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战略发展理念精选(九篇)

战略发展理念

第1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城市地位的关键因素。按照各级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抓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主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江阴强,强在实体经济,强在工业经济。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国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进行装备更新、新品开发、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沉下心来专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作用,牢牢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无论是当前稳增长还是长期增后劲,项目都是主抓手、主动力。进一步创新项目招引模式,转变招商思路,探索构建全球化招商新体制,努力实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打包引进”,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抢抓“一带一路”掀起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招引一批与现有产业相匹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招商选资从依靠优惠政策向营造更优的综合环境转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开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的新形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和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动力。

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全面提升江阴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区政策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各镇街、园区的科技创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高效组合,形成全市域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江阴的区域创新能力。

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的后劲所在。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区域、分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创意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产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契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金融资本支撑体系。“江阴板块”是江阴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等途径,加快企业新上项目、兼并重组、股权投资进程,努力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加大后备企业上市力度,引导成熟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或债权融资。积极创新资本业务模式和产品,引导信贷类、小贷类产品等进入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推行“互联网+金融”,大力培育互联网众筹平台、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着力增强持续发展新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过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尤其要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快经济、城市、人才等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全面激发转型提升新动能、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继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资本市场、债务重组等途径,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生产资源,释放新的生产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现镇街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阴外贸依存度高,稳增长必须稳外贸。以综合保税区获批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导企业融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扩大江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本土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江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扩大沿江港口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充分发挥江阴城市滨江、口岸优良、腹地宽广、两岸联动开发等优势,加快提升沿江开放园区品质能级。大力整合岸线资源,有序推进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提高长江岸线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巩固区域性江海枢纽港地位。切实增强沿江产业、港口码头的辐射集散功能,重点发展车船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仓储、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港口发展带动城市开发开放。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展现美丽宜居新面貌

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紧紧围绕“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

提升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完善路网体系,优化景观风貌,打造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围绕“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目标,全力推进城际铁路、快速道路、高等级航道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通体系。加快建设垃圾发电厂、备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网等公用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气、水利等城乡基础配套。控制主城区开发节奏,完善拆迁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灵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转换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库存率。

深化综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镇村、社区管理职责,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各个系统的运行效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老小区、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区停车、户外广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机制,依法处置私搭乱建违规违章行为,着力打造精细有序的市容环境。深化物业属地管理机制,推行物业标准化服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城管等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推进城乡一体。以推进“六个一体化”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积极构建更合理的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通过项目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和美丽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科学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重点村、特色村集中,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新改善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阴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绿色发展尤为迫切,必须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强源头管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大力推进化工、电力、印染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严控燃煤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中减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资源,深入开展建筑、照明等领域节能工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刚性要求,继续推进热电企业整合,加大重点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淘汰、机动车尾气及扬尘防治力度,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全市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加快城区控源截污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黑臭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整治,确保区域水质大幅改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污泥等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全市垃圾处置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山体复绿、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化红线刚性执行和严格管控,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做到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把促进富民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创新富民增收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举措,帮扶更多群众自主创业,不断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高度关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精准扶贫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第2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发展理念

21世纪是知识决定发展的时代,是一个学习的社会,学会学习才能够更好地生存。面对新世纪的发展形势,成人教育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形成新的发展战略,建立终身教育框架下的成人教育体系,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1.终身化

党的十提出的“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根本保障。要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终身学习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切实加强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城市建设,全面开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局面。由于中央的高度重视并不失时机地推进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全国涌现出了大批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的先进典型,促进了科学发展,取得显著效果。活到老、学到老的传统思想被赋予时代内涵,正在薪火相传。

成人高等教育具有对人职业生涯的广泛覆盖性和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它正成为教育终身化的前沿领域。终身教育思想是现今世界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终身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将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机遇;成人高等教育日渐完善,必将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2.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又必然推动经济全球化更加广泛深入地发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终身化已成为各国制订教育发展战略的共同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已成为绝大多数国家教育技术更新换代方式的首选;而教育产业化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教育形式,尤其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运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文化的深入发展,教育全球化的概念必然会越来越普及。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管理者和办学者,必须具备紧迫感和责任心。从办学政策到办学理念,从现行制度到办学手段等方面,认真研究、认真规划,尽量减少教育市场开放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损失。普通高校全日制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是未来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仅靠全日制“一条腿”走路,将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人才培养方式,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二、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

1.教育层次多元化

高等教育要对社会开放,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服务,这是教育的宗旨所在。现代高等教育有三大功能:科研、教学、服务。三大功能的实现形式决定了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和社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变化和新的教育理念也必将影响到这三大功能的实现形式。现代的大学不仅是“传道、受业、解惑”的学堂,而且是科研与教学共存,服务与引导并重,产、学、研一体的综合体。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求高等教育要更开放、更灵活、更多样,高等学校应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进一步加强同企业和社会各部门的合作,为不同层次的人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培训、进修和继续教育的机会。据估计,在本世纪20年代以后,为社会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将会逐渐占到高等学校教学任务的50%以上,创建一流的继续教育也应看作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应有之义。

