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精选(九篇)

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第1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84-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从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扩招以来,随着高校收费标准的逐年攀升,出现了贫困大学生的总体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习惯于理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而不善交际、不善沟通表达,同时,生物专业学生的就业也不容乐观,因此,在人际交流、学业和就业等方面背负多重压力的生物专业大学生还要背负经济上的压力,这个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自然应该受到关注。本文以江苏某高校生物专业大一至大四四届贫困大学生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问题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对更好地提高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深远意义。

一、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相比,本身也具有一些优于其他同学的品质,他们当中不乏有理想、有追求、有强烈责任感、乐观外向、富有才华、坦白直率、沉着自信的,但同时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失衡。心理失衡在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由于生物专业隶属于教育部公布的"黄牌警告专业"无形中增加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一方面是家里要东拼西凑凑足每年高昂的学费,另一方面自己又看不到未来,不知道毕业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使其大学生的优越感受到强烈冲击,尤其是又有一些个别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擦皮鞋等的报道,导致部分生物专业大学生认为自己读四年大学到头来找工作时反倒不如农民工了,这种压力感和紧迫感使相当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心理笼罩着忐忑、紧张感,从而导致心理失衡,郁郁寡欢、意志消沉、遇事退缩,不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焦虑失眠等。

2.人际交往障碍。人际交往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贫困的农村,他们的交往范围非常狭窄,与文科生相比,生物专业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技能和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并与本身的知识面狭窄、内向、自卑相互作用,使得他们产生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同时,也缺乏情感沟通与相互理解,所以他们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在人际交往中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会钻牛角尖,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3.消极懈怠。消极懈怠是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又一重要心理问题,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对待学业,因为没有专业优势,缺乏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认为只要期末考试过关就行;对社会实践、校园社团活动、班级活动不愿参加,甚至反感别人参加;对生活中一些琐事,宿舍关系等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表现出倦怠、沮丧、缺乏兴趣等情绪特征,甚至出逃课、不听课、放弃学业等行为特征。

4.学习障碍。学习压力大也是导致生物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我国绝大多数中学仍属于应试教育,进入大学前,他们大多是在老师指导要求下学习的;进人大学后,多以自学为主,教师指导为辅,他们会产生种种心理不适应,产生心理负荷,出现心理障碍。而且,大学中的竞争不仅仅是成绩的优劣,组织领导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体特长等都成了互相竞争的内容。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一般在中学阶段学习刻苦成绩突出,而其他方面无法与其他同学相比,而进入大学后由于平时要多做一些兼职来补贴生活费等开销,学习时间受到影响,而且大学里的成绩不单单是考量学业成绩还要考量综合测评成绩,一旦学业成绩下降,综合排名下滑,就会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导致心理障碍。

二、形成生物专业大学生心理亚健康的因素分析

导致生物专业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现状,往往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如社会文化因素,就业因素以及个人性格因素,等等。

1.社会文化因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社会问题的影响。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上部分人形成了以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的亚文化,认同“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观念,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由于“寒酸”常常感觉无地自容,社会上“以钱待人”、“‘衣’貌取人”的态度,均易导致其产生自怜自卑、自我封闭等各种心理问题。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产生了极大负面影响,加深了他们对金钱的迫切渴望,对物质利益的极大看重,对精神需求的忽略。而这种心理与他们贫困现实的矛盾冲突,又导致他们对社会的抱怨、不满、抵抗等负面情绪,使其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和低谷。

2.个性缺陷因素。引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还在于其自身较差的心理素质,即个性缺陷因素。部分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性格过于内向、谨慎、情绪不稳定、社会参与度较低;二是学习动机过强,多数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学业的优异是他们唯一的优势所在,优异的成绩,一方面可以帮其赢取一定数额的奖学金,一方面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自我认同感,而过度的学习疲劳,则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疾病;三是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差,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为一所高中学校或一个村的佼佼者,从小到大都是被同龄人学习的榜样,被老师家长表扬的对象,面对挫折,容易采取负面的、消极的心理防御方式,久而久之便导致了逃避、退缩等心理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缺陷因素是造成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内在根源。

