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摩擦力实验总结精选(九篇)

摩擦力实验总结

第1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向自己周围的骨干教师讨教,认为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改进演示实验

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模仿向支持己见过渡,使其思维方式首先转向“自我思维”,即摆脱习惯性思维,从固定的圈子里走出来,形成自己的思维;继而转向“怀疑思维”,即敢于对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提出怀疑的思维;最后转向“进取思维”,即力破陈旧,锐意进取,勇于创新。如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在水杯中装满水,然后用一适当厚的纸将杯口盖住,当水杯倒置后该纸不会掉下,水也不会流出。这个实验简单易行,一做就成,且效果明显。但学生对这一现象很难接受,容易产生怀疑心理,认为是水把纸“粘”住了。怎样才能改变学生认识并使其确信大气压的存在呢?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改变传统的思维程序,摆脱教材的束缚,改进实验的演示方法,将实验中的水杯底部开个小孔(水杯可用塑料杯)。演示时,先用手指按住小孔,实验结果和前述相同。但当放开手指,纸片随即落下。这一实验过程,使学生产生的知觉具有可信性、完整性、鲜明性和深刻性。

二、让学生猜想实验结果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引发的。教师在进行一些演示实验前,先要求学生对可能发生的现象或结果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再做实验。

例如: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中,对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教材上只有简短的文字说明,学生对“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难以理解。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成正比,从定性来看学生不难接受,但对定量的正比关系直接得出也难让学生信服。教学中笔者采用如下实验来研究摩擦力:用一根绳子通过定滑轮把木块和弹簧测力计相连。(1)探究滑动摩擦力的方向:①提出问题:当皮带沿顺时针方向转动时,木块是否受到摩擦力作用?若有,所受的摩擦方向向哪?②猜想与假设:学生通过讨论提出各种不同的想法,请学生说出他们的猜想和理由。③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转动皮带,学生观察得出摩擦力方向向右。④分析与论证:理论分析,因木块处于静止状态合力为零,所以摩擦力与向左的弹簧拉力平衡,故摩擦力方向向右。(2)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①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②猜想与假设:学生不难得出摩擦力与压力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但很多学生也会得出摩擦力与相对运动的速度有关或与接触面积有关等。③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对学生提出的猜想不置可否,提议学生通过实验来检验自己的猜想,并能进一步得出定量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总结,进行实验验证和记录数据。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事先测量出木块的重量,然后在木块上加砝码改变压力测出不同压力下的滑动摩擦力,将记录数据填人由学生设计的表格中。保持木块不变,改变皮带的速度,要学生观察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变化;将木块不同的面放在皮带上(接触面积不同)观察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情况。⑤分析与论证:要求学生对表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学生不难找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

三、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进行分析、判断、概括、总结、归纳等思维加工过程,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思维的重要途径。

摩擦力的大小,得出结论:在以上实验基础上,由学生总结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成正比;从实验可得出滑动摩擦力与相对运动的速度和物体的接触面积无关。

第2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有许多学生总叫喊物理难学,实际上是因为教师没有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课堂的设计要从学生出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鉴于此,我以《摩擦力》一节的教学案例与大家共同探讨。我认为要让学生学习不觉苦,必须处处闻生语。

【教学片段情景描述】

片段一:引入新课

学生体验:将两本书一页一页地交叉叠压在一起,两手用力向外拉书。

师:能拉开吗?

生:拉不开。

师:是什么魔力阻碍了书的运动?

生:摩擦力。

评析:通过学生体验交叉叠压的两本书很难拉开,引入摩擦力,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活,开启了学生的心智。

片段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提出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生体验:(1)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2)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桌面和桌面的背面(较粗糙)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区别?

生:猜想假设①与接触面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②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③与接触面积有关……

生讨论:①用到什么实验方法?②怎样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大小?③用什么工具测摩擦力?如何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师评价并肯定。

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实验方案并进行评估,找出最佳方案。

师:明确了实验方案,各小组先讨论设计好实验表格,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随后交流。

评析:在明确了研究目的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讨论完整地设计出方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三: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师:通过实验探究可知,摩擦力的大小只跟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现在老师有一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你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还是越小越好?

(学生讨论,举手示意。教师对两种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开一个辩论会,认为摩擦力越大越好的是正方,认为摩擦力越小越好的是反方,老师是主持人。正反双方在辩论时,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正反双方,一次一人发言,各举一例,自由辩论。)

生自由辩论。

师:由于时间关系自由辩论到此结束,请正反双方各派一名代表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代表发言)

师:通过辩论可以看出,摩擦力有时大好,有时小好,都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要设法增大,为我们服务,有害的我们要想方设法减小。那么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有哪些呢?(学生讨论回答)

评析:通过辩论,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将辩论引入课堂,学生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竞争意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评估:

(1)在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很难读数。请分析其原因是什么。

(2)为解决上述问题,某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请说明该装置是如何测出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的。

(3)用如图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为什么能解决上述问题?

