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绿色交通发展现状

第1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绿色壁垒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尤其是进入WTO后,我国的物流行业在经过合理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外国物流企业将进入我国市场,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这意味着未来的物流业将有一场激烈的竞争。我国物流业加紧发展绿色物流,是应对未来挑战和在竞争中占得先机的重要机遇。

一、绿色物流发展现状的国际比较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社会经济在二十一世纪里的大战略, 物流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企业物流包括企业从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到产品销售的全部活动,它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和逆向物流构成。绿色物流就是在闭环物流的各个环节包括运输、储藏、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废弃物处理等物流活动中,采用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绿色物流可以分为绿色供应物流、绿色生产物流、绿色销售物流以及绿色逆向物流,其中把绿色供应物流、绿色生产物流和绿色销售物流统称为绿色正向物流。下面我们对我国与发达国家绿色物流发展现状进行国际比较,以找出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受传统物流影响企业在生产上,只注重产品的功能、开发周期和成本,无视其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绿色产品设计、绿色材料选择和绿色生产工艺流程规划等理念并没有贯穿到整个生产环节。而消费者对绿色消费、绿色服务、绿色保障的追求还不够,消费者产生对社会环境的关切意识和自觉维护环境的意愿不强。我国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在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的还不是很多,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也不够清晰,物流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运作,各做各的规划,导致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浪费,也为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据统计,2006年上半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同比增长 3.7%,二氧化硫排放同比增长 4.2% ,主要与地方环保投入不足和过分加大重工业投资有关。另外,我们的物流技术与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材料的使用、机械化程度与先进性、信息化、网络化等。

2.美国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美国在其到2025年的《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的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EDI)、准时制生产(JIT)、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3.欧洲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代组织(FFE)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重点在于规划和兴建物流设施时,应该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要限制危害人类生态最烈的公路运输的发展,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运输)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对运输规划进行研究,积极开发和试验绿色包装材料等。

4.日本绿色物流发展现状

日本自1956年从美国全面引进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后,大力进行本国物流现代化建设。从一开始日本就没有忽视物流绿色化的重要意义,除了在传统的防止交通事故、抑制道路沿线的噪音和振动等问题方面加大政府部门的监管和控制作用外,还特别出台了一些实施绿色物流的具体目标值,如:货物的托盘使用率,货物在停留场所的滞留时间等,来减低物流对环境造成的负荷。另外,为解决地球的温室效应、大气污染等各种社会问题,日本政府与物流业界在控制污染排放方面,积极实施在干线运输方面推动模式转换(由汽车转向强化对环境负荷较小的铁路和海上运输)和干线共同运行系统的建构,在都市内的运送方面推动共同配送系统的建构以及节省能源行驶等。在2001年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中,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物流业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刚刚兴起,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在绿色物流的服务水平和研究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国际上先进技术国家在绿色物流的观念上、政策上以及技术上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物流观念淡薄。一方面,领导和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部分政府领导对物流的推进尚且放任自流。另一方面,经营者和消费者对域外物流绿色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为零。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但对于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未有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绿色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绿色物流的实施不仅是企业的事情,而且还必须从政府约束的角度,对现有的物流体制强化管理,构筑绿色物流建立与发展的框架,做好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建设。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在绿色物流的政策性引导上,制订了诸如控制污染发生源,限制交通量和控制交通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而且还从物流业发展的合理布局上为物流的绿色化铺平道路。

绿色物流技术落后。绿色物流的关键所在,不仅依赖物流绿色思想的建立,物流政策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而我们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我国的物流业还没有什么规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没有很好的规划,存在物流行业内部的无序发展和无序竞争状态,对环保造成很大的压力;在机械化方面,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和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用性、可降解性也存在巨大的差距;另外,在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环节上,绿色物流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实现物流系统的整体最优化和对环境的最低损害,将有利于我国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政策,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三、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

现在,世界上的一些大的物流公司已进入了中国,跨国物流企业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故必须要加快物流的绿色化建设,物流企业必须加快调整和整合,如若不然,就会失去竞争力,一旦国外在物流业的绿色化上设置准入壁垒,我国稚嫩的物流业就将遭受巨大打击。可以说,发展绿色物流是参与全球物流业竞争的重要基础。我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发展我国绿色物流。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树立现代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观念。当前,有的观点认为物流只要能适应生产和消费的要求,为其提供相适应的服务便尽职尽责。其实这只是物流运行的最基本要求,仅仅如此是不能满足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当代物流不仅要树立服务观念,更应自始至终贯穿绿色运作的理念。因为物流的良好服务,离不开高效节能和安全优质。没有绿色物流的建立和发展,生产和消费就难以有效衔接,全社会的 绿色革命和绿色经济就是一句空话。

2.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转型工作。物流绿色化归根结蒂就是物流企业营运的绿色化。对于企业来说,首先,要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废气排放、噪音和交通阻塞等,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件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包括转向铁路、海上和航空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柱之一。其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统一集货、统一送货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可以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第三,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鼓励企业绿色生产、绿色经营,鼓励铁路运输,构筑环保物流发展的框架。在我国物流业刚起步之初,做好物流企业的绿色规范和转型,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我国物流发展滞后,物流运行与绿色理念相悖无甚,除了与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有关外,也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才要求面广,层次高,亟需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有针对性地培养,才能为绿色物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绿色物流人才。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仕兄,钟苹.推进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主要对策[J]. 新世纪论丛,2006,3:56-58.

[2]毕功兵,王慧玲.国际物流[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20-125.

[3]李敬.多元化战略――论战略管理丛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96-102.

[4]周宁武.绿色物流发展战略探析[J].科技信息,2007,8:15-17.

on the Chinese Green Logistics Development

Ao Weiping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Business Studies)

第2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流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生态环境状况对物流发展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只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物流发展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符合自身发展的规律。因此发展绿色物流是物流事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绿色物流的发展需要从企业经营战略、政府政策层次、供应链管理等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才能制定符合绿色物流管理的措施和策略,才能实现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第3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一、现代物流发展状况

    现代物流的产生和发展给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物流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各种用户的需要。实现了服务、信息、物质从生产到销售流动,对服务、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保护管理产生了重要作用,为各项事业低成本、高效的运转奠定了基础,物流管理可以有效实现物质、信息、服务的实施、计划和控制。物流活动主要包括仓储、运输、配送、装卸、包装等,在此基础上需要信息活动的调控,物流活动需要信息活动的支持,只有保持信息的通畅,才能保证各种物流活动协调向前推动,才能从根本上节约物流活动环节成本,为实现物流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现代物流管理的范围广、环节多、周期长。从原材料的采购环节开始,对生产全过程提供物流支持,最终实现对营销活动的协调和控制,只有对全过程中进行动态跟踪和管理,才能保持整个链条处于一个系统范围内。物流管理不仅需要对各种实物进行规划和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实物产生的各种信息进行控制管理。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有了很大的变化,现代物流已经对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也是企业经营生产全过程获取更多收益的重要保证。

