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精选(九篇)

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

第1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偶遇个案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3306

一、引言

站在咨询心理学的角度看,咨询辅导主要针对正常人,指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方式,向咨询员进行诉说、询问和商讨,通过讨论找出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寻求摆脱困境与解决问题的条件和对策,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的过程。[1]1-2咨询辅导用时较短,一般次数为一次至几次。[1]3咨询辅导可以分为一次性的辅导、二至十次的辅导和十次以上的辅导。[2]其中一次性的咨询辅导可以看作是短时咨询辅导。目前的学校咨询个案研究中,主要针对咨询次数在一次以上的个案,比如卢静采用六次咨询帮助一个咨询者有效缓解考试焦虑情绪;[3]黄国红采用五次的咨询帮助一个大学新生摆脱宿舍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心理困扰,[4]等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在2009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期间记录的168例咨询个案中有115人只接受过1次咨询,占总咨询人数的685%。[2]这个研究说明,咨询次数为1次的短时咨询辅导在实际工作中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在研究中却容易被忽视。

在已有的文献中,往往可以看见研究者扮演的是咨询师的正式角色,通过资料收集、测验、诊断、选择介入技术辅导、评估辅导效果等多次面谈多个服务环节对咨询者提供辅导。[3-4]这些文献印证了咨询辅导往往要求求助者主动来访为前提,咨询关系要在特定地点和时间内建立具有隐蔽性和保密性的特殊关系。[1]2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求助者”并非有意识地求助,只是在课前、课后或者就餐时与老师交谈的偶遇咨询个案。这些偶遇咨询个案在操作方面并不是在一个专门的个案辅导室进行,没有十分安全和保密的环境条件,而且“工作者”、“求助者”的角色并非那么清晰,交谈的时间也不能保证是充分的。通常偶遇的咨询个案对象是处于心理健康浅灰色区的群体,他们需要的是倾听、同理、接纳和支持。偶遇咨询个案具有短时咨询辅导的一次性的特点,然而又具有特别之处——教师的非专家角色、学生的非求助角色。面对偶遇咨询个案,不方便对咨询者进行心理问卷测量、诊断和多次辅导。

针对上述情况,如何能够在偶遇的一次咨询辅导中凭借学生对教师角色的初始信任,帮助学生处理其情绪,在认知上得到初步调整呢?由于人本主义的咨询方法主要强调工作者与来访者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很少使用技术,认为工作者的态度第一,技术其次,强调把指导、分析、质问、探究、诊断、收集个案史等降到最低程度,[1]165所以比较适合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值得注意的是,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更多的是提供一种咨询的理念而不是方法,因此,不像心理分析、行为主义理论中那些具体、明确的咨询方法和技巧,它强调的是工作者态度的重要性,认为融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取得进展的决定性因素。[1]166虽然罗杰斯提出Q-分类法的辅导方式,但是在偶遇咨询个案中往往没有条件实施,因此,如果只是依靠“表里一致”“接受”“‘神入’理解”“表达”的四种态度,很难在实际咨询中操作人本主义的理念。

本文借助一个大学生适应宿舍困难的偶遇咨询个案为例,探讨人本主义咨询方法如何与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技巧共同运用到具体实务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社会工作个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服务模式,其直接治疗技巧包含非反思性和反思性直接治疗技巧。[5]117-118人本主义咨询方法提供了理念和方向,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治疗技巧提供了工具,两者结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处理学校偶遇咨询个案。

二、学校偶遇咨询案例(一)咨询背景小A,女,大一本科生,班干部,任两个社团的部长。在一次课后与笔者的“闲聊”中,小A提起了自己要换宿舍,因为在宿舍里与其他两个女生很难相处。小A为了这件事情已经和辅导员及另一位老师沟通过,他们给她的建议是要坚强一点,发挥班干部的身份作用,更强势地面对“刁难”她的舍友。小A希望换宿舍,但是辅导员指出她作为班干部应该为其他同学考虑。如果她都适应不了那样的宿舍环境,换个女生去她的宿舍,其他女生很可能也无法适应那样的宿舍环境。小A对目前的状况很困扰,与笔者聊起这件事情的时候有很多想说的话。(二)咨询过程针对小A的状况,笔者与小A做了一次短时咨询。下面以“A”代表小A,“T”代表笔者,节选部分对话。1.对现在的宿舍环境困扰的描述小A在交谈一开始描述了上面辅导背景提及的情况,表达了她现在的困惑。笔者在这里主要结合了“探索——描述——宣泄”的心理社会治疗的技巧,注意让服务对象描述自己困扰的事情,为服务对象提供情绪宣泄的机会,减少服务对象内心的冲突。[5]119

A:我把自己在宿舍里面的情况与辅导员和H老师说了,辅导员说我是班干部,应该发挥班干部的身份角色,强硬一点和宿舍那两个女生说话。

T:那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目的是让A能够有机会反思其所处的情景,属于心理社会治疗的直接性治疗技巧的运用)

A:我觉得我与别人是平等的,班干部只是一个身份,不能因为这个身份就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高。

T:嗯。(辅之认真聆听和接纳的眼神,目的是构建融洽和支持性的咨询关系)

第2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指导思想

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二、辅导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心理辅导,普及心理辅导工作。

2、密切与班主任的联系,更好地与德育工作相辅相成。

3、认真细致地做好疏导和跟踪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所突破。

三、辅导宗旨:

倾听你的心声,诉说你的烦恼。

四、具体工作

1、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心理咨询采取值班与预约相结合的方式。辅导教师固定值班,主要安排与个别学生见面辅导活动,每周一、周三、周五咨询室有咨询老师值班,每天咨询室开放1小时。开放时间为:中午13:00到14:00。其他时间的辅导,主要通过提前预约。落实“悄悄话信箱”的交流通畅功能,让学生信任“悄悄话信箱”,真正走进学生心灵。

2、加强心理班会活动课

本学期安排每月一次心理班会活动课,心理班会活动课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本学期要让心理班会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指导班主任根据低、中、高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并落实实效上做好功课。

3、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

4、积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

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特殊适应困难的学生问题,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5、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积极利用校园广播,网络,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二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促进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学生教育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认真开展新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促进学生青春期人格的健全发展,使学生能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为今后学习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二、工作思路

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于学生发展性、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到预防、疏导为主,干预、治疗为辅。

2、认真开展宣传,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3、寻找解决问题学生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掌握学生心理,捕捉学生的即时心态,抓住教育契机,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原认知,达到问题行为的改变,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的培养。

4、密切与政教处、教导处、团委、班主任联系,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好地与学校的德育工作有机结合。

