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电工基础知识重点精选(九篇)

电工基础知识重点

第1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专 电工基础 教学策略

职业中专的《电工基础》是一门技术基础课,其专业性以及理论性均较强,学生对《电工基础》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其之后的专业课程,《电工基础》对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这门课程对刚刚进入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其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基础就是其在初中中学习的物理知识,由此进入《电工基础》是有一定难度的,针对这种现象,中专《电工基础》教师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措施呢?

一、《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

(一)有较强的理论性

《电工基础》课程的理论性在概念多、单位制较复杂以及基础知识较多得以体现,除此之外,学习《电工基础》需要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电工基础》具有复杂、公式繁多的特点,其难题的解法也较为灵活,需要较强的电路逻辑,学好《电工基础》的一个重要性要素就是具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有就是《电工基础》的内容具有整体性以及层次性的特点,其教学课程是呈现难度逐步增加的趋势,知识逐步开展以及深化。

(二)与实际联系较为紧密

《电工基础》的实验课程属于实践环节,对学生认识事物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是学生技能得以训练的基本部分。通过《电工基础》实验课程,学生可以收获感性认识,对所学的基本理论进行验证以及巩固,使其对基本概念以及基本定理的了解得以不同程度上的加强。通过电路实验环节,学生可以掌握一般电量的基本调式的方法以及测试的方法,还可以准确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电工设备和仪器。

二、《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中专的学生相对于高等教育院校的学生而言,前者知识掌握不是特别充分,尤其是从初中升学上来的学生。对由初中升上来的学生而言,掌握《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就是其学习了两年的物理知识,可见由简单的电路基础知识转向学习《电工基础》知识,对中专学生而言,难度是较大的;但是对于由高中转至职业中专学习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有三年高中时间学习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学习《电工基础》的过程相对而言是较为容易的。所以,现阶段中专《电工基础》教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层次不同,教师应该针对这一情况进行相对应的措施,实现改进教学方法以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三、关于《电工基础》教学的策略

(一)改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对教学质量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专业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根据不同的教材以及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尤其是职业中专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其接触实际的电子电工设备的机会是相对极少的,缺乏对电子电工设备的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满堂灌”,学生会感觉到极为深奥,难以在短时间内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将慢慢失去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取得的学习效果较差。所以,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进行相对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采取将本章节《电工基础》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连接的方法,将基础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教学成为一定的有机体。根据理论分析以及长期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电工基础》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希望在实践中可以运用自身所学的电路基础知识,所以教师要注意在《电工基础》课堂上添加一部分动手项目,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电工基础》的重要性以及实用性,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电工基础》知识得以巩固,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准确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还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学习对学习专业课程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的途径有很多,但是最终的目标是相一致的,就是将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最终为学生汲取知识提供动力。针对这种情况,中专学校或者是专业课程教师可以采取邀请《电工基础》的学习者,而且保证《电工基础》的学习者在其从事的与电有关的事业上取得较为优异的成绩的措施,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进而产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而且学生还可以对社会的需求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明确自己专业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采取组织与《电工基础》相关的专题讲座的措施,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相关信息,进而产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除上述的学生被动接受之外,学校以及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工厂、在工厂中见习,使学生对所学专业在实践中的应用得以了解,使自己的奋斗目标得以明确。

四、小结

综上所述,改善电工基础教学的单调性以及枯燥性,使电工基础教学的课堂变得较为活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的兴趣,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电路基本理论知识,为其之后的专业课程打好基础。本文从《电工基础》的课程特点入手,进而引出对《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策略的详细阐述,希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电工基础》的学习兴趣,进而达到学生准确掌握电工基础理论知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叶菲.要学,会学,乐学――谈中专《电工基础》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2011,13 (65):213-214.

第2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proteus等;专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29-2

0 引言

电工基础指研究电磁领域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技术,以及电力生产和电工制造两大工业生产体系。它是以下专业基础课学习的基石――电路和磁路理论、电磁测量、电机与继电接触控制、安全用电、模拟电子电路、数字电路、自动控制系统等;同时它又是电工进网的知识宝库。对于内蒙古电力的新入职员工首要的基础培训,它的知识地位与储备关系着电力员工今后的学习与工作。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一体化改革,不仅让学员扎实理论知识并且加深对电力知识的理解。

1 教学一体化

所谓教学做一体化,就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就是坚持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2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现有模式的优缺点

现有的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模式不仅满足教学一体化要求,而且符合电工基础理论特点。

电工基础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是:①教师一体化,即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课教师构成了一体。②教材一体化,即理论教材与实习课教材构成了一体。③教室一体化,即理论教室和实训室构成了一体。

按照试点教学反映的情况,①学员学习兴趣高,自学能力变强,理解电工中的概念深刻而具体;②教员讲课时间变长,但是教学效果好,教学兴趣浓,更快激发学员的思维;③实训室利用率合理,实训耗材更合理化。

虽然试点教学非常成功,但是也突显出一些问题,总结如下:①与其他专业的联系有所欠缺,导致学员虽然学到了但是目标不明确,学历教育中不用考虑这方面,但是对于职业教育来讲,如何应用所学知识才是每一科目的最终目的。②实训围绕理论,但有些项目的实训过于简单,应该考虑用软件模拟试验,节省课程整体用时。