3.压力交错因素。除以上列举的因素外,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还承受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就业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经济压力等,包括网上疯传的“小明和小强的故事”,这种冲击对他们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比其他人更加渴望找到一份报酬丰厚的工作,渴望最大限度的实现自我期望值,渴望得到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往往这种高期望和低现实的差距更增加了他们的心理焦虑、恐慌感。

三、应对策略初探

1.学校层面的引导与教育。一要做好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物质帮扶工作,现阶段各大高校在物质帮助方面都有一定成效,如国家对贫困生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自主的资金设立各项奖学金、助学金对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进行资助奖励;通过开设绿色通道、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等方式保障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在学校范围内设立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报酬,既减轻了贫闲生的经济负担,又磨炼了他们的意志,不失为帮助大学贫困生的最好办法。二要做好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疏导,这是各高校长期以来所忽视的。加强大学生心理疏导,首先,要从新生入手,在新生入学时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普测,心理团体辅导等,针对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建立“特殊关注学生档案”,并进行精细分类,跟踪辅导,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活动,及时疏导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为其排忧解难。再次,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一些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学会找到适当的倾诉对象,学会倾诉、表达,增强其自我心理保健意识。最后,还要要完善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配备专业资深心理咨询师为其解惑,鼓励大学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三要加强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群体文化建设。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其知识面、文化背景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该加强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整体的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不需要太多经济支撑的适合生物专业贫困生大学生参加的文体活动,读书协会、摄影习作欣赏、书法比赛等。以增加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的文体素养,建立一个和谐、阳光、健康的学习生活氛围是有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2.自我调解。一是要正确认识自我、客观自我评价。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常常是因为过低评价自己才导致自卑、自闭心理的产生,因此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是贫困大学生走出误区的第一步,而得到客观自我评价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很多贫困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出身,难以接受自己经济困难的现实,这是他们不愿和同学交流并逐渐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之一。贫困生应该坦然地认识到贫困并不是自身能力问题,而是各方面原因所造成的现状,自己要做的是尽最大努力在大学汲取各种知识,全面地发展自己,顺利完成学业。只有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二是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疏导自己的心理压力。每个人都会有挫折,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导致他们更加容易遭受挫折,如果负面情绪不及时排解就会慢慢积累,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另一方面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从量变达到质变,就可能会出现难以控制的局面。三是要积极参加学校的活动,扩大人际交往范用。人是有社会属性的,人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发展。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也指出,人有社会交往的需要,生物专业贫困大学生在归属感及安全感上的需求甚至要多于其他学生,而这需要扩大自己的交际面,主动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了解他人、了解社会,从而增强对他人及社会的信赖,来获得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沟通、交流是一个防止心理疾病很好的方法,通过思想上的交流可以及时有效地抑制不良情绪的产生与蔓延,也可以从他人的评价中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正视自己,非常有助于增强贫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信心。

总之,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各界的关注,这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仅仅从经济上帮助显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在社会、学校、老师、同学的共同帮助下,在贫困生个人主观努力下,才能有效地改善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因此,高校教育管理者除了日常事务工作之外,还要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给予高度重视,适时进行心理干预,加强大学生管理工作,努力提高生物专业大学生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希庭,郑涌,毕重增,陈幼贞.关于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心理科学,2007,30(1):2-5.

第2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对策 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自身应对策略 河北省高校工科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及实践途径探析 高校工科女生就业现状及应对措施研究 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就业现状浅析 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探析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女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及影响 浅析化工类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的SWOT分析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 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90后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现状与策略探析 地方院校工科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意向调查研究 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EB/OL].(20140227)[20150212].http:///article_show.asp?id=10612.

[5]周娜,崔征.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出路[J].教育与职业,2014(6):108109.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emale Engineering

Students Graduated from Petroleum Universities

TONG Zemin, HOU Xinye, ZHANG Mi, CUI Wei

(College of Geophys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

第3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 层次分析法(AHP)在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的应用探索 基于河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现状调查与实证分析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研究分析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模式研究 基于Verhulst―BP模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测的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模糊综合认定模型研究 基于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如何认定问题的思考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分析与优化认定管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难点与对策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量化指标体系研究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甄别与认定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效度研究 浅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机制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点及对策方法研究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评价指标体系问题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任子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的方式[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2):12-14.

