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精选(九篇)

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

第1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第一,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观察、或观察了之后不思考;第二,小学生不善于在阅读中积累、迁移,学以致用的能力很欠缺;第三,小学生没有充分发挥想象的作用,仅仅是就物写物,就事论事。而三者中尤其以想象能力的欠缺显得尤为突出。

高尔基曾说过:“想象可以补充事实的链条中不足的和未发现的环节。”为了更好地把观察和想象结合起来,阅读和作文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在三年级第一学期的起步作文时,就让学生学习写故事作文。因为故事作文的写作,有着许多优势:

一是故事作文的类型多样。如:动物故事、人物故事、社会生活故事、环保故事,科幻故事,侦破故事、武侠故事、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学科知识故事、科普知识故事等,使作文“趣”味更浓。

二是故事作文的写作形式较灵活,且它可以和课本中安排的作文训练并存,形成双轨作文训练的模式,有利于改变目前作文训练量不大,质量不高的现状,一定程度上还可医治以往命题作文因带有强制性,逼学生“就范”,从而使学生怕作文的通病。

三是故事作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以及收集、运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故事作文有这么多的优势,那如何指导写故事作文呢?

首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文是观察、思考后的书面表达,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器官,多方面、多角度、有重点地细致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引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一些事物看看自己是否曾经见过,与其他事物有什么不同,由此及彼还会想到些什么等等。

其次,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积累。阅读和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倾吐,吸收得好,才能倾吐得好。通过阅读,即: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领悟写法。在阅读指导的过程中,还应注意积累,一是熟读成诵,把那些生动优美的语言储存于学生大脑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二是用心摘录,将阅读到的好词佳句、名人名言等内容抄在笔记本上,加强记忆。三是赏析评议,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进行欣赏,后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三,注重开拓学生的思路。小学生在写叙事、记人、状物、写景的文章时,都是从观察事物入手的,在一般情况下,观察的顺序也就是作文的顺序(即写作文的思路)。写故事作文,没有实实在在的事物做作文的原型,思路很难展开,因此,开拓学生的思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作文指导中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促使学生开展丰富的想象,使故事作文的思路畅通。

第2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叙事 记叙文 写事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意媒介,虽然借助的媒体不同,但任何艺术作品都有其相通之处,二者“都能自由地表现人的活动和所经历的环境,都有充分的自由真实地记录事件在时间、空间中发展的自然进程”。

电影天生就是一个故事的叙事者,或者说电影就是因叙事而存在的。电影依靠一个个镜头的组接来叙事,也可以说是靠运动着的造型(影像和声音)和话语(有声语言和字幕)的有机构成来叙事。电影叙事和文学叙事虽属于两种不同方式的叙述方式,但在叙事人称视点的选择、叙事时间的安排和叙事结构的编制叙事表现方式等方面,电影叙事充分吸取了文学叙事的成功经验。反过来说,我们也可以借助电影这种既常见又被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帮助我们提高记叙文的叙事写作能力。时至今日,记叙文写作能力尤其是写事能力成了学生写作的一大缺陷。很多学生往往写不具体一个故事,更谈不上生动感人。所以,我们要训练学生学会“看电影”,激活大脑中的表象,形成丰富鲜明的画面,把事情想具体、写生动。假如能从电影叙事中有意识地获取写作的技巧,那么这将是一笔丰富的写作积累,对记叙文写事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拟从《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出发,探讨如何从中学习和借鉴写事技巧的问题。

之所以选择这部电影,是因为这部电影获得第50届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和第20届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张艺谋曾说这是他倾注感情最多的一部,也是他最珍爱的一部,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讲故事讲成功了的影片。同时这部电影所选择的故事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而是平凡的父亲和母亲之间非常纯粹的温暖人心的爱情。这种感情较之其他更能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它表现形式更丰富,张力更大,空间更大。

那么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说”故事的高明之处在哪里?他借用了哪些有效的方法来表现这个唯美动人的故事?它对记叙文的写作有哪些启发?我想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景物画面的渲染

的确,在这部影片中景物、画面的渲染为这个唯美的故事增色不少。在影片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导演对画面色彩的使用、动静的搭配、造型画面的构造,技艺是相当高超的。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过,色彩即感情,不同色彩能引起人不同的情感反应,产生相应的情绪效果。色彩有穿越人的眼睛,直至渗透人内心深处的力量。影片将过去部分拍成彩色而现实部分拍成黑白。这样虽然有悖习惯思维,但更能反映导演对人物心理的把握。青春、爱情应该是五彩缤纷的,隽永的回忆即使成为过去,也永不褪色。而父亲的去世,显然带走了一生挚爱的母亲心中的色彩,只留下了单色的冰冷世界。影片主题部分是过去时空,色彩饱满、明朗、澄澈、如诗如画。金黄色绿黄色的树叶树林漫山遍野,无穷无尽,枯黄的柔软的草地绵延向远方,还有明亮的太阳,白色的树干、栅栏、雪地、深黄色的亭子,加上母亲红扑扑的美丽的脸、红色的棉袄、红色的围巾、红色的发卡……缤纷而清朗,丰盈而不染纤尘。在这世外桃源般的环境中,男女主人翁的爱情自然应该冰清玉洁,而观众也从中获得巨大的审美愉悦。

正是有了这些画面,电影更好看了,它成为故事发生的客观环境,与故事中的人物相辉映,有力地烘托了这个如诗如画一般美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唯美的画面会产生这样唯美的故事。影片除了景物画面外,还有人物、场面画面,比如手扶门框的母亲、栅栏外听先生上课的村民和母亲,小学门口坚硬的石头堆中独坐的年迈悲痛的母亲的背影,这些人物活动的画面经过精心的设计更能充分体现创作者的意图,增强作品的画面感。那么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记叙文写作时是不是也能使用这样的创作手法呢?