    现代物流的产生与时展背景有着紧密的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现代物流越发达,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只有发展好现代物流业才能保证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发展。现代物流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丰厚的利润,因此现代物流被称为是“第三利润源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交换、物质交换、服务交换越来越频繁,对现代物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只有全面提升现代物流水平,才能全面带动经济的发展。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对现代物流的发展非常重视,实现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强,因此现代物流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企业、政府、研究机构研究的重点。物流活动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从一定程度上说物流活动是经济活动的基础,只有保持物流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活动的可持续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经济的发展对物流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同样要求物流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经济、物流的发展,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越来越频繁的物流活动和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越来越大,主要表现为资源浪费、噪音污染、废气污染、废弃物增加、交通堵塞等。此现状与全球所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不对称的。因此,只有对绿色物流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制定好现代物流管理的政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物流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物流活动与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产生紧密的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只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三者的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三方利益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流活动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管理,只有从根本上处理好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物流对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力量,物流活动得到很好的发展的同时,必然带动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总量增加又反作用于物流活动,导致物流活动更加平凡,产生的经济效应更加明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方式需要改革。只有改革才能更好的促进经济发展,很多物流策略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需要。只有转变物流活动发展方式,才能更好发挥自身的力量,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现代物流对生态环境的依赖程度是很强烈的,所以对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公路货车运输的频繁,导致能源消耗过多,对城市会产生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交通的频繁性对城市交通产生很大的压力;物流商品包装的豪华性和一次性,另外,使用的材料具有污染性,导致垃圾增加、资源浪费加重,所以对环境会产生严重的污染。当前很多商品采取分散性加工流动模式,资源很难得到很好的利用,能源消耗相对较大,流通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边角料很难得到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环境污染。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社会各方面形成合力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物流对推动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文明的程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越来越高,经济发展必须以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为基础,因此维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重大课题,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已成为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任何事业的发展都不能牺牲下一带的环境和资源,只有按照发展的规律才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达到社会各项事业长期稳定协调发展,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积极有效的保护措施才能保证各项事业稳步推进,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分析,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物流管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只有按照绿色物流管理的模式发展,才能实现物流管理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证商品的流通、生产和消费对未来的商品流通、生产和消费不产生影响,才能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现代物流管理活动必须要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出发点,只有改变物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单向关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物流对环境的影响。当前只有建立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才能保证物流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现代物流系统从根本上说必须是符合消费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健康系统,才能保证经济环境与经济效益共生的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绿色物流的模型。绿色物流必须以降低环境污染为基础。只有把资源消耗的减少为根本目标,才能更好的把现代物流技术运用到物流管理中,现代物流管理必须从储存、包装、运输、装卸、加工等环节进行展开,才能实现绿色物流和专业物流的目标。绿色物流贯穿于整个物流环节的始终。只有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进行约束,才能保证物流环节实施的规范性,才能实现物流管理的协调性,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绿色物流与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有着直接的关系,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都和节约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两个角度对物流进行管理,才能保证实现绿色物流管理,才能保证物流事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绿色物流发展的策略

第4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1.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绿色交通

    城市交通的发展在满足人们交通需求的同时,城市交通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交通拥挤、慢性公路堵塞及红绿灯所造成的交通事故增加及出行时间消耗增大,噪声、振动、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能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多,道路建设的不合理影响土地布局的合理性,路网可靠性降低,社会成本增加等问题。虽然在汽车环保及公路利用方面采取了各项措施,但随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上升,这些问题将会继续恶化,并由此引发更严重的交通拥挤。可见,解决交通问题不再是单一的解决人们交通的需求,而应从系统的解决与之相关的所有问题。

    “绿色交通”的提出,使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得到最好的诠释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由目前单中心同心园模式向多中心的轴线模式发展。

    绿色交通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实践目标。简言之,“绿色交通”是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减少个人交通车辆的使用,以降低交通拥挤,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社会公平、节省能源、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强调的是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以减少个人交通工具之使用为手段。

    Chris Bradshaw于1994年提出绿色交通体系(Green Transportation Hierarehy),其论点是绿色交通工具之优先级依次为步行、自行车、公共运输工具、共乘车,最后是单人驾驶的私人车。

    可见,“绿色交通”的理念和目标正是交通规划师们的追求,是新世纪城市交通的主导方向,也是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世界各国在发展城市交通的战略问题上,已达成共识: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形成运量大、速度快、能耗低、污染少、安全可靠性强的现代化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如在斯特拉斯堡市号称“绿色大蟒蛇”的轻轨交通,已成为欧洲绿色交通的典范。因此有人提出轨道交通是对环境友好的“绿色交通”。

    2.城市轨道交通规划现状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方兴未艾,尤其是在我国经历了长期城市交通问题的困扰,体尝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地下铁道建成后的种种效益之后,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着手轨道交通规划。但在规划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不能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理念,不能适应新世纪城市交通的发展。

    1)路网规划现状

    综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的路网规划不难发现,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较少的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或仅在评价系统中有些环境指标,而在“绿色交通”理念指导下,应该在规划一开始就将资源、环境的约束纳入其中;其次路线确定上主要采取定性方法,在整个规划过程中,除客流预测时用到定量技术外,在线路确定上规划者大多依据城市普通道路规划的经验和感性认识进行轨道定线,随时间推移再由新的主客流方向形成新的路线,这样形成的路网零乱,缺乏系统性;最后一点是缺乏市郊轨道的规划,随着城市化进程,市郊轨道势在必行,国外大城市已开始规划市郊轨道,如日本的东京等,为此我国的轨道交通应在规划一开始统筹考虑市区和市郊轨道,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线网评价现状

    首先,指标权重的确定缺乏依据,评价指标数目繁多,指标的权重没有统一的依据,势必造成一定的偏差,再由于误差的累计,可能产生不合理的结果;第二,评价的指标虽然很多,但有些指标之间相互关联,如广州市快速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指标体系中,公交平均出行时间与平均出行车速相关;第三,指标的定性分析缺乏客观性,轨道线网的评价指标,有些指标如促进合理的土地开发,提高劳动生产率等难以量化,规划者在分析时融入本人的主观意识,势必会降低它的科学性;第四,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往往缺乏对轨道交通的“绿色性”评价,没有纳入人的舒适度、安全度、环境、噪声、振动、大气的污染等,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规划思想。

    可见,目前国内的轨道交通规划并不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更没有完整的反映“绿色交通”的理念。

    3.新世纪轨道交通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根据“绿色交通”的要求,新世纪的交通不再是满足单一的交通需求为目标,而应是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充分地考虑资源、环境的约束,能够完整的解决交通问题,即解决交通拥挤、减少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引导城市的发展。针对目前轨道交通路网规划的现状,综合剖析世界四大都市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轨道交通及交通结构,在进行轨道交通路网规划时除了满足传统的道路交通路网规划的原则外,还应遵循下列原则:

    1)适应城市总体规划,超前城市总体规划 在结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时,应充分认识到轨道交通设施的建立,将吸引更多的交通需求,形成新的人口密集区,新的交通走廊。

    2)线网布局走向与城市发展方向相协调 轨道交通不但应解决交通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城市的发展,以之作为城市发展的骨干和主体,引导城市的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发展规模较大或未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城市,这一点尤为重要。

    3)考虑轨道交通对环境的影响 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将带来新的环境问题,如噪声、振动等,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

    4)特别注意的是尽量不在市区特别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地面上的高架线路 这是由于一方面市中心区人口密集,另一方面,市中心区高层建筑多,对污染物的扩散造成不利,轨道高架线路的建立将进一步加重这一地区的污染程度。

    5)注重换乘系统,充分考虑交通衔接 轨道交通系统与道路交通工具、市际铁路等共同存在,做好交通衔接,从而提高轨道交通系统的使用效率。

    6)注重旅游的需要 现在越来越多的城市更青昧于发展第三产业,旅游城市的增多使各大城市在轨道交通规划时必须考虑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使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武汉市轨道交通路网规划

