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精选(九篇)

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

第1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当下高校已初步形成了“奖、勤、助、贷、补、减、免”七位一体较完备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在高校资助政策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建立和管理工作与其他档案工作相比有着自身的工作特点和流程,在整个学生资助体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公平、公开地做好家庭贫困学生档案建立工作,尽可能地使用科学信息对档案进行优化管理,对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有效地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完成学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流程基本如下:

1.1学生个人申请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首先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认定工作坚持实事求是,确定合理的标准,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实行民主评议和学院评定相结合的原则。

1.2家庭经济情况证明

学生需持申请表到家庭所在村委会和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加盖公章,以证明其家庭经济状况。同时学生根据家庭困难类型应相应地向学校提供证明材料。属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需提供当年下岗待业证、伤残证或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病历等证明材料复印件。

1.3班级民主评议过程记录及结果

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班级进行民主评议,每名经济困难学生的评议人数不少于3个,要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评议小组进行民主评议时应着重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对民主评议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核实情况后做出停止认定的处理,并作出书面说明。民主评议的过程和结果都要有相关表决票数的记录。

1.4认定名单公示文件

成立以分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院系领导为组长、院系学生辅导员、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等担任成员的审核工作组,负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审核工作。学院将各班级提交材料整理后,审核特困生及贫困生比例是否符合要求。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名单进行为期三天的公示,如有发现不能认定为贫困的学生应取消其资格。

1.5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个人档案

建立公示后无异议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档案,包含认定程序中所产生的所有纸质材料和电子材料,定期补充或变更学生受资助情况或者家庭经济情况变化相关材料。

2.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问题。

2.1缺乏明确的档案的管理制度

各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现状多处于缺乏专人管理的状态,在需要档案核查时,难以快速地找出相应的档案资料。另一方面,档案的收集内容也尚没有专门的文件予以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在收集整理时都有自己的做法,长此以往,导致档案内容缺失,不利于把握困难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给资助工作造成阻碍。

2.2没有实行档案的动态追踪管理

所谓档案的动态追踪管理机制也就是随着档案个体在实际生活的一段时间内家庭经济情况、接受资助情况、学习生活情况等方面的变化补充相关的材料。例如,有部分学生也许在某一时期内是家庭经济困难或者不困难的,但是在其经济状况改变的时候没有及时的进行再评定的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档案的管理,导致档案所反映内容的不准确、不科学。

2.3忽略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材料管理

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档案主要收集的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所产生的材料证明,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材料管理。尤其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内容材料的整理,如果欠缺这方面的材料内容,往往导致对学生诚信监督和调查工作的缺失,导致学生虚报家庭经济情况和虚拟家庭经济调查表等情况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有些真正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自卑、焦虑、抑郁等情绪容易产生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严重者可能影响到其校园生活与学习,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可能影响到其受资助情况或家庭经济认定情况,不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与资助工作的具体落实。

2.4缺乏对档案数据变化的综合分析

目前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中普遍缺乏对档案数据系统性的分析,往往只是单个数据的存放,没有动态的数据变动图,也没有做学生个人的家庭情况分析,不能很好的体现学生受助后的经济变化情况,不利于资助工作的进一步落实。

3.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3.1制定明确的档案管理制度

要做好我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管理,首先,必须制定一套明确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管理人员务必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执行对档案的管理,做到不虚报,不敷衍应付,公平公正,清楚到位。对于档案管理的内容应该以专门的文件或补充条文的形式进行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应该包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个人信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过程中产生的材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活学习与心理状态情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各项资助、档案数据每年变动的图表与分析结果以及学校定期抽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的检查结果报告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3.2实行档案动态追踪管理

实行档案动态追踪监督管理才能使档案正确、合理的反映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便于资助工作公平、科学的开展。档案动态追踪管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定期对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格复查,检查其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符合入档的调整进贫困档,已经不符合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的学生做退档处理。其次,要详细收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助情况,生活开支情况、在校表现等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相关的辅助材料,并做好相关的数据统计分析,考察学生在受资助后实际的经济情况。最后,还应该以学年为周期,对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进行随机的抽检复核。各级资助部门应该抽取专项经费,通过信件、电话、实地走访等方式对随机抽取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进行核实,并做好相关记录,将抽查结果做好总结并及时作出相应处理。

3.3重点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诚信档案管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诚信问题直接影响到贫困生认定工作与资助项目的评选工作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因此诚信档案便成了这两项工作最重要的考评基础。而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学生的个人申请书、诚信声明、生活开支情况、学习情况、纪律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定期家庭情况抽查结果等方面的内容。学生的诚信档案应该收集学生在校期间全方面表现,并告知学生诚信情况的重要性。诚信档案材料要严格管理,并采取“一票否决”的信息管理方式。

第2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学生资助 高校贫困生 档案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4-0057-02

贫困生档案是一种新型的工作档案,在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中,高校贫困生档案是做好贫困生相关工作的先决条件。建立完善的贫困生档案,可以全面地了解在校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客观分析高校贫困生的性格特点,及时解决贫困生学习和生活问题,对做好高校的济困助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 贫困生档案的建立程序

1.学生本人提供申请材料

学生在申请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时,必须提交个人申请书(说明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家庭所在地的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证明自己的家庭经济状况)。向班级贫困生认定评议小组提交申请材料。

2.成立班级民主评议小组

以班级为单位成立10~15人民主评议小组,负责认定本班贫困生的民主评议工作。评议小组收集好学生个人申请书、《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组织学生填写《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等。评议小组根据学校文件制定的贫困生认定标准及学生提交的材料,结合学生日常实际消费水平,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时应重点考虑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成员长期患重病,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学生,最后确定本班家庭经济困难生初步名单及资助等级,在班级公示三天无异议后报院系认定工作组进行审核。

3.院系审定

院系认定工作组要认真审核各班级评议小组申报的初步评议结果。系部将各班名单汇总后在本院系范围内公示三天,无异议后上报学校。如有异议,应在征得认定评议小组意见后予以更正。学生可向院系审定工作组提出质疑,审定工作组应在接到异议材料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

4.学校审核

学校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对评审结果进行审定,如对院系审定工作组的答复仍有异议,可向高校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提请复议。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应在接到复议提请的3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如情况属实,应及时做出调整。审定结果在全校公示7天,无异议后,学校将审定结果报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案。

5.建立贫困生档案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负责汇总、审批各院系审核通过的《贫困生档案申请表》,以此为依据建立贫困生档案,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贫困生电子档案。

二 贫困生档案管理要求

1.档案材料的真实化

建立贫困生档案主要目的在于摸清底子,掌握现状,为今后的资助工作提供依据,要求档案材料必须是真实准确的。档案材料要能够实事求是地反映贫困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学生在思想、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在采集贫困生家庭经济状况证明材料时,不能只收集由学生本人提供的贫困材料,务必要有学生所在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民政部门和村委会的佐证材料;同时学生本人在校的生活情况,不能仅看表面,需要调查和听取相关人员的反映,对于采集来的信息资料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核实,多方论证、去伪存真,保证贫困生档案材料来源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