[3]于建业.中国式助学的困惑和助学体系研究阴[J].文教论坛,

2007,(4):5-8.

[4]陈建顺,李照刚.高校贫困生的界定及其资助[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3,22(4):21-23.

[5]李岚清教育访谈录编辑小组.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 民办高校增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对策 对高职院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思考 精准扶贫政策下的地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 武汉市地方高校贫困学生现状及资助工作探析 高校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资助工作探析 高校资助工作中贫困学生心理问题分析 浅析独立学院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和对策 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援助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化研究 精准扶贫视野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探究 国外高校学生资助模式及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分级管理资助工作的启示 精准扶贫视阈下的高校贫困生资助管理工作探究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探析 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的思考 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精准度 浅析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构建的精准化 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贫困认定:高校资助工作的“阿喀琉斯之踵”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探讨 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思考与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auto=2

[6]何丹,孟祥龙,董伟英.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7]季枫.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创新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报,2010(1)

[8]教育数据:贫困资助让每个孩子都成才[EB/OL].(2015-12-10)[2016-05-01].

[9]赵炳起.高校贫困生认定机制――优化与重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6(4)

第5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2-0083-02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与现状分析

1.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有:①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矛盾。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投入虽然有了明显增加但相比于办学规模的增长,生均投入变化不大。此外,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十年间,高校人均用人成本变为原来的两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也存在许多矛盾,主要是育才理念、管理制度、办学水平以及社会承受能力制约大众化进程。②高等教育收费偏高,增长速度过快,与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不相适应。20年前,大学学费只有200元,现在已经高于5000元,涨幅高达25倍,然而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只增长了4倍。因此高等教育的收费过高已经超出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③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贫富差距扩大。我国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和不同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加大并且在不断扩大,导致我国财富分配不平等、社会发展不公。如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穷地区、西部及内陆相对落后的地区与东部以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家庭相比,其收入偏低且差距很大。这一因素也直接导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④各种意外或非意外原因导致的家庭贫困。如自然灾害、突发疾病、意外伤害等原因导致家庭生活陷入困境,这一因素将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⑤贫困生资助体系不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资助资金供给不足、分配不均衡、贷款手续烦琐以及管理制度不完善等。

2.现状分析。为全面了解和掌握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现状,笔者选取了吉林大学高校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围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高校当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手段以及存在问题等进行调研。本次调研主要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家访等多种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共收回986份,其中有效问卷969份;实地走访贫困家庭35户,电话家访贫困家庭70户。

通过此次调研,笔者深入了解到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来源呈现多样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以务农为生,且家中子女较多,收入来源单一且微薄。调查显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务农的占69.72%,拿工资的占16.06%,个体经营占8.45%,其他占5.77%。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也是导致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多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有40%的学生属于突发性经济困难。此外,即使出生在城市家庭的孩子,也可能因为父母下岗而难以按期缴纳学费。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物质、精神“双贫”问题。一方面,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相当节约,月平均生活费支出不超过400元,在生活费、医疗费用等方面远远低于普通大学生的消费水平,常常陷入经济窘迫的局面;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拮据和学业压力,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表现出力不从心、气馁、无奈的状态,甚至还有严重的自卑感,逐渐形成自我封闭、退缩或抑郁的性格特征。通过调研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对自身的幸福感和满意度都不高,心理健康水平总体较普通同学低,3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愿意与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交往,4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同学相处中怕被同学歧视。

二、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现状与问题

1.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近年来,国家密集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逐步建立起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各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标准不断提高,资助领域不断拓展,保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和完成学业。目前,在本专科教育阶段,建立了以国家奖助学金和国家助学贷款为主,校内奖助学金、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为辅的资助政策体系。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建立了包括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三助”(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津贴、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等在内的多元奖助政策体系。中央财政每年投入高校学生资助经费约223亿元,惠及约660万名学生。

2.我国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及其实施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制度设计不合理;贫困生的认定缺乏合理机制;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和诚信教育不足;社会参与资助力量薄弱;缺乏协调统一的资助措施和足够的资金支持;金融机构控制助学贷款的发放额;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与困难学生群体产生原因的关系