    武汉市的轨道交通研究始于八十年代,最初的研究项目是汉口旧京广线外迁改建,提出在原线建设轻轨的设想。

    4.1 线网简介

    目前武汉市轨道交通线网发展规划已形成,远景规划年轨道总长219.7Km,设线路7条,4个车辆基地,10个停车场。线路构成如下表所示:

    线别 起点 终点 全长(km) 车站(座)

    1 吴家山 堤角 29.6 26

    2 常青花园 关山 39.1 29

    3 青山 青菱 32.1 26

    4 沌口 新武北 38.4 28

    5 永安堂 新武北 23.8 21

    6 老关村 堤角 25.3 23

    7 古田 野芷路 31.4 21

    合计     219.7 174

    4.2 线网评价

    1)从线网总体结构看它是由核心网和放射网构成,中心区由纵横四条线构成网格状“围”字形核心网,以此为基础,形成联系城市中心区和新城区的放射线,可减少换乘次数,减少中心区客流的换乘压力,适合武汉市交通状况。

    2)线网力求穿越密集走廊,联系大型客流集散地,同时兼顾城市主要发展方向和开发新区,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部分融入了“绿色交通”理念。

    3)线网能够照顾到武汉市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城市的发展方向。

    4)较好的解决了跨江客流需求,在规划远景年,四条跨江轨道将分担83%的公交客流量,满足过江需求。

    4.3 对武汉市轨道交通规划的建议

    1)中心区线网密度在2020年为0.46公里/平方公里,远景规划年为0.82公里/平方公里,而在国外大城市则远远超出此数值,如巴黎中心区线网密度为2.97公里/平方公里,伦敦中心区为2.56公里/平方公里,纽约更是高达3.17公里/平方公里,国内城市如青岛在2010规划年也达到1.2公里/平方公里。可见武汉市中心区线网密度远远不够,这样势必会导致客流失去对轨道交通的需求,转向其它交通工具,因此应提高中心区线网密度。

    2)针对武汉市的交通瓶颈--过江问题,在线路优化时应采取局部优化与整体最优相结合的方法,不可单纯的以线网全局最优为规划目标。保证跨江客流的需求,将是全局最优的前提。为此,适当更改即定线网,增加跨江轨道,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尽快在城市区建设大型的换乘中心,缓解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将位于市中心区的长途车站、火车站外迁,迫使客流转向公共交通,选择轨道交通,一方面减少了外来车辆,另一方面使轨道交通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可使原有的铁路线作为轨道线路,降低成本。

    5.结语

    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将以“绿色交通”为实践目标,解决交通问题将不仅仅要满足不断增长的交通需求,还要通过调整原有的轨道交通规划原则,形成立体公共交通干线网,减少私人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资源,同时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以实现交通行业的“绿色性”。

    参考文献:

    陆化普 高嵩 考虑可持续发展的主动引导型交通规划新理论体系的开发,公路交通科技,1999,16(4):29~33

    沈添财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交通实施战略, 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01.asp

    沈添财 绿色交通的思维与空气品质的改善,城市交通,2001,2

    潘世建 创建厦门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 Http:/www.chinautc.com/hot/green/01.asp

    Chris Bradshaw,The Valuing of Trips,Revised Sep 1994,Prepared for Ottwalk and the Transportation working Committer of the Ottawa-Carleton Round-Table on the Environment,Jan.1992

    蓝军 蒋馥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规划新构想,(畅达新世纪的城市交通),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David Simmonds &Denvil Coombe:Transport effects of urban Land-use change,TRAFFIC ENGINEERING CONTROL,1997,12

第5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等。具体材料详见:

摘要现代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已经成为新兴重要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把发展绿色物流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方面加以落实。因此,有必要对现代物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做系统深入地研究。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

1现代物流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物流是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物流过程中不仅有物质循环利用、能源转化,而且有价值的转移和价值的实现,因此,物流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而且,现代物流系统是一个开发的系统,既产生经济效益,也产生社会效益,当然,其效益有正也有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如废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交通堵塞、废弃物增加等,这些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全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原则。

首先,物流领域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商品周转率只有发达国家的30%,每平方米库存的商品量只及发达国家的25%,配送差错率为发达国家的3倍。每年因包装造成的损失约150亿元左右,因装卸、运输造成的损失约500亿元,因保管不善造成的损失在30亿元左右,仓库过剩量达到40%,公路货运因缺乏合理的物流组织,空驶率多年来保持在50%左右。而且由于缺乏必要的产业引导和规划,时下又有许多企业正热衷于建各类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和立体仓库,这无疑会加大物流资本存量,与发展现代物流、提高整个社会效益的目的背道而弛。

其次,物流活动的诸多环节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运输是物流活动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物流作业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方面。在其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①交通工具本身产生的噪声污染、大气污染。②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和噪音污染。③集中库存产生了较多的一次运输,从而增加了燃料消耗和对道路面积的需求,破坏生态。从环境角度看,即时配送JIT要远程实施就必须大量利用公路网,使货运从铁路转到公路,增加了燃油消耗,带来空气污染、噪声等,从而使环境遭到破坏。

2仓储对环境的影响。仓储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商品仓储中心必须对之进行养护,一些化学方法,对周边生态环境会造成污染。二是一些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也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对环境的影响。流通加工是在流通阶段所进行的为保存和便于销售等进行的加工处理。它对环境也有非绿色影响因素,表现为:①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如餐饮服务企业对食品的分散加工,既浪费资源,又污染了空气。②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都对环境和人体构成危害。③由于流通加工中心选址不合理,也会因增加了运输量而产生新的污染。

4包装对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一次性难降解包装长期留在自然界中,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另一方面,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无益于生态经济效益。同时废弃的包装材料还是城市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这些废弃物要花费大量人力、财力。

5装卸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装卸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有:装卸不当和商品体的损坏。废旧物质排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造成全方位的污染。城市生活垃圾所产生的渗沥水携带各种重金属和有机物,严重污染水体和土壤,并影响地下水质;废弃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甲烷气体则污染大气。

2绿色物流与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之一,是使今天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不致影响到未来的商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环境及资源条件。绿色流通尤其是绿色物流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清洁生产和合理消费共同组成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清洁生产——绿色流通——合理消费”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模式。将这一原则应用于现代物流管理活动中,就是要求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现代物流体系进行研究,形成一种与环境共生的综合物流系统,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物流之间的单向作用关系,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又要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健康发展的现代物流系统。这就产生了“绿色物流”这一全新的概念。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实质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交叉的一门分支。

绿色物流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活动,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活动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活动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物流作业如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还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与此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对环境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要成功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环境管理思想,把企业内部及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功能发挥的整体过程,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是把高效的物流网络的建设和管理纳入企业和社会的战略规划之中,确立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在企业层面上来看,绿色供应链和绿色物流管理要求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输入和废物的产生,减轻环境压力和物流负载。

3实施可持续发展下的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地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要求政府、企业联合起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工作。

3.1政府方面

首先,要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并不断完善有关环境法律法规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制订政策法规,在宏观上对物流体制进行管理控制:①控制物流活动中的污染发生源。政府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控制物流企业的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②限制交通量。通过政府指导作用,促进企业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通过有限的交通量来提高物流效率。③控制交通流。通过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订道路停车规则以及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等措施,减少交通阻塞,提高配送效率。

其次,要加强对现有的物流管理体制的整合,使得分散于交通、航空、水运、铁路等各职能部门的职责集中起来,由一个统一的机构集中规划,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3.2企业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结合

