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防水优化方案精选(九篇)

防水优化方案

第1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 核电;GB廊道;管道;成品保护;节省人工

中图分类号U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34-02

0 引言

核电GB的功能是向厂区大多数建(构)筑物提供所需管道和电缆的敷设场所。防城港核电GB管廊共分为10段(A、G、N、D、Y、E、Q、P、Z、U),遍布整个核电站厂区。GB廊道结构采用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长约900m,全部埋设于地下,最低处为-10m,最高处为-3m,在适宜的位置留出长6m,宽1.5m的吊物孔,便于设备进出。

廊道内有两排共同支吊架,中间为运输通道,每排共同支吊架约为4层,每层上有2~4根管道。一般一排支吊架上是碳钢管道,另外一排支吊架上为不锈钢和孔网钢带管道。最大管道为DN300mm,最小为DN80mm。

支吊架为槽钢结构,一边在混凝土墙上有预埋板,另外一边为槽钢立柱,立柱与地面预埋件焊接。每层横梁由双拼槽钢与立柱及混凝土墙上的预埋件焊接组成。支吊架一般在现场根据需要进行焊接。

管道一般在预制车间先行预制,将一根6m长的管道与一个弯头进行焊接成一个组件,每个组件约为0.8t,运输到现场后通过吊物孔吊进廊道,然后通过水平运输与垂直运输到位,本文讨论的就是廊道内的水平运输及垂直运输问题。

2试用方案及缺点介绍

2.1 N段廊道施工方法及缺点

2.1.1 施工方法

在施工的初始阶段,开始施工N段廊道,N段廊道无吊物孔,但廊道两头均未施工,可以使用吊车直接吊到廊道的顶头暂时堆放,然后再移运,由于管道预制的质量计划还未开启,所以部分未完全达到预制条件,只能就部分能预制的预制完成,到现场安装,而且能预制的管道也不是位于支吊架最上层,这个情况就决定了所有支吊架必须焊接完成,然后再进行管道的贯穿。

所以最开始在每侧支吊架顶头留出4跨支吊架不装,留出管道堆放的位置及垂直提升的位置,将其他支吊架焊接完成。然后在预留的垂直提升位置安装三幅门型架,门型架高度要比支吊架顶标高高1m左右,使用链条葫芦垂直提升管道。当管道提升到比预定高度高少许后,横向使用链条葫芦及吊带拖运,边拖边放松提升用链条葫芦,直到管道高度与预定高度一样无法再放松,移动提升用链条葫芦的捆绑位置,再重复提升、拖运、放松的流程,直到管道中心过第一个支吊架后,使用自制扒杆吊装移动。

自制扒杆底座采用δ12mm钢板制作,其上采用Ф114×4.5的管道0.5m作为固定座,其内插入一根Ф89×4的管道0.8m作为转动杆,然后在转动杆上焊接一只Ф89×4的管道作为扒杆,约0.8m长,与转动杆成45°角,在扒杆与转动杆上再焊接一根小斜撑,起支撑作用,然后在扒杆顶头使用δ16mm钢板做一个吊点,吊点上挂链条葫芦即可。

自制扒杆与支吊架横梁采用6根对拉螺栓连接,扒杆可以在固定座中旋转。

用链条葫芦和吊带捆住管道,提升一定高度,然后横向链条葫芦拖运,提升链条葫芦放松,使管道向前移动,重复上述动作,将管道拖运到对口位置。

2.1.2 N段施工方法的缺点

1)在水平运输的过程中,由于需要经常提升和落下到支吊架上,对管道的表面油漆伤害较大,无法达到核电的施工质量要求;

2)由于支吊架横梁之间空间较小,无法提升较多再横向拖运,所以移动较缓慢,无法满足进度要求;

3)扒杆需要左右摇动,对承受其重量的支吊架有横向力,对支吊架有一定的影响。

2.2 G段廊道的施工方法及缺点

2.2.1 G段廊道施工方法

由于N段施工发现了缺陷,为了改进施工方法,所以在技术准备的阶段,按照先上层,后下层的顺序准备质量计划及技术文件,所以N段施工方法为:先施工支吊架立柱,将立柱与地面预埋板焊接完成,然后焊接最上层一根支吊架横梁,在横梁上捆绑链条葫芦,最上层支吊架下面的管道全部到现场,然后在地面由劳动小车水平运输到每个安装位置下面,在地面拼装在一起,然后整体提升,再安装管道下面的支吊架。

2.2.2 G段廊道施工缺点

该方法虽然比较简便,能较好的施工,但对施工准备要求较高,需要管道全部到,而且具备一层层的开工条件,但工程施工是个复杂的过程,情况是经常改变的,而且每层的管道材质不同,有的是需要在现场预制好后送到厂家衬塑的衬塑管,有的是需要预制完成送到厂家镀锌的镀锌管,还有孔网钢带管,所以如果前面材料不到,后面无法施工,后面做掉了,上面的管道又无法到位。在实际施工中,G段比N段工期还长。

3最终方案介绍

针对以上两段出现的情况,在后面的廊道施工中,预留4跨支吊架不施工,用N段的门型架提升管道,提升到支吊架高度,然后在其他安装好的支吊架上放置一个轮式工具,横向进行拖运,较为方便。轮式工具如下:

1)该方法较好的解决了成品保护的问题,由于轮子采用尼龙,对油漆磨损程度较小,推动较方便;

2)横向推动较轻,2个人就可以推动,所以速度较快;

3)不受管道不到货的影响,那一层到现场了,就安装那一层,对施工准备要求较低;

4)由于轮式工具就放置在本来放置管道的支吊架上,而且两边受力,所以对支吊架受力影响也不大。

4结论

通过对施工方法的不断改进,施工越来越顺利,施工质量越来越高,对今后的核电廊道管道的水平运输及垂直运输提供了良好的施工实践。

参考文献

第2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百色水利枢纽 水电站设计 设计优化 

    1 设计优化概况

    百色水电站为地下式水电站,装机容量4×135MW,电站建筑物布置于主坝区左岸。招标设计阶段,除将主变及升压站由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外,电站总体布置维持初设阶段的布置格局。水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地下主厂房和主变洞及母线廊道、高压电缆廊道、灌浆排水廊道、交通洞、疏散洞、排风竖井等附属洞室、尾水隧洞及尾水渠等。除进水口、引水隧洞、尾水渠及交通洞部分洞段等部位的岩层主要为岩性较差的榴江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外,其余地下厂房洞室即主厂房和主变洞及其附属洞室、尾水隧洞等均布置在岩体抗压强度较高、渗透系数较小但裂隙较发育且出露宽度仅约150m的辉绿岩带内。

    招标设计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化:

    (1)主变和升压站由初设的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进一步开展了升压配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方案的比较,论证了采用地下GIS升压站的合理性,选择了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的高压出线方案。

    (2)地下厂房设置独立的防渗排水系统。进行了厂区地下洞室群的渗流场分析,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加强了厂房渗流控制措施。

    (3)尾水隧洞布置的优化。进行了电站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为避免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由等断面顺坡式改为变断面上翘式。

    (4)地下洞室布置的优化。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洞室布置从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两洞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2 建筑物设计优化研究

    2.1 地下GIS升压站方案的研究

    虽然SF6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性能和可靠性优于常规设备,但鉴于初设阶段时期其设备造价较高,电站升压站型式推荐采用地面敞开式升压站方案,升压配电装置采用SF6瓷柱式断路器和敞开的隔离开关等常规设备。

