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农场生产计划精选(九篇)

农场生产计划

第1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155年前,美国有60%的工作人口为农民,而今天,美国务农总人数只占全美总人口不到5%。但是美国农场每年生产总值超过了900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外汇收入每年达450亿美元,是美国外汇来源的最大一个项目。

从目前的世界市场份额上看,美国农产品占有很高的比例:美国小麦出口量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玉米占70%,大豆占85%,棉花占32%。目前,农产品出口占美国农业总销售的比例高达25%。

美国农业出口战略“与时俱进”

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在农业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的同时,产量不断增加。但由于国内市场需求饱和,农产品过剩问题越来越突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瞄准国际市场,千方百计推动农产品的出口:

一是调整农产品出口方向,把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美国把一些经济发展快的发展中国家视为市场潜力巨大的“中产阶级”国家,把对这些国家,其中包括中国的出口作为调整的重点。

二是大力增加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近10多年来,世界粮食价格呈逐年走低趋势。因此,美国十分注重将粮食转化成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工作,既提高了出口价值,又增加了国内就业,一举两得。目前,美国已经成为牛肉、猪肉、禽产品的纯出口国。

三是努力打破出口障碍,迫使别国降低农产品进口关税并减少农业补贴。目前美国已经同不少国家就农产品出口问题达成了协议,迫使一些国家降低进口关税,从而推动了美国农产品的出口。

美国农产品出口四大支柱

美国能成为全球农产品出口超级大国,是基于以下四个方面的根本原因:

强大,完整的出口促销体系

美国有着庞大的农产品促销体系,农业部、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等政府部门都对农产品的出口促销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农业协会在农产品出口促销过程中也担当相当重要的角色。

农业部:由各类国家股份公司,如农产品信贷公司、联邦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是直接负责农产品出口促销的政府机构,它集农业生产、农村生态、生活管理,以及农产品的国内外贸易于一身,对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实行一体化管理。

农产品信贷公司:隶属于美国农业部的国营企业。负责多项农产品出口市场开拓计划的实施,同时还肩负着支持农民所得和稳定农产品价格的重任,并与农业协会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促进农产品出口。

海外农业服务局:依靠世界上最发达的全球性农业信息通报体系,直接制定并组织执行出口促进计划。一方面为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国际天气周报、国际农产品生产和贸易行情等信息,指导出口农产品生产;一方面为出口商提供美国农产品分类表、外国买主采购意向、贸易展览会信息、海外农业服务局驻外办公室联系方式等等。

商务部:负责外国农产品贸易壁垒和贸易障碍的申诉和投诉,并帮助农产品出口商解决问题。

贸易谈判代表:下设农业问题助理谈判代表,负责与外国政府进行农产品贸易政策的谈判和协议的管理。

农业协会:美国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的半官方机构,在农产品出口促销体系中起着直接的作用。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有: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展示会、派遣海外贸易代表团、接待国外贸易代表团、开展农产品出口教育和培训、开展国内调查研究、在外国进行针对性的定点推销活动等等。

农产品贸易协会:美国一共有70多家代表美国各州以及不同类别农产品的贸易协会。这些协会也提供各项技术和贸易服务,并经常举办各种促销活动。他们是美国的生产商,加工商和出口商的代表。

除此之外,还有100多个各类农业团体、协会与政府合作,具体承担农产品出口支持计划。它们负责提供全球市场信息,制定生产计划,督促会员使用统一的商标,建立和利用出口价格协调机制,培养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等。

周密、完善、长期的国际市场战略计划

美国政府为本国农产品出口境外市场,赢得拓展与竞争的主动权,已经制定了长期周密的国际市场战略发展计划:

国际市场拓展计划:主要资助海外的营销和促销活动,如消费者推销、市场调研、贸易展销和出口服务等。该计划的实施方式是,农业部农产品信贷公司将资金拨给经海外农业服务局审定可参与计划执行的农产品协会,主要用于广告费用和额外费用。

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全面支持在产业或全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非盈利性农产品协会或商会,借以开拓新市场,重点扶持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国外市场开发合作者计划的实施已有40多年历史。

优质样品计划:始于1999年,主要用于支持美国贸易机构向新兴海外市场的进口商提供少量农产品样品,让潜在客户发现美国农产品的优良品质。

新兴市场计划:通过对美国农业和农业综合企业组织的资金支持,开发、保持或扩大美国农产品对国外新兴市场的出口。

特定农作物技术支持计划:主要支持政府和企业针对限制或威胁美国农作物出口的卫生、植物检疫和技术壁垒提出项目建议,为出口商提供援助,冲破限制壁垒。

金融服务措施

商业出口信贷担保计划:根据美国2002年《农场安全与农村投资法案》, 2002至2007年政府每年安排不少于55亿美元,用于农产品短期和中期出口信贷担保。

卖方信用担保计划:该项计划通过鼓励美国出口商为那些得不到普通商品贷款公司的外国进口商付款担保,使美国出口商更容易出口美国农产品。

设施担保计划:设施担保计划1997年12月开始实施,对改善新兴市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处理等农业设施的美国资本和服务的出口提供信贷担保。

完整的农业服务体系

食品安全体系:以强有力的、灵活的、以科学为依据的法律及明确行业的法律责任来生产加工食品,在整个国家形成了一个综合性的、有效的、健全的、完善的农产品质量监督服务体系。

农业研发体系:美国农业研究项目大部分是由政府资助的。近几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一直在20亿美元左右,约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

第2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农业,农业政策,农产品贸易,三大支柱,贸易政策审议

    美国的农业政策直接影响美国农业生产,农业生产影响农产品贸易,因此,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包含着农业政策。本文的分析思路是首先从分析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基础上,认识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再从贸易协定的视角看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改变。

    一、美国农业政策的基本框架

    美国农业政策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1930年,美国农场在美国就业和GDP等方面都占据相当的比重,但农场的人均收益仅仅是全国平均收益水平的1/3。1920年代的农业萧条在1930年代的大危机时变得更加深化。1932年,农产品产量比1929年有所增加,但农产品价格指数却从100降低到44,农场主的可支配收入也在减少。1929年,农场的平均净收入为962美元,1932年下降到288美元。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新政”的一部分,193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加上1948年的“商品信贷公司特权法”和1949年的“农业法案”,这三个法律构成了美国永久性的支持农产品价格和支持农民收入的法律框架。之后的美国农业政策都是在这三个法律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一般每隔四五年制定一个农业法来调整农业政策。

    农业调整法的主要内容有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这些政策通过以下措施实施:

    (1)限制生产耕地,实施休耕补贴。美国农场的耕地面积大,一些农产品因为产量过高、供给过多而造成市场价格下跌,农场主收入减少。因此,为了控制农产品供给,保护农产品价格,美国对部分农产品实行休耕,由政府对休耕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

    (2)制订目标价格,提高无追索权贷款,对农产品实施差额补贴。无追索权贷款是一种抵押性贷款,即农场主以尚未收获的农产品作抵押,从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取得贷款。目标价格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组成。当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农场主可按市场价格出售农产品,用现款还本付息。如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农场主可把农产品交给农产品信贷公司,政府按目标价格和市场价格之差给予差额补贴,补贴对象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及乳制品等主要农产品。