物流企业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制订其经营管理战略,对于推进绿色物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①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物流业对环境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由于运输特别是公路运输造成的污染,而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通过运输方式的转换可削减总行车量。②要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地进行配送。它是由同一行业或同一区域的中小企业协同进行配送,可以明显地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有利于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企业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③要树立企业绿色形象,比如建立绿色零售专柜或公司,以回归自然的装饰为标志,对零售柜台进行绿色包装,以吸引消费者。

3.3消费者的作用

消费者可以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使企业自律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如消费者可以尽量消费简易包装的产品,同时,消费者也可以尽力使用“菜篮子”来替代塑料袋等不易处理、不易腐蚀的包装物。

3.4开展绿色物流作业

1选择绿色运输策略。通过有效利用车辆,降低车辆运行,提高配送效率,如合理规划网点及配送中心、优化配送路线、提倡共同配送、提高往返载货率等;改变运输方式,由公路运输转向铁路运输或海上运输;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降低废气排放量等。

2提倡绿色包装。采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设计简易包装,减少一次性包装,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加强绿色包装宣传等。

3开展绿色流通加工。绿色流通加工的途径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变消费者分散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减少环境污染。另一方面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污染。

3.5建立废弃物循环物流

大量生产、大量流通、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的废弃物,废弃物处理困难,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及自然环境的恶化。21世纪的物流必须从系统构筑的角度,建立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系统。企业不仅仅要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还必须与供应链上的其他关联者协同起来,从整个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最终在整个经济社会建立起包括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和消费者在内的循环物流系统。这是21世纪的绿色物流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总之,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物流体系是21世纪物流的发展方向,政府、企业、消费者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努力实现我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国平,谢庆红.绿色物流:未来中国物流业的发展主流[J].经济师,2001(11)

2但斌,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0(11)

3宋华.绿色物流——21世纪物流管理的方向[J].物流技术,20011

4曹佩文.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1997(2)

第6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道;规划;景观格局;生态

中图分类号:TU9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15-3

1 绿道及绿道网络的概念

“绿道”是一通用概念,它指一种线性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这其中既包括居民通勤及建身的慢行交通系统,郊野中为动物迁移提供的生态廊道,也包括沿城市内部水系的滨湖或滨水景观道和城市接近郊野绿地的林阴小道,内有专供行人及非机动车进入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此系统串联城市及周边的主要的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居民社区等。

通常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城市滨河绿道;(2)游憩娱乐性绿道;(3)具有生态意义的自然廊道;(4)景观线路和历史线路;(5)全面的绿道系统或网络。

绿道网络是由绿道及绿道所串联的各个功能节点共同构成。绿道网络将城市中原本散状分布的各种类型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自然文化节点等连接起来,绿道网络建成后将扩展居民绿色生活空间并增加绿地可达性,形成环境优美舒适且辐射范围广的绿色开放空间,改变以往在各个孤立绿地节点活动场地有限缺少连通性的格局。

2 国内外绿道研究现状

2.1 美国绿道研究

第一个阶段(1867~1900年):奥姆斯特德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公园系统——波士顿城市公园系统的“翡翠项链”。城市公园为深居钢筋混凝土森林之中的城市居民,提供最接近自然环境的绿色生活空间。

第二个阶段(1900~1940年):奥姆斯特德兄弟设计了40英里长的线性公园 。爱里沃特在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阶段的1928年就拟定了一个横跨东西海岸贯穿全美的开放空间规划。

第三个阶段(1960~1979年):美国环境运动对景观规划和绿道规划的兴起,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第四个阶段(1980~1999年):绿色通道运动的命名。将绿道建设成为一个被称之为“可以触及城市各个角落的绿色手指”的系统。

第五个阶段:国际绿色通道运动——即绿道全面兴起阶段,该阶段主要以法伯斯主编了《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第33卷绿色通道专题后,最终使国际学术界对绿道这一新兴概念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并为其后如火如荼的绿道规划研究和建设定下了方向。

2.2 欧洲绿道研究

欧洲的绿道建设在规划思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均走在世界前列,其绿道系统规划设计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居环境的恶化,越来越受到的重视, 早在1996年欧洲议会就制定完成的《泛欧生态和景观多样性战略》为欧洲各国定下了关于国际之间绿道规划建设的基础性框架,而20世纪90年代后期欧洲绿道联合会的成立更为欧洲各国共同进行绿道相关研究及规划建设整个欧洲区域的跨国绿道系统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协作机制,并为全球其他大区域绿道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引。欧洲对绿道研究关注最多的学者之一——汤姆·特纳教授对绿道下了一个极精准的定义:“绿道”是一条从景观环境角度来看被认为是好的道路。主要包括:(1)礼仪性大街;(2)林阴大道;(3)公园道;(4)河滨公园道;(5)公园带;(6)公园系统;(7)绿带;(8)绿色小径。

2.3 绿道在亚洲

素以环境优雅,绿化率高被美誉为“花园城市”的新加坡,规划实施“公园绿带网”计划,通过这一计划可将全岛内各类主要公园和绿带连接起来,使居民比以往更加容易的走进绿地,感受绿色空间。

而在日本,对绿道的研究侧重于对道路的研究,提出以交通道路为基础,沿道路恢复生态环境,最终将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相协调,并通过人工生态系统实现交流的设想,即所谓生态道路(Eco—Road)的研究。

3 绿道是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型绿地和带状绿地的补充

绿地系统是指城市中各类人工和自然植被区,不同规模形式绿化区域组成的整体的统称,其以保持城市生态平衡,维护城市内生态环境,构成城市景观体系并为居民休闲娱乐等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调节人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现行的绿地系统规划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G1)、生产绿地(G2)、防护绿地(G3)、附属绿地(G4)和其他绿道(G5)五大类,各类绿地发挥不同的生态、景观功能,并且在空间上呈散布状态分布,其中公园绿地中的带状公园,附属绿地中的道路附属绿地和防护绿地中沿铁路、河流、高压走廊及路网两侧的生态防护绿地为线性带状分布,各类绿地互相孤立,缺少内部的联系,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受阻,而绿道最重要的功能是,通过连接其他非线型园林绿地形成一个整体,促进各个绿地斑块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交流、促进城市地区城市多样性的提高,使市民更容易接触到自然环境,减轻城市化进程中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恶化问题,使得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性更加完善,动态稳定性更加稳定,地域性特征更加明显,扩展性更加适应城市发展,发展的可持续性大大加强,从而起到保护的目的,绿道是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而不是取代现有的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布局在规划时遵循统筹规划,均匀布置,规模形状与城市地势地貌相适宜,便于居民到达的原则。绿道作为其他非线型或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可以有效地将城市各种类型的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他绿地等节点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绿地网络系统,这个系统将为城市居民营造出一副“城在林中,林中有城”,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画卷,让城市居民既可以享受城市生活的时尚便捷,又能体验鸟语花香,绿林流水的舒适田园生活,促进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 绿道与绿地系统规划的关联