    招标设计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GIS技术应用已趋于广泛和成熟,其设备价格已经降低,采用GIS设备也更能适应现代电站“少人值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地面升压站高边坡问题较突出,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因此,对地面常规式、地面GIS式和地下GIS式升压站方案进行了深入比较。两个地面方案的升压站均布置在地下厂房顶部山坡开挖形成的平台上。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则是将主变和GIS等设备布置于主厂房下游侧的地下主变洞内,山顶无出线场。

    技术上,GIS设备的可靠性、维护检修等性能指标远优于敞开式常规设备。经济上,虽然GIS设备投资相对较大,但在设备、土建、运行费等的综合费用上,地下GIS方案均比两个地面方案省。施工进度上,由于电站发电工期是受大坝施工进度控制,地下GIS方案增加主变洞后并不会影响发电工期。安全性上,地下GIS方案由于无地面升压站的大面积和高边坡开挖,因而在避免高边坡开挖、提高升压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优越于地面方案。因此,招标设计阶段采用了技术经济条件优越的地下GIS升压站方案。

    2.2 电站高压出线方案的选择

    为选择合理的出线方案,对电站高压出线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较:方案一为往左岸挡水坝出线;方案二为往主变洞顶部山坡出线;方案三为往尾水渠上游侧边坡出线。

    方案一考虑从主变洞设高压电缆廊道出至消力池左侧137.0m高程平台,然后接进大坝138.0m高程横向廊道,再经坝内电梯井引至左岸坝段下游坝坡214.0m高程出线平台之后出线。设计中曾比较过采用水平廊道加竖井于副厂房右侧位置引至左岸坝段坝址处,然后沿坝坡上至出线平台的方案,但因该方案与大坝施工干扰大、施工安装困难、运行维修不便、投资节省不多而被放弃。

    方案二考虑在主变洞右端设电缆竖井直通地面出线场。该方案需在山坡上设有出线场,同时为满足出线场的施工、对外交通及运行检修的需要,需设一条长约240m的出线场对外公路。对外公路布置于尾水平台公路和上坝公路之间,三条公路相对较集中,边坡总高度约达140m,山坡地质条件较差。该方案高边坡问题非常突出,边坡处理工程量大,运行安全性差。

    方案三考虑以水平廊道和竖井引线至尾水渠上游侧开挖边坡上的出线场。该方案可减少一定的土建工程量,但220kV出线直接跨右江,其平面位置距大坝消力池较近,跨江高压线高程也偏低,220kV出线以及出线场设备受大坝泄洪雾化影响严重,运行安全难以保证。

    安装、运行条件上,方案一的出线设备和线路运行安全可靠、维护方便,但电缆竖井较高,安装有一定难度;方案二的户外设备和线路均能安全运行,但出线场为高差较大的阶梯式布置,运行维护不够方便,电缆竖井也较高,安装也有一定难度;方案三的出线设备安装相对简单,但设备及220kV出线受大坝泄洪影响严重,难以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投资方面,方案三投资最省,方案一次之,方案二最高。

    综上所述,方案二的技术经济评价最差,方案三虽可省投资,但难于保证设备和220kV线路的安全运行,方案一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占优,因此选择方案一即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为电站高压出线布置方案。

    2.3 厂房防渗排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厂房防渗帷幕与大坝防渗帷幕相结合,防渗帷幕距厂房较远,帷幕的中下部为透水性较强的榴江组地层,所设帷幕难于形成封闭型的帷幕。招标设计阶段,为增加厂房防渗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渗透压力、保证洞室围岩稳定,确保电站运行安全,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即在厂房上游侧及左、右侧设置厂房防渗帷幕及排水幕,防渗帷幕底设至相对隔水层。共布置有两层灌浆廊道和两层排水廊道,左、右侧排水廊道均与灌浆廊道共用,廊道断面宽3.0m,高3.5m。为加强排水效果,厂房左侧廊道排水孔的间距比初设阶段的间距要小。另外,引水隧洞在厂房上游边墙前设置有长约44m的钢板衬砌,钢衬段首部设环形阻水灌浆帷幕,此帷幕与厂房防渗帷幕相连接,以加强防渗效果。厂房上游侧排水廊道布置方案研究中,对其顶层廊道设置的必要性几经反复论证,从渗流场理论计算成果看,不设顶层排水廊道是可行的,但设计中吸取国内外地下厂房工程防渗排水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在库水以及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地下水运动的复杂性,从工程运行安全考虑,最终保留了顶层排水廊道。渗流场计算成果表明,优化后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合理,防渗排水效果显着。

    2.4 尾水系统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尾水主洞按顺坡布置,从1#尾水支洞末端的宽8m、高9.41m渐变至2#尾水支洞与主洞轴线交线处的宽13m、高25m,此后主洞断面不变。

    招标设计阶段对初设尾水隧洞布置方案补充进行了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在常遇洪水位(即50年一遇洪水,大坝控泄流量3000m3/s相应尾水位126.6m)以下额时,尾水主洞为明流状态,过渡过程中除尾水主洞上游端渐变段出现明满流交替外,其余段未出现明满流交替;下游水位在131.5m附近时,发生明显的明满流交替;某些工况下,可能发生较为剧烈的压力(水面)陡升和陡降。

    为避免气囊气垫的产生和明满流交替,招标设计阶段将尾水主洞洞底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平底,洞顶由顺坡改为5 %纵坡的上翘型,尾水支洞与尾水主洞的连接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反坡。尾水主洞洞高21.5m~26.2m,洞宽在上游端长18.82m段从8m渐变至13m,此后宽度不变。调保及尾水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修改后的尾水系统布置可满足机组调节保证要求,尾水隧洞在常遇洪水时能保持明流状态,不出现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中为完全明流或完全满流时,尾水主洞及尾水渠的压力和水位波动均较小。

    初设阶段,为满足尾水隧洞的检修需要,尾水主洞出口段预留一道检修闸门槽,以后拟采用临时闸门及临时启闭设备进行挡水检修。经招标设计阶段进一步的方案比较,尾水隧洞的检修考虑采用在尾水渠115m高程平台堆筑临时围堰的方法挡水检修,从而取消了初设预留的检修闸门槽,尾水平台宽度相应减小。

    2.5 主要地下洞室布置

    招标设计阶段地下主要洞室布置的变动主要是由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洞室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主厂房长147m,顶拱跨度20.7m,最大高度49m。主厂房总长度比初设增加了13m,主要是因为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机电设备布置所需而增加了副厂房的长度。为减小地下厂房跨度和高度,经机电设备布置优化,厂房顶拱宽度比初设减少了0.5m,厂房宽度由初设的20m缩小为19.5m,厂房高度由初设的50m降为49m。厂房吊车梁上游侧采用岩锚梁,下游侧因母线廊道拱顶距吊车梁底较近,故采用普通带柱吊车梁型式。

    主变洞与主厂房平行布置,两洞室间的岩柱厚度为20.5m,约为一倍洞跨,主变洞的上覆有效岩体厚度约为18m,属于浅埋洞室。主变洞长93.8m,宽19.2m,高24.8m。主变洞内设主变室和尾闸室,右端设有一内径4m、高27m的通至地面的排风竖井。根据闸门井布置及闸门检修方面的优化,尾闸室宽度由初设的6m减少至5.4m。

    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布置有4条母线廊道,廊道底高程由初设的与母线层高程平齐抬高为与发电机层高程平齐,廊道宽5.5~6.5m,高5.5~7m。

    高压电缆廊道与坝轴线平行,断面宽3m,高4~5.5m,长70m(含洞口段)。137m平台上的电缆廊道宽2.5m,高4.5m,长32m。

    交通洞洞口至主变洞段,宽8.0m,高6.5m,与初设相同,主变洞至主厂房段,因运输、安装主变需要,宽度增大至11m,高度增加至9.25m。通风疏散洞为保证与主变洞间有一定的岩柱厚度,比初设右移了9.85m。疏散洞洞宽8m,高6.5m,与初设相同,洞底高程结合副厂房楼层布置情况拟定为137.6m,比初设的139.2m低。因机电布置需要,疏散洞在主变洞至副厂房段需深挖至发电机层高程。