成人高等教育在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强化成人高等教育的继续教育功能,不断加大继续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对在职人员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为不同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在职人员提供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机会。成人继续教育必将成为今后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在成人高等教育中所占的比例也将不断增加,成为成人高等教育中最有生命力的发展方向。

2.远程教育普及化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以Internet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手段,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将会在较短时间内走入千家万户,高等教育普及化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未来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需求量较大,而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许多专家指出,中国教育要实现跨跃式的发展,必须在现代远程教育方面实现突破,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高效率、广泛地利用,使大众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随着经济发展的加快,函授教育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时展的要求,它必须脱胎换骨,使自身辐射、延伸的地域更加广阔。

在21世纪,网络将成为成人学习的主要媒介。因此,社会必然会为发展成人教育提供信息基础设施,为人力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同时,要借助便捷的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虚拟性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社区,倡导以学习者本人为主体的个性化学习;发展网络学习,倡导成人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学习。e成人教育代表着21世纪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之一,e成人学习会成为21世纪人力资源开发的最根本方式。

参考文献:

第3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科学理论武装上

一要发挥理论优势,增强理论自觉。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没有现成模式参照。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契合规律的理论指导,迫切要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抓紧抓好科学理论武装。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引领国有企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性纲领,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要从历史实践和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提高党员干部的理论修养,努力把中国石化打造成贯彻和实践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阵地。

二要领会精神实质,坚定政治信念。系列重要讲话,饱含“四个自信”的政治定力和强烈的使命担当,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善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具有创新性、战略性和系统性。我们首先要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政治品格、历史担当、人民立场,挺起理想信念的“主心骨”,不断增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国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更加坚定在党的领导下推动企业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要把系列重要讲话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主体内容、培训教育的必修课,做到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带着信念学、带着感情学、带着使命学、带着问题学,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广大党员要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不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发挥作用,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三要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以致用推动改革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们党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发展。近年来,中国石化党组在改革、调整、创新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目的就是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提质增效、迈上中高端。对此,我们不仅要从现实的角度更要从理论的高度来认识,坚定信心,抓住不放,集中解决主要矛盾,更好地推动企业发展。要坚定地把学习和运用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抓得紧而又紧、实而又实,充分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保证企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完善公司治理上

党中央明确指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形成更加符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这个目标,核心就在于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与公司治理两个优势。重点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坚守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将党建工作总体要求纳入企业章程,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保证党组织作用在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得到有效发挥。没有企业章程的分公司,要按照集团公司章程和党组要求,明确党组织的地位作用、职责任务、运行机制、工作机构、基础保障等内容。

二是坚持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领导体制。落实好这一体制的关键是在思想上能够换位思考,互相学习,增强政治意识和大局观念。党委领导要深入理解生产经营,做行家里手,行政领导也要深入理解党建工作,学会做思想工作,从而促进党建工作和生产经营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三是推动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同步加强。坚持党的建设与改革发展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党组织负责人及党务工作人员同步配备、党的工作同步开展,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党管干部原则上

一是管住关键。党管干部的关键在于管好方向、标准、制度和程序。管方向,就是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把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管标准,就是结合实际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具体化,形成衡量企业领导人员是否胜任岗位要求的具体标准和尺度。管制度,就是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调整和完善干部选拔使用和管理监督制度,构建简明、务实、管用的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水平。管程序,就是严格执行干部选拔任用相关制度规定,在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等各环节,都要按照规定进行。要把管方向、管标准、管制度、管程序落实到干部选拔任用各个环节,确保选好人、用好人。

二是创新机制。在完善公司治理过程中,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与董事会依法选择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权相结合,与市场化选聘、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相结合,创新党管干部原则的有效实现形式,扩大选人用人视野,广开推荐渠道,依规考察提名,依法履行程序。

三是集体领导。党管干部必须坚持集体领导,领导干部的个人作用必须在集体中发挥,不能独断专行,不能搞少数人乃至个人说了算。同时,建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检查问责制度和办法,做到“谁提名谁负责,谁考察谁负责,谁主持会议讨论决定谁负责”,重大用人失误要有人负责。党管人才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组织在坚持完善党管干部原则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管政策、管宏观、管协调、管服务为重点,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形成人才辈出、活力迸发的生动局面,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把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到凝聚各方力量上

第4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增强战略意识是实现企业管理变革的必然要求

随着新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相应的企业管理目标、内容、方法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就国有企业来说,普遍存在着经营观念落后、管理手段老化等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纵观国内外成功的企业集团,无不是战略管理的典范,因此企业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企业管理,树立创新观念,增强战略意识,这是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的重要前提。

增强战略意识是企业行为市场化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行为的市场化已成为企业的显著特色。企业行为始终以市场为导向,在满足市场和创造市场的过程中演变;企业应不断占有现在市场,发掘潜在市场,创造未来市场。在企业经营日益激烈的今天,成功竞争的标志不再是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结果,而是企业是否具有不断研发新产品、新技术和经营市场的独特能力。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的发展变化,遵循市场规律和运行规则,否则将会受到市场的无情惩罚。这一趋势,必然要求企业要立足长远,着眼发展,用战略观念和创造思维把握企业的经营管理。

