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能源建设范文

新能源建设精选(九篇)

新能源建设

第1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关键字】新农村;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能源短缺;可再生能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pace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 has gradually accelerated,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he building of the new energy as the main factors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the original there are energy shortages, th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forms of energy slow and the our countr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well as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creasingly of the highlights the. In this pape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China's energy situation, the utilization of new energy problems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rural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ergy shortage; renewable energy

中图分类号: P7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在2005年10月,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生管理”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能源的建设不但关系到新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是以上要求具体实施的主要步骤,因此,加大对农村的新能源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村的能源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农村的消费结构也不断的取得优化,农村的能源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改观。农村使用的能源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优化,从薪柴秸秆过渡到煤炭,进而到液化气、天然气的使用,电力和可再生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沼气等。近几年,我国的农村能源的开发和使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对于农村地区的能源短缺的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缓解.但是,对于能源的利用率低、新型能源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和能源的不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低的问题。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许多消极的作用,甚至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我国农村新型能源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二都分布在农村,农村能源的建设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农村能源发展的好与坏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农村的固有特点:人口多、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低等情况,我国的农村的能源建设有着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对原有能源的利用率很低,能源浪费严重

在农村能源问题中,最突出的是能源的利用率不高的情况,尽管我国近几年一再强调并且加强农村的节能减排工作,但是收效甚微。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不高,对于能源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在能源的利用上也达不到科学合理的使用。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农村乡镇企业和各级单位部门的生产生活的耗能比国有工商业企业要高出一倍以上。而农村传统的使用炉具直接燃烧秸秆、薪柴等原始的生物能,能源的转化率较低。

2.2.农村新型能源发展的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为了保证农村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要加大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相比,农村面貌的改变相对较小,在农村总体健康、稳定的社会关系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新型能源的利用是最主要的部分之一,而新型能源建设中的一些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由于资金的短缺,规划的不合理,农民的心理障碍、技术的不过关等问题而建设缓慢,形成了农村新型能源发展的滞后的主要原因。

2.3.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不完善

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加快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进程。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合理的规划和利用原有的能源,还要大力的推进新型能源的建设,尽管政府对于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方面,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是问题依旧十分突出。无论是政府机关、普通农民还是企事业单位,能源的意识普遍不高,造成了能源的低效利用、浪费以及新能源建设的困难。在农村,关于新型能源建设的各种体系和管理条理不清,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机制还处于形成时期,相关建设的资金技术投入不足。这些问题就造成了农村新型能源的建设问题。

2.4.技术人才缺乏,技术开发比较落后

在新型农村的建设中,从事能源工作的人数较少,严重缺乏专业的科技队伍,新型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比较困难,新型能源的项目,也由于技术比较落后和资金的投放不到位,而难以实施,而针对于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开发和使用都是在农村已有的资源中就地取材,农民就地使用开发成果,但是在农村的新型能源的建设中与之相对应的技术、人才、物资器材、基础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

2.5.农村的新型能源推广利用困难

对于新型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更新的速度比较慢,开发的规模较小,在生物质能的利用上,农村还是以传统的薪柴、秸秆的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气化、炭化技术还处在试用阶段,粪便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直接作为了农作物的肥料,用作沼气的开发,在总利用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太阳能的使用比较广泛,但是尚没有在全国农村总推广,地热能的应用技术目前还处于在个别的地区的试点阶段。

第2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设计;新能源

就建筑领域而言,新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建筑节能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但新能源的高效合理的利用,一方面是依仗相关的技术进行,更多情况下还是有赖于人们的在行为习惯上的改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资源能源问题及环境问题日益恶化,这让人们的环保节能生态意识不断提升,在建筑设计和施工中,节能环保也被贯彻其中,成为建筑工程领域内的主旨思想理念之一。

一、建筑工程领域节能的意义及必要性

建筑节能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资源能源是人类得以生存及发展的重要物质能源保障,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支撑作用,而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资源能源问题已变成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使得能源短缺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限制国家经济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在建筑工程领域中从建筑施工材料的生产、工程施工建设到建筑物的运行使用均是能源不断消耗的过程,依据相关的资料显示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建筑工程的能源消耗占据国家总消耗的三分之一左右,但在我国该比例已经高达25%,在建筑领域内推行节能技术及新能源的利用已成必然。建筑节能也是践行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所使用的能源以煤炭、天然气及石油等不可再生的能源为主,在该类能源的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的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及硫等有害气体,是引发我国大气污染及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主要因素,所开展的建筑节能工程在减少能源消耗的同时可实现污染物排放量的减少,进而实现人居生存环境及生活品质的改进。

二、建筑工程的节能设计

1.建筑墙体的节能设计

在建筑墙体的设计及建设过程中,保温材料是实现墙面节能的重要组成,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给建筑物墙体的保温材料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持,但不同的保温材料因为组成材料及侧重点上的不同,质量上会存在某些差异,在建筑物的具体规划建设中,要依据建筑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及节能性能指标等进行合理的选择使用。在建筑保温材料的选择中要进行保温材料容重指标、吸水性能、导热系数及强度性能等的综合性的质量状况的考察,尽可能的选择使用容重指标低、防潮能力强、强度大而导热系数小的保温材料,使得建筑墙体内的保温材料充分的发挥出使用寿命长、依附墙面能力强、保温效能好的功用。从各类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的角度上来说,质量较高的保温材料价格相对也较高,使得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也会有所增加,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建筑物的现实需求、建设工程所处地区的地理环境等进行综合选择,如在气候环境较为干燥的施工建设场所中,重点对建筑材料的防潮性能进行考察,而在地质条件对墙体的坚固性要求相对较低的地方,重点考量材料的保温性等,进行建筑工程材料的合理选用。

2.建筑门窗的节能设计

建筑物中的门窗作为建筑物与外界进行能量及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其设计中是否合理的融入节能原理对整个建筑物的节能性能也有较大的影响,在建筑节能设计中就门窗两个重点部位的构成材料及气密性等进行节能工艺应用的综合考量,同时兼顾门窗的通风及采光效果。低辐射型的门窗玻璃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在建筑物的门窗中选择使用低辐射型的玻璃,主要的性能优点是因为反射率相对较低而使得隔热保温性能良好,对有害的光线可起到较大程度上的阻拦作用,而中空类的低辐射型玻璃还可以起到防止噪声污染等功效,可依据建筑物的具体应用需求进行门窗玻璃的节能效果的合理设计,如在办公楼中可选用单方向可视化的低辐射型玻璃,以门窗玻璃的隔热保温效果降低写字楼内中央空调的运行功耗,实现建筑大楼的节能。就门窗的气密性节能设计,对门窗玻璃的镶嵌要细化缝隙处的处理,采用弹性材料保障其气密性,而住宅类建筑在进行门框和窗体结合部位的重点处理的同时,可采用双重窗体的设计方式,保障建筑物的气密性。就门窗的采光效果的节能设计中,具备较好的采光性能,也可实现某种程度上的节能降耗,但并非门窗等设计的越大采光效果越好,节能效果就会越好,采光设计要综合建筑物的地理位置、门窗朝向及当地的光照特点等,在建筑物的质量、建筑工程造价及节能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衡量。

3.建筑节能中新能源的利用

随着世界范围内能源需求的逐步增大,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在进一步开采使用终将会导致最终的枯竭,为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及人类的共同进步,在提升资源能源有效利用率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的同时,对绿色环保的可再生的资源及能源实施开发及利用也显得非常有必要。新能源必将成为未来的能源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工程领域内进行节能设计的同时,实现新能源的高效利用也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践行走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举措。