记叙文需要典型环境的选择,这个环境可以是田野村庄、山川河流,也可以是街头巷尾、工厂车间……我们可以通过描写它来衬托人物性格,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故事的主题。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景都能入文,它可以是我们根据故事主题所选择的真实的人物活动的背景,也可以是我们为了配合文章故事表达、人物塑造需要的“人工刻意制造”的背景。我们在写作中可以根据故事表现的情感、主题利用蒙太奇手法做相应的景物描述。

2.细节的雕琢

前井打水、故意“巧遇”……这些细节在影片中非常生动而又真实地表现了“爱意萌动中的女主人翁的心理”,记叙文中的记事不是记流水账(不加分析罗列现象的叙述或记载)。它需要我们“大题小做”,这里的“小”包含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节描写,正是大师们的精妙的细节描写才使作品的叙事获得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也是他们创作成功的精髓所在。关于细节的问题我们平常已经讲过太多了,这里不再具体展开。

第3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本次习作着重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的理念:“鼓励学生写想象中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时,尽可能地减少束缚,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互相激励,激发学生乐于写作的激情,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去写作。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了解这个童话故事是如何编出来的。

2.指导学生围绕“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来开拓思路,自己确定题目,仿照例文,依据本次作文要求来编一个童话故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几幅图,大胆想象。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喜欢)你们都喜欢哪些童话故事呢?(启发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2.刚才大家交流了这么多的童话故事,你们知道童话故事都有哪些特点呢?结合课文里学过的、结合自己听过的、看过的童话故事,自己想一想,同座位互相说说。

3.指名说说“童话故事”的特点。(师归纳板书:①把动物、植物、物品当作人;②要大胆想象,编有趣的故事。)

4.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习作8》,也来编写童话故事。

二、学习例文,了解写法

1.有一位叫耿新华的同学,为了帮助小朋友养成讲卫生的习惯,他动脑筋编了一个童话故事。师范读。

2.学生轻声读例文《肚子再也不疼了》,边读边思考:①这个童话故事主要说了谁?②说了一件什么事?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读后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以上三个问题。(略)

4.学生再读例文,想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5.师: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就能帮助小朋友改正不讲卫生的坏习惯,看来,童话故事的作用的确很大!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编一个童话故事来帮助某些同学改掉某些不良习惯呢?

三、根据要求选好内容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作文要求:通过编童话故事来帮助同学们认识了解编童话故事的好处多。

2.(出示书上四幅图)仔细观察,这四幅图上分别写了哪几种动物?它们都有哪些不好的习惯?

(小猴子——写字姿势不正确;小猪——吃多了糖果牙齿不好;小白兔——不想吃萝卜,太挑食;小狗——吃饭要妈妈跟着喂,不利于身体健康。)

3.师:这几幅图只是提供给同学们选用的。同学们还可以结合你平时观察到的想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不良习惯呢?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内讨论、交流。)

4.引导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不良的习惯”,想想这会有哪些影响?选择好描写的对象(动物、物品……),自己拟定童话故事的题目。(让学生自由拟题,指名交流。《小猴子写字》、《小猪的牙不疼了》、《吃蔬菜好处多》、《小马不乱扔果皮了》……)

四、大胆想象,编写童话

1.以例文启发想象。例文中这位同学讲了小花猫不讲卫生的哪些事?这个故事开头、经过、结果怎样?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2.谈话拓展。同学们在选定了童话故事的内容和童话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后,就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个“人物”身上原来有什么不良的习惯?(如爱吃零食、不吃蔬菜、坐姿不正确、不爱剪指甲、随地吐痰、随地乱扔果皮……)围绕这个不良习惯,会发生什么事呢?带来哪些危害和不良后果?事情的经过如何?事情的结果怎样?

3.大胆描述和构想。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定好内容,根据内容拟好题目,思考可能会发生些什么事?并认真构思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构思故事时可以大胆、自由地想象,要尽可能地使故事过程具体些。(在自己独立思考后,说给同座位听)

五、交流评议,动笔写作

1.四人小组交流:把自己编好的故事在小组里说一说,组内同学帮助补充修改。(师下小组巡视和参与)

第4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更多经典的、优秀的儿童故事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儿童故事不仅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好材料,而且对学生精神成长的作用巨大,它使孩子求真、向善、尚美,使孩子具有自由的想象力、敏锐的感受力、丰富的情感力,使孩子内心柔软、细腻而丰富……儿童故事教学要有儿童的立场,要有审美的视角,要摈弃教化冲动。儿童故事阅读过程中强调审美情感并不是挤兑语言的发展,反而是在促进语言的发展,是在实现审美能力培养和语言发展的双赢。

一、阅读儿童故事的选择方向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而低年级孩子年龄比较小,根本不知道什么样的读物才适合自己,所以自己在选择阅读故事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从性,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还可能使孩子出现“偏食”现象。因而,教师和家长必须指导孩子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能理解的,并且有一定思想内涵的读物,来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

1.根据儿童特点和兴趣推荐书籍

低年级的孩子持久性比较差,比较适合浅显易懂、通俗简短、情节生动的读物比如童话故事,民间故事以及一些儿歌等,耳熟能详的有《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等。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受到各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推荐阅读儿童故事

一本好书要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共鸣自然是要联系读者的生活情感,脱离生活实际的书籍很难让人亲近,更不要说深入阅读了。儿童故事更是如此,尽管在其中有一些不切实际的童话故事或者神话故事也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但那正是孩子尚未成熟的心智对未来美好生活实际的向往,反言之,它也是孩子生活实际的憧憬表现。因此,我们在选择推荐的时候,不要脱离了儿童世界的界限,要联系他们的生活,推荐阅读和他们紧密结合的,让他们有浓厚兴趣的故事。这样的故事可以来自于民间故事,也可以是儿童文学中叙事性很浓的作品,比如《伊索寓言》、《皮皮鲁传》等等。

3.根据孩子需要推荐有一定知识性的儿童故事

光靠学校里老师教的知识,是远远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孩子的要求的。所以必须向他们推荐有一定知识性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蓝猫淘气三千问》等包容各方面知识的注音读物,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掌握父母、老师无法给予的知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让儿童故事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1.静静地听故事