5、认真细致地做好个别咨询与辅导工作,力求在个案上有突破。

6、不断强化咨询室建设,争创优秀咨询室。

三、主要工作

1、认真开展宣传教育,不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本学期,是我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启动运行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第一学期,因此首要的工作任务是通过校园广播、板报、宣传栏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学校开设心理辅导中心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扩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影响,吸引更多学生走进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及时与辅导老师沟通交流,认识悦纳自我,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掌握更多的心理自助方法和技巧,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加强心理学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倡导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网络、书籍和报刊等渠道,不断学习,进一步提高认识,充实自我,掌握基本的心理辅导知识、方法、形式等,并提倡全体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运用心理知识及教育方法,丰富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重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助人自助”的职能。

(1)积极有效地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消除不良情绪,解除心理障碍。

咨询方式: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面对面交流等。

咨询性质:公益免费

咨询时间:每周星期一至五下午4:30—5:30集中对学生开放。

咨询地点:学校实验楼四楼“心灵驿站”

(2)做好心理健康测评和普查工作。运用心理咨询室的专业测评软件,对高一年级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评和普查工作,建立心理档案,并能有所侧重地进行跟踪调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利于教师或班主任迅速找出一些学习生活适应困难和成长中存在严重困惑的学生,依据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从而提高教育与辅导的效率,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有利于预防学生的心理疾病,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体现发展性指导的原则,而且可以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帮助学生家长了解其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困扰。

(3)加强辅导中心工作室及其制度建设。本学期工作重点是布置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建设,添置有关设施设备,充分运用多功能音乐减压放松椅、沙盘游戏和发泄室设备等做好学生的个体和团体辅导;建立并整理好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收集整理相关材料和书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室的档案资料。

(4)设立“心灵之声”信箱(QQ、电话),对个别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和个体辅导。

4、开设心理健康课和团体辅导课,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心理健康课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主阵地。因此,要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每月每班最少开展一次系列性、主题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及团体辅导活动,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形成教育合力。

5、开展心理健康讲座,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团体辅导

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某些心理问题在特定的年级或班级具有普遍性,为了避免单纯个别咨询的重复低效率,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本学期,心理咨询室将根据年级部的学生特点出发,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心理讲座,为同学们切实解决一些问题。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新生适应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2)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

(3)人际关系障碍的心理健康教育;

(4)学习困难及厌学的心理教育;

(5)网络成瘾等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

6、关注教师心理健康,不断解决师源性问题

鉴于当前学生中产生一些心理障碍有不少是师源性的,而近年来经调查,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为丰富教师的心理知识,提高心理学涵养和科研意识。本学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的同时,也将关注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一,充分运用咨询室的资源和设备(多功能音乐减压放松椅和发泄设备)帮助教师进行心理减压、调控和放松;第二,适时请进心理专家来校传授经验,针对难点热点的心理现象、问题开展讲座。帮助教师加强对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不断完善、提升自我,以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为学生服务。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范文三

本学期,心理咨询室的工作以学校的工作计划、德育计划为指导,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努力创造条件辅助和激励学生向更高的心理健康境界发展,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效果。

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室的主要工作之一,我们积极开展针对学生和老师的个体咨询和针对学生的团体咨询。做好学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为来访的学生提供咨询,对学生在成长,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扰,对于个别有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应及时识别并转介到专业诊治部门。

针对师生心理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心理讲座,协助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讲座是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特殊的空间和环境能起到积极的放大式的教育效果,互动与沟通多种思想的融合是讲座的优势,所以应该加强校园心理讲座。

(1)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开展心理教育。

(2)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心理诉求等进行介绍和讲解,促进师生关系的改善,促进和谐班级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是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服务的。

本学期的具体工作安排:

1、综合运用多种辅导形式,以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为主,以点带面。

2、利用各种宣传手段,普及心理保健常识。让广大学生懂得日常心理自我保健,并增强心理健康意识。

3、接待登记制度。值班教师做好值班接待记录,便于总结工作和定期检查。

4、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更好地、更全面地记录学生情况,并做好保密与保管工作。

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周一——周五中午11:00—2:00

心理咨询的主要方式有:

1、个别咨询;

第3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职校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困惑问题,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及障碍人数,我结合各班心育宣传委员工作实际,在各班心育宣传委员的积极配合下,组织各班统一开展了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和“职校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调查活动。在以本校所有在校学生为心理健康调查对象的调查统计反馈中,我通过“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试,发现有不少学生都或轻或重地存在着人际焦虑倾向与人际适应的问题。而通过另一项“职校学生心理问卷”的调查活动,我发现,在全校学生中自述存在心理困惑问题的人数占全校学生数的43.18%,其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学生数占总困惑人数的25.02%,仅次于学习困惑人数(占总困惑人数的46.83%),成为本校学生的第二大心理困惑问题。其表述的人际交往困惑问题包括与同学、舍友、班主任、任课教师、父母长辈、朋辈间的,也包括与异性间的交往等等。而另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那些对学校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也往往是人际关系不适或不良,因此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二、构建职校“四维一体”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网络

(一)组织开展以人际交往为主题的各类

教育宣传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和正确的指导我们应在平时积极利用集合、大型集会、班主任阵地对职校学生进行积极人际交往心理品质的健康文化宣传,充分利用每周一的“师生旗下讲话”“主题教育月”“班会活动”等进行宣传,使积极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们应通过人际交往讲座活动,给予职校学生积极的引导与正确的指导。一是让中职学生懂得交往,使中职学生懂得人际交往的意义,使学生明白只有在交往中才能晓得别人对自己的要求和评价,学习别人的长处,增强自己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逐步接触和认识到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将来立足社会打下基础。二是让中职学生乐于交往。中职学生乐意与人交往,就能在交往中锻炼自己的积极思维和应对能力,在群体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适应力和竞争力。三是让中职学生慎重交往。我们应教育中职学生慎重择交,知道交到不好朋友会受其消极影响,如果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也许会受其影响而误入歧途。四是让中职学生善于交往。我们应教给中职生交往的艺术,使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学会尊重别人,会用商量的口吻与人交谈;有损于别人时,能主动道歉,请求原谅。

(二)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以分类分层的方式帮助职校学生疏导各种人际交往困惑问题

根据职校学生中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种类与轻重,我们应组织各班开展各种小团体的人际交往辅导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其人际交往辅导活动的主题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高一新生‘人际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当自己被别人误解的时候……”“AboutLove(关于爱情)”“放弃,是为了更好的追求———谈异往”“做负责任的决定”“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我们需要温暖和睦的家———改善亲子关系活动课”“妈妈我想对你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等。通过辅导活动课的形式,我们教师可以对存在人际交往困惑问题的中职学生有更全面与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个别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第一手素材,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的教育成果。如由本校班主任教师设计的心理辅导活动教案《知养育情报父母恩》,录摄的辅导活动课《花开应有时———如何对待我们的“爱情”》,撰写的论文《职校教师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做好人》《中职学校入学新生心理调适的探索与实践》《职校师生信任危机干预措施的探索与实践》《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职高师生心灵互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教育成果分获全国、省、市一、二、三等奖。