2.档案信息完整化

包括贫困生个人信息、家庭信息、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等原始材料等。个人申请书、《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高校国家助学金申请表》《贫困生档案申请表》等家庭经济困难相关证明材料是作为贫困生档案的基础材料。这些文件和材料是贫困生认定最为有效的证据,也是贫困生档案最原始的内容。《高校国家助学金名单备案表》和《高校助学金评定依据表》这两项表格是贫困生认定工作产生的重要材料。基本审查通过后,提出贫困生申请的学生,需要通过班级民主评议,拟评定的人员名单需进行公示,班级民主评议的结果和公示期间学生的反映材料也是贫困生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3.档案制度的统一化

由于学生资助涉及每个资助人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出资人资助经费公平、公正的发放。所以,资助工作本身应该就有一整套严格的申请、审批和发放程序,形成的档案环环相扣,关联度非常强。加上,学生资助档案来源广泛,具有分散性强的特点,因此要特别强调档案集中统一管理,每个学校都要建立严格的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制度,明确管理部门、归档时间、部门职责并落实到人,将学生资助档案的归档管理纳入考核范畴,加强监督。

4.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所有资助等各类资助材料,要落实到责任人。从评议小组成员—辅导员—学生科长—系主任—学工处长—分管校长,必须各级责任人签字,以保证归档材料的完整性和法律凭证价值。在资助过程中形成的电子文件材料,仍然应当还原成纸质文件进行归档,并在归档时加盖部门公章。以班级为单位整理装订成册,系部统一收集,交由学工处进行专人档案管理。

贫困生档案是对贫困大学生认定实施有效援助的基础,是整个资助体系的重中之重。

贫困生档案信息的建立,使贫困生享受社会及学校的资助得到切实的机制保障,也为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和有效资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三、薛深.高校民主评议贫困生制度评析[J].法制与社会,2007(2)

第3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个案工作救助一、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优势

(一)服务理念更具人性化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遵循助人自助的理念。社工以人为本,在尊重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基础上,真诚帮助他们,引导、支持、鼓励他们,相信他们潜力巨大,能够达成自我改变与自我成长。学校个案工作模式的介入服务和救助过程,遵循案主本位的原则,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始终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需求为最高宗旨,进而提升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个案工作不是像思想政治教育那样自上而下以灌输教育为主,对于受教育者内心感受与真正需求考虑不周,而是遵循尊重与平等的服务理念,避免了思想教育的单一性与生硬感,有效地防止了受助学生被动接受心理的产生与抵触情绪的生成。

(二)服务方式专业性与针对性强

学校个案工作操作主体是受过专业训练的学校社会工作者,他们秉持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运用学校个案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其角色和工作区别于一般的任课教师、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社工与大学生弱势个体进行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与辅导,他们运用的服务方式更具专业化,更注重服务对象的个体性和独特性,服务更细腻更深刻。

同属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因弱势类型的不同,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与需求并不一样,即使属于同一弱势类型,每个个体的具体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服务方式也应有所差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个体具体对待。因此,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救助大学生弱势群体更具有针对性。

(三)服务效果优良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社工借助支持,专注于案主,倾听其表述、同情其处境、鼓励其不断改善自我,在此过程中案主获得了应有的尊重,得到了充分的理解。因而,这种工作模式对他们的心理调适比较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的救助,只要抓住根源,借助支持网络,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经济压力,并纠正其非理性信念,就可给予案主新生活的希冀,从而减轻乃至消除他们自卑感,以新的思考方式看待与处理既有的问题与困境,树立起生活与学习的自信;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以个案访谈的方式帮助案主改善认知,疏导不良情绪,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针对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救助,主要是通过社工直接的个案学业辅导或间接的朋辈个案引导都对案主有很大的帮助;针对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救助,通过纠正案主认知偏差,教给案主相关求职面试技巧,也会立竿见影。

二、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不足

(一)服务方式具有局限性

人需要放到特定情境中,其状况才能得以展现,人需要放到各种环境中其能力方可得到锻炼。学校个案工作介入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主要运用个案访谈法,社工可以帮助案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可以传授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些技巧,也可以帮助案主疏导心理情绪的困扰等,但案主在小团体或更大群体中的表现,社工通过访谈了解有限,案主的不断成长与发展也不是单纯见面访谈能够达成的,所以学校个案工作,需要同学校小组工作与学校社区工作结合起来。这三大专业方法的综合运用才能动态观察、立体介入,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当前困难,有利于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增强环境适应力,提升他们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运用学校个案工作方法救助贫困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时,除了案主自身努力,更多的不是访谈,而是用间接的方式,如社工帮助案主联系资源,学校落实相关政策等,这样才更为有效;针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弱势群体的救助,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案主,一般社工无能为力,需要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介入治疗;救助贫困大学生学业弱势群体时,有的个案成效较慢,需要一个周期性改善;关于贫困大学生就业弱势者的救助,案主的整体求职素养与求职竞争力的提升也不是短期就能见效的。

(二)服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学校个案工作模式不是一个万能模式。社工作为个案工作的指挥与执行人员,在服务过程中角色多样,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都要有所了解或者深刻认识,其专业素质影响着整个学校个案工作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救助效果。虽然每个社工都有其专场,但在很多问题上仍会束手无策。社工自身无力应对时,便需求助其他社工或者转介,或者更具针对性的部门及专家介入其中。

学校个案工作方法及社会工作者自身皆存在不足,这就要求社工不断提高专业素质、累积丰富的经验。同时,学校个案工作也需要与学校的专业心理咨询处、学习发展管理机构、就业指导中心等相关部门互通有无、全力合作,系统深入的帮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问题。

(三)服务持续时间长

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通常采取一对一式的服务,一次只能服务一个案主,难以大面积地开展工作,相对于等待救助的整个群体而言,社工数量很少、效率过低。在同一时期时内,学校个案工作帮助的人数不有限;学校小组工作则可开展几次同质性的小组活动,使更多学生得到帮助;学校社区工作则可以通过举办一场大型的讲座,如心理健康讲座、学习讲座、就业指导讲座等,一次性帮助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从这个角度上來讲,学校个案工作救助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不论就正在接受服务的单个案主而言,还是等待服务的整个群体而言,服务持续时间都是比较长的。正因为如此,效果明显的学校个案工作亟需更多专业的、高素质的人才加入到社会工作者的行列中来。

我国在读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存在现状,同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自身关系密切。从学校个案工作的视角对该群体进行救助和研究,使我们对大学生弱势群体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对学校个案工作的理论贯彻与具体操作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希望这种研究,能引起理论界对学校个案工作与社会工作的重视,研究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的内在规律,以规律为指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希望这种研究能唤起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关注,关注该群体的内在需求,帮助这一群体走出困境,在象牙塔里更好的完善自我,并顺利走入社会、反哺社会。当然,这种单一视角的研究与救助不可能一剂见效、包治百病,这就需要进一步运用学校小组工作和学校社区工作甚至更广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加以研究与解决。

参考文献:

[1]费梅苹,韩晓燕.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60.