评析:针对该实验设计的不足,设计实验评估,充分挖掘了学生的潜能,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反思】

1.注重生活中的物理,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摩擦力》这节课安排为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同学们对摩擦力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摩擦力定义的引出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用了学生体验式教学引人摩擦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注重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点燃思维的火花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引导”。一堂好课一定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本节课注重营造和谐的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3.注重物理与科技、社会的联系

通过争论“摩擦好不好”,学生了解生活、生产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的事例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途径,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加强了物理与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的联系。

第3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在实际中的意义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教材首先通过分析一些事例使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说明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随后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摩擦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教材最后用较大篇幅讲述了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教法建议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小车、钩码、毛巾、空玻璃瓶、木板、砂纸、洗衣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方法1: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摩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一个普通的现象,让学生用手按在桌面上滑动,体会手的感觉。

比如老师使用板擦擦黑板,笔在纸上写字,学生用橡皮擦去铅笔字,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滑动时,感到受到阻碍。

方法2:从新奇实验引入,提高学生兴趣。

演示筷子提米的实验:在一玻璃杯中放入一定量的大米,插入一支筷子并压紧大米,向上提起筷子会很容易的将筷子拔出;重新将筷子插好,再向米中加少量水,等一会儿,拿起筷子就可以把玻璃杯提起。请学生分析讨论并举出身边的摩擦现象从而引出新课。

手提空瓶的实验:在手上沾些洗衣粉水,握住瓶颈部分(图中覆盖部分)向上提,提不起来;再将瓶子擦干净,用毛巾覆盖在瓶颈部分,受我毛巾向上提瓶,瓶很容易提起。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由同学们的讨论可以看出摩擦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要发生相对运动,指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但是还没有发生,这种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方法1:一般情况下,对于“相对运动”的要求较低,可一带而过。对于摩擦力的方向简单情况可判断即可。

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解释清楚“相对运动”“阻碍相对运动”的含义。可参考下面的讲解。

如图9-4-3中一汽车水平向右运动,在某段时间内车上的箱子从车厢前部滑到中部.箱子相对于地面的运动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此时箱子相对与地面是向右运动的,但箱子与地面间无摩擦。箱子相对于车的运动,是以车为参照物,箱子相对于车向左运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阻碍箱子相对于车向左滑动,车给箱子的摩擦力的方向应为向右,即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1、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下面哪个措施的目的是减小摩擦()

A、在机器的转动部分加油

B、自行车紧急刹车时用力捏闸

C、汽车轮胎上有很多花纹

D、北方下雪时,常在道路上洒些灰渣

2、体操运动员在上单杠之前总要在手上涂些镁粉,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而在杠上做回环动作时,手握杠又不能太紧,这是为了________摩擦,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摩擦与我们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第4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junior high Jiangsu Science vers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for "friction" section layout of the logical problem of and obey the teaching of physics logic rules and the students' cognitive rules, to teaching process oriented, from high-end preparation of the perspective of "friction" section teaching design meter for the reconstruction.

Key words friction; high end preparation; teaching logic; physical thought

长期以来,摩擦力作为物理学习中较难掌握的物理概念之一,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困难课题,也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所在。鉴于此,本文立足高端备课的视野,探讨了关于摩擦力的高端备课,以期对这节课的教学改进有所裨益。

1 现行教材的逻辑问题

摩擦力是现行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章“力”的第三节内容。本节在第一部分先给出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继而进行活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第二部分探讨了“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并通过活动“将滑动变为滚动”,总结结论;接着通过“读一读”介绍了“静摩擦”,最后通过“生活物理社会”介绍了减小摩擦对交通工具的影响。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教材突出重点、力求内容精简的思想,但是这种编排在本节内容的逻辑上存在一些缺陷。

本节内容在开篇引出摩擦力后,没有具体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使学生不能对摩擦力有个清晰的认识,因此很难对生活中有关摩擦力的现象有更好的了解;也没有介绍摩擦力这种性质的力的方向,这是学生应该要掌握的知识点,但整节内容中都没有涉及;教材在第一部分只介绍了“滑动摩擦力”,而摩擦力并不仅有滑动摩擦力一种,教材忽视了在第一部分完整地介绍摩擦力的分类,完全没有提及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这样不能给学生呈现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很容易导致学生先入为主地认为摩擦力只有滑动摩擦力一种类型。