在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中完美的应用着新能源的生态节能设计技术的典型建筑工程相对较多,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鸟巢、水立方等,张家界的生态农宅,清华大学建筑系所规划设计的青岛大楼、济南的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图书馆及南昌市紫禁城项目等。就清华大学建筑系规划设计的青岛大厦,是充分利用太阳能照明技术,组建起相对完善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把投射在光伏电极板上的太阳辐射能收集转化为电能,为大厦内部提供着照明,充分利用该大厦所处的区域中光照时间长等优势的地理环境条件。

就能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新能源的利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建筑工程领域中可被加以充分利用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地热能等。就各类新能源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太阳能发电技术是发展及使用的较为成熟的技术,目前太阳能热水器在各大建筑物中的用量正在以每年20%的速度迅速增长,就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来,预计至2015年我国各大建筑物中的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普及范围可扩展至25%,而典型建筑物中的太阳能发电系统可发送的电量也将是非常惊人的。依据地质特点的不同,经过一定的可行性研究之后,将地热资源充分利用,代替传统的暖气或者是空调供暖;在相邻的超高建筑物之间,考虑风能的充分利用,为建筑物内的居民等带去方便与实惠。

四、总结

建筑节能及新能源的高效利用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能源危机的缓解、环境污染程度的降低、生存环境质量的改进及经济发展的促进等,但这要依赖于相关的研究人员不断的研究新能源的有效利用途径,需要设计人员更加优化合理的建筑设计,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组建起生态化的建筑设计理念,实现建筑工程规划设计中科学技术、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 林勇杰.新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2] 陈洪川.新能源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6)

第3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大气污染,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地球变暖的趋势。

关键字:新能源;建筑设计;重要性

Abstract: This paper will do a simple narrative of a new energy economy , hope can actively promote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to improve people's living and working environment to ensure sustained and stable development, reduce air pollution, reduc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mitigate global warming trend.Key words: new energy;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2-

着社会的发展,艺术的追求,建筑设计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任务,重新寻找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环境问题成了世界的中心话题。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办法是积极发展新能源。然而,人又是环境的主体,于是人和新能源又成为了建筑创作的中心课题。新能源经济下建筑设计的方向和要求到底什么?建筑节能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一、目前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

随着人口增长、人类活动加剧,近海水域污染加重,造成全球50%的海洋珊瑚礁死亡;由于过量捕捞和海洋污染,世界渔场产量全而下降。而 淡水资源占全世界水体总量的1%弱,且其中绝大部分冰封在南极等地的水久冰盖中,人类真正可利用的淡水资源不足0.03%。全球共有250条国际河流,对这些河流中水资源的利用、水质的防护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敏感问题。

以前人们对湿地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如美国人就有“湿地是浪费的大地”一说。实际上湿地是地球生物物种的宝库,世界上将近70%的生物都在湿地环境中孕育、牛存。保护湿地不仅是环保的要求,而且对抗旱涝也有重要作用。

全世界的生物种类迅速衰减,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1973年在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签署的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旨在通过控制国际贸易来制止对野生生物的滥捕滥杀。

能源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环境挑战。现在人类所依赖的化石能源不仅造成了地球升温等全球性的生态灾难,而且这种社会经济运行本身也难以为继。科学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全世界的化石燃料将消耗殆尽。因此,改变能源结构,寻找新能源已成为全人类必须面对的首要环境课题。

二、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意义:

1、建筑节能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经济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发展。当今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能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建筑从建材生产,建筑施工直到建筑物的使用无时不在消耗着能源,资料统计表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建筑能耗占到全国总能耗的1/3左右,我国也占到25%以上。因此在建筑中推广节能技术势在必行。

2、建筑节能是环境保护的需要:

我们现在应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的不可再生能源。这些能源在使用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二氧化碳、硫、氮氧化合物等),是造成大气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因此提倡建筑节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3、建筑节能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更加舒适的建筑生活环境。冬季采暖,夏季空调都需要能源的供应。而在当前能源十分紧张的状况下,节约建筑能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立在满足合理的舒适要求前提下,通过技术减少建筑能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满足建筑节能的要求。

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1、新能源的定义及主要新能源介绍

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指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太阳能是一种干净的可再生的新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在人们生活、工作中有广泛的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太阳能工作的。而太阳能热电站的工作原理则是利用汇聚的太阳光,把水烧至沸腾变为水蒸气,然后用来发电。从1985年开始在我国推广太阳能暖房,尤其是从“十五”开始有了迅猛的发展,仅2002年就有多所中小学建成了高标准的太阳能暖房教室或教学楼。经济效益好,成本只比普通建筑增加成本15-20%,是一项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户生活水平质量的社会公益性事业。每平方米年可节约标准煤26?。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而在80至100公英里的深度处,温度会降至650至1200℃。透过地下水的流动和熔岩涌至离地面1至5公里的地壳,热力得以被转送至较接近地面的地方。高温的熔岩将附近的地下水加热,这些加热了的水最终会渗出地面。运用地热能最简单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这些热源,并抽取其能量。地热能是可再生资源

2、开发利用新能源的重要意义:

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地球上不可再生能源的资源将进一步的减少直至枯竭。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节约能源的同时还必须要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并可再生的新能源。根据专家预测,到206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的用量将发展到能源总用量的50%以上,成为未来能源结构的主要部分。采用新能源是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3、将新能源技术应用于建筑的意义和未来展望:

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迅猛,把节能、绿色环保、生态技术应用于工程是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在建筑上的有效应用,不仅可以代替资源有限的传统能源,而且可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它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我国具有丰富的新能源资源,目前在太阳能利用方面发展迅速,太阳能电池发电技术在建筑上大量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用量也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太阳能热水器的普及率将达到25%,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拥有量将达到320MW.另外像风能、地热能等方面的开发研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预计新能源必将在我国的建筑事业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四、建筑节能设计的应用

1、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及动态经粗略估算,采取周密、有效的建筑技术措施可以降低2/3~3/4的建筑能耗。因此,在建筑规划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在满足室内环境舒适、卫生、健康的条件下,采取合理有效的建筑节能技术,有利于实现建筑节能和环保共进的目标。日本最近提出“建筑的节能与环境共存设计”的概念便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一般来说,实现建筑节能的技术途径为:尽量减少建筑内能源总需求量的同时,大力开发利用可再生的新能源,从而减少使用在建筑领域内易引起环境污染的能源。

2、减少建筑内的能源总需求量

据统计,在发达国家,空调采暖能耗占建筑能耗的65%。目前,我国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用能量近期增长速度己明显高于能量生产的增长速度,因此,减少建筑的冷、热及照明能耗是降低建筑能耗总量的重要内容,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实现。 建筑规划与设计

面对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不少全新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如低能耗建筑、零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等,它们本质上都要求建筑师从整体综合设计概念出发,坚持与能源分析专家、环境专家、设备师和结构师紧密配合。在建筑规划和设计时,根据大范围的气候条件影响,针对建筑自身所处的具体环境气候特征,重视利用自然环境(如外界气流、雨水、湖泊和绿化、地形等)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对建筑设备的依赖。具体措施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合理选择建筑的地址、采取合理的外部环境设计(主要方法为:在建筑周围布置树木、植被、水面、假山、围墙);合理设计建筑形体(包括建筑整体体量和建筑朝向的确定),以改善既有的微气候;合理的建筑形体设计是充分利用建筑室外微环境来改善建筑室内微环境的关键部分,主要通过建筑各部件的结构构造设计和建筑内部空间的合理分隔设计得以实现。