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下一步研究如何改进。

3 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改进

3.1 实训重点内容的确定

电工基础里的内容是很多电相关专业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建好电力工作人员自身的高楼大厦。学以致用是职业教育的关键,也是电工基础的教学一体化实施的重要目标之一。为了达到这一点,需要明确实训科目,明确重点的方向。经过一番教学试点与考虑,下面列举以下科目:

①电力系统。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R-L-C科目模块的试验,是未来学员掌握电力系统中的电力网参数及等值电路方面知识的基础,以及系统振荡等方面的原理。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介绍其对后续科目的影响。

②电力营销计量。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P-U-I-R科目、单相-三相、三个重要三角形模块实验,是电力营销专业计量方面的重点。基于此,在教这组实验时,应将计量知识提前介绍与讲解。

3.2 相关软件教学融入教学一体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教学中,不仅让学员手动实验,更应该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加入相关实验软件的学习,为未来学员在各自岗位中的创新能力加砝码。下面推荐一下实验教学软件。

①Proteus软件介绍。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版的EDA工具软件。它不仅具有其它EDA工具软件的仿真功能,还能仿真单片机及器件。

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该款软件能够清晰仿真简单电路的实验,不仅能得到相关定律,而且能模仿一些器件的反应时间、充放电等时间,如图3-1电容器隔直通交实验,图3-2电容器直流时,图3-3电容器交流时所示。

②MATLAB软件介绍。MATLAB中的Simulink提供了动态系统建模、分析和仿真的交互环境,能够实现交互建模、交互仿真,并允许用户扩展仿真环境等功能。Sim PowerSystems是Simulink的一个专用模块集。该模块集包含电气网络中常见的元器件和设备,以直观易用的图形方式对电气系统进行模型描述。模型可与其它Simulink模块相连接,进行一体化的系统级动态分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中,一般用SimPowerSystems仿真三相交流电为电源的一些简单对称电路与不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后续研究生阶段的电力系统仿真也多数用Simulink来做仿真,这样既能做出实训室内不能演示的非对称电路的试验而且调动学员探索知识的热情。图3-4 Simulink中有关电力系统的模块集示意图。

另外也可以用MATLAB中的MATPOWER, MATPOWER能用其本身提供的电力系统模型进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不仅方便简单,而且快速精准。

对电力市场环境下的最优潮流,MATPOWER能计算出满足经济性与安全性的结果。电力市场下的最优潮流(Optimal Power Flow,OPF)是进行现代电力系统经济调度的重要依据之一,OPF以数学优化理论和潮流方程为基础,把电力系统经济调度和潮流计算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目前,电力市场环境下最优潮流的模型越来越复杂,任何形式的目标函数,都可以包含表示电压、电流、功率限制的约束条件。在约束众多的情况下,最优潮流都能将它们整合到统一价值标准下进行协调。这样宏观上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员深刻了解电力营销概念。

3.3 小结

综上所述,从两方面改进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综合MATLAB、Proteus的一些教学仿真功能与电力系统、电力营销计量专业知识,将能满足仿真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需求。

比如在电工基础简单的系统振荡、短线、短路等故障,

MATPOWER能计算出相应潮流结果,让学员深刻认识到电力系统的宏观性与重要性

4 总结

电工基础课程实现一体化教学,就是整理融会教学环节,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单独制定教学计划与大纲,构建职业能力整体培养目标体系。本文重点讨论了电工基础教学一体化需要改进的地方并提出了解决方案,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继续深化教学一体化。

参 考 文 献

[1] 河南省电力公司组编.电工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第3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技工院校 电工基础 课程改革

《电工基础》课程是技工院校,电类专业、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备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电路分析计算的基本方法及进行实验的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为进一步研究电路做好理论铺垫。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我校结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主体思想,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在强化《电工基础》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通过对《电工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学设计的创新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一定效果,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结合《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实际,就课程改革谈一些个人体会。

一、课程改革必要性

《电工基础》的教学任务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掌握交、直流电路和电磁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同时通过实验,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打下基础。目前《电工基础》教材的版本很多,但从内容上看差别不大,教学内容仍然是在“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重点”的旧观念指导下,偏重于理论和知识的传授。《电工基础》课程本身具有概念多,计算多的特点,特别是计算在现在的教学内容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使学生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复杂计算,忽视了计算的目的是为了与运用相结合,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数学和中学物理较差的同学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实践教学中学生普遍反应电工基础较为难学。

在教学方法上,课堂讲授法仍是电工基础的主要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固然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着弊端。从教学手段来看,过于单一,从书本到书本,所采用的是教师讲、学生记的“填鸭型”教学模式,偏重于对概念、理论知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而脱离实际应用。从学生的学习情况看,不少学生仍习惯于中学时代思维与学习方法,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公式,为应付考试而学,结果是考完就忘了,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养成了依赖老师的心理和惰性,这样的学生很难有创新能力。因此,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和积极的研究者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课程内容改革