    (3)实施农产品储备计划。农产品储备包括联邦储备和农场主储备。政府通过提供储存费以及无追索权贷款,鼓励自愿参加计划的农场主将部分谷物储存起来,使市场保持供需平衡。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支付储存费保护农场主利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调节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稳定农产品价格。

    2002年5月的“2002年农业法案”,是美国国会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而通过的新法案。美国农业部必须按照新的农业法案实施农业政策。该法案的特点是推翻,了“1996年农业法案”关于停止补贴和将农场主推向市场的方针,再次规定对农业实行补贴。1996年迫于财政负担和乌拉圭回合谈判的需要,美国制定了被称之为“农业自由化法案”的“1996年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已经执行了60多年的农业补贴政策。这个法案规定:①从2002年开始取消政府对农场主提供的全部直接补贴;②法律制订了一个7年内向农场主提供总额为356.26亿美元的农业市场过渡计划;③取消对作物耕种面积限制的农场主有完全的自由来耕种他们的土地;④仅保留无追索权贷款和农产品销售贷款,但利率上调1个百分点。

    “2002年农业法案”推翻了1996年农业法关于停止农业补贴和将农场主推向市场的既定方针,决定在今后继续向农场主提供各种补贴。该法案决定在继续补贴的前提下,对补贴的方法做了若干修改和补充:①新农业法案继续沿用原来法律实行的直接补贴计划,但以固定的直接补贴代替1996年农业法案的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②新农业法案新增加了反周期收入支持补贴计划,用以代替1998-2001年向农场主提供的销售亏损援助补贴计划。③新农业法案对花生补贴计划进行了重大修改。④推出新的乳品计划。

    二、美国农业政策与美国农产品贸易

    美国农业在法律框架支持下,政府对农民支付了大量的资金。2004年,美国政府对农民的支付为133亿美元,2005年为200亿美元,2006年估计为210亿美元。这笔支出占美国2005年联邦财政赤字3190亿美元的6%。美国政府对农民的财政支付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这导致了市场扭曲。政府的支付往往与生产和价格联系。生产的越多,政府支付得越多;价格越低,政府支付得越多。这样的机制向农民发出的信号是。他们不需要按市场运作的方式从事生产。这种条件下的生产导致市场价格扭曲,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美国政府的支持政策和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广泛应用,导致了美国农业生产产量提高,生产过剩。在国内市场无法调节过剩的产量情况下,只能通过出口解决。美国农产品的出口又压低了世界农产品的价格。引起了主要依靠农产品出口获得外汇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的不满。

    美国农产品出口对美国农民和美国经济的意义重大,出口不仅支撑了美国农产品产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增加了就业。因为美国农产品产量的1/3用于出口,具体而言,43.5%的小麦、53.3%的大米、43.1%的大豆、20.1%的玉米和45.3%的棉花用于出口。美国是世界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国。25%的农业总收入来自出口。这就意味着美国农业比工业更依赖国外市场。出口还会产生非农经济活动,按照美国农业部的说法,每1美元产生的出口收入,会带来价值1.48美元的附加经济活动。美国农产品出口给美国提供了91万个工作岗位,其中包括46个非农岗位。这就是说,2005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629亿美元,而由此产生的附加经济活动的价值达930亿美元。从1950年以来,美国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增加了8倍。美国的货物贸易逆差为世界之最,2005年,美国货物贸易出口为8926亿美元,进口为16743亿美元,逆差为7817亿美元。但美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地位,从表1近4年美国农产品贸易统计可以看到这点。农产品贸易顺差为美国经常帐户逆差的减少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样,美国的农业政策与农产品贸易联系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近10年美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以前美国农产品的出口主要是大宗产品,诸如小麦、大米、油菜籽、棉花和烟草。原因在于美国的土地优势和资本密集程度高,美国大宗作物的比较优势显着。这也导致了美国农产品出口以大宗产品为主的格局。但在过去10年里,美国向发达国家出口大宗产品的比重下降了,由原来占出口比重的43%,下降为34%。而美国大宗农产品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加了,比如,中国已超过欧盟成为美国大豆出口最大的市场。不仅如此,美国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稳步上升,这些产品主要是肉类、禽类、粗磨粉、活动物、油、水果、蔬菜和饮料。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出口已超过大宗农产品的出口。

    三、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实施情况

    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是WTO《农业协定》的“三大支柱”,因此认识美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也从可这三方面入手。

    1.市场准入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2004年,美国农产品最惠国平均税率为9.7%,这是非农产品关税税率的2.5倍。有195个税目采用关税配额。2004年超过配额的进口产品被征收平均49%的税率,配额以内的税率为9%。配额之外的税目91%采用从量计征,配额以内的税目28%采用从量计征。关税配额应用于特殊产品,包括牛肉、奶制品、花生和花生油和烟草。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美国采用的关税配额被列入减让表受到约束。美国在与贸易伙伴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中,也对部分农产品使用关税配额。

    2.国内支持

    2004年,美国政府对农业生产者支付了133亿美元,几乎占农业净收入的16%。美国农业部估计,2005年直接支付为214亿美元。根据美国2004年向WTO通知的内容,按当前的“综合支持总量”的计算,2000年美国为168亿美元,2001年为144亿美元。而美国在WTO做出的削减“综合支持总量”的承诺规定,美国每年支持的上限可达到191亿美元。2000年和2001年,美国在“绿箱”名义下的支持达到了500亿美元。“绿箱”支持是免于削减的。按“2002年农业法案”的规定,美国国内支持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支付、反周期支付和贷款计划。这三项占政府对农业生产者支付的62%。此外,还有紧急援助和作物保险这两项支付计划。

    3.出口竞争

第3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为了加速推进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根据农业部加快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要求,沈阳市从2003年开始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按照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市县区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为主攻方向,以保障城乡居民食品安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菜篮子”为突破口,以加强生产监管、推行市场准入、完善保障体系为重点,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的有效形式,建立起**市无公害食品管理体系,实现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实施“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包括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检测和控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制定与生产技术推广、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控制、农产品质量检测、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 我市到2005年基本实现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主要目标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2003年,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达到有标准可依。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占总面积的33%,无公害畜产品中肉、蛋、奶产量占总产量比重达到30%;无公害饲料生产占生产总量的50%;全市建立20 个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区,每个区县至少要建立一个畜牧标准化出口示范基地(乡镇),50%的大场(户)、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在全市五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五大超市试行市场准入制度。 2004年,全市力争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价工作,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4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无公害食品生产面积达到600万亩,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18万亩,占总面积的60%;无公害饲料生产实现100%,在2003年的基础上八个区县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要翻一番,在全市的主要批发市场建立市场准入制度。 2005年,全面推行无公害标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800万亩以上,主要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比重达到10%以上;无公害养鱼面积达到24万亩,占总面积的80%;50%的畜产品达到绿色或有机产品的标准;饲养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实现市场准入制度。

**市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第4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美国是关系到发展中国家许多农产品的利益的主要生产者和出口者。美国各类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分配和产量都对世界市场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为农业种植制定方案的美国农业法案也对其他国家有所影响。但是,两个额外因素正在现行农业法案的争论中发挥作用,该争论使美国农业和食品立法的“对外政策”因素增加。一个因素是对食品援助的争论。由于美国是食品援助的主要捐赠者,是许多穷国的谷物重要来源,此方面任何的政策改变都是具有重大潜在意义的。第二个因素是,乙醇需求的增加带动了玉米需求的增加,这为美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之间增添了一个新的联系。美国农业政策的走向对美国境外人民的利益有更为重要的影响。