3、利用新能源

在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方面,新能源的利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能源通常指非常规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有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人们对各种太阳能利用方式进行了广泛的探索,逐步明确了发展方向,使太阳能初步得到一些利用,如:①作为太阳能利用中的重要项目,太阳能热发电技术较为成熟,美国、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投资兴建了一批试验性太阳能热发电站,以后可望实现太阳能热发电商业化;②随着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发展,国外己建成不少光伏电站和“太阳屋顶”示范工程,将促进并网发电系统快速发展;③目前,全世界已有数万台光伏水泵在各地运行;④太阳热水器技术比较成熟,已具备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仍需进一步地完善太阳热水器的功能,并加强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建设;⑤被动式太阳能建筑因构造简单、造价低,已经得到较广泛应用,其设计技术已相对较为成熟,已有可供参考的设计手册;⑥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技术出现较早,目前已应用在大型空调领域;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目前处于样机研制和实验研究阶段;⑦太阳能干燥和太阳灶已得到一定的推广应用。但从总体而言,目前太阳能利用的规模还不大,技术尚不完善,商品化程度也较低,仍需要继续深入广泛地研究。在利用地热能时,一方面可利用高温地热能发电或直接用于采暖供热和热水供应;另一方面可借助地源热泵和地道风系统利用低温地热能。风能发电较适用于多风海岸线山区和易引起强风的高层建筑,在英国和香港已有成功的工程实例,但在建筑领域,较为常见的风能利用形式是自然通风方式。 建筑节能新技术

第4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目前,建筑大多数以石油、矿石石料、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为主要原料。这些不可再生的能源在运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有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及气体,例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等。这些物质都是造成环境污染、可吸入颗粒增多、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因素。我国虽然是资源大国,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及第二产业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加大了我们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迫使不可再生能源、土地、水、原材料等资源严重短缺,人均能源占有量在全世界排倒数几位。我国大部分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暖冬凉,冬天需要暖气开房,大批建筑物需要煤电供暖,如何在建筑中高效率的利用能源,让新能源代替旧能源发挥更大效用值得我们思考。

二、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具体运用

近年来,新能源走进建筑设计,运用新能源构造低碳环保的建筑成为了建筑设计行业的风向标。新能源是指非常规能源,是指原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也指最新开发研究出来的,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等已经应用的能源,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正在研究阶段的、未有推广的能源。目前,应用于建筑行业最多的、规模最大的就是太阳能,每天将太阳光收集起来加以利用,经济环保,节约了能耗;同时,使人们享受新技术新能源给日常生活提供的便利。生活热水、利用光伏电池提供电源、供热采暖,太阳能制冷空调是几种比较主要的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利用形式,运用的最具体有成效的是太阳能光电技术。太阳能光电技术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在建筑外侧安放太阳能热板,作为建筑物供热热源,提供给生活在建筑物里的广大用户日常运用的热力供暖、洗浴热水等等,综合利用太阳能供热系统。太阳能的光电技术增强了太阳能整合系统的性能,关键是提升建筑与太阳能系统相互之间的协调能力技术。空调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太阳能空调技术的利用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改善生活环境。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制热时的主要能耗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质燃料及太阳能,是最绿色合理的取暖方式,制冷时利用夏季地源低温的能量,通过超导系统,直接冷却房间中的空气达到制冷目的,让太阳能的供给量和用户对太阳能空调的应用需求达到平衡;新型太阳能复合超导冷暖空调在建筑中由于能全年综合利用,可以降低能源耗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坏境,可提高建筑节能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因此,炎炎夏季可以成功利用太阳光来冷却家庭房间或办公室——并且在此过程中不会产生令人厌恶的环境污染,消耗大量难以再生的能源。根据我国具体的地理环境使太阳能和建筑和谐搭配,我国大部分地处北纬23°26''''以北。因此,建议建筑物的南侧面采用斜型屋顶结构。首先,因为斜面的采光面积比平面大得多,可以安装更多的太阳能集热器;其次,因为在斜面上安装太阳能集热器时并不需要过多考虑前后遮挡问题,并且从建筑美学上来说造型美观。斜屋顶倾角取与当地太阳直射成90°的安装角度,有利于太阳能集热器充分发挥作用。太阳能与建筑相结合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事,能有效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建筑节能的目标;将太阳能电池板和集热器安装在屋顶或屋面上,不用占取建筑用地,节约土地资源;就地安装、实施供应热水和发电上网,不用额外架设电路输电线路、安装热水管道,运用太阳能减少了对市政工程建设的压力,降低对市政配套公共设施的依赖,太阳能产品零噪音,零排放,零污染,不消耗任何燃料,人们容易接受。地热能的开发就是利用高达200~400℃的浅层地热资源进行发电,目前利用浅层地热能的主要方面主要是运用在建筑物的空气调节中,其方法就是通过热泵技术将地下低品位的浅层低温热源提取上来加以利用。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的空调技术。热力学第一定律告诉我们能量是守恒的,而且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热泵的理论基础源于卡诺循环,与制冷机相同,是按照逆循环工作的。在设计中采用生态节能技术的实例很多,像张家港生态农宅设计、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中心大楼设计、济南高等交通专科学校图书馆等。而天津工业大学新校区是新能源在建筑设计中的成功应用的典型范烈,校园利用地热深井、地源热泵、水源热泵、LED照明、太阳能技术,打造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绿色节约型校园。校园生态系统经过2年运行,地热深井每年可降低65%供暖成本,节约标准煤1.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3.28万吨。1500余盏LED照明路灯和2000余盏LED室内照明灯组成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商用化半导体照明示范工程,每年可节约用电130万千瓦时。天津工业大学的土壤源热泵系统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能源多样化创新型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工程总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多种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对于新能源而言,无论采用太阳能,还是地热能,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强化对于稀缺资源的替代和努力节约能源资源,以及依靠信息化最终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都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除此之外,从建筑设计的全局来说,建筑设计阶段要合理布局、生态布局,构造绿色建筑,与周围环境形成一体,平衡生态系统的,促成建筑成为周围生态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构建绿色建筑体系,发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保的绿色建筑。政府应当制定建筑应用可再生能源的鼓励政策,支持、引导建筑项目应用可再生能源;应当加强对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的科学研究,建筑用能指导信息,强化建筑用能系统的能耗监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结语

第5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文章在阐述了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提出了创新高等教育,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应采取的七条对策。

【关键词】创新 高等教育 人力资源 建设

一、我国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智力资源,已成为当今世界的第一战略资源,成为所有社会组织实力的标志和竞争力的源泉,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如何创新高等教育,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就成为关系我国今后发展的重大课题。

首先,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落实党中央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中央的一贯主张和重大战略部署。早在1985年,邓小平就指出:“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00年,江泽民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文莱年会上指出,“世间万物,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 提出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和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张。2005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使我国从人口大国转变到人力资源强国”,第一次代表党中央明确提出人力资源强国的思想。2006年8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又一次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人力资源强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可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其次,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我国拥有13亿人口,人力资源是我国最大的资源,也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资源。我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既不可能依靠掠夺别国的自然和人力资源来实现,也不可能单纯依靠开发和掘取自然资源来实现,而只能通过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这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障。正如人力资本经典理论学家舒尔茨所说:“人类的未来不是预先由空间、能源和耕地所决定,而是要由人类的智力发展来决定。”