(一)分析学生形势

从生源上看,技工院校学生多是在中学时学习表现一般的学生,甚至是后劲生,有些已经开始厌弃学习;有些学生接受父母的教育、管束较少,自由懒散喜欢攀比经济宽裕,学习的劲头不足。这是教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应该把将其分析透彻才能搞好职业教育。

《电工基础》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课程。课程对学物理、数学有一定的要求。多年来,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理论时总不如学习中的实训积极性高。在学生就业以及后续发展上,教师既要搞好学生有兴趣的实践实训,又要提升学生的课程理论学习;既要把握学生的整体趋势,又要分析个别学生在这门课程上的个性差异。

(二)优化教学内容

《电工基础》是电类专业基础学科,结合我校课程体系合理地安排本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次序对于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几年教学过程中,主要突出握框架式的教学结构,优化教学内容,教会学生整体把握课程,使知识点形象直观、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我校使用的《电工基础》教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础概述和基本定律、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的分析、三相交流电路、耦合电路、周期性非正弦电路、铁心线圈、电路的过渡过程及相关的实验等。根据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可以把《电工基础》这门课主要分为直流部分和交流部分。直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直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混联等直流电路的分析及电容器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交流部分含电阻、线圈和电容器在交流电路中的性质,串并联交流电路的分析,磁场和电磁感应现象及线圈在电路中的暂态过程,变压器和周期性非正弦电路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一套《电工基础》的学习框架,再与老师的进行对比,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比常规学习方式更有效果,效率更高,概念更加清晰,做题时很少犯概念性的错误。学生通过总结,很快地掌握了这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模式改革

(一)传统模式缺陷

1、以教师为中心。夸大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采用“讲授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体,把学生作为客体,维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不能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学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技能和才干。这样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造成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忽略了教学的双边互动关系,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以课堂为中心。夸大了“教室”和“45分钟”的空间与时间的作用,忽视了课堂外的教育功能。把45分钟的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场地和时间,常常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教师上课期间通常高密度地讲解,很少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也很少有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机会,容易造成课堂上缺少活力,学生学习枯燥无味的现象,容易造成教学脱离实际,特别是脱离当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革命。

3、以课本为中心。夸大了课本的功用, 忽视了知识的本质和实际应用价值。教师讲课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考试也以“课本”为依据,课本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这就容易导致把掌握课本知识的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惟一尺度,造成以成绩论成败的“一刀切”现象。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经常被忽视,学生的潜能难以挖掘,个性与优点难发挥。学生容易陷入机械的记忆课本知识的“泥潭”,不能或者很少开动脑筋运用所需知识灵活的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教条化、静态化。采用传授式教学,容易造成多种不良表现,如重灌输轻启发,重记忆轻思维,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研究轻学生情感培养等,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教学质量很难大力提高。

(二)现代教学模式

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课程需要,我们倡导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1.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本课程实践性很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从分析学生特点入手确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场地,例如:如日光灯的安装、调试等,都可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在实验室独立操作。演示和实物教学,可结合实验课进行,经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得出结论,记忆深刻、理解透彻。由此可见,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并同步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锻炼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2.采用多方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动感性强的特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如: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旋转磁场,单相、三相交流电动势的产生等采用演示教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们都带着好奇心,头脑中不断产生一连串的问号,教师边演示、边提问、边解答。便于学生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教师转变角色,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3.采用开放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将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交给学生,由学生按照实际过程进行工作。例如:在讲解集串联谐振电路时,教师简单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讨论实施方案,去图书馆、阅览室查阅有关资料,确定实际电路,用元器件连接电路,调试电路,最后写出详细的报告及心得体会。这种教学方式给学生创造了实际工作环境,建立了实际工作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

4.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注意学生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是很重要的手段,例如:如在电阻的串联电路这节课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目标:电阻的串联电路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来证明这些特点?串联电路有那些典型应用?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找出疑点、难点,最后经过演示实验或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本节中哪些是重点内容,对有关知识深入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自学的习惯,掌握自学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

总之,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知识型与技能型复合的人才,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型人才,还担负着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在目前传统的课程模式仍没有根本改变,课程内容与职业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依然存在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在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在更新职教观念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努力开拓,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出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二十一世纪的职业人。

参考文献:

[1] 吴小芳.《电工基础》 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4 年第三版

[2] 楼晓春. 谈谈《电工基础》的教学方法[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02)

[3] 高娟,李峰. 《电工学》课程高职教学改革探析[J].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03)

第4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工程应用

1.引言

《数字电子技术》是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1]。随着数字电子技术、数字系统的高速发展,以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和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为代表的大规模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LogicDevice,PLD)的广泛应用,使传统“板上数字系统”被“片上数字系统”替代[2]。为适应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了改革,在教材内容的安排和例题选用上,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2.教材改革的基本思路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处理数字电子技术的经典内容与现代内容、传统分析设计方法与现代分析设计方法之间的关系,是教材内容改革的重点。教材以“基础知识器件原理器件应用器件仿真系统构建系统仿真”为主线,构建数字系统的知识框架。在教材内容组织上,将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有关知识融为一体,系统介绍数字电子技术与数字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写上,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采用案例式或项目式编写思路,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把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作为主要方向,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既强调理论基础,又突出应用性。对于集成电路注重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介绍,增加EDA(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技术基础知识[3],利用Multisim软件对部分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并介绍VHDL语言、QuartusⅡ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利用VHDL语言设计部分数字电路,利用QuartusⅡ软件进行仿真分析,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需要。