增强战略意识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要求。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企业的生存发展始终处在不确定因素复杂多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环境中,有些因素难以预料,无法控制,甚至会对企业产生致命打击。因此,企业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制定有效的战略,实施战略管理。战略管理作为现代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经营未来,创造和把握不断出现的商机。实践证明,越是竞争激烈的行业和规模大的企业,越重视运用战略管理。但有很多企业经营者,还没有在思想上重视研究本企业的战略,把主要精力放在产品特色、市场份额、营销渠道、价格策略等当前竞争上,对企业未来领域的发展和市场的创造缺乏实质性设计和推动,其未来的发展必然会滞后于善于营造商机的企业,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增强战略意识是实现企业管理目标的要求。在明确的战略意识指导下制定和实施企业战略管理,能够使企业的整个管理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方针和任务,优化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使系统内各单位围绕目标、方针和任务,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实施、控制和反馈,实现目标一致、分工协作的良好效果。

增强战略意识是实现企业素质整合的有效手段。把战略意识贯彻到企业的各个层次,形成共识,能够实现企业管理系统各环节步调一致。在战略意识指导下,管理系统内部的各层次管理主体都将面临从单纯执行者向不同层次决策指挥者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这一变革,促使系统各环节自觉服从于全局,主动协调本部门与其它部门的关系,协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以实现协调发展。

同时,不断深化战略意识,形成企业战略观念,能够促使企业管理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从全局和发展的眼光研究、制定企业战略、策略,及时把握企业发展的机遇,使管理系统的整体行为更加科学、合理,各职能行为更趋同于整体行为,以便提高管理效益。

实施企业战略管理应具有的行为观念

企业发展的战略管理,是以企业的未来远景为主导,实现企业总体目标的长期性策略和对策。这一过程,不仅要对企业现行生产的投入、生产、售出、售后整个过程管理,而且要把未来的投入和生产考虑在内,即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进行总体谋划。因此,企业战略管理必然具有未来性、全局性、综合性和创新观念。

未来性观念。战略管理不同于战略规划,其核心是经营未来,而规划只是战略管理的一个过程。通俗地讲,战略是选择正确的事,规划则是把事做正确。战略管理要着眼于企业的未来发展,不断创造和把握明天的商机。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具体的战略行为要随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因此企业必须合理安排战略步骤、战略重点及战略应变措施。一是围绕总体目标,正确规划战略阶段,从战略目标、内外条件、难易程度出发,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各战略阶段要与整个战略时期相适应,不宜过长或过短。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远景目标与眼前目标的关系,既要保障逐步实现眼前目标、最终实现远景目标,又不能只见眼前利益、影响远景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有时要牺牲部分短期的或局部的利益来确保整体和长远利益。三是要用发展的观念制定战略方案,充分分析战略管理对象、外部环境变化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在选择某一经营领域进入时,作好退的准备;在选择进攻型战略时,既要果断出击,又要作好竞争对手反击的防守准备。

全局性观念。在战略分析、制定、实施等整个战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坚持整体最优化和局部服从大局的原则,以企业长期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从全局利益出发,结合企业实际,选择最佳的战略组合方式开展经营活动。在制定和实施各经营单位的各自战略时,必须服从于总体战略这个全局,选择最佳的经营策略和实现形式。

同时,随着企业管理主体、客体和环境的变化,全局性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在不同的经营管理阶段和特定时期,全局性的内涵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必须认真剖析整个管理系统和影响全局的环境要素,分析系统内部各因素间与环境因素间的制约和影响,掌握其本质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构筑起符合企业实际,顺应环境变化的企业战略。换言之,企业战略不仅要从自身的全局利益出发,还要把企业置于社会大环境下分析,与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相协调,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

综合性观念。综合性观念,是指在从总体上把握事物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侧面、各个因素的本质特征和相互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寻找出各局部变化趋势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把战略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战略研究知识结构的综合性和研究人才结构的综合性结合起来,制定出体现整体利益的战略目标、方针和措施。如在制定发展战略时,要研究企业产品、市场、生产、财务、发展潜力等状况,分析企业的社会、经济、竞争地位和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同时,还要研究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综合性,实现管理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综合运用,占有和应用大量的战略信息,为不断调整、完善战略目标、方针和措施提供依据,更好地规范战略行为。

创新性观念。企业的创新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挖掘成长潜力和再造发展活力的过程。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不仅要立足长远和全局,更要着眼于创新;不仅要主动适应未来环境变化的功能,还要具有创造市场、驾驭市场的功能,明确自身的核心能力,寻找价值链上的利润点,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资源的高效使用,才能站在技术领域的前沿,才能赢得竞争的优势,使企业始终充满勃勃生机。成功企业之所以能够成功,关键就是在自我否定中创新。从规模经营到资本经营,再从资本经营到品牌扩张,这一过程就是在否定自我中催生创新战略的过程。

用战略观念调整企业管理行为

企业战略观念源于管理行为的实现过程和战略管理活动,是企业对战略的地位、作用反复认识的强化,战略管理活动则是企业战略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增强战略意识,确立和不断发展企业战略观念,将带动企业管理行为的调整变革,把观念转化为行动,用观念来指导管理行为。