目前的农业法案是《2002年农业安全和乡村投资法案》,有效期至2007年9月30日。美国国会正在起草指导美国农业政策至少到2012年的新法案。众议院已经在2007年7月27日通过了《农业、营养和生物能源法案》,参议院7月份开始考虑他们的版本。在参议院完成他们的版本之后,会议委员会(conferencecommittee)将协调这两个版本。这也许是个很长的过程。在10月底或可能再晚几周,调整后的农业法案才能交送总统签字。由于布什政府已经表示总统将反对目前的众议院法案,今年很可能没有任何立法出台。

发展中国家在美国农业政策的转变中会有很多收获。因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穷人都生活在乡村地区,以农业为生计。如果这些国家要减少贫困,就需要为其农产品提供国内和国际市场机会。许多国家,尤其是那些严重依赖于农业出口的国家,已经开始呼吁发达国家取消出口补贴和进一步减少国内支持。发达国家若能采取这些做法,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意义。美国对农业生产者的政策对于小岛国的经济(比如对于加勒比地区的糖产品出口者)产生重要影响。类似的,西非地区的棉花种植者会从美国减少对棉花种植者的补贴中获益良多。(Alston,Sumner and Brunke,2007)

除商品计划,农业法案的其他内容也对美国境外的农业有影响。尽管美国食品援助并非2007农业法案中的重要部分,该部分的计划将影响世界上最贫穷的人们。然而,美国的食品援助政策已经因其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影响遭到了批评。在最近的几年中,有关食品援助应采用现金形式还是实物形式产生了争论。现金形式的食品援助不仅能及时送达,也是更易为接受的商品,如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等额的购买,也能促进其经济发展。

能源政策从传统上是独立于农业立法的。2002年农业法案首次单独列出能源标题,来处理农业能源的需求和价格以及生物能源的供给问题。2007年的农业法案将在能源项下列出许多条款。进一步说,对乙醇需求的激增使得玉米和其他农产品在下一个农业法案的有效期内都会保持历史性的高价。这同样也对发展中国家有所启示,该政策会使种植玉米、大豆和其他能源作物的农民们获益。

本文将论述美国目前农业政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包括食品援助和生物能源政策。本文将从维持主要作物计划现状的众议院草案为出发点,对2007年农业法案的相关政策改革进行展望。美国农业法案有望与参议院的贸易与发展目标更为一致。本文也将对美国因WTO谈判而改变政策,以及WTO对美国农业补贴计划挑战的可能性进行分析。本文建议,美国农业政策改革应考虑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同时对美国的国际商业和政治目标产生更有效的影响。

目前美国的农业支持政策仍对农业高度保护

与美国对工业制成品和服务业的进口普遍实行低关税和直接支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仍然保留对某部分农业的高度保护。对谷类作物和棉花进行补贴是应对大萧条时采取的做法。近75年后,尽管美国农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农产品支持仍然存在。这些政策不再反映农业作为整体或者农业在经济中的作用的需要。当今,美国人口中只有近1%的农业劳动力,而在商品计划最初实施时,大约有超过20%的农业劳动力。

农产品补贴和农业现实脱节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作物支持的分配。谷物、油料和棉花得到了大量补贴,而干草、特殊作物几乎得不到补贴。在辅助作物中,糖类同时受到价格支持和实质性的关税保护,国内糖产量得到进口关税措施支持,该措施限制了配额之外的糖进口。国内乳制品市场也受到边境措施的保护,同时也得到了支付计划的支持,但是肉类生产者几乎得不到直接的补贴,尽管间接地从谷物补贴中受益。

目前的农业法案根据所涉及的事项不同,列有不同的标题。有三个标题的内容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相关。农产品支持计划列为标题一,包括了有关主要“计划作物”(比如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大米、糖以及乳制品)的有关条款。标题三处理有关贸易纠纷的问题,包括食品援助。标题九是有关从农产品中获得能源的条款。以下的讨论即以此分类。

农产品支持计划

在现行的2002年农业法案中,对玉米、大麦、燕麦、高粱、小麦、大豆、棉花和大米的支持通过三个计划:市场信贷计划,反周期支付计划和直接补贴支付。

市场信贷计划像价格支持一样发挥作用,向农民支付农业法案中为每种作物设定的贷款利率和每周随着作物市场价格波动的贷款支付利率之间的差额。农民们可以从计划中的两种方式之一获益。一、市场贷款收益。即以贷款利率拿到一笔贷款,并以较低的支付利率来偿还这笔贷款。二、贷款差价支付。当作物价格比设定的贷款利率还低时,农民可以卖掉作物,并从政府得到卖价和设定贷款利率之间的差价。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应用到所有作物上,并且是每单位返还量的重要部分。

反周期补贴是以农民的作物种植历史为基础的。支付的数额等同于农业法案中设定的目标价格和 国内平均市场价格的差额。生产者们并不被要求实际种植计划作物来取得补贴,因为计划是以种植历史为基础的,而不是以当前种植情况为依据。然而,如果在土地上种植水果、坚果、蔬菜、西瓜或野生大米,则农民可能得不到补贴或者计算补贴的有效面积有所减少。

直接支付是以计划作物的历史产量为基础的。农业法案设定了历史种植面积和历史产量的标准。同时,农业法案也确立了每种符合条件的基础作物的单位统一费用。支付的金额等于历史种植英亩数乘以历史产量再乘以统一的直接支付率。直接支付不考虑土地的现今用途,但有种植限制。

这些方案所确定的补贴水平随世界市场的情况而变化。而且,主要计划作物的种植者们可以从政府得到相当于他们总收入的可观的一部分补贴。在2000年到2004年期间,这个比例对于玉米高达34%,小麦达48%,大豆28%,大米52%。而整体的作物补贴比例是24%。

对于糖业来说,主要的农业法案条款是价格支持计划。但该计划基本上无法执行,因为对进口糖的阻碍(农业法案并没涉及)使美国糖价高于政府设定的补贴价。尽管如此,这一支持也为数不小。OECD计算出2004年对糖类作物种植者们的补贴为55%,这意味着美国的糖价比世界糖价的一半还低。目前美国对配额之外的糖征收每磅16美分的关税(精制糖比此数额要高些,原甘蔗糖比这个数额略低),这足以阻挡美国关税配额之外的糖产品的进口,该配额由美国根据传统进口来源分配。根据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所承担的义务,美国被要求保持糖进口量在160万吨,这个额度在40个WTO成员间分配。(Beghin,2007)由于美国的市场价格通常在每磅22美分(其中有21.5美分的价格支持),美国的进口关税高得足以阻挡关税配额外的糖进入美国市场,除非含运费的世界价格低于每磅6美分。

第5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关键词:美国;农业补贴政策;演变趋势

 

Abstract: Dozens of agricultural subsidy laws have been issued in the United States since the first systematic agricultural law was implemented in 1933. A lot of long-term subsidies for agriculture are conducted and the subsidy system with characteristics is formed.