第4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助学贷款;信用档案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由政府主导、政府贴息的、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特殊的信用贷款,借款学生不需要办理贷款担保或抵押,但需要承诺近期还款,并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它体现了国家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贫困大学生的关心、支持,它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进入大学学习的贫困学生也越来越多,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在上大学时面临因经济困难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的问题。为了有效资助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学费减免、勤工助学、困难补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对于逐年增加的贫困生来说,这些途径毕竟是有限的,资助面也远远不够,做为一所地方高职院样,我们学院从2006年起推行助学贷款以来,已有千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申请到国家助学贷款,助学贷款已渐渐成为了资助困难学生的一项重要方式。随着贷款人数的不断增多,近两年学院将进入偿还助学贷款的高峰期,还贷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银行对学生的信心,也对近年来将步入大学校园的贫困学生的贷款申请产生极大影响,因此信用问题已经成为学院助学贷款的瓶颈问题,建立助学贷款信用档案也就成为了助学贷款工作当务之急。

一、信用档案在高职院校助学贷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学生信用意识

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一般的商业贷款,是由国家财政贴息的无需任何担保的个人信用贷款,特别需要的是借款学生的诚信。对借款学生来说,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可以培养他们的经济独立意识和责任感,可以使他们提前感受市场规则。借款学生对自己的诚信品质的看重,就是对自己未来的发展的看重,就是对自己的人格尊严的看重。信用档案的建立,会使学生意识到诚信的重要。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在“信用中国论坛”上告诫大学生:“助学信用贷款将成为你们跨入社会的第一份信用记录。在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资产,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在学生申请到第一笔助学贷款的同时,也就有了第一个信用记录,积累了第一个宝贵的信用资源,一笔良好的信用记录,对他今后的就业、职业发展、金额信贷等各个方面获取更多的机会。如果学生丧失信用,未能按时还款,他的信用档案里将会有不良的诚信记录,将会给他的信用带来不利影响。一旦学生意识到以上问题,便会珍惜自己的信用和名誉,自觉履行还款义务,提醒自己按时还款。可以说,信用档案的建立更是在强化学生的诚信观念和引导学生自主自强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化解助学贷款风险

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因各种原因而出现转学、休学、退学、肄业、出国乃至失踪、死亡、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或劳动能力等情况,毕业后又因就业问题,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等经常变动,学校不能及时掌握有关信息,这就使得贷款的回收存在巨大的阻力。同时,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凭自己的信用来申请的,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担保,在这种没有任何担保措施的情况下,国家和经办银行承担了巨大的风险,为此国家从体制和机制上对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作了较大的调整:一是对借款学生实行在校期间的贷款利息全部由财政补贴,毕业后全部自付的方法;二是延长了学生贷款的还款年限,借款学生毕业后可视就业和收入情况,在2-3年内还清贷款;三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由财政和高校各承担50%,给予经办银行补偿。新机制既考虑了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方便还贷"的迫切愿望,也考虑到了金融机构"降低风险"的实际需求,但是也不能完全为银行化解风险。建立信用档案,能够通过对学生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思想品德行为表现、在校期间学习生活情况、信用状况及就业取向等资料的收集、整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控制助学贷款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和降低助学贷款的风险,真正达到"从严控制风险、提前暴露风险、及时防范风险"的管理目标,为助学贷款风险管理工作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是整个社会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国家助学贷款中出现大量失信违约现象,并不单纯是大学生群体的诚信问题,而与当前中国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有关,与当前中国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对违约失信行为惩处力度不够有关。不过,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已直接或间接地融入到社会经济生活中,理应率先承担守信自律的道德责任,加强自身的诚信修养,成为全社会的诚信表率和楷模。信用档案的建立不仅是监督助学贷款工作可持续性的基本手段,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建立,带动整个社会信用理念的提升,逐步开放信用服务市场的需要。而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也会对大学生信用档案发挥积极作用,更好地促进国家助学贷款。

二、高职院校信用档案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信用档案意识不强

大多数学生并不缺乏诚信的的品质,只是他们的一般诚信意识还没有转化为现代社会的商业信用意识,他们内在的诚信品质还没有外化为现代社会中的商业信用行为。学生信用档案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部分学生在申请贷款时就可能存在部分信息是否真实的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其它原因,留存在学校的第一笔信用档案里填写的家庭住址和联系电话也多有变更或者是不详,致使到了归还本息的日期学院提醒学生还款时,却无法联系到学生本人或是家长。二是大部分学生因为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忘记了银行规定的还本还息日期,等把本息打到银行账户时,已经过了银行规定的还款日期。三是部分毕业后就业困难、境况不佳,实在是不能按时还款,也没有和学院、银行取得联系进行沟通。所以,必需强化学生的信用观念,要采取合理有效的办法来约束学生不诚信的行为。四是有些学生片面地把助学贷款理解为政策性贷款,甚至将助学贷款等同于国家助学金,是国家用来资助学生的完成学业的。有的则认为欠集体或国家的钱不是欠具体某个人的钱,还不还或者是迟点还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甚至是抱有侥幸心理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有点"捞便宜"的想法。如此一来,不仅严重的损害了学生自己的诚信记录,而且严重打击了银行继续开办和扩展国家助学业务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社会的诚信危机。

2.学生信用档案管理不严

一是信用档案中的信息的采集需要大量的时间,信息来源涉及部门比较多,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等严重影响了材料收集的进度。二是学生担心自己的家庭情况、日常生活等方面的隐私泄露出去。三是信用档案旨在规范管理,提高学生的信用意识,树立遵纪守法、讲诚信的观念,并不是单纯的只为记载学生信用上的一些污点,一旦学生在校期间有违纪违规信息记录在案的话,势必会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来带来负面影响。四是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很大,当学生离开原工作单位时,信用档案如果不能及时转出,那信用档案的作用无法得到发挥。

三、高职院校信用档案建设的基本策略

1.加大信用档案的收集力度,力求档案内容齐全

个人认为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凡是能够证明学生信用的材料都应纳入信用档案,必需加大收集力度,确保信用档案的完整。主要包括:⑴学生的基本信息:学生个人的身份证明,父母姓名及身份证明,家庭住址和联系方式,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所在院系班级及担任职务情况。⑵学生在校表现情况: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人际交往,生活消费情况,缴纳学费、获奖助学金情况,违纪情况等。⑶学生的信用资料:助学贷款申请审查表,学生监护人的承诺书,借款合同,借款凭证,还款确认书,催款记录,本息回收等贷款资料。⑷学生就业信息:就业后的工作单位,自主创业或者是继续深造的学校及专业,联系方式及主要的联系人等。

2.加强信用档案的管理,建立健全信用档案制度

建立信用档案,将会涉及到学校和学生本人等各方面信息,对于信用档案的材料来源、收集和评估工作要严格把关,确保信用档案的客观真实性、完整性。信用档案应统一、规范管理,要及时做好收集、归档工作,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不断收集补充新的材料,丰富信用档案的内容。必须尊重学生的隐私权,严禁随意更改和泄露学生个人信息。查阅学生信用档案,要有严格的规定及有关部门的审批。要做好信用档案工作,必须加强信用档案制度的建设,让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信用档案工作更规范化、制度化。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信用档案的有关制度,能够积极地推动信用档案的建立,促使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得到良好改善。