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员工对战略的认同度。战略观念的确立,必然与企业原有思想、观念及文化传统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战略管理知识,增强战略意识,更要做好宣传,将新观念、新思维、和新方法传播、普及到员工中,把员工的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企业的价值观和战略目标上,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在战略观念贯彻过程中,会受到来自系统外部因素的制约,企业要自觉、主动地应对外来压力,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和化解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变被动为主动,化阻力为动力,使企业的战略管理能积极有效地适应环境因素的变化。

设置专门的战略管理机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和企业经营各要素的关联度日益紧密,需要获取和处理的信息成几何级数增加,传统经验性的战略研究已不能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需要。因此,建立专门的战略管理机构,不仅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需要,也是现代企业整体管理的需要。专门的战略管理机构,可以对企业多变量、多目标、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综合性分析,制定总体战略,指导完善各经营单位战略和职能,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可供选择的多项方案,保证战略的有效性和企业整体管理的有效性。

建立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战略问题的研究、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战略观念的逐步强化,都需要获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量的信息资料,如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局势、竞争对手及潜在竞争对手战略现状及动向等等。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畅通信息渠道,建立快速的信息收集、分析和反应平台,用数据信息翔实的资料保证战略研究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采取科学的战略研究方法。新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的战略问题十分广泛,包括企业战略态势分析、战略的制定,战略组合的选择,需要收集和处理的信息非常繁杂。因此,战略研究必须以战略理论为指导,综合相关科学,建立快速的信息分析系统,采取科学的方法,正确预测未来,避开主观武断意见及其它干扰,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确保战略研究的有效性和战略调整的及时性。

第5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区域产业 产业战略

一、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一)战略概念

战略的观念最早出现于中国,论述战略的中国古籍《老子》,主要涉及的战略内容是政治战略、军事战略,因年代久远,语言变迁,其内容当今已无人能准确解读;第二本中国古籍《孙子兵法》,第一章《计篇》中的“庙算”一段明确提出了战略的概念,“庙算”的本意是“在宗祠中推算”,结合本章内容翻译为现代语言就是“战略分析”,在这一部分孙武重点讨论了“涉及军事成败的本质性关键性因素”;中国古代政治战略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向刘备介绍了针对刘备状况的“涉及政治成败的本质性关键因素”。

源于西方的“企业战略”多参照西方对战略的理解,是关于“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现在通常说的“企业战略制定”主要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的制定”。较为特殊的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和金伟灿的《蓝海战略》中的所谓战略指“企业在具体竞争行为中以取胜为目的的系列大步骤制定过程中的选择原理”。

综合中西方理论中对战略的理解,战略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若偏重本质则为中国的传统理解,偏重实用则为西方人的理解。“战略分析”、“战略决策”、“战略计划”、“战略选择”、“战略哲学”、“战略规划”、“战略竞争”、“竞争战略”、“扩张战略”以及“战略防守”等在经济管理中常涉及到的关于战略的词,其具体含义均包括“重要”、“关键”、“普遍”、“主要”以及“大”等含义。

本文认为战略一词指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及其集合。经济问题的研究应以事物的本质为基础,因而战略包含源自中国传统的含义,又因研究对象为经济领域,因而战略也包含源自西方的含义。具体理解时取偏向于中国传统的含义还是西方的含义,视战略一词具体所指对象而定。

(二)产业概念

“产业”一词在中国古语中主要指“家产”、“财产”;在经济领域“产业”最初指工业生产包括重工业生产和一般制造业生产;随着旅游业的兴旺发达、形成规模,以及电影、艺术等文化创意类经营项目模仿工业的一些经营理念,“产业”一词涵义得到扩大,形成了现代涵义。“产业”在目前主要指社会活动中的经营性项目和经营性领域。

“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三个相关联、有时可以相互替代的名词中,“产业发展”、“经济发展”、“区域发展”所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涵义依次扩大。“产业发展”针对的对象指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经济发展”针对的对象除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外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区域发展”针对的对象既包括经营性项目的运营实体和经营性领域,还包括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以及对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领域、提高一定区域内全体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起到支持作用的科教文卫等非营利性质的社会生产项目。

(三)区域产业战略概念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区域政府为主体,以实现辖区内产业的高速、平衡、协调、持久发展为目的而坚持的一套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指全面指导区域产业战略制定的综合性理论体系。

区域产业战略是以实现辖区内产业良性发展为目的的战略方案,区域产业战略可以成为区域的政府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依据,但其本身并不等同于区域产业政策。区域产业战略重点分析区域产业发展的各类战略性相关因素的相互作用机理、在系列战略性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区域产业的发展方向、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及其作用机理以及政府对战略性相关因素的干涉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影响;区域产业政策以政府的经济发展预定目标、政府为实现预定经济目标对下一级政府机构提出的行政行为要求、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要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以及国有投资项目为内容,不包含任何决策理由以及理论分析。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重视作为各地产业基础的区域差异,以产业发展中决定产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为研究对象,在涉及产业发展方案的比较、取舍时,产业发展方案只包括重要环节或关键环节。

