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策划书风险评估精选(九篇)

策划书风险评估

第1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风险管理;决策阶段;风险辨识;风险评价

Abstract: due to the project decision-making stage is the research project construction necessity,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project the key period of economic rationalit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cancelation of the project or not, the risk management is very important.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past data, the stages of project decision-making project proposal and feasibility study stage, project evaluation and decision stage of risk management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and analyzes the risk management of the target, risk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risk assessment.

Keywords: risk management; Decision stage;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中图分类号:X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年来,我国工程项目的风险研究及应用的工作发展迅速,工程风险管理研究已经成为风险管理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但由于我国工程风险管理发展较晚,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业主和政府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风险管理手段落后等。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工程风险管理的自身发展,不仅增加了风险管理的成本,风险评价结果的误差也较大。越来越多的工程实例说明,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防范,才能使工程项目满足业主的要求同时为企业获利最大。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项目决策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以及竣工验收阶段的风险管理,在项目建设的不同阶段,项目风险管理的处境及所追求的目标不一样,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风险管理的重点与方法也会有所不同。由于项目决策阶段是研究项目建设必要性、项目技术可行性、项目经济合理性的关键时期,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取舍与否,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工程项目在项目决策阶段的风险管理进行探讨,以期为企业提高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2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的风险管理

进行项目决策阶段风险管理,首先要对项目的决策阶段进行界定。由于目前我国只对于政府投资项目才采取审批制度,对于非政府投资项目一律不用审批项目建议书,所以把项目建议书阶段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合并称为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因此,项目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

2.1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管理的目标

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是指在投资决策前,对拟建项目的所有方面(工程、技术、法律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调查研究上分析项目建设必要性,说明技术上、市场上、工程上和经济上的可能性过程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以及该因素对项目目标产生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的机会事件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的可能性。在此阶段的风险管理目标主要是:

1)保证市场调查资料的真实、可靠;

2)选择正确的估算方法,防止估算错误;

3)防止考虑不周,缺项漏项现象的发生。

2.2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辨识

2.2.1工程环境的风险识别

环境分析是对工程项目所在外部环境的宏观分析,寻找影响该工程项目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PEST是目前常用的环境分析方法,其将外部一般环境分为以下4个方面:

1)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等。由于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对于这些变化,组织可能无法预测,但一旦发生变化后,其对活动产生的可能影响是可以分析的。

2)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分为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等。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在地或所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就业程度等,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3)社会文化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限制某些活动的进行;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4)技术环境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需要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反映着一定的技术水平。社会的进步会影响这些物质条件所反映的技术水平的先进程度,从而会影响利用这些条件进行组织活动的效率。

2.2.2战略决策的风险识别

工程项目的战略决策风险可用SWOT分析方法进行识别,即将与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因素、弱势因素和外部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分析并依照一定的次序按矩阵形式罗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

SWOT战略决策分析方法的目的就是通过组织内部评价来识别优势和劣势因素,通过外部环境评价识别机会和威胁因素,并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以此进行战略组合,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制定和采取相应的施工企业或项目组织战略决策。主要思想就是:抓住机会,避免威胁,强化优势,克服劣势。

2.2.3其他工作的风险识别

1)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方面的风险

项目实施计划与进度是根据制定建设工期和勘查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安装、试生产所需时间与进度要求,选择整个工程项目实施方案和总进度,用线条图或网格图表述最佳实施计划方案的选择。存在风险主要包括:自然风险、社会风险、融资风险、设计风险、施工风险、技术风险等。

2)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面的风险

投资估算方面的风险主要分为工程量估算不足,设备材料劳动力价格上涨使投资不足,计划失误或外部条件因素导致建设工期拖延等。资金筹措方面的风险主要包括业主资金筹措不足导致支付不及时,影响工程进度;项目资金、财政补助、项目贷款及其他来源结构不合理;资金头寸储蓄过多,造成资金闲置,增加财务费用等。

3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管理

在建设项目和投资方案的经济评价中,所研究的问题都是发生在未来,所应用的数据是根据假设和现有统计资料进行预测和估算的,加之时间推移、条件的变化和一些未考虑因素的影响,从而使项目评价不可避免地带有不确定性,使投资决策存在潜在的风险。此阶段的风险管理就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对可能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进行识别、预测、分析、评估和有效的处置,以最低的成本为项目的成功完成提供最大安全保障。

3.1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辨识

由于客观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项目评估时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或没有全面考虑到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所以目前的预测和假设与未来的情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差,还会包含不同程度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不确定分析一般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这里只通过敏感性分析方法来识别风险。

从工程项目评估工作的实践来看,各种不确定性敏感因素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产生不确定性的风险因素包括:

1)物价的浮动。由于市场经济造成市场竞争,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价格浮动。因此,随着时间推移,项目评价中采用的产品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以及有关的各项费用和工资必然会发生变化。

2)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的变革。随着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根据原有的技术条件与生产水平估计的项目收入,可能由于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和新设备的出现和替代而发生变化。

3)生产能力的变化。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项目建成投产后达不到评估时预先确定的设计生产能力,使生产成本上升和销售收入下降,随之会改变各种经济效益指标。

4)建设资金不足和建设工期的延长。由于基础数据选择和估算不准,忽视了非定量的无形因素的估计,使项目建设工期延长,推迟投产时间,引起投资总额、经营成本和其他各种受益的变化。

5)政府政策和法规的变化。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和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影响,政府的各项经济政策和财务制度的规定也随之改变。

3.2项目评价与决策阶段风险评价

3.2.1确定型风险评价

确定型风险评价,假定项目各种状态出现的概率为1,只计算各种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后果,进而选择风险不利后果最小、有利后果最大的项目过程称为确定型风险评价。确定型风险评价主要有盈亏平衡分析法和敏感性分析法。

敏感性分析法的目的是考察与项目有关的一个或多个主要因素发生变化时对该项目投资价值指标的影响程度。通过敏感度分析,使我们可以了解和掌握在项目经济分析中由于某些参数估算的错误或使用数据不可靠而造成的对投资价值指标的影响程度,有助于我们确定在决策过程中需要重点调查和分析的因素。

3.2.2非确定型风险评价

1)随机型风险评价。当各种可能出现的自然状态的概率可以估量时,这种风险估计就成为随机型风险评价,它是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方法预测和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对投资价值指标影响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2)不确定型风险评价。当出现的自然状态概率无法确定时,这种评价就成为不确定型风险评价。这时候往往采用经验丰富的评估人员根据经济、技术、政策等资料来估计概率的方法,这样估计出的概率就是主观概率。