第三,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把教育摆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优先地位,列入了国家发展的重要计划之中,积极谋划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教育兴、人力兴,才有经济兴、国力兴。到了知识经济的今天,国家和组织竞争的关键就是人力资源及其开发水平。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谁就会在经济发展方面处于领先。中国作为后起国家,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上的追赶和超越。

二、我国人力资源能力的基本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虽然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仍然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

1、人力资源投资不足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所需的教育培训经费投入力度远远不够。我国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甚至低于非洲的乌干达。由于财政支出的严重不足,据统计2001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是91.8%,一些偏远山区只有75%的学生按时完成学业。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仅为 41.3%,高中阶段教育容量不足,已成为制约劳动人口文化水平、提高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同时也使我国教育结构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格局,产生了教育发展的结构性失衡。至于高等教育,我国目前只有 13%的入学率,属于欠发达国家。

2、人口多,国民素质整体不高

我国虽然有13多亿人口,但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不能满足现代化生产的需求。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指标》数据显示,“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中国仅为日本的9%、美国的11%、俄罗斯的13%、加拿大的14%,甚至只有韩国的21%;从“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绝对人数看,中国为57.9万,只有美国的一半(115.7万),少于日本(63.0万);从技术工人的构成看,《2002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发达国家的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而在中国,高级工仅占4%,中级工占36%,初级工占60%。在国民平均教育水平方面,欧美发达国家的文盲率一般为总人口的5%以下,中国文盲半文盲率则为12%(青壮年文盲2000万)/青年受高等教育比例,发达国家在30%以上,美国高达70%,而中国仅为3%。中国国民平均受教育年在城市为10年,农村为7年,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3年,只是略高于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战略型人才更为短缺。这种人力资源状况,严重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3、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开拓型经营人员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严重缺乏。而素质较低的各类人员则供大于求。人才的地区分布不合理,优秀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沿海省市。各种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不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地区、从内地涌向沿海地区,高级人才东部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明显不足。人才的行业分布也不合理。我国优秀人才主要集中在二、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IT产业汇集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人才。而处于第一产业的农业,却人才稀少。

4.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表现为一部分人才找不到工作,或因“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不能充分发挥其能力。此外,资源配置不合理还表现为人才使用的高消费。一方面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许多一般人都能胜任的工作,都要求招纳大学毕业生,甚至硕士毕业生。另一方面,人力资源在发达地区出现人才高消费,而落后地区则人才资源严重短缺,从而造成发达地区的人才配置剩余,而落后地区的人才配置不足。

5、教育作为人力资源培养的主渠道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周济答教育报记者问时讲到:从总体上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仍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农村教育仍然薄弱,素质教育的推进仍然面临很大的困难和阻力;教育培养人才只重视知识专业化、精细化而轻视知识交叉化、综合化,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失衡,专业化人才多,综合化通才少,特别是管理层和决策支撑层,知识结构主要侧重某一专业;众多人士的社会科学功底和人文情怀不够深厚,这严重损伤了人的健康、缜密和人性化的思维能力,降低了人的综合分析、判断水平,遇到重大事情和复杂情况,许多决策者和支持决策的专家就变得手足无措,无力全面说明、完整解释、科学辨别和决断,影响科学决策。因此,这样的人力资源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现状表明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创新高等教育,促进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对策

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高等教育创新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而高等教育创新又是培养人才、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主阵地。创新高等教育应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

1、办学过程要主动开放

对外开放,是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创新的必然途径。高校的教育、教学要与社会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实现人力资源建设与社会的“零距离,无障碍对接”。要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兄弟院校进行多机制、多模式的合作办学,实现多形式、多层面的开放培养、开放教学;要加强学术、管理交流,引入新思想、新理念、新机制;通过组织对外职业培训、高端培训、认证培训及各类考试,发挥社会服务作用;加强国际合作,推进本科生联合培养、留学生互派、学术骨干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工作,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做好外籍教师招聘。

2、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学设置学科专业

当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形势既为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需要紧跟形势,立足校情,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调整部署,强化特色专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联系紧密的新兴专业。如坐落在我省冀东经济区的核心区域的高校应密切关注区域内曹妃甸工程建设。据统计,企业所需人才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港口、航运等方面。其中,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冶金钢铁、化工、电力、建筑、机械制造等方面。考虑到曹妃甸未来发展建设,包括近海岸工程、冶金、机械制造、化工、物流、电力、建筑、金融、投资管理等与曹妃甸工业区相关联、相配套专业的专业技术人才,都是曹妃甸将来发展所需要的。为此,各高校应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超前、科学设置相关学科专业,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前做好人才培养储备。

3、建立有利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以行业发展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创新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构建订单培养、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具体的工学结合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以企业真实生产实践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基本点,打破知识系统型的课程体系,创建能力主导型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本着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职业化、教学组织灵活化、教学过程开放化、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思路改革教学内容。

4、强化“走出去、引进来”的教学方式

“走出去”就是要让老师和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到政府、企业、公司等一线,到现实的情境中获得切身体验。“请进来”就是请官员、专家、经理、技师等来校言传身教,以他们的亲身经历使学生们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与经验中获得直观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保证学校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生产生活实践进行,有效避免教学与社会需求的脱节;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背景、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因而高校应该专门研究这种教学方式,将“走出去、请进来”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考评、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将其转化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方式,并在相关专业大力推广,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和社会符合度。

5、提高教师素质,激发创新活力

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队伍的创新是关键,因为高校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者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者。没有一支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勇于探索、勤于实践、善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根据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结合教学科研工作实际,培养一支贴近实践、长于科研的教师队伍,带动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是高等教育创新的有力支撑。要紧紧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为中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为基本途径,以提高科研研发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为增长点,健全培养机制,完善培养措施,培养一支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打造一批创新学术团队。面对地方需求,学校要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为教师深入实践学习、调查、研究创造条件,使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具有较强的实践基础和实用性。面对理论发展,要不断完善教师知识更新工作。根据学科特色,实行定点培养,有计划、多形式、分期分批开展教师知识更新,采用国内访问学者、单科进修、研修、学术交流、假期举办高层次专题讲习班、研讨班等形式,使广大教师完成知识的更新。在学术团队建设上,要以优势特色学科为龙头,加大政策和经费扶持力度,打造优秀学术团队,努力在若干学科领域形成优势人才群体,发挥共生和辐射效应,以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杰出人才的成长,以杰出人才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使优秀后备人才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要通过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6、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百分比,准确反映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2005年,中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2.82%,还未能达到世界欠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教育投资严重不足,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和人力资源建设的后劲。因此,国家必须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

7、完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人才市场发展的水平越高,人力资源配置的效率就越高。因此,要运用市场机制开发各类人才市场,建立机制健全、运行规范、服务良好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快完善人才的配置机制。要放开对人才市场的各种限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用人单位和市场 “双向”选择机制,促进人力资源自由、有序、合理流动,这样才能有效解决人力资源布局的不合理问题,才能使人才队伍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桂朝明:人才强国的战略阶段解析[J]. 理论 前沿, 2004(2): 52-55.

