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我和体育范文

我和体育精选(九篇)

我和体育

第1篇:我和体育范文

体育,当我看见这个词的第一反应就是从小学到大学都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课伴随了我的成长,看见了我成长中的欢声笑语与唉声叹气。

小学的课程都是十分轻松的,小朋友们端正地坐在教室里面,认真听着老师讲的内容。课外的活动时间多,这很重要一部分是来自体育课。小学的我们上体育课时,总是成群结队的去往操场,集合点名了之后,大家就可以“各奔东西”了。有的人在体育的自由活动时间里面看漫画,聊天,吃零食。。。。。。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和朋友们一起跳绳。最初洁白的长绳发到各班级当中去,两个力气大的同学分别站在绳子的两端,一手握绳,一手将绳子一端旋转紧紧抓在手上。长绳朝着同一方向甩去,当绳子击落在地面上时,会发出“啪”的一声,简洁而利落,这时速度和力道的象征。一个又一个的同学站在甩绳同学的一侧,当绳子甩起时,进入绳子当中,当绳子击落在地面上,跳起,绳子一离开地面至最高处时,同学又快走出绳子当中就行了。

学怎么样跳长绳时很练习胆量的一件事。我第一次接触长绳时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年我们学校举办一届运动会,其中有一项运动项目就是跳长绳。它规定了每班跳长绳的人数,通过在规定时间里面跳长绳的个数来比赛名次。在运动会开始前大概两周,班主任就让会跳长绳的同学举手,还记得那时候举起的小手寥寥无几。第二天课间的时候,班主任就拿着长绳带着我们去操场上联系。最开始长绳甩得很慢,老师让我们看准时机一个一个的进去,纵使大家心里有些恐惧,但是随着老师的口号,一个一个有条不紊的进去跳长绳。当到我的时候,我看着甩起来的白绳就心里发慌,身体随着长绳摇晃,可是就是不敢进去。最开始老师喊着口令的时候,看我无动于衷,就轻声的在我耳边说,“听好我的口令,我说进去,就马上进去。”可能当时我就是如此的胆小而且很怂,大约过了十秒钟,老师有些急了,她直接抓着我的手,将我“丢”进了甩起的长绳里面,身体本能的跳起然后快走出哪一个狭小的空间。如此循环往复,学了好几个回合,我才有了胆量去跳长绳。在这个期间,老师的帮助,同学的鼓舞,让我学会了跳长绳,最后也让我们班在运动会的长绳项目取得了一第二的不错名次。

在体育课上,学习的技能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增加同学朋友之间的关系。生命在于运动,热爱生活,热爱体育。给我们一个丰富的体育生活。

第2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构建;和谐体育市场;内涵;作用

构建和谐体育市场,理顺目前我国体育市场的紊乱,是现阶段我国体育经济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须从理论上研究和谐体育市场及其内涵,才能正确理解和谐体育市场的基本原则、研究合适的治理措施。本文旨在为构建和谐体育市场提供完整的理论研究基础。

一、和谐体育市场的理论概述

和谐社会是指在一定规则体系的基础上社会系统运行所体现出来的有规律、可预见、和谐稳定的状态,是社会微观主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稳态、和谐的宏观现象。和谐社会是个体在自觉或不自觉中遵循一定社会规则,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和信任产生的。所以,在现代体育经济体系中,和谐体育市场是指以明晰的产权为基本制度,以价格体系为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以有效竞争为结构特点的体育经济体系在配置资源中所呈现出来的和谐、有序、稳定的运行状态。和谐体育市场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指和谐、稳定和有序而言。

1.和谐。首先是指利益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和谐,即在和谐的体育市场中,私利与公利不存在绝对的冲突,任何个体在体育市场中追求自身最大利益化的同时,会自动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个人利益的和谐统一,即体育市场个体在规则框架中追求各自利益目标的同时,容许相互冲突,容许个体进行分散化决策。整体利益的和谐来源于微观利益的竞争在体育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协调一致。所有主体追求的利益是在协调配合中创造的动态利益,即利益的和谐不是简单的零和的利益分配,而是在一种正和的利益创造与分配之上。和谐体育市场中的主体可以通过体育市场体系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体系实现收益,以及按照主体的贡献实现个体利益的分配。所以,和谐体育市场中获取利益在于利益的创造及分配,它在相当程度上排除了主体追求非法或不合理的收益。

2.稳定。体育市场中的稳定是指体育市场运行模式具有稳定性,即具有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一般地,体育市场运行模式的稳定性有三层含义:体育市场微观主体的行为模式具有可预期性和稳定性,这种稳定性和可预期性主要来自于体育市场的有序竞争;体育市场交易秩序和交易规则具有自我维持和自我稳定的特性,这种自我稳定性来源于交易秩序可以使各种个体尽可能地获得潜在的收益,使个体的生存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扩展;建立在体育市场交易秩序稳定性基础上的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和谐体育市场的稳定性不仅要求交易规则具有稳定性,还需要社会结构具有稳定性。因此,和谐的体育市场往往有各种利益再分配机制,通过利益的协调,使各种社会主体保持相对的平衡性。总之,在体育制度和体育法律作保障的基础上,和谐体育市场是一种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利益和谐、关系和谐、收益共享、竞争适度、交易有序、结构稳定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体系。

3.有序。体育市场中的有序是指在体育市场运行中,在遵守体育市场规则的基础上按照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原则构建体育经济主体自身的行为模式。因此,适应体育市场竞争和体育市场有序的运行模式,一方面遵守规则,另一方面预期不侵犯他人合法利益边界的行为。体育市场规则一般从较为抽象和否定的角度为个体运行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即个体行为的具体内容体现为一定行为空间下的自由性和创造性。体育市场通过竞争等机制进行选择,以判断这些运行的合理性。和谐体育市场的有序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体育市场投资行为的有序性、体育市场交易行为的有序性、体育市场竞争行为的有序性、体育市场纳税行为的有序性。体育市场通过有序来保证国家体育经济活动的发展。

二、和谐体育市场的内涵

和谐体育市场是一种利益共享、合作且富有效率的秩序,最终目标在于为社会分工、社会协作、社会交换和社会创新创造一种合作、竞争、和谐的环境,以便体育经济主体能够在合作中创造共享的利益;利益分配的方式是按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因此,和谐体育市场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分工与协作性、强烈的自愿性和合作性、效率性和公平性。

1.和谐体育市场具有规则约束下的有序性。体育市场运行中经济主体有交换的自由、合作的自由及选择的自由。但是,实现这种自由有一定的规则基础。这些规则从否定的角度,通过制定一些抽象规则,以不干涉和侵犯他人体育经济自由和基本权利为界创造了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在这个自由空间里,“用脚投票”的市场选择方式使每个体育经济主体都能够自由地利用各自不同的知识和机会,发挥各自不同的创造力和比较优势,为创造共享的收益而奋斗。

2.和谐体育市场具有扩展性。这种扩展性来源于体育市场的自由特征所产生的巨大包容性。同时,体育市场中的竞争也会使各种主体主动地在创新中扩展交易的范围和对象,因此,体育市场的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新体育产品和新体育技术不断创新,在横向上表现为体育经济不断扩展和深化。