而教材在本节第二部分“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中,通过活动“将滑动变为滚动”,涉及到了滚动摩擦力,但是教材中并未对此进行任何的解释说明,仅将它作为减小滑动摩擦力的一种方法随意提及,完全不能引起学生对滚动摩擦力的认识。

接下来,教材又在此部分之后的“读一读”栏目中介绍了“静摩擦力”,这样会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一种模糊的感觉,不能清楚地了解摩擦力究竟如何分类、分为几类,因而会感到逻辑混乱。最后,教材安排了“生活物理社会”栏目,此部分内容属于第二部分“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是在此之间又加入了关于“静摩擦力”的介绍,导致逻辑问题更加严重。

针对以上提出的种种逻辑问题,结合本节内容的知识特点,从物理教学的逻辑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着手,以教学流程图为导向,从高端备课的视角,对摩擦力一节内容进行重构。

2彰显教学逻辑的高端备课

鉴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与思考,结合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针对本节内容的教学特点,首先,将摩擦力一节的主题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摩擦力概念的建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摩擦力的应用与防止,进而对本节内容进行高端备课的探索。

2.1 导入课题

导入课题时,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驱动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这就要求设计的问题情境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结果是未知的、有相应的教育价值,并且在学生、学校能实施的范围之内。就这节课而言,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拉绳比赛游戏。把一条绳子分为红端和蓝端,给红端部分涂抹油类物质使其光滑,让力气较大的同学拉红端,而力气较小的同学则拉蓝端,使同学们观看比赛结果后,由结果生成问题:为什么力气大的同学拉不过力气小的同学?引导学生讨论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用物理语言正确表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2 摩擦力概念的教学

2.2.1 摩擦力概念的建立

根据导入部分,可以顺利地引入摩擦力这一课题,此时,通过一个小实验帮学生们感受摩擦力的存在。让学生们把手掌压在桌面上,先用较小的力向上推但仍保持静止,再用较大的力向上推使手滑动,让他们感受桌面对手掌的阻碍作用,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效果是阻碍相接触物体间的相对运动,初步体会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同时,给出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在详细分析完概念后,让学生们自己举出生活中存在摩擦力现象的例子,帮助他们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方向等。

2.2.2 摩擦力的分类

通过刚才手掌在桌面的运动实验,可以首先引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再通过将滑动变为滚动,引出滚动摩擦力的概念。静摩擦力是两个相对静止的物体间产生的摩擦力。关于静摩擦力的介绍,可以直接将教材中“读一读”栏目的内容引入,让学生对静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滑动摩擦力是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在桌面上拉动笔袋、推动书本等小实验再次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那么,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也会受到阻碍它运动的力,这种摩擦力就叫做滚动摩擦力。例如足球在地上滚动时就会受到地面给它的滚动摩擦力,人穿溜冰鞋可以快速滑行,此时的摩擦力也属于滚动摩擦,学生还能初步认识到滚动摩擦力较小。

了解完摩擦力的分类后,要告诉学生本节课主要学习的是滑动摩擦力,本节课的一大重点就是要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3 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引入这个课题后,首先请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大胆地猜想,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接触面积的大小等可能会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接下来,通过一起思考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具体实验的操作问题和具体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的确定。由于二力平衡的知识还没有学习,因此,教材中给出“信息快递”小栏目,告知学生实验中如何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接下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来收集证据。

(1)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用弹簧测力计在长木板上匀速拉动小木块,使小木块在木板上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的读数;在长木板上分别平铺固定好棉布、毛巾、玻璃板,分别按照相同的方法测定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比较小木块在不同物体表面所受摩擦力的大小关系,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数据表明: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2)物体对接触面的压力大小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用弹簧测力计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拉动小木块,使小木块匀速滑动,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的读数;在小木块上增加砝码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读数。比较木块有无砝码时所受的摩擦力大小,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对接触面压力大小的关系,数据表明:接触面上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3)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用同一长方体木块的不同侧面分别接触同一水平桌面,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将其匀速拉动,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匀速滑动,分别记录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后的读数,并比较木块的不同侧面在同一桌面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关系,得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关系,数据表明: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没有影响。这一结果与多数学生的直觉经验相违背,由此,可以适度地帮学生进行理论分析。实验中,我们用同一木块的三个大小不同的侧面接触桌面,当接触面积大时,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小;当接触面积小时,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就比较大,因此,这里结合了接触面积的大小对滑动摩擦力无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有关这两个因素来考虑,这两个因素一增一减,可以相互抵消,使摩擦力大小保持不变。也就是说,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无关是在压力不变的条件下成立的。

可见,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过程,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仍然是感性的,而通过理论分析了解事物的本质后,认识才能理性并抽象。本实验现象与学生的经验不一致,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现了科学实验在检验真理时的重要性,再结合理论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摩擦力的本质。