(三)深入开展“与你心灵有约”个别心咨心辅活动,及时有效地帮助存在人际交往障碍的职校学生

为使教育辅导工作开展得更为深入与细致,在考虑全体学生的同时,我还兼顾个体,建立“特殊”学生的个案跟踪调查,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做好记录。如连同校女职委、星级工作区、心理辅导站发起的组织师生“手牵手,心连心”结对活动和连同德育处新出台实施的“德(心)育导师制”工作方案。现在,各班人际交往特殊生的情况正在发生令人可喜的变化,为我的实践研究积累了又为可贵的经验与做法。如由本校心理辅导教师撰写的典型个案心理辅导案例《自卑自信成功》也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被评为本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

(四)设立班级心育宣传委员,组建职校阳光心理社团,充分发挥职校学生自我教育与服务的作用

一是为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人际交往心理辅导桥梁和纽带作用,每班均可选一至两名性格开朗并能耐心助人的学生作为班级心育宣传委员,并在此基础上组建成各年段的心育宣传委员班,由心理辅导站的教师根据各年段学生的人际交往实际心理需求,组织开展隔周一次的心育心辅培训活动,提升他们的心理理论知识和同伴辅导工作技巧,使心育宣传委员能做到及时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动向,及时协调班级人际关系,解决一些同学的心理疑难问题,当好同学的“知心朋友”,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二是通过组建校阳光心理社团,为职校学生积极搭建自我演绎校园心理剧的活动舞台,创设各种人际交往的活动场景,增强职校学生的交际能力。如为职校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角色,或是处于负责人的地位,或是接受别人的指导,或是主动表现自己,或是学会欣赏别人……经过一段时间,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不同角色,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明白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从而与同学愉快地交往。又如,为职校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景,使学生置于多种不同的交往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与同学交往,使学生心理活动内容得到丰富,个性得到发展。我们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内容和组织形式,训练职校学生具备不同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配合能力、协调能力,以及一定的应变性、主动性、互谅性和互补性等交往心理品质。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扩大活动交往范围,有目的、有意识地带领职校学生接触成人社会,开展校外实践、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学生与不同年级的陌生同学交友等,使学生学习别人良好的生活经验,懂得尊重别人,爱护他人,形成良好健康的交往态度。目前,本校以各班心育宣传委员为社团骨干、众多“校园阳光使者”为社团主力的校“阳光心理社团”已成为校内学生社团中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特别受广大学生欢迎与广泛参与的热门社团之一。同时,其活动成效突出,也受到了多家新闻媒体与上级部门的积极肯定,并获得了本市“优秀学生社团”的荣誉称号。

三、结束语

第4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021-02

鉴于高校在校学生个体素质差异较为明显及网络对传统思想模式的冲击,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班级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基础。班级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全校学生管理的质量。作为班级主要管理人员,辅导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甚至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在学习生活上,辅导员既是良师,亦是益友。再者,辅导员作为管理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引导得好,大学生将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引导不好,则可能对社会不利甚至危害社会。同样,作为大学生的监护人之一,辅导员也有责任去管理好学生,这对学生家长、更对自己的良心有一个交待。

辅导员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管理者和指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辅导员应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品德形成的引导者,心灵发展的疏导者,生活选择的参谋者,学生成才的指导者。正是因为辅导员担负的责任重大,扮演的角色独特,所以要搞好管理育人,必须要选拔政治品德好、作风正派、严于律己、有管理和教育能力、会做并热爱学生思想工作的教师担任辅导员。

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

辅导员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认识实际问题。此外,辅导员还要有献身精神,满怀热情地从事学生工作,对学生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敢于和善于严格要求学生。

二、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辅导员的道德修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因此,辅导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言行一致,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三、强识记忆,熟谙学生

从新生一入学递交个人档案、相片和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开始,辅导员要以最快的速度仔细阅读每个学生的档案,将档案中的特殊性进行分类汇总,比如高分入校的、在高中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在文体方面有特长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单亲家庭的,等等。辅导员将学生相片按照学生宿舍群体来制作相册,并将学生的姓名、籍贯、家庭联系方式、在校联系方式编辑成册,以此缩短熟谙学生的时间,并为与学生家长、学生本人的沟通奠定基础。

四、物色优秀的班级学生干部

班级学生干部是班级与辅导员的沟通纽带,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和班集体建设的核心。由于新生入学彼此不太熟悉,所以第一次班级临时联络人是“任命式”,即直接由辅导员授意产生。在新生入学前,通过档案的了解,看其高中时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在军训期间可以任命为班级的临时联络人,通过军训、班级的活动,细心观察其是否具有较强主人翁意识及其领导组织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军训期间发现班级具有组织、领导能力的同学,在军训之后,班级学生干部则通过民主选举产生。

五、强抓班风、学风建设

学风建设乃治学之本,辅导员应该通过强抓班风来促学风。一个良好的班风可以塑造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有利于学生精神饱满、健康成长;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和做学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六、建立特殊学生档案

目前高校的学生群体多数是80后、90后出生的,他们的区域、家庭经济、教育背景、社会阅历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辅导员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建立特殊学生档案。特殊学生档案的特殊类型可以依据学生的思想、学习、行为、经济、心理、生理等来分类,可细化为思想活跃型、学习困难型、行为偏激型、经济特困型、心理障碍型、生理缺陷型、优秀骨干型、网络沉迷型、教会信仰型,等等。将学生的基本特点包括性格个性、特长爱好、人际关系、思想、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况及其密切好友和联系电话等记录在案,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开导或给予帮助,同时还需继续跟进,最后汇总成档案:何时何地为某学生做何工作、预警措施、成效如何、尚存在什么问题,等等。特殊学生档案建立后,辅导员要勤于更新档案,勤于做到“三个更多”,即辅导员对学生要有更多的关注、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激励,勤于深入学生宿舍,从而避免或者减少高校意外事件的发生。

七、做好班级的宿舍管理

大学生宿舍是班级文明的窗口。在班级的班风建设中不应忽视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宿舍风气。大学生宿舍是学生集体生活的重要场所,学生有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因此,加强班级宿舍的管理对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高尚情操的陶冶、身心健康的成长、良好班风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八、密切联系任课教师

第5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心理问题;辅导员视角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高校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因受家庭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等方面存在着心理与思想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身心健康,也影响了部分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辅导员在家庭困难学生教育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需要将生活帮扶、心理塑造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合,帮助他们由自信走向自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分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加强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1.自卑和敏感。自卑是高校贫困生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和较突出的心理问题。由于教育条件和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生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相比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久而久之可能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同时,一些贫困生容易敏感多疑,感到自己不被别人接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这些都给贫困生心理造成很大的负担和压力。

2.自闭与孤独。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地区,其家庭情况往往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困扰,总是觉得不如别人,于是不愿与他人交流,更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同学不合群,经常独来独往,在人际交往中常常比较被动,容易出现自闭和孤独心理,严重者可能会产生轻生念头。