3.和谐体育市场的反馈机制主要表现在自我出清、自我纠错、自我维持三个方面。自我出清是指体育市场在良好的价格机制的作用下能够十分灵敏地对各种资源的稀缺状况做出反应,同时达到内部和外部的均衡;自我纠错是指在体育市场合理竞争的条件下,优胜劣汰可以将所有偏离市场运行法则的行为和主体淘汰出局;自我维持是指体育市场秩序产生的巨大的共享利益、系统的协作效应、适应性预期及各种沉没成本将使市场机制的运行产生一个“正反馈机制”,使之可以抵抗外部的干扰。因此,和谐体育市场的内涵是“利益共享”、“正和博弈”、“利益和谐”、“合作”、“法治而富有道德”、“自由而富有创新活力”、“不断扩展”、“具有反馈机制”。

三、构建和谐体育市场的作用

构建和谐体育市场可以提供一个健全的价格信号体系和最节省信息成本的体系,使体育产业成本最小化和交易和谐化,使各种体育资源的功能及其效用得到准确的显示,保证各种体育资源能够合理配置,使专业化形成的个体价值顺利地得到社会实现,从而使社会主体更大地获取收益。为了把体育资源最优配置到它能最佳发挥效能的地方,在竞争机制和重复交易的作用下,每个体育市场主体必须有效地披露交换对象和自身的各种信息,将那些交易最必需的信息以最简短的形式通过价格符号进行传递,并自动综合地反映在价格指标上;达到效用或利润的最大化。

构建和谐体育市场可以形成一个包容性最强的扩展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推动各种创新、分工和专业化体系的发展。体育市场通过其分散扩展的协调机制,产权体系、竞争体系及各种分配体系,形成一个有利于分工、创新与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个体育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机会,尽可能地发挥每个人的比较优势,为体育科技创新提供更广阔的自由空间。

构建和谐体育市场可以促使社会体育与体育经济的和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建立完善和谐的体育市场,将体育经济交易建立在法治与道德的基础上,达到冲突中的体育经济利益和谐;另外,构建和谐体育市场通过社会的各种平衡机制,平衡各社会团体的利益,保证社会的整合与和谐,实现各种体育经济利益的和谐。因此,构建和谐体育市场的作用可概括为:在实现利益和谐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创造并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四、构建和谐体育市场的策略

构建和谐体育市场在内涵上是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体育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体系。因此,构建和谐体育市场的重点,不应当是简单的行政处罚或道德教化。一个国家要构建一种和谐的体育市场,必须充分协调各种利益冲突,重构和引导各种利益关系,从根本上使体育经济主体通过合法途径受益。在我国,要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冲突、重构各种利益关系,就必须理清体育市场紊乱的根源,从协调利益关系来构建和谐体育市场。

协调利益关系的建议如下:加快体育体制转轨和推进市场化的进程,完善体育市场体制,重新界定利益边界,规范体育经济主体的行为,消除导致体育市场混乱的制度性根源。通过各种分配和再分配机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通过一定的财政补贴和其他利益补偿机制等形式,协调和缓解治理过程中的利益冲突,根除导致体育市场紊乱的分配性根源。加快体育经济发展,利用各种手段积极推动正常有序的体育经济活动,以缓和体育产业资源极度短缺带来的过度利益冲突,利用体育经济演进及市场结构自身的演进来根除导致体育市场紊乱的经济落后性根源。因此,构建和谐体育市场不仅要通过各种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减少非法收益;同时还必须通过创造各种合法的生产经营机会,扶持合法有序的体育经济活动,大幅度增加正常体育经营的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当然,构建和谐体育市场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除了上述基本策略以外,还需要有充分的时间来协调各种冲突,在渐进中达到体育制度构建与秩序演进的和谐,达到利益的和谐,并最终建成和谐有序的中国体育市场。

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部

参考文献:

[1]任保国.我国体育产业资本市场投融资发展现状与政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6,27(1):52-56.

第3篇:我和体育范文

Abstract: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reasoning, the paper studied functional model and grow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out China's spor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in the early days of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bout China's sports is mainly the binary functional model for serving politic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and single-function model for serving politics; at the period of reform and opening it is the multi-functionality mode, and then it reduces to serve for politics, in order to seek cultural identity.

关键词:体育国际交流;功能;趋势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xchange of sports;function;trend

中图分类号:G812.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03-01

0引言

建国以来我国体育国际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在各个历史阶段体育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因其不同的功能,都在为我国的政治外交拓展、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甚至军事以及竞技体育本身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往的对体育国际交流功能的研究多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本文根据其不同时期的主要服务功能进行整体研究,梳理出体育国际交流在不同时期的主要功能,分析原因并进行归纳分类,并从中判断出发展的趋势。

1体育国际交流功能模式

1.1 为政治、竞技体育服务的二元功能模式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竞技体育几乎一片空白。因此一方面新中国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竞技体育体系,提高体育事业各个面的水平;另一方面为增加我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政治外交把包括体育国际交流在内的交流手段作为平台,积极和国际社会进行接触,在自身需要的同时,为政治发展服务。1949年中国学生篮球队参加了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届世界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暨第10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这是建国以来我国派出的第一个体育代表团[1]。1957年经总理等中央领导批示同意,原国家体委向越南派出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援外体育教练队伍,拉开了新中国援外教练工作的序幕[2]。经过国际体育交流,提高了我国竞技水平,增进了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人民、体育专业人事等的相互了解。据统计1953年到1956年我国国际体育交流达185次,3000多人次。这一时期我国体育事业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举重运动员陈镜开以135.5公斤的成绩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人打破的第一个世界记录 [3]。

1.2 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功能模式苏共二十大后,在关于要不要全面否定斯大林这一问题上中苏关系产生裂痕,此后,苏联单方面中止对我国的多项援助协议,标志着由提出的“一边倒”外交政策的结束。我国及时调整了外交政策,提出了“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修反”的外交拓展政策。在1962年就向与我国第一个建交的非洲国家――加纳派出了援外教练组,援助的国家中包括当初没有与我国建交的塞内加尔、乍得、上沃尔特(现为布基纳法索)等国家[4]。新中国作为世界上一个“爱好和平、主持正义”的新兴力量得到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与支持。随着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在亚非拉广大地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以上原因,在特殊时期为政治服务的单一功能模式有其时代赋予的合理性。

1.3 改革开放以后的多元化模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体育国际交流成为政治外交的一种补充手段或平台。进入改革开放之后,受全球化的影响,体育国际交流才全方位的走向世界,“请进来,走出去”成为体育国际交流的主题。“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了解世界”,体育国际交流通过非官方渠道增进不同国家的交往,提高对我国的认知度。以姚明登陆NBA为例,做为“中国名片”的姚明在美国家喻户晓,不少美国人正是通过姚明到中国旅游、经商或投资。美国主流媒体休斯敦纪事报评论道“这就像打开了一扇门,废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现在,姚明来到美国打球,这是世界上两大强国交流的好机会,将比任何政治谈判的沟通都要来得效果明显。这将会把中国带到美国人的眼前。”[5]姚明进入NBA让世界更深入的了解了一个开放、发展中的中国。由此可见,体育国际交流显示了其强大的多元功能,回归了本身应该具有的综合服务功能,为改革开放的政治、文化、经济、体育等的发展起着良性的推动作用。