Key words:the United States; agricultural subsidy policy; changing trends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政府对农产品市场基本采取自由放任不干预的政策,但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自3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正式通过农业补贴政策,直接干预农产品市场。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大多是通过法律形式规定的。1933年大危机期间,为拯救农业,美国出台了第一部系统的农业法。此后,随着农业发展要求、市场行情、甚至政治因素的变动,美国又对农业法进行了多次修订。可以说,美国政府的农业补贴政策是在不断调整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自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以后,经过70多年的调整和充实,发展成了一个相当完整而又复杂的政策体系。

不同的农业法中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一部新农业法的出台都意味着美国的农业补贴在作相应的调整。专家认为,总体看来美国农业补贴政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33~1995年,可以称为价格补贴政策阶段。农业补贴政策以限制农产品播种面积、政府建立农产品储备调节市场供求关系、扩大农产品出口为主要特征,农业补贴直接与市场价格相挂钩;

第二个阶段是1996~2001年,可以称为收入补贴政策阶段。补贴与当年市场价格脱钩,直接计入农民收入;

第三阶段是2002年以后,可以称为收入价格补贴政策阶段。既保留了收入补贴,又保留和创造了一些价格补贴手段。

一.1933~1995年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类型

(一)直接补贴

1.灾害补贴。灾害补贴,是联邦政府向遭受干旱、洪水、冰雹或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农场主提供财政援助,即对农业灾害给予直接的补贴和成本补贴。

2.目标价格与价格差额补贴。目标价格,是美国政府实施农产品价格干预时采取的一种支持性价格,它的高低由生产成本和生产者利润来决定。它与市场平均价格之差乘以销售量的积,即是差额补贴。差额补贴主要提供给与政府签订休耕计划和销售合同的农场主,在合同面积之内生产的农产品可以获得价格支持。享受差额补贴的农产品,主要是占收获面积绝大部分的小麦、玉米、花生、棉花及乳制品等基本商品。这是政府对生产者实行的目标价格保护,当相关产品的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或规定价格)时,生产者可以得到差价补贴。

3.休耕补贴。休耕补贴是美国农业限产计划的重要内容。限产计划始于1933年(包括播种面积配额和销售限额)。根据1956年农业法制订的土地银行计划,确立了耕地面积储备和土壤保护储备。前者是允许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者短期停耕土地的计划;后者是农场把一部分土地长期退出耕种,用于植树和保护土地的目的,而每年都可以获得补贴。实施土地银行计划初期,尚未达到削减农产品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1960年又转向一种新的自愿生产控制计划,在1961年的紧急饲料谷物计划中,明确规定农场主应停耕至少20%的耕地,且必须将这些耕地用于土壤保护目的的情况下,农场主才可获得停耕土地正常产量50%的现金或实物补偿。以后陆续通过的一些农业法对休耕计划作了一些修订,但基本目的都是一个,就是把耕地面积减少的额度和结构,同某种或某几种重要农产品的期末库存与消费量之比的高低联系起来,以达到即控制农产品供应,又保护农产品价格的目的。

尹凤梅:美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趋势分析4.储藏补贴。美国农业的问题在于农产品过剩。为了减少收获季节农产品的上市量,美国政府建立了农产品储备计划。其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由政府向农场主支付一定的储存费,使农场主暂时把农产品储存起来,等待有利的销售价格。凡参加自我储藏项目的生产者,可以得到长期贷款,同时可以就其储存的产品得到一定比率的补贴。

5.土地转产的实物补贴,这是对参加土地转产项目的农场发放的实物补贴。

6.奶制品转产补贴,1984~1985年美国政府对于放弃出售牛奶的生产者给予补贴。补贴按生产者往年出售牛奶数量的5%~10%发放,每50公斤补贴10美元。

(二)投入品补贴

1.农场储藏设施补贴。对于农场储藏设施建设,政府给予低息贷款作为支持,利率与商品信贷银行贷款利率相同。这种补贴主要给予作物生产者。

2.农场贷款补贴。农场主家庭管理机构提供生产者低息贷款,包括农场经营、防灾和救灾、处理经济危机、保持所有权、放牧、土地改良、水资源保护和灌溉设施建设所需贷款。

3.作物保险补贴。为了减轻因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美国联邦自己对农业或农牧场主提供作物保险。1938年,美国国会授权拨款1亿美元,建立了联邦作物保险公司,为农场主提供全风险作物保险。联邦作物保险公司对由于气候和无法避免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提供保险,农场主支付保险费。目前,美国的作物保险补贴分为三类:一是全风险保险补贴,对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影响而减产的作物提供政策性保险。二是“区域—单产”保险补贴,即向单位面积产量接近的地区提供作物保险,保险费和赔偿费都按统一的标准支付。三是“气候—作物”保险补贴,这是一种对具有某些特殊气候因素地区提供的保险补贴。从1980年起,政府对这部分保险费给予补贴,补贴额占保险费的40%~60%。

4.燃料税补贴。1983年前,政府对农业生产者在所有非高速公路上消耗的柴油和汽油免收联邦税;1983年后,政策有所改动,农业用油完全免税,其它用油则部分免税。

5.紧急饲料补贴。在由于自然灾害引起牲畜饲料损失的情况下,一定比例的外购饲料的费用可由商品信贷银行支付,最高可达50%。

6.放牧费补贴。林业管理机构和土地管理局对西部16个州在公共草场上放牧收取的放牧费低于一般市场价,这一补贴主要用于牛肉生产。

第6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时至今日,传统农业经营确实有其瓶颈与极限,如果仅从生产效率观点而言,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由于其初级生产的特性,已不太可能成为国民经济成长的动力来源,农业的发展亟待升级转型。鉴于休闲农业兼具经济、社会、环保等多重功能,发达国家和地区对其寄予厚望,并在政策法规、资金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台湾地区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台湾“行政院农委会”自1990年开始,将发展休闲农业列入农业政策中,为加强休闲农业培训教育与倡导、规范休闲农业区的规划与休闲农场设置,于1990年颁布《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在政府职能设置上,农委会下设休闲农业管理辅导处和推广科,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从而形成从上到下的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法规,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欧洲国家没有专门就休闲农业出台法律法规,但是在资金支持方面力度较大,主要的方式是直接财政补贴和低息贷款,如西班牙中央政府于1984-1985年推动“耕种之家”计划,针对乡村区域提供信贷服务,指定用于维修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建筑民宿供游客体验。西班牙各自治区政府则提供私人民宿经营者信用贷款,鼓励私人企业与协会组织进行相关投资,改善休闲农业的住宿品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为维护农村生命力、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发展农场经济多样性,欧盟制定了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和欧盟共同区域政策,政策对发展休闲农业、村落的改造、农村旅游纪念品开发、乡村遗产的保护、乡村景观的恢复等给予资金支持。