参考文献

第2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告诉你怎样写创业计划书当你选定了创业目标与确定创业的动机之后,而在资金、人脉、市场等各方面的条件都已准备妥当或已经累积了相当实力,这时候,就必须提出一份完整的创业计划书,创业计划书是整个创业过程的灵魂,在这份白纸黑字的计划书中,主要详细记载了一切创业的内容,包括创业的种类、资金规划、阶段目标、财务预估、行销策略、可能风险评估、内部管理规划等,在创业的过程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某些时候,创业计划书除了能让创业者清楚明白自己的创业内容,坚定创业的目标外,还可以兼具说服他人的功用,例如,创业者可以藉着创业计划书去说服他人合资、入股,甚至可以募得一笔创业基金。 创业计划书应俱备之内容 创业的种类:包括创办事业的名称、事业组织型态、创业的项目或主要产品名称等,这是创业最基本的内容。 资金规划:资金即指创业的基金来源,应包括个人与他人出资金额比例 、银行贷款等,这会影响整个事业的股份与红利分配多寡。另外,整个创业计划的资金总额的分配比例,也应该清清楚楚的记载,如果你是希望以创业计划书来申请贷款,应同时说明贷款的具体用途。 阶段目标:阶段目标是指创业后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主要是让创业者明了自己事业发展的可能性与各个阶段的目标。 财务预估:详述预估的收入与预估的支出,甚至应该列述事业成立后前三年或前五年内,每一年预估的营业收入与支出费用的明细表,这些预估数字的主要目的,是让创业者确实计算利润,并明了何时能达到收支平衡。 行销策略:行销策略包括,了解服务市场或产品市场在哪里?销售方式及竞争条件在哪里?主要目的是找出目标市场的定位。 可能风险评估:这一项目指的是在创业过程中,创业者可能遭受的挫折 ,例如:景气变动、竞争对手太强、客源流失等等,这些风险对创业者而言,甚至会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可能风险评估是创业计划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 其他:包括创业的动机、股东名册、预定员工人数、企业组织、管理制度以及未来展望等等。 创业计划书就有如一部功能超强的电脑,它可以帮助创业者记录许多创业的内容、创业的构想,能帮创业者规划成功的蓝图,而整个营运计划如果详实清楚,对创业者或参与创业的伙伴而言,也许能更达成共识、集中力量,这无异是帮助了创业者向成功迈进。

第3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本文叙述了CMMI模型中2级项目策划(PP)过程域所涉及到的软件活动,目的是为执行软件工程和管理活动而制定合理计划,以此作为项目跟踪和监督的基础。在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不可能一次性就把项目的详细进度确定下来,项目软件策划应采取“近细远粗”的原则,初步策划时依据顶层WBS分解结构,每个阶段初期再对WBS进行细分,结合估算结果,进行详细的策划。

【关键词】项目策划 软件生存周期 项目估算 测量与分析 风险管理

1 项目策划过程概述

项目策划是软件项目管理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包括:制定项目早期策划、确定项目范围、定义项目生存周期、项目估算、确定项目资源、编制进度表、制定数据管理计划、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计划、制定测量与分析计划、制定风险管理计划、策划软件测试、编写项目计划、计划评审及等。在项目策划过程中,各过程元素不可裁剪。

2 项目软件策划的主要活动

2.1 制定项目早期策划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沟通,确定近期需开展的项目策划的策划,并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进度要求形成本阶段进度安排。项目早期策划主要为明确近期所开展的早期的质量保证活动、CM活动、评审活动等日程、安排,以及所参与的人员,为后续制定详细的软件开发计划奠定基础。

2.2 确定项目范围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成员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结合结构层次、必备成分、重用成分等要素确定项目范围,标识每个工作包的组成要素,分解到可以支持软件估算的程度,形成顶层WBS分解结构,并将分解结果记录到《软件开发计划》中。

WBS的每个工作包需细分到跟踪粒度,即每个任务应不大于双周,但在项目策划阶段,很难做到这点,可以采取先粗后细的原则,在阶段初期,对近期执行的活动进行重新策划和任务细分,以利于分派和跟踪。

2.3 定义软件生存周期

项目经理根据项目功能以及性能特点定义本项目软件的生存周期模型,确定软件研发过程中各种不同阶段和各阶段的执行顺序,并定义每个阶段的入口准则、主要活动和出口准则等。

2.4 项目估算

项目经理组织项目估算人员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软件代码规模、文档规模、关键计算机资源、软硬件环境资源、工作量、成本等进行估算,以此作为进度及人员安排的依据。当估计值与实际值超过一定阈值时,项目经理应组织估算人员重新进行估算,并按照项目变更流程进行项目计划的变更。

2.5 确定项目资源

项目经理与项目软件核心组根据项目特征以及主要功能,确定完成项目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员的岗位要求,部门经理与项目经理协商后,确定人员配置需求及计划,确定项目组成员。

2.6 编制进度表

项目经理根据《软件研制任务书》里规定的里程碑估算项目进度,里程碑至少包含2个:需求阶段里程碑、软件产品里程碑,可根据项目设置其他里程碑;项目经理根据项目估算结果,结合可用的人力资源计算出任务的时间长度,再根据任务的依赖关系、里程碑和阶段的时间节点要求,安排进度,记录到项目计划甘特图。

2.7 制定数据管理计划

项目经理确定项目的数据,包括项目输出或接收的文档及记录信息等,可以采取任何形式,可以存在于任何介质;可以是可交付的,也可以是不可交付的。若数据为配置项,则按照配置管理的方法、权限进行管理;若为非配置项,则详细制定数据分发形式、存储位置、访问权限、责任人、存储日期的数据管理计划。

2.8 制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计划

项目经理与项目核心组成员商讨确定以下事宜:识别和明确利益相关方;明确利益相关方参与活动的计划,包括:参与的主要活动、相关方(具体人)参与方式、参与时机等;随项目紧张,根据需要调整利益相关方参与清单。

2.9 制定测量与分析计划

项目经理记录项目的测量目标、已选择的测量项,各角色在测量与分析中的职责、参与测量与分析活动的时机、测量与分析活动的内容、进度安排、结果形式、各数据收集的时机,数据来源,统计分析方法等,形成《软件测量与分析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测量和分析”章节。

2.10制定风险管理计划

项目经理与利益相关方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识别项目可能发生的风险、项目风险来源和风险分类,对项目风险排序,并确定项目风险的优先级;对优先级为高的风险制定风险缓解措施及风险发生应急策略。

2.11策划软件测试

根据项目特征策划软件测试级别,策划单元测试、集成测试、配置项测试和系统测试的准备、执行、修改和回归测试,以及分析和记录测试的结果所遵循的途径。

2.12编写软件质量保证计划

质量保证人员确定参加质量保证活动的组织和职责,过程和工作产品审核的对象、方法、责任人和时间/时机等,并与项目经理协商达成一致,按照GJB438B要求,形成《软件质量保证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软件质量保证”章节。

2.13编写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配置管理人员与项目经理负责规划配置管理系统的存储结构,定义CCB人员名单及职责,识别配置项和基线,明确配置标识、配置控制、配置状态记实、配置审核及软件发行管理和交付等方面的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需求,策划配置管理使用的软件工具、技术和方法,策划软件配置管理活动的时间/时机等,按照GJB438B要求,形成《软件配置管理计划》,也可合并至《软件开发计划》的“软件配置管理”章节。

2.14编写软件开发计划

根据项目特点及已确定的项目策划内容,确定软件开发活动的总体实施计划、详细实施计划、进度表和活动网络图、项目组织和资源、培训等,按照GJB438B要求,编写《软件开发计划》。

2.15计划评审及

项目经理提出评审申请,项目主管组织计划的评审,项目经理、质量保证人员和配置管理人员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订或调整;各计划评审通过,经相关方审签、总经理批准、最终用户代表确认后,表示对各计划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承诺,配置管理人员将承诺后的各计划纳入配置管理并进行。

达成承诺并得到批准后的项目计划是跟踪软件活动、通报状态和修订计划的基础。项目经理在项目进展过程中,对项目工作量、进度、风险等项目策划的情况进行比较和跟踪,当发现偏差超过阈值范围时,项目经理应组织相关方进行商讨,按照变更控制流程对项目计划进行更改,将经过批准的项目计划新版本纳入配置管理并。

第4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电网风险;联动管控;三大风险;供电企业;风险管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5-023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5.113

1 以往电网风险管控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以往电网风险管控较为原始、粗放,未能形成联动管控的模式,除系统运行部之外,大都数部门都是被动地接受,参与度不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不足:

1.1 信息化支撑不足,效率低

以往基于问题的电网风险预警主要通过扫描、传真、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流转,一份电网风险预警往往耗时较长,所以大多数风险预警都存在不及时、控制措施落实反馈不及时、员工意见较多等问题。

1.2 部门联动不足,管控流于形式

以往基于问题的电网风险预警的编制、、落实、反馈过程都是调度部门从头忙到尾,其他部门都是被动地接受,参与度不高。整个电网风险管控的推动较为困难,问题较多,管控流于形式。

1.3 三大风险联动管控不足,电网风险管控遭遇瓶颈

随着安全生产风险管理体系应用的不断深入,电网、设备、作业三大风险的密切关系突显的越来越重要。而如何理顺三大风险关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联动管控机制,化解电网风险、减少损失、达到预期目标、提升系统运行管理水平,成为供电企业电网风险管控过程中的一道难题。

2 建立电网风险联动管控机制

2.1 部门横向协同机制

通过建立策划文件,明确电网风险管控过程中各方职责。建立风险会商机制,明确不同的风险等级由不同的部门组织召开,以提高各部门的参与度,共同管控电网风险,确保电网风险在规定的时间内成功化解。例如来宾供电局编制了《来宾供电局系统运行风险管理业务指导书》,明确了电网风险管控中各部门的职责。对于预安排停电风险结合每月停电平衡会,由调度组织设备部、计划部、基建部、营销部、变管所、输电所及客户中心对停电计划涉及电网、设备、作业风险进行会商,落实风险控制措施,形成会议纪要。对于因自然灾害或外力破坏等原因造成电网设备非计划故障停运的,若三天内无法恢复,且可能造成三级及以上事故事件的电网风险,由设备部在故障停电后一天内组织召开专项电网风险协调会,联合调度、安监、营销、设备运维等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参与风险控制协调,确保风险防控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2 电网、设备、作业三大风险联动管控机制

2.2.1 电网风险预警编制环节与设备、作业风险联动。2013年1月,南方电网了《南方电网运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技术规范》。此规范对基于问题的电网风险量化计算公式中,已充分考虑了设备类型、故障类别、设备缺陷、检修管理、检修时间、现场施工、操作风险等设备、作业因素的影响。从电网风险评估环节加强与设备、作业风险的联动管控。

编制电网风险控制措施时,要求设备部组织设备运维部门对关键设备开展危害辨识、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差异化的运维策略。例如,通过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关键设备是属于Ⅰ级、Ⅱ级或Ⅲ级管控设备中的某一级,然后根据《设备差异化巡视管控策略》开展巡视、测温,从电网风险预警编制环节加强与设备风险的联动管控。

2.2.2 电网风险预警执行环节与设备、作业风险联动。电网风险预警执行环节与作业风险联动管控。2016年,来宾供电局了《来宾供电局生产作业风险联动管控界面(试行)》。此管控界面分为三个部分,涵盖变电、输电、配电三个专业的所有作业任务,根据不同的作业风险等级,编制了事前控制点(方案、作业过程控制文件),明确了事中局领导、各相关部门的部门领导、专责到位情况。此管控界面人员到位情况已涵盖了基于问题的电网风险预警所要求的相关部门人员到位情况。调度风险预警通知书时,在控制措施中要求设备部按照《来宾供电局生产作业风险联动管控界面(行)》要求,组织各相关部门开展现场安全监督。

电网风险预警执行环节与设备风险联动管控。电网风险持续期间要求设备运维部门根据停电前制定的差异化运维策略,继续对关键设备进行管控,发现异常要及时汇报。

3 具体运用

3.1 电网风险评估

每月编制月度停电计划时,同步开展基于问题的电网风险评估。每月调度运行方式专责根据停电预试定检计划、缺陷、电网运行方式安排等对月度停电计划进行初步平衡,根据平衡的结果对电网风险进行分析。分析时按照《南方电网运行安全风险量化评估技术规范》,着重结合设备健康度、施工影响因素等,充分运用设备、作业风险评估的结果,对电网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电网风险等级。

3.2 编制月度电网风险分析报告

每月底召开下一个月的月度平衡会,要求各相关部门(例如设备部、基建部、计划部、营销部、变管所、输电所、客户中心等)对调度运行方式专责初步平衡后的停电计划进行再次平衡,以确定最终的停电时间。同时对各风险的危害因素辨识、风险等级控制措施的合理性、可操作性进行初步讨论,最终形成月度电网风险分析报告。月度电网风险分析报告需在月底前,方便控制措施落实部门,特别是变管所、输电所一线班组员工提前安排好工作计划。

对于停电影响范围较大、风险较高的情况,需根据风险等级、影响范围的不同,由不同的部门组织召开专门的风险会商会,实现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化解电网风险。例如,对于可能造成三级及以上事故事件的电网风险、可能造成一座110kV变电站全停且停电范围为城区中心区域等较大社会影响、持续时间较长(持续一天以上)的重大停电风险等,应由工程管理部门在停电前五个工作日以上组织调度、设备、安监、营销、设备运维等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召开专项电网风险协调会,协调明确各部门(单位)风险管控落实措施,确保风险防控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对于因自然灾害或外力破坏等原因造成电网设备非计划故障停运的,若三天内无法恢复,且可能造成三级及以上事故事件的电网风险或可能造成一座110kV变电站全停且停电范围为城区中心区域等较大社会影响的重大风险,应由设备部在故障停电后一天内组织召开专项电网风险协调会,联合调度、设备、安监、营销、设备运维等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参与风险控制协调,确保风险防控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 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书

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编制风险预警通知书。风险预警通知书中明确风险名称、风险等级、风险开始时间、风险结束时间、电网危害辨识、电网风险停电前、停电期间的控制措施等。根据电网风险预警机制,不同的风险等级由不同的领导签发。

3.4 落实控制措施

目前来宾供电局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书的整个流程都通过系统流转,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调度部门运行方式专责在OMS系统中录入电网风险预警通知书,并经部门领导签发后,在OMS系统进行。各风险控制措施落实部门进行签收,并对调度部门制定的控制措施进行承接、细化、分解。例如,调度部门要求设备部组织设备运维部门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变管所、输电所对关键设备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关键设备是属于Ⅲ级管控设备,然后根据《设备差异化巡视管控策略》的巡视周期开展巡视、测温,并记录上传至系统,反馈给调度部门。

各相关部门根据《来宾供电局停电作业风险联动管控周计划》以及电网风险控制措施的要求,对电网风险预警期间各相关专业的现场作业进行联动管控。

3.5 回顾

调度部门运行方式专责在电网风险结束后的两个工作日内对电网风险管控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有效性评价。每月对月度电网风险的执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未能在规定时间内解除的电网风险要从电网风险管控的整个环节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并对措施进行跟踪,确保能够按期整改,最后将分析的结果纳入月度电网风险分析报告。

4 结语

在供电企业,分工非常明_,必须通过协作才能完成工作任务。电网风险管控亦如此,必须通过多部门、多角度协同作战才能成功化解电网风险。电网风险的联动管控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逐步规范的过程。从无到有,从理论转化为实践,再进行探索、再实践,直至不断完善,从而实现电网风险的闭环管控,系统运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魏莉莉.电网运行风险管控浅析[J].通讯世界,2014,(4).

[2] 喇元,王红斌,董明,等.风险评估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J].广东电力,2011,(6).