记得我小时候听故事的时候,多余的,老师什么都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打开故事的话匣子,我们就能立刻被老师吸引过去了。静静的教室里,到处充满的都是故事本身的曲折氛围,还有我们和主人公共鸣时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因此,我想,要让孩子们听得进故事,必然先要练就当初老师的本领,在语言表达,动作配合,还有表情烘托中让我的学生为我所吸引!哪怕没有高科技多媒体声色的配合,也能让我的学生被我独特的表现深深陶醉。好在有先前情感丰富的基础,每每在班上讲故事的时候,我只是保持住那安安静静的环境,每一个故事都让我从孩子们的脸上感觉到:他们听进去了,他们很有兴趣,这些故事有作用了!因此,要想让孩子爱上故事,要想让故事有作用发挥,必得老师先练成讲故事的功力!就算是徒口,也能惟妙惟肖展示故事的精彩!

2.用心地讲故事

聆听一段时间的故事以后,我们可以依据学生对故事的喜爱特点,在班级举行讲故事活动,要求学生把课外阅读中看到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讲给其他同学听。这样类似于故事会的形式能激发学生对故事更大的喜欢,也能帮助学生积累得更多!因为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去找恰当的材料,而且要进行选择,这就需要他们用心地阅读大量的儿童故事。

3.巧妙地用故事

将孩子们带到故事的天地中来,是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发挥故事的作用,利用他们由故事迸发出的兴趣全面地学习语文,培养素养。因此,知道了那么多的故事,还可以在恰当的时机用用它们,也是重新回味思考那一瞬间的感动、思考或者恍然大悟。

第5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一、让学生“看”出滋味

在写故事前,我开始领孩子们读童话故事书,从故事中看出童话写作的密码。我们从《木偶奇遇记》开始读起。一看人物———儿童化。在孩子阅读《木偶奇遇记》的过程中,我利用晨读时间和孩子聊书,先聊人物:书中讲到的那些人物(包括小动物),你最喜欢谁?最讨厌谁?为什么?在读书的过程中,学生们触摸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就和他们是一样的,是他们身边的人,人物形象就在生活和想象中借助阅读丰满起来。二看情节———生活化。在阅读的过程中,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展现在孩子眼前,孩子们读到小木偶的爸爸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孩子而嫌弃他,而是不厌其烦地帮助他。看他饿了,就把自己的早餐送给他,心甘情愿地看着他吃掉,虽然爸爸自己也很饿。学生们读到这些,就将童话中的幻想与眼前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几乎已分不清哪些是童话中的情节,哪些是生活中的情节。真的,世界上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虽然孩子生下来的时候不一样,有的孩子一开始就漂亮乖巧,有的孩子一出生就调皮捣蛋,可是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是爸爸妈妈心里的宝贝,爱就像高山的流水,流到了每个孩子的心里。三看哲理———含蓄化。《木偶奇遇记》究竟想告诉我们一些什么呢?这篇童话,通过皮诺曹种种曲折、离奇的经历,表现小木偶热爱正义、痛恨邪恶、天真纯洁的品质,教育儿童要抵御种种诱惑,做一个诚实、听话、爱学习、爱劳动,并能帮助父母的好孩子。而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却蕴含在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里,没有明显的说教,只是让学生在看的过程中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种滋味。所以我在学生读完《木偶奇遇记》之后,让他们和父母讨论皮诺乔变成真正男孩的原因。孩子们接下来还一起读了《绿野仙踪》《夏洛的网》《彼得潘》等,浸润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中。

二、指导学生“写”出趣味

第6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一、寓言的特点

如果要写出好的寓言故事,我们首先要了解寓言的特点。

在俄国,有一个关于“寓言”的故事。一个女郎求见国王,可是国王无论如何也不肯见她,还差点把她关进监狱,后来她穿上了寓言的外衣,国王高兴地接见了她。这女郎是谁?其实她就是“真理”,因为“真理”是裸的。的真理人们看了会觉得刺眼,需要将它包装起来,而这包装就是“寓言”。寓言就是包含着某种真理的故事,是哲学的文学表现。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寓人生哲理、智慧于言中。

寓言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具有鲜明的文体特点:

1.比喻性。寓言是一种用故事来寄寓道理的文学体裁,是比喻的高级形式。它篇幅短小,具有明显的讽谕意义,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

2.故事性。寓言多用一个故事做载体来阐发它的哲理。故事是寓言的糖衣,没有了这层糖衣,也就过于直白而无法吸引读者。

3.说教性。叙述故事不是寓言的目的,通过讲故事来达到说教才是其根本目的。说教是故事这个糖衣包裹着的药丸,糖衣只是吸引人,药丸才具有功效。

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的特点做了既形象又精确的概括:“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二、寓言的分类及写法指导

寓言的分类很多,可根据寓意的复杂性分为复调寓言和单调寓言;根据阅读对象分为成人寓言和儿童寓言。本文为便于说明,把寓言分为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两种类型。

(一)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这类寓言描写的对象是动、植物,故事情节与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在写作时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内容。

1.营造悬念迭起的故事情节。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所叙述的故事是动、植物界发生的,但它是现实生活的变形,是人的拟物化,是怪诞离奇的现实生活。如何让这些故事吸引人?最有效的办法是制造悬念。制造悬念的方法有很多,用得比较多的有:①误会式,在写作时有意造成动物或植物之间的误会,以形成对动物或植物的有利或不利的环境,以此来展示动、植物以及事件的性质,造成文章的波澜。如《黔之驴》,老虎误会驴这一“庞然大物”要吃了自己,结果“大骇”,逃得远远的。这一“误会”有力地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为后文发现驴没有什么本领并吃了驴,作了铺垫。②伏笔式,指写作时,先在前文提到一件事物或一个问题,暂不说清楚,到后文适当的地方才加以详述或予以点明,这样的一伏一应,也可以使寓言曲折生动。如拉・封丹的《太阳和青蛙》,暴君要结婚了,举国欢腾,而伊索却认为“实在非常愚蠢”,这是伏笔。故事紧接着写太阳的婚礼,池沼里的居民为自己的命运担忧,“那可要生出半打太阳”。忽然间,读者明白了“一个暴君将会生出无数的暴君”,百姓的命运将会更苦。③突转式,指故事情节的发展出人意料地发生急剧变化。如《鹬蚌相争》的结尾,故事突转,被渔翁捡了去。克雷洛夫的《执政的象》也采用了“突转式”,大象当上了执政官,非常讲究公道,他对狼剥羊皮的丑恶勾当很生气,但听了狼的一番叙述后,故事发生了突转,大象竟然同意狼剥羊皮,从而告诉人们愚蠢再加上“软心肠”是多么可怕啊。