1.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宣传力度小,导致困难学生群体产生。根据文献记录了解到,对于现行资助体系的知晓度,大学生群体对其知晓度最高,其中,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于资助政策如现行资助体系的内容、助学金评定方法、对于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远高于普通学生。因此,现行资助政策要深化在普通学生群体中的宣传力度。

2.高校学生资助政策性推广性被制约,导致困难学生群体产生。①政策措施保障滞后。当前,我国政府在对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教育资助问题的处理上,已经开展了多种措施相结合来解决的诸多工作,基本形成了一套符合社会发展的资助体系。但是在制度设置与完善方面,还有各级政府以及各高校在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实施过程中的差异和所取得的效果方面有很大的缺陷,与美国、英国、日本发达国家的资助体系相比,我国的资助体系在制度方面和资源使用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以取得进一步的提升。②资助管理模式陈旧。近年来,国家颁布了很多有关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文件,但是新出台的政策没有很好地落实和宣传,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资助管理机构还有学校虽然建立了资助管理机构,但没有按照要求进行工作的开展,此外学校和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了解新政策。③信用体系运行苦难。国家助学太宽申请过程复杂,名额有限,贷款金额较少并且申请过程烦琐,即使申请成功贷款下放时间较长。外加大学生有诚信缺失问题,造成大学生违约率难以下降。④思想教育环节薄弱。近年来,国家、高校以及社会加大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但是对于他们的教育、培养和发展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关注度不够、力度不够,模式单一等问题。一是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欠缺,而是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所忽略。

3.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监管性差,导致困难学生群体产生。一方面,高校学生中存在少部分家庭虽然不困难但却获得国家资助的同学;另一方面,对于被资助的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其生活中存在不节俭的现象,两方面因素可以看出高校资助政策中存在弄虚作假的现象,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很少有单位会对资助款项的去向进行监督管理。因此,现行的高校学生资助征程在资助金的使用方面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有待加强,以保证资助资金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4.高校学生资助体系惠及程度不够,导致困难学生群体产生。通过对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普通学生在校日常消费情况以及对比经济困难学生在享受助学资助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分析得到,两大群体中,经济困难学生饮食支出占总支出比例略高于普通学生,在学习培训支出方面相差不大,在人际交往、娱乐支出方面,经济困难学生支出水平低于普通学生较多。在现有资助体系下,虽然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缓解,生活质量也明显高于过去,但是他们整体生活状况与普通学生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惠及程度仍需加强。

综上所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资助体系,还需各项学生资助政策的深入落实和学生资助工作的不断推进。最终,学生资助工作助困、与人、成才的目标的实现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梦菲.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实效性研究――以吉林省高校为例[D].长春理工大学,2014.

[2]黄鑫磊,毛宇航,王茂运.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界定工作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

第6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市场排斥与制度排斥:城市小贩的融城困境

马克思主义城乡理论与中国化城乡关系实践

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困境及其破解

全球化背景下如何保持城市文化的独特性

大数据时代的统计变革与服务型统计建设

教育环境差异对教育公平实现之影响

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及经济的影响

收入分配不公的现状分析及治理对策

庭审事实构建中被告方的低调陈述策略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清朝至民国时期益阳地区的瘟疫及其防治