二、协会服务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相关的各种协会在教育培训、质量评级和宣传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教育培训。德国农民社为休闲农业经营者提供咨询服务,并为其提供财务、税务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咨询、培训服务;法国农会常设大会为农场提出养成策略,对农场进行训练,提高农家经营技巧。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通过有效整合区内资源,举办休闲农业研讨会和进修课程,强化了对休闲农业的产业辅导,提升了产业品质。质量评级。澳大利亚休闲农业协会自1993年起开始对休闲农村进行质量评级,获评的农场可以在其营销活动中使用“农场假期”的logo;德国农民社重视度假农场设置后的评鉴检查,对符合标准者发给定期证书与检验标志,加入者必须两年接受一次重新认证。宣传推广。澳大利亚休闲农业协会与旅游相关单位保持了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配合密切,如在机场、车站、旅馆、百货公司、公路旁到处都有旅游信息站,由农场设计印刷提供免费的地图、单张、手册等;1988年,法国农会常设大会设立农业暨观光接待服务处,集合法国农业经营者公会联盟、国家青年农民中心、法国农会与互助联盟等专业农业组织,为不同区域的农场规划出各自的市场定位,并开发“欢迎光临农场”系列网络,连接法国各区域农场,为法国农场强有力之促销策略。

三、农场经营

精心规划。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秀休闲农场均是在设立之前就进行了科学的规划设计,注重休闲农场的主题性,突出休闲农业的生态、生产与生活三生一体的产业特性,强调原生态的农村生产、生活体验。如澳大利亚堪培拉附近的莫利农场(MorliFarm),新西兰奥克兰附近的蒙哥马利农场(Mont-gomerieFarm)等均以农场生态、生活文化及饲养的主要牲畜生产过程为规划设计重点,充分表现休闲农业的特色。科学管理。为节约人力成本,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休闲农场高度关注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农场的服务流程经过科学规划,可以充分利用人力;农场的工作人员多数经过充分的培训,能够担当不同的工作角色。产品创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注重提高农产品的精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很多农产品经过加工、分级包装,建立特色品牌后成为附加值较高的商品,增加农场的销售收入。如台湾新社休闲农业园区的特色农产品蘑菇,被深加工为蘑菇干、蘑菇冰淇淋、蘑菇酱等,辅之以充满卡通化的精美包装,冠之以“菇神”的品牌,成为深受游客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四、对大鹏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启示

大鹏新区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条件。从旅游资源来看,陆域面积294.18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33.22公里,森林覆盖率76%,拥有深圳市16.1%的基本农田,具备发展休闲农业的优越资源条件;从市场需求来看,大鹏新区位于珠三角大都市圈,2小时车程以内的国内客源市场规模超过3000万,区位优势突出,客源市场庞大。大鹏新区目前能够称之为休闲农业的经营型态主要是农家乐和渔家乐,但是多数无证无照,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和消防安全隐患,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目前低质量的农家乐与巨大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此外,随着大鹏新区旅游开发工作的深入推进,如何保障原居民群体的诉求和利益,也是未来大鹏半岛所必须面对的命题。大鹏新区发展休闲农业,既可以保障原居民利益,又能够丰富大鹏半岛旅游区的产品体系,同时还能促进大鹏新区自然生态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政府可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采取以下策略:

(一)在政策上予以扶持

在资金扶持方面,政府可颁布实施《大鹏新区休闲农业发展政策》,鼓励原居民开发经营休闲农业。符合政府规划的休闲农业企业可申请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和贴息贷款。在条件适合的村,可通过村委会牵头,成立集体企业,引导原居民主导休闲农业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以达到原居民自我管理的境地。在组织机构上,可设置大鹏新区休闲农业发展委员会,集合官、产、研的力量,为缺乏休闲农场规划和经营经验的原居民提供咨询和指导。

(二)在规划上予以指导

在大鹏新区休闲产业总体规划方面,应当注意到休闲农业多为小微企业,如果在地域上分散,就很难形成合力,休闲农业的地域品牌就难以凸显,同时也降低游客的休闲体验价值。因此应当秉承成片开发的理念,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在休闲农业经营单位的规划方面,应强调乡村性、地方性、生态性及体验性等产业特性,坚持生态保护、注重本土文化认同、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主题的理念。尤其要指出的是,同一园区内的不同休闲农业经营单位应当突出不同的农业生产主题,发展各自的产品型态,避免近距离同质化竞争,形成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三)在经营上予以服务

第7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项目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

单位名称:浙江省农业厅农场管理局

浙江省绿色食品办公室 二、项目背景

当前,随着农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人民生活全面迈入小康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的目标。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是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起着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的发展方向,是引导和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有效措施。同时,绿色食品还将成为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的一支新兴的主导力量,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帮助广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推进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省到目前为止累计开发蔬菜、茶叶、酒类、罐头、鲜果、粮油、干果、海产品等不同种类的绿色食品56只,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只。现标志有效使用权期内的产品40只。绿色食品产量10万多吨,销售额4亿多元,利润5000多万元,全省省内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测面积超过4万多亩。还有28只产品已通过环境监测,正在进行初审。绿色食品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从总体上看,我省绿色食品工作的发展还比较迟缓,与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要求还有比较大的差距。截止2001年底,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达到1217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2400个,实物总量达2000万吨;年销售额500亿元,出口额4亿美元。我省绿色食品所占的份额与我省在全国农业经济中的地位极不相称。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绿色食品发展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升为农业发展的突出矛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成为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任务。新形势为绿色食品事业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创造了全面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绿色食品工作的宏观指导,积极培育绿色食品市场,逐步建立起绿色食品销售服务网络,创新经营机制,大力开拓绿色食品国内外市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依靠市场机制大力推动我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特提出本项目。 三、项目建设的意义 1、发展绿色食品是贯彻落实省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在省十一次党代会上,省委已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更优化、山川更秀美、环境更安全、经济更发达的“绿色浙江”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食品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绿色食品产业的开发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符合农产品发展方向,是建设“绿色浙江”、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的具体行动。 2、食品是发展效益农业、增加农业收入的有效手段。农业要增效、农民要增收,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改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质量,通过名牌效应来增加农民的收入。绿色食品生产自始至终贯彻质量第一的理念,强调生产、加工、贸易过程的标准化和各环节的规范管理,以统一的标准和良好的形象面对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价值,品牌就是市场。绿色食品近十余年来的实践证明,“名牌加绿标等于精品”的概念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95%的企业使用绿色食品商标后效益明显增长。因此,发展绿色食品是提升产业层次、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农业转变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手段。 3.发展绿色食品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加入WTO,给我省农产品出口带来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当前,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国际贸易中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污染严重、质量差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不断受到限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农业和市场利益及安全因素的考虑,加大了非关税壁垒的设置,以技术标准、动植物检疫、健康标准、食品标准、产品标识等一系列所谓的“绿色壁垒”,对农产品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大。去年下半年以来,我省出口的一些农产品如茶叶、蔬菜、海水产品、鲜香菇、蜂产品等,由于农药、兽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技术指标超过外方的限制标准,被拒收、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现象屡屡发生,部分传统大宗出口创汇商品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因此,大力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绿色食品,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以绿色食品打破“绿色壁垒”,是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增加我省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有力措施。 4.发展绿色食品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绿色食品生产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环境”,也就把自然的环境和资源保护意识融入了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之中。绿色食品通过产地大气、水质、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和综合评价,只有符合条件的产地环境才能开发绿色食品的要求。从事绿色食品开发的企业和农户对环境条件比较好的产地要珍惜和保护,对环境条件暂时达不到标准的产地要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和提高。从而将“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式环境保护行为转变为主动式保护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食品通过监控生产过程,要求生产者严格遵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的规程,合理使用肥料、兽药、农药等,从而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对资源的破坏和对环境的污染,并保证绿色食品最终的质量。 四、项目主要内容 浙江省绿色食品“151”发展计划,即建设一个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制定五项规程:五个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制定一个规划: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 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是构建浙江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 具体内容为建设常设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厅,面积近1000平方米,常年开展绿色食品展示展销;在因特网上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 完成这二项建设内容,可实现实物展示展销与网络展示展销相结合,可常年展示浙江省绿色食品、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和效益农业发展风貌,并吸引省外绿色食品进入市场,逐步形成幅射周边省市乃至面向国内国际的绿色食品市场。从全国而言,目前也只有哈尔滨等几个为数不多的城市建有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省级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网站目前还无先例。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乃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 (二)制定五项绿色食品的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 技术标准体系是绿色食品管理工作的技术依据,是制度建设和保障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现行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主要由三个层面构成:第一是通用性标准,第二是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第三是生产操作规程。根据农业部要求,今后农业部中绿中心主要负责通用性标准和大类产品质量标准的修订工作,报农业部颁布。地方性生产操作规程由省绿办负责修订工作,由地方主管部门颁布。因此必须抓紧抓好标准的制定工作,使我省绿色食品技术标准体系 尽快得到完善。2002年先行试点修订5只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规程。并组织成立“浙江省绿色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充分发挥有关专家在标准的修订中的作用。 (三)制定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绿色食品工作要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和“创建绿色浙江农业”为主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绿色农产品,即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根据农业部的要求,加强区域布局规划指导是明年绿色食品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是明年农业部的重点工作之一。根据绿色食品发展的 条件和特点,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点,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把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规划出来,对于指导绿色食品的发展非常必要,是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重要措施。省绿色食品办公室将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和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根据我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战略目标,组织专门力量,研究编制“浙江省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该规划依据打造绿色浙江农业的总体规划,按照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区域特性,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对绿色食品进行区域化布局规划,重点突出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等适宜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主导产品。并组织有关专家、领导对绿色食品区域发展规划进行可行性论证,广泛征求意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科学。通过加强规划指导,促进绿色食品更快、更好地发展。 五、项目资金预算 该项目资金预算270万元。具体支出内容: (一)绿色食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费用预算150万元。其中: 1、展示展销大厅:目前以租赁方式,年租金约40万元。 2、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建设经费90万元(见表1),机房及办公用房从现有办公用房解决,装修经费20万元。 表1:浙江省绿色食品网站投资预算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 注 服务器