3对教学的启示

高端备课与一般的备课不同,它是在讲求教学逻辑的同时,把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培养上,力求在学生可以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通过本节的高端备课,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3.1 重视实验出真知的原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一般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实验等过程,对学习内容产生更具体的认识,而实验的结论并非总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吻合,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出现冲突时,帮助学生去了解事物的本质,本文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实验中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又经过理论分析,最终使学生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理解更加透彻,充分体现了实验出真知的原则。

3.2 展现科学的教学逻辑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物理知识、物理方法,更要向学生呈现物理教学的整个逻辑,让学生对物理学习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本文关于“摩擦力”一节内容的高端备课主要是由摩擦力概念的建立、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摩擦力的应用与防止等三个教学环节构成。每个教学环节内部也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这样才使整个高端备课的脉络清晰,环环相扣,从而达到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的目的。

第5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作者/徐承翔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6节"摩擦力",在学生认识"力""弹力"和"重力"的基础上,再认识摩擦力。《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列举常见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并说明其意义",因此教材呈现很多实例,试图从摩擦力的产生和摩擦力的方向、作用点、大小及摩擦力的利和弊等方面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摩擦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摩擦力有一定的感知,能举出生活中和摩擦有关的例子,但认识上还存在不少缺陷,如"怎样的两物体间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摩擦力并不完全是阻力,有时也是动力"等。所以本课在教学、实验中要针对这些难点,设置问题暴露学生认知不足,而后进行概念转化,借此教学策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并建构滑动摩擦力概念。

2.学生通过列举生活中滑动摩擦力的现象,进一步认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3.学生通过探究实验,理解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并熟悉控制变量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学生通过"假如摩擦力消失了,世界将会变得怎么样"的问题的思考和想象,理解摩擦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摩擦力概念的建构;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摩擦力概念建构及实验过程中对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体验感悟,走进"摩擦"

学习任务1:做一做,想一想。将手掌紧压在桌面上,并慢慢拖动,使手在桌面上滑动。()你的手掌有什么感觉?用手推一下放在桌面上的木块,使它运动起来,观察木块离开手后运动状态有什么变化,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方式,在亲身体验基础上讨论、交流、体验摩擦力的存在,感悟摩擦力会在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及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等,使对摩擦力这个概念的建构有真实的感悟作基础。

学习任务2:看一看,想一想。观察PPT中"在河岸上跑步和在河中跑步"的画面,谈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及有何感受。观察教材第114页图3-74,航天器的碎片经过大气层的情境,并尝试解释这一现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气体、液体的摩擦,进一步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摩擦,并且体会科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对科学的学习兴趣。

学习任务3:摩擦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你能利用手中的铅笔、橡皮擦、书本等物体来制造摩擦力吗?

设计意图:学生对摩擦的初体验之后,再通过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制造摩擦力,使其对摩擦力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说明生活中摩擦是普遍存在的。

【环节二】动手实验,探究"摩擦"

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会儿停下来是由于受到摩擦力,手掌在桌面上拖动,也受到桌面的摩擦力的作用,那么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学习任务4: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相关。

建立假设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建立假设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器材准备:木块、钩码、弹簧测力计、毛巾、木板。

检验假设1: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验假设2:

(1)控制变量:保持_____不变,_____改变。

(2)使小木块匀速直线运动,记录此时摩擦力的大小。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组实验结束后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设计意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活动建议"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经历这个探究过程,体会实验设计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并通过实验观察、数据记录、数据分析,针对探究的问题,自己总结结论。在这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同时尝试着解决提出的问题。

【环节三】大胆想象,如果没有"摩擦"

学习任务5:假如没有摩擦,我们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中提出活动建议"讨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现象".对没有摩擦的情景的描述既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认识摩擦力的客观存在性和摩擦力的意义。

六、教学反思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学会自主学习呢?笔者认为,其着力点应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在教学中创设各种条件,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即创设一个学习者中心的课堂。在学习者中心的课堂中,教师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发展和设计适当的任务,教师要向学生呈现"刚刚能处理的难题",即足够的挑战性以维持参与,但是不要太难,导致学生气馁。因此,本案例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策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同时达到"还学于生"的良好效果。

1.动手实践任务,让学生在体验、感悟、理解

学生通过亲身活动加深对知识的感受与体验,从而牢固地记忆知识、理解原理、感悟道理,提高学习和迁移能力。任务1、2、3都是基于学生动手实践,通过感受、拓展、再感受,在理解的基础上建构摩擦力概念,不断地把更多的学习过程交给学生,并在学习目标和学习实践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2.实验探究任务,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是借助仪器的间接的观察。由于实验是为了对假设进行检验,比直接观察更具结构性,所以实验活动是最能反映科学方法的活动,也是认知上较高层次的探究活动。任务4就是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涉及两个变量,即压力和粗糙程度,通过控制变量法可以对此问题进行有结构的探究,根据一定思路进行实验设计,对非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而对观测变量进行有效的观测。通过实验探究任务,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方法,也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