第5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 注册会计师;审计方法体系;审计技术方法

2001年“安然”等突然变异,在引发美国经济社会改革的同时,整个世界被推向审计改革的巨大旋涡之中。受其影响,为实现与国际惯例趋同,我国于2006年2月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包括48项准则。审计制度在变,审计方法也在变。当务之急,要正确理解正在进行的审计改革,掌握运用变革的审计方法,尽快适应变革的审计实务。为此,现从三个层面上论述注册会计师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审计方法体系。

一、审计战略方法体系

审计战略方法是指决定审计全局、对审计活动起着筹划和指导作用的总的方针、政策、方法和手段。综观注册会计师产生和发展的历程,审计战略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制度基础审计方法、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等四个阶段。

(一)账项基础审计方法。账项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的审查,来检查各项记录准确性的审计战略方法。注册会计师将审计对象基本限定为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账目。从原始凭证的取得、记账凭证的编制、账簿的登记、收益的确定到财务报表的编制,逐一进行全面而详细地审查;或者,先抽查复核资产负债表记录的主要项目,然后抽取凭证进行详细检查,当然抽取的数量很大。通过注册会计师的如此这般的“重复记账”,来发现记账差错,发现企业管理人员特别是会计人员的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并主要向企业主或公司股东报告。注册会计师没有过多考虑审计风险,仅仅关注了报表项目本身的固有风险。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注册会计师作出审计结论所要证明的对象是被审计单位有无错弊的行为,即审计的主题是“行为”,因此这样的注册会计师审计是“对行为的审计”。

(二)制度基础审计方法。进入20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规模的扩大,会计业务越来越多,账项基础审计方法就越来越受到限制,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便应运而生,并于20世纪40年代开始成为审计方法的主流。制度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验证财务报表是否真实、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为主要目的,在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其发挥作用情况、确定对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信赖的程度的基础上,明确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合理分配审计力量和时间,恰当运用审计技术的审计战略方法。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为中心的全部财务报表及相关财务资料,以及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等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被确定为审计对象。将对财务报表发表意见作为审计目的。运用内部控制制度概念,考虑内部会计控制包括会计系统和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调查、测试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质性测试,获取审计证据。在抽取样本进行实质性测试时考虑审计风险,而且不单是固有风险,还包括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广泛采用审计抽样,抽样方法从任意抽样、判断抽样发展到统计抽样。审计报告使用人扩大到股东、债权人、证券交易机构、税务、金融机构及潜在投资者等社会公众。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财务报表发生错误和舞弊的可能性就小,财务报表就真实、公允,审计范围就可以相对小些;反之内部控制制度薄弱、不可靠,财务报表发生错弊的可能性就大,注册会计师为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就必须扩大审计范围,抽查更多样本;这一实践经验,在这种方法下得到了空前运用。制度基础审计方法,使审计同管理科学结合起来,提高了审计效率,控制了审计风险;它使注册会计师审计由“对行为的审计”发展为“对信息的审计”,使审计具备了现代审计的特征。

(三)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到了20世纪70年代之后,审计职业界迎来了“诉讼爆炸”,注册会计师不得不审视审计风险。于是,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战略,于20世纪80年代末走进审计实务界并得以迅速发展。风险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审计风险评估分析为基础,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的审计战略方法。注册会计师以审计风险为导向步入审计过程。首先,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确定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根据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选择审计程序,制定审计计划。然后,实施审计计划、获取审计证据,并针对发现的错弊重新评估审计风险、修正审计计划和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最后,分析审计风险是否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以决定审计意见类型。将审计风险的评估和分析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而且全面考虑审计风险各个要素,将审计风险予以量化和模型化,确定审计证据的数量,实现审计风险科学、有效控制(刘力云,1999)。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运用内部控制结构概念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在考虑内部会计控制系统和程序的同时,充分考虑控制环境对企业财务报表正确性的影响。审计抽样方法得到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在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下,审计目的仍然是对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发表意见,审计主题仍然是“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审计仍然是“对信息的审计”。

(四)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进入21世纪之后,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特大财务舞弊再一次引发了对舞弊审计的关注。被称之为后安然时代的审计时代,注册会计师正在酝酿制定新的审计战略方法即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

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是指以经营风险评估为基础,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根据确定和不断修正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实施实质性程序的审计方法。审计目的修正为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揭露重大舞弊和错误。审计风险的根源在于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谢少敏,2006)。注册会计师应重视对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的经营风险的识别或评估,审计过程就是一个证据形成、基于判断的风险评估过程。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需要分别对固有风险影响因素(如财务报表的复杂性、经营者的品质等)和控制风险影响因素(公司治理、内部审计等)进行识别和评估。而且,重视识别和评估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依赖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针对评估的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评估的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而且注册会计师专门针对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运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概念来了解和评价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成为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得到普遍运用。在同一组审计报告中包括财务报表审计的意见、内部控制报告审计意见以及内部控制审计的意见(谢少敏,2006),成为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发表的审计意见。“信息”和“行为”共同构成经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下审计的主题,从而注册会计师审计成为“对行为的审计”和“对信息的审计”的融合体。

二、审计手续方法体系

审计手续方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确定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的基本手续所应用的方法和手段。审计手续方法体系是由以下一系列的专门方法组成。

(一)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具有经济合同性质的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方法。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的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开始前,按照业务承接的执业道德要求,在了解客户基本情况、评价自身专业胜任能力的基础上,与被审计单位(包括委托人)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二)计划审计工作。计划审计工作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审计过程中针对审计业务,制定、更新、修改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的方法。总体审计策略用以确定审计范围、时间和方向,并指导制定具体审计计划。具体审计计划比总体审计策略更加详细,其内容包括为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项目组成员拟实施的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业务开始时开展一系列的初步业务活动,在此基础上为审计工作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并且在审计过程中对其作出必要的更新和修改。

(三)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是指为注册会计师得出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方法。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审计凭证据“说话”。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审计计划所确定的风险评估程序、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等审计程序,运用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有形资产、观察等审计技术,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为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提供合理基础。

(四)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形成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及时编制或获取审计工作底稿的方法。审计工作底稿是指注册会计师对制定的审计计划、实施的审计程序、获取的相关审计证据,以及得出的审计结论作出的记录。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可以提供充分、适当的记录,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并且可以提供证据,证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五)编制审计报告。编制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交审计报告以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方法。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注册会计师最终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要求向客户提供的产品。

上述审计手续五种方法是相互联系、密切配合的,共同构成完整的审计手续方法体系。

三、审计技术方法体系

审计技术方法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形成关于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证据所应用的比较行为的方法和手段。获取审计证据是审计技术方法的运用目的,比较行为是审计技术方法的重要特征。所谓比较行为是指注册会计师为形成关于审计具体目标的心证(谢少敏,2006)而将鉴证对象信息与鉴证对象之间以及鉴证对象信息或鉴证对象与审计标准之间进行对照验证的具有批判性或怀疑性的心理活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将审计技术方法定义和规定为以下八个方面。

(一)检查记录或文件。检查记录或文件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或文件进行审查。检查记录或文件包括注册会计师对会计记录和其他书面文件可靠程度的审阅与复核。审阅是为了发现有无不正常现象而批判性地阅读书面资料的审计技术,其目的在于确认书面文件是否真实、合法;复核是确认各种书面文件之间钩稽关系的审计技术,通过书面文件之间的对照检查,确认双方对交易或事项的记录是否一致、计算是否正确。

(二)检查有形资产。检查有形资产是指注册会计师对资产实物进行审查。运用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确定被审计单位实物形态的资产是否真实存在并且与账面数量相符,查明有无短缺、毁损及其他舞弊行为。它主要适用于存货和现金的检查,也适用于有价证券、应收票据和固定资产等。监盘是其常用的操作技术。