文学类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教师主导教学

重构英雄——论《格萨尔王》的叙事策略

论陈应松“神农架系列”小说中的人性异化

徐特立从科举到新学的转变历程考辩

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与麦克卢汉技术思想

农民工融入城市问题:动因、困境与对策

新时期地方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与心理疏导

我国家族企业委托风险防范的博弈分析

实现文化自觉须提升社会主体的文化自觉性

张恨水小说中亲佛型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现状、积因及其负面影响

湖南省城乡差距的现状、成因及解决对策

大学英语口语网考属性与功效的实证研究

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汉语公示语英文翻译中的问题及其伦理引导

苏俄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影响

地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优化分析

岳阳市岳阳楼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

后现代精神困境中都市文化的现实主义回归

治理寻租行为与抑制商品房价格过快上涨

关联理论视角下语篇情景缺省的翻译模式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地位

新型城镇化对湖南居民收入倍增的影响及对策

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关系的区域比较

城市历史文化视野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

右江河谷城镇带城镇土地集约能力分形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城镇居民住房问题研究

影响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因素的实证分析

城市扩容中拆迁安置小区的公共管理模式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合作式自主学习模式

社会企业:社会组织融入两型城市建设的新机制

中国资源型城市特征论析——以煤矿城市为中心

城市社会治理中民间组织功能的困境、转型与完善

城市非正规金融对三次产业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

跨区域治理的制度困境与突破策略:公共管理的视角

第7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 浅议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歧视国内外现状述评 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与心理教育策略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浅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与大学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产业变化与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整的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研究 民办高校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研究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意识的培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措施的研究 浅析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危机管理教育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浅议 民办高校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及引起的思考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 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01-01.

[2]国际人权法教程项目组.国际人权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刘伟,易九桂.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8).

[4]林勇刚.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民办教育研究,2010(10).

[5]吴友石.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

[6]阎程.提高民办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OL]. http://.cn/Article/CDMD-10636-2008070402.htm,2013-01-01.

[7]杨潇.民办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12).

第8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关键字:高职院校;贫困生;现状分析;资助对策

一、贫困生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调研的时间及对象

本次调研时间从 2010 年9月至 2011年1 月,我系对来自冀、辽、青、黑、苏、粤六个省市部分学生进行了调查。

(二)调研的方式及方法

此次调研采取分层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探究贫困生所存在的问题。随机选取100名非贫困生作为321名贫困生的参考组进行分析比对。

(三)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1、生活费用方面:(表1-1贫困生组、参照组月供生活费对比表1-2)

通过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有明显的差距。总体来讲,贫困学生可支配的费用较少。值得深思的是月生活费在 1000 元以上的贫困生也占到了 1.30%。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证明泛滥,真假难分辨,贫困资助质量难保证。

另一方面,地域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困认定标准难统一。

所获得资助的途径及业余生活方面(表1-3贫困生组被资助途径分析)(表1-4贫困生业余时间里主要参加活动 [最多两项] )

65%的同学都获得过助学金的资助,而获得奖学金资助的学生才占到8.41%。参加勤工俭学的学生总体比较多,大多数学生还是选择了校外勤工俭学,比例占到了35.82%。超过一半的学生业余时间还是以学习为主,但是也有34.62%的贫困生选择消遣或无所事事。究其原因:

一方面,资助体系不完善,资助平台单一化。

另一方面,扶志教育的缺乏,导致贫困生资助功能窄化。

人际交往方面(表1-5贫困生是否愿意扩大人际关系) (表1-6参照组对贫困生的性格评价[多选题] )

56%的贫困生都愿意外界交流并且也有行动,大部分的非贫困生认为贫困生性格都比较积极向上。但也有42%的学生并没有有意识的拓展自己的交友圈,甚至有23%的非贫困生人认为贫困生消极内向、自卑冷漠。究其原因:

一方面,贫困生心理健康关注存在薄弱环节,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另一方面,贫困生认定过程有漏洞,人文关怀氛围严重缺失 。

二、我系关于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对策

(一)规范贫困认证,实现统一监管

1、成立专门的助困小组,由党委书记牵头,细化贫困生认定的相关政策与法规,统一格式及相关材料;

2、制定贫困生监督举报制度,鼓励学生大胆举报弄虚作假的学生,对作假的学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或必要的行政处分;

3、健全贫困生的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机制,每学年对5%的被资助对象进行资金使用抽查。

(二)建立贫困生数据库,构建贫困生动态档案

1、基于NET技术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从学生提出申请起就对其建立完整翔实的电子档案;

2、贫困生电子档案实行动态管理政策,对库外学生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及时入库,对库内贫困生采取家庭、个人跟踪调查,避免重复资助、应助未助和家庭经济情况好转还继续享受资助等现象。

(三)挖掘社会资源,完善现有资助体系

1、建立社会资助的激励机制,鼓励个人的慈善捐助,设立扶贫助学基金。到目前为止,我系被成功资助的学生超过60人次;

2、积极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利用高职院校自身优势,积极与企业建立“对口援助”关系,既深化校企合作又为优秀贫困生提供技术含量高的岗位约800余个;