3.开拓思维任务,激发学生智慧火花

如果学生能使用已学习的内容来解决问题,这表明学生已经发生了知识的迁移。在学生学习摩擦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应用已学知识,通过任务5进行逆向思维。这将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理解程度的反馈和把握,并以此调控教学,有利于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第6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案例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290050

新课改倡导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变,目的是消除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提升教学质量。本文结合《摩擦力》教学,进行案例分析,对如何优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与反思。

一、教学实例分析

1.课程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三项内容,一是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二是掌握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三是掌握摩擦力增大、减小的方法。从教材来看,教材采用了抽象的论述方法,没有明确提到静摩擦或动摩擦,而是统称摩擦。同时,对滚动摩擦也没有明确论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力的方法进行了扼要的介绍。此外,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形成的原因,这需要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对相关内容进行适当引申,通过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对这项知识进行呈现。

2.教学重难点分析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其中,重点是如何让学生掌握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f=μN;而难点在于,受思维定式影响,学生会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要通过课程资源的利用,直观演示,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时,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与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篇,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几张在生活中采集的图片:①雨天,小明骑自行车出行,不小心滑倒了;②晴天,小明轻快地骑着自行车去上学;③小明骑自行车很吃力地经过一片沙地。其次提出问题:对比三张图片,为什么“小明骑自行车”这一行为会出现三种结果?影响因素是什么?

第二个环节,提取摩擦力的概念。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杯、一小把大米和小木棍,随即进入实验环节。

实验:①指导学生将大米倒入纸杯,将小木棍插入并将大米压紧,提起小木棍,这时小木棍从纸杯中拔出;②让学生在纸杯中倒入少量的水,与大米混合,再次将小木棍插入、压紧,稍等片刻后提起小木棍,此时纸杯被一同提起。

提出问题:①为什么做第一个实验时,小木棍与纸杯脱离,而第二次实验中纸杯一并被提起?②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③同学们能否通过这个实验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第三个环节,教学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再次以多媒体播放图片,图片的内容包括:①推动一本书和一张桌子;②在冰面行走和马路上行走;③汽车速度与刹车距离;④汽车轮胎和自行车轮胎的对比。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对比、分析图片,想一想,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随即进行演示实验:将木块置于讲桌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如何测试摩擦力的大小?

第四个环节,分组讨论,了解生活中摩擦力的存在和应用。

在这一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分成数个小组,让各小组在上述学习的基础上讨论交流,说一说生活中存在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课堂最后利用多媒体播放两段视频:①电影《鬼子来了》中潘长江所饰鬼子,踩在倒了豆子的地面上滑倒摔跤的情景;②搬油桶,“移”重于泰山,“滚”轻于鸿毛,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的印象。

第7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汽车;制动;稳定性;热衰退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制动性能是车辆最为重要的主动安全性能,其稳定性与行车安全密切相关。摩擦材料对温度的敏感性是制动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制动过程中,整车的运动动能通过摩擦材料与制动器间的摩擦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中,约90%转化为热能,表现为制动器温度的升高。随着温度的上升,摩擦材料的表面膜、机体表层发生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从而导致摩擦系数发生明显变化。

摩擦材料的摩擦系数在较低的温度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在温度持续升高时,摩擦材料发生热衰退,摩擦系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而当温度降低到低温区间后,摩擦系数又会逐渐恢复。摩擦材料的这一特性使制动器的制动性能不同温度下发生明显变化。

不同的摩擦材料对温度的敏感特性不同。目前,汽车制动器所使用的摩擦材料主要有无石棉有机摩擦材料、粉末冶金摩擦材料、金属陶瓷摩擦材料、新型混杂纤维摩擦材料、新型陶瓷摩擦材料等。其中,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和金属陶瓷摩擦材料应用较为广泛。

粉末冶金摩擦材料是以金属及其合金为基体,添加摩擦组元和组元,用粉末冶金技术烧结形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高温强度、耐热性、热稳定性和经济性;金属陶瓷摩擦材料是由金属基体、组元和陶瓷组分组成的复合材料,也是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制备而成,其具有较高的热容量、良好的热导性、耐高温、耐磨、摩擦系数高、寿命长等特点,在高温下仍能保持优良的性能。

本文选取了4种不同类型的汽车制动器,并通过制动器台架试验,对制动器制动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开展研究。