3.教材的主要特点

3.1教材内容组织

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电气信息类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对《数字电子技术》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将教材内容分为十章[4]。第一章介绍逻辑代数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各种数制、常用的编码规则、逻辑代数的基本定理、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和化简方法等。第二章介绍EDA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Multisim、VHDL语言、QuartusⅡ的基础知识。第三章介绍分立门电路、集成门电路和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特点,并介绍利用VHDL语言设计门电路的方法。第四章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基础知识,然后讲解组合逻辑电路的应用,最后利用Multi-sim对组合逻辑电路进行功能仿真和设计分析,并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五章介绍各种触发器的功能和应用,并利用Multisim对触发器进行功能仿真,介绍触发器的VHDL语言设计方法。第六章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介绍常用时序逻辑电路的功能和应用,并分别利用VHDL语言和Multisim进行功能描述和仿真。第七章介绍脉冲波形的产生与整形电路,重点介绍集成电路的应用。第八章介绍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和应用。第九章介绍A/D转换和D/A转换的工作原理和主要技术指标,对集成DAC和ADC的基础知识及应用进行简单介绍,并利用Multisim对基本转换电路进行功能仿真。第十章介绍数字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3个实例介绍数字系统的不同设计方法。

3.2强调基础理论

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已逐渐渗透到各个行业,《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作为高校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走向数字化时代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某些高校相关专业的考研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编写强调《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将逻辑代数基础、组合逻辑电路分析与设计、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等基础知识作为教材核心内容,并结合部分高校相关专业《数字电子技术》研究生考试大纲的要求,增加部分教学内容。例如,在第六章“时序逻辑电路”中增加利用观察法和隐含表法进行状态化简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传统设计方法。在教材内容编排上,反复训练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第四章“组合逻辑电路”首先介绍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和设计方法,然后介绍常用集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和应用,其中译码器、数值比较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分析方法进行阐述,编码器、数据选择器、加法器按照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方法阐述,使教材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适用于学生自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3突出实践应用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注重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需要,强调具体操作过程中学习理论基础,将知识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整本教材,突出教材知识的实践应用性。在介绍集成电路时,删除集成电路内部电路的分析,强调集成电路的逻辑功能和使用方法[5],例如,介绍555定时器时,在简单介绍555定时器的电路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以“触摸式定时控制开关电路”、“双音门铃电路”等应用电路介绍555定时器的使用方法。在第九章“数/模和模/数转换器”中,以DAC0808、DAC0832、AD7543为例介绍常用集成数/模转换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分别给出DAC0832、AD7543与单片机AT89C51的接口电路,既加强与后续课程单片机、微机原理等的联系[6],又突出教材内容的应用性。

3.4增加EDA技术知识

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DesignAutomation)的缩写,是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辅助测试(CAT)和计算机辅助工程(CAE)的概念发展而来的。教材第二章EDA技术基础知识介绍了Multisim和QuartusⅡ两种EDA工具的操作界面和使用方法,并介绍了VHDL语言的基本结构、数据对象、数据结构、操作符和基本语句结构,使学生借助EDA工具进行电路分析和设计。教材给出了74LS138、74LS153、74LS194、74LS160等常用集成电路的Multisim仿真电路和VHDL描述方法,并在第十章“数字系统设计”中,以“计数报警器”、“简易交通灯控制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为例,结合Multisim和QuartusⅡ软件,详细介绍简单数字系统的设计过程,丰富教材内容。

4.结语

《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必将对教材内容产生深刻影响。本教材于2012年10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21世纪全国本科院校电气信息类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出版,2013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教材经过3年多的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收集了各方面建议和意见。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进一步改革。

参考文献:

[1]陆冰,魏芸,闾燕,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2013,35(4):46-47.

[2]宁改娣,杜亚利.教材:《数字电子技术》教材改革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2(8):98-99.

[3]黎艺华,谢兰清.高职数字电子技术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131-132.

[4]秦长海,张天鹏,翟亚芳.数字电子技术[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5]王国新,张桂凤,宋婀娜.“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12):73-74.

第5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工基础; 复习方法; 系统性; 综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1-150-001

《电工基础》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中较难掌握的一门课。近几年来,普通高校高职对口招生考试中,机电专业和机械专业综合卷机械基础部分占分比例较大,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学生复习时常常难以把握,考试成绩不理想。结合教学实践,本人积累了一定的复习经验,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一、踏踏实实做好基础知识复习