4.1 绿道与景观格局的关联性

景观生态学强调绿道网络对生物物种多样性及对周边景观基质及绿地斑块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倡导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布局中应当考虑增加绿地直接连通性,避免绿地孤岛现象,认为应当在绿地规划中构建开放性的绿地空间网络,使居民能便捷地进行城市空间与绿道网络之间的交通转换,是实现将自然空间与城市空间联动机制的循环系统这一思想的有效途径,使绿地系统在景观界面上具有相对完整性和连续性,在城市空间中具备良好的可达性,在生态功能上具有稳定性和物种多样性,把城市内离散分布的绿地斑块连接成网络,减少绿地的孤立性,使得绿地适应城市发展而具有较高的可塑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4.2 景观生态格局与绿地系统的关联性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往往偏重于城市“绿化”,缺少对于营造完整生态系统的规划,因此在未来的绿地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景观生态学对于维护城市绿地景观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重要影响,这将为促进城市绿地和生态建设同步发展,促进城市绿地与城市发展的相协调,营造出生态性高,稳定性强,舒适性优的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并通过城市绿地景观空间布局优化调整,促使整个景观生态系统处于最健康稳定状态;为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绿化景观,同时与景观生态原理的结合,力图将城市绿地系统由传统的绿化景观转变为将变成能够充分发挥其旅游、生态、低碳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综合功能的城市开放空间的主体。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天然生态系统迅速瓦解,城市内环境形势严峻,居民对大自然环境的向往,要求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居民对于绿色空间的需求。首先,利用景观生态学手段,运用现场调查研究及卫星数据资料,为城市绿地规划提供现实基础依据,利用历史与遥感资料对比方法,来获取城市绿地斑块发展动态趋势,及时调整规划布局,为绿地规划提供指向性依据;其次,利用景观格局指数对城市各类绿地斑块规模、形状及空间分布进行定量分析,并得出优化后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提升城市绿地系统的稳定性;最后,对城市绿地的景观生态格局进行分析,提出符合实际并能维持生态功能稳定的影响范围及服务半径,并以均匀度理论为原则保证城市绿地根据城市发展阶段、居民分布及城市自然地形合理均布的建设,使更多居民能够享受到城市绿地带来的生态环境优化的成果。

4.3 绿道系统运用于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可行性分析

通过城市绿道系统,作为串联城市内部各类绿地斑块,增加整个城市绿地系统内部的连通性,改变传统“见缝插绿”做法及将绿化作为城市点缀或者减轻环境污染而“盲目增绿”的做法,突显绿地系统在恢复自然、营造城市生态系统等综合功能的积极作用。最重要的是,在利用城市河道绿化带、铁路公路防护绿地等带状绿地,沟通城市内部与周边自然环境之间的交通联系的同时,充分发挥绿道作为绿地系统带状绿地的重要补充作用,形成将城市各绿地斑块之间与自然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的绿色通道网络,增加城市空间与周边各生境斑块的连接度,通过生态分析手段确定绿色通道的合理宽度,在满足城市功能需要的条件下,促进城市内外各类绿地单元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通过整个绿道网络得到交换、转移和存储,这对于维持人类良好生存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有着显著作用。同时,绿道作为带状绿道的补充,具有良好的扩展性,以弥补集中绿地影响范围有限和缺少相互流动途径的不足,为城内居民提供舒适易达的亲近自然的通道,也加强了城市绿道系统在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中的作用。

5 绿地系统中绿道网络构建的一般过程

基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绿道的构建具有两层内涵:①连接居住区与办公用地,为居民提供日常自行车与步行通勤的城市慢行系统;②以绿化为特征,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串接主要的公园绿地、公共服务设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等休闲游憩节点,形成供行人和非机动交通工具进入的线性绿色开敞空间。

5.1 绿道网络节点选择

节点系统是绿道中游客逗留和休憩的重要节点,包括各类城市绿地、城市广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和人文景点等重要游憩空间。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绿地基础之上。从空间分布、居民出行片区划分、交通可达性,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以及廊道网络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因素出发,筛选出斑块,生成网络节点。按照不同节点对绿道改善城市居民出行条件,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绿道节点系统进行筛选及分类。通常划分为重要性绿道节点和一般性绿道节点。将其中基础服务设施完善,交通衔接便捷和生态价值相对较大的定义为重要性绿道节点。主要包括综合性城市公园、城市广场、风景名胜区以及重要自然和人文景点,将除此以外的绿道节点定义为一般性绿道节点。

5.2 绿道网络廊道选线

根据城市绿道结构特点将其网络廊道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河流廊道,植被廊道以及主要道路廊道三类。其中,蜿蜒曲转的河岸线构成了层次丰富、生态系统完善的优质城市景观;植被廊道一般具有较好的自然属性,多沿城市边缘区域,开辟大量绿色空间,丰富城市景观;绿色道路廊道是城市内的绿道和城市绿地节点链接成整体的通道,主要含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外环线以及高速路等。

5.3 廊道结构分析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规划范围内的开放空间、公共服务设施、风景区、郊野公园等各类休闲游憩资源进行评定分析,对现有资源进行分级分类梳理。确立重要节点和一般节点,为廊道串联节点提供依据。

5.4 绿道网络结构分析

绿道网络由不同形状特点的绿地要素所组成,在分析其结构组成时可将块状绿地抽象为“节点”,线性绿地抽象成“线”,通过分析各类影响绿道构建的社会、经济和地理等综合因素,主要包括基础分析、出行片区划分、与其他城市道路连接度、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和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从中发现合理组织并构建绿色空间网络结构,通过数据化的网络结构指标对构建的绿道网络进行评价。

基础分析:挑选绿道建设的相关影响因子,包括社会经济因子和自然生态系统影响因子,综合评价绿道建设的适宜性。

出行片区划分:根据串联的资源点分布及居民的出行特征等基础分析,得出居民使用绿道出行的合理范围,以此为依据划分居民出行的分区,确定每个分区的绿道路网疏密程度。

出发地——目的地分析(O-D分析):分析出发地与目的地之间的出行强度,衡量绿道系统承受多大的交通压力。

与其他城市道路的连接度:合理安排与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城市支路及高速、铁路等道路系统的衔接关系,提出与各种道路交叉时的过路方式,以安全、便捷的保障绿道通行的连续性。

与城市其他交通接驳便捷度:需分析绿道内慢行交通方式与小汽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水路交通等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程度,实现城市居民出行的多样化及提高绿道网络可用性。

配套基础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中需对游客中心、休憩设施、公交车站、自行车租售处、公共厕所、售卖点、公共直饮水机、咨询和治安服务站等设施进行科学合理布局。

此外,通过绿道网络的构建,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出节点的重要性,绿地可达性及生态稳定性等对于绿地系统建设非常重要的指数,为绿地系统建设提供更为符合生态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依据,而且绿道网络作为城市绿地系统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可以优化城市绿地环境,使城市绿地建设更符合生态性、和谐性、安全性、多样性、整体性和持续性原则。

6 结语

将绿道网络引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对目前绿地系统规划的深入和创新,一方面它是对目前国内现有绿地系统规划中非线形绿地和带状绿道的补充,能有效改善快速城市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缓解环境城市景观破碎化加剧;另一方面绿道网络的构建将为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生活工作压力,加大与居民需要慢节奏享受生活的矛盾,为居民提供多方位的绿色生活体验和观感,提高城市生活品质同时保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它丰富了传统绿地系统规划的内涵,以自身的各项优势完善了绿地系统规划的更多功能,在工作通勤、生活通勤、环境体验、城市人文、休闲游憩 、旅游观光、视觉感知,给城市居民带来更多新的绿色生活体验。通过绿道网络的串联城市内零散分布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将编织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和可以识别的城市地标。绿道网络建设将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广东省城市绿道规划设计指引[Z].建筑监督检测与造价,2011,(Z1).

[2] 徐文辉.绿道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何昉,锁秀,高阳.探索中国绿道的规划建设途径——以珠三角区域绿道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0,(9):70-73.