(三)观察。观察是指注册会计师察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执行的程序。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具体目标的要求,前往被审计单位的工作现场,察看业务活动的方法、程序及实施情况,以掌握整个业务活动或执行程序的实际情况,获取审计证据。

(四)询问。询问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

(五)函证。函证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获取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对有关信息和现存状况的声明,获取和评价审计证据的过程。实施函证的目的是证实影响财务报表或相关披露认定的账户余额或其他信息,从外部独立来源来获取强有力的审计证据。

(六)重新计算。重新计算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进行核对。注册会计师往往需要对文件或记录中的数字大量地实施重新计算,以验证其是否正确,获取必要的审计证据。

(七)重新执行。重新执行是指注册会计师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重新独立执行作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程序或控制。实施重新执行可以验证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获取内部控制是否有效的审计证据。

(八)分析程序。分析程序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对财务信息作出评价。分析程序还包括调查识别出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如果不发生影响财务数据或非财务数据以及数据之间相互关系的事项(如异常业务或事项的发生、会计政策变更、重大错报等),那么数据之间的关系将会合理存在。利用这一前提,注册会计师通过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的研究,就可以发现影响事项、获取审计证据,对鉴证对象信息作出评价。

第6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纳税评估评估研究注册程序税务机关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纳税评估是注册税务师从事的重要涉税服务项目。随着税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税收监管机制的健全,以及企业纳税意识和税务管理水平的逐渐增强,一些高端涉税服务开始受到企业的青睐。 特别是《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 出台后,不少企业为提高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选择聘请 注册税务师对其涉税事宜进行纳税评估。 笔者基于对企业纳税评估的工作实践 , 谈谈如何做好纳税评估工作,愿与广大同仁探讨。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含义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是指注册税务师依法接受纳税人或扣缴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委托,根据其所提供的涉税资料和自身所掌握的其他资料,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专业经验,对纳税人一定时期内的涉税资料及纳税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检查和评估,以确认纳税人纳税情况的合法性、真实性及准确性,及时发现、纠正并处理涉税事项中存在的错误和舞弊等异常问题的工作。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其实是企业为提高其税务管理水平、降低涉税风险,委托中介对涉税事项自 查的行为。其特点表现为客观性、平等性、公正性、专业性。税务机关纳税评估就是根据税收征管中获得的纳税人的各种相关信息资料,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对纳税情况的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进行审核、分析和综合评定,并及时发现、纠正纳税行为中的错误,对异常申报等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评价,为征收管理指出工作重点,提供措施建议,从而对征纳情况进行全面、实时监控的一项管理。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比较

评估目的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目的是帮助纳税人健全税务管理制度、提高税务管理水平,查找并纠正涉税事项中出现的错误和舞弊,为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行为审查把关。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目的是为进一步强化税源管理,降低税收风险,减少税款流失,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评估性质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属于民事行为,是在依法接受委托的前提下,遵循独立、客观、公正、诚信的执业原则,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是国家依法进行的强制性行政行为,企业必须无条件接受和积极配合。

(三)评估主体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题是不一样的,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主体是注册税务师,隶属于企业制的注册税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事务所,而税务机关纳税评估的主体是税务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

(四)评估依据不同

两种纳税评估依据除了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外,注册税务师则依据协议,按照纳税评估操作规程和执业准则,凭借执业经验和判断开展纳税评估服务,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主要依据《办法》及其相关规定。

(五)评估的法律效力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属于自我评估,出具的评估报告或建议书等材料,属于企业内部管理文件,未经委托人同意不得泄漏给第三方;税务机关在进行纳税评估后,若发现计算和填写错误、政策和程序理解偏差等一般性问题,经约谈、举证、 调查核实等程序认定事实清楚,不具有偷税等违法嫌疑,无须立案查处的,将提请纳税人自行改正。 发现纳税人有偷税、逃避追缴欠税、骗取出口退税、抗税或其他需要立案查处的税收违法行为嫌疑,评估部门将移交税务稽查部门 处理,对涉嫌构成犯罪的将移交司法机关处理。

(六)评估收费不同

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是为纳税人提供的有偿中介涉税服务活动,新颁布的《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第30条规定:“税务师事务所承接委托业务,应当与委托人签订书面合同并按照国家价格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收取费用”;而税务机关开展的纳税评估属于政府行政检查行为,由税务机关承担纳税评估检查的全部成本(属税收征管成本的一部分), 被评估人不用承担任何评估费用。可以看出 ,虽然两种纳税评估的对象都是针对纳税人,都是依据纳税人提供的涉税资料开展评估工作,但是注册税务师开展的纳税评估与税务机关执行的纳税评估还是有明显区别,两种评估不能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各司其职。

三、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的作用

(一)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

注册税务师在接受委托后,通过制订周密的纳税评估计划,实施科学的纳税评估程序,将会发现企业在税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涉税风险。通过与企业管理当局的沟通,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收政策理解、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促进企业税收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 注册税务师在开展纳税评估的过程中,通过现场检查、核实、约谈等程序,将会了解企业执行税收法律、法规的情况,对税收政策的理解及运用能力,进一步指导其规范涉税处理业务。企业通过对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报告的分析、论证、核实,更易找准税务管理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加强自身税务管理工作,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税务管理水平。

(二)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纳税人纳税申报质量

我国税收征管体制的重要特征就是由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并缴纳税款,再由 税务稽查部门对纳税人的纳税申报和缴纳情况进行评估或稽查。这种征管模式下很可能发生纳税申报差错和舞弊的情况,这也是造成目前纳税申报质量总体不高的原因。 提高纳税申报质量、完善纳税申报管理就成为企业税务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鉴于上述考虑,通过聘请注册税务师为企业开展纳税评估,将有利于借助专家优势保证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的合法性、公正性、专业性和及时性。一方面,注册税务师对企业纳税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分析、评定,将及时发现并纠正纳税申报中的错误和偏差,提高纳税申报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与纳税人的沟通,及时妥善处理涉税问题,有效化解涉税风险。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提高税务机关受理纳税申报的质量和效率,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减少工作失误。

(三)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

注册税务师通过开展纳税评估将处理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政策等方面的涉税信息,这些信息具有全面性、时效性、政策性、专业性,收集、 加工、整理这些信息,逐步形成税务管理数据库,建立税务管理风险预警和信息提示反馈机制,将有助于企业今后实施有效的税务管理和开展税务数据预决策。同时,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企业和注册税务师通过数据与信息共享及在线交流 , 将及时发现企业日常税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后续纳税评估工作资料的真实和完整。这样,注册税务师就可以通过实施系统化、信息化、网络化的评估技术,将实时评估中发现的涉税错误和舞弊扼杀在发生之初。

(四)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缓解税企矛盾

新征管模式在普遍推行纳税人自行申报的同时,也特别突出了税务稽查的地位。 各种专项稽查和日常检查交替进行,经常使税务机关对纳税人有意偷骗逃税和无意的税收违法行为很难区分,加之对税法理解的偏差,征纳双方容易产生矛盾情绪 , 不利于营造和谐税收环境。 而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正是通过独立、客观、 公正、 专业的评估服务,在稽查环节前置了一道过滤网,使纳税人在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等方面做到自查、 自评、自纠,有利于减少涉税差错,降低涉税风险,成为沟通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桥梁。 这种做法不仅受到纳税人的欢迎,也有利于密切征纳关系,有效地缓解征纳双方的矛盾。