3、积极鼓励贫困生自主创业,为有创业能力和梦想的贫困生提供启动资金,实现学生由体力到脑力,由他救到自救的转变,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混合型资助体系。

(四)实施精神资助,尝试多层次地教育载体和教育方式

1、通过开展“受助者助人”、“感恩传递”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引导贫困生正视贫困,对社会的资助知恩图报;

2、利用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小型讨论会等形式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指导他们学会自我调适;

3、大力扶持贫困生社团,培育品牌社团。我系由贫困生组成的全国优秀社团五月学社、爱心协会,勤工俭学研究会等社团非常活跃,既让贫困生缓解了心理压力有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

(五)注重人文关怀,构建高职院校贫困生人文关怀体系

1、针对一部分贫困生不愿意“露穷”的心理特征,我系通过多种方式隐性资助,以防补助费没有补助给该补助的人,将“明助”变成“暗助”;

2、通过在公寓区建立“贫困生心灵工作站”来构建贫困生心理档案,并制定贫困生突发问题的预警机制。

第9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对策范文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对策

一、课题的产生及预期意义

        “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爱迪生,你的讥笑里有爱因斯坦。”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段名言。这段名言时时在笔者的脑海里萦绕。

笔者认为:当今时代,虽然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关注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一切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但是教学过程中应试教育的阴影仍时时显现,如人们往往关注尖子生,关注升学有望的所谓品学兼优的优等生,对于差等生,特别是学困生关注不够。带着对这个问题的忧虑与不安,笔者经过认真的深思与探究,决定把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及对策作为研究的课题。通过此项研究,力争比较准确地全面把握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以便有的放矢地对学困生在心理方面进行诊断性研究,从心理上找到克服学习困难的对策。渴望通过此项研究,唤起广大教师对学困生的高度关注,并呼吁每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推广运用此项成果,以便为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技能、扭转他们学习困难的局面、完善它们的心智,以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二、课题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过程

经过课题组负责人与其他教师的充分研究,笔者决定采用如下方式进行研究:(1)问卷调查法;(2)学生座谈法;(3)教学实践观察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9年3月15日~5月14日)为试验研究准备阶段。

首先,为了获得全面、准确、可靠的第一手材料,确保研究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我们主要从学习态度、学习技能、情绪情感、意志、学习策略和方法等五大方面,设计调查表格进行问卷调查。从本校三个年级抽查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调查。其中一年级60人,二年级50人,三年级40人,共计 150人。发出问卷1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145份。

其次,课题组同志根据所教年级,分成三组,分工负责,召集学困生举行座谈会。第一组负责一年级调查工作,共举行四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学生20人次。第二组负责二年级调查工作,共举行三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学生共计15人次。第三组负责三年级调查工作,共举行三次座谈会,参加座谈会学生共计18人次。所有座谈会都做了较为详实的记录。

再次,课题组同志举行座谈会,分别把各自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困生在心理方面的观察认识进行充分交流,并作详细记录,把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汇总。经过第一阶段调查研究工作,我们积累了较为详实、丰富、可靠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科学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9年5月15日~30日)为实验研究实施阶段。课题组全体同志认真细致地对第一阶段所获得的研究素材进行分析、鉴别、筛选、归纳和整理,把那些真实的、可靠的、具有研究价值的材料保留下来,分门别类,使其真实化、条理化,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2009年6月1日~15日)为实验总结阶段。课题组全体同志对整理好的材料逐一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认真研究,深入思考,充分讨论,相互交流,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

第四阶段(2009年8月20日~30日)为试验深化阶段。课题组全体同志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开动脑筋,深入讨论,集思广益,最终找到了克服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对策。

第五阶段(2009年9月1日~10日)为完成实验课题阶段。由课题组负责人对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

三、课题的研究成果

1.学困生的心理状况分析及原因

我们认为:学困生的学习困难是指学生的智力发展正常,身心发展水平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成绩与其他学生相比有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与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关。我们认为,学困生在心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习态度偏差