区域产业战略理论是目前不同区域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产业拓展空间日趋狭小的理论产物,该理论对于如何使不同地区的产业在相互激烈竞争中仍然持续发展,能够给出准确答案。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定位

(一)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无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给出专著,仅国内部分学者就区域产业战略的某一方面发表过论文。区域产业战略全面综合性研究专著缺乏,并不代表区域产业战略的理论缺乏。通过学科研究所涉及到的对象的对比可以知道,区域产业战略依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等理论丰产领域得到广泛研究。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战略理论研究领域,理论涉及到区域产业战略理论的国内外著作较多。

(二)区域产业战略理论功能

因为生产实践的社会关联性和理论的相互包容性,区域产业战略的相关理论多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目前被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所包涵的区域产业战略相关理论表现为,以讨论区域产业战略的价值理念、区域产业战略的环境支持、区域产业战略的政府政策为主,对直接制定区域产业战略所需的战略判断规则、可据情况选择使用的战略措施、战略措施结合技巧、目前区域产业战略选择急需得到解决的战略判断方案较少涉及。针对目前相关理论在实践性、实用性方面尚不完美的特点,区域产业战略理论需要向更具有实践性、实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2][澳]罗伯特·J·斯廷森,罗杰·R·斯托,布莱恩·H·罗伯茨.区域经济发展分析与规划战略[M]. 朱启贵,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2.

第6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高等学校;战略管理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如何在竞争中应对各种挑战,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 成为高校的关键所在, 因而注重高校的战略研究, 加强高校的战略规划, 实施战略管理成为普通高校管理的必然选择, 而战略管理在高校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组织为了长期的生存与发展,在充分分析组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和选择组织战略目标,并针对目标的落实和实现进行谋划,进而依靠组织内部能力将这种谋划和决策付诸实施,以及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评估与控制的一个动态管理过程。

(二)什么是高等学校战略管理。高等学校管理者为谋求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对高等学校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由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共同制定高等学校战略管理目标,拟定、优选战略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和控制的动态过程。

二、高等学校战略的特点

(一)整体性。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是以研究高等学校整体发展为对象,寻求的是整个高等学校的最佳态势。

(二)长期性。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是以未来为取向的管理,其拟定的方案具有长期性。

(三)关联性。高等学校战略管理是一个科学的逻辑过程,反映的是高等学校发展与其他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联系及其变化过程。

(四)统领性。高等学校战略管理规定了高等学校发展的方向,高等学校的每一项具体计划都是为了实现高等学校战略目标。

三、我国高校战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战略管理在我国尚未全面推开,缺少经验的总结和正确的指导。不少实施战略管理的高等学校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

高校战略管理首先是一门科学,从长期计划到战略规划,都突出强调了战略管理的科学性。作者认为我国高校的战略管理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战略规划内容科学性与严谨性的缺失

首先,战略规划内容的不全面。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一般包括总体战略规划、各种专项规划和行动计划。其次,学校的发展定位不科学。

2.破坏了战略管理的动态性和整体性

战略管理是战略计划、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评估与控制的动态一体化过程,而我国高校战略管理重规划,轻实施,特别是轻评估的情况较为普遍。

3.战略规划管理手段和方法缺乏科学性

我国高校在战略规划制定环节上,很少对学校内外部环境进行科学的分析,对战略目标进行严谨的数据论证,战略规划的时间节点的确定随意性大。

(二)缺乏深刻的理念反思

核心理念是高校战略管理的导航,有了导航才可以凝聚人心,形成战略方向和战略重点,办出特色,立足世界。而我国高校战略管理中却恰恰缺乏了深刻的理念反思,主要表现是“无核心理念”许多高校可以罗列出一大堆自己的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理念,但基本上都是从文件上抄下来的,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理念。

(三)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还没有一个对高校战略规划进行协调与组织的机构。虽然有些高校成立了不同形式的规划机构,但现有的组织机构建设还远远滞后,普遍存在领导不到位,规划人员精力能力投入不够等问题。

(四)战略管理观念淡薄

管理观念既是高校管理者进行高校管理的指导思想,又是他们施行管理行为的行动指南。我国高校战略管理观念淡薄主要表现在:忽略自身的条件和基础,贪大求全,盲目追求规模、综合化。

(五)战略实施能力不足

高等学校战略实施能力不足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重视制定,忽视实施。部分管理层认为制定战略就是撰写战略方案和咨询报告,从而对咨询团队过分依赖,不能真正深入思考,结果在对战略方案达成共识时,忽略了对战略实施的深入考虑。第二,重视战略,忽视战术。战略本身关注的是高等学校长期可发展的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最终还需要短期的战略措施和行动计划来实现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

四、我国高校有效实施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1.学科战略:高校战略规划的基点

学科是高校的基本单位,学科战略也是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不仅关系到高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更是影响高校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人才培养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高校学科战略主要解决高校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规划等学科建设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

2.人才战略:高校战略规划的关键

人才问题,始终是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兴校强校,决定的因素是人才,人才战略已成为高校的首要战略,高校要做好人才强校战略,首先做好人才资源规划,其次.注重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