2体育国际交流功能发展趋势

2.1 弱化服务政治的功能罗格在参与国际奥委会(IOC)主席竞选时,承诺将力促政治与体育分离。政治和体育的结合曾经使得很多矛盾尖锐的国际政治问题达成和解,但更多是政治对抗。但体育和政治是否分离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国际舞台来看,如果说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空间就会发展起来,渠道多且畅通。体育国际交流对政治的辅助功能也会降低。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国际环境、国内局势都相对稳定,政治问题的解决不再依赖体育国际交流这一手段,具备了弱化政治服务功能的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体育国际交流的政治化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虽然让体育和政治完全分离短期内没有可能,但分离的呼声却越来越多。

2.2 寻求文化认同是其核心任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诸多文化特质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完善和发展。但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与西方价值体系里的讲究竞争、差异的价值观念有很大差异。在世界文化以西方文化为主流的时代,传统文化需要克服文化顺从心理。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和”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历史悠久、和谐发展中的中国。让人深刻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育国际交流以展示文化特征的形式,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古老文化,主动寻求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汲取不同文化的优点,以达到不同文化的共存和发展。这将是体育国际交流功能模式发展的核心任务。

3结束语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需要体育国际交流的功能顺应发展的需求,积极为经济发展服务,弱化为政治服务功能的同时,积极寻求在文化上的认同应成为其为核心任务,通过对以上问题的研究,为我国以后的体育国际交流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参考文献:

[1]常智,罗英杰.新中国体育外交的历程、影响因素及发展前景[J].体育科学,2004,20(9):12-15.

[2]刘鹏.春花秋实五十载 五洲遍开友谊花[EB/OL]. http///gzdt/.2007,9(28).

[3]刘德佩.新中国体育五十年[J].体育学院学报,1999,18(3):1-6.

第4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锻炼;终身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3-0241-02

体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的发展史和人才培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具有多种的功能和价值,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显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1]

一、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

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大学体育与中学和小学体育教学不同,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大学低年级的基础体育课程,与中小学的体育课类似,通过跑步等基础体育项目,增加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进入到高年级后,大学体育变成专项体育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还有保健体育课程,对于身体素质较差或者患有特定慢性疾病的学生,有些学校会开设专门的保健体育课,希望能够让这些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利用体育改善学生的健康情况。[2]从我国大学体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受到特殊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很差,教育主管部门针对这种情况,推出了一系列全国广播体操,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业较重,很少有时间参加体育运动,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很差,健康情况不容乐观。大学体育应运而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我国大学体育指导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初期的单纯教授体育技能,到中期的终身体育,直到今天的健康体育,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和长远的效益。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学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完善,基本所有的大学都配备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场地,一些大学还建设了游泳馆等高级体育场馆,极大地提高了大学体育教育水平。

二、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近些年我国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很多新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变化。如素质教育认为,体育教育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体育意识,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上世纪末期,我国教育主管部门明确指出,学校要建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育必须让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得到健康发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3]还有终身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思想,要想一直保持身体健康,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要坚持锻炼,体育教育不能够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期间锻炼身体,而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大学体育教育作为重要的阶段,目前主流的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中,都存在一定的偏见,如素质教育理念,没有明确的量化标准,是一个很大的教育观念,对大学体育教育没有任何实际的指导意义。而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注重大学体育的最终结果,忽视了大学体育基础设施等客观因素,也没有指导性。大学体育教育,应该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观念,即使毕业进入到工作岗位后,也会选择一些娱乐性的体育,坚持锻炼下去,学生同时掌握足够的科学锻炼方法和某些体育运动项目的效果,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体育教学内容、方法、方式不科学

调查表明,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时间大多为每周1次,每个学期体育课在17次左右,如果考虑天气等意外因素,需要停课3次,还有最后2节课的考试时间,那么学生学习的时间只有12节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要想掌握球类、田径等基本技术,显然不够现实。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基础技巧,从第二学年开始选修具体的体育项目课程后,只能是凭着自己的兴趣,无法深度掌握技术动作,目前的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基本体育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学,体育教学的项目很多,受到课程时间的限制,很多项目都是一带而过,学生无法熟练地掌握,长此以往,学生对这些体育项目,也不会产生兴趣,课外的体育锻炼随之减少。现代的教育观念认为,因材施教非常重要,大学体育教学显然没有意识到这点,老师会将所有相关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得到了很大的限制,无法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师资力量短缺

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老师,学历主要以本科生为主,其中很多都是本科院校的体育特招生,虽然具有足够的体育技能,但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差。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国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体育老师文化学科知识水平较差的现象,显然无法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4]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一直都是我国大学体育老师面临的巨大问题,从我国大学体育老师的结构可以看出,大部分是体育类院校毕业的学生、非体育类院校的体育特招生,以及退役的运动员等,这些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没有系统地接受过教学方面知识的培训,都是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教育,加上教学的时间较短,无法及时反馈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大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一)确立体育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理念较多,不同学校和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能采取不同的教学理念,加上每种教学理念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很好地适应大学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要想改善大学体育教育的现状,首先要确立体育教育的理念。[5]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无疑是终身教育,但实际的教学要有侧重性,不能将球类、田径等各种体育项目的基础技术知识都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结合体育项目具体的锻炼作用,选择最佳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观念和兴趣,使其在大学四年期间坚持锻炼,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也能够继续锻炼,保持身心的健康。

(二)教学模式改革

对于目前大学体育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应该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首先是大学低年级体育基础知识教学,应该将基础体育知识细化,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分成大的类别,如球类、田径等。对于一些比较流行的体育项目,如乒乓球、篮球等,可以开设专门的基础课程,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应的课程。为了促进学生在课余时间锻炼,可以建立一套激励制度,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适当在系内、院内组织体育活动,对于参加的学生给予加分等奖励。相关调查表明,大学生从大三开始,身体素质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与学生课业较重、没有体育课等因素有关,因此有必要延长体育教学时间,贯穿整个大学学习。大学社团的存在,也可以加入体育教学的内容,如组建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或俱乐部,定期由老师进行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讲解,让学生在想学习时,有老师进行可以指导,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对于体育项目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队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老师自身素质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大学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情况,体育作为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而体育老师自身素质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到大学体育教学的质量。要想提高大学体育老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在管理上改变,从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变为依法管理,对于老师的任用、考核等,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结合竞争奖惩机制,让老师产生一定的危机感,促使自身不断的进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对于现任的体育教师,要注重继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老师的自身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老师到体育教育工作开展好的大学中参观、学习,改变自己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为大学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易锐,王艳娜.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技视界,2012(12):91-92.

[2]王艳娜,易锐.试论大学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C].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体育教育研究会第论文报告会论文集.2012:89-90.

[3]张法力,王丽娜,孟庆辉等.大学体育教育中的弊端及其对策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2):31.