IBM或HP2000

3 5 15 内外网数据库各一台

网管服务器

联想万全2100

1 1.6 1.6 网络系统管理

交换机

U-Hammer24

1 1.5 1.5 网络系统管理含机架

2600路由器

Cisco或华为产品

2 3.0 6.0 内外网各一台 防火墙

1 8 8 网络安全管理 系统软件

1

1.5 1.5网络系统管理

网络管理设备

1套

0.6 0.6

磁盘阵列 HP 9.1G 1 2.8 2.8 数据库使用 笔记本电脑 COMPAQ或IBM 3 2.0 6 检修、演示使用 台式电脑 PIV 2 1.0 2 信息制作与管理 台式电脑 联想 5 0.8 4 工作站 扫描仪 2 0.4 0.8 信息制作 打印机 1 2.0 2.6 绘图1台激光2台 UPS电源 SMART3000UX 1 2.0 2.0 后备电源8小时 投影仪 SONY 1 4.0 4.0 演示与培训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单价

合计

备 注 数码相机 1 1.0 1.0 信息制作 数码摄像机 SONY 1 1.0 1.0 信息制作 复印机 东芝A3幅面 1 1.2 1.2 信息制作 传真机 2 0.2 0.4 信息制作 一体机 1 2 2 信息制作 配套设备 7 含空调电脑桌椅沙发等 不可预见 7 硬件合计

78

网络维护费

12 含应用软件、电路租费、机器维护、技术支持及易耗品等 总 计

第8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1基本做法

1.1编制村级森林采伐实施方案

林改后,林业产权和经营分散到各家各户,农户成为完全独立的经营主体,对山林的管理积极性高涨,采伐的需求也大幅增多,但通常分配木材生产计划是通过行政部门层层下达,县对乡,乡对村的可采资源并不十分了解,因此计划的分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急需采伐的不一定能分配到指标,而有些乡村有指标又难伐可采伐山场。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在黎川县开展了编制村级森林采伐实施方案的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森林采伐计划下达模式,依据集体林的森林资源数据,将森林采伐限额延伸到村一级。实施方案大致包括以下内容:①编制的原则。遵循森林采伐分区施策、分类经营,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总量控制和分项管理的原则。②编制的范围。胸径5cm(含5cm)以上的林木都参与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农村居民房前屋后、自留地上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除外。③编制方式和步骤。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收集村集体林可采伐资源情况;针对村集体林资源的分布情况和自然条件,来确定采伐类型及方式;确定采伐对象;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及树种结构情况,确定采伐树种和年采伐量。④采伐计划分配意见。对成熟林优先安排采伐计划;对家中有急需用钱的林农有可采伐资源的应优先安排其生产计划;对第一年达到采伐条件的林农但没有得到采伐计划的,第二年优先考虑其采伐计划;商品材采伐指标分配实施“阳光”操作,先申请先安排,由村委会召集各村小组长开会研究,研究后进行公示。⑤实施采伐方案的保障措施。村委会成立了限额采伐管理小组,加强巡边稽查,预防和及时打击各种毁林行为;认真抓好木材生产计划的管理,分解下达的木材生产计划,全部纳入商品材限额进行管理,严林超木材生产计划生产商品村;严格执行林木凭证采伐制度,切实加强林木采伐管理;严格执行森林资源采伐检查制度等。方案由林业部门指导编制,并初步确定采伐限额,方案编制后由村委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并票决通过。木材采伐计划的下达由县林业局根据通过的实施方案和上年度伐区验收情况及林政资源管理情况进行安排。