第6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沼气工程;村镇规划;村庄绿化

0 引 言

2006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开局之年。wWw.133229.cOM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二十字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 经济 、 政治 、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1]。预示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繁荣、协调、发展的景象,体现了从中央到各级地方政府对我国 现代 农村建设的关注程度和投资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加强农村能源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农村能源短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而且有利于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优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

1 新能源保障意义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五大要素之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从世界角度来看,12个发达国家消耗了全球3/4的矿物能源,而占全球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只消耗全球矿物能源的1/4。其中88%的能耗都来自不可再生的矿物能源,产生的co2比 自然 界吸收的co2多3%左右,导致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从小的方面来看,太阳能光热、光电转换技术以及秸秆气化技术的开发利用,提高了农村用能的水平和质量,养成农民干净卫生的生活习惯。农村发展沼气,使广大农村妇女告别了烟熏火燎之苦;同时把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进行,将各种粪便和污水厌氧发酵,可杀灭寄生虫和病菌,基本达到无害化标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让农民也能切身感受到只闻饭菜香、不见炊烟起,使其身体健康得到了切实保障[3]。

而农业是最大限度依赖于自然而又是人为强度控制的特殊生产部门,既是生态环境的受害者又是最主要的“贡献者”之一。由于中国对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和社会代价在认识上的滞后,许多农业环境资源 问题 多年形成积重难返甚至恶性循环的局面,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调整好农业发展与污染治理之间的关系,做好新能源保障和环境保护工作,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全国农村蓬勃发展。

2 农村能源现状

中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2005年一次性生产总量达20.6亿tce,消费总量约22.2亿tce。据农业部统计,其中农村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为8.70亿tce,占全国消费总量的34%。与2000年相比,“十五”期间增加了29.73%,年增长率为5.34%,呈稳步增长态势[4]。

传统能源结构没有改变,仍以秸秆和薪柴等非产品的生物质能为主要燃料。优质能源比例低。2005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为539kgce,其中秸秆411kg,薪柴200kg,煤炭258kg,电力94kwh,沼气7.63m。而2003年中国人均生活用能为149kgce(不含非商品能源),其中,煤炭63.4kg,电力173.7kwh,液化石油气10.0kg,天然气4.4m,煤气10.2 m[5]。与全国水平相比,可以看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结构极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能源效率低,城乡差距较大。

现阶段,中国农村能源供需虽已基本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异。落后的用能方式严重地污染了农村室内外空气质量,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 影响 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过度依赖秸秆、薪柴还造成森林等生态林草植被资源的破坏,严重危害生态环境。

3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能源规划

3.1 农村现有设施与太阳能利用相结合

丰富的太阳辐射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污染、廉价、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的能源。其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尤其是当电力、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频频告急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实行“阳光计划”,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作为一种有效的节能绿色产品,将在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比起电热水器来,不仅能给农民带来清洁舒适的卫生环境,还能为中国节省大量电能[6]。

太阳房,可以理解为建成能自动达到冬暖夏凉效果的房屋。其投资,仅在原建筑直接投资的基础上增加10%~20%,而太阳能的利用率即可以达到60%~70%,也就是可以节约将近70%的采暖能耗,降低了农民供暖、空调降温的投资。所以太阳房技术较适合于在农村广泛推广[7]。

3.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与种养殖业相结合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技术于1996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结论为“国内领先”,并被国家科委列为全国重大 科技 推广项目之一。蔬菜可以提前上市约40天,产量有大幅度的提高。瓜果畸形少,口感好,销售快,每组大棚一般年收入6000~10000元,增加经济收入1500元左右。将沼液消毒后作饲料添加剂喂猪,猪平均日增重0.7kg以上,最高可达0.77kg,提高了出栏率;从而便于农户抢占种养殖业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一次投资,多年受益,经济效益显著[8]。同时长期使用沼肥,可使土壤疏松、结构优化,土壤肥力显著提高,减少农药使用次数,有利于无公害蔬菜的生产。

3.3 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相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村镇规划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许多诸如布局散小,建设无序;设施匮乏,环境恶劣等问题[9]。所以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要 科学 确定村庄布局与规模。村庄布点要与环境相结合,应体现聚集发展,有利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保护耕地。

大型沼气工程与村镇规划结合到一起,(如图3),中心区域为居民区,向外扩展一次为第二产业区和第一产业区。在居民区与第二产业区的交界处建设大型环保型沼气工程,主要用来处理村镇聚集后居民产生的大量日常生活废弃物,改善居民区的生活环境。在第二产业区与第一产业区的交界处建设大型能源型沼气工程,一方面将第一产业区农作产生的大量秸秆及大型畜禽厂的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进行有效的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另一方面可以将沼气池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居民区,作为清洁能源供居民日常生活使用(做饭,照明,取暖等)改善农村室内空气质量,向集约方向发展,避免了单户沼气池运行中原料不足、技术知识缺乏、管理疏漏而造成的一些问题;同时伴随沼气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用于第一产业区的种养殖业,增加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结构改良土壤,所以不仅有效的发展了农村经济,同时改善了农村环境。

3.4 村庄绿化与单户垃圾处理相结合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推进,不仅城市垃圾越来越多,乡村的生活垃圾也是越来越多,对农村来说,生活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堆弃方式,常造成街道脏乱恶臭[10]。所以这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实现垃圾资源化,还造成了二次污染。垃圾只是一种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其有机物含量相当高,一般超过50%,是极其宝贵的资源。

有机废弃物的蚯蚓堆制处理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生物处理技术,且对绝大多数有机废弃物有较强的分解作用。同时加速了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并能有效除去或抑制堆制过程中产生的臭味。因此利用蚯蚓处理家庭生活垃圾,不仅工艺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还可促进垃圾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11]。在农户家里制作两个约1立方米大小的蚯蚓垃圾处理箱,费用约为50元,每天可以处理垃圾1.5kg,产生蚯蚓粪0.9公kg,蚯蚓粪氮、磷、钾含量齐全,并含有大量有机质、腐植酸物质,卫生、无异味、颗粒状、吸水、保水、透气性能强,是花卉、草坪极好的肥料,特别适合做庭院及村庄绿化肥料,提高植物栽培的成活率,维持生长旺盛期。所以在中国农村推行户用蚯蚓垃圾处理箱,经济合理操作简单,不仅一边处理垃圾,一边还可以为种植庭院蔬菜、花卉提供肥料,绿化村庄,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

4 总 结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前提。避免农业发展以资源环境和社会为代价,造成许多农业环境资源问题形成积重难返甚至恶性循环的局面。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应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尽量多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合理进行农村的能源规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证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在全国农村蓬勃发展。

参考 文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10l]. 新华网, 2005. 1

[2] 楼洪志,王仲森.快农村能源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对策 研究 [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增1):32-36.

[3] 倪慎军,张国强.新能源与新农村建设[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增1):37-4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5.

[5] 田宜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能源供应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增1):25-27

[6] 2006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分析及投资咨询报告[eb/ol].

[7] 关于太阳房的一般概念[j].兰州太阳能利用研究会.