第5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社区体育 互动

前言

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进程中,体育承担着改善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振奋民族精神和建立健全全民健身体系以及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历史任务。随着社区体育的崛起,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紧密联系。如果说,全民健身计划是健康的一架“飞机”,那么,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就是腾飞的“两翼”。全民健身计划的贯彻与实施,应以青少年儿童为重点,发展学校体育,是全民健身系统工程的始发步骤。全国有两亿在校学生,是最集中的群体,因而必须充分利用学校体育专门设置的体育课程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标准》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健身教育。同时学校体育还具有保障的群体锻炼的物质基础,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在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的战略地位,确保学校体育健身目标的实现,充分把握学校体育与全民健身的关系。

1.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发展现状

高校体育是利用高校的自然环境、体育资源,面向在校学生、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学校教职工家属、学校周边社区居民等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服务,以满足学校内和周边社区居民的体育需要,增进学校成员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学校内文明健康生活的建设,增强学校内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社区体育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即街道、居委会辖区范围),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

1.1 学校体育资源丰富,有效利用率低。

据《全国第四次体育场地普查总体数据报告》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共有体育场馆615693个,全国高校共有体育场馆12762个,占全国体育场馆总数的2.02%。汪海等人对我国10个省市社区辖区内体育场馆的调查显示: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最多,为1143个,占总体的56.6%,但经常对外开放只有12.99%,不对外开放有51.88%。这说明教育系统的体育场地设施较充足,体育资源丰富,但有效利用率较低。虽然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文规定:“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设施,在不影响工作和生产秩序的前提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居民开放、为居民健身服务。”但现在有不少学校仍然是封闭性管理,不仅如此,为了便于管理,晚上6点以后就关门,无形中造成了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源的浪费,不能与社区形成体育资源共享的局面。

1.2 学校体育师资力量雄厚,但参与社区体育工作少。

学校内的体育师资力量雄厚,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组织能力,是各项体育专业人才的集聚点,可为社区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和为社区培训体育指导员或体育活动积极分子。同时学校是少年、青年学习的地方,是整个青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重心,学校体育能有效地为在校生和学校内及周边社区儿童、少年、青年及至中老年进行系统的体育教育,传授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培养青少年的终身体育意识和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观念,这个教育功能在社区体育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的开展也能有效地带动这部分较少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中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能有效地带动所属的大社区、小社区、街道、居委会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然而,学校体育现有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其优势作用,学校内体育教师及离退休的体育教师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比率低,在职体育教师在课余时间里参与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低于离退休人员。

1.3 高校有完善的体育组织领导机构。

高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和较强的策划和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以及较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优质的服务。然而,高校体育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学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走不出原来陈旧观念,还不能主动出击和系统体育、企业体育、行业体育、社区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为他们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1.4 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的不均衡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促使社区性体育得到快速发展。然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的不同,我国体育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区体育活动经费不均衡,条件好的社区,在活动经费上有充足的保障,而一些经济不够发达的社区则没有条件投入足够的资金用于社区体育活动。二是社区体育设施、场地不均衡,我国现有体育运动场地主要集中在城区内,涉及“两乡一坝”的体育设施很少,虽经我们努力新建了一些,但仍不能满足社区体育发展的需要。三是社区体育指导员和管理组织不均衡,由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不同,农村社区体育不论是在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方面,还是在体育设施、管理组织建设上都需进一步加强。

1.5 社区体育场地受限。

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直接影响着体育锻炼的项目、内容,进而限制了人数。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体育设施硬件建设,逐步改善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条件,每年都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体育场所和体育设施建设。但由于受到主管部门、隶属关系等的制约,大部门体育场地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社区居民受到种种情况的影响,很难进入其中进行锻炼,致使广大群众的体育活动场所仍然受限。

2.我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的必要性

2.1 评价体育改革价值的需要

评价体育教育改革的价值,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必须强调体育锻炼者自身身体素质的发展。当今时代,与学校体育教学系统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现阶段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以教师指导与学生主动相结合的教学思想为主流。但是,如果学校体育的改革不注意市场经济体制对学校体育教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那么,学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无强大的生命力。

2.2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的需要

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形成了“先学校后社会”的模式。“在学校就老老实实读书,到社会就扎扎实实做事”的思想,至今仍自然不自然地影响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就体育教育来讲,终身体育思想是教育终身化和持续化思想在体育学科中的集中体现,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和发展。学校体育在于“增强学生体制,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但是,现阶段的教学改革还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盲目性。

目前,中国的社区体育及不发达。大学是一个“半学校、半社会”的特殊团体,从运动水平和运动设施及运动技术指导上来讲,是各个社区的“体育小康村”。用中国现阶段发展农村经济从建立“小康示范村”的思想来讲,中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示范―带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加强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结合,以大学体育带动社区体育的发展,从而形成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互动式发展,对引导人们建立终身体育思想,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很有必要。

2.3 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消费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特别是大学周边社区一般都属城区,居民生活水平较高,有体育消费的财力保障。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公众性设施缺乏,专门从事社区体育职业的人才数量很少,社区体育运动的开展还处于自发和盲目状态。相对而言,大学是中国体育的“发达地区”。一所大学与其周边社区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不仅实现了大学各种资源的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社区体育的发展,而且社区对大学理论研究,对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而推动了大学体育的发展,所以,加强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促使其互动式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3. 我国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互动的作用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其互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充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

目前,大多数大学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特别是在节假日几乎空闲。这与大多社区没有运动场地形成强烈反差。同时,大学还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特别是有体育系的大学能够很好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技术服务。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发展,一方面满足了社区居民体育消费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大学体育资金的积累,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实际的意义。

3.2 促进了高校体育的科研和改革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文化,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便于大学进一步收集、开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推动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同时,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发展,使大学体育改革更加明确了方向性,使大学体育内容更加符合社会实际和个人的需要,而大学体育的科研和改革的最终受益者是社会人民。

3.3 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

在大学体育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在体育运动自身的魅力的吸引下,一个家庭带动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带动一个社区,长期坚持下去,全民健身运动必将得到蓬勃开展。

3.4 营造了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大学体育项目和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的大综合丰富了体育项目的内容,使体育择项有了更为广阔的范围,这必然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到体育锻炼的行列。锻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带动作用,久而久之,必然形成一个良好的体育文化圈。

3.5 加快了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大学体育和社区体育结合起来发展,把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岗位的体育锻炼者汇聚在一起,增进了人民的友谊,加强了大学生社会知识的培养。同时,多样化、复杂化的体育人口相互影响,是人们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的一部生动的活教材。

4.促进我国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和谐发展的方法

4.1 建立组织机构

在大学学生会、团委等学生组织中成立如“社会体育实践部”等部门,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或企事业单位取得联系。还可以成立“大学―社会运动委员会”等组织,并吸收社区的相关领导为成员,共同管理,组织大学―社会的体育运动。

4.2 筹集资金加强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人才引进

针对社区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专门体育指导人员缺乏等问题,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社区体育资金投入,对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放宽政策,提供便利。另一方面,社区居民要自主筹集,发动群众,提高认识,视社区体育建设为利己利民、造福后代的大事。同时,大学还要加紧培养专门从事社区体育指导的高级人才,社区要注重人才的积极引进。

4.3 组织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

长期以来,社区的各种体育比赛主要集中在工厂、企业、机关之间。学校的各种体育比赛则是在班级、系、部之间。比赛形式以球类为主,内容单一,能够促使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的体育比赛很少。大学体育应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主动与社区体育靠拢。相关组织应不定期或定期举行一些符合当地实际的联谊赛,发动全民参与,学校并不一定要全校参加,一个班级、一个系部或一个俱乐部即可。在这些比赛中,大学负责技术指导及裁判工作。

4.4 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

当今社会,一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一个团体的发展需要对外开放,大学体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对外开放。大学应对社区居民进行体育锻炼者提供不影响教学条件下的宽松政策,鼓励社区居民进校体育锻炼,对进行体育场馆锻炼者进行合理的收费。通过多种途径促使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结合,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中促使体育事业的发展。

4.5 实施高校体育的对外政策

针对目前社区居民体育能力比较薄弱的特点,大学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办各种类型的体育培训班。开办培训班时,要按照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有针对性地开展。如老年人适合太极拳,中、青年男子适合篮球、足球、武术,中、青年女子适合健美操,少年适合体操、武术等。

4.6 抓好全民健身的宣传工作

在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的过程中,要特别抓好宣传工作,一方面要注意大学体育政策的对外宣传,另一方面要注意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要打造有影响的大型比赛,还可在每学期举办一个“体育文化宣传周”。同时,大学毕竟不同于社会,社区人员的大量进入对大学纪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对所有进校人员的宣传管理,预防负面影响的产生,保证大学体育与社区体育结合后形成互动式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

[2]吴耘.论小康社会城市社区体育服务的有序化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

[3]黄聚云.我国社区体育发展中学术理念的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

[4]马启伟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108.