    防渗排水廊道及尾水隧洞布置如2.3、2.4所述。

第3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施工重点;水利工程;防水技术;施工质量

1 水利工程的施工准备工作

(1)通过对施工准备工作的开展,可以为水利工程的稳定运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基础工程体系的健全,国家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水利工程建设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为了保证水利工程的稳定运作,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施工技术工作,做好小型涵洞施工的防水工作,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漏水状况,从而满足现阶段工作的要求。

在水利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的素质是影响涵洞施工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因素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为了解决实际的工作问题,必须要实行水利施工准备体系的健全,做好各个环节的施工技术准备工作,实行对各种自然事件的积极准备。

(2)客观上来说,水利工程的施工阶段是影响小型涵洞施工的关键程序,但是这个程序的稳定运作,也离不开施工准备工作的开展。这是当下工程施工的重难点,通过对施工技术体系的健全,可以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要求,从而实行水利工程施工进程的有效控制,切实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存在问题。这就需要保证水利工程施工方案的优化应用,切实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保证水利工程如期完成任务。

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内环境、外环境两种施工准备工作。施工的外环境主要包括施工场地的环境监测工作、施工过程的安全保护工作、施工运输工作等。我国的施工环境监测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必须要确保施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做好前期施工技术的选择工作。

2 水利施工中防水技术体系的优化

(1)防水技术是水利工程施工的重要因素。水利工程的作用之一就是防洪蓄水、水产养殖,这为社会大众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对水利工程防水技术体系的优化,可以有效提升水利施工的整体质量。防水技术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体系,它的施工难度比较大,施工要求性比较高,为了做好施工过程中的工作,施工人员必须进行施工技术的熟练掌握,具备良好的施工经验及防水意识。

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科学性、恰当性防水技术的选择是必要的,这需要针对施工渗水原因进行分析,保证防水技术方案的优化,实现对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这需要针对水利工程的渗水因素展开分析,做好工程的防渗水工作,针对间缝渗水问题,进行施工模板支撑程序的优化,保证混凝土注浆技术方案的优化,避免工程出现缝隙渗水状况。

大面积渗水、变形缝渗水也是常见的工程状况,这些状况的出现多是止水带出现问题,混凝土振捣不严密,也会出现混凝土孔隙的增大状况,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大面积渗水状况。

(2)通过对射水法成墙施工方案的应用,可以保证水利工程防水质量的提升,这需要保证相关施工工序的协调,保证钻孔机设备的有效应用,保证相关运动切割技术的应用,保证孔壁修整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该程序防渗性的提升,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对多头深层搅拌水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深层搅拌水泥技术的成本比较低,它的施工比较简便,比较适合于在淤泥质土、粘土中进行施工,确保不同钻头的搅拌桩机的协调工作,切实提升水泥土浆工作的质量。

锯槽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防渗技术方法,在其应用过程中,需要进行锯槽机刀杆的使用,做好导孔的开槽及排土工作,实现锯槽机移动速度的有效控制。在开槽及排土过程中,需要保证泥浆护壁方式的有效应用,实现开槽深度的控制,满足现阶段工程开槽工作的要求。

混凝土浇筑技术是水利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混凝土是水利工程的基础性材料,通过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强化,可以有效提升水利工程的防水效益,通过对该技术的应用,可以避免工程出现渗水状况。在水利工程的浇筑过程中,必须要实现混凝土防水技术体系的健全,做好混凝土的浇筑管理工作,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实现混凝土浇筑监测方案的优化,避免在雨雪天气下进行浇筑,保证相关防雨工作的开展,实现混凝土浇筑效益的提升。

(3)针对涵洞、泵站等建筑物,需要做好洞身墙及顶板内外侧的防水处理工作。针对墙身的内侧、顶板下侧等部位,做好沉降缝的防水处理工作,做好刮刀的填塞工作,保证刮刀的振捣密实性,保证刮刀多次抹面工作的开展,确保沉降缝表面的平整性、光洁性。

在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工程的防水效益,必须要做好销丝孔防水处理工作,针对孔洞内部的遗留钢筋,展开人工切割及清除工作,进行外侧墙洞工作环节的优化。在外口工作中,要保证膨胀水泥的应用。做好外墙的热沥青涂刷工作,保证合适尺寸的沥青板的使用,满足现阶段外墙封盖工作的开展。在内墙工作过程中,要保证砂浆封盖工作的开展。在涵洞伸缩缝防水处理过程中,要保证水泥砂浆填塞抹平工作的开展。

水利工程的建设发展是关乎社会民众的大事,不仅事关社会的整体经济效益,也深深影响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需要,必须要实现施工技术体系的健全,保证施工材料的有效应用,实现施工防水方案的优化,落实好现场的巡查工作,避免出现一系列的重大渗水事故,做好相关渗水状况的及时处理工作,实现水利工程渗水、防水等步骤的控制,保证其整体施工质量的提升,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的施工要求。

3 结束语

目前来说,我国的水利工程涵洞施工防渗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水利工程的技术要求愈来愈高,为了满足现阶段水利工程防渗工作的要求,必须要进行新型涵洞施工防渗方案的应用,保证水利工程防水工作体系的健全,实现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做好自身的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魏东良,夏永生.防水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25):262.

第4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不均匀沉降变形也可能使坝体与岸坡相接部位产生坝体裂缝,影响坝体安全。另外,由于心墙土料与堆石料的变形模量相差较大,在直心墙上下游表面处会发生集中的剪切变形,而发生裂缝。针对坝体的状况我们将做一下基本的技术处理,并确定实施方案。在日常施工过程中,要实现相关室内外土木试验的应用,促进压实粘土的抗拉特性的深入分析,通过一系列有限元计算模式的优化,保证内部各个应用体系的健全,因为通过其破坏条件的分析,可以实现相关影响条件的分析,对于渗透破坏机制及防渗土料的自身运作问题,可以得到一系列资料的获取,有利于现实工作的解决。研究心墙水力劈裂及坝体裂缝产生、发展的机理,探索高土石坝抗裂防渗的工程措施。

2坝体防渗体系的优化

随着现代化坝体防渗模式的优化,坝体防渗模式发生了一系列的更新,比如新型土石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这种防渗处理体系分为以下几个体系,分别是土木膜防渗技术体系、振动沉模防渗板墙模式等。通过对上述几个新型防渗墙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现实土木膜防渗环境诶的综合效益的提升,解决该环节运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促进质量效率的提升。通过对劈裂帷幕灌浆模式的分析,可以得知,这种技术的应用条件比较苛刻,其适用于坝高程度比较低的地方,通过对坝体的存在裂缝、渗水环节及其相关渗透变形环节的优化,解决坝体裂缝的相关问题。该工程模式的开展,要进行相关技术方案的应用,在此过程中,要保证施工技术环节得到准确操作,促进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的实现,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

土坝劈裂灌浆模式的应用,可以促进土坝应力环节的有效优化,实现加固坝体技术应用体系的健全,实现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上述模式的开展,要促进坝体应力分布规律的有效深入,促进灌浆压力的有效控制。在此坝体建设过程中,要针对坝体的相关轴线方面,展开相关泥浆的有效灌注,促进防渗泥墙的积极应用,促进设计体系的健全,可以促进坝体防渗能力的有效提升。通过各个劈裂灌浆部位的优化,保证坝体应用质量的提升,实现灌浆方法模式的有效应用。