3.加强助学贷款贷后档案信息管理,保证沟通交流畅通

各系部、辅导员要积极配合、协助做好国家助学贷款贷后管理工作,学生在校期间如有退学、休学、转学、失踪、死亡等情况,系部及辅导员应及时通知学院和银行,并协助银行采取相应的债权保护措施。学生毕业后,也要帮助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及银行建立与毕业生的联系,随时掌握并上报毕业生就业信息,如工作单位名称、居住地址、联系电话等,要更加重视催缴还贷的先期提醒工作,同时要采取合理、适当的形式,建立和逐步强化毕业生不良还款信息校内通报制度,对恶意违约拒不还款的毕业生,也能及时采用有效的措施。

4.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用档案意识

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和修已待人之方,是组织兴业之基和获得成功的保障。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还是人际交往中,诚信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价值。诚信,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通行证和护身符。诚信,是当代大学生成才和成功的法宝。因此大力开展诚信宣传和教育,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从老师到学生都要讲诚信,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耳濡目染,学院上下形成一个良好的诚信教育氛围,增强了学生的信用意识,真正树立以信为本,无信不立观念,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参考文献

[1]唐凯麟.大学生诚信读本.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

[2]戴翠萍.建立高校学生信用档案体系,化解助学贷款风险.兰台世界,2006(3)

第5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国家助学金;90后大学生;评定;问题;对策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多元办学模式并存以及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减员增效,城镇失业人口增加,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旱灾)频发,致使不少低收入家庭雪上加霜,高校中来自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比重不断加大。为了缩小大学生之间的经济差距,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安心学习并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实现高等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从2007年秋季开始,中央和地方政府大约每学年投入100余亿元,用于建立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 

1 当前影响国家助学金对90后大学生激励作用发挥的因素 

(1)宣传工作不到位。 

在评定国家助学金过程中,信息传播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够,许多高校及其辅导员把工作的重点放在评选过程中而忽视了将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及时宣传到每一位学生,这就可能使得很多学生对国家助学金政策不清楚,同时也可能造成很多有资格获得国家助学金的学生,不清楚申请程序而错过了申请时间,未能及时获得资助,国家助学金的影响范围和激励作用也大打折扣。 

(2)多重因素拷问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权威性、公正性。 

如果说国家奖学金的主要宗旨是奖优的话,国家助学金的主要宗旨则是帮困。贫困证明开与不开、开多开少对本地区政府只有权力,而无相关责任制约,导致“假贫困证明”泛滥,在较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很多并不贫困的学生很容易通过各种渠道也开具了相关的贫困证明,更有甚者家庭条件较好的“有能耐”的学生开具贫困证明更加容易,而且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对学生开具的贫困证明又缺乏有效的鉴别。此外,“贫困生”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地域上,都应该是相对的概念,时间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的,地域上各地消费水平不一样,标准也就不一样,有些同学在当地可能算贫困,但在所在院校就不属于贫困了。 

(3)申请条件的可操作性较低。 

由于政策的普遍适用性,国家助学金的有关政策规定往往只是从定性的层面对助学金的申请条件作出普遍适用性规定,这种普遍适用性就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政策的可操作性。如怎样认定学生爱国和拥护党的领导和遵守宪法、法律,怎样界定学生诚信及其程度,如何评价学生勤奋学习和积极上进,如何认定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俭朴等缺乏可操作性,导致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两大极端化倾向:一是难于掌握贫困程度,尤其是班级建档的贫困生较多时,往往单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确定人选,使助学金沦为奖学金;二是单纯考虑学生家庭贫困情况,而忽视学生在校综合表现,使助学金沦为救济金。 

(4)90后自我中心使“帮困”沦为“夺金”。 

由于90后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大多如太上皇,众望所归,父母及亲人往往对其要求无限制、无条件予以满足,使其容易陷入自我中心的泥潭。致使其到学校后无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在涉及自身经济利益的国家助学金面前,首先考虑自己的需要,诸多因素使国家助学金成为敏感的利益博弈和争夺的焦点。如学生为获得高额助学金不惜采用请吃、送礼等多种不正规的手段拉票竞争,让资助政策变了味,成了人气与关系的比拼。此外,贫困生档案难以及时更新,使得一些学生进入贫困生档案库后就像进了保险箱,获得过一次资助后,往往心安理得享受每年资助。但由于名额限制,当班级贫困生较多时,一旦有某一年没有考虑到自己,就觉得评定不公平,和老师“扯皮”,和学校“翻脸”,以自我为中心出发上访、上诉,不从集体、大局的角度考虑牺牲自己、援助别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淡薄,团结互助意识缺乏,奉献友爱精神流失。 

(5)注重物质资助,缺乏心灵关怀。 

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进入了学校贫困生档案库。由于国家政策的连续性,这部分同学每年都能获得国家无偿资助,尤其是当少数贫困生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奖学金或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的优秀学生奖学金、社会奖学金、贫困补助等多项奖助学金于一身时,巨额的经济补偿使得这部分贫困

生每学年能获得高达几万元的奖助,“贫困生”摇身一变成为校园“困难贵族”。有的学生拿了钱就去做头发,买电脑、手机、mp3等,还有一些同学拿了钱以后去上网,找朋友等。由于资助的无偿性以及国家政策的连续性,有些贫困生和家长走入了思想误区,把贫困当做是一种获得国家无偿资助的筹码和资本,滋生“等、靠、要”的思想,不愿意通过自己勤工俭学获得补助解决生活问题,一旦没有获得资助,便以自我为中心质疑评定的公正性,不顾班级其他同学情况上访、上诉。

2 利用国家助学金激励90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措施 

(1)加强对国家助学金有关政策的宣传力度。 

国家助学金是党和政府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为保证国家助学金资助作用的有效发挥,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各新闻媒体和各学校首先应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政策宣传工作,如国家及地市电视台、报纸、网络,学校的网页、宣传栏、广播台、校报等,各高校应该抓住新生入学教育的机会列专题宣讲国家及学校资助政策,各辅导员应组织召开相关主题班会,使国家助学金资助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广大学生知晓受助的权利。激励贫困生努力学习、奋发进取。