1.2建立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

林改后,林地使用权基本上落实到林农个人,林业生产资金投入基本上属于个人行为,然而森林资源培育是一项投资较大、周期很长、回收较慢的投资活动,这就引发了林业扩大再生产资金筹集与林农培育森林资源积极性的矛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林农将部分近、成熟林进行转让变现势成必然。为此,我们根据年度木材计划切块20%左右的采伐计划用于流转山林的采伐,通过建立森林资源有形市场,形成公开、公正和公平的林木采伐交歇脚平台一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平台一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进行分配。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具体按以下操作办法进行:1)信息公告,即林业要素市场将年度用于森林资源流转的木材生产计划桉树种、数量及受理林木采伐权流转的期限向社会公告;2)申请,即林权所有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个人身份证明和林权证向林业要素市场提出林木采伐权流转申请;3)汇总审批,即林业要素市场将林木采伐权流转的申请报县林业局林政股,林政股汇总后报分管领导或局长审批,并按受理申请的先后顺序对集体所有的林权安排资源评估机构对流转山场资源进行评估;4)资源评估,即森林资源评估机构接受评估委托,应在限定的时间内,现场勘查并做好采伐设计后,向林业要素市场提效流转山场的森林资源评估报告;5)林木采伐权拍卖公示,即林业要素市场按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内容,将流转山场的基本情况,流转价格及拍卖交易的时间,在要素市场的信息大厅进行公告;6)木材采伐权拍卖,林业要素市场主持拍卖,并对拍卖现场进行拍照,对拍卖过程进行记录,拍卖成交后,组织业主和中标人员现场签订拍卖成交协议书;7)拍卖成交公示,即林业要素市场将拍卖成交的山场名称、面积、树种、成交金额等有关内容向社会公示;8)订林木流转合同书,即按照拍卖成交协议书内容,经交易双方充分协商,签订林木流转合同书,按交易双方协商交易金支付时间及方式交付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金,林业要素市场签订鉴证;9)采伐作业的山场有关内容公示,即根据森林资源评估报告,由辖区工作站在林地所在村小组人口集中处将采伐作业山场有关内容进行公示,公示期7天;10)申请采伐证,即公示无异议后,林业局林根据切块到交易市场的木材生产计划,即审即批,及时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如果是皆伐伐区,同时预收造林更新保证金;11)伐区拨交,即设计人员应组织管理人员、流转双方及施工人员到伐区拨交四至、面积、采伐方式、采伐蓄积、出材量及伐区清理等技术要求,并办理拨交手续;12)伐区质量管理,即根据所批准的设计方式、面积、树种、采伐量由辖区工作站组织人员实施,检查是否按设计要求进行采伐,不得超界采伐、伐蔸要低,对违规采伐现象及时制止,情况严重的可收回其采伐许可证;13)伐区检查验收,即由辖区林业工作站组织人员对辖区内伐区参照采伐作业质量要求进行检查验收;14)按更新设计要求,督促更新实施单位及时对伐区进行造林更新,对造林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2主要成效

采伐限额链的延伸,有效保证了林木采伐计划的落实

通过编制村级森林采伐实施方案,我们深切感受到,这是加强林木采伐管理工作的得力措施。一是摸清村级集体林可采资源情况,为林业主管部门下达林木采伐计划提供了依据;二是摸清林农对林木采伐计划的实施需求,为采伐指标分配到户和两榜公示制度也提供了实施基础。如黎川县荷源镇畲上村几户林农在1980年代初造几百亩杉木林,近几年来一直没有得到采伐计划,经过村级森林采伐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今年该村下达了500m3采伐计划,从而稳定了林农的情绪,减少了当地乱确滥伐现象的抬头。三是有利于村级“三防”体系建立,因为林业部门对现的森林火灾和乱确滥伐现象要扣减下年度的木材计划,情况严重的要停止计划安排,这样就激发了林农群防群治的积极性。

2.2交易市场的建立,有效促进了“五难”问题的解决

通过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5个难题:①林农申请采伐指标难问题。林农提出森林资产流转申请后,资产评估机构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报告,林业主管部门根据编制的村级集体林采伐方案中流转山场的可采伐资源数量,年度采伐指标切块进行解决。②企业用材买材难问题。由于森林资源流转是公开、公正、公平在林业要素市场进行拍卖,流转山场的资源情况和拍卖后采伐情况均需向社会公告,木材加工企业根据自身所需材种、数量直接到林业要素市场洽谈木材收购事宜,有效地解决了企业用材买材难的问题。③木材产销直接见面难的问题。森林资产通过公开拍卖后,林业要素市场将拍卖山场采伐信息向社会公告,同时收集木材需求信息在林业要素市场信息大厅进行公告,让木材买方知道卖方的场所,木材卖方知道买方的信息,有效地促成了木材产销直接见面,减少了木材流通中间环节,使林农从林业产权流通中真正得到实惠,增加了林农收益,保护林权所有者及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④采伐迹地更新难问题。对已流转山场,根据现有资源情况安排木材生产计划,做到即申即批,同时明确采伐后更新难的问题;⑤采伐监督难的问题。通过资产估评和公开拍卖,林业主管部门对已流转的山场资源状况和采伐设计情况及采伐实施主体更加清楚,使得采伐监督更有目的,有效地解决了采伐监督难的问题。

2.3交易办法的规范,有效推动了林政管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建立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取得5个成效。①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通过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使林业要素市场的动作步入正轨,同时还会带动林地使用权出让市场,林地使用权的租赁市场、林地使用权的抵押市场的运转,从根本上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②搭建了木材产销平台。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的林木采伐权拍卖,让木材供方有卖的地方,木材需求方有买的场所,为木材供需双方提供了直接洽谈的契机,搭建了木材产销平台;③维护了林农利益。通过公开拍卖,减少了木材流通中间环节,制止了林权投机,确保林农在流通环节真正得到实惠,维护了林农利益;④有利于林政资源保护。通过公平拍卖,使林木采伐更加透明,林政监督管理更能做到有的放矢,有效地制止了乱确滥伐的发生。同时,通过预收造林更新保证金制度的实施,能确保采伐一块,及时更新一块,不会因采伐林木的原因,造成新的荒山出现,更好地培育了森林后备资源,以达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的;⑤逐步实现森林资源配置市场化。通过公开拍卖林木采伐权,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通过公开拍卖林木采伐权,提高林业生产经营的市场化程度,改善林业对外开放环境,吸引全社会关注的和投资林业建设,通过市场机制,以市场价格引导森林资源的供给需求,实现森林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最佳利用,逐步实现森林资源配置市场化。目前黎川县在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拍卖的林木已达2650多m3。黎川县中田乡公村一块杉木山场通过木材交易平台,将原评估价值为29万元的林木拍卖到35万元,增收达6万余元。

2.4分配制度的明确,有效激活了林农与市场的连接

建立以村级林木采伐方案为主,林木拍卖交易为辅的木材计划分配机制,既解决了农民申请计划难的问题,又激活了林业要素市场。林农可以对自己的林木提早进行安排和处置,取得自,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自主选择采伐方式和采伐时间,而林业要素市场能提供最新的木竹及其制品的交易和价格信息,可以减少木材在流通环节中的费用,有利于规范木材流通管理、防止无证运输,也有利于促成农户与市场连接,让农民及时能够掌握木材市场各种信息,从而提高农民收入,也符合了党中央关于加强新农村建设的政策精神。

3几点体会

通过编制村级森林采伐实施方案和建设林木采伐权拍卖交易市场工作,有以下几点体会。

1)提高广大林农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对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增强法制意识和政策观念,是做好林木采伐管理工作的基本前提。实践中,我们深感到“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认识问题解决了,各项工作开展就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推行上述工作中,我们始终把政策宣传和法制教育放在首位,继续加大《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广大林农的法律意识和政策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森林采伐限额管理的重要性、权威性以及采伐限额具有一事实上的不变性、普遍约束力和不同类型不得调整的严肃性,有效增强了林农爱护森林保护资源的意识和认真执行采伐限额管理的自觉性,确保了森林资源真正做到凭证采伐。同时,通过工作请示、政策宣传和法律教育等,我们积极争取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合力,有效促进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9篇:农场生产计划范文

一、粮食安全应立足于供求紧张平衡

尽管从理论上和长远上来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目标是一致的,但这种理论模式是在粮食供求关系基本平衡的前提下成立的。粮食作为一种商品,受价值规律的作用,其供求关系在一般处于不平衡状态。大多数情况下,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与维护粮食的安全存在着冲突。因为:

1、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主要由粮食价格决定

影响种粮农民收益的主要因素有粮食产量、生产成本、粮食价格及财政补贴规模等。粮食产量主要由粮食生产水平决定;粮食生产成本包括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在粮食生产水平、生产成本、财政补贴规模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粮食价格决定了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近些年来我国种粮农民的收益水平起伏较大,主要原因就是粮食价格的不稳定,粮食价格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高低。

2、粮食的安全状况影响了粮食价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自发发挥作用,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粮食供求关系是处于不平衡状态,粮食价格处于不断地波动之中。粮食生产供大于求,则粮食价格偏低,农民收益就得不到保障,而此时粮食安全却有较好地保障;当粮食生产求大于供时,粮食售价较高,种粮农民的收益能得到较好地保障,而为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府会采取抛售国家储备,扩大进口等措施平抑市场价格,从而损害种粮农民的利益。因而粮食安全与种粮农民收益的保障从根本上是存在冲突的,种粮农民收益水平与粮食安全负相关。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国情,在立足于粮食供求平衡的基础上,制定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以及对种粮农民的保护措施。要转变传统的患少不患多的思想观念,通过调控粮食产量来维持合理的粮食价格,确保种粮农民获取稳定收益。故不能过分追求粮食的增产,使得粮食过剩超限,否则将给国家增加负担,对农民造成伤害:一方面,粮食卖不了好价钱,农民增产不增收,收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为了解决农民卖粮问题,国家必须出台干预性收购政策,加大收购量,增加国家财政负担,浪费国家耕地等资源。

二、粮食直补应直接补贴生产领域

尽管现行的给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对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提高其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产量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并受到群众欢迎,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均耕地少且分散经营,财政承受力有限,补贴的发放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实际问题,政策的执行容易偏离政策的初衷,带来粮食直补难以发挥其理想的政策功能,补贴效率不高。

1、补贴难以真正补给种粮农民

从2004年起,国家决定对粮食主产区的种粮农民进行直补,补贴依据是农民的粮食实际种植面积。可在实际工作中给种粮农民补贴面临“三难”。第一,宣传解释难。同样是国家的土地,为什么种粮有补贴?而种其他经济作物就没有补贴?尤其是在前阶段粮食生产相对过剩时,地方政府曾大力鼓励、支持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对这部分农民不进行补贴,他们不理解;第二、实地丈量难。对农民粮食种植面积最准确的统计方式是在农民播种后进行实地丈量。由于农户分散经营,对千家万户农民的种植面积进行丈量,实施难度大,成本不菲,也不现实;第三、申报核实难。种植面积的核实及认定通常由农户、村组、乡镇层层上报,上级部门核实。而乡镇及村组干部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政绩等原因,农户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上报面积往往大于实际种植面积,给核实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有些地方为了减轻工作量,往往按农民承包面积进行分摊,使得“粮补”变成了“农补”,扩充了补贴对象,没有体现粮食补贴对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功能,违背了补贴的初衷。

2、比重低,补贴效果不明显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农民从事粮食生产取得的收益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种粮补贴收益占种粮收益的比重都很低,财政补贴效果不明显。2004年是近几年种粮收益特别突出的一年。当年我国粮食平均每亩成本收益率已高达50%,劳动力人均粮食纯收益达822元,但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2600元相比也仅占31.6%。该年国家财政用于粮食直补的各项资金达116亿元,受益农户近6亿人,但人均不足20元,不到人均纯收益的1%,仅为人均粮食收益的2.4%。由此可见,不明显的补贴效果,对生产的刺激和种粮农民收益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应正确评价粮食直补的政策效应,这样才有利于调整补贴方式,提高财政补贴效益,保证种粮农民的收益,促进粮食生产。因此建议:转变补贴方式,直接补贴生产领域。按照“总量不减,政策调整”的原则,将粮食补贴直接补给生产领域,由县(市)政府统一规划,每年有计划地对本地农田水利、道路交通进行改善,并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粮食生产技术,提高粮食生产方面的开支。补贴资金专款专用,专账管理,不得挪作其他方面,不得平衡预算。

所以,要通过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提高种粮农民收益水平,提高补贴效果。如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根据调查,在粮食主产区,改造一亩中低产田,财政只需补贴300元左右,而增产粮食却要在100公斤以上。按照粮食增产100公斤测算,可增加收入140元左右,相当于对种粮农民进行了近10年的直补。目前全国粮食直补平均标准,水稻每亩在15元左右。如果考虑改造后对降低排灌等生产成本的因素,直接补贴生产领域对农民收益的影响更大,效益更高。另一方面,要有效地将粮食生产补贴与粮食生产结合起来,促进粮食安全。同时要减少补贴的发放及管理成本。

三、粮食调控的关键是加强对生产环节的调控

在影响种粮农民收益水平的诸要素中,粮食价格是最活跃与决定性的因素,所以保护种粮农民的收益必须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调控。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近二十年来,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一是通过扩大或减少进出口和储备粮食数量来调节市场上粮食流通量,以调控粮食价格,从而影响粮食生产;二是通过确定收购价格来调控粮食生产。如政府定购,保护价敞开收购,最低价收购等。两种方式都是渐进式的,是一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事后调控。其不足之处主要是前瞻性不够,主动性不强,成本过大,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价格调控,不仅成本高,而且是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农业协议》所禁止的“红箱”范畴,与WTO规则有冲突,容易引起贸易摩擦。

现以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作进一步的分析。现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各地分公司。由于中储总公司在县以下的基层单位,点少面窄,必然委托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进行收购,导致收购环节冗长。国有粮食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收粮时压级压价时有发生;农民受转运成本的影响,同时为了省事,一般都以较低的价格将粮食卖给上门收购的个体粮贩。国有粮食企业及个体粮贩攫取了中间环节的较高差价(利润),农民的利益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次补贴成本大,财政负担重。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财政补贴将面临两方风险:收购量与未来价格的走势。如果收购量小,则达不到托市的作用,可增大收购量,又将加大国家财政的负担。就湖北省来看,2004年度,全省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粮食101亿斤,2005年收购量如果达到50亿斤,按每斤0.025元收购费用计算,全省需收购费及集并费用1.25亿元;按每斤库存利息费用补贴0.072元,需保管费3.6亿元。两项合计4.85亿元。根据目前市场价与收购价的价差每斤0.05元计算,将亏损2.5亿元。收购50亿斤粮食,保管一年,财政共需承担补贴7.35亿元,这比湖北省全年直补规模还要大。在财政负担巨额补贴的同时,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大,补贴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粮食价格继续下滑,政府收购量加大,财政负担会更重。同时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是一种行政手段而非市场手段,不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对粮食市场及价格有一种误导和扭曲,对粮食生产的调控作用更是有限。

因而国家必须调整对粮食生产的调控方式,加大对粮食生产环节的调控力度,通过调控粮食生产量来稳定粮食价格,保证种粮农民基本收益,故可以考虑实行计划耕种。主要思路是: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以严格的耕地保护为前提,以国家补贴为手段,实行计划耕种。具体说来,就是:

第一、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全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将用于最低价收购的财政补贴直接补贴生产环节及耕种者。

第二、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现有耕地应结合土地二轮延包工作,逐户登记造册,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纳入耕种计划的粮食主产区,耕地应保证能随时恢复粮食生产,耕种农户不得随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