[4] 吴于勤.马鞍山市绿地现状与国内外园林城市的比较[J].安徽建筑,2003,(10):6-7.

第7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铁路运输可持续发展对策

交通运输在我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根本上推动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给人类居住环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环境的破坏程度日益加剧,各个发达国家也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环境保护的措施,使得城市面貌得到了一些改善,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物流活动消耗着城市的能源,涉及到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物流领域的运转为城市发展带来了较多的负面影响,造成了极大地资源浪费。因此,在铁路运输领域中,要坚持绿色环保、可持续化的发展原则,实现经济健康的物流运输系统,进一步发挥绿色物流的优势作用。

一、绿色物流的概述及特点

绿色物流是基于社会发展现状出现的理论,主要借助先进科学的物流技术手段,贯穿于整个物流运输活动流程中,包括规划、运输、仓储以及加工配送等,最大限度的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污染,从根本上净化物流运输活动的环境,确保整个物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使用。下面,针对绿色物流的特点予以分析:具有以下两个明显特点。

(一)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要将保护环境、避免污染的理念作为利用资源的前提和条件,并采取环境保护的相关措施和手段,以此来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可能会导致自然资源的损害和消耗,产生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因此,物流活动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物流与环境之间形成相互平衡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实现物流行业与环境资源的和谐友好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持续发展能够确保社会的稳步前进,而铁路运输作为我国重要的运输工具,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在发展绿色物流中,占有极为核心的优势和意义。

(二)生态经济学

针对物流活动而言,主要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而绿色物流主要以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将经济学和生态学作为绿色物流的理论依据,对物流行为以及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生态的平衡以及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进一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物流活动的有机统一。

二、铁路运输在绿色物流中所具备的优势特征

(一)铁路运输中的生态优势

第一,在环境保护方面。无论哪一种运输方式,在推动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环境造成影响和危害。由于交通工具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废气,还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随着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铁路运输的废气排放量最少。第二,在节约资源方面。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耕地面积较少,而公路运输所占土地面积为公路运输的10%,可见,铁路运输能够实现我国资源的有效节约。此外,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直线上升,主要以煤炭、石油为主。在铁路运输方面,能源使用量仅为交通行业总能耗的六分之一,但实现了总运输量一半以上的工作。

(二)铁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

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领域有着关键地位,与各行各业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主要包括绿色运输及资源集约化,其特征主要以节能降耗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由于我国国情较为特殊,人均能源拥有量低于世界水平,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资源的季度匮乏,铁路运输在这方面占据优势。因此,铁路运输能够有效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铁路运输中加速发展绿色物流势在必行。

三、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外在因素

在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由于国外现代物流企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物流企业需要积极应对外国物流运输对我国运输方式的冲击,这是发展绿色物流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绿色物流理论起源于国外,在国外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基于国际运输条约,国外运输企业能够在我国进行相关物流活动,包括铁路集装箱、快运以及多式联运等,可见,在未来交通运输行业中,综合性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因此,在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要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充分发挥铁路运输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提高铁路运输市场份额,实现绿色物流的蓬勃发展。

(二)内在因素

我国能源比例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石油能源的生产在国际上排名第五,但石油消费在国际上排名第二,对石油能源的依存度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可见,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要积极发挥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因素,实现绿色物流高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在铁路运输中有着重要地位,由于能源资源的匮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电气化铁路的建设,逐步取代内燃铁路运输的实现,发展高速动车组和大功率机车已经成为铁路绿色运输的重要保证。

四、关于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探讨

通过对绿色物流的认识和了解,基于其发展特点,提出了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相关对策,具体分析如下:

(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中短途的优势功效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内交通拥堵现象令人堪忧,燃油成本不断上升,无形中增加了人们的出行成本,此外,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对整个城市环境造成了极大地污染;随着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导致了大气变暖,形成温室效应。因此,在城市交通规划中,要坚持绿色物流的发展理念,设计公交化的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以此来实现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城市居民的出行成本,进一步发挥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的短途功效。

(二)积极开发铁路集装箱多式联运模式

利用集约资源发展方式,实现集装箱运输,与铁路、海洋、河流及公路等多种运输途径之间,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为城市企业提供一系列的物流服务,坚持高质量和高效率的物流运输理念,从根本上实现一体化的服务。此外,还要充分整合多种运输资源,减少铁路运输空载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实现运输成本的降低。具体来说,利用公铁两用和双层集装箱运输这两类运输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铁路运输的时效性,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集装箱多式联运过程中,充分利用好EDI和GPS技术,对物流全程予以跟踪,从根本上实现了货物运输的安全性。

(三)基于绿色物流理念规划铁路运输发展

作为政府来说,在制定有关城市物流活动的规划中,逐步融入绿色物流理念,从而更好的发展铁路运输。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城市发展理念,借鉴绿色物流规划的成功经验,结合城市发展的基本情况,明确绿色物流发展思路,完善城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铁路运输物流中心,对整个城市的物流活动进行统筹。此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和负荷,建立健全城市铁路运输管理体系,将运输资源科学合理的统一调配,实现更加高效便捷的物流环境。

(四)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

在物流运输的发展中,政府部门需要城市物流的污染源头进行及时的管理和控制,建立健全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实现对物流行业的科学管理。就我国城市目前的发展现状而言,城市建设中针对环境污染的政策法规较多,而物流方面的标准和规范还未广泛涉及。因此,政府部门要结合城市具体的发展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法律体系,以此作为整个绿色物流行业运行的标准和规范。基于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物流行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比较低,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为铁路运输业的运行成本费用带来了巨大压力。作为地方政府,要对绿色物流行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技术资金支持,并制定专门的政策对新兴行业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控制,以法律制度作为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政策保障,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大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的扶持力度

在我国绿色物流发展铁路运输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发展现状,选择最佳的运输方案。此外,政府要通过政策对绿色物流发展予以最大限度的支持,通过税收减免、政策补贴等方式,对绿色物流的理念进行广泛推广和应用,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绿色物流予以改进和优化,为我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强有力的技术基础,从根本上实现城市繁荣发展。

结语

为了使城市交通运输业更好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对绿色物流理念予以充分重视,实现社会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绿色物流建设中,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的优势作用,对城市物流活动予以统一规划,明确绿色物流的发展目标将绿色物流理念贯穿于整个城市物流活动之中,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生态城市的发展水平,进一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向强,郑晓辉.中国物流业的绿色发展研究——以铁路物流为例[J].中国商贸,2013(02).

[2]郭强,段长江.铁路物流绿色发展模式[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5(01).