2.拟人化的写法。

以动、植物为主人公的寓言必须是拟人化的,拟人就是把人的动作、神态、语言、思想等赋予动、植物,使之能像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既有人的品质,又有动、植物的特征。

3.夸张的手法。

要使故事情节怪诞离奇,就必然使用夸张的手法。夸张能使“不能”的事情成为“可能”,使“平庸”成为“神奇甚至神勇”,使“丑陋”成为“美丽”,有时夸张得近似于荒诞,有时夸张得近似于漫画。

4.配有“说教”的结尾。

一般而言,为方便理解,寓言会在结尾处配上相应的“寓示”性的文字,这就是通常说的“说教”,这在西方寓言中,更为普遍。“说教”的结尾,将前文的故事(寓体)与寓意(主旨)直接连接起来;有时也用比较隐蔽的办法,如寓言主人公最后说的一句话。但其目的还是让读者在故事中“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

在设计“说教”的结尾时,要注意故事与“说教”的统一,不能为求怪诞离奇的故事情节,使读者无法捉摸故事蕴涵的“生活意义”,却在文末“强装”“说教”的尾巴;也不能为求“说教”,而忽视对故事情节的渲染刻画,从而影响读者对寓意的接受。

(二)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写法指导

在我国,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早在《庄子》中就有出现,像《庖丁解牛》《秋水》等都是《庄子》中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名篇,它们都具有许多共同点:人物的神情、动作刻画细致;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优美的文字表达。这些特点实际上也是以人为主人公的寓言的特点。除此,我们还可以在以下这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

虽然寓言不必一定要有性格复杂、丰满的人物形象,但我们知道,寓言毕竟还是通过“人物”“动、植物”具体形象的塑造来寄托寓意。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可以是正面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也可以是侧面的烘托、陪衬、对比;还可以依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像《愚公移山》里的愚公、《东施效颦》里的东施、《滥竽充数》中的南郭先生、《叶公好龙》中的叶公,都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至今仍然可以在一些人身上找到他们的影子。因此,精心塑造人物形象会有助于寓意的表达。

2.追求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前贤有云:寓言是穿着外套的真理。寓言家金江先生也说:身体的真理可笑,枯燥无味的讲道讨嫌,而衣着华丽的寓言大受欢迎。文似看山不喜平,可见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还是受人欢迎的。如何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常见的办法有:①设置误会,是为故事发展而设置的人物之间的不信任或不理解,从而推动故事发展的一种方法。行文有了误会就有人物之间的矛盾,有矛盾就会让行文生姿。②巧合法,是所有故事类的文体最常用的手法。它是一种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事物相遇,使矛盾发生或矛盾突然得到解决,从而产生起伏变化的手法。合理运用巧合法,可以使故事“巧”而生“妙”而生“趣”,如克雷洛夫的《鹰和鼹鼠》,鹰王和鹰后搬迁巧遇鼹鼠,鼹鼠警告它们“高大的橡树是不安全的,有倒掉的危险”,然而鹰王和鹰后不听,一次鹰王觅食归来,发现树倒使得鹰后连同小鹰都摔死了。读来倍感妙趣横生。③蓄势法,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故事似乎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掀起高潮,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其优点是有“蓄”就有“转”,就有艺术冲击力。如《叶公好龙》,好像故事的发展应该沿着叶公因好龙而获利益的线索发展,但故事偏让真龙突然出现在叶公家里,叶公吓得要命,从而揭示叶公好龙的虚伪。这样“蓄”得自然,“转”得也自然,给人无穷的艺术感受。④抑扬法,通过对人物的褒贬,造成故事情节的起伏变化。“抑”就是贬低,“扬”就是抬高。在运用时,往往是该“扬”却从“抑”处下笔,该“抑”却从“扬”处下手,造成反差对比,加深读者对人物、故事的印象。由于文势曲折变化,摇曳生姿,所以也增强了语言的可读性。如孟子的《齐人有一妻一妾》,寓言一开始铺陈“齐人”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酒足饭饱的,自称是与“贵人”来往,这是“扬”;有一天妻子尾随,才发现原来是吃坟场里人们祭祀的物品,这是“抑”。通过一扬一抑,揭示了“齐人”的虚伪。