3.教学战略:高校基本职能战略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而其中人才培养又是高校最基本的职能。因此教学战略是高校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几乎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二)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战略管理意识

第7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论文摘要:企业的战略管理包括五项相互联系的管理任务,即企业的愿景、企业的使命、企业的目标、企业的战略以及战略的实施。这五项任务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任何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本土文化,离不开企业自身的文化。本文主要是对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作用进行研究,提出一些见解。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管理从经验和科学管理进入了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日益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和包括价值观、道德观、行为规范在内的工作作风等。企业情况不同,企业文化也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每个企业都有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有自己特色的、广大职工认可的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企业理念、职工价值观等等。正是这些有形的硬文化和无形的软文化,指导着企业战略的实施,支撑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的关系

目标带动战略,战略驱动文化。企业必须确立目标,进而达成目标。达成目标需要战略支持,战略的实施需要信念的支持。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思想的表现,也是企业家团队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看似两个泾渭分明的概念,其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订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优秀的文化能够突出企业的特色,形成企业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而且企业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有利于企业制定出与众不同的、克敌制胜的战略。

第二、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手段。企业战略制订以后,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企业文化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及辐射等作用,激发了员工的热情,统一了企业成员的意志,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共同努力奋斗。

第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必须相互适应和相互协调。战略制订之后,企业文化应该随着新战略的制订而有所变化。但是,一个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要对企业文化进行变革难度很大,也就是说企业文化具有较大的刚性和一定的持续性,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逐渐强化的趋势。因此从战略实施的角度来看,企业文化要为实施企业战略服务,又会制约企业战略的实施。所以,企业在进行重大变革时,必须要考虑与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的关系问题,因为企业的基本性质与地位是确定企业文化的基础;同时要发挥企业现有人员的作用,保证企业在原有文化一致的条件下实施变革。企业高层管理者要着重考虑与企业原有文化相适应的变革,不要破坏企业已经形成的行为准则。

综上所述,企业在进行战略管理分析时,应给企业文化以足够的重视。只有企业文化与战略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始终是企业生命力的基本点,是企业理念客观存在的必然。企业思想是企业文化的主线,企业的社会使命与责任属于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企业的战略规划受企业思想的制约,以企业使命为基础性依据。如《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企业文化的精髓,它为企业的战略计划、战略实施和战略分析等做出了统一的标准。因此,企业战略的研究、规划与实施必须与企业文化的塑造和提升并重。

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就需要全体成员积极有效地贯彻实施。企业文化通过其物质文化层次、制度文化层次、精神文化层次的共同作用,激发员工热情、统一群体成员意志。

第一、企业文化为战略实施提供行为导向。在企业中往往并不是所有的员工都能在同一时间对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经营思路做到完全领悟,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如何齐心协心往前走,就需要企业文化的引导。首先,企业文化能显示企业发展方向。企业文化的概括、精粹、富有哲理性的语言明示着企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这些语言经过长期的教育、潜移默化,已经铭刻在广大员工心中,成为其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其次,企业文化能诱导企业行为方向。企业文化建立的价值目标是企业员工的共同目标,它对员工有巨大的吸引力,是员工共同行为的巨大诱因,使员工自觉地把行为统一到企业所期望的方向上去。因此优秀的企业文化能有效弥补人的有限理性不足,将广大员工的行为引导到共同的企业发展目标和方向上来。

第二、企业文化具有独特的激励功能。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注重对员工的物质激励,如实施员工投股计划、高级管理人员的股票期权制度等。这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财富最大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文化管理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注重一种精神文化氛围的营造,通过共同使命的认定、团队建设、情感的管理等来满足人们对非财富最大化的追求,使大家能认识到在企业工作的价值。因此,企业文化可以全方位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

第三、企业文化具有良好的约束功能。这种约束功能主要包括,硬约束和软约束。硬约束主要表现在制度的约束;软约束主要表现在文化的约束。制度的约束常存在不足,因为制度是人制订的,人是有限理性的,所以很难完善,而且落实制度的监督成本也往往很大。相对来说,文化这种软约束是硬约束的补充。通过共同的舆论导向,共同的行为模式,形成员工自觉的行动。南方电网公司能在六年的时间内快速融合、发展,以《南网方略》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南网方略,明确提出了企业的行为理念、服务理念、团队理念和廉洁理念,得到了员工的支持,成为了激励员工干事的力量源泉。达到了最佳软约束功能。

三、建立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的企业文化

通过对国内企业文化与国外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分析,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企业文化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最主要的是企业文化建设必须要符合企业发展战略要求。

第一、企业文化理念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企业理念中的基本理念,如企业目标、经营理念等,与企业的发展战略所规定的产业结构、未来目标、经营方向直接相关。例如企业若采用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强调成本意识和成本管理。若企业实施一种人力资源的职能战略,则企业理念应突出人才理念和人本精神。

第二、企业制度和行为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例如企业若实行差异化战略,则企业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则较为灵活,给员工的空间将较为宽泛,鼓励员工进行创新。而一个规章制度制定比较严谨的企业与崇尚自由创新的企业战略是不相符合的。总之,制度和行为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和适应。