(2)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科学合理认定贫困生。 

贫困生的认定涉及政府、学校、家庭等多元主体,需要多方协调配合,理顺健全机制,方能维护资助的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首先应建立生源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监督与责任追究机制,摆脱贫困生认定高校唱“独角戏”的困境;其次,要探索一套科学的指标量化体系帮助界定贫困生,如采用资助指数分值,将学生不同的家庭特殊情况根据其决定贫困程度的影响大小分别赋予一定大小的分值来帮助界定贫困生;再次,应健全贫困生认定动态管理与监督机制,及时更新贫困生档案库。高校每年可根据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对建立贫困档案的等级进行适度调整,有提高档次,降低档次和撤消档次三种情况。在调整过程中可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班级民主评议的方式。由全班同学对已建档贫困学生根据其在校消费生活情况对其是否调整进行投票,以参加评议学生2/3及以上投票表示同意作为档次调整的必要条件。对经民主评议需要进行档次升降或撤消档案的学生由学院审核确定,记录在案,并报学校备案。高校通过与生源地民政部门协调配合核实。二是高校可通过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了解学生在食堂用餐和校园超市消费情况,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样既可以帮助学校寻找“假贫困”,也可以发现因家庭出现临时变故而影响基本生活的学生,从而及时给予资助。并定期或不定期地调查贫困生的消费情况,这样可以有效制止与纠正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惩罚或取消贫困资助的措施,从而有利于贫困生的认定,还可以帮助贫困生合理使用资助资金。三是学校和院(系)每学年要不定期随机抽取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信件、电话、个别对象实地走访等方式进行核实。对于一些特殊性的指标,如残疾、单亲、离异等等。我们可以进行实地走访,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家庭消费支出情况、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家长农闲时的喜好、居住环境和家长及学生在当地的评价,全方位地了解学生家庭实际经济状况。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应立刻取消其资助资格,收回资助资金。情节严重的,学校应依据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并在其档案中留下不诚信记录,力求从机制上杜绝虚假贫困。 

(3)鼓励贫困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享受国家资助是贫困生的一项权利,根据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必须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目前国家助学金评定发放过程中,往往单方面强调学生所拥有的权利,忽略学生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这种“免费午餐”式的没有承担相应义务的权利享受,是在追求大学生物质上的结果均等,但也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机会上的不平等。要实现从“无偿式”资助逐渐向“回报式”资助转变,比如受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开展一些社区服务活动、义务劳动等,这样一方面会使那些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不愿承担相应的义务而自动退出,实现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动认定;另一方面通过回报社会的资助方式,使他们认为这种资助除国家和社会的救济外,也是自己通过劳动换来的,可以缓解享受贫困资助、“不劳而获”的心理压力。 

(4)资助解困和心理解困相结合。 

笔者认为,在新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应展开与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人格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生自强意识,鼓励大学生积极用自己的劳动和才智养活自己。让学生认识到自强是改变自我,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教育学生用乐观向上的情感来对待暂时的困难,鼓励他们奋发向上,通过努力学习获得奖学金

等形式“脱贫”。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贫穷不是耻辱,而应是一种动力,使他们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意志,在逆境中勇往直前,打出一片新天地。另外,应正确引导贫困生看待社会和个人的资助,既不能把它看成是“理所当然”,更不能把它看成是“施舍”,应将它作为一种动力,激励自己刻苦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表现回报社会。在大学生中提倡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给他们提供节约开支的方法和建议。同时还应该充分利用传媒多宣传典型人物,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意向和消费行为。 

第6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真情;“三困”学生;“脱贫”

自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高校实行扩招政策以来,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类特殊的群体——“三困”学生,即家庭经济困难、学习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他们是心理问题、人身安全问题、自我行为失范问题的高发群体,其数量和所占比率逐年增加。高校管理工作面对新的挑战,“三困”学生管理已经成为困惑学生辅导员的一大难题。帮助“三困”学生“脱贫”就是帮助一个家庭,就是对社会负责,对教育负责,就是贯彻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探索高校“三困”学生的“脱贫”问题对于建设人文校园、学习校园和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从高校“三困”学生的现状及形成原因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三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1.高校“三困”学生现状及形成原因

由于教育公平、高校扩招等因素,各高校面向全国各地招生,“三困”学生逐年增加,对于这样一支特殊群体,大致情况及形成原因如下:

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自然灾害、单亲、家庭变故、地理位置等因素造成的,导致学生经济拮据,从而对学生造成了思想、情感、认知以及心理等负面影响,进而表现出自卑、敏感、消沉、封闭等心理问题。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285.15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527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23.06%;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人数166.1万人,占全部在校生总人数的7.27%。

1.2 学习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态度不好、学习方法不佳、学习能力有限、生源地教育质量欠佳及志愿填报失误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学生对所读的学校不满意,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甚至因此而被留级或者退学。这种现象在新升格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或民办院校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学业成绩的不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学生的个人发展,学习会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从而缺乏必要的自我认同和肯定,很容易导致人格的畸形发展。如因挂科本年度内不能入党、因学习成绩不好无法评优等,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长期以往,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1.3 心理困难学生

心理困难学生主要是由于个人性格特点、家庭教育方式、生活习惯等因素造成的,表现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从而产生孤独感、压抑和焦虑,进而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事实上,他们渴望被人理解,渴望与人交往,渴望得到关爱。但由于心理障碍,缺乏必要的交往技巧使他们很难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于是,他们开始迷恋网络,自我封闭,渴望在虚拟的世界中找到“朋友”,也就是我们常见的沉迷网络生。长期以往,将影响学习、恋爱及就业等。[1]

根据笔者的调研,结合自身五年的学生辅导员工作经验,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及心理困难学生分别约占我校在校学生总人数的30%、10%及20%。其中,经济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往往出现两极分化,一类积极自立自强,追求进步,一类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2.高校“三困”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存在不足

如何正确动态地掌握“三困”学生的情况,是做好“三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建立准确的“三困”学生档案是有效帮助“三困”学生“脱贫”的前提和保障。目前,高校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高校“三困”学生档案的建设工作认识不到位,投入精力不够,导致档案建设不健全,信息不全面,分类不明确,更新不及时等,导致“三困”学生档案建设工作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

二是由于受学生自身功利思想、性格特点、自尊心及教师工作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三困”学生档案中部分数据不真实、不全面,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真实性更难把握。

三是缺乏专人管理,档案保密程度有限,用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管理不多等。[2]

2.2 “三困”学生的管理方法有待改进

针对“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切不可简单的将其视为贫困生,给予一定额度的助学金支持就放手不管。或者找其谈一两次话就觉得没有问题了,现今的大学生自尊心强,不深入了解是很难掌握其真实情况的,不投入真情去帮助,他们也不会随意接受帮助的。因而常常出现学生不愿意接受帮助、听不进老师的忠告、甚至愈演愈烈的不良现象。作为教师主要表现为投入精力不够、投入真情不够,使用方法不妥、认识不到位及考虑问题层次不够深入等。

2.3 “三困”学生帮扶渠道和条件受限

“三困”学生帮扶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时间条件和学生自身能力素质条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校方面而言,主要是依靠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奖、助、贷、勤、减、免、补”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经费紧张,往往出现资助指标有限,奖学金额度较少,合适的校内外勤工俭学的岗位不足等现象。另外,由于一部分贫困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很难获得国家及学校奖学金。学校资助政策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贫困学生的需求。从学生方面而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般容易自惭形秽、意志消沉。在能力素质上,由于缺乏自信,或因经济原因无法参加有偿培训,因此部分贫困生在解困能力方面也较弱。小部分贫困学生存在依赖心理,部分学生把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视为“免费午餐”,不珍惜、不合理使用资金,也没有通过努力学习、提高就业竞争力来实现资助金的使用效益。部分困难生毕业后还出现逃避还款等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影响了经办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对于学习困难和心理学生,由于高校培养平台有限、教育设施有限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管理水平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困”学生的教育和管理。