3.锻造简洁优美的语言。

第7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一)主题表达:小人物的小故事

1.小人物小故事的微电影

微电影,重点就在于一个“微”字,表示电影的故事结构简单,关系圈小,讲述小人物的小故事。[1]《泡芙小姐》没有过多的人物角色安排,主体为泡芙小姐,场景较为固定,人物关系简单明了,比如剧集《泡芙小姐的丝带》,简单讲述了一个泡芙小姐与法国摄影师在上海邂逅的故事,在他们相交那短短的时间里,泡芙用小小一根丝带帮助法国摄影师感受到这个城市另一种浪漫、属于自己一个人的中式浪漫,非常简单的故事架构,却映射了小人物在自己世界里的满足于欢乐。《泡芙小姐》就是运用很多个这样的小故事来反应小人物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现实生活的照写,比如在《泡芙小姐的底片》这一剧集里,从泡芙在旧书里发现一张神秘的底片开始,到后来超级玛丽的私人隐秘视频被大家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再到十三妖的手机不慎丢失,而储存在手机里面的艳照也面临着外泄的危机;这一系列的事情都是关系到个人隐私的问题,仿佛一切隐私都将被暴晒在阳光下,这是对于人类好奇心理的反应,贴近我们的社会生活。再比如在[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泡芙小姐的泡芙》中,讲述了有关强迫症的故事,在现代这个社会里,强迫症是一个很普遍的心理疾病,主人公泡芙和身边的好朋友也深受此病困扰,其中好友小若就是强迫症的“重病患者”,她平时的过度焦躁、神经敏感、易恐慌影响了身边所有的人,最后,泡芙小姐利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她摆脱这一困扰。《泡芙小姐》就是采用小故事的形式,以少量的人物关系和单一的情节把我们生活中的小问题和小细节串联起来,反映我们小人物的真实生活,满足观众的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节奏。

2.小人物的故事中折射出真实的生活

《泡芙小姐》是以小人物为主体,生活小事为视角,讲述一个个生活中的小事情。泡芙小姐是被塑造的如同我们一般人物一样,有着灵魂和肉体,渴求真善美,寻求一份真爱,故事情节平实,没有大波折,还原了我们现实的生活,只是,通过科技手段将我们生活中的小故事以微电影的形式在荧幕上展现,供大家品玩。这也是微电影最独特的地方,以小故事反射现实生活,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又超越生活,让观众以一种轻松的姿态感受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是,这也表现出微电影的弊端:内容太过于平淡单一,就不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二)叙事节奏:微节奏的大叙事

微电影不仅有自己的特色,还继承了传统电影的精华,在不断寻求理念和技术上的突破。

1.微节奏的叙事符合当代的大众

在当今这个“快餐时代”,什么都是快节奏的,过重的生活压力逼得人们只能压缩休闲时间,《泡芙小姐》这个微电影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因为它的特点在于在十一分钟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符合现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模式的。观众可以在上下班途中,等人过程中,或者在其他零碎时间观看,这样可以做到劳逸结合,在不影响其他事情的情况下放松精神。但这也不是说微电影就是十全十美的,我们看一般电影时往往在结束时还会有回味的余地,但是微电影由于时间短在结尾时必然会给人一种意犹未尽或戛然而止的感觉。

2.微节奏叙事的戏剧性

《泡芙小姐》做成了微电影的系列剧,叙事时间短,节奏快,戏剧冲突集中,这样的特点使得它兼具了电影与电视剧的优势,每一集既有电影的独立性,又有电视剧的连续性。由于每集时间短,因此戏剧的冲突必须在短时间内展现,可以在每集内看到戏剧的发展与高潮。比如《泡芙小姐的》的第一集,《泡芙小姐的沙漏》,这集讲述的是泡芙小姐在一杯沙漏的时间内与多个人相亲的故事。导演之所以选取沙漏作为本集的线索,是因为沙漏的速度较快,符合微电影的要求。在这短短几分钟之内,导演要交代清楚发生的事情,并完整展现它的情节,吸引观众的眼睛,这应该是微电影最为值得称道之处。传统电影虽然也是在短时间内展现故事情节,但节奏之快不如微电影,给人更多的是视觉冲击和回味,而纵观《泡芙小姐》的叙事,都体现了微电影的节奏快的特点,这不得不说是电影上的一种大创新。

二、《泡芙小姐》的传播模式

电影的主要传播对象是观众,最终给予回应和反馈的还是观众,因此,传播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获得经济效益,就必须贴近日常生活。[2]《泡芙小姐》这一微剧集就是以网友为受众群体,因为网友大多数是年轻人,且职业、性格、喜好各异,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也强。因此优酷自制《泡芙小姐》剧集就是跟随信息时代的潮流,利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制作微电影,以生活为主题,迎合大众的心理需求,占领市场。

(一)成熟团队打造网络精品

信息的传播者即负责搜集主题相关信息,进行筛选、将信息进行加工、润色,最后制作成影视作品,将主题内容展现在观众的面前,传达主题思想。[3]电影或者电视剧的制作者就是通过制作视频刺激受众的感官,引起大众兴趣,吸引大众注意力,让观众接受自己的作品,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原央视《快乐驿站》节目的总导演皮三为我国原创动画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原创动画代表作《哐哐哐系列》为广大观众所喜爱,堪称经典之作。优酷网就是与皮三导演进行合作,通过北京互相动画公司出品了自制微剧集《泡芙小姐》,完美地结合了网络视频与动画,摆脱了传统媒体的束缚,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动画产业道路。在创作《泡芙小姐》的过程中,传播者主要是采用了实拍场景和三维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这样既可以将故事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又能抓住观众眼球,以时尚都市女性泡芙的生活和情感为电影的[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主要素材,进行原始创作,《泡芙小姐》整个创作团队的专业水准较高,技术成熟,在制作的过程中总会有很多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创新。

《泡芙小姐》之所以取得这么好的社会效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借鉴了美剧的风格,场景的拍摄、动画的制作、视频的推广和市场营销都在同一时间进行,创作团队每周一会,进行剧本的探讨、提出见解和意见,整合反馈信息,进行剧情的完善,创作独具特色的原始品牌。

(二)故事内容源于日常生活

《泡芙小姐》之所以备受瞩目,很大程度上和它的故事内容密不可分。媒体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就是各种文字、图像或声音的信息本身,只有信息的内容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媒体才能发展,可见创造出有新意的节目内容才是制胜之道。

《泡芙小姐》塑造的是一个前卫、独立、时尚并带有一点精怪的都市女性,这是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从人物塑造上符合了大多数观众的口味。当然故事的发展肯定不会只是单一的一个人物,随着剧情的延续,其他人物如十三妖、超级玛丽、小若以及各种男士都逐渐上场。《泡芙小姐》以繁华的都市为整体背景,每一集以一个物件为线索展开剧情,比如沙漏、口红、墨镜等。导演选取的这些线索不仅仅是从泡芙的日常用品这个意义出发,更是以它的引申意义来作为每集的深层含义,从而使得每个故事折射出当代年轻人的生活理念,比如口红代表对爱情的追逐,墨镜是隐藏爱的意思,打火机则是分享美丽的火焰。