2试验设备及方法

2.1试验设备

制动器惯性试验台能够利用制动器台架试验再现实车制动过程,并模拟实车制动的冷却条件,广泛应用于制动器总成性能测试。试验台由计算机、液压系统、控制系统、主轴及主轴驱动系统、惯量系统等构成。计算机控制试验台的启停并记录试验数据;液压系统为受试件提供制动压力;控制系统接收计算机控制指令并实施主轴驱动和制动控制;主轴由直流电机驱动,用于获得制动初速度;惯量系统由不同惯量的等比飞轮构成,可以模拟不同类型车辆的行驶惯量。

2.2安装方法

按照文献4规定,为被测样品的制动蹄片、制动衬片安装测温热电偶,并将被测样品安装在制动器惯性试验台上。

2.3试验方法

以65km/h的速度,3.5m/S2的减速度进行200次磨合制动(初始制动温度不超过120℃),然后进行第一次衰退试验:

初次制动初温:78~80℃;

制动初速度:最高设计车速不超过140km/h时,为80km/h;最高设计车速超过140km/h时,为100km/h;

制动压力:第1次制动减速度为4.41 m/S2,后续制动与第一次制动的压力相同;

制动次数:10次;

制动周期:45s;

冷却条件:关闭送风系统

完成上述试验后,以65km/h的速度,3.5 m/S2的减速度进行20次磨合,然后按照第一次衰退试验的试验条件重复试验,记为第二次衰退试验。

3试验结果分析

记录试验过程中初始制动温度、终止制动温度、平均制动力矩、制动压力、制动减速度等试验参数,并计算单位管路压力下的平均制动力矩(下文记为单位平均制动力矩)。衰退试验中,制动力矩下降和升高的程度,用衰退率来表示

3.1样品1,鼓式制动器,采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

两次衰退试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制动减速度与单位平均制动力矩均呈下降趋势。低于100℃时,制动器具有最佳制动性能,而10次连续制动后,温度上升至近250℃,制动效能的衰退率也高达近40% 。

3.2样品2,鼓式制动器,采用金属陶瓷摩擦材料:

第一次衰退试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制动减速度与单位平均制动力矩均呈上升趋势,在近300℃的高温下,制动器获得最佳制动性能;而在第二次衰退试验中,最佳制动效能对应的温度区间为170℃~230℃,温度继续升高时,制动减速度和单位平均制动力矩虽然有所降低,但其稳定性较好。可见,采用了金属陶瓷摩擦材料的制动器在较高的温度下仍能获得较高制动效能。

3.3 样品3,盘式制动器,采用金属陶瓷摩擦材料

两次衰退试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制动减速度和单位平均制动力矩有所降低,但在200℃~400℃的温度下,制动器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制动效能。

3.4 样品4,盘式制动器,采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200℃时,制动器能够获得最佳制动性能,但在第二次衰退试验中,由于持续制动,温度急剧升高至近500℃,制动效能也有较为明显的衰退,可见其制动效能的稳定性较差。

(上边1、2、3、4 4个样品的实验数据或者曲线对比图呢?做出来的制动效能的数据呢,这四组数据时最关键的啊)

4总结

综合本文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制动器制动性能的热稳定性与摩擦材料密切相关;采用金属陶瓷摩擦材料的制动器较采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制动器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

在200℃~400℃的高温区间,采用陶瓷摩擦材料的制动器仍具有较高的制动效能或是稳定的制动性能,而采用粉末冶金摩擦材料的制动器则会出现明显的热衰退现象;我国汽车行业推荐标准QC/T 564-2008规定进行制动器制动效能测试时,参考试验的制动初温均为(80±2)℃,但新型制动材料往往在较高的温度区间上具有更为稳定的性能,因此,对应用了新型摩擦材料的制动器,上述制动初始温度的规定有待商榷。

随着新型摩擦材料研究的出现,相关标准的部分条款已不再广泛使用,只有不断细化、更新标准技术内容,开展标准研讨才能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推动制动技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卫平,野南海. 汽车用摩擦材料国外研究进展[J]. 企业技术开发,2007,(05):31

[2]马东辉,张永振,陈跃,官宝. 制动摩擦材料高速摩擦学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J]. 与密封,2003,(06):44-47.