第三,企业物质文化必须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理念的载体,也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条件。如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减缓,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许多企业纷纷调整竞争战略,企业的经营理念也相应随之发生变化。为了在新的竞争环境中重新定位企业形象,展示企业新的文化理念,获取新的竞争力,许多企业纷纷进行企业品牌标识的创新和切换,道理就在于此。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战略是一个企业的长期规划,必须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对于尚未进行战略发展规划的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规划出企业发展战略的轮廓,或者制定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方向,并以此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第8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企业应用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1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是一种全新的人才管理理论,它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科学使用人才与有序流动人才来提升人才利用效能,它的策略本质是实现高效能的人才利用与管理,策略的最终目的是构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管理体系。下面本文将具体来阐述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的理论内容,并结合理论给出该理论在企业应用中的具体策略建议,以期发挥该策略的最大效能为社会和企业谋利。

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的理论简介

(一)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的本质与和核心

从本质层面上说,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是一种管理、利用、塑造全方位新思维人才的理论,更是一种战略管理角度下高效人才利用观的运用。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只要夯实、强大根基,才能在企业发展道路上取得双赢。因此,塑造全方位、高素质、新思想、求创新、助决策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是企业最终的目标。该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重视人才投资与智力投资。以人为本要求企业将员工的智力、知识、技能、工艺等自身素质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谋求员工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升,为企业带来长久的智力回报。

(二)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的具体内容

首先是战略优势观念,该观念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指明了具体的路径。企业的战略发展与员工自身的智力、知识水平,所掌握的技能、工艺,企业文化水平,企业发展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均与人力资源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该观念旨在追求企业的战略定位能够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并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其次是以人为本观念,该观念追求企业人力在竭力发挥自身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智力性之后的最大回报效益。该观念注重研究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实行有效的员工工作激励机制;再次,外向主导观念强调的是企业的发展应以外在的市场为主导,重视外部因素、满足外部客户多元化需求。最后是可持续发展观念,该观念以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利润价值最大化为根本目标,可持续发展观念与以人为本观念需要结合运用,可持续发展要以以人为本为基础和保障,通过提升人力素质、谋求智力回报、长久激励员工、了解把握员工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在企业的应用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企业内部各状况,做好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

正确的战略定位可以为企业发展指明清晰正确的道路,为此,企业应该结合企业自身的各项状况制定出适宜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自身各项状况主要包括企业自身的优势、企业人才供需情况、企业顾客情况、企业的市场地位、企业的技术水准、企业的未来市场需求变动等等,结合这些因素,规划出最为适宜的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同行的技术或产品,借鉴竞争企业的独特优势、创新企业技术等。

(二) 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建立企业战略人才信息库

对于企业而言,战略信息库是企业发展核心战略的来源,在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的战略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未来发展战略拟定、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库、其他同行企业的战略管理搜集资料等等。通过建立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库,可以为企业调用、安排人才提供较为及时的战略性信息,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 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库的建立有赖于本企业人力资源资料的总结和战略培养人力资源策略的结合,将实际与理论结合起来,及时、高效的为企业决策者调用人才做准备。

(三)建立行之有效的用人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

该机制体系的本质是实现知识与人才的充分利用。战略管理人力资源是一个完整的管理理论,因此,我们需要将研究视野最大限度的拓宽,做到人尽其才,需要将人力价值充分发挥。为此,要建立行之有效且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四大机制缺一不可。用人机制要求我们必须依据市场需求科学选拔人才、合理流动分配人才;管理机制要求我们必须实现制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考核机制要求我们必须完善企业考核制度,依据情况灵活考核;激励机制要求我们把企业运营机制与人力资源有效结合,创设企业奖励基金、价值创造基金来激励员工实现自身最大价值。

三、结束语

战略管理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人才管理与培养方略,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上文分析,我们了解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理论的本质、核心与内容,并总结升华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理论在企业应用的策略建议,以期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定位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促进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提升,实现企业战略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巴特姆斯.数量生态经济学: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书艺山版社,2010:152.

第9篇:战略发展理念范文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战略;发展;作用

1、引 言

企业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第四代管理理论传人中国,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在理解与认识上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一个企业想 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实施长期有效的战略就必须具备成熟的企业文化。可以这样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们精心打造的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2、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

2.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概念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被提出来,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 化是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这种企业文化包括一整套的象征、仪式和神话,它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企业员工。这些给原本就稀少而又抽象的概念添上血 肉,赋予它们以生命。”斯坦雷·M·戴维斯提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共同拥有的信念和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这些信念和价值观赋予企业成员一种协约意义, 并构成组织内部的行为规范。”国内学者管维立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在一个企业中形成的某种文化观念、历史传统、共同的价值准则、道德规范和生活信息,将各 种内部力量统一于共同的指导思想和经营哲学之下,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

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从事商品(或服务)生产与经营中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是企业的文化 设施、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以及厂房设施、产品等,内在的表现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依托的各种文化标准,包括价值标准、道德规范、工作态度、行为取向和生 活观念,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态。”如今企业文化不仅已渗透到市场营销、管理活动、企业生产活动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还对企业战略发展产生巨大的 影响。