3.高校帮助“三困”学生解决困难的对策

帮助“三困”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不能仅仅局限于从表面上解决“三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帮助提高学习成绩和走出心理的困惑,而应该全面考虑其深层次的问题,要遵循“投入真情、奉献爱心”的宗旨,坚持“长期支持”和“不断引导”的原则,采取分步走的策略,不断深入分析“三困”学生问题的本质,争取彻底解决“三困”学生的困难。

3.1 以高度的责任意识重视“三困”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端正态度,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对职业负责的态度高度重视“三困”学生的管理,把“三困”学生管理工作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议程中。要充分认识到“三困”学生管理是日常管理和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切不可漠视或歧视“三困”学生,思想上要多引导、学习上要多关注、生活上要多关心。采取个别谈话、集中座谈、鼓励组织或参加学生活动、提拔担任学生干部、公开表扬、生活资助等方式加强“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三困”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增加自信心,变“被动”为“主动”。

3.2 以良好的业务素质开展“三困”学生管理工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技能,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优良的业务素质深入开展好“三困”学生的管理工作。

一是多阅读人文、伦理、文学、心理、人际交往等相关读书,增加知识面。“腹有诗书气自华”,面对90后的大学生,只有多读书才能跟学生有共同语言,才能更好地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引导他们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源。

二是要不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知识。要不断学习和了解国家、省、市及学校相关的文件精神和政策,如就业创业政策、资助政策、考研考证信息等,这样在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及就业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3.3 以完善的帮扶体系资助好“三困”学生的经济困难

深入推进和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好“奖、助、贷、勤、减、免、补”的帮困体系,通过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努力学习获取奖学金、公平公正评定和发放国家助学金及困难补助金、帮助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提供合适的勤工俭学岗位等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经济困难,从而真正解决“三困”学生的后顾之忧,减轻他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忧虑感;教师适时引导,启发他们学会感恩,报答社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争取从生活层面使其脱离“三困”学生的行列。

3.4 用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解决好“三困”学生的心理困惑

要不断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综合分析“三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分类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的困惑。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是要善于发现“三困”学生的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三困”学生自卑感强,内心压抑,往往容易自暴自弃,甚至放弃了自己原有的兴趣和爱好。我们要能够发现“三困”学生的特长,并因势利导激发他发挥特长,同时给“三困”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他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树立他的进取心。

二是要用爱心和耐心温暖“三困”学生,多宽容他们。“三困”学生内心敏感,性格内向。我们平时教育的时候,要注意保护他们脆弱的心灵,用爱心和耐心,给予他们温暖。不要急于求成,要把教育分阶段分步骤进行,宽容学生的缓慢进步。

三是要善于倾听,排除诱发心理问题的其它原因。大多数“三困”学生不善言谈,有时候很难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要适当掌握一些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善于倾听,启发“三困”学生说出心中的困惑,细心去发现他心中压力的源泉。[3]

3.5 以精干的帮扶团队引领好“三困”学生成长成才

“三困”学生大多自制力不强,缺乏自律意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成立精干的帮扶团队。团队由院系领导、学生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党员、学生干部、青年志愿者等组成,实施“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帮扶措施,帮助“三困”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明确学习目标,监督不良行为,有力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好“三困”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3.6 以和谐的校园文化陶冶“三困”学生的情操

大学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它是知识的象征,更是社会文明的渊源地;它环境优雅,秩序良好;它能净化人的心灵,唤起人们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对于自信心不足、不擅长展示自我的“三困”学生,需要高校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他们搭建展示自我和与他人沟通交流的平台。通过定期举行各种学术讲座、学科知识竞赛、学习方法交流等活动,使学习困难学生被浓厚的学习气氛所感染,使他们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举行文娱活动、社团活动、体育活动等,使心理困难学生能够明显地感受到来自友情和团队给予其的力量,从合作中学会宽容、体谅,逐步成长、成熟起来。在校园文化中,引导他们学会交流,学会生活,学会减压,学会快乐。

“三困”学生是高校一支特殊的群体,是高校学生队伍中的主要部分。“三困”学生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投入真情和真心,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慈母般的心怀去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晓琴,陈松.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150-152.

[2]祝国群,楼建晴.高校“三困”学生档案建立刍议[J].兰台世界,2007(7):36-37.

[3]张思佳,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关注“三困学生”成长[J].新西部,2009(12):9.

作者简介:

第7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资助体系 心理资助 贫困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各种人才。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进行资助,是最直接的教育投资。我国关于大学生资助体系,经历了从个别资助到大范围资助、单一资助到系统资助,经济资助到物质、精神的全方位教育援助的过程。但现有的资助评价体制无法保障所有贫困生的利益,同时,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如何使资助体系从精神层面发挥作用,让贫困生摆脱心理障碍以阳光的心态健康接收资助,是高校资助体系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资助工作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物质解困,即帮助解决贫困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精神解困,即关心贫困生的思想、心里方面的健康成长,促进他们全面成才。其中,精神解困是资助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我国高校资助评价体系

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多种形式并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应该肯定,我国在贫困生资助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特别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将学生资助工作推进了一大步,解决了一大批贫困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

“奖、贷、助、补、减”五项合一的综合资助体系,在评价、确认受资助人方面,均通过贫困学生家庭经济困难鉴定、学生个人申请、年级班级成绩评审小组进行考核,确定贫困学生的所受资助的等级。

2.我国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研究评价体系可知,贫困学生是否愿意在当地办理贫困证明并主动向学校提出申请,是整个资助过程可以发生的前提。尽管高校普遍认为,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问题基本上是由于经济原因引起的,经济困难解决了,其思想问题将迎刃而解。但学生是否愿意健康地提出资助申请,接受经济援助依旧是实际工作开展的困难之一。同时,经济困难解决了,思想问题真的会迎刃而解?