[5]李凤新.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理念的思考[J].浙江体育科学,2003,(1).

第6篇:我和体育范文

摘要:对当前体育利益分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对策:重树我国体育价值取向,承认利益主体的独立性,积极维护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各种利益主体能够合理参与,民主科学、完善畅通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建立“造血”为主、幅度适宜、公平与效率兼顾、区别对待的体育利益补偿机制;转化政府行政职能、划定政府职能权限,强化体育利益协调机制;加大投入,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利益保障机制。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体育利益分配;社会转型;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7-0037-05

在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总局刘鹏局长明确提出“全面认识体育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广泛联系,努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倡导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体育”的要求。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种体育利益主体开始形成。体育的社会目标和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体育利益逐渐分化。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成熟以及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由体育利益分化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和谐的发展,所以必须对当前体育利益分化的新特点进行分析,把握体育利益关系变化的规律,探索体育利益关系和谐的新机制。

1 社会转型期体育利益分化的特点

1)体育利益分化与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和不成熟性。

1986年4月,国家体委发出了有关体育体制改革的第1份正式的文件,即《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从此拉开了体育体制改革的序幕。其主要目的是“抓好体育社会化这一环节。克服体育过分集中于国家办的弊端,放手发展全社会办体育”。这一时期体制改革的中心是由国家包办体育过渡到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理顺(原)体委与各方面的关系,恢复、发展行业体协和基层体协,放手发动全社会办体育,我国体育利益初步分化。但是由于受客观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尚未深入)和主观因素(对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的影响,体育利益分化不够彻底,社会主体、个人主体的体育利益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仍然以国家利益为主,造成了比较突出的矛盾,形成了体育经费不足、发展效果不好、运行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也随之进一步深入,明确提出“改变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纯依赖国家和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办体育的高度集中的体育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有自我发展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格局。力争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新体制”。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体育体制改革逐渐加快,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协会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群众体育发展迅速,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我国体育利益开始进入真正的快速分化阶段,形成多种利益主体。但是由于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竞技体育、大众体育和职业体育等利益主体的矛盾进一步扩大,体育利益分化呈现出不合理的趋势;2002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体育利益分化引起的矛盾受到重视,全民健身活动继续开展、社区体育发展迅速、农民健身工程开始实施,体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我国体育利益分化开始逐渐由最初的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竞争状态。

总体来看,经济体制的改革使体育利益分配制度多元化,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体育投资主体多元化,使体育利益的分化成为可能,但同时政治体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利益分化的规模和进度,当前,一些特殊的制度安排对体育利益分化仍然具有显著的影响,这些制度包括:户籍制度、单项体育协会的“二政府”制、俱乐部管理体制、体育场馆等资源的所有制、部门差异以及国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强有力的作用等。各种体育利益主体虽然在分化中增强了独立意识,潜在体育利益要求明朗化,但组织化程度依然很低,兼顾各种主体的体育利益,已成为体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2)利益群体形态多样,但矛盾突出。

体育群体是指由若干具有共同体育追求、共同体育爱好、相互帮助和扶持,并在一个体育活动圈子一起活动的个人或团体。社会群体中的成员有着相同的文化和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从根本上说,社会利益格局的大体均衡是社会中不同群体利益博弈的结果。转型期我国形成了很多的体育利益群体,在利益博弈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如竞技体育利益与大众体育利益的矛盾、投资者与管理者矛盾、运动员与俱乐部的矛盾、赞助商与俱乐部的矛盾、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矛盾、体育协会社团与管理者的矛盾等。转型期我国体育群体性矛盾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是竞技体育利益和大众体育利益的矛盾。在现有体育资源比较稀缺的条件下,我国长期在政府意志主导下,以投资的倾斜支持竞技体育的举国战略体制的不断强化和扩张,乃至支持多级竞技体育争光计划的不断强化和扩张,导致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发展失衡,各级地方政府为从多级竞技体育增光战略中实现自身利益诉求不仅必须付出高昂的直接成本,而且还以压缩群众体育发展为代价,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矛盾突出。第二,是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的矛盾。由于强势群体能够更有效地影响政治决策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轻而易举地形成了倾向于强势群体的利益分配格局。而在体育产业化的浪潮中,社会缺乏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关心和支持,特别是体育服务对该部分人群做得更加不够。社会上的体育收费场所较多,但只是为高收入的强势人群提供服务;而那些免费场所,要么毫无体育场馆的“味道”,要么体育设施破烂不堪,根本就不能提供免费的体育服务。第三,是体育投资者和管理部门的矛盾。目前的改革虽然使得部分社会主体参与进来,但是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政府往往出于自身部门利益、地方利益的需要,强行对本该由市场和社会体育组织来解决的问题采用行政命令越权、越位管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情况还比较普通,投资者群体体育利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3)体育利益分化造成阶层矛盾不断扩大。

虽然体育利益的差别不如经济地位、社会地位表现得那么突出,但是不同的阶层具有不同的体育利益,不同的阶层为了实现自己的体育利益仍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样和那样的冲突。根据陈华等人的研究,以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为代表的上层阶层多以高尔夫、保 龄球、网球、赛车、赛马、游泳等运动为主;以办事人员、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层阶层多以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为主;下层阶层多以投资不高、对器材要求不高的篮球、足球、排球、跑步等运动为主。且体育消费总支出、体育用品消费支出、体育观赏消费支出均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趋势,家庭月人均收入和个人教育程度都是影响人均体育消费的重要因素,职业地位对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具有独特影响。根据吕树庭的研究,广州社会上层人士占总人口的2.1%,体育人口为22.2%;中下阶层的农民占总人口的44%,体育人口为8%。这表明我国由于体育利益分化造成的阶层矛盾已经非常突出,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4)体育利益弱势群体个体素质低下。

体育利益分化造成了许多弱势群体,如农民、下岗工人、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中个体素质低下,不利于体育利益群体的形成。以农民为例,我国现有的2.4亿农户,8亿农民,从他们受教育情况看,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而初中占49%,小学以下的占38%,另据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农民业余文化生活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在农民最希望给他们提供的文化服务(设施)中,选择电视的占30.3%、图书报纸占20.9%、电脑占17.1%、卡拉OK占13.4%、看电影占11.7%,而选择羽毛球、篮球等体育活动的只占了10%。可见知识或认知能力不足,使农民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严重影响农民锻炼热情和锻炼意识,直接制约着农民群体获取体育权益的能力。另外,由于农民个体素质较低,导致当前的农民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其组织化程度都很低。农民没有建立自己的行业组织和工会,缺乏集团性的维护自身体育权益的依托,尽管人数众多,但无法形成团体力量,无法依靠正式的组织来追求自身的体育权益。