不会走就想让他们跑,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提升学生的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我们很多老师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训练时,用到的好多基础知识点,学生根本就没记下,他们没记下又怎么对这些知识进行运用呢?分析历年高考题,涉及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比例在80%以上,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所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第一轮的复习时,教师可以适当的把进度放慢一点,教师应帮助学生对每章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列出一个复习框架,让学生对照复习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督促学生该记的记,该背的背,有些知识是必须要死记硬背拿下的。例如电工基础涉及到的计算公式以及定律等,我们就必须死记硬背下来,遇到题时直接拿来做就可以了。然而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惰性比较强,光靠他们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利用课堂,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抽查。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适当的配合一些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以选择,填空,判断,计算为主,加强对基础题的训练,强化学生记忆。要是第一轮复习做好了,教师和学生后边的工作就相对好做一些。

二、注重知识系统性和可提升性

第一阶段的复习结束后,书本上的各部分基础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处于孤立,无序的状态,必须进行系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结构体系。例如第六章电磁感应的现象,感应电流的方向,感应电流的原因――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的两种特殊现象――自感、互感,电磁感应的应用――涡流、磁屏蔽。第八章正弦交流电路的纯电阻电路,纯电容电路,纯电感电路,组合成: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电路;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电路,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电路。这样我们就将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整体,达到了知识的系统性,使学生能灵活应用。这一阶段的习题练习主要是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题的能力。练习题的难度要逐渐增加,教师精选练习题目,力求做到精讲精练,举一反三,避免题海战术。例如我们在讲直流电路时,可以先找典型的简单直流电路的例题进行讲解,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复杂的直流电路,通过各种题型的练习,使学生由浅入深,有简入难。这样系统的复习,既能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掌握知识点,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综合性复习

在模拟考试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对综合题望而生畏,综合题得分率比较低,很多学生一看到综合题就不知道如何入手,究其原因还是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平时练的太少。所以我们想提高成绩,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练习。这一阶段的复习主要是对《电工基础》全部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把各章的知识连接起来,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把各部分知识进行综合,同时复习的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每道例题要能涉及到多个知识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要充分体现交叉、渗透、综合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典型例题时,阶梯思路要清晰,解题步骤要合理。练习题也要体现综合性,通过解此类题能获得具有代表性的解题思路、方法、步骤和技巧。

四、提高复习效率

要突出复习效率,切记不要贪多求全,该减的减,该删的删,不搞“难,偏,深”。通过指导学生的规范化训练,如理清思路、规范书写、认真审题等提高成绩,把平日学习中遇到的好题和易错题认真地整理下来,建立起笔记本,作为以后时时关注的知识重点。对于平时各种考试测验,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认认真真审题,工工整整书写,有条不紊思考。另外还要注重复习反馈,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老师应注重学生信息的反馈,通过平日复习反馈的信息,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盲点,通过定期考试反馈的信息,补充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漏洞。要求学生建立错题集,教师设立问题档案,使教与学的双方通过一次次的查漏补缺,完善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成绩。

总之,对口单招升学考试复习很复杂,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学生考试的成败,一定要引起重视。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搞好单招复习工作,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参考文献:

[1]金生.规训与教化[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64

[2]周绍敏.电工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6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电工基础;教育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298-01

在中专教育中电工基础这一门课程是很重要的,并且学习电工基础这一门课程不是那么容易的。电工基础不仅仅是只有理论的知识,手工操作对于这一门课程也是非常重要的。电工基础是学习电工电子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对于学习对应专业具有铺垫的作用,因此,对于电工基础教育模式的问题必须重视,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

1.电工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电工基础这一学科,需要的并不全是电的知识,还需要有数学、物理等有关的知识来为学习电工基础打基础,只有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够很好的学习电工基础这一学科。但是由于中专的招生的学生大都是初中学习不好的学生,这就导致了中专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的掌握不是很扎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老师所讲的知识总是一知半解,不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的重点在那里,这就使得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慢慢的下降,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就为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苦难。还有一部分学生上中专学校是被父母逼着来的,本身就对学习失去了学习兴趣。并且中专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够很好的约束自己,对于初中养成的坏习惯不能够很好的改正。

1.2 教学方法陈旧,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的发展,作为新世纪的青年早已不在是以往的乖乖学生了,对于陈旧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不在适用于这些新世纪的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一味的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脑子里,老式的板书,大量的习题,做不完的试卷,虽然能将知识强行的塞入到学生的记忆力,但是,对于知识不会灵活的使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没有用,在学生毕业找工作时,考官不会给一道原题让你做。并且电工基础对学生的要求不是死记硬背,大多是要对知识进行理解,内容很抽象,需要自己去揣摩。

1.3 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在电工基础这一学科中的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是同等重要的,在学习理论知识时,中专学生对于知识还不能够完全的理解,这就需要通过实践课程来验证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并且能够很好的掌握到的理论知识,这对于中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技术是很好的锻炼。但是,在很多的中专学校对于实践不是很重视,只对学生开设理论课,对学生传授理论知识,而对学生的实践根本就没有涉及到。这就好比是"纸上谈兵",空有理论知识,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使得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严重脱节,最终导致中专学校的教学质量。

1.4 考核方式与能力培养目标不适应。现如今,电工基础的考核方式还是采用的还是以往的闭卷笔试的方式。考核的内容每年都是大同小异,纯粹是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常常会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死记硬背,根本就不去理解理论知识,这纯属在考核学生们的记忆力。这对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完全不一致,对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完全考核不出来,这就严重影响到中专院校的教学质量。