第8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绿色物流;现状;发展

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的权威西泽修先生曾提出“物流成本冰山”说,其含义是说人们对物流费用的总体内容并不掌握,提起物流费用大家只看到露出海水上面的冰山一角,而潜藏在海水里的整个冰山却看不见,实际上海水中的冰山才是物流费用的主体部分。“物流成本冰山”理论也同样揭示企业物流结构的不合理对社会造成的成本,这个成本就是环境污染。任何形式的环境污染都根源于物质的不适当流动,且流动的量达到了一定规模就超过了环境的负载能力。因此企业在进行物流管理时不能不考虑由此产生的环境污染而形成的巨大社会成本。

绿色物流理论正是顺应经济高速发展造成环境恶化的社会现状而产生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所谓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它包括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的绿色化。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实现经济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局面。

一、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的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不合理的流通加工方式会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如由消费者分散进行的流通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能源,同时分散流通加工产生的边角废料,难以集中和有效再利用,造成废弃物污染等。

2.包装过程中,许多商品过分追求豪华包装,且使用的材料以及包装方式不环保、不科学,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严重污染了环境。

3.在运输活动中,一方面,交通工具本身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不合理的货运网点及配送中心布局导致货物迂回运输,增加了车辆燃油消耗,加剧了废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另一方面,输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污染,这样的污染常常是致命的,并且在很长时期内都无法恢复常态。

4.搬运过程中,不当的操作会损坏商品造成浪费,而且废弃物还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5.仓储活动中,有些商品需要特殊养护,其所使用的化学制剂会污染环境;一些易燃易爆物、化学危险品若保管不当,发生爆炸或泄漏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如2011年6月17日凌晨,河南濮阳县一辆储运四氯化硅的车辆泄露,造成周围数百平米的草木枯萎,上百只禽畜死亡。

二、发达国家发展绿色物流的现状

绿色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其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美国绿色物流的发展

鉴于美国经济的高度发展程度,其是世界上最早发展物流业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在物流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环境下,不断通过政府宏观政策的引导,确立以现代物流发展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其近景远景目标十分明确。美国在《国家运输科技发展战略》中,规定交通产业结构或交通科技进步的总目标是:“建立安全、高效、充足和可靠的运输系统,其范围是国际性的,形式是综合性的,特点是智能性的,性质是环境友善的。”一般企业在实际物流活动中,对物流的运输、配送、包装等方面应用诸多的先进技术,如电子数据交换、准时制生产、配送规划、绿色包装等,为物流活动的绿色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

2.日本标准化运作绿色物流的发展

日本把物流行业作为本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从一开始就没有忽视物流绿色化的重要意义。1989年日本提出了10年内实现三项绿色物流的目标,即含氮化合物排出标准降低3成到6成,颗粒物排出降低6成以上,汽油中的硫成分降低1/10;1992年日本政府公布了汽车二氧化氮限制法,并规定了允许企业使用的5种货车车型,同时在大都市特定区域内强制推行排污标准较低的货车允许行使的规制;1993年除了部分货车外,要求企业必须承担更新旧车辆、使用新式符合环境标准的货车的义务。在2001年出台的《新综合物流实施大纲》中,其重点之一就是要减少大气污染排放,加强地球环境保护,对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再生利用,实现资源、生态和社会经济良性循环,建立适应环保要求的新型物流体系。

3.欧洲绿色物流的现状

欧洲是较早将现代技术用于物流管理,提高物流绿色化的先锋。在20世纪80年代欧洲就开始探索一种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新体系,即综合物流供应链管理。它的目的是实现最终消费者和最初供应商之间物流与信息流的整合,即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改变原先各企业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通过合作形式实现原来不可能达到的物流效率,从而减少无序物流对环境的影响。欧洲的运输与物流业组织――欧洲货运组织也很重视绿色物流的推进和发展,对运输、装卸、管理过程制订出相应的绿色标准,加强政府和企业协会对绿色物流的引导和规划作用,同时鼓励企业运用绿色物流的全新理念来经营物流活动,加大对绿色物流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三、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及发展障碍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一个比较稚嫩的行业,物流基础设施的配套性、兼容性比较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主要表现在:

1.运输方式之间、不同地区运输系统之间相互衔接的枢纽设施不健全,无法形成协调、有序的多种交通工具联合物流体系。水运、民航运输的潜在优势没有充分发挥,运输系统缺乏周密科学的设计,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子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不高,严重影响了物流效率。如在使用的搬运工具中,人工搬运车、手推叉车和普通起重设备占到70%以上,而可视叉车等现代化的搬运工具却很少。

3.仓储设施落后,库容体积小而分散,各种综合性货运枢纽、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的建设发展缓慢。物流中心的经济效益不高,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和人力浪费,违背了绿色物流节约资源的原则。

4.信息化水平不高。绿色物流是循环型物流,要使物流材料得到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必须有先进的技术,可是目前我国物流材料的再降解利用和重复利用技术都不过硬。高科技的信息化水平是绿色物流发展的必备条件,可是我国一些物流企业开发的软件,性能比较低,即使有些软件比较适用,但有时又与客户系统不相容。另外,许多新兴的信息技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综上,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还存在以下几点障碍:

1.思想认识障碍

全社会绿色物流理念淡薄,还未形成发展绿色物流的社会

合力。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对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的绿色化不够关心。绿色物流的思想还没确立,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企业片面追求局部效应和短期经济效益,忽视物流活动对环境的负面效应。

2.管理体制障碍

物流的运作跨越不同的行业和地区,管理也属于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对现代物流缺乏统一协调的战略思想,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物流部门来规划物流的发展,造成物流资源的分散和浪费。政府对物流的发展前景没有前瞻性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放任自流的现象。

3.基础设施障碍

近几年来,尽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已有较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不利于绿色物流快速健康发展。如缺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严重影响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

4.法律障碍

目前,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理念的指导下,虽然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但其中对绿色物流的发展所涉甚少,其它有关物流的相关法规也未实现“绿色化”,绿色物流的发展缺乏法律法规的有效支持。

5.人才障碍

由于我国绿色物流的理念形成不久,许多物流企业还没有完全建立发展绿色物流的概念,不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超前意识,只是象征性地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被动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物流企业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所致。目前许多企业还没有既具有环境知识又具有物流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四、我国绿色物流的发展对策

绿色物流作为一种良好的环保理念,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与支持,需从管理体制、技术水平等各方面加以改善,以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

1.在全社会树立绿色物流理念

政府要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是绿色世纪。据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2000年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到3000亿美元,以后还会大幅度增长。循环经济或绿色经济要求物流企业在经营决策的时时刻刻,综合考虑人们的近期需求和长远利益、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有形利益和无形利益。因此,企业经营者必须尽快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决不能存在“环保不经济,绿色要花费”的思想,把绿色物流作为世界全方位绿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2.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实行联合运输体制,充分发挥陆运、水运、空运的优势,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商品运输。我们应在物流成本(含社会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对运输方式进行有机选择和组合,实行联合运输。其次,要合理规划物流网点布局,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为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城市物流设施和基础建设齐全、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的特点,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现代化物流中心,然后带动周边地区、中小城市和农村的繁荣发展,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物流体系。

第9篇:绿色交通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绿色证书;市场机制;外部性

一、引言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能源战略类似, 中国的能源政策有一个明显的导向,就是化石燃料的替代能源开发。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例如风电、太阳能、水电、核能等。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以来,可再生能源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相继出台的一些具体政策,对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均有着一定程度的制约。

德国、美国以及荷兰等可再生能源市场发达的国家,配额制是保证可再生能源市场又好又快的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从目前国外成功的配额制实施情况来看,与配额比例相当的可再生能源电量可以在各地区(各电网)间进行交易,这种交易过程是通过绿色证书来实现的。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在荷兰等可再生能源发达国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极大的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

本文首先分析绿色证书交易制度较之政府直接调控的优点,再通过建立一个二元主体模型分析绿色证书交易对资源优化配置和降低总量成本的作用。然后利用拉格朗日函数证明绿色证书交易可以提高费用分配的效果,使发电产业治污成本最小化。最后针对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在激励可再生能源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相应的政策,达到促进技术进步以及总量目标提高的效果。