5)利益分化造成不同地域体育发展不平衡。

当前体育利益分化造成的地域性矛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根据2001年群众利益调查资料显示:在2000年,我国东部地区体育人口为21.5%,人均体育消费为74.27元;西部体育人口为8.1%,人均体育消费为47.52元。据董新光等人的研究,我国有1,3省区对奥运争光计划的贡献不足5%,1/3省区的20个单位的运动员对奥运争光计划的贡献为零。这说明我国体育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另外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含港澳台)共有符合第5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要求的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乡(镇)村仅有66466个;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6岁以上的城镇体育人口与居民人口的比例为28.9%,而农村只占人口总数的12.4%。尽管农村统计包括了县级镇和建制镇,但城市体育人口仍高于农村1.33倍。城镇居民有50.8%的人参与过一次或一次以上体育活动,而农村没有参加过体育活动的人口达74%。在体育消费方面,2000年我国城乡居民一年中去过收费体育场所占总人数的比例为:城镇居民31.3%,农村居民12.5%。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发展差距明显。

6)政府体育利益协调功能较弱。

利益关系的分化与重组,确实改变着社会的既定程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社会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可以认为,当前竞技体育与大众体育的矛盾、农村体育与城市体育的矛盾等都与这种利益分化有一定的关系。同时,随着利益分化,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体育利益差距拉大,人们对于体育利益保护的要求随之产生,政府应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关系的要求转变职能,在新形势下给自身的角色合理定位。应建立一种能够满足利益分化的要求并能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机制,制定一定的规则来保护人们的合法体育利益,这是政府的重大责任。然而,由于深陷微观事务使得其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存在大量的管理缺位状态。我国体育管理部门工作中实际存在的“缺位、错位、越位”现象表明政府利益协调的功能较弱,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经常出现、非理性化事件层出不穷已经说明了这一问题(如武汉足球队退出中超联赛)。

2 体育利益关系和谐机制探索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利益分化明显,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以在利益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体育改革的实质实际上就是体育利益在不同群体间的重新调整。但由于部分利益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置他人和整体利益于不顾,所以在缺乏必要的调控机制情况下,体育利益分化带来许多新的矛盾、新的问题、新的冲突,要利用体育利益的分化积极作用减少利益分化的消极影响,就必须根据我国现阶段体育利益分化的特点,对主体的利益需求、利益行为、利益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

1)改变我国体育价值取向,承认利益主体的独立性,积极维护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人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首先是社会生活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形成社会联系,这种社会联系不论是哪个层面上的社会组织或国家,都不过是人们的体育活动借以实现的形式。因此可以说,必须首先在对体育的基本价值正确认识基础上,把个人主体利益放在首位。在市场经济及利益分化的条件下,承认各种利益主体从事体育活动和参与市场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利益协调绝不能是使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于集体和国家利益,而要维护各种利益主体的合法利益,使我国体育发展在各种主体对利益的追求中获得内在动力机制,但现实情况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协调方式至今仍有合理性的一面,许多利益协调过程实质上仍然是个人服从集体利益,集体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的单向过程。当然,承认主体的独立性及其获得体育利益的合理性,并不意味着他可以为所欲为的为了追求自己的体育利益而损害他人的或者国家的利益,如、黑哨等体坛丑恶现象,问题的关键是在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基础上的集体主义、国家主义,这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

2)建立各种利益主体能够合理参与,民主科学、完善畅通的体育利益表达机制。

在社会转型期内体育利益分化的条件下出现多种利益主体,使我国体育发展陷入了极其复杂的状态之中,各种利益主体有着明显不同的利益要求和利益实现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利益主体的利益如果不能很好地表达,不能进行必要的沟通,不仅容易导致官僚主义,还会导致主体之间因为对彼此的利益缺乏准确把握而发生误解和冲突,从而影响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在尊重各利益主体利益的 前提下,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的制定要体现各方面的利益要求,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通过民主和协商得以协调和整合。并且要时时保障利益表达渠道的畅通,使各种利益诉求能够得以及时的表达,这样能够避免矛盾的越积越多,能够及时解决矛盾。所以,建立使各种利益主体能够通过正常渠道表达自己体育利益要求的表达机制,能够使各利益主体在相互沟通中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并且,各种利益主体还能够合理地参与或影响体育利益协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加强。

3)建立“造血”为主、幅度适宜、公平与效率兼顾、区别对待的体育利益补偿机制。

体育弱势群体是指由于自身条件和所处的不利地位,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体育利益的群体。这些弱势群体要实现自身的体育利益时,除面临一般利益主体所面临的困难外,还有许多自身原因难以克服,如残疾人群体的身体原因、贫困人群的经济原因、农民工等新兴体育弱势群体的时间和途径原因等,这些弱势群体的体育利益如果得不到补偿,就无法保障我国体育的协调发展,这与我国努力建立的和谐社会的要求是不一致的,所以国家、各级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必须针对这些弱势群体的现状,制定出专门的政策,保障他们的体育权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如成立适合弱势群体的体育健身指导中心,提供特殊的体育器材、场地,创造各种条件使弱势群体参加体育锻炼和体育比赛。但是在制定利益补偿机制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造血原则。要通过体育利益补偿机制,培养弱势群体的体育意识和体育素质,使其能够逐渐“自食其力”,而不能一味的进行输血补偿,这样势必会影响其它利益主体的利益。二是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当前我国的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我们只能进行适度补偿,并且如果补偿过度的话,还有可能导致受益群体的“懒惰”现象的出现,使体育利益补偿出现负效应。三是要坚持公平和效率兼配的原则。利益补偿不是为了保护弱势群体,而是为了通过利益补偿提高弱势群体实现自己体育利益的能力,从而推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四是区别对待的原则。不同的弱势群体要求我们采用不同的体育利益补偿机制,也只有根据利益主体的现实情况进行补偿,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转化政府行政职能、划定政府职能权限,强化体育利益协调机制。

受文化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民族因素、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体育利益的分化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过程,其复杂性可能超越任何原发的现代化国家可能遭遇的状况,体育利益结构不合理、体育利益分配不公、体育主体利益意识不强这些现存的问题都要求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利益协调机制,维护社会体育利益公正,通过利益整合寻求效率和公正的平衡,合理分配社会体育利益,优化组合社会体育结构,使之更加有利于我国体育的发展。迄今为止的体育改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全民健身逐渐普及、体育职业化逐渐加快、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开始实施等。但由于利益分化也引起了一些新的利益矛盾和冲突,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完善体育利益协调机制。随着市场取向的改革不断推进,主体逐利倾向表面化、明确化,加强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尽快把性质属于私人品的体育产品的生产、提供从政府职能中剥离出来,交给企业,而政府行政职能转向性质属于公共品的部分。在扩大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范围内,在划定政府职能权限的同时,强化制度在体育利益协调中的基础性功能,强化政府在体育社会公共领域内作为规则的制定者和裁判员的权威,充分发挥政府在体育发展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协调各利益主体的矛盾,推动我国体育快速、有序、协调的发展。