水利工程建设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对工程施工环节的分析,需要做好相关的施工方案工作,实现其相关防渗加固技术的应用,促进工作人员的综合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防渗效果的有效提升,促进工程建设整体应用质量的优化。为此,要促进水库防渗加固应用方案的应用,实现内部各个环节的有效协调,实现相关防渗墙应用体系的健全,实现各个技术的有效配合。

3结束语

第5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金属屋面;防水;保温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根据已投入使用的大型库房彩钢屋面漏雨实际情况,探讨东北地区严寒条件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情况下,在大型厂房、库房建筑中应综合考虑屋面防水方案并同步优化保温方案。

一、彩钢板漏雨情况分析:

通过对已投入使用有大型库房金属屋面考察,彩钢屋面漏水现象比较普遍,造成渗漏的原因也很多,突出体现在金属板屋面天沟、檐沟、风机口、采光板、螺钉固件、天窗口、水平搭接点、垂直搭接点、金属板与女儿墙交接、金属板与混凝土连接处、空调系统排风口、等易渗漏节点部位。这些部位连接主要通过螺钉固定,缝隙打胶,由于地处北方严寒地区,随季节变化,日温差较大,金属屋面变形也较大,很容易造成以上薄弱部位松动、开裂,尤其是打钉处逐渐松动甚至脱帽,打胶处老化、开裂,无法根治渗漏。

要妥善解决以上彩钢屋面渗漏问题,尽量采用屋面整体防水施工方法以达到预期郊果。通过对目前在金属屋面面层施做整体保温防水层方案进行调研,可以考虑对设计方案进行优化。

二、现设计方案及调研方案比较和建议:

原设计方案:

推荐方案一:岩棉保温PVC防水

结构层次如下图:

该方案采用岩棉保温,自重较轻,岩棉保温层空铺,靠无穿孔机械固定件固定,防水卷材采用热融焊边,但PVC卷材抗紫外线能力差,需做保护层,施工工艺复杂,造价偏高。

推荐方案二: 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

结构层次如下图:

金属板屋面全面喷涂100厚硬质聚氨酯发泡防水保温层,20mm厚胶粉聚苯颗粒砂浆找平层,衬入耐碱玻纤网格布,刮涂3-5厚抗裂砂浆保护层,铺贴4厚SBS防水卷材防水层(卷材自带彩砂保护层),这种做法保温、防水效果好,施工方便,后期维护方便,造价较PVC防水成本低。

推荐方案三:硬泡聚氨酯聚脲喷涂防水

基层做法与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一至,只是面层采用聚脲喷涂防水层,该方案聚脲喷涂与硬泡聚氨酯之间需做隔离层,而且聚脲喷涂层抗紫外线能力差,面层需做保护层,造价较PVC防水成本高。

通过上述三个方案比较,方案二相对较合理,建议进一步细化,完善后推荐使用。

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1、原设计方案中,彩钢屋面本身有防水要求,屋面板横向360度咬口,肋高70mm,在推荐方案中建议减小肋高,取消屋面板360度咬口,可以增加硬泡聚氨酯保温层的有效厚度。

2、硬泡聚氨酯发泡保温层,保温效果非常好,经设计经热工计算确定保温层厚度,可以适当减少或取消原设计中钢衬板与屋面板之间的玻璃丝棉保温层、防水透气膜等结构,降低结构自重及造价。

3、费用对比

设计方案 推荐方案

项目 单位 金额 项目 单位 金额

彩钢压型钢板 m2 129.6 彩钢压型钢板 m2 129.6

聚丙烯防水透气膜0.49mm m2 28.9 100mm厚聚氨酯泡 m2 176

保温层玻璃棉毡40mm m2 15.7 20mm厚聚苯颗粒 m2 11.3

保温层玻璃棉毡增减10mm m2 42.4 耐碱玻纤网格布 m2 2.78

隔气膜0.3mm m2 25.3 3-5mm厚抗裂砂浆 m2 6.8

屋面镀锌铁丝网 m2 19.5 4mm厚SBS防水卷材 m2 37.8

彩钢压型祖衬板 m2 99.6 冷底油 m2 1.8

人工机械 m2 30

隔气膜0.3mm m2 25.3

屋面镀锌铁丝网 m2 19.5

第6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百色水利枢纽 水电站设计 设计优化

1 设计优化概况

百色水电站为地下式水电站,装机容量4×135MW,电站建筑物布置于主坝区左岸。招标设计阶段,除将主变及升压站由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外,电站总体布置维持初设阶段的布置格局。水电站建筑物包括:进水口、引水隧洞、地下主厂房和主变洞及母线廊道、高压电缆廊道、灌浆排水廊道、交通洞、疏散洞、排风竖井等附属洞室、尾水隧洞及尾水渠等。除进水口、引水隧洞、尾水渠及交通洞部分洞段等部位的岩层主要为岩性较差的榴江组硅质岩、硅质泥岩、泥岩外,其余地下厂房洞室即主厂房和主变洞及其附属洞室、尾水隧洞等均布置在岩体抗压强度较高、渗透系数较小但裂隙较发育且出露宽度仅约150m的辉绿岩带内。

招标设计阶段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优化:

(1)主变和升压站由初设的地面布置改为地下布置。进一步开展了升压配电设备的选型和布置方案的比较,论证了采用地下GIS升压站的合理性,选择了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的高压出线方案。

(2)地下厂房设置独立的防渗排水系统。进行了厂区地下洞室群的渗流场分析,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加强了厂房渗流控制措施。

(3)尾水隧洞布置的优化。进行了电站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为避免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由等断面顺坡式改为变断面上翘式。

(4)地下洞室布置的优化。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洞室布置从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两洞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2 建筑物设计优化研究

2.1 地下GIS升压站方案的研究

虽然SF6全封闭组合电器(GIS)的性能和可靠性优于常规设备,但鉴于初设阶段时期其设备造价较高,电站升压站型式推荐采用地面敞开式升压站方案,升压配电装置采用SF6瓷柱式断路器和敞开的隔离开关等常规设备。

招标设计阶段,随着技术的进步,GIS技术应用已趋于广泛和成熟,其设备价格已经降低,采用GIS设备也更能适应现代电站“少人值班”的要求,同时考虑到地面升压站高边坡问题较突出,工程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较差,因此,对地面常规式、地面GIS式和地下GIS式升压站方案进行了深入比较。两个地面方案的升压站均布置在地下厂房顶部山坡开挖形成的平台上。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则是将主变和GIS等设备布置于主厂房下游侧的地下主变洞内,山顶无出线场。

技术上,GIS设备的可靠性、维护检修等性能指标远优于敞开式常规设备。经济上,虽然GIS设备投资相对较大,但在设备、土建、运行费等的综合费用上,地下GIS方案均比两个地面方案省。施工进度上,由于电站发电工期是受大坝施工进度控制,地下GIS方案增加主变洞后并不会影响发电工期。安全性上,地下GIS方案由于无地面升压站的大面积和高边坡开挖,因而在避免高边坡开挖、提高升压站运行的安全性、可靠性方面优越于地面方案。因此,招标设计阶段采用了技术经济条件优越的地下GIS升压站方案。

2.2 电站高压出线方案的选择

为选择合理的出线方案,对电站高压出线进行了三个方案的比较:方案一为往左岸挡水坝出线;方案二为往主变洞顶部山坡出线;方案三为往尾水渠上游侧边坡出线。

方案一考虑从主变洞设高压电缆廊道出至消力池左侧137.0m高程平台,然后接进大坝138.0m高程横向廊道,再经坝内电梯井引至左岸坝段下游坝坡214.0m高程出线平台之后出线。设计中曾比较过采用水平廊道加竖井于副厂房右侧位置引至左岸坝段坝址处,然后沿坝坡上至出线平台的方案,但因该方案与大坝施工干扰大、施工安装困难、运行维修不便、投资节省不多而被放弃。