由于此类学生长期学习成绩偏差,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不够,成为被遗弃的“羔羊”,又兼于他们在学习上常常遭到挫折和失败的打击,仅仅靠自身的力量难以走出失败的困境,没有成功感,对学习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形成了学习兴趣淡漠,缺乏学习目的和自觉性,学习不专心,注意力分散,消极应付作业等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严重地制约了这类学生的进步,成为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一。

(2)学习技能存在障碍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能与相应的技能相结合,不能将知识转化成某种技能和能力,进而出现阅读、表达、计算、写作、会话等技能的缺陷。在调查中发现,85%的学生反映,在做数学题时,公式记得很熟练,但在具体论证和推理过程中不善于将公式进行变通。在做政治论述题时基本原理记得比较准,但不能根据有关材料利用原理进行准确分析等等。这种学习技能上存在的障碍使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二。

(3)情绪情感消极

通过对有关材料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学习困难,并不是智力比其他学生差多少,而是由于消极情绪情感对学习活动的干扰。

(4)意志薄弱

在与学困生进行座谈的过程中,80%的学生反映,自己很想把学习搞好,在教师和家长的关心和帮助下,他们也曾努力过一段时间,但由于基础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遇到困难,一时又难以克服,渐渐地放弃了努力,这些都是由于学困生意志薄弱的心理品质所引起的。他们缺乏自制力,不能控制、约束、协调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也不能支配自己去克服困难,所以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不景气的局面。这是制约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之四。

(5)学习策略和方法欠缺

学习策略和方法是指学生掌握、理解和学习知识、支配调控学习过程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的总称。其内容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自我管理能力,认真听课技术以及读书、记忆、思维、复习、应试、联想与创新的策略等。如果学生不能采取恰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就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成绩不理想,就会形成学习策略和方法障碍。这种学习策略与方法上的欠缺,也是导致他们难以走出学习困境的原因。

针对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心理状况及其原因,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对策。

2.学困生克服学习困难的心理对策

(1)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困生由于过多地经受了学习失败的体验,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学习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反过来又成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障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①树立成功信念,确立坚定信心。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教师的唯一工作是帮助学生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为学困生设立合适的目标,使他们在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要求,并及时得到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成功的心理体验。

②强化心理训练,增强心理耐挫能力。针对学困生的心理困扰和障碍,教师应有计划地创造适宜的情境,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③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实现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调控。自我教育即主要依靠自己解决自身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学困生过多的失败体验使得他们很容易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客观地自我评价,找到自己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产生自我激励,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调控,这是帮助他们走出学习困境的关键。

④关注学生情绪是否稳定,鼓励学生积极进取。教师应时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学做情绪的主人,用理智的力量来抑制情绪的冲动;要及时疏导已形成的消极情绪,解除精神压力。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及时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是点滴进步也要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必须采用惩罚手段时,要立足于疏导,做到惩罚公道。

(2)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优化学习环境,克服和避免各种学习困难诱因的产生。

①正确评价每一位学生,做学困生的朋友。教育最大的责任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重、自强的良好品质。对待学困生,教师不论在行动上还是心理上,都不能仅仅以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与坏,而需进行全方位的衡量。每位任课教师都要学习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学做一名“心理医生”,做到不讽刺、少批评、多鼓励、常谈心。通过耐心真诚地帮助,拨开学生心灵上的阴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均等的展示机会。学困生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也样样不如人。教师应多为他们提供一定的条件和机会。发挥他们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和长处,使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表现自己。

③优化班集体氛围,有效控制学习环境。教师可以通过定期举行班会,鼓励本班或高年级的学习优秀者向学困生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并结交朋友,使学困生和优秀生结成对子,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水平,并以优秀生为榜样,鞭策、激励学困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消除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中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时代气息,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场所之一。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了解社会实际,为自己今后适应社会、接近社会奠定基础;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激发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动手、动脑能力;可以引导学生参加琴棋书画、体育锻炼和郊游等,这样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意志,扩大社交范围,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又能缓冲心理紧张,释放多余的能量。事实证明,多才多艺的学生极少出现心理障碍。因此,培养学困生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对于克服他们的学习困难尤为重要。

(3)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能力,只有如此才能适应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学习方法和策略的欠缺是学困生产生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策略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正是帮助学困生走出学习困境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