影片虽说是虚拟的故事情节,但故事仍然根源于生活,可以在其中看出许多现在的热点话题,如堵车、房价、买车摇号等,甚至把话题聚焦在愚人节,展现出现代人不敢或不愿说真心话的奇怪现状,愚人节的意义不再是愚弄他人,而变成了等待说谎者的真心话。影片里的泡芙虽说有着各种烦恼,但是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自由的执著深深打动了广大网友,更给大多数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三)多种渠道构筑作品优势

影片得以传播给大众,首先要有媒介,否则再好的作品也只能束之高阁。互联网相比于报纸传播速度快,相比于电视互动性强,相比于电台资源更丰富,并且可以随时随地观看,因此互联网对影片的传播是最为有效的途径。

优酷网是互联网的第一视频网站,由中国电影集团、优酷网联合出品,雪佛兰科鲁兹全程支持的《泡芙小姐》在该网站上独家播出。为扩大影响,观众可以把资源分享到人人网、开心网、新浪网等,网友间可以相互传播。为观众选择流畅的观看渠道是作品传播的第一关,而更重要的是让网友可以就观后感畅所欲言,并为此提供多种方式,比如微博、社区等,通过互动进一步推销产品。泡芙的影响力在这种营销下日渐增大,许多其他品牌也加入《泡芙小姐》,既丰富了故事的内容,又为其做了宣传,可谓双赢。

(四)受众需求引导剧情方向

受众是电影作品的消费者,电影作品素材来源于生活,其实与其说来源于生活,不如说来源于观众,只有受众需求的作品才会畅销,久而久之,受众就会成为检验作品的标准,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受众的反应。[4]《泡芙小姐》如果仅关注于泡芙的物质生活,而没有精神追求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那它很难成为这么一个受人喜爱的系列微电影。观众可以在网上通过微博、在线评论表达各自的意见,这些意见被反馈到电影创作中[第一论文 网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光临www.dylw.net],这样就实现了观众与创作者的互动。《泡芙小姐》不仅在内容上契合了观众的口味,更在表现形式上贴近观众。影视作品首先展现的应该是给人震撼感的视觉冲击,这个系列的微电影在视觉上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糅合,虚幻故事与真实现场配合;其次是内容展现中的熟悉感,优酷中受欢迎的交流平台和交友网站、各种知名品牌的介入让观众找到了熟悉感,而人们往往更愿意接触带有熟悉元素的新事物。这些都是影片发行者站在受众角度所做的努力,所以《泡芙小姐》在众多影片中脱颖而出了。

三、结 语

在这个影视作品更换如此频繁的时代,微电影以其特有的优势抓住了新传媒的方向,是对旧电影模式的突破与创新。不过在看到微电影未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只有在这种短时间的叙事结构下对每个情节加以仔细推敲才能避免结尾时欲言未止的缺陷,微电影也才能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 曹露浩.《泡芙小姐》:微电影故事结构探微[J].大众文艺,2012(21).

[2] 刘爱红,许晓菁.《泡芙小姐》与新媒体时代动漫发展散论[J].铜陵学院学报,2012(04).

[3] 陶建华,黄丽丽.新媒体电影《泡芙小姐》的受众策略[J].青年记者,2012(05).

第8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叙事手法 评析

与海明威同时代的另一位“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F•S•菲次杰拉德(1896-1940),因先后4部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集《爵士时代的故事》等系列作品中细致入微地刻画了美国二十世纪二十 年代人们纸醉金迷和纵情声色的生活,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盛行的特征,而被文学评论界冠之以“爵士时代”的重要的编年史家和“爵士时代”的代言人等称谓。当时也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期。“迷惘的一代”蔑视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摈弃传统的美学标准,他们觉得以往的艺术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经验,必须采用新的表现手法。深受约瑟夫•康拉德影响的菲茨杰拉德尝试将现代叙述技巧应用于其小说叙事,使一部反映美国战后普遍精神危机和道德堕落的社会小说写得传神而不失特色,就连一向言辞苛刻的著名诗人兼文艺评论家T•S•艾略特也认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小说自亨利•詹姆斯以来迈出的第一步”。H•L•门肯在评论这篇作品时认为其篇章安排精巧至极,采用了双重视角分层叙述的手法,因而使得这部经典之作的文学价值不仅表现在其主题所反映的严肃的社会现实意义上而且它还极具叙事学研究的价值。

一、叙述者尼克的“双重视角”

众所周知,小说的文本是作者依据自己的生活积累创作而成,小说的内容通常借小说中的一个“叙述者”之口传达给读者。多数小说中的故事由第一人称的“我”来叙述完成,这种传统的叙事视角被称作“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此外,小说中还有一种常见的“第三人称叙事视角”。小说叙述者是作者创造出的一个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全能”上帝般的人物。这个“全能”人物洞悉小说中所有其他人物的内心,前途和历史而自己却不参与到小说的任何事件任何进程中去,它只是一个旁观者,一个隐身人,一个告密者。

上述两种常见叙事视角各有其优、缺点。第一人称叙事往往更生动可信,其不足之处在于小说的第一人称叙述者基于其“在场性”的要求而无法将在同一时间里发生于不同场合的事件讲述出来。相反,小说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却不受这一局限性的限制,但是,它通常不易于把小说的虚构空间里发生于不同场合和不同人物身上的事情有条理地组织安排好。鉴于此,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我”的叙述为主来决定情节的发展走势,而当“我”的视角受限,譬如:在“我”认识盖茨比之前,盖茨比年少时的梦想、他与黛西战前的相恋以及他的战后发迹史则分别安排由老盖茨比、黛西的朋友乔丹•贝克以及沃尔夫山姆等角色来叙述,“我”是在听了他们的介绍之后才最终在心目中完成了对盖茨比的整体形象的认识。这些作品中人物对“我”所交代的内容形成补充,因而可以认为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补充视角”,也是作家在作品构思时常用的技巧之一。