面对目前高校更多关注如何增加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工作重点偏重于日常的各项资助管理,对如何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或心理问题关注较少的现状,必须建立心理和经济的联动机制,加强对贫困学生应有的鼓励与引导。一个科学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应该是以经济资助为基础、学业援助为补充、健康发展为目标的援助系统。尤其是要处理好经济资助和心理资助的协调问题,才能真正受贫困生同学接受,并有利于贫困生发展。

二、我国高校贫困生接收资助的心理现状

不少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常见的不良心理有:自卑心理、抑郁心理、自大虚荣心理、依赖心理。综合这几种心理状态在现实申请和接受资助方面表现为:

1.碍于面子不主动申请

由于贫困生同时具有自卑和虚荣的心理,为了不曝光家庭的实际情况,迫使部分学生放弃了主动申请各类资助的机会,同时,这部分同学也不会参加各类勤工助学活动,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贫困――隐藏――更加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类同学只能通过辅导员和班级同学的积极了解,在不影响他们自身情绪的基础上,侧面给予资助。

2.“等靠要”消极思想存在

部分贫困学生依赖心理严重,一旦第一次享受到国家无偿资助的便利,便认为“国家的钱不要白不要”,不仅对自己放松要求,同时认为“我贫困,学校就应该资助我”。甚至个别非贫困生为了占便宜,钻政策的漏洞,通过各种手段开据家庭贫困证明,在老师、同学面前哭穷、装穷,抢占名额。

3.自我资助,主动舍让

近年来,各高校也出现了一种良好的现象,即贫困同学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高额奖学金,同时采取国家贷款、社会兼职等多种形式,自给自足解决自己的各类开销。在申请各类助学金时,主动舍让。

贫困生的经济困难不仅给该群体自身的发展和健康带来了影响,增大了学校人才培养的压力和难度,同时也将影响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建设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样一个现象:愈弱势愈自卑,愈自卑防范意识愈强,反弹也就特别强。”前两种表现,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没有威胁,但久而久之,会使学生的性情发生扭曲,即增加对高校、社会的不安全稳定的因素。

三、动态调节心理资助在资助体系中的地位

大学期间是人生当中的重要转折点,它既是专业文化知识学习的重要阶段,又是一个人的社会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根据贫困生的心理特点,高校在提供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给予心理上的帮助。心理资助的力度应该根据不同的贫困生做出适当地调整,用动态发展的眼光,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方式,保证每一位贫困生不因贫困而挨饿,不因贫困而辍学,同时,都能以健康的心态度过大学生活,成为国家有用之人。

1.贫困档案与心理档案相结合,全面掌握学生动态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便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心理档案由学校的心理中心负责收集、存放,仅仅向辅导员透露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资料,限制了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

只有合理的将贫困档案和心理档案相结合,辅导员才能够全面掌握学生信息,深层次、动态分析学生状态,确保个别自卑型贫困生的经济利益。

2.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扶志扶心落实扶贫

部分贫困生自暴自弃,说到底是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因此,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健全和完善他们的人格,是解决贫困生思想“贫困”的关键所在!

(1)深层次开展励志教育。正确认识“苦难也是一所大学”,通过多种方式对贫困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自强不息的品质。高校通过树立榜样,让贫困生正确意识到自己的经历也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从而激励自己奋勇向前。

(2)教师要无条件的积极关心贫困生,体谅、改善他们在学生、生活中各种不良习惯,通过心理疏导,培养贫困生勇于接纳的勇气。

贫困生多来自偏远地区,由于生活环境的限制从小便养成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在工作的时候,要注意工作方面,注意保护学生的个人情感,不能让他们再经受挫折和打击。

(3)开设感恩教育,让贫困生正确认识国家和社会的良苦用心,资助不等于施舍,希望获得贫困生心理积极的回应。

高校通过开展各类勤工助学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让贫困生培养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同时,通过参加公益活动,让贫困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贫困生自身愿意积极回馈社会的行为,无疑会增强其对生活的信心。

(4)多途径对贫困生进行思想和心理教育,使贫困生能够实现自我调整、自力更生的良好局面。

针对性地开设心理讲座,让贫困生建立完整的思维结构;实现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巩固贫困生的情感基础;丰富校园生活,让贫困生真正融入到校园大环境中,提升贫困生的综合能力。

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倡议“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的资助理念,虽然心理资助已经渗透到了高校资助体系,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是因人而异的,不能一概而论,需要不断摸索,不断创新,从而构建多资金渠道、多励志策略和多能力培训的全新资助体系,全方位对贫困生进行资助。

参考文献:

[1]庞丽娟,胡福贞,韩小雨.关注高校贫困生:问题、原因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4).

第8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中;贫困生;档案管理;新举措

1 高中贫困生档案管理与利用的必要性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焦点问题就是高中贫困生问题,不少高中都存在着家庭困难的学生,对于这些学生而言,学校的科学、公平的资助体系是为他们搭建继续学习的平台。而要想建立普通高中资助体系就必须重视高中贫困生档案管理与利用。

2 我校过往贫困生档案管理与利用的现状

2.1 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缺乏公平性和可操作性

贫困生认定标准模糊,存在缺陷。有些是班主任直观判断和班级民主评议或以主观印象代替客观考察,形式重于实际,流程散乱缺乏制度性,标准不统一,主观性强,偏离了学生资助的本旨。此外,对因突发事件造成的家庭贫困需提供的证明材料没有给予相关统一的规定,只凭借模糊的界定去审核材料,没有规范统一的衡量标准。

2.2 贫困生认定材料核查困难,缺乏真实性

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由于高中档案管理不合理,高中贫困生档案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而导致关于贫困生的各种第一手资料凌乱和不完整,缺乏真实性,这样既不利于对档案的查阅和对学生情况的了解,也不利于档案工作顺利开展。

2.3 档案的管理和利用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对于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关心和政策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材料保存过程中,由于我校需要每一位高中贫困生每年9月份都要上交《高中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调查表》、《高中阶段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低保低收入证明材料及本人身份证和家庭户口本复印件等材料,这些存档的材料重复率高,不仅给学校存档带来巨大负担,也会浪费学校资源和空间。

3 探索我校贫困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新举措

3.1 提高对高中贫困生档案管理的认识

为使师生了解资助工作要求,学校应注重业务培训工作。首先,我校针对贫困学生,开展了两次专题资助会议,通过宣传、咨询,使学生全面了解可以获得资助的条件及相关政策及流程,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我省对贫困学生资助政策有关情况、操作流程、提交材料及相关注意事项,使学生不会上交无用材料或是错误材料,从而极大的减轻档案归类整理压力。

3.2 贫困生档案应客观真实,采取动态的管理办法

在全面开展贫困生档案的建立之前,我校向全校学生公布建档的要求及流程,并进行适当的宣传,聆听与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以达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认同感,这样不仅可以让经济有困难的学生清晰地了解贫困生档案的意义和建立流程,同时也可对整个贫困生档案建立细则与制度进行完善和修正。

3.3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贫困生档案管理信息化

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贫困生档案信息管理中,通过计算机网络扩大档案资源的利用范围和深度广度。加强对于软件的开发和利用,建立一个既方便又能控制利用的档案信息网上查询系统,使学校的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相通,形成更大范围的信息收集和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让档案资料服务更多的人。

4 我校贫困生档案管理与利用新举措下的状况

4.1 近年来我校档案利用基本情况

从上表中可知我校档案室2015至2016年圆满完成了各项贫困生档案接待利用工作,实现高效优质的接待利用服务。近两年接待总量继续保持增长态势,相应调卷数、复印打印页数也大幅增长,其中接待达1347人次、利用档案2222卷、复印打印1238页。近两年贫困生档案利用提高体现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档案的各种用途及优势,具体分为以下几方面:

4.2 档案利用量大,利用目的多样

从表中可知贫困生档案查阅人次均超百人,由于档案具有科学公正真实的特点,所以建立起的档案能够被各种教学研究所利用,因此档案利用量非常可观。首先贫困生档案可以让学校了解贫困生的基本情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采取有效手段帮助解决贫困生学习、生活及心理问题,也能让各级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准确掌握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更好的制定资助政策,提高资助政策的运行效率,让最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学生有效获得资助。其次贫困生档案可以用在贫困生升学中,为贫困生升学铺平道路。