2.电工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

2.1 整合传统课程的体系、内容、结构,采用技能教学。为了使得中专院校中的电工基础教学内容符合现代的教学对象,我们必须对其进行整合,通过各种教材的比较,得到的结果是项目课程是对电工基础整合的最佳选择。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安排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实践的课程被称之为项目课程。这就完全打破了原来课本的理论知识的顺序,是以这一项目为中心,需要的理论知识来授课,并且通过动手操作实践来验证理论,加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除此之外,项目课程还可以有效的通过动手操作实践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且积极的寻找问题的所在原因,这就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中专教学质量的目的。

2.2 采用"启发式"教学。为了更好的的教授学生知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在是以往的"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学中的主体,有以往的老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书转变为主导的"启发式"教育方式,"启发式"教育方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这种方式不再是有教师把知识总结好交给学生,而是教师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重点知识,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使学生在课堂上多多的讨论,可以使得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方面更加深刻。

2.3 改革考核方式,要以技能培养为中心。为了能够使中专院校能够培养出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就必须把好考核这一关。要是考核能够真正的考核到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将考核分为三部分:(1)平时考核。平时考核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一个监督,使学生在听课时能够认真的听讲。(2)制作水平考核。制作水平考核是对学生结课时的一个检验。(3)操作能力考核。操作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在实践课时的实践成果。

3.结束语

为了我国的发展,各个院校都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中专院校也不例外。因此,中专院校的电工基础的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必然结果,根据电工基础这一学科的特点,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学到真正的知识,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肖看,尹仕,严国萍.创新型电工电子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4)

第7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物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130-02

一、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教学的现状

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的重要性来自物理学的广泛影响力,其从知识价值和方法意义两个层面促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全面培养。在知识层面,物理学是职业教育理工科多种专业多门专业课及其对应岗位群要求的职业技能的理论基础,学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才能正常学习。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常常必须运用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才能正确表述,学生必须具有相应的物理学知识才能有效解读,从而能够在知其原理的状态下按指令完成典型工作任务,与此不同的是由于缺乏基础知识而只能在“完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下按指令行动。在方法层面,物理学方法的基石和精髓是:敬畏实验,诚实对待实验;尊重事实,物理规律从实验事实抽取又还要回到实验事实中去检验,绝不容许有意歪曲事实。因此,物理学的科学训练不但启发学生求知的智慧,且同时给予学生诚实敬业和社会责任感的品质熏陶,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以诚实敬业和社会责任感为重点的职业道德。如上所述说明,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对技能型人才全面提高职业素养的积极意义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然而,当前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现状堪忧,有两个偏向,实质都是对其定位缺乏应有的认识。一个偏向是物理课程被认为可有可无,学生冷漠对待,教师也觉得没什么可教,课时一再被压缩,甚至整个课程被取消。另一个偏向是仍然固守“学科本位”,过去怎么“教”现在照样“教”,普通教育学校怎么“教”,职业教育学校搬来照样“教”,即把职业教育的物理课教成普通教育物理课的“降级版”,这一种偏向的特点是对职业教育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不作为,实质也是将其定位为可有可无,结果教学与专业脱节、与职业技能训练脱节,有的甚至不做实验,整个过程学生学来索然无味。

二、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和模式选择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引导下,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这是职业教育各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改革最根本的策略,一就是要把准这个大方向,理解它的依据,明确它的要求,清楚整个教学设计要突出什么、教学过程要体现什么;二是要明确本门课程的角色定位,结合其所能发挥的功能,优选合理的实施方案。需要注意:

其一,这里所指实践和实践能力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指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群的生产实践和完成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所指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同样有特定的内涵,主要指培养学生发展的能力,即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创新能力,包括为适应市场对技能需求的变化而实现自身技能迁移的能力。职业性主要指学生校内学习与未来工作的一致性,这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根本的标志性要求。与之对照,一种教学设计如果深受脱离实际和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则可能对这些概念作出片面的错误解读,例如把学生用笔在纸上解答纯粹从公式到公式、从概念到概念的应试练习题就叫作“动手动脑”的“实践”,等等。

其二,职业教育理工科物理课程是专业基础课,一个专业可能有不止一门专业基础课,职业教育理工科有多个专业,因此专业基础课总的门数不少;语文、数学、外语是所有专业都需要的工具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工具性基础课都不会单独达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要求,这是它们同为基础课的共同点。例如,物理课就是这样,一个物理课程学习优秀的学生如没有受过专业课的实训而被指令去完成一个典型工作任务――某处厂房的电路安装,其所安装的电路连接原理可能完全正确,但不符合安装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可能留下隐患,酿成大祸。“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等,这些都不是物理课的内容,而是特定专业课的内容。由此一例,就可以说明基础课与专业课必须融合,才能促成整个课程体系达到教学的职业性要求,使“学生校内学习与未来工作的一致性”得到体现。显然,融合有两条可供选择的路径,由此决定基础课教学改革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把专业课的元素融合到基础课,即从专业课的各个项目、各个典型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素材,作为基础课重点知识的应用实例融合到基础课,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专业需要调整基础课的内容,突出与专业关系紧密的内容,删减与专业关系不大的内容,落实基础课的职业性特征;二是把基础课融合到专业课,即把基础课各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对口融合到专业课相应的各个项目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落实基础课职业性特征的同时加强专业课的理论基础。基础课和专业课融合的教学改革两个可供选择的模式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按图1的模式,该门基础课保留单独开设;按图2的模式意味该门基础课合并到专业课,不再单独开设。对工具性基础课,宜选择按图1的模式把专业课的元素融合到基础课,依此选择,首先应该调整各专业的工具性基础课教材,例如可以设想按一定比例把专业文献编为语文课文,把该专业的英文工程图纸编为英语课文等举措。对物理等专业基础课,则宜选择图2的模式,把基础课各个单元重点知识对口融合到专业课相应的各个项目、各个典型工作任务。