第8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关键词:干摩擦式 离合器总成质量指标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干摩擦式离合器是一种常用的离合器,能够传递转矩,在负荷过载时能够打滑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主要应用于农用运输车、拖拉机等。与湿式摩擦离合器相比它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维修量小、空转力矩小、换向时颤振小、惯量小、启动时间短、生产工艺成熟等优点。

干摩擦式离合器一般由外壳、分离杠杆(指)、盖、压盘、从动盘、压紧弹簧等几部分组成。

1 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外观质量

按照JB/T 6703.2-2007和JB/T 8582.2-2001标准规定,装配前离合器总成的零部件应清洁,离合器摩擦表面及摩擦片不得有油污,离合器总成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如果离合器总成表面需要涂漆,则表面涂漆应符合JB/T 5673-1991标准的规定。

2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JB/T 6703.2-2007标准规定了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2.1离合器总成应符合JB/T 6703.2-2007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条件制造。

2.2 离合器总成的零件应符合其相应标准的规定。

2.3 离合器总成的全部锁紧螺母及调整螺钉应按产品图样要求的力矩拧紧和可靠锁定。

2.4 标定转速为1500r/min以上的离合器总成应按JB/T 5184进行超速旋转试验,当转速达到标定转速的2.5倍时,任何零件不应有损坏。

2.5 离合器的静摩擦转矩应符合以下要求:

主离合器在接合状态下的静摩擦转矩应在产品技术文件规定值的(1~1.3)倍范围内。

2.6 主离合器摩擦表面的平均起步温升应不大于5℃。

2.7 主离合器和动力输出离合器在热衰退性能试验时,在表1规定的温度下滑动摩擦转矩与最大滑动摩擦转矩的比值不低于65%。

表1 ℃

2.8 离合器总成经2.5×104次台架耐久性试验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2.8.1任何零件不得失效损坏,摩擦片表面不得有裂纹、起泡、铆钉露头等现象。

2.8.2 摩擦片、压盘(壳体)、分离杠杆的磨损量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mm

2.8.3 离合器的静摩擦转矩与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名义值的偏差不得超过30%。

2.9 用户在遵守拖拉机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安装、保养和使用规则情况下,保用期与主机规定的保用期相同,在保用期内,离合器总成因制造厂的责任发生损坏或不能正常使用时,制造厂应负责包修、包换、包退。

3 干摩擦式离合器总成的标志、包装和贮存

3.1每台离合器总成出厂时,均应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并标明制造厂的名称及商标(主机厂生产时允许不做)。

3.2 离合器总成在包装前必须清理干净,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然后用结实不透水的中性纸或塑料袋包好,固定在包装箱内,并附有产品合格证、装箱单、安装使用说明书。

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a)制造厂名称及商标;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c)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签章;d)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

3.3 包装箱外面醒目处应注明:a) 制造厂名称及商标;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 c)收货单位、地址;d)包装箱内产品数量、总质量、净质量;e)“小心轻放”、 “防潮” 等字样。

3.4 包装箱的总质量一般不超过50kg,如订货单位同意,双方商定可用简易包装。

3.5 制造厂应保证产品出厂后在良好的仓库贮存条件下贮存及正常保管条件下保管,自出厂之日起12个月内不致锈蚀。

4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外观质量

按照JB/T 6704-2007标准规定,盖、压盘总成的黑色金属零件非工作表面,应进行镀锌、磷化、氧化或涂漆等防锈处理。

5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主要技术指标

JB/T 6704-2007标准规定了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应符合以下技术要求:

5.1离合器盖、压盘总成应符合JB/T 6704-2007标准的要求,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产品图样和技术条件制造。

5.2 分离杠杆应按质量分组,同组内相互质量差不得超过3g。

5.3 盖、压盘总成中圆柱螺旋弹簧应按工作压力分组,同组内每只弹簧在相同工作高度下压力相互差不得超过5%,并用不同颜色涂漆作标记。

5.4带碟型弹簧和膜片弹簧的盖、压盘总成负荷—变形特性曲线实测值应符合产品图样规定。

5.5 盖、压盘总成装配后,当推动分离杠杆顶端(指)时,分离杠杆应转动灵活,无卡滞现象。

5.6调整分离杠杆顶端至压盘端面的距离,应符合产品图样的要求。分离杠杆顶端应在平行于压盘工作平面的同一平面内,其相互间的高度差不大于0.25mm,对膜片弹簧分离指,其相互间的高度差应不大于0.80mm。

5.7 盖、压盘总成均应进行静平衡。盖、压盘总成的静不平衡量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5.8 盖、压盘总成在规定工作状态下的压盘压紧力与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名义值的偏差不大于±10%。

5.9 盖、压盘总成经2.5×105次分离机构耐久性试验后,应符合以下要求:

5.9.1 任何零件不应有损坏。

5.9.2 对于采用螺旋弹簧的盖、压盘总成,压盘压紧力的减小量不超过初始压紧力的15%;对于采用碟型或膜片弹簧的盖、压盘总成,压盘压紧力的减小量不超过初始压紧力的10%。