四、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方法及程序

(一)签订纳税评估协议

注册税务师在确定是否接受纳税评估委托前首先要对纳税人进行初步了解,了解后再确定是否接受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委托。当注册税务师与其委托人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时应当回避,同时委托人也有要求其回避的权利。在确定要接受纳税人的纳税评估委托后,应当签协议书了,明确双方的利益、权力以及责任,特别是纳税人需要提供的资料和需要配合的事项,以及对双方利益有影响的情况等,都要在《纳税评估协议书》中说明,并且一定要依法签订协议书。

(二)制订纳税评估计划

注册税务师在开展纳税评估前,要根据《纳税评估协议书》以及纳税人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制订周密翔实的纳税评估计划,尤其是综合评估计划。综合评估计划包括本次纳税评估的目的、纳税人的基本情况、最佳的工作进度、各种应对策略以及确定的范围、评估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费用预算以及时间保证。具体来说则包括评估目标、步骤、时间以及人员。纳税人涉税事项的企业的复杂程度和经营规模决定了评估计划的繁简程度。

(三)深入了解委托企业的经营情况

协议签订后,注册税务师必须按照纳税评估计划对委托企业进行深入了解:首先要了解企业的性质以及规模、生产经营地点、组织结构和相关的分公司、子公司或者事业部;其次要了解企业的构成;再次是了解其资产构成以及资产使用情况,同时还要了解企业产品的科学技术水平;最后,了解企业将涉及的税种以、可以享受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及主管税务机关。

(四)采集纳税评估信息

采集纳税人的涉税信息是进行纳税评估的前提。需要采集的纳税评估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发票管理信息、生产经营信息、财务状况、税控装置信息、税务管理及内部控制信息、纳税申报及缴税信息。信息采集后要经过筛选,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行相关信息的核实,建立工作底稿并准确地录入数据库。

(五)确定纳税评估的风险和重点

注册税务师依据对自己企业经营情况的了解和对企业涉税信息的相关分析,初步评估本次纳税委托项目的风险。对可控风险要重点降低,总体风险不能超出一定的范围,根据成本、收益和风险原则进行税务评估。

(六)设置纳税评估指标

主要是设置涉税财务指标纳税评估指标是指基本评估指标;而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成本利润率收入增减幅度、与应纳税额增减幅度比对率和总税负率等;经营绩效指标则主要包括纳税人企业的经营情况。

(七)选定评估参照系

主要依据行业平均经济指标和税额增减变化指标来进行纳税评估参照系的选定。行业平均经济指标主要分为按行业利润率和行业税负率进行不同于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幅度的确定的两类企业。税额增减变化指标则主要包括根据增减额和增减率确定税种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和对某一期间总体税源引起增减变化的主要企业。

(八)具体纳税评估分析

有各种不同的方式,在具体实行时要确保合法,坚持诚信、独立、专业、真实的执业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估。

(九)撰写纳税评估报告

注册税务师根据纳税评估相关法规,在完成既定的评估计划之后,出具纳税评估报告。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报告是针对纳税人委托的评估事项所做出的最终评价成果,是对纳税人涉税进行合理的客观和专业判断,具有各种重要作用。

五、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注意事项

(一)要与纳税人确认好评估工作的实效性

要与纳税人依法订立评估协议,与纳税人协商确认好评估工作的的时效性,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才能保证纳税评估过程和结果都切实可行。这里要防范三种误区,一是混淆税务机关纳税评估以及注册税务师纳税评估两者间的区别;二是要防止税务机关借助行政权力对纳税人实行各种非法行为;三是注册税务师自己必须注意控制好纳税的风险评估,严格依据税法和相关法律准则开展评估业务。

(二)要保证评估信息的合法性

无论哪一种评估都需要合法、可靠的信息支撑,如果信息不够准确或者完整,就可能导致整个纳税评估的失败或者不够好。为保证涉税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对数据信息进行核实,经过筛选后再进行使用,所以收集和评价涉税信息是纳税评估的关键环节。注册税务师评估中发现委托人有违规行为并可能影响评估报告的公正、诚信时,应当予以劝阻;劝阻无效的,应当中止执业。

(三)保护纳税人的商业秘密和其它合法权利

注册税务师在纳税评估中会知悉纳税人许多涉税信息,这些信息有些属于公开信息,有些则属于纳税人的商业秘密或尚未公开的信息,这就要求注册税务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无论出具何种纳税评估报告,都不得泄露这些信息,也不得利用其谋取非法利益,或者利用执业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对纳税评中发现的纳税人涉税事宜的错误或舞弊等行为,只能向纳税人指明或提出建议。纳税评估报告和工作底稿也只能作为企业的内部文件,除纳税人书面同意外,不得将其泄漏给税务机关或第三人,负有保密义务。

(四)维护注册税务师自身的权益

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涉及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利益,容易受到来自纳税人和税务机关等各种方面的压力,甚至可能遭受某些纳税人或税务机关的授意、指使、强令、威胁等非法行为的侵害,所以注册税务师必须坚持以税法为准绳,恪守职业道德,遵守执业准则,根据《纳税评估协议》开展评估工作,如果其客观性、独立性及公正性受到损害时要采取例如中止协议、税务行政复议等必要的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六、结束语

实践证明,注册税务师开展纳税评估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能力,促进税务管理工作的合理化,规范化、程序化,控制并降低涉税风险;有利于及时纠正企业在税款计算、缴纳等方面的差错,有助于提高企业纳税申报质量;有助于提高企业税务管理信息化水平;有助于缓解了税企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张欣.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方法之浅议;税务研究[J].2003(4):75-76.

[2] 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 税务实务[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 ,2012.

[3] 苏强. 注册税务师制度及其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 税务与经济,2011,(1)

第7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风险分析;风险控制

1 引言

风险指的是不确定的事件和条件,如果发生,对项目目标产生正面的或者负面的影响,因此风险不仅包括威胁(Thread),也包括机会(Opportunity)。项目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是最小化负面影响发生的可能性,最大化正面影响的可能性,所以通过风险管理人们可以对潜在的意外损失进行辩识、评估、预防和控制,可以对项目实现过程中遭遇的风险和干扰因素起到预防作用,从而减少损失。

2 项目风险评估分析

项目的风险管理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风险管理计划、风险识别、风险定量分析、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这里面风险评估的范畴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定量。而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措施、风险监控属于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因为风险评估的重要性,所以简述以下风险评估的基本内容。

2.1风险识别分析

项目风险的识别是对风险源、风险因素、后果做定性估计,感性认识和经验判断。在项目风险识别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调查询问、现场考察,参考以往统计记录。风险发生概率可以用数学模型、统计方法和人工估计进行分析,从项目建设管理实际工作来看:人工估计是比较实际的方法。风险管理的重点目标将是那些发生概率大、发生后影响力大的事件。实际管理工作中比较实用的两种方法如下:定性评估。将发生概率和影响力分成3~5级,通过相互比较确定每个事件的等级,然后通过分布图识别风险;评分矩阵。将发生概率和影响力用0~1之间的一个数字描述,然后找出这些“概率×影响力”乘积大的事件。

2.2风险定性分析

风险定性分析法是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风险对项目目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优先级评估。一般来说,采用定性的分析技术的条件包括,管理层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无法取得定量分析中所需的充分可靠数据,或者获取和分析的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性。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风险概率与影响评估、概率和影响矩阵、风险分类、风险紧迫性评估等。

2.3风险定量分析

风险定量分析法是对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其对目标的影响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并对风险分配一个数值。定量分析方法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一种量化方法,如用损失金额来表示对目标影响程度的大小,用概率来表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一般来说,当拥有充足的数据或信息用来估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产生的影响时,就可以用定量的方法。