为大家所忽略的是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还有一个“神秘人物”,他在“我”不在场时看到了沫特尔•威尔逊飞奔出来逃到大路上然后被黛西所驾驶的盖茨比的车在回长岛途中撞倒的情景,以及其后的在“我”和盖茨比汤姆等都回到长岛后,车祸现场的“灰谷”接下来所发生的、有关威尔逊的仇恨和愤怒酝酿成复仇行动一节的描写,则是由一个神秘的全知式人物所完成的。这个叙述者仍然是作品中的尼克,因其当时的不在场而成为一个游离于故事之外便于观察一切的叙述者,所以,这个全知视角的尼克应该是对“我”的限制性视角形成补充,由此可以说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被作家赋予了“双重视角”,作者在构思作品时使用第一人称“我”作为主线故事叙述者,以便于作者直接干预故事的情节发展和有节制的借助于故事情景跳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对于“我”所不能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情节则由可以跳出故事的“尼克”来补充完成,所以作者才将“我”命名为“尼克”。

如前所述,深谙小说叙事技巧的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竭力避开单一叙事视角的局限性,娴熟地将传统小说通常采用的这两种叙事视角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调用了“第一”和“第三”双重视角,将一系列同时发生于多个场景和不同时空里的关于叙述者“我”(尼克)及其他人所见证的主人公盖茨比的故事富有条理地娓娓道来从而使得作品达到了读来感同身受的效果。可是这些由“我”和其他众多声音汇集起来的故事讲述起来毕竟会有些混乱,为了避免这种矛盾并且全面地展现自己对“爵士时代”纵情声色的生活既沉迷又清醒的态度,作者煞费苦心地在一部作品中安排了叙述者尼克和主人公盖茨比这样两个集合了作者性格中矛盾的两个方面的人物,并尝试性地借用了绘画中分层处理的方式来建构文本。

二、文本的建构和叙述分层

现代叙述学理论告诉我们,叙事文本不同于故事本身。故事是独立于文本的事件,而叙事文本是作者对故事素材的艺术处理后呈现于读者的文字。“作为叙述的底本与叙述的述本既相符又不相符,相符的地方是故事的基本内容,不相符的地方是选择表现处理这些基本内容的方式”。由此可见,作者最后确立文本需要对原来的故事重新建构,因而,分析作品的叙事结构在解读作品时极为重要。结构的意义“超越了文字,而在文字表述的叙事单元之间或叙事单元之外,蕴藏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以及艺术的理解。在这种意义上说,结构是极有哲学意味的构成。”

何世杰在《中的“二元主角”剖析》一文中,提出了“我”(尼克)和盖茨比因分别代表了作家本人理性和感性人生态度的两个矛盾的方面而认为他们都是故事的主角:“‘二元主角’手法的运用……作者有意无意地将自己一分为二,一半同盖茨比,另一半同尼克……将对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同情与批判通过叙述者尼克统一于一部作品之中。”鞠冰梅在《的叙述艺术》一文中认为:“在小说中,尼克事实上是讲了两个故事:一是他自己离开美国西部家乡来到东部创业,最后又重返故土的故事;二是盖茨比的故事。而盖茨比的故事是包含在他自己的故事中的。这两个故事在小说中时分时合。但无论是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还是从故事的内容来看,盖茨比的故事无疑是小说的主体。”笔者赞同这两种观点,需要补充的是:尼克的故事是背景,而盖茨比的故事是重点突出内容,是前景或者是舞台,可以推断作者是借用了绘画的层次处理技巧来建构这个小说文本的。

最后,两个分层叙述的故事最终统一于尼克和盖茨比这两个人物各自所追寻的梦想的幻灭这一主题。叙述者“我”(尼克)和主人公盖茨比在文本中的作用类似于中国双簧表演艺术中的两个表演者,一个是前台的“行动者”,另一个则是幕后的“行动的体验者”或指挥者,共同承载着作者对“爵士时代”的美国梦幻灭之心路历程的阐释。

三、分层叙述与“双重看法”

菲茨杰拉德采用上述叙述分层的方式来建构文本可谓《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个突出的叙事特征,其目的之一是丰富作品的内涵,服务于文本内容所着力揭示的“美国梦幻灭”的主题。从两个正面人物(都来自美国中西部且代表着传统美国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的尼克和盖茨比)在美国东部的梦想均告破灭的经历中,作者敏感地意识到了汤姆和黛西等人所代表的美国上流社会的价值观念已经偏离了“美国之父”富兰克林所确立的“美国梦”最初的健康向上精神,而走向腐化堕落。从紧随而至的1929年10月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爆发可以看出《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更像一个文学的预言,盖茨比梦想的幻灭决不是一个“个例”,而是一种“风雨欲来”时的社会普遍性的一个缩影,因而小说最后的结局:故事的见证人“我”尼克最终在处理完盖茨比的葬礼后,做出了离开东部、放弃在纽约的债券经营的发财梦想、重新回到恪守传统道德的故土――美国中西部的决定。尼克的这一决定可以说是作者对当时的美国社会上流阶级所持有的价值观念的一种理性的唾弃和否定。

作者借用绘画的表现手法,用分层叙述来建构文本,其目的之二是为了把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看法,即“双重看法”统一于一部作品之中,以达到使人物塑造更复杂真实,更丰满的艺术效果。“这一叙事技巧和独特的文学表现手法深深影响了其后的一批又一批的美国小说家,在当代美国文学中,有许多小说都仿效或直接采纳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卡洛威式的叙事手法。如:托马斯•沃尔夫的代表作《天使,望故乡》、詹姆斯•鲍德温的小说《告诉我列车已远去》等等。”