二、文献综述

在国内已经实施的相关节能减排政策中,排污权交易制度与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有着很高的相似度,都是一种将配额指标市场化的手段,不同之处仅在于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为了抑制污染物的排放,而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为了促进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因此,对于已实施的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借鉴有助于研究未实施的绿色证书交易制度。唐受印(1990)率先在国内提出了排污权交易的构想。生、袁磊(1998)对排污权交易进行了反思,提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核心是使厂商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减少污染量,完全靠排污权交易市场进行调节并不能有效地达到减排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也要适当的进行政府的间接调控。张志耀、丁玉魏、张海明(2000)排污权交易制度对经济优化的作用,突出的是通过配额指标的流通优化资源配置。宋国君(2000)深入剖析了总量控制的含义和特点,分析了我国总量控制与排污权交易的关系,通过对比美国的排污权交易政策,讨论了实施总量控制和排污权交易的步骤和意义。

在美洲和欧洲等国家,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已经实施了将近十年,通过了解分析外国的立法现状并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可以使我国在设计该制度时有规律可循,少走弯路,以便制定出符合我国实际的配额制模式。姜南(2007)分析了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提出了在设计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设计中需要重点考量的问题,即界定可再生能源的种类和技术范围、总量目标制度以及绿色证书的立法建议三个问题。

由于绿色证书在国内尚属新生事物,仅在近几年有部分文献对绿色证书的交易制度做了一些概括的介绍。典型的如董力通(2006)对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建立做了一定的描述,重点在于绿色证书的概念,调控方式以及定价机制,而对于绿色证书究竟能为可再生能源产业带来多少积极作用,并未进行详细的阐述。而本文则重点从绿色证书的积极作用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

三、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概述

1.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的概念

提到绿色证书交易制度,首先要解释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概念。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的基本含意是,在国家(或者地区)电力建设中,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必须达到一定比例。配额制对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调控是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的,它使得可再生能源在电力市场中以最低的成本来开发电力。与其它激励措施相比,配额制更强调市场的作用。而市场的这种作用是通过绿色证书来实现的。

绿色证书是一种可交易的,能兑现为货币的凭证。绿色证书是指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进行确认的一种指标,绿色证书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绿色证书交易系统是指专为绿色证书进行买卖而营造的市场,在这个市场中,绿色证书的持有者(多指可再生能源发电商)能够与承担指定配额义务的绿色证书需求者交易绿色证书。通俗的理解就是未完成可再生能源配额指标的发电商通过购买绿色证书来作为弥补完成配额指标。

2.绿色证书的价值内涵

(1)对于整个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来说,绿色证书的价格包含了其高于非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差额。绿色证书的交易实现了这种成本差额在整个发电产业的均摊,使得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而天生具有的成本劣势,转移给其他由于能源种类和技术条件优势而具有成本优势的发电厂,扮演了公平竞争的维护者。

(2)绿色证书的价格应反映由于替代非可再生能源带来的环境正效应。绿色证书购买者(未完成目标配额的发电商)实质上比其他完成目标的发电企业更多的给社会带来了负外部性,也就是更多的污染了环境,提高了社会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因此,他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也就是购买绿色证书。这就实现了非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负外部性内部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可再生能源发电对环境的污染,也使可再生能源的相对正外部性的优势得以发挥,为可再生能源在能源市场中的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3)绿色证书作为政府激励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工具,承担着一定的实现政策效果的使命。因此其价格的变动范围是有一定限制的。绿色证书的价格不能过低,否则将导致绿色证书的需求者自愿接受购买任务,缺少技术革新以降低自身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动力,导致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政策激励失效;而价格过高也将增大企业压力,同样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四、绿色证书交易的二元主体经济分析

假设整个可再生能源产业由两类企业A和B构成绿色证书二元市场,这里的二元A和B所代表的是可再生能源行业中的劣势企业和优势企业,如图,P1为绿色证书的价格。MCA和MCB分别代表两企业的可再生能源边际发电成本曲线,B企业相对发电成本较低,或效率较高,有明显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有可能是由规模效应或技术水平带来的)

1.绿色证书对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如图,在相同的配额额度的条件下,B企业达标的成本要更低,即MCA>MCB。在MCA曲线上,超过M点之后,发电的边际成本高于绿色证书的价格,因此,A企业倾向于以相当于Q1Q0KM面积的价钱购买B企业超额完成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Q0-Q1),而这一过程正是通过绿色证书的交易来完成的。同理,在MCB曲线上,N点之前,发电的成本低于绿色证书的价格,因此,B企业倾向于将额外的发电量转化为价格更高的绿色证书售出。

如果没有绿色证书交易机制而单纯靠配额制来推动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企业的成本会大大扩大,例如传统的火力发电企业,或小规模的发电企业,有的存在技术上的局限,有的受到规模经济的制约,如果强制此类企业完成可再生能源得配额任务,可能会由于规模过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造成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而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和绿色证书的互相转化,既鼓励了可再生能源优势企业生产的积极性,又使可再生能源劣势企业寻到一条成本更低的途径来完成配额任务,避免了由于强制配额导致规模过小而引起的资源利用不充分,优化了电力生产资源的配置。

2.绿色证书对降低总成本的作用

在未引入绿色证书而实施单纯的配额制时,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总成本为OLQ0+OKQ0。引入绿色证书后,成本变为OMQ1+ONQ2。

(OLQ0+OKQ0)-(OMQ1+ONQ2)=MLQ0Q1-NDQ0Q2

绿色证书的供给为NKQ0Q2,需求为MKQ0Q1

当绿色证书交易市场为非均衡状态的时候,

(1)MKQ0Q1

(2)MKQ0Q1>NKQ0Q2,供不应求时,绿色证书的价格会在供求关系的作用下上升,使MKQ0Q1变小,NKQ0Q变大,直至价格达到均衡价格P0。

当绿色证书交易市场达到均衡状态的时候,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恰好达到国家规定配额目标,此时Q1+ Q2=2 Q0,绿色证书的供给等于需求,

即: MKQ0Q1=NKQ0Q2

显然, MDQ0Q1=NDQ0Q2

因此, MLQ0Q1-NDQ0Q2=LMD

LMD即为绿色证书市场均衡时所减少的发电总成本。由此可见,绿色证书会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达到使可再生能源发电总成本下降的效果。

五、绿色证书交易机制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进一步推动

在配额制下,政府在现有配额完成的情况下提高配额指标,是可再生能源进一步发展的标志。上图显示了配额指标提高后,绿色证书交易市场的动态变动过程。

起初市场均衡价格为PO,绿色证书供求达到平衡,AQ1Q0F=FQ0Q2B。而P0过低使得绿色证书交易失去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激励作用。政府采取政策提高配额总量之后,单个企业的目标配额相应地由Q0增至Q’。

由于此时绿色证书需求量大于供给量,AQ1QE>EQQ2B,绿色证书价格有上涨趋势,由P0升至P。绿色证书交易市场再次达到均衡。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厂商购买绿色证书不经济,因此厂商趋于提高技术,降低成本,以此来继续完成配额指标。

因此这项政策激励了单个厂商降低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促进发展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当然P'的数值需要政府斟酌考虑,若其值过低,将仍然不能达到激励劣势企业降低成本,发展技术的目的;若其值过高,劣质企业没有喘息的时间和余地,生存压力过大,也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云辉;《过度竞争:经济学分析与治理》[M];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2]《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07》[R].;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3]姜南;《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研究》[D];2007

[4]董力通;《电力市场下我国实行可再生能源配额制的研究》[D]. 2006

[5]范丹;《我国创建排污权交易市场及寡头垄断市场交易探讨》[D].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