3.焦虑与抑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家人的期望,他们非常渴望摆脱贫困,但由于家庭条件或现实竞争等因素影响,使得改变命运之路充满挫折。另外,他们为了减轻家庭的经济压力,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寻找勤工俭学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规划,久而久之就产生紧张、心烦、焦虑、不安等不良心理。

4.嫉妒与虚荣。有些贫困生容易对同宿舍、同班级一些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怨天尤人或咄咄逼人,处处维护自己的“尊严”。因为自身经济状况,他们往往更加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不想因为贫困而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为了掩饰家境的贫寒,部分人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的现实条件不相符甚至相反的举动,如爱慕虚荣,以期改变在别人眼中的印象。

二、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目前,高校层面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的关键在于,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流程如何做到人性化、细致化和公平化。这一方面有助于让学生体会到学校切实的工作内容,体现教育政策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学院和学校层面应该进一步完善新生心理普查制度、学生心理问题月排查制度和咨询制度,开展经常性的心理问题摸排反馈和咨询工作。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讲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成长自我和悦纳自我。另外,还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及学生辅导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学校心理工作队伍更加专业化和职业化。

3.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日常管理水平。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关爱学生心理健康已经成为辅导员的必修课。在平时工作中,如何给予经济困难学生尊重和关爱,如何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是对辅导员的考验。辅导员处在学生工作第一线,是学生在大学中接触最多的老师,所以要敏锐地观察经济困难学生的不当行为和不良情绪,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引导和矫正,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辅导员需要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增强科学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针对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需要采取正确合理的方法,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也协助他们在心理上脱贫。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员应秉持“四心”原则,即耐心、爱心、细心和恒心,用爱温暖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找到自我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正确引导他们摆脱贫困的心理困扰,重新树立自信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静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 高校辅导员,2015(6).

[2]邓猛,莫忧.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实证分析[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3]刘欣堂,夏晓虹.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集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5.

第6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单亲贫困大學生 心理健康 干预策略

分类号:13849

1 问题提出

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研究领域,国内外學者针对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曾经做过一些探索,并得出了诸多结论。但是,纵观已有研究,对于单亲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多是理论分析,实证调查较少,绝大多数研究认为单亲家庭大學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且普遍认为与普通家庭大學生相比,单亲家庭大學生往往存在自卑、孤僻、情感冷漠等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基于此,本研究对安徽省不同区域5所大學的部分单亲贫困大學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以期为高校有效开展该特殊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把单亲贫困大學生界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收入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且父母离异或父母一方因故去世的大學生。据此,研究者主要在安徽省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区域各选择1所普通本科院校,在各高校學生管理部门(學生处或學工部有单亲贫困大學生统计数据)的积极配合下,从每所高校随机抽取200个二年级大學生,然后检出单亲贫困大學生被试。5所高校样本总数为1000人(其中,男生482人,女生518人),单亲贫困大學生检出人数为110人(其中,男生53人,女生57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以下两种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

一是CAS,即《不安诊断测验》量表。本量表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RaymondB.Cat-tel)等人编制,根据量表的16PF测验中的二级不安因素制成的问卷。测验结果标准分为1-10分。其中,分值≤6分属于低得分者,表示被试在该项心理测试上情况良好;分值≥8分属于高得分者,表示被试在该项心理测试中存在问题,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7分是个中间过渡带,要引起注意,并及时给予被试有益的忠告,若不及时调整心态,有可能向高度不安状况延伸。本测验通过对受试者的自我控制力、自我成熟度、疑心与妄想、罪恶感和冲动性等方面的测定,综合评量受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是SCL-90,即《临床症状自评量表》量表。此表由L.R.Derogatis在1973年编制,该量表90个项目中10个因子是:躯体化、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睡眠及饮食状况等。每个项目都采取五级评分:一是“无”,该项自我评价没有症状问题;二是“轻度”,该项自我评价有症状,但发生的并不频繁和严重;三是“中度”,该项自我评价有症状,其严重程度为轻到中度;四是“相当重”,该项自我评价经常发生症状,其严重程度为中度到严重;五是“严重”,该项自我评价经常发生症状,程度和频度都十分严重。

2.3 研究程序和统计方法

整个调查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要求进行。研究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3 结果

3.1 不安诊断测验(CAS)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88份。有效问卷为955份,有效率为97%。其中,回收单亲贫困大學生有效问卷108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首先计算出在总体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學生所占的比例,同时分别统计出单亲贫困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在各个因子上的得分情况,以及整体得分情况。其统计结果如表1、表2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单亲贫困大學生在CAS所有因子上不安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都相对较高,占总体检出人数的30%左右。其中Q3(一)因子的检出率为32%,全量表的检出人数占总体检出人数的29%。

由表2可以看出,单亲贫困大學生群体中,23.4%左右的大學生在Q3(缺乏自我控制力)方面得分为7,说明这部分同學心理健康处于过度带,存在不安心理现象,需要进行有益的忠告和指导。更有15.9%的单亲贫困大學生在Q3方面得分超过8分以上,这一分数段上的同學存在严重心理不安现象,这部分特殊群体大學生更需要學校特别关注。

3.2 临床症状自评(SCL-90)调查结果及分析

本项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6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99份,有效率是93%。其中,回收单亲贫困大學生有效问卷106份。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首先计算出在总体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學生所占的比例,其统计结果如表3、表4所示。

在SCL-90量表中,每个因子反映一类症状。假如把T=2作为有无心理异常问题分界点的话,当因子的T≥3时,可以认为被测者在这一因子上的心理问题己经达到中等以上程度。

由表3可以看出,106名单亲贫困大學生在全量表上检出42人,检出率为39.6%。即单亲贫困大學生在各因子上的得分≥2的人数为39.6%。而793名普通大學生在相同水平上的检出人数为137人,检出率为17.3%。从单亲贫困大學生来看,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三个因子的检出率高于其他因子,分别为26%,30%,34%。从表4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因子上的t检验结果分别为4.99,4.49..4.69,明显大于t检验的临界值T3(897)0.01=2.331,因而P

4 讨论

通过对以上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单亲贫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 缺乏自我控制力

Q3是卡特尔16PF的Q3因子的负方向,得分较高者,可能缺乏自我控制力,表现为既不能克制自己,又不能尊重别人的需要。经常处于冲突与矛盾之中,但又没有办法解决。这样的被试,存在适应不良的心理问题,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表2可知,在缺乏自我控制力Q3一栏中有23.4%的单亲贫困大學生得分是7,由此可以看出这

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属于中间过渡带,需要有益忠告和指导。有15.9%的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得分大于或等于8分,他们有严重的心理不安现象。这与当前单亲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有很大关系。自我控制力的缺乏是引起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不安问题的原因之一。