方案二考虑在主变洞右端设电缆竖井直通地面出线场。该方案需在山坡上设有出线场,同时为满足出线场的施工、对外交通及运行检修的需要,需设一条长约240m的出线场对外公路。对外公路布置于尾水平台公路和上坝公路之间,三条公路相对较集中,边坡总高度约达140m,山坡地质条件较差。该方案高边坡问题非常突出,边坡处理工程量大,运行安全性差。

方案三考虑以水平廊道和竖井引线至尾水渠上游侧开挖边坡上的出线场。该方案可减少一定的土建工程量,但220kV出线直接跨右江,其平面位置距大坝消力池较近,跨江高压线高程也偏低,220kV出线以及出线场设备受大坝泄洪雾化影响严重,运行安全难以保证。

安装、运行条件上,方案一的出线设备和线路运行安全可靠、维护方便,但电缆竖井较高,安装有一定难度;方案二的户外设备和线路均能安全运行,但出线场为高差较大的阶梯式布置,运行维护不够方便,电缆竖井也较高,安装也有一定难度;方案三的出线设备安装相对简单,但设备及220kV出线受大坝泄洪影响严重,难以保证运行的安全可靠。投资方面,方案三投资最省,方案一次之,方案二最高。

综上所述,方案二的技术经济评价最差,方案三虽可省投资,但难于保证设备和220kV线路的安全运行,方案一的综合技术经济比较占优,因此选择方案一即往左岸挡水坝段出线为电站高压出线布置方案。

2.3 厂房防渗排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厂房防渗帷幕与大坝防渗帷幕相结合,防渗帷幕距厂房较远,帷幕的中下部为透水性较强的榴江组地层,所设帷幕难于形成封闭型的帷幕。招标设计阶段,为增加厂房防渗的可靠性,进一步降低地下水位、控制渗透压力、保证洞室围岩稳定,确保电站运行安全,设置了独立的厂房防渗排水系统,即在厂房上游侧及左、右侧设置厂房防渗帷幕及排水幕,防渗帷幕底设至相对隔水层。共布置有两层灌浆廊道和两层排水廊道,左、右侧排水廊道均与灌浆廊道共用,廊道断面宽3.0m,高3.5m。为加强排水效果,厂房左侧廊道排水孔的间距比初设阶段的间距要小。另外,引水隧洞在厂房上游边墙前设置有长约44m的钢板衬砌,钢衬段首部设环形阻水灌浆帷幕,此帷幕与厂房防渗帷幕相连接,以加强防渗效果。厂房上游侧排水廊道布置方案研究中,对其顶层廊道设置的必要性几经反复论证,从渗流场理论计算成果看,不设顶层排水廊道是可行的,但设计中吸取国内外地下厂房工程防渗排水设计和运行的经验教训,考虑到水库蓄水后在库水以及降雨的作用下地下洞室围岩地下水运动的复杂性,从工程运行安全考虑,最终保留了顶层排水廊道。渗流场计算成果表明,优化后的防渗排水系统设计合理,防渗排水效果显著。

2.4 尾水系统设计优化

初设阶段,尾水主洞按顺坡布置,从1#尾水支洞末端的宽8m、高9.41m渐变至2#尾水支洞与主洞轴线交线处的宽13m、高25m,此后主洞断面不变。

招标设计阶段对初设尾水隧洞布置方案补充进行了调保及尾水系统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在常遇洪水位(即50年一遇洪水,大坝控泄流量3000m3/s相应尾水位126.6m)以下额时,尾水主洞为明流状态,过渡过程中除尾水主洞上游端渐变段出现明满流交替外,其余段未出现明满流交替;下游水位在131.5m附近时,发生明显的明满流交替;某些工况下,可能发生较为剧烈的压力(水面)陡升和陡降。

为避免气囊气垫的产生和明满流交替,招标设计阶段将尾水主洞洞底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平底,洞顶由顺坡改为5 %纵坡的上翘型,尾水支洞与尾水主洞的连接由初设的顺坡改为反坡。尾水主洞洞高21.5m~26.2m,洞宽在上游端长18.82m段从8m渐变至13m,此后宽度不变。调保及尾水水力学计算成果表明:修改后的尾水系统布置可满足机组调节保证要求,尾水隧洞在常遇洪水时能保持明流状态,不出现明满流交替,尾水主洞中为完全明流或完全满流时,尾水主洞及尾水渠的压力和水位波动均较小。

初设阶段,为满足尾水隧洞的检修需要,尾水主洞出口段预留一道检修闸门槽,以后拟采用临时闸门及临时启闭设备进行挡水检修。经招标设计阶段进一步的方案比较,尾水隧洞的检修考虑采用在尾水渠115m高程平台堆筑临时围堰的方法挡水检修,从而取消了初设预留的检修闸门槽,尾水平台宽度相应减小。

2.5 主要地下洞室布置

招标设计阶段地下主要洞室布置的变动主要是由初设的“主厂房+尾闸室”一大一小洞室布置改为“主厂房+主变洞”两大洞室布置。

主厂房长147m,顶拱跨度20.7m,最大高度49m。主厂房总长度比初设增加了13m,主要是因为采用地下GIS升压站方案后机电设备布置所需而增加了副厂房的长度。为减小地下厂房跨度和高度,经机电设备布置优化,厂房顶拱宽度比初设减少了0.5m,厂房宽度由初设的20m缩小为19.5m,厂房高度由初设的50m降为49m。厂房吊车梁上游侧采用岩锚梁,下游侧因母线廊道拱顶距吊车梁底较近,故采用普通带柱吊车梁型式。

主变洞与主厂房平行布置,两洞室间的岩柱厚度为20.5m,约为一倍洞跨,主变洞的上覆有效岩体厚度约为18m,属于浅埋洞室。主变洞长93.8m,宽19.2m,高24.8m。主变洞内设主变室和尾闸室,右端设有一内径4m、高27m的通至地面的排风竖井。根据闸门井布置及闸门检修方面的优化,尾闸室宽度由初设的6m减少至5.4m。

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布置有4条母线廊道,廊道底高程由初设的与母线层高程平齐抬高为与发电机层高程平齐,廊道宽5.5~6.5m,高5.5~7m。

高压电缆廊道与坝轴线平行,断面宽3m,高4~5.5m,长70m(含洞口段)。137m平台上的电缆廊道宽2.5m,高4.5m,长32m。

交通洞洞口至主变洞段,宽8.0m,高6.5m,与初设相同,主变洞至主厂房段,因运输、安装主变需要,宽度增大至11m,高度增加至9.25m。通风疏散洞为保证与主变洞间有一定的岩柱厚度,比初设右移了9.85m。疏散洞洞宽8m,高6.5m,与初设相同,洞底高程结合副厂房楼层布置情况拟定为137.6m,比初设的139.2m低。因机电布置需要,疏散洞在主变洞至副厂房段需深挖至发电机层高程。

防渗排水廊道及尾水隧洞布置如2.3、2.4所述。

2.6 围岩稳定分析研究

初设阶段是在进水塔附近位置进行地应力测试,成果仅有一组,其成果表明,厂房区地应力场是具有垂直方向的构造应力场。招标设计阶段在地下主厂房位置重新进行了地应力测试,其成果表明,厂房区最大主应力近于水平向,量值5~7MPa,方位角45°~72°,倾角-13°~0°,最小主应力量值2~3.5MPa,倾角较大,平均为63°,厂房区属于中等地应力区,且以水平构造应力场为主。两个阶段的地应力测试成果的主要差别在于最大主应力方向不同,方位角也不同。根据地质构造形迹及应变计标定试验成果等综合分析判断,招标设计阶段地应力测试成果比初设成果合理,更具可信性。

