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汇报会,付孝念同学的发言得到了市委张轩副书记的好评。

二、工作主要成绩

(一)学生方面

1.通过项目实施,学生的行为习惯良好,学习成绩进步,待人接物有礼貌,学生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人人都怀有一颗感恩回报社会之心。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感,增长了学生的见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3.学生通过参加具有民族特色的课外活动,传承了民族文化,获得了艺术熏陶。我校学生人人都会唱红歌民歌会跳民族摆手舞,我校的竖笛器乐队培养了学生的文艺特长。丰富多彩的剪纸,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得到各方面的艺术熏陶。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工作热情显著提高。由于我校老师年龄普遍偏大,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旧有的经验对接受新事物影响较大,再加上刚开始认识不到位,工作上难免有些不积极,但通过各级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学校的引导和重视,教师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2.教师工作更加积极主动。积极主动关心学生学习、主动进行家访、主动组织学生活动、主动整理归类资料,为今后的工作开展积累经验。

3.教师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积极参与“4+1”模式课题研究,同时申报了三个相关课题,分别是《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品行问题及对策研究》、《农村留守儿童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研究》、《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需求差异及应对策略研究》且均被黔江区教科所立项。课题参与教师达100%。学校形成了以科研促进各项活动开展,用活动深化课题研究。

(三)学校方面

通过家校联系和校社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学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1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市办公厅对我校捐赠了8万元的图书,在春节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进行春节慰问,并在今年六一节捐赠了100套学习用具;市武警总队政治部副主任张清平和黔江区武警支队支队长陈酬一行与我校留守儿童共度除夕并捐赠了生活用品和现金慰问;区妇联联系爱心人士对我校5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城西街道人大委员对我校20名留守儿童结对帮扶。在今年三月区教委各级领导100多人来到我校共同举办的“庆三八暨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接对了24名贫困留守儿童,这些关爱强烈震撼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心灵,都愿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今后发展思路

(一)留守儿童教育走内涵发展之路,应突出心理情感,习惯养成,实践体验,家校沟通四项重点。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进一步拓宽教育途径。重点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校内外辅导员,代管人和家长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第8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人格

当前,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力不断涌入城市务工,我国很多农村中产生了一个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这些留守儿童,一方面他们正处于身体、智力、情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而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享受和得到来自自己父母的呵护、教育以及引导,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三观上的偏离以及个人人格、心理发展的异常情况。所以我认为对留守儿童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选择样本:我们通过前期调查与研究,我们决定选择武汉市侏儒镇马赛村来作为我们的调查地点。马赛村位于武汉郊区侏儒镇西端,全村辖7个小组,人口1600人,其中有90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有几百名留守儿童在村中与老人为伴。而村里的一所名为“小春燕”的幼儿园,承担了村中大部分留守的幼儿的保育工作。我们的研究样本都选自这所幼儿园的孩子。访谈与问卷调查:马赛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调查具体通过访谈的调查方法,主要针对该村的留守儿童以及在家留守的老人和部分教师进行访谈,通过逐一访谈来了解这些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问题、学习问题、心理健康等问题。此外,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我还对留守儿童进行了一些抽样的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一些小型的座谈会,认真倾听了他们的心声。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我通过构思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被试儿童的教学以及游戏活动,并在这些开展的项目中做好各类数据分析,分析可能给他们心理反应带来负面性影响的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健康适应性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数据汇总、整理分析后,这里平时念小学的有150多人,幼儿园的有50多人,在所接触到的100多名儿童中,其中有80%的儿童是留守儿童。据调查问卷统计,在马赛村春雷幼儿园的留守儿童年龄都普遍偏小,主要分布在10岁以下,其中4-10岁的留守儿童占全部幼儿园留守儿童的70%,而且在性别构成上,留守儿童男生也是多出女生12个百分点。这些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普遍存在亲情隔离

他们中有许多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从而产生怨恨父母、远离父母,对父母更是缺乏交流,严重的还存在着与人交往上的障碍,无法与人建立深层的关系。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当我问到他们最想念的是否是爸爸妈妈时,都说非常想念,但是又没有任何解决的办法,孩子们的神情都很失落。而只有极为少数的爷爷奶奶还能够熟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大多数老人都只扮演“保姆”的角色,照顾孩子的吃穿住,至于孩子有什么想法,最盼望的是什么就不管了。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老人要么骂粗话脏话,要么下手痛打一下,没法的就只有放任不管。

(二)普遍存在生活习惯不良

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家长的管教,生活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他们时常出现睡懒觉、吃饭磨蹭、拖沓、懒散等问题,还有甚至不注重衣着,一般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相当一部分孩子会起床不洗脸、不刷牙、晚上不洗澡、吃饭不洗手、生活作息不规律、体质弱、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孩子生长期的健康成长。

(三)普遍存在情绪激动

在和我接触的一些留守儿童中往往会出现了情绪稳定性差的孩子,他们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生闷气,乱扔东西,和其他孩子发生冲突。特别是他们遇到不顺心时,表现出情绪抑郁,还有的出现暴躁情绪,呈现出伤害自己和他人的状况。小学阶段是留守儿童个性特征形成的关键时期,而这个阶段的监护人尤其是老人,一方面都很溺爱他们,助长了他们的任性发展;另一方面,这些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个人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比其他孩子要迟缓一些,这也是造成他们以后会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主要原因。现在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以及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加重了他们对教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人格扭曲的隐患,长此以往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非常不利。

(四)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很差

留守儿童中有许多孩子因为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有效地帮助和监管,在农村中小学中表现最为突出。在被调查的50多名留守儿童中,其中学习成绩优秀的不到10人,比率不足5%。还有一些留守儿童明显存在着学习态度不端正,厌学情绪突出,上课不能不专心听课,作业字迹潦草、马马虎虎等问题,他们和同学之间也缺乏交流,学习中也不主动请教问题,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甚至失去学习信心,造成了学业成绩的下降。

(五)普遍出现道德品行缺失

这些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普遍产生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他们在家都不太尊敬长辈,出现好逸恶劳的不良品行。在学校也没有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个人自控能力较差,经常出现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目前农村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已俨然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当然也存在着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上表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三、有效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首先,各村、组要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或者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学习和家庭经济等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将调查信息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健全能反映其进步与存在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以便实行动态跟踪以及进行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可以建立档案信息资源库,然后根据档案记录情况进一步开展好工作。其次,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搭建农村“留守儿童”家长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电话、网络视频连线、召集家长互动等方式,搭起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与孩子及教师沟通的桥梁。通过这样直接的联系,家长能及时了解掌握自己孩子的状况并进行有效地交流。最后,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培训。通过增设一些自我关爱的课程内容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地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提升生活自理能力,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城市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4(3):13-29.

第9篇:留守儿童家访总结范文

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103户6岁以下留守儿童家庭以及刘河中心小学幼儿园,城关镇幼儿园的208位留守儿童家长进行了认真调查,除访谈外,共发出问卷302份,回收问卷302份,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回收率为91.3%。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3.加大宣传力度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