4.2 妄想与疑心倾向较为严重

CAS量表中的L因子与卡氏16PF的L因子相一致。得分较高者,经常表现为不信任他人,与人斤斤计较,很难相处,嫉妒心强、疑心病重等妄想倾向,常感到孤独,严重者有患精神分裂症状的可能。得分较低者,常表现为宽宏大量、不猜疑他人、随和、平易近人、与人无争、善于体贴他人、对人爽快、受人欢迎。

妄想倾向的行为容易恶化与人的关系,引起不安。本次测验中,由表2可知,单亲贫困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达到了21.5%,而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的检出率为13.3%。

4.3 人际关系敏感问题较为突出

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的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所有检出的302名大学生中的79名,检出率为26%,成为所有10个因子中检出人数和检出率相对较高的一个。从表4显示的差异检验结果来看,单亲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敏感这一因子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心理学家钱焕琦认为:“在大学阶段,个体独立地步入了社会群体交际圈,大学生们尝试人际交往,试图发展这个方面的能力并对此做出评估,以便为将来踏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学生会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而单亲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成长过程中,与其他同学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资助机制的不断完善,单亲贫困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可能有所改观,但家庭的变故,也会给单亲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罩上阴影。

4.4 抑郁和焦虑问题显著

本次测验显示,在抑郁这一因子的检出人数中,单亲贫困大学生检出人数为72名,检出率为30%。从表4差异检验的结果来看,单亲贫困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单亲贫困大学生的抑郁倾向表现的较为突出。这些大学生可能因为被父母疏远而产生抑郁倾向,有的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戒备心理严重,自信心较差,有神经过敏症状。他们总是认为上帝对自己不公平,别人可以与自己的父母快快乐乐地生活在一起,而自己却不能。

“焦虑是指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在本次调查中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和普通大学生在这一因子上存在着显著差异。存在对人焦虑倾向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34%,检出率在所有因子中最高。由于受父母离婚冲突的影响,很多单亲贫困大学生在与别人交往时都存在防卫心理,缺乏安全感,感觉世界是可怕的,丧失了与人交往的信心。

4.5 睡眠及饮食状况不良

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容易影响生理健康。常常表现出睡眠及饮食状况不良等情况,如易醒、失眠、吃的过少或过多等现象。调查发现,出现此类问题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占了总体检出人数的26%。出现这些现象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环境与经济状况有很大关系。

5 干预策略

5.1 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为单亲贫困大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与帮助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而要做好此项工作,则需要高校构建切实有效的教育平台,建立有效合理的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为此,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本研究尝试构建了一个高校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如图l所示)。

本平台由多个“站点”组成。社会、学校、家庭、院(系)、班级、辅导员、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等站点相互连接,其功能主要是帮助学校、院(系)、班级在某一方面实现单亲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互通有无,为救助机构(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群策群力共同做好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学校作为更高一级的信息源“站点”,同时还要负责对外联络的任务,与社会和学生家庭进行横向交流与合作,这样整个机制就是系统的、开放的、完整的、高效的,更加有利于对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与教育。

怎样才能使各“站点”有效地运行,就需要有合理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以学生工作部(处)作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并且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机构也主要挂靠在学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这样的架构不能及时发现问题,难以有效地进行心理干预,难以保持同院一级的沟通和协调,难以发挥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龙头作用。挂靠机关、专业咨询人员定位不明确,职称评定、学术交流、专业提高等都存在较多的问题,也难以增加编制和经费;比较合理的管理模式应该是相对独立,或挂靠院系。”而本文提出的教育平台机制有很大的灵活性,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学校可将一定经费拨给院系,给予一定的经费使用自,院系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教师具体承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做好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前提下,心理咨询机构也可以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并通过校际、机构之间的交流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业务和科研水平,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5.2 采取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5.2.1 建立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轨迹、心理面貌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可依据差异,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减少并防止教育工作的失当与失误,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特征,将善良的育人动机和良好的育人效果统一起来。”可见,建立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意义重大。通常而言,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主要包括以下三大部分:一是与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基本资料,包括学生自己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学生既往病史、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活事件等;二是学生心理特征资料,主要是心理健康、智力发展、个性品质、学习适应性等状况。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描述,可以由内到外地整体勾画出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三是学生对自己将来的择业期望与指导、自我意象、自我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的建议。当然,针对单亲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而言,心理健康档案可能会涉及诸多个人隐私问题,所以,对每个学生的资料必须采取保密措施,在保障教育的同时,不能侵害学生个人的隐私权。

5.2.2 利用现代网络实施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

网络化时代不断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也为心理咨询和辅导事业提供了全新的咨询和辅导方式,简单来说就是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所谓网络心理咨询与辅导,是指“在网络上,主持网站的心理学专家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或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治疗心理障碍的新服务。”对单亲贫困大学生而言,网上心理咨询与辅导较之传统心理咨询与辅导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可以成为目前条件下有效解决单亲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网络心理辅导的显著优点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让个体在匿名的状态下接受辅导,不必害怕心理暴露的危险,在心理安全的状态下尽情宣泄自己,做更多的自我暴露。”可见,对那些因家庭缺损而敏感、因经济拮据而自卑、不愿意或不敢接受个别面对面辅导的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非常好的求助心理咨询与辅导的重要途径。

第7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 学习困难学生 辅导个案 辅导措施

随着义务教育在世界各国的普及与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如何为每一名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学习困难儿童的关注和研究日渐增多。学习困难研究是涉及医学、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各门学科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出发对学习困难儿童的特征、诊断和矫治进行研究和解释。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学业成绩明显落后的一类综合征。一般是指有适当学习机会的学龄期儿童,由于环境、心理和素质等方面的问题,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或发展出现障碍,表现为经常性的学业成绩不良或因此而留级。狭义的学习困难儿童一般无智力缺陷,智商(IQ)在70分以上。学习困难的概念源于教育学,最初注意到的是儿童的智力问题。近三十年来,精神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专家们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对儿童学习困难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调查表明学习困难儿童越来越多,学习困难已经成为困扰儿童和家长的一大难题。

1.对象和方法

1.1陈某某的基本情况

陈某某,男,9岁,南通市城中小学的学生,家庭人口组成有父亲、母亲和外婆,父亲从事仪表管理工作,母亲是报关员,外婆是退休教师,负责管理陈某某的学业。学习成绩不稳定,原因在于学习效率不高,易分心,注意力不集中,也有家长溺爱的因素,以及身体性格内向、封闭自我。用CRT(联合型瑞文)测得陈某某的IQ值达到120—129,类别为优秀,这个测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中等的效度,此非文字测验不能完全替代多面相的智力测验,所以不能测出陈某某的言语能力。

运用儿童行为量表(CBCL)测得现阶段陈某某的社交能力发展稳定,属正常。在分析过程中,活动情况所得分数较低,即活动量偏少,需要父母多加关注;社交情况良好,在学校情况中陈某某表现一般。由此得知陈某某自我强迫意识不强(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需要父母的帮助加以正确引导。