2.2企业战略

战略是一门进行决策的科学与艺术,在希腊语中的意思是统率艺术。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战略被引申为“为了在变化不定的环境中确定企业自身的发 展方向和经营范围,通过有效地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的资源,从而获得核心竞争优势的一种管理行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企业战略包括企业总体战略、企业竞争战 略、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经营战略等。虽然企业战略的种类五花八门,但它们都是对企业根本性、长久性和整体性问题的筹划。

然而不同的学者对于企业战略本质这个问题有着自己不同角度的观点。波士顿顾问公司的奠基人亨德森认为:“任何想长期生存的竞争者都必须通过差 异化而形成压倒所有其他竞争者的独特优势。努力维持这种差异化正是企业战略发展的精髓所在。”波特认为:“战略是建立在独特的经营活动上的,战略就是要做 到与众不同,战略的本质在于选择与众不同的方式来活动,或者从事与竞争对手不同的经营活动。”安索夫指出:“企业战略是贯穿于企业经营与产品以及市场之间 的一条共同经营主线,它包括4个要素,即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竞争优势、协同作用。”

3、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3.1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发展的关系

3.1.1

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

人这一最关键的生产力构成了形成企业最原始的整体素质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也使得企业文化在根本和整体上具有理念取向和现实意义。戴维斯认 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理念,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其规定了人们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基本行为模式,是用于支撑和调节企业价值链并始终处于 支配地位的有机体。”企业战略发展受到企业经营理念的制约,仅仅是企业在刻意谋划其最终价值取向以及体现其以人为本的精神。企业文化的提升和塑造与企业战 略的规划、实施与发展必须保持一致。所以,“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础。”

3.1.2企业文化为企业战略提供成功的动力

企业战略实施与发展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创新。要形成企业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价值观念以及道德标准就必须具备优秀的企 业文化,并且这种文化能够突显企业的特色。而且企业制定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战略也需要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对环境、能力、经验的吸收与整 合,也是企业中被企业全体员工广泛接纳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体现,是企业具备能够适应环境变化以及能够延续发展的能力。如上文提到,如果一个 企业文化特色具有鲜明性,那么它的特殊性就表现为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念,这使得企业可以形成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的企业战略以及为战略发展提供最原始的动力, 并为其成功奠定了基础。

3.1.3企业文化是战略实施的关键

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每个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都会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道德观与价值观,从而使企业形成一种可以推动企业发展壮 大并且逐渐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凝聚力。正是由于企业文化具有凝聚、激励、塑造、推动等作用,当企业战略制定以后,员工的热情会得到激发,企业成员的思 想和意志会得到统一,全体成员会为了企业战略目标而进行积极有效的配合,他们会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进行持续不懈的努力与奋斗,从而有效地贯彻和发展了企业 战略。

3.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3.2.1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基石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起着基石的作用,为其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目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企业能够从弱到强成为行业的领头羊的主客观原 因虽然很多,但是共同点就是:这些出色企业的战略发展基础都是企业自身要求的企业文化和顺应市场经济发展。就像海尔的成功正是由于海尔的战略发展是建立在 全体成员的、全方位的海尔文化基础之上是一样的。所以笔者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而全体员工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3.2.2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助推器作用

企业文化对企业的战略发展起着助推器的作用,尤如火箭发射中的发动机。企业员工可以从企业文化中得到明确的指导,企业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得到增 强。企业文化教育员工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行为,能帮助员工规范其行为态度,使员工从心底接受企业规章制度的管理,而企业所期望的员工行为则由规范来引导。从 这个方面来说,企业具有统一的制度行为可以减少在战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员摩擦和沟通成本,从财力、人力、物力上节省企业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 用,对整个企业的经营具有促进作用,使得整个企业战略的发展得到加快。

3.2.3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发展的聚合力作用

企业文化不仅对企业战略起着强劲的助推力作用使得企业的战略目标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而且对企业战略还起着显著的聚合力作用。企业文化可以 让员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员工也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集体的利益考虑,积极为企业做贡献。当员工完全认同企业所制定的经营理念时,他们也会将自己 的人生价值融入到企业的未来发展中,员工会从集体认同的价值观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然而这种满足感也可以增加员工更多的信心。这样他们就会积极的为企业服 务,会全心全意地建设企业。同样也会使员工产生一种群体意识,并与企业形成统一的思想,使成员的步伐一致。如果一个企业全体员工认同并且拥有了这个企业所 形成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它将会发掘出全体员工中的巨大潜,使其形成巨大的凝聚力,而且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4、结 语

如果把一个企业比喻为一个乐队的话,那么乐队的指挥者就是企业的领导人,乐队的乐谱就是企业的企业文化,起着规范员工和企业行为的作用,。只 有理解乐谱并能表现音乐内涵的指挥家才能使乐队奏出华丽优美的乐章。如今,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范员工行为、增强企业凝聚力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以至于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人更为清醒地认识到并逐步达成这样一个共识:企业文化是企业家和全体员工共享的精神家园,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 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韩能跃,略论企业文化对战略管理的作用,中国商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