三、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的教学改革探索

为适应如上所述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职业教育基础课不仅要发挥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更要在整个过程对全面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发挥重要作用。基础课各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都应该在这“两个作用”定位的基础上,结合本门课程特点具体设计。物理课教学改革是基础课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电类专业结合物理课程特点,发挥“两个作用”的思路,将物理课融合到专业课的改革,取得较好效果,这一项改革的具体设计有两个要点:一是对教学内容作了较大调整;二是使基础课的实验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的职业技能训练统一起来。

例如,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将物理学中电磁学理论知识的重点内容融合到“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两门先导专业课实践性的内容;将电磁学电重点实验融合到“电工、电子实训”、“电气控制项目实训”和“电工上岗证考证培训”等突出培养能力的专业课,结果深受欢迎。学生在学习中不但能掌握物理学中电磁学的重点知识,也掌握了专业课所要求实践性的系统知识,初步形成对实用交直流电路进行分析和计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相关典型工作任务的工艺流程、操作规范、质量标准能从原理上认识,对电路设计、电机与拖动基、自动控制技术基础等后续专业课产生浓厚兴趣,树立学习信心。学生还表现出电工电子技术职业技能的基本功扎实,熟悉常用仪表仪器如交直流电压表、电流表、交直流稳压器、电阻箱、电桥、万用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的使用。我院土建类和机械类专业把物理学中力学的重点内容融合到专业课;家电类专业把物理学中热学的重点内容融合到空调与电冰箱的原理和维修等专业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把物理学融合到不同专业的专业课时,融合的物理学重点内容不同,具体设计不同,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思路相同,落实教学过程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的目标指向相同。

基础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因此也必须把基础课教学改革提高到这样的战略高度来看待。把物理学融合到专业课不是轻视这一门基础课,更不是取消这一门基础课,而是要以它和专业课的融合为载体,革除不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学科本位的积弊,在彼此融合的良性发展中创造“1加1大于2”的效益。

四、物理课程与专业课程融合对教师的挑战

物理课与专业课融合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明确方向、规划设计、试验评估到实施,需要物理教师、专业教师、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良好合作,这首先是对团队合作精神的挑战。物理教师应端正态度,提高认识,消除完全不必要的失落感,积极参加合作,为物理教学适应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开拓创新。专业课教师同样要端正态度,既要明确把物理课融合到专业课对加强本门专业课的积极意义,更要看到整体而言推进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合理融合,对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全局的战略意义,从而把这一项改革视为使命、责任,消除认为这一项工作对自己是“多余负担”的错误认识。校企合作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是这一项合作不可缺少的加盟力量,他们参加这一项合作,是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对他们所发挥的作用,应该如何给予积极表彰和鼓励,这也是一个应该积极探讨以便创造良好合作机制的问题。

基础课与专业课合理融合同时是新形势下对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业务知识结构的挑战。对专业课教师,融合要求他们兼而具有深厚的基础学科知识,并能随着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而更新其基础学科知识,将更新的基础学科知识融合进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对基础课教师而言,显然,融合要求他们兼而熟悉专业课,有的基础课如物理,由于其与理工科多种专业课关系密切,教师可以经过培训而跨越基础课和专业课界线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柳燕君.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模式[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第8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一、中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中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要与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文件为指导思想,通过学校自身的改革和实践,来建立一个有着先进教学思想和优秀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建立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学目标在于重点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完善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中职《电工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精品课程《电工基础》的教师应该是一支有着先进教育理念的、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良好的知识结构以及优秀的实践能力的教师,所以中职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多学习多实习,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去进行学历考试和技能考试去提高。同时为教师搭建实践的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把教师送到企业去进修,提高实践能力,最后成为双师型教师。

(1)在教学内容上。教师注重对现有的教学大纲进行改革和完善,对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的重点进行重新的设计,教学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具体的实践能力上。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开展多层次和开放系的实践教学,整个设计要遵循从基础到综合,帮助学生从根本上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第9篇:电工基础知识重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效率;课程效率;知识面积;知识金字塔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044-02

近来在推行项目导向的电工电子一体化的实践小结中,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于高职院校的问题:实验效率低下。