5.9.3 分离杠杆顶端磨损量不超过0.5mm。

6 干摩擦式离合器盖、压盘总成的标志、包装和贮存

6.1每台盖、压盘总成出厂时,均应有制造厂的产品合格证,并标明制造厂的名称及商标(主机厂生产时允许不做)。

6.2 盖、压盘总成在包装前必须清理干净,外露加工表面、螺纹等应有防锈措施。然后用结实不透水的中性纸或塑料袋包好,固定在包装箱内,并附有产品合格证、装箱单、安装使用说明书。

合格证应包括下列内容:a)制造厂名称及商标;b) 产品型号、产品名称;c)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签章;d)制造日期及出厂编号。

第9篇:摩擦力实验总结范文

摘 要:物理力学中的摩擦力知识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摩擦力知识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物理教师在教学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结合情境。就此对摩擦力教学做一些探究。

关键词:初中物理;摩擦力;教学;探究

初中物理教学中涉及的摩擦力有三种,分别是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后两种摩擦力教材中所提到的知识较少,这里要讲述的是滑动摩擦力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要知道什么是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首先就要对滑动摩擦力有一定的理解,再进行实验探究。

一、摩擦力的教学探究

1.摩擦力的定义

摩擦力的定义是“阻碍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叫做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摩擦力是阻碍物体的运动或者运动趋势存在的力。

2.认识摩擦力

摩擦力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为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拖拽一下课桌,感受课桌与地面的摩擦。或者在光滑的桌面上牵拉一个木块,接着在木块下垫上毛巾再牵拉木块,两者对比感觉摩擦力的大小。通过以上体验,可以引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猜想与实验

通过前面的介绍,学生对摩擦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可能就会猜想什么因素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学生在进行猜想时,教师要适当引导。一般会有以下几个猜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表面压力大小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可能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

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或集体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之前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不止一个,在确定一个因素的情况时一定要注意保持其他因素不变,这就是基本的物理方法,即控制变量法。在研究任何单一因素时一定要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具体的实验方法

如下。

(1)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表面压力大小的关系

同一光滑平面(这里的光滑平面并不表示无摩擦力存在),利用弹簧测力器水平匀速拉动一木块,多次实验记录数据。通过在木块上增加砝码改变压力大小,同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2)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的关系

同一光滑平面(这里的光滑平面并不表示无摩擦力存在),利用弹簧测力器水平匀速拉动一木块,多次实验记录数据。取另一木块,质量与前一木块一样,但是与平面接触的面积增大,同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多次实验记录数据。

(3)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同一光滑平面(这里的光滑平面并不表示无摩擦力存在),利用弹簧测力器水平匀速拉动一木块,多次实验记录数据。木块保持不变,选用一粗糙的平面,让木块在上面运动,记录数据。

以上实验为了让弹簧测力器的读数等于摩擦力的大小,需要让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4.区分有益、无益摩擦以及如何改变摩擦力大小

摩擦力分为“有益摩擦”和“无益摩擦”。比如,一辆自行车,它包含的有益摩擦有车闸的闸皮与轮的摩擦、后轮胎与地面间的摩擦、手与车把间的摩擦、脚与脚瞪间的摩擦等。这些摩擦主要帮助自行车行驶以及使人能够方便操控自行车。增大有益摩擦的方式可以用橡胶制作刹车皮,利用橡胶与金属的摩擦增大摩擦力,同时在自行车的轮胎上、脚蹬上、车把手上刻上花纹,增大表面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无益摩擦就是轴承之间的摩擦,无益摩擦的存在会让人使用汽车时感到费力,因此可以在轴承处多添加剂来减少摩擦。

5.摩擦力题目的具体分析方式

摩擦力的产生是因为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或者接触并发生相对运动。摩擦力就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所以在分析摩擦力时一定要注意物体的运动方式,做好受力分析。比如,随水平传送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此时,我们分析发现物体相对传送带是静止的,所以从静摩擦方向讨论,如果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摩擦力的作用,就一定有一个力来平衡摩擦力,可我们却找不到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所以这时物体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即物体所受摩擦力为0。又或者有这样的题目:重为10 N的物体,静止压在竖直墙面上,则其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减少压力,物体沿墙面匀速竖直下滑时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继续减少压力呢?从每个问题出发,第一种情况是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确定摩擦力为10N;第二种情况虽然物体运动,产生的是滑动摩擦力,但是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仍然是受力平衡状态,故得摩擦力为10N;第三种情况就不同了,物体在运动,但不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用平衡力来分析,而应该考虑用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来分析摩擦力的变化,此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未变,而压力减小了,故摩擦力减小,会小于10N。

二、总结

摩擦力教W是初中物理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摩擦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合理的教学方式,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