1.2陈某某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2.1家庭因素

家庭结构:家里成员有外婆、爸爸、妈妈还有陈某某,爷爷奶奶没有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家中外婆属于权威型的人物,父母对孩子关注较少。情感氛围:外婆对他较疼爱,但在学习上是严格要求的;教养方式:外婆起主导作用,妈妈配合(爸爸态度不知)。外婆的教育理念是在小学的阶段,要端正态度,严格要求,打好学习基础,之后采取自由民主的教育方式。

1.2.2学校因素

在校班主任郭老师对陈某某刚开始的态度是冷淡的。在我们进入郭老师的视线后,郭老师采取了鼓励、表扬的教育方式,只要陈某某在课堂或活动中表现好,就大大表扬,使其产生成就感。

1.2.3教师与家庭的关系

在一学期的辅导中,我们了解到郭老师(班主任)与陈某某的家里联系较少。妈妈会通过信息与郭老师联系,了解陈某某的情况及班级考试情况。这种关系一直保持着,我们也对陈妈的行为做了肯定,陈妈妈也表示会继续保持下去。

1.2.4同伴关系

在我们去学校的时候,陈某某基本上是独处的。随着我们来的次数变多,他与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近,也愿意对我们微笑。由于我们的关注,他的行为方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与之前的表现完全不同,愿意主动与同学玩。

1.3采取的干预措施

我们对陈某某的辅导方案是根据和陈某某的两次接触及向其班主任了解其基本情况后,通过组员的讨论、分析及学习过的专业知识共同制定的。

辅导方案思路:陈某某的问题主要是孤僻、人际交往较少,因此根据这个问题,我们从陈某某的学校人际、家庭关系、师生关系方面进行分析后先制订了关于陈某某同学的特殊儿童分析方案。

1.3.1特殊儿童分析方案一

首先,针对陈某某的基本表现,我们的对策是从注意力入手,对学习动机进行有机调控,结合学习策略、学习理论改掉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及行为习惯。

注意是导致局部刺激意识水平提高的知觉集中。要培养注意力集中,不能急于求成,在这个年龄段,很容易出现看错、看差的现象,这个与此阶段孩子神经发展有一定关系,因此,要在速度和正确率之间做出很好的协调。创造比较良好的环境,并且要求做作业的时候专心,在完成一项小练习的时候完全投入。这样慢慢地积累,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中,要求老师配合,在陈某某走神的时候予以提醒或者提问。

对学习动机,要采取奖惩结合的方式,可以使用代币法、行为契约法等方法进行调节。这个年纪的小孩子都是爱玩的、调皮的,因此在快速并且高效完成作业之后予以一定的奖励,对学习动机就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在需要的时候创设问题情境、生活再现等,在体验各种情境后,及时进行教育,学会体谅他人、理解他人,重视别人的评价。

学习策略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加强具体解决问题技能的教学,锻炼自我意识能力(鼓励出声表达自己想法)。

1.3.2特殊儿童辅导方案二

由于陈某某同学性格的特殊性,因此建立关系是我们的重点。首先是认识:该同学拒绝与我们交流甚至恐惧我们的接近,在第一次接触时为了避免让其感到自身特殊性而增强恐惧感,我们谎称是来这个班级找寻朋友,并通过抽签的方式找到他,让他帮助我们完成任务。其次是了解:由于第一次的接触发现孩子具备较强的抗拒性,因此我们准备降低对他的关注,加入其同桌共同交朋友。并准备通过游戏、测验、心理测试,通信交流,以低姿态的形式让他和同桌共同帮助我们完成“所谓的任务”,以达到与他熟悉、让他不抗拒我们的目的。最后成为朋友:了解该同学的兴趣爱好,从他的兴趣入手让他从心里接受我们,并渴望成为我们的朋友,与我们交谈回避人群的原因。发现他害怕或者不愿意交流的原因。与此同时,我们还和与家长接触了解到孩子的平时家庭表现、与家人沟通情况、家人对孩子的教养方式等。然后将老师与家长所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孩子的潜在个性,将测量表结果与老师家长共同分析。

2.结果

在此次特殊辅导过程中,根据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及面对家长所描述的潜能开发的目的,我们首先采用了对陈某某进行“①瑞文智力测验”,让家长认识自己孩子智力水平;在中期我们通过一份家长评定的“②(CBCL)儿童行为量表”了解陈某某在家中、在家长眼中的表现,以发现其在学校和在家里的区别再观察其原因;后期我们对全班进行了一次“③人际关系”的普测,目的在于发现陈某某在班级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人际交往范围中,是否偏离正常轨道。

测试结果表明:(1)现阶段,陈某某的IQ值达到120—129,表现为优秀,还有一定的空间进行提高;(2)现阶段陈某某的社交能力发展稳定,属正常。在分析过程中,活动情况所得分数有点低,即活动量偏少,需要父母多加关注;社交情况良好,在学校情况中陈某某表现一般;(3)陈某某在第Ⅷ项中所得分为20分,属正常,行为问题基本没有。父母多做正确引导即可;(4)现阶段陈某某总体上行为正常,发展稳定。在所有的行为因子中,只有强迫性因子所得分不在正常范围内,其他因子所示良好。分析得陈某某自我强迫意识不强(即自我管理能力不强),需要父母的帮助加以正确引导。

3.讨论

在此次为期一个学期的特殊儿童辅导过程中,在三个组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老师与家长认可的同时也发现我们在辅导中存在的问题及疏漏。

首先,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片面,没有尝试主动地、更早地联系家长是辅导进程较慢的一个主要因素。因为在后来发现老师与家长之间存在相互的误会才导致双方没有联系,所以注意家庭、学校及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是遵从微生态系统及正确辅导儿童的关键。

其次,在我们的辅导方案中,没有对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出预设,而只是等待其向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这导致我们在遇到料想之外的情况时手足无措,辅导稍显被动。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采取的辅导措施缺乏连贯性,未及时调整策略。跟踪环节仅限于对家长和老师的询问,较为主观,缺乏真实的考察,科学客观的技术手段较为局限。对此类儿童的辅导,最好有更多的时间对辅导对象进行一个周期的观察,才能更加清晰地明确儿童行为及心理的变化。

参考文献:

第8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前言

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处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突发事件,主要指在高校范围内突然发生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重大事件。如学生自杀、群架斗殴、食物中毒、宿舍重大失窃等事件。高校应如何预防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都是当前高校重要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处于高校学生工作辅导员,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更应讲究策略和方法。

一、辅导员的性质决定了辅导员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必然性

一方面,从国家教育部对辅导员的定性来看,根据《教育部24号令》的相关规定:“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第五条第三项规定了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责是“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参与处理有关突发事件,维护好校园安全和稳定”。另一方面,近年来,大学生的文化观念、价值认同更趋开放和多元化,加之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困难学生比例进一步增大,学生的心理抗挫能力、适应能力、辨别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等都有弱化的趋势,学生群体中各种不安定、不稳定诱发因素增多,在这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中,辅导员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突发事件应对处置中辅导员面临的困境