地下厂房洞室围岩无大的构造断裂,但裂隙较发育,除初设探明的四组主要节理裂隙外,进一步的地质工作表明,厂房洞室区域内尚存在S3、S4两条构造蚀变带和一条规模较大的节理J163,其中S3和J163从主厂房和主变洞之间通过。S3、S4构造蚀变带宽0.2~0.5m,组成物为构造蚀变辉绿岩,胶结好、强度高,但具有易风化和遇水易软化特点。J163节理充填8~15cm厚的方解石、岩屑及泥岩,呈闭合~稍张状。构造蚀变带及节理的发育对洞室的围岩稳定存在不利的影响。

鉴于地下洞室布置方案改变、地应力测试成果不同、地质条件的进一步探明,招标设计阶段,对地下厂房洞室围岩稳定重新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计算研究。计算中,模拟了洞室围岩中的主要裂隙及其组合、渗流场作用、不同的开挖程序及支护措施,并采用实测地应力场进行计算,成果表明:主厂房、主变洞、尾水主洞的顶拱及主厂房上游边墙的塑性区均较小,只有2~4m;地下洞室的位移不大,均属于正常值范围;因主厂房与主变洞之间的岩柱厚度较小且受S3和J163影响,局部部位塑性区、拉损区较大,需加强支护;在采用喷混凝土加系统锚杆、局部采用张拉锚杆或预应力锚索加固的支护措施以及推荐采用的地下洞室开挖支护程序的情况下,洞室围岩稳定是可以保证的,洞室布置是可行、合理的。

3 主要问题的探讨

经过多方案的研究、多专题的论证和多方面专家的咨询,招标设计阶段百色水电站建筑物采用了上述优化后的设计方案,现提出对其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与同仁们探讨,期望能在工程实施阶段有关方面决策参考。

3.1 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初设阶段,母线廊道底高程与母线层平齐,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最小岩柱厚度约8m。招标设计阶段,考虑到洞室围岩裂隙较发育,同时结合机电布置需要并方便交通和运行管理,将母线廊道底高程抬高至发电机层高程,以加大母线廊道与尾水管间的岩柱厚度,但母线廊道抬高后,母线廊道拱顶已接近于吊车梁底高程,因此,主厂房下游侧采用了普通的有柱吊车梁型式,柱底座落于水轮机层高程。

采用普通有柱吊车梁,需等到厂房开挖完成后或柱基础有持力岩基后才能开始浇筑柱和吊车梁,而采用岩锚梁可在地下厂房开挖至中部时(高出发电机层高程约5m)即可开始进行岩锚梁锚杆及混凝土施工,这样可提前安装吊车、提早投入使用,为洞室下部的开挖、机电安装及混凝土浇筑提供方便,加快施工进度,缩短施工工期(经分析并参照其它工程的经验,可缩短工期约3~4个月),降低工程造价。因此,研究主厂房下游侧采用岩锚梁方案是很有必要的。

要采用岩锚梁,可考虑将母线廊道降低至母线层,保证廊道顶至岩锚梁底有足够厚度的岩体,廊道与尾水管之间的岩柱稳定通过选择合理的施工程序并加强支护措施予以保证。另外也可考虑在现方案情况下,在母线廊道洞口处设支承吊车梁的城门拱结构(洞口处机电布置需相应作调整),这样吊车梁可按常规岩锚梁设计。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工程地下厂房围岩裂隙较发育的地质条件下,需深入研究围岩开挖变形对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围岩稳定及岩锚梁锚杆受力的可靠度,以保证岩锚梁的使用安全。

3.2 取消蜗壳钢管伸缩节的可行性

从消除因温度荷载、温度变化或不均匀沉陷等原因可能引起钢管的附加应力的角度出发,招标文件中,厂房蜗壳压力钢管设置了伸缩节。

设置伸缩节固然有其优点,但必然增加投资,增加制造、安装和维修的困难。本工程不是高地温地区,压力钢管又是深埋于辉绿岩体内的地下埋管,辉绿岩无断层通过,地下环境中温度变幅也较小,钢管外包的混凝土是在围岩变形稳定或基本稳定后才进行浇筑,因此,温度荷载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应力较小,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陷的可能性很小,混凝土干缩或膨胀产生的应力可通过工程措施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因此本工程取消伸缩节是可行的。国内近几年施工的地下厂房工程,大多也不设伸缩节,这也是可以借鉴的。

3.3 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于本工程是否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问题,各方面的观点不尽相同。笔者认为,钢纤维喷混凝土与一般喷混凝土相比,具有良好的韧性、延展性、耐磨性和抗裂性,同时具有简化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的优点,并具有较好的施工安全性,可以缓解围岩应力重分布造成的破坏,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和锚杆、锚索相结合作为永久支护,可获取良好的支护效果和经济效益,应推广应用。

本工程地下洞室围岩支护中可考虑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技术,特别是在大跨度洞室的顶拱和边墙、不良地质部位、围岩产生较大塑性区和拉损区部位、交叉洞口部位及变形较大的部位,采用钢纤维喷混凝土是适宜的、有效的。应用钢纤维喷混凝土除需进行理论研究外,尚应进行现场试验,以检验施工工艺及喷射效果,测试钢纤维喷混凝土力学指标,确定最佳配合比,验证适宜性,从而保证钢纤维喷混凝土施工的质量,发挥有效的支护效果。

3.4 雾化问题研究

第7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利工程; 堤身; 堤基; 防渗处理

Abstract: through the embankment engineering project, design, construction, supervis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nning management of each link discuss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in the dam foundation seepage prevention dyke measures and principles.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Cross-sectional; Foundation; Seepage prevention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沿河、湖、海等构筑的挡水建筑物就叫堤,它是水利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堤身堤基防渗处理之所以重要,因为发生洪水时小的渗漏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大的渗漏,大的渗漏可能会发展为管涌,管涌可能导致溃堤,而溃堤的后果有多么严重无需赘言了。由渗漏发展产生的破坏就是渗透破坏,渗透破坏的研究是水利科技中很重要的课题,本文不打算探讨渗透破坏的机理,而是着力探讨堤的防渗处理的措施和原则。

一般而论,堤的防渗不会仅仅是某一个环节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工程立项、设计、施工、监理一直到工程运行管理全方位全过程都重视的问题,换言之这是一个系统问题,解决系统问题需要使用系统工程学的观点来实现。系统工程学其实就是研究系统最优化的科学,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最优化地处理堤身堤基防渗问题,是本文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和基石。

2工程立项、设计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2.1 工程立项的原则

水利工程立项的重点是选择合适的方案[1],方案选择的依据应当是“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原则[2]。由于水利工程事关社会大众的利益,需要“长治久安”,来不得疏忽和失误,所以要做到风险最小;效益最大,既是要有最好的经济效益(工程项目造价合理,运行后经济效益显著),还要有好的社会效益(服务社会大众,体现出很好的公益效果)。因为堤的防渗效果决定了堤的使用寿命和抵抗汛期洪水的能力,所以项目立项时应当将堤的防渗能力作为关键指标来考察。

2.2 设计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2.2.1 堤身堤基防渗设计要点

《堤防工程设计规范》(下面简称设计规范)将堤身堤基的防渗设计要求做了详细的规定[3]:

1.堤基的防渗处理。堤基防渗处理的基本原则是:前堵、后排,降低堤后渗流位势[4]。设计规范在这方面有充分体现,它将堤基分为软弱性地基、透水性堤基、多层堤基和岩石堤基四类,每一类都有适合该类地基性质的防渗处理手段,即:

(1)软弱性地基(软粘土、湿陷性黄土、易液化土等构成的堤基)可采用铺透水垫层,再在堤脚外加压载,做垂直排水砂井排水,但在要求防渗部位不能造成渗流通道。

(2)浅层性透水堤基推荐采用铺盖防渗;深厚性透水堤基宜采用截渗墙防渗,截渗墙有高压喷射灌浆截渗墙、“射水法”混凝土防渗墙、板桩灌注防渗墙、固化灰浆防渗墙等。

(3)多层堤基宜采用减压井、盖重,或者两者结合使用。

(4)针对存在裂隙、风化的岩石堤基采用砂浆或混凝土封闭的办法。

2. 堤身的防渗处理。设计规范在堤身防渗上主要要求满足堤的渗透稳定性,而对渗流量只要不影响安全就不予控制。该规范推荐采用土工膜和土工织物做堤身防渗和排水材料,并且对材料抗老化性、拉伸强度、渗透性等提出了要求,同时要求表面加保护覆盖。沥青混凝土和混凝土防渗体在堤防中应用较少,如用时按其他相关规范处理。

2.2.2 堤身堤基防渗设计原则

针对具体的堤防工程,堤身堤基防渗设计主要体现在采用哪种防渗的方案,例如是前堵还是后排,是采用减压井还是压盖,使用截渗墙时是使用高压喷射灌浆截渗墙还是板桩灌注防渗墙,不一而足。设计方案的选优可以依据以下原则进行:

1.堤防工程防渗设计同样适合“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的原则,这里的风险最小是指防渗能力上足够的安全裕度,效益最大是说造价合理,施工费较低。这两者有矛盾时需要平衡处理,但首先要满足风险最小的原则。

2.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时建议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进行优选。模糊层次分析法针对多种难以精确预估权重的方案,以层次分析法区分定性定量指标,对不确定指标进行模糊处理,这种方法最大优势在于方便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处理,很容易获得优选的方案。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文献很多,“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5]”可供参考。

3.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但在经济效益没有明显差距时应优先采用本地区或本单位过去使用成熟的设计方案。

4.设计堤身防渗时应该将其看成与堤基防渗同属一个系统而统一设计(虽然两者还是有区别),这样在确定防渗结构和材料上更容易做到优化。

5.慎重选用新技术或新材料。由于水利工程在比较长的时期内才能看到效果,特大洪水发生年份又难以准确预估,新技术或新材料用于水利工程的时期往往较短,不足以完全验证其效果。“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条文说明(修订版征求意见稿)”1.0.4条说“经现场工程试验、专家论证,且证明确实有效的” 就可以使用“新技术(含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6],笔者不完全同意,新技术或新材料的使用除了年限外,还需要“数量”的证明,根据概率论只有样本的数量足够大时才能证明试验结果是真实可靠的,笔者不反对在严格监控的条件下使用新技术或新材料,但对中小水利工程来说还是不要盲目使用新技术或新材料为好。

3 施工和监理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3.1 施工环节的处理措施和原则

3.1.1防渗施工的基本要求

堤身堤基防渗施工应当按照《堤防工程施工规范》(下面简称施工规范)[7]5.3~5.6及6.6条款相关规定进行。防渗效果的好坏与施工的关系非常密切,下面这几点应该充分满足之后,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果:

1.施工方案是否经过严格审核论证;

2.施工工艺是否合理;

3.施工材料的质量是否合格;

4.施工设备、机具和工具是否符合要求;

5.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是否达到要求;

6.施工的组织是否协调和衔接流畅;

7.重要的关键节点或结合部的施工是否到位;

8.施工是否严格按照工艺和规范执行。

3.1.2防渗工程施工的主要形式

1.水平防渗,以铺、压、导为主,例如铺盖、土工布等;

2.垂直防渗,主要是构造防渗墙。

3.1.3防渗施工的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有没有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以及严格的检测和抽检制度。虽然事后检验很重要,但有些隐蔽的缺陷并不容易检验出来,把握施工质量还是要靠施工全过程的工作质量和扎实的施工管理来实现的。

防渗施工的质量检验依照施工规范10.4.5和10.4.6进行。

3.2 监理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监理环节对保证防渗施工的效果和质量控制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监理工作贯穿整个施工的全过程,需要重视以下几点[8] [9]:

1.监理部应在施工招标之前组建,以便更好地对施工单位进场的资质进行复核和对前期施工准备进行全面的监控和把握,防止工程一开始就失控。

2.选好总监,全面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选择一个优秀的监理总负责人是实现监理工作重中之重,然后是组建好的监理团队。

3.理顺监理工程师的质量控制体系与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之间的关系。后者是前者的基础,监理工程师应在开工令之前检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是否健全,不健全就不能开工。

4.处理好处理业主、监理、施工三方的关系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关系。监理工程师监管整个施工体系的质量控制,业主应保证其工作的独立性。

3.3 工程验收环节的措施和原则

防渗效果的验收应按《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简称验收规程)[10]执行。但是验收规程对防渗效果的验收缺乏物理指标的规定和检验方法,参考“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及评价方法探讨” [11],检测方法如下:

1. 检测组成防渗体的各种原材料(例如水泥、膨润土、外加剂、砂、石、土工布等)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

2. 检测防渗墙墙体材料的质量和检测墙体的完整性。检测防渗墙墙体材料的质量方法是现场取样然后室内试验,如果成墙后就用钻孔取芯的方法检测,钻孔后注水试验,测试墙体的连续性和渗透系数。墙体完整性的检测主要检查墙体是否连续、完整,包括墙体的厚度、垂直度、墙体的外观、接缝等,采取现场开挖,使防渗墙暴露一定的深度,再进行观测的方法。

上面的方法对防渗墙有一定破坏,无损的检测可以使用相控阵地质雷达等手段[12]。

4 工程运行管理环节的防渗措施和原则

4.1 工程运行之后的管理措施和原则

工程运行之后的管理应该按照《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13](简称管理规范)执行。

4.1.1渗漏观测项目主要有两点:

1.表面观察。观察裂缝、洞穴、隆起、翻沙涌水等渗透特征。

2.渗流观测。观察堤身浸润线,堤基渗透压和减压井排渗效果等,还可以测渗流量和检测水质。

4.1.2管理规范还规定了必要的机构组织建设,通讯、交通和其他维护设置等。

4.2 堤身的应急处理措施

在汛期洪水猛涨时遇到堤坝险情,常以以下方法处置[14]:

1.堤身漏洞。采用“前截后导,临重于背”的原则,在临水侧堵,背水侧疏导,并设围反滤井,阻止泥土流失。主要做法有塞堵和盖堵以及“软帘堵漏[15]”等。

2.堤基管涌。管涌多发生在背水侧,处理原则是反滤导渗。主要做法是反围滤井、反滤层压盖和蓄水反压等做法。

3.堤坡渗水。原则是“前堵后排”。

其实,上面几种险情处置的原则都是类似的,临水一侧可以利用水压达到堵的效果,背水一侧面临水压只能疏导,不能堵,堵则越堵水越大。

5 结束语

本文对堤身堤基防渗处理技术性措施的叙述较简,因为笔者认为大部分工程渗漏的问题如果单纯从技术角度观察并不是太复杂不能解决的,目前已有的很多方法都比较成熟可靠,也足以应对这些问题,比较难的是防渗其实牵扯到方方面面,这些需要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来考虑它,并加以解决。笔者尝试提出一些观点,以期达到“抛砖引玉”效果,不妥之处还望有识之士不吝指正。

参考文献:

[1] 沈坚等. 水利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途径研究[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4).