[8] 李新中.“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模式的 应用 [eb/ol],

[9] 王铁专.中国新农村建设十大问题探究--浪激村潮[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7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委书记

田成平:在全国竞相发展的格局中赢得主动

山西作为中部省份,如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全国人大代表、省委书记田成平说,同全国一样,去年是我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中迈出重要步伐的一年,经济建设取得近年来最好成绩。结构调整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进一步加大,经济总量跃上一个新的平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发展后劲和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增强了干部群众的信心,改变了山西的形象,也使我们在应对中部崛起和全国竞相发展的挑战中更加自信和主动。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发展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这些困难和矛盾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我们要倍加珍惜、不断发展当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忧患意识,认真贯彻全国“两会”精神,抓住机遇,锐意进取,艰苦创业,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努力实现山西的跨越式发展和全面振兴。

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相对于山西历史上形成的“能源基地”和“老工业基地”而言的,是在过去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赋予了老基地以新的时代内涵,对于山西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从时代背景来讲,前者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逐步形成并适应其需要的,其产业的选择和布局、建设的规模和速度、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国家确定和调配;后者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条件下,在市场经济规律和宏观调控政策双重作用下进行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改革开放是推动基地建设的根本动力。从投资主体来讲,前者主要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并具体组织实施;后者则是以不同所有制的各类企业为投资主体,政府主要是制定政策、创造环境、提供服务。从产业特点来讲,前者主要是发展能源产业和重化工业,结构单一化、重型化,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经济效益低;后者则通过先进的理念、设施、技术和管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最终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从增长方式来讲,前者主要追求速度的增长和总量的扩张,生产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后者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的统一,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更加注重节约资源、改善环境、保护生态,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建设成效来讲,前者主要体现在为国家提供能源支持,自身的发展不全面、不协调,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后者则是以能源和工业为基础和突破口,使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达到全国中等或更好一些水平,带动山西的全面发展和创新。

田成平指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特别要抓好四个着力点:一是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体制机制的创新至关重要。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为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提供思想基础和制度保障。二是继续扩大对外开放。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是一项开放的事业,单靠省内资源是不够的,必须放到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和经济全球化的大格局中加以谋划和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核心在“新型”二字,其重要特征就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有效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代价,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四是切实端正用人导向。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领导干部是关键。要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坚决反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坚决反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不正之风。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省长

张宝顺:抓住五个着力点 实现更快更好发展

2004年,山西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快、质量高、效益好、活力强的好势头,创近年来最好水平,多项指标增幅居全国前列。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还比较大。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国际国内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周期,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推动山西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贯彻总理的报告,结合山西实际,新的一年,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大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目标,推动山西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一,坚持不懈地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结构调整,重点还是要在深化和提高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七大优势产业,实现传统产业的新型化,新兴产业的规模化。要坚持走“集团化、洁净化、多元化和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大力改造提升煤炭产业。抓住国家建设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的战略机遇,抓好布局在我省的三大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焦煤集团、动力煤集团、无烟煤集团等亿吨级旗舰型企业;加大关小上大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力度,合理控制煤炭企业数量和总生产能力,努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提高资源回收率和利用率;提高煤炭洗选比重和加工转化能力,加快醇醚燃料、煤制油等煤基清洁能源的产业化步伐,形成煤―焦―铁―钢、煤―油―化、煤―电―铝等产业链。大型煤炭企业要向煤基多联产的大型联合集团转变,逐步提高非煤产品销售收入比重,推动山西由煤炭大省向煤和煤化工大省转变。按照满足省内、扩大外送、注重环保、改旧上新的发展方向,加快大型火电项目建设。年内争取新增装机660万千瓦,争取新开工500万千瓦,年底总装机达到2400万千瓦。同时完善电网结构,提高输电能力,初步形成北送京津冀、中送山东、南送华东的三大通道。在发展金属材料及其制品工业方面,抓好太钢150万吨不锈钢扩能改造,加快铝工业资源与能源优势的配套建设,推进铝深加工产品发展;加快镁合金及深加工的规模化发展,推进我省由全球原镁生产基地向世界镁合金加工制造中心转变。在整合提升装备制造业方面,巩固重型机械、铁路机械、电子通讯等优势机电产品,整合培育铸件、锻件、汽车零部件、铝镁合金及深加工四大产业集群,实现重汽整车和煤机成套两大突破。在化工产业方面,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发展主线,形成煤化工产业集群,打造山西煤化工品牌。

第二,认真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坚持有保有压,保大局、做贡献,保重点、促发展,坚决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继续搞好焦炭、普钢等行业的清理整顿,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第三,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全面落实中央两个一号文件精神,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继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继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范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第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改革开放是加快发展的动力,应该承认,我省在这方面与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新的一年,我们必须在这方面取得明显进展。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加大企业兼并、联合、重组、破产力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推进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第五,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省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当务之急,就是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污染排放,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保护大气、保护水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山西代表畅言中部崛起

第8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但是,越是面对金融危机,就越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化原来传统发展模式之“危”,迎接科学发展模式之“机”。站在历史的角度,目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堪称“百年危机”,同时又是“千载商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下,经济增长对技术进步的迫切要求使得我们有可能同步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复苏。并为下一轮长期新经济增长找到动力源泉。时代呼唤我们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危机中找转机,坚持新型工业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变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牧业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761.8亿元,同比增长17.2%,连续7年增速全国领先;地方财政总收入(新口径)1107.3亿元,增长27.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63亿元,增长2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31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6元,平均实际增长11%左右。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也不断加强。

在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崛起的内蒙古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立足本区、煤电为主、多元发展、节水环保的方针,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节能减排为突破口,以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发展以低碳化新型能源为代表的低碳经济产业,努力打造发展低碳经济的六大基地,争取经过5-10年的发展,把内蒙古建设成21世纪中国重要的新型能源战略基地。

一、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节能环保型煤电基地

内蒙古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且品种优良,种类齐全,易于开采。全区已查明的煤炭资源储量6583亿吨,其中保有资源储量2981.53亿吨,居全国第1位。截至2007年,全区煤炭耗用量192亿吨,尚有查明煤炭资源储量6346亿吨。2008年全区产煤4.72亿吨。若按“十一五”期末规划6亿吨年产量推算,可满足500年以上生产需要:若按2020年8亿吨产能估算,可满足300年以上生产需要,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节能环保型煤电基地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2005年以来,内蒙古电力装机容量年均增长1000万千瓦以上,截至到2008年底,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881万千瓦,是1978年电力装机的44.8倍,装机容量跃居全国第5位。2008年累计发电量2055.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43%,其中火电2007.0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52%,全区发电量居全国第5位。内蒙古是全国最早实施“西电东送”的省份之一,1989年实现了“煤从空中走、电送北京城”,通过500千伏输电线路,向华北电网送电。目前,内蒙古已形成向华北、东北“网对网”和“点对网”8条500千伏外送电通道。2008年内蒙古累计外送电量846.42亿千瓦时,送出区外电量占全区发电量的41.18%,成为全国向外省输出电量最多的省份。

内蒙古按照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集群化、循环化发展模式,依法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走一条资源利用率高、科技含量高、安全有保障、经济社会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煤电工业之路,打造21世纪中国节能环保型的重要煤电基地,建生态矿区,产绿色煤电,为全区在“十一五”期间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2%,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分别控制在29.8万吨和155.7万吨的目标做出重大贡献。几年来内蒙古认真落实对电力行业节能减排的五条措施:一是加快淘汰小火电的步伐、老机组的脱硫改造、新机组的同步脱硫设施建设,新建电厂脱硫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步168小时运行测试。严禁在脱硫塔没有建成的条件下点火试生产。二是对未获得排污总量指标的机组,严禁点火试生产。三是2004年以前环境影响报告书批准建设的5万千瓦(含5万千瓦)以下的小机组,凡没有上脱硫设施的。严禁点火试生产。四是凡停用脱硫设施的燃烧火电机组,主机必须同时停运。否则按实际排污量加大增收排污费力度,并实施处罚。五是火电机组必须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否则减排量只按30%计算。与此同时,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用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改造和装备能源产业,带动能源产业整体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实施力度,组建能源产学研联盟,在新的运行机制下围绕能源勘探、开采、加工转化等关键环节进行技术攻关。重视引进部级科研机构在内蒙古建立能源科技研发和中试基地,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做好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推广应用,加大对能源领域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办有关能源化工学院和职业教育机构。强制推行综合机械化采煤、壁式采煤和火电风冷节水、脱硫环保、洁净燃煤发电、热电多联产等先进实用技术,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技术项目,争取100万千瓦超超临界机组和1013万千瓦远距离、大容量、特高压输变电技术在内蒙古落地。今后一个时期,内蒙古将以大型煤炭基地为依托,加快大型坑口、路口火电集群的建设,重点建设国家已规划的蒙东火电基地、锡林郭勒火电基地、蒙西火电基地。到2010年,内蒙古电力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万千瓦以上,占全国电力装机容量的5.5%左右。外送电力将达到2200万千瓦。