4.3 贫困生档案在社会方面的利用

高中贫困生档案可以为管理服务、为学术研究服务,其中心理健康档案可以被心理研究人员用作分析研究素材。高校人员能够通过贫困生档案看到其中的吃苦耐劳的优秀学生,有助于选拔优秀学生,也有利于促进贫困学生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教育管理和研究人员可以用来研究贫困生的教育与管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4 n案导向性作用强

档案利用真实可靠。因为是通过科学规划出的高中贫困生档案建立流程,在定性标准、定量标准,及根据我市最低生活保障线及当前社会的消费水平及物价水平科学界定我校贫困生的划分标准线的情况下,使档案真实可靠。我校老师能够通过贫困生建档,实时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经济困难情况、贫困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品行及成长记录及贫困生接受资助的文件、心理变化的测试表、学习成绩表、品行进步的证明、各种获奖的荣誉证书等观察学生的这些变化,对教学研究具有深刻的指导作用。

4.5 新举措下取得的成绩

4.5.1我校立足自身实际,使资助工作初见成效。我校与上级资助部门和社会团体积极协调好作用关系,加强对助学金的保存和保管,专款专用,使资金用对地方,用对人,用对方式,防止私人挪用和占用。通过拓宽思路利用各种形式筹措资助经费,填补了各方面的开支,保证学校良好运转,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提高了学校的竞争力。

4.5.2我校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资助工作档案管理,极大的促进了学生资助工作档案建设的效率和质量。我校切实执行我市制定的《学生资助档案管理制度》,根据其中规定,明确内容,责任到人。通过把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纸质归档相结合的形式正确地把有价值的不同形式和载体的历史记录分类归档,坚持资助档案管理实事求是和集中统一原则,方便查阅和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同时通过所有资助档案都由专人负责收集、分类、装订、编号、保存等工作,加强了档案的保密性和安全性,谨防遗失。

4.5.3我校将资助档案管理纳入了中学生资助考核项目,通过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每学期召开一次资助人员业务培训会或现场会,在明确学生资助工作档案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培训负责人业务以及通过现场学习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同时通过开展贫困生咨询和帮扶工作机制,极大的促进了老师对自己班级学生的了解和沟通,促进了班级团结友爱良好风气的形成。

5 结论

建立健全高中贫困生档案的管理是高中资助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依据,是促进学校资助工作事半功倍的助推器,也是构建和谐校园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健.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与培养教育探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月.

[2]张蕊.高校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年第15期.

第9篇:学困生家校合作方案范文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 欠费 资助

高职院校按国家规定向学生收取的学费、住宿费,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有力保障。但是,大学生欠费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却在各大校园中呈星星之火燎原。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大学生自费比例的逐年提高欠费问题变得尤为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和谐健康发展以及大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根据“谁受益,谁付费”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原则,大学生应从思想上认识到享受高等教育权利的同时应尽付费的义务。由于区域、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贫困生总量在激增,必须分清真正的贫困生,分析内外因,构建一套行之有效地资助体系,做好高校贫困学生欠费催缴工作,使高校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进入和谐健康的良性循环。

一、贫困学生欠费催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贫困生的界定

毫无疑义,高等教育并非义务教育,必须由学生承担一部分学费,如何真正区分是否是贫困生,使真正的贫困生得到补助,享受公平教育,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尤为重要?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认定家庭困难学生时,所采用的依据仍是盖有学生提供的家庭所在地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开具的证明,并由学生所在学院组成学生评议小组,对贫困生的在校情况进行评议。一般来说,只要学生提供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便可获得一定金额的资助,这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可观的“经济来源”。这就导致了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学生的诚信问题也就显现出来了。

(二)目前我国高校尚未建立起信用保障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因此,高校对学生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的失信行为不能给予必要的处罚和制裁,往往不了了之。对坚守诚信的大学生也不能给予利益方面的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失去信用的社会风气在大学校园的蔓延,客观上使得学生的失信成本偏低,也给学生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三)贫困生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从思想上使其认识到欠费缴钱是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不应盲目跟风,恶意欠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目前,高校对贫困生资助工作大多只停留在经济层面上,但资助行为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却没有被认识到,学校没有把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实质上,贫困生所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困难问题,因贫困导致的心理上的重负、人际交往的障碍以及能力发展受挫等方面的困境,更会妨碍其健康成长。

二、做好贫困生欠费催缴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贫困生的判定程序与判定标准,加强对贫困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学校教师,应对贫困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思想等状况进行记录,及时做好学生贫困档案的完善与整理工作,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准确。我院在新生入学之初,辅导员就严格审核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收入情况、家庭“贫困证明”,及时通过电话向所在民政部门核实,向周围的同学来了解贫困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并与贫困生谈心,注重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引导,帮助其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引导学生用自信、踏实的态度去处理生活和学习中的事。每个学期都对贫困生的情况摸底更新,最大限度地使真正的贫困生得到助学金,并与之签订学费缓交协议并及时返回财务处,使其安心、有序、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同时,学校强化了育人功能,增强服务意识,专门成立贫困生资助中心,帮助他们自强自力,倡导通过发展自身能力去创造价值,解决自身及家庭的贫困问题。

(二)发挥国家助学贷款优势,拓宽勤工俭学渠道,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惠民的大举措,它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银行贷款。由于当地金融机构对学生的家庭情况比较了解,便于调查和联系,不管学生毕业后在何地工作都离不开其父母家庭,故银行的贷款风险会比较小,学生贷款成功的机会就更大。因此,生源地助学贷款将是解决贫困学生欠费问题的主要渠道。我院近年成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人数逐年上升,贷款比例也迅猛增长,从最初的一百多万到2012年助学贷款办理成功至三百多万,有效地使学院欠学费额大大降低。因此,作为高校应积极宣传国家助学贷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诚信教育,使其认识到必须按合同履行还款义务,扩大贫困生贷款覆盖率。同时,我院应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使他们能过自己的劳动帮助家庭解决部分上学费用,从而懂得劳动的艰苦,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学生活,发奋图强,提高贫困生的综合素质。

(三)建立收费管理制度,完善学生诚信档案

要大力宣传学费收缴工作的重要性。财务部门要利用现代化手段,改进收费方式,实行计算机网络互联管理,要消除学校财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各院系条块分割的工作模式,各部门要齐抓共共管,形成一体化的学费收缴机制。学校财务部门应与各系部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对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学费缴费方案,如倡导以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学校的奖学金、助学金为辅,鼓励贫困生自强不息,最大限度地将一系列“助学补贷”落到实处,从而帮助一些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对于将学费移作他用的学生,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批评教育;对于恶意欠费的学生,一经查办,应严惩不贷。我院对学生建立了积点档案,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量化为一个个积点,对其进行考核。

做好贫困生欠费收缴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才能形成政府、社会、学校等一体的大学助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