(一)受制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的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对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专门法规制度还够完善,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突发事件的具体法规条例。只能依靠《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等来粗糙界定。显然,当前对高校大学生突发事件的解决仅靠惯有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无法满足辅导员处置事件的现实需要,更起不到对突发事件的前期预警预防的作用,造成了实践中的许多无奈,给高校辅导员在处置大学生突发事件中带来了极大挑战。

(二)受困于不完善应急预案体系的束缚

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是突发事件处置应对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尽可能预防突发事件的产生,控制紧急情况的发展并尽可能将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有了应急预案,并不等于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工作就有了保障。即使一个非常完善的应急预案,倘若制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没有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也仅仅是个“文本文件"而已。

(三)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

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猛增,这也无形中使突发事件呈不断增长,伴随而来的便是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情况复杂化趋势明显,辅导员的应对困境更加凸显。首先,大学生心理疾病造成的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其次,学校安全事故类事件发生频繁,偷盗诈骗、故意伤害、意外死亡、群体性斗殴等案件增多。最后,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实验室安全事故、建筑物安全事故、食物中毒,就业压力大而发泄等突发事件也日趋频繁。这些问题的处置情况往往容易复杂化,导致辅导员在大学生学生突事件处置中经常措手不及。

(四)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管理是政府突发事件管理体制的一部分,也是其功能和内容上的延续。因此,在大学生突发事件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突发事件的有效预警和应对离不开包括辅导员与学校各部门、学生家长、学生及上级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由于大学生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料和不确定性,在突发事件爆发前后,如果辅导员没有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缺乏与学校、家长、媒体、上级部门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联动机制,往往会导致信息沟通渠道的非正常性短路,使自身陷入被动状态。

三、危机管理下大学生突发事件处置中辅导员的应对策略

在危机管理视域下,辅导员处置突发事件时,要做好事前预警预防、事中应急处置、事后善后恢复工作,须耐心说服引导,稳定学生情绪,防止事态扩大,积极为和谐校园建设和广大学生利益的维护做出应有贡献。

(一)强化管理,积极预防

强化管理,是指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利用周全的制度进行有效管理,充当突发事件的发现者角色。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宿舍管理、贫困生等工作,在党、团支部、宿舍等方面培养预防与处理突发事件的助手;通过学生的自律自管,依靠学生骨干,及时掌握学生信息,落实信息全面覆盖、快速反应的信息反馈机制,以使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可以及时处置,应对自如。

(二)立足服务,强化能力

立足服务,努力培养和强化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当好大学生精神按摩师和生活矛盾的协调者。因此,作为大学生的精神导师,高校辅导员应加强对心理特殊群体的观察和研究,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成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树立正确的交友、学习和择业观。在强化辅导员自身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方面,辅导员必须具有忧患与危机意识,注意特别时段学生心理异常期的辅导,如毕业前后,考试前后,节假日前后,各类评先评优前后等。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第9篇:学困生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就业 个性化深度辅导 高校毕业生

[作者简介]刘淑媛(1981-),女,广东河源人,广东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阮方明(1980-),男,广东茂名人,广东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广东 广州 51032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8-0090-02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逐步转型,社会环境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当前我国大学生群体思想活跃,独立自信,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毕业生因其社会和家庭生活背景各异,在就业期待、素质能力、学业成就、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选择等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抓两头,带中间”的辅导模式,在唯“就业率”指导思想的影响下,对就业困难毕业生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却不能惠及每个毕业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实际需求。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跟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在理念、原则、方法等多个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深度辅导是以“精细化”管理为理论基础的,目标是透过个体活动的隐秘性、思想的复杂性和心理的矛盾性,详尽、彻底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给予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就业过程的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就是在动态地、深层次地了解毕业生情况的基础上,依据毕业生的职业理想,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毕业生合理调整就业期待,提高就业素质和能力,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就业观,提供就业全程化、个性化的指导意见,力图启发毕业生逐渐清晰地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与实践自我,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的就业指导形式。

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就业指导模式是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精细化、专门化、全程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树立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新理念、把握就业指导工作的原则,按照新模式的工作路径和管理保障,不断增强就业工作的实效性,实现就业指导在广度、深度和精度上的发展和突破,促进大学生健康、高质量的就业。

一、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主要原则

1.点面结合原则。当前的就业指导模式大多依托校级就业指导机构负责,各院系辅导员老师在其指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是面向所有毕业生收集和招聘信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就业技能指导、联系招聘单位和就业手续、档案资料等常规事务的办理。在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方面显得尤为不足,没有为每个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就业指导意见、听取每个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心理、价值观的变化并予以纠正。然而,毕业生群体个性化、多样化的突出特点,要求就业指导工作既要从面上教会每个学生去分析每年的就业形势、了解毕业生应聘的方法技巧、简历制作、就业政策等相关知识,更要从点上关注每个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对于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应该多次予以指导并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支持。

2.针对性原则。就业指导个性化深度辅导的针对性包括对不同的辅导对象深入了解,体现在对毕业生状况的动态把握、就业指导方案制订的差异。深度辅导的“深”,就建立在对学生深入、深层次的了解上,这是深度辅导的基本要求。毕业生成长环境各异,素质能力各有不同,社会资源支持不同,职业理想和就业期待等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时期,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对社会认识等方面都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当中,因而在制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时,必须因人因时因地不同而给予不同的建议和策略。

个性化深度辅导就业指导模式,除了在指导对象上要有针对性外,就其指导的形式也需在已有的基础上体现针对性,以保证其时效性。除了讲座、招聘等形式外,还可以重点采取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开发培训课程等新颖、有效的方式进行深度辅导。

3.互动原则。互动原则是指就业指导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潜能、培养学生的就业主体意识的同时,也要求就业指导者主动出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学生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对象,也是就业指导活动的主体。就业指导实际上是学生在指导者的引导帮助下,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然而,毕业生是一个复杂的群体,一些学生个性较强,不擅交际,认为就业就是个人的事情,学校、教师的作用在就业过程中的作用不大,对自己的困难和问题、心理和思想状况加以隐藏,不寻找别人的帮助。尤其一些就业存在困难的学生往往带有自卑的心理,怕跟老师接触,怕老师询问相关情况,带有较强的隐秘性,因而需要就业指导老师用真诚和关爱打开这层隔阂,主动联系这部分毕业生,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

4.有效性原则。有效性原则是指个性化深度辅导就业指导模式要讲求实效,注重指导的效果。从学生、就业指导老师、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考量毕业生、学校和社会需要,把握学生实际,侧重在就业过程中就业能力的提高、就业心理的调适、求职技巧的加强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等多个关键问题上打好最坚实的基础。

5.全员化原则。全员化原则是指统筹高校资源,整合包括专任教师在内的教职员工参与就业辅导的原则。不少高校已经开始了包含本科生在内的导师制的探索。专业教师熟悉本行业发展的状况,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专业的角度,将自己对本行业的了解和经验告知学生,同时专任教师还具有一定的如人际关系、就业信息等社会资源优势,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实际帮助。