二、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等替代新能源的示范和生产基地

内蒙古实施资源转化战略,继续做好煤电转化增值这篇大文章。按现在的煤价测算,1吨煤转化成电大约增值1倍,转化成油、甲醇等大约增值3-4倍,税收也可翻番,对确保我国能源安全有重要意义。借助已经颁布的乙醇燃料两个国家标准和即将颁布的M85、

M15两个车用甲醇汽油国家标准带来的市场空间,做好相关规划、宣传和推广工作,推动煤化工产业做大做强。近年来,为了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储备,坚持“稳步示范”的方针,通过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完善技术和工艺,达到技术成熟和稳定,严把节能减排关,降低煤耗、水耗和碳排放,提高能效,向“可持续的清洁替代”迈进,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等替代新能源的产业正在内蒙古兴起。在鄂尔多斯市神华直接法煤制油项目和伊泰间接法煤制油项目,先期产能分别为128万吨、16万吨,全部工程投产后将分别达到500万吨以上产能。目前,该两个项目均已试车成功。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都开始制定和实施“煤制油”项目规划。在不远的将来,内蒙古“煤制油”规模有望超过2000万吨。中天合创300万吨二甲醚和大唐40亿立方米煤制天燃气等项目即将开工建设。2007年,内蒙古甲醇产量已达140万吨,居全国第3位。目前有5家企业,正在着手利用甲醇代汽油和二甲醚替代柴油生产醇醚燃料的前期工作,先期将形成80万吨甲醇汽油的产能。

三、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基地

内蒙古积极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工业布局,根据工业发展需要和电网实际,稳步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工作。

内蒙古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在全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46万平方公里属风能丰富区,其中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01亿千瓦,占全国风能资源的40%,居全国首位,到2007年底,全区风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占全国总量的27%,成为全国首个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万千瓦的省区,居全国第1位。2008年,全区风电新增吊装容量175万千瓦,新增并网容量101.3万千瓦。2008年底,全区累计投产风电装机容量达230万千瓦,在全国仍居第1位。到今年底,全区累计并网运行风电容量将达到300万千瓦,其中并入内蒙古电网148.7万千瓦,约占内蒙古电网统调装机容量的5%左右,并入东北电网135万千瓦,并入西北电网16.3万千瓦。到“十一五”期末,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将突破500万千瓦。今后加快5个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和10个风电试点风能区的建设,启动内蒙古“风电三峡”建设规划,做好1500万千瓦风电项目前期准备。内蒙古自治区拟定了“115”风电基地规划方案,即乌兰察布市和锡林郭勒地区1000万千瓦送人华北电网,东部赤峰、通辽、兴安盟、呼伦贝尔市四盟市1000万千瓦送人东北电网:西部地区500万千瓦,送入内蒙古电网。近期重点规划建设靠近东北、华北、西北和内蒙古电网的齐达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总额1500万千瓦。

内蒙古的太阳能资源异常丰富,全区总辐射量在每平方厘米115―167千卡之间,全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仅次于,居全国第2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伊泰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装机容量205千瓦,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阿拉善左旗15兆瓦并网光伏发电项目,已按国家太阳能特许权招标规定完成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发改委:内蒙古神舟光伏电力公司5MW太阳能光状示范电站项目已按照核准要求上报国家能源局,内蒙古科技大学爱能控制工程有限公司承担的100千瓦沙漠太阳能热气流发电试验电站也将在内蒙古乌海市正式动工建设。截至2007年底,内蒙古境内的鄂尔多斯盆地太阳能发电总容量为322.16千瓦,其中鄂尔多斯市太阳能发电容量为205千瓦、巴彦淖尔市太阳能发电容量为25.36千瓦、阿拉善左旗太阳能发电容量为91.8千瓦。此外,太阳能热水器总集热面积达44.19万平方米,太阳房总集热面积达1653平方米,太阳灶1128台。

内蒙古生物质能源资源主要是农作物秸秆、林木和沙产业加工剩余物、能源植物等。据有关部门的初步统计,内蒙古现年产秸杆约2500万吨,林木生物质储量约6.6亿吨,在不与粮食争地的原则下,有大量宜林宜农荒地和宜发展沙产业荒漠地区,适宜种植和生长的能源作物有甜高粱、文冠果、篦麻和沙柳等。动物资源中家养禽畜约百种,牛猪羊鸡鸭鹅等存栏头数可观,其代谢排泄物、生物遗弃物、污水,以及人类生活垃圾都是颇具开发潜力的生物质能源。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的初步研究结论,内蒙古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内蒙古发展生物质能源,正在农村牧区大力推广秸秆转化为沼气的技术,目前已有近15万农牧户用上沼气,每年可节约近20万吨标准煤,减少排放20万吨二氧化碳。重视发展、应用生物质原料发电和转化燃料技术,有千家生物质发电企业开工建设,容量均有2×1.2万千瓦,包括2家秸秆发电企业和2家沙生灌木生物质发电企业。内蒙古已建成蒙牛澳亚牧场沼气发电项目(装机1360千瓦),赤峰塞飞亚沼气发电项目(装机300千瓦),巴彦淖尔等地的生物质转化成液体燃料项目也已启动,正在建设部级“生物质能源基地”。

四、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森林碳汇基地

森林碳汇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备二氧化碳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了温室效应,这就是森林的碳汇作用。中国的碳汇总量约为8.95亿吨,各省市中以内蒙古最高,约为1.52亿吨(2006年)。内蒙古森林面积约2050.67万公顷,居全国第1。“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森林面积每年约增加70万公顷,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17.57%有可能超过20%。据专家测算,每公顷温带森林每年的固碳能力为2.7―11.25吨,平均数为5吨则内蒙古每年可增加森林碳贮量350万吨,再加疏林、散生木,总体上不低于500万吨。我国国家林业局与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根据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造林再造林碳汇项目相关规定而签署的合作造林项目一“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我国与国际社会合作的首个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双方确定,在第一个有效期的5年时间内投资153万美元,在我区赤峰市敖汉旗荒沙地造林3000公顷,其中。意大利环境和国土资源部投资135万美元,其余18万美元为当地配套。双方确定,到2012年,该项目产生的可认证的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归意大利所有,通过实施该项目,既可以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又可以满足意大利对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该项目为开展其它碳汇项目提供了一个范式。

五、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研发基地

目前,内蒙古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虽然比较广泛,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并不太多。属于自主创新的,主

要有风力发电自控系统、沙漠太阳能热气流发电集成技术、提取用于节能减排的稀土材料技术、荒漠化和沙化治理技术等等。但是,内蒙古低碳产品的发展潜力较大,一是能源类,包括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二是装备类。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其配件,纯电动汽车已生产出若干台样车。优质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已在国内汽车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内蒙古的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制造业发展很快,截至2008年9月,内蒙古已有风力发电制造企业16户,其中5户已建成投产,2009年的生产能力将突破1000台,单机容量分别为2MW、1.5MW和1MW。沙漠太阳能热气流发电的集热棚、涡轮机等装备近期内也有能力供应。三是材料类,包括用于节能减排的稀土永磁材料、稀土储氢材料,用于制造光伏电池的硅材料等。四是循环利用类,如利用粉煤灰制造砖块、提取氧化铝,利用建筑垃圾制造节能墙体材料,利用煤矸石发电、制造优质高岭土等。我们相信,随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内蒙古煤制油、煤制醇醚燃料、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及其装备制造业,集成气化联合循环技术的开发及其装备制造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及其装备制造业,轨道交通运输的开发及其装备制造业以及节能减排服务业等等,一定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发展低碳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六、打造21世纪中国重要的碳排放市场交易基地