3 项目风险控制与防范措施

3.1建立项目在立项的控制制度

3.1.1 设立专门的机构,在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投资计划的基础上,制定项目建议书,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给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3.1.2 为了获得项目决策需要的重要依据,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和技术人员论证和评审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3.1.3 首先准备好完整的书面记录等,然后根据规定的权限和流程对项目进行科学决策。

3.1.4 项目立项后首先需要按照项目建设规定依法取得相关许可,然后才可以正式实施。

3.2建立项目在招标过程的控制措施

3.2.1 为了降低风险,必须要选择信誉较好的承建单位和严格负责的监理单位。

3.2.2 在规定的时间期限内,按程序招标公告,引进高水准的承建单位。

3.2.3 根据预先规定的程序,在投标人中优胜劣汰选择中标人。

3.3 项目实施过程的控制措施

3.3.1 加强风险的预警。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收集到各种信息和动态,预测风险的前奏信号,从而可以采取有效的风险对策,减小风险发生的几率。

3.3.2 在风险发生时,为了防范风险,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减小风险的影响,这是降低损失。

3.3.3 在风险状态下,依然必须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唯有如此,才能对已发生和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并争取获得风险的赔偿。

3.4 实施项目验收环节的有效控制

3.4.1 及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项目竣工验收工作。

3.4.2 组织审核竣工决算和资料是否齐全、据算依据是否完整等。

3.4.3. 及时收集、整理项目实施中各环节的内、外部资料,建立健全项目档案管理制度。

3.4.4 在项目实施结束后需要进行相关的总结和审计,结果将作为组织过程资产,为后续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和积累经验。

3.5 项目风险防范措施

3.5.1 技术措施:对项目选择有弹性的、抗风险能力强、具有现实操作性的技术方案,避免使用新的、未经过工程检验的、不成熟的施工方案;对地理、地质情况进行详细勘察或鉴定,预先进行技术试验、模拟,准备多套备选方案,采取有效保护措施和安全保障措施。

3.5.2 组织措施:加强计划工作,选派最得力的项目经理和技术、管理人员;将风险责任落实到各个组织单元,树立大家的风险意识;相应提高项目的优先级别,在实施过程中严密控制。对项目中的无法排除的风险,例如常见的工程损坏、第三方责任、人身伤亡、机械设备的损坏等将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解决。当风险发生时由保险公司承担(赔偿)损失或部分损失。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张俊.浅析项目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第8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关键词:工程项目施工阶段风险控制

Abstract: in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environment, business risk increases ceaselessly, project management often encounter a variety of risk, project risk directly affects the benefit of the project and even success or failure, has always run through the project. This is not only the unit in charge of the leadership needs to take seriously highly, unit of the economy, accounting, auditing departments should take the responsibility to. The construction stage on the content and basic thought of risk control.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risk control

1. 风险识别 是前提

工程无时不刻都存在风险。首先要进行风险识别,就是标识出整个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对项目产生影响的风险。风险因素识别应注意借鉴历史经验,特别是后评价的经验。同时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来审视项目,寻找可能导致项目“不可行”的因素,以充分揭示项目的风险来源。风险识别常用的方法主要有风险分解法、流程图法、头脑风暴法、检查表法、情景分析法 等等。具体操作中,大多通过专家调查的方式完成。就工程建设施工阶段而言,风险可以分成以下几类:技术风险、管理风险、组织风险、外部风险。

2. 风险估计是基础

在进行风险识别并分类之后,必须就各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和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做一些分析和评价。风险估计的方法包括风险概率估计方法和风险影响估计方法两类,前者分为主观估计和客观估计,后者有概率树分析、蒙特卡洛模拟等方法。风险估计应采取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对项目面临的风险做出全面的估计。

定性评估是将风险发生概率和影响力分成低、中、高、极高等几个等级,通过相互比较确定每个事件的等级。例如在工程建设项目中,某些风险发生的概率比较高,但影响可能只是局部、有限、轻微的,则该种质量通病风险的等级是低级或中级。反之,如果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但风险产生的影响极其严重,则最终的后果可能是中高等级。

定量评估:将发生概率和影响力用0~1之间的一个数字描述,然后找出那些“概率×影响力”乘积大的事件。例如在建设工程项目中,往往项目进度要求很紧, 但专业施工队伍人员不足,这个事件的发生概率大概为0.5,却影响整个项目的成败,影响力为0.8,则整个事件的定量评估值为0.5*0.8= 0.4。

定性与定量不是绝对的,在深入研究和分解之后,有些定性因素可以转化为定量因素。

3.风险评价是关键

风险评价是在风险估计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风险程度进行划分,以揭示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风险因素,以便针对关键风险因素采取防范对策。风险评价包括单因素风险评价和整体风险评价。

单因素风险评价,即评价单个风险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程度,以找出影响项目的关键风险因素。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概率矩阵、专家评价法等。

项目整体风险评价,即综合评价若干主要风险因素对项目整体的影响程度。对于重大投资项目或估计风险很大的项目,应进行投资项目整体风险分析。

4. 风险对策是根本

风险对策研究的基本要求包括:应贯穿于全过程;应具有针对性;应有可行性;必须具有经济性;是参建各方共同任务。

风险应对策略主要有四种: ①规避:通过变更项目计划消除风险或风险的触发条件,使目标免受影响。这是一种事前的风险应对策略。例如,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明确工程建设内容、确立合理施工方案、明确资源的需求量和时间、加强与各参与方的沟通,确保项目资金等。②转移: 不消除风险,而是将项目风险的结果连同应对的权力转移给第三方。这也是一种事前的应对策略,例如,将工程建设中的质量、安全责任交给监理方控制或与相关方签定补偿性合同。③弱化:将风险事件的概率或影响力降低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程度。例如,在正式的工程建设之前对人员、机械、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增加后备资源等。④接受:不改变项目计划,而考虑发生后如何应对。例如当工程建设出现问题时按事先制定好的应急计划处置或执行撤退计划。

5.风险分析出结论

在完成风险识别和评估后,应归纳和综述项目的主要风险,说明其原因、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全面、清晰地展开项目的主要风险。同时将风险对策研究结果进行汇总,内容一般包括主要风险的名称、风险起因、风险程度、后果及影响、主要应对策略等。

6.风险监控是目的

风险监控的目的是:监视风险的状况,确定风险是已经发生、仍然存在还是已经消失;检查风险的对策是否有效,监控机制是否在运行;不断识别新的风险并制定对 策。无论项目进展的情况如何,都必须将风险管理的计划和行动结果整理汇总进行分析,形成风险管理报告。采取书面或口头、不定期的或阶段性的等多种方式,为 项目的实施、控制、管理、决策提供信息基础。

7.结束语

第9篇:策划书风险评估范文

廉政风险评估预警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切实加强对廉政风险的预警防范,有效提高预防腐败工作能力和水平,根据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__年工作规划》及省市关于推行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的方案,结合交通行业实际,制定本暂行办法。

第二条本暂行办法适用范围是机关各处室及局直属各事业单位。

第三条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依法依纪、客观及时的原则;坚持预警监督与鼓励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就是对工作部门、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腐败问题的潜在危险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分析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提出预防对策,实施分类管理。目的是有效控制和化解廉政风险,预防腐败问题的发生。

第二章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

第五条本暂行办法所称重大决策,主要是指提交领导班子会研究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投资项目、国有资产处置、大额资金使用、重要干部任免等决策。重大决策在提交研究或制发之前,须进行廉政风险评估。