此前在电工电子实验中发现,完成一个基本的电工电子学的实验,教师已经认定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而且将步骤与原理讲解的非常清楚了,但是学生因为是初步接触这些内容,仍然在实验中无法将各个步骤顺利地完成。教师随后忙于单组的演示,处理出现的错误,为了说明问题,又再次演示,而能影响的范围很小。整节电工实验课就在教师不断的重复演示中度过。在电工基础部分的实验中,像基尔霍夫定律与戴维南定理这样的实验完成困难。而初期的认识实验中,甚至不能完成像滑线变阻器的分压定理的验证。大家都已经对此习以为常。

现今的实验模式,不外教师先对实验综述,再讲原理,再讲步骤、做演示,最后学生动手,教师做指导。

效率低下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法是在实验中有效的使用多媒体课件指导,这个方式可以使这个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但是由此大而化之,其它的后续的实践课程,效率是否令人满意?还有其它的课程,是否具有足够的效率?答案是:没有。那么为什么?表面上效率低下的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引导,深层原因却与高校定位不正确有关。高职院校定位的不正确的问题容易被忽视,但这是根本问题。

再次观察实验过程,观察到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实验的无目的,二是教学引导的想当然的无目的。形成很差的实验效果。高职教师经常评论:学生素质越来越差,不愿意主动学习,不愿意提前预习。但解决问题的重点是高职教育定位。

学校定位与效率。

高职院校的定位做为一重要课题做过不少研究,有的很细致深入,典型的说法:“高职院校定位实际上是高职院校对自身理想的一种追求,同时也是社会公众的一种期盼。其实质就是找准高职院校在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前进过程中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以及自己在发展过程中的相应位置。高职院校定位一般包括理念、目标、层次、类型、学科、教学、布局、运作、管理、规模等方面,每个方面都有一定的选择范围与空间。这其中办学目标、类型、层次是定位的核心部分。[1]”

让我们换一个角度,从现象看本质:电工实验做为高职电或电相关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基础课,长期以来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说明整个高职课改在无目的的进行。

任何事务的发展都有因有果,任何事物的成长也都是由基础向上生长,没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植物无法长高,楼不能高立,同样,没有一个坚实的、方向正确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就无法达到一个让人满意的高度,同时也会使后期的学习变的困难和低效。

高职的课改是从哪个位置开始的?是从最容易入手的上层学科开始的,最容易入手,因为这部分的课程已经开始与实际应用对接,所以最容易从应用中提取实际的项目与问题,并形成课改成果。

当完成应用层课程的课改,再利用之前的课改方式进一步进行专业基础课的课改,并最终进行基础课课改,这是一个倒序的过程。倒序说明课改的无目的和功利性。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础没有变化,如何建造不同的上层?如果说之前改革在摸石头过河,那现在是到了理顺关系与思路的时候。

以电类专业为例,电类专业的知识结构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特征,作为底层的电工与电子技术课正如金字塔底层,一方面是整个知识结构的基础,另一方面具有最大的知识面积。这样说,是因为课程自身的特点:知识点多,而掌握知识点并联系起来应用,需要最长的时间。在这里知识点乘上学习时间就是知识面积。

电工与电子技术属于基础层,基础层的上方是专业基础知识,接近实际应用,通常是某个方向的应用分解,或者典型应用。有了稳固可靠的基础,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将会很快。这部分正如金字塔的中间层,时间与点构成的知识面积在减少。这部分也是应用层的基础。

知识面积的金字塔顶端是专业应用知识理论。这部分虽然最接近实用,但知识面积最小,在前两层的基础上,只需用很小时间,通过理论或是实际应用可以迅速掌握。

由金字塔底部基础向顶尖,方向正确,厚积薄发才是正常的发展模式。

现在的课程改革本末倒置,大都在顶部应用层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基础层,并造成后继课程的学习困难和效率低下。中间层与应用层学习效率低下的原因正是因基础层的薄弱造成。基础层薄弱的原因会有两个:

(1)电工课的学习始终没有真正被重视并提到一个合适的高度,或者没有进行有效的课改。

(2)高职院校定位不正确,或者方向不正确。

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基础应该是什么样的基础?仍以电工电子技术课为例,说到电工与电子技术课,大多想到的是各种电路基础理论与分析方法。难度大,学生没兴趣。教师花费大量时间而收效微。事实上现今电工与电子技术的课程与课改前的课程没有本质区别,通常是在原课程的基础上删减知识点和添加应用情境而成。但是课改前的课程安排就是现在大学的课程安排。定位上没有本质的变化,与课改前相比,只是知识点减小了。这样的课改,必定存在问题,因为这样一来高职课程与大学课程要求上就只有知识点多少的区别,而没有方向的区别。这不符合大学教育与高职教育的不同定位要求。

既是高职教育的基础,就应该从实践入手,大学的教育是理论引导实践,理论为中心;高职的教育则应是实践引导理论,以实践为中心。这样才有与不同定位的大学教育的不同方向的基础,也才可能做为了搭建符合高职方向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的基础。才不会继续误导学生:以为要成为螺丝,结果却成了钉子。

关系的理顺是当前课改的关键,完成基础部分的课改在当前就意味着完成了课改的一个阶断,而只有真正完成了当前基础部分的课改,新一轮的真正有效的自下而上的课改才能真正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