5)加大投入,创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体育利益保障机制。

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体育利益需求的多元化,这就要求国家必须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才能满足主体的体育需求。当前的体育产品供给不足,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我国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另一方面是各级政府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注重人们的体育需求。在当前的条件下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两方面的努力,一是努力吸取社会资金,形成国家和社会共办体育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体育的投入,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趋势下,提供更多的体育产品,满足各种利益主体的体育需求。

第7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 体育旅游 现状 特点 策略

    一、体育旅游研究概况

    体育旅游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它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旅游,也不同于单一的体育健身活动,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也是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既有产业特征,也有拉动关联产业发展潜力的作用,又有集体育竞技与旅游休闲观光于一体的特性。在业界,旅行社重视海外大型体育赛事观战市场的开拓;户外运动(旅游)俱乐部则注重本土区域性市场的开拓;近年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等团体,也组织了一些大型的国际体育赛事。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旅游局都先后推广体育旅游,致力将体育活动由精英运动向大众活动的方向转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信息中心致力于推广国内外体育旅游成功的案例研究,同时,不少民众将目光投向了奥运旅游。

    二、 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从旅游发达的国家看,体育旅游的兴盛是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出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体育部门始终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发展竞技体育方面,而忽视了大众体育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开始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1992年至1997年全国居民的文化体育消费指数年平均增长率达5.1% ;1997年全国居民用于体育用品的支出位于13项常用基本生活消费之外重要消费支出的第6位,居于子女教育、电器、住房、书报、高档服装之后;仅以桂林市为例,目前,全市年均体育消费额已达4.7亿元人民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良性增长推动了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有较着名的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看那达慕大会等。国家旅游局将2001年定位“中国体育健身游”年,共推出60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体育健身旅游活动和11大类80个专项体育健身旅游产品和线路,让国内外游客在其中充分感受中国体育旅游产品的魅力。

    1.我国体育旅游的特点

    国家旅游局的《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囊括了我国目前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体育旅游产品,可以看作我国体育旅游的一个缩影。根据上述《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特点如下:就专项旅游路线而言,西部地区显然占有绝对优势,以43项占了总计82条路线中的50%强;东、中部以25.6%和22%远远落后西部。在体育旅游节庆活动的开展方面,东部地区则显然走在前面,在2001年共计有30项大型节庆祝活动入围,占全部64项活动的46.9%;西部地区为31.3%;中部地区以21.9%位居第三。就这两类的整体数量而言,我国西部体育旅游产品分布最广泛,以63项产品,占全国总数43.2%的比例位居第一;其次为东部地区,51项产品,占全国总数的34.9%;中部地区只有32项产品入围,仅占全国总数的21.9%。总之,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在地域分布上已形成了分布广泛,东、中、西部地区都有分布;东部地区以节庆体育旅游产品为主,西部地区以专项线路体育旅游产品为主的格局。

    2.体育旅游的特征

    (1)参与性

    旅游者可以参加一些有普遍意义的、集娱乐性和易学性于一身的体育活动项目,如登山、徒步旅游等,可以使旅游者在健身强体的同时,个人的需求欲望得到满足。

    (2)观光性

    观看奥运会、世界杯、NBA等大型赛事旅游以及欣赏各类体育表演,可使旅游者感到力与美的结合,感受到运动的激情,运动的快乐,从而陶冶情操。

    (3)民族性

    某些体育旅游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如中华民族的武术、传统养生保健术,还有少数民族的表演节目,这些可以使旅游者享受到地方性十足的体育旅游活动。

    (4)技能性

    对于一些技术性很强的体育旅游项目,如射箭、高尔夫球等,则需要旅游者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只有掌握了运动技能,才能真正体味到体育旅游的乐趣所在。

    三、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问题

    1.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方式不健全

    体育旅游经营管理的粗放性,使体育旅游的发展缺乏明确的思路和长远的规划,由于体育旅游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形成了以户外俱乐部经营为主、以自组织为辅的特点。这些组织均为自发的民间组织,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负责,旅行社很少或不参与体育旅游的组织及相关的活动,这种粗放的经营管理使组织者对体育旅游的发展前景缺乏明确的认识与思考,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在有关部门调查的省份中,体育旅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归属。体育局和旅游局都没有专门的针对体育旅游市场的管理措施。事实上,体育旅游的专业性要求政府要有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监督体育旅游的经营,否则,体育旅游的安全性、目的性、专业性等都将得不到保证。

    2.管理体制不完善,经营管理者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匮乏

    中国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远远不能适应大力开发体育旅游目标的要求,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开发的发展。缺少旅游专门人才,存在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缺乏专门灵活有效的人才机制,在吸引、聘用、培养人才等方面仍保持传统计划经济模式,缺少宽松的环境氛围、优厚的条件来吸引人才,而是采取硬性的制度来管理、约束人才,人才缺乏合理的流动;其次,高教规模普遍偏小,既不能满足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再次,环境差和待遇低下,导致大量旅游人才外流。由于历史和地理和制度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制约的因素。

    3.思想观念落后,对体育旅游资源缺乏认识

    针对旅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具体状况,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旅行社及其工作人员的具体业务行为的信息监督管理职能。如对旅行社的各种销售、宣传材料进行监管,保证其游程安排、接待标准、报价等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严格查处虚假旅游广告及其他违法旅游推销活动。这样能够阻止虚假错误信息的流动,防止旅游者接受不真实信息。此外,旅游行业管理部门应建立质量认证和质量公告制度。行政管理部门可以从实力、信誉、质量等方面制订标准划分等级,负责各旅行社的质量等级的评定工作,并定期各旅行社质量信息公告,使旅游者可以对旅行社的服务质量进行直观而简单的识别,减少其评判的困难性。

    四、加快体育旅游发展的策略

    1.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

    体育旅游业在整个国内都还是个新兴产业,还处于培育和起步阶段,人们对体育旅游的本质、特征和意义认识非常浅薄,在国内的旅游类学术着作中很少谈及体育旅游类别,对体育旅游的专论非常少,对体育旅游的研究缺乏深入和系统性。同样,各部门和地区对本区域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产业的潜力、政策措施、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旅游企业对体育旅游业务缺乏重视;另一方面,人们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独特优势和潜力认识不足,从而导致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迟缓,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景区中忽视体育类项目的规划与布局。

    2.积极推动社区体育旅游的发展

    积极推动社区参与本地的体育旅游发展,用本地居民对体育旅游发展和体育旅游者的积极态度来减少体育旅游过程中体育旅游者心理的不确定性,体育旅游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体育旅游者审美和愉悦的需要,而体育旅游者通过与居民交往获得的愉悦也是体育旅游者愉悦的重要内容。

    3.加快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

    体育旅游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体育旅游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目前体育旅游人才的现状却极大的影响了我国体育旅游市场开发的前景一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短缺,二是体育旅游营销人才、市场开发人才短缺。致使我国当前专业的体育旅行社非常少,综合性旅行社内负责体育旅游产品营销的部门也不多,已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知识欠缺,导致体育旅游产品难以被大众所熟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体育旅游业的发展。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我国必须加快解决体育旅游人才短缺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田里:旅游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1O)