[2] 董哲仁. 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 水利学报,2004(10).

[3] GB 50286-9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S].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4] 占洪波. 堤基防渗处理综述[J]. 治淮,2010(1).

[5] 陈欣.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方案优选方面的应用[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10).

[6] SL260-200X,堤防工程施工规范 条文说明(修订版征求意见稿)[S].

[7] SL260-98,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

[8] 闫玉才. 中小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J]. 山西水利科技,2006,5(2).

[9] 王伟珍等. 提高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管理水平路径探析[J]. 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9,21(3).

[10] SL239-1999,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1]李家正等. 长江重要堤防隐蔽工程质量检测及评价方法探讨[J]. 中国水利,2002(12).

[12]肖柏勋等. 堤防防渗墙质量无损检测试验研究最新进展[J]. 中国水利,2002(12).

[13] SL171-96,堤防工程施工质量评定与验收规程(试行)[S]. 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

[14]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手册》编委会. 水利水电施工技术手册 土石方工程[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第8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1方案比选

1)技术分析方案一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一少1组板换,热泵为常温型,增加1组辅助电加热装置。增加辅助电加热将增加相应用电负荷、变压器容量、缆及开关等相关电器设施[3]。因而增加故障点,降低系统的稳定性。由此可见:方案二优于方案一。方案三与方案二比较:方案三少2组板换及1组水泵。很明显,方案三系统更简单,弱电控制点更少,操作更方便。由此可见:方案三优于方案二。从技术的稳定性判断,方案三最优,方案二其次,方案一最差。2)经济分析从初投资成本和年运行费用两个方面对3个方案的经济性进行分析比较。3种方案的初投资成本及年运行费用情况分别如表1和表2所示。由初投资成本和年运行费用的比较可得:方案三最优,方案一其次,方案二最差。3)综合技术及经济分析:方案三是最佳的选择。

2方案优化

以本工程为例,制热量为350kW,在制热工况下,蒸发侧与冷凝侧进出水均考虑5℃温差,两种品牌的热泵在不同蒸发侧进水温度与冷凝侧出水温度下的COP值变化如表3[4]。由表3可得,保持出水温度恒定,随着水源侧的进水温度上升,热泵的能效比均增大。热泵机组水质参数要求如表4,而本项目温泉水水质指标检测结果如表5。项目所在地水库水pH值范围为6.50~7.78。项目自来水水质指标硬度为80~90mg/L。通过上述两表的比较,要实现最合适的进水温度,须考虑如下因素:1)pH值的控制。通过不同比例的水库水和温泉水混合,利用pH值计算公式估算并研究混合后pH值的变化情况。pH值与水库水与温泉水混合体积比的关系如图4所示(V1为水库水体积,V2为温泉水体积)。从图4可以得出,随着水库水与温泉水混合体积比的增大,pH值减小。只要保证水库水与温泉水混合体积比大于2,即可把混合后的pH值保持在8.0以下。2)进水温度的控制。通过不同比例的水库水和温泉水混合,估算并研究混合后温度的变化情况。混合体积比与混合后温度的关系如图5所示。从图5得出,随着混合后温度的升高,所需的温泉水越大。要保证水库水与温泉水混合体积比大于2,则混合后温泉水温度不超过26℃。综合考虑高温热泵产品设计工况、能效比和pH值的影响,可将高温热泵进水温度控制在20℃,即将1体积的温泉水与5体积的水库水混合作为高温热泵蒸发侧进水。3)硫离子控制。通过对本项目温泉水水质检测结果与高温热泵机组水质指标要求进行对比,H2S浓度为3.49mg/L存在腐蚀和结垢的风险。可根据高温热泵机组厂家要求,对高温热泵机组采取防腐防结垢措施。如机组换热管内壁可采用SiO2纳米涂层技术,起到防腐及防结垢的作用。

3结论

第9篇:防水优化方案范文

一、水务局档案管理特点

水务局属于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水务局档案管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周期长,就以水利工程建设为例,受技术、资金、施工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水利工程从初始规划到竣工验收,周期为几年到几十年不等,有的工程还可能受地质条件影响,需要重新规划设计,这无疑就使得建设周期更长了。二是档案种类繁多,水务局涉及的档案种类繁多,单水利工程而言就包含了现场勘察、测量、规划、设计方案等环节的档案资料,再加上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工作形成的档案资料,不仅形成的档案种类繁多,数量也是极其庞大的[1]。

近几年来,水利工程的建设、各地洪涝灾害的发生、水资源短缺等使得水务局不得不面临更多的工作压力,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也层出不穷,同时形成的档案资料也越发多元化,数量也越来越多。加之,水务局档案管理工作本就存在不足之处,因此,水务局有必要积极探索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确保档案管理工作能顺利、高效开展,能够为水务局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真实、完整的信息支撑。

二、新时期水务局档案管理工作优化策略

1.优化档案管理意识。良好的档案管理意识是开展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水务局一方面应优化档案部门工作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让他们明确自身岗位职责,全身心投入到档案管理工作中,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整体规划;另一方面应优化其他部门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让他们认识到档案管理工作并不只是档案管理部门的责任,而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和相互配合的,促使他们积极参与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真正创建一个完善的档案管理网络,才能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后续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2.优化档案管理制度。完善的制度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保护屏障。水务局有必要结合实际工作和档案管理需求,优化档案管理制度,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具体而言,在设置内部管理机构时,有必要强调档案管理部门的独立性,给档案管理部门提供足够资源;在内部管理时,档案管理部门也必须严格进行自我监督,完善并落实档案归档制度、整理制度、岗位人员责任制度、考核制度、档案保管制度、借阅制度、保密制度等相关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优化的档案管理制度能真正发挥作用,进而确保任何一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能有相应的制度作支撑。

3.优化档案管理人员。即便在新时期各行各业在档案管理工作方面都或多或少融入了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大大提升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便捷性,但归根究底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及设备的操作还是要依靠人。因此,档案管理人员的优化是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重要保障。具体而言,档案管理人员必须明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断警示自己要实事求是、尽职尽责;熟练掌握部门职责、规章制度、档案分类标准等;积极参与相关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和素养;敢于正视自身不足,不断学习和改进。此外,水务局还可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者才能继续从事原岗位工作,确保档案管理队伍整体质量。

4.优化档案管理设施。在新时期水务局必须不断优化档案管理设施设备才能满足档案管理工作需求。如档案管理室应避免阳光直射,若需人工照明也应使用防爆灯,以免长时间用电造成火灾;档案管理部门应配备专门的库房、阅览室和办公区,同时安装必须的设备与器具;相关区域必须定期清洁打扫,保持干燥整洁;定期检查和维护设施设备,及时修理或更换损坏零件或设备等。此外,档案管理室的湿度、温度、通风也应有所保障,做好通风措施,温度应控制在14-24℃,湿度应控制在45-60%,最好安装湿度测量仪器,以便实时掌握档案管理室的湿度变化,及时做好调节[2]。

5.优化档案管理模式。在新时期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各行各业的档案管理工作都逐渐步入信息化建设轨道,水务局档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优化档案管理模式,实现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认清电子档案管理的发展趋势;然后着重培养和引进信息化管理人才,以及信息化设备的购进,但在此阶段必须确保档案资料的保密和安全工作到位,防止资料外泄、损坏等,尤其要做好电子资料的安全工作,如设置登录密码、安装防火墙、定期杀毒等;最后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和需求,及时更新档案资料,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率,确保档案资料能更好地为水务局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