另外,全员化原则的优势还体现在团队协作方面。就业指导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的差异,就业指导老师自身专业限制,单一的力量尚不能提供全面的服务,因而必须组建包含辅导员老师、就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师、专业教师和主要学生干部在内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发挥整体优势,研究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依托个人所长,共同解决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路径设计

1.融入了解,建立信任基础,就业指导工作者应通过查阅档案,注意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学生的户籍、家庭背景、在校奖惩情况、学业状况等,对辅导对象形成初步印象。同时,就业指导工作者还应注重积极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通过文体等活动的交流,关注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初步树立就业指导工作者知识层次高、平易近人、热心助人和勤勉敬业的良好形象,建立与学生交流的信任基础。

2.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状况。深入沟通的前提是要了解毕业生更深层次的情况,包括学生性格特征、社会资源状况、职业理想、就业期待和人生观价值观等。深入沟通包含了面谈咨询和自我测评两个模块。

个性化深度辅导倡导就业指导老师与毕业生进行直接面对

面的交流。根据已有的对毕业生的基本了解,拟定必要的谈话提纲开展谈话。按照个性化深度辅导原则设计《就业指导交流表)),记录学生的基本情况、特殊困难和问题、毕业生需求、家长反馈、谈话要点和对毕业生的客观评价及建议。

利用职业生涯发展评估工具,指导毕业生开展自我评估,对职业兴趣、价值观、生活形态、人际关系、职业能力、可迁移技能、知识结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测量与评估,为研究分析提供基本依据。

3.研究分析,进行科学探究。个性化深度辅导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阶段是从学生个人情况到提供就业指导意见的过程一个承前启后的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深度辅导学生情况的深化和提供建议的前提,因而分析阶段是把握就业指导的关键环节。

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就业指导模式的分析模块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我分析,针对每个毕业生进行分析,包含职业定位、自我分析、环境分析、行业分析与职业定位、职业选择、求职策略等几个步骤。第二个层面是点面分析,归纳整理毕业生群体的普遍问题。就学生在面谈和测评阶段遇到的问题召开职业指导团队的分析会,探讨相应策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班级班会或者就业指导课程上与毕业生共同探讨,以达到共同促进的作用。第三个层面是宏观分析,对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体制等社会环境进行分析,为研究和探讨就业工作创新和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4.意见反馈,提供有效建议。就业指导者应侧重于对毕业生如何在就业决策过程中应对实际困难,加强方法上的指导,告知其在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冲突与矛盾;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提高解决困难的信心。通过个性化深度辅导,纠正在就业决策过程中虚浮的自傲心理、悲观的自卑心理、好胜的攀比心理和盲目的从众心理等就业心理障碍。帮助毕业生通过提高认知水平、培养积极情感、提高意志力等途径实现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能力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就业指导者在提供建议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提醒学生认真思考就业建议的可行性,向毕业生说明意见和建议实践的可能结果,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让学生对可行性有自我认识和了解,认真考虑就业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为。

5.全程关注,实现就业目标。大学生就业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贯穿于学生教育过程的始终。就业指导者应注意对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程关注,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求职策略的偏差,与学生共同探讨产生偏差的原因,积极调整策略。对由于就业市场、政策和就业形势的变化,学生在就业过程遇到障碍,就业指导者必须及时调整指导内容,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需求。对多次求职失败的学生,尤其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身体相貌等原因而存在就业困难的学生应引导其降低就业期待,寻找多渠道帮助学生实现就业目标。

三、大学生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管理与保障

1.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制度设计。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对象是面向全体的毕业生,工作量大、内容多、工作要求高。这需要在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层面予以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作用保证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顺利开展。

围绕深度辅导模式的工作路径,结合就业指导工作的要求,制定可行性的具体指导细则和执行标准,在工作理念、原则、方式方法、实际工作效果、管理保障和平台建设等方面以制度的方式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在技术层面规范要求就业指导工作面向所有学生,重点关注就业困难学生。在制度上规定就业指导老师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指导工作。如设计含格式化的工作手册和学生意见反馈表等。在条文层面对技术层面进行限制性的规定,鼓励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实效性,如建立健全就业指导工作评价体系,奖惩分明等,改变就业指导主客体的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2.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队伍的建设。(1)保证就业指导队伍的人员数量,优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大多落在高校管理干部、毕业班辅导员老师身上。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要求,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在l:200之内,但很多高校由于编制等各种因素尚未达到该标准,就业指导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这成为制约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专门化发展的主要瓶颈。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按照中央具体要求,配足人员;同时通过整合专任教师、管理干部、研究生、社会就业培训机构力量,在工作人员上予以有力补充,同时也达到优化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的效果。(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就业指导水平。目前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多由辅导员老师担任,专业背景复杂、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缺乏。大多数辅导员精力花在处理学生日常事务上,对国家宏观政策、就业法律法规、毕业生求职技巧、心理引导等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因而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针对性不强,效果不理想。高校应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学习人力资源管理、教育学、心理学、法律等有关知识,参加就业指导师执业培训,走专家化发展道路。(3)构建定期交流平台,共同提高就业指导的水平。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上级就业指导中心举办专题交流会、研讨会、观摩会、案例分析会等,为就业指导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鼓励就业指导者通过发表有关论文介绍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具体经验,对深度辅导工作提供理论支持。(4)科学设计激励机制,保证就业指导队伍稳定。开展个性化深度辅导的就业指导,工作任务繁重,而主要负责的辅导员老师由于工作内容泛化、实际生活现状、学生需求和工作经验的矛盾较为突出,容易导致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不稳定的状况。高校应科学设计激励机制,鼓励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探索新思维、新路径。

3.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平台与载体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个性化深度辅导的突出特点,搭建多个层面的师生交流平台和载体是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就业深度辅导的具体形式和环境没有条件限制,就业指导者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营造温馨、亲切的面谈环境,在校道、草坪、饭堂等宽松的环境中,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同时,还应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技术平台,关注网络工具和新媒体的应用,通过QQ群、博客、微博、BBS、飞信和教学互动交流平台等新媒介双向互动,了解学生动态,共同探讨就业和生活中有趣的话题,及时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4.就业个性化深度辅导评价体系的建立。建立与个性化深度辅导就业指导模式相配套的评价体系。根据个性化深度辅导模式的特点,评价主体应由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发展为包括工作对象在内的多元主体评价;改变以就业率为导向的量化评价,发展为人性化的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改变以往的结果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评价,注重毕业生的体验,注重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反馈与改进。定期对就业指导老师的深度辅导纪录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同时开展毕业生对个性化深度辅导的满意度的相关调查。考核的结果应作为工作考核依据,建立健全包括在就业指导工作的理念、内容、方式和效果四个方面设立若干指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