    [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

    [4]张自明孙民治:我国体育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

第8篇:我和体育范文

关键词:普通高校;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创新

进入新世纪,我国大学招生规模连续急剧增加,从99年开始统计,到2005年间,我国大学招生规模增长了4倍,教育投入也年年增加,适应了我国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展望会议《学会生存——教育生命的今天与明天》,大会指出,如果大学教育“所授予的资格和技术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时”,社会将摒弃大学教育给予的资格和技术等技术能力的授予体系,会议指出,强化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建立良好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是我国大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如何学习探索国外大学的先进教学管理思想和改革研究成果,立足我国教育环境的基础,摸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大学自身特点以及教改需要的质量管理创新之路,成为当务之急。

一 我国大学教育现状

上世纪末期,国家为适应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大学招生连续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普通高校 1999 年招生 110 万人到2005 年招生 550万人。期间招生人数增长了6倍多,。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也由1999年的 10%发展到 2005 年的21%,促使我国大学教育进入了国际通行的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总体上适应了我国进入新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类消费的需求,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培养、锻炼了大批有用之才,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做出了诸多贡献。

但与此同时,相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而言,我国大学招生的持续扩招,也暴露出一些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上和教育界不少人士对教育的关注。主要的教育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我国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教育资源储备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了我国大学教育在教育投入,师资水平,结构配置等方面相对不够合理,同样教学设施和教学仪器等硬件设施配置水平整体较低,虽然少数大学偶有部分专业配置较好,但整体水平不高,结构配置也不够合理;其次是我国大学招生扩招以后,整体而言,对于学生入学起点要求降低,不可避免会导致学生生源变差,学生学习质量层次不齐的问题;另外在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目标等方面没有或者来不及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且由于办学管理经验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我国大学教育管理面临问题显而易见。

二 我国大学教育管理方法的思考

教学质量是学校全面建设水平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我国大学教育可持续、健康和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我国大学教育环境下,影响大学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学条件等,学生整体生源素质,师资队伍水平等等,但教学管理方法和体制,则是限制现有大学教学条件发挥到最佳的最主要问题,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坚持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在本文中,笔者思考我国教育环境和条件,拟采用如下方法和措施来提高我国大学教学管理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1.需要转变大学教学管理的思想。在我国,大学领导层面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我国大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前提。因此,只有我们大学整体的领导和旗手在高等学校发展中产生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能够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认清现有教育资源基础和结构,并言传身教,在理论和思想高度中重新认识教学管理的重要性,才可以有效实施并提高教育管理质量。

2.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方法。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者不断改进、优化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和成果,能够有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质量的上升,也是我国大学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上述两个步骤之后,最后归纳提升,形成创新教学管理的一套方法和制度。

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学管理方法和机制,不仅需要教学工作者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观察人士、教育协会等组织的公共监督作用,全社会关注教育管理的发展,就要严格教育管理者和领导层对教育管理的精力投入和关注程度。因为创新性教育管理方法,既需积累,也讲机遇,往往不能以常理推测。建立规章制度,加强学术管理,对于中国大学来说,生死攸关。不过管理有效,却并非万能,管理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教育管理到最后应该落实到教育质量当中,以管理促教学,以教学带学生质量。

三 结语

作为一名大学教学管理工作者,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我对教学管理工作责任的重大等深有体会,也非常能够理解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不易,平日工作里“不仅需要面对老师,还需要面对学生,但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的情况比比皆是,如何让任课教师满意,保证良好的教学质量,同时又如何让学生具有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掌握好本领和技术,如何将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理念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来提升教学管理的水平,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增长成为我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不断的学习相关管理和教育理论,总结探讨我国大学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难度,并结合我国大学的教育资源与环境,提出加强和改善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的一些方法,首先,需要转变思想,其次需要不断优化教学管理方法,最后形成创新教学管理的一套方法和制度。

参考文献

[1] 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9(5):36-40

第9篇:我和体育范文

摘 要 在全面深化体育领域的攻坚阶段,国家十分重视体育产业结构的转型,然而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体育人才,体育人才的培养又与体育教学相联系。研究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般现状,并就此分析其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简要说明,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发展趋势 现状分析 高校

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部署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现阶段,国家高度重视体育的发展,也多举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加快体育强国建设。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知识的竞争和教育的竞争。体育教学作为高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国家全面建设体育的关键时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不理想,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才可能更好地发展。

一、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的过程单一僵化、缺乏个性和创造精神

当前,许多高校体育教学方式开始有所改变,尤其是一线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等地。然而,国内大部分地区仍然基于对传统体育的固有认识,注重教学的组织性、纪律性。特别是在教学的组织管理方面,崇尚权威的统一(统一的教学形式、大纲与考试)使学生缺乏个性和创造精神,无法适应个体的发展。课堂教学上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忽视学生参与,教学内容较为陈旧,没有时间去感受和体验健身运动的乐趣。教学实践强制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某些内容和考试,不能凸显体育课程学习的乐趣,这种教学的过程单一僵化、缺乏个性和创造精神严重束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进程。高校体育教师各方面的素养仍有待提高,过分强调统一性,这是当前体育教学发展的严重弊端。

(二)体育教学设施的配置仍有待完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体育教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全中国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发展现状,即便是大城市,一些周边学校仍然没有良好的体育设施。例如,新疆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仍然不够齐全,运动场地器材的缺失使得当地学生需要大班教学,这十分影响教学的效果。至今还有部分学校存在计算体育课工作量打折,直接影响教师的积极性。除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全国许多高校的体育设施还比较陈旧,场地比较紧张,尤其是在本世纪初的高校扩招后,体育场地更加拥挤,远远满足不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开始有所见效,但是与其相对应的软、硬件设备却没有完全跟上。如何完善体育教学设施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三)体育教学评价内容与标准过于单一

体育的健康性和社会效能是体育教学应该重视的本元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体育就是跑得快、跳得高、跳得远,因此在教学评价中不能单纯的设计一些关于这些内容的指标,而是要强调科学性、量化的客观性和绝对的公平性。体育成绩的评定只注重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考核,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反映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因素不仅仅只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比如心理健康等等。如果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长时期运用,将会扼杀了不少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热情,这对整个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是不利的。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一)思想趋势:教学思想转变,树立终身体育观

转变观念对于体育教学的长期健康发展是必要的,也是首要的,只要在思想上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才能扫清在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指导思想着手,坚持向学生实施终身体育的教育,把“终身体育,健康第一”作为高校体育发展的方向。全面追求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把体育教学与社会、未来衔接起来,使学生终身受益,这是高校体育科学化,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二)教学趋势:体育教学目标将呈现多元化

在素质教育的迫切需求下,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在所难免,教学方法也会更加灵活,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最为关键的是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完成教育这个大方向的目标。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程序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培养其自学自练及创造性思维和相应的体育能力。

(三)评价趋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化、民主化

科学化、民主化的评价体系不仅从生物学角度评价,还要从心理和社会的角度来评价,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发挥评价的“形成”“诊断”“改进”作用。在重视他人评价的同时,把他评与自评结合起来,也可以评价教师,从传统只评价以评价学生体育知识学习转变为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的评价,从而使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 肖新桥,刘虹.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4(6):83-84.

[3] 陶星宇.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及其对策[J],财务管理,2006(2)

[4] 李品媛.管理学原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