第六条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要求,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实行“谁提交(谁承办)、谁评估、谁负责”的原则,重大决策的提交(承办)部门是廉政风险评估的责任主体,负责组织所提交(承办)重大决策的廉政风险评估工作。

第七条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估的重点范围和内容是:

(一)出台的重大决策是否与党纪政纪条规和反腐倡廉制度规定相抵触,是否符合有关程序;

(二)是否会对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廉洁从政行为和作风建设等产生不良影响及影响的程度;

(三)是否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及可能造成损害的大小;

(四)是否会增加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等不廉洁问题发生的几率,有无有效的防范措施;

(五)其他影响反腐倡廉建设的因素。

第八条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确定评估人员。提交(承办)重大决策的部门和单位,成立廉政风险评估小组,成员由单位主要领导、主管领导、纪检监察人员和业务科室人员等构成,根据提交(承办)议题内容,制定评估方案,明确分工和责任。

(二)广泛调查研究。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重点走访、咨询考察等形式,对重大决策出台可能产生的廉政风险及其对策进行广泛调研,形成全面、真实反映各方面情况的调研报告。

(三)组织专家论证。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组织有关行业的专家,法制部门、纪检监察人员和管理相对人等,采取论证会或书面咨询等形式进行风险评估论证。

(四)形成评估报告。主要内容包括重大决策的基本情况,调研论证情况(特别是各方面提出的不同意见及说明),可能产生廉政风险的环节,防范廉政风险对应措施,以及是否实施重大决策的建议等。廉政风险评估报告须经评估部门领导班子集体研究,主要负责人签字。

第九条重大决策的提交(承办)部门,在向局党组和有关处(室)报送重大决策议题时,应同时报送廉政风险评估报告;不报送廉政风险评估报告的,相关处(室)应退回提交(承办)部门补正后,再安排上会研究。

第十条局党组会、局长办公会及部门和单位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重大决策时,应认真听取提交(承办)部门、单位及科室进行廉政风险评估的情况汇报,对部门和单位提出暂缓决策、不宜决策的建议,如认为有必要,可责成相关部门、单位或科室进一步论证后再决策。

第三章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评估

第十一条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主要分为部门(单位)廉政风险、处(科)室廉政风险及岗位廉政风险三个类别,每个类别的廉政风险分为三个等级,一级表示廉政风险较大,二级次之,三级较小。

第十二条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的划分

(一)部门(单位)廉政风险。一级廉政风险部门(单位),是指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单位、执纪执法单位、重要经济管理部门等掌握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部门或单位;二级廉政风险单位,是指掌握部分工程建设挂你、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部门或单位;三级廉政风险单位,是指没有工程管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项目审批权,较少或基本不掌握人、财、物管理权的部门或单位。

(二)处(科)室廉政风险。一级廉政风险处(科)室,是指部门或单位内部有执纪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 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处(科)室;二级廉政风险科室,是指有部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处(科)室;三级廉政风险处(科)室,是指基本没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项目审批权,较少或基本不掌握人、财、物管理权的处(科)室。

(三)岗位廉政风险。一级廉政风险岗位,是指直接行使执纪执法、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岗位;二级廉政风险岗位,是指直接行使部分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项目审批及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供应等重要权力的岗位;三级廉政风险岗位,是指基本没有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及项目审批权,较少或基本不掌握人、财、物管理权的岗位。

第十三条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

(一)单位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1)单位自查自报:召开单位党委(党组)会,根据经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清理核定的本单位职责权力,研究确定本单位廉政风险等级报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2)群众评议:同级纪检监察部门通过民主评议代表等渠道和网络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3)组织审定:同级预防腐败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单位自报、群众评议情况,参考举报、案件查处、专项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工作中有关情况,提出核定意见,由同级预防腐败工作协调联席会议审核确定。

(二)处(科)室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各处(科)室根据职责权力自报,经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或单位分管纪检监察工作领导审核,提出评定意见后,由单位党委(党组)会研究确定,报同级纪检监察机构备案。

(三)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的评定。各岗位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职责进行自报,召开处(科)室会分析研究,包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或单位分管纪检监察工作领导审核后,由单位党委(党组)会研究确定。

评定出的廉政风险等级,应在不同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部门、单位廉政风险等级由同级纪检监察部门负责在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公示;处(科)室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由本部门、本单位负责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

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等级原则上三年一评定。对因工作职责发生变动或承担阶段性重要工作引起权力变化的应按规定程序重新评定风险等级,报同级纪检监察审核备案。纪检监察机关根据掌握的有关举报、案件查处、民主评议、专项检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等情况,认为需要提高某些二、三级单位廉政风险等级的,应及时提出调整建议,有关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程序作出调整。

第十四条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的监督管理

(一)建立廉政风险自查报告制度。各单位、处(科)室和岗位人员,每年初根据职责和年度工作计划开展查找廉政风险活动,针对廉政风险因素,制定具体可行的预警方案。一级风险单位、处(科)室和岗位每半年,二、三级风险单位、处(科)室和岗位每一年,对预警方案落实情况进行一次自查,写出自查报告。一级风险单位自查报告报同级纪检监察部门备案。

(二)建立廉政风险定期检查和形势分析制度。纪检监察部门每半年对一级风险单位,每年对二、三级风险单位的廉政风险预警防范工作进行一次检查,纪检监察局负责人与被检查单位主要领导进行专题谈话;在此基础上,每半年召开一次预防腐败工作协调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分析廉政风险形势。对问题多发、廉政风险增大的单位,下发廉政风险预警书,限期整改。

(三)建立一级风险单位举报初核制度。对群众反映一级廉政风险单位领导、一级廉政风险处(科)室或岗位人员的举报,纪检监察机关都应进行初核。

(四)完善民主评议制度。纪检监察部门每半年组织对一级廉政风险单位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每年对二、三级风险单位开展一次民主评议,对列各类评议结果后五位的单位,开展重点执法监察和效能监察。

(五)完善审计工作制度。每年对一级廉政风险单位进行一次经济责任审计,三年内对二、三级廉政风险单位审计一遍,发现问题,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六)完善交流轮岗制度。一级廉政风险单位的主要领导任职满五年和一级廉政风险岗位人员工作满五年的,一般要进行轮岗。二、三级廉政风险单位的主要领导也应定期进行交流。

(七)建立行政许可“会审会”制度。涉及重要事项的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复议等方面的权力行使,要统一由本部门中层以上干部参加的“会审会”集体研究决定。“会审会”研究确定的事项,部门个人不得擅自更改。

(八)建立“处(局)务会议纪要”制度。具有工程建设管理和监督、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职能的处室和单位,研究重大事项要召开处务会议,形成“处务会议纪要”,报部门(单位)党委(党组)和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备案。

第四章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第十五条不认真执行本暂行办法,不进行或不认真进行廉政风险评估、落实廉政风险分类管理制度,造成严重后果的,区分情况,追究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不按要求进行重大决策廉政风险评估,或虽评估但仍建议进行决策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由决策的提交(承办)单位负主要责任;评估后提出了暂缓决策或不宜决策建议,有关会议未予采纳而造成重大决策失/,!/误的,由作出重大决策的组织负直接责任。后果严重、构成违纪的,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给予纪律处分;不适合继续担任领导职务的,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组织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对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由各级纪检监察 部门牵头负责,有关部门予以配合。

第五章附则

第十七条各县市交通局及局属企业的廉政风险评估预警工作参照本暂行办法执行。

第十八条本暂行办法由局纪检组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暂行办法自下发之日起施行。

相关热门标签