一些评论家认为盖茨比和尼克分别代表了作者梦想的两极:一边是想象,天真,沉睡,梦想和永恒;而另一边是理智,经验,清醒,现实和变化。H•L•门肯是最早发现菲茨杰拉德这一人格分裂特征的文学评论家之一,说他既是一个纵情享乐的人,又是一个态度严肃的小说家。 作家自己认为:衡量一个作家是否有第一流的才能,要看他是否能在同一时间里容纳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而且能照样思索下去,不受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品焦点人物盖茨比和叙述者尼克这两个角色分别作为道德象征代言着作者菲茨杰拉德自身的两种矛盾的观点。正如小说中尼克的心态自述:“我既身在其中又游离其外,对人生的千变万化既感到陶醉,同时又感到厌恶。” 尼克和盖茨比各自体现着作者性格的一个方面,他们是两个故事各自的主角,构成了作家的矛盾自我的统一体。只不过盖茨比的故事是焦点,它以尼克的故事为衬托,是故事中的故事。这正是《了不起的盖茨比》构思的精巧之处。正如菲茨杰拉德在小说完成前给查尔斯•鲍德温的一封信中曾自豪地称:这部小说是“一个形式上的尝试” 而后来读者和评论家对这部作品的反响也证明这是一个成功的尝试。该作有力地显示了菲茨杰拉德对小说创作形式技巧的关注和探索,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创新。无论其内容的历史意义还是创作手法的突破创新,《了不起的盖茨比》都堪称是美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F.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M]. Wordswo rth Editions Limited,1993.96.

[2].Miller Jr.,James E. The Fictional Technique of Scott Fitzgerald [M]. 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1957.73.

[3].T.S.Eliot. Letter to Scott Fitzgerald in Fitzgerald [Z].The Crack-Up,New York:New Directions,1945. 310.

[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6].杨 义:《中国叙事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7].何世杰:《中的“二元主角”剖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

[8].鞠冰梅:《的叙述艺术》,《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汉文哲学社科版),2003。

[9].吴建国:《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第9篇:我和小动物的故事作文范文

记得有一次我组织了图画书《我妈妈》的阅读活动,在不作任何相关经验铺垫的情况下,我直接组织幼儿开展集体阅读活动。因为故事情节不是很复杂。我主要采用提问和追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结果发现,我和孩子们根本互动不起来。在活动后的反思交流时,大家都认为,主要原因是我对幼儿的阅读状态和水平并不了解,幼儿也缺少相关的阅读经验。于是,“怎样开展适合幼儿阅读需要和阅读能力发展的阅读活动”成为了研究小组的研究内容。经过讨论,我们提出了新的教学思路:教师应先了解幼儿自主阅读的真实水平,发现幼儿阅读的兴趣点和难点。在研究小组主持人的带领下,我们设计了《幼儿自主阅读观察表》,从幼儿的阅读习惯、幼儿对故事情节的了解、幼儿对图书的关注点等方面进行观察记录,以充分了解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

在接下来开展《森林里最好的朋友》的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前,我充分观察和了解了班里幼儿的自主阅读情况,发现有些幼儿完全是在无序地翻看图画书,对画面的细节缺少观察,因而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理解;有些幼儿则过于关注文字,忽视了对画面中生动有趣的细节的观察;还有一些幼儿喜欢看图,对文字不是很敏感,因而也影响了对故事情节的整体理解。由此,我意识到,第一次阅读活动的发展目标宜定位在“仔细观察画面,通过画面了解故事情节”上。我通过“互动墙饰”帮助幼儿梳理阅读经验、解决阅读难点。如,我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找一找”的板块,引导幼儿找出故事中的人物、场景及主要事件。如此,一些只关注文字或不仔细读图的幼儿就能按照我所指引的方向去阅读。我还在“互动墙饰”中设计了“读一读,想一想”的板块,引导幼儿提炼出故事的主要情节,找出表现故事主要情节的关键画面,鼓励幼儿在自主阅读后对这些画面展开充分讨论,从而切实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质量。

一次,研究小组里的一位老师组织了《雨天的礼物》的阅读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次活动并不是一次完整的阅读活动,而是一次以理解故事人物情感变化为目标的幼儿自主阅读活动。活动中。教师在出示“雨天”的画面时加入了“雷雨”的音响效果,同时还为幼儿提供了表现情绪变化的书签。请幼儿在自主阅读时将自己的情绪体验用相应的“情绪书签”表达出来。我感觉到,音响效果的渲染使幼儿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幼儿用“情绪书签”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既渗透了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的培养,又让幼儿与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这次观摩活动让我认识到图画书阅读活动的组织模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画书的画面,寻找故事情节发展的脉络:可以先组织幼儿阅读图画书的部分重点内容,然后鼓励幼儿活动结束后继续自主阅读,而后再组织第二次阅读活动;也可以组织幼儿精读图画书的节选部分,在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之后,引导幼儿细致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理解某一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总之,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灵活使用不同的组织模式。

图画书阅读教学合作研究小组会定期组织大家进行相应的活动观摩与交流,大家会根据幼儿的阅读特点制作各种有趣的供开展图画书阅读教学活动用的玩具材料。例如,有些幼儿还不会仔细观察画面,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拼图活动”,让幼儿“拼一拼、讲一讲”,在玩拼图游戏的过程中学习仔细观察画面并说出画面内容;有些幼儿理解故事情节有困难,我们便设计了“图画书排图”活动,让幼儿“排一排,讲一讲”,在重新编排被分拆开的图画书的过程中。熟悉和梳理故事情节。

我在组织幼儿开展《条纹鱼得救了》的阅读活动中,就将作品中的主要画面制作成了拼图。让幼儿通过玩拼图养成仔细观察画面的阅读习惯。例如,让幼儿在拼摆的过程中关注入物表情和相互之间的关系,解读画面所表现的故事内容。为了帮助幼儿整体把握故事情节,我们还将图画与文字分离,设计了排图讲述活动,让幼儿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顺序对图片进行排序,或将文字与图片对应起来进行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