在全世界都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环境下,碳排放权就成一种稀缺资源。所谓碳排放交易,就是这种稀缺资源的交易。通过碳排放交易,可以合理地配置碳排放的空间布局,并激励交易双方共同减少碳排放。在《京都议定书》的框架下,目前世界上的碳排放交易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配额交易,即在具有强制性减排任务的发达国家之间,完不成任务的国家可以购买超额完成任务国家的剩余排放权,以抵扣自己的减排任务,这就是所谓的“国际排放贸易机制”(IEF)。另一种是项目交易,即发达国家及其企业可以购买不承担强制性减排任务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减排效应的项目,以这些项目的减排抵扣自己的减排任务,这就是所谓“清洁发展机制”(CDM)。据分析和预测,碳排放交易将成为世界下一轮极大的市场。2007年世界碳排放交易市场约为600亿美元,10年内可能增加到1万亿美元。截至2009年3月30日,中国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的CDM项目达1797个,但在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的只有501个。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用市场机制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在国内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也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由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共同开展的“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已在北京公布。不管这个方案是否可行,抑或是需要做很大修正,但它透露了一个信息,即国内的碳排放交易已在准备进行。内蒙古的优势在于:一是碳排放量大,减排潜力也相应增大;二是可再生能源丰富,零排放的空间较广阔;三是碳汇量高,抵扣的份额也相当可观。因此,内蒙古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碳排放市场交易基地。

第9篇:新能源建设范文

全球化信息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有的传统企业管理方式不但不能帮助企业加快发展进程,还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为适应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以及加快企业现代化进程,必须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及应用。新能源公司目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发电项目较多,且项目建设期短、分布点比较多、人员配置少的特性凸显了传统管理方式的捉襟见肘,管理跟不上发展,工作效率低、资源分配不合理,严重阻碍了管理水平的提升与企业的发展,开发、建设以及应用ERP信息管理系统是解决公司管理现状唯一可行方案,同时也是适应新形势下公司发展的必然要求。应用ERP信息管理系统后,企业所有业务管理都将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来控制,从生产一线到企业管理层、业务初始到业务结束,ERP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各种业务、各个环节、多方数据高标准严要求的规范管理。APP的推出,使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利用手机方便、快捷的进行公文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ERP项目实施

(一)ERP的实施条件

1.对现有流程进行适当的重组,探索建立适应企业信息化业务模型认真研究企业现有的管理体系,优化企业的业务流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从现有的企业管理体系中吸取经验,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可参考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结合企业的管理模式及实际管理经验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优化业务流程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结合企业资源内在的需求,做好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凭借计算机集成系统,实现财力、物力、技术和人力各方面的资源优化。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加强企业间供应链管理以及客户信息管理,将国内外信息资源服务商提供的优质信息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准确地把握市场走向和产品新技术,从而使企业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得到很好的提高。2.数据要及时、准确、完整ERP系统是一种管理信息系统,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处理,包括基础数据、动态数据和中间数据。其中,基础数据和动态数据是需要录入系统的。录入数据的“及时”、“准确”、“完整”是ERP系统辅助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及时”--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准确”--录入的数据必须真实、可靠,不能有虚假信息;“完整”--录入的时候工作要认真,数据必须全部录入,不能有遗漏。3.构架企业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化管理工作平台,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知识培训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计算机技术将会被广泛和深入地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为了能够有效地是企业系统得到运转,必须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工作规范,要对员工进行经常性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摒弃以前不好的工作习惯及工作方式,一切都要按操作规程来实行,这样可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有计划、有步骤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因此,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先行进行人才的培训和教育,而且培训和教育还应该贯穿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同样非常重要。4.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队伍信息化建设不但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才,技术人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研究、应用,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信息的建设,同时还需要既懂计算机应用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和管理信息化的全面性。企业要针对内部各类人员进行多种多样的信息化培训,学习行业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先进理念,整合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均势;重点引进和培养企业信息化管理的领军人才;企业信息化要注重建设专家团队和咨询平台;培训的同时要明确制定激励机制,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技术人员、操作人员,在培训的过程中能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

(二)ERP的实施方法

1.项目准备阶段项目启动阶段主要目标是启动项目并确保对项目的范围、目标、计划、交付件有清晰的理解,在该阶段,需要进行的活动有:明确项目目标并进行定义、确定项目实施范围和项目实施方法论、制定项目计划,如有必要对项目实施方法论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满足需求,准备项目的进度安排和预算估算、建立项目实施和管理相关的制度、建立项目管理体系、获得项目启动的批准、建立项目环境及进行团队动员和项目启动,召开项目启动会等工作。2.方案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更加细化需求分析阶段的高阶需求,在该阶段,将以业务管理手册为基石分析需求,设计解决方案,另外,通过会议室导航CRP2来降低客户化开发的风险,形成客户化开发清单,同时制定一些项目的策略和计划(如测试、转换、培训等)。需要进行的活动有:明确关键数据结构的定义、设计总体框架解决方案和详细解决方案、明确系统配置、定义客户化开发清单及执行数据收集和转换计划等工作。3.构建与测试阶段构建与测试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行二次开发和系统集成,配置集成测试系统,进行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开发完成各类接口形成一个集成的系统,作为未来生产系统的一个初始版本,创建用户接受测试环境,准备进行用户接受测试。需要进行的活动有:需求最终定稿、二次开发并进行单元测试、准备集成测试环境、准备集成测试计划、根据业务场景进行集成测试、数据转换测试、用户接受测试、准备用户培训、制订上线切换计划及设计上线后支持维护方案等工作。4.上线实施阶段上线实施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行用户接受测试来保证生产系统满足用户的需求,将完成的业务解决方案迁移部署到正式的生产系统,在该阶段,还将完成培训最终用户,数据转换以及建立一个运维的环境来进行未来的支持和管理。需要进行的活动有:动态数据转换和静态数据转换、最终用户培训及生产系统上线等工作。

三、ERP上线后的工作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ERP系统的成功上线,并不意味着上线成功,上线后还有以下工作需要持续关注:(一)在ERP系统上线后,这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后期需要企业高层领导持续的关注,将上线视为新的开端,进行持续不间断的优化。ERP系统的实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高度重视,ERP系统持续优化运行更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只有企业高层引起重视,中层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的执行才能顺畅,还可以避免各部门之间的“扯皮”现象。也只有高层重视ERP系统运行,才能保证ERP的优化运行稳定,才有可能做好持续优化。(二)重点培训系统操作人员,使录入基础数据的准确性得到更好的保证。ERP后期优化应用中,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稳定性,建立健全ERP岗位责任制及激励机制,确保录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三)进一步修订公司相关制度及业务流程并及时,同时制定ERP实施制度,保证ERP的运行有标准、有章可循、有人负责、有人监督、持续改进。(四)使用中发现问题或有开发需求,积极主动与实施机构沟通协调,保证ERP系统满足公司的使用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承焕.实现企业财务信息化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J].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7(09):32-34.

[2]王学兴.企业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J].发展论坛,2003,10(0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